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专业论文)王阳明“致良知”说及其主体思维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王阳明“致良知”说及其主体思维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王阳明“致良知”说及其主体思维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王阳明“致良知”说及其主体思维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王阳明“致良知”说及其主体思维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哲学专业论文)王阳明“致良知”说及其主体思维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王阳明“致良知”说及其主体思维研究 中文摘要 中文摘要 王阳明心学是明代儒学的主流,也是宋明理学中与朱熹并立的一个高峰。他的哲学思 想在国内外学术界影响较为深远。在日本,阳明学说对日本学术思想和明治维新都产生过 深远影响,更有日本阳明学派将王阳明哲学思想在日本发扬光大,成为中日思想文化交流 史上的重要一页。而在王阳明的整个学说中,“致良知”具有极显著的价值,是他全部学说 的核心和基础,是他实践道德学说的结果,也是其理论升华。 “致良知”概括了他一生各 个阶段的其他重要命题。因此研究阳明心学必然离不开“致良知”说。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便已形成。以黄河流域为发源地并繁衍生息的华 夏民族,在中国大地特有的生态环境、自然基础、宗法关系与和谐天人关系上,形成了中 国古代思维方式,进而发展了中国哲学传统思维方式。中国传统哲学有其长期稳定的思维 方式, 这与中国传统哲学有着长期稳定的主题是分不开的。 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的特征, 也是同整个中国哲学的特点联系在一起的。中国哲学思维方式的范围较为广泛,包括许多 方面的内容。但是,其中最重要的内容则是主体思维。按照中国哲学的思维,客观原则存 在于主体自身之中,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的统一需要靠主体的内在意识及其实践才能实 现。人作为主体,不仅是万物的“主宰” ,能够与天地“参” ;而且是宇宙的中心,能够“为 天地立心” 。它突出了人的主体性。因此,中国传统哲学思维方式便体现出了主体思维的 特征。 作为我国古代儒家心学的集大成者王阳明,他的“致良知”说的提出、形成、发展是 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分不开的,其内涵体现出了主体思维的特征。具体表现为“致 良知”说体系中的“心即理”说即体现了自我反思型内向思维取向; “知行合一”说、 “致 良知”说体现了主体实践型经验思维。本文将从“良知”的范畴入手,重点探讨“致良知” 说的学术背景和理论建构及其学说内容。力争在研究“致良知”说内涵的同时理清阳明心 学所体现的主体思维方式,以此来探寻中国古代哲学的思维方式和思维脉络。 关键词:“致良知”,主体思维,内向思维,经验思维 ii a study on wang yangmings extension of intuitive knowledge theory and its subjective thinking a study on wang yangmings extension of intuitive knowledge theory and its subjective thinking abstract wang yangming idealistic is the mainstream of confucianism in ming dynasty, and it is also the peak of neo-confucianism coexisting with zhu xi during song and ming dynasty. his philosophical thought comparably deeply influenced in academic circles at home and overseas. in japan, yangming idealistic deeply and extensively influenced on japanese academic study and the mingzhi restoration, especially japanese oyomeigaku spread his philosophical thought more widely, playing a role of significance in the history of sino-japan thought and culture communication. in wang yangmings theory, “extension of intuitive knowledge” owns the most prominent value, becoming the core and basis of overall study, the