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我们感知到什么? ”这个问题源自对错觉的思考。如果感知的对象是物 质事物,为什么我们会感知到一些物质事物所不具备的性质昵? 在错觉中我们感 知到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呢? 艾耶尔提出:“我们直接感知到的是感觉予料”,以此还为经验知识找到了“感 觉予料陈述”作为不可错的基础。奥斯汀深入剖析了艾耶尔的感觉予料论以及基 础主义经验论原则,运用语言现象学的方法,从语词的使用、到立论的根据、论 证的逻辑,再到背后的动机,多角度多方面地批驳了艾耶尔的主张。 奥斯汀主张,解释错觉并不需要假设一种非物质的知觉对象作为中介。事实 上,我们的知觉中包含着识别和理解,错觉之错在于我们对知觉内容的理解和识 别出了差子。 在回答“我们感知到什么”时,与其说我们是在回答知觉的对象,不如说是 在提供我们关于对象的知觉认识:我们可以把对象感知为不同的东西,描述为不 同的东西。艾耶尔把物质事物和感觉予料作为唯一备选的两种答案,是把“我们 感知到什么”过于狭隘地理解为对“知觉对象”的追问。 【关键词】错觉感觉予料知觉知觉对象知觉内容知觉认识语言现象学 a b a s t r a c t “w h a td ow ep e r c e i v e ? ”i saq u e s t i o nw h i c hc o m e sf r o mt h et h i n k i n g a b o u ti l l u s i o n s i fm a t e r i a lt h i n g sa r et h eo b j e c t so fo u rp e r c e p t i o n ,w h y w ed op e r c e i v es o m eq u a l i t i e st h a ta r en o tb e l o n gt ot h ea s s o c i a t e d t i l a t e r i a lt h i n g s ? i ni l l u s i o n s , w h a to ne a r t hd ow ep e r c e i v e ? a y e ri n s i s t s : w h a tw ed i r e c t l yp e r c e i v ea r es e n s e d a t a ,a n d f u r t h e r m o r e , h ep r o d u c e st h ei n c o r r i g i b l ef o u n d a t i o n sf o rt h ee m p i r i c a l k n o w l e d g e a u s t i na n a l y s e sa y e r ss e n s e d a t at h e o r ya n dh i sp r i n c i p l e s o fe m p i r i c a lf o u n d a t i o n a l i s md e e p l y a u s t i na r g u e :t oe x p l a i nt h ei 1 1 u s i o nc a s e sn e e dn o ts u p p o s eak i n d o fi m m a t e r i a lo b j e c t so fp e r c e p t i o na st h ei n t e r m e d i a r i e s i nf a c t ,o u r p e r c e p t i o n si n v o l v er e c o g n i t i o na n d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 , h a ti sw r o n gi n i l l u s i o n si so u r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a n dr e c o g n i t i o n w h e nw ea n s w e rt h eq u e s t i o nh a td oy o up e r c e i v e ? ,w ea r eg i v i n g t h ek n o w l e d g eo fp e r c e p t i o n sr a t h e rt h a no n l yo b j e c t so fp e r c e p t i o n s w e c o u l dp e r c e i v eo 茁d e s c r i b et h eo b j e c t sa sd i f f e r e n tt h i n g s a y e rt a k e s m a t e r i a lt h i n g sa n ds e n s e d a t aa st h eo n l yt w oc h o i c e s ,w h i c hi s t ot a k e “w h a td oy o up e r c e i v e ” a s s t r i c t l ya s k i n g f o rt h eo b j e c t so f p e r c e p t l o n s 【k e yw o r d s 】i l l u s i o n :s e n s e d a t a ; t h ec o n t e n t so fp e r