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论文)从文化蕴含和文化塑造探讨汉字与汉文化的关系.pdf_第1页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论文)从文化蕴含和文化塑造探讨汉字与汉文化的关系.pdf_第2页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论文)从文化蕴含和文化塑造探讨汉字与汉文化的关系.pdf_第3页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论文)从文化蕴含和文化塑造探讨汉字与汉文化的关系.pdf_第4页
(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论文)从文化蕴含和文化塑造探讨汉字与汉文化的关系.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摘要 通常认为,“文化”指人们在社会活动实践中所形成的活动方式以及所创造的物 质产品和精神产品上体现的人类智慧和实践创造能力的总合。文化分物质的、制度的、 心理的三个层次。语言是一种制度文化,文字则是语言的书写符号体系。用这样的标 准来看汉字,则汉字是借助汉语、被动地反映汉文化的。然而实际上,汉字反映汉文 化是独立的、能动的。 汉字反映汉文化,表现在两种文化功能上,一个是文化信息的蕴含,一个是文化 现象的塑造。本文的主旨,即通过阐释汉字的文化蕴含和探索汉字的文化塑造,探讨 汉字与汉文化的关系。 关于汉字的文化蕴含,本文主要选择“汉字创制传说”、“传统文字学研究”以及 “现代社会关于汉字发展方向研究”等三个方面进行论证,从而阐明汉字的发生发展 过程充满丰厚的文化底蕴;关于汉字的文化塑造,本文主要选择“汉字在思维特征上 对汉文化的影响”、“汉字对汉语的词源及某些民俗语言形式的影响”、“汉字的以形表 义和字符分合特点对汉民族审美心理和概念系统的影响”等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从而 证明汉字的文化塑造功能是独立的、能动的。 通过研究汉字的文化蕴含功能和汉字的文化塑造功能,我们发现汉字与汉文化之 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影响的辩证关系。这种辩证关系体现在“汉文化对汉字的巨 大影响”、“汉语对汉字的影响”、以及“汉字对汉文化的影响”诸方面。 有关汉字与汉文化关系的探讨,对我们汉字观的重塑、汉民族文化观的树立都是 具有重大意义的。 关键词:汉字汉文化文化蕴含文化塑造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i ti sw i d e l ya c c e p t e dt h a tc u l t u r em e a n sp e o p l e sm a n n e ro fa c t i v i t yf o r m e di ns o c i 融 p r a c t i c e a sw e l la st h ec o n f l u e n c eo fm a n k i n dw i s d o ma n dp r a c t i c a l c r e a t i n ga b i l i t y e m b o d i e di np h y s i c a la n dp s y c h i cp r o d u c t s c u l t u r ei sd i v i d e di n t ot h r e el e v e l s p h y s i c a l , i n s t i t u t i o n a la n d m e n t a l l a n g u a g e i sak i n do fi n s t i t u t i o n a lc u l t u r e ,w h e r e a sc h a r a c t e ri st h e s y s t e mo fw r i t t e ns y m b o lf o rl a n g u a g e i fc h i n e s e c h a r a c t e r sw e r ei n s p e c t e da c c o r d i n gt o t h i ss t a n d a r d ,c h i n e s ec u l t u r ew o u l db ep a s s i v e l yr e f l e c t e db yc h i n e s ec h a r a c t e r sw i t ht h e h e l po fc h i n e s el a n g u a g e i nf a c t ,c h i n e s ec u l t u r e i sr e f l e c t e d b yc h i n e s ec h a r a c t e r s i n d e p e n d e n t l ya n da c t i v e l y t h er e f l e c t i o no fc h i n e s ec u l t u r eb yc h i n e s ec h a r a c t e r si se x h i b i t e di nt w oc u l t u r a l f i m c t i o n s ,t h eo n ei st h ei m p l i c a t i o no fc u l t u r a li n f o r m a t i o n ,t h eo t h e ri st h em o l d i n go f c u l t u r a l p h e n o m e n o n t h ep u r p o s e o