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元稹年谱新编.pdf_第1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元稹年谱新编.pdf_第2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元稹年谱新编.pdf_第3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元稹年谱新编.pdf_第4页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元稹年谱新编.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中国古代文学专业论文)元稹年谱新编.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内容提要 中唐时期,元稹与自居易齐名,但学界对元稹的研究却相对薄弱。1 9 8 0 年, 卞孝萱先生元稹年谱出版,开创了元稹研究的新局面。1 9 8 2 年,中华书局版 元稹集问世,元稹作品才有了点校本。8 0 年代中期以后,吴伟斌和杨军先生 是元稹研究领域最活跃的学者。杨氏重点考订元稹集的失误与不足,有不少 创获;吴氏重点辨析元稹年谱的失误与不足,虽不无创见,但其学术研究多 有不规范之处,失误因而屡见不鲜。元稹年谱新编重点考订元稹生平事迹, 兼及作品系年、辨伪与辑佚,以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推动元稹研究的进步发 展。 元稹年谱新编在内容上包括两大方面的内容,一是生平考订,二是作品 考订。在生平考订方面,首先力求细致地展现元稹的人生轨迹,补前人之不及; 其次力求严谨地辨证前人的失误,还历史以本来面目。如元稹告赠皇考皇妣文 有“始亡兄集”一语,据文意,“亡兄”当是其胞兄,但元稹根本没有胞兄名“集” 者,学者对此多不注意。经过审慎考订,我发现“集”原是“某”形近之讹,实 际指元稹二兄元租:如关于元稹的初仕,有学者认为其时间是贞元十六年,地点 是河中府;有学者认为其对间是贞元十年稍后。地点是河东府。但经过我的谨慎 考订却发现,元稹初次正式踏入仕途是在贞元十九年,在此之前,元稹只是候补 官吏而非正式官吏。 在作品考订方面,力求在系年、辑佚、辨伪上有所创获。( 1 ) 系年:能确切 考知写作时间者,系于相应年份之下;能考知大致写作时间者,系于相应时间之 内;确实不可考知者附于年谱之末。本年谱订正前人系年失误数十处,补充系 年近十处。如据历法考订元稹除夜酬乐天作于大和二年而非长庆三年。此外 对有关唱和作品也尽可能检出( 包括当时酬和与后世追和) ,以供后人研究参考。 ( 2 ) 辑佚:冀勤、陈尚君等先生已补辑元稹多篇( 包括残篇) ,但仍有未辑者, 本谱续辑元稹诗文8 篇( 包括残篇) 。如据署名徐凝正月十五夜呈幕中诸公 与奉酬元相公上元的酬唱关系,考订前者本为元稹之作。( 3 ) 辨伪:卞孝萱、 岑仲勉、杨军等已作过些考辨,有功于学术甚多,但仍有署名元稹的八篇作品 未“验明正身”。如据杨巨源生平考订出授杨巨源郭同玄河中兴元少尹制作 于长庆四年,应属伪作。 关键词:元稹:生平;作品 a b s t r a c t y u a n z h e na n db a i j u y ie n j o ye q u a lp o p u l a r i t yi nt h em i d d l es t a g eo f t h et a n gd y n a s t y b u ti na c a d e m i cc i r c l e s ,t h e r ei sar e l a t i v e l yl a c ko f s t u d yo ny u a n z h e n ac h r o n i c l eo fy u a n z h e n s 髀p u b l i s h e di n1 9 8 0 b yb i a n x i a o x u a no p e n e du pan e wp r o s p e c la n dt h ec o m i n go u to f c o l l e c t e dw o r k so fy u a n z h e ni n1 9 8 2 ( t h ee d i t i o n p u b l i s h e db y z h o n g h u as h u j u ) m a r k e dt h eb e g i n n i n go ft h eh i s t o r i c a lp e r i o do f p u n c t u a t i o n a n dc o l l a t i o n i nt h em i d d l e s t a g eo f t h ee i g h t i e s , w u w e i b i na n dy a n g j n na r et h em o s ta c t i v es c h o l a r sa m o n gt h e s p