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 高丽的政治与社会.doc_第1页
第四讲 高丽的政治与社会.doc_第2页
第四讲 高丽的政治与社会.doc_第3页
第四讲 高丽的政治与社会.doc_第4页
第四讲 高丽的政治与社会.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四讲 高丽的政治与社会1.高丽前期的政治结构1-1.高丽贵族社会的成立一般认为,高丽的统一标志着韩国历史进入中世社会,而中世社会的基本特征是贵族社会。高丽王朝是在新罗末期地方豪族蜂起,从而形成后三国对峙的局势下,以“重币卑辞”统合地方豪族势力,并以武力消灭后百济,迫使新罗屈服而重新建立的统一王朝,所以高丽王朝的建立与地方豪族有着不可分的关系,这意味着高丽王朝建立后必然面临如何处理王权与豪族势力之间的关系问题,而首要的问题是王权的强化问题。高丽太祖王建本身也是新罗末期兴起的地方豪族之一,在被拥立为王之后,地位也并不稳固,在即位之初就发生了拥立功臣、马军将军桓宣吉的叛乱事件。清州地方豪族势力也曾发动叛乱,而凕州大豪族金顺式也桀骜不顺,不听调遣。为了笼络各地豪族,太祖采取了妥协、联合的政策。在即位之初,即派使节“重币卑辞”招抚各地豪族,并为了拉拢各地豪族势力,同全国二十多个地方豪族联姻。 根据高丽史后妃列传,王建一共有6名王后和23名夫人,基本上都是作为政治手段而联姻的。而为了防止豪族以外戚身份专权,他甚至让自己的子女异腹兄妹间通婚,施行极端的王室族内婚。同时也设立了事审官制和其人制,承认地方豪族的既得权力。太祖18年新罗敬顺王金傅归顺高丽后,太祖王建任命其为新罗旧都庆州的事审,管理副户长以下官职有关的事务,是为事审官制度的起源。后来也授予其他功臣为其出身地的事审,事审官制得以广泛实行。虽然中央政府可以通过事审官制实现对地方的间接控制,但实际上是承认了豪族对地方的控制权。其人制主要用来笼络留在地方的中小豪族,即乡吏。高丽建立之初,将乡吏子弟选拔到京城,遇有涉及自己出身地的事情,可资顾问,这些人被称为其人。虽然采取了这些措施,在太祖时期实际上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豪族问题。太祖二十六年(943)王建死后,长子武继位,是为惠宗。史书称王武“气度恢弘,智勇绝伦”,“从讨百济,奋勇先登,功为第一”。 高丽史卷二,世家第二。惠宗生母为太祖第二妃庄和王后吴氏,吴氏为王建出镇罗州时所娶,出身“侧微”,所以太祖生前安排由槥城郡(忠南沔川)豪族出身,且军功显赫的大匡朴述熙辅政。惠宗虽在朴述熙的辅佐下得以顺利继承王位,但是在王权的安定上却无法有所作为。太祖王建一共有25位王子,其中太祖神明王后刘氏所生王建的第二子王尧和第三子王昭成为王位的主要竞争者。刘氏出身于忠州豪族,而且忠州刘氏势力与浿江镇势力、平山朴氏势力关系密切,这样尧、昭背后有比太子武更为强大的豪族势力支持,成为惠宗的主要威胁。惠宗2年(945)重臣王规 王规为王建宠信的功臣之一,王规曾将自己的两个女儿送给王建做第十五妃和第十六妃,其中第十六妃生广州院君,太祖为了能让王规辅佐惠宗,又让王规将另一个女儿嫁给惠宗为次妃。向惠宗报告了尧、昭的动向,劝惠宗设法除掉二人,但是惠宗“闻而不答,亦无所问”,似乎对此无可奈何,只能采取怀柔政策,反而对尧、昭恩遇有加,将自己的长女许配王昭为第二夫人,即庆和宫夫人林氏。 高丽史节要卷二,惠宗二年条记载,惠宗将自己的女儿嫁给昭后,从母姓为皇甫氏,实际上是与第一夫人皇甫氏混淆了。王昭的第一夫人大穆王后皇甫氏为太祖第四妃神静王太后皇甫氏所生,婚后从外家姓改为皇甫氏。惠宗共有四妃,第一妃义和王后林氏为林曦之女,第二妃后广州院夫人王氏为大匡王规之女,第三妃为青州人金兢律之女。惠宗在对待尧、昭方面的懦弱引起王规的不安,于是想废掉惠宗,由自己的外孙广州院君即位。据史书记载,王规曾多次试图暗杀惠宗都没有成功,惠宗也未惩治王规。但是王规的企图也导致了他与支持惠宗的朴述熙的决裂,朴述熙出入皆由百余名兵士护卫,而惠宗也因神经紧张而精神失常,史书记载他“自王规谋逆之后,多所疑忌,常以甲士自卫,喜怒无常,群小并进,赏赐将士无节,内外嗟怨”。最后在位仅2年就郁闷而死,年仅34岁。王尧利用王规除掉了朴述熙,又利用西京(平壤)大匡王式廉的兵力除掉王规,成功地登上了王位,是为定宗(946949)。定宗“好佛多畏,信图谶”,为加强王权曾试图迁都平壤而失败,又接受崔光胤的建议而组织三十万的光军,设光军司负责统帅,但是也没有取得实质性效果。定宗3年(948)九月因受雷击刺激而生病,次年正月病重,将王位让给王昭(光宗),不久死于帝释院,时年27岁。惠宗和定宗都在豪族势力的压迫下短命而亡,这时期豪族势力甚至凌驾于王权之上。到第四代光宗在位期间,王权才基本安定下来。光宗即位后,即着手强化王权。太祖王建即有推行奴隶按检法的打算,但是因顾及功臣们的反对而未能实行,到这时才切实实行。光宗七年(956)正式推行奴婢按检法,重新调查豪族所拥有的奴婢的身份,使本来是良人者还良,以削弱豪族的经济和军事力量。