ft h i st h e s i si st o s t u d y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 c h i n e s ec h a r a c t e r sa n dc h i n e s ec u l t u r e b ye x p l a i n i n gc u l t u r a li m p l i c a t i o n o fc h i n e s e c h a r a c t e r sa n de x p l o r i n g c u l t u r e - m o l d i n go f c h i n e s ec h a r a c t e r s i nt h i st h e s i s ,c u l t u r a l i m p l i c a t i o no fc h i n e s ec h a r a c t e r s i sd e m o n s t r a t e di nt h r e e a s p e c t s :l e g e n d so f t h ec r e a t i o no fc h i n e s ec h a r a c t e r s ;t r a d i t i o n a lc h a r a c t e rs t u d i e sa sw e l l a st h e s t u d y o n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d i r e c t i o n o fc h i n e s ec h a r a c t e r si nm o d e ms o c i e t y c u l t u r e m o l d i n g o fc h i n e s ec h a r a c t e r si sd i s c u s s e di nt h r e ea s p e c t s :t h ei n f l u e n c eo f c h i n e s ec h a r a c t e r so nc h i n e s ec u l t u r ei n t h i n k i n gf e a t u r e s ;t h e i n f l u e n c eo fc h i n e s e c h a r a c t e r so nt h eo r i g i no fc h a r a c t e r so fc h i n e s el a n g u a g ea n ds o m ef o r m so ff o l k c u s t o m l a n g u a g e s ;t h ei n f l u e n c eo fc h i n e s ec h a r a c t e r s f e a t u r e ss u c ha se x p r e s s i n gm e a n i n g w i t h t h e i rs h a p ea n dt h e ye i t h e rc a nb ed e t a c h e do rb ec o m b i n e d ,o nt h ea e s t h e t i cm e n t a l i t ya n d n o t i o n a ls y s t e mo fc h i n e s en a t i o n ,t h e r e b yi ti sd e m o n s t r a t e dt h a tt h ec u l t u r e - m o l d i n g f u n c t i o no fc h i n e s ec h a r a c t e r si si n d e p e n d e n ta n da c t i v e b a s e do nt h er e s e a r c ho ft h ef u n c t i o n so fc u l t u r a li m p l i c a t i o n sa n dc u l t u r e m o l d i n go f c h i n e s ec h a r a c t e r s ,i ti sd i s c o v e r e dt h a tt h ed i a l e c t i c a lr e l a t i o n s h i po fd e p e n d i n go ne a c h o t h e ra n di n t e r a c t i n gd o e se x i s tb e t w e e nc h i n e s ec h a r a c t e r sa n dc h i n e s ec u l t u r e ,a n dt h i s r e l a t i o n s h i pi se x h i b i t e di nm a n ya s p e c t ss u c ha st h eg r e a ti n f l u e n c eo f c h i n e s ec u l t u r eo n c h i n e s ec h a r a c t e r s ,t h ei n f l u e n c eo fc h i n e s el a n g u a g eo nc h i n e s ec h a r a c t e r s ,a n dt h e 1 l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i n f l u e n c eo fc h i n e s ec h a r a c t e r so nc h i n e s ec u l t u r e t h es t u d yo n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c