c e p t i o n s : t h e p h e n o m e n 0 1 0 9 y p e r c e p t i o n :t h eo b j e c t so fp e r c e p t i o n : k n o w l e d g eo fp e r c e p t i o n s :l i n g u i s t i c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 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个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 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谢意 作者签名: 丝埠魄型靼 学位论文授权使用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华东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 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 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 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 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弘中 日期:塑! 垒a 引论 布鲁斯昂在形而上学一书中谈到:“形而上学的一个标准的内容就是, 真实世界不同于它表现出来的样子。事实上,“现象”( a p p e a r a n c e ) 2 与“实在” ( r e a l i t y ) 之间的不一致也正是知觉理论所要面对的核心问题。当我们感知时, 事物所显现的情形并不总是事物的真实所是。一个硬币从侧面看上去“扁”,一 根木棍插在水中看起来“弯”,显然,“扁”、“弯”都不是事物所真正具有的属性。 这些属性究竟是哪里来的呢? 哲学史上对这个问题有两类解决方案3 :一种知觉理论是假定在我们对物质 事物的知觉过程中有一个作为中介的实体在起作用。这个中介在不同的哲学家那 里分别被称作“感觉予料”1 、“观念”或“印象”等。我们知觉的直接对象就是 感觉予料之类的中介物,它们对物质事物有表征的作用,我们借助所意识到的感 觉予料( 现象) 来建构物质事物( 实在) 。由此,表征、建构正确,则知觉正确: 表征、建构错误,则知觉错误。另一种知觉理论是认为知觉类似于信念或判断, 正如判断、信念总是有对错的,我们的知觉也是有对错的。这一类方案避免引入 中介物,仍把物质事物作为知觉的直接对象。 a j 艾耶尔在经验知识的基础( 1 9 4 0 年) 一书中基本上是取前一种“中 介物”的解决方式。基于错觉问题,他提出疑问:我们( 直接) 感知到什么? 进 而一步步论证了他的“感觉予料论“以及“感觉予料陈述不可错”的主张。与艾 耶尔同时代的j l _ 奥斯汀基本是取后一种方案,把知觉理解为一种识别。他曾 在1 9 4 7 年一1 9 5 9 年所作的一系列题为“感觉和可感物”“的演讲中详尽地驳斥 了艾耶尔的感觉材料论。对艾耶尔提出的“我们感知到什么”这个问题的剖析和 解答,几乎贯穿了奥斯汀的整个讨论。 本文将以奥斯汀的感觉和可感物、他人的心以及真理这三个日常 语言哲学的经典文本作为主要依据,在介绍奥斯汀驳斥艾耶尔感觉材料论的同 布鲁斯昂,形而上学,1 9 1 页。 。a p p e 8 r a n c e ,译作“现象”,源自拉丁词a 、a d ( 到,趋向于) 和p a r 出e ( 出现、可见) , 字面意思为“可以见到的”,或“直接呈现于意识的”。其在希腊文中的对应词为p b a i n o m e n o n ( 这正是英语词p h e n 伽e n o n 的希腊文词源) 。 3 还有第三类知觉理论一直接实在论它回避了对错觉的解释。 4 感觉予料( s e n s ed 8 t 8 ) :d a t a 是拉丁文如扎口的复数,意为“被给予的”( g i v e n ) ,s e n s e d 8 t a 按字面可以理解为“在感官中被直接给予的东西”。 j 可感物( s e n s i b i l i a ) 是罗素使用的术语,“我将把可感物这名称用于这样一些对象,它们 具有和感觉予料一样的形而上学与物理学的地位,而并不必然是任何心灵的与料。”罗 素神秘主义和逻辑,1 9 1 8 年,1 4 8 页。 6 奥斯汀的学生w a r n o c k 在他身后把这系列演讲整理成书,名为感觉和可感物。 时,着重介绍他对“l o o k 、a p p e a r 、s e e m ”、r e a l 、r e a l i t y ”这两组英文词的 精彩辨析。本文的任务一方面是提供奥斯汀其对知觉问题的一些富有启发的见解 和论证,另一方面也希望能展现出奥斯汀独具特色的语言现象学方法。 第一章现象与实在 奥斯汀把自己通过语言探究来讨论哲学问题的方法称作“语言现象学” ( 1 i n g u i s t i cp h e n o m e n o l o g y ) 。s t a n l e yr o s s 指出,奥斯汀的工作是在表明这 样一种主张日常语言在评价哲学论说中扮演着规范性角色( ar e g u l a t i v e r o l e ) 。这体现了2 0 世纪哲学中一种日益广泛的趋势,即强调对日常的、前理论 的经验加以正确的概念处理7 。