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两汉生死观与两汉文学关系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内容提要 生死问题是世界上最深奥最核- f l , 的哲学问题,是世界上所有宗教的核心问题, 也是埋藏在人类社会最深沉心理意识。每个时代的生死观念,无形中都对当时社会 的方方面面产生深刻的影响,文学当然也不例外。 本文从生死观的角度入手,探讨生死观念与文学的关系。从生死观念的变迁, 探讨其对文学的影响。本文的结构分成三大部分,引论部分介绍了将两汉生死观分 成西汉早中期、两汉之际、东汉中后期三个阶段叙述的理由。第一部分是两汉生死 观述略,分为- - 4 节,分别论述了西汉早中期、两汉之际、东汉中后期的生死观。 第二部分论述了两汉不同时期的生死观在文学作品中的反映及影响。第三部分探讨 了两汉不同时期的生死观,对文学作品风格和审美趣味的影响 关键词两汉生死观文学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t h eo p i n i o no fd e a t ha n dl i f ei st h ed e e p e s ta n dt h ec o r e s tp h i l o s o p h i c a lq u e s t i o n i nt h ew o r l d ,i st h ec o r e s tr e l i g i o nq u e s t i o ni nt h ew o r l d ,a n di st h ed e e p e s t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 c o n s c i o u s n e s si nt h eh u m a ns o c i e t y t h eo p i n i o no fd e a t ha n dl i f ei nt h ed i f f e r e n tt i m e s , h a st h ep r o f o u n di n f l u e n c ei m p e r c e p t i b l yt ot h es o c i e t ya s p e c t s ,t h el i t e r a t u r ei sn o t c e r t a i n l ye x c e p t i o n a l t h i sa r t i c l eo b t a i n sf r o mt h el i f ea n dd e a t hv i e wa n g l e s ,d i s c u s st h er e l a t i o no ft h e o p i n i o no fd e a t h a n dl i f ea n dt h el i t e r a t u r e f r o mt h e o p i n i o no fd e a t ha n dl i f e v i c i s s i t u d e ,d i s c u s st h ei n f l u e n c et ot h el i t e r a r y t h i sa r t i c l ed i v i d e di n t ot h r e em a j o r p a r t s ,t h ei n t r o d u c t i o np a r t i a l l yi n t r o d u c ew h yt h eo p i n i o no fd e a t ha n dl i f e i nh a n d y n a s t yh a sb e e nd e v i d e d i n t ot h ee a r l yi n t e r m e d i a t es t a g eo ft h ew e s t e r nh a nd y n a s t y , t h ec o n n e c t sw i t hw e s t e r na n de a s t e r nh a nd y n a s t y ,a n dt h em i d d l ea n dl a t es t a g eo f e a s t e r nh a nd y n a s t y t h ef i r s tp a r tt a l ka b o u tt h eo p i n i o no fd e a t ha n dl i f ei nt h eh a n d y n a s t y t h es e c o n dp a r t t a l ka b o u tt h ed i f f e r e n tt i m e sl i t e r a t u r er e f l e c tt h eo p i n i o no f d e a t ha n dl i f e t h el a s tp a r tt a l ka b o u tt h ec h a n g eo ft h eo p i n i o no fd e a t ha n dl i f eh a st h e i n f l u e n c et ot h es t y l ea n dt h ee s t h e t i c a li n t e r e s to ft h el i t e r a r y k e y w o rds :h a nd y n a s t yt h eo p i n i o no fd e a t ha n dl i f et h el i t e r a r yo fh a nd y n a s t y i i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文摘要 生死问题是世界上最深奥最核心的哲学问题,是世界上所有宗教的核心问题, 也是埋藏在人类社会最深沉心理意识。