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批判与建构:当代中国大众文化透析.pdf_第1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批判与建构:当代中国大众文化透析.pdf_第2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批判与建构:当代中国大众文化透析.pdf_第3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批判与建构:当代中国大众文化透析.pdf_第4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批判与建构:当代中国大众文化透析.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批判与建构:当代中国大众文化透析.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中 文 摘 要 中 文 摘 要 通常认为,大众文化源于西方,后扩散繁荣于世界各地。中国大 众文化的兴起较晚,但其发展势头十分强劲。大众文化的发展繁荣已 成为中国重要的文化现象, 并引起了社会各界特别是学术界的广泛关 注。中国大众文化的价值评价及发展方向成为社会讨论的热点之一。 一部分学者认为大众文化的出现是文化的进步, 其发展对中国的进步 有积极意义,应予肯定并给予扶持;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大众文化对 社会的发展进步有严重的负面影响,应予否定并加以限制。本文立足 于中国大众文化存在的基本事实和一般现象,对大众文化的产生、概 念、特征予以解说,并对大众文化的正负作用给予客观的评价,在全 面评价中国大众文化的基础上, 从三个方面对中国大众文化建设提出 了建议。 全文共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主要分析了大众文化的含义、 特征。 第二部分,首先分析了大众文化产生的背景,以当代大众的生存 境遇为背景对大众文化的产生原因做了简单的分析, 其次对当代大众 文化通过各种渠道对社会大众的影响进行了阐述。 第三部分,首先立足于当代中国所处的历史阶段,概括了当代中 国大众文化的积极功能, 阐述了其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发挥的积 极作用。然后概括了其功能的消极方面即负面影响。 第四部分,阐述了如何建设当代中国特色的大众文化。具体分析 了推进当代中国大众文化建设中的几个问题。 2 关键词: 大众文化 积极功能 消极功能 大众文化建设 关键词: 大众文化 积极功能 消极功能 大众文化建设 3 criticism and construction analysis of popular culture in contemporary china criticism and construction analysis of popular culture in contemporary china its generally regarded that popular culture originated from the west, and later is scattered about then become prosperous around the world. popular culture in china arose late, but its tendency is very powerful. chinas popular cultures prosperity becomes an important and paid attention to culture phenomenon. the evaluation of the popular culture and its developing direction become a hot issue in discussion. some scholars regard that popular culture means culture in progress and has a positive effect on chinas advance. therefore, it should be accepted and fully supported. while others regard popular culture may have serious negative effect on development of the society. so , it should be denied. this essay stands on the basic facts and general phenomenon of chinas popular culture, to popular cultures production, the concept, the characteristic illustrated, and gives the objective appraisal to popular cultures positive and negative function, in appraises china popular culture comprehensively in the foundation, put forward the proposal from three aspects to china popular culture construction. the full text altogether divides into four parts. the first part has mainly analyzed the popular culture meaning, the characteristic. the second part, has first