本章将专门介绍奥斯汀在感觉和可感物中对 英文词1 0 0 k 、a p p e a r 、s e e m ,以及r e a l 、r e a l i t y 的糟彩分析,既是讨论“现 象”和“实在”这一对重要的哲学概念,同时又是对奥斯汀语言现象学方法的最 好展示。 1 1 现象( a p p e a r a n c e ) 奥斯汀指出,英文中l o o k 、a p p e a r 、s e e m 各有不同的用法,其背后的基本 观念是很不一样的。艾耶尔在表述他的错觉论证时完全忽视了这一点,随意地混 用这三个词,造成了很多误导。基于奥斯汀的分析,我把1 0 0 k 译作“看上去”, a p p e a r 译作“显得”,s e e m 译作“好像”( 或者译作:“像是”) 。 奥斯汀通过分析几组精心挑选的例句,集中展现了三个词的精微要义和细 致差异。 比较明显的差别是,“看上去”的使用仅限于视觉范围,“显得”、“好像”则 不必局限于某一种感官。 奥斯汀详细分析了几组例旬,从中可以发现“看上去”、“显得”、“好像”使 用的不同情境及其原因。 第一组例旬: 他看上去( 1 0 0 k s ) 有罪。 他显得( a p p e a r s ) 有罪。 他好像( s e e m s ) 有罪。 例句( 1 ) “看上去”是对他的样子( 1 0 0 k ) 进行评说:他一副有罪的样子 他有一副罪犯的样子( h eh a s t h el o o ko fag u i l t ym a n ) 8 。例句( 2 ) 使用 s 啦弧3 s e n s ea 玎ds s i b n i a 。p 8 2 “显得”时通常是针对某种特定情境的,比如:他在接受盘问时,支吾其词,显 得( a p p e a r ) 有罪,但平时他的行为举止是坦坦荡荡的。例句( 3 ) “好像”明确 地指向某种证据,用来证明他是不是有罪,虽然还不足以完全定罪。 再考察一组例旬: 这山看上去很陡。( 山的样子陡,“有陡山的样子”。) 这山显得很陡。( 当你从下面看时山陡。) 这山好像很陡。( 我们开车上山不得不换两次档,根据这个事实可以判断山 陡。) 第三组例句: 她看上去很高雅。( 直接明了) 她显得很高雅。 ( 事实上说她高雅很可疑,但也许在某个粗俗落伍的圈子里,“她显得高雅”) 她好像很高雅。( 根据她的照片以及别人对她的评论) 综上所述,“看上去如何”( 样子1 0 0 k ) 、“显得怎样”( 现象a p p e a r a n c e ) 提 供的是事实,可以作为我们判断的依据:而“好像如此”( 表象s e e m i n g s ) 给出 的是判断,它需要一定的事实作为依据。 此外,特别值得注意的一点是:“显得”是针对特定显现情境的,这意味着 我们对“现象”的完整描述和理解必须是包含情境因素的,脱离开情境的现象, 其意义将是残缺的。 奥斯汀接下来着重考察了“看上去”。 一“看上去”与“好像” “看上去”有时可以做“好像”的证据。比如,“某人看上去病了”可以作 为“某人好像病了”的证据。但不能仅仅因为“这颗钻石看上去是真的”就说“这 颗钻石好像真的”。原因在于这种情形中,“看上去”是一种全然不充分的证据。 而相反的情形,当“看上去”是一种完全确凿的证据时,也不能再用“好像”。 “她看上去高雅”,她就是高雅,不能再有所保留地说“她好像很高雅”。从这 些例句中,我们可以看到,“好像”的意思大致相当于“可能”,基于目前的尚未 充分的证据,我们判断事情“好像如此这般”。如果发现了进一步的证据,事情 可能如此,也可能不是这般。 二“看上去”、“看上去像”与“是” 在很多情形中,一个东西看上去如何,已经足以满足我们了解的需要和兴趣, 我们不会在“天空看上去是蓝的”与“天空是蓝的”之间再做区分。 看一组例旬: 汽油看上去像水。 ( 我只是评论汽油的样子,并没有暗示汽油可能是水。) 这看上去像水。 ( 如果我知道这是汽油,我只是把“看上去像水”作为汽油的某种特性9 ; 如果我尚未知道这是什么,我可能会把“这看上去像水”当作我认为“这是水” 的证据。) 再来一组例句。坐在看台上的观众看球场上的球员: 他们看上去像蚂蚁。 他们看上去像欧洲人。 观众并不会根据“看上去像蚂蚁”而把球员认作蚂蚁,只是说从远距离看到 的球员就像在通常距离下看到的蚂蚁。而观众会根据“看上去像欧洲人”判断球 场上的队员“是欧洲人”。 是否把“看上去像”当作“是”的证据,是依语词使用的情境而定的,语词 本身不能决定自己究竟指向哪一种蕴涵( i p l i c a t i o n ) 。由此说来,现象与实 在之间是否一致,现象是否呈现了事物的真实所是。是否能作为实在的证据,要 根据现象所呈现的具体情境来判断。产生错觉部分是由于对现象的情境判断上出 了差错。 奥斯汀再次回到了那个水中木棍的例子。当说到部分浸在水中的木棍“看上 去是弯的”,必须牢记我们所处理的是何种情境。在这种情境下使用这个表达时, 我们所意味的并不是它看上去完全像是一根真正的弯木棍我们也不会误以为木 棍真的是弯的。但是如果我们描述的是一根放在桌上的木棍,使用同样的表达一 一“它看上去是弯的”时,我们通常意味的就是“它真的是弯的。” 考虑一下对梦的描述。我们用同样的日常语词来描述醒时的经验和梦中的经 验,但在两种经验中,语词的确切含义( f o r c e s ) 和具体蕴涵( i m p l i c a t i o n s ) 是不同的。既然我们都己知道如何区分两种经验,我们也就自然可以根据情境来 分辨语词的具体意指,我们不会因为使用了同样的语词,就误以为是在表达同样 的意义。 奥斯汀最后强调:对样子( 1 0 0 k ) 的描述,既非“不可错”( i n c o r r i g i b l e ) , 也非“主观”( s u b j e c t i v e ) 。 