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经济专业论文)全球生产网络中的东南亚汽车业及技术进步初探.pdf_第1页
(世界经济专业论文)全球生产网络中的东南亚汽车业及技术进步初探.pdf_第2页
(世界经济专业论文)全球生产网络中的东南亚汽车业及技术进步初探.pdf_第3页
(世界经济专业论文)全球生产网络中的东南亚汽车业及技术进步初探.pdf_第4页
(世界经济专业论文)全球生产网络中的东南亚汽车业及技术进步初探.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随着生产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全球生产网络蓬勃发展起来,企业之间的竞争, 已经上升为全球生产网络之间的竞争。先进的跨国企业依靠技术标准等优势,构 建复杂的全球供应链,将供应商安排在附加值不等的各生产环节上,一定程度上 控制着供应商的收益水平和技术发展进程。中国是著名的“世界工厂 ,摆脱长 期从事低附加值产品生产的境况,快速推进技术水平提升,防止涉及国家经济安 全的重要产业在全球生产网络下遭受过度冲击,已经成为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 东南亚地区的经济体,与中国毗邻,同属于发展中国家,其产业体系和经济 基础与中国有相似之处。它们对外开放程度较高,较早融入了全球生产网络,特 别是在嵌入汽车全球生产网络过程中积累了大量关于促进技术转移和当地技术 升级的经验和教训。对其进行研究和总结,对于提升我国企业的竞争力和对外投 资策略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文试图通过东南亚地区的贸易数据和其它实证研究,证明东南亚全球生产 网络的存在,并以东南亚地区的汽车业为例,对丰田等跨国公司在该地区所构建 的全球性生产网络进行解析,总结东南亚汽车业利用全球生产网络促进技术进步 的经验和教训,阐述在全球生产网络的新环境下,影响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和促进 当地企业技术进步的若干因素。本文的主要观点如下: 1 、东南亚地区全球生产网络已经形成,并且逐步加深。该地区区域内和区 域外的零部件贸易及其它中间产品的贸易量大幅度提高,外国跨国公司的分支机 构大量增加,区域贸易协定和三角贸易加深了生产网络的发展进程。 2 、东南亚汽车全球生产网络蓬勃发展起来,丰田、通用等大型汽车跨国公 司均构建了各自的生产网络,当地供应商迎来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另一方面,由 于资源环境、产业政策和跨国公司的策略不同,各国的汽车业呈现出不同的发展 态势。 3 、在东南亚汽车全球生产网络的发展过程中,东南亚各经济体的汽车业对 于外国跨国公司的技术吸收呈现出不同的特色。它们的经验表明,全球生产网络 下的技术转移并非是单向的过程,当地的产业政策、学习态度和技术基础是技术 进步和有效吸收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生产网络;东南亚;汽车业 a bs t r a c t w i t ht h er a p i d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m a n u f a c t u r eg l o b a l i z a t i o na n dt h ea d v a n c eo f t h el o g i s t i ca n dt h ei n f o r m a t i o nt e c h n o l o g y , g l o b a lp r o d u c t i o nn e t w o r k sa r eb o o m i n g , a n dt h ec o m p e t i t i o nb e t w e e ne n t e r p r i s e sd e p e n d so ng p n s t h el e a d i n gm n c sm a k e u s eo fs o m eb u s i n e s sa d v a n t a g e s ,l i k et e c h n o l o g ys t a n d a r d s ,t og o v e r nt h ec o m p l e x s u p p l yc h a i n s t h e yp u ts u p p l i e r sa n dc o n t r a c t o r si nt h ed i f f e r e n tv a l u e d 。