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美育现状、内容及方法研究.pdf_第1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美育现状、内容及方法研究.pdf_第2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美育现状、内容及方法研究.pdf_第3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美育现状、内容及方法研究.pdf_第4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美育现状、内容及方法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美育现状、内容及方法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美育现状、 内容及方法研究 2 独创性声明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 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以 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括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 过的研究成果。对本研究做过贡献的老师和同学均己在论文 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日期: 导师签名: 本人签名: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说明关于论文使用授权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杭州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 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 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 影印、缩印或其他手段保存论文。 日期: 导师签名: 本人签名: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美育现状、 内容及方法研究 3 摘要摘要 文质兼美的古诗词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 随着整个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不断进 步, 当代小学生的审美需求表现得格外强烈, 利用小学语文课本中古诗词的教学对其进行审 美教育,体现了时代的需要,对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我国的诗教思想 源远流长,尤其是近二十几年来,有关古诗词美育、小学古诗词美育的研究取得了前所未有 的发展, 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 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学生情感、 态度、 价值观等方面素质的提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在这一背景下对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的美育问 题进行进一步的探讨,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基于此, 论文在肯定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美育的必要性的前提下,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 结果分析了当前小学语文教师对于在古诗词教学中实施美育的认识以及在实践中对美育的 落实情况, 指出实际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结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分析了小学 古诗词中蕴含的美育因素, 并就教学中应如何挖掘、 揭示这些美育因素进行了方法上的探讨。 希望这些研究成果能为相关理论体系的完善和广大小学语文教师的教学实践提供一定的参 考。 论文分五个部分。第一章前言,简要介绍了本研究的背景,在对有关古诗词美育的研究 进行综述的基础上提出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并对研究方法进行了说明。第二章从素质教育、 新课程改革以及小学古诗词教学自身的要求出发, 阐释了当前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实施美育 的必要性, 并根据问卷调查和访谈的结果对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美育的现状进行了分析, 指出 教师对相关教学方法的掌握程度是影响古诗词教学中美育落实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 第三 章以浙江省现行的人教版小学语文教科书为例, 从内容和形式两方面出发, 结合小学生的身 心发展特点对小学古诗词中包含的美育因素进行了研究。 第四章在参考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 上,结合课堂观摩的具体实例,就教学中应如何挖掘、揭示小学古诗词中的美育因素提出了 一系列审美化教学方法。最后一章结论,对全文进行总结,指出论文的创新和不足,明确了 后续研究的方向。 