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抱朴子内篇》副词研究.pdf_第1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抱朴子内篇》副词研究.pdf_第2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抱朴子内篇》副词研究.pdf_第3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抱朴子内篇》副词研究.pdf_第4页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抱朴子内篇》副词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汉语言文字学专业论文)《抱朴子内篇》副词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道家是我国古代的一个重要学派。抱朴子内篇是重要的道家典籍,其副词 现象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中古语言的面貌,是研究汉语史的重要文献。目前,学 术界多从哲学、美学、文学等方面对抱朴子内篇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但是语 言方面的研究,现在还没有得到特别关注。因此我们选择抱朴子内篇作为研 究对象,希望通过对其副词的研究,为汉语史的研究做一些基础性的工作。全文 共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为前言,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对葛洪和抱朴子内篇进行简 要介绍,说明研究价值。二是对汉语副词的定义、语法特征、副词与其他相关词 类的区分、副词的分类等情况进行介绍。确定本文对副词的认识标准:副词主要 是在句中充当状语,对谓语起修饰限制或补充说明作用,表示动作行为或状态性 质的各种特征、方式、范围等的词。依据这一标准,将抱朴子内篇中的副词 分为九大类:范围副词、程度副词、时间副词、情态副词、语气副词、否定副词、 谦敬副词、关联副词和指代性副词。三是提出本文的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具体分析抱朴子内篇中的副词。这一部分是全文的主体。依照 第一部分对副词的认识标准,确定了抱朴子内篇中的2 4 4 个副词,并将其进 行了具体分类,确立抱朴子内篇的副词系统。这一部分主要运用静态描写和 分析归纳相结合的方法,对抱朴子内篇中的副词进行分类介绍和详细描写, 对每个副词从位置、语义、频率等方面进行详细考察。运用统计与列表相结合的 方法,在每类副词分析结束后,将每类副词的修饰限制情况进行统计列表分析, 以期对副词的用法有系统的认识。 第三部分为结语,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抱朴子内篇副词使用情况分 析。根据第二部分的考察情况,首先对各类副词的数量和使用频率进行比较分析, 接着对副词的出现位置、修饰限制谓语的情况、内部兼类、连用等情况进行分析, 归纳抱朴子内篇副词系统的特点。二是将抱朴子内篇中的副词和淮南 子中的副词进行比较。从数量、继承发展情况及语法特征等方面进行比较分析, 以期发现副词从西汉至晋的发展变化。 关键词:抱朴子内篇;副词;比较 分类号:h 1 4 6 2 l l f r o mh a n d y n a s t yt oj i nd y n a s t y k e y w o r d s :上k a ! p h z 胁叻9 砌甩;a d v e r b ;c o m p a r i s o n c a t e g o r yn u m b e r :h 1 4 6 2 l v 独创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 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 注:如 没有其他需要特别声明的,本栏可空) 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使用过的材 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 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单施秀 导师签字: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墨磊崎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堂撞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 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堂蕉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 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 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事犄秀 导师签字:髫磊 签字日期:2 0 哆年月如日签字日期:2 0 0 少砰月b 日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前言 一葛洪与抱朴子内篇 葛洪,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丹阳句容( 今江苏旬容) 人,出生约在晋武帝 太康四年( 公元2 8 3 年) ,卒于东晋哀帝兴宁元年( 公元3 6 3 年) 。 