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黄生《杜诗说》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黄生《杜诗说》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黄生《杜诗说》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黄生《杜诗说》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黄生《杜诗说》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黄生《杜诗说》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摘要 明末清初是杜诗学史上一个高潮时期,名家辈出,注本繁多,呈现出空前盛 况。仅据清代几种通行书目粗略统计,自宋至清,整理、笺释杜诗的专门著作即 达一百一十余种,一千一百一十余卷;其他各家文集、各种诗话中的专门论述, 更难以数记。不仅杜集形成编年、分类、集注、评点等各种类型和系统,而且对 杜诗的分析、论说也形成各种观点和学派。在清代众多杜诗注本中,黄生的杜 诗说是较有特色的一个注本。然而目前学术界对杜诗说的研究较为薄弱, 成果也较零散。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杜诗说进一步探讨和研究,以 期作为今后认识杜诗学的起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杜诗说产生的时代背景与学术思潮 从黄生杜诗说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当时学术思潮出发,研究杜诗说产 生的原因。明清改朝换代的动荡与变革波及明末清初社会的各个角落,促使当时 的经济、文化、学术、思想发生深刻的变化。明末清初的诗人、学者形成了深深 的杜诗情结。经历明清鼎革,杜诗倍受瞩目,一时笺注杜诗、模拟杜诗写作成为 风气。在明清易代之际的注杜学者中,有许多都是明朝的遗民,有的甚至是抗清 志士,有些杜诗研究者怀有亡国隐痛,不愿出仕,隐身岩穴,以注杜为寄托。 清初文人欲借注杜诗以抒发其故国之思和复明情怀,这是当时之所以产生多 部杜诗注本的深层原因,当然也不排除当时经世之学及文学批评思潮对其产生的 种种影响。遭遇乱世,生逢异代之际,他有着与当时其他文人一样的亡国之痛, 对于杜甫的忧患意识与爱国精神体会一样深厚,因为,任何一次改朝换代都会有 禾黍麦秀之叹,但在诗歌这种语言文字的深处却潜隐了每位诗人对江山易代之际 的独特感受。所以,黄生的杜诗说产生的时代背景与当时其他杜诗注本丝毫 没有不同。 二、杜诗说的诠释方法与诗学批评特点 黄生杜诗说和清代其它的杜诗注本相比,有自己的特点和注诗方法, 细究杜诗说内容,则与其它杜诗注本不同,黄氏并未对每首杜诗一一作注, 而是对有特殊体会和感想的作品进行重点诠释。本章通过综合考查,借鉴现有研 究成果,尝试概括中国古典文学诗学批评发展的基本框架。在此框架下,总结出 黄氏的诗学批评特点:l 、重近体诗的选诗标准:2 、以字、词、句、章法论为骨 架的诗学诠释;3 、以小学、考据学为研究方法的诗歌解释;4 、以品评艺术为主 i i 体的诗学批评。 文章在总结其诗学批评特点的基础上,对其体现的诗学观进行探讨。其诗学 观主要以“以意逆志、知入论世”诗学批评为基点,以品评艺术、阐发诗意为主 的诗学批评。 但是他论杜的重点不在杜甫“作诗之本”,而在于杜甫“作诗之法”。黄生杜 诗说主旨就是要探究杜诗的艺术法则,抉剔杜诗的章法特征,以与史法相 证,指点学习杜诗的门径。 三、杜诗说与同时期其它主要注本的比较研究 在研究杜诗说特点的同时并与同时期的其它注本进行比较,分析杜诗 说的诠释方法,阐明其在中国古典文学诠释学中创造性贡献。与金人瑞的杜 诗解、钱谦益的钱注杜诗、王嗣爽的杜臆等进行了综合比较,阐明其独 有注释特点,在此基础上揭示了黄生杜诗说在杜诗学中所取得的突破和进步。 四、杜诗说的价值、地位及影响 论述其重要的文献学价值和诗歌诠释学价值。界定其在中国古典文学诠释学 中的应有地位。揭示其对后代诗歌诠释学的影响以及对于今人治学的借鉴意义。 同时简要指出其不足和偏颇之处。 关键词:杜甫黄生 杜诗说诠释方法 i i l a b s t r a c t e a r l yq i n gd y n a s t yi sah i 曲p e r i o do ft h ed up o e mr e s e a r c h ,t h ee x p e r t g e n e r a t i o n ,t h e s e e st h ep r e s e n t ,t h en o t e sa r eo fag r e a tv a r i e t y , p r e s e n ta n u n p r e c e d e n t e do c c a s i o n a c c o r d i n gt os e v e r a lk i n d so fe a r l yq i n gd y n a s t yo n l y ,f r o m s o n gd y n a s t yt oq i n gd y n a s t y ,t h es o r t i n g , t h e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 ,t h es p e c i a l i z e dw o r ko f t h ep o e