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曾巩文学思想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摘要 曾巩,这位名列“古文八大家”之列的名家,在中国古代散文发展史上有着 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但这样一位声名显赫、历9 0 0 余年而不衰的作家,却在生前 身后遭受了很多的误解。他的散文创作虽擅名宋元、沾溉明清。但却暗于现今, 其诗词创作实际,后人更是缺乏关注。研究曾巩的文学思想,旨在做探本析源之 考查,以便更清楚地了解曾巩的文学创作实际及其在文学史上之贡献。 论文的前言部分概述曾巩的生平家世,并概要交代曾巩的文学思想的主要表 现方面。文章主要分为四个部分具体论述。 第一章为曾巩文学思想成因探析,认为其成因主要是在北宋中叶变革时期的 社会文化背景下,以个人的儒学修养为基础,在前辈师友古文家的影响下形成的。 曾巩在这三种主要因素的培育下,形成了他独特的文学思想。第二章为曾巩文学 思想的具体表现,也是论文的重点。曾巩的经世观、文道观、创作观和道法说主 要构成了曾巩文学思想的理论体系。曾巩的经世说与他的明道说是紧密相联的, 曾巩认为作文的目的在于明道,而明道是为了经世济民。文道观则有鲜明的曾巩 个人思想的特点,曾巩认为明道是为文的目的,文只有明道才能传于世。曾巩过 分强调道,在他看来,道是本,文是末,道是目的,文只是传道的一种工具、方 法而已。虽然曾巩主张文道合一,但并不排斥文的相对独立性。创作观主张平易 自然的文风,实际上是追随欧阳修在“古文复兴运动”中提出的创作主张。丽曾 巩所持有的作家修养论,则认为道德修养是一个作家的基本修养,人品是文品的 前提,当然还包括作家个人应该广泛吸收各家的长处,学习各方面的知识。“道 法说”是其文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曾巩看来,道是文章的内容,是文所要阐述 的根本,而法是文章的形式,文章的形式可以变化。曾巩的道法说虽比较零散, 但由于提出较早,其理论和创作对后世影响很大。第三章为曾巩的文学思想与其 创作实践。曾巩文学思想中的经世观、文道观和创作观,深刻地影响了他的散文 创作。在其文学思想的指导下,曾巩大力倡导创作古文,其文风趋于古雅平正。 文学表现的思想内容广泛,但经世明道是他创作实践的主要目的。其文法自成一 格,形成了他独有之创作特点。他的散文创作实践,印证和完善了其文学思想的 理论体系。曾巩的诗歌创作成就虽不及其散文成就,但也取得了不小的实绩,尤 其是他的诗歌中议论化、散文化的倾向与宋诗发展的方向一致,他的诗风质朴, 清新刚健、自成一家,与其主张的自然质朴风格论一致。曾巩的诗歌创作实践, 完善了其文学思想的理论体系。第四章为曾巩及其文学思想在当时及后世的影 响。曾巩擅名两宋而沾溉明清,其文学思想和创作实际深刻影响了宋元明清散文 的发展。 关键词:曾巩文学思想 成因创作实践影响 1 1 1 a b s t r a c t z e n gg o n g , o n eo ft h ee i g h tm a s t e r so fa n c i e n tl i t e r a t u r e ,p l a y sa ni m p o r t a n t r o l ei n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h i s t o r y o fa n c i e n tc h i n e s e e s s a y s a l t h o u g hb e i n g a d i s t i n g u i s h e dw r i t e rf o r9 0 0y e a r s ,h ew a sm i s t a k e nd u r i n ga n da f t e rh i sl i f e t i m e h i s e s s a y sw e r ew e l lk n o w nd u r i n gt h es o n ga n dy u a nd y n a s t y , a n dk n o w nd u r i n gt h e m i n ga n dq i n gd y n a s t y , b u tw e r el a r g e l yn e g l e c t e dn o w a d a y s t h i sp a p e r , f o c u s i n g o nh i sl i t e r a t u r et h i n k i n g ,i n t e n d st od of u r t h e rr e s e a r c hi no r d e rt ok n o w h i sw r i t i n g s a n dc o n t r i b u t i o nt ot h el i t e r a t u r eh i s t o r y t h e p r e f a c eo f t h i sp a p e r g i v eab r i e fa c c o u n to fz e n gg o n g sf a m i l y , l i f ea n dh i s l i t e r a t u r et h i n k i n g ,t h eb o d yo fh i st h e s i si sd i v i d e di n t of o u rp a r t st o s t u d yz e n g g o n g s l i t e r a t u r