result of his practical morality and the theoretical improvement of his study. “extension of intuitive knowledge” summarized other important statements during diverse stages of his life, so it was not able to research yangming idealistic without “extension of intuitive knowledge”. chinese traditional thinking has been formed during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d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s. chinese nation who originated from the yellow river and inhabited there formed chinese ancient thinking, based on eco-environment, natural fundament, religious relations and harmonious relations between gods and human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which evolved into traditional thinking on chinese philosophy. it is a kind of long-term and stable thinking that existed in chinese traditional philosophy, which coincided with the eternal and stable theme in chinese traditional philosophy. the feature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philosophical thinking are associated with those of the whole chinese philosophy. the range of chinese philosophical thinking was extensive, including a number of perspectives; however, the content of utmost importance was subjective thinking. according to chinese philosophical thinking, objective principles existed in the subject, and the unity between the subject and object,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 would come into realize through subjective consciousness. human being, as a subject, not only was the master of everything on the earth able to unify in the universe, but is the core of the universe, which emphasized on the subjectivity of human beings. therefore, chinese traditional philosophical thinking reflected the features of subjective thinking. wang yangming, as the master of idealistic in chinese ancient confucianism, the mention, 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his “extension of intuitive knowledge” could not be separated with the impact of chinese ancient traditional thinking, whose concept reflected the features of subjective thinking. it followed as the doctrine of “mind is principle” in his “extension of intuitive knowledge” theory represented self-reflective introverted thinking and “the unity between knowing and practicing” and “extension of intuitive knowledge” reflected subjectively and practically experiential thinking. this