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学专业论文)从小说《海浪》看想象与通感在隐喻世界生成中的作用.pdf_第1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从小说《海浪》看想象与通感在隐喻世界生成中的作用.pdf_第2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从小说《海浪》看想象与通感在隐喻世界生成中的作用.pdf_第3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从小说《海浪》看想象与通感在隐喻世界生成中的作用.pdf_第4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从小说《海浪》看想象与通感在隐喻世界生成中的作用.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文艺学专业论文)从小说《海浪》看想象与通感在隐喻世界生成中的作用.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南大学文学院2 0 1 0 届硕士学位论交 摘要 耿占春先生在隐喻中的说到,隐喻世界是“一个人与宇宙共一结合体的 充满灵魂的世界。一颗灵魂的原始而有力的呼吸。这个隐喻的世界就是一个诗意 的神话的世界,一个宗教的世界。诗、神话和宗教都根植于这个原始隐喻或者说 原始统一体之中。这种诗意的表达可能是对隐喻世界最完备的表述方式,但出 于论文创作的需要,我不得已要尝试将它转化成与之相适应的语言:人把对周围 的感受转换成一些隐喻项,再将这些隐喻项按照合适的规律组合起来,就生成了 一个隐喻世界。而在感受的转换过程中,想象就是转换的手段;在从隐喻项生成 隐喻世界的过程中,通感就是那个“合适的规律 。换言之,想象是人认识世界 的手段,是产生隐喻的基础,通感则是将隐喻合理排列、生成隐喻世界的规则, 也是使隐喻世界得以交流的基础。 本文试图阐述在隐喻世界的生成过程中,想象是如何将感受转换成隐喻项, 而这些隐喻项又如何被通感组织成一个有机的隐喻世界:感觉是指向内的、封闭 的,本身是无法言说,无从表达自己的,说封闭是因为这些感觉只属于感受者自 身,虽然能够感知世界,却无法与他人交流。而通感解决了这些问题,它使类似 的感受得以归类,为它们寻找交流的途径;想象则给感受找到了形象作为语言, 从而实现了由内向外的传达目的,因而想象既是人认识自然世界的手段,又是人 表述隐喻世界的方法。想象帮助我们认识外部,把感觉具体化,产生隐喻项,这 个对应着生活世界的隐喻世界便获得了它最基本的建筑材料,如果把隐喻世界看 做一座建筑物,那么借助想象将感受加工而成的隐喻就是它的砖瓦,而使这些砖 瓦以怎样的结构方式结合勾连在一起,使它们具有带有某个感受者个性特征的整 体形态,就是通感所起的作用了。 关键词:海浪、想象、通感、隐喻世界、隐喻 。耿占春:隐喻,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2 0 0 7 ,第2 5 8 页。 i 从小说海浪看想象与通感在隐喻世界生成中的作用 a b s t r a c t i n 心印办d ,g e n gz h a i l c h u nr e f e r sn l a t 恤m e 印h o rw o r l di s ”as o u l - 卸e d w o r l d 砌c hc 锄b r e 劬ep 洒o r d i a l l y 锄dp o w e 咖l l y 、) l ,i 也m ec o m b i i l a t i o no f 恤 h 哪a i l 觚d 舭l 】i l i v e r s e t h ew o r l do f m e 姊h o ri saw o r l do f p o e t cm y 氓aw o r l do f r e l i 百o u s t h ep o e 臼mm y 也o l o g ya i l dr e l 追i o na r ea l lr o o t e di i ln l eo r i g i n a lm e t 印h o r ,0 r m e 耐g h l a l 疵哆o f b e i n g s h i sp o e t i ce x p r e s s i o nm a yb e 恤p e 疵c tw a yo f e x p r e s s i i l gm e t a p h o rw o r l d ,b u tf o rm en e e do fw r i t i r l gt l l i sp a p e r ,il l a v et 0 仃yt o c o n v e ni tt 0 c o 仃e s p o n d i i l gl a l l g u a g e :p e o p l ef i r s t 舰l s f l o mt 1 1 e i rf e e l i n g so ft l l e s u r r o u n d i n gi n t 0an u m b e ro fm e t a p h o r i c a li t e m s ,t l l e nt h e yc o m b i n e 也e s ei t e m si n a c c o r d a n c ew i 也m ea p p r o p r i a t el a w so f m e t a p h o rt op r o d u c