analyzed the background which the mass culture produces, has made the simple analysis take the contemporary populaces survival circumstances as the background to popular cultures production reason, next has carried on the elaboration to the contemporary era chinas popular culture through each kind of channel to the social populaces influence. the third part, first bases the historical stage which locates at contemporary china, summarized the positive function of contemporary era 4 chinas popular culture, elaborated its positive role which displays in the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then summarized its function negative side namely negative influence. the fourth part, elaborated how to construct the popular culture of the contemporary era chinas characteristic. and specific analysis of the promotion of popular culture of contemporary china in the construction of a number of issues. keywordskeywords: popular culture, positive function, negative function, construction of contemporary eras chinas popular culture. 1 引言 引言 为什么研究大众文化?这个问题的答复以前多半是负面的:在于揭露大众 文化道德上的腐朽、美学上的贫乏,以及甘做统治意识形态的代理人。还有人提 出许多理由,说明大众文化何以不应当,至少是不需要来研究,根据是大众文化 实在是微不足道,而且短命,不值得持之以恒来作研究。但自从改革开放以来, 自诩有五千年灿烂辉煌的文化传统的中国社会,却不断遭受着欧美风暴或是“韩 流”对国人无论是外在(衣着、行为等)还是内在(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的冲 击。为什么会这样?这当然不是我们的文化内涵不够,究其原因,恐怕是西方的 大众文化适应或迎合了社会的发展和受众的需求,并且运作的方式也相当成熟、 到位。那么,在文化全球化日益膨胀的今天,我们是否也必须大力发展中国特色 的大众文化,以促进文化的全面繁荣、增强中国文化的整体竞争力、巩固和拓展 中国文化的影响力。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已经明确地把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提到了 战略的高度和重要的议事日程。面向 21 世纪,我们不仅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 会主义经济, 还要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的战略任务。 自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人们的经济生活、社会生活、政治生 活、文化生活发生着越来越深刻的变化。在文化领域,世界范围内各种思想文化 的相互激荡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我国文化的结构态势出现了新的变化。而 大众文化的异军突起和广泛传播,更引起了世人的关注和理论界人士的重视。它 以其无可比拟的亲和性和强劲的传播优势,全面地占领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进而 发展成为我国文化系统中的主流。大众文化以其自身复合质的、动态的特质直入 大众的生活结构, 进而塑造着人们的情感、 思维和思想, 影响着大众的生存法则、 交往原则、审美视野的拓展、生活信念的确认以及情感模式的建构;大众文化以 网络、电影、流行歌曲、艺术、文学、绘画、习俗、宗教等多种文化样态改变着 我们的服饰、身体语言、谈吐、消费、休闲娱乐,影响着我们对生活的安排,反 映着我们对生存的期待、对现实境遇的忧虑,一言以蔽之,大众文化是我们的文 化纽带。因而,认识和阐释大众文化,就成为认识和阐释自身的一个重要方面。 伴随着大众文化的全球性发展,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发展不可避免地受到 2 西方后现代大众文化从内容到形式的影响与渗透, 超前地具有了后现代大众文化 的特征,并左右和影响着 21 世纪中国大众文化的发展。大众文化已在中国的文 化格局中成为文化的主要形态,对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产生着日益重要的影响。大 众文化实践对中国文化的现代化具有积极与消极的双重意义。 一方面它满足了当 代人性多样化的需求,满足了大众文化生活娱乐需求以及对人格的塑造,促进了 文化多元化、文化民主化和文化世俗化的形成与发展,并为中国市场经济的深入 发展提供了文化精神的支撑。另一方面,从大众文化的整体现状而言,大众文化 的复制性、商业性、娱乐性使大众文化存在感性化、平面化、媚俗化的特征,缺 少个性意识和创新精神,缺少对现代人文精神以及民族文化传统的关注与弘扬。 