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梁思成的故事》教案-北师大版1.doc_第1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梁思成的故事》教案-北师大版1.doc_第2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梁思成的故事》教案-北师大版1.doc_第3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梁思成的故事》教案-北师大版1.doc_第4页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2课《梁思成的故事》教案-北师大版1.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梁思成的故事二次备课记录学习目标:知识目标:了解本文作者的写作思路。能力目标:学习本文寓情于叙的写作思路和手法。情感与价值观目标:品味梁思成的人格魅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通过学习梁思成的故事,从中体味梁思成的人格魅力。难点:学习本文寓情于叙的写作思路和手法。学法引导: 预习中强调课文朗读,反复朗读。特别是重点段落,在段落朗读中感悟梁思成的人格魅力,特别是叙述中的“议论”。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还应重视对重点词语的分析.课时安排:四课时教具准备:有关梁思成的资料。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作品,了解梁思成生平。2、识记文章涉及的生字词。3、掌握文章所写的典型事例.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建筑是一项奇特的艺术,许多建筑已经成了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许多建筑本身就是一个奇迹。例如,中国的故宫、埃及的金字塔等等。我们人类在保护人类文化遗产就是在保护我们的历史。目标一: 1、了解作者及作品,了解梁思成生平。 李辉,1956年生,湖北随县人。高中毕业后到山区茶场插队劳动。1976年底到湖北省油泵嘴厂子弟中学任教员。1978年初考入复旦大学中文系。1979年开始在报刊发表文学评论等作品。大学毕业后,分配至北京晚报任文艺记者,副刊编辑。1986年加入中国作协。1987年调入人民日报文艺部任记者。著有李辉文集(五卷本)等,包括文坛悲歌-胡风集团冤案始末、浪迹天涯-萧乾传等。他的传记、报告文学作品侧重描写现代知识分子的坎坷命运,具有鲜明的历史感,并能以多种笔调来描写人物各自的特点,影响广泛。其中秋白茫茫曾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梁思成简介: 梁思成,中国近现代著名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广东新会人。1901年4月20日生于日本东京,1923年毕业于清华学校。1924-1927年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学习,1927年2月获学士学位,当年6月获硕士学位。1927年7月至1928年2月在美国哈佛大学研究院研究世界建筑史。1928年3月与林徽因在加拿大温哥华结婚。1928年归国创办东北大学建筑系,后参加中国营造学社研究中建筑史。1946年创办清华大学建筑系。1972年1月9日在北京逝世。梁思成的主要作品有吉林大学礼堂和教学楼、仁立公司门面、北京大学女生宿舍、人民英雄纪念碑、鉴真和尚纪念堂。练习设计李辉,1956年生,1986年加入中国作协。1987年调入人民日报文艺部任记者。著有李辉文集(五卷本)等,包括 , 等其中 曾获首届鲁迅文学奖。本文选自 梁思成,中国近现代著名 家, 家和建筑师。