a d d e d k n o t s o ft h en e t ,a n dt os o m ec o n t e s tc o n t r o lt h er e t u r na n dt h et e c h n o l o g i ci m p r o v e m e n to f s u p p l i e r si nh o s tc o u n t r i e s c h i n ah a sb e c o m et h ef a m o u s “t h ew o r l df a c t o r y f o ra l o n gt i m e ,i t i st h et i m ef o rt h ec o u n t r yt op o n d e rh o wt og e ta w a yf r o m l o w - v a l u e - a d d e dp r o d u c t s ,h o wt ou p g r a d et h et e c h n o l o g yl e v e l ,d e v e l o pi t so w n g l o b a lb r a n d s ,a n dp r e v e n ts o m ei n d u s t r i e sw h i c hc o n c e r nt h en a t i o n a l e c o n o m i c s a f e t yf r o mt h ei m p a c to fg p n s t h ee c o n o m i e so fs o u t h e a s ta s i a , l i k et h a i l a n d ,i n d o n e s i a ,m a l a y s i a ,a n d p h i l i p p i n e s ,a r e s i m i l a rw i t hc h i n ai nt h ei n d u s t r ys t r u c t u r e sa n df u n d a m e n t a l e c o n o m i e s t h e yo p e n e dm o r em a r k e t si nt h eg l o b a l i z a t i o na n dj o i n e dt h eg p n s e a r l i e r , e s p e c i a l l yw h e nt h e ye m b e d d e dt h e i ra u t o m o b i l ei n d u s t r yi n t ot h eg p n ,t h e y h a v el e a r n dd e e pl e s s o n sf r o mt h e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t e c h n o l o g yt r a n s f e ra n dl o c a l t e c h n o l o g yu p g r a d i n g s t u d y i n go nt h et o p i ci si m p o r t a n tf o rc h i n at oo p t i m i z et h e g l o b a li n v e s t m e n ts t r a t e g ya n di m p r o v et h ec o m p e t i t i o no fc h i n e s ee n t e r p r i s e s t h ea u t h o rt r i e st op r o v et h ep r e s e n c eo ft h eg p n si nt h es o u t h e a s ta s i a ,t h r o u g h s o m e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t r a d ed a t a , c a s er e s e a r c h e sa n dc a s u a lo b s e r v a t i o n s a b o u tt h e a u t o m o b i l ei n d u s t r yi nt h ea r e a ,t h ep a p e rw i l lg e ts o m ec o n c l u s s i o n s ,a n a l y z et h e g p n sb u i l tu pb yt o y o t aa n dg m ,a n di l l u s t r a t et h et e c h n o l o g yt r a n s f e rc h a n n e l sa n d s o m ef a c t o r sa d v a n c i n gt h el o c a ls u p p l i e r s t e c h n o l o g yu n d e rt h en e we n v i r o n m e n t t h em a i nc o n c l u s i o n sf r o mt h ep a p e ra r et h ef o l l o w i n g s : 1 t h eg p n sh a v eb e e nb u i l tu pa n da r eb e c o m i n gw i d e ra n dd e e p e ri nt h e s o u t h e a s ta s i a t h ei n t r a a r e at r a d ei sr i s i n g ,e s p e c i a l l yt h es e m if i n i s h e dp r o d u c t s s h a r e ,t h e r ea r em o r ea n dm o r eo f f s h o r ea f f i l i a t e sf o u n di nt h ea r e a ,t h et r a d e a g r e e m e n t sa n dt r i a n g l et r a d ed e e p e n e dt h eg p n s 2 t h ea u t oi n d u s t r y g p n sw e r ef o u n di nt h ea r e a ,m o s to ft h ea u t om