em u sam e t a p h o rw o r l d t h ei r i l a g 抽a t i o ni s t l l em e a n so fc 0 哪,e f s i o ni nm ec o n 、嘲萄o np r o c e s s ;锄di l lt l l e m 哪o r i c a l 删d - g e n g e 翰t i i l gp c e s s ,s y n e s m e s i ai s l e 印p r o p r i a t el a 、v ,w 1 1 i c hi h a v em e n t i o n e da b 0 v e i no t h e r 、r d s ,i i i l a g i 训o ni sam e a i l so fl l l l d e r s t a n d m g 也e w o r l da 1 1 dt l l eb a s i so fm em e t 印h o r 、) _ h e r e a s s y n e s m e s i ai s t h er u l et o g e n e r a t e m e t a p h o r si i l t 0aw o 订dm r o u 曲as e i l s eo fr a t i o i l 2 l 1o r d e r ,嬲w e l l 硒m eb 勰i so ft h e m e t a p h o r st 0c o m m u i l i c a t e 、) l ,i t l le a c ho n l e ri i l 廿l e 、o d d t l l i sp 印e ra = 吮m p t st 0e x p l a i nh o wt l l e 岫枷i o nc o n v e r t sm ef e e l i n g s 缸。廿l e m e t a p h o r i c a li t e m si nt l l ep r o c e s so ft l l ef 0 髓a t i o no f 廿l em e t 印h o rw o r l d ,w 1 1 i l eh o w 也ei t e m sa r eo 玛a i l i z e di i i t o 肌。玛a m cw o r l db ys y l l e s t l l e s i a :t h ef e e l i n g si si i l w a r d ,i t i sc l o s e di 1 1i t s e l f 锄ds p e e c l l l e s s ,i th a sn ow a yt oe x p r e s s 廿l e m s e l v e s 舢lt h ef e e l i n g s a r ec l o s e db e c a :u s ep e o p l ec 孤0 1 1 l yf e e lt l l e l ew o r l db mn o tc o m m u l l i c a t e 谢t ho m e r s n l es y n e 鲥k s i ac a ns o l v e 吐i e p r o b l e m s ,i tc l a s s i f i e st 1 1 es i 】 i l i l a rf e e l i n g sa i l dl o o l 【s f o rn l ec h 锄e l so fc 0 删c a t i o n ; i l n a g i n a t i o n 百v e sm ef e e l i n g 血ei i i l a g e s 嬲a l a i l g 崛g e ,l u sa c h i e v i l l g 也ep u r p o s eo f t 1 1 ec 0 m m u m c a t i o ni 1 1 s i d eo u t s oi m a g i n a t i o n 。z h 狮c l l 啪g g :“m e t a 岫o r 什,l 函f 两g :h 哪孤u n i v e 陪时p 胞嗡2 0 0 7 ,p 2 5 8 u 河南大学文学院2 0 1 0 届硕士学位论文 i sam e a n sf o rp e o p l et ou n d e 鼬dm en 删w o d da s 、e l l 嬲am e t l l o do f e x p r e s s i l l g 也em e 婶h o 订c 出w o r l d i m a g 戤i o nh e l pu su n d e r s 仫n d 也ee x t e r n a lw o r l d ,觚l l 【es e n s e s p e c i f i ct 0p r o d u c em e t a p h o r i c a li t i 潍s f r o mt h i sw 彤t h em e t a p h o r i c 2 l lw o r l d ( w h i c h c o n e s p o n d st 0t 1 1 el i f ew o r l d ) o b t a i n si t sb a s i cb u i l d i n gm a t i 斑a l s i f 、粑r e g a r dt 1 1 e m e 诅p h o r i c a lw o r l da sab u i l d i n g ,t :h em e t a p h o r sw l l i c ha d v a i l c e db yn l ei m a g i n a t i