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 辛亥革命 教案.doc_第1页
第15课 辛亥革命 教案.doc_第2页
第15课 辛亥革命 教案.doc_第3页
第15课 辛亥革命 教案.doc_第4页
第15课 辛亥革命 教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第2课时 辛亥革命 【课标要求】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帝制建立中华民国的意义。【课标解读】 基础:兴中会,同盟会、广州起义、武昌起义、民国与约法、清帝退位能力:阅读材料全面分析辛亥革命的原因解读约法,获取资料信息能力,通过探究,培养多角度评价辛亥革命能力。感悟:“中山精神”【本课分析】本课是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第二课时,是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政治民主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上承近代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下启五四运动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因此在教材中处于较为重要的地位。主要内容包括辛亥革命的背景、过程和评价。由于近几年运用多元史观来评价分析历史事件在高考中比较频繁,所以务必将辛亥革命放在多元史观的角度下重新审视,全面认识辛亥革命的多元影响。【复习目标】1.逐条分析牢记辛亥革命的历史条件,提高归纳整合的能力。2.掌握中华民国的成立及临时约法,认识其对中国近代化的作用。3.全面分析辛亥革命的功绩与局限,提高获取历史信息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3.激情投入,认识并弘扬辛亥革命留给我们的中山精神。【教学过程】一、由对联导入复习:师:“共和政治,总统山河”这副对联体现在近代中国哪一次重大事件上?生:辛亥革命设计小贴士:复习课,导入力求简洁,直入主题。二、基础知识落实(同桌两人互相检查,看看你掌握的比对方好吗?)(一)、背景社会背景:经济基础:组织基础:思想基础:军事基础:(二)、经过1、爆发武昌首义三镇胜利军政府成立2、发展-各省响应3、高潮中华民国的成立和 颁布(1)1912年1月1日:(2)1912年3月:4、失败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原因是:标志:1912年2月,1912年3月,思考:总结分析辛亥革命的失败原因和经验教训(三)、意义1性质:2贡献: 设计小贴士:在预习的基础上,构建基础知识体系,对课堂教学中教师的问题也可以事先了解、思考,并做好上课发言的准备。三、课堂导学重点突破一 酝酿共和之辛亥革命的背景【典型例题】20世纪初,有人预测“清王朝必将被一个新的王朝所取代”,但历史的车轮并未重蹈王朝循环的覆辙。造成这一结果的因素有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西方民主思想的传播 救亡图存意识的增强 资本主义国家的支持 A. B. C. D.【学法指导】:如何审题题干:时间、限制条件(有效信息)、求答项。选项:根据限制条件对号入座,充分运用排除法。师:展示材料材料1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政治文明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他的学说是“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创新”。 中华文明史生:思考回答:材料中“中国之情势”的含义具体指的是什么?师生共同归纳总结下表:史观 史论史料社会角度列强侵略加剧,清内外交困辛丑条约与新政经济角度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19C末初步发展阶级角度民族资产阶级的壮大19 C 末登上历史舞台组织角度革命团体和政党的成立兴中会和同盟会思想角度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三民主义和论战军事角度一系列武装起义黄花岗起义【学法指导】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源在于其种种复杂的内外部矛盾。 结合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等诸方面的变化分析辛亥革命的背景。设计小贴士:以表格为载体,以师生共同探究为形式,完成对辛亥革命时代背景知识的构建。同时引导学生用唯物史观分析问题,拓展学生思维。重点突破二 走上共和之民国临时约法师:展示材料材料1: 孙中山是中国近代政治文明共和制的重要催生人。他的学说是“内审中国之情势,外察世界之潮流,兼收众长,益以创新”。 中华文明史思考回答:(1)史料史论:指出孙中山“兼收众长,益以创新”的表现?生:1912年孙中山借鉴美国不照搬美国,为防止专制实行责任内阁制(2)【分组辩论】2011年是辛亥革命100周年,在一系列的纪念活动中,中国的两座城市武昌和南京为成为“最能代表辛亥革命的城市”展开了激烈的竞争,你选择支持哪一城市?请阐述理由。生:选2名代表阐述观点和理由设计小贴士:史由证来,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史论结合的能力。【合作探究】 解读临时约法师:展示材料2:第1章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2章 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人民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信仰等自由 第3、4章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法院以临时大总统及司法总长分别任命之法官组织之第5章 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员选举之。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人员4/5以上之出席,出席人员3/4可决弹劾之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生:阅读材料,回答以下问题1.临时约法颁布的目的针对什么?目的达到了吗?为什么?2.临时约法体现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的哪些观念?3.第3、4、5章的权力分工体现了什么原则?4.据此谈谈你对这部宪法的认识。 (提示:分析宪法的性质、意义和局限性)师生共同归纳4:积极意义:1、中国近代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国家临时大法2、否定了君主专制和封建等级制度,具有进步意义.3、顺应世界潮流、推动政治民主化。局限性:约法没有起到制约袁世凯独裁的作用,成为一纸空文设计小贴士: 通过史料解读,深刻理解临时约法的性质意义。【拓展联系】1、从中国政治文明进程的角度看,中华民国的政治体制同过去相比有什么变化?国号元首元首产生方式权力政体清政府南京临时政府2、临时约法与1787年宪法宪法内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1787年宪法设计小贴士:用表格比较的方法,简明清晰,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重点突破三 回味共和之功绩与局限师:材料展示【辛亥回眸:镜头一】材料1 皇帝倒了,权力转了。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国民享有等项权利。