为了登用新进人士,以取代武勋功臣,光宗九年(958)采纳中国(后周)人双冀的建议,开始实行科举制。科举制对以军事力量为基础的豪族势力是一大打击,一部分豪族子弟也被迫读书应举,或通过荫叙制转化为官僚。光宗十一年(960),根据中国衣冠制度,定百官公服之制,将服色分为四个等级,元尹以上紫衫,中坛卿以上丹衫,都航卿以上绯衫,小主簿以上绿衫。元尹为六品,中坛卿、都航卿、小主簿的官品不明。同年(960)光宗还称帝建元,定开京为皇都,西京为西都,这些也是他提高高丽国王地位,加强王权的措施之一。光宗还利用种种手段打击豪族势力。光宗十一年(960)让大相俊弘和佐丞王同归乡,此后接连镇压过去与王建出生入死的“旧臣”、“宿将”,以致囹圄爆满,不得不另建“假狱”。据崔承老所言,到景宗即位时朝中旧臣只剩40余人了。光宗十一年(960)将由武将控制的军队统帅机关徇军部改为军部,削弱其地位,而将掌管侍卫军的内军扩大为掌卫部,加强侍卫军力量。经过光宗的这些改革措施,中央政权内的豪族势力大大削弱,高丽由贵族联合政权而转为王权中心的中央集权国家。到景宗即位后重新安抚旧臣,被流配和关押者纷纷被赦免释放,开国功臣重新掌握了政权,但是王权的优势地位得以维持。景宗元年(976)十一月还正式颁布田柴科制度,不仅使官职序列体系化,而且文武两班分立,高丽国家的官僚体制进一步完善。这时剩下来的豪族势力形成几个强有势力的贵族家门。景宗在位仅六年,其后成宗即位。与前几代国王不同,成宗即位后采纳了崔承老提出的二十八条时务策,根据儒家政治理念进一步改造完善高丽的政治体制。一方面向地方派遣地方官,将地方豪族吸收为京城贵族,重用旧新罗六头品贵族势力,稳定开国功臣代表的大豪族势力。另一方面保障贵族官僚层的权力,根据地位尊卑来确定家舍制度,确立身份制社会秩序。随着豪族转化为官僚贵族,高丽贵族社会体制最终形成。1-2高丽社会的身份制虽然身份制社会不等于贵族社会,但是贵族社会的成立往往以身份制为基础。所以理解高丽贵族社会,也应首先把握其身份制。在后三国时代,新罗骨品制已经彻底解体,从高丽初期崔承老的上书中可以看出,当时无论贵贱尊卑都穿同样的衣服,有的身为高官也因为家里贫穷而不能穿朝服,而没有官职的人也因家庭富有而穿绫罗绸缎, 高丽史卷93,列传6,崔承老。骨品制下对不同等级者屋舍、器物、色服等的规定已经完全失去了约束力。但是骨品制的崩溃的同时,各地豪族兴起,这些豪族逐渐转化为新的贵族阶层,所以高丽社会又形成了新的身份制。高丽社会一个基本的身份划分是良贱之分。贱民即奴婢,在后三国的混乱时代,地方豪族将俘虏甚至部分平民纳为奴婢,即使在高丽光宗推行奴婢按检法以后,奴婢仍大量存在,所以良贱制成为高丽社会身份制的基础。贱民之外的人统称良人。良人与贱民的区别在于良人要服公役,而贱民则没有公役,所以在户籍上,良人与贱民的区别在于良人都有自己的职役,并要保存有4祖的户籍、姓和本贯。职役是以氏族为单位计算的,而且可以世袭,事实上自己的职役往往要通过四祖或八祖来确定,所以在户籍上要表明四祖的户籍或八祖的户籍,高丽时期规定只有八祖户籍不涉贱类才能入仕。 高丽史卷八十五,志第三十九,刑法二,奴婢,忠烈王二十六年十月,表。高丽的户籍(韩国国宝第131号)户前判事朴忠用户 奴金上左 年肆拾肆 妻宰臣高闲户婢甘勿伊 年肆拾贰 同户别奴金元 年肆拾贰 妻宰臣金元户婢好奇 年肆拾贰 同户别奴加伊 年贰拾七 妻同户婢讷斤伊 年贰拾 (第3幅2号)户前定州府事柳用户 婢奴蒙龙 年贰拾玖 妻同宅婢四桂 年贰拾八 同居婢内隐伊年拾六 同户奴金米 年贰拾壹 同户奴一介 年拾壹 印 (第3幅9号)户学生金多式 年柒拾 本登州 父金仁祐故 祖金延故 曾祖金公故 母召史故 本同村 外祖户长金禄故 户妻四加伊 年陆拾 本文州 父朴英立故 祖朴松延故 曾祖不准 母福庄故 本平昌 外祖户长李闲有故 并产壹男 金海 年贰拾贰 男玄奇 年拾肆 同金海同母异父 兄李旦 年叁拾 妻禄庄 年叁拾 本顺天 户各居 同生妹金庄 年伍拾玖 次妹个贵年 节付印 右人矣段身矣口申以施行 (第5幅6号)户军韩祐 年伍拾叁 本益州 父韩泰故 曾祖韩位故 母台珎故 本永兴 外祖金守长故 户妻申珎 本原州 父申真故 祖敏光故 母内隐伊 本平海 外祖黄现故 并产壹男 左耳 年贰拾柒 贰男韩冲 年拾贰 叁男奉伊年玖 户先妻豆瑟故 本黄州 并产壹女九月 年贰拾肆 夫都乙万 年贰拾柒 本长州 户壹男同良 年贰拾 户后妻万金 年叁拾柒 本登州 印 右人矣段其矣口申以施行 (第5幅7号)户学生金德原 年肆拾玖 本三陟 父白丁小明 祖丁白夫庄 曾祖户长富三 母召史 本德原 外祖学生金洪光 户妻召史 年叁拾捌 本宁仁镇 父检校中郎将金松 年七十六 祖副户长顺长 曾祖别将同正金占伊 母召史 本旌善(下缺) (第8幅7号)同为良人,在职役上也有区别,如乡吏的乡役,军人的军役,这种职役区别也反映了身份地位的不同。享有不同地位较高职役的人构成不同等级的班,如文班、武班、南班、军班。班体制是新罗末期地方豪族开始创立的,这些地方豪族在否定新罗以血缘为基础的骨品制的同时,模仿新罗中央官制而自称官班,最终形成以社会功能为基础的具有身份意义的官班体制。在高丽建立后,一部分地方豪族成为中央贵族,也就是官人阶层,所以这时不必要再赘称“官”而只称“班”。