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汉赋与汉武帝时期的文学风尚.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汉赋与汉武帝时期的文学风尚.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汉赋与汉武帝时期的文学风尚.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汉赋与汉武帝时期的文学风尚.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汉赋与汉武帝时期的文学风尚.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汉赋与汉武帝时期的文学风尚.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提要 汉赋作为汉代文学的代表兴盛于汉武、宣之世,尤其是历史上空前大一统的汉武帝 时期赋的数量和创作水平达到极至。汉赋以其铺排、夸饰的独特写作手法和众多的创作 数量占据整个汉代文坛,引起后世研究者的广泛关注。然而,目前学界多从赋的源流、 地位、分类等方面进行纵向研究,对于汉赋在汉武帝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极度繁盛以及 由此所引发的文学风尚的关注较少。有鉴于此,本文特选此一题目进行研究。 本文在理清汉赋的产生和特征以及汉初赋的创作之后,分析汉赋于武帝时期兴盛的 原因和创作盛况,说明汉赋的兴盛事实上带来了汉武帝时期整个文坛的变化,它使得此 一时期文学观念发生了变化,形成了重辞的文风和尚大、尚奇、尚繁的审美取向,也同 时使此一时期的策问、对策、颂、奏章、史书、乐府诗、小说、论、书、檄文等文学样 式发生了相应的变化。汉赋兴盛与其所带来文学观念和其他文体的发展变化共同构成了 汉武帝时期的文学风尚。 关键词:汉赋重辞颂美文学风尚 a b s t r a c t b e i n gt h er e p r e s e n t a b i l i t yo f t h eh a r td y n a s t y sl i t e r a t u r e ,h a n f ut h r o v ei nt h ep e r i o d so f t h ee m p e r o rw ua n dx u a no fh a n ,e s p e c i a l l yi nt h eh i s t o r i c a lu n p r e c e d e n t e dp e r i o do ft h e e m p e r o rw uo fh a r t ,t h eq u a n t i t ya n dw r i t i n gl e v e lo ff ug o tt ot h eh i g l l e s t h a n f uf o r c i b l y o c c u p i e da l lt h el i t e r a r yw o r l do fh a nd y n a s t yb yt h eu n i q u ew r i t i n gs k i l l ss u c ha s p a r a u e i i s ma n dd e s c r i b i n ge x a g g e r a t i v e l ya n dg a v et h es u b s e q u e n tp u r s u e r s b r o a da t t e n t i o n h o w e v e r , h a n f uh a sb e e ns t u d i e dl o n g i t u d i n a l l yf r o mt h eh e a d s t r e a ma n ds t a t i o nt ot h e c a t e g o r yo f i ta tp r e s e n t ,a n dt h ee x c e e d i n gf l o u r i s ho f h a n f ui nt h eu n i q u ep e r i o do f e m p e r o r w uo fh a r ta n dt h ef a s h i o no ft h el i t e r a r yw o r l dw h i c hw a sr e s u l tf r o mt h a th a v en o tb e e n c o n c e m e dw e l l f o rt h i sr e a s o n ,t h ed i s s e r t a t i o nc h o s et h i ss u b j e c tt os t u d y t h i sd i s s e r t a t i o nb u i l to nt h eb a s i so fc l a r i f y i n gt h eo r i g i na n dc h a r a c t e ro fh a n f ua n d t h ei n d i t e m e n ti nt h eb e g i n n i n go fh a n ,a n a l y z i n gt h er e a s o no ff l o u r i s ho fh a n f ua n dt h e p o m po fc r e a t i o ni nt h ep e r i o do fe m p e r o