这些负面效应的存在不利于中国的现代化发展, 需对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发展加 以积极的提升,使大众文化从整体上呈现健康、有序的发展状态。 批判与自我批判是希望的表达和超越的地基。无疑,正如德国法兰克福学 派所批判的一样,大众文化时代是一个“遗忘苦难”的“无情的抒情时代” ,是 在泛世俗化中使人类精神患上“健忘症”的时代。在平面化游戏中,在媚俗化以 娱乐为审美中,诗性的沉重的反思被遗忘; “生命意识”仅仅被还原为个体内在 生命甚至本能生命,而群体生命和类超越生命被遗忘,如今,在新的历史时期, 对大众文化的嬗变以及这一嬗变所引发的一系列问题, 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 究者也需要提出自己的阐释理论,突破封闭的思维向度,面对真实的问题域。只 有认真调整自己的心态,以一种积极的文化批判精神,才能走出当下困境,在建 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过程中,使大众文化得到规范、提升和优化。 本文主要从大众的生存境遇出发研究大众文化的影响,又从大众生活的实 际特点出发探讨了大众文化建设问题。 对大众文化建设的战略制定到大众文化的 “经营”管理等等作了较为系统的阐述。 总之,大众文化的迅速崛起和普及是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一项重大成果, 也是当代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大众文化产生到现在不 过是 20 多年的时间,并且不可避免地尚且带有许许多多的不足与缺陷,不少人 至今仍对其持批判与否定态度, 但大众文化一经产生便显示了其旺盛的生机活力 和极其强大的社会功能,极大地改变了中国文化的传统格局,深刻影响了人们的 日常生活和国民人格塑造。因此,大众文化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思考。 3 第一章 大众文化的内在意蕴解读 一 、大众文化的基本内涵 一 、大众文化的基本内涵 从大众文化产生之后,许多学者就对大众文化进行了研究,但对于什么是大 众文化的解释分歧仍然较大。 何谓大众文化?从现今国内外学术界的研究状况来 看,可以说这是一个远未取得共识的概念。当然本文也不可能完成这一任务,只 想从理论上对“大众” 、 “文化” 、 “大众文化”进行界定,为大众文化的健康发展 作一些基础性的工作。 1.文化 1.文化 什么是文化?“文化”在日常生活中是使用频率相当高的词汇。其内涵极其丰 富并可以从多个角度加以界定。从文化概念所指涉的核心对象来看,当前关于文 化的概念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静态的,以对象性的文化结果形式为核心的文化 概念。第二类是动态的,以过程性的文化活动为核心指涉的文化概念,把文化理 解为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而各种各样的文化产品形式只不过是文化的静态性存 在,是对象化了的文化。第三类是从动态和静态相结合的角度,以意义的生产和 流通为核心的文化概念,把文化理解为意义生产与流通的活动及其成果。基于上 述文化理解上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我们认为在理解和运用文化概念时,一方面应 该从讨论和运用文化的语境来选择和界定文化概念, 另一方面在当前社会文化发 展的现实状况下,要合理准确地理解和运用文化概念,就必须从文化的主体和受 体、成果和意义、动态和静态等相统一的角度进行,而不能只抓住文化的某一方 面,以偏概全地理解文化概念。在这样的理论前提下,我们在研究大众文化时, 归纳当前文化发展中所突出的人在文化活动中的主体性、文化的意义实质、文化 的精神创造性特征、文化活动和成果统一的现状,把“大众文化”概念中的“文 化”理解为是一种由文化的主体和受体共同参与的、意义的生产和流通的精神创 造性活动及其成果。 这里的文化主体和受体就是“大众” 。那么如何界定“大众”呢?大众是个历 史性的范畴,在不同的时间与空间,与不同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相联系。 4 在我国历史上,大众曾经主要是指“劳苦大众” ,与“人民” 、 “工农”等联系 在一起,十六大关于先进文化的规定“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 ,这里的“大 众”则是指广大人民群众。很显然, “大众文化”概念中“大众”的内涵,外延 与上述种种“大众”都不一样。在内涵上,二者概念的限定基础不同。 “大众文 化”中的“大众”更加接近于语言学上的“大众” ,即一切普通的“社会的人” , 而“三个代表”中所指的“大众的文化”中的大众则基于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 义中的“人民群众”的概念,即“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有推动作用的人们” 。两 个“大众”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对人本身作为社会发展主体的作用没有界定,而 后者则把这种作用界定于“推动” 。推之于外延, “大众文化”是涵盖了尽可能大 的范围和尽可能多的人的文化,由于没有限制其社会作用,这种文化主要以自发 的形式生成;而“大众的文化”由于限制了其“推动”的社会作用,则在确定了 其主体与客体的普通性和一般性的同时,关键在于视其先进性,即对社会的发展 能否提供一定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这种文化的发展不能仅仅依靠自发,在一 定程度上更加体现为自觉的文化。