o n 舶m 恤f e e l i n g sa r en l e 嘶c k s 锄dt i l e s a n d 也e 劬c t i o no fm es y n a e s t l l e s i ai st 0 a g g l u t i i l a t em e s e 嘶c k sa n dt i l e s 咖咖e d l yi i lo r d e rt 0m a k et l l e m 锄o v e r a l ls h 印e 诵n 1ac _ h a r a i o t e r i 蛳c so fa p e r s o n a lf e e l e l k e yw o r d s :砀p k w 船,i i l l a g i i l a t i o 玛s y n s t l l e s i a m e t a p h o r 、阳d d ,m e t a p l l o r i 关于学位论文独立完成和内容创新的声明 本人向河南大学提出硕士学位中请。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 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完成的,对所研究的课题有新的见解。据我所知,除 文中特别加以说明、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括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 写过的研充成果,也不包括其他人为获得任何教育、科研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 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事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 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 学住申请人( 学位论文作者 签名:互妫 2 0 、年月 曰 关于学位论文著作权使用授权书 本人经河南大学审核批准授予硕士学住。作为学位论文的作者,本人完全 了解并同意河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要求,即河南大学有权向国家 图书馆、科研信息机构、数据收集机构和本校图书馆等提供学位论文( 纸质文 本乖电子文本) 以供公众检素、奎阅。本人授权河南大学出于宣扬、展览学校 学术发展和进行学术交流等目的,可以采取影印、缩印、扫描和拷贝等复制手 段保存、汇编学住论文( 甄质文本和电子文本) 。 ( 涉及保密内容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获得者( 学位论文作者) 釜名:量选 2 0年月 日 学位论文指导教师签名: 熟生盎 2 0年 月 目 河南大学文学院2 0 1 0 届硕士学位论文 绪论 想象与通感在人类特有的行为方式上,代表着“个人感受自由 与“交流中 感受认同”两个方面。前一行为是后一行为产生的基础( 材料) ,后一行为对前者 加以界定和筛选。经过两种行为的相互作用,隐喻才具备产生的条件,并由此天 然地具有行为方式的属性。 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通感的产生是建立在心理学中感受性方面“感官之间 的相互作用”这一客观事实上的,作为通感的修辞使用者来说,他完成了自身感 觉的交流;而作为可成立( 通过阅读被接受) 的以通感为修辞方式的作品,则必 然完成了自身与他人、他人与他人之间对“某两种感觉能够互相解释通感” 的交流认同。可见,通感这种修辞方式的成立是基于两种交流行为,而这两种行 为可能实现的基础则是感受性的相同,所以我把它理解成一种行为方式,从而发 现了它与维柯“共同性和康德“共通感 之间的联系。将“通感”区分为修辞 中的“感觉相通”与社会交往中的“共同性和“共通感”。 想象与通感这两种行为方式其实就是自由与约束在人类感受上的两种反映, 它们起源于人脑( 可想象) 的形成与人之间交流( 通感产生的基础) 的开始。然 而在实际的人类历史( 尤指文学性作品中体现的) 中,想象常借由支配者的力量 凌驾于通感之上,导致了隐喻的失衡,象征的消失。所以本题的又一个意义是试 图引起对隐喻作为感受性行为方式的关注,以及对在作为行为方式的隐喻中通感 一维的关注,以期在个体意志过分张扬的社会文化的演进中,辨明更温和也更有 效的方向。 借助小说海浪来谈想象与通感在隐喻生成中的作用,是力图使隐喻作为 修辞方法这一理解起来相对抽象的问题具体而形象一些,因为伍尔夫在这篇小说 的创作中使用了十分明显的隐喻手法。而从人类的感受性行为方式方面来讲,这 部小说本身就是一个想象与通感行为的实践成果,也即一个隐喻创作行为。伍尔 夫长于对人刹那感受的描写,这对解释想象和通感这两种人类基本的感受性行为 从小说海浪看想象与通感在隐喻世界生成中的作用 方式有着天然的优势。而通感作为中国文学理论中津津乐道的修辞手法,在西方 文学作品中留下如此明显痕迹的现象,本身就是作为人类行为方式意义的通感在 现实中的身体力行。这是本文另外一点可说的意义,即对从意识流之外的角度解 读伍尔夫的作品,提供了一个新的方向,人类更切身也更朴素和普遍的方向。 