rw uo fh a n ,i tw a si l l u m i n a t e dt h a t i nf a c t ,t h e 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o fa l lt h el i t e r a r yw o r l do fh a nd y n a s t yw a sb r o u g h tb yt h ep r o s p e r o u so f h a n f u ,w h i c hm a d et h el i t e r a r yc o n c e p tc h a n g ea tt h a tt i m e a n di tb r o u g h tt h es t y l eo f w r i t i n g o fp l a c i n g i m p o r t a n c e o nd e c o r a t i o na n da e s t h e t i c t r o p i s m o f p u r s u i n g e n o r m o u s ,s t r a n g ea n dn u m e r o u s ,a n di tb r i n g st h ec h a n g e so f c o n d e n s e dq u e s t i o n n a i r e 、 c o u n t e r m e a s u r e 、e u l o g y 、m e m o r i a lt ot h et h r o n e 、r e c o r d so f t h eh i s t o r i a n 、m u s i cb u r e a u p o e m s 、n o v e l 、e x p o s i t i o na n da r g u m e n t a t i o n 、d o c u m e n t 、a no f f i c i a ld e n u n c i a t i o no f t h e e n e m y , a n ds oo n t h el i t e r a r yf a s h i o no fe m p e r o rw uo fh a nw a sc o m p o s e db yt h e p r o s p e r i t yo fh a n f ua n di t sl i t e r a r yc o n c e p ta n d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c h a n g eo ft h eo t h e r s t y l e st o g e t h e r k e y w o r d s :h a n f u e u l o g i z ea n dp r i z e p l a c i n gi m p o r t a n c eo nd e c o r a t i o n l i t e r a r yf a s h i o n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汉赋与汉武帝时期的文学风尚,是在导师 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原创性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 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 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标明。 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 签名) :多司邪 卯。 年月9 日 1 l 学位论文原创性确认书 学生墨= 迎已所提交的学位论文汉赋与汉武帝时期的文学风尚, i 是在本人的指导下,由其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原创性成果。除文中 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该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 写过的研究成果。 指导教师( 签鼽易锡 j 月 日 | 引言 汉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高度繁荣统一、综合国力强盛、民族大融合的时 代。相应地,汉代文学也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书有浓重的一笔,它以其丰富的内 容、浩荡的气势和博大的创造力彰显出这一空前盛世的风貌。而汉武帝时期,无 论在中国历史还是中国文学史上都是最能代表汉代泱泱大国气象的特殊时代。历 史上的汉武帝时期,在经过“抗击匈奴的南下;制定一套适合于封建社会的上层 建筑( 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打击商人( 即由国家铸钱和经营盐铁) ”。等一 系列大手笔的整改措施后,进入了空前的大一统时代。 文变染乎世情,汉武盛世反映在文学上便是“盖有非常之世,必有非常之文”, 而这种非常之文就是汉赋。汉武帝时期,对外胜利征服匈奴、对内高度中央集权, 这种空前的盛世表现在文学上就必然要选择一种方式作为载体来尽情抒发。