关键词:小学;古诗词;教学;美育关键词:小学;古诗词;教学;美育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美育现状、 内容及方法研究 4 study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content, and methods of study 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content, and methods of the aesthetic education in the teaching of ancient poetry the aesthetic education in the teaching of ancient poetry in primary schoolsin primary schools a abstractbstract the ancient poetry which has both artistic content and form is the precious cultural heritage of our country. with the unceasing progress of the material and spiritual civilization of the whole society, the contemporary pupils have especially strong aesthetic demands. giving them aesthetic education during the teaching of ancient poetry in primary chinese books reflects the needs of our times and has great significance to both 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 of the pupils. our country has very long history of poetry education. especially since the last two decades, study on the aesthetic education of ancient poetry and primary ancient poetry has had unprecedented progress, however, some inadequacy still exists. with the unceasing development of the new fundamental education curriculum reformation, people give more and more importance to students qualities such as the emotion, attitude and value outlook. making further research about the aesthetic education in the teaching of ancient poetry in primary schools in such a background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meaning and practical value. based on above, the paper first affirmed the necessity of the aesthetic education in the teaching of ancient poetry in primary schools. and then, on the basis of the results of paper investigation and interviews, the paper analyzed teachers knowledge about the aesthetic education in the teaching of ancient poetry and how they carried out aesthetic education in practice at present, pointing out the problems in practical teaching. finally, with the consideration of the characters of pupils 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 the paper analyzed the aesthetic education factors in primary ancient poetry and discussed how to use them in class. the author expects that the studying results can contribute to the perfection of relevant theoretical systems and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primary chinese teachers. the paper has five parts. the first chapter introduces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briefly, defines the purpose and meaning of the research after stating relevant research actualities and interprets the research methods. considering the demands of quality education, the new curriculum reformation and the teaching of primary ancient poetry itself, the second chapter elaborates the necessity of the aesthetic education in the teaching of ancient poetry in primary schools, and then, based on the results of paper