et h i n k i n g t h ef i r s tp a r ta n a l y s e st h eo r i g i no fz e n g g o n g sl i t e r a t u r et h i n k i n g t h eo r i g i no f z e n gg o n g sl i t e r a t u r et h i n k i n gd a t e sb a c k t ot h em i d s o n g d y n a s t yw h e n t h es o c i e t y u n d e r w e n ta g r e a tc h a n g ew h i c hh a dad e e pi n f l u e n c eo ns o c i a lc u l t u r e t h ef o r m a t i o n o fh i sl i t e r a t u r et h i n k i n gi sb a s e do nh i sk n o w l e d g eo fc o n f u c i a n i s ma n df u r t h e rb y t h ef o r m e ra n dc o n t e m p o r a r yl i t e r a t i t h es e c o n dp a r ti sad e t a i l e dp r e s e n t a t i o no f z e n gg o n g sl i t e r a t u r et h i n k i n g t h i s i st h e k e yp a r to ft h ep a p e r z e n gg o n g s v i e w p o i n to nl i t e r a t u r e i n f l u e n c eu p o n s o c i e t ya n dp e o p l e ,c o n t e n t a n df o r mo n l i t e r a t u r e ,v i e w p o i n to nw r i t i n g ,a n dt h e “d a of ad o c t r i n e ”f o r m sh i sl i t e r a t u r e t h i n k i n gs y s t e m h i sv i e w p o i n to n i n f l u e n c e u p o nu p o ns o c i e t y a n dp e o p l eo f l i t e r a t u r ei sl i n k e dw i t ht h ev i e w p o i n to f m a k i n g d o c 仃i n ek n o w n h e r e g a r d e dt h a tt h e a i mo fl i t e r a t u r ei st om a k ed o c t r i n ek n o w b yp e o p l e ,a n dt h ef u r t h e ra i m i st oc o n t r o l s o c i e t ya n dp e o p l e h i sv i e w p o i n t sc o n t e n ta n df o r mo nl i t e r a t u r es h o w sp e r s o n a l t h i n k i n g h et h i n k st h a tt h ea i mo fw r i t i n gi sm a k i n gl a wk n o w n ,o n l yb yt h u s ,c a n w r i t i n g b ek n o w nf r o mg e n e r a t i o nt og e n e r a t i o n a l t h o u g hh et h i n k sl i t e r a t u r ea n dl a w i sc o n n e c t e dc l o s e l y , h ed i d n tt h i n kl i t e r a t u r ei si n d e p e n d e n t h i sv i e w p o i n to ns t y l e s o f w r i t i n g f o l l o w s o u y a n g x i u so p i n i o n ,w h i c h i s p u t f o r w a r d s d u r i n g t h e r e n a i s s a n c em o v e m e n to fa n c i e n tl i t e r a t u r ea n dh ea d v o c a t e dt h en a t u r ew r i t i n g s t y l e a st o h i sv i e wo nt h ew r i t e r s s e l f - p o s s e s s i o n ,z e n gg o n gi n s i s t st h a t t h e e t h i e sc u l t i v a t i o ni se s s e n t i a lf o raw r i t e r , t h a taw r i t e r sm o r a lc h a r a c t e ri st h e p r e r e q u i s i t ef o rh i sw r i t i n g