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学专业论文)论王国维的美学思想及其当代意义.pdf_第1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论王国维的美学思想及其当代意义.pdf_第2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论王国维的美学思想及其当代意义.pdf_第3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论王国维的美学思想及其当代意义.pdf_第4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论王国维的美学思想及其当代意义.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福建师范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文摘要 本文试图从王国维青少年时代的“苦痛 人生经历与其所受到的中外文化的影响出 发来探讨其美学体系的内在系统性,以揭示王国维美学思想对悲剧人生的审美超越这一 的核心,并在此基础上揭示王国维这一美学思想的现代意义与当代价值。本文认为,王 国维所遭遇的苦痛人生经历造成了王国维悲观主义的人生观,这种悲观主义思想在叔本 华哲学与更深层次的传统老庄厌世思想观影响下逐渐形成一种心理自觉。王国维认为, 现实人生的苦痛,都要源于人类的内心欲望的无法满足,要真j 下实现对现实苦痛人生的 超越,就必须走入澄明的审美境界。受康德、叔本华等美学家的影响,王国维认为,寻 求人生价值与幸福的审美必须远离功利的侵扰获得独立性,在审美上要真正做到求真。 在此基础上,王国维提出了他的美学范畴求真为核心的“境界”说与审美主体修养 要求的“古雅”说。王国维提倡的审美思想在现代性的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指导意义。它 引导我们在现代社会如何以艺术为依托、以审美精神的张扬为指引给人们以精神的永远 的启蒙。 关键词:王国维悲剧人生审美超越当代价值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中文文摘 在2 0 世纪中国现代美学的发展历程中,王国维的开拓之功可谓巨大,王国维开启 了中国美学的现代转型。王国维以天才的敏锐洞察到2 0 世纪初美学转向的大潮,他把 美学引向了审美活动与个体生命的紧密相关的现代美学的审美底蕴。 王国维对个体生命价值的探寻与他的文学研究之间存在着相互渗透的现象,王国维 把对人生价值、生命意义的探寻和从学术中求得真理与解脱渗入到了他的的血液当中, 成为其生命的组成部分,其美学思想深处涌动着生命底蕴。在王国维的美学思考中凝聚 着他对生命意义的价值关切、对现实人生的反思和寻求超越的努力,并且正是围绕这一 切所展开的思索与寻求超越的努力在全部意义上构成了其美学思想的灵魂所在。 “悲剧人生”是王国维人生思辨的理论基点。他以人生苦痛为出发点,去探究文学 如何解脱其苦痛的艺术规律,从而构建起王国维独特的诗学。王国维诗学是以“人 为 出发点,关注人的生存,思考人类的苦痛并期望以“审美精神”来实现人类苦痛解脱途 径的学说。 因此,本文将从“悲剧人生”角度出发,探讨王国维美学思想中“悲剧人生的审美 超越 这一精神内核,以及其诗学建构、历史价值这几个方面对王国维诗学做一个整体 上的关照与论述。 文章分四个部分,引言部分在简要回顾己有研究背景的基础之上,交代了写作的缘 起;第一章主要探讨了王国维忧郁悲观的天性以及这种性格形成的中外文化影响上的内 外原因。本文认为王国维从小所经历的人生悲剧造成了青年王国维性格上的忧郁悲观倾 向,这种倾向在传统老庄厌世哲学和叔本华悲观主义哲学的影响下形成了一种哲学上的 自觉和系统性。第二章集中论述具体论述了王国维对于其悲剧人生的体认和寻求超脱的 努力。在王国维看来,现实人生深陷入各种功利织网中,这是造成人生悲剧体验的根源。 1 1 1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作为解脱之道,就在于进入纯粹、超功利的审美体验中。第三章论述了“悲剧人生的审 美超越”这一理论在他的美学思想和文学创作中的具体展现与应用。王国维要求作品要 以对真理之追求为前提,非常重视作品的独立价值,他把寻求真理作为审美独立性的追 求。王国维吸收康德和叔本华等西方哲学中的“超功利”学说,反对为一时之功利的“鲡 镪 、“文绣”的文学。王国维一方面颦决反对传统功利主义的文艺价值观;另一方而, 他又十分重视文艺在传达“真情 和“理想”上的独特价值和功能。王国维作为一名创 作者和研究者,在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过程中,从未放弃对真理的追求和人生的拷问。他 的创作和研究历程,就是对这两者的实现,对真理和人生的认识就是创作的目标。因此, 对真理的追求构成了创作源泉之一,也构成了创作的基本目标,即作品要反映“真”。 诗人之认识境界必须建立在对全人类命运殷切关怀的基础上,从而避免囿于个人天地的 狭窄的抒情。唯有接触了种种利害关系与欲望的纠缠,诗人的创作才能反映生活的真实, 抒发个人乃至人类的真挚感情,表现真切动人本人无伪的美。对“真”的追求,体现着 王国维对审美无利害观念。王国维把创作者的胸襟尊为本体的地位,他提出了“古雅 说。“古雅”的重要内容在性质上是可表现而不可利用的具有审美价值的独立自主性, 在来源上之是人力的、经验的、技术的,它蕴涵于是功夫长期磨练出来的。