h e r eo fs t u d yo ny u a n z h e n y a n g st e x t u a lr e s e a r c hc e n t e r so n f a u l t sa n dd e f i c i e n c i e si nc o l l e c t e dw o r k so fy u a n z h e na n dh a sb e e n f r u i t f u l m e a n w h i l e ,w u sa r t i c l et r i e st od i s c r i m i n a t es o m e t h i n g i m p e r f e c tf o u n di nac h r o n i c l eo fy u a n z h e n 警娘o n l yb e c a u s eo fh i s u n - s t a n d a r d i z a t i o no fa c d e m i cr e s e a r c h ,t h em i s t a k e sh em a d ea r e c o m m o no c c u r r e n c e s b a s e do nt h ea c a d e m i ca c h i e v e m e n t sh a v e a l r e a d yh a di nt h es t u d yt oy u a n z h e n ,t h i st h e s i s ( an e wc h r o n i c l eo f y u a n z h e n sl i f e ) i st r y i n gt om a i n l yd ot e x t u a lr e s e a r c ho ny u a n z h e n s l i f es t o r y , t h ed a t eo fh i sw o r k s , c o m p i l a t i o no fm i s s i n gw o r k sa n d a d d i t i o n a lr e v i s i o nf o r d e v e l o p i n g am o r e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r e s e a r c h s t r a t e g yo fy u a n z h e n t h et h e s i si n c l u d e s ( 1 ) e x a m i n a t i o na n dc o r r e c t i o ni ny u a n z h e n sl i f e s t o r y ;( 2 ) c o m p i l a t i o no fm i s s i n gw o r k sa n da d d i t i o n a lr e v i s i o n t h e f o r m e ra i m st or e v e a lm e t i c u l o u s l yy u a n z h e n sl i f ea n d t o d i f f e r e n t i a t e r i g o r o u s l yt h ef a f l a c i e s o f t h e p r e d e c e s s o r s ,s ot h a t c h r o n i c l i n ge v e n t sa b o u ty u a n z h e nc a nb ep r e s e n t e da sa u t h e n t i ca s p o s s i b l e i nt h el a t t e r , a t t e m p t sa r em a d et oa d v a n c ei ne l i m i n a t i n gt h e f a l s ea n dr e t a i n i n gt h et r u e ( t h er e p o r tc o r r e c t ss o m em i s t a k e sf o u n d i ns o m ec h r o n o l o g i c a lt a b l e so fy u a n z h e nb yt h ec h r o n o l o g e r ,a n d c o m p i l e se i g h tm i s s i n gw o r k so fy u a n z h e n ) k e yw o r d s :y u a n z h e n ;h i sl i f es t o r y ;w o r k s t h en e wc h r o n o l o g yo f y u a n z h e n 2 元稹年谱新编凡例 一、本谱于每年之下,先叙谱主事迹,再次系年诗文。谱主事迹尽可能详尽,谱文 之下征引最重要之史料及叙述简要之考订,以明立论之依据。时间确切者依 次排比于前,时阐模糊者排比于相应季节或年份之后。 涛文作年确切可考者,备列于前;不可确考而只能考知大体作年者,备列于后; 无法编年者,一概置于年谱之末,以作参考。