班成为高丽身份制的基础。这种体制的形成虽然是对骨品制的反动,实际上班与乡吏的差别,官僚阶层与一般良人的差别在某种程度上也继承了新罗时期骨制与头品制、王京人与地方民的差别意识。由文班、武班和南班构成的官僚贵族构成一个独立的社会阶层,相对其它身份阶层具有很强的优越意识。官僚贵族为社会特权阶层,最大的特权是可以入仕,所以也称为官人层。官人层根据其仕路的区别又可分为文班、武班和南班。这种官班划分也带有身份制度意义。各班的仕路不同,职役也就不同,文班担任文官职,武班担任武官职,而南班担任宫中职。他们都居住在开京,他们的子孙也通过荫叙制和科举制而世代为官,成为一种具有世袭性的职业。这些中央贵族主要来自地方豪族,所以纷纷以本贯来区别家门地位,所以称本贯也是贵族的特征之一。但是他们这时已经与地方势力之间有等级的差别,中央贵族犯罪被流配回本贯为一种处罚方式,称为归乡罪。一旦落乡,也就等于中央贵族的身份被剥夺了。在中央贵族内部地位也不平等,文班地位最高,武班次之,而南班的地位明显低于文班和武班。在官阶上,文班最高可以升到1品,武班最高可以升到3品,武官只有在兼文官职时可以升到2品,但仍不能摆脱武班身份。而南班在高丽初期可以升到4品,而在文宗朝以后最高只能升到7品。高丽时期的宰枢要有2品以上的官职,所以只能文班官员才能成为宰相,国家大事的最终决策权也就掌握在文班手中。但是武班也同文班一样享有荫叙、入学国子监、参加科举和授给功荫田的权利。相反,南班则不能享受荫叙和功荫田的好处,但是他们的子弟可以领取闲人田,还可以入国子监的四门学,一旦通过科举入仕,则可以交还闲人田而领取科田,所以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维持其身份位。在一般良人中,乡吏、世袭吏职的杂类和京军的军人(军班)的地位要比一般郡县民高,属于庶人中的上层,或贵族中的下层。乡吏担负乡役,乡役是世袭的,所以乡吏子弟中至少有一人要继承父职,如果有三个以上的儿子,其中一人到开京成为其人,担任中央的胥吏职,与荫叙制下受荫者的初仕职相当,但是所不同的是其人不能从胥吏职升到品官,只有少数人可以获得武散阶。乡吏其余的儿子也可以通过科举成为品官。但是只有副户长以上的乡吏子弟才能参加最重要的制述业和明经业的考试,所以在身份地位上要比贵族官人层低。军人负担军役,军役也是世袭的,所以军人成为职业军人,也构成一个身份阶层。军人以氏族为单位形成军户,由军户组成军班,所以也被称为军班氏族。军人平时负责国王的侍卫和开京的守卫,也负责国境重要地带的守备,战时则出征。军人按照马军、役军、步军、监门军的军种不同,分别授予20-25结不等的军人田,由佃户耕种,军人收取地租来维持生计和必要的个人军事开支。军役的世袭基本上是军人田为核心的,即继承军人田者也同时继承了军役,原则上由嫡长子继承,如果没有嫡子,则可以嫡孙、同母弟、庶孙等依次继承。原则上军人子弟也可以参加科举考试,但是在科举及第以后,如果是两大业及第,最高可以升到5品,杂业及第则最高可以升到7品,通过其他途径入仕者最高也只能升到7品。事实上武班也有从军人中补充的情况,但军班主要还是通过荫叙补充的。杂类指的是电吏、杖首、所由、门仆、注膳、幕士、驱史、大丈等吏属职,杂类与胥吏职的区别在于胥吏属于事务职,而杂类属于技能职,胥吏职可以升为品官,而杂类则不能升为品官,所以从入仕的角度来讲胥吏职为正路,而杂类职为杂路。杂类职也是可以世袭的,所以杂类也构成一个身份阶层,有时也被称为吏族,其地位与军人相当。从仁宗朝开始,杂类子孙也可以参加科举考试,但是制述业、明经业及第者不能超过5品,杂业及第者最高不能超过7品,通过其他途径入仕者也不得超过7品。一般良人中的绝大多数是居住在各郡县的农民。无论是自耕农还是佃农,他们都要负担公课和公役。公役主要是贡赋、徭役和军役。贡赋就是缴纳贡物,一般是实物,有时也可以缴纳平布。这些贡物都要农民自己负责生产和运输,含有徭役的性质,所以也称为贡役。徭役主要建筑宫室、寺院、官衙,修筑城郭、道路,以及堤防等。京军由军人阶层组成,农民的军役主要与州县军等地方军有关。地方军主要是保胜、精勇和一品,合称三军,由中央指挥,总数大约5万人。此外还有二品和三品军。保胜军和精勇军与京军一样都是战斗部队,而一品、二品和三品军则是一种劳役队伍。还有一部分居住在乡、所、部曲里的农民,他们的地位稍低,所以有人将他们视为一般良人的下层,有人将他们视为集团贱民。到高丽后期武臣掌权和抵抗蒙古的混乱时期,集团贱民(部曲民)普遍获得解放,到朝鲜时代已经不存在了。津尺、驿尺,以及一些世代经商或经营手工业的商人和工匠,他们的地位也与部曲人相当。从事柳条编织、招待、屠宰等行业的杨水尺(禾尺、才人)的地位甚至比部曲人更低,所以可以被视为良人的最下层,甚至被视为贱民。表:高丽的身份结构 (韩)国史编纂委员会,韩国史15,1995,第19页。贵族(士族官人阶层)文班(实职虚职)武班(实职虚职)南班(实职虚职)进士斋生及第事审官良人(庶人)乡吏军人杂类郡县之农民乡、所、部曲民、津尺、驿民、工匠、商人杨水尺(禾尺、才人)贱民(贱隶奴婢)私奴婢(外居率居)公奴婢(宫院奴婢官奴婢)贱民主要是奴婢。奴婢没有人身自由,可以买卖、赠与和继承。