(美术学专业论文)传统与现代的交织——解读巴尔丢斯.pdf_第1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传统与现代的交织——解读巴尔丢斯.pdf_第2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传统与现代的交织——解读巴尔丢斯.pdf_第3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传统与现代的交织——解读巴尔丢斯.pdf_第4页
(美术学专业论文)传统与现代的交织——解读巴尔丢斯.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论文中除 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或机构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 成果。其他同志对本研究的启发和所做的贡献均已在论文中做了明确的声明并表 示了谢意。 作者签名: 日期: 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上海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 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 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手段保存论文。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 规定。 作者签名:导师签名:日期: 摘要 在现代艺术占据主流的二十世纪,巴尔丢斯却以对传统的回归赢得了世人的 瞩目,他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恰恰来自于他对传统艺术精神的传承与坚守。同 时,他又借用了现代艺术的形式和技巧等新的元素使传统的艺术精神在他的手里 获得重生。可以说,巴尔丢斯的创作既是传统与现代相交织的一个契合点,又是 对传统与现代的超越。他在传统与现代之间创造出了属于自己的艺术天空。本文 试图从巴尔丢斯对西方传统艺术的传承和对现代艺术的借鉴两个方面展开论述, 揭示出他独特的艺术追求和美学风格。这种追求已经不是对传统的简单的坚守和 回归,而是超越于形式层面之上的精神信仰。 文章主要从巴尔丢斯的人生经历、作品的古典气息和现代元素等三个方面展 开全文。巴尔丢斯出生在一个充满浓郁古典气息的艺术氛围的家庭里,深受传统 艺术的影响和熏陶,这奠定了他一生的艺术创作和美学追求。而时代的际遇又使 他的创作不断地追求创新和变化在现代艺术的影响下,他把现代艺术的一些新 的元素融合到自己的艺术创作中,使形式技巧上的现代元素与艺术精神上的传统 价值达到完美统一,从而创造出属于自己的独特的艺术风格。这奠定了他在画坛 上的大师级地位,也使他能从现代艺术一统天下的二十世纪里脱颖而出。他的成 功为传统艺术精神赢得了属于自己的那份价值和地位,也为我们思考什么是艺 术,艺术本真不朽的价值又是什么等问题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论文第一部分主要从家学渊源、功成名就、山野樵夫等三个方面概述其人生 经历,突出传统艺术的价值精神对他的艺术创作与追求产生的重要影响;第二部 分具体论述传统艺术对他的审美追求产生了怎样的影响,以及他在创作中如何创 造出古典艺术的价值视觉;第三部分主要通过对作品的具体分析,从画面构成、 色彩处理、刻画手法等三个方面论述他对现代艺术元素的借鉴,以及如何把现代 艺术元素与传统艺术精神融合在一起,使传统的艺术精神在现代艺术形式中大放 光彩。 关键词:巴尔丢斯传统现代文化 a b s t r a ( 、t b a l t h u sh a dw o nt h ea t t e n t i o n so ft h ew o r l di n2 0 廿c e n t u r y ,w h e n m o d e r na r tw a sm a i n l yp o p u l a r ,b yr e t u r n i n gt r a d i t i o n a la r t h i ss u c c e s sw a s g e n e r a l l ya t t r i b u t e dj u s tb yc a r r y i n gf o r w a r da n di n s i s t i n gt ot h es p i r i t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a r t m e a n w h i l e ,h eu s e dt h en e we l e m e n t so fm o d e r na r t ,s u c ha s f o r m sa n ds k i l l s ,t or e c o v e rt h es p i r i to ft r a d i t i o n a la r t 1 tc a ns a yt h a tt h e p r o d u c ew o r k so fb a l t h u si sac o m b i n e dp o i n to ft r a d i t i o n a la n dm o