mo fd ua m o u n tt o11 0 ,m o r et h a n1 ,11 0b o o k s ;o t h e rc o l l e c t i o no fe s s a y s , s p e c i a l i z e do nv a r i o u sp o e mw o r d s ,m o r ed i f f i c u l tr e c o r dt h en u m b e r i nn u m e r o u s p o e m so fd uo fq i n gd y n a s t yn o t eo r i g i n a l l y ,h u a n gs h e n g sd u f u p o e m 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i sas p e c i a ln o t e t h i st e x ta tf o u n d a t i o nt h a tf o r ep e r s o n sr e s e a r c h ,t o d u f u p o e m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c a r r yo nt h eo v e r a l ls t u d ya n dg od e e pi n t ot h er e s e a r c h m a i n l yi n c l u d ef o l l o w i n gs e v e r a lp a r t s : p a r to n e ,d u f u p o e m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o u t p u ta g e sb a c k g r o u n da n da c a d e m i c t h o u g h t f r o mo u t p u ta g e sb a c k g r o u n da n da c a d e m i ct h o u g h ta tt h a tt i m eo fh u a n g s d u f u p o e m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 ,s t u d yd u f u p o e m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 o u t p u t r e a s o n t h e t u r b u l e n c ea n dt h ec h a n g eo fm i n gd y n a s t yt oq i n gd y n a s t yc h a n g e dc u r r e n te c n o n o m nc u l t u r e a c a d e m i c ,t h o u g h tg r e a t l y a tt h at i m ep o e ta n ds c h o l a rb e c a m et h ep r o f o u n dd up o e t r y k n o t t h e r ea r em a n yp e o p l eo ft h em i n gd y n a s t yi nn o t i n gs c h o l a ro fd u ,e v e ni sa p u r ep e r s o nw i t hi d e a l sa n di n t e :酣t yo fa n t i - q i n g ,s o m ed u sp o e mr e s e a r c h e r sh a v e t h ep e r i s hc o u n t r yp a i n ,d on o te x i t ,t h eb o d yi nr o c kc a v e ,t a k en o t i n gt h ed ua s c o n s i g n i nt h ee a r l yq i n gd y n a s t yt h es c h o l a rt h r o u g hn o t i n gt h ep o e mo fd ut oe x p r e s s i t sp a s tc o u n t r ya n dr e p l yt h em i n gd y n a s t yo fm i n d t h i sw a sd e e pr e a s o nt h a ts o m a n yd up o e m sn o t e sa tt h a tt i m e ,c e r t a i n l ya l s on o te x p e lt h es t u d i e so nt h ea r to f g o v e r n m e n ta n dt h el i t e r a r yc r i t i c i s mc u r r e n to ft h o u g h t sa tt h a tt i m ea st oi t so u t p u t v a r i o u si n f l u e n c e s u f f e r i n gt h ec h a o t i c ,l i v i n gt om e e tt h em o m e n t ,h eh a sw i t ho t h e r s c h o l a r s p a i no ft h es i m i l a rc o u n t r yo fp e r i s