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韩非是我国先秦时期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的法治思想主要反映在韩非子一 书中。该书思想深刻,理论丰富。 韩非所说的“法 是编著在图书上的条文,在官府有施行法的的机构,施加的对象 是百姓,是一种成文的,公之于天下的,以赏功罚罪为主要特征的治理臣民百姓之法。 这种“法”表面上是君臣百姓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实际上它是君主治国的工具,进一 步提高了君主至高无上的地位,使他能凌驾在群臣百姓之上,所以,韩非之法的真正本 质是一种君主独裁之法。“因道全法 ,是其哲学思想的最高指导原则和政治思想的核心 原则。他在立法的原因,立法的原则,执法等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认为君主和 臣下都要守法,君主还要明法,要依法择人。 韩非从历史和现实原因看出必须摒除人治和心治,只有以法治国,才能国富兵强, 君主才不会有危险。他认为法治思想主要是通过赏罚来加以贯彻和体现的,赏罚既是法 的内容,也是推行法治的手段。如果无赏罚,法治思想将是一纸空文。韩非子对赏罚的 论述也比较深刻和全面。 关键词:韩非子;法治思想;立法;执法;明法:守法;赏罚 a bs t r a c t h a nf e ii sa ne x p e r tw i t ha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e x p r e s s i o no fl e g a l i s ts c h o o lt h o u g h ti n p r e q i np e r i o di no u rc o u n t r y ,h i st h o u g h to fl a wi sm a i n l ys e e ni nt h eb o o ko f h a n f e i z i ”, w h i c hb o o ki sap r o f o u n di d e aa n dt h e o r y - r i c h ”l a w ”s a i db yh a nf e ii st oc o m p i l et h ea r t i c l eo nt h eb o o k ,o f f i c i a l sh a v ei m p l e m e n t e d t h ei n s t i t u t i o n s ,i m p o s e db yt h et a r g e ta r et h ep e o p l e ,i so n ek i n do fe x i s t i n gw r i t i n g s s ,p u b l i c o ft h ew o r l di no r d e rt op u n i s ht h ec r i m eo fr e w a r da st h em a i nr e a c t i v eg o v e r n a n c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t h es u b j e c t so fl a wt h ec o m m o np e o p l e t h i s ”l a w ”a r ec o m m o nc o d e so f c o n d u c to nt h es u r f a c eo fo r d i n a r yp e o p l ea n dj u n c h e n ,i nf a c t ,i ti st h em o n a r c ho ft h e i n s t r u m e n tg o v e r n i n gt h ec o u n t r yt of u r t h e re n h a n c et h es u p r e m a c yo ft h em o n a r c h ,t oe n a b l e h i mt oo v e r r i d et h ec o m m o np e o p l