h i n e s ec h a r a c t e r sa n dc h i n e s ec u l t u r ei s o f v i t a li m p o r t a n c ef o ru st on e w l ym o l d p e o p l e sv i e wo nc h i n e s ec h a r a c t e r sa n dt ob u i l du p c u l t u r ev i e wo fc h i n e s en a t i o n k e y w o r d s :c h i n e s ec h a r a c t e r sc h i n e s ec u l t u r ec u l t u r a li m p l i c a t i o n c u l t u r e - m o l d i n g 1 1 1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 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 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能i 导 日期:弦口¥年华月y f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 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 借阅。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 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口,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本论文属于 不保密口。 (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4 ”)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乏i 薯 日期: o 口擎年扛月。f 日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加o 年 气 苟 只日 ,习刮 眨34目 ,zq09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引言 1 1 汉字研究的历史 自汉字诞生以来,人们对它的关注就没有淡薄过。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在心目 中对汉字的评价不同。先秦时期的人把汉字看作一种神秘现象,两汉时期的人把汉字 看作通经籍的门径,魏晋时期的人把汉字看作形体艺术的园地,唐宋时期的人把汉字 看作文学的手段,近代学者它当作语言科学的延伸。 汉字研究大体上有如下几个阶段: ( 1 ) 先秦时期的汉字研究 先豢时期汉字研究主要在汉字起源和汉字结构方面。 有关汉字起源,曾经出现过各种推断和传说,其中影响较大的,有结绳说、契刻 晚、八卦说、仓颉造字说等。 关于汉字结构的探讨,这时还处于萌芽状态,对汉字结构的分析散见于文献中。 如左传宣公1 2 年记楚庄王日:“夫文,止戈为武”:左传宣公1 5 年宗伯 日:“故文,反正为乏”;左传昭公元年医和日:“于文,皿虫为蛊”;韩非子五 蠹云:“仓颉之作书也,自环者谓之私。背私谓之公”等。 先秦时期研究汉字的专著有史籀1 5 篇。但此书早已亡佚。 战国米年,尔雅已由儒生编撰成书,这是我国第一部解释字义的专著。 ( 2 ) 秦代的汉字改革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对汉字形体进行了规范整理。说文解字叙记载:“秦始 争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赵高 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 者也”。这是汉字史上第一次有组织、有计划的汉字字形规范工作。从此,汉字形体 开始走向定形。 秦代除了对篆体字形进行整理,又在书写方面进一步简化,确立了隶书。战国晚 期,秦篆就在不断地简化。到秦代,官狱案件多,狱吏狱卒们的书写量大,于是采用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了通行民间的篆书的俗体写法,即隶书。传说隶书是程邈创制的,这当然不是事实。 但程邈本来就是狱吏,他很可能对隶书确立为秦代官府使用的书体产生过重要作用。 ( 3 ) 两汉时期的汉字研究 西汉宣帝时,曾召集能识古字的人,到朝廷教学 x :- g - - 颉篇;平帝元始年间,朝 廷聘请一百多人到未央宫讲习汉字,扬雄将其讲稿写成训纂篇,作为仓颉篇 的续篇。 西汉继秦仓颧、爰历、博学三书后,又出凡将、急就、元尚、训 纂四书,现在仅存急就篇。急就篇为元帝时黄门令史游撰,收字2 0 1 6 个, 都是当时的日常用字,全书用三、四、七言韵语编排,供学童识字用,字体为隶书。 西汉扬雄著方言,反映了汉代方言的存在和分布情况。 东汉时期班固续扬雄训纂1 3 章,合1 0 2 章。和帝时贾鲂作滂喜篇。后来, 又将秦仓颉、爱历、博学三书合并为仓颉篇后定为上卷,将训纂篇 定为中卷、将滂喜篇定为下卷,统称三仓。 东汉学者杜林曾从事古文字研究。卫宏诏定古文官书是古文字研究方面很有 影响的著作。许慎说文解字对秦汉以来文字学研究进行了总结,并为以后的文字 学研究奠定了基础,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字典。 东汉灵帝熹平四年,蔡邕等人建议,在太学建立了“熹平石经”,供全国学者据 以勘校所录经文,用以勘正天下的经书文字。 