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司马光史学的理学精神.pdf_第1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司马光史学的理学精神.pdf_第2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司马光史学的理学精神.pdf_第3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司马光史学的理学精神.pdf_第4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司马光史学的理学精神.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司马光史学的理学精神 摘要 司马光的史学在史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研究他史学思想中的理学精 神,有助于把握那个时代史学思想的特质,有助于促进史学理学化过程的研究, 也有助于研究理学思潮的兴起。笔者认为,处于理学思潮兴起时期的司马光的史 学体现了理学精神。 其一,在于司马光的历史观。司马光的历史观可概括为“纲常决定论”与“君 心决定论”。他认为“道”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决定历史兴衰的要素,而 “道”在人类社会中表现为纲常伦理,因此,遵循纲常伦理即为从道。司马光又 通过对人性生成的分析,得出人性善恶混,只有遵循“道”才能生的结论,因此, 为了人类的繁衍,遵循纲常也是必要的。在哲学上的这种认识,使他在总结历史 盛衰变迁时往往着眼于纲常伦理与社会治乱之间的关系。他认为纲纪兴则国兴, 纲纪乱则国亡,这就是他的“纲常决定论”。 司马光另一重要历史观为“君心决定论”。他认为主宰社会历史发展之根本 力量一一“道”在社会上的行与不行与君心有很大的关系。所以司马光在总结历 史经验教训时关注君心,并认为君心在历史发展中有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君心 明则政治清,天下治,否则终归于“乱”甚或“亡”。司马光这种历史观的形成, 是他对心、性、行关系探讨的结果,也是他总结历史经验的结果,更是现实社会 政治的需要。 纲纪与君心是导致社会历史兴衰,推动历史发展的根本因素,这是司马光在 史著中持有的历史观。但通过进一步分析,可发现纲纪是“道”在社会中的体现, 君心是“道”在社会中实行的关键。实际上,这反映了司马光同其他理学家一样, 认为推动与主宰历史发展的根本力量是“道”。 其二,在司马光对史学功能的认识上。司马光认为经与史是本与末的关系, 史是用以体认与宣扬经所载之道的媒介。他在资治通鉴序中己明确写出了他 作史的目的,是以史为鉴,以史为用,在历史的变迁中寻出一个主宰之道。所以, 司马光的史著是为了给统治阶层提供借鉴,承载的是他所认为的治国安邦之道。 其三,在司马光的史学方法上。司马光的史学在编撰上以编排严谨,采择翔 实而著称,这与他以史明理的史学思想没有矛盾。在司马光看来,记述不实,则 无以明理,理以史而明,而以史明理的史学思想必然会影响到史料的编排与选材, 通鉴虽是众手成书,但其是非予夺之际,一出司马光之笔削,而这“是非予 夺”的背后贯穿着他的政治思想和道德伦理原则。所以他在选材上虽以“求实” 为标准,但以“情理”度之的情况也存在,故以封建伦常判断史实,主观臆断甚 司马光史学的理学精神 至弃真存伪之事也有发生。在具体记述中,司马光虽自称没有褒贬之法,但他以 史明道的指导思想实际上已使其论述具有了褒贬之意,他通过有选择的记述和评 论,传达了他尚伦理、重人伦、以德治天下的精神。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司马光的史学己具有理学精神。 关键词:司马光;史学;理学 湖南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 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 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 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 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酃嗲艳日期:渺海翻f 6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 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 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湖南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 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 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 、保密口,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 、不保密团。 (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作者签名:卸带罩钐 导师签名:雾扩i o 么 日期:7 肿g 年矿月6 日 日期:2 。d 孑年,月z o 日 硕士学位论文 第1 章绪论 1 1 选题起因与研究方法 1 1 1 选题起因 司马光与理学并非没有关系,这一点许多学者是承认的。