2 河南大学文学院2 0 1 0 届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海浪中的通感与想象 本章将按照小说海浪的行文轨迹,追踪代表人一生过程的,太阳一天中 的运行,和代表生命的海浪从诞生到碎裂的过程,来完成对小说中形成的隐喻的 解读,从而为辨析在隐喻的生成中,想象与通感所起的作用提供具体可感的文本 材料。 第一节感受与想象的角度,童年记忆与颜色的通感 小说海浪里的童年记忆 “尚未升起”的太阳下,海浪初是“一道幽深的阴影”,“前后翻滚,在水下, 你推我拥,相互追逐,绵延不绝”;而后,太阳“好像有一位隐伏在地平线下面的 女性用手臂擎起一盏明灯,海浪则如“一层薄纱似的白色水花 ,在“平息”与 “重新掀起”间往复,“发出叹息般的声响 ,“宛似沉睡的人在不自觉地呼吸; 等“那位女性把灯举得更高了一些”时,“细浪连连,波光闪闪 ;当“那只擎着 明灯的手臂缓缓地越举越高 ,“近旁的海面金光闪闪”。 与将升未升的太阳同样年幼的六位主人公,在大海边“窗户朝着一个花园” 的育儿室里发生了一些事情,珍妮在墙边花丛里吻了路易斯;苏珊窥见了这次亲 吻,哭着跑开;伯纳德放下正与奈维尔做的手工,追上哭着跑过的苏珊,为了安 慰她讲起了自己想象王国中的故事;课堂上做不出数学题的罗达,偶尔沉浸在自 己的舰队幻想晃动在洗脸盆里的一些白色花瓣;身体不好的奈维尔没有去散 步,听见了苹果园中一个死人事件;六个孩子祈祷、洗澡、入睡。这一切都发生 在一天之中,这些事情像刚诞生的波浪,“沿着我的心灵的墙壁流淌而下,汇集在 一起,这一天显得那么丰富,那么多彩 。 。( 英) 弗吉尼亚伍尔夫:海浪,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 0 0 9 ,第0 0 1 页( 后不另注) 。 3 从小说海浪看想象与通感在隐喻世界生成中的作用 这丰富多彩的一天里发生的几件事情,是用不同的颜色组合区别开的。灰色 的路易斯和粉色的珍妮;忽明忽暗的苏珊和五颜六色的伯纳德;白色的罗达;灰 色的云下银灰色苹果树旁的奈维尔。 “粉红色上衣”的珍妮在墙边花丛里找到“灰色法兰绒制服 的路易斯,“我 冲到了这里,看见你,路易斯,像一株小树一样碧绿,像一根树枝,纹丝不动, 呆呆地睁着你的眼睛。他死了吗? 我心想,接着就吻了你,同时我的心在我的 粉红色上衣里面不停地跳动,就像这些叶子,虽然没有什么使它们动,却仍在一 个劲儿地晃动;窥见这一幕的苏珊跑进山毛榉树林里,“那里的光线就像气 喘似的时隐时现,闪烁不定,“在这里有烦恼和苦恼。有忧愁。光线忽明忽灭 ; 为了安慰她,伯纳德邀请苏珊进入自己的幻想与故事当中,那里有“镀金的指针 金光闪耀”、“紫色波浪”、“红色的伞菌 、“黑色的翅膀 、“绿色的毛毛虫”;有着 “像夜间招惹飞蛾的淡白色花朵”眼睛的罗达幻想:“我所有的船只都是白色的, “我不要蜀葵或是天竺葵的红色花瓣。我要当我把洗脸盆倾斜起来时可以飘动的 白色花瓣 ,将课堂上哈德逊小姐讲的动词的变位称为“白色的词语;奈维 尔在厨房外听闻“那个死人的事情而产生的感受 ,死人喉咙被割断,被发现在月 光下苹果园中的水沟里,“他的下颔惨白得就像死掉的鳕鱼 ,“天上飘着灰色的云; 下面就是这棵难以宽恕的树;这棵裹着银灰色树皮的不可饶恕的树 ,“我要永远 把这件严酷、无情的事件称作苹果园里的死”。 灰色的路易斯,五颜六色的伯纳德,银灰色的奈维尔,粉色的安妮,忽明忽 暗的苏珊,白色的罗达。比较整部小说,我们会发现作者在第一章当中特意使用 某种颜色代表了一个处于童年当中的人物,也就是说作者对童年印象的表述,是 用颜色作为标志物的。对于童年的记忆,与对不同颜色的感觉,它们之间是否有 相通之处呢? 感受与想象的角度 想象作为这部以独自为体的小说的主要写作方式,也是书中六个人物的主要 4 河南大学文学院2 0 1 0 届硕士学位论文 行为,六个人物看见即将升起的太阳时,伯纳德说“我看见一个圆环儿 ;苏珊说 “我看见一片淡黄色 ;罗达说“我听见一个声音”;奈维尔说“我看见一个圆球 儿;珍妮说“我看见一条绯红色的丝带”;路易斯说“我听见 “一头巨兽 “在 蹬脚。在描写了清晨的海天场景之后,作者就是通过这六个关于太阳升起的不同 想象,将视角缩小集中在六个人物人身上的。这种从远景到近景、从自然到人物 的视角转换,也是这部小说在分割章节时采用的方法。用一天中不同时间的太阳 与海面作为大背景,随后将视角落在处于与之对应的不同人生阶段的主人公们身 上。这种视角转换和因而产生的对应关系,都很容易让人产生将人生阶段与太阳 位置的变化联系在一起的想象。对两者的共同感受,使读者产生了这样一个想象 的角度。 同样,因为对这些主人公的描写都是采用心理独白的方式,所以行文中到处 充满了由个体体验而产生的联想与想象。路易斯在其他人吃早饭的时候,一人站 在墙边的花丛里,将自己想象成手中的一株花茎:“我就是这株花茎。我的根扎入 地球的深处,穿过夹着砖块的干燥的土地,润湿的土地,穿过铅和银的矿脉。我 全身都是纤维做的。任何震动都令我浑身颤抖,沉重的大地挤压着我的肋骨。作 为在英国殖民地澳大利亚港口城市布里斯班的银行工作的职员的儿子,路易斯觉 得自己与周围的环境格格不入,“他们都是英国人 ,想象着“他们几个拧成一根 皮鞭来抽打我。他们嘲笑我的整洁,嘲笑我的澳洲口音。所以才想“试着模仿伯 纳德的样子,轻轻咬着舌头说一说拉丁话。”他把自己想象成一株花茎也是由于花 茎总是受到外界的“挤压 ,自身与“纤维 一样都是脆弱敏感的,害怕外界的震 动。 伯纳德天生对词语有着非凡的感受力,他总是“滔滔不绝,口若悬河 ,“说 着由一串串辞藻连缀而成的连珠妙语,兴致越来越高涨 ,沉浸在用“华丽的词藻 编织的想象当中,创造了他的想象王国“埃尔维顿。