从文 学史发展看,汉赋虽不是在武帝时期兴起,但到了此时期它开始蓬勃生长,担当 起了抒写这一盛世激情的重任,遂在武、宣之世达到鼎盛并成为一代文学之代表。 对武、宣之世鼎盛的汉大赋,前人多从政治经济、学术思想、时代环境等方面探 讨其原因,尤其是2 0 世纪以来对汉赋的分类研究甚为繁荣,从历时性角度对汉 赋的研究成果颇丰,对于赋的断代性研究从赋史划分角度研究较多,通常把武、 宣之世称为赋的鼎盛期。汉大赋在汉武帝时期以压倒性优势占据文坛达到鼎盛, 甚至使汉代成为所谓“诗思消歇”时代,那么汉赋为何在此时期鼎盛,由此而带 来的整个时代文学风尚发生了哪些变化? “一代之文学”o 引发了怎样的文学新 变? 正是本文所要讨论的。 二十世纪是汉赋研究的重要发展时期,在世纪初汉赋研究的开创期,王国维 即提出以“汉之赋”为汉代文学的代表,汉赋研究随之成为“一代之胜”而逐渐 发展起来,对汉赋的研究主要见于汉赋研究专著、文学史的相关部分和一些论文, 所研究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对辞赋含义、源流及演变的研究 从汉赋研究在二十世纪兴起,很多研究者即从辞赋的性质、渊源及演变等角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三册,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8 5 年敝第1 7 0 页。 o 王国维宋元戏曲史序,商务印书馆,1 9 3 9 年版。第1 页。 l 度入手进行研究。这方面的成果主要有金柜香汉代辞赋之发达前五章,分别 对“辞”、“赋”的含义作了界定,对辞赋的源流和演变作了探索;陶秋英汉赋 之史的研究全面论述了赋的源流、演变、形成及作者等;姜书阁汉赋通义 上卷四篇分别对汉赋的定义、渊源、发展历史等作了全面论述;刘斯翰汉赋一 一唯美文学之潮系统阐述了汉赋的历史和演变过程以及历史地位;曹道衡汉 魏六朝辞赋第一、二章分别对赋的含义和发展演变以及作家作品作了全面介绍 与评论;丘琼荪诗赋词曲概论第二章全面论述了赋的起源和演进,将赋体文 学与诗、词、蓝作比较分析,对赋的本质认识很有帮助:曲德来汉赋综论第 一、二章对赋体的来源和汉赋分类以及内容作了富有创建性的分析;许结、郭维 森中国辞赋发展史一反传统以朝代和体制来划分辞赋发展史的作法,代之以 辞赋自身的演变史,体现出其研究方法的独特,也为后人研究提供了借鉴;曹淑 娟汉赋之写物言志传统考察汉赋本质与历史因缘,并探索其言志与写物传统 以掌握汉赋风貌等等。 2 、对汉赋兴盛原因、分类与地位的研究 汉赋研究中数量最多的是对汉赋兴盛原因、分类与地位研究的著作和论文, 主要有会柜香汉代辞赋之发达第六、七、八章对汉代辞赋的盛衰原因作了探 索,第九章汉代辞赋之种类则分汉代辞赋为“抒情赋”、“骋辞赋”、“记事析 理赋”三类;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上册第五章“汉赋的发展及其流变”分 析了汉赋兴盛的四个原因和汉赋三方面的特点,将汉赋分为四类,将赋史分为四 期,成为后世赋史发展脉络的不移之论;马积高赋史详细论述了汉赋的特点 及成因、汉赋的成就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将赋史研究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月光治汉赋通论分“文体论”、“流变论”和“艺术论”,分别对汉赋分类、 发展时期和艺术特点进行了研究;曹明纲赋学概论将汉代辞赋分为“辞赋” 和“骚赋”并分别论述:龚克昌汉赋研究对汉赋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汉 赋对文学自觉所起的作用等问题上都提出了较为新颖的观点:郭绍虞赋在中国 文学史上的位置( 小说月报第1 7 卷号外,1 9 2 7 年6 月) 一文对赋在中国文 学史上的位置作出了充分说明;张庆利汉代的文化特征与汉大赋的形成( 求 是学刊,1 9 9 3 年第5 期) 从汉代文化特征角度对汉大赋的形成进行了分析;蒋 文燕2 0 世纪汉赋分类研究述评( 南都学坛( 人文社会科学学刊) ,2 0 0 2 年 2 第2 期) 对汉赋分类研究进行了述评:庞天佑论汉赋的史料价值( 湛江师范 学院学报,2 0 0 5 年第5 期) 对汉赋的史料学价值进行了分析等等。 另外,在赋的文本整理方面成果还有瞿蜕园汉魏六朝赋选,费振刚、胡 双宝、宗明华辑录全汉赋,毕万忱、何沛雄、罗慷烈中国历代赋选( 先秦 两汉卷) 等等。 有关汉武帝时期文学整体研究的成果主要集中在单篇论文方面:韩兆琦宏 阔豪迈的绚丽之花一汉代文学略论( 高校理论战线,1 9 9 8 1 1 ) ,李炳海辞 赋家和儒士经生的家族兴衰之叹一汉代文学历史沧桑感探索之一( 齐鲁学刊, 1 9 9 9 年第2 期) ,胡如虹汉武帝和汉代文学( 理论与创作2 0 0 0 年第1 期) , 张斌荣汉武帝时代的文化特色与散文风貌( 聊城师范学院学报2 0 0 0 年第2 期) 。黄金明汉武帝的文化学术政策与赋的兴盛( 漳州师范学院学报2 0 0 1 年第3 期) ,王洲明论汉代文学精神( 聊城大学学报( 社科版) ,2 0 0 3 年第 1 期) 、汉代文学精神与汉代文学的风格特征(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哲社版) 2 0 0 3 年第3 期) ,徐可超、刘向宏从东方朔的“朝隐”看汉武帝宫廷中的诙谐 文学创作( 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 0 0 5 年第l 期) 。 