investigation and interviews, it analys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aesthetic education in the teaching of ancient poetry in primary schools, pointing out that whether teachers have mastered relevant teaching methods is an essential influential factor to the aesthetic education in the teaching of ancient poetry. the third chapter takes the current primary chinese book of zhe jiang province published by peoples education publishing house as an example and studies the aesthetic education factors in primary ancient poetry both from content and form considering the characters of pupils physical and mental development. based on a lot of files and combining some teaching cases, the fourth chapter puts forward a series of aesthetic teaching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美育现状、 内容及方法研究 5 methods on how to use the aesthetic education factors in class. the last chapter summarizes the whole paper, points out the new ideas and inadequacy and defines the direction of the follow-up research. key words: primary schools; ancient poetry; teaching; aesthetic education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美育现状、 内容及方法研究 6 目录目录 1 1 前言前言 . 1 1.1 研究背景 . 1 1.2 研究综述 . 1 1.3 研究目的 . 6 1.4 研究方法 . 6 2 2 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美育的现状分析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美育的现状分析 . 8 2.1 在小学古诗词教学中实施美育的必要性 . 8 2.1.1 实施素质教育的必然要求 . 8 2.1.2 进行课程改革的必然要求 . 10 2.1.3 小学古诗词教学自身的内在要求 . 11 2.2 关于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美育现状的调查研究 . 12 2.2.1 调查设计 . 13 2.2.2 调查结果与分析 . 13 3 3 小学古诗词中的美育因素研究小学古诗词中的美育因素研究. 24 3.1 内容美 . 24 3.1.1 “景”美 . 25 3.1.2 “情”美 . 27 3.2 形式美 . 29 3.2.1 语言美 . 29 3.2.2 修辞美 . 34 3.2.3 构思美 . 35 3.2.4 风格美 . 36 4 4 小学古诗词的审美化教学方法探讨小学古诗词的审美化教学方法探讨 . 38 4.1 情境教学法 . 38 4.1.1 小学古诗词情境教学法的含义及依据 . 38 4.1.2 “境”美的展示 . 39 4.1.3 “情”美的传达 . 47 4.1.4 观察与想象相结合 . 50 4.1.5 成功课例的评析 . 57 4.2 声情教学法 . 60 4.2.1 小学古诗词声情教学法的含义及依据 . 60 4.2.2 小学古诗词声情教学法的基本方式 . 61 4.2.3 成功课例的评析 . 75 4.3 其他常用的审美化教学方法 . 75 4.3.1 对对子 . 75 4.3.2 品词析句 . 77 4.3.3 比较法 . 78 5 5 结论结论 . 80 参考文献参考文献. 82 附录附录 1 1 . 85 附录附录 2 2 . 87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美育现状、 内容及方法研究 7 附录附录 3 3 . 88 作者在学习期间发表论文清单作者在学习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 93 致谢致谢 . 94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美育现状、 内容及方法研究 8 1 1 前言前言 1.11.1 研究背景研究背景 1993 年 2 月 13 日, 由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的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提出了 “中 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的要求,并指出“美育对于培养学生 健康的审美观念和审美能力,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要提高认识,发挥美育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根据各级各类学校的不同情况,开展形式多样 的美育活动。 ”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推进,美育越来越多地受到人们的重视。