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学专业论文)我国农民行为与心理的适应性变迁研究.pdf_第1页
(人文地理学专业论文)我国农民行为与心理的适应性变迁研究.pdf_第2页
(人文地理学专业论文)我国农民行为与心理的适应性变迁研究.pdf_第3页
(人文地理学专业论文)我国农民行为与心理的适应性变迁研究.pdf_第4页
(人文地理学专业论文)我国农民行为与心理的适应性变迁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使我国农民行为与心理发生了巨大嬗变,其中有些适应于 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有些则具有不适应性。研究这种适应性变迁,有助于提高我国政府宏 观经济决策水平,提高经济运行效率,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快建设中国特色全面小 康社会步伐;有助于企业根据农民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变化,及时调整策略。增强市场竞争 力;有助于农民提高自身素质,适应市场经济的建立与完善。有鉴于此,本论文通过对市 场化进程中农民消费行为与心理、人口生产行为与心理、产业结构调整行为与心理、进城 就业行为与心理、合作行为与心理等的调查,对我国农民行为与心理的变迁进行了实证分 析与理论研究,认为随着改革的深入,农民行为与心理已经发生了向市场经济方向发展的 良性变迁,即:传统“重义轻利”价值观念逐渐演化为“功利观念”,农民已经能够正确 看待金钱在生产与生活中的作用:农民自我意识和个体取向的价值观念有增强之势:农民 行为与心理已经从封闭转向开放,从随遇而安转向竞争进取。但在经济体制改革中,农民 表现出的不适应性行为与心理更多,既:对市场经济改革的适应程度比较低;预期不确定、 不稳定,农民心理负担加重;偶然性出现,农民难以准确把握未来,怀旧、从众行为与心 理难以避免;多元文化冲突加剧,农民心理适应难度大;体制转换,农民生存压力增大; 穷富差距拉大,农民边缘感增强:竞争加剧,农民人情淡漠感、孤独失落感加大等。制约 农民行为与心理适应性变迁的主要因素有:传统农耕文化;制度障碍;政府职能缺位;市 场体系不健全;农民素质低下等。由此,论文提出了相应的调适对策,主要包括:建立与 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消除农民后顾之忧;增加农民收入,增强农民对未来的信心;发 展消费信贷,减轻农民心理压力;大力开发农村人力资源,提高农民适应市场经济改革能 力;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消除农民边缘感等。最后,论文指出农民大部分行为与心理与市 场经济要求不相适应,但这种不适应行为与心理的产生是既定生产方式下农民合乎理性选 择的必然结果,其演进与变迁遵循定的规律。 关键词:农民;行为与心理;适应性变迁;对策 i l a b s tr a g t w i t ht h ee s t a b l i s h m e n t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m a r k e t o r i e n t e de c o n o m y o fc h i n a , c h i n e s ef a r m e r s b e h a v i o u ra n dt h i n k i n gh a v ec h a n g e dg r e a t l y ,i nw h i c hs o m ea r e f i tf o rt h er e q u i r e m e n to ft h ee c o n o m i cd e v e l o p m e n t ,b u ts o m ea r e n t s oi t s o fg r e a ts i g n if i e a n c et os t u d yt h ec h a n g ef o rc h i n e s eg o v e r n m e n tt oi m p r o v et h e e c o n o m i cd e c i s i o na n dm a n a g e m e n t ,t op r o m o t et h ec i t ya n dr u r a ld e v e l o p m e n ta s aw h o l e ,t os p e e dt h eb u i l d i n go fc h i n a f e a t u r e do v e r a l iw e l l o f fs o c i e t y :f o r e n t e r p r i s e r st oa d j u s tt a c t i c sa n de n f o r c et h ec o m p e t i n g a b i l i t ya c c o r d i n gt o t h ec h a n g eo f 1l y i n ga n dp r o d u ci n gm o d eo ff a r m e r s :f o rt h ef a r m e r st oa d j u s tt h e i r b e h a v i o u ra n d t h i n k i n g s o a st of o l l o wt h er e f o r mb yi m p r o v i n gt h e i rh u m a n