葛洪出则为仕宦,处则为神仙,儒道双修,出处两得。葛洪祖葛浦庐,官至 骠骑大将军,封为下邳僮县侯。祖父葛系,在东吴历任吏部尚书、大鸿胪等要职, 封为吴寿县侯。父亲葛悌历官大中正、肥乡令、邵陵太守等。葛洪为悌第三子, 十三岁父亡,家道自此衰落,生活困苦。为了读书,“乃负笈徒步行借伐薪卖 之,以给纸笔。就营田园,处以柴火写书。坐此之故,不得早涉艺文。常乏纸, 每所写反覆有字,人鲜能读也n 1 。晋惠帝太安二年( 公元3 0 3 年) ,葛洪参加 了镇压张昌、石冰起义军的战争,战后因功被授予浮波将军。事平之后投戈释甲, 欲去洛阳广寻异书。恰在此时,爆发了“八王之乱,北道不通。陈敏又在江东起 兵反晋,归路被阻。葛洪被迫在徐、豫、荆、襄、广等数州之间周游。后葛洪又 屡次出仕,但修道之心越来越强。建武元年( 公元3 1 7 年) ,完成了抱朴子全 书。大兴元年( 公元3 1 8 年) ,晋元帝封葛洪为关中侯。葛洪从祖葛玄修道,抱 朴子内篇金丹记载,“余从祖仙公,又从元放受之,“余师郑君者,则余从祖 仙公之弟子也,又于从祖受之,葛洪又师从郑隐。最后,他隐居在广州罗浮山潜 心修道并终于此。 抱朴子分内篇和外篇。内篇谈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 年、攘邪却祸之事,属道家。外篇言人间得失,世事臧否,属儒家。外篇 五十卷,写在前;内篇二十卷,写在后。内篇包括:“畅玄”、“论仙”、“对 俗 、“金丹”、“至理”、“微旨”、“塞难”、“释滞 、“道意 、“明本”、“仙药”、“辨 问”、“极言”、“勤求 、“杂应”、“黄白”、“登涉 、“地真”、“遐览”、“祛惑。 抱朴子内篇( 以下简称内篇) 在中国道教史上颇具影响力,集早期道 教思想之大成。道教是我国的本土宗教,道教文献的语言应该是我国当时实际使 用的书面语或口头语,因此,从一定意义上讲,道藏语言显得更纯粹一些。为达 到宣扬道教思想的目的,必须使用大众所能接受的语言,如葛洪自己在内篇金 丹所说“皆直语,无藻饰”,并采用了对话形式,因而保留了较为丰富的口语成 分。作者、成书年代也比较确定,适于用作专书语言研究的对象。因而内篇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副词现象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中古语言的面貌,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目前对内篇的研究重在宗教、哲学等方面。关于内篇副词的研究, 目前成果较少,仅散见于一些论著之中。社科院语言研究所的古代汉语虚词词 典,高育花的中古汉语副词研究等,在对副词进行分析时都曾引用内篇 中的有关语句作为例证。内篇共计有副词2 4 4 个瞳1 ,共出现6 1 2 1 次,给我们研 究中古副词提供了丰富的资料。 王明于1 9 8 5 年出版了抱朴子内篇校释增订本,并收录到新编诸子集成。 此书参考了众多的版本和相关资料,既有校勘,又有注释,是目前最好的一个校 点本。本文即以中华书局1 9 8 5 年王明的抱朴子内篇校释为研究对象。 二关于副词 ( 一) 副词的定义 马建忠在马氏文通中把副词称为“状字”:“凡实字以貌动静之容者,日 状字。嘲副词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词类,各家的标准也存在差异,因此对副词的定 义不尽相同。杨伯峻何乐士、黄伯荣廖序东、张谊生等,从意义特征和功能特征 两者相结合的角度给副词下定义,如: 杨伯峻、何乐士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副词主要修饰谓语,表示动作行 为或状态性质的各种特征;与此同时:也对主语或宾语起修饰作用,显示它们在与 谓语发生关系时的方式、状态、范围等。”n 1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副词常限制、修饰动词、形容词性词语,表 示程度、范围、时间等意义。 畸1 张谊生现代汉语副词研究:“副词是主要充当状语,一部分可以充当旬首 修饰语或补语,在特定条件下一部分还可以充当高层谓语或准定语的具有限制、 描摹、评注、连接等功能的半开放类词。确定汉语副词的基本原则应该是:以句法 功能为依据,以所表意义为基础。”1 我们将功能和意义两项标准互为参照,认为,副词是主要在句中充当状语, 对谓语起修饰限制或补充说明作用,表示动作行为或状态性质的各种特征、方式、 范围等的词。 ( 二) 副词的语法特征 1 、副词基本的语法功能是能修饰限制动词、形容词,这已得到大家的公认。 2 山东师范大学硕二仁学位论文 对于副词是否能修饰名词的问题,意见不统一。赵元任认为“副词修饰名词 时,实际是修饰名词或名词性词语作为谓语”,“副词修饰的是句子成分,不是把 词作为词,短语作为短语来加以修饰的”。口1 我们倾向于认为副词是能够修饰用作 句子谓语的体词性成分的,并且这种情况在古汉语中并不少见。如: 此皆至道要言也。( 卷三对俗) 少君必尸解者也。( 卷二论仙) 对于副词是否能修饰副词的问题,陈承泽、赵元任、黎锦熙等都明确地提到 副词具有修饰别的副词的功能。王力认为:“两个以上的副词连用的时候,不该认 为甲副词修饰乙副词,只该认为甲副词修饰乙副词所在的整个仂语。 圆1 我们认为 王力的说法是符合汉语实际情况的。副词连用时,实际上都是前一副词修饰后面 副词所在的整个短语。如: 其临此谷中居民,皆不穿井,悉食甘谷水。( 卷十一仙药) 若了不知此二事以求长生,危矣哉。