ea ta b o v e ,t h e r e f o r e ,h a nf e i sl a wi sad i c t a t o r s h i po fl a w i nt h er e a ln a t u r e ”t h er o a dt ol a w ”,i t sp h i l o s o p h i c a lt h o u g h ta r et h eh i g h e s tg u i d i n g p r i n c i p l e sa n dc o r ep r i n c i p l e so fp o l i t i c a lt h o u g h t h i ma tt h el e g i s l a t i v er e a s o n s ,t h ep r i n c i p l e o fl e g i s l a t i o n ,l a we n f o r c e m e n ta n ds oo nh a v et h e i ro w n u n i q u ep e r s p e c t i v e h eb e l i e v e st h a t e v e r yb o d ya n dt h ek i n gm a i n l ym u s ta b i d el a w , i ti sn e c e s s a r yt oc h o o s ep e o p l ea c c o r d i n gt o l a w h a n f e ir e a s o n so fh i s t o r ya n dr e a l i t yt h a tt h e r ei san e e dt oe x c l u d et h eh e a r tr u l et h er u l e o fm a n ,o n l yh a v i n gt or u l et h ec o u n t r y ,a b i l i t yb yl a w , m a yt h en a t i o n a lw e a l t hs o l d i e ri s s t r o n g ,a n dt h em o n a r c h yw i l ln o th a v ed a n g e r o u s h et h i n kt h a tt h er u l eo fl a wt h r o u g ha r e m a i n l yt o b ei m p l e m e n t e da n de m b o d i e d b yr e w a r da n dp u n i s h m e n t , r e w a r d sa n d p u n i s h m e n t si sb o t ht h el a wc o n t e n ta n dt h em e a n sc a r r y i n go u tr u l eb yl a w s i ft h e r eb e i n g n or e w a r d sa n dp u n i s h m e n t s ,t h er u l eo fl a wa r et h o u g h tt ob eam e r es c r a po fp a p e r h a r tf e i d i s c u s s i o nt or e w a r d sa n dp u n i s h m e n t si sc o m p a r a t i v e l yd e e pa n da l l r o u n d k e yw o r d :nh a n f e i z i ;l a wi d e a ;l e g i s l a t i o n ;e x e c u t el a w ;i n t i m a t e1 a w ;k e e p r e w a r d sa n dp u n i s h m e n t s l l 湖北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 取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 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 