q u a l i t y w i t ht h es o c i a la n da c a d e m i cb a c k g r o u n d t h i sa r t i c l ei n v e s t i g a t e sa n d s t u d i e st h ef a r m e r s b e h a v i o u ra n dt h i n k i n gc h a n g e so ft h e i ra c t i v i t i e so f c o n s u m i n g ,g i v i n gb i r t ht oc h i l d r e n ,a d j u s t i n go fa g r i c u l t u r a li n d u s t r y ,g o i n g o u tt oe m p l o yi nc i t i e s ,a o o p e r a t i o nw i t ho t h e r s a n dr e g a r d st h a tf a r m e r sh a v e g o o dc h a n g e s t o w a r dt h er e f o r ma i m si nb e h a v i o u ra n dt h i n k i n g :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 i d e at h a tm o n e yi s n ts oi m p o r t a n ta sf e e l i n gi sc h a n g e d ,t h e yr e g a r d s m o n e y i s n e c e s s a r ya n di m p o r t a n ti nd a i l y1 i f ea n dp r o d u c t i o n ;t h e ya r ea si m p o r t a n t a st h e s o c i e t y :t h e ya r eo p e n m i n d e d a n dc h a n g et h e i rf o r m e ra t t i t u d et h a t c o m p e t i n gi su n n e c e s s a r ya n di n t e n dt oc o m p e t e ,h o w e v e r ,t h e r ea l s oe x i s tm o r e u n s u i t a b l eb e h a v i o u ra n d t h i n k i n g :t h ef i t t i n gd e g r e e i ss m a l la n dl o w :t h e e x p e c t a t i o n a b o u tf u t u r ei s n ts t a b l ea n d u n c e r t a i n ,t h e i r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 p r e s s u r ei sg r e a t :c o n t i n g e n c yc o m e si n t ob e i n g ,f a r m e r sc a n tb es u r eo ft h e h a p p e n i n g s ,t h e yh a v et of o l l o wo t h e r sa n dt h i n kt h e yw e r e1 i r i n gh a p p i l yi nt h e o l dd a y sa n dn o wt h e ya r e n t ;c u l t u r a lc o l l i s i o ni s g r e a t ,t h e yf e e l h a r dt o f o l l o wt h ec h a n g eo ft i m e ;t h es y s t e mi s c h a n g i n g ,t h e i rl i v i n gp r e s s u r e i s l a r g e :t h ef e l l i n go fl i v i n go nt h ee d g e i so b v i o u sw i t ht h ee m e r g e n c eo fg a p o ft h er i c ha n dt h ep o o r :t h e yf e e lt h eh u m a nf e e l i n gi sd i s a p p e a r i n ga n db e c o m e a l o n ei nt h ec o m p e t i n g t h ef a c t o r si n f l u e n c i n gt h ec h a n g e sa r et h ef o l l o w i n g : t r a d i t i o n a lc u l t u r e :i n s t i t u t i o n a lb a r r i e r :t h ef u n c t i o no fg o v e r n m e n ti s n t c o r r e c t :t h em a r k e ti s n tp e r f e c t :t h ef a r m e r s q u a l i t yi s f l tg o o d ,t h e nt h e 1 i i a r t i c l ep u t sf o r w a r dt ot