但究竟有怎样的关 系,他对理学及理学化史学的发展有没有贡献,贡献如何等等,这些课题还有待 于迸一步探讨。 司马光与张载、程颢、程颐、邵雍相交甚厚,在生活与学术上都有来往。南 宋初年,朱熹作六先生画像赞,把司马光列为“六先生”之一,与周敦颐、 张载、二程、邵雍并列。由于其他五位都为理学开山者、创始人,我们很容易联 想到司马光与理学的关系,以及他在理学发展过程中的贡献。但朱熹与吕祖谦编 理学入门书近思录时,仅选录了周敦颐、张载、二程的著作与言论。南宋末 年,李心传上奏理宗,乞以司马光与周、张、二程、邵、朱熹七人从祀,不报回。 周敦颐、张载、二程、邵雍被视为理学的开山者与创始人,朱熹被视为理学的集 大成者,将司马光与这些人并列,这一现象说明了在李心传看来司马光与理学有 很大的关系。 司马光一生主要精力在著史上,他和他助手们撰写的历史著作资治通鉴 在中国史学史上有很大的影响。由于司马光所处时代为理学思潮兴起时,理学的 兴起势必会影响到史学思想领域,而他与张载、二程、邵雍的密切关系,不仅在 哲学研究领域逐渐引起了重视,在史学研究领域也引起了争论。大体上有两种看 法,一种认为司马光的史学为考据派史学发展的巅峰,是对当时史学理学化的拨 乱反正;一种认为司马光的史学具有理学化史学倾向。 司马光的史学究竟是否具有理学化史学的特征。这个问题不仅涉及到解读他 史学著作本身,涉及到对他在理学化史学发展史上的定位问题,也涉及到研究他 与理学之间的关系。因史学思想不是被动地反映哲学思想,也会对社会思潮起到 引领的作用o 。所以,研究他的史学是否具有明显的理学化特征,涉及到他在理学 发展中的贡献和他在理学发展史上的定位问题。 简言之,司马光的史学在史学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研究他史学思想中 的理学精神,有助于把握那个时代的史学思想特质,有助于对史学理学化过程的 研究,也有助于研究理学思潮的兴起。 。吴怀祺中国史学思想通史北京:中华书局,2 0 0 6 ,2 9 6 。陈谷嘉北宋时期史学研究新潮的兴起及其对理学的引领学术探索,2 0 0 3 , ( 9 ) :7 7 7 8 硕士学位论文 究视角的变换,使司马光思想及其史学思想的研究不断有了新的结论。 从研究对象上粗分,有资治通鉴的编纂学研究,通过研究司马光在通 鉴中使用的编纂方法探究他的史学思想。有利用资治通鉴、稽古录等 史著作为史料,研究司马光的社会或学术思想。史论是司马光史学思想的重要组 成部分,有的研究者专就司马光的史论进行了分析,发现他以纲纪伦理评价人物 与历史盛衰,从而得出司马光的历史观为“纲常决定论”。 从研究方法上看,有的采用比较法。例如,比较司马光与范祖禹的唐史观, 比较司马光与王夫之的史学观,比较司马光与司马迁的史学思想,通过这些比较, 司马光史学思想的时代性就更加凸显。结合司马光的学术思想研究史学一直是一 种方法,有以司马光的易学思想来阐释,有以司马光的礼学思想来阐释,有结合 司马光的理学思想进行研究。这些研究从不同的角度分析了司马光的“纲常伦理 决定论”这种史学思想的来源。 有学者认为,司马光是理学的先驱者,或者是理学的重要创始人。而这些哲 学上的研究成果势必会影响到对司马光史学思想的研究。如果司马光的哲学思想 具有理学特色,那么他的史学与理学的关系如何,他的史学在史学理学化的过程 中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这些都成为我们现在思考的新课题。 白寿彝认为司马光的史论强调“君尊臣卑”,史学著作突出的是名教思想,而 这正是理学家关于春秋严明分等级和伦理道德观点的发挥。吴怀琪认为,在 史学思想方面,司马光和宋代理学家的历史观有相同的地方,但相比之下,司马 光的思想显出哲理上的不足。现在也有学者变换研究的视角,将司马光的史学思 想置于整个的理学思潮中进行思考,即将司马光的史学思想与理学思想结合研究。 于瑞桓的司马光的史学思想及其理学精神即为一例。此文认为:。司马光的 资治通鉴修撰与北宋理学思潮的兴起几乎同时同地,信仰、知识、思想上的 相互认同,构成了这两项文化成果上的内在联系:司马光的史学活动,不但是理 学思潮的源流之一,更重要的是,他的史学活动和史学思想也深刻反映了那一个 时代的理学精神。” 他对司马光的史学思想进行了分析,认为他持有“古今之 道不变”的历史观、“纲常名分决定论”和“远天近人”的思想,以及以史明道 的思想,而这些正是理学精神的体现。 所谓“知人论世”,“论世”不仅要论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背景,也应结合当 时的学术环境背景。这样不仅有利于理解著者学术思想本身,更有助于真正把握 史著中所蕴含的时代精神。影响著者史学思想的因素有许多,笔者考虑到司马光 不仅是一个学者,还是一个怀有治国安天下的伟大抱负的政治人物,因此在本文 。白寿彝中国史学史教本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0 ,1 9 7 o 白寿彝主编,吴怀琪著中国史学史第4 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 0 0 6 7 0 。于瑞桓司马光的史学思想及 司马光史学的理学精神 中对司马光史学思想进行研究时结合了社会政治因素与当时的学术思潮。 1 3 基本思路 为了研究司马光史学是否具有理学化倾向,需要对理学化史学有所了解。笔 者首先对理学化史学的特征予以分析和介绍,使对理学化史学有所把握;再通过 分析司马光的历史观、史学观以及史学方法,判定他的史学是否具有理学精神。 第一章,绪论。本章旨在说明论文研究的起因,目前学术界在这方面的研究 成果以及论文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二章,理学化史学之兴起与特征。