国务院 2001 年 5 月公 布的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教育部 2001 年 6 月发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纲要(试行)都要求: “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 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 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 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 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 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 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 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 新课程体系强调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和审美能力, 树立健康的审美情趣, 就语文学科 而言,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将“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列为课程 的基本理念,并将审美教育列为课程的重要内容。古诗词(指古代的旧体诗、词、曲)是小 学语文园地里的一朵奇葩,它从内容到形式,至今仍能不同程度地满足学生的审美需要,在 培养小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随 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以及整个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 当代小学生的审 美需要和审美追求表现得格外强烈,可以说超过教育史上任何一代同龄人。这一切,构成了 当前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美育研究的广阔背景。 1.21.2 研究综述研究综述 我国古代的诗教思想源远流长。诗教,顾名思义,即用诗来进行教育、教化。诗具有认 知、育德、审美等多种教育功能,封建社会的诗教思想更多的是强调诗在政治、道德方面的 教化作用,然而,作为一种特殊文学体裁的诗,其教化作用是建立在自身审美特征基础之上 的,诗的政教功能与美育功能密不可分,历代的教育家、文论家对此多有述及。 先秦大教育家孔子十分重视诗的美育功能。他在论语阳货中对弟子说: “小子何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j.人民教育,1993, (4) :4-1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j.人民教育,2001, (9) :6-8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美育现状、 内容及方法研究 9 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 之名。 ” “兴” ,指使人兴起感发; “观” ,即观察风俗盛衰,了解民情; “群” ,指使人际关 系和衷共济; “怨” ,即调和人的情感,怨而不怒,哀而不伤。这段话大致概括了诗的各种美 育功能,并指出学诗的最终目的是为礼治服务。 “兴观群怨”说对后世影响深远,可以说是 孔子美育观的津梁。 汉代出现了一部重要的诗学作品毛诗序 ,代表了东汉儒生对诗经的看法。当然, 汉儒论诗主要是从教化的角度去说的, 但同时顾及到了诗的审美特征, 书中对诗歌的审美特 点提出了一些极有价值的见解: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 于言, 言之不足故嗟叹之, 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 永歌之不足, 不知手之舞之, 足之蹈之也。 ” 这段话形象地指出诗歌抒情言志的特点。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理论代表作如陆机的文赋 、刘勰的文心雕龙 、钟嵘的诗 品 等在论述诗歌创作时都不同程度地涉及一些美育的问题, 这一时期的诗歌美育理论更加 重视作品自身的审美规律。陆机提出“诗缘情而绮靡” ,刘勰和钟嵘则对当时的淫靡文风 进行批判,倡导文学的美育功能。刘勰在文心雕龙风骨中言道: “ 诗总六义,风冠 其首;斯乃化感之本源,志气之符契也。是以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沈吟铺辞,莫先于骨。 ” 这里提出诗歌创作的一条重要美学规范风骨。钟嵘在诗品序中对赋比兴进行了新 的解说,并把它作为五言诗的审美标准: “故诗有六义焉:一曰兴,二曰比,三曰赋。文已 尽而意有余,兴也;因物喻志,比也;直书其事,寓言写物,赋也。弘斯三义,酌而用之, 干之以风力,润之以丹采,使味之者无极,闻之者动心,是诗之至也。 ” 唐宋时期诗词文化空前繁荣。 唐代诗人陈子昂、 李白、 白居易等有感于六朝文风的绮靡, 极力倡导诗歌朴实无华、 以悲为美的美学风格, 而中唐诗论家皎然在诗歌创作方面则倡导 “诗 之中道” ,主张以和为美的审美规范。宋代严羽的沧浪诗话是中国美学史上又一部重要 作品, 作者针对宋人作诗尚理而缺少意兴的缺点, 指出要善于将理融会在审美感兴之中:“诗 者,吟咏情性也。盛唐诸人惟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故其妙处透彻玲珑,不可凑泊, 如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言有尽而意无穷。 ” 中国古代的诗教思想在 论及美育问题时更多地是从诗歌创作着眼,而严羽在沧浪诗话中就如何学习诗歌也提出 一套独特的美育方式“妙悟” 。 “悟”是从禅宗借喻而来,以“悟”学诗,可说是把握住 了诗歌独特的审美意蕴。 清代的王夫之发扬了孔子“兴观群怨”的思想,强调四者的内在联系: “于所兴而可观, 其兴也深; 于所观而可兴, 其观也审。 