h ef o l l o w i n gw a y st oa d j u s t :e s t a b l i s ha n di m p r o v et h e s o c i a le n s u r a n c es y s t e mi nt h ec o u n t r ys oa st og e tr i do ft h ef e a ro fd i s t u r b a n c e o ft h er e a r :i n c r e a s et h ei n c o m eo ft h ef a r m e r st oi n c r e a s et h e i rc o n f i d e n c eo n f u t u r e :d e v e l o p t h e c o n s u m p t i o n c r e d i ta n dd e c r e a s e t h e i r 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 p r e s s u r e ;d e v e l o p t h er u r a lh u m a nr e s o u r c e st o i m p r o v e t h e i r a d a p t i n g a b i l i t y :c h a n g et h es t r u c t u r e o ft h ec i t ya n d c o u n t r y t o g e tr i do ft h e i r f e e l i n g o f1 i v i n go nt h ee d g e a tl a s t ,t h ea r t i c l ed r a w st h ec o n c l u s i o nt h a t m o s t o ft h ef a r m e r s b e h a v i o u ra n dt h i n k i n gi s n tc o n f o r m i n gt ot h em a r k e t o r i e n t e d e c o n o m y ,h o w e v e r ,i t st h ei n e v i t a b l er e s u l to ft h e i rr a t i o n a lc h o o s ei nt h e s p e c i f i e d1 i v i n g a n d p r o d u c i n gc o n d i t i o n i t se v o l u t i o na n dc h a n g ef o l l o w c e r t a i nr u 】e k e yw o r d s :f a r m e r s :b e h a v i o u ra n dt h i n k i n g ;a d a p t i n gc h a n g e s :c o u n t e r m e a s u r e f o r a d j u s t i n g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 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括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 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西北师范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 我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签名:日期: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西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 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 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 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签名:导师签名: 日期: 我国农民行为与心理的适应性变迁研究 第一章绪论 一、选题意义 在我国2 0 多年的改革开放与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过程中,我国农民行为与心理发生 了前所未有的变迁。然而,理论界大都只是关注与研究农民负担、农民增收等问题,缺乏 从行为和心理角度来审视农民,不能够对农民行为及心理的适应性变迁放在社会转型的时 代大背景下进行深层透视和把握。缘于此,本论文将农民行为与心理的适应性变迁进行实 证考察与系统分析,并运用经济学相关理论做全新研究和阐释,其意义主要在以下三个方 面:一是加强农民行为与心理的适应性变迁研究,有助于为党和政府科学决策提供理论依 据,提高宏观经济决策水平,改善宏观调控结果,促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快建设中国特色 全面小康社会步伐。历史经验和现实研究告诉我们,为保证国民经济的快速、稳定、持续 发展,必须高度重视居民行为与心理研究,尤其是要对农民的心理承受能力、心理预期及 行为进行准确预测和分析,以便增强决策的正确性、敏感性和有效性。