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奥斯卡·王尔德作品中的“审美乌托邦”.docx_第1页
毕业论文-奥斯卡·王尔德作品中的“审美乌托邦”.docx_第2页
毕业论文-奥斯卡·王尔德作品中的“审美乌托邦”.docx_第3页
毕业论文-奥斯卡·王尔德作品中的“审美乌托邦”.docx_第4页
毕业论文-奥斯卡·王尔德作品中的“审美乌托邦”.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奥斯卡王尔德作品中的“审美乌托邦”By A Thesis Presented to the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China Three Gorges UniversityIn Partial Fulfillment of the Requirement for the Degree of Bachelor of ArtsUnder the Supervision of Prof TianMay 2015Contents1. 王尔德的生平1.1 王尔德的一生1.2 王尔德的主张1.3 王尔德的生活2. 王尔德作品简介及分析 2.1王尔德的戏剧 2.2审美乌托邦概念的提出 2.3道林格雷的画像与经典的相似之处 2.4出现审美乌托邦的历史原因2.5 审美形象2.6情节特色及语言风格2.7人物形象分析3. 总结 奥斯卡王尔德作品中的“审美乌托邦”Student: Supervisor: (College of Foreign Languages, CTGU)Abstract: 奥斯卡王尔德(Oscar Wilde,18541900),英国作家,因其剧作、诗歌、小说和童话而闻名于世。在奥斯卡王尔德的作品里面,经常会有其审美的独特观点,用艺术的“美”来与现实生活中的“丑”对抗。王尔德主张人们在生活中用审美的态度来发现美,认识美,欣赏美。显然,王尔德追求的是一种超脱世俗,远离现实的虚幻美。着眼于现代社会的纷繁复杂,功利熏心,他认为其价值不能存在于生活与自然中,而应超脱人生。“审美乌托邦”的功能是帮助人们逃离工具理性,获得精神的救赎。本文将以王尔德的道林格雷的画像和快乐王子和其他故事两部作品为研究对象,从作品的情节特色,语言风格,及人物的性格特点等角度来分析王尔德审美的艺术特色,得出了审美的四大特点:超现实性,超功利性,主观性,享乐性。Keywords: 王尔德,审美乌托邦,唯美主义奥斯卡王尔德(Oscar Wilde,1854-1900),于1854年出生在爱尔兰都柏林的一个家世显赫的家庭,是家中的次子。1864年,王尔德就读于普托拉皇族学校,可是他在男孩见并不受待见,由此可见他经常与女孩子一起玩耍,久而久之会失去对女孩子的神秘感,而对美男子产生一种好奇的向往,也许是他后来发展成为“同性恋”的一种原因吧。并且,他在上学期间很讨厌数学以及相关的学科,但是却对花朵、夕阳和希腊文学情有独钟,这也许是他以后投身于唯美主义的原因之一吧。1871年,以17岁之龄获得了都柏林三一学院奖学金的他遇见了对他一生都有影响的的马哈菲教授,以至于很多年后,他回忆说“马哈菲是一个很会说话的人,是个善于用辩才与生动字眼的艺术家”。王尔德自三一学院毕业后,于1874年投身进入牛津大学莫德林学院学习。在学习的过程中,他受到沃尔特佩特及约翰拉斯金的审美观念的影响,并且又接触到了新黑格尔派哲学、达尔文进化论和拉斐尔前排的作品,这为他之后成为唯美主义代表作家确立了方向。1888,王尔德出版了快乐王子及其他故事,1891发表了第一部长篇小说道林格雷的画像,奠定了颓废艺术家的地位。