这样的创作 主体并不是高不可攀的天才或者圣人,而是普通的平民通过美育的过程,就可以达到的, 同时也是一个理想人格培养的过程。王国维的美学始终围绕着人的生存问题而展开的, 并使其以审美的方式来实现对悲剧人生的超越获得了形而上的意味。在此基础上,本文 第四章分析了王国维的美育思想,并以审美现代性为阐释的理论平台进一步展开分析, 揭示其美学思想的现代性内涵,进而探讨了美学家在现代社会如何以艺术为依托、以审 美精神的张扬为指引给人们以永远的精神的启蒙。 i v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t h i sp a p e ra t t e m p t st oe x p l a i nt h ei n t e r n a ls y s t e mo fw a n gg u o w e i sa e s t h e t i c sb a s e do n h i sp a i n f u l ly o u n ge x p e r i e n c e sa n dc u l t u r a li n f l u e n c e sf r o mh o m ea n da b r o a d ,a n dt or e v e a l t h es u b s t a n c eo ft r a n s c e n d i n gt h et r a g e d yl i f ei nh i sa e s t h e t i c o nt h i sb a s i s ,t h i sp a p e ra r e m p s t or e v e a lt h ec o n t e m p o r a r yv a l u eo fw a n gg u o w e i sa e t h e t i c st h o u g h t t h i sa r t i c l eh o l d s t h a th i sp e s s i m i s mw a sl e db ym ep a i n f u l le x p e r i e n c ei nw a n gg u o w e i sl i f e ,a n di tw a sa l s o i n f l u e n c e db ys c h o p e n h a u e r sp h i l o s o p h ya n dt h et h i n k i n go ft r a d i t i o n a ll a oz ia n dz h u a n g z i sp e s s i m i s mp h i l o s o p h y w a n gg u o w e it h o u g h tt h a ts u f f e r i n g so ft h er e a ll i f ew e r ed e r i v e d f r o mt h eu n s a t i s f i e dd e s i r e si nh u m a nh e a r t t or e a l l ya c h i e v et h er e a l i t yo fl i f eb e y o n d p a i n ,i nw a n gg u o w e i sv i e w ,h u m a nm u s te n t e rt h ec l a r i t yo f t h ea e s t h e t i cr e a l m i n f l u e n c e d b y k a n ta n ds c h o p e n h a u e r ,w a n gg u o w e it h o u g h tt h a t a e s t h e t i cm u s tg e ta w a yf r o mt h e u t i l i t a r i a nh a r a s s m e n ta n da c h i e v ei t si n d e p e n d e n c e ,s ow es h o u l dr e a l l ys e e kt h et r u t hi n a e t h e s t i c o nt h i sb a s i s ,w a n gg u o w e is u b m i t t e dh i sa e s t h e t i ca r e a s t h ea e s t h e t i c sp r o m o t e d b yw a n gg u o w e is t i l lh a sr e a l i s i t i cs i g l i f i c a n e e i nt h em o d e ml i f e i tg i v e su se t e r n a ls p i r i t e n l i g h t m e n tg u i d e db ya r t sa n dt h ea e s t h e t i ci nt h em o d e ms o c i e t y k e yw o r d s :w a n gg u o w e i ,t r a g i cl i f e ,a e s t h e t i ct r a n s c e n d i n g ,c o n t e m p o r a r yv a l u e 福建师范大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福建师范大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z 0 6 5 0 8 童些一所呈交的论文( 