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哲学专业论文)尼采关于“爱的命定”的学说.pdf_第1页
(外国哲学专业论文)尼采关于“爱的命定”的学说.pdf_第2页
(外国哲学专业论文)尼采关于“爱的命定”的学说.pdf_第3页
(外国哲学专业论文)尼采关于“爱的命定”的学说.pdf_第4页
(外国哲学专业论文)尼采关于“爱的命定”的学说.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独创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 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 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 注:如没有其他需要特别声 明的,本栏可空) 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 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辱柱雷 导师签字:弘警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堂撞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并向 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堂 蕉一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 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乡孪积需 导师签字: 签字日期:2 0 0 岁年手月夕日 纭锄 签字日期:2 。够年争月夕日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文摘要 尼采堪称十九世纪两方哲学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他那动人心魄而又颇具 争议的思想在国内外掀起了一波又一波的浪潮,引致了广泛丽持久的关注,直到今 天依然为许多人所瞩目。各个哲学流派从不同的角度对尼采的众多著名的思想进行 了系统的研究与阐发,本人非常敬佩各位大家对尼采哲学深刻的洞悉与精妙的阐述, 认为更没有必要再对此画蛇添足。本文的写作目的是把尼采哲学中一个极为重要的 却又被哲学家们轻视的一个思想“爱的命定”拿出来并加以阐述。 本文的主体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着重论述了爱的命定的思想渊源及提出依据。文章首先指出,尼采的 爱的命定的思想主要源于古希腊悲剧的命运观,同时也深受叔本华和瓦格纳的影响。 接着又论述了尼采从生成的无辜性、无目的性以及永恒轮回推演出爱的命定的思想。 第二部分从四个方面阐述了爱的命定的基本思想。首先,文章简要叙述了尼采 命运思想的发展脉络。接着,通过日神阿波罗与酒神狄奥尼索斯、狄奥尼索斯与苏 格拉底、狄奥尼索斯与基督这三对矛盾和对立,系统的阐述了爱的命定:尼采称对 存在的肯定态度同对我所意愿的存在的肯定态度的合一为爱的命定。简单说来,就 是发自内心的肯定生命、热爱命运。在此基础上,剖析了爱的命定与传统宿命论的 不同,强调爱的命定肯定个人生存的生成性、偶然性和创造性。最后,简要的叙述 这一学说在尼采整个哲学中的地位,它是尼采整个哲学的出发点与基石,是理解尼 采全部思想的一把钥匙,尼采的其他命题或概念,诸如查拉斯图拉、超人、权力意 志、主人等,都只是爱的命定的别名或化身。 第三部分,首先阐述了尼采的爱的命定在当代的意蕴,它依然是人们精神的指 明灯,是现代迷失的人类返航的路标。其次,作者本人对这一学说提出了三点质疑, 最后,简要论述爱的命定对现代后现代的重要影响。 由于本人水平的有限和能力的不足,不可能系统的全面的阐述尼采爱的命定的 思想,甚至还可能出现一些偏颇和失误,还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关键词:爱的命定永恒轮回生成的无辜性狄奥尼索斯 肯定的原理 分类号:b 5 1 6 4 7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n i e t z s c h ec a nb er a t e da so n eo ft h eg r e a t e s tp h il o s o p h e r si nt h e w e n t e r np h i l o s o p h yh i s t o r yi nt h e1 9 t hc e n t u r y ,h i ss o u l s t i r r i n ga n dq u i t e d i s p u t e dt h o u g h th a s1 i f t e dm a n yw a v e so ft i d e sa th o m ea n da b r o a d ,c a u s e d t h ee x t e n s iv ea n dl a s t i n gc o n c e r n ,s t i l lb e c o m e st h ef o c u so fal