并在生当中都注意着对词 汇的记录,在他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写满了最终用来完成一部伟大著作所积累 的各种词汇,可以相互替换的词,突然想到的词,如“蝴蝶的齑粉等等。甚至 5 从小说海浪看想象与通感在隐喻世界生成中的作用 想象人们“通过词藻相互融入了对方。组成了一个虚幻缥缈的王国 。伯纳德之 所以会记录词汇,准备写作一部著作,并有人们能通过词汇相融的想法,都是因 为他对语言的敏感。 而在奈维尔身上所体现的关于听说的死亡故事的想象:“再去回味一下昨天晚 上当厨子反复调整火门的时候,我透过转门听到关于那个死人的事情而产生的感 受。他被发现时,喉咙已经被割断。苹果树的叶子僵化在空中;月亮炫目地照射; 我连抬起脚登上楼梯都无法做到。他是在水沟里被发现的。他的血汩汩地顺着水 沟流去。他的下颌惨白得就像死掉的鳕鱼。我要永远把这件严酷、无情的事件称 作苹果园里的死。天上飘着灰色的云;下面就是这棵难以宽恕的树;这棵裹着 银灰色树皮的不可饶恕的树。奈维尔对死亡的场景的具体想象,来自他的个人体 验,因为他“那么容易疲劳,总是一副病歪歪的样子 ,使其他人认为他虚弱到不 能跟他们一起散步的程度。由于身体的虚弱,奈维尔相对于其他人来说更容易产 生对死亡的想象。 由于路易斯、伯纳德和奈维尔的感受不同,他们所产生的想象也是不一样的, 或者说虽然都有想象的能力,可由于获得了不同的感受,就会从不同的角度去进 行想象。联系前面所说的,对太阳一天中不同位置和人生中不同阶段的相似感受, 产生同样的想象角度。可见,感受有影响想象的作用,有什么样的感受,就会产 生与这种感受类似的想象。 童年记忆与颜色的通感 通感“s y n a e s t h e s i a 一词源于希腊语,“s y n 一代表“熔合 ,“a e s t h e s i a ” 意为“感觉 ,顾名思义即感觉上的相互熔合与相互交流。亚里士多德在灵魂 论第二卷第八章中,认为描述声音的词类“有取于触觉方面措辞的隐喻 ( 1 w r a q o o p a v ) ,“声音的高与低与触觉之为利或钝是类同的 。意思是说,描述 。林崇德,杨治良,黄希庭主编:心理学大辞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 0 0 3 ,下册,第2 4 7 3 页。 。亚里斯多德的灵魂论和自然诸短篇是相互独立的著作,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灵魂论及其他将二 者同时收录。转引自王志红:通感隐喻的认知阐释,修辞学习,2 0 0 5 ,第3 期。 6 河南大学文学院2 0 1 0 届硕士学位论文 触觉与听觉的词汇之间是存在关联的。结合这两种观点,如果在词汇上,听觉与 触觉之间的通感是存在的,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推断出,人们对感觉的不同描绘方 式之间,也是存在互相解释和替代的基础的。 印象派绘画理论可以用来很好地解释这个推断,用色块来表示对物体的整体 印象,就是利用视觉与部分感觉的通感,来表达自己的整体感受,这是部分感觉 对整体感觉的表述,是利用视觉感受对整体感受的表达。语言学上也有类似的例 子,比如英语“l o u d ” 一词,既表示声音很大,也表示颜色很鲜艳。这可以作为 听觉与视觉通感的例证。 小说中童年印象与颜色之间则更类似于印象派绘画的例子,即视觉对整体感 受的表达。颜色给人的感觉与事件给人的感觉相通,对颜色的感受真实地还原了 事件在记忆中的位置,在由生到死从不停歇,汩汩流动的记忆里,用颜色当坐标, 寻找到对应的人与事。路易斯总是认识到“在这儿我是一个穿着灰色法兰绒制服 的男孩 ,“我是一个穿着灰色法兰绒制服的男孩 ;罗达也强调“我所有的船只都 是白色的,“我不要蜀葵或是天竺葵的红色花瓣。我要当我把洗脸盆倾斜起来时 可以飘动的白色花瓣。作者让人物用颜色给自己定位,寻找在生死流程中那些有 意义的刹那间感受到的此时此地“只有在这儿是这样的;只有此时是这样的 。 伍尔夫用颜色点缀出事件,也许用事件并不合适,而应该是时间点。如果说 那些由细节织就的情节是汩汩的溪流,像时间一样不停不歇,那么那些颜色就是 突然出现又突然消失的一个个小小漩涡,代表了“只有在这儿是这样的;只有此 时是这样的 。颜色就是时间点,是某个时刻,突出在由生到死的千篇一律的流程 上的,有意义的记忆。 联系全文,我们不难找到作者对“此时此地 的强调,小说反复提到“此刻 , “现在”,“就在这儿”等词,并表示出对于整体的人生来讲,随波逐流、按部就 班的生活并不能具有多少价值,在随时笼罩着死亡的人生里,一切的经营奋斗都 西丁宁:西方美学史十五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3 第3 9 8 页。 。周纪康、江西河、吴经训、吴庸、曾道中:当代英汉详解词典,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 9 8 5 ,第6 3 7 页。 7 从小说海浪看想象与通感在隐喻世界生成中的作用 是虚无荒谬的,然而在这样的人们的生活中,只有意识到自身感受的“此时此地” 才是有意义的。这种有意义的“此时此地 感在小说的第一个章节里,就由不同 的颜色加以定位,即用颜色给感受定位,或说用视觉感受给整体感受定位。 第二节树荫下的人生 小说海浪死亡主题的出现与持续 作为小说分割章节的对太阳与海浪的几段描写中,除去开头与结尾两章,有 “太阳正在升起 、“太阳升起来了 、“太阳垂直俯瞰海面”、“太阳高悬中天 、“太 阳已经偏离中天、“太阳落得更低了 、“太阳正在西沉等场景。