论文题目:论王国维美学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尽我所 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 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本人了解福建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 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送交的学位论文并允许论文被查 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学校可以采用影印、 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 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粼嗾嚆 签名日期矽? 多:坠誓 指导教师签名溢这 引言 引言 在2 0 世纪中国美学的历程中,王国维的开拓之功可谓巨大。王国维以天才的敏锐 洞察到美学转向的大潮,触觉到了美学的现代底蕴审美活动与个体生命的紧密相 关。他对人性、审美的创造性理解,都是作为问题而存在的思想,都是伟大的提问、敏 锐的预见,其中存在着思想的张力与多元对话的恢宏空间。作为全新的美学,王国维的 美学无疑是一种自,j 所未有的在西方美学影响下产生的灵魂话语、精神话语和生命话语。 遗憾的是,已有的对王国维的研究,基本上都是局限于对其文论中“悲剧、“天 才”、“古雅”、“境界”等等诸如此类的一些概念和范畴的阐释,对其美学思想深处涌动 的生命底蕴则往往缺乏必要的注视和某种体贴入微的把握。本文认为,对于美学来说, 审美精神其实是一种更为重要的质素。这一精神的张扬,意味着个体生命的觉醒,意味 着要求我们对于现实人生中的种种平庸、琐碎和黯淡保持深刻的反思和时刻的清醒,并 实现更美好的人生。对于美学来说,人的生命体验才是真正有意义的存在,特别是对于 王国维这种特殊的被称为“苦痛”的诗学来说,如果不从其独特的人生经历与精神诉求 来系统探讨其美学思想,而光从几个概念,诸如优美、壮美、眩惑等,而后就长篇大论 地展开学理上的探讨,很容易造成对王国维理论体系的肢解。 王国维对个体生命价值的探寻与他的文哲之学的研究存在着同步互渗的现象,对人 生价值、生命意义的探寻和从学术中求得真理与解脱的执着己渗入王国维的血液当中, 成为其生命的组成部分。他把人生感悟写进学术,又从学术中获得生命的升华,生命价 值与学术价值融为一体,学术境界和人生境界成为一致。同样,在王国维的美学思考中 凝聚着他对生命意义的价值关切、对现实人生的反思和寻求超越的努力,并且正是围绕 这一切所展开的思索与寻求超越的努力在全部意义上构成了其美学思想的灵魂所在。 因此,本文尝试着从一个全新的视角来探寻王国维美学思想内部体系的系统性。王 国维的悲观主义人生观和审美超越的美学观,其实都是导源于青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与个 人独特性格的精神诉求。当然,一个人性格的养成除了内在的个人经历的内因有关,还 与整个时代环境与作者的所受到的文化思想的影响有关。因此,本文的第一章将从王国 维青年时代独特的人生经历与个人天才忧郁的性格出发,来探讨其美学观念形成的最初 动因,并从本土传统老庄思想中的悲观厌世、人生苦痛的思想出发来探讨影响王国维思 想的深层次原因:并从西方哲学家叔本华和康德的哲学观念出发,具体探讨中外哲学思 想如何使王国维的这种人生观和美学观念哲理化、系统化。文章接下来的部分具体论述 福建师范火学硕士学位论文 王国维这种悲剧人生的哲学体认和以审美的超功利性来实现对现实悲苦人生的超越,从 而实现人自身的生存价值。论文的第三个部分,将具体论述王国维审美超越的美学思想 的具体展现。王国维认为人生悲剧的来源就在于人时刻陷入欲望与功利交织的网中,要 摆脱这种桎梏,就必须进入纯粹的超功利的审美之中,这就要求审美必须独立。同时, 为了真正能够在审美中实现人生的超脱,就必须以求真为审美,在审美主体上必须修养 高尚的人格。第四章将以审美现代性为阐释的理论平台进一步展开分析,揭示其美学思 想的现代性内涵,进而探讨了美学家在现代社会如何以艺术为依托、以审美精神的张扬 为指引给人们以永远的精神的启蒙。 2 第一章王国维悲观主义人生观形成之原因 第一章:王国维悲观主义人生观形成之原因 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孟子就提出了“知人论世”的说法。孟子认为,文学作 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知其人、论其世, 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把握文学作品的思 想内容。同时,文学批评理论中还有一个的说法,叫“文格即人格 或“文如其人 , 即作品的风格与其作者的个人气质之间有着内在的精神上的一致性。从现代心理学的角 度来讲,每个人从小到青年时期的经历对于其人生观、世界观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作为一个作家、美学家,其自身的精神气质、心理状态等个性特征,将直接影响到其学 术研究过程中切入角度的选择、具体问题的致思路径等众多方面,进而影响到整个研究 的格局。 