paper will begin with the “intuitive knowledge”, and focus on discussing the academic background and theory construction and its content of the “extension of intuitive knowledge”, making efforts to research the concept of the “extension of intuitive knowledge”, meanwhile, to clarify the subjective thinking reflected by yangmings idealistic so as to research the ways and veins of the chinese ancient philosophical thinking. keywords: extension of intuitive knowledge, subjective thinking, introverted thinking, experiential thinking keywords: extension of intuitive knowledge, subjective thinking, introverted thinking, experiential thinking 王阳明“致良知”说及其主体思维研究 1 第一章 引 言 引 言 一、王阳明“致良知”说学界讨论综述 王阳明(1472-1529)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常讲学于会稽山王阳明洞,自号阳明子, 世称阳明先生。王阳明心学是明代儒学的主流,也是宋明理学中与朱熹并立的一个高峰。 正如著名文学家余秋雨先生在王阳明法书集的序言中写道:倘若把中国历史上集大成 式的哲学家的名单缩小到最低限度,也一定少不了王阳明的名字。陈来先生在有无之境 王阳明哲学的精神一书中指出,在王阳明的整个学说中,“致良知”具有极显著的 价值,是他全部学说的核心和基础,是他实践道德学说的结果,也是其理论升华。因此研 究王阳明心学必然离不开“致良知”说。 “致良知”概括了他一生各个阶段的其他重要命 题。王阳明的心学理论,一言以蔽之,曰良知与致良知,致良知与知行合一从思维方式到 内涵实质基本一致。 王阳明哲学思想在国内外学术界影响较为深远。在日本,王阳明学说对日本学术思想 和明治维新都产生过深远影响,更有日本王阳明学派将王阳明哲学思想在日本发扬光大, 成为中日思想文化交流史上的重要一页。王阳明思想在我国研究较多,从明清之后的王学 后人,到近代的改良学者,直至当代的学者们,对于王阳明思想都有深入的研究。王阳明 的入门弟子徐爱撰写的同志考也是研究王阳明学派的重要著作,是后人了解早期王阳 明学派发展的重要史料,后来弟子钱德洪撰写的王阳明年谱就是参照徐爱的同志考 叙 记述的。 明末清初的被誉为 “中国思想启蒙之父” 的黄宗羲在他的传世不朽的名著 明 儒学案中对王阳明的哲学思想及其王门分派问题也做了详尽的分析和研究。近代维新运 动的主要人物梁启超,国学大师胡适、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陈独秀以及文学家郭沫若等 都对王阳明学术有着深刻的认识和研究。当代学者陈来先生的有无之境王阳明哲学 的精神 、杨国荣先生的心学之思王阳明哲学的阐释 、 儒学正脉 、 陆王心学研 究等都是比较系统的王学代表作。 【1】 二、王阳明“致良知”说与中国传统思维方式 人类的思维活动,就其本质而言乃是思维主体即脑这一特殊结构的物质,运用通约性 的符号系统,遵循一定的的运作程序,对客体进行移植或再造的活动过程。就其根源来讲, 则是人类为满足主体需要有目的的从事创造世界的社会实践活动,即被历史主体所内化了 的实践方式。 因此,思维的形式、内容与生命以及思维的特点、结构和功能,都为它所赖以生存的 特定历史环境所制约。 【2】 1钱明: 儒学正脉王守仁传 ,浙江人民大学出版社. 2高晨阳: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研究 ,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 年 10 月. 王阳明“致良知”说及其主体思维研究 2 以黄河流域为发源地并繁衍生息的华夏民族, 在中国大地特有的生态环境、 自然基础、 宗法关系与和谐天人关系上,形成了中国古代思维方式,进而发展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 中国古代的思维方式,至迟在商周时期即已确定了它的基本走向,到春秋战国时代则已基 本趋于成型。 【3】 中国传统哲学有自己的长期稳定的思维方式,如同中国哲学有其长期稳定的中心主题 一样;至于这种思维方式的基本特点,则是同整个中国哲学的特点联系在一起的。中国哲 学思维方式是一个比较广泛的题目,包括许多方面的内容。但是,其中最重要的或核心的 内容则是主体思维。这里所说的主体思维,同西方哲学以主客体相分离、相对立为特征的 主体思维,性质有所不同甚至完全相反,因为它是以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相统一为基本 前提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它十分强调人的主体性。