首先介绍理学化史学兴起之社会政治背 景与学术背景,从而了解这一时期史学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从这个角度出发, 分析理学化史学在历史观与史学观、史学方法及内容上所具有的特色。 第三章,司马光的历史观。历史观会影响著史者对历史的解读,司马光的历 史观可概括为“纲常决定论”与“君心决定论”。笔者结合其哲学思想及当时的社 会背景对他的历史观进行了分析,认为他的历史观是其对宇宙社会之道探求的结 果,是对心、性、行之间关系分析的结果。他对史学的认识会影响到史书的编撰, 也会成为史书编写过程中的指导思想。司马光认为在历史经验中可以认识到人类 社会主宰之道,同时,历史也具有明道之功用。这些历史观与史学观同理学家的 观点基本上是一致的。 第四章,司马光的史学方法。司马光以史明理的史学思想必然会影响到他对 史料的编排、选材与记述。反过来,通过分析他对史料的编排、选材与记述,可 以发现司马光史学的特色与思想。司马光在具体编排纪年上不辨正统、以“三家 分晋”为通鉴的开端;在史学内容上,增加了忠孝节义。在他的具体记述中, 一方面在事物评价方面,存在与传统观念之不同;另一方面在对史料的取舍过程 中,因以“情理”判别史料真伪的现象也存在。这些具体的史学方法可反映出司 马光史著中的指导思想及其史学特色。 , , 通过以上的分析介绍,笔者得出司马光的史学思想具有理学精神,其史学具 有理学化史学特色的结论。 硕上学位论文 第2 章理学化史学之兴起及特征 许多学者都提到过宋明时期大量涌现的义理史学,他们认为这一时期的“义 理史学”与以往的“义理史学”是不同的,但对这种史学却很少给出明确的定义。 学者或用“史学理学化”概括这种史学特色,或用“理学化史学”加以说明,或 直接用“义理史学”来标明之。“义理史学”是对以史明理的史学的一种概称,宋 之前就存在,春秋公羊传即为一例,所以用这个名称彰显不出这一时期的史学 特色。这一时期的史学特色是史学深受理学影响,并促进理学发展的史学范型。 史学的理学化是指史学的一个趋势或走向,理学化的史学强调史学发展的一个结 果。从兴起到成熟,这中间必然会有一个过程,“史学的理学化”就标明了这种过 程,在“理学化”过程中,史学思想在不断地变化发展。为了说明这一时期义理 史学的特色,我们不妨采用“理学化的史学”这一名称以与以往的“义理史学” 相区别。 2 1 理学化史学兴起之社会学术背景 新学术思想的形成不仅与自身的发展有关,而且与现实的需要也有密切关联, 与社会联系紧密的史学思想更是如此。 “史”最初指掌管官书起草之人,。左史记言,右史记事”回,发展到后世, 遂将记事之书称为“史”。可见,史书之原意及功能是载言记事,这些“言”与“事” 可为后世借鉴。自孔子“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诸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夫春秋 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 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o ,开了史学明义理之先河。总 体来讲,史学可分为叙述史学、考据史学与义理史学三类。义理史学往往受著史 者的主观影响更大,它是宣传作史者思想的一个媒介。通过这类史学可发现作史 者对社会及历史的基本认识,而这些认识部分是当时的社会思潮和社会环境的产 物。所以,研究某个时期或某个人的史学思想,应该先考察当时的社会环境与学 术思潮。 陈寅恪说过“中国史学莫盛于宋” ,宋代史学之繁荣,后世可见。这一时期, 史学有了很大的发展,突出表现在两方面:考据史学的发展、义理史学的大量涌 现。 o 清纪昀编钦定四库全书总目卷3 1 北京:中华书局,1 9 9 7 4 0 8 o 汉司马迁史记卷13 0 北京:中华书局,1 9 5 9 ,3 2 9 7 o 陈寅恪金明馆丛稿二编上海;上海古籍出版杜,1 9 舳,2 4 0 硕七学位论文 其主要表现就是引起史学理学化和哲理化的倾向。国 2 2 理学化史学的特征 已有学者总结过理学化史学的特征 ,钱茂伟就从表面和结构上进行了总结。 笔者在这个基础上再从思想的层面去说明理学化的史学,使人们从思想层面把握 这种史学的本质。 理学思潮影响到史学领域,使得这一时期史学出现了新的特色。在对人类历 史认识的方面,儒家在这一时期对主宰宇宙社会之道的追寻与探讨,也反映到了 史学上。理学家把人类社会作为宇宙总过程的一部分,用“理”对宇宙自然和历 史社会作深层次的概括,并认为天理决定了历史的兴衰变化。在史学著作上,表 现为古史著作的出现与发展。这一时期古史著作大量涌现,如罗泌的路史,司 马光的稽古录,胡宏的皇王大纪。他们都试图在天地古今的历史变迁中寻 求或验证他们所认为的主宰宇宙社会人事之道。 理学化史学的历史观主要为“纲常决定论”和“君心决定论”。“道”与“理” 在形而上与形而下的贯通,使得理学家为纲常伦理找到了天理的依据,理学家在 寻求主宰宇宙社会之道时为儒家的纲常伦理找到了新的依据。“天在上,泽居下, 上下之正理也。君子观履之象,而分辨上下,使各当其分,以定民之心志也” 。也就是说,上下尊卑之分,乃是“正理”。所以,维护正当的纲常名分就是顺 应天理,就会使社会安定有序。因此,纲常伦理成为决定与衡量社会兴衰的标准, 这种观点在史学观上发展为纲常伦理决定论。 理学化史学另一重要历史观是“君心决定论”。这种观点的出现不但与历代史 学家们总结以往的政治经验有关,与当时学者们熟衷于讨论心、性、道德修养有 关,更在于现实的刺激与推动。宋太祖时期皇权的高度集中,君主的自身修养对 社会政治影响的扩大。这使人们认识到,若使政治清明,就必须提高君主自身的 修养,在理学家们看来,尤其是要提高君主的道德修养。 明道先生尝言于神宗日: 得天理之正,及人伦之至者,尧舜之道也! 用其私心依仁义之偏者,霸者之事 也王道如砥,本乎人情,出乎礼义,若履大路而行,无复回曲霸者崎岖反侧于 曲径之中,而卒不可入尧舜之道故诚心而王,则王矣;假之而霸,则霸矣。二者, 其道不同,在审其初而已易所谓。