首先,它不是不可错的。它是开放的、可修正的。一方面,在用词上可能出 错,比如说“这个东西看上去的颜色是否真的叫浅紫色呢? ”另一方面,感 觉上可能有误,比如说“这个东西是否真的看上去是浅紫色? ” ”在某些情形f ,比如我1 j 在区分汽油和水银时,“看上去像水”可以作为“是汽油”的证 据。把一种现象当作“实在的x ”的证据可能是错的,但它作为。实在的y ”的证据却可能 是对的。从这个角度来说,现象总是能确证某种实在。关于这一点在2 3 节中还会有所讨论。 4 任何人关于“某物看上去如何”的陈述,都并非不可反驳的定论。不确定性 总是存在的,挑战和证伪都是允许的。 其次,事物所显示的方式,正如事物所是的方式,它是关于世界的一个事实, 它向公众的确证和挑战开放。当我说“汽油看上去像水”时,我公布的是一个关 于汽油的事实,而非关于我自己的事实。同理,“木棍在水中看上去是弯的”说 的是木棍在水中的样子,尽管它可能会误导人们相信木棍真地变弯了,但这个陈 述仍然是在公布关于水的折射、关于木棍的事实。 1 2 实在( r e a l i t y ) r e a l 既是一个使用率很高的日常语词,又是个被哲学家高度重视和严重 误用的一个哲学术语。奥斯汀是基于r e a l 的日常用法来探讨其哲学意涵的,因 此在一些日常词组中,我把r e a l 译作“真( 的) ”、“真正的”,只在r e a l 作为哲 学术语时译作“实在的”。至于r e a l i t y ,奥斯汀主要是把它作为哲学家的术语 来讨论,因此我把它译作在哲学上鼎鼎有名的“实在”、“实在性”。 奥斯汀首先申明两点:一“真的”绝对是一个日常语词,它有固定的用法 和意义,对”真的”的解释应尊重并考察它的日常用法,不能由哲学家任意为之。 二 “真的”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词,它没有唯一确定不变的意义,但它也并不会 产生歧义。语词“真”的这个特点常常会带来很多困惑。比如说“真奶油”、“真 鸭子”、“真进步”,虽然都用到“真”,但我们并不能在这些事物中找到和前缀“真” 对应的某种“共同属性”( c o 姗o nq u a l i t y ) 。哲学家并不甘心,他们认定“实在 性”( r e a l i t y ) 指示一种非自然的属性,是只能靠理性来把握的先天概念( a d r i o r ic o n c e d t ) 。 奥斯汀归纳了“真”在用法上的四个显著特点: 一“真”是“要求名词”( s u b s t a n t i v e h u n g r y ) 的。( 真一所是) 首先,“真”总是相对应于某种“所是”而言的。仅仅说个东西“是真的” 是不够的,我们还需指明它是“真的什么”( r e a l 卵h a t ) 。换句话说,当问到“它 是不是真的”,我们其实是在考察“它是不是真的某物”,也就是说“它作为某物 是不是真的”。同一个东西,作为x 是真的( 真的x ) ,但作为y 就不是真的( 不 真的y ) 。因此要质疑“它是不是真的”,我们先要把它认做某物。”真”的具体 。杨玉成在奥斯汀:语言现象学与哲学一书中将“s u b s t a n t i v e h u n g r y ”译为“缺乏 内容”。 5 含义是由它所修饰的名词来限定的。比如我们问“那是不是真钻石? ”是有意义 的,但仅仅说“那是不是真的? ”就会让人无法理解。 其次,我们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问“它是不是真的”。只有怀疑一个 东西并非看上去的那样,并且知道它出错的可能方向时,追问“是不是真的”才 有意义。例如当我怀疑那颗钻石可能是塑料做的,我会质疑:那颗钻石是不是真 的? 但如果一上来就问:“那张桌子是不是真的? ”“那只杯子是不是真的? ”就 显得不知所云了。 二“真”是一个“裤词”( at r o u s e r w o r d ) 。( 排除) 通常来讲,一个词的肯定性使用是基本的,我们先是理解了“x 意味着什么”, 进而才知道“不是x 意味着什么”。但对于”真”来说,它的否定性使用才是根 本的。“某物是真的”这句话的确切含义是由某物非真的可能方式来决定的。例 如,当我们怀疑这幅“向日葵”是赝品时,专家说“它是真的”,意指这幅画确 实是毕加索亲笔所画的那幅“向日葵”。而当我们怀疑这支枪是玩具枪,警察说 “它是真的”,意指它确实是有子弹可以伤人的枪。我们总是根据某物非真的可 能方向,来确定“真”的相应含义。 在没有怀疑的情况下,“它是只鸭子”就等于说“它是只真鸭子”, “是的” 就是“真的”,“真的”在这里是冗余的,不会增加新的含义,它只是一个空转的 装置,不会发挥任何作用。因此我们通常说话时,并不会一上来就强调它是“真 的”,只有说话者心里要排除某种不真的可能性( 比如玩具鸭) 时,用“真的” 才起作用,“真鸭子”才比“鸭子”多出一层含义:它不是玩具,丽是一只家禽。 其实,即便产生质疑时,我们用来确证“它是真鸭子”的方式与我们确证“它是 鸭子”的方式在本质上也是类似的“。 正因为如此,试图为所有被称作“真的”的东西找一种性质上的共性 ( c h a r a s t i cc o 咖o n ) 是注定要失败的。“真的”不是为事物正面提供某种固定 的性质,它的作用在于排除某个或某些不真的可能性。这些不真的可能性是千变 万化的,“真的”具体排除的是什么要依情境而定。这种功能使“真的”具有一 个令人困惑的特征:没有一个唯一确定的含义,但也并不会引起歧义。 “x 是真的”是“它是x ”的应有之义,不需要特别地标明。