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 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签名:徐全 日期:2 0 0 9 年5 月2 8 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说明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 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本;学校有权保存并向 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并提供目录检索与阅览 服务;学校可以允许采用影印、缩印、数字化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学位论 文;在不以赢利为目的的前提下,学校可以公开学位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 容。( 保密论文在解密后遵守此规定) 作者签名:徐全 指导教师签名: 彳缈 日期:2 0 0 9 年5 月2 8 日 嗍形厂等卯叩 绪论 绪论 韩非,世称韩非子,战国末期韩国人,约生于公元前2 8 0 年,卒于公元前2 3 3 年,我国 古代法家思想集大成者,曾与李斯同拜师于苟子。他在总结变法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批 判地继承和发展了商鞅、申不害、慎到的法治思想,形成了系统的比较成熟的法治理论, 著有韩非子一书,该书洋洋洒洒十二万余字,共二十卷,五十五篇。 对韩非子的研究,在它诞生后不久就已初露端倪,最早有所评述的是韩非的同 门李斯,但李斯没有留下研究它的文章,此后,在汉、唐、宋、元、明、清两干多年的 封建社会和近现代社会,历代文人都对其从各个领域进行过研究,主要集中在其文学、 史学、哲学、法学方面,而且都取得了相当多的成果。但在法学方面,大多数学者主要 侧重于法、术、势三者的结合,基本上把法、术、势都看成韩非的法治思想,而这种意 义上的“法”与现代意义上的“法”的内涵不同,而且目前学术界从现代意义上的“法” 的内涵来研究韩非的法治思想的成果不是很多,尤其著作甚少,所以笔者想从此入题。 对韩非子“法 的内涵和本质研究,张缪斯认为人治主义是韩非法治思想的本 质。孙瑞新认为韩非在为了巩固新兴地主阶级的君主专制的法治建设方面做出了重大 贡献,并推动了秦王朝的迅速崛起,但同时也反映了他的法治政策是对人民完全没有仁 爱的残酷无情的暴力镇压政策 。王吉梅认为韩非法治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为历代封建王朝强化君主专制统治提供了理论基础,为秦朝建立封建大一统局面提供了 直接的理论依据。洪琢认为韩非法治思想的形成不是偶然的,有其深厚的阶级根源和 思想根源:首先,从阶级根源上说,它反映了右翼地主的政治要求;其次,从思想根源 上说,它来源于“人性恶”的社会伦理思想。李晓东认为韩非“法治 思想的特点是 重在加强君权 。 在法治理论的具体内容上,萧伯符认为韩非的法治论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立法 方面,要做到事皆有法;在法的执行方面( 即司法方面) ,必须作到“任法 、“从法 ;在 法的保障方面,赏刑是法治的两个重要手段 。孙实明认为韩非的法包括法的意义和作 ”张缪斯:韩非法治思想的本质是人治主义,文史杂志,2 0 0 8 年第1 期。 9 孙瑞新:简述韩非法治思想的历史地位,中北大学学报,2 0 0 5 年第2 期。 。王古梅:韩非法治思想对后世的影响,重庆科技学院学报,2 0 0 7 年第4 期。 洪琢:韩非法治思想及其消极后果,南京理工人学学报,2 0 0 7 年第3 期。 9 李晓东:试析韩非的“法治”思想,滨州师专学报,1 9 9 8 年第3 期。 9 萧伯符:法家思想体系论略,法学评论,2 0 0 3 年第4 期。 