1895年,王尔德因“同性恋”问题被反告曾“与其他男性发生有伤风化的行为”,结果被判有罪而入狱两年。在这两年中,王尔德没有在进行喜剧的创作了,转而在狱中写了诗作瑞丁监狱之歌和书信集深渊书简。但是在这两部文学作品中已经很难寻觅唯美主义的蛛丝马迹,他的创作风格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可谓是,狱前风流倜傥,狂放不羁,任世人品头论足;狱后破落不堪,思绪万千,只得避世度日。1897年王尔德获释后,便动身前往巴黎,与1900年因脑膜炎于阿尔萨斯旅馆去世,终年46岁。王尔德是十九世纪末唯美主义运动的主力,主张“为艺术而艺术”,“一树高于生活”,由此折射出来他的审美特点具有超现实性。他强调艺术家创作的美不应以名利为目的,而应该是超脱他人的见解,游离人生的美,并且只是为了享受创作的快乐而创作的,可以说是康德美学中的与“附庸美”相对立的自由美。所以他的审美具有超功利性,主观性和享乐性的特点。王尔德说过:“生活模仿艺术,生活事实上是面镜子,而艺术却是现实的。”这也就意味着,不是艺术反映生活,而是生活模仿艺术。现实社会是丑恶的,然而只有美才具有永恒不变的价值。在唯美主义运动中,王尔德作为其代表人物,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他在艺术上开拓了美的各种领域,从怪诞,荒谬,颓废,丑恶,乖戾等现象中提取美,从而扩大了审美艺术表现的范围和能力。另外,法国浪漫主义诗人戈蒂耶也是唯美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由于十九世纪维多利亚时代流行的唯美主义强调了超然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即所谓的纯粹美,将艺术技巧和形式美作为主流,这是对资本主义工业社会的功名利禄,市侩风气和庸俗作风的反抗,它又受到了十八世纪康德美学的影响。另一方面,戈蒂耶创造性地发挥自由美的思想,提出了“为艺术而艺术”的口号;强调了艺术的永久性,称艺术的目的就是艺术本身,任何艺术观点以外的思想都是错误的;艺术不受道德规范的约束,而应游离生活,追求抽象的艺术。这种艺术观念再后来王尔德作品以及画家比亚兹莱为黄色杂志所做的插图中得到全面展现。在另一方面,王尔德刚刚发表他的著作时,外界的非议就滚滚而来,相应地王尔德的生活也是外界非议的目标。在十九世纪末,英国社会各界人士以文明,儒雅,懂礼数而作为绅士风度,可笑的是王尔德偏偏要突出他于众不同的穿着方式与生活习惯,似乎他总是高高在上,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在他的世界观里,“生活艺术化”是他的准则,不受世俗的约束。“轻天鹅绒马甲,带有宽大的花袖和麻纱白葛布小皱领”,“短裤”和“灰色丝袜”,似乎是为了提高知名度而故意这样做的,有点现代化偶像派的感觉。可以说,王尔德醉心于艺术形式美,断言只有风格才能使艺术永垂不朽,因而在服饰,装饰以及行为举止各方面创造了绚烂多彩的审美形式,并成功将其映射到了他的作品中。 王尔德的戏剧在当时风行盛起,受到了广大英国人民的好评,而他在戏剧中取得伟大成就的原因就在于戏剧对话中的语言的组织方式,每句话,甚至每个词都值得推敲。他用诙谐的语言揭示了当时社会的腐朽与混乱,这种组织语言的方式迎合了人民群众的口味,也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从而被广泛赞美。