根据奴婢在归属上的不同,可分为私奴婢、公奴婢和寺院奴婢。到高丽后期,奴婢与良人的比例大约是1:3。 韩国史研究会编韩国史研究入门,知识产业社1985年版,第214页。奴婢不是社会生产的主力,占大多数的私奴婢主要为贵族的私生活服务。私奴婢没有户籍,而是附记在主人的户籍上,而且一般只有名,没有姓,他们对国家也不需负担公役。私奴婢又分率居奴婢和外居奴婢两种,外居奴婢相当于佃农。公奴婢许多来自战俘,也有很多是犯有叛逆、投敌等重罪者及其家属、奴婢。公奴婢一般维持自己独立的家庭生活,也不会被买卖。公奴婢的男子从10多岁开始为官府服务,60岁以后则没有任何负担。公奴婢主要在衙门服务,称供役奴婢,也有一部分公奴婢负责耕作公有田地。高丽时期严格限制贱类转为良人,以为如果允许贱类转为良人,则有可能通过科举等途径进入仕途,占据要职,犯上谋乱。 高丽史卷85,刑法志2,奴婢,忠烈王26年十月条。所以贱人不仅不能参加科举考试,不能做官,甚至原则上奴婢也只能与奴婢通婚。虽然实际上也有良贱通婚的情况,但多是良男与婢结婚的情况,相反的事例很少,而且不管是哪种情况,其子女则被视为贱类。高丽史刑法志说,“小邦之法,于其八世户籍,不干贱类,然后乃得筮仕;凡为贱类,若父若母,一贱则贱。” 高丽史卷85,刑法志2,奴婢,忠烈王26年十月条。即父母中有一方为奴婢,则子女也为奴婢。至于奴婢子女的归属,自靖宗5年起实行“贱者随母法”,即归母的主人所有,如果母为良人,则归父的主人所有。奴婢与部曲民结婚所生的子女在法律上被定为半分,“郡县人与津驿部曲人交嫁所生,皆属津驿部曲;津驿部曲与杂尺人交嫁所产,中分之,剩数从母” 高丽史卷84,刑法志1,户婚。2高丽的官僚机构与官僚制度2-1.中央官僚机构在成宗进行政治制度改革以前,高丽官制主要沿袭了弓裔的泰封官制,同时也参用新罗旧制。在中央设广评省、内奉省、徇军部、兵部、仓部、义刑台、豆航司、物藏省、内泉省、珍阁省、白书省、河内军等12个机构,其中最重要的是广评省、内奉省、徇军部和兵部,具有宰府的地位。广评省和内奉省掌管行政,而徇军部和兵部掌管军政。广评省为最高决策机关,大概相当于后来的中书门下省,其长官侍中为百僚之长,王建也曾任泰封的波珍飡兼侍中。内奉省为负责传达和执行王命的行政机构,并掌管官吏的任免。徇军部负责统帅军队,而兵部仅为军事行政机关。后来又设立内议省,负责政事的协议、谏诤,具有国王的顾问机关的性质,而随着其地位逐渐上升,成为重要的中央机构,与前面所说的四省合为五省。光宗即位后为打击豪族而降低广评省的地位,将徇军部改为军部,新设内史省,负责草拟国王教书。到成宗即位后,仿照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对中央政治制度进行改编。在唐朝三省六部制的基础上,高丽将中书省和门下省合并为中书门下省(内史门下省),作为最高政务机关。高丽史卷七十六百官志称,中书门下省掌百揆庶务,其郎舍有谏诤和封驳之责。所以中书门下省实际上是由从二品以上的省宰(宰臣、宰相)和正三品以下的省郎(谏官)组成的,也就是说是由宰府和郎舍构成的。之所以台谏和宰枢合为一个机构,一般认为这也许跟他们都是贵族官僚层的代表有关,体现了高丽贵族社会的特点。门下侍中为中书门下省的长官,其下设门下侍郎平章事、门下平章事、参知政事、政堂文学和知门下省事各一人,史书中合称为“五宰”。省宰往往还兼任尚书六部的判事,所以能够全面掌握朝政,这也与高丽贵族社会的特点有关。尚书省为行政执行机关,其内部也分为由二品以上官员组成的尚书都省和三品以下官员组成的尚书六部两套机构。 成宗元年初设时称御事都省和御事六官,成宗14年改名为尚书都省和尚书六部。尚书六部的长官尚书为正三品,无权参加宰枢会议,但是尚书之上另设有判事职,例由宰臣兼任,首相兼判吏部事,亚相兼判兵部事,三宰兼判户部事,依次类推,六宰兼判工部事。这样就形成了宰相统辖尚书六部,尚书六部统辖寺、监、仓库的行政体系,而尚书六部之上的尚书都省实际上不能统帅尚书六部,沦为掌管公文发送的事务性机关。成宗时还仿照宋朝政治制度,设置了中枢院和三司。中枢院设于成宗十年(991),又称枢密院或密直司,掌管王命出纳、宿卫及军机之政,也是与中书门下省地位相当的重要机构。中枢院也与中书门下省和尚书省一样,也是由上下二重机构组成的。从二品的判院事1人,院使2人,知院事1人,同知院事1人,以及正三品的副使2人,签书院事1人,直学士1人(合称枢七)组成枢府,而正三品的知奏事(知申事)1人,左右承宣(承旨、代言)各1人,左右副承宣各1人组成承宣房。史书中常将枢密与中书门下省的宰相合称为“宰枢”,或“两府宰相”,遇到重大事项由宰枢合议。虽然地位较中书门下省宰相要低,但是由于宰枢会议议决事项需要所有人都同意才算通过,所以枢府宰臣也有很大的权力,能够起到牵制中书门下省宰臣的作用。承宣因掌管王命出纳,所以也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被称为内相,还有“龙喉”、“喉舌职”的别称。承宣还负有谏诤和铨注之责,武臣掌权以后设立政房,承宣正式掌管人事行政,权限进一步扩大。高丽宫城宿卫主要由重房统帅的军队负责,但是另有文臣阙内宿卫制度,也称直宿。