差若毫厘,谬以千里”者,其初不可不审也。 惟陛下稽先圣之言,察人事之理,知尧舜之道备于己,反身而诚之,推之以及四海 。杜华简论宋代史学的特点聊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 0 0 0 ( 3 ) t6 。钱茂伟关于理学化史学的一些思考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 0 0 0 ,( 1 ) :8 7 9 l 。宋- 程颢,程颐二程集伊川易传卷i - 北京:中牛书局,2 0 0 4 ,7 5 0 司马光史学的理学精神 进而判断该人物行事是否符合义理。这是理学化史学所明之道一。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理学家对纲常伦理与前代有所不同,所以他们在史学教 化中强调尊卑有分的同时,也突出了君臣相互依赖的方面,“君怀抚其下,下亲 辅于上,亲戚朋友乡党皆然,故当上下合志以相从”。理学家们认识到只有维 系这个相互依赖的关系,才能够君敬臣,臣忠君,君臣相合,而这正是天下大治 的一个重要条件。“凡天下至于一国一家,至于万事,所以不和合者,皆由有间 也;若君臣、父子、亲戚、朋友之间,有离二怨隙者,盖谗邪间于其间也; 去其间隔而合之,则无不和且治矣。噬嗑者,治天下之大用也。”圆这就是理学家 对纲常的理解。简言之:纲常是天理的体现,是维系君臣之尊卑的规定;纲常对 君臣的要求是相互的,君敬臣、臣忠君,是君臣和合关系的保证。这是其所明之 道二。 理学家以天理的依据,历史的证明阐释了“君”存在的意义及职责与应具有 的德行。二程认为:“人之生,不能保其安宁,方且来求附比。民不能自保,故 戴君以求宁;君不能独立,故保民以为安。” 他认为君主的产生是社会的需要, 君主存在的意义与职责是保民,所行之目的是为民,“人君比天下之道,当显明 其比道而已。如诚意以待物,恕己以及人,发政施仁,使天下蒙其惠泽,是人君 亲比天下之道也”国。人君必须要依“道”而行,要具有“仁”德,只有这样才能 履行君主的义务,完成君主的职责,最终使人民过上安定的生活。这不仅是一种 简单的认定,这种思想背后有“天理”的支持,“道之外无物,物之外无道,是 天地之间无适而非道也。即父子而父子在所亲,即君臣而君臣在所严,以至为夫 妇、为长幼、为朋友,无所为而非道,此道所以不可须臾离也” 。因此,在理学 化的史学中,君德为所明道之三。 虽然理学化的史学是指受理学思想影响的史学范型,但并不表明它仅仅是理 学在史学上的反映。理学化史学对理学的发展也有重要影响。理学的求理不能离 开史学。古今历史的发展变化使理学家总结出天人之道,而论证纲常名教为天德 的表现更少不了历史的说明。缺乏历史的验证,理学便难以被人们接受。理学与 史学,二者是互相促进与发展的。 但是理学家在对待史事与义理的态度上,倾向于把史料的真实性放在次要地 位。这与历史的求真原则是相悖的,失去了真实性作为基础,这种史学也逐渐演 变成为一种空疏无用之学。 宋 柬 社。 柬 柬 社, 末 程颢,程顾二程集伊川易传卷1 北京:中华书局2 0 0 4 ,7 3 8 朱熹,吕祖谦近思录卷8 朱子全书第3 0 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合肥:安徽教育出版 2 0 0 2 ,2 4 3 程顾,程颐二程集伊川易传卷1 北京:中华书局,2 0 0 4 ,7 3 9 朱熹,昂祖漾近思录卷8 朱子全书第3 0 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杜,合肥:安徽教育出版 2 0 0 2 2 4 2 程颢,程颐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卷4 北京;中华书局,2 0 0 4 ,7 3 7 4 1 0 硕士学位论文 第3 章司马光的历史观 历史观会影响著史者对历史的解读,司马光的历史观可概括为“纲常决定论” 与“君心决定论”。笔者结合司马光哲学思想及当时的社会背景对他的历史观进行 分析,认为他的历史观是其对宇宙社会之道探求的结果,是对心、性、行之间关 系分析的结果。对史学的认识会影响到史书的编撰,也会成为史书编写过程中的 指导思想。司马光认为在历史经验中可以认识到人类社会的主宰之道,同时,历 史也具有明道之功用。这些历史观与史学观蕴含了他的理学精神。 3 1 纲常决定论 司马光认为,“道”是宇宙社会的主宰与动力,“道”的显与隐决定了社会 的治乱盛衰,而“道”在社会体现为纲常伦理,因此,亦可称为纲常伦理决定历 史盛衰。注重纲常伦理是司马光史学的一大特色,前人已将这种史学观点总结为 “纲常决定论”或“道德史观”。笔者认为,这种观点在儒家的历史著作中一直 有体现。即便是刘知己的史通。也是上穷王道,下达人伦,所以仅通过证 明司马光史学观为“纲常决定论”不足以反映他史学思想中的特质。必通过寻根 溯源,揭示他这种史学观的来源才可真正理解其所具有的意义。 3 1 1 纲常决定论的哲学依据 司马光认为贯通古今之道是不变的,“古之天地有以异于今乎? 天地不易也, 日月无变也,万物自若也,性情如故也,道何为而独变哉”。,而这不变之道正是人 类社会历史兴衰的主宰。首先,司马光通过对宇宙的思考与探讨,得出“道”是 社会历史变迁的主宰,并认为纲常伦理即是道的体现。其次,司马光通过对人性 的分析,得出人性善恶混,只有遵循“道”才能生,因此,为了人类生存繁衍, 遵循纲常也是必要的要求。 3 1 1 1 道是历史发展的主宰 司马光认为“道”在具体的物之前就存在,“道”先于物,“道先天地生, 物莫能蹿” 。 有学者根据司马光潜虚中的这段“万物皆祖于虚,生于气,气以成体, 体以受性。故虚者,物之府也;气者,生之户也;体者,质之具也”回,判断 。许凌云儒家伦理与中国史学济南:齐鲁出版社,2 0 0 4 ,2 1 2 。宋司马光传家集卷7 4 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 0 9 4 册,6 7 l 。