汉代学者开创了“雅学”。东汉时有刘歆、樊光、李巡几家注尔雅。 ( 4 ) 三国至隋唐时期的汉字研究 魏正始二年,立尚书、春秋、左传三部石经,都用古文、小篆、隶书来 书写,所以又称“三体石经”,供学者校正经文和字体。 魏孙炎注尔雅,今已不传。魏张揖著广雅,实际上是续尔雅。晋郭璞 注尔雅是今传最早的尔雅注本。 魏孙炎发明反切注音法,开启了音韵学的大门。隋陆法言著切韵。 这段时期除两汉的著作外,所著字书近百部,但传至今日只有两部:南梁顾野王 玉篇、南梁周兴嗣千字文。玉篇是继说文解字后第一部楷书字典,编 2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联原则与说文解字的“据形系联”相异,是以字义相关为先后的。千字文一 书供蒙童识字,历朝沿用、流传至今。 唐代初年发现了战国时秦国“猎碣”十块,石上分别刻着十首四言诗,用大篆书 写,时称“石鼓文”。 ( 5 ) 宋元明时期对汉字文化的研究 北宋徐铉等人校订说文解字,除了纠正旧本错误、遗脱外,又略有增改。徐 铉与其弟徐锴并称“二徐”、“大小徐”。徐锴所著说文解字系传是现存最早、最 完备的说文解字注本。 宋代金石学大盛,著录很多,其重点是金文研究。石刻文字在宋代也很受重视, 对“石鼓文”和北宋时发现的战国“诅楚文”都进行了保护和研究。 鉴于唐代李阳冰、王安石随意说解汉字的教训,宋代学者提倡进行“六书”理论 的研究。郑樵著有象类书、六书正篇、六书略等,在当时影响很大。“六书” 理论是汉代学者演绎出来的,但是,包括许慎在内,解释都过于简略。宋元学者则充 实、提高了六书的内涵,对后来的汉字研究起了很大作用。 宋代编撰的字书类篇,仿说文解字编排,收字达3 1 3 1 9 个。 宋代“雅学”兴盛,继尔雅、广雅之后,陆佃撰埤雅,罗愿撰尔雅 翼。 宋代编撰了两部著名的韵书:广韵、集韵。广韵是在切韵基础上撰 修的,除增字以外,部目也有增加,是研究中古音的重要依据,这是我国第一部官修 韵书。 音韵研究方面,宋人吴械著韵补一书,对“叶韵”说提出怀疑,指出古人音 缓和古韵可以通转等很有价值的观点。 元代周德清著中原音韵,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普通话) 形成的依据。 明代字书最著名的是梅膺祚字汇。字汇把以往字书都采用的五百多部首, 按楷书笔画改并为2 1 4 个,部首的排列按笔划多少为序,改革了检字法;字音、字义 的安排也富于革新;在字典的编纂法上影响很大。 明代陈第继吴械之后,把“叶韵”说彻底推翻,先后著有毛诗古音考和屈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宋占音义两部书,指出古今音的发展变化,为l 古音韵学的建立和发展开辟了新途 经。 ( 6 ) 清代的汉字研究 清代学者崇尚汉唐经学,提倡服务经学的小学,清代是小学的黄金时代。学者们 把汉字的形、音、义三个方面结合起柬研究,取得的成绩远居前人之上。其中最盛者 为说文解字之学。在众多的说文研究者中,有所谓“说文四大家”,即段 玉裁( 著说文解字注) ,桂馥( 著说文解字义证) ,王筠( 著说文释例、说 文解字句读、文字蒙求、说文系传校录) ,朱骏声( 著说文通训定声) 。 音韵学方面,清代建立了上古音韵学。清初顾炎武撰音学五书,继之,江永 撰古韵标准,戴震著声韵考、声类表两书,段玉载著六书音韵表( 附于 说文解字注后) ,孔广森著诗声类。 训诘学方面,阮元主编了经籍纂诂。 阮元本人更是善于从语言文字中考求古代文化。他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分析,探求 文学的本源、推知古代文化制度、解析古代思想观念。阮元开辟了由语言文字探索古 代文化的道路。 乾嘉时期,金石学研究掀起新高潮,并确立了金石研究的目的,是以古代彝铭“证 经辨史”。学者们争相推究经籍字义的本源,形成考据学的研究方法,即经学、史学、 小学、余石学相结合的学术研究方法。 清术,甲骨文的发现与研究将古文字和古文化研究推向高峰。研究者中以“四 常”( 罗振玉雪堂、王国维观堂、郭沫若鼎堂、董作宾彦堂) 成绩最为卓 著。 ( 7 ) 近代汉字研究 受到西方语言学的影响,近代汉字研究基本上是在语言学层面进行的。清未,汉 字改革的呼声渐起,到民国时期,汉字走拼音化道路的观点成为社会的主流。汉字研 究受到社会运动的扭曲,从而淡化了纯粹学术研究的意义。这场汉字改革运动中的偏 颇和失误证明,当时的汉字研究还不是缜密的科学研究。 今天,越来越多的人将汉字看作一种文化现象,即使研究它的本体,也是放在文 化的层面来展开。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2 汉字与汉文化关系研究的意义 汉字与汉文化关系的研究是历史的必然。 汉字的研究内容从单一的字形研究,到形、音、义相结合,再到与金石学、考古 学相结合,最后发展到与古代文化相结合;研究方法从依据传说发展为分析说解,又 发展为综合推证;研究结论从主观臆测发展成符合客观规律;研究队伍历经积累研 究成果辛富多样。这一历程让我们清晰地感受到,无论在物质上、制度上、心理上, 汉字从其诞生起,就- n 也没有脱离汉文化的母体。汉字的研究历史也说明,历代学 者追求的,只是不断在接近汉文化的核心:其物质形态通过改革和规范被强化;其发 展演变总是形、音、义相适应;其本质依托则是传统文化,尤其是以经籍为中心的儒 家文化。汉字拼音化运动的失败,就是汉字西化( 西方文化化) 的失败。所以,汉字 研究必然要走与汉文化相结合的道路。 汉字与汉文化关系研究要找准切入点。 今天确实有很多学者倾心于汉字与汉文化关系的研究,在阐释汉字所蕴含的汉文 化方面做了很多艰巨而有意义的工作。不过,汉字是汉文化的一个特殊组成部分。它 不仅反映汉文化,而且还是汉文化的物质载体和传播工具。在传承中,它带上了历史 对现在、未来的强制性,从而具有塑造汉文化的功能。换句话说,汉字决定了汉文化 的现状和将来。