h et h i n k st h a taw r i t e rs h o u l dl e a r nf r o mt h es t r o n gp o i n t s o fv a r i o u ss c h o o l sa n dt oe n r i c hh i m s e l fw i t ha l lk i n do f k n o w l e d g e h i sv i e w p o i n to n “d a of ad o c t r i n e ”i st h ei m p o r t a n tp a r to fh i sv i e w p o i n to ne s s a y s h et h i n k st h a t “d a o ”i st h em a i nc o n t e n ta n dt h ee s s e n c e “f a i st h ee x p r e s s i n gw a y sa n dc a nb e c h a n g e d h i sv i e w p o i n t o n “d a of ad o c t r i n e w a ss c a t t e r e d ,b u ti n f l u e n c e st h el i t e r a t u r e a f t e rh i st i m eg r e a t l ya n dp a y se n o u g ha t t e n t i o nb yp e o p l eb e c a u s ei ti se s t a b l i s h e d m u c he a r l yi nt h ea n c i e n tl f f e r a t u r e h i s t o r y t h e t h i r dp a r ts t u d i e sh i sl i t e r a t u r e t h i n k i n ga n dp r a c t i c e h i sl i t e r a t u r et h i n k i n gi n f l u e n c e sh i sw r i t i n gp r a c t i c eg u i d e db y h i sl i t e r a t u r et h i n k i n g ,h ea d v o c a t e dw r i t i n ga n c i e n t s t y l e de s s a y sa n dw r i t i n gs t y l e b e c o m ea n c i e n ta n dn o b l e h i sc o n t e n ti sw i d eb u tt h em a i na i mi sm a k i n gl a wk n o w n a n d c o n t r o l l i n g t h ew o r l d h ef o r m e dt h es o l el i t e r a t u r ef o r m a n d w r i t i n g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h i sp o e m sa c h i e v e m e n ti s n ts og r e a ta st h a to f e s s a y s ,b u ti ti s n tt o o s m a l l t h et e n dt o w a r d s d i s c u s s i n g a n d e s s a y s o fp o e m si st h eo r i e n to f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s o n gd y n a s t y sp o e m h i ss t y l eo fp o e m i sp l a i np o w e r f u la n d n e w , w h i c hi sc o n s i s t e n tw i t ht h ev i e w p o i n to fw r i t i n gn a t u r ee s s a y s h i sw r i t i n g p r a c t i c ei m p r o v e d h i sl i t e r a t u r et h i n k i n gs y s t e m t h ef o u r t hp a r ts t u d i e st h ei n f l u e n c e o fz e n gg o n ga n dh i sl i t e r a t u r e t h i n k i n g h ew a sw e l lk n o w nd u r i n gt h es o n g d y n a s t ya n dk n o w nd u r i n gt h em i n ga n dq i n gd y n a s t y , i n f l u e n c e d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e s s a y sd u r i n gt h es o n g , y u a n ,m i n 岛q i n gd y n a s t y k e yw o r d s :z e n gg o n g l i t e r a t u r et h i n k i n gr e a s o n w r i t i n gp r a c t i c e i n f l u e n c e v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 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 中不包括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西北师范 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 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签名:签盈i 置3日期:丛! 