再从王尔德的作品来看,他的童话堪称经典,这些童话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地称赞与阅读,曾令无数人为之动容,虽只有九篇,但篇篇优秀。王尔德一共出版了两部童话集,一部是1888年出版的快乐王子和其他故事,这里面包括快乐王子,夜莺与玫瑰,自私的巨人,忠实的朋友,了不起的火箭,另一部是1891年出版的石榴之家,这里面包括少年国王,西班牙公主的生日,渔夫和他的灵魂,星孩。从他的童话里,我们可以看出大量美丽的事物,梦幻般的房子,似仙境的家园,可爱的美少女,活泼的美少年。在王尔德的童话里出现的大部分的人物形象不是美丽的少年就是漂亮的少女,而且在丑陋的少年身上往往也能找到美丽的影子,由此可见,王尔德所推崇的美是超现实的,即是在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现实生活中哪有那么多美少年与美少女呢?同时也说明了王尔德所说的美并不是一层不变的,而是交错汇织在各种人物的形象当中,延伸了美的内涵。王尔德从丑中提取的美,我们不妨称之为“丑陋美”。“丑陋美”是一种美的延伸,是超自然的美,隐藏于外貌丑陋的少年心中,是值得称颂和赞美的,决不能和邪恶相并列。通过阅读王尔德的童话作品,我们可以发现,王尔德的审美在当时社会中是独立新颖的,惹人注目的,但又不切实际,不能将此使广大人民所接受并模仿,于是他便成了被诽谤,被排挤的对象。所以说,王尔德的审美实际上是一种空想,因为它既不能让人接受也不能风行于社会,只是作为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而存在于社会上被人们所熟知而又无动于衷。我们不妨将王尔德的这种审美的理念称之为“审美乌托邦”,即审美空想。“审美乌托邦”在一定程度上告知了人们如何从艺术的角度去审视生活,并逃离工具理性的束缚。而获得精神上的救赎。然而,“审美乌托邦”也具有局限性,它只适用于处在灯红酒绿,纷繁喧扰的人们,在这种环境下的人们久经社会市侩的烦扰,厌倦如此醉人的生活,想要远离这种生活方式,从精神上得到拯救。所以王尔德的“审美乌托邦”是帮助人们逃离工具理性的一种手段。现在先来看看王尔德的著作道林格雷的画像,可以这样说,世上任何一部经典都是在起塔经典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虽说各种经典的组织结构,语言特色,人物形象及社会环境各不相同,但是暗含的主体意思却大致相同。正如你不可能在世界上找出两篇完全相同 的树叶,因为一处细微的差别便使它们成为唯一,但是它们却都有叶片和叶茎,没有有叶片而无叶茎的树叶,也没有有叶茎而无叶片的树叶。在读道林格雷的画像的过程中,我们不难联想到戈蒂耶的莫班小姐,巴尔扎克的驴皮记和歌德的浮士德。在十九世纪,德国作家歌德以歌剧浮士德献给诗人,令人浮想联翩,告诫人们不可为了一己私欲而出卖灵魂。在浮士德中,浮士德为了满足自己强烈的欲望而用灵魂与魔鬼菲斯特做了交易,换来了二十四年的呼风唤雨,自由自在,游历四方的享乐生活。与此同时,他也重返清纯,上天下地,无所不能,可谓逍遥快活,春风得意。而在道林格雷的画像中,道林格雷有着和浮士德一样的心态与目的,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而不计一切后果,所不同的是,浮士德追求的是知识而道林格雷追求的则是美貌。另外巴尔扎克大师所创作的人间戏剧中影响最大的一部作品驴皮记似乎与道林格雷的画像有着更为接近的亲缘关系。在驴皮记中,瓦朗因为自己的欲望得不到满足而备受煎熬,他若是想求得一时的快乐,哪怕是用他的生命换取也在所不惜。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备受难熬的他遇到了一个老古董商。