ha tt h a tt i m e r e a l i z e dp a t r i o t i cs p i r i tf o r d uf u sd i s a s t e rs i m i l a ra n dd e e p ,b e c a u s eo f , a n yc h a n g et h ed y n a s t ya n dc h a n g et h e g e n e r a t i o na n dt h e r ew i l lb et h es h o wo n c ei ts i g h ,b u ta tt h ev e r s et h i sk i n do f l a n g u a g el i t e r a l n e s sd e e pp l a c ee a c hp o e tt or i v e r sm o u n t a i ne a s yg e n e r a t i o nm o m e n t o fs p e c i a lf e e l i n g s od u f u p o e m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 st i m e sb a c k g r o u n di ss i m i l a rw i t h o t h e re d m o n s p a r tt w o ,c o m p a r i n gw i t ho t h e rp o e m so fd uo fm a n c h ud y n a s t y , h u a n g s h e n g d u f u p o e m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h a so w n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a n dn o t et h ep o e mm e t h o d , e x a m i n ed u f u p o e m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c o n t e n t sc a r e f u l l y , t h e nn o t et h i sd i s s i m i l a r i t y w i t ho t h e rp o e m so f d u ,t h ey e l l o ws u r n a m ei sn o tt om a k et on o t ee a c hp o e mo f d u , b u tc a r r yo i lt h ep o i n ta n n o t a t i o nw i t ht h ew o r ko ft h ef e e l i n gt o w a r d si ss p e c i a l l y u n d e rt h i sf r a m e ,t h ec h a p t e ri st r yt os u mu pc r i t i c i z e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y e l l o w s u r n a m e sp o e m s :t h eh e a v ym o d e m - s t y l ec h o o s e st h ep o e ms t a n d a r d ;w i t ht h ew o r d , s e n t e n c e ,c o m p o s i t i o nt a l ka b o u tt h ep o e mo f t h ef r a m e w o r k ;r h y m e ,t e s ta c c o r d i n gt o l a n g u a g ee x p l a i n ;t a k ec r i t i c i z i n gt h ea r t a st h ep o e mo ft h ec o r p u st ol e a r nt h e a n i m a d v e r s i o n t h ea r t i c l e i nt a l l y i n gu pi t sp o e mt ol e a r nt h ef o u n d a t i o no fc r i t i c i z et h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 st oi f sb o a yn o wo f p o e ml e a r nt h ev i e wt oc a r r yo nt h es t u d y b u th et a l k sa b o u tt h ep o i n tn o ta td uf u ”w r i t eap o e mo r i g i n a l l y ”,b u ti nd u f u s ”t h em e t h o dt h a tw r i t eap o e m ” p a r tt h r e e ,d u f u p o e m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c o m p a r ew i t ht h e o t h e rm a i n l yn o t e s r e s e a r c ha tt h e s a l l l ep e r i o d c o m p a r i n gw i t ht h