每个时代的生死观念,无形中都对当时社会 的方方面面产生深刻的影响,文学当然也不例外。 文学,作为现实生活的反映,按照现代文艺理论的观点,它可以分为文学创作 文学作品文学接受这流动系统,而这些流程都离不开社会这个客观的现 实环境,文学是时代的反映,留下了时代的烙印。而作为文学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作者,其人生观、价值观、创作心理等都对文学创作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一 个时代的生死观无论是对整个社会风气的形成,还是对作家群体的人生观、价值观t 创作心理的形成,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而这些因素必然也会对文学产生深远的影 响。这就是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本文之所以选择两汉文学,是因为两汉文学具有特殊性。从文学发展的角度来 看,两汉文学处于一个特殊的过渡时期,是我国文学从自发走向自觉的时期,是从 群体性走向个性化的时期。 两汉文学的特殊性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研究这一问题的文章也汗牛充栋,而 本文试图从两汉生死观的角度来解释两汉文学的特殊性,并论述了生死观的变化对 文学风格和审美趣味变化的影响。 本文的结构分成三大部分,绪论部分介绍了将两汉生死观分成三个阶段叙述的 理由。按照生死观对文学艺术风格、审美趣味、体裁变化的影响来划分,可以将两 汉生死观分成三个不同时期,即西汉早中期、两汉之际、东汉中后期。从西汉立国 到西汉元帝即位这一段大概一个半世纪左右的时间为西汉早中期,元帝以后到东汉 和帝之前为两汉之际,东汉和帝之后为东汉中后期。 第一部分是两汉生死观述略,论述了三个不同时期生死观的特点。西汉早中期 的生死观可以概括成“飞升仙界”与“引魂上天”,这是个成仙思想非常盛行 的一个时代。两汉之际是由西汉早中期的生死观向东汉中后期生死观过渡的一个时 期,一方面“飞升仙界”与“引魂上天”的观念依然盛行,但另一方面对仙人的有 无、成仙的可能性的怀疑在士人中间不断加深,这也说明两汉之际的生死观有从仙 界转到现实世界的趋势。而东汉中后期的生死观却有了很大的变化,东汉中后期的 i i i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生死观可以概括为“魂系人间”,所谓“魂系人间”,指的是人们已意识到生命 的飘忽短暂,死亡最终无法逃避,人们的目光开始从虚无缥缈的神仙世界,转向了 现实世界,人们开始关注自身,开始关注日常生活的情趣,开始重视世俗的情感。 第二部分论述了两汉不同时期的生死观在文学作品中的反映及影响。如上所 述,两汉不同时期的生死观各具特点,反映到文学上,也具有不同的特色。西汉早 中期的生死观是“飞升仙界”与“引魂上天”,这是一个仙风极盛的时代,这一特点 我们不仅可以从史记、汉书对上层统治阶级大规模的求仙活动中可以看出, 也可以从其它文体中看出,西汉早中期文学以“求仙”为题材的作品比比皆是,从 严忌的哀时命开始,就有不少涉及“求仙”题材的赋作;而这时期的乐府诗歌 更是表达了对长生不老,飞升仙界的渴望。两汉之际的生死观,虽然神学观念还是 占主导地位,但神学的统治地位开始动摇,对神仙怀疑在一部分士人中不断加深。 这一特点使得两汉之际的文学出现了一些不同于西汉早中期文学的一些特征。两汉 之际的文学作品,即使以“求仙”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也与前一段时期的文学作品 有所不同,表现在这些文学作品的现实因素不断地加强,从气势上而言,也失去了 前一时期的“凌云之气”;“求仙”虽然受到冷落,但神学思想转化为另一种表现形 式,仍然盛行民间,如这时期谶纬盛行,文学上也出现了大量带有谶纬色彩的文学 作品。这时期还出现了一些带有唯物主义色彩的杰出著作,如桓谭的新论,受这 一思想的影响,关注个体自身发展、关注自身心灵变化的文体抒情小赋开始兴 起。东汉中后期的生死观是“魂系人间”,“魂系人间”生死观所带来的最大影 响是自然生死观完全占据统治地位,人们已充分认识到生命短暂、死亡终不可避免, 人们的目光开始从虚无缥缈的神仙世界,转向了现实世界,人们开始关注自身,开 始关注日常生活的情趣,开始重视世俗的情感。这一变化对文学的影响是巨大的, 东汉中后期关于以“求仙”为题材的文学作品已很少见了,文坛上出现了很浓厚的 “死亡情结”,不少文学作品直接抒发对死亡的恐惧,无法逃避死亡的悲哀,及时行 乐思想盛行。 第三部分是两汉不同时期的生死观,对文学作品艺术风格和审美趣味的影响。 两汉生死观从“飞升仙界”与“引魂上天”一步步走向“魂系人间”,这一变化对两 汉文学的艺术风格和审美趣味产生深远的影响。两汉文学从浪漫主义走向现实主义, 这其中有生死观一定的促进作用。西汉早中期“飞升仙界”与“引魂上天”的生死 观,神仙思想的盛行,刺激人们丰富的想象,文学也极富浪漫色彩,形成了独具特 i v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色的“神仙文学”。而到了两汉之际,随着一些士人对神仙思想的反思,理性思维开 始抬头,反映在文学上,一些作家开始对一些文体进行反思,如对汉大赋的反思; 东汉中后期现实主义文学占据主流,这也与东汉中后期“魂系人间”的生死观有着 很大的联系,因为“魂系人间”的生死观让人们的目光转向了现实世界。