考订依据只列最重要之史料,为 免繁琐,不求全备,一般不详述考订过程。凡在谱主事迹部分已考订者,此处 不再重复。 二、本谱依年谱体例,一般情况下不备列评论谱主诗文之资料,重要、罕见及存 在争论之资料,只简要引述,并作简短之评述。 三、本谱对文献中之较易判别之错、讹、衍、倒及避讳字,均代为校改,但不一 一注明校改依据。 四、本谱所征引之史料,最常见者均依据最权威之版本,如新、旧唐书及资 治通鉴等,采用中华书局标点本;一般史料尽可能采用善本或常见之本。 五、本谱对多次引用之史料,采用简称,如自居易唐故武昌军节度处置等使正 议大夫检校户部尚书鄂州刺史兼御史大夫赐紫金鱼袋赠尚书右仆射河南元公 墓志铭( 并序) ,再次引用时只作元稹志。 六、元集中之疑伪之作,分别系于相关之年诗文后,并作简要辨证以明疑伪之理 由;本谱辑佚之作亦排列于相应年份之下。 七、与元稹诗歌相关之作,一般只提示其唱诗或和诗及唱和类型( 一般唱和、用 韵、依韵、次韵) ,以便读者阅读时连类而及。 八、元稹品格,世多贬词,在没有坚实之资料证明其确实低劣或疑似难明之时, 本谱阙疑以待新材料之发现,以免以讹传讹,厚诬先贤。而于认识不同之处, 则简述理由,以明立论之本。 九、史料对元稹事迹之不实记载,择其重要、难辨者简要辨之,而不一一详作辨 证以浪费篇幅,读此谱者可把史料之记载与本谱之勾勒比观以定取舍。 十、对前贤之相关研究成果,本谱在慎重甄辨之基础上酌情汲取,但兼于年谱之 体例,不便一一注明出处( 参见后记之相关说明) 。 2 0 0 2 1 0 2 草于四川大学桃林公寓3 2 7 室 元菝宇徽之别字戚喇 自居易唐故武昌军节度处冕等使芷议大夫检校户部尚书鄂州刺史兼御史大夫赐紫金鱼袋 赠尚书右仆射河南元公墓志铭( 并序) 云:“公讳稹,字徽之。”( 以下简称元稹志) 新、旧唐书元稹传( 以下简称新传、旧传) 等略同。 宋施宿等纂、沈作宾修嘉泰会稽志卷十六碑刻云:“元威明春分投简阳明诗, 王璃分书,刘蔚篆额,大和三年正月十五日立石龙瑞宫。”王象之舆地纪胜卷十两 浙东路绍兴府碑记云:“元威明阳明洞天诗:大和三年立石,龙瑞宫。”“威 明”当是元稹别字。 元氏出自鲜卑族拓跋氏,至拓跋琏,建立北魏。至拓跋宏,改汉姓元。北周时复姓拓跋, 隋时回改元氏。 魏书卷七下高祖纪下云:“( 太和) 二十年春正月丁卯,诏改姓为元氏。”资 治通鉴卷一四0 齐纪六云:“( 建武三年春正月丁卯) 魏主f 诏,咀为:拓 跋氏宜改姓元氏。诸功臣旧族自代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北魏太和二1 一年、 齐建武三年为同一年,即公元四九六年。 姚薇元北朝胡姓考内篇宗室十姓元氏云:“托跋氏自道武都代,从崔宏议, 建号大魏,自称黄帝之后,以土德王,放曲解托跋为士后。至孝文迁洛,以土 为黄中之色,万物之元,因诏改元氏。”又云:“北周时又复旧姓。”金石录卷二 二有后周太学生拓跋府君墓志,赵明诚跋云:“自魏孝文恶夷虏姓氏,尽易之,至后 周复改从旧。”隋时又回改元氏,然亦有未改者。 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汉化政策,迁都洛阳。元稹祖先随之南迁,定居洛阳。 全唐文卷三七二柳芳姓系论云:“代北则为虏姓,元、长孙、宇文、于、陆、源、 窦首之。虏姓者,魏孝文帝迁洛,有八氏十姓,出于帝宗属,或诸国从魏者,并 号河南洛阳人。”元稹夏阳县令陆翰妻河南元氏墓志铭( 以下简称姊志) 云:“我 始祖有魏昭成皇帝,后嗣失国,今称河南洛阳人焉。” 元稹为昭成墨帝什翼犍十四世孙 元稹唐故京兆府整匿县尉元君墓志铭云:“唐整厘县尉讳某,字某,姓元氏,于有魏 昭成皇帝为十四世孙。”“盏屋县尉某”系元稹从兄,故元稹亦为昭成皇帝什翼犍十四世 孙。元稹唐故朝议郎侍御史内供奉盐铁转运河阴留后河南元君墓志铭( 以下简称元 柜志) 云:“有魏昭成皇帝十一代而生我隋朝兵部尚书府君讳某,后五代而生我比部郎 中、舒王府长史府君讳某,君即府君之第二子也。”“昭成”当是神元之讹,参岑仲勉唐 集质疑元稹世系、元和姓纂四校记卷四二十二元元。 北周时,元氏技叶狁茂隋时宗族虢繁盛 周书卷三八元伟传云:“太祖( 宇文泰) 天纵宽仁,性罕猜忌。元氏戚属,并保 全之,内外任使,布于列职。孝闵践祚,无替前绪。明武缵业,亦遵先志。虽天厌魏德, 鼎命己迁,枝叶荣茂,足以逾于前代矣。”尽管由于简牍散亡,详情难知然史料录元氏 名位至侍中、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者尚有| 四人。至隋,隋书有传者尚有十一 人。 七代祖植,魏敷州刺史。 隋书卷六二二元岩传云:“父祯,魏敷州刺史。”北史卷七五元岩传同。 “祯”,元和姓纂元作“植”。 六代祖岩- 仕北嗣累j 王内史中大夫,昌国县伯:入睛。拜兵部尚书,进爵平吕郡公,终 盏槲总管长史 隋书卷六- z 元岩传云:“住周,释褐宣威将军、武贲给事。累迁内史中大夫, 昌国县伯。及( 高祖杨坚) 受禅,拜兵部尚书,迸爵平昌郡公,邑二千户。”北史 卷七五元岩传略同。 岑仲勉岑仲勉史学论文集从文苑英华辨证校自氏诗文( 附按) 云:“文苑英华辨 证三: 自居易元稹志,六代祖岩,封武平公,集作昌平,当从文粹 作平昌,见隋书本传及唐世系表。