o to fp e o p l e u n t i lt o d a y e a c hp h i l o s o p h ys c h o o lh a sc a r r i e do ns y s t e m a t i cr e s e a r c ha n d e l u c i d a t e dt on i e t z s c h e sn u m e r o u sa n df a m o u st h o u g h t sf r o m d i f f e r e n ta n g l e s , ia d m i r e e v e r y b o d y sk n o w i n gc l e a r l ya n dw o n d e r f u le x p o s it i o nd e e p t o n i e t z s c h e sp h il o s o p h yv e r ym u c h ,a n dt h i n kt h a tjti s u n n e c e s s a r yt os a y i ta n ym o r e w h a t st h ep u r p o s eo ft h et h e s i si se y e i n go nn i e t z s c h e sa e x t r e m e l yi m p o r t a n tt h e o r y 曲j c hi sd e s p i s e db yo t h e rp h i 】o s o p h e r s 一“l o v e o ff a t e ” t h es u b j e c to ft h i st e x ti sd i v i d e di n t ot h r e ep a r t s : t h ea i mo ff i r s tp a r th a sd e s c r i b e dt h eo r i g i no f l o v eo ff a t ea n dt h e 6 a s i so ni te m p h a t i c a l l y t h ea r t i c l ep o i n t so a ta tf i r s t 1 0 v eo ff a t eo f n i e t z s c h ec o m e sf r o mt h ea n c i e n tg r e e c e st r a g i cd e s t i n yv i e wm a i m y ,a tt h e s a m et i m ef r o ms c h o p e n h a u e ra n dw a g n e r si n f l u e n c ed e e p l y t h e n1 0 v eo ff a t e i s p u s h e da w a yb y t h ei n n o c e n to fb e c o m i n g ,p u r p o s e l e s sa n de t e r n a l r e c u r r e n c e t h es e c o n dp a r te x p l a i n sl o v eo ff a t ef r o m f o u rr e s p e c t s f i r s to fa l l , t h ea r t i c l eh a sn a r r a t e dt h et r a i no f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n i e t z s c h e sd e s t i n y t h o u g h tb r i e f l y t h e n ,b y t h r e e c o n t r a d i c t i o n s :a p o l l o a n dd i o n y s i a n s p i r i t ,) i o n y s u sa n ds o c r a t e s ,d i o n y s u sa n dc h i s t ,s h o w so u tw h a t sl o v e o ff a t es y s t e m a t i c l y :n i e t z s c h ei ss u r et h a tb o t ha f f i r m i n ge x i s t e n c ea n d aw i l lt oa f f i r mi tm a k eu pl o v eo ff a t e i naw o r d ,i ti sa f f i r m i n gt h el i f e , h a v i n gd e e pl o v ef o rd e s t i n yf r o mt h ed e e po ft h eh e a r t 0 nt h i sb a s i s i t h a sa r i a l y z e dt h ed i f f e r e n c eb e t w e e nl o v eo ff a t ea n dt r a d i t i o n a lf a t a l i s m , e m p h a s i z e dt h a tl o v eo ff a t ea f f i r m sf o r m u l a t i o n ,c o n t i n g e n c ya n dt r e a t i v i t y