湖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用,立法的原则和守法的监督几方面李晓东认为韩非“法制思想的内容十分丰富, 概括起来主要有“明法 、“任法”和“壹刑” 。 在立法和司法的具体原则上,王虹阐释了韩非的法要统一、法要严峻、法要公平、 法要守信的原则。陆进阐释立法必须具有客观性、公平性、强制性、修正性,王小丹 从法的起源,君主自身的局限性,人性、人情上,论述“法治”所要遵循的立法原则包 括法必须稳定,立法权必须归于君主,立法是为了禁奸止恶,法律必须明确,法律必须 可行,法律不得随意解释;执法原则包括必须严格执法,执法须公平,禁令须严厉 。 戴黍认为韩非的“法 具备长效性、客观性、公开性、可行性、公平性、强制性 。李 秀娟从人性学说的历史角度论述了韩非法治思想的理论基础和法治的原则。 在赏罚与法的关系方面,王小丹认为重刑论是韩非法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个 理论是韩非的人性论、社会论和历史论等思想的综合体现,也是他贯彻“垂法而治”的 根本手段之一。在强调“亲亲 “尊尊 、讲求“仁义道德”、提倡“德主刑辅 的中国 法律思想史的主流里,这个思想无疑是一朵奇葩 。郝启秋认为韩非是战国时期法家的 集大成者,他从人性恶出发,否定以“礼 节制人性,主张用“法”取代“礼 ,“治民 无常,唯法为治,主张严刑峻法,“杀戮禁诛谓之法 。许建良认为在法家代表韩非那 里,“法”与“刑 是紧密联系的两个概念,“刑法 与“刑罚”,相连于“刑 ,简单地 说,实际就是“法”与“罚 ,前者是后者的依据,没有前者,后者的价值就无法实现 。 近现代学者对韩非子法治思想研究的著作也很多,张觉、陈奇猷1 2 和孙实明1 3 都对 韩非的法治思想有过详细的研究,值得注意的是,这三位作者都把法,术,势分开论述, 而且在阐释法治思想时,主要包括立法,司法,执法三方面。当然,韩非的法治思想也 有许多弊端,崔榕从法理学视角探讨法家思想衰亡的原因,认为在立法思想方面,法家 视法律为工具,片面强调法律的作用,失去了赖以存在的社会基础;在法律实施方面, 法家思想从重刑厚赏到以刑去刑的转变,无视社会形势的变化,一味推行文化专制,是 孙实明:韩非思想新探,湖北人民出版社,1 9 9 0 年版。 孙实明:试析韩非的“法治”思想,滨州师专学报。1 9 9 8 年第3 期 锄王虹:论韩非的法治思想,青海教育,2 0 0 2 年第1 0 期 蛳陆进:韩非了用人之道,中国人才,1 9 9 6 年第4 期。 四乇小丹:浅析韩非的“法治”思想,台声新视角,2 0 0 5 年第1 0 期。 戴黍:韩非子的“法”、“势”、“术”与现代管理,华南理工人学学报,2 0 0 1 年第4 期。 。李秀娟:韩非法治思想评析,蕈庆社会科学,2 0 0 3 年第l 期。 哪工小丹:韩非的重刑论,台声新视角,2 0 0 6 年第1 期。 四郝启秋:韩非了法思想研究,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 0 0 4 年第4 期。 饵许建良:韩非的“刑德”世界图式,苏州科技学院学报,2 0 0 7 年第4 期。 “张觉:韩非子选评,上海古籍 f 版社,2 0 0 4 年版。 ”陈奇猷:韩非子导读,巴蜀书社,1 9 9 0 年版。 ”孙实明:韩非思想新探,湖北人民出版社,1 9 9 0 年版。 2 绪论 它走向衰亡的重要原因。分析其原因对当前我国的法治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笔者认为,韩非的法治思想是全面的,深刻的。但综观韩非子全书,对“法” 的阐述很不系统,比较零碎。韩非的法治思想广义上包括“法、术、势 ,本人在该文 中主要论述其中的“法 。具体研究以下问题:1 、韩非所谓法的内涵和性质。2 、韩非 为何要立法。3 、立法的原则有哪些、为何要明法。3 、韩非为何强调用法来治国。4 、 君主要遵守哪些法。5 、臣民要遵守哪些法。6 、依法择人的重要性。7 、赏罚是法治的 外在表现。 通过这些研究,本人认为有助于加深对韩非子一书中法治思想的认识,同时, 也有助于对整个先秦时期法家思想的理解和把握。 o 崔榕:法家思想衰亡原因的法理学思考,湖北民族学院学报,2 0 0 4 年第1 期。 