余按:东本六一、马本七。均讹昌平, 全文六七九平昌,殆据文粹收入,又元和姓纂亦作平昌。”册府 元龟卷七一九幕府部公正亦作“平昌鄱公”。然唐长安城郊隋唐墓载大周 定王掾独孤公故夫人元氏墓志铭则作“昌平”:“曾祖岩,随( 隋) 户部、兵部二尚书, 蜀王府长史、昌平君1 5 公。租弘,随仓部侍郎、尚书左丞右丞、司朝谒者、北平郡守, 袭昌平公。”元稹夏阳县令陆翰妻河南元氏慕志铭云:“六代祖讳岩,在岗为内史大 夫,以谏废;在隋为兵部尚书、昌平公,( 以) 中( 忠) ( 进) 。”旧传亦云:“兵 部尚书、昌平公岩,六代祖也。”是“昌平平昌”未易遽定。 五代祖弘,南北平通守。 隋书元岩传云:“子弘嗣。仕历给事郎、司朝谣者、北平通守。”北史元岩传 全同。隋书卷。八百官志下云:“罢州置郡,郡置太守。其后诸郡各加置通 守一人,位次太守。”是通守为太守之剐。元稹志* 云:“五代祖宏( 弘) ,隋北平太 守。”疑误以“通守”为“太守”。大周定王掾独孤公故夫人元氏墓志铭作“北平郡 守”,“郡守”当太守、通守笼统言之。 元稹告赠皇祖租妣文云:“降及兵部,为隋巨人。户部绩( 缵) 绍,传于魏州。” 岑仲勉唐集质疑元稹世系云:“兵部,岩也;魏州,义端也。户部即五代祖之历官, 今隋书叙弘历官无户部,职是之故,稹志( 新表同) 之五代祖弘,是否可 据,尚再待乎征信也。”大周定王掾独孤公故夫人元氏墓志铭载弘曾为仓部侍郎,而 仓部隶属民部( 唐高宗时,避太宗李世民讳,改为户部) ,故元稹告文或含糊言之, 岑先生因之而疑,实为不必。 元和姓纂元云:“( 岩) 生琳,琳生义恭、义端。”彭叔夏文苑英华辨证卷三 人名五云:“崔涅元希声碑( 按即说之集二五元希声碑铭) :曾大父弘, 大父义恭,皇考孝节。世系表以弘为琳之兄,琳生义恭,义恭生孝节。”元和姓纂 四校记元云:“新表实以弘为琳弟,辨正兄字乃涉笔之讹。又白氏 集六一元稹志五代祖弘,隋北平太守,高祖义端,魏州刺史。简言之,依张、 自两家文集则义恭、义端皆弘子,依姓纂令文则义恭、义端皆琳子,依新表 则义恭琳子,义端弘子,三说不同,颇疑姓纂之文,应作生弘、琳,弘生义恭、义 端,但尚未有以证其必然也。”岑先生推测极是前引大周定王椽独孤公故夫人元氏 慕志铭可补证之。 高祖义端,唐、易、魏三州捌史;曾祖延景。岐州参军:祖悻,陈州南顿县丞,赠尚书兵 部员外郎。祖妣唐氏,赠晋昌县太君。 大周定王掾独孤公故夫人元氏墓志铭厶:“父义端,唐尚乘、尚食:奉御。唐、易、 魏三州刺史。”元氏仪坝年( 六七七) 卒,年二十七,其父义端为元稹之高祖,冗氏为 元稹之曾老姑。余参元稹志、新唐书宰相世系表( 以下简称新表) 等。 元稹告赠垒祖 ! i t 妣文( 宋蜀本总目作告赠皇祖尚书兵部员外郎祖妣晋昌县太君唐氏 文) 五:“,o 部绩( “缵”形近之讹) 绍,传丁- 魏州蕴郁懿粹,族用繁昌。始兵 部赐第于靖安蜓,下及天宝,五世其居。弁冕骈比,罗列省寺。一日秉朝烛者,凡t 一四五。 叔仲伯季,姊妹诸姑,泊友婿弥孙岁时与会集者,百有余人。冠冕之盛,重于一时。燕 寇突来,人:仁骇散。荫籍腹削,龟绳用稀。我曾我祖,仍世不偶。先尚书盛德大、峨屈于 郎署。”“安史之乱”使唐王朝由盛到衰也使元氏家族日趋式微。 父宽。比部邮中、舒王府长史。先赡右散骑常侍。缝尚书右仆射 自居易唐河南元府君夫人荣阳郑氏墓志铭( 并序) ( 以下简称元母志) 云:“比 部府君世禄、官政、文行,有故京兆尹郑云逵之志在。”元稹志云:“考讳宽,比部 郎中、舒王府长史,赠尚书右仆射。”元稹集卷五九告赠皇考皇妣文,宋蜀本总 目作告赠皇考右散骑常侍皇妣荥阳县太君郑氏文。 元稹姊志云:“府君讳某,以四教垂子孙:孝先之,俭次之,学次之,政成之。当乾 元、广德之间,郡国多事,由云阳、昭应尉,冯翊、猗氏长,迁于殿中侍御史,董方 ( 一作芳) 二饽革奏议者凡八转。其在比部郎中也,宗人得罪,有不察夫玉与珉类而不杂者, 屈我府君为虢州别驾。累迁舒王府长史。至则悬车息宴,浩如也。尝著百叶书要,以 萃群言,”据旧唐书卷三八地理志一关内道,云阳、昭应俱属京兆府,冯 翊属同卅l 府。又据同书卷三九地理志二河东道,猗氏属河中府。 中唐以后,王府官为人所轻。唐会要卷六七王府官云:“宝历三年六月,琼王府 长史裴简永状:请与诸王共置王府一所。伏以在城百官,皆有曹局,惟王府寮吏,独 无公署。每圣恩除授,无处礼上;胥徒敞居,难于管辖,遂使下吏因兹驰慢,王官为众所 轻。虽蒙列在官班,皆为偷安散秩。”元父仕宦不达。 母郑氏,荥阳人,先赠荣阳都太君,继赠陈留郡太夫人郑氏曾祖郑州刺史邦远思,祖朝 散大夫、易州司马郑目盖( 一作日盏) 。父睦州弱史郑济。拜氏为济次女,母范阳卢氏。外祖 卢平子为泾阳县令 元稹告赠皇考皇妣文云:嗣子稹等:谨以常馔嘉蔬之奠,敢昭告于皇考赠右散骑常侍, 皇妣赠荥阳郡太君。元母志云:“夫人曾祖讳远思,官至郑州刺史,赠太常卿;王父 讳日盖,朝散大夫、易州司马;父讳济,睦州刺史。夫人,睦州次女也。其出范阳卢氏,外 祖讳平子,京兆府泾阳县令。”元稹志云:“妣荥阳郑氏,追封陈留郡太夫人。”姊 志云:“我外租睦州刺史荥阳郑公讳济,官族甲天下。” 宋刘文富纂、陈公亮修淳熙严州图经卷题名云:“唐刺史李道古撰大厅记, 具录唐代刺史名衔、除授年月,始自永徽,讫元和七年,凡一百六十三年,自张后嗣( 胤) 而下至道古五十一人。”