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家世旧闻》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家世旧闻》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家世旧闻》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家世旧闻》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典文献学专业论文)《家世旧闻》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家世旧闻是陆游撰写的一部笔记。据推测。成书时间约在南宋淳熙三年 至九年闻。 笔记以“家世”为名,书中主要内容与陆游的高祖陆轸、曾祖陆琏,以及祖 父陆佃、叔祖陆傅、父亲陆宰等诸多先辈的事迹有关,以陆轸、陆佃和陆宰的事 迹为详。此外,还包括一些涉及陆游的外家唐氏家族前辈的遗事轶闻。所涉及的 时间,从宋真宗到宋高宗八朝约一百余年。笔记的内容,包括社会政治、制度、 道德、陆氏先人的交游以及官场掌故等,其中,部分史料为此书仅见。对研究宋 代制度以及陆游的家世来说,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今人孔凡礼先生在整理家 世旧闻时,曾就书中部分内容撰文进行探讨,目前尚未见有其他学者以该书为 对象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 本论文运用文献学方法,在全面收集并深入分析相关史料的基础上,对于该 书的版本和流传,以及书中所涉及的诸多内容,进行详密的整理和考订。并在今 天陆游研究和宋史研究的基础上,就部分史料的内容,提出自己新的见解或进行 资料方面的补充。 关键词:陆游家世旧闻版本文献价值 “j i a s h i j g u w e n ”i san o t ew r i t t e nb yl uy o u i ti sg u e s s e dt h a tt h e b o o kw a sf i n i s h e db e t w e e nc h u n x i ( 淳熙) 3 r dy e a ra n d9 t hy e a r 。t h es o u t h o fs o n gd y n a s t y t h eb o o ki sn a m e dw i t he x t r a c t i o n ,t h em a i nc o n t e n ti sr e l a t e dt ot h e s t o r yo fl uy o u sp r e d e c e s s o r ,1 i k et h el uz h e nl uy o u sg r a n d - d a do f g r a n d - d a d ,l ug u iw h oi sl uy o u sf a t h e ro fg r a n d - d a d ,l ud i a nw h oi s l uy o u sg r a n d - d a d ,l uf uw h oi sl uy o u sg r a n d u n c l e ,l uz a iw h oi sl u y o u 7sf a t h e ra n ds oo n ,i nw h i c hl uz h e n 、l ud i a na n dl uz a i ss t o r i e s a r em o r ep a r t i c u l a r b e s i d e si ti n c l u d es o m es t o r i e sa b o u tt h eg r a n d m o t h e r o fl uy o u t h es p a no ft i m ei sm o r et h a n1 0 0y e a r s ,f r o mz h e n z o n g ( 真宗) t o g a o z o n g ( 高宗) o f s o n gd y n a s t y t h ec o n t e n to f b o o kr e l a t e d t op o l i t i c s , s y s t e m ,m o r a l it y ,t h es t o r ya n da n e c d o t e so fl uy o u sf o r e f a t h e r s i n t h eb o o k ,p a r to fh i s t o r i c a lm a t e r i a l si se x c l u s i v e i th a sg r e a tv a l u e t os t u d yt h es y s t e mo fs o n gd y n a s t ya n dl uy o u se x t r a c t i o n w h e nm rk o n g f a n l is o r t i n go u tt h eb o o kj i a s h i j i u w e n , h ep r o b e di n t op a r to ft h ec o n t e n t a tp r e s e n t ,n os c h