3 湖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法的内涵和性质 中国古代所谓的法,基本上是指刑法,与现代关于法的概念、内涵和性质有不少区 别。先秦时期,慎到、商鞅、申不害,都对“法”进行过阐述,但都不系统,比较零碎。 韩非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他总结了以上三家的见解,加上自己独立思考,对法 的涵义有了更深入、更全面的认识。韩非所说的法: 首先,是一种编著在图书典籍上的法律条令,“法者,编著之图籍”囝。也就是说它 是成文的,具有客观性,不会随人主观意见任意变动。 其次,是一种设之于官府,专门用来管理臣民的言行的统治工具。“法者设之 於官府” ,要注意的是,君主有制定法律和依法治理臣民的权力,但决不会受到法律 的制裁。 第三,是一种布之于百姓的行为规范,是臣民的行为准则。“法者,布之於百 姓者也 。在这里,法要尽量让人们知道,朝堂内外,全国上下,不论高低贵贱,都 要知晓,以免不知法而触犯法律。“故法莫如显,是以明主言法,则境内卑贱莫不 闻知也,不独满於堂”。所以,法是一种积极的防范措施,而不是一种消极的制裁手 段。 第四,是一种赏罚分明的制度。赏罚两者既是法治的保证,又是法治的具体体现。 “法者,宪令著於官府,刑罚必於民心,赏存乎慎法,而罚加乎奸令者也 。可见法 作为君主统治臣民的工具,说到底,就是赏和罚两方面,庆赏用来奖励守法有功劳的人, 刑罚则用来惩罚犯法有罪的人。 第五,是衡量一切事情的标准。“法者,事最适者也 。韩非把法比喻为镜 和衡木,“镜执清而无事,美恶从而比焉;衡执正而无事,轻重从而载焉。夫摇镜,则 不得为明;摇衡,则不得为正,法之谓也”,又把其喻为椎锻和榜檠,“椎锻者,所以 平不夷也;榜檠者,所以矫不直也。圣人之为法也,所以平不夷、矫不直也” 。 总之,韩非所说的“法”是编著在图书上的条文,它在官府有施行法的的机构,施 韩非子难三第三十八,第9 2 2 页。( 以下引文均见韩非予新校注陈奇猷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 0 0 0 年版) 圆韩非子难三第三十八,第9 2 2 页。 圆韩非子难三第三一t - k ,第9 2 2 页。 鲫韩非子难三第三十八,第9 2 3 页。 囝韩非子定法第四十三,第9 5 7 页。 韩非子问辩第四十一,第9 5 0 页。 韩非予饰邪第七九,第3 5 9 页。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第三十五,第8 3 2 页。 4 一法的内涵和性质 加的对象是百姓,是一种成文的,公之于天下的,以赏功罚罪为主要特征的治理臣民百 姓之法。这种“法”表面上是君臣百姓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实际上它是君主治国的工 具,它进一步提高了君主至高无上的地位,使君主能凌驾在群臣百姓之上,所以,韩非 之法的真正本质是一种君主独裁之法。这种法反映了当时君主与臣民的关系,与现代的 民主精神和法治体系是不同的。 5 湖北大学硕+ 学位论文 二因道全法,道法万全 “因道全法,道法万全 出现于气势磅礴,意象宏远,通观全局的大体篇,是韩 非哲学思想的最高指导原则和政治思想的核心原则,他的这种哲学思想至今仍闪耀着真理 的光芒。所谓“因道”,即遵循自然界的普遍规律;所谓“全法,就是根据国家的法律制 度办事。“因道”是“全法”在哲学上的理论根据;“全法”是“因道”在政治上的具体体 现。 ( 一) “以道为常 1 “因自然 韩非所说的“道”与老子所说的“道”有着不同的特点。老子说的“道 ,是一种先 于世间万物而存在的抽象物体,是产生天地万物的总根源,他反对人们对社会的强行干涉, 主张一切听凭自然,让人类社会自然发展。而韩非所说的“道”是天地万物的普遍法则, 他认为,“道 作为整个宇宙自然界发展的客观规律,支配着包括人类社会在内的万事万 物,它在政治领域中的集中体现,就是指导各种社会活动的“法 ,因此,他提出了“因 道全法 的观点。韩非虽然与老子一样主张“守成理,因自然,但老子因自然而反对 法治,认为“法令滋彰,盗贼多有 ,韩非则因自然而主张法治,力倡“寄治乱于法术, 托是非于赏罚 ,他认为法是顺应着人性来制定的,起规范人们言行举止的作用。这样 的法,“不逆天理,不伤性情,当然也是“因自然 了。 