二是市场供求状况 的改变和买方市场的形成,使企业竞争的焦点转移到争夺消费群体上来,企业为在竞争中 求生存谋发展,就必须千方百计开拓、占有市场,尤其是中国最大的农村市场。加强农民 行为与心理的适应性变迁研究,有助于企业根据农民生产和生活方式变化,及时调整策略, 增强市场竞争力。三是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农民面l 隘着各种困惑和迷茫,外来文化的 冲击,生活方式的变化,巨大的生存压力,都使农民有难以适应的行为与心理。因此,加 强对农民行为与心理的疏导与调适,有助于农民提高自身素质,适应市场化进程。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卜。 主流经济学对居民行为与心理的研究综述 1 亚当斯密:“经济人”假定 斯密( 1 7 2 7 1 7 9 0 ) 是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的创立者。他在国家财富的性 质和原因的研究( 即国富论) 中,对人类的经济行为进行了论述。他认为,支配人类 行为的动机有自爱、同情、追求自由的欲望、正义感、劳动习惯和交换倾向。其中的“自 爱”( s e l f - l o v e ) 就是“利己心”,是基于个人主义的利已主义。但是,利己的个人活动 不会造成对社会的损害而导致社会冲突和秩序混乱,相反会导致社会的合作且趋于“乎 衡”,从而促进社会的利益。因为“交换”行为与动机是双方自愿并对双方都有利的情形 下进行的,可以使利己心与利他心产生对立统一。他虽没有明确提出“经济人”这一术语, 使用的是“自由人”、“商人性格”、“资本”、“投资者”等名词,但实际上他是系统提出并 我国农民行为与心理的适应性变迁研究 运用“经济人”假设的第一人。所谓“经济人”,就是资本的人格化,它被解释为按普通 的行为方式从事经济活动的人,并且这种行为具有普遍性,因为每个人都在追求实现自身 的经济利益。另外,“经济人”除了利已的本性和动机之外,还会产生为实现“自身利益 最大化”的系列行为,如:自由竞争,自由择业,自由投资,自由流动“3 。 2 凯恩斯:三大心理递减规律 凯恩斯认为,2 0 世纪3 0 年代“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在于“有效需求不足”,有效 需求不足由消费要求和投资需求不足而造成,而这又是由三个基本心理“规律”边际 消费倾向递减规律、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流动偏好规律所决定的。 1 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一般而言,“当收入增加时,人们将增加消费,但消费的增加,不如其收入增加之甚” 。1 。因此,边际消费倾向规律的内容是: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也相应增加,但在增加的 收入之中,用来消费的部分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小,用来储蓄的部分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 产生后果是在收入和消费之间出现一个缺口,这时如果不相应增加投资,就会造成有效需 求不足和失业。 e 2 资本边际效率递减规律 凯恩斯认为,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投资越多,生产越多,成本越高,预期利润 就越低,边际效率也逐渐下降。因此,企业家对未来的估计常常偏低,而且很不稳定,私 人投资愿望会越来越弱。 3 流动偏好规律 所谓“流动性”,就是指各种资产在不损害其原有价值的条件下变换为货币( 即现金、 纸币等) 的难易程度。凯恩斯认为,人们都喜爱保持一定数量的货币在手头。以动机来分 析,流动偏好起因于:( 1 ) 交易动机,即需要持有现金以备个人和业务上购买原料等交易 之用;( 2 ) 谨慎动机( 或预防动机) ,即由于通常除有足够的现金以应付交易的需要外, 为了预防不可预测的非常事件的紧急需要;( 3 ) 投机动机,即“相信自己对未来之看法, 较市场上一般人聪明,想由此从中取利”。1 。在这里,持有货币的目的在于等待条件变 化,进行投资与盈利。 凯恩斯相信,人们的心理都有偏好流动性,尽管保持现金会牺牲利息和其他收益。但 是仍然喜欢保存现金,即以货币形式保持自己的一部分资产。人们既然在心理上有保持现 金的偏好,现在要他们放弃这种偏好,把现金贷给别人,那就等于放弃这种流动偏好,就 必须支付利息,以弥补放弃流动性偏好所作的牺牲。 3 托达罗:预期收入差异 2 我国农民行为与心理的适应性变迁研究 哈利斯托达罗从新的角度分析了“乡城人口”流动行为与心理。他认为,尽管 城市中存在失业,但农民仍然还是作出合理的决定进城就业。他们所关心的,与其说 是现实收入差异,不如说是城乡预期收入差异;而影响他们预期的有二个因素:城乡实际 工资差异,在城市求得工作机会的可能性。这一模型可以用函数式表达为: m = h ( p w u - w r ) 其中,卜某一时期由乡村进入城市的人口总数 w u 城市收入 w r 一乡村收入 h 潜在移居者的反映率 由于城市中失业现象并没有消除,因此,不是每个进城农民都能如愿以偿,可以在城 市中找到工作。模型中的城市工资仅仅是一种预期而已,预期的城市工资是实际工资乘以 找到工作的概率p ,而找到工作的概率p 则取决于城市就业人数和城市失业人数的多寡。 如果城市的预期收入超过乡村的收入,由乡村向城市流动的人口就会增加;当人口流动迫 使城市工资下降,城市失业率上升,使得城市的预期收入等于乡村收入,人口流动就会停 止;当乡村收入大于城市预期收入,就有可能出现劳动力流回乡村。