其中有郑济,天宝十一载七月十一日自徐州刺史拜,次年十月罢。 长兄沂,蔡州汝阳尉,壮年而卒;次兄耗,字玄度,曾官恒王府参军、左清道府录事参军、 湖县丞、兴平长安万年三县尉、万年丞:监察钾史知转运永丰院事、殿中侍期史( 加侍街 史) 河嗣留后等元和+ 四年卒;次兄积,曾官同螂韩城尉,长庆年问迁盒州朝史,大和 中官至司农少,后于元稹卒 元母志云:“夫人有四予二女:长日沂( 唐文粹作“秉开”或“祈”。“祈”同“枉”, 天赐后稷之佳谷也:柜,黑黍也。元租字玄度。诗大雅生民:“诞降嘉种,维柜 维枉。”又,积,聚也;稹,密也。如作“祈”或“枉”,兄弟四人之名字不但均从“禾” 旁,而且意义密切相关,故“沂”疑为“;l j f r ”或“j i 丕”形近之讹) 蔡州汝阳尉;次日稻, 京兆府万年县尉;次曰积,同州韩城尉。次日稹,河南县尉。”元柜志云:“先府君 进养之岁,予伯兄由官阻于蔡。”元稹父宽卒1 :贞元二年,母郑氏卒于元和元年,两 者相距二: 年,丽沂之官未改,且元宽及弟卒后,由次兄柜辛苦持家,而沂则不及,当是 终于蔡卅l 汝阳尉。 元柜志云;“君始以恒王( 疑脱府) 参军附太学治春秋,中授左清道府录事 参军,历湖丞。秩罢,丁比部府君忧。服阕,调兴平长安万年尉。遭( 一作事) 荥阳太君 忧,服阕,除万年丞,迁监察御史知转运永丰院事,段中侍御史留务河阴,加侍御史,赐 绯铂袋。” 4 元稹告祀曾祖文云:“宗子积,牧民于金,复不克以上牲陪祀。”此文长庆二、三年 撰。新唐书卷七五下宰相世系表五下元云:“积。司农少卿。”元稹志 云:“仲兄司农少卿积衔裒襄事。” 大姊十四岁适太平主簿陆翰,兰十五岁卒千夏阳县私第。次年归窆于河南斋阳清风乡平乐 里北邙赢;二蝣出家为昆,号真一皆元朝元年萌率 元母志云:“长女适吴郡陆翰,翰为监察御史。次为比丘尼,名真。二女不幸,皆 先夫人殁。”姊志云:“呜呼! 享年三十有五,殁世于夏阳县之私第,是( 岁育) 唐 之贞元二十五( “五”衍) 年十二月之初五矣。冬十月十有四乍j ,归窆于河南洛阳之清风 乡平乐里之北邙原,从褪姑兆上。永贞之元年岁乙酉,朔旦景申,辰在己酉,须时顺也。 生十四年,遂归于吴都陆翰。翰,国朝左侍极兼右相敦信之玄孙,临汝令秘( 作泌) 之 元子。魏出也。”中华书局版元稹集以为元稹大姊贞元二二十年十月初五死,卜月十四 日归窆,大误。 岑仲勉唐史余沈卷四杂述德明之后两陆翰云:“新书七三下世系表, 丹阳陆氏,德明生敦信,相高宗。教信生庆叶,庆叶生翰,大理司直。此一陆翰,敦信之 孙也。元氏长庆集五八稹姊元氏志: 生十四年,遂归于吴郡陆翰。档,国朝左侍极 兼右相敦信之玄孙,临汝令秘之元子。( 据校本改正) 此又一陆翰,敦信之玄孙也。依 姓纂所列,敦信有四子,日郢客、邻卿、越宴、庆叶。稹之姊夫翰,4 ;审出自某枝, 然对于新表之翰,最少是再从祖称谓。彼固书香世阀,何以名竟相同? 是表、 集有讹,抑敦信之后,果有两翰? 惜乏参证,以明吾疑。” 元配韦丛,字茂之,京兆杜赣人。韦夏夫人棠氏所出量幼女。 元稹志云:“前夫人京兆韦氏”。韩愈监察御史元君妻京兆韦氏夫人墓志铭( 以 下简称韦丛志) 云:“夫人讳丛,字茂之,姓韦氏。其上七世袒父封龙门公。龙门之 后,世率相继为显官。夫人曾祖父讳伯阳,自万年令为太原少尹、副留守北都,卒赠秘书 监。其大王父迢,以都官郎为岭南军司马,卒赠同州刺史,王考夏卿,以太子少保卒,赠 左仆射。仆射娶裴氏皋女,皋为给事中,皋父宰相耀卿。夫人于仆射为季女。” 按:程章灿从 看元稹为人( 中国典籍与文化,1 9 9 5 年第 3 期) 认为,段氏未曾生育,韦菲为裴氏所出,韦丛为韦夏卿子女中最小者,失考。实际上, 韦丛是韦夏卿裴氏夫人所出子女中年纪最小者,非韦氏所有子女中年纪最小者。有唐武 威段夫人墓志铭,元集题作唐左干牛韦碾母段氏墓志铭,其中之韦隔都韦夏卿妾段 氏所生予。段氏志云:“予亡妻生不月而先夫人殁”,韦骊不可能长于韦丛。余参拙文元 稹真的是一位势利小人吗? 二+ 首,邦云逵深赏之,由是勇于 为文。 元稹叙诗寄乐天书云:“时贞元十年已后,适有人以陈子昂感遇诗相示,吟 玩激烈,即日为寄思玄子诗二十首。故郑京兆于仆为外诸翁,深赐怜奖,因以所赋呈 献。京兆翁深相骇异,秘书少监王表在座,顾谓表日:使此儿五十不死,其志义伺如哉! 惜吾辈不见其成就。因召诸子训责泣下。仆亦窃不自得,由是勇于为文。” 约于是时,开始喜爱杜甫诗,其后深受杜甫影响。 元稹叙诗寄乐天书云:“又久之,得杜甫诗数百首,爱其浩荡滓涯,处处臻到,始病 沈、宋之不存寄兴,而讶子昂之未暇旁备矣。”元好问论诗绝句三十首云:“排比铺 张特一+ 途,藩篱如此亦区区。少陵自有连城璧,争奈微之识碾砝。”元好问论诗,不主铺 排,不尚议论,接近严羽“妙悟”之说,故如此讥诋元稹。 元稹盛赞杜甫,受其影响亦深。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八沿袭花冥冥云:“元微之 忆灵之诗云:奇树花冥冥,盖本杜诗树搅离思花冥冥也。”葛立方韵语阳 秋卷一云:“杜子美曹将军丹青引云:将军魏武之子孙于今为庶为清门。元 微之去杭州诗亦云:房杜王魏之子孙,虽及百代为清门。则知老杜十当时,已为 诗人所钦伏如此。残膏剩馥,沽丐后代,宜哉! 