因此,研究汉字与汉文化的关系,不能只看到汉文化对汉字的影响, 还要看到汉字对汉文化的影响。这一切入点的选择,可以使汉字与汉文化的关系研究 更为全面、深入。 下面,本文就从汉字的文化蕴含和汉字的文化塑造的角度,探讨汉字与文化的关 系。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汉字的文化蕴含功能 讨论汉字的文化蕴含功能,可以研究一个一个的字,也可以研究整个文字制度的 发生发展。本文选取的是文字制度的角度。 2 1 汉字创制传说中的文化蕴含 考察世界上独立发展起来的文字,可以认为,记事图画文字画原始文字 文字体系,是文字形成和演进的一般规律。原始文字的出现一般是在进入阶级社 会的前夕,完整的文字体系的形成则是在进入阶级社会以后。今天看来,在已经发现 的古汉字资料里,时代最早的是商代后期( b c l 4 一b c l l ) 的甲骨文和金文。不过,它 们已经是能完整记录汉语的成熟的汉字体系。更早一些的可能与原始汉字有关的资 料,主要是原始社会时期遗留下来的器物上的刻画符号,大多比较零碎,数量也不多, 尚未构成汉字形成的有力证据。裘锡圭指出,“原始汉字的出现大概不会晚于公元前 第三千年中期。到公元前第三千年末期,随着夏王朝的建立,我国正式进入阶级社会。 统治阶级为了有效地进行统治,必然迫切需要比较完善的文字,因此原始文字改进的 速度一定会大大加快。夏王朝有完整的世系传下来这件事,就是原始文字有了巨大改 进的反映。汉字大概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在夏商之际形成完整的文字体系的”。 这一结论已经成为现代大多数学者的共识。这种共识建立在现代语言文字学学科背景 之上。它严格地按照“语言是人类的一种交际符号体系,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 体系”这一逻辑讨论汉字的发生。 但是,中国古人却不是这样看的。关于汉字的创制,历史上曾出现过很多种传说 和推断,反映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首先一种有代表性的观点是:汉字来源于结绳记事。 易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羔子胜箧:“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粟陆氏、骊畜氏、轩 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羲氏、神农氏,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 结绳记事是很多原始部族都采用过的一种实物记事方法。甲骨文中确实有少数字 与结绳有关,如“系”字作孬,商周金文的数字“十”、“廿”、“卅”、“卅”分别作 、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t ,、世 、蛐,字形即象绳上打结之状。这当然不能说明“结绳说”起源论的合理性, 但却能说明,结绳这种实物记事的人类符号系统确实在上古中国出现过。把汉字的产 生与结绳这种实物记事方法联系起来看,至少说明,汉字在古人心目中,是一种符号 系统的发展变化形式。 其次一种有代表性的观点是:汉字来源于八卦的创制。 尚书伪孔序:“古者伏牺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世”。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叙:“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 法于地,视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 宪象”。 南宋郑樵通志六书略:“文字便从不便衡,坎离坤,衡卦也,以之为字则必 从( 纵) 。故三必从( 纵) 而后成水,三必从( 纵) 而后成火,三必从( 纵) 而后成( 炎) 。” 用一般常识来衡量,将八卦视为汉字起源似乎很荒唐。然而我们不能否认,八卦 自始至终都是一个表意的符号系统:庖牺氏作八卦,目的是“以垂宪象”,反映客观 世界;手段是“观象于天”、“观法于地”,描摹客观物象,这与汉字的造字原则是一 致的。八卦符号在发展的过程中已经高度抽象,以至于今天已完全找不到一点儿“近 取诸物,远取诸身”的痕迹,但是我们却可以肯定,八卦以形示义的原则曾经给早期 汉字的形态构造很大启发。 又次,认为汉字源于黄帝史官仓颉的创造。 吕氏春秋- 君守:“奚仲作车,仓颉作书”。 许慎说文解字叙:“黄帝之史仓颉,见鸟兽蹄远之迹,知分理之可相别异也, 初造书契。百工以义,万品以察。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 形声相益,即谓之字。” 从汉代到清代,学者们都赞成仓颉造字说。仓颉在人们心中,甚至是“四目”神人。 春秋元命苞:“仓帝史皇氏名颉,姓侯冈,龙颜侈哆,四目灵光,实有睿德, 生而能书。于是穷天地之变,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羽、山川、指掌 而创文字。天为雨粟,鬼为夜哭,龙乃潜藏”。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淮南子本经训:“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 这类怪诞的传说,反映了汉字发生与远古文化机制及原始思维的深刻关系。 汉字当然不可能是仓颉一个人造出来的。文献上记载仓颉是黄帝的史官,黄帝的 时代,大约是公元前两千年中期。前文推断原始汉字的出现不晚于公元前第三千年中 期,形成完整的汉字体系是在公元前1 7 世纪前后的夏商之际,那么仓颉的时代也正 在汉字形成的初期。