( 卷十八地真) 2 、副词主要用在谓语前作状语的语法功能已得到大家的公认,对于能否作补 语意见不一致。有很多学者认为副词可以作补语,如杨伯峻、何乐士提出副词“有 时用在谓语后作补语”阻1 。我们认为副词可以作补语,只是这类副词比较少。如: 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 战国策齐策一) 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公也。( 战国策齐策一) 内篇中未发现副词用作补语的情况。 3 、关于副词独用问题,陆俭明指出:“副词独用是指副词单说( 即单独成句) 和单独作谓语。同时又指出副词独用是有条件限制的,即“只能出现在不同的对 话形式中”,“是口语里句法成分大量省略的一种产物”。n 们所以我们认为,汉语中 不存在真正意义上的副词独用。副词独用仍应看成副词充当修饰成分,只是因为 其被修饰成分在对话的上下文中是明确的,在对话情境中,对参与对话者都是不 言而喻的,因而省略了。如: 余将问之日:“此六家之书,是为经典之教乎? ”彼将日:“非也。”( 卷八释 滞) 余又将问日:“甘石之徒,是为圣人乎? ”彼亦日:“非也。 ( 卷八释滞) ( 三) 副词和相关词类的区别 1 、副词与形容词的区别。我们主要参考了高育花的观点:( 1 ) 形容词除了作 3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昔石头水有大鼋,常在一深潭中,人因名此潭为鼋潭。( 卷十七登涉) 例中的“昔作介词宾语,例中的“昔”用在句首作状语。因此“昔 是一个时间名词。 ( 四) 副词的分类 吕叔湘曾经说过:“副词内部需要分类,可是不容易分得干净利索,因为副词 本来就是个大杂烩。 n 3 1 副词较为庞杂,给副词分类较为困难。早在马氏文通 中,马建忠就曾经将所谓的“状字 分为六类。其后学者对于副词的分类也各不 相同。主要有: 黎锦熙:时间、地位、性态、数量、否定、疑问。n 钔 王力:程度、范围、时间、方式、可能性和必要性、否定、语气、关系。n 副 朱德熙:范围、程度、时间、否定,另有一类“重叠式副词”。n 6 1 胡裕树:程度、情状、时间、频率、范围、否定、语气。n 7 1 杨伯峻、何乐士:时间、程度、状态、范围、否定、疑问、推度、判断、连接、 劝令、谦敬。m 1 我们借鉴各家意见,结合内篇中副词的使用情况,将其中的副词分为九 类:范围副词、程度副词、时间副词、情态副词、语气副词、否定副词、谦敬副词、 关联副词和指代性副词。n 町 三研究方法 l 、静态描写与分析归纳相结合。我们把内篇中的副词看作是一个平面的 共时系统,对其做穷尽式的调查,进行细致的描写和归纳。 2 、统计与列表相结合。我们将内篇中副词的修饰限制情况进行统计、列 表分析,将内篇中的副词进行全面直观的展示。 3 、共时分析和历时比较相结合。我们在对内篇中的副词进行共时分析的 基础上,将其和淮南子副词进行比较分析,以期发现副词从西汉至晋发展变 化的脉络。 5 山东师范大学硕二l 学位论文 第二章抱朴子内篇副词描写 一范围副词 范围副词表示主语或宾语的范围或对动作行为的方式、状态等方面的范围进 行限定。按照意义的不同,内篇中的范围副词可分为四类,共4 3 个:表总括, 共2 3 个,有“毕、遍、蓝1 、纯、都、多、儿、共1 、皆、尽、具、俱1 、了、历、 胜、率、悉、咸、一、一概、一切、总、周”;表协同,共9 个,有“蓝2 、饼、 共2 、兼、俱2 、齐、群、同、相1 ”;表限定,共1 0 个,有“但1 、独l 、偏1 、 特、徒l 、唯( 惟) 、直l 、只、祗、正l ”;表类同,共1 个,有“亦1 ”。 ( 一) 表总括。此类副词用以总括旬中某项或某些词语的范围,表示其语义 涉及的对象全部或大部分都具有被谓语描述的性质。共有2 3 个:毕、遍、蓝1 、 纯、都、多、凡、共l 、皆、尽、具、俱1 、了、历、胜、率、悉、咸、一、一概、 一切、总、周。 毕 用在动词前啪1 ,表示主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都具有某一动作行为。可译 为“全 、“都 等。共4 例。 虽有至明,而有形者不可毕见焉。( 卷二论仙) 其间未期,二物毕至。( 卷二论仙) 遍 用在动词前,表示范围的全部。可译为“到处”、“全面、“都”等。共4 例。 墨者俭而难遵,不可遍循。( 卷十明本) 又刮以杂巨胜为烛,夜遍照地下,有金玉宝藏,则光变青而下垂,以锸掘 之可得也。( 卷十一仙药) 监1 用在动词或名词前,表示主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都具有某种动作行为。 可译为“都 等。共7 例。 四望山、大小天台山、盖竹山、括苍山,监在会稽。( 卷四金丹) 五经四部,亚己陈之刍狗,既往之糟粕。( 卷二十祛惑) 纯 用在动词前,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全部而无例外。可译为“都”、 “全”等。共1 例。 ( 孔子) 见罗雀者纯得黄口,不辨其意,问之乃觉。( 卷十二辨问) 都 用在动词前,表示总括主语的全体,或表动作发展全面周到乜。可译为 6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全都”、“完全”等。共5 例。 瞿服之百许日,疮都愈,颜色丰悦,肌肤玉泽。( 卷十一仙药) 人复不可都绝阴阳。( 卷八释滞) 多 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表示主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大多数能进行某种动 作或呈现某种状态。可译为“大多”等。共3 1 例。 世人多逐空声,鲜能校实。