o l a rh a sd o n es t u d yo nt h eb o o ki na l l s i d eo rs y s t e m i c v i e w m a k i n gu s eo ft h em e t h o do fp h i l o l o g y ,a tt h eb a s i co ff u l 卜s c a l e c o l l e c ta n dd e e p l ya n a l y z ec o r r e l a t i v eh i s t o r i c a lm a t e r i a l s ,t h ep a p e r s e t t l ea n dd ot e x t u a lr e s e a r c ha n de m e n da b o u tt h eb o o ke d i t i o na n ds p r e a d , a n dt h ec o n t e n to ft h eb o o k a tt h eb a s i co fs t u d yo fl uy o u a n dt h eh i s t o r y o fs o n gd y n a s t y ,t h ep a p e rp u tf o r w a r dn e wv i e wa n dd o e ss u p p l e m e n ta t t h em a t e r i a lt op a r to fh i s t o r i c a lm a t e r i a l s k e yw o p d ) :l uy o u ,j i a s h i j i u w e n ,e d i t i o n ,t h ev a l u eo fa n c i e n tl i t e r a t u r e 勘误表 论文页码行数原文修改为 32 2 秦桧死,后加“陆游” 33 1列传第一百五十四 陆游传 1 01 0楚公后加“l 陆佃) ” 1 23 3着著 1 73 0着著 2 12 3 曾曾 2 22 5传 傅 3 63 4 曾曾 3 72 81 9十九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 成果据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其他个人已经 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 文中作了明确说明并表示谢意 授权使用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华东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校有权保 留学位论文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版和纸质版。有权 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有 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 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罢出对 训0 7 j 仇 导师签名: 吼必 前言 前言 家世旧闻是陆游撰写的一部笔记。 有关家世旧闻的具体写作时间,今己无从考订。根据书中叙述的内容以 及所涉及的史料来推定,陆游撰写该书的时间,应该在南宋淳熙三年至九年之间。 由于家世旧闻记载的史事,多为作者直接采自先人传闻,外人或无从得 知,故成书后颇引起当时以及后世一些学者的关注。南宋著名史学家李焘在他的 续资治通鉴长编中,曾两次引用了其中的三条记载。现存明人纂辑的永乐 大典残卷中,亦见所引家世1 日闻资料三条。残卷仅为全书的一小部分,实 际引用的情况当远不止此,其文献价值由此可见一斑。 亦缘此,历代藏书家对家世旧闻一书都有较高的评价。如明李盛铎在影 抄穴砚斋写本家世旧闻的跋中盛赞此书为“书库中之秘笈也”。邓邦述在穴 砚斋写本家世旧闻的跋中亦称此书“不可谓非警人秘笈矣”。 南宋以来,足本家世旧闻( 即二卷本) 是否有过刻本,不得而知,至少 在明代以后,便只是以辗转传抄的方式流传,亦罕见著录,如中国丛书综录 亦只著有一卷本。保存至今的二卷本,据查国内仅存写本两种,故极为罕见。1 9 5 7 年,孔凡礼先生在北京图书馆善本部发现了一部属于早期抄本的明代穴砚斋本 家世旧闻( 二卷本) ,至1 9 9 3 年l o 月,在南郑县南湖召开的陆游国际学术讨 论会上,首度公布了有关家世旧闻内容的诸多细节。同年1 2 月,由孔凡礼 先生点校整理、中华书局出版的家世旧闻面世。然近十多年来,尚未有学者 以该书为对象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 家世旧闻所记的大部分内容,都与陆游诸多先人的事迹有羌尤以陆轸、 陆佃和陆宰的事迹为详。此外,还包括一些涉及陆游外家唐氏家族前辈的遗事佚 闻。涉及的时间范围,包括了从宋真宗到宋高宗八朝约一百余年。书中的内容, 包括陆氏先人的交游以及官场掌故、学术、诗词、道德等,部分史料为此书仅见。 家世旧闻分上下两卷,共叙事一一八条。所记述的内容,对陆游家世及 宋代政治制度的研究,提供了新的直接可靠的史料。