同时对两 汉文学的审美趣味而言,两汉生死观也是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西汉早中期的生死观, 不同于殷商时期的敬鬼祈神,而是对神仙的一种超越,其本身就带有“大美”的气 象。而随后兴起的对神仙思想的怀疑,再到自然生死观占据主流,美学风格也从“大 美”走向了“崇实”,而美学理念也从淮南鸿烈到草书势,重视个体心灵体 验的因素不断加强,这也与两汉生死观从“仙界”走向“人间”的趋势是相呼应的。 v 引论 引论 人类从远古洪荒时代起,便开始了对自身必死之命运的思考,它折磨着一代又 一代人,成为人类思索的永恒问题。哲学,被柏拉图定义为“学会死的学问”,叔本 华也说:“死的困扰是每一种哲学的源头。”宗教,更被公认为以死亡为母胎,费尔 巴哈说:“若世上没有死这一回事,那亦就没有宗教。”又说:“难有人的坟墓才是神 的发祥地。”死与生紧密相连,对死亡的态度决定人对生活的根本态度。由此可见, 生死问题是哲学问题,是宗教问题,个人对生死的看法,将影响其对生活的态度, 那一个时代对生死的看法,也将无形中对当时社会的方方面面产生深远的影响,文 学当然也不例外。 文学,作为现实生活的反映,按照现代文艺理论的观点,它可以分为文学创作 文学作品文学接受这一流动系统,而这些流程都离不开社会这个客观的现 实环境,文学是时代的反映,留下了时代的烙印。而作为文学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作者,其人生观、价值观、创作心理等都对文学创作产生极其重要的影响。一 个时代的生死观无论是对整个社会风气的形成,还是对作家群体的人生观、价值观、 创作心理的形成,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而这些因素也必然会对文学产生深远的影 响。这就是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 本文之所以选择两汉文学,是因为两汉文学具有特殊性。从文学发展的角度来 看,两汉文学处于一个特殊的过渡时期,是我国文学从自发走向自觉的时期,是从 群体性走向个性化的时期。 两汉文学的特殊性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研究这一问题的文章也汗牛充栋,而 本文试图从两汉生死观的角度来解释两汉文学的特殊性,并论述了生死观的变化对 文学风格和审美趣味变化的影响。 两汉的生死观,从宏观的角度来说有着一脉相承的共同之处,比如说两汉时期 都盛行厚葬之风。但两汉时期的生死观并不是一层不变的,由于各个时期政治、经 济、思想等方面的不同,两汉时期的生死观在不同的时期有比较明显的差异。按照 生死观对文学艺术风格、审美趣味、体裁变化的影响来划分,可以将两汉分成三个 不同时期,即西汉早中期、两汉之际、东汉中后期( 为了叙述的方便,对建安文学 不加论述) 。从西汉立国到西汉元帝即位这一段大概一个半世纪左右的时间为西汉早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期,元帝以后到东汉和帝之前为两汉之际,东汉和帝之后为东汉中后期。这几个 阶段文学艺术风格的变化是比较明显的:从审美文化上来看,由西汉早中期的那种 发扬蹈厉、感物造端、慷慨雄放、广大宏伟的文化风貌,到东汉的伦理化、功用化、 世俗化的审美观念的转变;从文学的艺术风格来看,由西汉早中期的偏向外向、体 物、象形、叙事、伦理、功用、壮丽等功效转向于东汉的内敛、抒情、写实、表意、 心理、形式、优美等审美特征:1 而两汉之际文学艺术风格则体现了从西汉早中期 到东汉中后期的过渡特征。 本文的结构分成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两汉的生死观述略,分成三个小节,分 别论述了西汉早中期、两汉之际、东汉中后期的生死观。第二部分论述了两汉不同 时期的生死观在文学作品中的反映及影响。第三部分探讨了两汉不同时期的生死观, 对文学作品艺术风格和审美趣味的影响。 目前研究生死观与文学关系的著作和论文有: 徐华两汉艺术精神嬗变论,其中有一些章节从生死观的角度对两汉艺术精神 嬗变进行研究。 信立祥汉代画像石综合研究、吴曾德汉代画像石、 周到、吕品编河 南汉代画像石、高文编四川汉代画像石、贺西林古墓丹青汉代墓室壁画 的发现与研究,从两汉墓葬出土的画像石与画像砖中的画像研究两汉的生死观。 马昌仪中国灵魂信仰,从灵魂信仰的角度研究中国人的生死观。 钱志熙唐前生命观与文学生命主题,探讨生死观在唐以前各个朝代中在文学 上的表现。 萧登福两汉学者对“生死”问题的探讨、由汉世典籍及汉墓出土文物中看 汉的死后世界、先秦两汉冥界及神仙思想探源。 梁容若中国丧葬制度之回顾与前瞻 余英时中国古代死后世界观的演变 杨广敏从文化心理角度看汉赋的兴盛,从汉赋对楚文化的继承,楚文化充满 大量神仙之说的文化心理角度探讨汉赋的兴盛。 章沧授论汉赋的思想价值,从汉赋与汉乐府比较的角度,其中有对汉赋中的 神仙世界与生死观的问题作了一些论述。 李倩人神合一的文化表征,从楚辞和汉赋中的巫风的角度,探讨汉代的生死 2 引论 观。 王玉兰、于恒魁儒道两家生死观的比较,探讨儒道两家对生死的不同看法。 周吉本生命的悲歌人生的感伤,从清秋夕阳、青山依旧、天地悠悠这几个 意象来探讨中国古典诗词的生死主题。 左浩坤、杜波生命的执着与死亡的否定,从中国传统的葬俗看中国人的生死 观。 李炳海生死悬隔的悲哀与超越幽明的幻想,从悼亡赋的角度来探讨生死观。 