d e r na r t , a n dw h a t sm o r e ,h a sg o n eb e y o n do ft h e s e h eh a df o u n dh i so w ns p a c e b e t w e e nt r a d i t i o n a la n dm o d e r na r t 1 nt h i sa r t i c l e w ew i l it r yt oe x p o u n dt h e i n h e r i t a n c eo fw e s t e r nt r a d i t i o n a ia r ta n dr e f e r e n c eo ft h ew a yo fm o d e r na r t i nb a l t h u s w o r k st or e v e a lh i su n i q u ea r tp u r s u i ta n da e s t h e t i cm a n n e r t h i s k i n do fp u r s u i ti sn o tas i mp l ei n s i s t e n c e b u tas p i r i tf a i t hb e y o n df o r ml e v e l t h ea r t i c l em a i n l yf r o mt h el i r ee x p e r i e n c e so ft h ew o r k so fc l a s s i c a l a n dm o d e r nf l a v o r 。s u c ha 8t h r e ee l e m e n t st oc a r r yo u tt h ef u l it e x t b a l t h u s w a sb o r ni na na t m o s p h e r ef i l l e dw i t hs t r o n gc l a s s i c a ia r t sa t m o s p h e r eo f t h ef a m i l y t h i sl a i dh i sl i f ei nt h ea r t sa n da e s t h e t i cp u r s u i t a st h et i m e si n f em a k e sh i sc o n s t a n tp u r s u i to fc r e a t i v ei n n o v a t i o na n dc h a n g e u n d e r t h ei n f l u e n c eo fm o d e r na r t ,t h ea r t i s tc r e a t e dt h e i ro w nu n i q u es t y l e t h i s l a i dt h ep a i n t i n go nh i sg r a n dm a s t e rs t a t u s ,b u ta l s os ot h a th ec a n d o m i n a t et h em a r k e to fm o d e r na r ti nt h e2 0 t hc e n t u r yc o m et ot h ef o r e h i s s u c c e s st ot h es p i r i to ft r a d i t i o n a la r t sw o nt h e i ro w ns h a r eo ft h ev a l u ea n d 2 s t a t u s 。a n da l s of o ru st ot h i n ka b o u tw h a ti sa r ta n dt r u ea r te n d u r i n g v a l u e s 。s u c ha sw h a ti sp r o v i d e dau s e f u ir e f e r e n c e f i r s tp a r to ft h ep a p e rh i g h l i g h tt h ev a l u eo ft r a d i t i o n a ia r t so ft h es p i r i t o fh i sp u r s u i to fa r t i s t i cc r e a t i o na n dt h ei m p o r t a n ti m p a c t ;s p e c i f i c a l l y a d d r e s st h es e c o n dp a r to f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ia r to fh i sa e s t h e t i cp u r s u i t p r o d u c e dw h a ti m p a c ta n dh i sc r e a t i o n sh o wt oc r e a t ec l a s s i c a la r tv i s u a i v a l u e ;t h et h i r dp a r to ft h ep a p e r ,p r i m a r i l yt h r o u g ht h ed e t a i l e da n a l y s i s d i s c u s s e dh o wt h ee l e m e n t so fm o d e r na r ta n dt r a d i t i o n a ia r tm i x e d t o g e t h e r 。