亟! :g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西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 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 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 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躲签型墨l 翎躲盘必 日期:塑皇:! ! ! 兰 曾巩文学思想研究 刖舌 在唐宋散文发展史上,“古文八大家”创作的散文,可谓个个是巍巍昆仑,俯视 后世。而曾巩,以其卓越的散文成就,颉颃其间,卓然名家。曾巩( 1 0 1 9 - - - 1 0 8 3 ) , 字子固,北宋建昌军南丰( 今江西南丰县) 人。其弟曾肇对其生平经历作了大致的描 述:“公讳巩,字子固,建昌军南丰人。曾祖讳仁旺,赠尚书水部员外郎。祖讳致尧, 尚书户部郎中,直史馆,赠右谏议大夫。考讳易占,太常博士,赠光禄卿。母吴氏, 文城郡太君。母朱氏,仁寿郡太君。公嘉裙二年进二i 二及第,为太平州司法参军。诏编 校史馆书籍,历馆阁校勘、集贤校理,兼判官告院。尝为英宗实录检讨官,不蹿月罢。 出通判越州,历知齐、襄、洪州,进直龙图阁,知福州,兼福建路兵马钤辖,赐绯衣 银鱼,诏判太常寺,未至,改知明州,徙毫州,又徙沧州,不行,留判三班院。迁史 馆修撰、管勾编修院,兼判太常寺。元丰五年四月,擢试中书舍人,赐服金紫。九月 丁母忧。明年四月丙辰终于江宁府,享年六十有五。”。从以上看,曾巩的一生并不顺 利,嘉祜二年进士及第,其年已过三十九,可谓晚矣。当他步入仕途以后,却一直不 得其志,而且时受众人谤伤,即使在其好友王安石当政期间,曾巩还是远徙他卅,漂 泊异地。直到元丰三年,才调至京师。元丰五年擢试中书舍人,然而曾巩在第二年就 郁郁而终了。 曾巩自称:“家世为儒,故不业他。”。曾肇曾云:“曾氏姒姓,其先鲁人。至其后 世,避地迁于豫章,子孙散出江南。今家南丰者,自高祖讳延铎始也。初,蒇及参夫 子俱事孔子。葳乐道忘仕,孔子与之。参以孝德为世称首。而参孙西,耻自比于管仲。 其世德渊源所从来远矣。” 曾肇自称南丰曾氏为孔子门徒曾参后裔,其家世为儒,盖 渊源于此。韩维也称曾巩:“其先鲁人,后世迁豫章,因家江南。其四世祖延铎,始 为建昌军南丰人,曾祖讳仁旺,赠尚书水部员外郎,祖讳致尧,肖书户部郎中,直史 馆,赠右谏议大夫。考讳易占,太常博士,赠右银青光禄大夫,其履阅行实,则有圜 史若墓铭在。”画其祖父曾致尧,以“勇言当世之得失”酋而著称,其父曾易占留心时 事,有时议十卷,所论乃古今兴亡之事。在先祖父辈们的影响下,曾巩从小勤奋 好学,曾肇称:“公生而警敏,不类童子,读书数百千言,一览辄诵。年十有二,日 曾肇亡兄行状,曾巩集附录传记材料,中华书局校点本 曾巩l 欧阳学士第一书,( 曾巩集卷第十五,中华书局校点本 曾肇亡兄行状,曾巩集附录传记材料,中华书局校点本 韩维神道碑,曾巩集附录传记材料,中华书局校点本 曾巩先大夫集后序,曾巩集卷十二,中华书局校点本 曾巩文学思想研究 试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也。未冠,名闻四方。”。到“十六七时,窥六经之言与古 今文章,有过人者,知好之,则于是锐意欲与之并。”。至0 二十多岁时,携文拜见文埴 盟主欧阳修,“欧阳公一见其文而奇之”。,遂收之为生。在欧阳修的指导和影响下, 曾巩的文章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及至后来,曾巩以他的古文创作实践,有力地配合了 欧阳修所倡导的“古文运动”,宋史云:“国初,杨亿、刘筠犹袭唐人声律之体, 柳开、穆修志欲变古而力弗逮。庐陵欧阳修出,以古文倡,j 临j t l 王安石、眉山苏轼、 南丰曾巩起而和之,宋文日趋于古矣。” 宋史在这里也强调了曾巩在这场运动 中的重要作用。 曾巩在中国散文史上具有特殊性,甚至在唐宋八大家中,他的古文创作也与其它 各家有很大的不同。曾巩作为一个“醇儒”,他的文学创作也表现了自身的独特性。 他的诗歌创作,历来受到人们的争议,而作为宋一代文学之称的“词”,作为一个文 学大家,他竟然无所建树,与其师友欧阳修、王安石相比,他的词作贡献确实令人遗 憾。丽造成他文学创作独特性的直接原因,实由于其文学思想的独特性。因此,研究 曾巩的文学思想,更能全面深入地把握曾巩的文学创作。需要说明的是曾巩的散文创 作思想,严格地讲是文章学的范畴,而非独文学之讲说,因为他的论说不仅涉及到当 时的古文写作理论,还包括许多应用性的文体,这些文体对我们今天而言非文学之概 念。但对于重道讲实用的曾巩来讲,他把这一切都纳入了文学的范畴之内,也是符合 传统文学观念的。 曾巩的文学思想主要表现为经世观、文道观、创作观和道法说。