那老古董商送给了他一张上面有东方符箓的驴皮,但是必须用他的生命来使用。然而,瓦朗却毫不犹豫地接受了下来,这也许是人在极度兴奋中失去理智而做出的选择吧。当他每次实现自己的愿望后感到的却不是快乐而是极度的不安与恐怖。因为他眼看驴皮越缩越小,他才清楚地意思到了死亡离自己越来越近了,最终他在一次纵欲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驴皮记中的故事情节的安排和道林格雷的画像是有着极大的相似之处的。同样的,在戈蒂耶的莫班小姐中,莫班小姐出身富贵家庭,很少接触世俗道德。所以,她到了出嫁的年龄时对男人对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一无所知。于是,她女扮男装开始以男人的身份来了解世俗中的男人,她想在自己真正了解男人之后再将自己托付给自己的心上人。这样一来,她便有了两种身份,可以用两种不同的眼光去观察男人与女人,以两个自我去观察世上的一草一木。而在一次旅途中,她遇上了罗塞特和诗人达尔贝特,由此有了一次独特的感情经历,也收获了一份独特的感情体验。文中莫班小姐了解男人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追寻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她女扮男装,也就是艺术之上的原则,艺术与道德无关,尽管女扮男装是有违世俗道德的,但是莫班小姐正是为了阐明唯美主义的内涵而将其映射到莫班小姐寻觅美的过程中的。因此,莫班小姐与道林格雷的画像在唯美主义内涵上面有着不可或缺的联系。另外,王尔德的“审美乌托邦”代表了唯美主义思想的流派,为什么会出现“审美乌托邦”是有其历史原因的。在十九世纪,资产阶级兴起和旧贵族没落,还有一部分无产阶级者意识也觉醒了。这么多阶级的兴衰似乎使英国的上流社会一下子分成了数种阵营,但是在这么多阵营及其矛盾中树立起的唯美主义旗帜没有偏向任何一方,也没有借助任何一方的力量,而是独树一帜,在风雨中摇曳不倒。可笑的是,在现代人们的一些讨论中,唯美主义被冠以圈地造塔,自我封闭,迷恋于虚幻艺术的极端分子。其实唯美主义者所主张的“为艺术而艺术”是精神上的慰藉,是追求形式美的一种超脱,并非所谓的圈地造塔,将自己束缚在一座似是而非的象牙塔中,并不是他不满于现实而向理想家园的逃遁,而是他辛辛苦苦建造起来的用于自卫的围墙。在当时社会中的王尔德承受太多人的谩骂与指责,而作为一个心高气傲的文学家,他固执己见,无视他们的不屑,用自己的方式去诠释他心中的“审美乌托邦”。从王尔德的作品道林格雷的画像中,我们可以全面的看清他所主张的“审美乌托邦”。在1890年道林格雷的画像首次出版时,便受到了很多人的关注,不少人评论他的这一部长篇小说。尤其是苏格兰观察家在7月5日发表的一篇匿名文张,强烈而激进的抨击了王尔德的道林格雷的画像这部作品。这篇匿名文章中说王尔德有才华,有头脑,也有语言天赋,擅长写各种小说,但是从他的作品中却可以说明他是一个既颓废又堕落的贵族绅士,因为他的作品中的主题不符合社会的潮流,违背了法律,违背了道德与人性的,若是被广泛地传诵是会使人堕落的。并且文章中也指出,王尔德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主人公是一个杀人的狂魔,他在精神出问题的情况下杀死了一个毫无防备,毫无恶意的画家。这篇匿名文章发表后,王尔德奋笔疾书,进行了有力的反击,说批评家不懂艺术,艺术的目的纯粹是为了取得个人精神上的愉悦,而不是把道德与艺术扯在一起,最后进行无理的批评与指责。