如有关陆游先人的情况,和 外家质肃公唐介及其子孙事迹的记载,有宋史本传所未及者。以于北山先生 的陆游年谱为例,引证宏富,叙述精详,无疑是研究陆游的权威著作之一, 惜似未能得见家世旧闻的相关内容,因而个别地方的内容,亦不得不暂付阙 如。今据家世旧闻,可对陆游家世及外家唐氏谱系的内容,进行修订及补充。 家世旧闻所记陆游祖、父等前辈所言亲身经历的朝廷政事,对于深入了 解北宋后期,尤其是徽宗一朝史事不无裨益。笔记所述的内容,亦有助于我们对 宋代一些重大史事的理解。 如记景裱年间科举取士制度,虽当时已实行“糊名”之制,实际上,唐代的 前言 “兼文行取士”的做法,在地方上依然十分流行;又如所抄录的举荐官员的 举 职方奏草及台移,举状的完整和详细,十分罕见,是研究文官转官考课的 第一手资料;所记陆轸除纠察在京刑狱之敕文,述纠察在京刑狱之职事,亦 为他书所不详。 又如关于宋徽宗改年号为“建中靖国”的原因,宋代许多笔记的记载,皆以 为“大公至正”,是在当时激烈的党争中,寻找一条中间道路。然据家世旧闻 卷上第二十一条陆佃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揭示了徽宗“所谓建中”,只不过是 出于“父子之爱”的考虑,勉强接受的一种权宜之计,内心倾向早已非常明确。 陆佃其时官至尚书左丞,身居高位,熟悉本朝掌故,且学风严谨,他的看法是值 得我们关注的。又如卷下第四十九条,叙唐意从历史和现实两个方面考虑,提出 “边鄙百年无事之策”,惜不被北宋朝廷所重视。 此外,家世旧闻中记载的一些宋人诗句,亦有不见于今传各书,故可为 研究宋代文学资料时辑轶之用。 2 第一章关于家世旧闻 作者以及版本的流传情况 第一章关于家世旧闻作者以及版本的流传情况 第一节作者情况简介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 今浙江绍兴) 人,生于宋徽宗宣和七 年十月十七日( 公元1 1 2 5 年n 月1 3 日) ,卒于宋宁宗嘉定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 ( 公元1 2 1 0 年1 月2 6 日) 。 陆游出生于一个世代官宦之家。从北宋前期起,陆氏家族几乎历代都有人 通过科举考试,步入仕途为官。以陆游的直系亲属为例,他的高祖陆轸为真宗大 中祥符五年( 1 0 1 2 年) 进士,官祠部员外郎、集贤校理,曾祖陆硅曾任睦州录 事参军,知奉化、天长二县。陆游的祖父陆佃,更是官至尚书左丞,父陆宰徽宗 时曾为淮西提举常平、京西路转运副使等。所以,在记述陆游先人的言行中,不 乏与当时一些社会影响较大的著名人物交往的记载,亦有先人对一些亲身经历的 重要事件的回忆。 陆游的家世,又是一个书香门弟之家。陆氏家族世代保持了好读书和藏书 的传统,不乏学识渊博者,如陆佃有陶山集、尔雅新义、埤雅传世,并 曾参与修撰神宗实录、哲宗实录等编修。家世旧闻亦有多处记载了有 关其先辈学识、诗词情况。如关于陆佃精于礼学,学识渊博,因而得到神宗赏识。 陆家藏书颇丰,高宗绍兴十三年( 1 1 4 3 年) 朝廷建秘阁,诏求天下遗书,首命绍 兴府录陆宰家藏书上报,计一万三千卷有奇。1 陆游幼年,正遇金兵入侵,遭逢社会动乱流离。十二岁能诗文,十八岁从 江西派诗人曾残学诗,弱冠时便有诗名。绍兴二十三年( 1 1 5 3 年) 赴试,主考陈 之茂擢为第一,秦桧怒孙秦埙名在陆游之下,诬贬考官,黜陆游。绍兴二十八年, 秦桧死,方得以出任福州宁德县主簿。2 孝宗即位,除枢密院编修官兼编类圣政所检讨官3 ,赐进士出身,因力主“亲 贤远佞”和“出兵抗金”,为当权者厌恶,被外放,除左通直郎通判镇江、隆兴 ( 宋) 施宿等撰嘉泰会稽志卷十六。求遗书”:。绍兴十三年,始建秘书省于临安天井巷之东,仍诏求 遗书于天下,首命绍兴府录朝请大夫直秘阁陆睾家所藏书来e 凡万三千誊有奇,时置局于班春亭命新 信州教授虞仲( 阙) 、新江东安抚白1 准备,差遣陆淞等数人校勘,书手百余人,再阅岁,乃毕,今四库所藏 多其本也。”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4 8 6 册页3 5 7 。( 来) 李心传撰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五十:“上 自书右文殿、秘阁- 二榜,命将作监米友仁书道山鼋榜。且令有司即直秘阁陆宰家录所藏书来上”中华书局, 1 9 5 6 年7 月,页2 4 1 9 。 2 宋史卷三百九十五列传第一百五卜四:“桧死,始赴福州宁德簿。”中华书局,1 9 7 7 年1 1 月第3 4 册,页1 2 0 5 7 。宁德县忐( 乾降四十六年刻本) 卷三历官,。主簿”题名:。陆游。山阴人绍兴二十 八年任。”( 清) 卢建其修,张君宾纂,宁德县地方志编纂办公室出版,1 9 8 3 年,页2 2 9 。邱鸣皋陆游研 究札记,认为陆游受任宁德县主簿当在绍兴二十七年( 1 1 5 7 ) 冬,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 0 0 1 年第2 7 卷第4 期。 3 邱鸣皋陆游研究卡l 记 认为陆游迁枢密院编修官时间应为绍兴三十一年冬。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 0 0 1 年第2 7 卷第4 期。 第一章关于家世旧闻作者以及版本的流传情况 五年,复任夔州通判。后为四川宣抚使王炎幕宾,协助王炎抗金。