n c s , i n c l u d i n gt o y o t aa n dg m ,h a v eb u i l tu pt h e i ro w ng p n si n t h es o u t h e a s ta s i a , h o w e v e r , t h ea u t oi n d u s t r i e si n t h ea r e as h o wt h ed i f f e r e n td e v e l o p m e n tt r e n d s b e c a u s eo ft h ed i f f e r e n tr e s o u r c ea d v a n t a g e s ,i n d u s t r yp o l i c i e sa n dt h ev a r i e dl e a d i n g m n c s s t r a t e g i e s 3 d u r i n g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a u t og p n si nt h es o u t h e a s ta s i a , w ef o u n d d i f f e r e n t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i nt h el o c a le n t e r p r i s e s s t u d yo f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t e c h n o l o g y , i t s h o w st h a ti ti sn o tas i n g l y - w a yp r o c e s sf o rt h et e c h n o l o g yt r a n s f e ri nt h eg p n s ,w e m u s tf o c u so nt h en a t i o n a lf o r e i g nc a p i t a lp o l i c i e s ,t h ei n d u s t r yp o l i c i e s ,t h ea c t i v e a t t i t u d ea n dt h eb a s i ct e c h n o l o g i ca b i l i t yb e s i d e sa s k i n gf o rt h et e c h n o l o g yt r a n s f e r f i o mt h e 附c s 、 k e yw o r d s :g l o b a lp r o d u t i o nn e t w o r k ;s o u t h e a s ta s i a ;t h ea u t oi n d u s t r y 厦门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兹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完成的研究成果。 本人在论文写作中参考的其他个人或集体的研究成果,均在文中以明 确方式标明。本人依法享有和承担由此论文而产生的权利和责任。 声明人( 签名) :刎n 励年易月f d 日 厦门大学学位论文著作权使用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厦门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厦门大 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纸质版和电 子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进入学 校图书馆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 用本规定。 本学位论文属于 1 、保密() ,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 、不保密( ) ( 请在以上相应括号内打“”) 作者签名:够f 旧 导师签名: 日期:沙扩年6 月i 。e 1 日期:年月 日 第一章导论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问题的提出 分工早已不再像国富论中论述得那么简单,跨国公司已经能够通过产业 链将分工散布到世界的各个角落,影响着那里的收入分配、技术进步和政府政策, 以及人们对于全球化的观念。 在生产上,跨国公司通过外国直接投资和外包合同,打破过去一体化投资的 模式,使原来安置在同一地区的生产体系流程细化,然后将各个生产环节,比如 工厂、研发中心或配送中心,安放在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在市场策略上,跨国公 司通过控制全球供应链的命脉,如品牌、行业标准、市场占有率或者知识产权等, 用高效的信息工具和物流手段,将分散的各节点一一连接,编织一张巨大的全球 生产网络。相比过去为促进单一产品贸易而建立的水平投资格局,新的全球生产 网络的铺设及其对东道国的影响要更加复杂。 东南亚与世界其他发展中国家相比,对外开放程度较高,曾经创造过令人瞩 目的“经济奇迹”,也是“东亚危机”的“肇始者”,这一地区的经济体,发展程 度迥异,它们参与全球生产网络中所积累的经验和教训,特别是在大量引进外资 过程中促进技术转移和当地技术升级的经验,能够为中国提供一些启示,成为发 展中国家立足本国经济,积极融入全球生产网络,又将其损害最小化的一种范例。 