( 卷十四勤求) 但患知此道者多贫,而药或至贱而生远方,非乱世所得也。( 卷十六黄 白) 凡 ( 1 ) 用在动词、数量短语前或句首,表示事物数量、动作次数和经历时 间的总和。可译为“总共 、“总计”等。共1 8 例。 凡有几法,何者最善与? ( 卷十五杂应) 飞廉、泽泻、地黄、黄连之属,凡三百余种,皆能延年,可单服也。( 卷十明 本) ( 2 ) 用在句首,表示总括、总指。可译为“凡是 等。共2 8 例。 凡小山皆无正神为主,多是木石之精,千岁老物,血食之鬼。( 卷四金 丹) 凡言道者,上自二仪,下逮万物,莫不由之。( 卷十明本) 共1 用在动词前,表示主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全部参与某种动作行为。可译为 “都”等。共2 例。 诸道士共思惟其处,不可得往,唯当以碗器著劲竹木端以承取之,然竞未 有能为之者。( 卷十一仙药) 时人各共识之,以为戏笑。( 卷二十祛惑) 皆 用在动词、名词、形容词、代词或主谓谓语前,总括所指的人、事、物 的全体。可译为“都”、“都是”等。共3 5 4 例。 俗人闻之,皆谓虚文。( 卷二论仙) 如此有百二十,皆石芝也,事在太乙玉策及昌宇内记,不可具称也。( 卷十 一仙药) 绞柠木赤实,取汁和而服之,令人面目鬓发皆赤,长生也。( 卷四金丹) 按周公城名录,天下分野,灾之所及,可避不可禳,居宅亦然,山岳皆尔 也。( 卷十七登涉) 7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腾黄之马,吉光之兽,皆寿三千岁。( 卷三对俗) 尽 用在动词前,表示所述包括陈述对象的全部或表示陈述对象全都如此。 可译为“都”、“全都”、“全部”等。共3 2 例。 乃知天下之事,不可尽知,而以臆断之,不可任也。( 卷二论仙) 又有神兽,名狮子辟邪、三鹿焦羊,铜头铁额、长牙凿齿之属,三十六种, 尽知其名,则天下恶鬼恶兽,不敢 x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率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名词前,表示事情大多如此。可译为“大多”、“大 都等。共1 5 例。 今所在有真菊,但为少耳,率多生于水侧,缑氏山与郦县最多。( 卷十一仙 药) 世间金银皆善,然道士率皆贫。( 卷十六黄白j ) 干吉容嵩桂帛诸家,各著干所篇,然率多教诫之言,不肯善为人开显大向 之指归也。( 卷十四勤求) 悉 用在动词或名词前,表示总括全部。可译为“全部 、“都”等。共1 9 例。 虽各有数十卷书,亦未能悉解之也,为写蓄之耳。( 卷四金丹) 道之为源本,儒之为末流,既闻命矣,今之小异,悉何事乎? ( 卷十明 本) 咸 用在动词前,表示某一范围的全部。可译为“全部 、“都”等。共6 例。 而浅识之徒,拘俗守常,咸日世间不见仙人,便云天下必无此事。( 卷二论 仙) 谈者咸知高世之敦朴,而薄季俗之浇散,何独重仲尼而轻老氏乎? ( 卷七塞 难) 一 用在动词前,表示总括。可译为“完全、“全部”等。共3 例。 而往返径游,一无所过,而车马无颇覆之变,涉水无风波之异。( 卷九道 意) 或举门扣头,以向空坐,烹宰牺牲,烧香请福,而病者不愈,死丧相袭, 破产竭财,一无奇异,终不悔悟,自谓未笃。( 卷十四勤求) 一概 用在动词前,表示适应于全体,没有例外。可译为“一律 ,或仍作“一 概”。共l 例。 各从其志,不可一概而言也。( 卷八释滞) 一切 用在动词前,表示适应于全体。可译为“完全”、“一律”等。共5 例。 唯有守真一,可以一切不畏此辈也。( 卷十八地真) 若金丹一成,则此辈一切不用也。( 卷十九遐览) 总 用在动词前,表示受事者全都承受某一种动作行为。可译为“全面地” 等。共l 例。 势可以总摄罗酆,威可以叱吒梁成。( 卷三对俗) 9 山东师范大学硕上学位论文 周 用在动词前,表示动作行为所涉及的对象,在某一范围内没有例外。可 译为“完全地”、“周遍地”等。共5 例。 若能乘踽者,可以周流天下,不拘山河。( 卷十五杂应) ( 孔子) 又周流七十余国,而不能逆知人之必不用之也,而栖栖遑遑,席 不暇温。( 卷十九遐览) ( 二) 表协同。此类副词在限定主语、宾语范围的同时强调动作行为是若干 主体共同、一起发出的,或同时涉及若干受事者。共有9 个:蓝2 、饼、共2 、兼、 俱2 、齐、群、同、相1 。 亚2 用在动词前,表示几个主体同时发出某一动作行为。可译为“同时 、 “一起 等。共“例。 然道与世事不蓝兴,若不废人间之务,何得修如此之志乎? ( 卷四金丹) 其六厄蓝会,三刑同方者,其灾必大。( 卷十五杂应) 饼 用在动词前,表示几个主体共同发出某一动作行为。可译为“同时”、“一 起 等。共1 例。 又日,中药养性,下药除病,能令毒虫不加,猛兽不犯,恶气不行,众妖饼 辟。( 卷十一仙药) 共2 用在动词前,表示主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共同参与某种动作行为。可译为 “共同 、“一起”等。共1 3 例。 九圣共成易经,足以弥纶阴阳,不可复加也。( 卷八释滞) 少君之将去也,武帝梦与之共登嵩高山。( 卷二论仙) 兼 用在动词前,表示动作行为同时涉及两个或多个相关对象。可译为“同 时”、“一起 等。共4 例。 人道多端,求仙至难,非有废也,则事不兼济。( 卷八释滞) 此三符,兼同著牛马屋左右前后及猪栏上,辟虎狼也。( 卷十七登涉) 俱2 用在动词前,表示两个以上的施事主体同时发出某一动作行为。可译为 “同时 、“一齐”等。共5 例。 然与人俱生,至乎终身,莫或有自闻见之者也。( 卷二论仙) ( 数人) 俱造沙漠之地,并冒严寒之夜,素雪堕于上,玄冰结于下,寒风 摧条而宵骇,款唾凝冱于唇吻,则其中将有独中冷者,而不必尽病也。( 卷十三极 言) 1 0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齐 用在动词前,表示动作行为的齐一性。