曾巩继承并发扬 前辈古文家的优秀传统,在文学与现实的关系上,强调文章的经世致用。同时,又对 文章的经世致用有自己独到的认识。曾巩的经世说与他的明道说是紧密相联的。曾巩 自觉地尊经明道,但这并不是展终的目的,其根本的目的是在经世致用。曾巩有一个 重要的论说,是他经世观的一个要点。他说:“盖史者所以明夫治天下之道也。”。也 就是说为文的作用在于明道,而明道的目的是向人民提供治理天下的“法”。曾巩的 史学意识深刻地影响着他的经世观,在曾巩的经世观中,包涵着他强烈的史学鉴戒意 识;曾巩的经世观,重在其道德教化功能:在形式上表现为一种内敛式的内在精神超 越的追求。曾巩的经世观决定了他诗文题材的多样性。曾巩的经世观及其文学实践, 曾肇( i k 兄行状,曾巩集附录传记材料,中华书局校点本 曾巩学舍记,曾巩集卷十七。中华书局校点本 椿希曾巩墓志,曾巩集,附录传记材料,中华书局校点本 脱脱等宋史- 文苑传卷四三九,中华书局, 1 9 7 7 年版 曾巩t 南齐书目录序曾巩集卷十七,中华书同棱点本 2 曾巩文学思想研究 顺应了北宋中期经世致用的社会思潮,因而具有十分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 曾巩的文道观具有独特性,曾巩的文道观是在继承韩愈、欧阳修的基础上有所创 新的,而作为一个深受儒家正统思想影响的古文家,他自己的文道观也具有鲜明的个 性特点。他对道的重视超过了韩欧两位先辈。曾巩认为道是为文的目的,文只有明道, 而后才能传于世,这与他的恩师欧阳修的思想有所不同。曾巩过分强调道,在他看来, 道是本,文是末,道是目的,文只是传道的一种工具、方法而已。这是曾巩与欧阳修 的文道观相区别的一点。虽然曾巩主张文道合一,但并不排斥文的相对独立性。 创作观是曾巩文学思想的核心,主要包括作家的修养论、作品的风格论和文章的 言辞说,此外曾巩的道法说也是其创作思想的重要内容。在具体的创作过程中,曾巩 特别重视作家在创作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他有一句著名论语是“非蓄道德而能文章 者无以为也”。曾巩认为道德修养是一个作家的基本修养,人品是文品的前提。曾 巩的作家修养还包括作家个人应该广泛吸收各家的长处,学习各个方面的知识。同时 曾巩还重视作家的天赋才情与后天学习的关系。在作品的风格上,应该说曾巩的风格 论是在欧阳修等诸师友影响的基础上形成的,欧阳修平易自然的创作理念对他影响很 大。“绝去刀尺,浑然天质”,意谓作品不加雕斫,自然天成。曾巩继承了欧阳修的这 种风格,他也主张文章自然率真的风格。他认为绝好的文章都出于自然,曾巩反刘文 章的怪诞离奇,认为好文章质朴自然,不能有刀斧雕饰的痕迹。在文章的言辞关系上, 曾巩主张为文要含蓄自然,不要肆意流泄,做到文章的言有尽而意无穷之蕴藉之荚。 同时曾巩主张先道后辞章。所以他说:“夫道之大归非他,欲其得诸心,充诸身,扩 而被之国家天下而已,非汲汲乎辞也。” 正是曾巩的重道思想,使他把辞章放在第二 位。但是就辞章而言,曾巩并不是不要辞章,而是反对那种忘道而重辞的做法。在重 道的前提下,他还是重视文辞作用的。 从文章的写作理论而言,曾巩的“道法说”成为他文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曾巩 看来,道是文章的内容,是文所要阐述的根本,丽法是文章的形式,文章的形式可以 变化,“理”是文章具体内容所要说的事理,是达到“道”的途径。换句话说,曾巩 的“道法”说已初步构建了一种有关文章内容与形式的理论,其理论与创作实践对明 清的文学理论产生了重大影响,成为清代“义法说”的先声。 曾巩寄欧阳舍入书曾巩集卷十六,中华书局校点奉 曾巩管李沿书,曾巩集卷十六,中华书局校点本 一堕璺苎堂星塑竺塞 第章曾巩文学思想成因探析 曾巩是宋代著名的古文家,其文学思想主要是以变革时期的社会文化性格为背 景,以个人的儒学修养为基础,和在前辈师友古文家的影响下形成的。个人的儒学修 养是他形成文学思想的基础,使他以“宗经”、“明道”、“复古”为旨,有浓厚的正统 色彩。变革时期的士风、学风和文风是培育他文学思想的土壤,使他的文学思想适应 了时代潮流而向“文以致用”前进。范仲淹、欧阳修、王安石诸师友的楷模,为曾巩 的创作指明了方向,也促进了他文学思想的形成。 第一节变革时期的社会文化背景 曾巩所处的时代,正值北宋中叶,这是个社会文化发生变革的时代,从政治上 而言,就有“庆历新政”和“熙宁变法”,从文化上讲,有“宋学”之兴起,文学上 则有声势浩大的“古文复兴运动”。社会的急剧变革,影响着文化的价值趋向,问时 也影响着当时的士风、学风和文风,并进而影响文学创作观念的变化。作为那个时代 的产儿,曾巩也不例外,他的文学思想也是在这一文化背景下产生的。 庆历四年,曾巩二十六岁,这也是北宋开始发生深刻变化的一年,是年范仲淹实 施“庆历新政”。宋王朝经过太祖、太宗、真宗三朝六十余年的励精图治,政权已经 巩固,社会逐渐稳定,民众的生活也开始富裕,到了仁宗一朝,各种隐藏的弊病逐渐 呈现出来,社会的各种矛盾也愈来愈明显,仁宗朝面临的主要问题不再是“黄袍加身” 的政权问题,而是皇权内部慵懒的军队、办事效率极低的官吏和来自边陲的兵总,王 禹偶说:“冗兵耗于上,冗吏耗于下,此所以尽取山泽之利而不能足也。”国范仲淹在 十事书批评朝廷政事云;“今文资三年一迁,武职五年一迁,谓之磨堪,不限内 外,不问老逸,贤不肖并进,此岂黜陟幽明之意? 假如庶僚中有一贤于众人,理郡 县,领一务局,思兴利去害而有为也,众皆称为生事,必嫉之沮之,非之笑之,稍有 差事,随雨挤陷。故不肖者素餐尸禄,安然而莫有为也。虽愚暗鄙猥,人莫耻之,而 应诏言事,宋文鉴卷四十二,中华书局,1 9 9 2 年版 4 塑墨苎兰星望里窒 三年一迁,坐至卿、监、丞、郎者,历历皆是,谁肯为陛下兴公家之利、救生民之病、 去政事之弊、葺纲纪之坏哉? 