故微之云: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 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四近体( 上) 五言云:“( 杜甫) 两行秦树直,万点蜀 山尖。则元、白平易之宗。”元稹有平易之作,但也有尖新滞涩之作。冯班钝吟杂录 卷三正俗云:“杜子美刨为新题乐府,至元、自而盛,指论时事,颂美刺恶,合于诗 人之旨。忠志远谋,方为百代鉴戒,诚杰作绝思也。”陈寅恪元白诗笺证稿第四章艳 诗及悼亡诗云:“元自梦游春诗,实非寻常游戏之偶作乃心仪浣花草堂之巨 制,” 【诗】 代曲江老人百韵题注云;“年十六时作。”清都夜境 佚诗】 寄思玄子诗二十首 贞元十一年乙亥( 795 ) ,十七岁。 在长安。元稹或代人草论裴延龄裹 二篇。 文苑英华辨证卷六名氏三云:“其有可疑者:元稹论裴延龄表二酋。 按:表论延龄谮陆贽事。又云:职忝谏司。然贽以贞元十年贬,稹于元和元年除拾遗, 相去十一年,而稹集亦无之。”而马元调则认为,“愚按:微之当裴之盛,虽未为谏 宵,两已年十八、九矣,二:表或是代人作。盖公与乐天书,叙贞元十年已后事云: 心 体悸震,若不可活,思欲发之久矣。则裴亦时事之尤舛者也。况公生长京城,代人作表 论裴,想当然尔。”( 马元调元氏长庆集补遗卷二) 二说均不违事理情理,但又均无 坚实证据证明其确实伪或真,故暂以表为元稹代人作,聊系于本年。 【文】 论裴延龄表又论裴延龄表 贞元十二年丙子( 796 ) ,十八岁。 在长安,仍时寓开元观,并与昊士矩嘿和。吴已入仕 元稹开元观闲居酬吴士矩侍御三十韵题下注云:。十八时作。” 约本年。识插巨源、李顾言。 元稹叙诗寄乐天书云:“年十五、六,不数年,与诲人杨巨源友善,日课为诗,” 在元稹十六至十八岁所作诗中,有春晚寄杨十二兼呈赵八、与杨十二李三早入永寿 寺看牡丹、别李三。“杨十二”为杨巨源,“李三”为李顾言,“赵八”为赵昌。 【诗 开元馆闲居酬吴士矩侍御三十韵与吴侍御春游清都春霁寄胡三吴十一 “胡三”当是胡灵之,“吴十一”当是吴士矩。 甲戌至丙子在长安作其它诗】 春晚寄杨十二兼呈赵八 与杨十二李三早入永寿寺看牡丹春余遣兴宋壬 之道相山集卷二追和元徽之t 春余遣兴) 示王觉民次韵酬和。忆云( 灵) 之别 李三秋夕远怀据元稹清都夜境题下注云:“自此至秋夕并年十六至十八时诗。” 贞元十三年丁丑( 797 ) ,十九岁。 在长安或蔫螂。 刘维崇元稹评传第一章生平第一节少年时代云:“同时在元氏长庆集中 多注十六至十八时作,可见十八岁以后,环境改变。离开长安,所以我认为他二十岁 左右,是在蒲州。”疑似难明,姑存疑以待考。 贞元十四年戊寅( 798 ) ,二十岁。 在长安或蒲州 贞元十五年己卵( 799 ) ,二十一岁。 游河中府,寓普教寺。保护“崔莺莺之家。 杨巨源同赵校书题普救寺云:“尘光分驿道,岚色到人间。”普救寺前东西大道,唐 时为连接长安与河北之重要驿道。 莺莺传云:“蒲之东十余里,有偿舍日普救寺,张生寓焉。适有崔氏孀妇,将归长安, 路出于蒲,亦止兹寺。是岁,浑城薨予蒲,有中人丁文雅不善于军,军人因丧而扰, 大掠蒲人。先是,张与蒲将之党有善,请吏护之,遂不及于难。十余日,廉使杜确将 天子命以总戎节,令于军,聋由是戢。” 侯鲭录卷五载王锤( f 奇) 辨芷王考虽不乏穿凿之处,然于证张生原型即元稹 莺莺传即元稹自传性之小说,要为不刊之论,故后世多赞同其说者。刘克庄后村诗 话前集卷一云:“莺莺事虽元稹自叙犹借张生为名。”瞿佑归田诗话卷上云:“其 作莺莺传,盖托名张生,复制会真诗三十韵,微露其意,而世不悟,乃谓诚有是 人者,殆痴人前说梦也。”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华冁博议下云;“王性之莺莺传 跋,余每为之击节。今去唐千余载,而微之事一经考订,万口同然。”近世鲁迅中 国小说史略第九篇唐之传奇文下云:“莺莺传者,即叙崔张故事,元稹以 张生自寓,述其亲历之境。”孙望莺莺传事迹考( 载蜗叟杂稿) 、周绍良( 传 奇) 笺证等均持此说。 f 日唐书德宗纪下云: “( 贞元十五年) f 二月庚午,朔方等道副元帅、河巾终州苛 度使、检校司徒、兼奉朔中书令浑域毙。丁酉,以同州刺史杜确为河中尹、河中绛州 观察使。”李绅莺莺歌云:“为求自马将军力”,为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王实 甫西厢记杂剧等以杜确为白- 将军之所本。然杜确不可能与元稹“友善”。旧唐书 卷一凹六郏元传云:“贞元中,为i 町q ,节度使杜确行军司马确卒,遂继为节度使。” 同书德宗纪云:贞元十八年! 月丙戌, 。以河中行军司马郑元为河中尹兼御史大夫、 河中绛节度使。”是知杜确贞元卜八辱率。又柳宗元为韦京兆祭杜河中文云:“长 我十岁,礼宜兄事。”“韦京兆”卸韦夏卿。韦夏辉元和元年卒。年六十四。杜确长韦十 岁,则贞元十八年卒时约七十岁。元稹与杜确年龄相差如此之巨,如( , 1 t i 为“友善”? 且 与张“友善”者保护崔氏之家,在杜确为河中节度使之前,当为浑碱之幕僚。 唐摭言卷一0 海叙不遇条云:“段维,年及壮仕,殊不知书。一旦自悟其非, 阐中条i j j 书生渊薮,因往请盏。终以年长,犹来发蒙,不与授经。