因此,先王在治理国家时,就是因为其道顺应自然,后世信服,而当今之世,“使人 饥寒去衣食,虽贲、育不能行” ,所以“废自然,虽顺道而不立 ,以致“强勇之所不 能行,则上不能安。上以无厌责已尽。则下对无有,无有,则轻法。法所以为国也而 轻之,则功不立,名不成”。 2 “循天顺人” 韩非认为君主“必循天顺人而明赏罚。循天,则用力寡而功立;顺人,则刑罚省而令 韩非子大体第二十九,第5 5 5 页。 老子第五十七章,第2 8 4 页。( 见老子注释及评价陈鼓应注中华书局1 9 8 4 年版) 韩非子大体第_ 二十九,第5 5 5 页。 韩非子大体第二十九,第5 5 5 页。 韩非子- 安危第二十五,第5 2 6 页。 韩非子安危第二十五,第5 2 7 页。 韩非子安危第二十五,第5 2 6 页。 6 二因道全法,道法万全 行;明赏罚,则伯夷、盗跖不乱 。如果“上不天则下不遍覆,心不地则物不必载圆。 作者举例泰山之立不以好恶拒细土,故能成其高;江海之纳不以清浊拒细流,故能成其大, 所以,有道的君主要“因天命,持大体 ,要“因道全法 ,“寄形于天地而万物备, 历心于山海而国家富。上无忿怒之毒,下无伏怨之患,上下交顺,以道为舍。故长利积, 大功立,名成于前,德垂于后 。这样,君王“乐而大奸止 ,“澹然闲静,故使人无 离法之罪,鱼无失水之祸。如果不因天命,不持大体,就像“使匠石以千岁之寿操钩, 视规矩,举绳墨而正太山;使贲、育带干将而齐万民;虽尽力于巧,极盛于寿,太山不正, 民不能齐” 。所以说古之治天下的人,不使匠石极巧以败太山的体貌,不使贲、育耍尽 威风来伤害百姓的情性。 他还认为有“道”之君主应具有“望天地,观江海,因山谷,日月所照,四时所行, 云布风动;不以智累心,不以私累己 的情性,笔者以为,这样一种开阔胸怀,放眼寰 宇的情性,就是“循天顺人 ,无为而又无不为。 ( 二) “以法为本 韩非认为有“道”之君主应“寄治乱于法术,托是非于赏罚,属轻重于权衡;不 引绳之外,不推绳之内;不急法之外,不缓法之内 。他提倡“全法 ,就是要求人们一 切按国家的法律来办事,即所谓的“以法为本”,韩非认为“本治者名尊,本乱者名绝 1 1 。他不提倡智能之士治国,因为“智能单,道不可传于人”1 2 ,“智能多失”1 3 ,而“道 法万全 1 4 ,就好像悬起衡木才知平与不平,设规矩而知方和圆。所以,有道的君主“使 民饰于道 1 5 ,“祸福生乎道法而不出乎爱恶1 6 。这样他们治理的国家一定是至安之世, “法如朝露,纯朴不散;心无结怨,口无烦言。故车马不疲弊于远路,旌旗不乱于大泽, 万民不失命于寇戎,雄骏不创寿于旗幢;豪杰不著名于图书,不录功于盘盂,记年之牒空 回韩非子用人第二十七,第5 4 0 页 韩非子大体第二十九,第5 5 5 页 韩非子大体第二十九,第5 5 5 页。 锄韩非子大体第二十九,第5 5 5 页 四韩非子大体第二十九,第5 5 9 页 四韩非子大体第二十九,第5 5 5 页 。韩非子大体第二十九,第5 5 5 页。 固韩非子大体第一二十九,第5 5 5 页。 鲫韩非子大体第- 二十九,第5 5 5 页。 诤韩非子大体第_ 二十九,第5 5 5 页。 “韩非子饰邪第十九,第3 5 9 页。 ”韩非子饰邪第十九,第3 5 9 页。 ”韩非子饰邪第十九,第3 6 7 页。 1 4 韩非子饰邪第十九,第3 5 9 页。 ”韩非子饰邪第十九,第3 6 3 页。 ”韩非子大体第二十九,第5 5 5 页。 7 湖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虚”。因此,臣民对待这种法律,就像“饥而食,寒而衣,不令而自然也。如果“释 规而任巧,释法而任智” ,则是惑乱之道。“释法禁而听请谒,群臣卖官于上,取赏于下, 是以利在私家而威在群臣。故民无尽力事主之心,而务为交于上。民好上交,则货财上流, 而巧说者用。若是,则有功者愈少。奸臣愈进而材臣退,则主惑而不知所行,民聚而不知 所道”。 总之,韩非的认识论和宇宙观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因素。他把宇宙和自然界发展的客 观规律称为“道”,又把各种具体事物的客观规律称为“理”,主张一切按客观规律办事, 不加入自己的主观因素。他提倡“因道”,就是要求人们遵循宇宙发展的客观规律,即所 谓的“缘道理”,“不逆天理”。