本文选用跨国公司在东南亚比较成熟的产业汽车制造行业作为研究对 象,围绕着全球生产网络在东南亚地区的形成、发展和演变,解析跨国公司将东 南亚汽车业嵌入全球生产网络的背景与原因,并着重探讨全球生产网络与跨国公 司对技术的溢出和当地技术进步的促进作用。为此,本文将尝试回答以下问题。 l 、东南亚全球生产网络的形成的特定的背景;这些网络表现出得特征;东 南亚汽车业在全球生产网络中的基本状况。 2 、跨国企业在东南亚的汽车全球生产网络能否有效的促进当地技术进步; 在全球生产网络这一新的生产模式下,哪些因素影响了当地的技术进步,他们都 起到了什么样的具体作用。 伞球生产网络中的东南可f ! 汽下业及技术进步初探 3 、东南亚各国政府的产业政策是否在汽车全球生产网络中,特别是在促进 全球生产网络向当地进行技术转移上,起到了积极有效的作用。 第二节文献综述 本节将有关本文的文献资料分为三类进行综述,一类是关于全球生产网络理 论研究的文献;另一类是关于东南亚全球生产网络研究的文献;第三类是关于东 南亚汽车业及其技术进步的文献。 一、有关全球生产网络理论研究的文献 和全球生产网络( g l o b a lp r o d u c t i o nn e t w o r k ,g p n ) 密切关联的最初的研究 是波特( 1 9 9 7 ) 的价值链理论,他将“链 的思想引入到了生产过程的系统分析 中,提出了价值链理论。d i c k e n 则提出了生产链的概念,强调了生产活动中各 生产阶段之间的关系,将生产环节镶嵌在特定的金融体系中,形成了一个完整的 全球生产网络系统。 如果说波特和d i c k e n 只是提出了全球生产网络理论基础的话,那么e r n s t 和g e r e f f i 以及h e n d e r s o n 等人则直接针对生产活动的网络特征进行了论述。e m s t ( 2 0 0 1 ) 提出了全球旗舰网络为基础的g p n ;g e r e f f i 通过探讨生产者之间的权 力结构关系和地域性等,提出了全球商品链的概念( g c c ) ;而h e n d e r s o n 则给 出了更加完整的g p n 概念,并明确了g c c 概念之中很多抽象的定义,使之能够 具体的落实和操作。 围绕着g p n 的研究,近年来逐渐细化,比如针对产业分解和生产垂直专业 化,以及他们与贸易关系的研究,j o n e s 和k i e r z k o w s k i ( 1 9 9 0 ) 率先给出了一个 分析产业分解化的框架,提出了服务关联成本( s e r v i c el i n kc o s t ) 的概念, h u m m e l s ,i s h i i 和y i ( 2 0 0 1 ) 年做了一个关于中间产品贸易的实证研究,从而解 释了一个国家是如何卷入到国际生产分解化的过程当中去。h a n s o n ,m a t a l o n i 和s l a u g h t e r ( 2 0 0 3 ) 则从单个公司的角度出发分析了生产链的运作过程,他们使 用跨国公司的微观数据分析了公司集团内部的中间产品的贸易。y i ( 2 0 0 3 ) 建 立了一个模型来说明生产的垂直专业化( t h ev e r t i c a ls p e c i a l i z a t i o no f p r o d u c t i o n ) 是近5 0 年来国际贸易的增长与关税递减的关系呈现非线性的重要原因。 第一章导论 除此之外,对于外包理论的研究也开始兴起,主要代表人物有g r o s s m a n 和 h e l p m a n ( 2 0 0 2 ) ,他们在理论上解释了行业特点如何影响资源外包的深度和广 度等问题。h e l p m a n 等人则希望建立完整的跨国公司理论模型,把f d i 、贸易, 外包等纳入统一的分析框架之内。2 0 0 4 年,主流经济学的研究焦点转变为研究外 包对各国,特别是外包国的就业及福利影响的激烈争论。 世界投资报告( 1 9 9 3 ,2 0 0 2 ) 对全球生产网络的运行进行了全面的总结, 这个报告用了大量的篇幅介绍了关于国际生产体系的发展和融合,阐述了日益复 杂的跨国公司国际战略的变化,以及跨国公司庞大的组织结构。与此同时,此报 告还阐述了这种高度融合的国际生产对世界经济和东道国的影响,以及国际生产 体系对于全球出口能力增长的贡献。 在国内,张岩贵等( 2 0 0 6 ) 首次论述了跨国公司国际劳动分工体系的新变化, 丰富了g e r e f f i 的两动力模型。盛洪( 1 9 9 1 ) 对分工问题作了理论性研究,其中 对分工决定机制、分工与交易成本关系问题的分析,对研究产品内分工有借鉴意 义。林毅夫( 2 0 0 1 ) 有关比较优势战略的研究,对生产区段国际分工现象提出了 观察和评论,吴敬琏( 2 0 0 2 ) 注意到当代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化特点之一,就是 跨国公司把产品不同生产环节分配到全球最适当地区所带来的产业转移。此外, 国内近年对产业内贸易研究论文,也从不同角度涉及到了对产品内分工贸易现象 和全球生产网络的观察和评论。 二、有关东南亚全球生产网络研究的文献 第一类是证明东南亚地区形成全球生产网络的研究。使用方法主要是通过研 究地区内各经济体之间的行业贸易关联度,或者通过与别的地区进行对比,得出 该地区已经形成g p n 的结论,如f u k u n a r i 和a n d o ( 2 0 0 4 ) ,m a s u r o ( 2 0 0 5 ) 等。 量化贸易范围内产品的分解程度,有三个方法。