广而论之,大众又是一个学科性的概念。在传 播学里, “大众”不同于社会学所说的团体、人群和公众, “大众人数众多,一般 总是多于上述三种集合体。大众散布于社会,但彼此之间往往互不了解。他们并 不组织起来实现任何目标,也不存在着任何固定的成员。大众的组成是庞杂的, 包括所有各个社会阶层和各类人口” 1在近代哲学中, “大众”即是指“常人” 。 在社会学中, “大众”是指“同质性集合体” 。而“大众文化”概念中的“大众” 不等于上述三种“大众”中的任何一种,但又与它们是有联系的,是一个跨传播 学、哲学、社会学的概念。从本质上讲, “大众文化”概念中的“大众”是市场 经济和都市化的产物,是特指生活于城市之中的处于平均状态的人群。在西方主 要是指城市市民;在我国,不仅包括城市市民,还包括农村的广大农民。 2.大众文化 2.大众文化 大众文化显然不是“大众”与“文化”这两个词语及涵义的拼贴,大众文化 是一种独立于“它类”文化的具有自身质的规定性的文化形态。目前,大众文化 是一个被人用滥了的概念,同时也是一个含义十分模糊的概念。造成这一问题的 原因有两个:一是元理论、原概念的矛盾西方不同时代、不同学派的论争直 接导致了中国学界对这一概念的多重定义。二是中国社会、历史、文化以及语言 5 与西方的巨大差异导致了这个概念引进后的语境失衡。 中国的大众文化研究是在 西方大众文化研究的影响下展开,同时又受到自身语境的影响,因此,我们在给 大众文化下定义时需要面对不同文化转化和语境转化的双重困惑,这样一来,在 对大众文化的理解中呈现出复杂模糊的情景。另外, “大众”在中国话语传统中 的语焉不详及流变严重影响了我们对“大众文化”这个词的理解。 “大众”指涉 对象在中国的理论实践中存在相当程度的混乱。西方理论视域中的“大众”与中 国理论阐释中的“大众”又有明显的区别。 2现在我们所说的“大众文化”一词 对应于英文中的两个概念:popular culture 和 mass culture,并且与 folk culture 也密切相关。但 mass culture 和 popular culture 可以说是完全不同 的两个概念。mass culture 和大众媒体(mass media)密切相关,它是随同报 纸、杂志、广播、电影、电视等大众媒体的产生和发展而逐渐兴起的一种文化, 它的传播渠道是这些大众媒体, 特别是广播、 电视、 电影等电子媒体。 所以, mass culture 是现代社会工业化、技术化和都市化的结果。其主要形态包括报纸杂志 上的短篇故事、幽默笑话、明星轶事,借助广播传布的流行歌曲,还有电视剧节 目、电影影片等等。现代社会中的 mass culture 具有生产制作的批量复制性, 在生产目的上, 它以追求商业利润为主要目的, 在政治功能上, mass culture 还 有自上而下、强迫大众接受的性质。所以就早期的大众文化 mass culture 而言, 它具有明白无误的贬义色彩。这个术语流行是在 20 世纪 30-50 年代的文化批判 思潮之中,前后不超过 30 年,用以指商业利益驱动的文化产品,特别是大众传 播产业的典型产品,像电影、广播、电视、音像产品、广告和流行出版物等等。 由于 mass media 在中文中一般译为“大众媒体”或“大众传播工具” ,所以相 应地 mass culture 在中文中一般译作“大众文化” 。但必须强调指出,不能根 据字面的意思误以为 mass culture 就是从大众中产生或为大众的文化。 但时至今日,除了回顾历史,mass culture 事实上已经是一个被人忘却的 概念。今天我们所说的大众文化,无一例外是指 popular culture 。它是一个 比 mass culture 指涉更广的概念。早在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媒产生之前, 就有 popular culture 的存在。即使在媒体文化占据主导地位的晚期资本主义 社会,也仍然有非媒体的 popular culture 存在,如单独出版发行的各种通俗 小说,如服饰、时尚、饮食等。popular culture 比起 mass culture 来历史更 为久远,内容也更为复杂。popular culture 是和严肃文化或高层文化(high 6 culture)相对的概念,它不具有精英文化或高层文化的意义严肃性,也不具有 它们的神圣性和使命感, 而囊括了一切具有通俗易懂性、 意义浅显性的文化形态。 对于 popular culture 一般有两种译法,或译作通俗文化,或译作大众文化。 通俗文化的译法则强调了 popular culture 相对于高雅文化的通俗性特点,而 “大众文化”的译法则强调了 popular 在词源上具有 of people 的意思。应该 说,这两种译法也都是可行的,但是,当取“大众文化”的译法时,必须明确有 的“popular culture ”反映大众的生活和愿望,而有的则是反大众的。大众文 化是我们今天格外风光的产业,不但带来滚滚商业利润,就是在它的精神内涵方 面,也早已挺直了腰杆,不但扬眉吐气,敢于向对它压迫已久的高雅文化叫板, 而且差不多反客为主,一跃成了背后有政府大力推动的主流性的文化。这在全球 化之风一路劲吹的今天,于中国于西方并没有太大的差别。 与 mass culture 和 popular culture 意义相近的还有 folk culture 一词。 folk culture 指民间故事、民歌、占卜、庆典、戏曲说唱等“民间文化” 。在范 围上 folk culture 属于 popular culture,但 folk culture 有着自己特殊的内 涵,和统治性的文化相对,它诞生于下层社会,是民众生活经验的自然而然的表 达,是属于广大民众的文化。 mass culture ,popular culture 和 folk culture 之间的关系可以总结如 下:从指涉范围来看,popular culture 包括 mass culture 和 folk culture ; 从时间上看,folk culture 基本是 popular culture 的早期形态,而 mass culture 则属于 popular culture 的现代形态;从它们之间的动力关系看,当 mass culture 出现后, 就逐渐驱逐、 排挤了 folk culture,随着 mass culture 的 日渐壮大,folk culture 则呈现出衰亡的状态。 