中枢院最初所掌管的是文臣的阙内宿卫事务,到高丽后期枢密院才真正掌握“军机之政”。三司大概也在成宗朝最后形成,与户部 户部主要掌管户口、土地有关事务以及赋税的征收。一起掌管税贡和俸禄的出纳、会计事务。泰封时期此项事务为调位府掌管,太祖朝开始对调位府进行改组,最后形成三司。显宗五年(1014)发生金训、崔质之乱后,应武臣们的要求统合为都正司,显宗十四年(1023)复原。文宗时期设从二品的判事一人,由宰臣兼任,正三品的使二人、从四品的知司事一人、副使二人和判官四人,机构进一步扩大。忠烈王时将三司使分为左使和右使,忠惠王时增设都事。恭愍王五年(1356)废除三司,并入尚书省,恭愍王十一年(1362)再次复原,而且定员增加,设判事一人,正二品的左使和右使各一人,从三品的左尹和右尹各二人,正四品的副使四人,正五品的判官二人和正七品的都事若干人。禑王时增设正一品的领三司事,从这时起不仅判三司事,连左右使也参加都堂会议,进入宰臣的行列。朝鲜王朝建立后,三司依然延续,太宗元年(1401)改称司平府,太宗五年(1405)为扩大六曹的权力而将司平府并入户曹,三司彻底结束。由于有宰枢合议制度,其合坐议事机构也随之出现,产生了掌管国防、军事事务的都兵马使和掌管法制、格式的式目都监。都兵马使起源于成宗朝为统领两界兵马使而设立的兵马判事制,到显宗初年形成为正式的中央机构,都兵马使、副使和判官从宰臣中选任,为临时会议机关。所以李齐贤栎翁稗说说都兵马使有时一年集会一次,有时甚至几年才集会一次。武臣之乱以后都兵马使没有活动,到高宗朝后期再次出现,但这时所有宰枢均参加,其所议事项不仅包括军事事务,也涉及整个朝政。到忠烈王5年(1279)改为都评议使司,简称都堂,成为常设机关,并取代中书门下省成为中央的核心机构,原尚书六部形同虚设,而式目都监也成为其下属机构。除中书门下省中的郎舍外,谏诤机构还有御史台(监察司、司宪府),负责评论时政,矫正风俗,纠察弹劾百官,与郎舍合称台谏,其官员统称言官。郎舍本来设在中书门下省之内,而台谏的长官又往往也由宰枢兼任,因而台谏与宰枢往往是合作而非相互监督的关系。这也是高丽贵族社会在政治制度上的一个反映。2-2官职与官阶高丽时期的官职有文班(东班)职和武班(西班)职,京职和外职之分,又有实职和散职之分。统治机构内的定额指的是实职,根据高丽史百官志的记载,除诸司都监各色外,文班京职大约有品官360职500余员,吏属1320余员;武班京职品官220余职1750余员,此外还有品外的队正1810余员。 (韩)朴龙云,高丽时代史上,一志社2002年版,第104页。品官又分为宰枢、参上和参下。其中宰枢指的是二品以上的宰相,大体上三品以下至六品以上的官职被称为参上(参内)职,七品以下至九品称为参外(参下)职。之所以有这种分别,是因为参上职官员能参加朝会,而参外职官员则不能。在衣冠制度上,宰枢用玉带,六品以上用犀带,七品以下用黑带。参内官内又分出常参官,即参与日常朝会的官员,大体上指的是五品以上的官员。表:高丽时代的官职分类品 官胥 吏宰 枢参上(参内)参下(参外)人 吏掌 固检 校 职同 正 职入 仕 职未入仕职散职指的是无职事的检校职、同正职、添设职等。检校职指的是检校侍中、检校将军之类的官职,而同正职指的是奉御同正、良酝令同正、散员同正之类的官职,大约相当于文班五品、武班四品以上的散职为检校职,而文班六品、武班五品以下的散职为同正职。散职具有勋职的性质,而且检校职官员也同样会得到俸禄和土地,同正职也可以得到土地,所以被授予散职也有其实际意义。而且,同正职也是入仕的初职,要经过同正职才能被授予实职,所以其作用也非常重要。但是到高丽后期,滥授散职,恭愍王3年(1354)更在检校职、同正职外增加添设职,即在六部的判书和摠郎(以前的侍郎)与政曹(吏曹和兵曹)之外的三品以下官职设置添设职,以赏赐那些在抵抗红巾贼和倭寇入侵中立有军功的士人和乡吏以官职。胥吏职包括主事、令史、史、记官等入仕职和掌固等未入仕职。入仕职的胥吏职可以直接升为品官,成为吏族和乡吏子弟的重要入仕通路,在授予荫职时往往也授予入仕职的胥吏职,所以胥吏职也具有一般官职的初职功能。具有未入仕职的门仆、注膳等杂类吏属虽然也可以升为入仕职,但是不能进入品官序列。此外还有担负临时职务的权务职,后来固定下来,成为介于品官和吏属之间的一种官职。甲科和乙科权务的官阶在九品以上,而丙科和杂权务在九品以下。与官职体系相连的是官阶体系。成宗14年(995)正式采用中国的散官制,确立文散阶制度。在此之前,高丽最初采用的是新罗的位阶制,太祖2年(919)又采用弓裔的官制大匡、大丞、元甫等来表示官阶,到太祖19年(936)形成16级官阶。