eo t h e rm a i n l yn o t e sr e s e a r c ha tt h es a m ep e r i o da n ds t u d y i n g d u f u p o e m 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a n a l y s i sa n n o t a t i o n m e t h o do f d u f u p o e m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 ,c l a r i f yi tc r e a t i o n a l c o n t r i b u t i o n i nc h i n e s ec l a s s i c l i t e r a t u r ee x p l a i nl e a r n p a r tf o u r , t h ev a l u e ,p o s i t i o na n di n f l u e n c eo f d u f u p o e m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 d i s c u s s i n gi t si m p o r t a n tc u l t u r a lh e r i t a g ev a l u ea n dv e r s e sa n n o t a t i o n v a l u e a n n o u n c e i n g t op u b l i ci tt oe x p l a i nt h ei n f l u e n c e f o rl e a r n i n gt ot h ep o s t e r i t yv e r s ea n d a tt h es a m et i m ec u r i n gt ol e a r nt ot h ep e r s o nn o wo f d r a wl e s s o n sf r o mt h em e a n i n g k e yw o r d ;d uf uh u a n gs h e n g d u f u p o e m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 t h em e t h o do f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 v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 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 外,论文中不包括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 获得西北师范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 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己在论文中作了明确 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签名:立生塑:日期:2 翌:茎 关于论文使用授权的说明 本人完全了解西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 学校有权保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 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 存论文。 ( 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签名 导师虢麴盟军嗍 王永环黄生杜诗说研究 刖吾 自唐以来,对杜诗的研究,逐渐成为一门专门之学。自唐至清,有两次注杜 研杜高潮。一为两宋时期,出现了所谓“千家注杜”的盛况,形成了杜诗学史上 的第一个高潮。而明末清初则是杜诗学史上的第二个高潮。清代是杜诗研究的集 大成时期,名家辈出,注本繁多,呈现出空前盛况。一部杜诗,“尽得古今之体 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n ,象一座丰碑巍然屹立于中国的诗歌史上,又象一块 巨石,在文学批评史的长河中激起巨澜。仅据清代几种通行书目粗略统计,自宋 至清,整理、笺释杜诗的专门著作即达一百一十余种,一千一百一十余卷;其他 各家文集、各种诗话中的专门论述,更难以数记。不仅杜集形成编年、分类、集 注、评点等各种类型和系统,而且对杜诗的分析、论说也形成各种观点和学派。 明清时期是杜诗学的总结时期。这一时期,由于艺术经验的长期积累,人们 对杜诗集大成的艺术成就及审美价值的阐发和探讨,成为杜诗学的主流,同时 随着诗坛流派纷呈,杜诗研究也明显带有各种诗学理论的烙印,而在这种繁荣之 中,儒家政教观和审美意境说的并存、对立以至于击撞、交融,是中国古典诗学 总结的典型体现。再者,考据之风兴盛,“杜诗辑注学”出现了极度繁荣。明末 清初,治杜出现了一个新局面,不唯踵武前人,集其大成,且有创新,成果累累。 如王嗣爽杜臆、李长祥、杨大鲲杜诗编年、钱谦益杜诗笺注、朱鹤龄 杜工部集辑注、顾宸杜诗注解、吴见思杜诗论文、卢元昌杜诗阐、 黄生杜诗说、仇兆鳌杜诗详注、杨伦杜诗镜铨、浦起龙读杜心解 吴瞻泰杜诗提要、沈德潜杜诗偶评等等,在校勘、考证、系年、注释、 解意、评论诸方面,都作出了各自的贡献。