因为“道是世间万物所遵循的最高原则,“道者,万物之 所然也,万物之所稽也 。遵循“道 ,则任何事情都能成功,“无不能成者,大能成天 子之势尊,而小易得卿相将军之赏禄 。如果抛弃“道”而妄自举动,“虽上有天子诸侯 之势尊,而下有猗顿、陶朱、卜祝之富,犹失其民人而亡其财资也。他的法治思想就 是以遵循“道理”的哲学观为基础的。他认为“法 就是顺应自然之道而立的反映社会现 实运动规律的法则,所以要使国家长治久安,就必须按照这种“法”则来办事。既然如此, 君王在治理国家时要“以道为常,以法为本” ,因道全法,道法万全,“若水之流,若船 之浮。守自然之道,行毋穷之令” 。 韩非子大体第二十九,第5 5 5 页。 圆韩非子安危第二十五,第5 2 6 页。 舒韩非子饰邪第十九,第3 5 9 页。 鲫韩非子饰邪第十九,3 6 2 页。 韩非了:解老第二十,第3 8 4 页。 旧韩非子解老第二十,第3 8 8 页。 韩非子解老第二十,第3 8 8 页。 哲韩非子饰邪第十九,第3 5 9 页。 唧韩非子功名第二十八,第5 5 l 页。 三立法的原因 三立法的原因二业法朗原囚 在韩非予一书中,作者在许多篇章都谈到了立法的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是以 下三方面: ( 一) “使庸主能止盗跖也 防止君主被奸臣贼子迷惑。韩非说“凡败法之人,必设诈托物以来亲,又好言天下 之所希有。此暴君乱主之所以惑也 ,于是“人主离法失人,则危于伯夷不妄取,而 不免于田成、盗跖之祸”圆。他看到当今之世,奸人不绝,“故立法度量。度量信则伯夷 不失是,而盗跖不得非” 。所以只有法分明,则“贤不得夺不肖,强不得侵弱,众不 得暴寡 。当然在这里,韩非所说的主要是为“庸主 立法,“立法,非所以避曾、 史也,所以使庸主能止盗跖也 。 ( 二) “莫知察孝悌忠顺之道而审行之,是以天下乱 韩非认为传统的孝悌忠顺之道是导致天下大乱的原因,他说“天下皆以孝悌忠顺之 道为是也,而莫知察孝悌忠顺之道而审行之,是以天下乱 。并举例说明不立法,而 遵循尧、舜、汤、武之道的严重消极后果,“皆以尧、舜之道为是而法之,是以有弑君, 有曲父。尧、舜、汤、武或反君臣之义,乱后世之教者也。尧为人君而君其臣,舜为人 臣而臣其君,汤、武为人臣而弑其主、刑其尸,而天下誉之,此天下所以至今不治者也 o 。所以,明君应摒弃传统的伦理道德,要以法治国。 ( 三) “夫立法令者以废私也” 韩非立法的第三个原因是“人臣多立其私智以法为非 。立法就是为了废除臣民的 私智、私心,“夫立法令者以废私也,法令行而私道废矣 。如果君主对于言语,只求 辩论而不求恰当;对于行动,只求动听不求功劳,则君臣百姓“其谈言者务为辩而不周 於用,故举先王言仁义者盈廷,而政不免於乱;行身者竞於为高而不合於功,故智士退 处岩穴,归禄不受,而兵不免於弱,政不免於乱,此其故何也? 民之所誉,上之所礼, 韩非子饰邪第十九,第3 6 3 页。 。韩非子守道第二十六,第5 3 6 页。 9 韩非了守道第二十六,第5 3 6 页。 ”韩非子守道第二十六,第5 3 6 页。 。韩非子守道第二十六,第5 3 6 页。 。韩非子忠孝第五十一,第1 1 5 l 页。 回韩非子忠孝第五十一,第1 1 5 2 页。 四韩 # 子忠孝第五十一,第1 1 5 9 页。 9 韩非子诡使第四十五,第9 9 8 页。 9 湖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乱国之术也。今境内之民皆言治,藏商、管之法者家有之,而国愈贫”。他还认为“恬 淡,无用之教也;恍惚,无法之言也,恍惚之言,恬淡之学,天下之惑术也 。 所以,私智的危害导致“民儇调智慧,欲自用,不听上 。 在韩非看来,崇尚贤治、私治,是一种逆道,而君臣百姓却认为是正确的治国方法, 殊不知,这样对国家不利,“士有二心私学、岩居容路、话伏深虑,大者非世,细者惑 下,上不禁,又从而尊之以名,化之以实,是无功而显,无劳而富也。如此,则士之有 二心私学者,焉得无深虑、勉知诈、与诽谤法令以求索,与世相反者也。凡乱上反世者, 常士有二心私学者也”。所以,在这种国家“人臣称伊尹、管仲之功,则背法饰智有 资;称比干、子胥之忠而见杀,则疾强谏有辞” 。历史上,“田氏夺吕氏於齐,戴氏夺 子氏於宋 ,这些就是废常、上贤、舍法、任智的结果,“废常、上贤则乱,舍法、任 智则危”。