表:高丽前期的官阶体系太祖时期成宗14年(995)文宗30年(1076)品阶官阶名等级品阶官阶名等级一品三重大匡重大匡12开府仪同三司从一品开府仪同三司1二品大匡正匡34特进兴禄大夫正二品从二品特进金紫光禄大夫23三品大丞佐丞56金紫兴禄大夫银青兴禄大夫正三品从三品银青光禄大夫光禄大夫45四品大相元甫78(正议大夫)(太中大夫)(中大夫)正四品从四品上 正议大夫下 通议大夫上 太中大夫下 中大夫6789五品正甫9(中散大夫)(朝议大夫)(朝请大夫)(朝散大夫)正五品从五品上 中散大夫下 朝议大夫上 朝请大夫下 朝散大夫10111213六品元尹佐尹1011(奉议郎)(通直郎)正六品从六品上 朝议郎下 承议郎上 奉议郎下 通直郎14151617七品正朝正位1213(朝请郎)(宣德郎)(宣议郎)正七品从七品上 朝请郎下 宣德郎上 宣议郎下 朝散郎18192021八品甫尹14(承务郎)正八品从八品上 给事郎下 征事郎上 承奉郎下 奉务郎22232425九品军尹中尹1516(儒林郎)(登仕郎)(文林郎)(将仕郎)正九品从九品上 儒林郎下 登仕郎上 文林郎下 将仕郎26272829到光宗9年(958)又采用中国式的文散阶,与原来的官阶并用,到成宗14年(995)废除高丽原有的官阶体系,建立了统一的文散阶体系,而高丽原有的官阶体系乡职化。此后到文宗30年(1096)文散阶进一步完备,高丽后期忠宣王(1308)和恭愍王(1356)也曾进行改革。总体上讲,高丽的文散阶分为大夫阶和郎阶两大系列,而由于官阶与官职相连,所以与官职中宰枢、常参、参上、参外相连的,在大夫阶中从二品以上与正三品以下有很大分别,而在郎阶中也有参秩和参外秩之别。所有进入官界的人,无论是初入仕还是休职、退官,都授予散阶,纳入一定的位阶秩序之内。通常根据官阶授予相应的官职的,但是也有阶高职卑或阶卑职高的情况。在朝鲜时期有所谓行守法,即“阶高职卑则称行,阶卑职高则称守” 经国大典卷一,吏典,京官职。而高丽时期的行守法主要是调节散职和实职的一种制度。高丽在建国之初还建立了乡职制度,到成宗14年又对其加以改编。乡职包括长吏(乡吏)和无官的老人、被授予武散阶者、军人、两班、胥吏等,也包括给女真酋长的封爵。享有元尹以上乡职者则赐给田地。到13世纪以后乡职基本上消亡了。高丽时期,文散阶也同样适用于武班,而武散阶则是授予乡吏、耽罗王族、女真酋长,以及老兵、工匠、乐人的官阶。武散阶包括从一品的骠骑大将军以下到从九品的陪戎副尉29个等级,并可赐予相应的武散阶田。综上所述,高丽的中央政治制度大概是在吸收中国唐朝、宋朝制度的同时,融合新罗以来固有制度传统而形成的,这种制度变化正体现了对贵族权力要求的让步,是高丽贵族社会性质的反应。2-3地方统治机构与乡吏高丽到成宗2年(983)才正式在全国设置十二牧,派遣牧使直接进行治理,在此之前地方基本上掌握在豪族势力手中,中央政府有时也派遣今有、租藏和转运使等外官,到地方办理租赋征收、保管和运输等事务。高丽史百官志将他们称为外邑使者,尚不是正式的地方官,而且充当外邑使者的也多是豪族本身。在十二牧设立之后,今有和租藏撤销,而转运使直到显宗20年(1029)仍存在。在地方政治制度建立起来之前,高丽中央政权对地方的控制主要通过在各军事要地设置的都护府、都督府等军事机构来实现的。成宗2年,在设置十二牧的同时,还设置了户长、副户长等吏职,并向州、府、郡、县、馆、驿划给公须田。成宗5年(986)允许十二牧的官员带妻子赴任,次年在每牧设经学博士、医学博士各一人,成宗12年(993)在各牧设置常平仓,并规定向州、县支给公需柴地。到成宗14年(995),高丽的地方制度在一次经过大的调整,大量增设地方官。这一年,将开州改称开城府 919年高丽太祖王建迁都松岳,在京畿地区设置开州,管辖范围包括原来的松岳郡和开城郡。成宗14年设开城府,辖赤县六个和畿县七个。,同时采用唐朝的十道制,也在全国设立关内道、岭南道等十道,但是这时道还不是行政区划,而是监察区划。又将原来的十二牧改编为十二军,其长官也改称节度使,并设置七都团练使,十一团练使,十五刺史,都护府使和防御使也分别增为五个和二十一个。这种改变体现了因与契丹的战争和对立而带来的地方制度军事功能的强化。到穆宗8年(1105)都团练使、团练使和刺史被废除,只有十二节度使、四都护府使和东西北界的防御镇使、县令、镇将保留下来。到显宗3年(1012)节度使也被废除,而设置五都护和七十五道 也有学者认为七十五道应为七道之误。安抚使。显宗9年(1018)撤开城府,在京畿设开城县和长湍县,开城县下辖3个属县,而长湍县辖7个属县;在京中设5部,直隶尚书都省。到显宗15年(1024)正式形成5部坊里制,在东、西、南、北、中5部下,划为35坊、344里,部设使、副使,坊和里分别设别监、里正。到文宗16年(1062)又在京畿重设开城府,管辖范围也多次改变。到忠烈王34年(1308)王京也纳入开城府的管辖范围之内,这时的府尹也就属于京官的范围。到恭让王2年(1390)京畿范围扩大,并分为左道和右道,分别设置左道都观察黜陟使和右道都观察黜陟使,这时京畿道与其他各道地位相当,而开城府这时只管辖王京,有事直接向都评议使司报告。显宗9年还撤销安抚使,在全国设置四都护、八牧、五十六知州郡事、二十八镇将和二十县令,郡县制基本上建立起来了。大约到睿宗朝(1106-1122),在地方上形成杨广道(忠清道)、庆尚道、全罗道、西海道、交州道(江陵道、春州道)5道的轮廓。道的长官称按察使,后来也改称按廉使或提察使,其职责是监督道内守令,体察民生疾苦,审断刑狱,收纳租赋,统率地方驻军。按察使不是专任地方官,而是使命之职,是有京职者的临时差使,一般春秋更替,任期只有6个月,下面也没有相应的办事机构,所以严格说来按察使仍不时地方官,道也还没有成为一级完全意义上的行政单位。