中国学者们对大众文化概念给出了不同的分析。如周宪在世纪之交的文化 景观中指出“大众文化,是伴随着工业化、都市化和市场化的历史进程,由于 现代都市大众的出现, 以及随着教育程度的提高而出现的具有读写能力大众的形 成,特别是由于技术的进步所带来的大众传播媒介的出现,市场化的文化机制的 形成,才逐步形成的具有明显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文化” 。 3王一川指出“大众 文化是以大众传播媒介 (机械媒介和电子媒介) 为手段、 按商品市场规律运作的、 旨在使大量普通市民获得感性愉悦的日常文化形态。 ” 4金民卿提出“大众文化 是在工业化时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产生的,反映社会大众日常生活、适应社会大 7 众文化品味并在社会大众中广泛流行,同高雅文化(精英文化) 、主导文化(意 识形态文化)不同的,具有通俗性、大众性、商业性等特征的文化类型” 。 5 实际上,大众文化是一种产生于 20 世纪城市工业社会、消费社会的以大众 传播媒介为载体并且以城市大众为对象的复制化、模式化、批量化、类像化、平 面化、 普及化的文化形态。 大众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类型, 应该是从人出发, 立足于人,持有一种全面的人文视野的文化。总而言之,目前在国内文化研究视 界中所流行的 “大众文化” 已经成为用来描述新兴商业消费文化的一个常用词语。 鉴于“大众文化”一词内涵的丰富,对它作一个精确的定义也许是勉为其难,但 我们可以从中外对大众文化的界定中把握定义“大众文化”的前提:第一,大众 文化是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而兴起的;第二,大众文化借助于现代传媒 技术传播,具有空间上的广阔性和时间上的迅速性;第三,大众文化的受众是其 所在社会的最大多数的社会成员。 总之, 我们这里所说的大众文化是特指现代化都市化工业社会和商业消费社 会的一种文化形态。这是一种带有商业色彩和技术运作特色的文化产品。其具体 化是指现代印刷技术和电子技术等媒介传播、 承载, 在大众消费社会流行的电影、 电视、通俗文学、网络文化、流行音乐、mtv、广告、畅销书、消闲报刊等等。 二、大众文化的基本特征概述 二、大众文化的基本特征概述 大众文化是一种具有自身特殊规定性的文化类型,从其内容、功能和传播主 体上看,它与国家所倡导的主流文化、知识分子所追求的精英文化相区别和相对 应,与民间文化和通俗文化有着一些原则差异。人们为了使自己的文化产品 大众文化被大众接受,实现与大众的话语交流,采取了不同的文化策略,从而产 生了不同的大众文化形态。虽然其表现形式不同,但是其基本特征相近。大众文 化的特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通俗化 1通俗化 大众文化是对大众日常生活实践、情感、认识的文化反映,直接从大众生活 中获得内容来源,着重表达生活的表象面、世俗层面,可以说,它往往就是日常 生活的直接延伸,离开了大众日常生活,大众文化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大众文化是直接对应日常生活的世俗化、大众化的文化,和大众生活有着直接的 8 通约性。 从文艺复兴到十九世纪, 通俗文化在西方文化中一直没取得过与哲学、 文学、 音乐等平起平坐的地位。中国古代文化中也有“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的区 别。进入二十世纪后,通俗文化却以前所未有的势头发展起来,流行之广、影响 之大,不能不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因为它适应了现代社会人们生活多样化、个 性化、情趣化的愿望和要求。由于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资讯技术的发展、平民 教育的普及。金钱、知识、闲暇等不再是少数贵族的特权,而为大众普遍所有, 这就为大众参与文化提供了条件和可能。 人们开始把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投入文化 领域,由此产生大众文化。其主要特征是通俗化。大众文化在其内容上做到浅显 易懂、容易接受;形式上做到喜闻乐见、娱乐方式迎合大众口味,最终使大众文 化被人们所接受。 大众文化的通俗性表现在: 第一、 形式上通俗。 大众文化一开始就借助了通俗的传播形式被群众所接受, 成为人们生活的启蒙和消费对象。大众文化作为一种商业消费文化,制作者采用 通俗的传播方式来达到艺术的实现是非常成功的,从传遍大街小巷的流行歌曲、 市井小说、网络文学和影视剧就不难看出这种策略的作用。 第二、内容上通俗。大众文化作为大众化的文化,除了形式上让大众欣然接 受以外,还兼有内容上的通俗。从都市小说、影视剧等都可以说明这一点。通俗 化的内容是大众文化通俗化特征的核心, 也是造成大众文化效果及大众文化成功 传播的主要原因。 2 社会大众性 2 社会大众性 从接受者、参与者的角度来说,大众文化是社会大众性的文化。大众文化 直接面向大众,社会大众是它的直接接受者、消费者和参与者,因而大众文化是 一种受众最广泛的共享文化,为各个阶层、不同年龄、不同领域的大众所广泛接 受;社会大众性是大众文化最突出的特征。 第一、 大众文化来自社会大众。大众文化作为对大众日常生活实践、情感、 认识的文化反映,直接从大众日常生活中获得内容来源,离开大众日常生活,大 众文化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大众文化不像精英文化那样主要体现文化精 英的主体意识和创造性思维成果, 也不像主导文化那样反映某一阶段或集团的利 9 益,它在社会各层面具有直接通约性。 