使用投入产出表,估计制造行业 对于进口投入品的依赖程度,如h u m m e l s ( 2 0 0 1 ) ;使用发达国家对于海外组装 的贸易数据,如e g g e r 和e g g e r ( 2 0 0 5 ) ;使用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等机构的 贸易数据,对于单个国家的贸易,将零部件与最终产品分开计算。 第二类是研究东南亚地区内贸易增长和东道国出口能力增长与该地区全球 生产网络的关系。如m a s a h i r ok a w a i ( 2 0 0 4 ) 对贸易和投资融合的研究,r a m k i s h e n 伞球生产网络中的东南弧汽乍业及技术进步初探 ( 2 0 0 3 ) 针对亚太地区f d i 、贸易和生产国际化之阳j 关系的研究,以及y o s e 、 r a y m o n d 和a r y a ( 2 0 0 6 ) 对该地区生产融合与专门贸易之间的关联研究,此外, 一些研究机构,如联合国贸发会议组织等,也出现了大量与贸易有关联的全球生 产网络的研究报告。 第三类是关注全球生产网络与各经济体政策之间的互动关系,如贸易协定。 比较代表的有f u k u n a r i 和m i t s u y oa n d o ( 2 0 0 4 ) 。m a s a r u ( 2 0 0 5 ) 利用引力模型 分析了东亚产业分解的现状和效率,其结论是促进贸易便利等政策推动了东南亚 地区全球生产网络的发展。 第四类是研究东南亚全球生产网络的发展对于该地区发展战略和社会生活 的影响。这一类的文章比较杂乱,研究的重点从宏观研究转向网络对某一方面的 微观影响,比如本文所重点介绍的全球生产网络对当地技术能力增长上的研究。 比较有代表性的是w i l l e m 和m a s a r u ( 2 0 0 6 ) 关于贸易、f d i 和技术相关联的研 究与e r n s t ( 2 0 0 2 ) 关于全球生产网络和技术溢出以及当地技术能力形成的研究, 前者部分阐明了如何降低全球生产网络中服务关联的成本,并给了一些关于如何 促进技术转移的政策性建议,后者则给出了更为宽泛的理论框架。而其他的国别 研究则从某一个行业的角度探讨了全球生产网络中技术的溢出和转移,如j a c o b ( 1 9 9 5 ) 和t h e e ,k i a nw i e ( 2 0 0 1 ) 对印尼的研究,k u r o d a ( 2 0 0 1 ) 和t e c h a k a n o n t ( 2 0 0 3 ) 对泰国汽车配件行业的研究等等。 三、有关东南亚汽车产业及其技术转移的研究文献 h u m p h r e y 和m e m e d o v i e ( 2 0 0 3 ) 以中国、印度、墨西哥、东盟四国( 印尼、 马来西亚、泰国和菲律宾) 、阿根廷、巴西和中欧国家( 捷克、匈牙利和波兰) 为例,分析了2 0 世纪9 0 年代以来发展中国家汽车产业链全球化的过程,认为大 量f d i 流入新兴市场,使全球供应链替代了当地的供应链。k u c h i k i ( 2 0 0 7 ) 用 流程图的方法,对马来西亚的汽车产业集群政策给出了评价,并比较了马来西亚 和泰国的汽车产业,t h e e ( 2 0 0 1 ) 在技术转移上对印度尼西亚的汽车产业进行了 研究,t e c h a k a n o n t 和t e r d u d o m t h a m ( 2 0 0 4 ) 则重点探讨了泰国在汽车全球生产 网络中的重要地位,以及这种网络对泰国汽车业技术转移的影响。 在国内,吴必祥( 2 0 0 2 ) 对东南亚的汽车产业政策进行了全面的论述,吕锦 4 第一章导论 ( 2 0 0 4 ) 分析了东南亚汽车产业发展所具有的自身优势,宋璐( 2 0 0 3 ) 研究了东 盟自由贸易区内关税水平的下降对汽车全球生产网络的影响。杨振恒( 2 0 0 5 ) 对 菲律宾、印尼的汽车产业发展状况、相关政策和投资环境作了考察,刘才涌( 2 0 0 3 ) 对马来西亚的汽车产业,刘静( 2 0 0 5 ) 对泰国的汽车产业均作了较为详细的介绍。 在针对日本的汽车产业投资战略上的,刘木森( 2 0 0 3 ) 总结了r 本汽车工业的近 况及其发展战略,并研究了日本对东南亚地区的汽车产业投资战略。张岩贵等人 ( 2 0 0 3 ) 则进一步分析了日本在亚洲的汽车投资战略意图,张国安等人( 2 0 0 1 ) 针对日本汽车产业的国际化意图进行了研究,而k o i c h i ( 1 9 9 5 ) 则把重点放在了 对r 本汽车投资的原因分析上。 第三节基本框架和研究方法 本文共分为六章。 第一章导论部分提出问题,总结了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并对相关文献进 行了综述。 第二章介绍涉及到全球生产网络以及全球生产网络影响东道国当地企业技 术进步的相关理论,总结了学界关于全球生产网络主要的理论观点,对全球生产 网络中跨国公司技术转移和溢出理论的发展作了初步的探讨。 第三章采用实证的方法对东南亚地区出现全球生产网络的现象进行了阐述, 提出了相关的若干证据,并对全球生产网络对该地区技术增长的影响作了初步的 分析。 第四章着重探讨了东南亚地区汽车产业的发展和跨国公司在东南亚地区所 构建的全球生产网络,利用丰f f l 和通用的案例说明了r 本和欧美的汽车企业在东 南亚汽车生产网络的不同发展阶段和主要的全球化战略特点。 第五章则论述了跨国公司全球生产网络的发展和演变对东南亚当地汽车业 技术进步的影响,针对若干技术转移中重要的因素,比如学习态度、产业坏境和 政府政策等,作了具体的分析。 