奥斯汀把“真 的”戏称作“裤词”( t r o u s e r s w o r d ) ,把“真的”比作穿在x 身上的裤子。不 难理解,平常我们说“那是张三”就足够了,“张三是穿着裤子的”、“那是穿着 裤子的张三”这样的表达会显得莫名其妙。正如“穿着裤子”是一个文明人的自 然常态一样,“真的”是比“不真”更自然更普遍的情形,稀松平常、不言而喻 “参见奥斯汀在他人的心中对“金翅”、“真的金翅”的分析,励j d s 啪j - ,劫p p p 8 8 6 的事情是我们无需刻慈强调和标明的。只有在事情出现反常的可能性时,“真的” 才有意义,我们用“真的”来确证对象的某种特性,以此排除某种不真的可能性。 我们生活在真实的万物中,间或不真:正如生活在一个人人都穿着裤子的文 明社会,偶有不文明。 基于奥斯汀的这条思路,我做一点发挥。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说一个东西为 真,就像说一个人清白无罪一样。试想我们如何使用“清白无罪”这个词:只有 在有证据怀疑一个人有罪时,才需要提供证据来标明他的“清白无罪”。因此一 个法官宣布被告无罪是有意义的,但我们指着大街上的人们说“你们是无罪的” 就会显得荒唐可笑,而且这根本就是一个无从证明的命题。而很多哲学家在讨论 实在问题时所做的事情就类似于此:脱离开事物呈现的具体情境,抛开人们对事 物的好奇和怀疑,哲学家抽象地追问世界是不是实在的? 如何证明世界之实 在性? 事物的实在性就像我们每个人的? 清白无罪”一样,它是我们生活和思考的 基础和出发点。在怀疑的理由产生之前,它是我们心照不宣的共识;在排除怀疑 的过程中,它又在特定方向上被彰显出来。 三“真”是一个范围词( ad i m e n s i o n w o r d ) “真”是范围词一类带有肯定性含义的,像“好的”、“真品的”、“现场的”、 “对的”、“天然的”等也属此类;另外,带有否定性含义的范围词有:“人造的”、 “错的”、“仿制的”、“合成的”等,像前面提到的“错觉”、“梦”、“海市蜃楼”、 “幻觉”也都是否定性的范围词。 范围词的含义相当宽泛,这些词必须具体地有所肯定,我们才能多多少少知 道它所要排除的是什么。通常情况下范围词倾向于配对使用,否定性的词配合肯 定性的词,由此相互限制并缩小可能性的范围,使范围词的含义得到明确的规定。 例如,“这幅画是真的”与“这幅画是赝品”相对:“这丝绸是天然的”与“这丝 绸是人造的”相对。此外,范围词所修饰的名词也会提供一些线索,起到相当的 规定作用。我们关于对象通常会拥有一些先已建立的观念( aw e l l f o u n d e d a n t e c e d e n ti d e a ) ,知道这种东西在哪些方面可能不真,更确切地说,可能以假 乱真。 拿丝绸的例子来讲,当你问“这丝绸是真的吗? ”,我知道这里的“真”是 与“人造”相对的,质疑的是“天然”与否。因为根据常识,我们知道丝绸是可 以人工仿制的,而且市面上有很多这样的人造丝绸,几乎可以以假乱真。因此我 会怀疑一块丝绸是不是人造丝绸,至于它是不是玩具丝绸,我根本就不可能想到 那个方向上去。 “真”是范围词中最宽泛最综合( g e n e r a la n d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 ) 的一个。 基于对奥斯汀的上述理解,似乎可以认为,“真”在肯定方面的意指是最多样的。 如果没有具体的理由,对于事物的任何方面我们都是“宁可信其真,不可信其假” 的,换句话说,事物在任何方面都是想当然地“真”。因此,”真”无法提示出事 物任何具体的特性。若要有意义地使用”真”,就必须明确地知道自己要肯定的 是什么,要排除的又是哪方面的怀疑( 不真的可能性) 。”真”的含义必须借助具 体情景、配对使用的语词以及它所修饰的名词来确定。 四”真”是一个调节词( aa d j u s t e r w o r d ) 调节词是用来调整语词的含义,以满足世界对语言所提出的无数难以预料的 要求。毕竟,语词有限,而情境无限。生活中总会冒出一些情境,是我们的现有 词汇无法用整齐直接的方式加以处理的。调节词构成了语言中一种重要的弹性装 置,以一种相当灵活宽泛的方式来处理新情况,在语词有限的条件下,帮助我们 避免无言以对的尴尬。 “真”和“像”( 1 i k e ) 都是非常重要的调节词。奥斯汀把语词比作射向世 界的弓箭。当我们不能简单直接地发弓时,调节词可以使箭迂回地击中目标。比 如我们看到一只动物,它的样子和动作都非常像一只猪,但又不完全一样。此时, 我们没有现成的词汇来表达所见到的东西,我们会说:“它像是只猪,但不是真 的猪。” 最后,奥斯汀提到“真”的标准问题“。他认为,不存在一个普遍的标准来 区分“真”与“不真”。标准的确定依赖于问题产生的情境,针对于事物之所是 ( r e a lw h a t ) ,以及具体的困境、疑虑和好奇。不仅不同的事物会有不同的非真 方式,而且同一事物在不同情景下也会以不同的方式出错。如果不存在“某物像 是x 但不是真的x ”的情形,“真的x ”这个表达就不会有任何用武之地”。 此外,真的标准也并非一成不变。当越来越多的猫生得会说话了,以至于“猫 会说话”成为普遍现象,到那时,不会说话的反倒不是真猫了。“会说话”将变 成真猫的标准。 第二章知觉对象 本章和下一章将介绍奥斯汀对感觉予料论的驳斥。 奥斯汀在感觉和可感物中以艾耶尔的经验知识的基础一书为靶子, 。3 a u s t i n ,s e n s ea n ds e n s i b i l i a ,p p 7 6 ”奥斯汀在真理一文中谈到:世界必壤展现出( 我们必须观察剑) 相似( s i m i l a r n y 和不同( d i s s i m i l a r i t y ) ,如果一样东西与其他东西或者无法区分、或者完全不同,那我们 就会无话可说。