第二 、大众文化直接面向社会大众。社会大众是大众文化的直接消费者、 接受者,因而大众文化是一种受众最广泛的共享文化。在人类历史上没有哪一种 文化像大众文化那样为各阶层、不同年龄、不同领域的大众所广泛接受,它打破 了长期以来的精英文化的界限,把几乎全部的社会大众都融入了文化当中。为了 实现和大众的直接沟通,适应大众的文化品味,大众文化采取了大众化的思维模 式和艺术处理手法,从而成为通俗性、趣味性的文化,能够为大众所直接接受。 第三 、社会大众是大众文化的直接参与者。大众不仅是大众文化的接受者, 而且是大众文化的参与者。大众文化不仅是文化产品和文化活动,同时也是在大 众参与文化活动、参与文化产品理解的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文化,如果没有社会 大众的直接参与,一些大众文化活动根本就不可能产生,而一些文化作品如果没 有大众对它进行意义解释和意义重构,它就根本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文化。大众文 化不像主导文化那样是一种以辩护性、论证性、控制性为宗旨的文化,也不像精 英文化那样是一种以教化性、规范性、引导性为宗旨的文化,它是一种在参与过 程中意义不断生成和变化的文化, 不同大众对于同一的大众文化作品会产生不同 的意义理解,从而也就产生了不同的文化意义,而这些文化意义恰恰是大众文化 的核心成分。因而在一定程度上说,没有大众的文化参与,就没有大众文化,大 众参与是大众文化最主要的特征。 6 3娱乐性 3娱乐性 由于工业化社会,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个人与社会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创 造出更多的效益,加上竞争也日趋激烈,社会对人们要求越来越高,使现代人面 临的压力很大。人们生活在紧张和压力当中,人们渴望在精神上得到舒缓,因而 更加重视闲暇时间的娱乐。大众文化正是为了满足这种求闲心理,而朝娱乐化方 向发展的, 它的最大诉求就是创造感官娱乐, 是工业社会人们异化生活的润滑剂, 它变幻各种形式供人娱乐,并充分满足和发掘人们的感官享受,正如麦克唐纳所 说大众文化就是“尽一切办法让大伙高兴” ,它的最直接的目的就是能取悦于人, 让人发笑,使公众的休闲和娱乐渴望能够轻松地得到满足,它充分展现了艺术的 本性通过感官刺激使人活得更加轻松。因此,能引起个人内心体验的、宣泄 情绪的、 带来刺激冒险的各种娱乐方式大受青睐。 如旅游、 探险、 流行歌曲、 mtv、 10 卡拉 ok、影视、健身等等。文艺刊物为适应大众对娱乐性、可读性、可观性的 要求,也纷纷改版,增加娱乐性的内容;影视剧里增加了很多生活化爆料化的内 容,如从去年流行至今的家庭肥皂剧:家有儿女;一首首流行歌曲演绎着都市人 千变万化的情感体验和心理感受。 笑过哭过玩过之后又不得不投入紧张的生 存奋斗中,生存的压力本来已足够沉重,哪里还顾得上人类、社会、历史等理性 问题的加码。他们需要的是忘却或短暂的陶醉,娱乐性文化正适应了这一趋势, 看过即忘,听过即灭,使心理压力得到缓解、松弛。 4商业性 4商业性 大众文化是在市场经济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一种典型的商业文化,追 求商业价值是文化生产的主要目的。在市场经济阶段,一切利用市场运作的事物 都被纳入到市场体系之中,文化也不例外。所以,大众文化产品的形成完全是一 种商业化的制作。它依赖市场机制的运行来进行文化产品的生产、制作、流通和 消费。从文化产品、文化包装、文化活动到文化设施无不充斥隐性或显性的呼唤 大众进行消费的信号。大众文化通过市场化运作大量地直接进入到受众生活之 中。它的生产和销售是遵循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进行的,具有商品生产的意义。 因此,获取利润,追求文化产品的商业价值成为大众文化生产的主要目的。 “其 商品的生产与销售,通过受到利润驱动的产业进行,而该产业只遵从自身的经济 利益” 。 7因此,大众文化其实是文化与商业的联姻,文化借商业而流行,商业 借文化而获利。可见,商业性是大众文化区别于其它文化的重要特征。 5流行性 5流行性 大众文化本身是为迎合大众而产生的,不免带上平庸、粗糙、简单的特点, 这就决定了其生命力不会长久;另一方面,大众又有“喜新厌旧”的心理,这对 文化是一种挑战。要求不断推出新产品、新文化;现代社会物质技术的发展也具 备条件。这一切都推动着大众文化的流行化趋势。每一种文化形式只可能占居一 定的时间。随之便退出历史舞台,让位于新的文化形式。并且流行的周期越来越 短,流行的节奏大大加快。如流行歌曲,从产生到现在时间不长,但其“流行” 的特征却反映的淋漓尽致。今天“星星点灯” ,明天“双节棍” ,今天刘德华、明 天周杰伦,流行频率的加速,暗合了世人微妙的心态变化。70 年代末到 80 年代 11 初,改革开放伊始,百废待兴。人们信心百倍、期望满怀;到 80 年代中后期, 改革的一些负面效应开始暴露出来,传统的道德价值失落,人们呼唤真情、期望 爱心;到 90 年代,随着“下海潮”的兴起,市场经济发展迅速,在多元化的社 会中,人们只求好好把握自己,现实利益、个人利益高于一切,于是唱出“痛痛 快快过一生” 。流行音乐通俗易懂,且注重表达、倾诉,人们欣赏或演唱时往往 可以以歌寄情, 得到宣泄或释放。 因此, 它成为人们最喜欢的一种文化活动。 “超 级女声”选拔大赛、 “快乐男声”走南闯北,搞得如火如荼,这些活动无疑对流 行音乐的发展起了强大的推动作用。至于消费领域中的衣食住行,其流行性特点 同样十分明显,服饰的流行几乎令女士们难以捉摸,在流行大潮中无所适从,在 什么都会“过时”的担忧下不敢妄自购物。 12 第二章当代中国大众文化与大众的日常文化生活 第二章当代中国大众文化与大众的日常文化生活 市场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 并由此带来民众生活的普遍 改善,许多社会文化上的禁忌和民主政治的障碍逐步去除。