最后一章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总结了东南亚汽车行业在全球生产网络中的 总体表现,第二部分高度归纳了本文的观点,总结了一些东南亚汽车产业应对全球 生产网络这一新兴国际生产模式的经验和教训,并对中国的现实情况提出了一些启 - fo 伞球生产叫络中的东南弧汽乍业及技术进步初探 本文采用多学科综合性研究方法,将实证分析和理论探讨结合起来,尽可能 用较全面的统计资料、图表对东南亚主要国家所参与的全球生产网络进行了检 验,着重考察了东南亚主要国家的汽车产业网络,并针对全球生产网络对东南哑 主要国家汽车产业的技术进步的影响,利用多个学者实地调研的案例,做出了相 关分析。 第四节创新与不足 本文试图在以下几个方面作出新的尝试。 第一,利用东南亚的相关贸易数据,以及某些跨国公司的微观数据证明东南 亚参与g p n 的真实性,说明在新的国际分工模式下,东南亚已经嵌入了g p n 。 第二,本文较为系统的分析了东南亚汽车业在g p n 中的发展状况,对丰田 等m n c s 在东南亚地区所构建的g p n ,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解析,阐述了汽车g p n 的运作机理和主要核心因素。 第三,将东南亚汽车g p n 的发展与当地汽车业的技术增长过程结合了起来, 考察了在这新的分工模式下,当地产业如何吸收先进技术并形成一定技术创新 实力的。并总结了若干技术扩散和转移的渠道,对其中的重要因素进行了系统的 阐述。 由于时间、学识和能力的限制,本文存在很多不足之处。例如没有运用数理 模型检验东南亚参与g p n 的深度和成效。同时,g p n 的发展对当地的影响也远 不止在技术进步方面,但是由于篇幅的限制,本文未能对此作进一步的介绍。另 外,由于没有实地调研的机会,也造成了一定程度上资料的不足。 笔者相信,文中上有许多缺点与问题,将留在今后的研究中进一步探索,希 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6 第一二章伞球生产网络及j 技术扩散的相关理论 第二章全球生产网络及其技术扩散的相关理论 第一节全球生产网络的相关理论 一、产品内专业化分工理论 产品内专业化分工理论( i n t r a p r o d u c ts p e c i a l i z a t i o nt h e o r y ) 描述的是一种 特殊的生产国际化过程,其核心内涵是生产过程中不同工序通过空间分散化形成 跨国性的生产链条或体系,是一种新的国际分工体系。不同的学者使用不同的术 语来描述,除了产品内分工外,还有垂直专业化( v e r t i c a ls p e c i a l i z a t i o n ) 、国际 生产细化(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f r a g m e n t a t i o no fp r o d u c t i o n ) 、国际生产分散化 (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d i s i n t e g r a t i o no fp r o d u c t i o n ) 、全球生产分享( g l o b a lp r o d u c t i o n s h a r i n g ) 、国际外包( i n t e r n a t i o n a lo u ts o u r c i n g ) 、价值链切片( s l i c i n g u pt h e v a l u e c h m n ) 等等。尽管这些术语的定义可能略有区别,但其基本涵义是相似的。 h u m m e l s ( 2 0 0 1 ) 认为产品内专业化分工应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 1 ) 一种 商品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阶段生产;( 2 ) 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在商品生产过程 中提供价值增值;( 3 ) 至少有一个国家在它的生产过程中使用进口投入品,产出 的商品除了部分用于国内消费及投资外,必须有一部分用于出口。 产品内分工理论历经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从2 0 世纪6 0 年代的单阶段生产模 型( s t a g e dp r o d u c t i o nm o d e l ) 、7 0 年代的两阶段生产模型到8 0 年代的多阶段生 产模型( m u l t i s t a g ep r o d u c t i o n ) ,g r o s s m a n 和h e l p m a n ( 2 0 0 2 2 0 0 6 ) 的一系列 论文将新制度经济学中的制度分析和不完全契约理论引入产品内专业化分工理 论,形成了全球生产组织理论范式,该理论范式夯实了国际贸易理论的微观基础, 也是全球生产网络最直接的理论解释。 产品内专业化分工理论奠定了全球生产网络的理论基础,近年来学者的研究 则直接给出了关于全球生产网络或者跨界生产网络的界定。如b o r r u s ,e r n s t 与 h a g g a r d ( 1 9 9 9 ) 将跨界生产网络定义为企业内部和企业之间的一种关系,通过 这种关系,企业组织开展起整个系列的商业活动;从研发、产品定位和设计,到 投入要素的供给,制造、分销和支持及售后服务,因此整个网络不仅包括了一个 伞球生产i 叫络中的东南亚汽印业及技术进步初探 领先企业的下属机构合资公司,同时包括了这个企业的分包商、供应商、服务提 供商或者其他参与到合作关系中的企业,如提供产品制造标准的企业等等。 