可译为“一起”、“一齐”等。共3 例。 钧器齐饮,而或醒或醉者,非酒势之有彼此也。( 卷十三极言) 齐服一药,而或昏瞑烦闷者,非毒烈之有爱憎也。( 卷十三极言) 群 用在动词前,表示动作行为是由群体共同发出的。可译为“成群地”等。 共1 例。 蚊嗜肤则坐不得安,虱群攻则卧不得宁。( 卷二论仙) 同 用在动词前,表示不同的主体共同发出或接受某一动作行为。可译为“共 同”、“一起”等。共6 例。 夫始青之下月与日,两半同升合成一。( 卷六微旨) 同冒炎暑,而或独以喝死者,非天热之有公私也。( 卷十三极言) 相1 用在动词前,表示多个旌事主体一起做某事。可译为“共同”、“一起 等。共8 例。 仙经日,服丹守一,与天相毕,还精胎息,延寿无极。( 卷三对俗) 服之千日,司命削死籍,与天地相保。( 卷十一仙药) ( 三) 表限定。此类副词是指动作行为或性质状态所涉及的对象只是其中的 一部分。共有1 0 个:但1 、独1 、偏1 、特、徒1 、唯( 惟) 、直1 、只、祗、正1 。 但1 用在动词前,表示限止范围。可译为“只 、“仅仅”等。共1 0 2 例。 若德行不修,而但务方术,皆不得长生也。( 卷三对俗) 凡此九丹,但得一丹便仙,不在悉作之,作之在人所好者耳。( 卷四金 丹) 独1 用在动词、名词或代词前,表示仅限。可译为“只”、“只有”、“仅 等。 共1 9 例。 守形却恶,则独有真一,故古人尤重也。( 卷十八地真) 抱朴子日:“至理之未易明,神仙之不见信,其来久矣,岂独今哉? ”( 卷 七塞难) 或问日:“所谓伤之者,岂非淫欲之间乎? ”抱朴子日:“亦何独斯哉? ( 卷 十三极言) 偏1 用在动词前,表示仅限。可译为“只”等。共6 例。 晚学不能考校虚实,偏据一句,不亦谬乎? ( 卷十四勤求)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皆谓偏知一事,不能博备,虽有求生之志,而反强死也。( 卷十七登涉) 特 用在动词前,表示限止。可译为“只是”、“仅仅”等。共2 例。 特为吾子略说其万一焉。( 卷八释滞) 至于告人以长生之诀,授之以不死之方,非特若彼常人之善言也,则奚徒 千金而已乎? ( 卷八释滞) 徒1 用在动词或名词前,表示所说的原因或抉择是唯一的。可译为“只 、 “仅”等。共1 8 例。 彼二主徒有好仙之名,而无修道之实。( 卷二论仙) 吾徒匹夫,虽见此理,不在其位,末如之何。( 卷九道意) 唯( 惟) 汉语大字典:“惟”,也作“唯”、“维”。瞳2 1 用在动词、名词、 主谓谓语前或句首,表示对范围的限定。可译为“只 、“仅仅”等。共4 3 例,其 中虬睢”5 例。 万兆蠢蠢,唯知贪富贵而已,岂非行尸者乎? ( 卷四金丹) 夫所谓道,岂唯养生之事而已乎? ( 卷十明本) 唯长沙桂阳豫章南海土釜可用耳。( 卷十六黄白) 惟服食大药,则身轻力劲,劳而不疲矣。( 卷十五杂应) “唯( 惟) 是”固定格式。“唯( 惟) ”是副词,表示仅限;“是”把 宾语提前。翻译时把宾语置于动词后。如: 圣明御世,唯贤是宝。( 卷八释滞) 直1 用在动词或主谓谓语前,表示对范围的限制。可译为“只”、“仅仅 等。 共1 0 例。 又菊花与薏花相似,直以甘苦别之耳,菊甘而薏苦,谚言所谓苦如薏者也。 ( 卷十一仙药) 世云尧眉八采,不然也,直两眉头甚竖,似八字耳。( 卷二十祛惑) 只 用在动词前,表示仅限。可译为“仅”或不译。共2 例。 只以涂踱下,则可以步行水上也。( 卷十七登涉) 不但只辟虎狼,若有山川社庙血食恶神能作福祸者,以印封泥,断其道路, 则不复能神矣。( 卷十七登涉) 祗 用在动词前,表示动作行为的限度。可译为“只是”等。共l 例。 四海之事,何祗若是? ( 卷二论仙) 1 2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正1 用在动词性谓语前,表示限止范围。共9 例。 正使之为旬月之斋,数同问居,犹将不能,况乎内弃婉娈之宠,外捐赫奕 之尊,口断甘肴,心绝所欲,背荣华而独往,求神仙于幽漠,岂所堪哉? ( 卷二论 仙) 笃而论之,求长生者,正惜今日之所欲耳,本不汲汲于升虚,以飞腾为胜 于地上也。( 卷三对俗) ( 四) 表类同。此类副词表示人与人、事物与事物之间的类同关系,同时也 说明施事者、受事者或动作行为的范围,故而归入范围副词。有1 个:亦1 。 亦1 用在动词、形容词、名词、主谓谓语或代词前,表示前后两者具有相同 或类似的关系。可译为“也”等。共1 8 5 例。 与新生鸡犬服之,皆不复大,鸟兽亦皆如此验。( 卷四金丹) 若卒不能得此诸药者,但可带好生麝香亦佳。( 卷十七登涉) 玄一之道,亦要法也。( 卷十八地真) 天有日月寒暑,人有瞻视呼吸,以远况近,以此推彼,人不能自知其体老 少痛痒之何故,则彼天亦不能自知其体盈缩灾祥之所以。( 卷七塞难) 两仪子饵黄金法。猪负革脂三斤,淳苦酒一升,取黄金五两,置器中,煎 之土炉,以金置脂中,百入百出,苦酒亦尔。( 卷四金丹) 表1 :范围副词统计表 修饰限制的对象 类别副词 动词名词形容词其他合计 毕 4 0 0 04 遍 400o4 韭l 61oo7 表 纯 looo l 总 括 都 50005 多 2 6o5o3 1 凡7 ( 旬首) 70 o1 8 4 ( 数量)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4 ooo 2 8 ( 句首) 2 8 共l 2 o 002 2 ( 代词) 皆 2 7 44 41 73 5 4 1 7 ( 主谓) 尽 3 20oo3 2 具 1 70oo1 7 俱1 8o0o8 了 2 10002 1 历10o01 胜 8o0 08 塞1 11301 5 悉 1 72001 9 咸 6o006 3o0o3 一概 10o01 一切 5o005 总 10oo1 周 50005 蓝2 1 1o0o1 1 饼 l00o1 共2 1 30001 3 表 兼4oo0 4 协 俱2 500o5 同 齐 30003 群 l0 0 01 同 600o6 相l 800o8 表仅限但1 1 0 2 o 001 0 2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独1 1 24o3 ( 代词)1 9 偏1 600 0 6 特 2ooo2 徒l 1 53oo1 8 1 4 ( 句首) 唯( 惟) 2 71o4 3 1 ( 主谓) 直1 900l ( 主谓)1 0 只 200o2 祗 10oo1 正1 9000 9 6 ( 主谓) 表类同亦l 1 4 41 71 5 1 8 5 3 ( 代词) 二程度副词 程度副词是指用来表示动作行为或事情所处状态的程度以及程度发展变化的 副词。