按照中国哲学的思维,客观原则 即存在于主体自身之中,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的统一需要靠主体的内在意识及其实践才 能实现。人作为主体,不仅是万物的“主宰” ,能够与天地“参” ;而且是宇宙的中心,能 够“为天地立心” 。它突出了人的主体性,但并不确定主观性。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一 种中国式或东方式的主体思维。 【4】作为我国古代儒家哲学的集大成者, 王阳明的 “致良知” 说的形成、发展与内涵是与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分不开的。 “致良知”说是王阳明晚年提 出的成熟思想,是王阳明学说的精华所在,是理解王阳明精神的关键。王阳明本人也认为 它是儒学精神的所在,对它极为重视。王阳明先生在孟子提出“良知”的基础上,认为人 人心中生而具来的良知并无二致,那么只要做了“致良知”的工夫,就都能够达到圣人境 界。 “致良知”的工夫正体现着中国传统哲学自身独特的思维方式。按照中国哲学的思维 方式,客观原则即存在于主体自身之中,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的统一需要靠主体的内在 意识及其实践才能实现。王阳明“致良知”说即典型的体现出这种主体思维的特征。 三、本文立意宗旨及研究方法 (一)本文立意宗旨 王阳明心学是明代儒学的主流,是宋明理学中与朱熹并立的一个高峰,也是中国古代 儒学的集大成者。有论者指出“王阳明从良知出发,融本体论、认识论、道德论和人 性论为一体,最终构造了一个首尾一致、思想体系严密的道德哲学体系。就思想的完整性 和严密性而言,王阳明的良知说不仅远远超过了孟子,也为宋明新儒学的其他儒者包括朱 熹所不及。纵观中国古代哲学发展脉络及传统思维方式,王阳明所提出的“致良知”说作 为典型的代表,正体现了传统哲学的主体思维方式。 3高晨阳: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研究 ,山东大学出版社.2000 年 10 月. 4蒙培元: 中国哲学主体思维 ,人民出版社.1993 年版. 王阳明“致良知”说及其主体思维研究 3 本文是从中国哲学传统思维方式的立场和视角对“致良知”说及其所体现的思维方式 研究进行深入探讨。本文将从“良知”的范畴入手,重点探讨“致良知”说的社会背景、 学术背景、理论构建、学说内涵及其全部学说,并通过“致良知”说的深入剖析,理清王 阳明心学所体现的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征及主体思维方式,以此来探寻中国古代哲学的 思维方式和思维发展脉络。 (二)论文的研究方法 本文遵循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基本规律,主要运用了以下一些科学研究方法: 1.文献分析方法 笔者充分利用图书馆藏资源、中国学术期刊网、有关杂志和其他电子文献检索系统进 行了充分的资料搜集工作。对该领域的研究状况有了基本的了解,对有关基础理论有了更 准确的把握。同时,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研读,了解了其他学者相关研究的思路和方法,对 于本文的研究也是有益的借鉴。 2.概念分析方法 在查阅大量著作与文献的基础上,本文对既有研究中关于“良知”等概念进行了总结 整理,结合本文的研究内容和研究特点形成了较为清晰的界定,以使研究工作能够在一个 较为清晰的概念下展开。 3.历史分析方法 关于“致良知”及“心学”内容的研究,不仅需要了解当时的状况,还要了解此理论 产生的历史渊源以及所处时代背景的关系。因此,本文运用历史的分析方法,深入探讨了 “良知” 、 “心学”等理论的发展脉络。 王阳明“致良知”说及其主体思维研究 4 第二章 王阳明“致良知”说提出的背景 一、 “致良知”说的社会因素 (一) 社会历史背景 1449 年土木之变以后,明代社会开始由盛向衰转化,明初潜伏的各种社会问题逐渐显 露。首先是土地兼并日趋严重。皇室、宦官与勋戚凭借政治上的特权大规模地侵占土地, 是这一时期土地兼并的显著特点。随着土地兼并的加剧,农民的地租、赋税也日见其重。 江南些地区的租率, 甚至高达百分之八十五。 繁重的土地賦役,使农民的生活日渐恶化,“有 今完租,而明乞贷者” 【5】 。面临土地日蹙、赋税日重的双重逼迫,大批农民被迫远离家园, 成为流民。流民问题的突出,标志着明代社会矛盾(主要是农民与封建统治者的矛盾)已 空前激化。后者最终导致了农民的揭竿而起。如正德年间杨虎与刘六、刘七领导的河北农 民大起义,它不仅在声势上超过了以前各次(纵横八省,历时二年) ,而且明确提出了“重 开混沌之天”的口号 【6】 ,后者可以看作是对封建统治秩序的公开否定。 烽火相连的农民起义不仅在政治上震撼了封建统治的基础,而且标志着被明王朝尊为 官方哲学的正统理学程朱理学已面临严重挑战。农民的起义和反抗,从某种意义上可 以看作是一种武器的批判,它的锋芒不仅直指封建统治秩序,而且针对已成为正统意识形 态的程朱理学。如何将人们的行为有效地纳入以纲常等形式出现的社会规范, 以摆脱日 渐严重的社会危机?这已成为明代中叶的统治阶级, 特别是其中的思想家所无法回避的 问题。 【7】 (二) 理论发展背景 农民的武器批判与统治阶级本身的沦落在从不同侧面危及封建统治秩序的同时,又暴 露了官方哲学程朱理学思想钳制的失当。从理论上看,程朱理学将天理(正统规范的 形而上学化)与主体视为对立的二极,强调“他天理)为主,我为客” 【8】 。