国内的学者普遍认为,全球生产网络代表的是一种全新的国际生产组织方 式,它使以往在同一地方完成的最终产品的生产,发生了流程分解,使之分散到 不同国家和地区进行,以确保每一环节及每一道工序都能在那些最具优势的区域 来完成,从而形成同一产品不同国家的厂商共同参与完成的全球一体化生产格局 ( 赵文丁,2 0 0 6 ) ,其基本结构如图2 1 所示。 资料来源:刘德学等伞球生产网络、知识扩散0 加t 贸易5 1 级,经济问题探索,2 0 0 5 ( 1 2 ) 图2 1 全球生产网络的基本组织结构 二、全球生产网络理论 由于全球生产的影响已经远远大于国际贸易,经济全球化时代标志着从“国 际贸易时代走向“国际生产时代”,目前跨国公司的发展完成了从多国独立体 系、简单一体化体系向复合一体化体系和网络化、开放性国际生产体系的历史嬗 变。 ( 一) 驱动力 全球生产网络与早期的跨国公司组织结构和战略特点较为明显的区别是,地 区融合的强度以及市场的广度,和对公司整体效率上的提高。换句话说,也就是 世界市场同益提高对整个生产系统和供应链竞争力的要求,而不是个别的工厂和 公司。这种高度融合的国际生产体系的出现,是跨国公司对同益变化的全球经济 环境所做出的反映。有几个主要的推动力量对这个过程施加影响。 l 、 国际贸易和资金流动的壁垒正在不断降低,外资政策不断便利化。 第- 二章伞球生产网络及j 技术扩散的相关理论 国际投资协定( i i a s ) 的大量涌现,各国的投资促进机构提供持续的直接的激励, 使得资金、商品、服务以及知识的流动更自由,为g p n 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便 利。 2 、跨境商业合作的成本大为降低。物流能力的提高和信息技术的发展 降低了远距离分工的成本。计算机、光纤通讯、航空航天、信息软件等在生产制 造上具有高度可分性的产业得到飞速发展,促使全球生产模式的转化。 3 、竞争促使企业在全球提高资源流动性,迫使生产企业要对全球市场 的需求做出快速的应变,而不能仅仅关注某一地区的需求。 4 、地区内不同发展水平经济体的相互贸易,促进了各自的区位优势, 进一步推动了全球生产网络的发展。 格雷菲( g e r e f f i ,1 9 9 4 ) 从市场的角度提出了推动全球商品链驱动的两种模 型,即生产者驱动与购买者驱动,这个模型强调了在不同的市场竞争规则下,不 同产业链对领导型企业的要求不同,我们可以将这两点看作是生产网络发展的微 观动力。 所谓生产者驱动,指由生产者推动市场需求,在当地形成供应链的垂直分工 体系。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的跨国公司的生产系统具有这种驱动型的特征,如汽 车、计算机主机、飞机制造以及能源和其它的重型电子设备行业。该种驱动类型 的商品链中,公司的权利可以从总部通过子公司传达到生产链的最术端。 所谓购买者驱动,指拥有强大品牌优势和销售渠道的跨国企业通过全球采购 和代工生产( o r i g i n a le q u i p m e n tm a n u f a c t u r e r ,o e m ) 等组织起来的跨国商品流 通网络,形成强大的市场需求。这些公司没有工厂,他们只负责品牌运营和营销 活动,生产环节被分配给做o e m 的独立制造商。此时,主要的价值增值过程不 在生产阶段,而是品牌和营销阶段。 生产者驱动的生产链更加强调技术的研发、生产工艺的改进、产品的更新、 通过产业的垂直一体化来强化规模经济效应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购买者驱动 生产链则强调市场营销、夺占销售渠道获得规模经济、将制造业从产业链中分离 出去,加强信息等方面软环境的建设。 ( 二) g p n 的主要特点和三个核心因素 国k i m u r a 等学者运用引力模型西e 明东弧1 i 同发展水甲的经济体之间,垂直分t 的产业内贸易殳加的发达。 这说明彳i 同发展水3 | ,的经济体之间殳容易发挥各自的区位优势,促进产业和产品内分_ 二r = 的力删。见k i m u r a ( 2 0 0 3 ) 9 伞球生产网络中的东南哑汽乍业及技术进步初探 从生产过程看,全球生产网络有如下三个特点:一是几个国家参与同一种最 终产品的生产;二是中间投入品按工序在国家之间流转,中间品的贸易成为这种 分工模式的一大特点;三是跨国生产活动,有时候由一个厂商在不同国家投资设 厂完成,有时候由不同的厂商共同参与完成。 k a p l i n s k y ( 2 0 0 0 ) 认为,与早期的跨国公司的经营特点相比,现在的国际生 产体系有以下两点显著不同:( 1 ) 区域乃至全球范围的整合强度明显加大;( 2 ) 生产体系的效率显得尤为重要。全球市场日益卷入由跨国公司主导的整个生产体 系之间的竞争,而不是传统上的单个企业之间的竞争。 更多学者从治理模式上谈论了该体系的特点。他们认为,不同治理结构反 映了跨国公司的不同控制程度;国际生产体系中的外包现象越来越多;国际生产 体系越来越从全球价值链的角度配置资源。 尽管诸多学者总结全球生产网络的特点各不相同,但不难发现,都包括了以 下三个核心要素。 其一为治理模式,也就是整个生产网络的控制结构。g p n 的治理模式可从 公司内直接产权控制到公司外的独立运作,比如外部独立的生产商、供应商和销 售公司。