因此,要进入王国维的学术思想的精神腹地,就必须了解一下他投身学术时的精神 状态与内心诉求,将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他的思想学说;特别是,青年王国维是带 着强烈的为人生求解的内心诉求和精神冲动投入美学事业的,在他的美学凝结了他个人 对生命的关怀。在王国维那里,美学兴趣的产生和研究过程的具体展开是与其内心深处 对于人生终极意义的追索和心灵慰藉之所的探求密不可分、互为表里的。 本章将从青年王国维的人生经历与个性倾向及其所受到的文化观念影响来分析他 是如何走入悲剧人生观的,也就是探求形成其独特的美学品格的原因。本文认为,一方 面由于王国维青年时代所遭遇的人生逆境使他的个性性格蒙上了阴郁、悲观的人生观。 作为青年时期,有着天才情结的王国维又与其贫病交加的人生逆境造成了严重失衡,并 了造成的他个人心理上的严重的精神危机。另一方面,个人所遭遇的逆境又时刻困扰着 王国维,使他不断地去企图寻求人生的终极问题,有着寻求人生终极问题的种种形而上 学的冲动。人生的种种苦痛问题迫使他去不断地求解人生的超越。希求在学问中觅得种 种人生困惑的答案,王国维养成了其“为学当求人生之真理的学术自觉。王国维执著 于生命意义、人生价值的探询而不得其解。可以说,王国维一生的学术研究都是植根于 不断求解人生的真理问题。 如果说王国维个人的悲伤体验是其走向悲观人生观的内因,那么作为文化个体的人 在精神上所受到的文化熏陶与文化影响可以说促使个体形成相应人生观的重要外因。西 方近代哲学思想,特别是基于相似的人生体验的叔本华的哲学思想对王国维悲剧观的形 成影响很大。基于相似的人生感受,王国维很自然地走入了叔本华的哲学世界,可以说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王国维一开始接触叔本华的学说就产生了强烈的共鸣,甚至可以说,王国维的“人生悲 剧”观直接来源于叔本华。处于中西交流、新旧冲击的思想文化多元时期,深受本土文 化影响的传统知识分子的王国维不可能绕过本土文化的影响。如果说,西方近代哲学特 别是叔本华的悲舰哲学是王国维思想影响的外因的话,那么其更深层的原凶是老庄厌世 哲学在其心理上的积淀。政局动乱、文化多元的近代交汇于性情忧郁的王国维身上,共 同促进了其“人生悲剧 观的成熟与悲剧人生体验。 第一节:苦痛人生的记忆 “潮起潮落,几换人蒯世! 州人家孤愤最难平,消得几回潮落又潮生? 一1 人生无穷 无尽的哀愁、愤懑,犹如潮起潮落,永无休止,这道出与王国维凄苦的童年生活。 王氏家族虽然有过光宗耀祖的历史,但是其实到了王乃誉这一代己经开始衰败,社 会地位已经很低微,所以才不得不出外谋生。王国维1 1 岁时,父亲王乃誉才回到海宁, 支撑着十口之家的生活重担。这种家境给人的压力是可以想象的。在静安文集续编自 序中的自述中,王国维道出了自身所遭遇的窘迫。“余家在海宁,故中人产也,一岁 所入,略足以给衣食”,“家有书五六簇十六岁,见友人读汉书而悦之,乃以 幼时所储蓄之岁朝钱万,购前二十四史于杭州,是为平生读书之始”,“家贫不能以 资供游学”,所以“居恒快快”。从这段自序中我们足以看出王国维青年时期的家庭贫困 状况。2 2 岁时,幸得罗振玉赏识,得以边在时务报馆打杂谋生,边在罗所办的东文 学社学习,然而“馆事颇剧”,所以更多的还是处理种种琐碎杂事,无法在读书为学上 投入足够的精力,“故半年中之进步,不如同学诸子远甚”。2 其后的几年,王国维先后辗 转于上海、通州( 今南通) 、苏州等地,或编杂志,或教书,只能于此间隙挤时间做自 己的学问,“为生活故而治他人之事,日少则二三时,多或三四时,其所用以读书者, 同多不逾四时,少不过二时 。3 在此期间,体质赢弱的他又数度疾病缠身,为学之事屡 屡受扰。大材小用,体弱扰学,壮志难酬,个中辛酸,王国维是最有切肤之痛了,无怪 乎1 9 0 4 年,其于病中赋诗一首,发出了“强颜入世苦支离 4 的感慨。 不仅是青年时期,其实在王国维的一生之中,始终伴随着家道的变故。4 岁时,母 亲凌氏去世;l l 岁时,祖父去世;3 0 岁时,父亲去世:3 1 岁时,夫人莫氏离世,同年 继母也离开了人问,而在5 0 岁时,长子潜明却也先他而去。一个小康之家,频频遭遇 变故,家到受打击是可以想见的,而亲人的相继离世,对他心灵的打击更是难以想见的。 家庭环境的压力、家道的屡次变故和亲人频繁的离开使原本忧郁悲观的王国维变得更加 1 萧艾:j 咽维计传,浙江文艺= 1 l i 版社,1 9 8 3 年7 月版,第7 页 2 t n 维:静虫义集续编白序,见刷锡山编:j i 困维文学美学论著集,北岳文艺 l j 版社1 9 8 7 年版,第2 4 1 页 3i i 困维:静安义集续编白序见j i 困维文学炎学论着集,第2 4 3 页 4 j i 固维:静安许稿埘中b i j 事,见t 国维文学荧学论著集,第2 7 6 页 4 第一章王国维悲观主义人生观形成之原冈 忧郁悲观。王国维的父亲王乃誉本人的性格和精神状态,就有着忧郁的特点。再加上家 庭的变故,经济上的重担,更加深了他精神上的压抑。父亲忧郁的性格和精神状态以及 这样的家庭气氛对王国维的性格形成都有着直接的影响。 另一个让王国维头疼的问题便是自己的身体健康问题l “志学以来,十有余年,体 素旅弱,不能锐进于学。”时务报的差使虽非美差,但好歹尚能糊口,且每天还能去 边上的东文学社读点书,然而就在此时,王国维的脚气病却犯了,只好从上海返回海宁 故罩,辍学数月:数年后,王得罗振玉资助,赴日本留学,然而在东京才呆了四五个月, 脚气病复发,又只得匆匆回国,“自是以后,遂为独学之时代矣,体素赢弱,性复忧郁, 人生之问题,日往复于吾前。6 每个人从小到青年时期的苦痛经历造成了王国维性格上的悲观忧郁。王国维的性格 十分内向,在这种内向的性格当中,忧郁悲观是最值得注意的一点。与这种深刻忧郁性 格相连的是性格上的敏锐。