因此,大众文化就自 然而然成了他们主要的娱乐方式。它关注人们日常生活的世俗事件,反映人们日 常生活的吃穿住行以及社会交往、自身心理活动等等。大众文化产品既是一种文 化商品也是一种文化资源, 它供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再创造出新的社会关系和 自己认同的意义。它不仅深入大众的日常生活,而且成为亿万人形成自己道德和 伦理观念的主要资源, 阐释着现代生存模式的新观念和新生活方式以及人与人之 间新的交流方式。它抹平了和高雅文化之间的差异,使文化“从过去那种特定的 文化圈层中扩张出来,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 。 8 一、 当代中国大众的生存境遇及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勃兴 一、 当代中国大众的生存境遇及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勃兴 在今天的生活中,大众文化给人类以及我们自身以重大影响和触动。事实正 是如此,我们只要想一想世界上目前有多少人正沉浸于大众文化之中而不能自 拔,只要想一想有多少人对乔丹、贝克汉姆、舒马赫、刘翔的疯狂崇拜、只要想 一想有多少少男少女在“超女” 、 “快男”的舞台下面声嘶力竭、人类的多少价值 观念都在大众文化当中烟消云散和孕育形成,就不难意识到,大众文化对于人类 的意义之重大与对于我们的触动之深与影响之巨。 没有任何理由轻蔑大众文化的 出现, 它已经覆盖了我们的生活。 因此, 理性地面对大众文化已成为必然的选择。 大众文化虽然不像有的人讲的那样,一夜之间在中国的大地上“暴富”起来。但 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大众文化以超乎人们想象的速度,迅速在中国的文化版图 中抢占了一席之地,并且日渐扩散,大有占领整个文化市场的趋势,与此同时带 来整个社会价值观、人们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的一系列改变,可以说大众文化 已经深刻地影响或者说改变着我们。如果说文化是一种生活方式,那么,大众文 化这种生活方式已经成为我们主要的生活方式之一,不管你承认与否,它对我们 的改变是断裂式的。那么,为什么大众文化能如此迅速地在中国兴起并发展起来 呢?对于这个问题,笔者从不同角度给出了解释,主要观点包括: 13 1全球化与大众文化的产生 1全球化与大众文化的产生 无论你是批判也好,还是欢呼也罢,全球化的浪潮已是当今世界不可回避、 不可逆转的基本态势。全球化浪潮作为当今整个社会的大背景,也是大众文化产 生和发展的大背景, 已经成为我们研究大众文化在中国兴起的一个不可不涉及的 话题。 我们知道,全球化严格说来就是指当代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过程和趋势, 但经济全球化不是孤立的,它同时也表现在文化领域里。一方面,在全球化经济 交往的过程中,不同文化伴随着经济交往而不断地相互交流和融合,这是不可避 免的。另一方面,经济的全球化发展也带来了强烈的文化冲突,文化冲突的结果 往往是具有经济强势的国家显示了其文化强势, 对经济上处于劣势的国家的文化 构成巨大的威胁,以至于影响人民的文化传统、习惯心理、生活方式等等。这一 点最突出体现却是在大众文化方面。金民卿指出,经济全球化对大众文化的国际 性交流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 “经济的全球性发展建立了全球性生产技术网络, 建构了世界性传媒系统,扩大了信息传播的途经,从而为大众文化的蓬勃发展提 供了生产、传播的物质基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把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地推广到世 界各地,扩大了市场经济的影响,加深了人们对商品经济的感受,增强了人们对 市场经济的体认,同时促进了不同国家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提高了人们的经济 支付能力,并把不同的消费方式传递到不同国家,从而为大众文化的世界性发展 提供了充分的社会经济基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促进了不同的国家民族、不同文 化传统中人们日常生活内容的相互交流,扩大了人们的文化视野,拓展了人们对 不同文化的感受,使人们对来自异域的文化形式和文化内容更容易接受,从而为 大众文化的全球性传播和发展提供了受众基础。例如麦当劳、肯德基等西方快餐 在作为经济形式进入中国市场之后,同时也把国外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引入中 国,从而也就使大量的中国人尤其是青少年对美国的快餐文化迅速接受。 ” 9 在当代中国大众文化论中,邹广文也将全球化浪潮作为大众文化在中 国产生的重要原因来分析。他认为, “全球文化一体化发展时代的到来,为大众 文化的传播与普及创造了如鱼得水的环境, 使大众文化这原本生长于西方的文化 在短短的十余年时间推广到全世界。而今,现代化传播媒体如电影、电视、电脑 等几乎成了传播大众文化的最主要载体,正是通过这些现代媒体,人们推出了一 个又一个风靡全球的大众文化产品,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大众文化神话。 ” 10 14 2.社会转型与大众文化 2.社会转型与大众文化 大众文化的兴起是中国社会生活转型的必然产物,只有将大众文化放入社会 转型过程中, 从现实的社会结构变动和社会历史演进的联系上去考察它, 解释它, 才可能深入理解它并正确评估它的意义和影响。