以上这些杜诗注本体现了这一时期杜 诗学研究的最高水平。 杜诗说是清代杜诗注本之一,前人对它的整理与研究很少。最早对杜 诗说作出评价的是四库全书总1 7 。近年来关于杜诗说的研究也只有几 篇文章。有关黄生杜诗说研究的论文有向以群黄生论杜( 杜甫研究学刊 1 9 9 1 年第1 期) ;徐定祥以意逆志尽得性情评黄生 ( 杜甫研究 学刊1 9 9 4 年第2 期) ;周兴陆从杜诗接受史考察黄生的杜诗说( 杜甫研究 学刊2 0 0 1 年第4 期) ;郝润华、_ 王永环黄生( 杜诗说) 与清初杜诗诠释方法 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保铭,全唐文卷六五四,一清董诰等编,中华书局,1 9 8 3 年。 王永环黄生杜诗说研究 ( 杜甫研究学刊2 0 0 5 年第2 期) 等四篇论文。从这些论文也可以看出他们对 杜诗说的研究只是泛泛而论,大致或就某一方面对杜诗说进行了论述, 不够深入全面,尤其是对杜诗说的诠释方法的研究涉及不多,没有尽显黄生 杜诗说诠释方法特色。其它专著中提到黄生杜诗说的有周采泉杜集书 录、孙微清代杜诗学史、简恩定清初杜诗学研究等,这些著作更是简略 提及。安徽大学徐定祥先生于1 9 9 3 年整理校点并出版了黄生杜诗说,为杜 诗说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基础。 黄生杜诗说是一部很有特色的杜诗注本,是研究清代杜诗学不可缺少的 著作。由于前人的研究不太深入,因此对杜诗说进行系统地研究就显得非常 重要。故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杜诗说的诠释方法特点以及与同时期 其它注本的比较研究为主要切入点进行研究,以期作为自己今后全面深入认识黄 生杜诗说乃至杜诗学的起点。 王永环黄生杜诗说研究 第一章杜诗说产生的时代背景与学术思潮 一、杜诗说的作者 清代初期,安徽歙县一些读书人爱好杜诗,品评论释,参互考订,形成了一 个地方性的研杜团体。洪舫的杜诗评律、黄生的杜诗说、吴瞻泰的杜诗 提要都是这股研杜风气下的成果。其中黄生的杜诗说是专门从诗法角度探 讨杜诗的艺术手法和特点,颇具特色,对桐城派的以古文说杜不无影响。但在清 代以史论杜、考据说诗的背景中,黄生研究杜诗的学术特色被忽略了。除了仇兆 鳌的杜诗详注、浦起龙的读杜心解、郭曾忻的读杜箭记曾征引若干条 外,少有人提及。今人亦不太注意。 黄生( 1 6 2 2 一? ) ,字生父,庠名起溟,谱名日培,字扶孟,一字房孟。歙 县( 今安徽省歙县) 人。黄生自以为钟灵秀于黄山、自岳,因此根据自己的姓氏 而取号白山,别号日冷翁。又因为梦中作黄山诗,梦醒之后而遗忘,只记“莲花 史”三字,因此又号莲花外史。黄生生于明天启壬戌( 1 6 2 2 ) ,到祟祯癸未( 1 6 4 3 ) , 年二十二,以诸生高尚不仕。黄生所交龚野遗、屈大均、王华夫、释成时坚密、 洪方舟,皆为当时知名人士。黄生自明灭亡后,至于晚年,以为书不可不尽读, 友不可不尽交,天下的名山大川,不可不尽游。游历钱唐,横渡大江,与屈翁山 相遇于淮海之间,典裘沽酒,高咏倡和,旁若无人。黄生游历归乡之后,闭户著 书,破费千金的资产,买下经史子集之书不下数千卷。黄生隐居山中三十年,一 意著作。黄生博学广艺,诗笔雄骏,工于书画,尤精于小学,著述颇多。他著有 杜诗说十二卷,仇兆鳌多采入杜诗详注之中。唐诗摘抄四卷、诗麈 二卷、一木堂文稿十八卷、一木堂诗稿十二卷、叶书、押韵便读、诗 炬、一木堂诗式、载酒园诗话评,可惜三礼会衡、三传会筲及文稿 十八卷,均散佚不传,成为文献一大憾事。黄生还著有字诂二卷、义府 二卷,乾隆中,戴东原闻其名,访求其遗书,列于四库,其著作才得以保存流传 下来。 二、杜诗说完成的时代背景 杜诗说完成年代不详,刻于清康熙二十三年( 1 6 8 4 ) ,越三年刻成。其 王永环黄生杜诗说研究 成书应在此前。明清改朝换代的动荡与变革波及明末清初社会的各个角落,促使 当时的经济、文化、学术、思想发生深刻的变化。明末清初的诗人、学者形成了 深深的杜诗情结。经历明清鼎革,杜诗备受瞩目,一时笺注杜诗、模拟杜诗写作 成为风气。恰如孙琴安先生在清代诗歌评点的热点之一:杜诗一文中所指出 的:“为杜诗作评加注的,到了清代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形成了一个诗 坛关注的热点。”n 笔者以为,如果将此处的“清代”换为“清初”,会更为恰当。 因为该文中所列出的评点家如钱谦益、朱彝尊、王士祯、黄生、宋荦、仇兆鳌等, 几乎都是顺治、康熙时期的,且其所列出的“真正比较集中体现出评点热点气氛” 的两家评本刘溶的杜诗集评和卢坤的五色批本杜工部集,虽都是在嘉庆 后辑录的,但所汇集的评家却几乎都是清初的。可见,清初的杜诗评家十分集中, 有如雨后春笋。不仅于此,尊崇杜诗,亦成为清初诗界共识,和者如流。为什么 清初诗人们大都心系杜诗、形成深厚的杜诗情结呢? 杜甫的诗歌之所以让历代诗人学者推崇备至,浅见以为,首先就在于杜诗体 现了中国士大夫所具有的儒士精神和仁者情怀。受儒家文化熏陶的士人,他们被 赋予了一种理想追求,具有以天下为己任、舍我其谁的社会责任感,关注现实社 会,乐观进取,这种精神决定了他们历经艰难困苦时能安之若素、百折不回;而 且他们怀有一种仁义悲悯、忧国忧民的赤子之心,胸襟博大,乐于奉献,敢于为 民请命。杜诗向人们展现的就是这样一种精神境界和思想情怀,这是同时代的浪 漫主义诗人李白和其他诗人所少有的。在杜甫的篇章中可以看出:当诗人得志之 时,踌躇满志、慨然以天下为己任;当其流离失所之时,仍心系朝廷、每饭不忘 君。这一点,清初笺注杜诗的仇兆鳌描述甚详:“( 杜) 甫当开元全盛时,南游吴 越,北抵齐赵,浩然有跨八荒凌九宵之志。