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国学本末终始教案.doc_第1页
四年级国学本末终始教案.doc_第2页
四年级国学本末终始教案.doc_第3页
四年级国学本末终始教案.doc_第4页
四年级国学本末终始教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本末终始教学设计执教教师:张婷1、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读出课文的节奏感,尤其是文中的排比句。2.能够根据注释,对照译文,理解语句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出课文的内容,知道什么是“三纲”,是用来做什么的。3.能够理解课文所表现的做事要分清本末终始的道理,举出自己生活中与此道理相关(正面或反面)的例子。2、 教材分析大学相传为孔子的弟子曾参所作,主要记载了古人为学的门径,向人们描述了如何通过提高自身修养而成就自己的德行功业,因此被称为“初学者入德之门”。本末终始出自大学的开篇部分,是最为关键的段落之一。课文共三句话。第一句开门见山说明了大学的目标(即三纲)第二句把学习的过程概括为从止到定,从定到静,从静到安,从安到虑,从虑到得的渐进过程。最后,课文第三句话总结指出,正因为为学修身有一个过程,所以要分清本末终始,行动上要有先有后,才能达到预先设立的目标。在形式上,课文用字精炼准确,语句多为并列结构和递进结构,论证逻辑性很强。3、 学情分析对于现代人来讲,学习古文能通其意是一件十分不容易的事情。对于小学四年级学生来讲,就更难了。但是国学是我们的传统经典文化,它以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诗的韵律又吸引着学生去了解。那如何让学生轻松学喜欢学?我觉得从字理这个角度入手效果很不错,技能达到理解字词的目的,又能激发学生学习国学的兴趣。4、 教学方法以读为主,读中感悟5、 教学过程(一)舍本逐末故事导入师: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先给大家分享一个小故事。(师讲故事)师:如果只看到细枝末节而没有抓住问题的根本,这就叫“舍本逐末”。师:那什么是本末呢?(师出示课件,从字理角度分析“本末”的意思。本字由一横一木组成,一木指树木,一横指土地。指树干牢牢深入土地。本意为树的根。木上加一点,指明事物的末梢所在。本义:树梢。本末就是树根和树梢,引申为主次。)设计意图:成语故事导入能够起到激趣的作用,同时也为课文做铺垫。从字形上分析“本末”可以使学生更深入理解什么是“本末”,为理解课文打基础。(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师配乐范读师: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出节奏感。学生读课文(先指名读、然后男生读、再女生读、最后配乐一起读)师:请同学们认真读译文,对照译文理解原文。师:读完译文老师考考大家,我随意说一句原文,请以为同学读出译文。接下来师读一句原文,生读一句译文;男女生互读原文译文设计意图:通过反复互读译文、原文,让学生更加熟悉译文以帮助理解原文。(三)字句梳理出示第一句话: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师:谁知道红色的字在句中的意思?生:“道”是宗旨。“止”是停止。师出示课件,从字的演变过程,探索“止”字的意思,甲骨文中,“止”本意是脚,引申为停止、栖息。后来人们在“止”的左边加上了足字旁,用“趾”来表示“止”的本意,这样两个字就分开了。设计意图:从字形演变来理解字义,学生记忆更深刻。也培养了学生对汉字和国学的兴趣。师:这句话中其实包含了大学的三条纲领,大家能找出来吗?生: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师:对,只有明确了学习的纲领,以后的学习才不会盲目没有方向。请所有同学一起读一遍三纲。那知之而后又有哪些学习过程呢?出示第二句话: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师:这句话就可以看出学习是一个层层递进的过程,谁能找出这个过程呢?生:从止到定,从定到静,从静到安,从安到虑,从虑到得的渐进过程。师:我们齐声把这个过程读一读吧。(生读)师:这个过程就是一个先后主次的顺序,这里最重要的就是“知止”,它是我们学习的首要环节,也是最重要的部分。看来我们学习时一定要先从关键部分入手才可以啊!那关于这个道理,课文在哪句话体现了出来?生齐读第三句话同时教师出示: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师:对,最后一句话就点明了文章中心,道出了:一件事有本末的区分,有终始的顺序,所以做事要区分重点,有先有后。那这里的“道”还是宗旨的意思吗?生:不是,是“道理、规律”的意思。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此环节能够理清文章脉络,疏通文意。(四)理解背诵课文师:看来大家都理解了,那现在我们来挑战一下自己,看谁可以最快最准确地补充出来屏幕上的句子。师出示填空:大学之道,在(),在(),在()。知止而后(),()而后(),()而后能(),()而后能(),()而后能()。物有(),事有()。知所(),则近()矣。师:恭喜同学们挑战成功!设计意图:通过挑战自己完成填空的环节,可以激发学生背诵的欲望,帮助同学背诵课文。(五)读故事辅助理解师:同学们现在请翻开课本第4页看日月积累里的小故事。说说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生读故事,答: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做事情不分清本末,就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六)结合生活实际说一说。师:看来本末终始讲的道理处处都能体现,那同学们想一想生活中你是如何做到分清主次先后顺序的?生结合生活实际说。设计意图:有利于学生将道理生活化,也能给学生在生活中起到引领的作用。(7) 诗歌赏读师出示: 自/湘东驿/遵陆/至芦溪 黄花古渡接芦溪,行过萍乡路渐低。 吠犬鸣鸡村远近,乳鹅新鸭岸东西。 丝缫细雨沾衣润,刀剪良苗出水齐。 犹与湖南风土近,春深无处不耕犁。师:大家知道这首诗是写什么季节的吗?生:春天师:对,春天是一年四季的开始,也是劳作的开始。这首诗通过对春天作为万物本源的歌颂,表现了古人对“本”的重视。那老师也希望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大家在今后的生活学习中都能够记住: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的道理。好,这节课就上到这,再见!(8) 板书设计 本末终始 三纲: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学习的过程:知止定静安虑得 中心:物有本末,事有终始(9) 教学反思这堂课一开始我采取汉字游戏的方式导入,既起到了激趣的作用又能从字理的角度理解“本末”的意思;后又引用舍本逐末的故事为学文做了铺垫。教学过程中我才用以读促悟、以图解译、反复诵读的方法,帮助学生能快、准地理解本末终始这篇文章。接着通过补充词语的方式引导学生背诵课文。在理解并背诵之后,让学生读日积月累中的“扬汤止沸”的故事,使之进一步认识到做事情要讲究主次先后的道理。然后,我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自己是怎样做到讲主次分先后的?学生们纷纷举例,说明对课文已经完全理解了,并认识到讲主次先后的道理存在于我们生活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