a n d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ia r t i s t i cs p i r i tg r e a t l yp u t st h eb r i l l i a n c ei nt h e m o d e r na r l i s t i cf o r m k e y w o r d :b a l t h u s :t r a d i t i o n a i :m o d e r n :c u l t u r e 3 绪论 二十世纪,传统的技艺不再被重视,传统的艺术标准只有在博物馆才有栖身 之地,人们在感悟传统艺术美妙的同时,在现实中已很少有人愿意重拾传统的艺 术形式与标准。应该说,到了十九世纪中叶,西方艺术已经达到古典主义的完满 之境。如布格罗的的技法把维纳斯的皮肤的细嫩质感和水波的晶莹透明处理的美 轮美奂。接下去的十九世纪末,现代艺术如火如荼的展开,纷至沓来的有立体主 义,野兽主义,抽象表现主义等。他们高举着现代主义的大旗颠覆着传统美学的 标准,他们在拓展艺术领域的同时强烈地冲击着传统绘画。然而,时过境迁,后 现代主义的浪潮又席卷走现代主义的标新立异。如今去卢浮宫的参观者依然是络 绎不绝,当尘埃落定时,我们不由的思索着,艺术中本真不朽的东西是什么? 丹尼尔贝尔在资本主义文化矛盾中提到资本主义在进入到大工业社 会时,面临着“宗教冲动力的丧失”,也就是一种信仰的缺失。他认为“资本主 义精神中相互制约的两个基因即经济冲动力与宗教冲动力,在如今只剩 下了一个,即经济冲动力,而当经济冲动力成为社会前进的唯一主宰 后,世上万物都被剥去了神圣光彩,发展与变革即是一切,社会世俗化的副产品 是文化上的渎神现象,资本主义便难以为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提供所谓的终极意义 了。”1 这种文化上的渎神现象最明显的表现,便是现代艺术对传统艺术标准及 价值观颠覆时的百无禁忌。如对自我表现的尊崇、摒弃理性的宇宙观,甚至无视 道德的标准。他们声称不反对任何非人性的东西。由此对变化与创新的追求 成为标准,替代了传统的价值体系。从而也就不难解释其艺术中存在的那些触目 惊心、恶心丑陋的行为与现象了。同时贝尔认为,由于“现代派文艺总是以个 人感觉作为评判标准追求即兴冲动、同步反应和本能共鸣,其结果是没有一 家能拥有足够的责任感和深厚的精神蕴藏形成控制全局的大气候,只好一浪压一 浪最后徒然落下一个反叛的外壳,原有的强烈震惊力萎缩或花哨浅薄的时 1 美 丹尼尔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赵一凡、蒲隆译,三联书店1 9 9 2 年版,第1 3 页 5 尚”。1 因此贝尔认为西方现代派文艺作为宗教思想消亡后的替代物,它在 本质上是孱弱无力的。这种本质上的孱弱无力,使轰轰烈烈的现代艺术运动在二 十世纪末恢复了平静 而巴尔丢斯却以他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在巴黎、纽约、京都的一系列回顾展 最终使这位“隐士”的艺术传向世界,并奠定了其大师的地位他使世人重新 看到了传统绘画的价值与魅力。 巴尔丢斯以一个传统的守望者的身份,用其非凡的带有一种神秘感的写实手 法描绘人的精神世界,揭示人的内心活动,他的成功向我们暗示了传统的价值, 并被誉为二十世纪一位具有历史意义的艺术家。画家的成功一方面在于他对现代 艺术的了解与对其形式技巧的借鉴,使传统的精神价值在新的艺术形式中获新绽 放;另一方面是他在作品的精神层次上恢复与肯定了传统绘画中某些有意义的内 容与价值观,如神圣、崇高感、理性精神等。因而他的作品不仅有着独特的形式 感与情境,还具有优雅悠远的古典风度。这对当时西方画坛普遍的浮躁氛围注入 了清新剂。这种在形式层面上对现代艺术的借鉴与在精神层面上对传统价值的恢 复,就其本质而言,带来的是一种信仰的回归与对文化的重新思考。它能使人们 反思哪些才是艺术本真不朽的内容,以及如何在新的艺术实践中把这些本真不朽 的内容表达出来? 这对于当前面对后现代社会多元化艺术语境的艺术实践者而 言,如何平心静气面对传统与现代,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独辟蹊径,走出一条属于 自己的艺术之路无疑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 家学渊源 、独特的人生经历 巴尔丢斯于1 9 0 8 年2 月2 9 日出生在法国巴黎,原名叫巴尔塔克查尔克洛 索夫斯基德罗拉( c o m t ed eb a l t h a z a rk l o s s o w s k id er o l a ) ,1 8 岁改为巴 尔丢斯( b u l t h u s ) 。他的祖辈在波兰是很有名望的贵族。1 9 世纪3 0 年代由于政 治原因,巴尔丢斯的祖父一家离开波兰,辗转于瑞士、英国和法国之间移民来到 1 同上,第1 6 页 6 了法国。巴尔丢斯的父亲埃里奇克洛索夫斯基是一位画家、艺术史家和批评 家;母亲伊丽莎白多罗泰也是一位很有才华的画家,后以巴拉迪娜的笔名展出 作品。在多姆,巴尔丢斯的父母把自己的住宅办成了有名的艺术沙龙,马蒂斯、 博纳尔、德兰等都曾是他们家的密友,他们在一起讨论绘画和文学。