乾道八年,除 成都府安抚司参议官,后又任职于蜀州、嘉州、荣卅| ,继在四川置制使范成大幕 任参议官,自号“放翁”。 淳熙五年( 11 7 8 年) 春东归,任提举福建路常平茶事。六年秋,提举江南西 路常平茶盐公事。次年,江西灾荒,陆游急于救灾,未经朝廷同意即开义仓赈济, 以“擅权”罪罢官。淳熙十三年,起用为朝请大夫,知严州,绍熙元年( 1 1 9 0 年) 奉召回京任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编修高宗实录。同年,以“嘲咏风月” 罪被斥归。嘉泰二年( 1 2 0 2 年) 、,以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及三朝史未就,诏游权 同修国史、实录院同修撰,免奉朝请,寻兼秘书监。三年,书成,遂升宝谟阁待 制,致仕。1 嘉定二年卒,年八十五。 陆游是我国南宋时期最著名的爱国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历史上诗作数量最多 的诗人之一。他十二岁就开始写诗作文,一生笔耕不辍。在七十余年的文学创作 生涯中,陆游留下了诗九千余首,词一百余首,以及诸多种体裁的散文作品。 陆游的主要著作,现存的有:剑南诗稿八十五卷,渭南文集五十卷( 其 中包括词二卷,入蜀记六卷) ,放翁逸稿二卷,南唐书十八卷,老学 庵笔记十卷等。其他尚有放翁家训及家世旧闻等。长期以来,家世 旧闻的传本以节本为主,1 9 5 7 年,孔凡礼先生在北京图书馆善本部发现了一 部完整的抄本,即明代穴砚斋二卷本抄本。1 9 9 3 年1 0 月1 1 日至1 5 日在南郑县 南湖召开的陆游国际学术讨论会上,孔凡礼向学界公开了自己的发现,介绍了以 往只见著录,而未得亲睹的陆游家世旧闻足本的基本情况。同年1 2 月,由 孔凡礼整理点校的家世旧闻在中华书局出版,至此,明代以来,四百多年间, 始终只是以写本形式,在极为有限的范围里流传的二卷本家世旧闻,终于在 世人面前展示了它的本来面貌。 第二节关于家世旧闻成书时间的推测 家世旧闻记述了陆游的高祖陆轸、曾祖陆琏,以及祖父陆佃、叔祖陆傅、 父亲陆宰等诸多先辈的事迹。此外,还包括一些陆游的外家唐氏家族前辈的遗事 轶闻,尤以陆轸、陆佃和陆宰的事迹为详,范围则涉及政治、经济、交聘、典章 制度、道德规范、学术、文学等诸多方面。 关于家世旧闻的成书时间,由于缺少记有确切时问的序跋,历来的相关 著录中也无线索可寻,始终未有一个明确的定论。本文参照孔凡礼先生( 家世 旧闻) 流传的经过及其他2 根据笔记的内容和其它相关材料,大致推定家 世旧闻成书在南宋淳熙三年至九年之间。 1 求史卷三百九l 五,第3 4 册,页1 2 0 5 8 。 2 孔凡礼古典叟= 学论集,孔凡礼著,学篼m 版社,1 9 9 9 年,页4 0 3 - - 4 0 4 。 4 第一章关于家世旧闻作者以及版本的流传情况 家世旧闻卷上“太傅赠真行大师诗”条,记叙陆游在福州见到高祖陆轸 的诗,“有题版在福州西禅寺”,陆游出任福州宁德县主簿,为高宗绍兴二十八 年( 1 1 5 8 年) ,其时,陆游三十四岁。其成书应在此之后。 家世旧闻有六条正文之后,注有“入笔记讫”字样。通过比对,这里所 说的“笔记”,即为老学庵笔记。由此来看,前者成书显然要早于后者。清人 瞿镛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卷十六“老学庵笔记”条引陆游幼子子通跋语,谓 老学庵笔记乃陆游“淳熙、绍熙间所著”。1 据此,我们大致可以肯定,家 世旧闻成书于绍熙前。 南宋著名历史学家李焘( 1 1 1 5 一儿8 4 ) 在续资治通鉴长编( 以下简称长 编) 中,两处征引了家世旧闻中的条目,共三条。2 长编卷三百四十八的注文引家世旧闻时,引文前冠以陆放翁之名。 按陆游剑南诗稿卷七和范待制秋兴3 ,有“贺我今年号放翁”之句,是 诗淳熙三年( 1 1 7 6 年) 九月作于成都。故李焘得见并援引家世旧闻,当在此 之后。 按长编卷首李焘进长编表所叙,孝宗隆兴元年( 1 1 6 3 年) 、乾道四 年( 1 1 6 8 年) ,李焘两次呈进长编部分成稿于朝廷。文献通考经籍考 载李焘四次进书状,具体记载是,一在隆兴元年知荣州时,先具建隆迄开宝十七 年事一十七眷上进;一在乾道四年,为礼部郎时以建隆元年至治平四年闰三月五 朝事迹,共一百八卷投进;一在淳熙元年知泸州时以治平后至中兴以前六十年事, 凡二百八十眷上进;一在淳熙九年知遂宁府事时,重别写进并举要目录,计一千 六十三卷六百八十七册投进。4 又据李心传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卷四“长 编”条5 ,李焘上长编全书于朝廷乃是淳熙十年( 1 1 8 3 年) 的事情。 陆游号“放翁”在淳熙三年,长编所引家世旧闻皆神宗元丰年间史 事,故李焘淳熙元年以治平后至中兴以前六十年事上进,书中当无可能引用冠有 “放翁”之号的家世旧闻,亦可见引用“放翁”之号的家世旧闻,当为淳 1 ( 清) 瞿镛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卷十六老学庵笔记条“老学庵笔记,先太史淳熙、绍熙间所著 也。绍定戊予刻之桐江郡痒,幼子奉议郎权知严州军事兼管内劝农事借紫子通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0 年,页4 2 4 。