由上可以看出,截止目前的汉赋研究多侧重于赋体源流、分类和地位等方面 的探讨,从赋的文本及赋史角度出发进行研究的成果颇丰。而对汉赋之鼎盛时期 也是中国历史和文学史上具有开创和转折意义的汉武帝时期文学风尚全面研究 和探讨的论著并不多见,因此本文尝试对汉赋与汉武帝时期的文学风尚这一问题 进行力所能及的探讨。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沿汉初赋的发展轨迹纵向描述,到汉武帝时期以司马相 如子虚赋和上林赋为代表横向展开,通过对汉大赋特质的概括以及对同 时代其他文学样式的多层面分析。以展现汉武帝时期的文学新变和新的文学风尚 的形成。 第一章:汉初到汉武帝时期赋体的发展和演变 一、汉赋的形成及特征 “赋”作为一种文体产生于战国后期,兴盛于西汉武帝、宣帝时期,在两汉 四百余年间,赋体文的创作蔚为大观,成为当时最流行的文体,也因此有了“汉 赋”的称谓。赋被清代王国维在宋元戏曲史序中列为“一代之文学”汉文学 的代表,清代焦循在易馀莆录撰集时面对门类众多的汉代作品专取赋,可见 赋体文成为汉代文坛的扛鼎之作。 关于赋的形成,历来众说纷纭,总结起来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四种说法: 一、源于诗经说。班固两都赋序称:“赋者,古诗之流也”。 二、源于诗经、楚辞说。文心雕龙诠赋称:“然赋也者,受命于 诗人,拓宇于楚辞也”。 三、源于诗骚诸子说。清人章学诚主此说,他在校雠通义汉志诗赋第十 五中说到:“古之赋家者流,原本诗、骚,出入战国诸子”。 四、源于隐语说。此说所出较晚,有的著作把第四说归纳为出于纵横家言, 与章学诚说相近。文心雕龙谐隐最早有赋与隐语之关系的论述, 王闯运在湘绮楼论诗文体法说到:“赋者,诗之一体,即今谜也, 亦隐语,而使人谕谏”o 朱光潜诗论第二章诗与谐隐中说: “赋即源于隐”,“赋就是隐语的化身”。 在我们看来,诸种观点均有可取之处,然而又都有片面之嫌。一种文体的产 生是由多方面综合因素共同造就的,并非某种文体或某些作品单一影响的结果。 在这点上我们认为龚克昌汉赋探源一文中的说法颇有道理:“汉赋的产生不 是偶然的,不是某种文体派生敷衍出来的,而是整个文化、经济、政治发展的结 果,也就是说,在i ; 代文学艺术以至整个文化遗产的哺育下,在大汉帝国这块肥 沃的土地上孕育、发芽、生根、壮大起来的”。o 汉赋正是在汉代空前大一统的土壤中滋生并繁衍兴盛的,前代文学的影响加 之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形成了其主客问答的结构和逞辞的特点,并从写作手法 1 。转引白胡学常文学话语j 权j j 话语一汉赋与两汉政治,浙江人民出版社z 0 0 0 年版。 2 龚克吕汉赋研究山东文岂 l ;版衬1 9 8 4 年版,第1 9 8 贞。 4 上逐渐模式化。对此,刘勰在文心雕龙诠赋说; 荀况礼、氍智,宋玉风,钓,爰锡名号,与诗画境,六义 附庸,蔚成大国。遂述客引主以首i ,极声貌以穷文,斯盖别诗之原始, 命赋之厥初也 其中“述客引主以首引”指出并探明了赋体叙事结构上的特征。这种叙事结构的 好处在于“问”起到引子的作用,使接下来的铺陈事出有因。“答”则上接所“问”, 更容易铺排描述,赋体“主客问答”的写作模式因此而奠定。 赋到了汉代,其“敷陈其事”的作风发展为铺彩搞文、体物写志。我们传统 意义上所说的汉赋以汉大赋为代表,其最常用的写作手法是夸饰和铺排。刘勰在 文心雕龙夸饰说:“是以言峻则嵩高极天,论狭则河不容朗,说多则子孙 千亿,称少则民靡孑遗”回正是赋体这种超乎寻常的“夸饰”语言成就了它本身, 可以说没有夸饰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赋体文学。汉代帝国的空前大一统激发了赋 家从未有过的喜悦和自豪感,使得他们用如椽巨笔饱蘸华美辞藻加以抒发,从而 有了丰富的想象、大量的铺排和极度的夸饰。面对不同以往的太平盛世,赋家在 着力追求一种不同寻常的语言,“他们似乎是决心有意为文,把文的表现力,它 的夸张变形,它的穷形尽相,它的光明绚烂的色彩,皆一一推到极至”。文心 雕龙夸饰言及“夸饰”的盛况又说道“自宋玉、景差夸饰始盛,相如凭风, 诡滥愈甚。故上林之馆,奔星与宛虹入轩;从禽之盛,飞廉与鹪鹩俱获。”囝可见, 夸饰已成为汉赋最鲜明的特征之一。 赋的“铺排”手法用得最多,“赋”作为表现手法有“铺张敷陈”的意思, 作为文体的赋在表现手法上也带有鲜明的铺排特色。前面我们在总结赋的形成时 所提到的四种观点虽各有所取,但总的来看,都是围绕赋的铺彩擒文来定位的。 赋的写作目的是颂扬,赋家不遗余力地润色鸿业、歌功颂德,把他们所有能看到 的j 所有能听到的、以至于所有能想象到的事物都一一罗列开来,竭力描摹表现。 写天子的上林则“左苍梧,右西极,丹水更其南,紫渊径其北;终始霸沪,出入 ”刘趟史心雕龙,中华书局,1 9 8 5 年版,第5 1 页。 * 胡学常义学话语j 权力瑶语一汉致j 两汉政治,浙江人民出版社,2 0 0 0 年版,第2 3 9 页。 。刘勰史心雕龙中华书局,1 9 8 5 年版,第5 i 贞 5 泾渭:酆郁潦满,纡余委蛇,经营乎其内”( 上林赋) ,写物象的聚集则“于 是乎崇山巍苁,崔巍嵯峨,深林巨木,崭岩寥嵯”、“于是乎离宫剔馆,弥山跨 谷,高廊四注,重坐曲阁”、“于是乎卢橘夏孰,黄甘橙楱,枇杷搽柿”、“于 是玄猿素雌,雌猩飞鹬,蛭蜩蠼螵,蜥胡毅娩,栖息乎其间”( 上林赋) 。汉 赋的铺排描摹是千姿百态、丰富无比的,山川、宫苑、林果、飞禽、走兽、歌舞、 游猎等一系列形象在赋家笔下一一铺写开来,充斥所有空间,为赋家所追求的“苞 招宇宙、总揽人物”( 葛洪西京杂记) 的写作宗旨穿针引线。 