正如巴尔丢 斯自述说:“我有一个十分幸运的童年,这显然大大影响了我对世界和绘画的看 法我那时感到的世界要现在美得多”1 在这样的环境中,巴尔丢斯自幼耳濡 日染,从而与艺术和文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巴尔丢斯1 6 岁的时候,由亲友相助,获得一笔颇丰的助学金,使其得以回 到巴黎,他每天都到卢浮富与大师接触。他景仰乔托,安格尔,库尔贝,塞尚等 大师,尤其欣赏普桑,还对皮耶罗德拉弗朗切斯卡以及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 的那些精英人物感兴趣。这一时期也就是三十年代,抽象主义大行其道,但是巴 尔丢斯不为所动,依旧继承古典主义的传统,坚持走具象艺术的道路。“所有人 都在学毕加索,除了我”,他后来回忆道。1 9 3 4 年,他首次在皮埃尔画廊举行个 人画展,引起了相当大的反响,尤其是他著名的作品吉他课,在当时曾一度 舆论哗然。 2 功成名就 巴尔丢斯2 0 世纪3 0 年代步入画坛,4 0 年代崭露头角,5 0 年代开始走红, 到8 0 年代才成为巨匠。其中,1 9 6 6 年巴尔丢斯在装饰艺术博物馆举行首次回顾 展,1 9 8 3 在蓬皮杜中心再一次举行回顾展,并因此奠定了其大师级的地位。 1 9 6 1 年2 月,巴尔丢斯应当时法国文化部长安德烈马尔罗之请出任罗马 美第奇庄园法兰西学院院长。美第奇庄园是1 6 世纪中叶的精美建筑代表。原在 乔凡尼黎奇迪蒙特普奇安诺红衣主教的主持下兴建,后由美第奇家庭出身 的费迪南多戴美第奇购得而名为美第奇庄园。这座华美的宫殿式建筑有楼塔、 花园,并有大公园环绕。但二战后,庄园变得面目全非。巴尔丢斯在此掌职1 7 年,竭尽全力做复修工作,使得昔日破败的庄园重新换上了新装。美第奇庄园能 够再次成为法国艺术家在意大利的一处重要活动中心,巴尔丢斯的功劳是不可抹 杀的。 1 何政广主编:巴尔丢斯 河北教育出版社2 0 0 5 版,第1 2 页 7 3 山野樵夫 作为一个旁观者,巴尔丢斯正乐此不疲地经历着属于他自己的一个世纪, 他善于交往但又喜好独居。他最后还是选择了离群索居的生活,选择居住在高山 上的一个被他自称为“宏伟别墅”的大木屋里瑞士格吕叶尔谷地罗西尼尔镇 上他总是拒绝透露他的生活经历,讨厌记者采访,不愿谈论自己的作品。他也 很少照相,每隔十年才拍一次照,并且还只准指定的摄影师站到他的面前。 据说曾经在巴尔丢斯首次画展前的预展时,一位超现实主义的有名画家疾步 走到巴尔丢斯画前,十分沮丧地惊叫到:“但是,它是具象的l ”然后愤愤地离开 这深深地刺痛了巴尔丢斯,因为朋友对于他来说意味着互换的是艺术主张而不是 寻求心理上的平衡。从那之后巴尔丢斯连同他的傲慢与轻蔑,从人群中走开,并 最终造成了一直以来与他人的距离。巴尔丢斯就这样过着独居的生活,并孤独地 居住在深山之中,仿佛是一个游荡在世界边缘的人。 2 0 0 1 年2 月1 8 日,即将年满9 3 岁的巴尔丢斯在他瑞士的大木屋中去世。 由于他杰出的艺术成就,他去世的消息在巴黎引起了深切的伤感、无穷的怀念。 巴尔丢斯艺术的古典气息 巴尔丢斯的作品充满浓郁的古典气息,这种气息毫无疑问与画家对传统艺术 精神的追求有关。它来自画家成长时期所受到的传统教育,同时也来自他对古典 形式语言的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他有效地在画面中恢复了诸如崇高、圣洁等 这些与传统价值观紧密相连的情感内容。 1 独特的成长经历影响着他的审美追求 巴尔丢斯未进过任何美术学院,但这并没有割断他对传统艺术的接触。他有 着以他家庭为中心的艺术圈给予他正确的指导。当时不少有名的画家都是他家的 常客,同时还有当时有名的诗人与学者儒弗、纪德等,这使他从小就有着异于常 8 人的艺术氛围。当其父母离异后,奥地利诗人里尔克更是对画家青少年时期的成 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里尔克以及波纳尔的鼓励下,画家走入了卢浮宫,在 那里研究古人作品。“即使我不能从家庭的圈子里,从波纳尔、莫里斯丹尼斯、 霍弗或我父亲那儿获得指教的话,我也并不孤独。我到卢浮宫临摹普桑的那 喀索斯,我更愿意向普桑询问他的颜料、他的笔法”。1 难道还有比这更 棒的学习传统的方式吗? 对古典作品的深入研究在其以后的创作中有明显的反 映。最明显的便是对古典形式的借鉴。巴尔丢斯后来说:“是马索里诺( m o s a c c l o ) 和马萨乔( m a s o l i n o ) 教了我所有的构图,作品几何构图的问题”。2 巴尔丢斯后来 多次游访意大利,画家1 8 岁时的意大利之旅,更是对其以后的创作有着重要的 意义。在那里他见到了早期文艺复兴画家马萨乔、马索里诺,以及他在幼年时就 从父亲那里接触过并始终仰慕的画家弗朗西斯卡( p i e r od e l i af r a n c e s c a ) 。弗朗西 斯卡是对他的艺术有过深远影响的极重要的一位画家。这从巴尔丢斯当时写给资 助他这次旅行的赞助人的信中不难看出,“我觉得我已无法用语言描述弗朗西斯 卡的这十幅湿壁画,这是我见过的最美的东西。为了记住它们的颜色,我亲手临 摹了一些小的复制品它们是深思熟虑的产物。那清彻透明的颜色表达出的是 数学般精确的美丽画面。那是从未见过的和谐,它是伟大、纯粹而永恒的” 3 。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是无比的倾慕之情,他深深地为弗朗切斯卡作品中的宁静 和谐所打动于是从意大利一回来,巴尔丢斯便怀着极大的热情投入到贝腾伯格 小教堂装饰壁画的创作任务中去了,他追不及待地要在实践中运用他意大利之行 的成果。