正如他自己在而立之年时说的那样:“体素赢弱,性复忧郁”。 据其自述这种忧郁原来乃是他天生的禀赋。而王国维的父亲王乃誉也曾经说他“其性讷 钝,好谈时务”。6 他的弟弟王国华对其兄年幼时的印象也是不苟言笑、沉默忧郁。王国 维的身上总是带有一种深刻的忧郁,而这种独特气质则是贯穿了他的一生及作品之中。 n - - 十刚出头时的王国维就以其异于常人的敏锐,就深深感受到了人生的苦痛与无奈。 “侧身于地苦拘挛杂感 “人间事事不堪凭”,7 以致“俯仰多悲悸”。8 从王国维2 3 岁 ( 1 8 9 9 年) 时写下的这句诗中,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其内心的矛盾与痛苦。家贫扰学,因病 辍学,残酷现实人生的种种不幸遭际,使那颗早慧之心蕴注了太多的苦水。在数年后他 带着悲怆的心情回忆道自己的苦痛经历:“进无师友之助,退有生事之累,故十年所造, 遂如今同而己”。9 也无怪乎当时他便将自身喻为断翅的鸟:“欲从鸿鹊翔,铎羽不能遂。 m “云若无心常淡淡,川如不竞岂潺潺。” 个人的性格形成不仅与自身成长的家庭小环境有密切关系,对于一个有天赋、有人 生志向追求的人来说,时代的大环境与个人性格的形成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性格内 向、忧郁的王国维思想走向成熟的青年时代,正面临着中国历史上大变动的时期,知识 分子承受着国家落后腐败而一时找不到出路的心理压力,就个人而言,旧的科举之路走 不通,新的出洋求学的路又无条件走。同时,处于新旧冲突交织、文化秩序混乱的年代, 5 ! 困维:静安义集续编白序,见 附录,河北教育出版社1 9 9 7 年版, 第4 0 5 - 4 1 0 页 1 6 夏中义: 世纪初的莆魂,上海文艺出版社1 9 9 5 年版,第8 l 页 6 第章王国维悲观主义人生观形成之原因 不管是具体的事件还是个人的心理构建因由,都可以看出王国维作为一个面临苦痛 人生的具体的个人内心的悲怆感。王国维的平生遭遇可谓集人世之悲:幼年丧父,中年 丧妻,晚年丧子,身体病弱,老友交恶,几乎没有他欣慰的事。而且,他出身于近代中 国文明巨变的时代,不但修齐治平的政治思想无法实现,甚至个人的生存都成为了问题。 加上他本来就喜欢思考人生问题,而思考更加剧了他的忧郁和痛苦。可以说,忧郁、悲 观、痛苦,几乎是与他的整个人生相伴随的。家庭环境的影响、家道的种种变故和个人 遭遇的坎坷,加重了王国维忧郁悲观的性格。 7 福建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节:中西文化的影响 在悲苦的人生经历中乞求寻求人生的真理,以解决人生问题,王国维丌始走向哲学 研究。在王国维的写于日本留学期间的诗中曾经提到“时时读异书。所谓异书就是指 德国哲学家的著作,特别是叔本华的著作。从日本归国后,立志从事哲学研究。他之所 以决心从事哲学研究,目的在于解决人生问题。关于为学过程,他在三十岁那年,写了 一篇自序详细论述:“留东四五月二病作,遂以是夏归国。自是以后,遂为独 学之时代矣。体素赢弱,性复忧郁。人生之问题,日往复于吾前。自是始决从事哲学。” 1 7 从二十六岁n - 十九岁,足足有三四年时间,王国维都在对哲学下苦功夫。 西方近代哲学思想,特别是叔本华等人的哲学思想对王国维悲剧观的形成影响很 深,甚至可以说,王国维的“人生悲剧”观直接来源于叔本华。基于相似的生命感悟, 他一开始接触叔本华的学说就产生了强烈的共鸣:“其人生哲学观,其观察之精锐,与 议论之犀利,亦未尝不心怡神释也。1 8 王国维在东文学社学习,就偶然接触到康德、叔 本华的哲学思想,发生了仰慕之情。王国维是在在上海学习时( 1 8 9 8 年) 初步接触叔本华、 康德哲学的,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叔本华浓郁的悲观主义深深震撼了他的心灵,叔本 华反复陈述的“天才的痛苦”对王国维而言,不止是一种学说,而完全是有切肤之感的。 他说:“癸卯( 1 9 0 3 ) 春,始读汗德之纯理批评,其不可解,读几半而辍。嗣读叔本华 之书而人好之。自癸卯之夏,以至甲辰( 1 9 0 4 ) 之冬,皆与叔本华之书为伴侣之时代也。 其所尤惬心者,则在叔本华之知识论,汗德因之以上窥。然于其人生哲学观,其观 察之精锐,与议论之犀利,亦未尝不心怡神释也”坞当他再回过头来读康德时,才 读懂了原来极难理解的康德哲学与美学思想。这与他本身所具有的忧郁悲观的性格是有 着莫大的关系的。家境的贫寒以及屡屡的家庭变故,使他过早地体验到人生的艰难和痛 苦,形成了郁郁寡欢的性格,同时也种下了悲观主义人生观的种子。对人生问题的关注 与困惑又使他在康德与叔本华之间自然而然地选择了后者。再加上,王国维的天性本就 敏感性强、重直观、感情丰富,文学方面的修养较深,这也使他非常容易接近叔本华。 叔本华生性抑郁,注重直观,文学才能突出,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书文字流畅、 行文优美,散发着浓重的悲观气息,这与王国维的内心与性格有颇多契合之处。 另外,我们还应注意到,王国维幼承家学,十八岁以前所接受的完全是旧式私塾教 1 7 i - l 玉l 维:静安文集续白序,见:国维文学天学论著集第2 4 1 博盂彦弘、干备松:l 捆维学术经典集,南昌:江两人民出版社,1 9 9 6 年版,第l 页 。9 盂彦弘、千奋松:ti i 困维学术经典集,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 9 9 6 年版,第l 页 9 福建师范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育,曾习举子业,又随父攻治诗文金石书画,国学根底甚厚。