到高丽末年昌王改革时将按廉使改为都观察黜陟使,提高其地位,使其具有与两府大臣相同的官秩;到恭让王时将都观察黜陟使的任期延长为1年,使其成为道的专任官,并在其下设置经历司作为办事机构。在西北界和东北界,至少在成宗8年(989)以前就设置了兵马使,而且至少到显宗朝(1010-1031)已经具有地方官的职能。兵马使的任期也是6个月。两界分别设有安北都护府(宁州)和安边都护府(登州),下辖防御州和镇,州设防御使,镇设镇使或镇将。高宗18年(1231)蒙古入侵,占领了北界地区。蒙古军撤退后,北界政治秩序重建过程实行了与南道相同的制度,两界也分别设置了都观察黜陟使,防御州、镇也改为一般州县。乡吏也称长吏或外吏,有时也根据他们在部门不同而称为州吏、府吏、县吏、部曲吏。乡吏的主要职责是辅佐地方官征收租税和征发徭役,以及处理简单的民间诉讼。乡吏大体上来源于高丽建国之初留在地方的中小豪族。在新罗末年的混乱时期,地方豪族兴起,甚至能号令地方官,高丽统一后三国之后,授予这些豪族以职号,由他们负责治理地方,于是他们成为治理地方的户长。后来根据其人制度,户长子弟被送到王京作人质,朝廷派遣官员监督地方,到成宗2年前后朝廷派遣的监邑者具有了统制户长的权势,于是他们转化为乡吏。成宗2年确立的乡吏职中最高层为户长、副户长,下辖司兵、司仓,也许还包括司户,司户下面是户正、副户正、史;司兵下面有兵正、副兵正和兵史;司仓下面有仓正。显宗9年(1018)在改革地方政治制度的同时,也根据各州县的大小和丁口的多少来重新确定乡吏的数量,大约1000丁以上的州、府、郡、县可设乡吏84人,500丁以上者可设61人,300丁以上者可设51人,100丁以下小郡(县)者可设29(31)人。 朴龙云:高丽时代史上,一志社,2002,第135页。显宗9年还确定了乡吏公服制度,规定户长紫衫,副户长、兵正、仓正绯衫,户正以下到司狱副正以上绿衫,史为深青衫,兵史、仓史、诸坛史为天碧衫,体现了乡吏内部的等级分化。到文宗5年(1051)十月正式将乡吏分为9个等级,户长为第一等,副户长为第二等,兵正、仓正为第三等,户正、公须正、食禄正为第四等,副户正、客舍正、药店正、司狱正为第五等,副兵正、副仓正、副公须正、副食禄正为第六等,州府郡县史、副客舍正、副药店正、副司狱正为第七等,兵史和仓史为第八等,诸坛史和公须史、食禄史、客舍史、药店史、司狱史为第九等。在科举制的规定中,只有副户长以上的孙,副户正以上的子可以参加制述业和明经业的考试,可见第六等以下的乡吏地位大大降低。乡吏虽然不属于国家正式官员,但是有着较高的权力和地位,而作为高丽王朝行政统治的末端,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且高丽时期有属郡、属县,在这里乡吏实际上担当守令的角色。作为他们担负乡役的酬劳,国家向他们授予外役田(乡吏田)。乡吏是处在两班贵族和平民之间的身份层,乡吏的上层也可以通过科举进入两班贵族阶层。2-4.乡、部曲和所在高丽时期,郡县下面还设有一些乡、部曲、所,或庄、处等特殊的行政组织。新增东国舆地胜览卷七骊州牧古迹登神庄条记载:“新罗建置州郡时,其田丁户口未堪为县者,或置乡,或置部曲,属于所在之邑。高丽时又有称所者,有金所、银所、铜所、铁所、丝所、绸所、纸所、瓦所、炭所、盐所、墨所、藿所、瓷器所、鱼梁所、姜所之别,而各贡其物。又有称处者,又有称庄者,分隶于各宫殿寺院及内庄宅,以输其税。右诸所皆有土姓吏民焉。”但是成宗2年六月改革地方制度时,州郡县中有千丁以上者,也有20丁以下者,同样乡、部曲也有千丁以上者和50丁以下者, 高丽史卷78,食货志一,田制,公廨田柴,成宗二年六月。所以乡、部曲之设也许并非是因为田丁户口太少的原因。也有学者认为是郡县在叛逆或投敌后被降格所致。乡、部曲的居民的身份地位要比一般郡县的居民低,一般被看成贱民集团。所是为生产各种贡纳品而设立的,所的居民的身份地位,一般也认为属于贱民。庄、处为王室和寺院所属的庄园。在郡县或乡、部曲的最下端是村,村有村长、村正,大概是由高丽建国之初的中小豪族势力大监、弟监发展而来的。以乡吏或村长为首,同姓者聚居在一个村落里,所以村落有村姓。与当时两班贵族普遍使用汉姓式姓氏相比,村姓则多为土姓。到高丽后期,两姓或多姓共同居住的村落也增多起来,村落社会内出现异姓杂居现象。2-5.选官制度:荫叙制与科举制高丽的选官制度除科举制之外另一重要制度就是荫叙制。所谓荫叙制就是根据父祖的家荫、荫德,叙用其子孙为官的制度。大概从新罗时期以来,就有叙用功臣子孙的惯例,但是将这种特权扩大到所有五品以上官员,形成一种固定的制度,大概是在成宗朝(982-997)完成的。荫叙大体上可以分为三类。一是王族后裔的荫叙,一类功臣后代的荫叙,三是五品以上一般高级官僚子孙的荫叙。对于王族后裔和功臣后代的荫叙几乎没有什么限制,范围包括内外远孙。五品以上(忠宣王复位年起改为四品以上)子孙的荫叙则有所限制,托荫者为三品以上官员时范围还包括收养子、女婿、甥、侄、弟,托荫者为四品或五品官员时则只包括子和孙两代。一般认为,荫叙并非定期实行的制度,而只在特别情况下才实行,如国王即位、王太后册封等庆典,或遇到重大旱灾、变乱之时会实行,也有人认为高丽时期实际上几乎是按照惯例定期举行。