所以我们不排除这种可能性:历史上有“仓颉”这样一个人,曾 经整理和规范过当时的用字情况。苟子解蔽:“好书者众也,而仓颉独传者,壹 也”。詹鄞鑫在汉字说略一书中对“仓颉”之名提出了一个很精辟的见解:“原始 人并不像文明社会的人一样有明确的私名,传说中的上古人物名称,大抵是后人根据 某种特征另起的名字。其中很重要的一个起名因素是发明创造的功绩,例如有巢氏 指发明房屋的最早祖先,燧人氏指钻燧取火的发明者,烈山氏( 或写作厉山 氏、连山氏) 指最早发明烈山造田的民族,神农氏指最早开创农业的民族,周 礼所谓先牧、先炊、先b 、先巫、先啬、马祖、田祖、先蚕、先 师、先造食者之类,也都是同样性质的名称。由此推测,仓颉也很可能是同 样性质的名称。从古音看,契与颉音近,仓颉也许就是创契的意思”。假如“仓 颉”指的就是“创契”之意,那么可以推知,古人对汉字创制最直接且最深刻的感受, 是早期汉字采用的契刻的表现形式。 和“结绳说”、“八卦说”一样,古人对汉字创制的理解,一直停留在形式的层面, 并未认识到文字作为记录语言的辅助性交际符号系统而产生的必然。正因为这样,在 古人的思维中找不到汉字产生的逻辑起点,就只得依据原始思维里的泛神观,依托神 人仓颉解释汉字的创制。 从汉字创制的各种传说中,我们可以看出,在汉民族思维中,汉字是一种不依赖 汉语的、独立的文化现象。 2 2 传统文字学研究中的文化蕴含 传统文字学研究是以说文解字为代表的,其理论支点是说文解字叙。 在说文解字叙中,许慎揭示了传统文字学创立的历史文化动力;建构了传统文 字学理论的基本核心:汉字构形的“六书”学说;说文解字一书则保存了汉字阐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释中图腾遗风、儒家传统、阴阳五行等丰富的文化蕴含。 ( 1 ) 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对传统文字学创立的历史文化动力归结为:“盖 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故日:本立而道生, 知天下之至啧而不可乱也。今叙篆文合以古籀,博采通人,至于小大。信而有证,稽 撰其况。将以理群类、解谬误、晓学者、达神旨”。许慎是东汉时期著名的经学大师, 时人称誉“五经无双许叔重”。在西汉末发端、延续二百多年的今古文经学派的斗争 中,许慎站在古文学派一边,试图通过探求文字的本源,考察文字形、音、义之间的 关系,来纠正“巧说邪辞”、发扬“五经正道”( 许冲上 表) 。可见,传统文 字学从创立之初就成为儒家传统的延伸。这表明,两汉时期的儒学复兴和经学昌盛是 传统文字学得以创立的重要背景和推动力。许慎之后的文字学研究也都是以汉字为媒 介,以经典为内容,以通古贤圣之志为目的,如元代周伯琦六经正讹叙云:“六 书者,文字之本也。不达其本而通其用者,不也书之六义,大略若此,包罗事物, 靡有或遗,以之格物则精,以之穷理则明,以之从政则达”。 许慎说文解字叙对传统文字学创立背景和动力的定位,高度概括了其文字 说解的文化意蕴是指向儒家学说的。 ( 2 ) 许慎说文解字叙中建构的“六书”理论,实际上就是传统文字学理 论的基本核心。 “六书”之名,文献中最早见于周礼地官保氏:“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 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日五礼,- - e l 六乐,三日五射,四日五驭,五日六书,六曰 九数”。汉代开始,学者们把“六书”解释为关于汉字构形的六种方法。班固在汉 书艺文志中援引刘歆七略的观点,认为:“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 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郑玄周礼注引郑 众周礼解诂云:“六书,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也”。许慎说文 叙对“六书”作出了具体解释:“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 日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二日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 随体诘诎,日、月是也;三日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 日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挥,武、信是也;五日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 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日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9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后世学者讲六书,一般采用许慎所定名称和刘歆排列的次序:象形、指事、会意、形 声、转注、假借。 清代学者戴震答江慎修先生论小学书云:“( 指事、象形、谐声、会意) 四者, 书之体止此矣。由是之于用,数字其一用者,如初、哉、首、基之为始,其义转 相为注,日转注。一字具数用者,依于义以引申,依于声而旁寄,假此以旌于彼,日 假借。所以用文字者,斯其两大端也”。“字之体”就是字的形体结构,“用文字”就 是既有文字字形的运用。之后学者发挥其意,如王筠说文释例云:“独体为文, 合体为字。故文统象形、指事二体。