依其个人志趣、为学理想, 他的思想实则偏向的是道家,素不喜文以载道、经世致用的儒学。这也便造就了悲观主 义的人生观。又因叔本华的哲学体系中本来就融进印度佛教思想,而佛教思想是中国知 识分子向来乐于亲近的,王国维也不例外。却 无疑,叔本华的悲观主义及唯意志论思想对王国维的人生观与学术研究都产生了较 大影响。叔本华是典型的唯意志论者,其哲学的重心概念为“意志”。他认为“意志” 是世界万物的本源,意志既是自然的本质,也是人的本质,亦“生命意志 ,意志具有 无限的欲求和冲动。叔本华说:“意志自身在本质上是没有一切目的,没有一切止境的, 它是一个无尽的追求。意志绝不知道它根本欲求什么。 引这就是说,意志是一 种盲目的、具有无限伟力的欲求、冲动。但“意志”受现实的规律、规定限制,不可能 天马行空地自由驰骋,因此,“意志”的冲动必然走向痛苦的境地,叔本华认识到人生 的痛苦的本质,其唯意志论也必然走向悲观主义。叔本华认为欲求和挣扎是人的全部本 质,人生是在痛苦和无聊之间象钟摆一样的来回摇动着;事实上痛苦和无聊两者也 就是人生的两种最后成分。王国维接受了叔本华的“唯意志论 观点,认同其对于世界 和人生的看法,得出人生即悲剧结论,并使得这种认识自觉化、系统化,上升到了哲学 阐释层面。他在叔本华之哲学及其教育学说一文,阐释了人生悲剧理论,并且在红 楼梦评论中,王国维也儿乎完全照搬了叔本华的观点:“生活之本质何? 欲而已矣。欲 之为性无厌,而其原生于不足。不足之状态,苦痛是也。既偿一欲,则此欲以终。然欲 之被偿者一,而不偿者千即使百人欲悉偿,而更无所欲之对象,厌倦之情,即起而 乘之故人生者,如钟表之摆,实往复于苦痛与厌倦之间者也欲与生活与苦痛, 三者一而已矣”。2 2 这完全是叔本华在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一书揭示的人生观。因 此,他深受叔本华的影响,认为人生最人的悲剧就在于生存本身。生活的本质即“欲一 或同“意志”,而“欲”使人沉浸于痛苦和厌倦之间,人生即悲剧性。 对于王国维“人生悲剧”观的形成,叔本华的影响只是显在的外因,更深层的原因 是老庄厌世哲学在其心理上的积淀及个人的性格、经历等主观因素。王国维从小接受旧 式教育,走科举之路,他身上有着浓郁的传统文化的身影,除正统的儒家思想外,老庄 适家思想对于他影响较深。作为传统的旧式知识分子来说,对老庄思想熟悉也是自然而 然的是。特别是中国文人自古以来似乎都有这样的传统,当仕途与人生得志时,就积极 入世:当人生处以低潮时期就很容易走入老庄消极无为的出世观念。特别是,对文学来 2 0 赵庆麟:触会中两哲学的i :国维,上海礼会科学院i i :版社,1 9 9 2 年第1 8 5 页 2 1 叔奉华著:作为患占j 表蒙的世界,石冲 j 详,北京:商务印书馆,1 9 8 2 年版第2 3 5 2 3 6 页 2 2l :周维: 红楼梦) 评论,见二 :国维文学美学论著集,第2 页 1 0 福建师范人学硕十学位论文 说,道家思想对中国文学的影响更为深远。 传统的老庄哲学中存在着悲观厌、人生苦痛的思想成分。老子日:“人之大患在我 有身 。庄子日:“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德充符、人世间、知北游就 有对人类生存境域的悲剧性觉悟。人的一生都在不断地劳作,为得只是填满人欲望的沟 壑。但是所谓欲壑难平,这也决定了人生的痛苦存在。“游于羿之毂中,无所逃于天地之 间,人之生也,与忧俱生,人只要活,就必然受到生存之苦的役使,象处于射手的靶心 一样无处可逃”。篁由此可知,传统的老庄哲学对于社会现实和人的生存境遇所体现的悲 剧意识,与叔本华的悲观主义思想有相通之处。王国维从老庄的“无为”哲学立论,发 挥了叔本华的这种哲学。王国维在 评论开篇即以老庄忧患、劳苦之语作引, “老子日:人之大患,在我有身。庄子日: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忧患与劳苦 之与生相对峙也久矣。 。“生活之本质何? 欲而已矣。欲之为性无厌,而其原生于不 足。不足之状态,苦痛是也。既尝一欲,则此欲以终。然欲之被偿者一,而不偿者什佰, 一欲既终,他欲随之,故终究之慰藉终不可得也。人之欲,虽概而言之,一是图个人 之生活,二是图种姓之生活,但其中的内容又极为丰富。且人的欲望亦是无穷的。 这样,人就永远处在追求之中,“如钟表之摆,实往复于痛苦与厌倦之间者也。 “然则 人生之所欲既无以逾于生活,而生活之性质又不外乎苦痛,故欲与生活于苦痛,三者一 而己矣。”柳生活的本质是欲,欲就是痛苦,故“欲与生活与苦痛”,三者是相互关联、 密不可分的。人的一生都在不断地劳作,为得只是填满人欲望的沟壑。但是所谓欲壑难 平,这也决定了人生的痛苦存在。生活为被欲望充斥的过程,知识的增加没有给人以解 脱的办法,反而是文明的进步带来了欲望的增长,人生更加痛苦。文化或者文明的迈进, 终究还是没有解决人生的终极问题。这就是王国维对人生的看法,也是他的悲剧主义人 生观的反应。 无疑,作为传统书香门第出身的旧式知识分子,在接受叔本华之前,老庄的厌世哲 学己先行潜入王国维的精神世界,并留有深深的烙印。这在他的一些诗作中可以看到。 如:“梦中恐怖诸天堕,眼前尘埃百解强 ,“早知世界由心造,无奈悲观触绪来 ,“侧 身天地苦拘孪,姑射神人未可攀”这些都是作于读叔本华之前。即使是读了叔本华之后, 庄子的哲学仍是他的诗词创作以及理论著述的思想源泉。( 红楼梦) 评论开卷即云:“老 子日:人之大患,在我有身。庄子日:大块载我以行,劳我以生。忧患与劳苦之与 生相对待也,久矣。