可以看出,其实王尔德这个人是很高傲的,他不希望有人来全面否定他的作品,他所奉行的审美是享乐的,是无道德的。艺术家所创作的作品应以享乐为中心,不应掺杂其他的负面情绪,也不应把伦理道德拿来约束艺术家的创作。如果艺术家过多的受到道德伦理的束缚,那么他们创作出来的作品也就毫无价值可言,所以王尔德坚持个人的见解,认为那些批评家不懂艺术,解释了艺术之上的原因。在道林格雷的画像中,道林格雷是一位外貌俊美,内心单纯与善良的贵族青年形象。王尔德为了描述道林格雷的美不惜用了大量的笔墨,将道林格雷的美全面展示在读者眼中。文中写道,“当我们的视线碰在一起的时候,我发觉自己的脸色在变白,一阵莫名其妙的恐慌向我袭来。我明白自己面对面雨水管你了这样一个人,但是他的容貌就有那么大的魅力,如果我任其摆布的话,我的整个人,整个灵魂,连同我的艺术本身,通通都要被吞噬掉”,这是画家贝泽尔霍尔华德与道林格雷的第一次见面时的心中所想,作者用反衬的手法,并没有直接写到道林格雷外貌如何美,气质如何高昂,而是通过画家贝泽尔霍尔华德的心理描写,展示了画家为道林格雷外貌所折服,从侧面烘托了道林格雷的美,这是一种震撼人心的美,是一种超视觉性的美。此外在王尔德的其他作品中如快乐王子和其他故事中也有许多描写美少年的镜头。这些美少年形象有很多相同的地方,基本上都外貌俊美,可以说,这并不是一种偶然,而是王尔德的写作倾向。比如说快乐王子的形象,“快乐王子的雕像高高地耸立在城市上空一根高大的石柱上面。他浑身镶满了薄薄的黄金叶片,明亮的蓝宝石做成了他的双眼,剑柄上还镶嵌着一颗硕大的灿灿发光的红色宝石”。这一段展现了快乐王子华丽,高贵的形象,他高高在上,美丽而儒雅,我们需要仰视才欣赏他。王尔德注重写美少年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在孩童时期受的影响。一则,他母亲是一位诗人与作家,受其影响,王尔德很小就喜欢古典美学;再则,在老师马哈菲的教导下,更加深了他对古典美学的崇拜。最后,王尔德非常喜欢济慈的诗,对其大加赞赏,这也影响到了王尔德的审美观。从王尔德作品的情节特色和语言风格来看,王尔德善于用华丽的笔法与生动的比喻造成机趣而有韵味的感觉,而他每一篇童话所贯穿的善良与美丽形象所经历的变迁,心的破裂与死亡,以及其中的对抗和冲突产生的戏剧性的效果,紧紧扣住了读者的心弦。快乐王子中有一处细节描写:小燕子被芦苇的细腰所迷住,停下脚步向她求爱。小燕子对芦苇深深地鞠了一下躬,便绕着芦苇飞来飞去,用翅膀点着水,激起层层银色的涟漪。之后,小燕子看到芦苇随风起舞,行着最迷人的屈膝礼,怀疑芦苇与风调情,最后就问芦苇愿不愿意跟他去子埃及。然而,芦苇摇摇头,她太恋家了,小燕子便生气的走了。这样一个纯真而虚幻的场景,却让王尔德赋予了灵气一般,显得十分动人,有吸引力。王尔德的想象力可谓异常丰富,从天上的燕子到地上的芦苇,从故乡到远去的埃及,飘忽不定,给人一种朦朦胧胧的虚幻美。更是那小燕子的性格特点便使文章异常生动活泼,而小燕子敢爱敢恨的特点便彰显了他独特的气质。以此来讽刺当时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们有恨不敢骂,有爱不敢说的嘴脸,批评人们甚至不如文中的一只小燕子那么直接。其实在接下来的文章中,更加能体现王尔德奇幻的想象力。小燕子飞到埃及后,他看见,瀑布旁成群的黄狮走下河边来饮水,它们有和绿柱玉一样的眼睛,它们的吼声比瀑布的声音还要响亮。尼罗河边,天是五色缤纷,绚丽多彩,成排的红色朱鹭捕食着金鱼;成对的商人拿着琥珀念珠跟在骆驼后面;黑得像乌木的月山之王,爱慕着一块巨大的水晶;大青蛇睡在棕榈树上,吃着二十个僧侣喂它的蜜糕;坐在扁平树叶上过湖的小矮人与蝴蝶打打闹闹。