广东新会人。梁思成的主要作品有吉林大学礼堂和教学楼、仁立公司门面、北京大学女生宿舍、 、鉴真和尚纪念堂。目标二:2、识记文章涉及的生字词。 朗读课文,注意下列字词: 勘查(kn) 巍峨(wi ) 黯淡(n) 耸立(sng) 锈蚀(sh) 逻辑(lu j) 轩昂(xun) 惋惜(wn)目标三: 、掌握文章所写的典型事例,学习以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方法。2、 整体感知初识梁思成 师:请同学们在预习课文的基础上,再次浏览课文,说说文章写了梁思成的哪些事件?注意捕捉相关语段,抓住文中关键词句进行概括。 (方法提示:1、寻找相关段落;2、提取关键词语) 第一件事是梁思成冒着危险勘测山西应县木塔; 第二件事是梁思成抛弃国耻家仇保护日本古都奈良。 除了这两件主要事情,有没有略写的事件? 梁思成为自己勘测的河北辽代古庙被拆感到惋惜。布置作业 (1)给加点字注音并解释词语: 勘察( ) 黯淡( ) 枯朽( ) 锈蚀( ) 斗拱 ( ) 宝坻 ( ) 巍峨( ) ( ) 勘察:_ 黯淡;_ 叹为观止;_。 轩昂: (2) 多音字辨析: 折腾( ) 骨折( ) 折本( ) (3) 区分形近字(注音并组词): 拆( )( ) 钦( )( ) 折( )(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学习目标学习以典型事例表现人物的方法。感受梁思成认真执着勇于探索的人格魅力,增强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意识。导入 写人离不开事件,具体事件是我们把握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让我们深情朗读,走近梁思成。 一、重点品读走近梁思成 1. 请同学们先品读第6节“梁思成堪测应县木塔”这一部分,说说你读到了一个什么样的梁思成。 例如:他们爬到了塔顶,但塔刹还有十多米高,除了几根铁索外,没有任何可供攀援的东西。 这个句子写出了环境的险恶,条件的艰苦。我从中读出一个敬业、无畏的梁思成。 “梁思成第一个抓住铁索,两腿悬空地往刹尖攀援”, 我从“第一个”“两腿悬空”“攀援”读出了一个身先士卒,为了工作不顾安危的梁思成。 “那时,他顾不上九百多年历史的古塔木板已经枯朽,也未想铁索是否锈蚀或断裂。”我从“顾不上”、“也未想”读出了一个为了事业忘我、不畏艰难的梁思成。” “他就那么毫无顾忌地攀援,大风中,他摇摆着身体。” 我从“毫无顾忌”“摇摆”读到了一个不顾个人安危、献身科学的梁思成。 “大风中,他摇摆着身躯” 我从“大风中”读到了环境险恶,更衬托他无畏的精神。 2.第六段刻画人物主要运用了什么方法?表现了梁思成的什么精神?动作描写。(细节描写)突出表现了梁思成为了得到数据身先士卒、不怕辛苦、执着追求、献身科学的精神。 过渡: 这段文字虽是莫先生的回忆,读来却历历在目,一个敬业无畏的科学家形象呼之欲出。老师读了特别感动,这感动还源于文字的背后有这样一段背景:梁思成在学生时代因一场车祸,由一个堂堂男儿变成了一个又驼又瘸的严重残疾之人,而他要堪测的应县木塔又是我国现存最早也是最大的木塔,他在登塔时面临多大的危险呀! 3.那么他这种不顾个人安危也要堪测木塔的思想根源是什么? 请同学们从这部分找出直接提示他思想根源的语段。 齐读这一段,找出提示这一思想根源最关键的一句。 “将自己的全部生命与他所接触的对象融为一体了。” 板书:视建筑为生命 4.梁思成视建筑为生命,而建筑则是客观存在的,他为什么要把建筑作为生命呢?请同学们从文中找出直接提示这一原因的语句。 5.“建筑是一种艺术,因而它在某些方面是人类或建造者的表现。” 建筑表现了创造者或人类的什么?结合你的阅历举例子说明。 例如埃及的金字塔,在当时科技不发达的情况下,他们克服重重困难,创造了辉煌,体现了古埃及人民的智慧,也体现着古代人类的文化。中国的故宫,它不仅见证了明清两代的历史,它凝聚了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皇权。 