以其群者而怨, 怨愈不忘; 以其怨者而群, 群乃益挚。 ” 他认为诗教就是情感教育: “陶冶情性,别有风旨,不可以典册、简牍、训诂之学与焉也。 ”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185 屈兴国,罗仲鼎和周维德.古典诗论集要m.济南:齐鲁书社,1991:7 陆机著,张少康集释.文赋集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99 陆侃如,牟世金.文心雕龙译注(下册)m.济南:齐鲁书社,1982:108 吕德申.钟嵘诗品校释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49 郭绍虞.沧浪诗话校译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26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美育现状、 内容及方法研究 10 至此,中国正统的诗教思想已高度成熟。 近现代的一些教育家、文学家、美学家,对于诗歌的审美特征、美育功能、审美创作和 欣赏等亦有颇多见解。 美育泰斗蔡元培说:“美感者, 合美丽与尊严而言之, 介乎现象世界与实体世界之间 例如采莲煮豆,饮食之事也,而一入诗歌,则别成兴趣。 ” 蔡元培以曹植的七步诗为例,强 调了中国古典诗歌浑然天成的美感。 诗人闻一多指出: “诗的实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音节) ,绘画的美(词藻) ,并且还有 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 ” 鲁迅十分重视诗的审美功能,他的诗教思想体现了近代西方的人文精神。他认为,诗教 的特殊性在于它不失美感作用与娱乐作用,诗教要“娱人情” 、 “与人以享乐” ,要使观听之 人“为之兴感怡悦” ,要“起国人之美感” 。而且,他认为诗的美感教育作用是“不期之成 果” ,也就是说,诗的美育功能是潜移默化的。 美学家朱光潜认为,诗的创作与欣赏是水乳交融的,都要依赖于想象与情感。 “读诗就 是再做诗,一首诗的生命不是作者一个人所能维持住,也要读者帮忙才行。读者的想象和情 感是生生不息的,一首诗的生命也就是生生不息的,它并非是一成不变的。 ” 这种观点一改 以作品为本位的审美观念,将审美主体置于中心地位,与西方接受美学的观点不谋而合。同 时期另一位美学家宗白华从中国古代哲学、 美学思想出发提出虚与实的艺术观, 具体到诗歌 创作,就是要“化景物为情思” 。 建国以后,一些有关古诗词教学的论文、专著,都或多或少涉及一点美育的话题。 安 徽教育1957 年第 11 期上刊载了邵体中的谈小学语文古典诗歌教学一文,作者强调在 教学中要“善于生动的描绘,深入的讲解” , “加强朗读,使儿童在思想上受到感受,在情感 上得到共鸣” ,这其实已经渗透了美育的思想,但由于受物质条件等因素的限制,当时在古 诗词教学中进行美育无非讲解、朗读而已,方法比较单一。 “文革”期间,审美被政治取代,古诗词美育的研究被迫中止。1978 年, “实践是检验 真理的唯一标准” 的思想解放运动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 一股强大的美学热潮在中华大 地上澎湃兴起, 自 20 世纪 80 年代初至今的二十几年间, 有关古诗词教学中美育问题的研究 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1、20 世纪 80 年代(19801989) 80 年代的研究性文章甚少,比较有代表性的如韦志成的诗歌教学的美育探讨 ( 中 学语文1981 年第 6 期) 、张济渠的古诗词教学中的美育 ( 安徽教育1985 年第 1 期) 、 李宗德的诗歌的美育教学 ( 小学教学研究1988 年第 2 期)等。韦志成在文中指出诗 歌的意境、情操、语言三方面的美育因素,并结合大量例子加以说明。张济渠和李宗德也各 王夫之著,舒芜校点.薑斋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139 蔡元培.蔡元培美育论集c.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5 闻一多.闻一多全集(全十二册)m.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141 陈漱渝,肖振鸣.编年体鲁迅著作全集(插图本)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6:50 朱光潜.朱光潜全集(第 2 卷)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87:54-55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美育现状、 内容及方法研究 11 自从不同角度对古诗词所包含的美育因素进行分析, 但在教学中应如何引导学生潜移默化地 感受、鉴赏这些美,或者说在教学方法上应如何操作,上述文章却少有提及。 这一时期专门研究古诗词美育的专著很少。1988 年,华夏出版社出版了曹利华的语 文教学与审美教育一书,该书在第二章中对古诗词的意境、虚实等方面的美学意义进行了 一定的阐释,并以古诗词的声律美为例,论述了真与美的关系。1989 年中国青年出版社出 版了谢文利的诗歌美学一书,该书将诗歌包含的美育因素分为抒情美、形象美、意象美、 别趣美、朦胧美、和谐美、动态美、精练美、音乐美等几个方面,对每一方面分别进行论述, 并在最后一章中从审美角度对诗歌的鉴赏提出了一些要求。 该书主要是从美学角度研究诗歌 作品,并未过多地涉及教学问题。 80 年代关于古诗词美育的研究更多的是结合具体实例分析古诗词所包含的美育因素, 至于在教学中如何操作,如何实施,研究相对较少。 2、20 世纪 90 年代(19901999) 进入 90 年代以后,素质教育口号的提出为古诗词美育的研究赢得了广阔的空间,虽然 这一时期有关古诗词美育的专著仍然不多, 但大大小小的研究论文却如雨后春笋, 纷纷见诸 各类学术期刊,其中研究小学古诗词美育的也不乏其人。这一时期同 80 年代相比,更加侧 重于方法论的研究,研究者就古诗词教学中如何实施美育提出了一些有益的见解。 1990 年,曹恩尧在宁夏教育上发表了略论古诗教学中的审美教育一文,针对 古诗词自身的美学特点和小学生的审美心理特征提出了古诗审美教育的三条原则:形象性、 情感性、创造性。