从审美取向来说,汉赋尚大、尚奇、尚繁的取向成为历来评赋的不移之论。 其尚大、尚奇的审美取向可以说是“夸饰”的表现结果,尚大方能表现大汉帝国 的浩荡气势,没有“大”的胸襟与笔力难以将疆域的扩大、国家的安定、经济的 繁荣一一表现,难以表现天子的声威;尚奇方能表现汉代的不同寻常,非常之世 的非常之文汉赋自然担当了这个重任,“赋不厌奇”的创作特点使得它更能 自由驰骋,铺排展示,也开辟了文学创作的新领域:赋的尚繁审美取向可以说是 “铺排”表现的结果,尚繁方能事无巨细,描摹入微,才能使赋家尽逞文字之才, 通过语言文字的魅力来将汉赋这一文体的表现力推到极至,可以说无“繁”不成 赋,赋因其繁而显。 从文字角度来看,汉赋的写作成熟使得双声叠韵词和复合词大量出现在文学 作品中,成为汉赋的语言特征之一。如“萧条”、“猗猩”、“琳栗”、“犹豫”、“炫 耀”、“飘忽”等词,这些词的运用极大地丰富了汉语文学的用词。另外,“练字” 也是汉赋特征的一方面,文心雕龙练字记述“至孝武之世,则相如撰篇, 鸿笔之徒,莫不洞晓。且多赋京苑,假借形声”,o 以“体物”为创作宗旨的汉大 赋不仅要通过铺排的手法来描摹色彩斑斓的物象世界,还要通过汉字这一特殊字 体本身的表现力和魅力来直接表现物象。汉字作为表意文字,从视觉效果上比表 音文字就多了一重传达形象的意味,而汉赋正是借助了这点,将众多偏旁相同的 字进行罗列,使得画面效果立刻鲜明起来,如写山用“崭岩寥蹇”,写水用“灏 漾潢漾”即刻让人感到如临高山,如沐碧水。从丰富词汇和练字的积极意义来看 汉赋,它所呈现出来的特征影响并推动了文学的发展,当然发展成佶屈聱牙的字 书而为人诟病,则又成为汉赋的弊端,对此我们应当辩证地来看待。 o 刘勰文心雕尼,中华书局,1 9 8 5 年版,第5 3 页 6 概而言之,汉赋从主客问答的结构方式、夸饰和铺排的写作手法、尚大、尚 奇、尚繁的审美取向和“练字”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总体特征可以用“巨丽”来 形容,“巨”即为大,大则“控引天地,错综古今”力求“苞括宇宙、总揽人物” ( 葛洪西京杂记) 。汉赋的“大”表现在体制的宏大和物象的巨大上。文体发 展到汉代,汉赋规模体制的宏大是空前的,它用宏大的体制表现出一个个巨大的 物象。“丽”即为华丽的语辞,即“合纂组以成文,列锦绣以为质”( 葛洪西京 杂记) ,力求“文必极美”、“辞必极丽”( 皇甫谧三都赋序) 。汉赋之丽,脱 胎于楚辞而有别于楚辞,它是一种与巨大的形象结合为一体的富丽,表现为不凡 的气度,包容天地万物的胸襟,而楚辞的引天地万物是用以比兴寄托,为了表现 自身的遗世独立和纯洁无污:楚辞所用辞藻是带有比兴和神话色彩的奇特瑰丽之 词,而汉赋的壮丽之美皆用“侈丽宏衍之词”( 汉书艺文志) 来表现。刘勰 在文心雕龙夸饰中所指出的汉赋“气貌山海,体势宫殿,嵯峨揭业,耀耀 娓煜之状,光采炜炜而欲然,声貌岌岌其将动”即指出了汉赋“巨”和“丽”的 特征。明代王世贞艺苑卮言指出赋的创作“其变幻之极,如沧溟开晦;绚烂 之至,如霞锦照灼”,也是“巨”和“丽”的表现。 二、武帝之前赋体的面貌 考察汉代文学史,“赋”是用墨最浓的一笔,我们先从武帝之前赋的创作来 看,在本文中姑且称其为汉初赋的发展和创作时期。需要说明的是,一种文体的 产生和发展固然跟时代有密切关系,尤其是和某一特定时代、特定统治者等因素 有很大关系,从而使文学史沿着朝代变更脉络清晰地演变,但文体的发展和皇帝 的更替并非一一对应,因而此前和此后所引发的相关问题的讨论也是非常有必要 的。本文的写作也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因断代为历史上的汉武帝时期,为了讨 论的方便和文学阶段性发展的完整性,此前汉景、此后汉宣帝时期的相关作品我 们也将有所论及。 文坛在经历了秦代和汉初的沉寂之后,到西汉文帝和景帝时,汉代的空前大 一统和繁荣局面为作家群体的持续生成提供了可以栖息的空间和土壤,加上汉初 的人才选拔方式对作家群体的生成起了很大促进作用,作家群体继战国时期以屈 7 原为代表的楚地作家群之后再度生成,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日益壮大。“尽管以 文才录士在两汉用人制度中并不居于主导地位,丽仅是一种补充手段,但它对两 汉作家群体的生成却起到了推动作用。汉代不仅中央朝廷、诸侯王,甚至有些身 居要职的外戚都以文才取士”,汉初以招致文士闻名的诸侯王有吴王刘濞、梁孝 王刘武、淮南王刘安,因而汉初赋作也主要集中在梁园和淮南文人群体。汉书,艺 文志著录的淮南王赋就有8 2 篇,淮南王群臣赋4 4 篇。另据汉书艺文志记 载此时期辞赋有一百多篇,可惜大部分已经失传,今天能够看到的仅十余篇。作 者包括贾谊、枚乘、庄忌( 严忌) 、邹阳、刘安、淮南小山、公孙乘、公孙诡、 路乔如、羊胜等人,其中以贾谊和枚乘为代表。 分析汉初的赋家和赋作,可以看出有两种创作倾向: 一是以贾谊为代表的骚体赋。贾谊赋汉书艺文志著录为七篇,今传鹏 鸟赋、吊屈原赋、惜誓、旱云赋及虞赋五篇,其中虞赋为残篇, 惜誓和早云赋疑为他作,鹏鸟赋和吊屈原赋确定为贾谊作品, 也是他赋体文代表。由于贾谊的少年才子形象使得以武功建立大汉帝国的朝臣对 他的议对政事多有不满,从而使他遭谗被贬,其遭遇和屈原有很多相同之处,因 而也就有了吊屈原赋中愤世嫉俗的感情基调,对“鸾风伏窜兮,鸱鹗翱翔: 闻茸尊显兮,谗谀得志;贤圣逆曳兮,方正倒植”的不公j 下现实与屈原产生强烈 共鸣。鸱鸟赋是他谪居时哀伤情绪的自我排遣,赋中对祸福、生死、名利等 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从“释智遗形,超然自丧”中仍可读出其无可奈何的哀怨 感。