刘向斌疏离与逃避西汉赋家对生命的探索、西汉赋家的个体性生命焦 虑、西汉赋家的群体性生命焦虑,探讨西汉赋家的生死观在文学作品中的反映。 王风霞忧生意识与及时行乐,探讨及时行乐背后的生死观念。 总体上而言:历来人们对生死观的研究大都集中在哲学、思想方面,而对生死 观念对文学的影响方面却研究甚少。 本文研究的难点是两汉生死观与两汉文学的关系,这也是本文所要解决的问题。 研究生死观,无疑要涉及到考古学、民俗学、社会学等方方面面的知识,而本文归 纳出两汉不同时期生死观的特点,除参照了一些考古资料,但更多的是从当时的文 献、文学中去寻找其特点,因此只能得出一些概述,得出的结论难免不够严密。从 两汉不同时期生死观的特点,来诠释两汉不同时期文学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理论 程度要求比较高,在实践中也较难把握。 3 第一章两汉生死观述略 第一章两汉生死观述略 第一节西汉早中期生死观飞升仙界与引魂上天 丧葬制度与丧葬文化是一个时期生死观最为集中的体现,湖南长沙马王堆出 土的一幅西汉早中期的帛画便是“飞升仙界”与“引魂上天”生死观的最好证明。 这是一幅长2 0 5 厘米,上宽9 2 厘米,下宽4 7 、7 厘米的“t ”形布局画幅,内容自 上而下分三部分,分别描绘了表示天上、人间和地下的各种图像。秦汉方士都认为 仙山应该在大海之上,所以画的下部绘有大海,海中有双鲸盘绕,鲸尾各立一长角 怪兽,鲸背上有一裸体力士,双手向上托举着表示大地的平板。这一部分应该象征 的是地下的情景,即所谓的“黄泉”,大地之上则是人间的情景。中间画有两条巨龙 左右穿绕于圆壁,龙尾贯穿到画幅下部,起到联系整体构图的作用。壁下悬一大磬, 左右流苏之上有二羽人,应是引导主人灵魂升天的仙人。在穿壁双龙之上有一下卧 双豹的平台,一位形体较大、服饰华美、拄杖而立的老妇人,正在徐徐前行。这位 老妇人当是墓的主人之形象。其身后有三位拱手恭侍的婢女,前面有两个衣着红袍、 表袍,头戴雀尾的男子拱手跪迎,似是引其升天的使者。再上则是天上部分。在天 门之中,有二人相对而坐,应为天国司阍者。其上左右各伏一豹,各升一龙,中间 有二仙鹤衔铎。上部左方为一勾新月,月上有蟾蜍玉兔,右方为一红日,日中有一 黑乌。日月之间,亦即全画正上方的中间,有一人身蛇尾女子腾空飞翔,或可理解 为死者灵魂升天的形象。左有二鹤,右有三鹤,各翘首张喙而鸣,似是表示迎接死 者升天成仙的意思。显然,这一幅构图考究的帛画作品,突出的是一个文化主旨, 那就是死后“成仙”。“1 无独有偶,与长沙马王堆相距千里的山东临沂金雀山出土的帛画,帛画的主 题、风格,与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画出奇地相似。这不能不说明这一时期“死后成 仙”的生死观在这一时期具有普遍的意义。 还能说明这一时期“飞升仙界”与“引魂上天”生死观的还有这一时期以帝王 为代表的上层贵族阶级狂热的“求仙”活动。西汉早中期帝王将相的“求仙”活动, 规模之大、范围之广,在中国历代王朝中都属罕见,而尤以汉武帝和淮南王刘安为 最。汉武帝是一位雄才伟略的君主,却“尤敬鬼神之祀”。据史记孝武本纪 记载: 第一章两汉生死观述略 是时而李少君亦以祠灶、谷道、却老方见上,上尊之。少君者,故深泽 侯人,主方。匿其年及所生长。常自谓七十,能使物,却老。其游以方遍诸侯。 无妻子。人闻其能使物及不死,更馈遗之,常余金钱帛衣食。人皆以为不治产 业而饶给,又不知其何所人,愈信,争事之。少君资好方,善为巧发奇中。尝 从武安侯宴,坐中有年九十余老人,少君乃言与其大父游射处,老人为儿从其 大父,识其处,一坐尽惊。少君见上,上有故铜器,问少君。少君日:“此器 齐桓公十年陈于柏寝。”已而按其刻,果齐桓公器。一官尽骇,以少君神,数 百岁人也居久之,少君病死。天子以为化去不死也。 汉武帝的一生,对神仙学说痴迷不悔,他不仅多次听信方士的虚言,派人到海 外神山寻找仙人及不死之药,而且在各地修建了多座高耸入云的楼馆,以便仙人的 降临。史记、汉书记载了汉武帝大量的祭祀求仙活动,就是受骗上当,也毫不 后悔。汉武帝晚年耳闻术士公孙卿诳语黄帝铸鼎登仙之后,叹道:“嗟乎,吾诚得如 黄帝,吾视去妻子如脱屐尔。” j 准南王刘安也是一位身居高位的求仙者,准南王刘安的求仙事迹如王充在论 衡道虚篇中所说:“儒书言准南王学道,招会天下有道之人,倾一国之尊,下道 术之士,是以道术之士并会准南,奇方异术,莫不争出。王遂得道,举家升天,畜 产皆仙,犬吠于天上,鸡呜于云中。”准南王因事谋反而被诛杀是不争的历史事实, 儒书所言显然是后世附会,但准南王曾聚集了不少神仙方术之士在准南,也确是实 有,据汉书准南王传:“准南王安为人好书,招致宾客方术之士数千人, 作为内书二十一篇,外书甚多,又有中篇八卷,言神仙黄白之术,亦二十余万言。” 可见淮南王刘安也是一位忠实的求仙者。 汉书郊祀志对这一时期的求仙风气有这样的一段总结: 秦始皇初并天下,甘心于神仙之道,遣徐福、韩终之属多赍童男童女入 海求神采药,因逃不还,天下怨恨。汉兴,新垣平、齐人少翁、公孙卿、栾大 等,皆以仙人黄冶祭祠事鬼使物入海求神采药贵幸,赏赐累千金。大尤尊盛, 至妻公主,爵位重累,震动海内。元鼎、元封之际,燕、齐之间方士喷目扼擘, 言有神仙祭祀致福之术者以万数。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从这一段的记载可看出,上层统治阶级对“神仙”是如何地着迷,神仙之说 在这一时期所达到的炽烈程度。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在上层贵族的带动之下,整个社会疯狂沉迷于“求 仙”活动中,神仙信仰成为普遍的信仰。