黄正烈士礼居藏书题跋记续所载陆子通跋语“淳熙、绍熙间所著也”一句,没有“绍熙” 二字。 2 长编卷三二六“神宗元丰五年五月癸未”纪事,卷三四八。元丰七年九月辛亥”纪事。上海师范大 学古籍整理研究所、华东师范大学古籍研究所点校,中华书局,1 9 9 5 年4 月第一版。 3 ( 和范待制秋兴:“策策桐飘已半空,啼鲎渐觉近房栊。一生不作牛衣泣,万事从渠马耳风。名姓己甘 黄纸外,光阴全付绿尊中。门前剥啄谁相觅,贺我今年号放翁。”剑南诗稿校注,钱仲联校注,上海古籍 出版社,1 9 8 5 年9 月,第二册,页6 1 1 。 4 文献通考卷一百九十三经籍考“续通鉴长编举要六十八卷”条,中华书局,1 9 8 6 年9 月第一版, 页1 6 3 7 。 5 ( 宋) 李心传撰,徐规点校,建炎以来朝野杂记甲集:“淳熙十年文简为遴宁守,始上其书,自 建隆至靖康凡九百八十卷,举要六十八卷,上甚重之,以其书付秘书省。”中华书局,2 0 0 0 年7 月,页 1 1 3 。 5 第一章关于家世旧闻作者以及版本的流传情况 熙九年知遂宁府事时重别写进。据此可知,李焘见到家世旧闻,至迟是在淳 熙九年。 由此,我们可以进一步将李焘见到家世旧闻的时间,确定在淳熙三年至 九年之间,推定陆游的成书时间在淳熙九年之前,基本上是没有问题的。 第三节关于家世旧闻的著录和版本情况 自南宋淳熙年问家世旧闻成书,迄今已历时八百余年,从文献著录的情 况来看,存世的版本非常有限,主要的流传本子皆为节本,所记内容不全,与原 书的本来面貌相去甚远。现根据孔凡礼( 家世旧闻) 流传的经过及其他2 中关 于家世旧闻的著录和版本情况,参照其他文献资料,分为足本和节本两条不 同的线索,并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辨析其中的源流沿承关系。 一、二卷本( 足本) : 家世旧闻成书以后,宋史艺文志、直斋书录解题等目录书籍皆 无著录。笔者在查找陆游先人的事迹资料时,偶然在上图藏清人陆钟英等纂修的 陆氏宗谱中,发现了南宋末著名学者王应麟2 为家世旧闻所作的序。云: “溢乎翰墨,传之百世,以风后学,孝思油然而生,深可为孝道之助。诗不云乎: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仰之非艰,行之惟艰。绍闻德言,后之人其懋哉! ”3 这是 迄今发现的宋人就家世旧闻一书进行评价的唯一记录,对于其真伪性还有待 进一步的考订。 南宋以降,有关家世旧闻的最早著录为明代文渊阁书目: “陆氏家世旧闻一部一册,阙。陆氏家世旧闻一部一册,阙。”4 按 文渊阁书目的编录完成于明英宗正统六年( 1 4 4 1 年) 六月。据该书卷首杨 士奇等题本称,书目中所收录的书,乃“自永乐十九年( 1 4 2 1 年) 南京 取回来”5 ,则知明建朝后未久,家世旧闻即为国家藏书机构所收藏。另外, 我们从保存至今的0 7 乐大典残卷中,可以寻到引用家世旧闻的内容若干 条,6 由此得知,家世旧闻一书,当时尚得以在一定的范围内流传。虽然文 渊阁书目著录家世旧闻的同时,分别注有“阙”字,似原书已散佚,不过, 根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卷八十五的说法,文渊阁书目著录的家世1 日闻, 1 孔凡礼古典文学论集,孔凡礼著,学苑出版社,1 9 9 9 年,页4 0 4 - - 4 0 6 。 2 王应麟( 1 2 2 3 1 2 9 5 ) ,字伯厚,号深宁居士。先世浚仪( 今扣j 南开封) 人,后迁居庆元( 今浙江鄞县) , 淳祜进十,官至礼部尚书兼给事中。学问渊博,于经史百家、天文地理等皆有研究,熟悉掌故制度,考证 博洽。所著有困学纪闯、玉海、诗考、诗地理考、汉艺文志考证、玉堂类稿、深宁集等。 3 ( 清) 陆钟英等纂修陆氏宗谱十七卷,首一卷( 江苏常州) ,清宣统元年( 1 9 0 9 年) ,木活字本,嘉 庆堂。第一册,上海图书馆。 4 文渊阁书目卷八荒宁号第一尉。( 清) 顾修辑读l 口i 斋丛书( 戊集) ,清嘉庆三年( 1 7 9 8 年) 荆川顾 氏刚奉,第3 6 册,页7 。 5 文渊阁书目题本,文渊阁四库伞书本。 “永乐人典卷一二0 六、卷一三一叫、卷一三旧九七、卷一二三叫( ) 川处衙0 f ,家叶闻条文。 6 第一章关于家世旧闻作者以及版本的流传情况 “正统时尚完善无缺”1 。则正统以后的若干年内,重新作了清理,两个“阙” 字,当为彼时所加。至于散佚的具体时间,则有待进一步的考证。 清人有关家世旧闻的最早著录,见于铁琴铜剑楼藏书目。是书卷十 六有云:“放翁家世旧闻二卷,旧抄本。宋陆游撰。原书出六俊袁氏所藏, 义门何氏所得。系从放翁初稿本传录后,或采之入笔记,故较今刊本附集后 者不同”。 按义门何氏,即清代著名学者、藏书家何焯( 1 6 6 2 1 7 2 2 ) ,何焯得书后, 跋日:“放翁家世旧闻上下二卷,康熙辛卯春,余偶从雍熙寺西冷摊得之, 袁永之家故物。汲古斧季十丈惊云:先人求之终身不得,何意近在郡城尚有完 本! 从余借传,欲开雕而未果,此则止于掇拾丛残耳。戊戌冬夜焯记。”2 文中所云袁永之,即袁裹( 1 5 0 2 1 5 4 7 ) ,字永之,号胥台,吴县人,举嘉 靖五年( 1 5 2 6 年) 进士,改庶吉士3 ,裹诗文俊爽,有胥台集二十卷,又有 世纬( 均见四库全书总目) 、皇明献宝、实吴中先贤传等并行于世; 汲古斧季十丈,即毛宸( 1 6 4 0 一? ) ,字斧季,江苏常熟人,毛晋之子,生于明 思宗崇祯十三年,卒年不详。