或日,咀律诗百余篇俾 其讽诵。翌日,维悉能强记。诸生异之,因授之孝经。自是未半载,维博览经籍, 。f 笔成文,于是请下山。”严耕望唐史研究丛稿唐人习业山林寺院之风尚云: “中条、太行为北方一大读弗中心”。寺院藏书丰富,环境清幽免费食宿,且可问学高 僧,实为潜心学问之佳处。 按:或以为元稹曾仕于河中府,其实4 :然。认为元稹校书秘省前曾出仕,大约源于以下三 条资料:、署名穆宗命元稹守同州刺史充本州防御长春宫使制云:“游艺资身,明 经簸仕,累膺科选,益振芳华。”二、自居易元母志云:“四五年间,二子( 积、稹) 皆以通经入仕。”三、元稹赠别杨员外巨源云:“亿昔西河县下时,青衫憔悴宦名卑。 揄扬陶令缘求酒,结托萧娘只在涛。朱紫衣裳浮世重,苍黄岁序长年悲。自头后会知何吕, 一盏烦君不用辞。” 首先,所谓“筮仕”、“入仕”,并不意味着已成为正式官吏,而只是说由明经出身,即 “以名上于天子而藏之属之吏部”,成为国家的“候补”官吏。唐代举子及第后要过关试, 关试过后。吏部就根据及第举子之等第,授予其相应教官衔。举子就是带着散官衔守选, 守选期满正式授予职事官。正因为此,有了出身,即是“入仕”。而且,据唐会要 卷七0 “河东道”等,知元诗中之“西河县”亦不在河中府,而在河东汾州。从元稹行迹 看,他从未到过河东,而杨巨源却到过这里。杨巨源有别鹤词送令狐校书之桂府,“令 狐校书”即令狐楚,贞元七年尹枢榜进士及第,次年受桂府王拱辟以试宏文馆校书郎之 身份为从事。刘禹锡唐故相园赠司空令狐公集记云其“家在并、汾之闭”。令狐楚自 家乡赴桂府,杨巨源为其赠行,说明杨氏其时正在河东汾州为官。因此,仕于“西河县” 之人当为杨巨源而非元稹。 其次,从赠别诗的惯例说,元诗既为“赠别”杨巨源,诗中所写不当全是元稹早年之事而 与杨氏无关。事实上。元稹所写乃杨氏之遭遇,并借以替他鸣不平。韩愈送杨少尹序 云:“围子司业杨君巨源,一旦咀年满七十,亦白丞相去归其乡。”韩序长庆四年作, 时杨七十岁,逆推可知杨贞元八年于西河县送别令狐楚时,年已三十八岁。年近四十而依 然青衫,沉沦下僚,其“宦名卑”自不待言。如元稹诗乃自述行迹,贞元十五年仅二十一 岁,科名亦仅明经及第,当不宜有此怨艾之言。又,杨巨源诗名早著,而仕途偃蹇,白居 易赠杨秘书巨源邸云: 。清诗三句谁是敌? 自须四海半为兄。不用更教诗过好, 折君官职是声名。”元稹在诗中同自氏一样称杨其诗,感叹其仕宦不遇,与杨氏之身份甚 为切合。如谓所写乃元稹自己,则诗意殊难索解。前人之所以误以所写为元稹,不过是为 “萧娘”所迷惑,以司空见惯之泛指为专指崔莺莺。 再次。元旗多处内述均可证明他未仕于河中。开元观蚓居剽吴士矩俦御三十韵云:”貂 蝉徒自宠鸥鹭不相嫌。始悟身为患,唯欣禄未恬( 全唐诗注“一作沾”,卢校“一 作拈”) 。禄未恬”明示元稹明经及第后寓居开元观时犹来为官。寄乐天云:“同 登科后心柏合,初得官时髭未生。”元稹二十五岁始与自居易同登科,授秘书省校书郎, 此诗表明元稹此前未曾为肓。如谓“髭未生”指明经及第后初仕河中之时,则与实际年龄 小符,而且与“同登科后”龇龉。更能说明问题的还是他的同州刺史谢上表与海侄 等书,前者云:“年卜有五。得明经出身,n 是苦心为文,夙夜强学。年二十四。登( 卢 校宋本、文苑英华、全唐文有“吏部”二字,似是) 己科,授校书郎。年二十八, 1 4 蒙制举首选,授左拾遗。”后者云:“至年十五,得明经及第,因捧先人旧书,于西窗下, 钻仰沉吟,仅于不窥园井矣。如是者十年,然后粗沾一命,粗成一名。”很清楚,元稹明 经及第后“苦心为文,夙夜强学”,继续深造,在为应吏部试做准备工作,根本不可能经 论荐得官,初仕于河中。 又或以为元稹贞元十年左右曾初仕于河东( 吴伟斌再论张生非元稹自寓,贵州文史 丛刊,1 9 9 0 年2 期) ,其证据无非是西河县不在河中而在河东,但前文己辨明仕于西河 县者非元稹而为杨巨源,则于此说毋庸多舌。稍需补充者,元稹贞元十年左右在长安,不 可能至河东( 参贞元| 年左右谱文) 。 约于本年至同州夏阳县。探望大姊,登夏阳亭怀。河阳侍御尧。 姊志云:“逮陆君之宰夏阳也,( 姊) 事姑垂二十年矣。”建中四年元稹大姊嫁陆翰, 至是已十七年。陆翰“宰夏阳”,大姊居夏阳,元稹又有夏阳亭临望寄河阳侍御尧, 其东行当经过此处。唐代文入及第前与为官后一般比较忙碌或忙于举业,或忙于仕途, 唯守选期间相对清闲,因此他们多有时间漫游。元稹赴同州、河中等地,即是其守选期间 漫游生涯之一部分。 贞元十六年庚辰( 800 ) ,二十二岁。 在蕾救寺。春,与“崔莺莺”恋爱。 莺莺传云:“问其年纪,郑日:今天子甲子岁之七月,终于贞元庚辰,生十七年矣。 是夕,岁二月旬有四日矣。 敢,守箍期满,入长安参加冬集。 莺莺传云:“张生俄以文调及期,又当西去。”又云:“崔氏缄报之辞,粗载于此, 日: 自去秋以来,常忽忽如有所失。”莺莺之信,贞元十七年作,其与张生 分手在十六年秋。 唐代举子进士、明经等及第后一般要守选数年,方可通过吏部铨选授官。明经的守选期 限大约是七年。旧五代史卷一四八选举志载后唐闵帝应顺元年闰正月丁卯巾书门 下奏:“凡为进取,皆有因依,或少年便受好官,或暮齿不离卑任。况孤贫举士,或年四 十,始得经学及第,八年合选,方受一官,在任多不成三考。”所谓“经学及第”,指明 经及第。一般铨选授官,是在守选期满第二年,即冬集之第二年春,“八年合选”即指此。 