参见哲学论文集,1 2 l 页。 b 重点驳斥了感觉予料论。艾耶尔主张:我们直接感知到的从来都不是物质事物, 而仅仅是感觉予料。物质事物是通过感觉予料的表征作用( p r e s e n t a t i v e f u n c ti o n ) 被我们构造出来到的“。奥斯汀认为:它是一种典型的经院哲学观点。 一方面,受一些语词的迷惑,没有真正理解这些语词的用法。事实上,我们的日 常语言用法精微,标示着哲学家们尚未意识到的很多重要区分。另一方面,对很 多知觉事实缺乏深入研究。心理学家,甚至我们普通人也能注意到的知觉事实远 比这些哲学家们所考虑到的复杂多样。 奥斯汀特别强调自己虽然反对感觉材料论,但他也绝不是实在论的支持者。 认为“我们直接感知的是物质事物”和认为“我们直接感知的是感觉予料”,二 者同样是经院哲学的论调。事实上,物质事物和感觉予料是相依为命、相生相克 的一对概念。奥斯汀笑称它们是互相打工:“它们都是通过替对方洗衣服来谋生 ( 1 i v eb yt a k i n gi ne a c ho t h e r sw a s h i n g ) ”。 因此,我们要否定的不是二者之一,而是这种二分法本身我们感知的不 是某一种东西,而是很多种不同的东西,一个东西可以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相互区 别,不能预设某种单一的维度简单地把我们感知的东西分成两类。事实上,在回 答“我们感知到什么”时,与其说我们是在回答知觉的对象,不如说是在提供我 们关于对象的知觉认识:我们可以把对象感知为不同的东西,描述为不同的东西。 2 1 在错觉中,我们感知的不是物质事物吗? 艾耶尔认为,错觉论证解释了为什么不能说我们感知到的是物质事物。通常 情况下事物之现象呈现的就是事物之所是,但是,在错觉中,事物之现象与事物 之所是并不一致。举例来说,把一根直木棍浸到水中,我们会看封木棍看上去是 弯的,而事实上,并不存在一根真正的弯木棍。按艾耶尔的说法,我们所得到的 “弯木棍”这个视觉现象( v i s u a la p p e a r a n c e ) 不是物质事物,而是非物质的“感 觉予料”( s e n s ed a t a ) 。类似的,在海市蜃楼现象中,我们看到的绿洲;在镜子 中,我们看到的自己的身体,也都不是实际存在的物质事物。 基于错觉论证,艾耶尔提出:在错觉中我们感知到的东西不是物质事物,而 是感觉予料一种非物质的东西。感觉予料才是我们的知觉中直接意识到的对 象( 0 b j e c t ) 。 奥斯汀对艾耶尔的论证提出反驳,概述如下: 一艾耶尔混淆了错觉( i l l u s i o n ) 和幻觉( d e l u s i o n ) ,把幻觉的例子也 a y e r ,a j :劢p ,d 姗出c ,彻d f 厨p 打一c a m 加以e d g e ,p p 2 9 归入错觉中,未看到二者之间的重大差异。 奥斯汀给出自己的例子:断头魔术、木偶表演口技等属于错觉:妄想症、迫 害症等属于幻觉。基于这些例子,奥斯汀提示出错觉与幻觉的几点不同: 1 幻觉是信念错乱的问题,与知觉无关。在幻觉中根本没有实存的( r e a l ) 的知觉对象( 也就谈不上知觉) ,仅仅是一些凭空浮现在脑海中的东西。错觉的 出现属于知觉范围的问题,它是由实存之物的某些特殊摆置造成的欺骗性知觉。 艾耶尔所举的海市蜃楼一例,根据他的分析,本该归入幻觉一类。 2 幻觉是个人性的问题,产生幻觉的人是自己的头脑有了毛病。而在错觉 中,不存在个人性的错误。错觉是公共可观察的、可再现的,依据标准的程序我 们每个人都能产生同样的错觉。 3 幻觉的消除需要的是医学治疗,而对付错觉,知觉者只需保持对类似情 形的警惕就可以避免或减少受骗。 奥斯汀认为,艾耶尔混淆错觉和幻觉,把前者的“某些实存之物被我们感知” 与后者的“某些非实存的非物质事物浮现”合并起来作为他所定义的“感觉予料” 的特性,即:感觉予料是实存的但非物质的东西。 二 “熟悉会减少错觉”( f 硼i l i a l i t yt a k e st h ee d g eo f fi l l u s i o n ) 。 艾耶尔所举的那些错觉例子( 折射,镜像等) 都是在我们的生活中已经习以为常 的知觉现象,除非是婴儿或土著,我们对之都会有足够的经验和警惕。这类情形 通常不会再误导我们的理解和行为,仍被称作“错觉”显得很牵强。 奥斯汀列举的错觉典型是断头魔术、木偶表演口技等。与艾耶尔的例子相对 照,我们不难发现,魔术和木偶表演的意义就在于观众被错觉成功地“欺骗”和 误导。 “熟悉”( f 硼i l i a r i t y ) 会减少错觉,意识到这一点很重要。奥斯汀问到: 电影院是错觉吗? 很可能第一个着到那些不断移动的画面的人倾向于把它叫做 错觉,但事实上,即便是他也不大可能会真的上当受骗。而且,时至今日,电影 已经成为“我们生活中如此寻常的一部分”,以至于它根本不会让人去想它是不 是错觉。它已经与日常生活协同起来,不会再导致理解和行动上的错误。 而利用错觉的那些舞台表演,之所以成功,之所以仍能“行骗”,之所以未 被生活经验修正,是因为在某种意义上,它们是我们生活之外的东西,我们在生 活中无需跟它们打交道,它们的对错不会对我们的日常理解和行动有丝毫影响。 我们也就大可听之任之了。 艾耶尔的错觉例子不符合上述情况。镜像是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现象,我 们照镜子的时候要知道,镜子后面并没有一个跟自己长得一模一样的人( 否则就 弱 仲 m 占“钉鲥伽d甜。