耽校雠,精小学,有名于时,编有汲古阁秘本书 目。可知清代康熙辛卯( 1 7 1 1 年) ,何焯于苏州雍西寺西冷摊得到了袁氏所藏 二卷本家世旧闻后,毛宸曾从何焯处借过此书,欲加刊刻而最终未果。 从铁琴铜剑楼藏书目所记可知,当时流传的家世旧闻,是所谓“今 刊本附集后者”,即一卷本。袁氏所藏二卷足本,为明人抄本无疑,此在何焯跋 文中虽未及详言,然近人傅增湘的著录中已作补充4 ,注明何氏所得,为明穴砚 斋写本。 傅增湘藏园群书经眼录卷九记家世旧闻,是铁琴铜剑楼藏书目 之后的又一条重要著录,云“家世旧闻二卷,后有何义门焯跋云”,又称 “明穴砚斋写本。上卷六十四则,下卷四十九则。按:此书汲古阁刊本采自说 郛,为节本,此二卷足本,颇罕见。同年邓君邦述藏穴砚斋写本宋人笔记十数 册,此其一焉。因借录副,刊入双鉴楼丛书中”5 穴砚斋本为明人写本,何焯在跋文已经说明。又涵芬楼铅印本老学庵笔记, 所据亦为穴砚斋抄本,据该书夏敬观跋亦云“清初藏书家钱曾( 遵王) 之前,已 见有穴砚斋”。6 。四库全书总目卷八十五文渊阁书目条,“考明自永乐间取南京藏书送北京,又命礼部尚书郑赐四 出购求,所谓金版十三,抄本十七者,正统时尚完善无缺”。中华书局,1 9 6 5 年,页7 3 1 。 2 藏园群书经眼录卷九“家世旧闻”条,中华书局1 9 8 4 年排印本,页7 6 4 。 3 清张廷玉等撰明史卷- - a 七,中华书局,1 9 7 4 年,第2 4 册,页7 3 6 3 。 4 傅增湘( 1 8 7 2 1 9 4 9 ) ,字沅叔,号姜庵,别号书潜、取鉴楼主人、清泉逸叟、长春室主人、藏园老人、 藏园居士等,四川江安县人,藏书家。 6 藏园群书经眼录卷九“家世胭闻”条。中华书局,1 9 8 4 年,页7 6 4 。 5 商务印书馆印本老学庵笔记夏敬观跋云“穴砚斋在钱遵土前,黄尧翁已言之矣”,见点校本老学庵 笔记附录,中华书局,1 9 7 9 年,页1 5 5 。 7 第一章关于家世旧闻 作者以及版本的流传情况 穴砚斋写本家世旧闻二卷,十二行,行二十一字,白口,四周单边,今 收藏在国家图书馆。书后并有近人邓邦述跋,即为藏园群书经眼录卷九著录 者。邓邦述( 1 8 6 8 - 1 9 3 9 ) ,字正暗,号孝先,藏书家,收藏穴砚斋写本家世旧闻, 并称此书为“警人秘笈”,予以高度评价。原穴砚斋抄本遇宋代皇帝及陆游家 世,不空格,亦不避讳,从而知道其所依据之本,已失初刻或初抄原貌,辗转相 传已久 此外,北京大学图书馆藏有景抄穴砚斋抄本家世旧闻,有李盛铎题跋,2 云 “放翁家世旧闻,汲古阁刻附全集,寥寥数篇。此穴砚斋钞,二卷,足本。 门人傅沅叔从友人段得景写一帙见诒,亦书库中之秘笈也。丙辰惊蛰日,装成, 因记”。3 李盛铎( 1 8 9 5 - 1 9 3 4 ) 。字蛾樵,一字搬微,号木斋,晚号鹿嘉居士,江西 德化人,藏书家。跋文所云傅沅叔,即傅增湘。由此得知,景抄穴砚斋抄本的来 源,亦即藏园群书经眼录卷九所著录。换言之,何焯所获并题跋的穴砚斋抄 本家世旧闻,当为今存足本家世旧闻的祖本。 此外,在张元济傅增湘论书尺牍中,亦曾言及写本家世旧闻。按民 国七年九月十八日,张元济致傅增湘信中有云:“抄本 家世旧闻。陆游。小山 借去刻。“按张元济,( 1 8 6 7 1 9 5 9 ) ,字筱斋,号菊生,浙江海盐人,近代著名出版 家。张元济此时在商务印书馆工作,由此来看,商务印书馆似藏有此书写本。信 中所说小山,是著名学者和藏书家缪荃孙( 1 8 4 4 1 9 2 7 ) 。 今天的通行本,是收入唐宋史料笔记丛刊的家世旧闻上、下卷本, 由孔凡礼点校,中华书局1 9 9 3 年出版。从点校说明得知,是以北京图书馆( 即 国家图书馆) 藏穴砚斋抄本为底本,并结合其它各种版本进行校勘整理。书末附 有 文渊阁书目等多家著录和题跋。 二、一卷本( 节本) 铁琴铜剑楼藏书目所记当时流传的 家世旧闻,有“今刊本附集后者”。 这是明代以来,家世旧闻流传的另一个系统,即经过节选的一卷本。作为节 本的一卷本,主要有以下数家: 说郛本。按说郛卷四十五收录家世旧闻一卷5 。名为一卷,内容 则远不足二分之一,全书仅有八则。从行文来看,凡遇“胡”、“虏”、“夷狄”等 字样全部避讳作空格,显然出自清人的删改,与穴砚斋本不可同日而语。 1 见点校奉t 家世旧闻附录穴砚斋写本家世旧闻邓邦述跋 ,页2 3 3 。 2 稿本中国古籍普本书目书名索;l ( 中) ,天津图书馆编,齐鲁书社,2 0 0 3 年,页3 8 3 。 3 中华书局点授本家世旧闻,页2 3 2 。 张元济傅增湘论书尺牍:。张兀济致傅增湘,民国七年九月t - a 日,抄本家世旧闻 陆游。小山借 去刘。”商务印书馆,1 9 8 3 年1 0 月页7 9 。 5 说郛( 明) 陶宗仪辑; 清) 陶埏续辑井校,清顺治= 三年( 1 6 4 6 年) 两浙督学李际期宛委山堂。白口, 单白鱼尾,左右双边,九行_ 二f 一字。 8 第一章关于家世旧闻) 作者以及版本的流传情况 汲古阁刻本。一卷,内容亦同为八则,同说郛本。汲古阁本家世旧闻 与陆游其它著作合刻,收入陆放翁全集,或者与南唐书、音释、斋居 纪事、老学庵笔记、剑南诗稿、放翁逸稿等一起刊刻。1 汲古阁陆放 翁集之家世旧闻毛晋跋曰:“余于放翁逸诗遗文,凡史籍载记及稗官 野册,摭拾几尽,又订正南唐书及老学庵笔记附之,意谓放翁小碎,亦 无遗珠矣。既简说郛、学海,又得家世旧闻若干则,喜而读之,真不 啻登积书严者。” 一卷本还有如 稗乘本,明佚名撰。