这样,天理实 际上是作为外在的绝对命令而宰制主体的行为。深刻的社会危机与程朱理学在避免与挽救 危机上的无力,迫使当时的思想家在天理的外在强制之外另辟蹊径。王阳明正是在这样一 个社会背景之下,进行思想探讨的哲学家。 同中国历史上其他思想家不同,王阳明不仅能文,而且善武,是中国历史上能文能武 的哲学家。王阳明曾数次率兵镇压农民起义与少数民族的起义,对农民起义军敌视天理的 5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七十七食货志.中华书局,1974 年版. 6清.谷应泰撰 明史纪事本末 卷四十五平河北盗 .中华书局,1977 年版. 7杨国荣.王学通论从王阳明到熊十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年 9 月版. 8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一.中华书局,1986 年版. 王阳明“致良知”说及其主体思维研究 5 外在强制这一点有直接的感受;他还曾遭受政治上的诋毁与压制,对外在天理不足以约束 统治阶级本身的行为这一点也有较深切的认识。在他看来,天下所以不治,其主要原因即 在于学术不明: “今夫天下之不治,由于士风之衰薄,而士风之衰薄,由于学术之不明。 ” 【9】 所谓学术不明,涵义之一便是没有在理论上解决普遍之理与个体意识的关系。也就是说, 社会危机的产生,与人的行为和天理不衔接相关,而天理之所以未能成为制约人们的实际 规范,并不在于天理本身不合理,而在于它没有与吾心(个体意识)融为一体。普遍之理只 有与吾心结合起来,转化为内在的道德意识,才能有效地规范主体的行为。如孝亲等活动, 即是“那诚孝的心发出来的条件。却是须有这诚孝的心,然后有这条件发出来” 10。所谓 “诚孝的心”,也就是与天理为一的主体意识,后者又称良知。按王阳明先生之见,作为 天理与吾心之统一的良知,既内在于个体之中,又构成了普遍的规范: “夫良知之于节目 时变,犹规矩尺度之于方圆长短也良知诚致,则不可欺以节目时变,而天下之节目时 变不可胜应矣。”11即一旦诉诸内在的良知,则主体一切言行将无不合乎王法纲常。如果 说,正统理学着重于向个体颁布外在的普遍道德律令,那么,王阳明心学则试图将这种道 德律令与个体的内在道德意识融合为一。 概而言之,以合心与理为一的良知取代超验的天理这就是王阳明在外在天理面临 双重挑战的历史条件下为解决明代中叶社会危机而提出的救世之方,而王学本身首先也是 围绕这一主题而展开的。 二、 “致良知”说的思想渊源 (一)孟子关于“良知”的看法 “良知”一词盖始于孟子:“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 也。 ” 12根据这个说法,良知是指人的不依赖于环境、教育而自然具有的道德意识与道德 情感。当然,良知之先验性并不意味着人生落地立即可以现实的获得它的全体,它有一个 从潜在而发展、最终全部实现的过程,正如人的某些生理本能也是由潜在逐步实现一样。 “良知” 这个范畴最早见于孟子 ,是孟子“性善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说文解 字上说:“良,善也” 。考察诗邺风日月上有:“德音无良。 ” 诗部风鹑之 奔奔上又有:“人之无良” ,可以确定良字的本意就是指善良,而且主要就是指人的道德 品质较好。在孟子哲学中,良知范畴要和其“性善论”体系结合起来加以理解。 “性善论” 是孟子人性学说的核心,但这种善并不是说人人天生就是善人,而只是“善端” ,是善的 萌芽,需要培养、扩充。具体来说,孟子把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称 9 明.王守仁撰王文成公全书卷二十二送别省吾林都宪序上海中华书局校刊 1936 年版. 10明.王守仁撰王文成公全书卷一上海中华书局校刊 1936 年版. 11明.王守仁撰王文成公全书卷一上海中华书局校刊 1936 年版. 12汉魏古注十三经(下).孟子.中华书局,1998 年版. 王阳明“致良知”说及其主体思维研究 6 为仁、义、礼、智的“四端” , “仁、义、礼、智根于心” , “非由外砾我也,我固有之” 。 【13】 所以,要培养“四端” 、 “扩而充之” ,才能显示善性。由于仁、义、礼、智四端是“我固 有之” ,那么,其表现为“良能” 、 “良知”也是与生俱来的。 【14】 孟子尽心上说:“人 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 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 ”可见孟子说 的良知良能,是指人的天赋道德观念。他认为小孩的爱亲敬兄的道德情感,是与生俱来的, 不待学习就有的。以上说明孟子的良知说有着很深的儒学渊源,孔子的弟子曾子和孙子子 思一直到孟子,可以说是一脉相承,还形成了一个思孟学派,由此良知说很早就深深地融 入了儒家思想的血脉,其表现可能是多方面的。 大学里面讲“修身为本”和“正心” 、 “诚意” , 中庸讲“天命之谓性”和“尽性” ,这都是孟子提出良知概念的先导,尤其 是中庸里面的“性”己经很有“良知”的味道了。因为人性是天所赋予的,与生俱生。 任何人都遵循“人性”的要求来行事。 “愚夫愚妇”也知道一点,就是说不清楚;也做到 一点,就是做不到极致。只有“圣人”对“人性”能讲出一套道理,又能做到极致。 “道” 就是被阐明、体现出来的“性” 。 “道”与“性”不是两个不相干的东西,而是一个东西的 两种状态:自在的状态叫做“性” ,人人都有;自觉的状态叫做“道” ,只有“圣人”才有。 【15】显然,在这里“性”是“道”的原始状态,天生就有,有待发展,意思和孟子的良知概 念非常接近了。 (二) 二程遗书中的“良知” 程颢(字伯谆,学者称明道先生,1032-1085 年) 。程颐(自正叔,学者称伊川先生, 10331077 年) 。宋著名的理学家。兄弟二人出身于中等官僚家庭。程颢进士出身,历任 地方官、监察御史里行等职,屡次批评王安石新政,成为保守派的理论支柱。在哲学上受 周敦颐的影响, 成为一个主观唯心主义者。 程颐也是进士出身, 初时有官不就, 居“处士” 以师事讲学为业,元佑时进宫廷做崇政殿说书。在反对王安石新政的过程中,几经排斥到 地方任西京国子监,后被削职为民,“尽毁其书”。他比程颢著述较多,在哲学上是一个 客观唯心主观者。二程对宋明时期唯心主义流派的形成和发展有较大的影响。他们是河南 人,传统习惯称他们兄弟的学派为“洛学”。二程的言论和著作,后人编为二程全书 。 包括二程遗书 、 二程外书 、 明道文集 、 伊川文集 、 伊川易传 、 程氏经说 、 二 程粹言等。书中详细阐述了二程的哲学体系和理学思想。理学大家朱熹的理学思想也是 继承和发展了包括二程在内的许多理学家的思想。 【16】在 二程遗书 中曾多次提到 “良知” : 13 孟子告子上 , 十三经注疏本. 14解光宇:薪火相传承文明 中国儒学的流变m.安徽大学出版社,2005,p32. 15孙叔平:中国哲学史稿(上),上海人民出版社,1980,p115. 16胡永中:北京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致良知论王阳明去恶思想研究. 王阳明“致良知”说及其主体思维研究 7 “盖良知良能元不丧失,以昔日习心未除,却须存习此心,久则可夺旧习。 ” 【17】 “夜气 之所存者,良知也,良能也,苟扩而充之,化旦昼之所害为夜气之所存,然后可以至于圣 人。 ” 【18】在二程这里, “良知” 、 “良能”总是联结在一起的,很明显是对孟子思想的继承。 不仅如此,二程还对“良知” 、 “良能”做出了自己的诠释: “良知、良能,皆无所由,乃 出于天,不系于人。 ” 【19】这一诠释经过朱子引用,在哲学史上有很大的影响。 (三)陆九渊关于“良知”的理解 陆九渊哲学的核心是“心即理”,“心即理”论也有是他的本心论。在此命题中,陆 九渊以人生伦理问题为核心,通过对理的主观化与心的客观化,确立了道德主体与本体合 一的“心”本体。 陆九渊哲学的理是伦理本体,又是人的道德意识,他把这样的“理”作为认识对象而 与“心”放在同一层面上,通过人在道德实践中主、客体的相互联系来论证心与理的关系。 这与朱熹把“理”当作“形而上”的,超越心的知觉活动的本体观念是截然不同的。 【20】 陆九渊提出“明理”在于“存心”,无形中降低了理的地位,而使心成了事物的“主宰”, 即意识活动的内容和决定方面。陆九渊使理一步步接近于心,实际上是用思维和道德意识 活动之心同化了理。陆九渊认为,人生活动的主要内容是道德修养和践履。这样人所具有 的理性主要是道德理性,心对精神的主宰也主要表现为一种道德的自我意识。他把仁义当 作本心,认为良心正性,人所均有,天之所予;人所固有的本心也就是道德性的“良知”、 “良能”。他说:“耳目之所接,念虑之所及,虽万变不穷,然观其经营,要其归宿,则 举系其初之所向。布乎四体,形乎动静,宣之于言语,见之于施为盖其所向一定,而 势有所必然耳。” 【21】就是说,人的感官、思虑活动,都有一种必然的趋向性,这趋向性 就是天赋的道德理性。把这种道德理性与自我意识能力合为一体,就是心的理性本质,是 “吾一身所以在天地间举措动作之由”。因此,只要“敛藏其精神,使之在内而不在外”。 就可以复其“本心”。陆九渊要人用内省的方法,发掘固有的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 调节能力,以使先天的道德理性得到恢复和显现,这就是他“复本心”的含义。 陆九渊集成和发挥了孟子关于先天道德论的观点,但又有新的理解。比如:他把心当 作认识的本质,把道德理性当作认识的最终来源。所谓“先立乎其大”,是要人用道德理 性统帅精神活动,使感官作用在理性和理智的支配下进行。 三、 “致良知”说的理论来源 17宋.程颐 程颢.二程遗书卷二上二先生语二上 ,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年版. 18宋.程颐 程颢. 二程遗书卷第二十五伊川先生语十一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年版. 19宋.程颐 程颢. 二程遗书卷第二十五二先生语二上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年版. 20刘宗贤,陆王心学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 年版. 21陆九渊,陆九渊集卷三十二毋友不如己者 ,中华书局 1992 年版. 王阳明“致良知”说及其主体思维研究 8 (一)程朱理学的发展状况 明朝中后期农民起义的接连发生和社会的动荡起伏,不仅危及封建统治秩序,同时也 暴露了官方哲学“程朱理学”的历史局限。以天理作为外在的强制,已显现出正统理学对 人们的思想与行为的禁锢作用已经开始动摇。深刻的社会危机与程朱理学在避免与挽救危 机上的无力,迫使当时的思想家在天理的外在强制之外另辟蹊径。