既而遭逢天宝奔走流离,自华州谢官 以后,度陇客秦,结草庐于成都滚西,扁舟出峡,泛荆渚,过洞庭,涉湘潭。凡 登临游历,酬知遣怀之作,有一念不系属朝廷,有一时不痛瘰斯世斯民者乎? 风花松柏则感伤于邙山路上也。他如杜鹃之怜南内,萤火之刺中官,野苋之讽小 人,苦竹之美君子,即一鸟兽草木之微,动皆切于忠孝大义,非他人之争工字句 者,所可同日语矣。”佗仇注深刻地揭示出杜甫的这种进亦忧、退亦忧的意识和 悲悯万物的情感,实际上就是儒家士大夫的传统精神和特质。阅读杜诗,诗人的 自我形象赫然显现:“遇有关君国之大,则托喻以规切;时政之得失,则剀切以 敷陈;而怀才不遇者,必引为同心;误国怀奸者,必诛锄其隐慝。至于宽闲之野, ”杜甫研究学刊,1 9 9 9 年第2 期。 。仇兆鳌杜诗详注原序,中华书局,1 9 7 9 年。 王永环黄生杜诗说研究 寂寞之滨,每自寓其天性之乐。自比稷契、抗怀伊吕,良非诬也。”“ 具体说来,杜诗中展现了一介满怀报国之志、而身历坎坷的儒士,在愁苦中 艰难跋涉、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情状,也道出他的辛酸与悲凉,并揭示其多舛命 运。如: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诗人刻画出一个颇有才能“读 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颇有抱负“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儒士, 怀才不遇;在同诸公登慈恩寺塔中,诗人对朝廷的荒淫无度、权臣各谋稻粱 的状况深感忧虑、难以释怀;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以古圣人自许, “窃比稷与契”,“穷年忧黎元”;在对雪、春望中,当国破家亡、身陷狂 寇时,面对暮云风雪、荒草满城,诗人愁吟不己,感慨万分;在北征中,当 前线需要征人,诗人渴望为国殚心尽职时,却被迫走上与征途相反的归乡路,不 能不挥泪而恍惚;在从左拾遗移华州中,当诗人被贬,其鞠躬尽瘁之诚,尽 付流水,“无才日衰老,驻马望千门”,不由得掩面而泣正是杜诗所刻画的儒 者形象感动了历来与之有同样身世和命运的人们,正是杜诗道出士人们的抱负理 想、精神意志,使之从中看到了自身的影子,因而他们反复吟咏、回味无穷,甚 至以之作为心灵的慰藉和行动的指南。可以说,这就是后代诗人认同杜诗的最主 要原因。清代诗歌评论家吴乔说得好:“诗出于人。有子美之人,而后有子美之 诗。”旺杜甫身逢安史之乱,其诗道出了对那一时代的真实感受,被称为“诗史”。 明清易鼎,国家宗圯倾败,人民死生离别,诗人们自然联想到安史之乱。相似的 现实环境,使明末清初的诗人有着与杜甫相同的感触。于是,他们借诗抒怀,道 自己的“艰苦流离之状”,沉吟悲怆。而杜甫身上所体现的儒家士大夫的精神追 求和仁者情怀,本来是他们骨予里所具有的,此时焕发得更加强烈。他们自觉地 肩负起历史使命,流露出类似杜甫的忧国忧民、关心民生的情感。通过研习杜诗, 体会“老杜”的言行作为,自身的责任意识得到增强,民族情感得以净化和升华。 这样,杜诗所体现的精神情怀与时代相结合,形成了明清之际诗人浓浓的杜诗情 结,杜诗成为时代的旋律,让人反复歌咏、悲叹,成为宗奉的对象。这时,不论 是不仕新朝、心系故国的遗民,还是因种种原因屈身降清、大节有污的降臣,都 心仪杜诗。遗民诗人追踪着少陵的心路历程,与之产生深深的共鸣,自觉地以心 存忠爱、沉郁顿挫的杜诗来抚慰和表达摧颓压抑的心情。 明末清初的这段特殊时期被黄宗羲称为“天崩地解”的时代,因为政治上的 改朝换代引起整个社会的混乱与各种矛盾的激化,满族入关以后,对汉族的强取 “杜诗言志附录,江苏人民出版社,1 9 8 3 年。 。闹炉诗话卷四,郭绍虞选编清诗话续编载,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3 年。 王永环黄生杜诗说研究 豪夺和民族压迫,在这样的情形下,各种矛盾不断加剧,即使是到清朝统全国 后,也未得到多少缓解,在这些矛盾当中,最为激烈的是汉族与清朝政府之间的 矛盾,即所谓传统“华夷之防”的思想意识,这种思想意识尤其严重地表现在知 识分子身上。“明末三大家”的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都是这种思想的代表人 物,而黄生也是这种思想意识的拥有者。他们不仅终生不仕清朝,而且还在清军 南下的时候组织义军进行反抗运动或支持反清活动。 在明清易代之际的注杜学者中,有许多都是明朝的遗民,有的甚至是抗清志 士,有些杜诗研究者怀有亡国隐痛,不愿出仕,隐身岩穴,以注杜为寄托。 杜甫在清初的影响之大,非其他任何人可比拟。清初学杜是一个普遍的现象, 无论宗唐派、宗宋派,还是兼宗唐宋者,都提出要认真学习杜甫。如河朔诗派领 袖申涵光明确地把宗唐归结到学杜,其青箱堂近诗序云:“诗之必唐,唐之 必盛,盛必以老杜为宗,定论久矣。“”其在诗歌创作上也是“一以少陵为宗”( 魏 裔介申涵光传) 瞳,并作说杜一卷,对杜诗进行深入的研究。清初只有很 少的人如王夫之、汪琬等对杜诗批评较多,但这些贬杜之论并未产生很大影响。 绝大多数清初诗人都特别推崇杜甫忧国忧民的伟大品格,注重学习杜甫“诗史” 的精神,不少人,尤其是一些遗民诗人。 自古至今,政治环境的变化往往给予文学最直接的影响。中国历史上虽然屡 经改朝换代,但是除元、清二朝之外,皆为汉人所统治。元朝统治不满百年,因 而并未给予文人学者带来太长痛定思痛的时间。清朝入主中原则不然,这些文人 学者从小在汉人统治的明朝中长大,对于明室之亡,无不引为莫大的耻辱与罪责。 