可以说汉初统治者与渴望盛世建功的文士开了个极大的玩笑,使得他们在无 尽的等待中成为失志之士,与帝王为师为友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新的大一统 需要的是新的政治措施和用人之道,而在期待中坠落的一代学子们唯有把不甘心 化在笔端方能排解无力的忧怨,因而他们选择了骚体赋作为抒情载体。以贾谊为 代表的赋家从写作体制上来看,上承九章的写作手法,又有新的开拓,如吊 屈原赋开篇:“恭承嘉惠兮,俟罪长沙;侧闻屈原兮,自沉汨罗。造讫湘流兮, 敬吊先生;遭世罔极兮,乃殒厥身”,运用许多排比句,到了第二段中多用反诘 句和感叹句,初露汉赋铺张扬厉的端倪。然而虽有铺张,但坦诚地直抒胸怀更是 此期汉赋的主要特征。另外还有庄忌的哀时命纯为骚体,写出了作者身处浊 。盛打霈中国文学史第一卷,商等教育出版社1 9 9 9 年版,第1 5 7 页 8 世、进退维谷的矛盾心情;淮南小山的招隐士站在庙廊的立场上写山林,“桂 树丛生兮山之幽,偃蹇连蜷兮枝相缭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从体 式上看类似九歌,也是典型的骚体赋。 二是以枚乘为代表的散体赋。固枚乘赋汉书艺文志著录为九篇,今传 七发、梁王菟园赋及柳赋,而可读可信的只有七发。另有刘向别 录中记载淮南王有熏笼赋( 今已失传) 、屏风赋( 托名为刘安) 都是咏物 赋。此外,西京杂记卷四记载的“梁孝王忘忧馆时豪七赋”即:枚乘柳赋、 邹阳酒赋敬几赋、公孙乘月赋、路乔如鹤赋、公孙诡文鹿赋和 羊胜屏风赋,从状物角度来看自成一路,都是咏物小赋。其中,枚乘的粱 王菟园赋逞辞甚浓,开类同文字游戏的风气: 修竹檀栾,夹池水,旋菟园,并驰道,临广衍,长冗坂。故径于昆 仑,缎观相物,芴焉子有,似乎西山。西山陛陛,恤焉隗隗,器灞凑鹈, 蛊岩髟凌,巍雠焉。暴嫖激扬,尘埃蛇龙,奏林薄竹。游风踊焉,秋风 扬焉,满庶庶焉,纷纷纭纭,腾踊云乱。枝叶晕散,摩来幡幡焉。溪谷 沙石,涸波沸日,谖浸疾东,流连焉辚辚,阴发绪菲菲 从字形上即可看出此赋在文字的选择和运用上已开大赋先河,生僻字的运用和同 偏旁字的连用,使透过文字传达出来的意象更为鲜明。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 卷三中论及“词人之赋丽以淫”时即引枚乘菟园赋“神连未结,已诺不分” 来说明该赋用词之“丽”。 此期的咏物赋从语言上看大多以四言为主,保留了荀卿赋状物和说理相结合 的特点,但辞采趋于华丽,描摹更为生动。如刘安的屏风赋“惟兹屏风,出 自幽谷。根深枝茂,号为乔木。何患施遇,分好沾渥。不逢仁入,永为枯木l ” 全篇以拟人手法,写生于幽谷的树木担心被人砍伐的忧虑,在得到大匠的缮理、 刻雕后制成屏风,“庇荫尊屋,近君头足”,从中寄托了士人的心情和遭遇。公孙 乘月赋“月出皎兮,君子之光躔度运行,阴阳以正。文林辫囿,小臣不 佞”以骚体句式穿插其间,使得句式灵活多样,作者的感情色彩明显加强。邹阳 “取龚克晶汉赋研究观点,把棱乘散体赋作为骚赋向大赋的过渡。 9 酒赋: 清者为酒,浊者为醴。清者圣明,浊者顽醴。皆曲浸丘之麦,酿野 田之米。仓风莫预,方金未启。嗟同物而异味,叹殊才而共侍。流光酵 醒,甘滋泥泥。醪酿既成,绿瓷既启。且筐且漉,载管载齐。庶民以为 欢,君子以为礼曳长裾,飞广袖,奋长缨 此赋多用四言句式来写,详细描述了酿酒过程,写到君臣入席渐至高潮时转用急 促的三言句式,活跃的气氛油然而生。枚乘柳赋; 忘忧之馆,垂条之木,枝遥迟而含紫,叶萋萋而吐绿。出入风云, 去来羽族,既上下而好音,亦黄衣而绛足。蜩螗厉响,蜘蛛吐丝,阶草 漠漠,白日迟迟。 状柳之貌细腻,四言和六言的搭配使用使句式起伏跌宕,秀美的“柳”形象宛如 一位女子犹抱琵琶半遮面在浅吟低唱,此赋的描摹已渐趋成熟。 分析汉仞赋体,枚乘七发历来是占用笔墨最多最有份量的一篇,在赋史 上也被置于一个特殊的位置。它上承骚体下启散体,句式长短不齐,散韵结合, 基本不用“兮”字,开始使用主客对话,为以司马相如为代表的大赋的正式生成 奠定了基础。七发已开始铺叙和描摹,如描写江涛似神而又非神的特点: 疾雷闻百里:江水逆流,海水上潮;山出内云,日夜不止。衍溢漂 疾,波涌而涛起。其始起也,洪淋淋焉,若白鹭之下翔。其少进也,浩 浩澧澧,如素车白马帷盖之张其波涌而云乱,扰扰焉如三军之腾装。 其旁作而奔起也,飘飘焉如轻车之勒兵。六驾蛟龙,附从太白。纯驰浩 蚬,前后骆驿。颐颗印印,椐椐疆疆,莘莘将将。壁垒重坚,沓杂似军 行。訇隐匈磕,轧盘涌裔,原不可当。观其两傍,则滂渤怫郁,陶漠感 突,上击下律。有似勇壮之卒,突怒而无畏;蹈壁冲津,穷曲随隈,逾 岸出追;遇者死,当者坏 1 0 此段运用比喻的手法描摹江涛的气势,生动形象,把涛起时的“洪淋淋焉”比作 一群白鹭纷纷降落;而后大浪起“浩浩澧澧”,像张着帏盖的素车白马在大风中 狂驰,用陆上风景来比喻海上,对于没见过“涛”起的人来说,能充分激发其想 象,使人如身临其境;再到后来“波涌而云乱”,像军队出发一样气势汹涌浩浩 荡荡。将涛的“起”和“涌”一一用比喻展现。马积高赋史在分析此段写潮 时指出:“这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次对潮水( 也可以说对水) 所作的最生动的 描写。它比宋玉高唐赋中对山水的描写要具体、形象得多,而与风赋中 对大王之雄风的描写有异曲同工之妙。其注意描写的层次、传神虽与风赋同, 而其所用比喻、重叠词和双声叠韵词之多,则与风赋异,与高唐赋近。 这正体现着汉赋发展在艺术上的一种趋向”。国另外,七发的夸张手法运用也 甚为突出:。 