在阿雷佐对弗朗切斯卡的学习,不仅影响了巴尔丢斯对神圣场景的处理 方式,也影响了他对主题的选择。这种影响不仅来自于画面的处理手法,而且还 来自于画面背后的宗教情绪。 巴尔丢斯十八岁临摹弗朗切斯卡的耶稣复活画,他在画面布局,颜色安 排,色调处理等方面都深受弗朗切斯卡的影响。在巴尔丢斯后来的作品中我们都 可以看到这种深远的影响。如他的早期作品岸边。这幅画作于1 9 2 9 年,此时 的巴尔丢斯在画面中努力表现从意大利学习到的古典精神,画面中没有精细的刻 画,只是由画面中概括的形体组成稳定的三角形构图。这种构图我们也可以在巴 1 马晓琳:制谜巴尔丢斯 ,湖南美术出版社2 0 0 3 年版,第8 4 页 2 何政广主编:巴尔丢斯 ,河北教育出版社2 0 0 5 版,第1 5 页。 3 j e a n 嘶( b a l t h u s ) ,l o n d o n ;t h a m e s & h u d s o n ,2 0 0 1 版,第5 3 页 9 尔丢斯临摹的耶稣复活 中清晰地看出。在弗朗切斯卡的画中,树木的安捧及 描绘营造出画面悲凉安静的气氛。巴尔丢斯对人物的简单处理,带有拙趣的造型 手法都可以源自弗朗切斯卡。弗朗切斯卡认为:“绘画不是什么别的东西,而是 许多所见之物和许多所见之面的表达,这些所见之物和所见之面要在有限的平面 上被缩少或放大,而且要缩小或放到那种程度,使它们和在不同程度下被眼睛所 看见的那些真识物体和那些真实的面一模一样。”1 与此同时,也正是在这个时期,欧洲艺坛出现了一股回归秩序、回归古典的 复古浪潮,当时的很多现代派艺术家如毕加索、马蒂斯、德朗等也加入其中在 客观上。这帮助了当时年仅十九岁的年轻的巴尔丢斯坚定了走传承传统之路;而主 观上,在经历了卢浮宫的熏陶、意大利游历后的巴尔丢斯也深知传统艺术的深厚, 发现了对于艺术而言某些真正有意义的内容。他向往纯粹而永恒的作品,他要创 作杰作与历史中的大师比肩。此后,巴尔丢斯便不受各种艺术流派的迷惑与干扰, 无视时代的主流,跟随心灵的选择,立足于传统,踏上了自己的艺术之路。正 如他所说的,“绘画只能产生于一个特定的氛围,这种氛围今天已经不再存在了”。 2 于是,他选择了回归。 从以上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以他家庭为中心的具有浓郁的古典气息的艺 术氛围为他提供了必要的理论滋养,使他对传统艺术情有独钟。他崇敬那些古代 大师的作品,并在卢浮宫与意大利深入地研究它们,他无疑受到了良好的传统滋 养,并且这种来自传统的影响势必将深深地植入他的审美追求与艺术创作之中。 2 作品中颇具古典气息的创作手法。 古典艺术从广义上讲,“一般是指是希腊和罗马的艺术”。3 在欧洲艺术史上曾 出现过几次“复兴”古代艺术的艺术思潮。第一次是文艺复兴,第二次则是在 1 7 世纪的法国,以普桑为代表的学院派美术所掀起的“古典主义”艺术思潮。 古典艺术在构图上力求严谨、均衡,对素描的追求超过了对色彩的注重。在形式 上,力图用古典的法则来“改造”实际生活中的物象,表现一种静穆而严峻的美, 1 意】弗朗切斯卡;转引自美术史丛刊 。见西方商论辑要, 扛苏人民美术出版社1 9 9 0 年版, 1 0 1 页 2 英 巴尔丢斯:转引自李力的描绘天使少女的。写实皇帝 , 艺术观察 ,2 0 0 2 ,第3 期 英】贡布里希:艺术发展史,范景中译,天津人民美术出版社,1 9 9 8 年版,第4 2 8 页 1 0 即“高贵的单纯,静穆的伟大”。1 古典艺术出于对画面单纯与静穆的考虑,“精 心安排画面,强调重要的支配性的线条”2 在下面的分析中,我们将发现巴尔丢斯对弗朗切斯卡的形式语言的深入研究 与借鉴。其中值得注意的是,他更关注的是通过这些形式语言所表现出来的诸如 崇高、圣洁与宁静等这些来自传统价值体系的情感内容。 首先,我们将从构图的角度进行分析,巴尔丢斯的构图方式基于严谨的理性 精神,它来自于弗朗西斯卡数学般精密构图的影响,这使他的作品中的结构稳定、 坚实,进而带有一种庄重、崇高、圣洁等情感内容的传统价值视觉。在创作早期 作品岸边时,巴尔丢斯就可以看出这种影响。画面构图精妙,人物安排严谨, 左边怀抱小猫的妇人与走向远处的男人的背景和画面右下角的男子组成了稳定 的三角形构图。画面中垂直的参天大树与阴影的安排巧妙地分割了画面。 弗朗西斯卡数学般精密构图对巴尔丢斯影响还可以在他的代表作圣安德烈 商业街中清晰的看出。画家描绘的是从画室出来转角处的短街。商店大多关闭 着,只有一家面包店还开着,画家买了棒形面包经圣安德烈商业街往右转回他的 画室。他左侧迎来一只灰狗、一位戴帽提包拄拐杖的驼背老妇;背后左边的小女 童坐在街边上,正与小木椅上的布娃娃玩耍,金发女孩攀在窗边,窗内探出一个 人头;稍远的门前,站着一个人。画面右边的人行道上,一个老人蜷缩弯坐;画 面最前面一个黑肤女孩撑着下巴沉思而立 巴尔丢斯,圣安德烈商业街1 9 5 2 - - 1 9 5 4 年分析圈 我们可以在画面中可以找出由房屋楼层形成的横线组合和行走的人所形成 的竖线组合。通过艺术家的艺术处理,这些线条被有规律地组合起来,建构起符 1 德 温克尔曼:转引自朱光潜西方艺术史 上卷, 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7 9 年航第3 0 3 页。 2 瑞士 海因里希沃尔夫林:古典艺术 ,潘耀昌译, 浙江美术学院出版社1 9 9 2 年版,第2 6 6 页 1 1 合画面需求的横线秩序和竖线秩序。