今藏北京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图书馆。 2 丛书集成初编本,据稗乘本影印;百川学海( 重辑本) 、五朝小说宋 人百家小说偏录家、五朝小说大观宋人百家小说偏录家本等。 据上可知,明穴砚斋写本家世旧闻是现存的唯一足本,说郛本、汲 古阁刻本、稗乘本、丛书集成初编本等都是节本。节本收录家世旧闻 八则,各本相同。就全书内容来看,一卷本与穴砚斋写本在内容上有着明显的区 别。 明清两代学者袁衮、何焯、毛康等都曾收藏或见过足本家世旧闻,不过, 因为种种原因,足本家世旧闻在明清两代却始终未得机会刊刻,只是在有限 的范围里,以写本的形式,辗转流传。 1 南唐书等都是汲古阁刻本八行f 八字,自口。左右双边,版心下题。汲古阁” 2 中国从书综录。上海图书馆编,j :海古籍出版社。1 9 8 6 年2 月页7 5 9 。 9 第二章家世旧闻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家世旧闻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家世旧闻所记内容的时问范围及概要 一、 所述内容的时间范围 家世旧闻篇幅虽然有限,所记内容的时间跨度,却包括了从宋真宗到宋 高宗问八朝约一百余年时间,较为集中的是神宗、哲宗、徽宗三朝的史事。据粗 略统计,记录仁宗朝代的史事7 条,占总条目的5 9 3 ;神宗时期为8 条,占 总条目的6 7 8 ;哲宗时期为1 8 条,占总条目的1 5 2 5 ;徽宗时期为3 1 条,占总条目的2 6 2 7 ;高宗时期2 条,占总条目的1 6 9 。 以上加以分类的时间确立,以文中明确提到有具体的皇帝年号为依据,也包 括通过史书所记,可以明确考订时间的内容。比如,卷上第二十二条:“楚公在 海州,和查朝散应辰雪诗云:无地得施调国手,惟天知有爱民心。盖公 虽恬于仕进,而志则常在生民如此。”宋史卷三四三记载:“绍圣初,治实 录罪。坐落职,知泰州,改海州。朝论灼其情。复集贤殿修撰,移之蔡。”可 知楚公在海州的时间是哲宗绍圣年问。又如卷上第四十三条:“楚公在毫,属疾, 尝昼卧,忽见右口数十人列侍,皆古衣冠。初谓平生笃意礼学,且病中恍惚, 不以为意异也。已而数见之,始以语门生子弟。未几,公殁。”宋史卷三四 三记载:“徽宗即位遂罢为中大夫、知毫州,数月卒,年六十一。追复资政 殿学士。”2 宋宰辅编年录校补卷一一载:“崇宁元年己卯,陆佃罢尚 书左丞。依前太中大夫知毫州。”3 可知此条所记乃徽宗崇宁初期的事情。 二、内容概述 中华书局点校本家世旧闻分上、下两卷,卷上6 6 条,卷下5 2 条,共 i1 8 条。以人物为序进行叙述,各条之间在内容上相对独立。 人太傅楚公六叔祖太尉祖母 卷物陆轸陆佃陆傅陆琏 上条1 05 22l 1 数 人先君黄安时真淡先生外曾王父舅氏 卷物陆宰唐介 下条3 91 l 6 5 数 1 宋史卷三四三,第3 l 册,页1 0 9 1 9 2 束史卷三四三,第3 l 册,页1 0 9 2 0 。 3 ( 宋) 徐自明撰,王瑞束校补求睾辅编年录校补卷一一北京:中华书局1 9 8 6 年1 2 月。页6 9 3 。 i o 第二章家世旧闻) 的主要内容 笔记以“家世”为名,顾名思义,笔记的主要内容,是叙述与家族先人相 关的旧事,确切地说,是自己耳闻有关祖上旧事的传说,且作者认为有保留价值 的内容,遂以文字记录下来。相当一部分内容与陆游的高祖陆轸、曾祖陆珐,以 及祖父陆佃、叔祖陆傅、父亲陆宰等诸多先辈的事迹有关。此外,还包括一些涉 及陆游的外家唐氏家族前辈的遗事轶闻,以陆轸、陆佃和陆宰的事迹为详,内容 则包括政治、经济、交聘、典章制度、道德规范、学术、文学等多方面的史事。 家世旧闻的内容,可分为以下几类: ( 一) 、记述祖、父等前辈所言亲历朝廷政事。该书的内容,涉及到当时的 政治、科举、典章制度、交聘等多个方面,对我们更好地了解宋朝特别是北宋末 期的政事有很大的价值。从陆轸到陆宰,经历了真宗、仁宗、英宗、神宗、哲宗、 徽宗、钦宗、高宗时期,他们几代人都曾在朝廷做过官,对当时的政治局面很熟 悉,与社会各界的联系也较多。特别是书中记载的徽宗一朝的事情,应该说具有 较高的史料价值。 如卷上第二十一条对于宋徽宗改年号为“建中靖国”原因的分析,陆佃根据 自己的亲身经历所揭,徽宗“所谓建中”,不过是出于“父子之爱”的考虑,勉 强接受的一种权宜之计,内心的倾向其实很明确,而并非像一些笔记中所说,“大 公至正”,在当时纷争不休的党人之争中,寻找一条中问道路。陆佃其时官至尚 书左丞,熟悉当朝掌故,学风严谨,他的叙述十分接近后来事实的发展结果,因 此应该是比较有参考价值的。 又如卷上第二条记景祜年间科举取士制度,其时虽多次强调“糊名”之制, 然在地方的考试中,唐代“兼文行取士”的做法,似乎依然十分流行。 又如卷上第九条所抄录的举荐官员的举职方奏草及台移,十分罕见, 是研究文官转官考评的第一手资料;卷上第十条记载陆轸除纠察在京刑狱之 敕文,所述纠察在京刑狱之职事,亦为他书所不详。 又如卷下第四十九条,叙唐意从历史和现实两个方面考虑,提出“边鄙百年 无事之策”,可惜不为时人所重。 ( - - ) 、关于陆游先人的情况,以及外家质肃公唐介及其子孙的记载,多叙 述先辈生活、礼仪、家规、学识等方面的事情。