龙门之桐,高百尺而无枝;中郁结之轮菌,根扶疏以分离。上有千 仞之睾,下l 临百丈之溪;湍流溯波,又澹淡之。其根半死半生。冬则烈 风、漂霰、飞雪之所激也,夏则雷霆、霹雳之所感也。朝则鹂黄、璃鸥 呜焉,暮则羁雌,迷鸟宿焉。独鹄晨号乎其上,鸥鸡哀鸣,翔乎其下。 于是背秋涉冬,使琴挚斫斩以为琴。野茧之丝以为弦,孤子之钩以为隐, 九寡之珥以为约。使师堂操畅,伯子牙为之歌。歌日:麦秀蕲兮雉 朝飞,向虚壑兮背槁槐,依绝区兮临回溪。飞鸟闻之,翕翼而不能去; 野兽闻之,垂耳而不能行;蛟、蠕、蝼,蚁闻之,拄喙而不能前。 原本只是简单的听琴,而作者却大肆用夸张手法来写制琴的桐,写其生长的条件 “上有千仞之辈,下临百丈之溪;湍流溯波,又澹淡之”,用来突出特殊条件下 所生长出的树的奇,为制作成“奇”琴作铺垫。不仅如此,还要众鸟栖息于其上, 日夜鸣悲歌来浸染悲音“朝则鹂黄、璃鹏鸣焉,暮则羁雌、迷鸟宿焉。独鹄晨号 乎其上,鹃鸡哀鸣翔乎其下”。用这样生长条件下的桐来制琴还不够,还要用“孤 予之钩”和“九寡之珥”来作饰物,悲人之物又浸悲意,再来让伯牙来奏琴,达 到了“飞鸟闻之,翕翼而不能去;野兽闻之,垂耳而不能行;蚊、蠕、蝼、蚁闻 。马积高赋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7 年版,第6 5 - 6 6 页。 1 l 之,拄喙而不能前”的效果,充分显示作者从诸多方面极尽夸张之能事。 可见,汉初以枚乘为代表的散赋已开始显露出铺排描摹的趋势,开大赋之先 河,到他的七发则宣告了散体大赋的正式形成。而代表汉代文学的散体赋也 由此j 下式登场,开始演绎汉武盛世的大赋之鼎盛。 1 2 第二章汉武帝时期大赋的兴盛 一、汉赋在武帝时期鼎盛的原因 汉初的赋作中心主要集中在吴王刘濞、梁孝王刘武、淮南王刘安三个诸侯国, 他们喜欢招纳文士,而这些文士的主要活动就是唱和作赋。如:枚乘、邹阳等人 曾在刘濞门下,后吴王谋反转而投奔梁孝王;司马相如、羊胜? 路乔如、公孙诡 等人在梁王菟园过着文酒高会的生活;淮南王刘安那里也是辞赋和散文中心,汉 书艺文志著录“淮南王赋8 2 篇,淮南王群臣赋4 4 篇”。可见汉代的赋作中 心先是产生在几个诸侯王国里。 而伴随着汉武帝时期的空前大一统,汉武帝喜纳文人的爱好,和文士们由诸 侯向天子的靠拢,所带来的直接结果是赋作中心也由诸侯国集中到汉廷,由诸侯 的“小”到汉廷的“大”也带来了赋家之心的张扬扩大,空前的统一繁荣之景和 武帝的豪迈激情,大大刺激着文人的眼界与胸襟,使得汉武盛世酝酿出了极富时 代特征的散体大赋。汉赋为何在此期大盛,相关著作和论文已做了许多探讨。如 刘大杰归结为:政治经济的关系、献赋与考赋和学术思想的影响三方面,用宏观 的笔触揭示汉赋兴盛之因;o 马积高认为汉赋形成是由以下情况决定的:楚声的 传播、纵横之风的逐渐消失和转变、宫廷娱乐的需要和文体发展的自然趋势等方 面,更细微地揭示汉赋成因; 万光治则从四个方面总结汉代赋体文学何以能获 得空前的繁荣:汉赋的自觉创作刺激了作家的创作欲望和创作激情、统治者的爱 好和提倡鼓励了作家的创作热情、汉赋满足了统治者追求精神财富的需要、汉代 知识分子的命运产生了“失志之赋”。 然而上述对汉赋兴盛原因的分析都是把它 放在整个汉代大背景下,其“赋”也不仅仅指本文所着重探讨的散体大赋,还包 括抒情小赋和失志之赋等。在明晰了赋缘何在汉代兴盛的前提下,我们再按图索 骥来探讨为何大赋在汉武帝时期鼎盛。任何文体的产生都有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 土壤,汉赋亦如此,它发轫于汉初而鼎盛于汉武帝时期,是有其历史、文化和自 身发展等诸多方面原因的。理清汉赋繁盛于此期的原因对于下文将要探讨的由此 引发的汉武帝时期的文学风尚是必不可少的_ 笔,本文简要从以下两方面来考 。刘大杰中国文学发展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 0 0 5 年版,第8 6 s 9 页。 。马积高赋史,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8 7 年版,第5 3 5 6 页。 。万光治汉赋通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 0 0 4 年版,第1 7 5 1 7 7 页。 察: ( 一) 汉赋的宏大体制和综合性表现力使它责无旁贷地担当起盛世颂美的重任 汉武帝时期的空前大一统表现在各个方面,疆域的扩大、社会的稳定、经济 的繁荣以及文化的多样性,使得赋家头脑色彩空| ;i 斑斓。传统的“诗”的形式不 足以把他们的思想传达出来。诗的浓缩性和其语言旬式的要求使得它在如此慷慨 激昂的盛世中欲“颂”而力不从心。当眼前的一切变得异常阔大和辽远时,脑中 的形式也会随之而变得宏大和深远,于是在文人的笔下便有了应时而生的体制宏 大的赋体,因为只有宏大的体制才能承载想要表达的无止的内容,赋自来到这个 极度沸扬的时代就立即生根发芽,它膨胀蔓延于此期是必然的、一发而不可收的。 在大赋中可以自由想象,可以极度夸张,可以通过抑客申主来达到作者想要表达 的目的,可以在主客对话中尽显人们目力所能及和所不能及的一切,思维得到空 前解放,语言和文字的运用也在大赋中发挥到极至。因而诸多热血文士自发从事 赋的创作,以此来表达他们的盛世激情,每个文士流淌在周身的都是滚滚的热血, 对于空前的大一统的向往自古以来就是华夏民族每个灵魂深处的渴望,面对这一 切,如何能不激起文字的飞扬! 汉赋在其形成过程中全面吸收了前代文学中一切有益于表现的因素,从而使 它有了很强的综合性。