o fi n d i v i d u a l f i n a l l y ,t e l l st h es t a t u so f1 0 v eo ff a t ei nn i e t z s c h e sw h 0 1 e p h i l o s o p h yo ft h e o r y :i ti sas t a r t i n gp o i n ta n df o u n d a t i o ns t o n e o f n i e t z s c h e sw h o l ep h i l o s o p h y ,ak e yt ou n d e r s t a n da 1 1o fn i e t z s c h e st h o u g h t s n i e t z s c h e so t h e rp r o p o s i t i o n so fc o n c e p t s ,s u c ha sc a r a t h u s t r a ,s u p e r m a n , p o w e rw ili ,h o s t ,e t c t h e n ,a llo n l y isa n o t h e rn a m eo ri n c a r n a t i o no f l o r eo ff a t e 2 一一 型奎些蔓查兰堡圭兰竺兰兰 i nt h et h i r dp a r t ,a tf i r s tif i xo nt h ec o n t e m p o r a r yc o n n o t a t i o no fl o v e o t f a t e i ti ss t i l lp o i n t i n go u tt h e1 i g h to fp e o p l e ss p i r i t ,i ti st h e s i g n p o s tt h a tt h em o d e r nm a n k i n dt h a tl o s e sw i “ m a k ear e t u r n v o y a g e s e c o n d y ,t h et h e s ish a sp r o p o s e dt h r e ed o u b t f u l p r o b e m sa b o u tt h d s t h e o r y i nt h ee n d ,t h et h e s i sb r i e f l ye x p o u n d sl o v eo ff a t e s i m p o r t a n t in f l u e n c eo nm o d e r na n da f t e rb e i n gm o d e r n k e yw o r d s :l o v eo ff a t e ,e t e r n a lr e c u r r e n c e ,i n n o c e n c eo fb e c 。m i n g , d i o n y s i a ns p i r i t ,p r i n c i p l eo fa f f i r m i n g c a t e g o r yn u m b e r :b 5 1 6 4 7 3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引言 尼采如雷贯耳的大名响彻了一个多世纪,他在西方世界的地位和影响甚至与马 克思齐平,尼采哲学的研究也早已经成为世界性显学,但真正理解尼采哲学精粹之 人却寥若晨星。用尼采自己的话说:“自以为从我的著作中了解了某些东西的人,其 实只是根据他自己的想象从中汲取了某些东西,汲取的往往是我的反面。”许多人 根据有关尼采的生平与为人的现存资料理所当然地就给尼采贴上标签,据此概括出 个完整的尼采来,从而遮蔽了这位大师的思想的光辉之处。卡尔雅斯贝尔斯说 得好:“真正的阐释是深入研究,而不是贴标签,它不知如何为最终结果,而总是在 有所触动地探寻着回应着前进。“2 1 因此,面对尼采这位用生命和心灵来锤炼自己哲 学思想的大师,我们必须小心谨慎却又要大胆无畏,让心灵完全敞开、用一种孩儿 般纯净的、洋溢着生命激情的状态来倾昕、来回应这位大师的召唤。 尼采的思想博大精深,研究与阐发尼采哲学的书也早已汗牛充栋。但是,大多 数尼采的阐述者都把目光聚焦在他的“上帝死了”,“重估一切价值”,“权力意志”, “超人”等一系列惊世骇俗的思想上。这些学说固然是尼采思想的闪光之处,但尼 采的光辉不仅仅在于此。众多哲学家忽视了尼采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命题:即他关于 “爱的命定”的学说。对于这一思想,即使有哲学家偶尔提及过,也都蜻蜒点水般 的一带而过了,没有给予详细的完整的解说。而笔者认为,这一学说恰恰是万万不 能忽视的,因为它正是尼采整个哲学思想的出发点与基石,是尼采那些众所周知的 光辉思想的“根”和“源”,也是尼采最坚定的信仰。所以笔者觉得非常有必要对这 一学说作一细致地论述和全面地把握,本篇就专门来阐述尼采关于“爱的命定”的 学说。 “爱的命定”这一概念在尼采的原著中,即德文词是“a l l l o ro ff a t i ”,在英语 中被译为“l o v eo ff a t e ”,在中文里笔者目前所见到的译法主要有三种:“爱的命 定”、“命定的爱”和“命运之爱”。