我们在画面中看出了巴尔丢斯人物的安排与 背景所形成的巧妙的横线、竖线、还有斜线,这些线与线的交叉,形成不同的三 角形或多边形画面中有规律的这几组人物都精确地处于黄金分割的巧妙组合 中看似漫不经心的安排,其实是出于布局的需要。比如,画家与戴帽提包拄拐 杖的驼背老妇中间多了一条小狗,这样他们就暗示出了一个三角形的存在。而前 面这个黑皮肤女孩与坐着的老人同画家的背影同样也暗示了另一个三角形的存 在。 类似这样的几何构图,在巴尔丢斯的作品中是普遍存在的。如他那一系列 著名的变体画就是最好的例证。他对此曾说:“我不停地重复交体画,在某种意 义上是一种不满意的产物,假如我满意,那就不会有几幅三姐妹,也不会有 三幅猫照镜指导我的是我的个人数学,我认为这是我对弗朗切斯卡 天使的音乐会的崇敬,这些画是通过分割、通过立在地面上的对角线来制作 的。”1 这种对画面构图的反复比较与摆置,表明了画家在创作中对弗朗西斯卡 的数学般精确的布局的崇拜。在对结构间,形体中的反复思虑中,构架起的是稳 定而和谐的结构。就如纪念碑一般,这样的画面结构确能在精神层面上引发出一 种神圣而崇高的情感。 皮耶罗德拉弗朗切斯卡l 君士坦丁大帝之萝约1 4 6 0 年巴尔丢斯t 岸边1 9 2 9 年 其次,巴尔丢斯的作品在色调上与弗朗西斯卡颇有渊源。弗朗西斯卡作品有 一种淡雅、抒情的色调与气质,这种色调与气质使整个画面具有一种圣洁的氛围。 1 马晓琳:制谜巴尔丢斯 ,湖南美术出版社,2 0 0 3 年版,第5 8 页 1 2 而这样的价值视觉是巴尔丢斯为之触动与着迷的。 弗朗切斯卡的君士坦丁大帝之梦创作于十五世纪中期稍后,那时透视的 深远法已经出现。画的是一个关于梦的著名传说的故事,君士坦丁大帝在与敌人 决战前梦见了一个拿着十字架的天使告诉他将获胜。这个梦使君士坦丁大帝接受 了基督教。这幅湿壁画画的是决战前皇帝营帐时夜晚的场面。从敞开的营帐里面, 看到皇帝正在卧榻上安睡一个卫兵坐在他的身边,另两个守护在营帐的两边 这个静谧的夜晚场面突然被一道闪光照亮,这时一个天使伸着一只手拿着十字架 标志,从天国的高处冲下来。弗兰切斯卡用明暗造型和对光的巧妙运用。从而使 他获得了“马萨乔的最伟大的继承者”1 的美誉。 巴尔丢斯:房同1 9 5 2 - 1 9 5 4 年 房间1 9 5 2 年作于巴黎,1 9 5 4 年在夏西堡完成。画中物体单调,裸女闭 目仰卧,四肢舒展,神色浑然。巴尔丢斯运用弗朗切斯卡类似于聚光法式的手法, 把光给予对象的一部分,而其他部分则隐藏在阴影中。这道投射到裸女鲜活柔嫩 的肌肤上的光线,在视觉中心处亮起了一道绚烂的金光。画面的小片黄色与背景 的深色组合成视觉上的黄绿色调。这种在色调上的经营也同样看出了弗朗切斯卡 对他的影响。 画面的色调和氛围与作品的主题密切相关。淡雅、抒情的色调所营造出的圣 洁氛围往往表现出一份神圣的宗教情怀。弗朗西斯卡作品中那种纯净气氛与明净 的色调显然与当时的宗教情怀分不开。那种色彩氛围是当时特定时代的精神反 映。它来自于画家的信仰及其带来的非凡心境。 房间一画,巴尔丢斯虽然描 绘的是世俗的场景,但画面中仍具备一种非凡的精神内容。这可以从他画面里庄 严、神圣的气氛以及那超然的寂静中体现出来。裸女莫名其妙的横卧、老妇人半 1 英 贡布里希;艺术发展史 ,范景中译,天津人民美术版社,1 9 9 8 年版,第1 4 1 页 1 3 拉开窗帘的神秘表情,使面面充满了神秘气息,这种神秘气息暗含着画家神圣的 宗教情怀。又如圣安德烈商业街,画面中色彩的对比细微,缜密。各个人物 处于各自的孤寂之中,这种淡雅抒情的色调使整个画面具有一种圣洁的氛围。由 此可知,巴尔丢斯的色彩氛围在精神层面上是非常接近弗朗切斯卡的。正如巴尔 丢斯所赞同的库玛拉斯瓦米对中世纪基督教艺术和印度艺术所作的定义中所表 述的:“艺术不是描绘,而是哲学的体现,是神学在绘画或雕刻中的形象化。”l 最后,巴尔丢斯的刻画手法也很接近于早期文艺复兴时期那种硬朗、并有着 些许僵直的描绘风格。它体现在作品中清晰的轮廓线处理与人物有些样式化的姿 态上( 这种姿态不是直接来自予自然生活,而是明显经营过的一一或是出于构 图、或是出于传达情绪的需要而产生的) 。早期文艺复兴中那种硬边的处理手法 与处处清晰的描绘,直到文艺复兴盛期的达芬奇在对渐隐法的发现后才逐渐消失 的。如岸边这幅画中,怀抱小猫的妇人,手臂刻画的简单,没有虚实对比的 处理,整个站立的姿式单调,完全正侧面的形体,没有起伏的变化,手法上显得 很僵硬。诚然,这种略显僵直的手法不如后来的作品描绘更加自然与接近客观, 不过它却自有别样的价值视觉,它同样能引发一种崇高与庄严的视觉感受。同时, 这种硬朗的边线所产生的那种清晰与单纯感,使人感到一切事物似乎沐浴在来自 另一世界的纯净光线下。这恰好非常符合那时的宗教情怀。这也恰好暗合了巴尔 丢斯作品中所要传达的那些价值视觉与情绪。 通过对构图、色调、刻画手法等这些主要的形式语言的分析,由此我们可以 看出,巴尔丢斯对传统手法的深入研究与运用,以及对与那些传统手法紧密相连 的价值视觉的重视。它们与传统的价值观和情感内容紧密相连。正是它们赋予了 巴尔丢斯作品浓郁的古典气息。 三、巴尔丢斯艺术的现代性 巴尔丢斯在作品中,通过对明暗、色彩对比的削弱,人物表情的淡化,使画 1 同上,第4 1 页 1 4 面具有整体感,从而突出了画面的构成要素。人物与建筑、家具、风景分割着画 面,同时又成为画面的构成要素,形成了稳定而又充满张力的一个整体同时画 家借助几何线条和色块安排,通过外在的抽象因素把画面贯穿起来,让人物木然 的表情与寂静的背景相呼应,画面在神秘、寂静中暗含着躁动与不安。这些丰富 的现代元素的运用使巴尔丢斯的作品充满了现代气息。 1 画面构成 构成一般是指在带着某种目的,对一定的材料进行组合。