它全面吸收楚辞华美辞藻的营养,而又比楚辞的句式更为 灵活多样,从而使它表现力更强:吸纳战国时期纵横之风使得逞辞之风兴起,然 而与战国时期的纵横之辞又有所不同,纵横之术盛于衰世,衰于盛世,而逞辞大 赋则恰恰相反,说明汉赋的逞辞是盛世激情所激发出来的颂歌。汉赋在诗歌和散 文的直接影响下产生并成熟,它吸取了诗歌“韵”美的特点,然而句式较之诗歌 要灵活多样:吸取散文的自由灵活的特点而又比散文紧凑有韵,这些都使得汉赋 兼容并包,综合众体之长为己所用,从而担当起抒写盛世的历史重任。 汉赋的结构篇章以双方论辩为主,彼此驳难的方式使得它可以尽力铺陈,欲 使一方战胜另一方,这种行文方式正是最好的展现大汉帝国声威的方式。 每个特定的历史时期都会有其特殊的文学表现形式,到了汉代武帝时期,汉 赋以其“大”与这个非常之世迅速合拍,大汉帝国的土地辽阔、山川宏伟、宫殿 林立、猎苑宽广、都市繁华、物产丰富、典礼隆盛等盛世气象使得赋家平添了许 多英雄气概,从而想要铺采摘文,极力展现大汉帝国声威,而汉赋的宏大体制使 1 4 得它能淋漓尽致地表现出这些盛世繁景,从而代替了传统的诗文,奠定了它的兴 盛。 ( 二) 汉武帝个人喜好对汉赋创作所带来的影响 在汉代诸皇帝中甚至包括汉以前,汉武帝是最为爱好文学和艺术的皇帝,他 本人也是辞采甚高的赋作家,有赋作流传于后世。皇帝的爱好所带来的直接结果 就是:上有所好,下必甚之,“一种趣味一旦置身于社会的权力网络。并且依附 于某种权力,那么,它自身也就拥有了超越于趣味范畴之上的制约和规范他人的 权力”。就汉赋而言,它所依附的是“武帝所好”这种极权,“上好”所带来的 必然结果是“下甚”。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使得许多文士因有文才而得以在朝廷 任职,因擅长辞赋而被录用的著名作家,武帝一朝有司马相如、东方朔、枚皋等, 因而汉赋在此时期也就成为最为有用的文学样式。在武帝周围有一批擅长文辞之 士,如:朱买臣、吾丘寿王、严助、主父偃、终军等,而公卿大夫如兜宽、孔臧、 董仲舒、司马迁等也时常作赋。“自武帝起,创作辞赋成为西汉朝廷一大雅事, 许多高官显宦都参与其间,由此形成了向天子进献辞赋的制度”, 因而出现“诸 生竞利”、赋家“朝夕论思,日月献纳”之风。其写作目的除了借助于赋这种文 体对此时期空前大一统给予热情歌颂外,更重要的是为进谏或献谀。哲学史上亘 古不变的真理告诉我们: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社会物质财富达到一定程度, 对于占有社会财富的群体来说,就需要用超越于物质财富之外的东西精神财 富来满足自己的精神需求,来填充物质财富所带来的膨胀的无限欲望。汉赋以其 宏大的篇幅、雕琢的构思、华美的辞采和极度的夸张以及歌功颂德的写作主题正 符合了统治者的精神需求,因而深得武帝青睐。 汉武帝推行“博开艺能之路,悉延百端之学”( 汉书龟策列传) 的兼容 并包的文化学术政策,汉赋本身即具有明显的文化融合特征。到了汉武帝时期尤 其是以司马相如为代表的大赋“苞括宇宙,总览人物”的创作宗旨是和汉武帝的 兼容并包学术政策分不开的。表现在他虽然推尊儒术,却并不拘于儒术,他的“罢 黜百家,独尊儒术”只是在政治领域,而在文化领域则未上演类似“焚书坑儒” 的文化悲剧,成书于此时期的言神仙黄老之术甚多的淮南子一书深受其所爱 即是最好的例证。史记龟策列传记载:太史公日:“至今上即位,博开艺能 ”胡学常文学话语卜j 权力话语一投赋与两汉政治,浙江人民出版社,2 0 0 1 年版,第1 9 2 页。 。袁行嚣中国文学史第一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 9 9 9 年版。第t 5 8 页。 1 5 之路,悉延百端之学,通一技之士,咸得自效。绝伦超奇者为右,无所阿私。” 据一些记载表明,“赋”也是作为一技而进入武帝一朝并深得武帝喜爱,从而有 了它的兴盛。汉赋之登堂入室,使得它能更好地发挥颂美的功能,汉武帝要求颂 美的心理,又使得汉大赋的颂美意识进一步凸显,它作为一种娱乐形式满足了汉 武帝好大喜功的追求。赋的写作中极其重视对外部世界的无限夸张和描绘正是这 种心理的反映,用超乎想象的描绘来刺激读者的审美期待,从而收到猎奇的效果, 使善于尝试新鲜事物的武帝对之兴趣盎然。 对于赋之于汉的繁盛,钟蝾曾在诗品序中这样概括道:“自王、扬、枚、 马之徒,词赋竞爽,而吟咏靡闻。从李督尉迄班婕好,将百年间,有妇人焉,一 个而已。诗人之风,顿已缺丧。”从中可以窥见文坛被汉赋所垄断之一斑,处于 汉武帝时期的赋家和赋作也蔚为大观,以下我们尝试对此时期赋家赋作进行梳 理,以期透视出如此兴盛之汉赋产生于此时期所折射出来的文学风尚。 二、汉武帝时期赋的创作 据汉书艺文志载自战国至汉末,赋凡一千零四篇,其中武帝时期就有 四百三十一篇。时间跨度上从战国至汉末( 公元前4 7 5 年公元2 2 0 年) 的七 百年间,武帝统治时期为五十余年,占总时间的7 ,而赋作占总数的4 0 以上。 这一数据对比充分说明武帝时期的汉赋创作之繁荣,主要有以下作家和赋作:o 屈原赋类: 司马相如赋二十九篇,残。今文选存子虚赋、上林赋,哀二世赋、 大人赋、长门赋五篇,余亡。 淮南王赋八十二篇,残。今( ( 古文苑存屏风赋一篇,余亡。别录 记载:“淮南王有熏笼赋,亡。”张舜徽汉书艺文志通释注淮南王:“淮南 王刘安,有书内外篇,见诸子略* 杂家。固以长于持论有名当时。自其所 著鸿烈二十一篇永传于后,为人所重;赋篇虽多,随即散佚矣。” 淮南王群臣赋四十四篇,残。今可见唯存楚辞存招隐士一篇,大抵 作于前期,因而我们在汉初赋作中提到此作,因淮南王生于汉景和汉武二世,故 “以下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