夫生者人人之所欲,忧患与劳苦者,人人之所恶电。 这正是把老 盂彦弘,十备松:i i 固维学术经典集,南昌:江两人民出版社,1 9 9 6 年版。第5 0 页 2 4 王国维:静安文集,j :海:上海书店i l j 版社,1 9 8 3 年版,第1 6 7 页 l l 福建师范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庄的厌世哲学与叔本华的悲观理论加以互相参证之后的具体发挥。在诗词创作和散文杂 感之类的文章中庄子影响的烙印就更为明显了。庄子中的寓言典故,庄子所描绘的 人生境界,常常成为王国维诗作的题材来源和吟咏把玩的意境。庄子以梦浇愁,追求绝 对自由的人生,这成为王国维寻求慰藉与逃避的美好境界。在他的诗词中,描写梦境之 处多得无法一一列举。如“昨夜梦中多少恨,细马香车,两两行相近 ,“不成抛掷,梦 里终相觅。酒后楼台,与梦俱明灭。”2 5 等等。正如有人所说,王国维在接受叔本华之前, 其思想已表现出浓郁的悲观、厌世色彩。船这也就是为什么王国维那么轻易地就接受了 叔本华并形成自己悲剧思想的潜在因。中外悲观主义思想在天性忧郁、身处混乱的旧世 界的王国维的思想相交织、融合,使他愈发陷入了悲观忧郁的泥沼,并深深地影响了他 的一生和学术活动。王国维关于人生痛苦本质的论述,正是对这种悲观哲学思想的具体 体现和发挥。可以说王国维的个人悲苦的生活经历、深层次的老庄厌世观念与叔本华的 悲剧哲学三者相互参证,叔本华的哲学把这种个人情绪化的体验进一步提升到系统的哲 学层面而使这种悲剧性体验更为自觉。 2 5 肖艾:l i 困维诗i 叫校蹙,湖南人民版社,1 9 8 4 年版,第1 2 2 、1 4 8 页 2 6 聂振斌:人生卉索j 剧心启裟,孙敦恒钱竞编:纪念土国维先牛诞辰1 2 0 周年学术论文集广州:广东教 育i i j 版社,1 9 9 9 年版。第1 6 2 页 1 2 福建师范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人生忧患的体认与寻求人生超越的努力 第一节:人生忧患的体认 从自己的生存体验出发,王国维己经地流露出对生存现实的本能的厌倦和失望。在 研读了叔本华的著作之后,深感“于我心有戚戚焉 的王国维大受启发,从而进一步在 理论上形成了对于悲剧性人生的总体性看法,形成了自己悲观主义的人生观。 在他看来,这一与欲望捆绑在一起的苦痛,使得人生在相当大的意义上成为一种完 全为了实现种种功利性目的的工具性存在,现实人生在某种意义上就是作为欲望的奴隶 而存在,陷身于由种种利害关系交错编织而成的“桎梏之世界”中,从而失去了精神上 的自由和进入某种理想人生境界的可能,因而理所当然,这样的人生并非生命的价值所 在,不能或者龅不值得被当作生命的终极意义去追求和担当。 身陷“利害”之网,穷其一生劳碌奔波不止,而竟得不到一刻的休憩与安宁,王国 维发出了这样的慨叹:“然所以有世界人生者,果有合理的根据欤? 抑出于盲目的动作, 而别无意义存乎其间欤? 吾人从各方面观之,则世界人生之所以存在,实由吾人类 之祖先一时之误谬。”2 7 并且在最后以一种洁问的语气表达了对这种“终身4 1 4 1 而不知所 税驾者”的存在现实的否定和渴求超越此“桎梏之世界 而进入某种理想人生境界的向 往。 “吾人之本质,既为生活之欲失。故保存生活之事,为人生之唯一大事业吾 人之愈志,志此而己;吾人之知识,知此而已。既志此类,既知此矣,于是满足与空乏, 希望与恐怖,数者如环无端,而不知其所终:目之所观,耳之所闻,手足所触,心之所 思,无往而不与吾人之利害相关,终身仆仆而不知所税驾者,天下皆是也。然则,此利 2 7 评论,见小国维文学焚学论著集,第1 5 页 1 3 福建师范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害之念,竞无时或息欤? 吾人于此桎梏之世界中,竟不获一时之救济欲欤? 船1 9 0 4 年, 他写了叔本华与尼采,在文章中道尽了青年王国维所遭受的“天才苦痛”。“呜呼! 天 才者,天之所靳,而人之不幸也。蚩蚩之民,饥而食,渴而饮,老身长子,以遂其生活 之欲,斯己耳。彼之苦痛,生活之苦痛而已;彼之快乐,生活之快乐而已。过此以往, 虽有大提大患,不足以樱其心。人之永保此贵贵之状态者,固其人之福社,而天之所独 厚者也若夫天才,彼之所缺陷者与人同,而独能洞见其缺陷之处彼与贵贵者俱生,而 独疑其所以生一言以蔽之:彼之生活也与人同,而其以生活为一问题也与人异;彼之 生于世界也与人同,而其以世界为一问题也与人异彼知人之所不能知,而欲人之所 不敢欲,然其被束坪压迫也与人同。夫天才之大小,与其知力意志之大小为比例,故苦 痛之大小办与天爿之大小为比例。 紧随其后,王国维马上又说:“彼之痛苦既深,必求 所以慰藉之道”。扫 执著于生命意义、人生价值的探询而不得其解,这是王国维最大的灵魂之苦。为此 他研读了5 年哲学,非但不能了解人生真谛,反而陷入更深的“最大的烦闷 中。当王 国维围绕着人生痛苦“解脱说来阐述红楼梦伦理学上的价值时,他开始对叔本华 以“解脱”为最高理想发生了怀疑。他这样写道:“夫由叔氏之哲学说,则一切人类及 力物之根本一也。故充叔氏拒绝意志之说,非一切人类及万物各拒绝其生活之意志,则 一人之意志刃i 不可得而拒绝。何则? 生活之意志之存于我者,不过其一最小部分,而其 大部分之存于一切人类及万物者,皆与我之意志同。而此物我之差别,仅由于吾人知力 之形式故,离此知力之形式,而反其根本而观之,则一切人类及万物之意志,皆我之意 志也。然则,拒绝吾一人之意志,而自悦日解脱,是何异决堤之水而注之沟壑,而日天 下皆得平土而居之哉! 佛之言日:若不尽度众生,誓不成佛。其言犹若有能之而不欲 之意。然自吾人观之,此岂徒能之而不欲哉? 将毋欲之而不能也。