原则上一名托荫者只能有一名受荫者,遵循所谓一人一子的原则,但是兄弟之间也可以从不同的托荫者那里得到荫叙的机会。也有人认为一人一子原则只限于当年,而一名官员一生中也许有多次荫叙子孙的机会,所以也有一名官员荫叙多名子孙的情况。高丽官吏中荫叙出身者的数量甚至超过科举出身者。受荫者的初仕职一般为散职中的同正职,同正职也有品官同正和吏属同正之别。由于托荫者官阶高低不同,以及受荫者与托荫者关系亲疏不同,受荫者初仕职也有等差。除散职外,也有不少受荫者被授予属于实职的吏属职,还有被授予权务职或品官实职的。到高丽后期,权务职和品官实职反而成为初荫职的主要部分。高丽时期任官一般要从散官做起,所以官吏的升迁需要很长时间,而应试科举也需要很长时间的准备,所以那些权势家门往往通过荫叙制让子孙早日进入仕途,这样既可以积累任官经历,又不耽误科举,从而可以获得更多的升迁机会。有的5岁就被授予荫职,不满10岁者很多,大多数是在15岁左右被除授荫职,进入仕途。而且在进入仕途后,还可以享受“转品荫叙”的优惠待遇,而且还可以借助其家势来追求仕途发展,其升迁又不受限品制的制约,所以大部分可以升到五品以上,再次获得荫叙子孙的机会,从而使其贵族家门地位得以延续,对高丽贵族社会的延续发挥了重要作用。据研究,因荫叙出身的63人中,有39人最后升到2品以上的宰相级;而科举状元及第的130人中有80人只留下了姓名,没有官历记载,可见荫叙制影响之大。 朴龙云,高丽时代台谏制度研究,一志社,1980,第315-316页。高丽的选官制度主要有科举和荫叙(门荫)两种。如前所述,科举制是光宗9年(958)开始实施的。配合科举制的实施,成宗11年(992),设立了国子监,内有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和算学,统称东城六院。国子学、太学和四门学都主要教授儒家经典,但是只有三品或三品以上文武官员子弟才可以入国子学,四品和五品官员子弟入太学,六品和七品官员子弟只能入四门学。八品以下及平民子弟只能入律学、书学和算学。三国以前,未有科举之法,高丽太祖,首创学校,而科举取士未遑焉。光宗用双冀言,以科举选士,自此文风始兴。大抵其法颇用唐制,其学校有国子大学四门,又有九斋学堂,而律书算学,皆肄国子,其科举有制述明经二业,而医卜地理律书等,三传何论等,杂业各以其业试之,而赐出身,其国子升补试亦所以勉进后学也。虽名卿大夫,未必不由科目进,而科目之外,又有遗逸之荐,门荫之叙,成众爱马之选补,南班杂路已陞转,所进之途非一矣。原其立法定制之初,养育之方,选举之制,铨注之法,井然有条,累世子孙,凭藉而维持之,东方文物之盛,拟诸中华。自权臣私置政房,政以贿成,铨法大坏,而科目取士亦从而泛滥,于是黑册之谤,粉红之诮,传播一时,而高丽之业,遂衰矣。(高丽史选举志序(高丽史卷七十三,选举志一)科举制实行之初,中央官吏的子弟,即国学生,以及地方出身的乡贡都不需经过选拔,皆可直接参加科举考试。但是到显宗15年(1024)十二月按州县大小规定了乡贡的数量,1000丁以上者3人,500丁以上者2人,500丁以下者1人,而且要在地方通过界首官试,到京城通过国子监的复试以后,才能参加礼部举行的科举考试。到德宗即位(1031)后,规定所有应试者都要先经过国子监试,到靖宗2年(1036)又规定国学生必须入学满三年以后才能参加国子监试。国子监试也称成均试或南省试,应试者有从国学生、十二徒生中选拔出来的贡士,以及通过了界首官试的乡贡。国子监试合格者称国子进士、太学进士、明经进士或乡贡进士,可以参加礼部试,享受士的待遇。礼部试也称东堂监试、礼闱、春官试、春闱等。通过制述业和明经业考试,并在国子监修学满三年者,仕宦满300日者,通过西京留守官试者,通过界首官试和国子监试的乡贡,均有参加礼部试的资格。这种制度大约一直维持到高丽后期,到恭愍王18年(1369)参照元朝的乡试、会试、殿试制度进行变革,考试内容也由以诗赋为主转为以经义为主。高丽科举的科目分为制述业(科)和明经业(科),以及包括明法业、明算业、明书业、医业、呪噤业、地理业等在内的所谓杂业(科)。制述业的国子监试主要考赋、六韵和十韵诗,礼部试主要考诗、赋、讼、时务策,以及论、经学等,分为初场、中场、终场三次进行考试,一场考试不合格者将不能参加下一场的考试,是为三场连卷法。明经业和杂业的考试也与制述业类似,只是考试内容有所不同,明经业主要考试周易、尚书、毛诗、礼记、春秋等经书。高丽人重视制述和明经两大业,尤其重视制述业。通常所说的科举往往指的是制述业。制述业及第者根据成绩分为甲科、乙科、丙科和同进士。不久甲科被废除,而乙科定额3人,丙科7人,同进士23人,每次共计选拔33人。高丽时期,科举大约每两年举行一次,总共选拔出来的制述业及第者有6300余人,而明经业及第者大约只有450余人。高丽的许多官员为制述业出身,只有科举及第者才能担任的文翰职更是如此。靖宗11年(1045)规定,“五逆、五贱、不忠、不孝、乡、部曲、乐工、杂类子孙,勿许赴举” 高丽史卷73,选举志1,科目。文宗2年(1048)又规定,只有副户长以上的孙和副户正以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