这一系列魔幻般的景象一幕幕地在眼前拂过,鲜艳而浓厚的色彩,让人大饱眼福,心魂震撼。然而,与王尔德笔中魔幻的世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人间真实的生活。小燕子在城市上空飞行,看到的是:有钱人在他们的豪宅里作乐,乞丐们坐在大门外挨冻;阴暗的小巷里,解读小孩伸出苍白的瘦脸没精打采地望着污秽的街道;桥洞下,两个又冻又饿的小孩相互依偎着取暖,遭到看守人的呵斥,被迫走进雨中。这样令人揪心的场景正是维多利亚时期英国社会下层阶级生活的真实写照。王尔德一边写着魔幻世界中的幸福与享乐的生活,而另一边却用现实生活中的丑恶来与之对比,形成了强烈的视觉冲击。这一正一反的对照充分说明了王尔德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对资产阶级统治下的社会予以痛恨的批评,也有对下层阶级穷苦人民的怜悯。可以看出,王尔德笔下所描绘的一系列美好的景物都是现实生活中不存在的,不不可能实现,说明了王尔德的“审美乌托邦”具有超现实性的特点;另外,王尔德所写所述的都是他个人的看法,与当时社会上的主流不相等,因而他的“审美乌托邦”具有主观性的特色,并非是从别人那里剽窃而是独树一帜,自成一体。我们再来看另外一处细节:随后雪来了,严寒也到了。街道好像是白银筑成一样,那么闪闪发亮,长长的冰柱像水晶短剑似的悬挂在檐前。每人都穿着毛皮大衣,小孩儿也戴着红帽在溜冰。文中王尔德用了两个比喻句,将大街、屋檐的冰雪奇景呈现在了我们眼前,没有过多的修饰,也没有华丽的辞藻,足以说明了王尔德的语言简明快了,优美而具有亲和力,具有强大的表现力。文中天地和谐,孩童们寻欢作乐的场景,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王尔德“审美乌托邦”的享乐性。快乐王子的结尾颇具戏剧性,这里王尔德又将对照手法演绎的如火如荼。在开头,参议员想要表现自己的艺术鉴赏水平,而把快乐王子称作“风信标”。另外在结尾,市长和参议员散步,看见灰暗破旧的快乐王子,市长就说他比一个乞丐好不了多少,而参议员也随声附和着,所有人都表现出一种趋炎附势的奉承嘴脸。之后,在讨论将快乐王子的雕像熔化后如何处理时,他们又在为用金属铸谁的像而争执不下。这一幕的一幕,生动形象地揭露了市长和参议员装模作样,装腔作势,争夺名利的丑态,鞭笞了庸俗的社会风气,反衬了快乐王子济世救人的高贵形象。除此之外,王尔德在结尾的另一方面又写到了小燕子与快乐王子在上帝的天国里得到了永生,上帝没有忘记他们而人们却早已忘记。在快乐王子与小燕子为世间的穷苦人民奉献时,没人发现他们的心灵美,反而遭到市长与参议员的焚毁,当他们死后才被上帝所发觉,并让他们在天国里得到永生,无疑是对无人性社会的讽刺。这也说明了美好的事物只有在毁灭之后才能体现出它的价值,才能在天国里无忧无虑,反映了王尔德颓废而具有享乐性的“审美乌托邦”。在道林格雷的画像中有三位主人公,分别代表了不同的形象。亨利勋爵的世故,功利主义,上流社会与身份;画家贝泽尔霍尔华德的“为艺术而艺术”,头脑与才能;年轻单纯的道林格雷。王尔德曾经在给崇拜者的信中写到:“贝泽尔霍尔华德是我心中的形象,道林格雷是我期望中的形象,亨利勋爵是世人眼中我的形象”。王尔德也说过:“一个人要么成为一件艺术品,要么带一件艺术品。”而他是一件艺术品,又带着许多艺术品。王尔德波诡云谲的际遇顿挫,前后截然不同的生活样貌成就了一件艺术品。我们首先来看看贝泽尔霍尔华德,他是给道林格雷画像的画家,通过品读全文,可以看到他对艺术已经到了如痴如醉的地步。在最开始的时候,他全身心地投入到绘制给道林格雷的画像,创造那惊人的美貌,并创造着美,又追求这美。