张继禹编道德真经论中华道藏第l o 册北京;华夏出版社2 0 0 0 ,3 6 9 宋司马光潜虚文渊阁四库全书第8 0 3 册,2 6 5 硕士学位论文 宙生成过程的认识中得出的结论。 司马光的“人性”有两指,“才”与“德”。司马光有“才不才,性也”o 的 对“性”的解释,指的是人的心智,一种与生俱来的能力。性善恶混之“性”指 的是道德,q “扬子以人之性善恶混,混者,善恶杂处于心之谓也。顾人所择 而修之何如耳。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圆。 “虽圣人不能无恶”一语的论断,表明了司马光的圣人观与以往的圣人观之 不同。这种观点一方面降低了圣人的神圣地位,另一方面,也为常人成圣提供了 可能。 司马光认为人性善恶混,承认人性有善的一面。但这种善是不完全的,“仁 义,天德也。天不独施于人,凡物之有性识者咸有之,顾所赋予有厚薄耳”。人 所秉承的这种善还只是一个种子,不通过后天的学习与教育的话,就会被外物所 诱惑,逐渐被恶吞噬,“心感于物为善为恶为吉为凶,无不至焉,必也执一以应 万,守约以御众其为正乎”,所以,只有通过后天的学习才能成德。 学习的最终目的是明道,这一点司马光有过明确的表达。“君子从学贵于博, 求道贵于要,道之要在治方寸之地而已”o ,“内心不明,则视外物亦不审:故不 明于道,而恃外察,无益也” 。“道”即宇宙主宰之道,社会人事之由,能够明 道、顺道,君子就能够乐且寿。而“道”在人心即为仁义道德,在社会即是伦理 规范。 学以成德对社会上所有人都是可行的,“至愚之难值,亦犹至圣之不世出也。 故短长相杂者,举世并肩是也”。所有人都需要学,。不学则善日消而恶日滋, 学焉则恶日消而善日滋”,通过学,“贤者学以成德,愚者学以寡过” 。 在人性善恶混的基础上,司马光认为,对个人来讲,只有遵循纲常伦理,才 会乐且寿;而对于社会来讲,才会保持安定。 3 1 2 纲常决定论的历史依据 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上的说教,对一般人来讲并不具有说服力,需要实践的验 证。司马光通过对历史的追溯,描述纲纪、君主、国家等事物的产生,揭示它们 存在的意义,并通过历史的盛衰变迁验证它们存在的合理性,从历史经验的层次 找寻并总结历史规律。 3 1 2 1 从无序到有序 司马光的稽古录开始便描述初民社会的形成与发展,这些描述实际上是 柬 柬 束 束 束 柬 司马光 司马光 司马光 司马光, 司马光 司马光 传家集卷7 4 文渊阁四库垒书第1 0 9 4 册,6 7 3 传家集卷6 6 文渊阁凹库全书第1 0 9 4 册,6 0 9 传家集卷7 2 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 0 9 4 册,6 6 0 传家集卷6 4 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 0 9 4 册。5 9 2 资治通鉴卷7 3 北京:中华书局,1 9 9 5 ,2 3 2 9 传家集卷6 6 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 0 9 4 册,6 1 2 他对社会、国家形成的认识,是对道德存在与意义的理解。历史学家克罗齐曾经 说过:“历史像哲学一样,没有历史的开端,只有观念和形而上学的开端,因为 它作为思想活动是在时间之外。不是历史开端,而是观念开端。”国古史,由于缺 乏资料记载,在对古史的记述中,展现了著史者对历史的“追忆”与认知,这种 “追忆”与认知,反映了著者的历史观念。 对于人的生成,司马光持“气化人说”。因此,从质料来看,人与人之间在 本质上是平等的,相互之间并没有什么约束。如何由社会对个人的无约束到有约 束,其依据为何? 司马光在闻喜县修先王庙记一文中提出: 古之人食鸟兽之肉,草木之食而衣其皮,鸟兽日益殚,草木日益稀,人日益众, 物日益寡,视此或不足,视彼或有余,能相与守死而勿争乎? 争而不已相贼伤相灭 亡,人之类盖可计日而尽也圣人愍其然,于是作而治之。择其贤智而君长之,分 其土田而疆域之,聚其父子兄弟夫妇而安养之,施其礼乐政令而纲纪之,明其道德 仁义孝慈忠信廉让而教导之犹有狂愚傲很之民悖戾而不从者,于是鞭朴以威之, 铁铖以戮之,。 司马光认为,初民群体中本是没有君长等一些国家权力执掌者与机构,也不 存在具有约束力的社会道德,但当社会人口发展到一定数量时,物质的缺乏必然 会引起人类的互相争斗,如果没有人来管理的话,争斗不已必然会导致人类的灭 亡。为保证人类继续繁衍,必须有一个能使众人悦服的管理者出现,这样的人便 是圣人。 圣人具体的治理办法是,选择君长,建立制度,实施教化,目的在于养民安 民。这便是最初君长、制度出现的最根本原因,也是他们存在的根本意义。君长 管理社会,建立一定的制度,实施一定的措施,主要通过实施礼义道德教化,辅 之以外在刑政的方式。 在司马光的古史描述中,黄帝时“制轩冕,垂衣裳”,“贵有常尊,贱有等 威。使上下有序,各安其分” ,舜帝时“百姓昭明,协和万邦,黎民于时变雍” 。这种社会是一个循礼而上下相安的社会,是一个和谐的社会,无论是在内部还 是与外邦。可见,礼在社会中所起的作用是使社会有序而安定。换句话说,礼就 代表有序。 司马光认为从无序到有序,从对个人的无约束到有约束,这就是社会起源和 。( 意) 贝奈戴托克罗齐著,傅任敢译历史学的理论和实际上海:商务印书馆1 9 8 2 ,1 4 2 。宋司马光传家集卷7 1 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 0 9 4 册6 4 9 。宋司马光稽古录卷i 北京:中国友谊出版社,1 9 8 7 ,3 。