由此可见,五代时明经及第至冬集为七年,也就是守选七年。五代因袭唐制,唐时明经守 选亦应为七年。元稹贞元十年明二经及第,本年秋至京,当是参加冬集。“文调及期”是 指文书中所规定之常调年限到期,即春关中所规定之冬集期限已到。 唐代文人守选期问,多有与女性演绎风流韵事者。如蒋防霍小玉传云:“大历中,陇 西李生名益,年二十,以进士擢第。其明年,拔萃。俟试于天官。夏六月,至长安,舍于 新昌里。”这就是说,李益进士及第后,想参加第二年吏部书判拔萃科考试,六月,来到 长安( 益于东都中进士第) ,赁住在新昌里。此后,经媒婆鲍十一娘撮合,与霍小玉相识 并相爱。太平广记卷二七四引闽川名士传云:“欧阳詹字行周,泉州晋江人。 贞元年登进士第,毕关试,薄游太原,于乐籍中,因有所悦,情甚相得。及归,乃1 ,之盟 日: 至都,当村i 迎耳。虽然,欧阳詹之恋爱故事实际发生在心门助教考满罢秩后2 守选期间,狮非进士及第后之守选期间,但闽川名士传如此安排,也说明进士及第后 守选期间文人与闺秀、妓女之恋爱是人们耳熟能详之事。再如全唐诗卷五一六房干哏 寄妾赵氏序云:“余初上第,游岭微。有进士韦滂者,白南海邀赵氏丽来,为余妾。 西卜京都,调于久官,余乃与赵别,约中秋为会期。赵檄怅恋,余乃抒情寄诗。天官” 即吏部。h t 见房千里与赵氏之恋情发生在他进士及第至铨选于吏部期间,即守选期问。 唐制:吏邪一般每年三月铨选完毕后,就着手修订来年选格( 选人参加本厢铨选之条件) , 五月颁发至各州府。那些守选期限已满,符合选格要求之出身入、前资官分别向本籍贯州 府、曾任职州府写出申请书,状述自己应选理由,前资官要写出自己罢职理由。州府审查 后,认为该选人符合选格条件,就发给应选解文。这应选解文是要交给吏部的,是应选之 证明。一般来说,州府发解,多在秋天。按新唐书选举志下所载,必须“以十月会 于省,过其时者不叙。”由于各地距麝师远近1 i 同,便规定:“去王城五百里之内,集于 上旬:千里之内,集于中旬;千里之外,集于下旬。”( 大唐六典卷一二尚书吏部) 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冬集”。选人至京后,向吏部南曹交纳选解,出身人还要交纳出身文 凭;如科举及第,须交纳春关;前资官须交纳解由、历子、考牒等。南曹将有关资料收齐 后,就开始锁曹磨勘。约一月,南曹开宿后,将驳放选人出榜公布,以示留放。南曹将判 成选人之材料申报铨司,铨司榜示判成选人交纳家状、保状等。交齐后,便锁铨引验。铨 试内容,如通典卷一+ 五选举三历代制下( 大唐) 所言:“其择人有四事:一日 身,取其体貌丰伟;二曰言,取其言词辨正;三日书,取其楷法道美;四曰判,取其文理 优长。”铨试过后,就开始注拟。一般每次注拟唱名后第二天,要出榜告示,不伏者具状 退官。三注三唱后,铨司将注拟名册上报都省,南左右仆射( 实际上由左右丞) 审查。再 经过一些手续,即可授官。整个工作在次年三月底以前完成。 始授散官蒋仕郎。 大唐六典卷二尚书吏部云:“凡叙阶之法,有以封爵,有以亲戚,有以勋庸,有 以资荫,有以秀孝,有以劳考,有除免而复叙者,皆循法以申之,无或枉冒。”所谓“有 以秀孝”,既是以汉代之秀才、孝廉比拟唐代之进士、明经,也是对所有贡举试科目之概 括。新唐书卷四五选举志下云:“明经,上上第,从八品下;上中第,正九品上; 上下第,正九品下:中上第,从九品下。”通典卷一五选举三历代制下( 大唐) 云:“按令文科第秀才与明经同为四等,进士与明法同为二等。然秀才之科久废,而明 经虽有甲乙丙丁四科,进士有甲乙二科,自武德以来,明经唯有丁第,进士唯乙科而己。” 大唐六典卷二尚书吏部又云:“从九品下日将仕郎。”元稹明经及第( 中上 第) ,得授散官将仕郎,此散官衔正式授予之时间,为守选期满冬集铨选注拟之时。 诗】古艳诗二首( 春词) 才调集卷五题作“春词”,仅录“深院”一首。全唐诗卷 四二二题下注:“一作春词”。马元调元氏长庆集补遗卷一题下注:“即传所谓立缀春词 二首是也”。莺莺传云:“张大喜,立缀春词二首以授之。”莺莺诗诗写崔、张 初次见面时莺莺之装束神情。赠双文 夏阳亭i 临望寄河阳侍御尧晓将别 诗云:“风踞晓凄凄月下西墙西。将去复携手日高方解携。”本年秋与莺莺离别时作。新 秋与莺莺分手后作。 白农裳写莺莺,与莺莺恋爱时作。恨妆成写莺莺,与莺莺恋爱 时作。桃花诗云:“春风助肠断,吹落臼衣裳。”写莺莺与其恋爱时作。春词诗 云:“一双玉手十三弦,移柱高低落鬓边。即问向来弹了曲,羞人不道想夫怜。”或写莺莺故暂系 于此处。 辱诗云:“莫愁私地爱王昌,夜夜筝声怨隔墙。火凤有皇求不得,春莺无伴啭空长。急 挥舞破催飞燕慢逐歌词弄小娘。死恨相如新索妇,枉将心力为他狂。”疑写莺莺,故暂系于此。暮 秋诗云:“看着培西e i 叉沉步廊回合戟门深。栖乌满树声声绝,小玉上床铺瘦衾。”似是贞元十六年 秋与莺莺离别前夕作。莺莺传云:“崔之东有杏花树”州崔之住所在张之西。又云:“将行之夕, 不可复见t 而张生遂两。”是张与崔存分别前夕未曾会面。忆事诗云:“夜深闲到戟门边柳 绕行席又独眠。明月满庭池水绿桐花垂在翠帘前。”回忆与崔莺莺恋爱时事故暂系于本年。春 别诗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