;,舅l jm啦舡 真要像那个希腊神话中的自恋者,投水而亡了) 。即便是婴儿,最开始照镜子, 可能会费心去镜子后面找,会伸手在镜子上面摸,会等着它出来,但有过一次或 几次这样的经验之后,它完全可以正确地理解和对待镜像,不会一直被误导下去。 对照艾耶尔与奥斯汀的两组错觉,我们发现,在奥斯汀看来,错觉之错,不 是错在我们得到的知觉经验,而是错在我们对这些经验的理解。我们是被这些知 觉经验误导了,换句话说,我们误解了这些经验,忽略了这些经验的某些情境因 素及其与世界的关系。这种误解是要在与世界进一步的交往中才能得到修正的。 当我们已经可以正确地理解这类知觉经验,并利用它们成功地与世界打交道时, 错觉将不再称其为错觉。” 从“熟悉”的角度可以引申讨论“知觉的可学可教( 1 e a r n a b l e ) ”,本文将 在讨论知觉中的识别因素时有所涉及。 三奥斯汀反对艾耶尔把感觉予料当作知觉的直接对象。 奥斯汀指出,即便在错觉中,我们看到的仍然是艾耶尔所谓的“物质事物”, 而不是非物质的感觉予料。 在折射现象中,艾耶尔说,我们之所以看到木棍是弯的,是因为我们看到了 “弯木棍”这个感觉予料。但奥斯汀却强调,不可否认的是:我们看到了水,看 到了一根木棍,并且看到它部分地浸在水中。 奥斯汀又举例说:一座教堂,被伪装起来,看上去像( 1 0 0 k s1 i k e ) 一个谷 仓。在这种情形下,我们看到的并不是非物质的谷仓,不是非物质的教堂,也不 是任何其他非物质的东西。 在镜像( 照镜子) 的例子中,艾耶尔的论证是:我的身体看上去像是( a p p e a r t ob e ) 处在镜子后面的某个地方,但实际上我的身体不在镜子后面。因此,我 看到的“镜子后面的身体”是某种非物质的东西。奥斯汀反驳到:事实上,我可 ”阿姆斯特朗在知觉与物理世界( 1 9 6 1 年,1 0 6 页) 中对“感觉错觉”( s e n s o r yi 儿u s i o n ) 的阐释也基本符合我们这里的分析:“体验感觉错觉是通过我们的感官获得的一个用关于物 理世界的特定命题来表达的错误信念或一个错误信念的倾向。” ”下面这个研究知觉适应的心理学实验是富有启发的。( 普通心理学,1 4 l 页) 实验的任务是让被试把手伸到桌子下面,从桌子另一端的目标中指出某一个给定的目标。在 实验的第一个阶段,被试裸视,可以准确地指出目标。在实验的第二个阶段,让被试戴上棱 镜,这时被试会把物体看成从实际位置向右移动了4 英寸。再让被试指出给定的目标。开始 时,被试没有指对,其指点的位置偏移与棱镜造成的视觉移动的范围是一致的。但很快,被 试就可以指得相当准确 ( 资料来源:希尔加德、r l 阿特金森和r c 阿特金森,1 9 7 8 ) 在实验的第二阶段,当被试通过调整自己手臂的位置感觉,最终可以成功地指出露标时,他 透过棱镜所见剑的目标就不应该再被称作“错觉”了。知觉止确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意味着 能够在世界中正确地理解和使用知觉经验,成功地与世界打交道。 以看到镜子,并在镜子里我可以间接看到我的身体,我还可以看见我身体的反射 ( r e f l e c t i o n 反射、映像) 或者说镜像( m i r r o r i 眦g e ) 。镜像并不同于私有的 感觉予料,它可以被拍下来,给无数人看。如果要问:在镜子后面的那个地方实 际上是什么东西? 奥斯汀说:就是空间中的一个区域( s o m er e g i o no ft h e a d j o i n i n gr o o m ) 。 再比如断头魔术表演,我们看到舞台上有一个无头女演员,这时我们看到的 是一个女演员,在黑色背景的衬托下把头用黑袋子套住。我们并不是在看任何非 物质的东西。如果这个魔术表演很成功的话,我们只是无法恰当地判断我们之所 见( s i z eu pw h a tw es e e ) ,不能正确地看出对象之所是( s e ew h a ti ti s ) 。 从这一点并不能推论说,我们看见了某种非物质的东西。 奥斯汀在上述所有例子中都坚持认为:我们看见的是物质事物,无论是直接 看还是间接看。“a 看上去像b ”并不是意味着我们看见的是b ,也不能表明b 是 非物质的感觉予科。这句话的意思可以理解为“a 具有b 的样子”或者说,“a 与b 在样子上相像”,这仅仅是对a 的样子的一种描述,意味着a 与b 在外观经 验上的某种相似性而已,并不涉及到知觉对象的问题。关于知觉描述,本文在“知 觉认识”一章中会有进一步的论述。 2 2 真实知觉与欺骗性知觉具有同样性质的知觉对象吗? 艾耶尔错觉论证所达到的初步结论是:在错觉这种非正常情形中,我们感 知到的不是物质事物,而是感觉予料。艾耶尔论证的第二步:我们被感觉欺骗, 是因为真实的知觉( v e r i d i c a lp e r c e p t i o n s ) 与欺骗性知觉( d e l u s i v e p e r c e p t i o n s ) 在性质上无法区分,没有内在差别。而两种同质性( q u a t i v e i d e n t i t y ) 的知觉经验一定也具有相同的知觉对象。因此,我们在f 常情况下和 非正常情况下感知到的对象都不是物质事物,而是感觉予料。也就是说,在任何 情形下,我们直接感知到的都是感觉予料。这样,艾耶尔就把在错觉情形中关于 知觉对象的结论推广到了一切知觉情形中。 奥斯汀指出艾耶尔的第二步论证基于如下一些重大的错误:1 、感觉予料 物质事物两分;2 、不加解释她引入“知觉”作为一种普遍存在的实体:3 、把知 觉分为整齐的两组:真实知觉欺骗性知觉( 虽然这种区分与日常用法有矛盾, 但艾耶尔把它看作某种技术性的术语而采用) :4 真实知觉与欺骗性知觉在性质 上是不可区分的。