末司马光稽古录卷2 北京:中国友谊出版社,1 9 8 7 ,7 硕十学位论文 发展的过程,纲常制度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会出现的,反过来,它出现后就 成为维护社会安定、决定社会治乱的必要条件,从历史的发展过程来看,就成为 决定历史盛衰的根本原因。 3 1 2 2 礼即治道 司马光通过对宇宙万物形成的探讨得出“道”为主宰之理。下达到人类社会 中,何为道?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o 。但是常人很难完全达到中和的 状态,体认中和之道,只有圣人才能够“不勉而中,不思而得”。,“然不能以授 人。其所以授人者,必礼乐而已矣”, 中和的这种体认是难以传授的,能够传授 的只有外在的纳人于中和的规矩,这个规矩就是“礼乐” 圣人以礼乐授人,就如巧匠以规矩授人的道理一样。古代巧匠“垂能目制方 圆,心度曲直,然不能以教人。其所以教人者,必规矩而已矣”固,为了使人们的 举止行为顺从中和之道,心理状态也达到中和,有必要对人们进行一种规定。在 司马光看来,礼即中和之法,仁即中和之行,乐以中和为本,政以中和为美,刑 以中和为贵o 。儒家所提倡的“仁义礼智”以及“刑政”是中和对人的内在要求与 外在规定,“智者,知此者也;仁者,守此者也;礼者,履此者也;乐者,乐此 者也;政者,正其不然者也:刑者,威其不从者也” ,总之,“圣人作礼乐,修 刑政,立教化,垂典谟,凡所施为不啻万端,要在纳民心于中正而已”o 。这些规 定的本质并不在于束缚人,而是使人就正途,使其行为顺应中和之道,是天道的 体现。 纲常伦理,又称为“礼”。“礼”有本有文,“本”是指意旨,内在的精神; 。文”是指对人们行为的一种规定。礼在古代社会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无 论是事物的应对,还是人际之问的关系,都以礼为尚,“夫礼者,所以定亲疏, 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 。 司马光认为维系稳定的社会关系必须依靠“礼”。他在资治通鉴卷一 中写道: 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奠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何谓礼? 纪纲是也;何谓 分? 君臣是也;何谓名? 公、侯、卿,大夫是也夫以四海之广,兆民之众,受制 于一人,虽有绝伦之力,高世之智,莫敢不奔走而服役者,岂非以礼为之纲纪哉! 是故天子统三公,三公率诸侯,诸侯制卿大夫,卿大夫治士庶人责以临成,残以 。宋司马光司马温公文集北京:中华书局,1 9 8 5 ,2 5 3 o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1 9 2 北京:中华书局,1 9 9 5 ,2 0 2 o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1 9 2 北京:中华书局,1 9 9 5 ,2 0 2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1 9 2 北京:中华书局,1 9 9 5 ,2 0 2 。束司马光传家集卷6 4 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 0 9 4 册,5 9 2 o 末司马光传家集卷6 4 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 0 9 4 册5 9 2 o 宋司马光传家集卷7 5 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 0 9 4 册,6 8 0 。陈戍国礼记校注长沙:岳麓书社,2 0 0 4 ,2 司马光史学的理学精神 承责。上之使下,犹心腹之运手足,根本之制支叶;下之事上,犹手足之卫心腹, 支叶之庇本根。然后能上下相保而国家治安故日:天子之职莫大于礼也夫 礼,辨贵贱,序亲疏,裁群物,制庶事。非名不著,非器不形名以命之,器以别 之,然后上下粲然有伦,此礼之大经也。o “礼”表现出古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是为维护这种差异而进行的种 种规定。司马光认为礼是维护社会固有关系的工具,社会上人与人的基本关系稳 定也就能够使社会安定。 在稽古录卷十三中司马光论东汉:“天下已定,不失旧物,乃偃武修 文,崇德报功;勤政治,养黎元,兴礼乐,宣教化,表行义,励风俗。继以明、 章,守而不失。于是东汉之风,忠、信、廉、耻几于三代矣。” 东汉初,社会安 定繁荣,司马光认为是提倡道德礼治的结果。虽东汉后至衰乱,但“礼”对汉室 在名义上的统治还是起了延续作用,“以魏武之暴戾强伉,加有大功于天下,其 蓄无君之心久矣,乃至没身不敢废汉而自立,岂其志之不欲哉? 犹畏名义而自抑 也。由是观之,教化安可慢,风俗安可忽哉” 。司马光通过对东汉的这段历史变 迁的解释,突出了他的礼义教化与社会稳定之间的必然关系。司马光论东汉初社 会兴盛时着眼于礼乐之兴、教化之行,并认为东汉末虽天下大乱,但仍需挟天子 以令诸侯,曹操等虽在势力上可以废汉自立,但终其身而不为,不是因其不愿为, 而是畏名义而不敢为。 又如“至于季氏之于鲁,田常之于齐,白公之于楚,智伯之于晋,其势皆足 以逐君而自为,然而卒不敢者,岂其力不足而心不忍哉? 乃畏奸名犯分而天下共 诛之也” ,季氏等不敢公然逐君而自为,司马光认为也是礼义在起着抑乱的作用。 相反,司马光认为礼崩乐坏,则意味着上下相乱,国家不安。比如司马光对 后魏由盛及衰的评论:“及孝文嗣世,乃贬夷狄之俗,修帝王之政。崇儒雅,兴 礼乐,其风声文采,蔚然可观矣。宣武懦弱,不克负荷,宠信谄谀,贼虐亲贤; 元氏之业于兹始衰。重之以孝明幼冲,胡后淫恣,嬖幸盈朝,政出多门,赏罚无 章,纪纲大坏,守令贪残,黎民愁怨,盗贼蜂起,日滋月益。” 真可谓盛因礼兴, 乱因礼亡。 