其中,“命运之爱”为我国大部分学者所采纳; 而在尼采的研究专家吉尔德勒兹( g i l l e sd e l e u z e ) 的有关著作的中译本中,这 一名词被译为“命定的爱”:“爱的命定”则是鲁路在存在主义大师卡尔雅斯贝尔 斯( k a l lj a s p e r s ) 所著的尼采其人其说中所采用的译法。究竟哪种译法更 贴近尼采的原意呢?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认为,“命运之爱”易被理解为单一 的热爱命运,带有浓厚的宿命论色彩,而一般宿命论或传统宿命论恰恰是尼采本人 所极力反对的,因此,这译法并不切合尼采的本意。“命定的爱”与“爱的命定” 貌似十分接近,实则不然。前者强调的是“爱”,后者则突显了这种爱是命定的,即 对生活的爱是命中注定的、对生命的肯定是无条件的。相比较而言,它更加贴近尼 采的原意,所以本文就采纳“爱的命定”这一译法。当然,这只是一家之言,不敢 说这种译法就是恰当的,仅希望借此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一、“爱的命定”的思想渊源及提出依据 ( 一) “爱的命定”的思想渊源 每一种思想或学说都不是空穴来风、无中生有的,而是有着深刻的悠久的思想 渊源。尼采的“爱的命定”的思想也不例外。简单的说,它作为一种积极的、肯定 的、从内心认可的而绝非般意义上的宿命的命运观,乃是希腊悲剧命运、英雄行 为和主体意识的高度升华的阐述总和。面对生存的悲剧和不幸,尼采从古希腊那里 找到了生存的勇气和力量。同时,尼采也从他早期所敬佩的悲剧大师叔本华和音乐 大师瓦格纳那里汲取了精神食粮。 1 “爱的命定”源干古希腊悲剧的命运观 古希腊是尼采心中的圣地,尼采的一生都与古希腊有着不解之缘。尼采的这种 对古希腊浓得化不开的情结与德国知识界的文化传统有一定关系。从1 8 世纪后半期 到1 9 世纪尼采时为止,德国的思想界和文化界掀起了一股崇拜古希腊的强大思想潮 流。除尼采之外,温克尔曼、莱辛、歌德、席勒、荷尔德林、黑格尔等都对希腊怀 倾慕之情。黑格尔在哲学史讲演录第一章中就说过:“一提到希腊这个名字,在 有教养的欧洲人心中,尤其在我们德国人心中,自然会引起一种家园之感。”“1 直到 海德格尔还在哀叹“无家可归”,由此可知其深远影响。古希腊人究竟以怎样的魅力 吸引着众多优秀的待人和哲学家昵? 进一步说,为什么尼采单单青睐古希腊昵? 在 尼采看来,只有希腊人提供了人的本真生存的答案,只有希腊人让生命绽放出它的 本原状态:在生存悲剧性面前欢笑和舞蹈。 尼采一直坚信,“生存是否有意义”是哲学的最高问题,甚至可以说他的整个工 作就是为了正确理解这一问题所作的努力。尼采通过个古老的民间神话来引出这 问题,弥达斯国王在森林里寻猎酒神的伴护西勒诺斯,费了很多时间都没有成功。 有一天,当西勒诺斯终于落到国王手中时,国王问他,什么东西对入来说是最好最 妙的? 开始时西勒诺斯木然呆立,一言不发,最后被逼无奈才尖笑着说道:“可怜的 浮生呵,无常与苦难之子,你为什么逼我说出你最好不要听到的话昵? 那最好的东 西是你根本得不到的,这就是不要降生,不要存在,成为虚无。不过对于你还有次 好的东西立刻就死。”“1 尼采用这则故事说明希腊人内心对生存的恐惧和可怕有 种极为深沉的感受。希腊人是怎样克服或者说是如何化解这种生存的恐怖和可怕 的呢? 尼采回答说:“希腊人知道并且感觉到生存的恐怖和可怕,为了能够活下去, 他们必须在它面前安排奥林匹斯众神的光辉梦境之诞生,为了能够活下去,希腊人 出于至深的必要不得不创造这些神。”啪也就是说,借赖奥林匹斯艺术,希腊人战胜 了对生存的巨大恐惧感,战胜了无情的统御着人类的命数,从而感受到生存的可能 与生存的价值。在此,艺术则成了从,土存的哀歌转化为生的礼赞的桥粱。尼采在他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第一部哲学著作悲剧的诞生中,详细的阐释了这一思想。 尼采在回忆悲剧的诞生时说,这本书“第一要义,即希腊人是怎样处理悲 观主义的他们用什么手段克服了悲观主义。”3 在尼采看来,日神( a p o l l o ) 与 酒神( d i o n y s u s ) 的和解成为希腊人克服悲观主义的武器。日神提供给我们美丽的 幻象与希望,这使得个体可以在痛苦不堪的世界中生存下去,获得一种信任和宁静; 而酒神则使个人化入浑然忘我之境,超越短暂的人生之旅。但尼采又认为日神不能 离开酒神而独立存在。“他甚至还感觉到:他的整个生存及其全部美和适度,都建立 在某种隐蔽的痛苦和知识之根基上,酒神冲动向他揭露了这种根基。看吧! 日神不 能离开酒神而生存! 川7 1 显而易见,尼采把重点放在酒神狄奥尼索斯身上,具体地说, 他认为希腊入是通过酒神精神来化解命运的恐怖。 酒神一词在尼采的著作中频频出现,何谓酒神呢? 酒神狄奥尼索斯,又名巴库斯,原来是色雷斯的神,传说它是窗斯和凡女塞弥 丽之子。他在母腹时就遭雷击,宙斯把他救出,并使之获得第二次生命。他在山林 女神哺育下长大,后来流浪于希腊各地,传播种植葡萄和酿酒的技术。他的神庙遍 布希腊各地,每年春秋两季都要举行酒神仪式,仿佛是他赐予人间美酒和食物,使 人们在欢乐和沉醉中遗忘命运女神的恐怖之渊。他是欢乐之神,也是丰收之神。诞 生、受难、死亡、第二次诞生,这种奇异经历加上酒神仪式上的沉醉与狂欢,也许 可以归结为狄奥尼索斯神话之精神所在。 尼采认为酒神的艺术世界可以比作“醉”的状态,醉的本质是完全的自我迷失、 自我遗弃。其最突出的表现就是自我彻底丧失分明的个体界限,融化于纷呈的万象 中。“在酒神的魔力之下,不但人与人重新团结了,而且疏远、敌对、被奴役的大 自然也重新庆祝她同她的浪子人类和解的节日”4 1 ;在这里,“此刻,奴隶也是自由 人。