因此每个平面、立 体、空间等分别有一定的构成。构成的概念在美学上超越了物体的本身,上升到 一种抽象的角度。因此独具匠心的画面构成打破了惯常的焦点透视法,被认为是 现代绘画的象征。几个世纪以来,这个向某一点汇合的直线来显示画面水平深度 的固定法则,限制了艺术家的视野以及画家主题意念在画面上的自由安排。它使 画家建立了空间观察的一成不变的习惯,单孔观察的焦点透视方法,是无法解决 人用双眼观察时的变形现象。作为现代绘画的印象主义在打破了意大利传统的焦 点透视法则的同时,也打破了古典绘画的严谨结构,印象主义以短暂的感觉和把 光作为唯一的关注,破坏了艺术家要求组织感性画面的欲望,而短暂的感觉是无 论如何也不能完全替代组织和概括的知性能力。 作为“现代艺术之父”的塞尚,他的出现使艺术发生了彻底的变革。他抛弃 了传统的焦点透视,采用多点透视法,从而为现代艺术开创了一条先河。塞尚撇 开了现实的表象和直接的感觉,用思维的眼睛去重新审视自然。坚持用“圆球体、 圆锥体和圆柱体来立体塑造自然界的万物”。1 他的作品中,景物描绘都很简约, 而且富有几何意味。他立志要“将印象主义变得象博物馆中的艺术那样坚固而恒 久”。于是,他极力追求一种能塑造出鲜明、结实的形体的绘画语言。他作画常 以黑色的线勾画物体的轮廊,甚至要将空气、河水、云雾等,都勾画出轮廓来。 在他的画中,无论是近景还是远景的物象,在清晰度上都被拉到同一个平面上来。 这样处理,既与传统表现手法拉开距离,又为画面构成留下表现的余地。他在创 作中排除繁琐的细节描绘,而着力于对物象的简化、概括的处理。 塞尚约从18 83 年起开始研究埃克斯附近的圣维克多山风景。围绕这一主 1 许江编;具象表现绘面文选) ,中固美术学院出版社2 0 0 2 年版,第髓页 1 5 题,他不断改变画法,到1889 年,就这个题材的不同角度和不同内容,他已 画了许多作品,显示了他对圆柱体、棱形体和方形体的追求。这个时期,他的艺 术探索大致可分两方面:一是简化和综合,另一个是分析。并以分解体积为出发 点,围绕着最突出点的构成,将一个独立的单元苛求到难以辨认的程度。色彩飘 浮在物体上,山石的远近空间关系都被省略了。换句话说,他把前景和背景都从 自然界的真实中抽象出来,把艺术家实际所处的位置角度从画面上删去,从而也 把一切主观因素全部删去,以保持独立于对象之外的自身的特征。这种作画倾向, 导致了塞尚临终前所画的一幅奇妙的自由绘画圣维克多山。这幅风景是他的 最具典型意义的晚期作品。其笔触不是先前那种为表现立体结构的表面色彩而起 着自身的作用它们交织在画面上,组成一首交响色曲调,同时又服从于整体的 和谐。看上去既有结构的现代意味,又有色彩的抒情意味。 塞尚l 圣维克多山约1 9 0 2 - 1 9 0 4 年 先前的传统绘画中同样存在着这种形、色的构成呼应关系,只是此时画家对 于它的处理更为主动而有意识。这些点、线、面的元素更为独立于形象。但并不 完全等同于现代艺术对形、色处理,现代艺术对此表现得更为彻底,( 如康定斯 基的抽象绘画、蒙德里安的方格色块,他们放弃了形象、题材,而专注于点、线、 面以及色彩这些基本绘画元素在画面中的和谐,并以此传达情绪,抑或没有传达 情绪只是平衡形式。他们在挖掘与传递一种新的审美趣味。) 巴尔丢斯显然更为 折衷。他在形式上具有革新的内容,但他仍有内容与主题要传达。他仍钟情于传 统中某些有意义的精神内容,并力图在这个时代的绘画中恢复它,正如那种庄重 与崇高感,和由数学般精确的布局所带来的价值视觉。下面通过作品熟睡的裸 女的分析,让我们来看看这种隐含的构成因素。 从画面上我们看到是房间中斜依在椅中甜甜进入梦乡的健康的少女的优美 形体。这是画家技艺成熟时期的作品,各种绘画因素的运用已臻完美而不露雕琢 之痕。首先,去除掉各种外在具体形的干扰,我们看到的便是这幅作品的基本构 成形式:由于采用竖直图式,整幅作品高与宽度的比例大约是5 :4 ,地面占整 个画面的三分之一多,上半部的空间在左部被分割,从这种分割比例中,我们可 以看到一种古老的被无数人和作品所证实的最佳分割:黄金比律的运用。这使画 面获得了一种简洁而有力的各得其所的视觉感受。门的长方形的出现使得这种平 直的、机械的分割得到缓和。 巴尔丢斯:熟睡的糠女1 9 7 7 年 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一种有趣的现象:在门的分割线与画左边线之间,座椅 处于一种绝对对称的地位。这种绝对的对称在装饰艺术和其它领域是充满魅力 的、永恒的。而在架上绘画的表现中却是比较忌讳的,因为这种绝对的对称,往 往会给画面带来平庸或呆板。而在此我们可以看到:通过座椅上部( a ) 处边缘明与 暗的处理,不仅使座椅与墙面分离,同时暗示出了座椅的空间感。在下部( b ) 处, 扶手亦被有意识地处理了,通过两边扶手曲与直,闭合与开张的变化,同时使座 椅右部上下连线在经过人体时位移而错开,巧妙地使这种对称中产生了丰富而微 妙的变化,从而避免了绝对的对称可能带来的危险性。这样,座椅在缓和了画面 的硬性分割后,画面便处于一种暂时安祥平和的稳定中( 图b ) 。 1 7 人物打破了这种稳定。人物在此首先充当的是一个有别于背景规则线和座椅 圆弧线的复杂扭曲的自然。这种丰富多变的不规则扭曲形体与背景的简洁形成鲜 明对比,同时对背景与座椅的平和起到了打破作用,仿佛是整体平静中的不平静 因素,处于十分醒目的位置,从而确立了人在画面中的主导地位( 图c ) 。如果我 们在画面画对角线,便会发现人物倾斜的方向,门、座椅、左下方的小凳都是沿 这条线分布的,人物处于这个对角线的交叉点。然而仔细分析,我们会看出,这 条对角线的e 线并不是真正的画面构成线,真正的构成线应该是连接人物头部 与足尖,在会阴部与m 线相交的f 线。