字者,孳乳而浸多也,合数字以成一字皆是,即 会意、形声二体也。四者为经,造字之本也;转注、假借为纬,用字之法也”。“六书” 的“四体二用”说自清代起风行一时。 自汉代以来,“六书”理论一直就是传统文字学理论的基本核心。人们对汉字的 认识,始终围绕着“六书”理论展开;汉民族记录语言的方式,从未超出“六书”的 范围;连“六书”理论体系的发展,也如唐兰所言,“一千八百多年,人们所研究的 六书,至多只能作小部分的修正,大体上没有变动,f 2 1 。充分说明许慎构建的“六书” 理论,有着与汉文化相契合、与汉语相适应的突出的文化稳定特征。 ( 3 ) 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说明,他撰著说文解字的终极目标是阐明 经籍的真实含义,发扬五经之道。这一认识本身就说明,许慎认为汉字在精神文化领 域具备强大的承载功能。基于此,说文解字的汉字阐释中保存了图腾遗风、儒家 传统、阴阳五行等丰富的文化蕴含。 其一,说文解字的汉字阐释中蕴含了远古图腾崇拜之遗风。图腾崇拜从西周 初年就已经开始走向衰落。不过,春秋战国及秦汉时期,图腾崇拜仍然以种种不完整 不系统的形态,对人们的思想意识发挥着重要作用。 说文四上释“焉”云:“凡字,朋者羽虫之属( 段注作长) ,乌者f i 中之禽, 舄者知太岁之所在,燕者请子之候,作巢避戊己。所贵者故,皆象形。焉亦是也”。说 文有许多鸟名,许慎认为,只有“朋( 凤之古文) ”、“乌”、“舄”、“燕( 乙) ”、“焉” 等几个字为象形,而象形的原因,则是由于文化传统赋予了它们特定的内涵和价值, 而“非所贵者其字皆为形声”。其实,象形与形声作为造字法,本无贵贱之分,只是 这几种鸟包含了丰富的图腾遗风,先民视作神圣,轻易不肯放弃远古时候既已留存的 0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象形特质罢了。 许慎解释的这组字里至少有三个曾经指代宗族图腾,即朋( 凤之古文) 、燕、乙。 凤,自古被视为神鸟。山海经南山经云:“丹穴之山,有鸟如鸡,五彩而文, 名为凤凰,饮食自然,自歌自舞”;海内经又云:“西南黑水之间,都广之野,鸾 鸟自歌,而凤鸟自舞”;尚书益稷篇则云:“箫韶九成,风凰来仪”;礼记礼 运篇云:“麟凤龙龟,谓之四灵”;大戴礼记易本命云:“有羽之虫三百六十, 而风皂( 凰) 为之长”。凤凰之贵,乃在群鸟之首。 甲骨文凤作虱、b 等形,是一种高冠美羽、尾屏上有醒目钱纹的鸟。风鸟原为东 夷部落的图腾神明。东夷最古老的部落太吴为风姓( 风即风) ,风姓夷民便是凤凰的 后裔。 说文四上,“凤,神鸟也。天老日:风之象也,鸿前唐后,蛇颈鱼尾、鹳颡 鸳思、龙文虎背、燕颔鸡喙、五色备举,出于东方君子之国,翱翔四海之外,过昆仑, 饮砥柱,濯羽弱水,莫( 暮) 宿风穴,见( 现) 则天下大安宁”。许慎释“风”所云 绝非凤鸟形象的原貌,它已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积淀了多种图腾形象的特征。许慎说 风鸟“出于东方君子之国”,指示的正是东夷。说文四上释“羌”云,“东夷从大, 大,人也。夷俗仁,仁者寿,有君子不死之国”。在许慎的阐释中,凤凰j 下由图腾神 明转型为道德化的灵禽。山海经南次山经里描绘凤凰的花纹为“首文日德,翼 文日义,背文日礼,膺文日仁,腹文日信”。韩诗外传卷八载黄帝召天老而问凤鸟 之象,天老答“天下有道,得风象之一,则凤过之;得风象之二,则凤翔之;得凤象 之三,则风集之;得风象之四,则凤春秋下之;得凤象之五,则风没身居之。”这些 对凤鸟道德内涵的朴素直观的表述,构成了一种强劲的文化思潮,而许慎根本不可能 超越其所处的文化背景。 再看“燕”、“乙”二字。说文十一下,“燕,玄鸟也。衙口、布披、枝尾,象 形”。说文十二上,“z l ,玄鸟也,齐鲁谓之乙,取其鸣自呼,象形”。段玉裁说, “燕”的篆文象其全体之形,“乙”的篆文象其于飞之状,横看之,便可见其翅开首 竦的情念。玄鸟即燕子,是殷商部族的图腾,它与商族的产生、繁衍有着非常重要的 关系。诗经:“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史记殷本纪:“殷契母日简狄,有娥氏 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因为帝喾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有简狄吞玄鸟卵而生子的嘉祥,其后帝王便立之为裸神,对玄鸟的图腾崇拜从此与源 远流长的郊襟请子之风融合。 玄鸟承载了生命的意义,因而许慎认为,玄鸟负载的特定文化意蕴首先在于它是 “请子之候鸟”。这种认识,我们还可以从说文对“乳”、“孔”二字的阐释罩体 会到。说文十二上,“乳,人及鸟生子日乳,兽日产,从孚从乙。乙者,玄鸟也。 明堂月令:玄鸟至之日,祠于高 9 i l 以请子,故乳从乙”。说文十二上,“孔, 通也,嘉美之也,从乙从子。乙,请子之候鸟也,乙至而得子,嘉美之也”。实际上, 许慎分析的是两个讹变后的字形。“乳”甲骨文作鼍蔑,象母亲抱子n g l 之状,“孑r 金 文作丐声,表示小孩头上有孔( 囟门) 。讹变以后的篆文字形已无法显示其原初内涵。 说文作为据形说义的字书,只能对讹变后的篆文字形重新作出解释。许慎凭借自 身的经验,联想到“乙”提示的是与生命现象相关的玄鸟,“孚”提示的则是与鸟图 腾崇拜不可分割的卵生信仰,从而重新界定“乳”字的意义。“孔”变为小篆后,小 儿头上的指事符号的形态讹变似“乙”,其指示功能消失,许慎再次联想到玄鸟这种 生命象征。拼合“乙”至与得“子”,引申出“嘉美”义。玄鸟这种远古时期的图腾 形象,其意义在说文解字中,已然转变为在玄鸟来临之日乞求子嗣的风俗。 先民对图腾神明的“象形”并非偶然或随意的,而是发自生命深层的强烈欲望和 祈求。然而,图腾的内涵会随着历史的发展而转换。许慎要阐释的象形字,虽然本源 于图腾形象,但是由于图腾内涵的转换和字形讹误等原因,他看到的充其量只是种种 图腾遗风的形态。