过渡:正是因为梁思成视建筑为生命,深刻认识到建筑的价值,所以他才能比别人想的更深、更远,才能做出令世人钦佩的匡世之举,这一举动是? 保护日本古都奈良。 6.我们一起研读“梁思成保护日本奈良古建筑”也就是文章14-22节:说说你又还读到了一个怎样的梁思成? 同学们可以结合文中所写内容抓关键词语、句子来分析,也可以从写作方法(即怎样写)的角度来研读。(1421段) 例如:他是个冷静的历史主义者,文章14节写他的妻子的弟弟、他和全民族都遭受日本侵略,而他仍保护日本的奈良。 他是个目光长远的人,文章16节“那座由中国唐代高僧鉴真大师亲自指导设计的唐招提寺是他所知道的保存最完整的唐代木建筑”。 他站在世界的角度看问题,15节中“他知道,地球上所有的文化遗产都属于人类” 他是一个热爱古建筑的人。17节可以看出,他在建筑与国仇家恨之间选择了建筑。 文章19节梁思成所说的话也说明他是个爱憎分明和胸怀博大的人。 8. 问:这里梁思成对古建筑的热爱与前文“勘测应县木塔”时所表现的对古建筑的热爱,两种热爱一样吗? 前文“山西应县木塔”是自己国家的,梁思成是应该爱的;而这里保护日本奈良则是在梁民成面临国耻家仇怀着深仇大恨仍然去保护,是种大爱。 科学家是有国籍的,而科学则是没有国界的。 9.问:有没有从写法上作探究的梁思成的精神的? (18)节写美国军官司的困惑不解来侧面表现梁思成的精神。 小结:通过刚才的研读,我们读到了梁思成超越常人的理性,瞩目历史的远见,这样的人才是一个文化视野广阔的人,这样的人才是一个真正具有文化的精神的人。 古来圣贤皆寂寞,一个超越时代的人一定是寂寞的,梁思成也不例外,他也有着不被人理解的深深的遗憾,这遗憾是什么? 辽代古庙被拆 这遗憾化作一声无奈的叹息,是?。 我也是辽代的一块木头! 课堂小结: 一声感叹,世人谁能深深体会?1957年,北京47座城门角楼被拆,至今仅有3座残存。据说当年梁思成奔走求告,竭力保护的北京城墙,城墙被拆的前一天晚上,他沿着北京城墙走了一夜,哭了一夜,这种遗憾多么令人动容!可叹的是,历史的遗憾至今仍在我们身边重演。南阳康熙年间的天妃庙风韵不在,焦作怀商历史文化遗迹即将被改造,商丘明代原始城墙2002年被毁,重庆明代建筑北山观惨遭破坏,潍坊宋代古建筑关侯庙丞待修复,举世闻名阿富汗巴米扬大佛2002年被炸。 总结:建筑是一种艺术,是人类精神和智慧的表现。这正是建筑价值所在,也是建筑生命、灵魂的体现。正是因为梁思成视建筑为生命,深刻认识到建筑的价值,所以他才能做出令世人钦佩之举。二、布置作业:读813段,思考下列问题:1、 文章中,作者说,梁思成拥有了“建筑的灵魂”,结合所选文字,请你谈谈这个“建筑灵魂”的具体内涵是什么?2、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城乡建设的步伐大大加快,大拆大建,许多文化古迹顷刻间荡然无存,请你结合课文,谈谈这种“建筑灵魂”是否还适宜于二十一世纪?3、请从表现方式的角度,评析以下这段文字。“古建筑在他眼中,永远是有生命的物体。一砖一瓦,一根立柱,一处斗拱,一幅雕像,都是活生生的存在。当他攀登木塔时,当他考察一座座石桥时,当他观看北京城墙时,他决不是一个冷静的旁观者,而是将自己的全部生命,与他所接触的对象融为一体了。”4、选文第二段明确了“房子”与“建筑”之间的区别,那么,你认为他们之间的差别是什么?答案1、对枯燥的架构分析、材料分析、形状勾勒等等建筑专业常识,包容了历史与现实的人类精神,将自己的全部生命,与他所接触的对象融为一体。2、言之成理即可3、在这里,梁思成把建筑看成有生命的,甚至是梁思成生命的一部分,是诗的语言,不是一般的叙述和描写了。4、房子是实用的,是遮风挡雨的居所,而建筑是艺术,是人类精神和美感的体现。三、板书设计:梁思成的故事主要事迹:勘察应县木塔;对建筑的认识;保护奈良;古建筑被毁的忧愤。人格魅力:拥有“建筑灵魂”;富有胆识;执着保护文化遗产;爱与撼。教后反思第三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本文作者的写作思路。2、学习本文寓情于叙的写作思路和手法。教学过程:导入新课:1:作者刻画了梁思成的几件事?具体概括一下。