在京百司,金谷浩翰,权势子弟,长为占据,有虚实瘭 禄、待阙一二年,暨临事局,挟以势力,岂肯恪恭其职? ”由此形成的文弊武病, 导致了国家政事的沉冗,更为严重的在文化内部,也面临着一场挑战,儒家文化自唐 末五代以来惨遭破坏,伦理道德的丧失,使一部分士大夫散失了士风与人格,所有这 些问题,从仁宗一朝就开始凸现出来,到神宗时已十分严重,形成了种种危机,正如 王安石在本朝百年无事札子中云: 本朝累世因循未俗之弊,而无亲友群臣之议,人君朝夕。寻处,不过宦官女子;出而视事,又不过有司之 细故:未尝如古大有为之君,与学士大夫讨论先王之法,以措之天下也。一切因任自然之理势,而精神之运有所 不加,名实之间有所不察。君子非不见贵,然小人亦得厕其间:正论非不见容,然邪说亦有时而用。以诗毗记诵 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以科名资历叙朝廷之位,而无官司课试之方。监司无检察之人,守将非选择之 吏,转徙之亟既难于考绩,而游谈之众因得以乱真。交私养望者多得显官,独立营职者或见排沮。故上下偷情墩 容丽已。虽有能者在职,亦无异于庸人。农民坏于侮役,而未尝特见救恤又不为之设官以修奠水土之利。兵士 杂于疲劳,而未尝申勒训练,又不为之择将而久其疆场之权。宿。世则聚卒伍无赖之人,而来有以变五代姑息羁縻 之俗 宗室则无教训选举之实,而未有以台先王亲疏隆杀之宜。其于理财大抵无法,故虽俭约而民刁;富,虽忧 勤而国不强。赖非夷狄昌炽之时,又无尧汤水旱之变,故天下无事过于百年。虽日人事,亦天助也。盖累圣相继, 仰畏天,俯畏人,宽人恭俭,忠恕诚憨,此其所以获天助也。伏惟陛下,躬上圣之质,承无穷之绪,知天助之不 可常恃,知人事之不可怠终,则大有为之时正在今f t 。 王安石对当朝百年以来的政事作了认真全面的分析,认为在承平百年无事的掩饰之 下,当朝在政治、军事、财税、农业等方面存在着十分严重的内患外忧。正是在这种 局面下,王朝的内部不管是上层士大夫群体、还是下层的知识分子中间弥漫着一种要 求社会变革的心理,如尹洙在上书中说:“因循不改,弊坏日甚”。范仲淹不但主张 政治改革,而且还“请救文弊”,在奏上时务篇中云:“臣闻国之文章,应于风化: 风化厚薄,见乎文章。惟圣帝明王,文质相救,在乎己不在乎人。易日穷 则变,变则通,通则久。亦此之谓也。”。当时要求改革的呼声很高,就连仁宗也“遂 欲更天下弊事” ,其后的英宗、神宗更有改革之心,朱熹说:“英宗即位,已有性气 改作,但以神躬多病,不久晏驾,所以当时谥之日英,神宗继之,性气越紧,尤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 4 3 ,庆历三年记事,中华书局校点本 临川先生文集卷四十一,四部丛刊本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 3 7 ,庆历= 年闰九月壬午,中华书局校点本 范文正公文集卷七,四部丛刊本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 3 0 ,庆历三年三月癸巳,中华书局校点本 5 普巩文学思想研究 欲更心之。”。这种变革的社会要求逐渐在人们当中形成一种变革心理,并且这种心理 贯穿了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其结果是在政治上进行了范仲淹的“庆历新政”与王 安石的“熙宁变法”,两次变法的时期与形成不同,但文化背景相同,都是在这种渴 望变革的群体意识下进行的,且两者变法的实质都是一脉相通的,都是针对北宋王朝 内弊外困的局面,同时,它所反映出来的士人心态也是相同的,那就是当时的文人士 大夫希望通过改革,对外建立“尊王攘夷”的新秩序,对内重塑政治宪纲。而曾巩所 处的时代,丁f 是这一变革的时代。在这一思潮的影响下,士人的心态也正在发生剧烈 变化。那个时候,士人再也不是将目光只专注在死读书上,而是将自己的读书与学以 致用结合起来。在“重文轻武”的国策之下,他们有“学而优则仕”的出路,他们大 部分都想顺应改革的社会思潮,通过读书然后有所作为,出仕是他们实现兼济天下理 想的有效途径,而出仕则必须通过科举的形式来实现。 在这种情况下,社会的变革思潮激发了士人的积极进取精神,他们感奋时事,议 论变革,希望自己有功于世,成为一种激切的群体渴望心理积淀。如宋史范仲 淹传说他:“每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自仲淹倡之。” 。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内涵普遍代表了那个时代士人的一种心态,使士人们急切 地关注时事,激烈要求变革,并且也形成一种士人的群体意识,反映到文学创作上, 则是经世致用的文学思想影响着当时的文学创作。欧阳修在与黄校书论文章书中 说:“见其弊而识其所以革之者,才识兼通,然后其文博辩而深切,中于时病而不为 空言。盖见其弊,必见其所以弊之因,若贾生论秦之失,而推古养太子之礼,此可谓 知其本矣。然近世应科目文辞,求若此者盏寡。” 欧阳修认为文章要切于时事而不为 空言,这是他基于经世致用思想的观点出发,认为文要致用,耍敢于揭发时病。由于 欧阳修是当时公认的文坛盟主,并在嘉佑二年知贡举,凡不合其创作要求的皆罢之。 欧阳修的这一文学创作主张,不但影响这一时期的科举文学,也影响了当时的文学思 潮。关于欧阳修对曾巩的具体影响,下面还有专门论述。 强烈的变革要求是当时士人的种急切渴望心理,反映了北宋中叶士人的一种强 朱子语类卷1 3 0 ,自熙宁至螭康用人。