与这些场景相 对应的是六位主人公人生的不同阶段,少年、青年、成年、壮年、中年、老年等。 在这些阶段里,路易斯没有像其他人继续学业,而成为一名公司职员并取得了成 就;伯纳德有了以夫人孩子房子狗儿为代表的快乐平凡的生活;奈维尔有着许多 证书来证明自己优秀,经历了对爱情的沉迷并最终形成了对一切的冷漠;苏珊对 自然转而对儿女的热爱,成了她生活的主调;珍妮在所有时期都吸引着异性并以 此为乐;罗达永远怀着不安定的惊惧,并永远怀着掩藏自己的企图。在这些连贯 不停的生活中,有一件事物,或说对这一事物的关注贯穿始终,那就是死亡。 “可是我们的命运,我们所有人的命运,均己被这苹果林、被这我们无法跨 越的、不可饶恕的树注定了。”奈维尔在小说开始一章,听说一个关于发生在苹果 园中的死亡事件时,就在太阳刚升起、生命刚开始时,感到了死亡的迫近。如果 说第一章借由奈维尔之口,将死亡呼唤显形,且在最后一章以伯纳德之名,表明 对死亡的态度的话,那位于中间的七个章节则是笼罩在死亡穹顶下的人生部分, 因为奈维尔将第一次出现的死亡与树木联系在一起,我就姑且把这部分笼罩着死 亡的人生称为树荫下的人生。 “太阳正在升起 一章中并没有提到死亡,只交代了主人公们的学校生活, 第一次上学,第一个暑假,和毕业。然而在这里通过他们的眼睛,让另一个人物 8 河南大学文学院2 0 1 0 届硕士学位论文 珀西瓦尔出场,这个在以后每个章节中都将被提到的人物,而他被提起的原因, 却总是他的死亡。 伯纳德在“太阳升起来了 一章中,第一次提到“柳树”,这和他在“太阳已 经沉落 一章中再次提起形成呼应。就像在各章奈维尔总提起苹果树,罗达总看 见摞着正方形的长方形一样。在英语中柳树( w i l l o w ) 有这样的用法:短语w e a r ( 穿、戴) t h ew i l l o w 是服丧的意思。 在“太阳垂直俯瞰海面 一章中,路易斯对罗达所倾诉的“种种欲念, 现在冒了出来,将我们淹没在它们翻腾的浪波里。痛苦和嫉妒,羡慕和欲望,还 有种比它们更为深沉,比爱更为强大、更为隐秘的东西。行动的声音响了起来。 听,罗达( 因为我们是心心相印的,我们的手贴在冰凉的坟头上) ,听那要求行动 的凌乱、急促、亢奋的声音,听那猎犬追逐猎物般的声音。 纵观全文,我们会知 道这是死亡在追逐的声音,路易斯在刚开始听见的那头跺脚的巨兽,在他以后生 活的各个阶段中都不停出现,那脚步声催促他一步一步实现自己的生活计划,从 自卑、无力进入大学,到比他人更早地成为公司职员,并最终通过获取财富成为 一名体面的绅士,路易斯一直在努力争取能够化解自己自卑的资本。这是一种具 有代表性的面对死亡的态度,时时刻刻感到死亡的迫近,从而不停歇地为实现愿 望拼搏奋斗。 “太阳高悬中天 一章里,珀西瓦尔的死亡,让那棵“无法逾越的大树”矗 立在了每个人面前,他们第一次用各自的方式去与之打交道,这是珀西瓦尔的死 亡,这是对待他人的死亡的态度,但高悬中天的太阳已经透过这棵树,将一切死 亡的阴影洒在了每个人身上。 在“太阳已经偏离中天 一章中,似乎每个人都十分适应并满意自己现在的 处境,无论那与初衷是否一致,然而珀西瓦尔的死亡仍在不停地被提到。 尤其在“太阳落得更低了 一章中,死亡的阴影浓重起来,每个人物都开始 了与它的直接对话。伯纳德在房予孩子夫人小狗的平庸生活中感到厌倦,他逃离 。英语成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7 2 ,第1 8 0 4 页。 9 从小说海浪看想象与通感在隐喻世界生成中的作用 这种生活去罗马度过了十天,他那一直为之做着准备的“真正的故事 仍旧尚未 找到,并且他“已经开始怀疑:世界上果真有什么故事吗? 他说“我已经因为 活得太久而失去了某些愿望。”被习惯遮蔽着的生命,“只有当它把它的方方面面 全部向很多人敞开时,才会焕发出熠熠的光彩。让他们失败,让我变得千疮百孔, 如同燃烧的纸张一样渐渐消亡吧。 苏珊自问:“那道阴影是从什么地方进来的? 她所珍爱的自然地乐趣与孩子带来的安慰,如今都令她感到腻烦,“这具身躯也令 我厌倦。 珍妮不再年轻,“成千上万的人已经死去。”“我还活着。 奈维尔听到许 多声音:“就好像一阵枪弹齐发,一棵树倒了下去。这些就是伦敦夜间的声音。 这时,我听到我期待已久的那个声音。那个声音越来越响,越来越近,它犹豫片 刻,在我的门口停住。我喊道:快进来呀。快来坐在我的身边。坐在这把椅子旁 边。一点也不新鲜的幻觉使我忘乎所以,我喊着:快走近一点,走近一点啊。堋 被宿命感折磨的路易斯觉得“生活对我来说一直是一件可怕的事情。”罗达去了西 班牙的一座山峰,躺在行进中的骡子的背上想象着死亡,“我要假想这匹骡子的脊 背就是我的床,假想我正躺在上面,即将死去。 罗达在“太阳正在西沉 一章中说到“雷恩建造的宫廷像一首演奏给大厅里 冷淡乏味的听众听的四重奏,样子是个长方形。长方形的上面摞着一个正方形。 我们说:这就是我们的住处。现在,那座建筑已经可以看见了。几乎没有什么 东西留在外面。 雷恩是英国建筑师,在1 6 6 6 年的英国大火之后,他设计了包括 著名的圣保罗教堂在内的五十多所教堂。这里用其建造的宫廷来比喻住处,并点 明这住处是上面摞着正方形的长方形,一个西式墓地的形象就呼之欲出了,长方 形自然是墓穴,而上面的正方形则是墓碑。 以死亡为代表的共同标准连结想象 在维柯的新科学中,他详细地辨析了共同的意义以及共同存在的必然, 使我们有理由相信存在这样一个“共同标准 。借助维柯的考证,共同( c o 姗o n ) 的意思“一整个阶级,一整个人民集体,一整个民族乃至整个人类所共有的不假 l o 河南大学文学院2 0 1 0 届硕士学位论文 思索的判断 。