这一模型从心理角度 比较合理地解释了发展中国家乡村人口向城市流动的现象,因此具有理论和政策意义。 4 杜森贝里:“示范效应”和“棘轮效应” 杜森贝里研究了大萧条时期( 1 9 3 5 1 9 3 6 年) 的消费者消费行为,提出了新的消费理 论。要点是: 1 在消费上,人们会相互影响,存在攀比心理倾向。一个人将其收入的绝大部分用 于消费,不是取决于他的绝对收入水平,而取决于和他人相比的收入水平。 2 消费者具有习惯性,它不仅受到当期收入的影响,也受过去达到的最高收入的影 响。这两种行为被称为“示范效应”和“棘轮效应”。 5 莫迪利安尼:生命周期理论 莫迪利安尼的分析是建立在边际效用理论和消费者效用最大化理论的假设基础上的。 他在从效用分析与消费出发对横截面资料的一个解释中认为:消费者消费任何一 个物品,都是为了得到一定效用。消费者总是想把他一生的全部收入,在消费上做最佳分 配,使他在一生消费中所获得的总效用达到最大,从而得到一生的最大满足。但是由于生 命周期的作用,一个人从出生到死亡都在进行消费,而人生的挣钱时间有限,为了在退休 后也能维持原有消费水平,个人必须在对一生收入作出预期以后,计划出一个均等的消费 比例进行消费。这样当收入暂时发生变动时,从生命周期计划来看,人们便要进行储蓄或 我国农民行为与心理的适应性变迁研究 负储蓄,以使收入变动相互抵消。得出的结论是:大部分高收入者,可能正处于其一生收 入的高峰时期,为了将来退休后消费水平不会降低,他们的储蓄占收入的比例较大,相对 来说,消费占收入比例较小。而那些无业可就的劳动者和退休老人收入低,储蓄率低,或 者还进行负储蓄,所以有较高的平均消费倾向。 6 霍尔:理性预期生命周期假说 霍尔认为弗里德曼“持久收入说”和莫迪利安尼“生命周期理论”在本质上是前瞻的, 但方法是后顾的。因此提出了个持久假说,首次将理性预期分析引入消费行为分析,拉 长了跨时期预算约束的时间跨度,从终生约束发展到跨时代预算约束,追求的不再是一生 效用最大化,而是跨时代效用最大化,从“精明的”、“前瞻的”消费行为与心理深化到“有 远见的,追求最优化”的消费行为与心理“1 。 7 、利兰德:预防性储蓄行为与心理 预防性储蓄是指风险厌恶的消费者为了预防未来不确定性导致的消费水平的急剧下 降而进行的储蓄。它强调储蓄动机不仅仅在于生命周期内配置其资源,而且是为了应付不 确定事件。有了未来预期的不确定性之后,消费者边际效用递减。因为依据理性原则,消 费者总是保持边际效用最大化和规避风险,不确定因素使得消费者认为未来预期消费大于 现期消费,从而采取谨慎态度,选择现期不消费而储蓄的方案。 8 贝克尔:人类行为的经济分析 贝克尔根据“经济人”的律条,坚持用“经济人”假定解释人类行为,坚信市场机制 能比其他人为组织更好地解决经济问题。他认为,政客也罢,知识分子也罢,经商也罢, 从政也罢,独身也好,结婚也好,利己主义也好,利他主义也好,各种人活动的目的只有 一个:追求效用最大化。效用可以是市场上的商品或劳务,也可以是声望、尊严等非货币 因素。 贝克尔的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对歧视的分析。这是贝克尔从传统经济学研究领域向“非经济领域”的开创性迸 发。他指出,歧视的存在并不必然源于收入差异,但收入差异和变化反映着实际生产力、 教育程度、工作技能、经验资格等变化,排除了这些因素的余项才是歧视的体现。歧视不 像人们认为的那样可以增加歧视者收入,而是带来双份损失。要维持歧视,歧视者要支付 一定的费用或成本。歧视的本质是一种心理偏好。 2 对犯罪行为的分析。认为:当预期效用超过时间和其他资源用于其他活动所带来 的效用时,个人才会犯罪。其动机在于利益成本的差异,不用分析道德滑坡、心理变态等。 3 对婚姻、生育和家庭行为的分析。认为:结婚的原因在于预期收益超过独身或继 4 我国农民行为与心理的适应性变迁研究 续寻找配偶所支付的成本。婚姻稳定性的影响因素有收入的高低、双方的了解、离婚的难 易与成本、寻找配偶时间的长短。同样,生儿育女如同购买某种耐用消费品,人们“购买” 子女乃是由于预期效用可以补偿机会成本和直接成本。但是,由于父母时间价值增加提高 了子女价格,因此子女数量减少。 4 对利他主义行为的分析。认为:“经济人”假定与利他行为相互矛盾,但利他主义 何以存在? 因为其在市场上没有收益,但在社会中可以提高防御灾变、应付不测事件的能 力,可以化解风险,从而降低成本。当然,利他主义与时间价值、投入要素变化有关。如 果时间价值大,利己行为就少,因此建立利他行为或主义的社会在于改变人们的费用比较, 而不在于改变人本身嘲。 9 卡尼曼:行为经济学 经济学理论中,“理性经济人”是指理性地追求自身利益或效用最大化的人。古典经 济学家把“理性经济人”看成是一个对苦乐能够迅速作出权衡的计算者,而苦乐以人们可 以体验到的“效用”来度量。随着以“公理化系统”为基础的科学方法论的兴起,经济学 家搞出了一套基于心理化系统的“选择偏好”理论。偏好指标是为做出选择物品的一个顺 序,而不是代表绝对的效用。这样,经济行为就具有某种意义上的理性,经济学似乎就成 了- - f “真正的科学”。但此问题又涉及了不确定性和预期约束问题,不确定性条件下的 “理性经济人”是在一定的预算约束下追求期望效用最大化,与人们对未来的预期和预期 的变化有关。“理性经济人”就变成了“理性预期经济人”,具有“完美理性”。而卡尼曼 在展望理论:风险下的决策分析中认为,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往往十分复杂,决策者可 能会对得到的收益表现出风险规避,( 因为其对大数额的收益相对低估) ,而对可能造成的 损失却表现出风险追随( 因为其对大数额的损失相对高估) 。