明确:两件事:梁思成六十年前考察应县古塔;梁思成保护奈良古城。 2:六十年前梁思成考察应县古塔,作者没有亲历却写得生动传神,作者采取了什么样的手法?明确:1)从自己身临古塔的情景展开历史的想象;2)主观想象缺乏可信度,作者用当事人的回忆弥补不足;3)作者不光叙事、抒情,还有智慧的思索,作者的议论“木塔建成之后,能够梁思成肯定是历史第一人”肯定梁思成考察的意义; 4)作者除了想象、抒情、思考还想要表现梁思成的内心,他怀着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对于作者无法看得见摸得着的部分作者采取和旅游者心情来对比:旅游者眼中的古迹只是一些不同的建筑物,梁思成首先把这些建筑看成有生命的(“一砖一瓦,一根都是活生生的存在”);其次他把自己的生命与古迹结合为一个整体(“他绝不是对象融为一体了”)3:作者写完了梁思成考察应县古塔的事后,又写了梁思成保护奈良古城的事,作者为什么说“人们一般都愿意以无比钦佩的心情”提及?明确:作者在写这件事的时候特别强调了做这件事的不平凡之处:一是国耻,日本侵略者为祖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二是家恨,妻子的弟弟牺牲于对日空战。这从反面着笔。正面的笔墨则是对于梁思成的思想境界的概括。古建筑是“民族的象征”,但是,又不仅仅是属于某一民族的,而是全人类的,是不可再生的。正是因为这样“理性战胜了仇恨”,国耻、家仇就不能不退居其次了。 教师讲解:梁思成作为建筑历史学家其精神境界深邃,鲜明地呈现在了读者面前,至此作者还不满足,最后又加上一段:听说河北宝坻一座辽代古庙被拆除,他无奈地感叹:“我也是辽代的一块木头”这完全是诗的话语,这样文意更隽永。4:那么你如何理解“我也是辽代的一块木头”?明确:从表面来看这是调侃自己的顽固,实际上却说出了自己的无可奈何无能为力,也暗示着自己不妥协。5:作者没有亲眼见梁思成的所作所为,所以许多地方用到了想象的手法,但是我们并不觉得虚假,都和作者一样“相信他是真的。”这是为什么?明确:这是符合历史事实、生活真实和主人公思想逻辑的合理联想、想象;即使梁思成的言行有更多的虚构,也因符合主人公的思想逻辑和现当代人们的思想、情感而觉得应该是这样。这种前提下,文中联想、想象那些细节就会历历在目,也很有生活的真实性,即使主人公的言行虚构的成分多,也因其符合主人公的思想逻辑以及文章着重讲的现代建筑思想的灵魂,所写出的梁思成保护文化遗产的精神、胆识符合现当代人们的思想情感而居的应该是这样。课堂训练本文与人民科学家的精神风采相比,本文与它有什么异同? 学生讨论明确: 相似之处:1、 都是表现当代学者的精神风貌(境界);2、都以叙述主人公的事迹为主。 不同之处:涂元季是钱老的秘书,与钱老朝夕相处,应该说对钱老的言谈举止,声音笑貌很熟悉,但涂元季侧重写事情本身,少有肖像、行动描写,很少用华丽的形容来抒情。李辉与梁思成并没有多少交往,作者构思此文时,梁思成已过世21年,作者不可能与梁思成有直接交往,但却写得比较精彩。李辉是作家,对梁思成的事迹不仅仅是记叙描写,而且是带着自己的想象、感受、理解、评论。文章除了诗意的抒情、智慧的评述、饱含热情的构成了一种既有感情强度又有智性深度的风格。 写作特点1、构思巧妙,层层深入。2、语言凝练,文采飞扬。3、对比手法的运用。4、叙述、描写、议论、抒情交错进行,紧密结合。5、不时出现合理的联想、想象,乃至合理的虚构。小结全文:本文赞赏拥有“建筑灵魂”、富有胆识、执着保护文化遗产的梁思成的精神思想,肯定了重视人类文化精神、文化遗产的历史时代,感叹该时代子阿保护文化遗产上任存的遗憾。课后反思第四课时练习题主题解读:本文通过记叙梁思成先生生前保护古建筑的事情,反映了他对“建筑”的理解,体现了他为人类保存文化遗产的博大胸襟和对古建筑遭到破坏的无比忧愤。课后练习答案熟读课文。你是怎样理解梁思成只能属于这个世纪这句话的? 是抒情性的强调,也是对历史的富有智慧的思考。具体是:表达了对重视人类文化精神、文化遗产的历史时代的肯定,对梁思成思想精神的赞赏,对产生梁思成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