人们对仙人、仙界的无比的渴求,对仙人 和仙界的丰富的想象,在文学作品中有着淋漓尽致的表现,如淮南子坠形训 关于昆仑地下宫殿的描述: 掘昆仑虚以下地,中有增城九重,其高万一千里,百一十四步二尺寸上有 木禾,其修五寻,珠树玉树琏树不死树在其西,沙棠琅歼在其东,绛树在其南, 碧树瑶树在其北,旁有四百四十门,门间四里,里问九纯,纯丈五尺,旁有九 井,玉横维共西北之隅。北门开以内,不周之风倾宫旋室。县圃凉风樊桐在昆 仑闻。闻之中是其疏圃,疏圃之池,浸之黄水,黄水三周,复其原,是谓丹水, 饮之不死。河水出昆仑东北,辄贯渤海,入禹所导积石山。 昆仑地下宫殿的描述如同仙境一样令人神往,那昆仑地上天堂的描绘则更近于 天堂世界: 昆仑之丘,或上倍之,是谓凉风之山,登之而不死;或上倍之,是谓悬圃, 登之乃灵,能使风雨;或上倍之,乃维上天,登之乃神,是谓太帝之居。 这就是那时人们心目中理想的神仙世界,从这些文字中也可以看出当时人们对 神仙世界的渴求与执著,人们发挥了丰富的想象,对神仙世界的一切都作了无穷无 尽的想象。尽管这一时期也有极个别的人提出了不同的观点,如武帝时期的杨王孙, 就主张“无神论”,汉书杨胡朱梅云传载其事迹云: 学黄、老之术,家业千金,厚自养生,亡所不致。及病且终,先令其子, 日:“吾欲裸葬,以反吾真,必亡易吾意! 死则为布囊盛尸,入地七尺,既下, 从足引脱其囊,以身亲土。” 6 第一章两汉生死观述略 然而杨王孙的“裸葬”,严格意义上来说也不能称为真正的“无神论”者。杨 王孙的“裸葬”,是为了矫正和改变当时社会盛行的厚葬之风,并不是对神仙世界的 质疑。 综上所述,西汉早中期是个成仙思想盛行的一个时代,神学信仰成为人们的 普遍信仰。从中也可以看出,这时期人们对生死的态度是缺乏自已独立的理性思考, 呈现的是“群体性”的特征。 第二节两汉之际生死观 两汉之际的生死观与西汉早中期的生死观相比,神学思想的统治地位有所动摇, 虽然“飞升仙界”与“引魂上天”的观念依然盛行,但对仙人的有无、成仙的可能 性的怀疑在一些士人中间不断加深,这也说明了两汉之际的生死观有从仙界转到现 实世界的趋势。 这也可以从这一时期出土的墓室壁画看出来,这一时期的墓室壁画几乎都继承 了西汉早中期帛画的升天成仙的题旨,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除了这一主旨之 外,还增多了象“二桃杀三士”的历史故事。这意味着汉代的壁画在西汉末年开始 呈现出由虚幻的升天成仙主题向现实的人间生活旨趣转化的趋势。 两汉之际,出现了一批杰出的带有唯物主义色彩的著作,如桓谭的新论。一 些士人直接表达了对神仙思想的怀疑,如桓谭新论辨惑:“刘子骏信方士虚言, 谓神仙可学。尝问言:人诚能抑嗜欲,阖耳目,可不衰竭乎? 余见其庭下有大榆 树,久老剥折,指谓日:彼树无情,欲可忍,无耳目可阖,然有枯槁朽蠹,人虽欲 爱养,何能使不衰? 。”最后提出了“无仙道,好奇者为之”的结论。 扬雄的态度是:“吾闻伏羲神农殁,黄帝尧舜殂落而死,文王葬毕,孔子鲁城之 北,独子爱其死乎? 非人之所及也,仙亦无益子之汇矣。”“1 王充的观点是:“人禀气于天,气成而形立,则命相须以至终死,形不可变化, 年亦不可增加。以何验之? 人生能行,死则僵仆,死则气减形消而坏,禀生人形不 可变,其年安可增。”1 又说:“夫人,物也,虽贵为王侯,性不异于物,物无不死, 人安能仙? 鸟有毛羽,能飞不能升天,人无毛羽,何用飞升,使有毛羽,不过与鸟 同况。”5 1 更为直接否定了成仙的可能性。西汉末苟悦的认识就显得更为理性而明确 了,“或日:人有自变化而迁者,信乎? 日:未之前闻也。然则异也,非迁也。男化 为女者有矣,死人复生者有矣。”哺1 谷永甚至上书皇帝,痛斥“求仙”之弊: 7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诸背仁义之正道,不尊五经之法言,而盛称奇怪鬼神,广崇祭祀之方,求 报无福之祠,及言世有仙人,服食不终之药,遥兴轻举,登遐倒景,览观悬圃, 浮游蓬莱,耕耘五德,朝种暮获,与山石无极,黄冶变化,坚冰淖溺,化色五 仓之术者,皆奸人惑众,挟左道,怀诈伪,以欺罔世主。听其言,洋洋满耳, 若将可遇;求之,荡荡如系风捕景,终不可得。 桓谭、扬雄和王充等人的论点代表了两汉之际对于生命和死亡更为清醒理智的 思考,一种自然生死观开始兴起,认为人的生老病死如同天地万物样,也是由自 然规律决定的,与天的意志没有丝毫的关系,也不存在什么超越自然规律的神仙境 界,然而这一观点却未能引起时代的共鸣。仍要看到这时期神仙思想仍是社会的主 导思想,虽然这一时期上层统治阶级对神仙之说不如汉武帝着迷,但仍醉心于求仙 活动。比如说,成帝末年无嗣,“颇好鬼神”,“多上书言祭祀方术者皆得待诏”: 哀帝“博征方术士”,王莽时期“兴神仙事”。两汉之际的“求仙热”表面上是冷却 了,但实际上却只不过换了一种表现形式而已,仍盛行于民间,如两汉之际的谶纬 方术的兴起。 谶纬是两汉时期独特的社会思潮,盛行于成、哀之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两 汉之际的政治和思想走向,也对文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所谓的“谶”,指神对人间 的吉凶祸福预先降下的隐言、启示等,“谶书”,则为占h 人生吉凶祸福的书;“纬”, 则是相对于经而言的,用神秘主义的方法对儒家经典进行解释,同时又将儒家先师 孔子神化。两者都属于神学说教,并无本质区别,因此在神学意义上自然联成一体, 通称为“谶纬之学”。谶纬方术之学的盛行,是在西汉成、哀之世,至王莽篡位,光 武立国。这一时期社会动荡,在复杂的政治条件下,为了达到自已的目的,各种政 治力量都在任意制造谶语预言,这又进一步推动了谶纬方术的盛行。光武立国之后, 他以奉图谶为国之圣典,“宣布图谶于天下”。