这便形成了一种有别于完全的传统意义 上对角线构图的倾斜的构成形式。因而从总的感觉上给观者不平衡、失去重心、 伸展却又受阻的印象,使这种旧的构成方式给人以异样的感觉,从平淡中引出了 深刻,在把情感隐于冷漠的同时,使这种平凡中寓寄了异常的新意。 在画面中,由于人物整体的向左倾斜,因此,使画面产生了一种向左的重心 偏移。右上方的门在此充当了一个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使画面分割的雅致而不露 声色,并以较深的色块使画面向左的重心偏移得以牵制。同时,左下方轻轻勾出 的凳子又对顺着人物伸出的右臂向下延伸的、由于身体倾斜而产生的重心偏移力 起了一种支撑作用。这样在m 线上,便使观察者接受到一种稳定的均衡感。在 f 线上,人物的扭曲起白头部,在胯部达到顶点,而后沿下肢回收。胯部的偏移 使它产生了向画面右方运动的力,这种运动的力被由头部朝向暗示出的、沿人物 左臂向下伸展的力量制约和限制了。同时,这种伸展的力通过圆弧状的扶手迂回, 视觉再次回到形体主要扭曲线上,沿人物下肢舒缓向下沿伸。 画面正中的座椅由于丧失了诸多客观性投影,因而变得轻飘,似乎要飞起 来一样。这时由头和两手组成的稳固的三角形便对它产生了极强的压制力,在这 种互相的对峙中获得了均衡,而后又通过下伸的肢体得到力的分解和缓和。画面 中这种隐含性的力量的相互作用,使画面整体在表面的冷静与内在的运动之间产 生了一种奇异的对立和均衡。 在画面中最先引起我们注意的那条柔和而富有弹性的“s ”形曲线上。我们 便会看到这种调整的结果:面部的朝向暗示了这条曲线的起始方向,乳房向下, 腰部与胯部连接处自然人体的过多微妙的细节都被简化了。于是,这条曲线便得 以圆滑地向下延伸,在经过膝部时,大腿和小腿的转折被隐没在投影的模糊中, 从而使视觉得以轻松地越过转折,保持了曲线的完整性。而后这种延伸的曲线经 过足部自人物下肢右部回收,当传递到胯部时,这种延伸开始分开了:向下的自 右腿回环再次转折回到足部,向上的则经躯干,向头部收拢,与头部形成一个大 的绷紧的弓形,同时预示着这种运动的重新开始。另外,人体右部的多次转折产 生的丰富变化,与人体左部的柔和圆滑形成了一种鲜明的对照,使这条曲线显得 更加柔美。并且,这种“s ”形曲线所产生的流畅的运动感,与大背景的静穆形 成了一种精心营造的互相对比而又互相牵制的奇妙的平衡。这样诸多因素的巧妙 结合,无疑对于深化作品主题是有巨大作用的。 通过作品的分析,我们会发现:在这样的一种看似简单的表象下,艺术家向 我们展示的是一个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内涵因素的作品。并且通过作品表达了艺术 家的追求:。我的画,是想要构成那些曾经存在而再没人认得出的东西,努力重 新创造它们,我努力追求的不是表现自我,而是表现世界”。1 2 色彩处理 巴尔丢斯:临弗明切斯卡耶拆复话1 9 2 6 年 巴尔丢斯在色彩运用上的革新性从他在意大利临摹弗朗切斯卡的壁画时就 始露端倪。他并未进行事无巨细的复制,而是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研究形与形、 色块与色块之间的呼应、均衡关系上。而在色彩的处理上,他在忠实于原作基调 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的艺术成果,即注意色彩的科学关系以发挥色彩的表现力与 价值。如图,很明显,画家更为关注的是临摹弗朗切斯卡的大体的色彩。加强了 1 巴尔丢斯:巴尔丢斯论艺术,啸声编译,美术 ,1 9 9 5 年第5 期。 1 9 人物与背景的色彩处理。强化色彩的冷暖倾向,前景的暖色与背景的冷色形成了 对比,使背景显的空旷深远在整个暖灰色调里通过色彩的明度对比突出了耶稣 衣着,并使观者的目光停留于画面中心。虽然这幅画没有临的很深入,但巴尔丢 斯仍然把握住了原作的优雅格调与圣洁的氛围,这来自于他对原作中心理色彩的 把握。 巴尔丢斯更着重于色彩的主观处理。不同于古典作品在色彩上偏重固有色的 表达以及较多地概念化处理,巴尔丢斯在画面中融入了十九世纪末印象派的色彩 成果,运用补色原理和冷暖色彩的对比,以新的色彩表现手法突破了传统绘画色 彩的成规。画家通过对作品中块面和色域的冷暖递交与色彩结构的重组,表达他 的内心体验,使画面与现实开始拉开了距离,色彩的精神容量得到了加强:画家运 用高更、凡高重视色彩的表现力和象征性的方法,倾心于用主观性色彩来表现纯 朴和炽热的感情;画家更是借鉴野兽派以后的表现性绘画,依靠色彩的主观表现 来建构画面的空间和创造情感的氛围。现代油画艺术的主要特征之一,是以色彩 来表现精神。油画主观性色彩的拓展极大地丰富了油画艺术的情感表现力,不管 是吸收东方绘画色彩神韵的装饰性色彩,还是意象性、象征性色彩,甚至是抽象性 色彩,都可以作为油画的色彩语言,表达艺术家的情感意念和内心体验,色彩的精 神性和表现价值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画家超越了描绘性的色彩并基于科学的色彩关系更为主观地运用色彩,以发 挥色彩的表现力与价值。同时巴尔丢斯不断探索新的色彩关系组合,以获得色彩 之间新的可能性与视觉价值,从而带来新的心理体验与愉悦。另外,由于有感于 湿壁画表面留下的岁月印痕,巴尔丢斯更为有意识地在画面中体现这种时间感, 这带来的便是对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