约法按照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的原则构建政治体制 -政治民主化、法制化(学生回答)材料2 企业多了,规模大了19121919年,中国新建企业达470多家,投资近1亿元,相当于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额,中国工厂使用的蒸汽动力较以前约增加1倍 - 经济工业化(学生回答)材料3 复辟难了1915年,在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下,袁世凯83天后被迫取消帝制。1917年,张勋拥戴溥仪登基,在全国人民的怒斥声中,12天后复辟丑剧就草草收场。 - 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学生回答)材料4 辫子剪了,小脚松了南京临时政府颁布法令革除 “大人” “老爷”等称呼,禁止蓄辫缠足等。 1912年民国政府将中山装定为礼服。-社会生活移风易俗(学生回答)【辛亥回眸:镜头二】片断一:赵秀才消息灵,一知道革命党已在夜间进城,便将辫子盘在顶上,一早去拜访那历来也不相识的假洋鬼子他们立刻成了情投意合的同志,也相约去革命。片断二: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而且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这些名目,未庄人都说不明白,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 片断三:赵秀才和假洋鬼子想而又想,才想出静修庵里有一块皇帝万岁万万岁的龙牌,是应该赶紧革掉的,于是又立刻同到庵里去革命。-辛亥革命不彻底,保留大量封建残余(学生回答)【合作探究】师:展示材料3:图片是研究历史的重要资料。以下是甲、乙、丙三同学对下面图片的看法。十八星旗飘扬于湖北军政府 孙中山主持第一次国务会议 袁世凯天坛祭天 甲:20世纪初的中国,已经出现了民主政治的曙光。乙:很可惜,民主与近代中国擦肩而过。丙:其实,事情没这么简单。在当时,民主梦想的破灭是必然的。生:根据图片的研究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 如何理解甲、乙的说法?生: 甲: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并颁布临时约法,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乙: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复辟帝制,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化为泡影。 (2)就丙的说法,谈谈你的认识。生:丙:由于中国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水平低,资产阶级力量弱小;封建势力强大;帝国主义干涉中国革命;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失败是必然的。设计小贴士:评价是史学的最高层次,也是学生认知的最高层次。材料的运用对于激活学生的思维,突破权威定论很有帮助。通过此材料使学生能站在更公正、全面的立场上而不囿于某种定论很有帮助。重点突破四 多视角看辛亥革命【视角一】 近二三十年来,有些学者注重从现代化角度研究中国近代史,认为中国的现代化就是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1840年以来中国错综复杂的历史,可以用“从传统到现代”这一思路作解释。按照材料的研究角度,评价辛亥革命。【视角二】近代以来,辛亥革命在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具有某种标志性意义,其对中华文明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人们对它的认识也因角度的不同出现多种说法。美国学者费正清在剑桥中国晚清史中对辛亥革命的界定提到两种说法。第一种将辛亥革命理解为1911年秋至1912年春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第二种把辛亥革命理解为20世纪社会革命中的1900-1913年阶段。结合社会思想和社会生活方面的变革对第二种说法加以说明。(提示:社会史观:人类历史不仅仅是政治.经济.思想.外交等大事件的历史,更是与平民百姓.芸芸众生息息相关的小事件的历史,包括衣食住行.风俗习惯等.)【视角三】 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活动中,某同学设计了一个“辛亥革命”的网页,页面设置了“历史背景”、“风云人物”、“理论学习”、“悲剧重演”等四个链接。如果再添加一个新的链接,你认为最合适的是A.三民主义 B.文明演进C.熊秉坤 D.辛丑条约 (提示:文明史观:推动中国历史发展的文明进程。)【视角四】革命斗争推动社会演进。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比较完整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一般认为,辛亥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其主要依据是辛亥革命 A.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B.是由革命政党领导的武装斗争 C.主力军是民族资产阶级中下层 D.彻底实现了资产阶级的利益要求(提示:革命史观:革命斗争推动社会演进。辛亥革命是中国历史上一次比较完整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学法指导】分析一场革命的性质,应该从领导阶级、革命任务、历史意义去分析。【回响辛亥革命之魂】请用一句话来概括你的学习感悟:(我们应该如何发扬继承“中山精神”?)与时俱进,积极进取; 热爱祖国,振兴中华; 不断创新,执着追求; 关注民生,为民服务。四、练习反馈学习历史不仅要掌握史实,更要学会解释史实。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国初年,全国报纸总数高达500余家,不少报纸以“民主”“民权”“民国”“国民”命名。全国报纸发行总数达4200万份,“读报者虽限于少数人,但报纸发表之意见,有公众的或私人议论,几乎下等之苦力,亦受其宣传”。材料二 民国三年,戴季陶遇见一个老农,因戴氏身着日本服装,老农遂问其国籍。戴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戴氏告诉老农“你也是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问题:(1)依据材料一,你将如何评价辛亥革命? (2)依据材料二,你将如何评价辛亥革命? (3)综合两则材料,你又将如何评价辛亥革命?为什么? (4)你认为在解释历史时应该注意什么?【学法指导】材料题解析方法:第一步,审问题。1、答案来源(譬如根据材料或根据所学知识)2、限定条件,确定答题角度和范围3、求答项和分值第二步,分析材料。1、根据设问找材料中有效信息(关键词、句)2、将材料进行划分层次。(特别注意分号和省略号)3、联系所学,并于材料嫁接第三步,组织答案。1、针对化2、要点化3、序号化 【反思应对】亮点:本学案设计体现的主导思想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充分活动,古今结合,充分发掘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让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联想,思考。设计形式新颖。第一、重难点突出,层次分明。重点问题辛亥革命的意义和评价,以问题探究的形式设计学生活动,体现了知识问题化,培养了学生论从史出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第二、体现了知识的掌握程度的层次化。对于了解,知道层次的基础知识,学案直接指导学生自学,交流。对于认识,理解层次的问题,设计探究问题,加强学生的理解。第三、学法指导明确,注意划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