司马光在稽古录中几乎专就朝代兴亡处评论与解释,着眼于礼乐之兴衰, 总结出纲纪兴则王朝终会兴盛,纲纪乱而不治则终会导致灭亡。也正是由于司马 光对纲纪的特别关注,才将纲纪与历史兴衰相联系,最终形成“纲常决定论”。 资治通鉴卷1 北京:中华书局,1 9 9 5 , 2 3 稽古录卷l3 北京:中国友谊出版杜,1 9 8 7 ,3 l o 资治通鉴卷6 8 北京:中华书局,1 9 9 5 ,2 1 7 4 资治通鉴卷1 北京:中华书局,1 9 9 5 ,5 6 稽古录卷1 4 北京:中国友谊出版社,1 9 8 7 ,4 4 4 4 4 5光光光光光马马马马马司司司司司 宋宗宋柬柬 o o 0 o o 硕士学位论文 3 1 3 纲常决定论的现实需要 按照柯林伍德的历史哲学,对一个理性行为的合理的解释包括两个方面:处 境动机与行为目的。从理性的层面上考虑,人对处境产生的反应与行为的选择以 及通过某些行为达到某种目的或取得一定的效果是与其思想倾向有关的。司马光 在史著中之所以这样强调纲常伦理的重要性,与他所处的时代息息相关。 3 1 3 1 理想社会的追求 司马光推崇“三代”,并且认为后世仍可实现三代之治。鼓吹复三代之治在 两宋时期是一种社会风气。如张载曾与学者商量共同买田实施“井田”制,为恢 复三代做实验,但终未实现。二程论历史大运,虽持“日削衰之理”,但不否认 有阶段性的复盛,对恢复三代之治也怀有信心。而且他们认为复三代之治,并不 是像张载所坚持的那样一定要恢复“井田”、“肉刑”、“封建”等具体制度, “必井田、必封建、必肉刑,非圣人之道也。故善学者,得圣人之义而不取 其迹也”回,在他们看来,三代之治就是以礼义教化社会,所以关键就是在社会重 新确立儒家的伦理道德秩序。周敦颐也认为“札制”是唯一可以恢复三代之治的 途径,“不复古礼,不变今乐,而欲至治者,远哉”o 。 正是怀着这样一种信心,两宋时期的理学家们以复三代之治为社会理想,强 调儒家的纲常伦理是治理社会的根本大法,希望能在社会上重建伦理秩序。司马 光提倡伦理也正是这种风气的表现,而且他也认定礼治是解决社会问题的一剂良 方。 司马光认为三代是可再现的,“汉之所以不能复三代之治者,由人主之不为, 非先王之道不可复行于后世也” ,他认为,不是“先王之道”不可行,而是统治 者不实行。只要“礼义”得以全面贯彻,这个理想社会就能够转成现实。只要像 “先王”一样,“守礼乐之本,未尝须臾去于心,行礼乐之文,未尝须臾远于身。 兴于闺门,著于朝廷,被于乡遂比邻,达于诸侯,流于四海,自祭祀军旅至于饮 食起居,未尝不在礼乐之中”,“如此数十百年”,就会“治化周浃,凤凰来仪也”。 便可以达到理想社会的状态。 司马光为了使君王明白天下大治必兴礼乐的道理,在史著中对礼乐给予了相 当的重视,而这也是当时时代思潮的一个表现。 3 1 1 3 2 社会现实的要求 现实社会的状况也是激发司马光在史著中提倡礼制的一个心理因素。宋代以 前是一个乱世,“隋、唐外竞虽力,而风俗日即于奢淫,士习日趋于卑陋。皇纲 。宋程顾,程颐二程集河南程氏遗书卷2 5 北京:中华书局,2 0 0 4 ,3 2 6 。宋朱熹吕祖谦近思录卷9 朱子全书第3 0 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台肥:安徽教育出版 社2 0 0 2 2 4 9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 7 北京:中华书局。1 9 9 5 8 8 1 o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1 9 2 北京:中华书局,1 9 9 5 ,6 0 5 2 硕士学位论文 在当时的政治状况下,君主是一国之关键,君主的言行对国家政治的影响是 不可忽略的,司马光认为君主的道德修养左右着国家的命运与社会的兴衰,所以 他在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时关注。君心”,并认为“君心”在历史发展中有不可替 代的关键作用,君心明则政治清,天下治,否则终归于“乱”甚或“亡”。这种 历史观被称为“君心决定论”。司马光的这种历史观的形成,是他对心、性、行 关系探讨的结果,也是他总结历史经验的结果,更是现实社会政治的需要。 3 2 1 养德正心为君王修身之本 “君子从学贵于博,求道贵于要,道之要在治方寸之地而已”回。司马光从才 与德的关系入手,论述了德比才更重要。又从心与行的关系分析,论证了修心的 必要性。在当时的政治环境下,君主是最高的决策者,在官僚秩序正常的时期, 君主对国家发展有着非常大的影响,这一点是非常清楚的。君主肩负的任务是重 大的,其言行也是如此,而行是心之所发,所以有必要将“君心”纳入正轨。 3 2 1 1 德与才的关系 文功武略谓之“才”,德行谓之“德”。由于现实中的帝王不一定同时具备 这两种素质,也不会生来就具有这两种素质,要靠后天的培养,所以在培养这两 种素质时的优先性方面,就要分出孰轻孰重,以利于君王素质的培养。 司马光认为在“才”与“德”方面,德的重要性居首位。他写了一篇才德 论来论述德比才更重要,“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圆这句话精辟地 概括了司马光的才德观。他认为人心在行动中起指导的作用,“源洁而流清”, 心是行之源,心正行为就正。 司马光认为德对于才来讲更为重要,由此而被别人误解。朱熹有一段问答: “问:温公论才德如何? 日:他专把朴者为德,殊不知聪明果敢正直中和亦是才 亦是德。才有好底有不好底,德者得之于己,才者能有所为。如温公所言才是不 好底,既才是不好底又言才德兼全谓之圣人,则圣人一半是不好底。温公之言多 说的偏,谓之不是则不可。” 很显然,朱熹误解了司马光的才德观。司马光明明 白白地讲“才者,德之资”,没有“才”,“德”也没办法发挥作用,他并没有忽视 才的作用。所以司马光在史著中对功业也非常重视,而不是像有的理学家一味讲 德。但司马光以“才之帅”喻“德”,说明他认为“德”对“才”的发挥有指导作 用。 