并经过实际的调查研究提出了明确的事例:“一切民族无论有 怎样的差别“都保持住下列三种习俗:( 1 ) 他们都有某种宗教;( 2 ) 都举行隆重 的结婚仪式;( 3 ) 都埋葬死者。 应该注意的是,结婚与埋葬并不等同于结合与 死亡,这种区别正是人与其他生命形态的本质区别。宗教、结婚与埋葬,维柯提 出的这三种全人类范围内的共同点,其实更偏向于形而上( 这里对“形而上 的 界定,即人们关于感受方面的探讨) 的领域。就是说无论有地域、气候、外貌等 等再多方面的差别,在人类这个范畴内,在感受领域是有一个共同标准的。 在伍尔夫小说中的死亡,就与自然界中生命停止新陈代谢活动的状况是不同 的,它属于感受领域。这种感受正是维柯所说的人类共同习俗之一埋葬死者里所 指的死亡。对它的各种感受也应该有一个共同遵守的标准,这个共同标准使这些 感受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种种想象具有相似性、可互为解释。 不同的人会对死亡产生不同的想象。奈维尔将死亡想象成一棵无法逾越的树, 路易斯把死亡当做一只野兽,而罗达则把死亡看做上面摞着正方形的长方形。奈 维尔会有树的想象,是因为他最早对死亡的记忆与之有关,在他听到关于一个人 死在苹果树下的故事时,死亡就与树的形象联系在了一起。路易斯永远对自己感 到自卑,所以才把死亡想象成巨兽,并不停地蹬脚,他自己的处境就是无时无刻 不被巨兽追赶的窘迫状态。罗达不知如何与人相处而产生的对他人的畏惧,使她 把死亡看做墓穴,她觉得那里是“住处 ,从死亡里去寻找安定感。 这些想象虽然处处留有个体体验的烙印,但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标准,即对 死亡的思考,这个标准使这些想象有了可以互相联系的理由,把它们连结在一起。 无论是树、野兽还是墓穴,这些都是对死亡的感受,有共同的特点。树木是难以 宽恕、银灰色、不可饶恕的,绝对并非枝繁叶茂、生机盎然。野兽是不停蹬脚、 像就要追赶过来的,而非神色安然、态度友好。墓穴是类似于教堂一样肃穆的, 而不是金碧辉煌、鼓乐齐鸣的。由此可以看出,无论什么人,对死亡总体的印象 都是阴沉压抑而非欢欣鼓舞,即便当做住处,也绝不是什么安乐的所在。 西( 意) 维柯:新科学。朱光潜译,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 0 0 6 ,第2 4 页。 廖( 意) 维柯:新科学,朱光潜译,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 0 0 6 ,第2 4 页。 l l 从小说海浪看想象与通感在隐喻世界生成中的作用 那么对所有人们能因之产生共同感受的事物来说,人们的想象虽然千差万别, 但最后的引起想象的总体感受都是有相通之处的。依靠这些感受连结在一起的想 象,正是构成一个共同隐喻世界的主要建筑材料。 这些连结在一起的想象,同时也是深层次的通感产生的基础。 连结的想象表达相同的抽象感受,形成深层次的通感 在上一节提到的亚里士多德对通感的看法里,他所提到的感觉上的相互解释 也并未限定在某个人自身的感觉上,也就是说,有些感受对所有人都适用。比如 他举的例子,声音的高与低与触觉之为利或钝,又如对死亡的印象与对压抑的感 受。这种对所有人的适用性,就是潜在的共同标准在通感上的体现,而深层次的 通感则是包括除人的“眼耳鼻舌身 外的“意的通感。 “眼耳鼻舌身意 是佛教经典心经中对人的各种感觉的归纳,其中写道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渡一切苦厄。舍利子,色 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 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 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 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 如何能“五蕴皆空 ,做到“色 即是空 呢? 要“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也就是把这些会引发人的 感受的具体感觉祛除掉:眼观色,指的是视觉;耳听声,指的是听觉;鼻闻香, 指的是嗅觉;舌尝味,指的是味觉;身能体会到触,指的是触觉。而“意 和它 对应的“法”,则是人的感觉中比较抽象的一种,与西方物理学中所说的“t h es i x t h s e n s e 有些相像。 既然“意”和“t h es i x t hs e n s e ”是并列于其他五种感官的,那么它们也可 以与之产生通感。而由于自身的抽象性,它们的出现,即“法,要伴随对各种事 物的依附,在表达同样的“意 时,这些被依附的事物之间所产生的联系,似乎 。慧净法师:心经笺释,涵芬楼,民国十二年( 1 9 2 3 年) ,第2 0 8 页。 o 对第六感官的认识与调节,载物理,2 0 0 5 年3 月刊,第1 8 0 页。 1 2 河南大学文学院2 0 1 0 届硕士学位论文 也应被称为通感。小说里奈维尔将死亡想象成一棵无法逾越的树,路易斯把死亡 当做一只野兽,而罗达则把死亡看做上面摞着正方形的长方形。这里的树、野兽 和长方形,本来是毫不相关的几个事物,而由于人物对死亡的感受,也就是“意”, 依附在它们上面,把这些事物变成了掺有人的感受的想象物,即形成了各种“法”, 我们在这部小说的语境下,由于共同的“意,对这些想象物( “法”) 产生了相似 的感受,形成通感。