我们知道,自改革开放以来,中 国社会发生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社会、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从封闭社会 向开放社会的三重社会转型,中国大众文化的兴起与迅速发展,与中国的社会转 型具有直接的因果关系。尤其是 90 年代初期国家正式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来定 位当代中国社会经济的性质,而市场经济正是市民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这就客观上为市民社会和与之相应的市民文化大众文化的健康成长创造了 前提条件。现实的历史进程也表明了这一点,自 90 年代初以来,随着市场经济 的产生与发展,文化领域也出现了走向市场化的趋势,大部分文化艺术产品以商 品的形式,通过不同的渠道,流通于社会各个领域,并以相当的规模、范围和容 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市场,诸如演出市场、书报刊市场、美术市场、电影市场、 文物市场、音像市场、娱乐市场、文化艺术培训市场、装潢广告市场、体育市场、 旅游市场等等。 总而言之,改革开放带来的社会转型不仅仅局限于技术和物质领域,也不止 是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的单一经济层面的改革,它涉及社会结构的各个方面,其中 一个主要方面就是文化的市场化、产业化带来的大众文化的兴盛。 3.私人时间与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崛起 3.私人时间与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崛起 大众文化在中国的产生与大众私人时间的逐渐获得是密切相关的,私人时间 作为市场经济的产物,不同于空闲时间,其本质特征在于个人的自由支配性。改 革开放及市场经济在中国的确立和发展,使“私人意识”日益觉醒,私人时间真 正出现。私人时间的不断增长使其成为一种“时间压力” ,它促使大众寻求合适 的文化消费方式以“排遣”这段时间。大众自身的特点及主流文化、经典文化和 大众文化的不同特点决定了大众必然以大众文化作为自己的文化消费方式, 这促 成了大众文化的崛起。 15 二、大众文化与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之间的关系 二、大众文化与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之间的关系 大众文化是全球化背景下社会转型的产物,作为一个新出现的事物,它不可 避免的受到原有文化形态的影响,而大众文化也只有在其它各种文化的参照下, 才能给大众文化一个准确的定位。 实际上, 借助主流文化、 精英文化、 民间文化、 先锋文化等等来研究大众文化是大众文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其中,研究的 焦点又主要集中在大众文化与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的关系上, 特别是精英文化与 大众文化的关系问题。 在当代中国大众文化论中,邹广文认为, “主流文化从一般文化哲学理 论说来,是特定历史时期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所决定的、作为社会的统治思想 的文化。 当代中国的主流文化即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 化。 ” 11主流文化的核心是鼓动,这就决定了它的题材是重大的人物、事件和问 题,充满了浩然正气,结尾要放在一个充满希望的点上。主流文化对社会/文化 的整合具有重要作用。精英文化即知识分子的文化,它是与大众文化相对而言的 一种文化形态。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知识分子在社会生活中的沉浮变迁,精英文 化也经历了一个从非自觉到自觉的过程。 精英文化在中国的改革开放中起过重大 的推动作用,从改革开放伊始的真理标准讨论到思想解放运动,到文学界的伤痕 文学、改革文学,再到市场经济合理性的理论张扬,都体现了精英文化的独到价 值。精英文化是社会文化理想和人文精神的重要载体。它专致在思想的独立思考 和艺术的独创。当文艺的艺术性与时下的观念和趣味发生矛盾时,精英文化坚定 地取前者而弃后者。对精英文化来说,艺术性主要不是形式技巧,而是与其他符 号方式不同的对宇宙人生的个人体验与艺术把握。大众文化也就是文化的商品 化、市场化、企业化和技术化。大众文化的原则是娱乐性、生活型的消费性。中 国消费大众的教育程度、文化素质和欣赏趣味,制约和决定着大众文化的品格。 感性、 热闹、怪异、刺激、轻松、调笑是它的题材领域。它首先要求的是“好看” , 从而达到好卖。因此,它贴近大众,取媚大众,以多样的方式满足着广大民众日 常文化娱乐的需要。对刺激的追求和对纯形式技巧的注重是大众文化的主要模 式。 (一)大众文化与主流文化 (一)大众文化与主流文化 大众文化与主流文化(官方文化)的关系是很暧昧的,它们之间的冲突和矛盾 16 表现得并不明显。关于它们之间的关系,一种观点认为,大众文化和主流文化的 关系是冲突中的融合。对大众文化和主流文化的关系需要历史的看待,大众文化 在产生初期,以其强烈的反叛性对主流文化起到了解构作用。关于这一点,陶东 风坚持认为,从中国社会的历史变迁角度看,大众文化具有推进政治与文化的多 元化、民主化进程的积极意义,大众文化在中国特定的转型时期,客观上具有消 解文化与正统意识形态的功能,当然,他又指出,大众文化对主流文化采取的批 判不是面对面、 直接的、 严肃认真的, 而是说它在客观上打破了文化的一元格局。 12这就说明,大众文化与主流文化的关系,不是水火不容的、激烈冲突的。大众 文化与主流文化更多的是融合的关系。金元浦也有类似的观点,在他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