此刻,贫困、专断或无耻的时尚在人与人之间树立的僵硬敌对的藩篱土崩 瓦解了。此刻,在世界大同的福音中,每个人感到自己同邻人团结、和解、融洽, 甚至融为一体了”。在酒神的沉醉状态中,人完全被一种原始的神秘力量所支配, 身不由己的手舞足蹈、狂歌乱吟。“人不再是艺术家,而成了艺术品,整个大自然的 艺术能力,以太一的极乐满足为鹄的,在这里透过醉的战栗显示出来了。”“”由此可 见,酒神冲动是一种遗弃自我、投身原始神秘力量( 即所谓“太”) 的生存本能; 酒神精神则是一种沉醉迷狂状态,用一种神秘的统一感解脱被大自然恐吓被生存束 缚的个人,使个体面对赤裸裸的生命本身并纵情的享受生命的欢偷,在与宇宙的融 合中获得至深的个体性快乐,从而遗忘了生存的可怕可疑,化解了人生恐怖的面纱。 尼采用酒神精神为可怕的人生找到了继续生存的意义:直视生存的悲剧性并从 悲剧性的生存中体验个体至深的快乐。更进一步探究,我们可以发现,尼采并不否 定生存的不幸与恐惧,只不过此时的尼采把艺术作为生存的解脱剂而非兴奋剂,这 种对生存的肯定就为他以后的“爱的命定”埋下了伏笔。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 叔本华和瓦格纳的影响 尼采的爱的命定的思想与叔本华及瓦格纳也有直接的渊源关系,尼采早期深受 叔本华和瓦格纳的影响。1 8 6 2 年1 0 月,年仅1 8 岁的尼采只身去波恩大学,很快又 转入莱比锡大学。在这期间有两件事对尼采的思想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其一是尼 采迷恋上了叔本华的著作。他偶然从书摊上买到叔本华的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便如饥似渴的沉迷于其中并很快成了叔本华哲学的忠实信徒。其二是拥有音乐天赋 的尼采在生活中结识了音乐家瓦格纳并深深的陶醉于与瓦格纳的交往中,这种交往 与尼采思想的发展不可分离。当然,此时的尼采还只是二者盲目的崇拜者与追随者。 成熟时期的尼采建立了与他们完全不同的哲学思想,最终与二者彻底决裂并对他们 大加贬斥,这是后话了。无论尼采自己妄图怎样摆脱与二者的关系,但实际上,叔 本华和瓦格纳对尼采的影响是无法否认的。这种影响集中表现在尼采也把艺术视为 苦难人生的解脱剂,就像他在悲剧的诞生里所描述的那样。在悲剧的诞生 中,日神精神与酒神精神就是作为解脱人生苦难从而扭转否定人生的倾向而提出的, 这种从生存苦难去求解脱的思路,显然来自叔本华,所以,尼采借日神精神和酒神 精神对悲剧以及悲剧为典范的艺术的阐释,也在很大程度上留下了叔本华思想的痕 迹。悲剧的诞生一再重复“只有作为一种审美现象,人生和世界才显得是有充足 理由的”。“”尼采的这种解释说明他此时还是一个浪漫主义者或理想主义者,这不仅 公开的来自叔本华而且隐穆的来自瓦格纳。 瓦格纳曾写过一篇题为关于国家和宗教的文章,在该文中瓦格纳提出了艺 术是一种必要的幻觉的观点。他认为爱国主义和宗教信仰是两种基本的幻觉,普通 人在这两种幻觉的影响下就能过上一种幸福的生活。但是君王和贵族的生活就比较 沉重和危险,因为他们意识到了人生就是一场悲剧,他们无法靠前两种幻觉安慰自 己,不得已而为自己创造了第三种幻觉,这就是艺术。所以,在瓦格纳看来,艺术 是为了减轻君主和贵族们生活的不幸并使他们继续保持生存的勇气。“它给予生活一 种游戏的外观,它使我们脱离于共同的命运,它安慰我们,使我们陶醉”。”对于瓦 格纳艺术拯救人生的这种观点,作为其密友的尼采当然熟悉,而且,尼采对此也深 为赞许。 虽然尼采深受叔本华与瓦格纳的影响,然而,尼采本质上并不是一个浪漫主义 者,他终其一生勇敢的直面悲惨与不幸的人生,发自内心的热爱生命、肯定生命, 摒弃一切自欺欺人的幻觉。因此,随着尼采思想的进步发展与成熟,他逐渐摆脱 了叔本华和瓦格纳的影响并且站到了他们的对立面上。尼采于1 8 7 8 年开始出版的人 性的、太人性的以及同期的两个续篇,标志着他开始摆脱与悲观主义合为一体的 浪漫主义。他在看哪这人中称该书为“危机的里程碑”,是写给“自由精神”的 书,“借此,我清除了不合于我本性的东西。理想,就不适合我的本性。”“在快 乐的科学的第3 7 0 节即“何谓浪漫主义”一节中,尼采回忆过去自己对以叔本华 7 山东师范丈学硕士学位论文 为代表的德国哲学家和以瓦格纳为代表的德国音乐的热衷,并检讨自己说:“当初我 对哲学上的悲观主义及对德国音乐的特质浪漫主义做了错误的理解。何谓 浪漫主义? 任何一种艺术和哲学都可能被视治疗手段和辅助手段,为倾力奋斗的、变 换莫定的人生服务,它们无不以痛苦和受苦之人为前提。而受苦者又分为两类:一 类是因为生活过度丰裕而痛苦,这类人需要酒神的艺术,同时也用悲观的观点审视 生活;另类是因生活的贫困而痛苦,他们需要借助艺术和知识以寻求安宁、休憩 和自救,或者寻求迷醉、麻木、痉挛和疯狂。”“”尼采称后一种悲观主义者为浪漫主 义者,与之相反的前一种悲观主义是古典悲观主义者( 即以古希腊人为代表的悲观 主义者) 。尼采在此明确地把自己与叔本华、瓦格纳区别开来,提倡一种出于充溢而 菲匮乏的,对人生中恐怖的作为、毁灭、混乱、否定等阴郁事物的全部无条件的予 以肯定。这样明确的提出自己学说的与众不同,标志着尼采最终确立了自己哲学的 立足点。 通过把艺术看作生存的兴奋剂而非解脱剂尼采抛弃了过去关于“形而上的慰 藉”的观念,转而主张“尘世的慰藉”。在自我批判的尝试中说:“你们首先应 当学会尘世慰藉的艺术,你们应当学会欢笑,我们年轻朋友们,除非你们想永 远傲悲观主义者;所以,作为欢笑者,你们有朝一日也许把一切形而上慰藉首 先是形而上学扔给魔鬼! 