结合上面对经由共同标准连结在一起的想象的论述,也可以 推断为,连结在一起的想象,就是产生深层次通感的基础。因为这些想象就是共 同的“意 的依附,这些想象是不同的“法,它们对相同的“意 的解释,是使 它们产生通感的原因。也可以说,深层次的通感,是想象事物间的互为解释,这 些想象事物是具体而不同的,但它们都传达相同的抽象感受。 第三节直面死亡 对死亡进行充分想象后的归纳 小说海浪最后一章“太阳已经沉落 与其他各章不同的地方是,不再将 叙述角度在六个人物中进行转换,而只选择伯纳德对每个人物的结局和感受进行 总结,虽然只明确地提出罗达已经死去,其实在描写中已经暗示了所有人物的死 亡。包括作为叙述者本身的伯纳德,在对死亡宣战后,也由文章末尾“海浪拍岸 声声碎 一句,暗示了其结局。作者选择对语言敏感的伯纳德作为最后一章的唯 一发言人,巧妙地完成了他一直想要写作一部伟大著作的梦想,虽然最后伯纳德 认为那个写作的梦想并没有什么意义,但作为对从六个进而对其所代表的全部人 生活的总结,伯纳德已经完成了一部真正伟大的作品。 在前面的章节当中,虽然都有对死亡的描述和印象,但都是通过想象物来传 达,并未直接就其进行思考。而在这一章当中,死亡成了伯纳德重要的思考对象, 他不仅给每个人物做了总结“我们朋友的个性特征记录,而且给死亡下了定义, 确定了形象。 从小说海浪看想象与通感在隐喻世界生成中的作用 “我曾经讲到那个在很多次惊人的历险中始终伴随着我的自我;那个在所有 人都已上床睡觉的时候,仍然坐在炉火前、用拨火棍捅着炉灰的忠心耿耿的人; 那个一直都是那么神秘的人,他总是怀着突然增长了的自尊心,坐在一座山毛榉 树林中,坐在河畔的一棵柳树旁,俯身在汉普顿宫的阳台栏杆上;那个总是能在 紧要关头保持镇定,用汤勺敲着桌面,说着我不同意的人。 然而,现在“这 个自我却没有任何回应。 “生活已经把我给毁了。当我说话的时候,既没有附和 的声音也没有反驳的声音。这是比朋友的死、青春的死更为真实的死。 “一个没 有自我的人,我这样说。一个斜靠在门上的笨重的躯体。一个死去的人。怀着无 动于衷的绝望,怀着全部破灭的幻想, “我说过,如果没有一个自我,没有分量 也没有形象,那么叫我现在如何在一个没有分量、没有幻想的世界继续活下去 呢? 在这里,伯纳德将死亡定义为“没有自我 ,没有自我才是“真实的死 。 “一头浑身土色、粗俗不堪的田野上的动物会直立起来,机智多谋、不遗余 力地跟那些绿色的树林、绿色的原野,以及那些一边咀嚼一边迈着整齐的脚步往 前走的绵羊进行战斗。”“而且浪潮也正在我的胸中涌起。它昂着头,拱着背,翻 腾而起。我又感觉到一种簇新的欲望,犹如某种东西从我心中升了起来,就像一 匹骄傲的骏马,骑手先用马刺一催,随即又紧紧地勒住马头。现在,我骑在你背 上,当我们挺直身子,在这段跑道上跃跃欲试的时候,我们望见那正在朝着我们 迎面冲来的是什么敌人啊? 那是死亡。死亡就是那个敌人。我跃马横枪朝着死亡 冲了过去,我的头发迎着风向后飘拂,就像一个年轻人,就像当年在印度骑马驰 骋的珀西瓦尔。我用马刺策马疾驰。死亡啊,我要朝着你猛扑过去,绝不屈服, 绝不投降! 伯纳德确定了死亡的形象,“死亡就是那个敌人 。 想象是使感受具体化的一种心理活动 感受是抽象因而不易被描述的,而想象则为其具体化提供了一条道路。就如 同小说中奈维尔将死亡想象成一棵无法逾越的树,路易斯把死亡当做一只野兽, 1 4 河南大学文学院2 0 1 0 届硕士学位论文 而罗达则把死亡看做上面摞着正方形的长方形。 萨特在其为获得高等文凭而写的论文心理生活中的影像:作用和本性中 说到“影像( i m a g e ) 是一种活动,而不是一个物。影像是对某物的意识。 他为 了解释这个结论,举了一个例子:在他桌子上面放的一张白纸,他看着它时,能 够了解它的形状、颜色、位置,但其存在并不取决于他的意愿,即不取决于任何 自发性。它是一种惰性的在场,即自在的存在。但当他转身看向墙壁时,他能意 识到那张纸仍然在那里,但它作为惰性的在场并未与他产生联系,而是以一种影 像的方式( 动态的) 存在。产生这个影像活动的原因,是因为他“不仅仅注意结 构,而且还注意个体性本身。”也就是说人们除了在意识到一个事物的各种属性 之外,还意识到它的存在。按照萨特的说法,这些影像都是意识,也即都是感受 层面的存在。而想象( i 舱g i n e ) 则促使这些单纯的感受具体起来,也可以说想象 能赋予这些感受活动以意义。 分辨一下影像和想象间的关系是有必要的,英语影像( i m a g e ) 在法语中对应 的是( i a 9 6 ) ,它们都具有动词词性,代表萨特所说的那种注意到个体本身的意 识活动。英语中的想象( i m a g i n e ) 对应法语( i a g i n e r ) ,它们也都是动词,而 其相对应的名词分别是( i m g i n a t i o n ) 和( i m a g i n a t i o n ) 。这两个名词是想象力 和想像的意思,一个意思是指具有“注意到个体本身的意识活动 的能力,一个 意思是指通过“注意到个体本身的意识活动 所获得的客观对应物。然而为何萨 特用想象的名词形式( i m a g i n a t i o n ) 来对应自己所说的意识活动影像( i m a 9 6 ) 呢? 我想他认为这种意识活动的物化形式,是通过人脑中的某个固定想象物来确 定下来的。 影像这种意识活动是人类所共有的一种机制,它的产生有赖于人的生理构造, 但对它的讨论则主要来自人对自身心理的认识。无论如何,基于对自身最基本的 了解,我们知道,人都能产生这样种心理活动,即在并不看见自在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