奥斯汀对上述错误做了具体的剖析: 一艾耶尔论证中所使用的语词是由倾向性的,“知觉”这个关键概念本身 就已经预设了感觉材料论。 艾耶尔引入“知觉”概念,并未告诉我们知觉是什么,也不作任何的解释和 论证就假定了知觉的普遍存在。他想当然地认为在切情形中我们都意识到这种 被称作“知觉”的实体( e n t i t y ) ,它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欺骗性的。 二艾耶尔把所有的经验都笼统地二分为真实的知觉和欺骗性知觉,这样做 是没有道理的,只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他的论证。 三事实上,真实的知觉与欺骗性知觉在性质上是有差别的。例如,“我梦 见自己被举荐给教皇”与“我真正地被举荐给教皇”在性质上是两种不同的经验。 显然,前一种经验具有一种“梦的性质”( ad r e 锄一n k eq u a l i t y ) 。虽然我用 同样的语词”“举荐给教皇”来描述我的经验,但并不能由此推论说在两种情形 中我所描述的经验是相同的。值得注意的是,奥斯汀在介绍艾耶尔的这部分观点 时,把“知觉”与“经验”换用,提示了奥斯汀对“知觉”概念的理解:知觉并 不是艾耶尔所定义的某种新的实体,它其实就是我们普通所说的“经验”,没有 必要再给它一个新名字。 四艾耶尔认为,如果两个东西在性质上是不同的,那么我们对它们的感知 也一定不同。这是艾耶尔在论证中所依据的一个错误原则。事实上,不同类的东 西可以引起类似的知觉经验。不能由知觉经验相似倒推出感知的对象是一样的。 比如我们会说这块香皂看上去或闻上去像柠檬,显然,柠檬和香皂完全是两类东 西,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对它们产生类似的知觉经验。 五艾耶尔认为我们被欺骗的唯一原因是真实的知觉与欺骗性知觉在性质上 不可区分。奥斯汀指出,我们没有把a 与b 区分开,不一定是因为a 与b 是内在 地不可区分。在下述情形中我们也会被欺骗:可能是有些差别我没有注意到,如 果更认真仔细些就可以分辨出来;或者我在区分某类东西时能力比较差,感觉 不太敏锐;或者是我在这方面经验不足,还没有学会如何区分( 比如一个更为专 业的品茶师或许就可以区分两种差别细微的茶叶) 等等。 奥斯汀也承认存在一些情形,区分真实的知觉与欺骗性知觉是超出我们能力 范围的,但二者的不可区分绝不是我们被感觉欺骗的唯一理由,我们不是在错误 无可避免时才犯错。 事实上,被感觉欺骗有不同的情形,诸如我们的感觉器官出了问题,或者知 觉的环境和条件比较特殊,再或者我们根据感觉对事物所作的判断有了偏差等 等。我们会因为粗心大意或者经验不足等人为因素而出错,通过学习和校正,我 们可以减少错误。从这一点看,我们的知觉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可以习得的能 ”我们是基于什么才使用同样的语词呢? 奥斯汀在他人的心一文中谈到,世界存在相似 和不同是我们有话可说的前提,我们基于两种经验的相似性来使用同样的语词进行描述。 1 3 力,它不完全是天生的,通过后天的学习,我们可以增进自己的知觉能力。 六艾耶尔把知觉定义为一种“实体”,并未真正回答“知觉是什么”。“在 知觉中应该包含多少环境的因素? ”这个问题在知觉的讨论中是无可回避的。 艾耶尔说,错觉和正确知觉分有共同的感觉予料。看到水中的“弯木棍”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出租车司机劳动合同(一)5篇
- 小区物业维修工程委托合同书6篇
- 客房租赁合同范文5篇
- 养老机构老年人生活照料服务合同
- 2025年酒店客房预订代理合同协议
- 新疆汽车销售奖励政策合同协议
- 2025年福建供电服务公司招聘笔试模拟试卷(含答案详解)
- 2025年河南省上蔡第一高级中学招聘教师30人模拟试卷及参考答案详解1套
- 2025年济宁金乡县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教育类)(39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1套参考答案详解
- 2025贵州护理职业技术学院第十三届贵州人才博览会引才17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有一套)
- 停车场突发事件应急处理预案
- 腹壁切口疝课件
- 《人工神经网络设计 》 课件 第3、4章 感知器;径向基函数神经网络
- 幼儿园培训返岗汇报
- 岩土钻掘工程学课件
- 北京市2025学年高二(上)第一次普通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物理试题(原卷版)
- 第九章 统计 单元测试(含解析)-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数学人教A版(2019)必修第二册
- T-CDHA 20-2024 T-CAR 20-2024 供热碳排放核算和碳排放责任分摊方法
- 2025上半年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高级软考)综合知识真题及解析
- 呼吸衰竭护理疑难病例讨论
- 熠星创新创业大赛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