所以思想也逐渐转变,由明心见性的空谈而趋于经世致用。在这种思想影响之下, 对文学的要求第一便是注重真情的流露,所以他们论诗皆讲性情。同时对于前人 论诗的主张和态度不是全盘接受而是有所选择。杜诗由于号称集诗歌之大成,“尽 得古今之体势,而兼昔人之所独专”( 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傺铭) ,因而历代 论杜者,总是不敢妄加贬词。至清代他们论杜已是趋向于客观性的评判,已摆脱 了宋人以来盲目尊杜的观念,而能以己身独立的思考来评论杜诗的优劣。已不在 “一饭不忘君”及“无一字无来处”中打转,而趋向于个人审美经验的认同。在 经世致用的思想影响之下,他们论杜欲探求杜诗的真精神及真作用。因此清初杜 诗学有异于前人,他们对于杜诗中的章法、结构、遣词、造字都有独自的看法, 不肯依傍前人。 ”清代文论选,王运熙、顾易生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9 9 年。 。清史稿卷四百八十四,赵尔巽等撰,中华书局,1 9 7 6 年。 6 王永环黄生杜诗说研究 在明清易代之际,杜诗研究再次兴盛。原因是身处乱世的人们从国家的倾覆、 百姓的血泪以及自身颠沛流离的切身感受中,对杜诗中所描绘的“万方多难”的 苦难时代及人民的痛苦有了更为真切、深刻的体会。所以南北宋之交的李纲在重 校杜子美集序中云:“时平读之,未见其工;迨亲更兵火、丧乱之后,诵其辞 如生乎其时,犁然有当于人心,然后知其语之妙也。”m 文天祥被俘后,三年的牢 狱生活,陪伴他的惟有杜诗。并用杜甫的五言诗句集成五言绝旬二百首。他说: “凡吾意所欲言者,子美先代为言之。日玩之不置,但觉为吾诗,忘其为子美诗 也。“:1 刘辰翁亦云:“阅世乃知其恨”,“亲涉是境方会”。n 而明清易代之际的杜 诗研究者们也是从杜诗当中寻找精神力量,与南北宋之交和宋元之交的学者们可 谓异代同慨。 清初的文人大多亲身体验了异族入侵,明清鼎移的痛苦,而杜诗所表现的为 安史之乱所残破的国家社稷,人民流离失所的惨痛历史画面,更容易唤起他们感 情上的共鸣。故而读杜诗,研究杜诗成为他们寄托亡国忧愤的途径。 明代的沦亡,在钱谦益、金圣叹、黄生这批明末遗民的心中留下了难以消除 的创伤,而杜诗中的忠君爱国思想和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又很投合这批人的心 情,极易引起共鸣,他们在诗文中难以表达的故国之思,便通过对杜诗的注释和 评说而得以委婉的倾吐。于是,钱谦益的钱注杜诗、金圣叹的杜诗解等 都相续问世。在他们的影响下,清初有相当一批诗人和学者追随其后,纷纷为杜 诗加批作评,除朱彝尊、王士祯两大诗坛盟主对杜诗作过评点以外,如顾宸的辟 疆园杜诗注解、黄生的杜工部诗说、宋荦的杜工部诗抄、仇兆鳌的杜 诗详注等均在康熙年间先后问世,并对以后的杜诗评点产生了影响。 三、明末清初的学术思潮 杜甫在清初的影响之大,非其他任何人所可比拟。清初学杜是普遍现象。只 有王夫之、汪琬等对杜诗批评较多,这都有特定的时代原因。绝大多数清初诗人 都特别推崇杜甫忧国忧民的伟大品格,四海离乱的明清易代之际,社会秩序的崩 坏比之杜甫所处的安史之乱时代有过之而无不及。清初诗人崇杜学杜的原因,除 了易代这一政治环境改变的刺激以外,从文学本身的发展来看,对明代“诗必盛 “梁黠集卷一百三十八,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文信国集杜诗自序,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刘会孟评点集干家注杜工部诗集卷三秦州见敕目薛三璩、卷十一赠王二十四批语。 7 王永环黄生杜诗说研究 唐”的风气有所反拨,宋诗开始受到提倡与重视,是杜诗受崇的另外一个时代文 化背景。杜甫正是开宋调之祖师,所以清人在这样的文学环境中,对杜诗的格外 重视与学习,也是时代思潮使然。 清初杜诗学研究者大都数十载倾力于杜诗,许多学者甚至花费了毕生的精 力,其著述态度十分严谨。如杜臆原始云:“偶翁王子嗣夷著杜臆十卷, 始于崇祯甲申( 1 6 4 4 ) 九月之望,竣于乙酉( 1 6 4 5 ) 端二日,年已八十矣。然不 八十恶得此也? 引申触长,往往得未曾有,盖精之所注,行住坐卧,无非是 物。夜搜枯肠作真人想,朝拈枯管作蝇头书,八十老人不知倦也。”“这只是杜 臆的最后写定而其对杜诗学的研究则耗费了大半生的时间。钱谦益钱注杜诗 倾注了大半生的心血,季振宜称钱笺:“年四五十即随笔记录,极年八十书始成。” 。卢元昌著杜诗阐用了十八年时间,其云:“盖乙巳至壬戌( 1 6 6 5 1 6 8 2 ) 凡年十八矣。何朝夕、何寒暑不手是编? 今日之得授梓也,亦日吾生之忧患多矣, 藉是以忘其所苦,而得其所乐焉云尔。”o 其勤奋与痴迷可见一斑。黄生自称“出 入杜诗馀三十年,不敢漫为之说”“,最后杜诗说“历寒暑者六也,书成”。 仇兆鳌称杜诗详注的成书云:“注杜始于己巳岁( 康熙二十八年,1 6 8 9 ) 迨 乙亥( 康熙三十四年,1 6 9 5 ) 还乡,数经考订,癸未( 康熙四十二年,1 7 0 3 ) 春 日,刊本告竣。甲申( 康熙四十三年,1 7 0 4 ) 冬,仍上金台,复得数家新注,如 前辈吴志伊、阎百诗、年友张石虹、同乡张迩可,各有发明。辛卯( 康熙五十年, 1 7 1 1 ) ,致政南归,舟次辑成,聊补前书之疏略,时年七十有四矣。”此时他已 是七十四的高龄了,从其年五十二时着手注释到完成,历时二十二年,其注杜勤 苦可见一斑。由此可见清初注杜勤苦是一种风尚。清初之学者注杜释杜倾心倾力, 使杜诗学研究在清初取得极高的成就。 