中华书局本 脱脱等宋史范仲淹传卷三一四,中华书局, 1 9 7 7 年版 欧1 i h 修与黄校书论文章书,欧阳修全集卷六十八,中华书局本 6 一塑翌苎兰昼望堡窒 烈责任感。同时,皇室采取的偃武修文政策,政府对大量文人的选官,以及科场取士 名额的扩大,无疑使文人看到了实现自我人生价值的希望,而实现这个目标的最好途 径便是读书。在当时,读书成为一股潮流,目的在于明理经世,知识的尊严在这时得 到了很好的体现。不管是在大富贵宅,还是在平民孤村,到处都弥漫着这种良好的社 会风气。“老去功名意转疏,独骑瘦马取长途。孤村到晓犹灯火,知有人家夜读书。” 。反映的正是这一莘莘学予读书求仕的情景。只有读书仕进,才能实现当时士人渴望 有为于世的理想。而当时文人不仅能写文章,而且还会经术,如果考中成为官吏,则 成为文章、经术、吏才合于一身的文人。对于科场的文章而言,自嘉祜二年欧阳修知 贡举,古文在科场中的地位日益彰显,同时与古文有密切联系的儒术在庆历年间就日 受重视,当时的官办学校为太学,被称为理学三先生之一的胡瑗在那里讲学,吕希哲 说“胡翼之瑷初为直讲,有旨专掌一学之政。各因其所好,类聚而别居之,故好 尚经术者,好谈兵战者,好文艺者,好尚节义者,皆使之以类群居,相与讲习。胡亦 时召之,使论其所学,为其定理。或自出一义,使人人以对,为可否之。当时政事, 俾之折衷。故人皆乐,从而有成。今朝廷名臣,往往胡之徒也。”。胡瑗本精于经术, 却又用分科教学的方法把“经术”、“兵法”、“艺文”、“节义”等贯之于政事之中,体 现了学以致用、有益于世的学风。面曾巩也曾一度入太学学习,他在王君俞哀辞 中说:“庆历元年,予入太学,始相识。馆余于家,居数日,相与讲学。”。虽然曾巩 不曾亲受教于胡瑗,但是作为政府最高学府的学风、士风还是对他有影响。尤其是有 为于世的士人心态和学贵致用的学风影响了曾巩,反映到他的创作思想,就是经世致 用的文学思想。其实这也与古文运动的价值趋向一致,就是重视文章的社会功用,以 文章论时事。曾巩所写的许多奏议,其实大部分都结合国家形势而论,都是精彩的议 事文章,况且曾巩本身是集经术、文章与吏才的宋朝典型文人,本身就表现了强烈的 通经致用的人生思想,反映到他的文学思想中,那也是很自然的事。 宋代中叶的士人特别重视道德修养,他们往往有感于五代以来儒道纲常的破坏, 认为当时的内困与外弊也与这有关,主张重整道德风尚,矫厉风节。这种道德重整活 动从宋初就开始了。如石介说:“唐十八帝,惟武德,贞观、开元、元和百数十年,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女后乱之于前,奸臣坏之于中,宦官覆之于后。颠侧崎危,绵绵 延延,乍倾乍安,若续若绝,仅能至于三百年,何足言之。”。石介从批判唐五代入手, 晁冲之夜行,全宋诗卷一= 二七,北京大学出版社,1 9 9 1 年版 朱熹五朝名臣言行最卷十,四部丛刊本 曾巩王君俞裒辞曾巩集卷四十一,中华书局校点本 石介唐鉴序,徂徕石先生文集卷十八,中华书局校点本 曾巩文学思想研究 倡扬道德,其后欧阳修更是矫厉风节的健将,在新五代史中改前人之做法,把 矛头猛烈地对准五代以来的士人风气,他说:“传曰: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 张,国乃灭亡。善乎,管生之能言也! 礼义,治人之大法;廉耻,立人之大节。盖 不廉,则无所不取;不耻,则无所无为。人而如此,则祸乱败亡,亦无所不至,况为 大臣而无所不取不为,则天下其有不乱,国家其有不亡者乎! ”。欧阳修严厉地否定了 冯道,并且把士大夫的道德、修养与国家的兴衰联系在起。此外还有其他文人重整 道德的活动,如范仲淹、理学三先生的胡瑗、石介、孙复等人。在当时,矫厉风节, 倡扬士风也成为一种风气。曾巩更是注重自己的道德修养,在他的文学创作中,也多 次提到“道德”二字,如在上王转运说:“夫然则某之进于道德也虽浅,然称之 于四方。日执事之遇曾菜也以道,曾某受执事之遇,无所非其道,其可以无愧矣。四 方之人闻之者曰:如某且然,况深于道德者如何哉? 则其为补于世岂少欤? ”o 短短 数语,两次提到道德,其中还提到“为补于世”,都是曾巩人生思想的体现,并进而 影响其文学创作思想。 就学术而言,宋学形成了有宋一代之学术,它不但与儒家有天然的关系,而且还 与古文运动也有紧密联系。宋代的文人士大夫面对隋唐五代以来佛教的盛行,对儒学 形成挑战,雨那时的人们发现西汉以来的经学只是训诂章句,流于空泛,不能适应经 世致用的社会思潮,而要重振儒学,就需要借助古文来重新i 朝释义理,“义理”化是 宋学的一个特点。对佛学,在排斥的同时,又不自觉地引入了佛教性理中的东西,自 然使宋学的发展更加有了思辨性,以至在后来形成独具特色的理学。现在有的学者说 曾巩坚决反对宋学,而且是一个理学者。也有人认为不尽对,理学用章太炎的话说是: “表皮上的儒学,骨子里的佛学。” 曾巩一生与韩愈一样坚决排佛,对排佛从不留情, 甚至比韩愈更加厉害。他的梁书目录序可谓他排佛的一篇文章,认为:“自先王 之道不明,百家并起。佛最晚出,为中国之患。”固王安石也认为曾巩力排佛经,他在 答曾子固书中云;“连得书,疑某所谓经者佛经也,而教之以佛经之乱俗。某但 言读经,则何以区别于中国圣人之经? 子固读吾书每如此,亦某所以疑子固与读经有 所不暇也。” 正是曾巩恪守儒家经义,使他对佛经大力排斥。王水照先生也认为把曾 巩当成是理学先驱是不确切的。王先生主要认为理是程朱哲学体系中的最高和基本范 欧阳修新五代史卷五十四,中华书局本 曾巩上王转运书,曾巩集辑佚书,中华书局校点本 转弓l 自北宋文化史述论,陈植锷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9 2 年版,第1 6 6 页 曾巩梁书目录序,曾巩集,卷十一,中华书局校点本 答曾子固书, 临川先生文集卷七十三,四部丛刊本 8 曾巩文学思想研究 畴,曾巩的理主要是事物的道理、原理。