在帝王的提倡之下,东汉前期,研习 谶纬在知识界成为一股颇为兴盛的风气,并出现了“中兴之后,儒者争学图谶”邛1 的情况。许多当时的知名人士都以通纬为荣,这一点在汉碑中可见一斑,如杨震 碑:“明尚书欧阳,河洛纬度”;刘宽碑:“根经纬,综精微”;袁良碑:“典郡 职重,亲执经纬”等。建初匹年,汉章帝召集儒生于白虎观,讲论五经同异, 又令班固将会议讨论的内容,统一整理为白虎通义一书。这一书是由皇帝亲自 8 第一章两汉生死观述略 主持编写的,在当时具有极大的权威性,而白虎通义一书的显著特色之一就是 大量吸取了谶纬神学的内容,甚至有些段落干脆就和纬书中的内容完全相同。 两汉之际,虽然自然生死观兴起,但神仙思想仍然根深蒂固,就是一些比较进 步的士人也不例外,如桓谭虽然写了新论,但仍相信文帝时乐人窦公年百八十岁 之事。按他的理解,这是因为“窦公少盲,专一内视,精不外鉴,恒逸乐,所以益 性命也。”这说明,汉代文士即使不相信神仙之事,但对长生之道还是认可的。王充 的思想,以“疾虚妄”为宗旨,可他晚年也曾从事于养气、房中及服药导引之事。 这说明在两汉之际即使一些士人人不相信神仙之事,但对长生之道还是认可的。 综上所述,两汉之际,虽然神仙思想仍占据主导地位,但神学观念有所动摇, 自然生死观开始兴起。这代表了一部分比较进步的士人对生死的态度有了较理性的 思索,也显现了两汉之际的生死观有从“群体性”特征过渡到“个体性”的特征。- 第三节东汉中后期生死观魂系人间 东汉中后期的生死观可以概括为“魂系人间”,“魂系人间”指的是人们己意识 到生命的飘忽短暂,死亡最终无法逃避,人们的目光丌始从虚无缥缈的神仙世界, 转向了现实世界,人们开始关注自身,开始关注日常生活的情趣,开始重视世俗的 情感。 这一转变在东汉中后期的墓室壁画中有着很明显的体现。东汉中后期的墓室壁 画,“升仙”题旨不仅日渐“退场”,而且即使偶尔有之,其意义也已发生了很大的 变化,它原来那种超离人间、引魂升天的意思已不明显,更多的时候也只是在人间 生活的世俗氛围中存在和表现。 “魂系人间”的生死观,直接造成了神学地位的衰落,自然生死观盛行。如这一 时期兴起了大规模地批判谶纬的运动,虽说对谶纬的批判,早在东汉初期就已有之, 桓谭就提出了:“谶出河图、洛书,但有兆朕而不可知。后人妄复加增依托,称是孔 丘,误之甚也。”田1 王充也曾举出孔子言行的十六条材料,证明孔子并非神人,不能 生而知之。然而这些批判,并未动摇谶纬的统治地位。直到东汉中后期出现的大规 模的批判思潮,才从根本上动摇了谶纬的统治地位。东汉中后期不少学者分别从思 想上和学术上对谶讳进行了尖锐的批评。在思想上对谶讳的批判主要是针对其“天 人感应”的思维方式,东汉中后期人们针对“天人感应”的荒谬性展开猛烈的批判, 9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主张摆脱“天”对“人”的束缚,重视“人”的意义,从神学的迷梦中走出来,而 这对谶讳的瓦解具有重要作用。而另一些学者则从学术的角度对谶讳之学展开猛烈 的批判,如张衡在批判谶讳时所讲:“成、哀之后,乃始闻之。尚书尧使舷理洪 水,九载绩不用,舷则殛死,禹乃嗣兴。而春秋谶云共工理水,凡谶皆云黄 帝伐蚩尤,而诗谶独以为蚩尤败,然后尧受命。春秋元包命中有公输班 与墨翟,事见战国,非春秋时也。又言别有益州,益州之置,在于汉世,其名三 辅诸陵,世数可知。至于图中讫于成帝,一卷之书,互异数事,圣人之言,势无若 是,殆必虚伪之徒,以要世取资。往者侍中贾逵摘谶互异三十余事,诸言谶者皆不 能说。至于王莽篡位,汉世大祸,八十篇何为戒,则知图谶成于哀、平之际也。且 河洛、六艺篇录己定,后人皮傅,无所容篡。永元中,清河宋景遂以历纪推 言水灾,而伪称洞视玉版,或者至于弃家业,入山林,后皆无效,而复采前世成事, 以为证验。至于永建复统,则不能知,此皆欺世罔俗,以昧势位,情伪较然,莫之 纠禁。且律历、封候、九宫、凤角、数有征效,世莫肯学,而竞称不占之书,譬犹 画工,恶图犬马而好作鬼魅,诚以实事难形,而虚伪不穷也。宜收藏图谶,一律绝 之,则朱紫无所眩,典籍无瑕玷也。”其次,以往盛行的祥瑞观念开始受到上层统治 阶级的冷落,以往祥瑞观念大受统治阶级的青睐,如宣帝就曾大力表彰来向自己汇 报有祥瑞降下的地方长官,而到了东汉和帝时,皇帝已不再表彰来向自己汇报有祥 瑞降下的地方长官,因为这时皇帝也意识到了,祥瑞观念不过是自欺欺人的把戏, 所以也不再强调。代之而起的是自然生死观。 “魂系人间”的表现之二是“悲美”时尚和及时行乐思想的盛行。“悲美”时 尚与及时行乐,都与自然生死观的盛行密切相关,正是因为人们意识到神仙思想的 虚无,长生的缥缈,死亡的不可避免,在对生命感伤的同时,及时行乐思想盛行。 东汉中后期出现了“以悲为美”的时尚,据应劭风俗通义记载:“桓帝元嘉中, 京师妇人作愁眉、啼妆、堕马髻、折腰步、龋齿笑。愁眉者,细而曲折。啼妆者, 薄拭目下若啼痕。堕马髻者,侧在一边。折腰步者,足不任体。龋齿笑者,若齿痛 不忻忻。始白梁冀家所为,京师翕然放效之。后汉书周举列传记载:“六年三 月上巳日,商大会宾客,燕于洛水,举时称疾不往。商与亲呢酣饮极欢,及酒阑倡 罢,继以薤露之歌,坐中闻者,皆为掩涕。太仆张种时亦在焉,会还,以事告举。 举叹日:“此所谓哀乐失时,非其所也。殃将及乎! ”晋崔豹古今注卷中说: “薤露、蒿里并丧歌也,出田横门人。横自杀,门人伤之,为之悲歌,言人命如薤 l o 第一章两汉生死观述略 上之露易唏灭也。亦谓人死魂魄归乎蒿里。故有两章,一章日:薤上露,何易唏! 露唏明朝还复落,人死一去何时归? 其z e i :蒿里谁家地? 聚敛魂魄无贤愚。鬼 伯一何相催促,人命不得少踟蹰。至孝武时,李延年乃分为二曲:薤露送王公贵人, 蒿里送士大夫庶人。使挽歌者歌之,世呼为挽歌。”这两首歌原本是用于丧葬仪式上, 然而在东汉中后期如此内容的挽歌却放在酒会酣宴之后演奏,众人同悲。