清初文人开始大量从事杜诗笺注,仅康熙一朝就涌现出了许多部杜诗著作, 著名者如钱谦益钱注杜诗、朱鹤龄辑注杜工部集、吴见思杜诗论文、 张潘读书堂杜工部诗集、卢元昌杜诗阐、张远杜诗会粹、黄生杜诗 说、仇兆鳌杜诗详注等,都代表了清代杜诗学的高度成就。雍正朝以后也 陆续产生了不少杜诗注本。在周采泉的杜集书录中仅清朝“全集校勘笺注类” 即录有清人注本二十七种,还远非清人注杜之全部。但只此一斑,已可见清代杜 “杜臆原始,杜臆载,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3 年。 。钱注杜诗序,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7 9 年。 ”杜诗阐自序,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 “杜诗说序,杜诗说载,黄山书社,1 9 9 4 年。 “杜诗补注卷下附记,杜诗详注载中华书局,1 9 7 9 年。 王永环黄生杜诗说研究 诗诠释学的盛况。 清初文人欲借注杜诗以抒发其故国之思和复明情怀,这是当时之所以产生多 部杜诗注本的深层原因,当然也不排除当时经世之学及文学批评思潮对其产生的 种种影响。遭遇乱世,生逢异代之际,他有着与当时其他文人一样的亡国之痛, 对于杜甫的忧患意识与爱国精神体会一样深厚,因为,任何一次改朝换代都会有 禾黍麦秀之叹,但在诗歌这种语言文字的深处却潜隐了每位诗人对江山易代之际 的独特感受。所以,黄生的杜诗说产生的时代背景与当时其他杜诗注本丝毫 没有不同。 在杜诗研究的主体因素中,注杜者们认为只有经历坎坷,与杜甫相似者,才 能更好地理解杜诗,在以意逆志的时候,才能更好地诠释杜诗,清代的注杜者们 也特别强调这一点。这说明清代杜诗学的重点已经发生转移,即从宋元明三代释 杜的基础上,强调运用“以意逆志”的方法,进行杜诗整体诗意的阐发。与之相 适应,清代的注杜多标榜以“阐”、“意”、“说”、“论文”等,表现出开拓 的新趋势,即由传统的重“笺注”转为着重诠释诗意。注重阐发诗意的注杜态度, 从某种程度上摆脱了前代笺注的繁琐拘泥。 总而言之,杜诗之所以成为明清之际及于清初的诗学选择,正是杜甫以诗歌 寄托自己的理想道德、仁爱情怀,刻画了中国儒家士大夫的典型形像,与清初的 时代相契合,遂使人产生隔代同悲的心理体验:加之清初受崇实思潮影响的实证 学风、以及杜甫的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使杜诗深受清初学人的喜爱。清初的诗 人学者反复研读、笺注杜诗,以揭示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历史背景,从而丰富了 杜诗注,逐渐产生集大成的著作;杜诗又被奉为清初诗人的楷模,用来批驳明代 七子的浮薄肤浅、惟格调是务的风格,推动了清初诗风的探索发展。 四、黄生著杜诗说的目的 很多杜诗学者具有极强的使命感,把注杜视为自己的使命,其中黄生也是如 此。清初的杜诗学既得益于前代的杜诗成果,又受制于前代杜诗学的流弊,故清 代的杜诗学者们一开始就面临着唐宋以来已有七百余年历史的杜诗学的丰富遗 产,黄生作为清初的注杜者,在前人的基础上,立足于反穿凿的角度,形成了趋 简尚意的注杜思想,由于对旧注的所得与所失都已然十分明晰,所以黄生能够从 字句的训释中解脱出来,着重对还没有得到充分阐发的杜诗诗意进行疏通串解, 从而表现出对孟子“以意逆志”说在释杜中的倡导。如黄生指出:“窃怪后之说 9 王永环黄生杜诗说研究 诗者,不能通知作者之志,其为评论注释,非求之太深,则失之过浅,疏之而反 以滞,抉之而反以翳,支离错忤,纷乱胶固,而不中寂会,若是者何哉? 作者之 志,不能意为之逆故也。浅智肤闻之士,轻以说诗自任,其不中裒会,岂止 文害辞,辞害意而已哉! ”( 杜诗说自序) 指出前代注解者的所以不能把握阐 释诗意的深浅之度的关键,就在于他不能运用“以意逆志”的方法。 黄生注杜的目的是为了纠正前人在注杜中的错误与偏差。l 由于宋人尤其是南 宋人对杜诗常以自己的意志进行曲解,他们认为杜诗的价值在于“厚人伦、美教 化”,离开诗歌的艺术特质,过分夸大诗歌的社会功用,所以宋人注杜诗穿凿附 会之处甚多,他们常常以自己的思想与理论误解杜诗中的意思,或日杜诗旨在宣 扬“忠君”,谓“一饭不尝忘君”;或过分推崇杜诗的“比兴”手法,加以穿凿, 例如,苕溪渔隐丛话卷一二引胡舜陟解登慈恩寺塔诗日: 讥天宝时事也。山者,人君之象,“秦山忽破碎”,则人君失道矣。贤 不肖混,而清浊不分,故曰:“泾渭不可求。”天下无纲纪文章,而上都 亦然,故日:“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于是思古之圣君不可得,故日: “回道叫虞舜,苍梧云正愁。”是时明皇方耽于淫乐而不己,故日:“惜哉 瑶池饮,日宴昆仑丘。”贤人君子多去朝廷,故日:“黄鹄去不息,哀鸣何 所投。”惟小人贪窃禄位者在朝,故日:“君看随阳雁,各有稻梁谋。” 象这样荒谬的错误在宋人的注释里还有很多,黄庭坚为此在大雅堂记中批评 道: 虽然子美诗妙处乃在无意于文,夫无意而意已至,非广之以国风、雅颂, 深之以离骚、九歌,安能咀嚼其意味。闯然入其门耶? 故使后生辈 自求之则思过半矣。彼喜穿凿者,弃其大旨,取其发兴于所遇林泉人物、草 木、鱼虫,以为物物皆有所托,如世间商度隐语者,则子美之诗委地矣。 黄生对于宋人诠释杜诗中的错误也深恶痛绝,他在杜诗说中称: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公之自道其诗者,即他人不能赞一辞矣。 后之注者,读书既不多,又不能阙所不知,往往郢书燕说,甚者乃伪撰故事 以实之。杜公之真面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