这样,展望理论就能解释一 些传统经济学无法解释的“反常现象”:人们愿意驱车去路途遥远的超市购买总额很小的 打折商品,而具有同等规模折扣的贵重商品却使他们提不起驱车前往的兴趣。 纵观西方主流经济学研究,其主要特点是: 1 研究对象大多以城市居民为主。因为随着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西方社会已 经消除了“城乡二元“结构,大部分农村已经转化为城市或者城镇,农民也早已不是传统 意义上的农民而转化成了城市或者城镇居民。 2 研究背景是成熟的市场经济社会,因此,不可能关注与研究转型经济社会中居民行 为与心理的适应性变迁。 3 研究目的在于通过分析居民行为与心理的变化对于企业与政府决策的影响程度,来 提高经济运行效率。 我国农民行为与心理的适应性变迁研究 尽管西方主流经济学对于居民行为与心理的研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是它不适合中 国国情,尤其是不适合于分析受传统文化和二元结构影响时间较长与范围较大的农村居 民,更不能够分析我国农民在市场化进程中行为与心理的适应性问题。 二国内研究综述 从已有的资料看,国内学术界对此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两个方面: 1 农民( 主要是农民工) 的适应情况。学者们认为农民工既受到了工业文明的冲击 与影响,也感受到了制度的排斥力量,受到了城市的歧视,难以融入现代主流社会,存在 文化边缘性特征“1 。 2 农民心理的变迁。认为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所产生的精神回应,使得农民在思维 观念、审美情趣、价值取向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的嬗变,变依赖为自主,变封闭为开放“3 。 当然也产生了心理误区与心理错误,产生了不确定性感受。1 。 国内学术界研究的不足是: 1 实证性不够。缺少具体而详细的数据与资料,不能够有力支撑自己的理论与观点, 使得研究显得过于空泛。 2 理论性不够。在相当长的时期,农民行为与心理的研究被认为是属于心理学与社 会学研究范畴,只是简单地进行一些社会调查,没能够运用经济学理论加以分析与总结, 因此不能够揭示农民行为与心理变迁后隐藏与蕴含的深刻经济规律与演变轨迹。 3 系统性不够。从已有的研究来看,多是抽取农民的某一种行为或者心理进行讨论, 比较常见的是农民消费行为与心理、进城心理与行为,显得比较零碎与散乱,缺少整体观 察,不能够解读市场经济改革中农民的心理概况与全貌。 4 跨学科研究较少。目前,经济学研究大都集中在农民负担、农民增收等方面,缺 少对于农民行为与心理的适应性研究,缺少人文主义关怀;心理学与社会学学者虽然进行 了一些社会调查,但是其研究深度不够。因此,需要进行交叉研究才能使得分析与解释更 为透彻,更为合理。因为研究农民需要把握农民行为,农民行为的深层是心理因素,而心 理变化由社会环境和市场化进程等外生因素引起和决定,单学科研究未免具有局限性。 三、研究方法 一 调查对象与样本选择 本论文的调查对象主要为甘肃河西地区农民。由于河西地区在甘肃省处于较为发达地 区,农民本身已经发生行为和心理上的分化。然后,又特意将样本选择再次细分,一部分 是古浪县井泉乡的1 0 0 名农民。这里处于山区,交通、经济、文化不发达,农民的行为与 心理比较特殊:另一部分是金昌市永昌县朱王堡镇的i 0 0 名农民,永昌县经济水平就全省 6 我国农民行为与心理的适应性变迁研究 而言也处于较好层次,朱王堡又是全省“示范性小城镇”,故农民行为与心理又不同于前 者;另一部分是西北师大西门口外来打工的5 0 名河西农民,这部分农民长期居住在城市, 思想观念、价值取向、生活方式异于前两者,故也特意分为一类进行调查;第四部分,是 经济水平处于中等小平的武威市羊下坝乡的1 0 0 名农民。 二 调查工具 本次调查使用的工具为农民行为与心理适应性变迁调查问卷l 份,农民访谈提 纲l 份。以上两份材料在初次脱稿后,取得了西北师大经管院、社会学系的硕士生导师 和部分研究人员的修改意见。同时,听取了被测农民意见,取得了问卷调查的实用性和可 行性。 三 调查方法 1 问卷法:共发放问卷3 5 0 份,收回问卷3 2 0 份,有效问卷3 2 0 份,回收率为9 1 4 , 有效率为9 1 4 。 2 访谈法:对西北师大西门1 :3 的1 0 名打工者进行了深入访谈,访谈以提纲为主进行, 最后将访谈结果整理成相关材料。另外,还对进行“三农”问题研究的1 0 名专家学者进 行了访谈,取得了宝贵的看法和意见。 3 资料收集法:对关于农民行为、心理、社会变迁的相关资料进行了收集和仔细阅读, 包括:论文、专著、报道、网上材料等。 塞璺堡墨堑塑量望塑尘重堕丝垄妻;l ! ! l 第二章农民主要经济行为与心理的适应性变迁 一农民消费行为与心理的适应性变迁 一 农民消费行为与心理的适应性 市场经济条件下,消费从两个方面实现对经济的拉动,一是消费需求是构成需求的重 要方面,二是消费( 尤其教育、健康方面的消费) 对人力资本的改造为经济增长提供了不 可缺少的生产力。但我国在计划经济时期,由于消费者选择非自由、价格非弹性,消费者 受流动约束限制,未来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偏好小,居民消费行为与心理形成了对国家依赖 的特征。 