他们之间通过不同的关系相互连接在一起,特许经营( f r a n c h i s i n gr i g h t s ) 、 许可经营( 1 i c e n c i n g ) 、承包( s u b c o n t r a c t i n g ) 、销售合同( m a r k e t i n gc o n t r a c t i o n ) 、 普通技术标准( c o m m o nt e c h n i c a ls t a n d a r d ) 或者是稳定的互相信任的商业关系。 如英特尔创造了一种利用产权来维系各方关系的g p n ,而有限品牌公司( l i m i t e d b r a n d s ) 则建立了一个非产权的g p n 。 其二为价值链。跨国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可以体现在价值链上的任何一点,但 实际上它们往往集中在某一个环节。当商业活动差异化程度不断加深,价值链变 得越来越细化,功能专业化允许跨国公司将大量的精力投入到某一个领域当中 去,有时甚至是相同的领域和行业内,而不是将相关的业务统统内部化到公司罩 面去,就像是过去大多数公司所做的那样。比如英特尔,他们只关注微处理器的 设计和制造。现在许多行业内的公司都专著于知识密集型的资产而不是有形资 产,比如管理服务、品牌、研发等。 其三为地理因素。生产全球化已经是几十年的事情,但是,将这些生产高度 融合起来,则是近来的事情。地缘上的优势,使大量的发展中地区成为某种产业, 或者某种零部件的集聚地,经济地理中形成的区位优势更加突出。也正是基于争 1 0 第二章伞球生产i 】c ) 4 络及j e 技术扩散的相关理论 夺区位优势的原因,发展中国家在参与全球生产网络的同时,对f d i 和某些高技 术含量的外包合同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第二节全球生产网络促进当地技术进步的相关理论 一、g p n 中的技术扩散和转移机制 跨国企业的全球战略和发展中地区的开放政策推动了知识和技术在全球的 流动,如今,g p n 发展成为全球运作的创新组织( b o r r u s ,2 0 0 0 ) ,网络中的跨国 经济组织充当着技术扩散的催化剂,成为向新兴地区转移技术和知识的重要载体 和推动力。b l o m s t r o m 和k o k k o 等人( 1 9 9 6 ) 认为,发展中国家吸引外资企业的 主要目的之一就是利用跨国公司的技术溢出效应、创新模仿效应以及管理技能的 转移,这些因素比单纯的外国资本更为重要,通过垂直或水平的产业间联系实现 技术转移和扩散更能促进一国的经济增长力。 g p n 是一个巨大的技术拥有者,在供应链管理日益紧密的情况下,拥有先 进技术的跨国企业需要将部分技术转移给当地供应商,以提高整条供应链的管理 和技术水平,而当地供应商技术的提升也会进一步迫使跨国企业将技术转移作为 进一步合作的有力控制工具,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这种技术转移和分享更加的 畅通。学者将这种生产网络中技术的转移成为技术溢出效应,e r n s t 和k i m ( 2 0 0 1 ) 认为,技术转移和扩散的表现形式主要是前后向关联,示范和模仿以及人力资本 的流动。 第一,前后向关联,也可以称为上下游关联效应。这是一种跨国公司在市场 压力下,主动向参与供应链的当地企业转移技术的行为,具体可以分为内部市场 和外部市场中的技术转移和扩散、跨国公司的培训与指导以及跨国公司和独立供 应商之间的互动创造。如图2 2 所示,拥有先进技术的跨国企业在全球生产网络 中,或出于市场的需要,或出于对当地政策迎合,在客观上推动了生产网络中的 技术溢出效应,使当地供应商拥有足够的技术水平为全球生产网络提供有竞争力 的产品和服务。 伞球生产网络中的东南哑汽币业及技术进步初探 市场 知识扩散媒介 非市场 资料来源:e r n s t ( 主动 旗舰公司的态度 被动 直接投资、专利或技术转让、技术购买先进设备、网络外部技术引进、 许可、技术咨询等购买先进的系统软件 内部市场外部市场 跨职能团队、共同研发小组、临时参观学习、派驻业务代表和技术专 项目小组等 家、人员培训等 互动创造培训指导 图2 - 2 技术转移机制的四种表现形式 第二,模仿和示范效应。和跨国公司在同一个生产体系下合作或竞争,跨国 企业必然向参与企业展示更多的新技术,当地企业从模仿到创新,逐步的提高国 际化经验,储备自己的技术人才,将有利于促进当地的技术进步。 第三,人力资本的流动促进了网络参与企业的创新能力。跨国公司在全球丌 展教育活动,资助了大量的本土学者和研究项目,在设备操作、营销、技术管理 等方面对当地雇员提供培训,跨国企业的本土化战略,进一步推进了技术、研发、 生产和管理层的本土化程度,此过程为当地的技术更新提供了人才储备。 然而,在跨国公司对于当地企业的技术溢出和转移理论上的研究上,并没有 得到实证研究的一致认可。有文献表明( 世界银行,2 0 0 2 ) ,全球化带来了明显 的技术溢出效果,但也有实证研究也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跨国公司在对当地技术 溢出和转移上的无作为,学者们通过计量模型对跨国投资与东道国内生技术能力 的关系所进行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在关于技术扩散存在性的分析结果上,具 有很大的分歧。例如b l o m s t r o m 和w o l f f ( 1 9 9 4 ) 认为在墨西哥的制造业中存在 技术扩散,而h a d d a d 、h a r r i s o n 和a i t k e n 等人的研究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