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明代封建统治阶级为了加强对人民思想的控制,在思想领域“一 宗朱氏之学,令学者非五经、孔孟之书不读,非濂、洛、关、闽之学不讲。” 【22】而当时被 奉为正统的程朱学说却已经失去了生命力,日益造成思想上的僵化和学术上的空疏,这正 是王阳明把批判的矛头指向程朱理学的重要原因。他认为,由于朱熹主张格物穷理、问学 致知的修养方法,掩盖了封建社会一些上层人物道德上的虚伪,导致学用脱离、言行不一 的“时弊”,这不仅无益于社会,而且多方助长了曰益严重的社会危机。 理学滥觞于宋初,形成于北宋五子,至朱熹而趋于大成。朱熹以二程的思想为主干, 吞吐各家,兼容众说,对正统理学的基本观点作了系统的发挥,从而一方面使理学取得了 空前完备的形态,另一方面又将其固有的理论缺陷进一步凸现出来。 理作为形而上的本体,同时又是认识的对象。如何把握形而上之理?朱熹提出了格物 致知说。就其方式而言,朱熹所说的格物大致包括二个方面:其一,即物穷理:“而今只 且就事物上格去端身正坐,以观物之来,便格也。” 【23】所谓“端身正坐,以观物来”, 即是通过静观对象以穷理。它的理论前提是理一分殊:同一超验之理既显现于万物之上, 又印于人心之中,因而通过观照外物,即可唤醒心中所印之理。其二,参研推究:“须是 子(仔)细参研方得,此便是格物穷理。”所谓参研,即是通过比较分析以把握理:“学问 须严密理会,铢分毫析。” 【24】朱熹的这种格物说,客观上接触到了认识过程的某些环节。 他所说的即物穷理,含有对事物作广泛考察之意,这一点,只要看一下朱熹的如下议论即 可了然:“若其用力之方,则或考之事为之著以至天地鬼神之变,鸟兽草木之宜,自 其一物之中,莫不有以见其当然而不容已,与其所以然而不可易者。” 【25】这种以博考为 “用力之方” 的看法,显然不无见地。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朱熹把分析的方法提到了突 出的地位,认为只有经过“铢分毫析”,才能把握理, 这与禅宗在强调“一念返照,全 体圣心” 【26】的同时,又撇开了理性分析这一致思特点,恰好形成了一个对照,它在理论 上多少纠正了后者夸大整体顿悟的直觉主义偏向。 (二)陆王心学的发展状况 22清.陈鼎编著 东林列传卷二高攀龙传广陵书社 2007 年版. 23朱熹,朱子语类卷十五,中华书局,1986 年版. 24朱子语类卷八. 25朱熹大学或问卷二. 26马祖语,参见古尊宿语录卷一. 王阳明“致良知”说及其主体思维研究 9 与朱熹同时的陆九渊,在某种程度上已注意到了朱学的理论缺陷。他曾致书朱熹,对 朱的理气(道器)观提出质疑:“至如直以阴阳为形器而不得为道,此尤不敢闻命。易之为 道,一阴一阳而已今顾以阴阳为非道,而直谓之形器,其孰为昧于道器之分哉?” 27 这实际上就是批评朱熹把道(理)归结为超验的实体。在陆九渊看来,道与事(器)是不可分 割的,道并不存在于事之外, “道外无事,事外无道。” 28这一看法多少否定了朱熹把世 界二重化的运思倾向。在方法论上,陆九渊认为朱熹“揣量依放”,安于节目:“晦翁之 学自谓一贯,但其见道不明,终不足以一贯耳。吾尝与晦翁书云:“揣量摸写之工,依放 假借之似,其条画足以自信,其节目足以自安。”此言切中晦翁之膏肓。”(同上)以节 目自安,即是停留于繁枝细节而不能从总体上见道。在赴鹅湖之会途中所作的一首诗中, 陆九渊更以“支离事业竟浮沉”相讥,这显然是针对朱熹烦琐的治学特点而发。此外,陆 氏还反对把天理与人欲绝对对立起来:“天理人欲之言,亦自不是至论,若天是理,人是 欲,则是天人不同矣。” (同上)陆九渊在这里强调的,并不是人欲的正当性,而是天(理) 与人(主体) 的统一,它以曲折的形式,对朱熹将天理与主体视为对峙之二极的观点提 出了责难。如果说,在博大庞杂的体系掩盖下,朱熹哲学的内在缺陷往往隐而不彰,那末, 陆九渊的上述批评则掀开了朱学的帷幔,将其内在缺陷作为一个必须加以正视的题问提了 出来。 但是,陆九渊在批评朱学的同时,自身又走向了另一极端。他反对把理(道)归结为外 在于形器的超验实体,但却又将这种道(理)安置于“心”之中:“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 理, 心即理也。 ” 29此处所说的心即理, 无非是心与理的直接合一, 而其基点则是此心(理 具于此心),它实质上在抽象同一的形式下,将理销溶于此心。这一点,只要看一下陆九 渊的如下议论即不难了然:“天下之理无穷然其会归,总在于此。” 30正是在上述 前提下,陆九渊又进而以心囊括万物:“心之体甚大,若能尽我之心,便与天同。” 31 值得注意的是,陆氏在此处明确地把心规定为“我之心”,而所谓我之心,也就是完全由 自我支配之心:“人之于耳,要听即听,不要听则否,于目亦然,何独于心而不由我乎?” (同上)这种“由我”之心,实质上也就是仅仅具有个体性品格的“吾心”(小我),与此 相应,当陆九渊说”能尽我之心,便与天同”时,即意味着以“吾心”涵盖万物。事实上, 在陆九渊那里,类似下面的断论几乎随处可见:“此理岂不在我?” 32 “吾心便是宇宙, 宇宙便是吾心。” 33这样,陆九渊即由强调理绝对同一于此心进而将自我视为第一原理。 后者在陆氏的弟子杨简那里表现得尤为明晰:“天地,我之天地,变化,我之变化天者, 27宋.陆九渊撰象山先生全集卷二,与朱元晦, 上海商务印书馆. 28象山集卷三十四语录上. 29象山集卷十一与李宰. 30 象山集卷三十四语录上. 31 象山集三十五语录下. 32 象山集卷十二与赵然道. 33 象山集卷二十二杂说. 王阳明“致良知”说及其主体思维研究 10 吾性中之象,地者,吾性中之形。