1 9 7 8 年的经济改革,重新确立了居民选择权利,从推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到多 种经济成分并存,从调整物价到取消票证和放开市场,导致收入来源多元化,对居民消费 影响巨大,农民消费行为与心理发生适应市场经济文化的深刻变化:8 0 年代中期,居民对 以手表、自行车、缝纫机为代表的百元级耐用消费品需求量增加;9 0 年代中期,百元级 耐用消费品的需求趋于饱和,对于以彩电、洗衣机为代表的千元级耐用消费品的需求开始 增加。吃的方面,恩格尔系数有下降趋势,含能量、有营养的副食消费上升;穿的方面, 对棉花、昵绒等需求上升,对款式、花色的要求提高;住的方面,对室内装潢用品的消费 需求有增无减;行的方面,购买摩托车、机动三轮车的入越来越多。也有不少人在美容美 发、穿着打扮、旅游观光、健身娱乐、特殊嗜好方面乐于进行支出。 从上面的情况看,农村居民的消费行为与心理发生的深刻适应往转变在于: 1 从“从众消费心态”向“自主消费心态”转变。农民“自我”意识开始觉醒,打 破了“由市场为我定下消费标准”这种消极的消费模式,农民开始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什 么产品适合自己并且有一部分农民有了“我要与众不同”的消费意识,开始表现出了一 种个性化的自我消费模式,不再一窝蜂地购买商品。尤其是青年农民,思维活跃,对于未来 充满希望,具有追求个性的心理,是新消费时尚的追求者、尝试者与推广者。 2 从“满足物质需求”的消费观念向“不仅仅满足物质需求,同时也注重精神需求” 的消费观念转变。对产品的要求不止于功能上的满足,品牌能否优越和情绪上的“快感” 变得越来越重要。 3 “从只要吃的饱就好”向“花钱求健康”转变。农民愿意花钱得到健康,尤其是 在老年人和小孩身上,希望他们健康。访谈中,许多农民都给老年人与子女购买牛奶等 营养品 我国农民行为与心理的适应性变迁研究 4 从“两耳不闻密外事”向“咨询消费”的消费观念转变。农民开始意识到管理、 安排生活的重要性,开始知道信息和咨询的重要性,开始关注严肃性新闻、评论、娱乐产 品、生活资讯、商情、财经、外国事物的介绍。 5 从“只要能用就行”向“追求品牌”的消费观念转变。在购买商品时,首先注意货 架上自己熟悉的品牌,如“娃哈哈”、“汰渍”、“健力宝”等,原因主要是觉得可靠 二 农民消费行为与心理的不适应性 农民在消费中也出现了与市场经济消费模式不相适应的行为与心理。表现为: 1 强烈的后顾行为与心理。 农村消费者在收入支出上的排列次序是:再生产、子女教育、子女结婚、盖房、电 器、日常消费品等,农村生产性消费大于非生产性消费。农村消费者产生后顾之忧是正常 的。原因是:农村居民完全没有城市居民拥有的社会福利与社会保障机制,农民的生、老、 病、死都有自己全部承担,社会保障的滞后产生了不安定感;农民对于9 0 年代医疗体制改 革与教育改革带来的风险反应强烈。以教育为例,高校收费标准基本在4 0 0 0 元学年,再 加上逐年上涨的教材费、住宿费、伙食费与日常生活开支,每个学生每年开支少则需要 6 0 0 0 元,多则需要上万元。农村的中小学虽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但学生交纳的费用依 然不菲。较高的学杂费开支与不高的收入水平形成反差,加大了农民的经济负担与精神压 力a 另外,自然灾害带来的风险以及农产品价格波动造成的利益损失等支出预期的刚性增 长,也会使得农民紧缩消费开支,加大谨慎心理与行为。总之,从传统体制的外向消费模 式,到2 0 世纪8 0 年代的过渡阶段,再到9 0 年代初期确立的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内生行为 模式的制度变迁,直接导致农民短期收入均衡长期化,农民消费预期不稳,消费十分谨慎。 2 盲目的攀比行为与心理。 这是好胜的消费行为与心理。消费目的不是为了提高自身物质生活水平,而是为了追 求消费行为本身的社会意义,以消费行为来炫耀和显示自己的财富与地位,满足虚荣心。 西方经济学中称此为“相对收入原理”。有些农民不考虑自己的实际经济状况,盲目购买 高档商品, “打肿脸充胖子”者不乏其人。这在婚嫁丧葬方面表现得较为突出,“你有我 也有”,“你干我也干”,“你没有的我更要有”,“你没干的我更要干”。许多青年在结婚时 相互比较,要求越来越高:房屋要装修一新,组合音响顶级化,各种家用电器要买全,结 婚照片要有档次,场面要排场,嫁妆要精品化。老人去世后要大摆酒席,你上“三菜一汤”, 我来个“九菜两汤,卜要吹吹打打,你请和尚讲经,我让道士布道。结果是不考虑价格、 是否必要、是否有意义,演变为种情绪化的非理性消费,步入赤字消费误区,经济实力 难以支撑,只得借债度日。 9 我国农民行为与心埋的适应性变征研冗 农村许多地方人情消费剧增,每逢事情如长辈做寿、小孩满月、周岁、乔迁新居、盖 房、建坟墓,必摆宴席,招待庆贺。来者为了面子,不得不有备而来,买鞭炮,挂彩礼,多的上 百元,少也得几十元这种人情消费像芝麻开花一样节节高,比如结婚用的贺礼红包,改革 开放之初也就是几元钱,现在则涨了十几倍。 4 迷信与赌博消费行为难以消除。 想当多的农民在富裕后,开始烧香拜佛,算命看相,建房请风水先生,修家谱,祭奠祖宗 等,不良习俗消费有所抬头。还有许多地方赌博风气盛行,参与者老中青皆有。有的农民在 子女教育上不愿意花钱,自己买麻将却舍得投入,买了大的再换有款式的可以说传统习惯 仍在支配着农民的消费行为 5 保守的消费行为 当前,农村的经济发展水平还不是太高,农民个性实际上正处于一个从封闭保守向开 放交流、从小心谨慎向大胆开创的转折状态,一事一时封闭保守,另外一事一时又能够开放 交流,而在农民纯收入增加较缓慢的情况下,传统的量入为出的观念表现十分突出 6 求同从众行为与心理仍然存在 尽管有些农民开始注意自我,但对于大多数农民来说,从众消费仍然存在。