如卷上第十二条“楚公归乡里束 带与墓客坐”、卷上第十四条“楚公答韩玉汝七闰出处”、卷上第十五条“楚公于 应对问逡巡退让”、卷上第二十五条“楚公薄满中行为人”、卷上第三十六条“楚 公俭约”、卷上第三十七条“楚公言与人交不可忘形”等,这些都对陆游及后辈 的思想及为人处世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 - - - - ) 、记述宋朝当时的文化人物、风俗民情及古器物。如卷上第四十八条“楚 公使归携所得貔狸至京师”、卷上第六十二条“楚公言辽俗”等,对我们了解 第二章家世旧同 的主要内容 当时辽朝的民俗及生活情况很有价值。又如卷下第二十三条“先君言米元章瓜州 间字及元章死前事”、卷下第二十六条“先君言玉玺”、卷下第二十七条“先君 言李璞识玉柙”、卷下第三十条“先君言崇宁后古器毕集御府”、卷下第五十二 条“唐彦猷好砚”等,对我们了解北宋名人逸事及古物收藏都很有帮助。 ( 四) 、记述宋朝的僧道事迹及一些鬼怪异事。重点记述了魏汉津、林灵素 等,与徽宗一朝政事联系相当密切。如卷下第十九条“先君言魏汉津作乐”、卷 卷下第三十九条“先君言徽宗崇方士”,这些条目的内容较多,篇幅与其它条目 形成鲜明对比,值得注意。此外,书中还记载一些神异事件,如卷上第六条“太 尉漕试前梦”、卷上第三十五条“楚公与善相术者问答”、卷上第四十二条“楚 公少时梦老聃为治疾”、卷上第四十三条“楚公在毫昼卧见异”等。 ( 五) 、诗歌辞赋。如卷上第五条“宋景文公送太傅出守乡郡诗”、卷上第十 一条“太傅赠真行大师诗”,卷下第十四条“先君言永昭陵道旁绝句”、卷下第 二十四条“先君留颂惟照及惟照和答”、卷下第四十一条“朝士送外曾王父唐质 肃公南迁诗”、卷下第四十二条“唐质肃公九日赠僧诗”等,这些诗篇亦有不见 于今传宋人文集,可为宋人诗文辑补之用,同时有助于我们对陆游先辈的研究。 第二节史料来源 作为一部史料笔记,陆游的家世旧闻侧重记载陆游先辈们的事情和社会 各阶层特别是中上层的逸闻轶事,多就亲见、亲历和亲闻来记述,内容真实可信, 许多都是第一手材料,可补正史之不足。 本文对全书内容的来源进行初步分析,大致如下: ( 一) 、家藏旧物。笔记中直接注明“家藏”字样,以物为证,是陆游先辈遗留 下来的文物,包括先人亲手书写的书札和公文文件。如: 卷上第九条:“家藏太傅同判河阳时手收举职方奏草及台移,今载 于此。” 卷上第十条:“家藏太傅除纠察在京刑狱敕,其辞日” ( 二) 、先人遗迹。陆游先辈的经历,有在历史上留下遗迹的,或是陆游先辈亲 见,或是陆游自己亲见。如: 卷上第十一条:“太傅有赠真行大师诗,云有题版在福州西禅寺, 署衔云转运使、尚书兵部员外郎,盖使福建时也。” 卷下第十条:“先君言:元符末,章相罢政,出东水门,至淮门道旁堠上, 尽署大字,云:我是里堠,奉白子厚。山陵归后,专此奉候。沿路无一遗者。 先君自京师侍行赴毫社时,犹见之。” ( 三) 、诗词。陆游先辈大都善工诗词、才华横溢,如陆佃,着有陶山集、尔 雅新义、埤稚等,是著名的学者和诗人,以学风严谨、知识渊博着称。陆游 第二章家世旧闻 的主要内容 将先辈的诗词记录下来,以飨后者。如: 卷上第二十二条;“楚公在海州,和查朝散应辰雪诗云:无地得施调 国手,惟天知有爱民心。盖公虽恬于仕进,而志则常在生民如此。” 卷上第二十六条:“楚公自元祜中出守汝阴,历绍圣、元符十余年,常补外, 尝赋梅花诗云:与春不入都因淡,教雪难如只为香。盖以自况也。” 卷上第三十四条:“六叔祖祠部平生喜作诗,日课一首,有故则追补之,至 老不废。年八十余时,尝有句云:枕上吹齑醒宿酒,窗间秉烛拾残棋。又有 闻乱诗云:宁知小儿辈,竟坏好家居。” ( 四) 、耳闻。本书所记大多是陆游先辈的事情,故主要由陆游的先辈们口头相 传所得,还有一些是经由与陆游先辈们交往过的人口头告知。如: 卷上第三条:“太傅辟谷几二十年,然亦时饮,或食少山果。醉后,插花帽 上。先君尝言此,游因请问:前辈燕居亦着帽乎? 先君日:前辈平居往来, 皆具袍带,吾记绍圣、元符问,士大夫犹如此。” 卷上第四十八条:“楚公使虏归,携所得貔狸至京师。先君言:犹记其状, 如大鼠而极肥腈,甚畏日,偶为隙光所射,辄死。性能糜肉,一鼎之内,以貔一 脔投之,旋即糜烂,然虏人亦不以此贵之,但谓珍味耳。” 卷上第四十九条:“黄安时自言:楚公从容笑日:仲舒读此书,三年 不窥园,乘马不知牝牡,吾子曾如此下工夫乎? ” ( 五) 、陆游家训。这些是陆游祖传的家法。陆游祖上一直遵循的一些道德礼仪 传承下来,陆游记之,既为自律,也使后辈谨记。如: 卷上第十二条:“楚公元祜中自金陵守丁内艰,归乡里。凡墓客来,皆柬带 与之坐,每日:先墓所托,其敢忽也! ” 卷上第十五条:“楚公于应对间,逡巡退让,不肯以所长盖众,此吾家法也。” 卷上第六十一条:“楚公生于鲁墟故居游因读柳氏训序,载先世小 字,故谨记之,亦惧子孙浸远有不知者也。” 第三章关于文献所见家世旧闻) 的情况 第三章关于文献所见家世旧闻的情况 家世旧闻虽然只是一部两卷本的笔记,但其内容却被南宋以后多种文献 所引用或收录,如长编的注文中,有两处分别引证了家世旧闻中的三条 内容,很有校勘价值;辽史拾遗亦引用家世旧闻三条文献;今存永乐 大典残卷中,尚录有家世旧闻中的资料。 此外,如明方以智撰 物理小识卷六“饮食类”1 ,引用家世旧闻卷 上第四十八条的部分内容;明徐应秋撰玉芝堂谈荟卷三“恩赏之侈”和卷十 三“黑眚”2 ,两处分别引用家世旧闻卷下第三十九条的部分内容;清吴景 旭撰历代诗话卷三十三“戊集六”之“汉魏六朝卷下之下”3 ,引用家世 旧闻卷下第一条的部分内容等等。 老学庵笔记为陆游晚年时期的笔记作品,在内容上与家世旧闻亦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