社会上出 现了以悲为美的时尚,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说社会现实的黑暗、神仙理想的破灭, 这些都是社会上出现“以悲为美”时尚的原因。但其中有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人们 对生死问题的重新思索,人们忽然发现人生是何其的短促,转眼即逝,生命是如此 的美好,而它却是根本无法把握,对生命的感伤,对社会上出现了“以悲为美”的 时尚起了促进作用。既然生命如此美好,而又如此不可掌握,神仙也不可信了,人 们的跟光很自然地转移到人世间,因此人们普遍采用及时行乐的方法来弥补人生短 暂所造成的缺憾,及时行乐思想盛行。 “魂系人间”的表现之三是鬼论的发达。人们从浑然不分的神鬼世界中单独创 立一个供鬼魂出入的空间,反映了人们对死后世界的重视和对死亡恐惧的加深。不 信神仙反信鬼,也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神仙信仰的衰落,这一点可以从顾炎武的日 知录卷三十“泰山治鬼”条可以看出: 尝考泰山之故,仙论起于周末,鬼论起于汉末。左氏( ( 国语) 未有封禅 之文,是三代以上无仙论也。“史记“汉书不考鬼之说,是以元成以上无鬼 论也。“盐铁论 ) 云:古者庶人,鱼菽之祭,士一庙,大夫三。以时,有事于 五祀,无出门之祭,今富者祈名岳,望山川,椎牛击鼓,戏倡舞像,则出门进 香之俗已自西京而有之矣。自哀平之际而谶纬之书出,然后有如遁甲开山图所 云:泰山在左,元父在右,亢父知生,梁父主死。( ( 博物志) ) 所云:泰山一日 天孙,言为天帝之孙,主召人魂魄,知生命之长短者。其见于史者,则“后汉 书- 方术传许峻自云尝笃病三年不愈,乃谒泰山请命。乌桓传 ) :死者神灵 归赤山,赤山在辽东西北数千里,如中国人死者魂魄归泰山也。“三国志管 辂传谓其弟辰日:但恐至泰山治鬼,不得治生人,如何? 而古辞 怨诗行 云:“齐度游四方,各系泰山录。人间乐未央,忽然归东岳。”然则鬼论之 兴其在东京之世乎!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顾炎武的归纳虽过于绝对,但也指出了一个基本事实,即仙论盛于西汉,鬼论 盛于东汉。 至此,我们可以看出两汉生死观演变的轨迹,由对仙人的狂热想象到对鬼神世 界的复杂安排;由希冀灵魂的飞升到通过善待死魂灵以守望生者的幸福;由瞩望缥 缈的神仙世界到切实地想象死后的境遇:由注重生与死的彼岸世界到注重生与死的 现实状态。总体而言,两汉生死观从“仙界”走向“人间”,从“心灵控制”到 “理性思索”,“群体性”特征不断削弱,“个性化”特征不断增强,这一变化对文学 产生重要的影响,这点本文将在后文叙述。 1 2 第二章两汉生死观在文学的反映与影响 第二章两汉生死观在文学的反映与影响 第一节两汉生死观与汉赋 汉赋可以况是汉代最有代表性的文体,正如王国维宋元戏曲史自序说:“凡 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 所谓。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在两汉长达四百年的时间里,汉赋在 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风格,如西汉早中期汉赋的文学风格,是以华美的句式、浩大 的篇幅、铺陈的气势为主的散体大赋。汉大赋作为这一时期文学的主要表现形式, 其反映的内容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生死观作为一个社会的重要意识形态,一 在汉赋中有不少体现。如汉初严忌的哀时命: 怊茫茫而无归兮,怅远望此旷野。下垂钓于溪谷兮,上要求于仙者。与赤 松而结友兮,比王乔而为偶。使枭杨先导兮,自虎为之前后。浮云雾而入冥兮, 骑自鹿而容与。魂旺旺以寄独兮,汩徂往而不归。处卓卓而日远兮,志浩荡而 伤怀。鸾凤翔于苍云兮,知贪饵而近死兮,不如下游乎清波。宁幽隐以远 祸兮,孰侵辱之可为? 这可谓是两汉的第一篇求仙赋,从这以后就有相当多的赋作涉及到当时的求仙 活动,再如司马相如的大人赋: 世有大人兮,在乎中州。宅弥万里兮,暂不足以少留,悲世之迫隘兮, 揭轻举而远游。乘绛幡之素蜿兮,载云气而上浮。建格泽之修竿兮, 邪绝少阳而登太阴兮,与真人乎相求。互折窈窕以右转兮,横厉飞泉以正东。 悉征灵圈而选之兮,部署众神于摇光。使五帝先导兮,反太一而从陵阳。左玄 冥而右黔雷兮,前长离而后谲皇。厮征伯侨而役羡门兮,诏岐伯使尚方。祝融 警而跸御兮,清气氛而后行。 这篇大人赋,被誉为有“凌云之气”,因其具有浓厚的神仙气息,汉武帝读 1 3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了这篇赋,“飘飘然似游天地之间意”。在司马相如的其它赋中,如上林赋、子 虚赋等赋中,也有不少内容反映当时社会盛行的求仙风气。班固的西都赋,虽 并不成书于这一时期,但其客观、全面地反映了西汉早中期社会的求仙活动,现举 其为例: 前唐中而后太液,观沧海之汤汤,扬波涛于碣石,激神岳之将将, 滥瀛洲已方壶,蓬莱起乎未央,抗仙掌以承露,擢双立之金茎,轶埃竭 之混浊,鲜颢气之清英,骋文成之丕诞,驰五利之所行,庶松乔之群类,时游 从乎斯庭。 赋中这一段不多的文字,却概括了汉武帝求仙活动的一部分。他在宫中起太液 池,池中立三山蓬莱、方壶、瀛洲,又立金人承露盘。文成乃齐人少翁,以方术幸, 封为文成将军,后被诛。五利乃栾大,胶东人,亦以方术幸,封为五利将军,佩四 印,娶卫长公主,贵震天下,后亦被诛。这一记载,与汉书郊祀志的记载完 全吻合。