农村消费环 境较差,一些基础设施比较落后,导致信息传递滞后,接受外界信息的渠道不多,而农村内 部的信息交流却活跃相当,农民在作出重大决策前,公众与内部意见与示范作用会给消费 者各种有形或者无形影响,使得农民自觉与不自觉地跟从大多数农民的消费行为。 7 消费模式与市场经济消费模式不一致 农民不愿意将自己的余钱都用于消费。储存心理与行为难以改变( 见表1 ) 。调查中, 农民不消费的原因有:“养老”,“子女( 或自己) 结婚”,“供子女上学”,等等,仍然是“储 蓄消费储蓄”的行为与心理模式,而不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消费储蓄 消费”的市场经济模式。 表1 :农民不消费余钱的原因( ) 原因项男女合计 养老 89& 5 子女( 或自己) 结婚1 21 81 5 交子女教育费用 2 52 42 4 5 吃利息 232 5 修房建房1 91 41 6 5 日常生活与生产用3 23 l3 1 5 其他 211 5 台计1 0 01 0 01 0 0 t 0 我国农民行为与心理的适应性变迁研究 8 信贷消费观念与行为难以形成。 消费信贷实际上是“用明天的钱圆今天的梦”,是一种健康的消费方式。西方市场经 济社会中居民的消费观念是在住房、旅游、教育等方面都要信贷,如果有足够的储蓄以后 再去消费,不但会影响个人生活,而且会对个人发展造成损失调查中,农民对此感兴趣的 仅占7 ;不愿意或表示担忧的居民所占比重达7 3 ,其中:4 3 的农民明确表示,不接受 消费信贷,“无债一身轻”,“寅吃卯粮”是给自己找苦吃:3 d 的农民对消费信贷存在着怀 疑。另外2 0 的农民认为自身经济状况无力进行信用消费( 见表2 ) 。结果是许多人一生都 在辛苦中度过,没有时间与机会去享受生活 表2 :农民对现代借贷消费的看法( ) 调查顷男女合计 很感兴趣8 67 无债一身轻 4 04 64 3 表示怀疑2 8 3 23 0 自己经济状况无力进行信用贷款2 41 62 0 合计1 0 01 0 0l o o 对于导致农民信贷消费行为难以产生原因主要有: 1 传统观念的制约,农民有“量入为出,勤俭节约”的消费习惯,认为借钱消费会损 害自己名声,节俭才是一种美德; 2 农民收入不高,收入增长呈低迷状态,对消费支出的制约具有高度的感性: 3 消费环境不佳,不规范的行政事业性收费问题难以彻底解决,如:高额的购车附 加费;摩托车牌照费:车辆定期检验费;城市增容费,等等。 4 由于我国没有建立个人信用制度,银行防范消费信贷风险机制不健全,银行难以 对借款人真实经济状况作出准确判断,发放消费借贷的风险很大,为了控制经营风险,不得 不设置繁杂的手续另外,担保法规与保险制度还没有对消费信贷的规定,许多消费者在 申请消费借贷时无法获得符合贷款人的要求两只好放弃。 二农民人口生产行为与心理的适应性变迁 一 农民人口生产行为与心理的适应性 1 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农民多生多育与偏爱男性子女的行为与心理具有其合理性 与必然性。 ( 1 传统农业社会存在刺激人1 3 增长的机制。经济学认为,居民的经济活动在每一个 我国农民行为与心理的适应性变迁研究 时期都有剩余存在,只不过获得的大小和方式有所不同。在中国传统农业社会,由于经济 剩余很少,所以用于知识创新的剩余也很少,而且知识创新的周期也极为漫长。缓慢的经 济增长对制度变迁需求也较小,由此决定t n 度变迁也以极其缓慢的速度进行着。可以说, 制度变迁周期比知识创新的周期还长。在这样一个历史经济条件下,农民能够在短期内明 显感受到能增长的就是人口本身,通过人口增长增加劳动量,来生产更多的社会剩余,这 成为农民经济行为的主要追求与动力。 2 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没有显示出来。劳动力对社会财富剩余的促进必须有两个前提 条件,一是必须不受土地数量的约束,可利用的土地必须能够满足劳动量增长的需要,二 是必须以一定技术水平为前提。在农业社会,对人口增长影响主要不是来自于技术约束, 而是土地约束。但是土地对人口增长的约束必须在没有战争、灾荒和不合理制度干扰的条 件下才能成立,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才能发挥作用。中国传统农业社会周期性地出现土地集 中或政府腐败,往往导致饥饿、动乱、引起人口减少所以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并没有显示 出来,相反人们更加追求人口增长,最终使农业社会成为人口主导型社会。 3 家族文化的需要。传统家族经济特征突出表现为拥有共同的族产,并以此维系家 族的存在与发展。族产主要指族田,族田是为全族人的利益服务的,根据不同的用途分为 祭田、义田、学田等。族田是宗族的经济命脉,是家庭各项活动的经济后盾。此外,家族 还具有扶持族内贫困家庭的功能,目的在于增强家族凝聚力。用于资助弱者的钱物,有的 来自于族产收益,有的来自于富者的捐献。富者之所以愿意捐献,一是因为血缘上的联系, 二是因为这种做法可以维持家族势力,其实这也就是维护他们作为家族势力代表的地位。 家族文化的特点就决定了人们必然把生育男孩与多生作为一种追求。个体人格绝对服从于 集体人格,每个个体离开家便失去了个体存在的意义,所以家的成员以家的建立、存在、 延续和兴旺作为毕生的追求,这不仅是一种任务,而且也是自我生命意义的实现过程。作 为一个亲子所构成的生育社群,家的最主要功能便是生育,家本位的思想注定了早育、多 育和性别偏好的生育决策,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