故如叔本华之言一人 之解脱,而未言世界之解脱,实与其意志同一之说不能两立者也。一 王国维发现了叔本华解脱说的矛盾,认识到叔本华学说“半出于其主观的性质,而 无关于客观的知识”。于是又转而研究康德,但康德哲学使王国维思想陷入更大的困惑 和矛盾。然而研究哲学的结果不仅没能解决他心中的问题,反而增添了新的困惑,形成 了更深的痛苦,“人生过处唯存悔,知识增时抵益疑 。其实,在王国维的性格中,就是 他的情智兼长的禀赋。这种禀赋使他在学术研究方面,表现为一位感性与知性兼长并美 的天才:可是另一方面,在现实生活中,这种禀赋却不幸而使他陷入感情与理智的矛盾 2 8 1 :困维:叔奉。产之哲学及j e 教育学说,见1 :田维文学美学论著集,第7 9 页 2 9 于固维: 叔本华j 尼采,见士国维文学美学论著集第7 i 页 王国维:人间词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4 年 1 4 第二章:人生忧患的体认与寻求人生超越的努力 痛苦中而无法自拔。王国维终于发现,在哲学里,可爱与可信是不能统一的,哲学就只 能讲可信,不能过多地投入情感。所以他感到自己在哲学领域内无法解决这个矛盾。王 国维在写于1 9 0 7 年的三十自序二中说:“余疲于哲学有日矣。 ,王国维自己道出其 缘由:“知其可信( 意志论) 而不能爱,觉其可爱而不能信,此近- - _ - - 年中最大之烦闷片 其实,王国维对于他自己的这种感情与理智相矛盾的性格也早就有反省的认识,在 其早期所写的自序二中,他就曾经自我分析说:“余疲于哲学有同矣。哲学上之说, 大都可爱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爱。余知真理,而余又爱其谬误。伟大之形而上学、高 严之论理学与纯粹之美学,此吾人所酷嗜也。然求其可信者,则宁在知识论上之实证论、 伦理学上之快乐论与美学上之经验论。知其可信而不能爱,觉其可爱而不能信,此近二 三年中最大之烦闷。 3 1 可见,王国维对于自己的这种矛盾性格是有着清醒的认识的。 这种内忧外患的处境使得王国维不能只沉溺于美的理想之中去构筑关于美的理论体系, 也不能只在自己的文化创造活动中着意描绘美的理想,于是,“忧生 、“忧世”便成了 他经常的话题。与现实的巨大差异形成了他的悲剧意识,内忧外患、千疮百孔的封建末 世的社会现实使他发出了“哲学上之说,大都可爱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爱”,“知其可 信而不能爱,觉其可爱而不能信”,“余知真理,而余又爱其谬误”,“诗歌乎! 哲学乎! 他 同以何者终吾身,所不敢知,抑在二者之间乎? 等等一连串的感叹,可知他思想中的 矛盾与痛苦是多么深重。研究“神圣”的哲学的结果,不但没有使他找出人类苦痛的解 脱之途,反而更加深了他的情感与理智的矛盾, 于是,王国维彻底告别了哲学、伦理学,而转向了可爱又可信的美学研究。“ 而近日之嗜好所有渐由哲学而转移于文学,而与于其中求直接之慰藉者也。 三十自序 二在美学中,这种矛盾的消解是在审美情感、审美想象思维中完成。王国维“可爱 的对象是艺术、情感、诗意等,而“可信 一方面包括扩上述可爱的对象的情感、生命 感的真实性,同时也是美学作为哲学的一门,其逻辑上、科学方法上是“可信”。艺术 可以说兼具了形式上的“可爱和“理性 上的可信。王国维发现,在美学中则可以实 现这种统一。美学能够实现这种统一的原因在于,有生命鲜活与自由的生命空间的可爱 与符合逻辑科学的理性的可信结合起来。 一i i 固维:t 臼序,静虫义集续编,j :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 9 8 3 年 福建师范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第二节:悲剧人生的审美超越 人处在“此桎梏之世界中”,有没有解脱之道呢? 王国维说这就是美,艺术。王国 维认为,人世间一切事物,都与人有利害关系,也就是都与“苦痛”相连,只有艺术可 以摆脱物与我的厉害关系。“唯美之为物,不与吾人之厉害相关系,而吾人观美时,亦 不知有一己之厉害。”醒“故美术之为物,欲者不观,观者不欲。而艺术之美所以优于 自然之美者。全存于使人易忘物我之关系也。 3 3 艺术的任务就是描写人生的苦痛于解脱:“呜呼! 宇宙一生活之欲而已。而此生活 之欲之罪过,即以生活之苦痛罚之。此即宇宙之永远的正义也。自犯罪,自加罚,自忏 悔,自解脱。美术之务,在描写人生之苦痛于其解脱之道,而使吾冯生之徒于此桎梏 之世界中,离此生活之欲之争斗而得其暂时之平和,此一切美术之目的也。 3 4 美是非关利害的,也就是说美是无功利的。审美无功利按叔本华的观点可以说是“无 欲”,王国维也说“无欲”,“无欲,故无空乏,无希望,无恐怖。其视外物也,不以为 与我有利害之关系,而但视为纯粹之外物。此境界唯观美时有之。拍在王国维的美学思 想中,他从康德那儿继承了这个极为重要的命题:审美是一种超功利的存在。“美之性 质,一言以蔽之日:可爱玩而不可利用者是己。虽物之美者,有时亦足供吾人之利用, 但人之视为美时,决不计及其可利用之点。其性质如是,故其价位亦存于美之自身,而 不存乎其外。” 康德认为人把握和观照世界的方式而言,则可以相应表述为科学、审美和道德,即 知、情、意。在王国维那里,被相应地表述为理论、审美、实践的三大划分。因此,审 美由此获得的独立地位。康德通过这一三大划分,将审美独立出来作为专门的对象予以 研究。王国维在学理上延续了康德,在其为中国学界最早引入“美学”这一概念时,同 样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