故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皆我之所为也。” 34这里 的唯我论色彩已相当浓厚了。 由强调直指本心,陆九渊进而提出了“自作主宰”论。所谓自作主宰,首先意味着摆 脱外部对象的制约,完全听命于自我: “夫权在我。若在物,即为物役矣。” 35在陆氏 看来,一旦洞见本心,以自我为主宰,即可以进入从心所欲、行辄合理的境界:“收拾精 神,自作主宰。万物皆备于我,有何欠阙?当恻隐时,自然恻隐,当羞恶时,自然羞恶, 当宽裕温柔时,自然宽裕温柔,当发强刚毅时,自然发强刚毅。” 36这种观点,与禅宗的 “触类是道而任心”前后相通,表现出显而易见的直觉主义倾向。如果说,朱熹在突出自 觉原则的同时忽视了主体的内在意愿在行为中的作用,那末,陆九渊则抽象地夸大了主体 意识的能动作用。 总起来看,陆九渊从各个方面对朱熹理学体系作了相当尖锐的揭露,并力图在理论上 纠朱学之偏。然而,由于陆氏在批评朱熹的同时,又倒向了错误的另一极,因而不仅未能 真正克服朱学之弊,而且本身陷入了新的理论困境。不过,从理学演变的历史行程来看, 经过朱陆之争,朱学与陆学各自的缺陷毕竟被初步挑明了 ,这就在客观上促使理学后劲 从不同角度对二者加以修正。 (三)融汇“佛” “道” 明朱元璋开国伊始,对佛道二教采取的是既优惠扶植又限制控遏的双重政策。到英、 代、宪、武时期,这种政策渐遭破坏,尊崇过滥的现象日益严重。王阳明早年对道教的修 炼方式相当迷恋,中年以后有过反悔,晚年则对道家的哲学思想多有摄取。这说明道教或 道家精神在王阳明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曾起过不可估量的作用。王阳明的学说可以 说是既近于道又近于禅的“三教合一”论者,甚至在某些事情近“道”的倾向还占主导地 位。王阳明一生对道教有割舍不去的情怀,而揭开这个“秘密”,乃是我们解剖王阳明思 想的关键所在。 【37】作为土生土长的道教,对中国社会尤其是民俗的影响,是其他任何宗 教都无法比拟的,王阳明的家庭也不例外。在这种浓厚的民间道教的氛围中,早年的王阳 明要想独善其身几乎是不可能的。所以当他八岁的时候,便已“妄意神仙,嬉戏皆绝人”。 【38】此后直到三十七岁“龙场悟道”前,王阳明又有过几次与道教、道士的直接接触与对 话。王阳明在“龙场悟道”前曾经先后两次上九华山访道求仙。这说明,在王阳明心学的 创设阶段,可能从道教或者道家那里受到过某种启示。有了与道士或者道教的直接接触作 为铺垫,王阳明便于弘治五年(1502)八月,趁告病归越之机,直接来到距离越城三是公 34杨简:家记一,己易,慈湖遗书卷七. 35 象山集三十五语录下. 36 象山集三十五语录下. 37钱明著儒学正脉王阳明传浙江人民出版社 2006 年 12 月第一版 p28-31. 38(清)查继佐:罪惟录卷一王阳明传没浙江古籍出版社 1988 年版,第 1593 页. 王阳明“致良知”说及其主体思维研究 11 里的委婉山,“筑室王阳明洞中,行导引术”。 【39】王阳明在这样的氛围里修炼,自然会 获得奇佳的灵感和功效。而他在王阳明洞中行导引术乃是其一生中最重要的道教养生实践 活动。 但实际上,王阳明并没有放弃从哲学上摄取道家、道教思想的做法。他强调“二氏之 用,皆我之用”;“儒、佛、老、庄皆吾之用,是之谓大道”;认为儒道佛三教在本质上 是相通或者一致的。其实,这种三教归一的致思趣向对王阳明来说是始终如一的。比如他 在“龙场悟道”后的第三年,仍向湛甘泉“言圣枝叶,老聃释氏” 【40】认为儒学与佛道本 是同根,仅在枝叶上有点差异而已。对于王阳明的儒道佛三教一致论,许多人都迷惑不解。 而一些较为欣赏王阳明道教旨趣的门徒,则对他直到晚年仍坚持从道教中汲取思想资源的 做法拍手称快。比如王阳明后学耿世攀曾经称“王阳明居士是吾师,盖亦学道中人,非徒 争骚坛旗鼓者也” 【41】与出入道家几乎同时,王阳明亦常常游心于佛家。1501 年审案完毕 游九华山期间,王阳明不仅接触了不少道教中人物,而且与佛家禅师也有交往。有时留宿 寺院,在清风朗月下与猿鹤同听和尚唱偈参禅: “月明猿听偈,风静鹤参禅。今日揩双眼, 幽怀二十年”。 【42】此情此景,本身便颇有点禅的意境。遇到熟悉佛教历史的老僧,则与 之共话禅家旧事。即使在归越养病期间,王阳明亦常往来于佛寺。这无疑体现了某种 超 越的追寻。不过,相对于理论上的契合,诗经与禅意的呼应在此处显然占了更多的比重。 如同对待道教一样,王阳明似乎并未完全在”道”的层面上达到与佛家的认同。 【43】王阳 明与佛家的如上关系,使他很难自限于佛家的境界。随着与道教的疏离,对佛家的怀疑也 逐渐增长。在对“第一等事”十余年的探讨思考中,王阳明广涉宋学、兵学、辞章、佛老, 最后似乎又回到了出发点:“第一等事”依然被归结为如何成圣。当然,这并不是简单的 返归。较之十二岁时“学以成圣贤”的自发意向,十八岁时对“圣人可学而至”的契合, 弘治十八年前后倡立志成圣之学无疑具有更加深刻与丰富的内涵:这是一种经过多向度探 索之后的认同,而如何成圣作为第一等事则相应地获得了更自觉的定位。在出入于各家诸 派的过程中,王阳明固然范围众说而超越之,但这一时期的多方面涉猎,仍不同程度制约 着其尔后的思考。 四、 “致良知”说的提出过程 王阳明一生事功卓著、地位显赫,然而又时时处于艰险和逆境之中。他以自己的一生 来实践成圣的道德理想,其学说也就是这样一个思想历程的记录和理论提升。王阳明的心 【391】张君房:云笈七签卷三十三杂修摄 导引,中华书局 2003 年版,第 742-743 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