根据意义的不同,内篇程度副词可分为三大类,共2 4 个:表示程度高, 共1 7 个,有“极、穷、殊、至、最、太、己1 、笃、几、几乎、酷、良1 、偏2 、 颇1 、甚、盛、尤”;表示程度在变化之中,共4 个,有“更1 、弥、益、愈”;表 示程度轻,共3 个,有“差、颇2 、稍l ”。 ( 一) 表程度高。此类副词又可分为三小类:表至极,表过甚,表很高。共 1 7 个。 1 、表至极。有5 个:极、穷、殊、至、最。 极 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极高。可译为“极其 、“非常”等。共1 5 例。 盗跖穷凶而自首,庄踽极恶而黄发,天之无为,于此明矣。( 卷七塞难) 冬不欲极温,夏不欲穷凉。( 卷十三极言) 穷 用在形容词前,表示某种状态达到了极高的程度。可译为“极端、“极 其 、“非常 等。共3 例。 冬不欲极温,夏不欲穷凉。( 卷十三极言) 盗跖穷凶而白首,庄踽极恶而黄发,天之无为,于此明矣。( 卷七塞难) 山东师范大学硕:七学位论文 殊 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表示动作行为或性状的程度极其高。可译为“特 别”、“极其”等。可与否定词“不 、“无”等连用,组成常用词组“殊不 、“殊 无”,表示否定的程度达到某种极限。可译为“根本”、“完全”、“一点儿”等。共 6 例,其中“殊不 l 例、“殊无”l 例。 由此乃觉是宅之所为,而不知其何故,疑其井水殊赤。( 卷十一仙药) 今以此语俗人,俗人殊不肯信。( 卷二论仙) 徒诵之万遍,殊无可得也。( 卷八释滞) 至 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达到顶点。可译为“极 、“最 。共5 5 例。 坤道至静,而或震动而崩弛。( 卷二论仙) 此道至重,必以授贤,苟非其人,虽积玉如山,勿以此道告之也。( 卷四金 丹) 最 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表示程度达到最高。可仍译为“最”。共1 3 例。 始阜刚暴而骜很,最是天下之不应信神仙者。( 卷十三极言) 有生最灵,莫过乎人。( 卷二论仙) 2 、表过甚。有2 个:太、已1 。 太 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超出正常情况或超过某种标准。仍可译为“太”。 共3 例。 金或太刚者,以猪膏煮之,或太柔者,以白梅煮之。( 卷四金丹) 世人之智者,又何太多乎? ( 卷四金丹) 已1 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过分。可译为“太”、“过于”等。仅1 例。 是不识其所自来,亦已甚矣。( 卷十明本) 3 、表很高。有1 0 个:笃、几、几乎、酷、良1 、偏2 、颇l 、甚、盛、尤。 笃 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之高。可译为“很”、“非常”等。共2 例。 而黄帝逑笃丑之嫫母,陈侯怜可憎之敦洽。( 卷十二辨问) 至老不改,临死不悔,此办天民之笃暗者也。( 卷十四勤求) 几、几乎 用在动词或数词前,表示接近某种情况的程度很高。可译为“几 乎 、“将近”。“几”共2 例,“几乎”共1 例。 事不可不精,不但无益,乃几作祸也。( 卷十一仙药) 窦公庸夫,年几二百。( 卷七塞难) 若能爱之于微,成之于著,则几乎知道矣。( 卷十三极言) 1 6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三时间副词 时问副词是指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问或时间状态的副词。杨伯峻、何乐士 在古汉语语法及其发展中将其分为两大类:“一类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 “一类表示动作发生或进行时的时问状态”。乜3 3 我们根据这些副词所表示意义的不 同,将内篇中的时间副词在这两大类之下又分为1 2 小类,共8 0 个。表示动 作行为发生的时间的副词共1 2 个,有“垂、方1 、将、欲、方2 、曩者、往者、 向者、曾、尝( 常) 、既、已2 、”;表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状态的副词共6 8 个,有 “便1 、登、登时、俄而、立、即l 、遽、随、寻、长、常1 、久久、久之、素、 永、终1 、故1 、尚、犹、仓卒、猝( 卒c 讧) 、趣( c 讧) 、忽、忽然、乍、徐徐、渐、 稍2 、稍稍、逆、预、乃1 、先、初、本、新、始1 、竟、遂1 、终2 、卒( zd ) 、 姑、聊、且、暂、常2 、动、恒、屡、每、频、时l 、时时1 、数、数数、往往、 辄1 、复、更2 、又1 、再、罕、偶、偶尔、时2 、时时2 、希、又2 ”。 ( 一) 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共1 2 个。 1 、表动作行为将要进行。此类副词表示动作行为或情况在说话之后或未来的 某一特定时间之后将要进行或发生。共有4 个:垂、方1 、将、欲。 垂 用在动词前,表示动作行为接近实现。可译为“将要”、“即将”等。 共6 例。 余又闻上党有赵瞿者,病癞历年,众治之不愈,垂死。( 卷十一仙药) 若有困病垂死,其信道心至者,以此书与持之,必不死也。( 卷十九遐 览) 方1 用在动词前,表示情况不久后发生。可译为“即将”等。共1 例。 然升峻者患于垂上而力不足,为道者病于方成而志不遂。( 卷十三极言) ) 将 用在动词前,表示动作行为或情况即将发生。可译为“即将”、“将要。 共3 5 例。 繁弱既韬,卢鹊将烹。( 卷八释滞) 善崇高尚,莫忧不富贵,火德已终,黄精将起,诞承历数,非子而谁! ( 卷 二十祛惑) 欲 用在动词前,表示将要实施某一动作行为。可译为“将( 要) ”等。共1 例。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南阳文氏,说其先祖,汉末乱,逃去山中,饥困欲死。( 卷十一仙药) 2 、表动作行为发生在现在。这类副词表示动作行为在说话时发生或在说话时 仍然进行着。此类副词只有1 个:方2 。 方2 用在动词前,表示动作f 在进行。可译为“正”、“正在”等。共1 例。 妻乃往视伟,伟方扇炭烧筲,筲中有水银。( 卷十六黄白) 3 、表动作行为发生在过去。此类副词表示动作行为在某一特定时间已经完成。 共有7 个:曩者、往者、向者、曾、尝( 常) 、既、己2 。 曩者 用在动词前,表示动作发生在以前。可译为“以前”等。共1 例。 曩者有张角、柳根、王歆、李申之徒,或称千岁,假话小术,坐在立亡,变 形易貌。( 卷九道意) 往者 用在句首,说明事情发生在此之前。可译为“以前”、“从前 等。共1 例。 往者上国丧乱,莫不奔播四出。( 卷四金丹) 向者 用在动词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在过去。可译为“以往”等。共1 例。 向者为老君牧数头龙,一班龙五色最好,是老君常所乘者,令吾守视之。( 卷 二十祛惑) 。 曾 用在动词前,表示动作行为已经完成。可译为“曾经”。共2 0 例。 吴曾有大疫,死者过半。( 卷九道意) 余亡祖鸿胪少卿曾为临沅令,云此县有廖氏家,世世寿考。( 卷十一仙 药) 尝( 常) “常”与“尝 相通。用在动词之前,表示动作行为已经发生或 状态已经成为过去。可译为“曾经”等。共1 4 例,其中“尝”9 例,“常 5 例。 常服天门冬不废,则知其体中未尝有金丹大药也。( 卷二十祛惑) 伟常从驾出而无时衣,甚忧。( 卷十六黄白) 既 用在动词前,表示动作行为已经完成。可译为“已经”、“以后”等。 共3 l 例。 夫指既斩而连之,不可续也;血既洒而吞之,无所益也。( 卷三对俗) 大火既过,时余不烬草木也。( 卷九道意) 已2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数量短语前,表示动作行为已经发生,或者已经达 到了某个时点、时量等。可译为“已经”。共6 3 例。 2 1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故胞胎之中,已含信道之性。( 卷十二辨问) 盖非臭鼠之酒肴,庸民之曲躬,所能感降,亦已明矣。( 卷九道意) 如白和者,传言已八千七百岁。( 卷二十祛惑) ( 二) 表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状态。共6 8 个。 1 、表短时。此类副词指行为或事情在很短的时间内发生。共有9 个:便1 、 登、登时、俄而、立、即1 、遽、随、寻。 便1 用在动词前,表示动作在短时间内就发生了。可译为“立刻”、“随即”、 “就”等。共1 3 例。 又敕诸求治病者,虽不便愈,当告人言愈也,如此则必愈。( 卷九道意) 凡言伤者,亦不便觉也。( 卷十三极言) 登、登时 用在动词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速度很快。可译为“当即 、“马 上等。“登2 例,“登时”3 例。 以燕禁金疮,血即登止。( 卷五至理) 故南人因此末蜈蚣治蛇疮,皆登愈也。( 卷十七登涉) 蛇中人,刮此二物以涂其疮,亦登时愈也。( 卷十七登涉) 俄而 用在动词前,表示时间的短暂。可译为“不久”、“很快”等。共1 例。 俄而受禅,尝忆吾言之有征也。( 卷二十祛惑) 立 用在动词前,表示即刻会发生某种动作行为。可译为“立刻 、“立即” 等。共2 1 例。 若人为蛇虺所中,以燕禁之则立愈。( 卷五至理) 以白羊血涂一丸,投水中,鱼龙立出。( 卷十六黄白) 即1 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表示某一动作行为或状况在很短的时间内很快发 生。可译为“立刻 、“马上”等。共5 7 例。 山中卒逢虎,便作三五禁,虎亦即却去。( 卷十七登涉) 此蛇七八月毒盛之时,不得咬人,而其毒不泄,乃以牙咬大竹及小木,皆 即焦枯。( 卷十七登涉) 遽 用在动词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得迅速。可译为“立即”等。共2 例。 帝乃叹息,遽毁斯论。( 卷二论仙) 今察诸有此谈者,被疾病则遽针灸,冒危险则甚畏死。( 卷十四勤求) 随 用在动词前,表示后一动作紧接着前一动作出现。可译为“随即”等。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共1 例。 补复之益,未得根据,而疾随复作,所以克伐之事,亦何缘得长生哉? ( 卷 十三极言) 寻 用在动词前,表示后一事情发生的时间距前事不远。