而当亨利勋爵出现后,引诱道林格雷堕落,使贝泽尔霍尔华德焦虑异常,甚至有某种意义上的绝望。所以说,贝泽尔霍尔华德自身可以象征着王尔德本人。再者,贝泽尔霍尔华德不愿将画像展出间接说明了王尔德不想用艺术去换取金钱与名誉,只是纯粹地把这幅画当做礼物送给道林格雷。这反映了唯美主义的超功利性,间接说明了王尔德“审美乌托邦”思想的超功利性。再来看亨利勋爵,也就是世人所看的王尔德,人们将现实生活中的王尔德与亨利勋爵进行对比,无疑也说明了亨利勋爵也是一个唯美主义者。玩世不恭的亨利勋爵认为贝泽尔霍尔华德的画像本身缺乏生气,没有灵魂,也就是画像中只能反映人的外在,并不能反映其内在。因此,他便一步步引诱道林格雷要充分享受生活,表现一个人的本性,趁着年轻而及时享乐,不要抵制诱惑。亨利勋爵看到了道林格雷身上的单纯且没有杂质,于是想尽办法将他作为自己的享乐主义的试验品,调动其欲望,激发他的情感欲念。而最终,道林格雷在亨利勋爵的诱导下,性格由单纯变为沧桑,灵魂由纯洁变为污秽,终于走向了自身的毁灭。另外再来关注下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主要女性面孔西比尔韦恩。她是一个舞台演员,那出神入化的演技使道林格雷深陷其中而不能自拔,接而道林格雷便爱上了她。然而,碰巧的是西比尔韦恩在见到道林格雷的同时也爱上了他,进而逐渐从舞台中回到现实,没能演好那一出戏。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出了王尔德的观点:一切坏的艺术都是返归自然和生活造成的,并且是将生活与自然上升到理想的结果。在西比尔韦恩身上,她本来是艺术的化身,但却因为道林格雷而背离了艺术,将生活上升到理想,又没能知道道林格雷欣赏的并不是她的美貌与内心而是舞台上的另一个她。于是,她现实生活中的爱情破灭了,道林格雷也无情地抛弃了她。最后,再来看本书的主人公道林格雷,他可以说是唯美主义者的化身,向我们展示了艺术与生活的关系。道林格雷在画家贝泽尔霍尔华德的赞美下意识到了自身的美,同时在亨利勋爵的诱导下萌发了自身的恶。在他无情地抛弃了西比尔韦恩后,自己的画像变得越来越丑,当他杀害了画家时,画像上甚至惊人地出现了血迹斑斑的手。从这里可以看出,艺术越是反映生活,艺术就越远离美,就如同道林格雷丑陋的行为增多而画像变得越来越丑一样。艺术与生活不可相生,道林格雷也为了自己的美貌而出卖了自己的灵魂,最终,道林格雷要毁灭自己的画像反而杀了自己,画像重新获得了美丽而道林格雷却丑陋地死去。这从另一方面又说明了,艺术的美是永恒的,是可以战胜生活中的丑陋的。总而言之,从前文我们可以看到王尔德“审美乌托邦”的四种特点:超现实性,超功利性,主观性和享乐性。并且“为艺术而艺术”,“艺术高于生活”,“艺术与道德无关”为王尔德的核心思想。王尔德的小说不仅是他个人才能的表现,也是整个社会的文化遗产。如果要仔细研究王尔德的“审美乌托邦”思想非常复杂,笔者仅在此略作分析,浅显地表明自己的观点,因为对王尔德的“审美乌托邦”的研究的确是一项重大而有意义的课题,值得很多人探讨。ReferencesDawson T. Fear of the Femine in The Picture of Dorian GrayJ. Singapor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1990.Declan Kiberd. 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Oscar WildeM.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