1995 年 5 月, 湖南教育刊登了扈世伟的小学古诗的审美教育一文, 该文针对小学古诗词的画面美、意境美、哲理美、语言美,指出在教学中应启发想象、披文 入情、 探求意蕴、 反复吟诵。 该刊在两年后又刊登了一篇类似的文章 古诗教学与审美教育 , 作者向晓红在肯定了披文入情、 启发想象的作用的同时, 指出读诗作画是感受古诗画面美的 重要方法。美中不足的是,上述几篇文章对具体教学方法的论述一定程度上仍然语焉不详, 失之笼统。 3、2000 年以后 世纪之交, 新课程改革隆重登场。 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是新课程的重要 理念,而且,作为国家行为的新课程改革拥有强大的行政资源,为古诗词美育的进一步研究 创造了良好的氛围和机遇。在八九十年代研究的基础上,学人们积极吸收心理学、教育美学 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对古诗词美育的研究更加深入。 2006 年 8 月,徐辉在宿州教育学院学报第 9 卷第 4 期上撰文浅谈在诗歌教学中 美感教育的教师作用 ,指出教师在教学中应突出教学语言的美感,注重自身形象的美感, 重视课文提示的美感, 让课堂结构富有美感, 这显然是借鉴了教育美学关于教学形式美的要 求。同年 9 月,唐晓军在语文教学与研究第 25 期上发表了诗歌美育的因素及实施途 径一文,将诗歌的美育因素归结为情感、语言、形式、意境等几方面,介绍了实施诗歌美 育的基本途径:创设情境、朗读吟诵、品味语言、想象联想,至此,这些常用的方法已经深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美育现状、 内容及方法研究 12 入人心。 小学语文教学2006 年第 5 期刊载了香港学者张永德先生的情境再造:小学古 诗教学的审美策略 一文, 该文论述了古诗作为学习资源的特质和儿童作为古诗读者的特质, 并对情境再造的含义、理念、取向和方式进行了一定的说明,对教学实践而言具有一定的参 考价值。 2001 年,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万福成、李戎的语文教育美学论一书,该书 在语文教学文体美一章中,将诗歌的审美特征归结为抒情美、语言美、想象美、意蕴美, 并针对诗歌模糊美学的特性提出了一些艺术化的教学方法, 但由于篇幅所限, 对各种方法只 是简单介绍,并未深入探讨。2002 年 7 月,语文出版社出版了小学古诗文教学的理论和 实践一书,该书虽不是一本美育专著,但有不少篇幅涉及审美话题,作者张亚新不仅分析 了小学生的心理特征与古诗教学的关系, 而且对古诗的审美特征进行了较为全面的介绍, 提 出了一些古诗教学和古诗鉴赏的基本方法,并对小学阶段多首古诗词的教学提出了具体建 议,对小学古诗词的审美化教学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中国的古诗词以其博大精深的审美意蕴和勾魂摄魄的艺术魅力, 不仅丰富了本国的文化 宝库,而且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中的奇葩,早在 18 世纪中后期,中国的诗歌艺术就开始为西 方诗人们所关注。 19 世纪初以来, 中国古典诗歌尤其是唐代诗歌的译文先后出现在 h.giles、 s.obata、ezrapound、j.davis、a.lowell、s.owen 等人的著作中,他们的译作使得唐诗在西 方世界得到广泛的传播,其中一些还被谱成乐曲演唱,如英国人 arthur waley 的译作汉诗 170 首中被各家谱成乐曲的就有近 20 首, 译自中国文中也有 9 首被谱曲演唱或演奏, 中国诗选 中则有 23 首被谱成乐曲。 中国古典诗歌的西化对英语诗歌的创作也产生了巨 大影响,如英美意象主义诗歌运动便从中国诗中获益匪浅。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我国的唐 诗英译工作也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繁荣时期,国内许多学者、翻译家如徐中杰、王守益、 吴钧陶、孙瑜、许渊冲等都出版了译著,为使中国古典诗歌独有的各种美学特质不至于在翻 译中丢失,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围绕译文和原作做了很多的比较、鉴赏和研究。时至今日, 中国古典诗歌不仅成为国外汉学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 一些译作甚至出现在英语教材中, 例 如, 新视野英语是目前在中国大陆颇为流行的一种英语学习课本,编者有意识选录一些 英诗名篇作为阅读材料,而该书第 3 册第 2 单元第 22 页选录的是 arthur waley 英译的中国 古诗上邪( oath of friendship ) 。 2004 年,太原理工大学副教授刘兵等人,以加拿大 grant macewan college 选修“文学 101”课程的三个课堂的 88 名大学一年级学生为对象, 尝试将李白长干行一诗的译文引入教学中来,旨在使学生在阅读、分析的过程中增长文 学知识,提高审美素养。 中国古诗词能够进入外国课堂,是其经典化威力的一种辐射,表 明了它在审美方面无穷无尽的生命力。 历史的车轮进入了 21 世纪,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学生 程章灿.东方古典与西方经典魏理英译汉诗在欧美的传播及其经典化j.中国比较文学,2007, (1) : 31-45 michael walker ed.new horimn english ( third edition )z.new york:addison 一 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1991:22 刘兵.中国古诗英译及教学的探讨j.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2(2) :72-75 杭州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小学古诗词教学中美育现状、 内容及方法研究 13 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