可译为“不久”等。 共2 例。 虽为吕后所强饮食,寻复修行仙道,密自度世,但世人不知。( 卷五至 理) 时四月中盛热,不能往,寻闻之病七日而没,于今仿徘记其颜色也。( 卷 二十祛惑) 2 、表长时。此类副词表示动作行为或状态持续时间长。共有1 0 个:长、常1 、 久久、久之、素、永、终1 、故1 、尚、犹。 长 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表示某种动作或状况的长期存在。可译为“永久 地 、“长久地”等。共1 3 6 例。 割其血,涂足下,则可步行水上,长居渊中矣。( 卷四金丹) 寒虫以适己倍寿,南林以处温长茂,接煞气则肜瘁于凝霜,值阳和则郁蔼 而条秀。( 卷五至理) 常1 用在形容词前,表示某种动作或状况的长期存在。可译为“长久地”、 “永远地”等。共5 例。 龙泉以不割常利,斤斧以日用速弊。( 卷五至理) 我自有身,不能使之永壮而不老,常健而不疾,喜怒不失宜,谋虑无悔吝。 ( 卷七塞难) 久久、久之 用在动词或句首,表示动作行为持续发生。可译为“长久”、 “很久”等。“久久”共3 例,“久之”共l 例。 郑君言但习闭气至千息,久久则能居水中一日许。( 卷十七登涉) 久之,帝令人发其棺,无尸,唯衣冠在焉。( 卷二论仙) 素 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表示动作行为或状况始终如此。可译为“一向 等。共7 例。 由兹以观,则人之无道,体已素病,因风寒暑湿者以发之耳。( 卷十三极 言) 所博涉素狭,不能赏物。( 卷十四勤求) 山东师范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永 用在形容词或动词前,表示时间久远。可译为“永久、“长久 等。共8 例。 我自有身,不能使之永壮而不老,常健而不疾,喜怒不失宜,谋虑无悔吝。 ( 卷七塞难) 能养以华池,浸以醴液,清晨建齿三百过者,永不摇动。( 卷十五杂应) 终1 用在动词前,表示动作行为在时间上的持续。可译为“始终”等。共2 7 例。 然而俗人终不肯信,谓为虚文。( 卷四金丹) 淫祀妖邪,礼律所禁。然而凡夫,终不可悟。( 卷九道意) 故1 用在动词前,表示动作行为是延续下来的。可译为“仍旧 、“依然 等。共3 例。 家人移床,而龟故生。( 卷三对俗) 或有来试人者,则当顾视镜中,其是仙人及山中好神者,顾镜中故如人形。 ( 卷十七登涉) 尚 用在形容词前,表示情况仍在继续或维持原来的状况,未发生变化。可 译为“依然”、“还”等。共8 例。 故使不觉者,欲罢而不能,自谓事之未勤,而礼币之尚轻也。( 卷十四勤 求) 其尚盛者,则生诸疾病,先有疹患者,则令发动。( 卷十五杂应) 犹 用在动词前,表示动作行为或情况没有发生变化。可译为“仍然”、“还、 “依然”等。共1 8 例。 既断之木,柯叶犹生。( 卷十三极言) 于是伟日夜说诱之,卖田宅以供美食衣服,犹不肯告伟。 3 、表急缓。此类副词主要强调所修饰的动作行为发生得急遽、突然或缓慢。 共有7 个:仓卒、猝( 卒c n ) 、趣( c 心) 、忽、忽然、乍、徐徐。 仓卒 用在动词前,表示在很短时问内突然出现某种动作行为。可仍译为“仓 卒”。共4 例。 仓卒闻之,不能清澄检校之者,鲜觉其伪也。( 卷二十祛惑) 非至明者,仓卒安能辨哉? ( 卷二十祛惑) 猝( 卒cn ) “卒”与“猝”的相通。用在动词前,表示事态发生得很突然 2 4 山东师范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或急遽。可译为“突然”、“很快”、“仓促 等。共1 8 例,其中“猝 仅l 例。 然事大费重,不可卒办也。( 卷六微旨) 追二竖于膏肓,起猝死于委尸,返惊魂于既逝。 ( 卷五至理) 趣c n 用在动词前,表示动作行为发生得很快。可译为“急忙 、“赶忙”等。 共1 例。 后世顽浅,趣得一人,自誉之子,云我有秘书,便守事之。( 卷十四勤求) 忽、忽然 用在动词、形容词前或句首,表示在很短时间内突然出现某种现 象或动作行为。可译为“突然 等。“忽”共1 2 例,“忽然 共5 例。 不勤,但与后进诸仙共博戏,忽失此龙,龙遂不知所在。( 卷二十祛惑) 。 益之者如苗禾之播殖,莫之觉也,而忽茂矣。( 卷十三极言) 忽日前忘饼母闻之,乃为人说,始无复往者。( 卷九道意) 忽然思家,到天帝前,谒拜失仪,见斥来还,令当更自修积,乃可得更复 矣。( 卷二十祛惑) 乍用在动词前,一般用于“乍乍”格式中,这个格式表示动作忽 而这样忽而那样。可译为“忽而忽而等。共2例。然埋之既浅,又未得久,乍刻乍剥,或摇或拔。 (卷十三极言) 徐徐 用在动词前,表示缓慢和从容不迫。可译为“慢慢地 、“从容地等。共4 例。 若彭祖老子,止人中数百岁,不失人理之欢,然后徐徐登遐,亦盛事也。( 卷十四勤求) 徐徐择王相之日,设醮祭以酒脯,祈而取之,皆从日下禹步闭气而往也。( 卷十明本) 4、表逐渐。此类副词表示动作是逐渐进行的。共有3个:渐、稍2、稍稍。 渐用在动词前,表示情况逐渐变化。可译为“逐渐”、“渐渐”等。共9例。 此女渐长大,出在其侧。( 卷十一仙药)此丹砂汁因泉渐入井,是以饮其水而得寿,况乃饵炼丹砂而服之乎? ( 卷 十一仙药) 稍2 、稍稍 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前,表示事情的发展是逐步进行的。可译为“逐 渐”等。“稍”共3 例,“稍稍”共1 例。 当时苦涩,后稍便之,遂使不饥不渴,冬不寒,夏不热。( 卷十一仙药) 山东师范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乃先以道家训教戒书不要者近百卷,稍稍示余。( 卷十九遐览) 5 、表动作行为发生的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