司马光在他的史论中多次证明了这个观点,在评价智瑶之亡时,“智伯之亡 也,才胜德也”,“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 。宋司马光传家集卷6 4 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 0 9 4 册5 9 2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卷1 北京:中华书局,1 9 9 5 1 4 。宋朱熹朱子语类卷5 朱子全书第1 8 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台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 0 0 2 4 1 7 4 1 9 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 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 失人之足患哉”,在他看来,才固然重要,但如果没有德作为指引,也免不了为 恶为非,最后自身灭亡不算,甚至祸及苍生。比如纣和夏桀,都是才有余而德不 足之人,他们为祸于国,最终社稷不保,自身难逃,因此,养德比养才更为重要。 3 2 1 2 心与行的关系 司马光在解释咸卦时说:“心感于物,为善为恶,为吉为凶,无不至焉。” 圆心是善恶吉凶之源,“感于物”而产生情感上的喜恶,意愿上的善恶,引发的行 为结果有吉有凶、有好有坏。 司马光认为,心之所想引出行之所发,因此,必慎于中。慎于中即正心的问 题。正心属于道德修养问题,分内外两方面,除了比较笼统的内体中和、外循礼 仪的说法外,司马光还从心理过程分析“恶”的心理根源。他认为:“吉凶悔吝, 未有不生乎事者。事之生未有不本乎意者也。” 而“意必自欲,欲既立于此矣, 于是乎有从有违,从则有喜有乐有爱,违则有怒有哀有恶,此人之常情也。爱实 生贪,恶实生暴。贪暴,恶之大者也。是以圣人除其萌,塞其原,恶奚自而至哉”, 。他认为“恶”的行为是“恶”的心理结果,“恶”的心理是“欲”的结果,欲望 是“意”的结果。因此,去除“恶”的行为关键就在于“正意”,使心能够按照中 道行动,最终归于“仁义诚正”。 “正意”不仅可去除“恶行”,且能够达到“仁义诚正”之境界,而“仁义诚 正”并不是高不可及,“去恶而从善,舍非而从是。人或知之而不能徙,以为如制 弊马,如斡蹯石之难也,静而思之,在我而已! 如转户枢,何难之有”固,意谓只 要人有舍非从是的主观愿望,可以使心归于正。在君王则可使国家天下治,“于是 依仁以为宅,遵义以为路,诚意以行之,正心以处之,修身以帅之,则天下国家 何为而不治哉” ,心正从而天下国家治。 3 2 2 历代兴亡尽在人君 司马光关注君心,在历史经验中总结君心与治乱衰亡的关系,并认为君心在 历史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并得出“国之治乱,尽在人君”o ,尽在君心的结 论。、 首先在“仁德”方面,君心仁则天下治,否则,终归乱亡。商纣、夏桀就是 因为不能正其心而导致国家灭亡,“桀纣亦知禹汤之为圣也,而所为与之反者, 不能胜其欲心故也;盗跖亦知颜闵之为贤也,而所为与之反者,不能胜其利心故 资治通鉴卷1 北京;中华书局,1 9 9 5 。1 4 司马温公文集卷1 3 致知在格物论北京:中华书局,1 9 8 5 ,2 9 9 传家集卷7 4 文渊闭四库全书第1 0 9 4 册,6 7 5 传家集卷7 4 文渊糟j 四库全书第1 0 9 4 册,6 7 5 传家集卷7 4 文渊阁凹库全书第1 0 9 4 册,6 0 3 司马温公文集卷1 3 致知在格物论,北京:中华书局,1 9 8 5 ,2 9 9 稽古录卷1 6 北京:中国友谊出版社,1 9 8 7 ,6 4 9光光光光光光光马马马马马马马司司司司司司司 宋宋宋宋宋柬束 0 0 0 0 o o 硕上学位论文 也”o 。 秦国的灭亡,也是君主不施仁义的结果。司马光直接引用贾谊的分析,总结 秦亡的原因,“秦以区区之地,招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然后以六合为家, 觳函为宫。一夫作难而七庙堕,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仁义不施,而攻 守之势异也”o 。他认为秦始皇与秦二世以天下奉己之欲,不以百姓为怜,在短短 的十几年就导致了国家的灭亡。 司马光在评汉武帝时更能体现这种历史观。汉武帝“穷奢极欲,繁刑重敛, 内侈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起为盗贼。其所以异于 秦始皇者无几矣” 。汉武帝的作为在司马光看来与秦始皇无异,但汉之所以能够 继续稳固江山,是由于“孝武能尊先王之道,知所统守,受忠直之言,恶人欺蔽, 好贤不倦,诛赏严明,晚而改过,顾托得人。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 乎”。,司马光完全从君心的角度考虑汉代这段历史的发展,认为汉能够免“亡秦 之祸”是由于汉武帝的悔心改过,正因为如此,汉之国统才得以延续。 其次在“明德”方面。君主之明德影响君主自己的作为,进而影响到政治决 策,甚至影响到社会的安定与发展,“夫治乱安危存亡之本源,皆在人君之心,仁、 明、武所出于内者也,用人、赏功、罚罪所施于外者也” 。这是循着礼记大 学所倡之心、身、家、国、天下的传统思路,认为所发所行都源于心,所以修 心成为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事情。 君主之明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