川1 ”他自己这时就已经把“形而上的慰藉”扔给了魔鬼。 他抛弃了叔本华,也抛弃了瓦格纳,并且越到后来这种弃绝姿态越激烈,以至于在 1 8 8 8 年的瓦格纳事件中对瓦格纳的艺术进行了彻底的批判。在其前言中,尼采 说:“我的最大的经历是一种痊愈。瓦格纳纯粹是我的疾病。”“”尼采声称,经过长 期的自我约束,他已经痊愈了,反对和清算叔本华和瓦格纳的影响正是其标志。他 反对叔本华和瓦格纳的基本理由就是他们的浪漫主义( 或理想主义) 的艺术观,就 是他们视艺术为靠幻觉解脱生存苦难的思想。尼采把他早年也在很大程度上接受的 这种思想判定为颓废堕落的病态主张,认为他败坏了艺术,使艺术“患了病”。尼采 洞悉了浪漫主义艺术的病根在于心灵的脆弱和生存意志力的贫乏,因此,他认为健 康的艺术是反对浪漫主义、植根于坚强勇毅的灵魂的。这正是他称艺术为“生命的 伟大兴奋剂”的原因。 ( 二) “爱的命定”的提出依据 1 由生成的无辜性和无目的性得出爱的命定 对生存意义的探讨由来已久,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希腊人把自己的生 存诠释和评价为过渡行为、渎神和犯罪。具体说来,它展现了双重性质:一方面, 生存是一种巨大的不公正,而另一方面,它又是合理的赎罪。据尼采看来,阿那克 西曼德是完美的表达这一概念的哲学家。他说:“事物生于何处,则必按照必然性毁 8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于何处,因为它们必须遵循时间的秩序支付罚金,为其非公义性而受审判。”“7 3 这意 味着,“第一,生成是一种不公正( a d i k i a ) ,丽已经存在的事物所呈现的多样性正 是这种不公正的总和:第二,事物之间相互斗争,并且要通过毁灭来为它们彼此的 不公正接受惩罚;第三,所有事物起源于表现为生成、多元性和该受谴责的生育行 为的本原存在( 不定性) ,只有通过毁灭它们,本原存在才能最终拯救它们的不公 正( 神正论) 。”“8 1 叔本华承袭了阿那克西曼德的思想,尼采在希腊悲剧时代的哲学中指出:“我 们时代唯一的一位严肃的道德家叔本华在其哲学小品集p a r e r g a 的第2 卷第12 章提 出了一个类似的看法,铭记在我们心上:评价每一个人的恰当尺度是,他本来就是 一个完全不应该存在的造物,他正在用形形色色的痛苦以及死亡为他的存在赎罪。 对于这样一个造物能够期望什么呢? 难道我们不都是被判了死刑的罪人? 我们首先 用生命、其次用死亡为我们的出生赎罪。“”完全可以说,叔本华在某种意义上是 现代的阿那克西曼德。两位哲学家为什么会如此的吸引尼采呢? 答案只有一个:他 们共同的魅力就在于他们对生存的悲剧性和原罪性的解释,即他们都认同人的生存 在本原上是原罪性的存在,人无法逃脱悲剧的命运,这种解释与尼采对生存的诠释 不谋而合。 既然人的生存在本原上是有罪的,那么谁应该为这种罪负责呢? 基督教认为生 存的原罪性根源于人自身,人应该担当起这种罪责。为此,人们必须以自由和权力 向上帝赎罪。尼采对基督教的原罪性解释深恶痛绝,他青睐的是古希腊的生活姿态。 在尼采看来,与基督徒相比,希腊人就像是孩子。尽管希腊人也把生存看作是有罪 的、该受谴责的,但希腊人谈及有罪的、渎神的生存时,他们想到的是众神使人们 疯癫的事实:虽然生存是该受责难的,但为此承担责任的是众神自己,这便是希腊 人关于罪行与基督教关于罪恶的诠释之间的区别,这也是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 仍然相信生存有罪的缘故,同时也是他把艺术看作痛苦人生解脱剂的缘故。但是, 随着尼采思想的成熟和思考的深入,他开始意识到:只要稍加反思,就会缩短希腊 人与基督教之间遥不可及的距离。当生存被视为该受谴责的,那么只差一步便可使 它变为该负责任的,这一切,只需要变换一下性别,因此,这两种解决方案并无实 质的区别。事实上,问题不在于该受谴责的生存是否要承担责任,而在于生存是该 受谴责的还是清白无辜的? “正是在这里,狄奥尼索斯发现了它的多重真理:无辜、 多元性的无辜、生成的无辜及切存在物的无辜。“”而尼采所敬佩的赫拉克利特正 是运一思想的代言人。 赫拉克利特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受争议者之一。因为他思想独特,被称为“晦 涩哲人”。赫拉克利特对生存的理解基于游戏的本能,他把世晁看作是仅仅由孩子们 玩耍的天真美丽的游戏。因此,在他看来,生成只是一个美学的概念而不是道德或 宗教的现象。他认为生命本来就是无辜的、公正的,一切为生命作辩护的理论实际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上都歪曲了生命的本质。赫拉克利特否定世界的一元性,并把生成当作一种肯定。“渎 神,这个险恶的词,确实对于每一个赫拉克利特主义者来说是块试金石,他会在其 上显示他是否理解或误解了他的大师。在这个世界上有罪恶、不公义、矛盾、痛苦 吗? 有的,赫拉克利特宣布,然而只是对孤立地非联系地看事情的头脑狭隘的人而言, 不是对洞察全局的神而言。对后者来说,一切矛盾均汇流于和谐,尽管这不能被凡 身肉眼所见,却可以被象赫拉克利特这样近乎静观的神的人悟到。在他的金睛火眼 看来,填充在他周围的世界不复有一丝一毫的不公义。甚至象纯火会纳入如此不纯 的形式这样的基本冲突,也被他用一个崇高的比喻克服了。”