汉字原初内涵的散失是文化传统变化的必然结果。而且,这种必然 结果仍然对许慎说文解字的汉字阐释起着巨大规约作用。 其二,说文解字的汉字阐释中体现了不同层面的儒家思想。 首先,儒家的天命意识在说文解字中有明显的反映。先秦儒家典籍尚书、 左传等都认为,宇宙间存在着上帝的意志,即“天命”,它决定了个人和历史的 兴衰沉浮。说文一上,“天,颠也。至高无上,从一、大”。这一解释实际包含两 个层次:第一层,“天”是“颠”( 人的头顶) :第二层,“天”是“至高无上”的终极 存在,就是“上帝”。 董仲舒等大都认为上帝常常通过一些天文现象预示人世吉凶,促人反省。这种观 念对许慎的汉字阐释影响显而易见。说文一上,“示,天垂象,见吉凶,所以示人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也。从二( 古文上) ,三垂,日、月、星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示,神事也”。 上帝时常关注着人的现实行为和道德品行,德行盛明的人能得到上帝的福佑,德 行败坏的人会招致上帝的遗弃。所以儒家宣扬“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黍稷非 馨,明德惟馨”( 左传僖公5 年) 。说文一上,“稹,以真受福也,从示真声”, “真”是真诚之义。 汉儒还特别强调,天命往往通过各种灾异警戒世人,促使世人反省、改善自身德 行。董仲舒云:“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 异以警耀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说文中就反映了这种观念。说文十三 上,“螟,虫食毂叶者。吏冥冥犯法即生螟。从虫从冥,冥亦声”;“蟥,虫食苗叶者。 吏乞贷则生蟥。从虫从贷,贷亦声”:十三下,“蟊,虫食苗根者。从虫,象其形。吏 抵冒取民财则生”。当官吏冥冥犯法、搜刮民财、掠夺民物的时候,上帝就用自然灾 害警戒世人。 其次,儒家的人文意识对许慎说文解字的影响非常鲜明。儒家极力宣扬人在 天地宇宙间的崇高地位。易乾文言:“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 明,与四时合其序”。荀子王制篇:“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 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说文一上,“三,天地 人之道也,从三数”。一个日常习用的数目字,许慎却把它解释成天道、地道、人道 的并列。可以想见,许慎的观念中,人是超出万物之上而能与天地相齐的。说文 八上,“人,天地之性最贵者也”;说文十下,“大,天大地大人亦大,故大象人形”, 许慎以为人与天地并为宇宙三大,所以“大”字取人正立之形。 儒家人文意识中还有一个重要内容,认为人与禽兽是有区别的。人的本质特征不 在其固有的自然属性,而在于人的道德品行。孔子就曾把对父母的“敬”当作人区别 于禽兽的文化特征之一;孟子也曾说,人若饱食、暖衣、逸居而无父子之亲、君臣之 义、夫妇之别、长幼之序、朋友之信,则近于禽兽;苟子则指出,人之所以为人,并 非因为他有两只脚并没有毛,因为他遵循“礼”这种道德规范。这种思想当然也会影 响许慎。说文四上,“羌,西戎,牧羊人也,从人从羊,羊亦声。南方闽、蛮从虫, 北方狄从犬,东方貉从豸,西方羌从羊,此六种也。西南焚人、僬侥从人,盖在坤地, 颇有顺理之性。唯东夷从大,大,人也。夷俗仁,仁者寿,有君子不死之国。孔子日: 华中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道不行,欲之九夷,乘桴浮于海。有以也”。许慎认为,闽蛮为蛇种、狄为犬种、貉 为豸种,这些部族缺乏德性,比如狄有淫僻之行,貉有恶德等,所以汉字以犬、虫、 豸为其意符:焚人、僬侥处西南柔顺之地,大致具有人的德性,所以比蛮狄诸族先进, 其字从人;夷人则有仁厚之风,其字从人。 再次,儒家传统的伦理观念左右着许魔对有关汉字的阐释。儒家的伦理观念在白虎 通三纲六纪、礼纬含文嘉等著作中明确地表述为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说文二上,“君,尊也。从尹,发号,故从口。吊古文,象君坐形”;“臣,事君也, 象屈服之形。”;“父,矩也。家长率教者,从又举杖”;“妇,服也。从女持帚洒扫也”。 许| 真在解释市( 即载) 、冕、圭、瓒、娶、栾、封等字时,具体地讲解了社会成员之 l 刈的等级差别:“天子朱戟、诸侯赤戟、大夫葱衡”;大夫以上方能戴冕;“公执桓圭九寸, 侯执信圭、伯执躬圭皆七寸,子执毅璧、男执蒲璧皆五寸”;三玉二石的瓒“礼天子用全 纯玉也,上公用酝、四玉一石,侯用瓒,伯用埒、玉石半”:棺婴“天子八、诸侯六、大 夫四、士二”;墓区“礼天子树松、诸侯柏、大夫栾、士杨”;分封土地要守制,“公侯百 罩,伯七十旱,子男五十里”。礼制是儒家传统的核心内容之一,而礼制的根本要求和特 征就是等级秩序。苟子说,先王制礼的目的在于使世人有贵贱等级、长幼差别,以及能 与不能的区分,使处于不同地位的人各从其事,各得其所,并使财物的多少厚薄各各与 之相称。苟子视礼为维系群体秩序的根本办法。我们也发现,儒家学者津津乐道的礼制 观念已深深烙印在许慎的思想中,他在阐释汉字时根本无法超越这种观念。 其三,说文解字的汉字阐释中反映了相当明显的阴阳五行学说。商周以前的 “阴阳”不过是指自然界常见的各种现象,战国时期邹衍把“阴阳消息”贯穿于五行 运转中,到战国秦汉时期管子四时、五行、吕氏春秋十二纪、礼记月 令、淮南子时则训等作品里,五行成为阴阳之气在无限时空中运行的表征。 说文一上,“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