就连理学大师朱熹也说曾文:“只是关键紧 要处,也说得宽缓不分明。缘他见处不彻,本无根本功夫,所以如此。” 而曾巩对于 宋学的态度,则处于中立态度。宋学的发展如皮锡瑞所云:“经学自唐以至宋初,已 陵夷衰微矣。然笃守古义,无取新奇,各承师传,不凭胸臆,犹汉唐注疏之遗也。” 然而早在中唐,陆淳、刘知几已开“舍传求经”的风气。回但这秘风气发展很慢,至0 了仁宗朝,这种排斥汉唐注疏之学的风气才形成。与当时的社会思潮相适应,士人抛 弃传注,发明经旨,以出新意,已成为学界的风气,后来随着“庆历新政”的实旌, 疑古惑经风气遂成为一股强大的社会思潮。皮锡瑞云; 宋儒拨弃传注,遂不难于议经。排系辞谓欧阳修;毁周礼谓修与苏轼、苏辙:疑孟子滑李 觏司马光;讥书谓苏轼;黜诗序谓晁说之。此皆庆历及庆历稍后 ,可见其时风实然,亦不独昝刘敞、 王安石矣。o 当时疑古风气正炽,欧阳修也参与其中,而作为其弟子的曾巩,并没有积极参与 其中,但他也有一些批评汉代之学的言论,如云:“惟知经者为善矣,又争为章旬训 诂之学,以其私见,妄穿凿为说。故先王之道不明,而学者靡然溺于所习。” 并且在 “古文运动”中,主要的古文家都精于经术,曾巩也不例外,曾巩的很多文章都在讲 “道”,其实在阐释儒家道义,与宋学的“义理”并没有相背面走。他的古文创作响 应了欧阳修“古文运动”的号召,以儒道为古文的充实内容,古文则成为儒学议事的 工具,而在文学思想上则表现为文道观念中道的倾向性。 曾巩的时代,还是一个古文复兴的时期。近人论宋朝的古文复兴,总是简单地把 它同宋初文风与残唐五代文风联系起来,认为古文的复兴是反对这种文风的简单结 果。宋史尝言“国初,杨亿、刘筠犹袭唐人声律之体,柳开、穆修志歙变古两力 弗逮。庐陵欧阻修出,以古文倡,惋川王安石、眉山苏轼、南丰曾巩起而和之,宋文 日趋于古矣。”o 这里的声律之体就是所谓的西昆体,并且形成了“是时天下学者,杨、 王水照曾巩及其散文的评价问题,复旦大学学报,1 9 8 4 年,4 期 朱熹朱子语粪卷一三九,黎靖德编、王星贤校点。中华书局,1 9 8 6 年版 皮锡瑞经学历史第八章经学变古时代,中华书局,1 9 5 6 年版 参阅北宋文化史述论陈植锷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9 2 年版,第1 8 4 页 发锡瑞经学历史第八章经学变古时代,中华书局,1 9 5 6 年版 曾巩筠州学记,曾巩集卷十八,中华书局校点本 脱脱等宋史文苑传序,中华书局,1 9 7 7 年版 9 曾巩文学思想研究 刘之作,号为时文,能取科第,擅名声,以夸荣当世,未尝有道韩文者。”。为了反对 这种侈靡文风,入宋之初,就有柳开等人倡导古文,范仲淹尝言: 寝及五代,其体薄弱,皇朝柳仲涂起而麾之髦俊率从焉。仲涂门人能师经探道,有文于天下者多矣。洎 杨大年以应用之才,独步当世,学者刻辞镂意有希仿佛,未暇及古也。其问甚者,专事藻饰,破碎大雅,反谓 古道不适用,废而弗学者久之。洛阳尹师鲁,少有高识,不逐卿辈,从穆伯莨游,力为古文遽得欧阳永叔 从而大振之,由是天下之文一变。圆 从上面看,柳开、穆修、欧阳修等人的古文是针对此时的文风有为而发,这的确 不错,但这只是表面现象。宋朝古文的复兴不仅仅是矫正当时的文风,更为重要的是 与当时的儒学复兴联系在起的。文场文体的变化也与儒学的升降有关系。唐末五代 以来,朝纲受到破坏,作为儒家知识分子信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国网湖北省电力有限公司高校毕业生招聘(第二批)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中国东航股份空保管理部校园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山西忻州汇丰长城文化园区发展有限公司招聘合同制讲解员10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国家中核北方核燃料元件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四川九洲电器股份有限公司招聘证券事务岗等岗位6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才聚齐鲁成就未来”山东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及权属企业校园招聘19人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地铁员工安全培训体会课件
- 危险作业安全防护培训课件
- 危险作业安全培训课程课件
- 固化剂安全培训课件
- 高考英语688高频词汇excel版
- 圆度、圆柱度测量仪校准规范
- 第五章牛顿运动定律之板块模型问题专题课件高一上学期物理
- 表面活性剂的基本作用
- 员工网络安全责任书
- 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流程图(政府投资工程建设项目(市政类线性项目))
- 士林变频器说明书SL
- 博雅汉语准中级加速篇1
- 第二章第一节 遗传论与环境论心理学课件
- 九年级物理上册《第十三章 内能与热机》单元检测卷及答案(沪科版)
- GB/T 16866-2006铜及铜合金无缝管材外形尺寸及允许偏差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