i z l j 尼采借鉴并继承了赫拉克利特的思想,他在看哪这人中明确地说:“我对赫 拉克利特保留一点怀疑,在这个人的近旁,我感到比别的地方更加温暖和舒适。肯 定消逝和毁灭,这对狄奥尼索斯哲学来说是决定性的。肯定对立和斗争,肯定生成, 甚至坚决否定存在无论如何,我在这里应该承认,他和我的思想十分接近。” ”2 1 同赫拉克利特一样,尼采认为:亘古岁月( 时间) 只是一个玩游戏的孩子,一个 玩一阵歇一阵的孩子;生存是无目的的、无辜的、纯洁的,因而是无法评判的,也 是不应该受谴责的,据此,尼采坚决反对非难生命,不论是从外晃、还是从自身为 生命的原罪性寻找承担者的思想。相反,他坚持我们应该毫无条件的肯定生命的无 辜性,热爱生命。 总之,尼采非常崇尚希腊的生活艺术,更明确地说,他非常钦佩赫拉克利特对 生活的游戏解说。他在快乐的科学中由衷的赞叹:“啊,这些希腊人! 他们知道 如何去生活。做到这一点所需要的就是勇敢地停留在表面,停留于褶皱,停留于皮 肤,崇拜外表,相信形式、声音、词汇,相信奥林浦斯所表现出来的一切。这些希 腊人是浮浅的没有深度。难道这不正是我们想再一次得到的东西吗? 我们这些 爬上当代思想险峰并环顾四周的精神恶魔我们这些从那里俯视的人。从这一角 度来看,难道我们不就是希腊人? 不就是形式、声音、词语的爱慕者? 因此,不就 是艺术家? ”在尼采看来,这些停留于皮肤的希腊人就是本真的生存方式,是他 所崇尚的直接面对生命本身,热爱生命,肯定生命。 2 由永恒轮回学说推演出对生命的完全肯定,即爱的命定 “永恒轮回学说”在尼采那里,只是一种省略的称法,尼采完整的称法是“相 同者的永恒轮回”( d i ee w i g ew i e d e r k e h r d e s ) 。尼采宣称他自己的永恒轮回学说是 迄今为止哲学史上“最伟大的学说”,并自始至终把它看作是整个人类历史中“最神 圣的教义”。与尼采本人的重视和偏爱相反,永恒轮回学说自诞生之日起就遭到人们 的忽视、误解甚至敌视。那么,永恒轮回到底为何意呢? 笔者才学疏浅,不敢妄加 解说和评判,还是让尼采自己来说吧。 尼采永恒轮回的思想最早的表述是在快乐的科学之结尾:在那里,尼采说, 1 0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为了达到新的目的,我们需要一种新的手段”。”。而对于这种理想,尼采警告“我 们是不会劝告任何人去追求它的,因为我们不会送给任何人追求它的权利”。“”尼采 在此还只是把这种思想表述为十分可怕的“最大的策略”。在查拉斯图拉如是说 中,尼采明确地道明了永恒轮回的基本思想:“万物方来,万物方去;存在之轮, 永远循环。万物方生,万物方死;存在之时间,永远运行。万物消灭了,万物又新 生了;存在之自身永远建造同样的存在的屋宇。万物分离而结合;存在之循环对于 自己永久真实。存在念念相生;围绕着这之轨道,永远回环着那之星球。任何一点 皆是宇宙的中心。永恒的路是螺旋形的”。啪1 另外,尼采还说道: “你现在和过去的生活,就是你今后的生活。它将周而复始,不断重复, 绝无新意,你生活的每手孛痛苦、欢乐、思想、叹息以及一切大大小小、无可言说的 事情皆会在你身上重现,会以同样的顺序降临,同样会出现此刻树丛中的蜘蛛和月 光,同样会出现现在这样的时候和我这样的恶魔。存在的永恒沙漏将不停地转动, 你在沙漏中,只不过是一粒灰尘土罢了。” “我在那一瞬间化为乌有,灵魂也和肉体一样速朽,但是因果之纽带携 带我循环一它将再度创造我! 我只能属于永恒循环的因果,我与这太阳、这地球、 这鹰、这蛇一同再生但这并不是全新的、更好的或类似的生命,而只是完完全 全、彻彻底底的重复着自己原有的生命,我与最伟大和最渺小的事物共同实现着永 恒的循环。” “唉,人类永恒循环,渺小的人类也永恒循环! ”1 “万事万物来而复返,存在之轮永恒旋转。万事万物死而复生,时问之轮 永远运行。万事万物毁而重建,宇宙的形式不断重现,万事万物合而又散,唯一的 真实是永恒的循环。”1 有人据此把尼采的永恒轮回学说同“历史循环论”或“宗教轮回思想”等同起 来,还有人试图为这一思想寻找科学性的基础,即试图作出物理学式的或数学式的 证明,这些想法都与尼采的本意背道而驰,尼采宣称,他的永恒轮回学说绝不会在 世上的个别过程中表现为相同事物彼此完全一致的重复,它与机械性的循环往复是 彻底不同的。永恒轮回要关联“生活最普遍的形式”,而不是像机械论的情况那样, 关联其中的个别事物。 尼采提出永恒轮回的目的何在? 在快乐的科学中,尼采已经道出了永恒轮 回学说的目的:“你是否还要这样回答,并且,一直这样回答昵这是人人必须回 答的问题,也是你行为的重点! 或者。你无论对自己还是对人生,均宁愿安于现状、 放弃一切追求? ”“在看哪这人中,尼采更加明确的指出:“这部著作的宗旨是 永恒轮回思想,也就是入所能够达到的最高肯定公式。”在这里,尼采甚至把永恒 轮回与最高的肯定相等同。由此我们可以推断:尼采提出永恒轮回学说的目的就是 为爱的命定作论证。永恒轮回又是如何走向生命的肯定的? 尼采认为,永恒轮回的 山东师范大学顾士学位论文 关键在于瞬问的意义。在尼采看来,思想不是源于理智思考,而是在于瞬间对存在 的体会。人在创造思想的瞬间便赋予了这一瞬间以至关重要的形而上学意义。为此, 尼采特别重视思想的时刻。他让我们相信:如果一瞬间同时揭示着存在,并因此是 永恒的,那么轮回就是这种永恒的象征。“即使仅在一瞬间从绝望的否定态度转变为 肯定态度,也必然会导致对一切事物包括对不受欢迎、令人痛苦的事物的肯定态度。 由于生活中的一切都是彼此相关的,所以只要我在一时间得知,我是为着生活起见 而肯定生活的,则我在肯定生活时便肯定了生活的条件与全部的生活。”