由此可见,汉赋中反映的汉代帝王的求仙活动,是完全真实可信的。它不 但写出了帝王的求仙规模,而且表现了汉代帝王求仙的真诚与执着。 两汉之际的汉赋以神仙为主题的作品数量还是为数不少的,就连桓谭这个比较 有先进思想的知识分子,也有向往神仙之道的仙赋,此赋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汉代 的神仙思想,如: 大王乔赤松,呼则出故,翕则纳新。天矫经引,积气关元。精神周洽,鬲 塞流通。乘凌虚无,洞达幽明。诸物皆见,玉女在旁。仙道既成,神灵攸迎。 乃骖驾青龙,赤腾为历,躇玄厉之摧雌。有似乎鸾凤之翔飞,集于胶葛之宇, 泰山之台。吸玉液,食华芝,漱玉浆,饮金醪。出宇宙,与云浮,洒轻雾,济 倾崖。观仓川而升天门,驰自鹿而从麒麟。周览八极,还崦华坛。泛泛乎滥滥, 随天转璇,容容无为,寿极乾坤。 两汉之际的神仙赋,可以分为纯粹的游仙作品,如桓谭的仙赋、班彪的览 海赋、班固的终南山赋等等。而如扬雄的太玄赋、班固的幽通赋则构 成了游仙主题的另一序列。这一序列的作品,现实的因素在这些作品中表现得更加 1 4 第二章两汉生死观在文学的反映与影响 突出,文人的主体意识也有了更丰富的体现。如扬雄的太玄赋 岂若师由聃兮,执玄静于中谷。纳儒禄于江淮兮,揖松乔于华岳。升昆仑 以散发兮,踞弱水而濯足。朝发轫于流沙兮,夕翱翔乎竭石。忽万里而一顿兮, 过列仙而托宿。役青要以承弋兮,舞冯夷以作乐。听素女之清声兮,观宓妃之 妙曲。茹芝英以御饿兮,饮玉醴以解渴。排间阖以窥天庭兮,骑骅髋以踟蹰。 载羡门与俪游兮,永览周乎八极。 这里的游仙,很明显有着比较强烈的现实因素,这与西汉早中期的神仙赋比起 来,有着很大的不同,实际上就是两汉之际纯粹的游仙作品,与西汉早中期的神仙 赋相比,也有较大的差异,如班彪的览海赋所写的仙人居处以及仙人的日常生 活: 曜金缪以为阙,次玉石而为堂,萁芝列于阶路,涌澧渐于中唐,朱紫彩烂, 明珠夜光,松乔坐于东序,王母处于西厢,命韩众与歧伯,讲神篇而校灵章。 这同样是以神仙为题材的作品,但以失去了司马相如大人赋所有的“凌云 之气”,班彪笔下的仙人生活不过是世俗地主享受生活的翻版而已。它所体现的时代 风貌,是对世俗享乐生活追求。 两汉之际谶纬盛行,使得两汉之际的不少汉赋也带上了谶纬的痕迹,如班固的 西都赋就定认定汉定都西京乃合符命:“及至大汉受命而都之也,仰寤东井之精, 俯协河图之灵,奉春建策,留侯演成,天人合应,以发皇明,乃眷西顾,定惟 作京。”班固的两都赋所附宝鼎诗与白雉诗更是谶纬之说渗入文学的具 体表现: 岳修贡兮川效珍,吐金景兮欹浮云。 登祖庙兮享圣神,昭灵德兮弥亿年。 启灵篇兮披瑞图,获自雉兮效素乌。 章皇德兮侔周成,永延长兮膺天庆。 宝鼎见兮色纷媪,焕其炳兮被龙文。 发皓羽兮奋翅英,容絮朗兮于淳精。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礼含文嘉云:“神鼎者,质文精也,知去凶存亡,能轻能重,能息能行,王 者兴则出。”宝鼎出乃是帝王政治隆盛的征象,白雉与宝鼎无疑都是歌功颂德的最佳 材料。 班固的两都赋序也进一步说明了谶讳的影响,“是以从庶悦愉,福应尤盛, 白麟、赤雁、芝房、宝鼎之歌,荐于郊庙。神雀、王凤、甘露,黄龙之 瑞,以为年纪。 由此可见,西汉早中期与两汉之际的神仙赋,虽都有体现神仙的思想,但也带 上了时代生死观的痕迹。 还能体现两汉之际生死观变化的是两汉之际抒情小赋的兴起,自然生死观的影 响使人们开始对自身进行思索,抒情小赋开始兴起。抒情小赋可以班婕妤的自悼 赋为代表。班婕妤的:自悼赋一开始讲自己克尽妇职,但“历年岁而悼惧兮,t 闵蕃华之不滋”,岁月不留,年老而色衰,只有“奉共养于东宫兮,托长信之末流, 共洒扫于帷幄兮,永终死以为期。愿归骨于山足兮,依松柏之余休,”希望在长信宫 老死余生。最后的“重日”写宫中的寂寞,“广室阴兮帷幄暗,房栊虚兮风泠泠”; 写对君王的思念,“仰视兮云屋,双涕兮横流,”写忧伤和无可奈何,“顾左右兮和颜, 酌羽觞兮销忧。惟人生兮一世,忽一过兮若浮。”这篇赋作以细腻的笔墨描写了人物 自身的内心世界,透露了对个人生命的反思 班彪的北征赋也是这一时期抒情小赋的代表,如作者所描绘的北地风光: 高平而周览,望山谷之嵯峨。野萧条以莽荡,回千里而无家。风飙发以漂 遥兮,谷水灌以扬波。飞雪云雾之杳杳兮,涉积雪之皑皑。雁邕邕以群翔兮, 鹞鸡鸣以哜哜。游子悲其故乡,心怆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无人机拍摄技巧及注意事项试题及答案
- 2024年审计师考试流程指导与试题及答案
- 超市施工协议合同协议
- 2025年中级会计考试知识体系试题及答案
- 2024年初级审计师考试综合辅导试题及答案
- 中级审计师职场技能试题及答案
- 人工智能与无人机结合试题及答案
- 成本计算方法的选择及应用试题及答案
- 2025年一级建造师考试技巧试题及答案
- 无人机飞行伦理与法规考核试题及答案
- 2024年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所属事业单位招聘工作人员考试真题
- (二模)临沂市2025年高三高考模拟考试历史试题卷(含答案)
- 景区安全生产管理规章制度大全
- 2025届湖北武汉市华中师大一附中高考英语押题试卷含答案
- 消防司机交通安全课件
- 钓场出租合同协议
- 骨科病人术后疼痛护理
- 广东2025年03月资本市场学院(广东)招考工作人员笔试历年典型考题(历年真题考点)解题思路附带答案详解
- 2025云南省安全员《A证》考试题库及答案
- 脑出血手术护理查房
- 面食节活动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