1 在尼采看来,只要对生活的肯定态度在于,人是如此的体验过某一唯一性的瞬 问,以至于人总想再度体验这一瞬间,则这样的入在尼采看来就是“得到了拯救”, 哪怕这个人只是体会到这一瞬间而已。可见,永恒轮回的思想带来了对生活的至高 肯定态度,“它意味着你热爱生活,热爱自己,而且是热爱迄今触动了你的生活情形, 以致你渴望这种生活得以永恒。” 二、“爱的命定”的基本思想 尼采在看哪这入中公开宣称:一“我衡量伟大的公式是热爱命运:你们不要想 变更什么,将来不要,过去不要,永远也不要,不要单纯忍受必然,更不要逃避, 而是爱它因为在必然之前,一切理想主义都是谎言。” ( 一) 尼采命运思想的发展脉络 尼采是一位真正意义上的用生命写作的哲入,他的哲学思想与他的生活经历相 互交织、密不可分。不了解尼采的生平,研究尼采的思想就做不到真正的理解。所 以,我们在学习尼栗的哲学思想时,也就必然与他的生命活动交织在一起,只有这 样,我们才能更深入的理解、领会一个有血有肉的尼采。 1 8 4 4 年尼采出生于普鲁士萨克森州一个乡村牧师家庭,在尼采四岁的时候,他 年近三十六岁的父亲就去世了,这给尼采幼小的心灵蒙上了一层阴影。并且就在他 父亲死后不久,尼采作了一个奇怪的梦;在梦中昕到了教堂里的大风琴声,如同在 葬礼上一样。当尼采试着寻找演奏它的原因时,一座坟墓猛地裂开,出现了穿着寿 衣的父亲。父亲穿过教堂,回来时怀里抱着一个小孩。坟墓再次打开,父亲在里面 消失了,墓石重新移回原处。尼采当时就被这一可怕的梦境惊醒了。令人惊奇的是, 几天后,尼采的弟弟约瑟夫就开始生病,并且很快也去世了。后来他小弟弟的尸体 就被安葬在父亲的怀里。亲身经历的梦“完全得到了应验”,这让尼采感受到某种 冥冥之中的神奇力量,感受到命运的不可抗拒性。正是童年时代悲痛而又无奈的人 生经历,让尼采从小就对“命运”的探究产生了无限的敬畏和浓厚的兴趣,尼采对 命运的感受和关注自此开始并持续他的一生。 1 2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8 6 2 年尼采发表了他第一篇哲学短论历史与命运。在这篇哲学短论里,尼 采把人的命运看成是人的“必然性”,看成是“对抗自由意志的无跟力量”。并且 认为自由意志只有在“必然”和“命运”的框架里,它才可能有有限的意义。从尼 采早期的命运思想里,我们似乎还看不出它与传统的宿命论有什么区别,但随着尼 采思想的成熟和我们探究的深入,就会看出二者有着质的区别,在此我暂且按而不 表,在后面将有详细论述。 后来,随着年龄与阅历的增长,尼采越来越强烈的感受到“命运”的存在。1 8 6 8 年至1 8 6 9 年冬季,尼采对他一直从事的语文学的研究产生了巨大的怀疑。但就在这 个时候,在他的导师李奇尔的推荐下,这个年近2 5 岁的、尚未毕业的博士生,却莫 名其妙地收到巴塞尔大学邀请他就任古典语文学副教授的聘书。为此,尼采写信给 自己的朋友罗德说,“我们真是被命运捉弄的傻瓜”。但尼采最终还是接受了这个 “命运”魔鬼的捉弄。十年以后,也就是1 8 7 9 年,他最终又放弃了这一教职,为什 么要放弃这一教职,查拉斯图拉的解释是“命运”使然。从此以后,尼采从思想到 行为,都是一个名副其实的漫游者。 实际上,从查拉斯图拉时代起,尼采确实已经变成了一个标准的宿命论者了。 在这个时期的二则笔记中,尼采就把查拉斯图拉看作是“命运的孩子”,并且认为 查拉斯图拉一生的“漫游”只不过是他自己“宿命”的展开,在漫游过程中遇到的 “偶然”其实不过是“命运”的另一种表达方式而己,本质上只是构成自己的这种 宿命的必然环节。甚至即使是人生中一时的误入歧途和走弯路、厌恶、犹豫等在所 有这些看起来似乎脱离命运和必然的偶然之中,日后我们同样可以看到命运操纵的 痕迹,用黑格尔的话来说就是,日后可以看至命运的“狡计”。用我们自己的话来 说,就是我们经历的所有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是命中注定的,都是在“命运”这一 必然性的框架内。 既然人本质上就是宿命的存在,命运就是自己的所是,即使是偶然的歧途也很 可能是为了更好的服务命运而作的不自觉的准备,所以,真正伟大的理性就不应该 反抗自己的命运,甚至连奋起反抗命运的“念头”都不应该有,因为按照上面的逻 辑,反抗自己的命运实际上就是在反抗自己,企图把自己异化成为“别的”东西。 在瞧那这人里,尼采认为尽管自己“长年苦守在偶然出现的不堪忍受的环境、 地点、居所和社交,这比改变它们要好些,比感觉它们要好些比奋起反抗它们 要好些那时,凡是来打扰我奉行这种宿命论的,粗暴地唤醒我的,我都认为是 大逆不道实际上,不论哪次都有生命题险。把自身视为天命所归,无意 改变自身7 这即是处在这类状态下的伟大理性。”“ 但尼采的宿命思想并没有到此为止,他在宿命论的路上越走越远,他进一步把 自己的意志看作是“求命运的意志”。即我们的意志我们的行为不仅要在命运许可 的范围内,而且还要主动地为命运服务。把“意志”和“命运”并列在一起,甚至 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把“命运”直接看作是自己的“意志”,这对大部分不相信命运,或者把“命运” 看作是某种和意志对立的东西的人来说,是多么令人不可思议! 但尼采就是这样强 暴的把它们拉在一起并且等而视之。这个时候的尼采已经不能简单的称为一般意义 上的“宿命论者”了,他对命运的虔敬已经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