所以治理国家应“上法而不上贤” 。 总之,韩非已对私智的危害有很深的认识,“是以百人事智而一人用力,事智者众 则法败,用力者寡则国贫 。他认为国家乱亡一定是私智引起的,只有法律才能治国, 立法,则“群官无奸诈矣 。所以说用私智治国,则“上无其道,则智者有私词,贤 者有私意。上有私惠,下有私欲,圣智成群,造言作辞,以非法措於上。上不禁塞,又 从而尊之,是教下不听上、不从法也。是以贤者显名而居,奸人赖赏而富。贤者显名而 居,奸人赖赏而富,是以上不胜下也”。所以,圣明的君主治理国家,“无书简之文, 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无私剑之捍,以斩首为勇 1 2 ,“必明于公私之分, 明法制,去私恩。夫令必行,禁必止”1 3 ,“一法而不求智,固术而不慕信”m 。 韩非子五蠹第四十九,第1 i i l 页。 。韩非子忠孝第五十一,第1 1 5 4 页。 嵇韩非子忠孝第五十一 ,第1 1 5 5 页 鲫韩非子诡使第四十五,第9 9 7 页。 韩非子饰邪第十九,第3 3 8 页。 谚韩非子忠孝第五十一,第1 1 5 l 页。 韩非了忠孝第五十一,第1 1 5 1 页。 唧韩非子忠孝第五十一,第1 1 5 2 页。 恸韩非子五蠹第叫十九,第1 1 i i 页。 蟹韩非子五蠹第四十九,第1 1 1 4 页。 “韩1 f 子诡使第四十五,第9 9 8 页。 ”韩1 了五蠹第四十九,第1 1 1 2 页。 ”韩非了饰邪第十九犯第3 6 6 页。 “韩非子五蠹第四十九,第1 0 9 7 页。 l o 四立法的原则 四立法的原则 一个国家要实行法治,首先要制定详细的法律条文,律令制定的好坏,又直接影响 到法治的效果。在韩非子一书中,作者没有系统和有条理的罗列具体的法律条文, 但在散乱的论述中,却时时闪烁着作者许多立法原则。笔者把其分为客观性原则和主观 性原则两大类,客观性原则主要就法本身来说:主观性原则主要是法与人之间的关系。 ( 一) 客观性原则 1 “法不阿贵,绳不挠曲 法律面前应该人人平等。韩非从上古的历史中看出,自古以来,犯法叛逆以成大罪 的人,都是君主身边尊贵的大臣,“大臣比周,蔽上为一,阴相善而阳相恶,以示无私, 相为耳目,以候主隙”。而法令刑罚则用于卑贱的臣民,致使人民不满,“令之所以备, 刑罚之所以诛,常於卑贱,是以其民绝望,无所告恕 。所以,鉴于这样一种不平等 的情况,作者认为法令、赏罚不能偏袒贵族,应该与臣民一视同仁,“法不阿贵,绳不 挠曲。法之所加,智者弗能辞,勇者弗敢争。刑过不辟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故矫上之 失,诘下之邪,治乱决缪,绌羡齐非,一民之轨,莫如法 。 2 “法莫如显 法律应该让朝廷内外群臣百姓都知道。“故法莫如显,是以明主言法,则境内卑 贱莫不闻知也,不独满於堂 固。 3 “法不两遣” 法律条文不得随意解释。韩非指出,法令本身不能动摇,法令容许的言行外不能有 其他言行和解释,不得歪曲。“明主之国,令者,言最贵者也,法者,事最逋者也。言 无二贵,法不两逋,故言行而不轨於法令者必禁” 。并通过举镜和衡的例子,来说明 法的唯一性,“镜执清而无事,美恶从而比焉;衡执正而无事,轻重从而载焉。夫摇镜, 则不得为明;摇衡,则不得为正,法之谓也 。 4 “法必详事 ”韩非予各内第十七,第3 2 3 页。 。韩非子备内第十七,第3 2 3 页。 9 韩非子有度第六,第1 i l 页。 印韩非子难三第三十八,第9 2 3 页。 哥韩非子问辩第四十一,第9 5 0 页。 9 韩非子饰邪第十九,第3 5 9 贞。 湖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立法必须详实、明了。法律太繁杂,就不能达到使臣民易于了解,便于实施的要求, 法律太简略,有些案件又找不到法律依据,无从判断,就会有人乘机钻营,找理由逃避 法律的制裁。所以,法律既要简明,又要详尽,这样才有明确的标准。“书约而弟子辩, 法省而民讼简。是以圣人之书必著论,明主之法必详事 。 ( 二) 主观性原则 1 “从王之指,从王之路” 立法应以君主的旨意为最高标准,“言无二贵 圆。立法权应完全操纵在君主手中, “臣毋或作威,毋或作利,从王之指;毋或作恶,从王之路 。 2 “赏足以劝善,威足以胜暴 立法应注重贯彻“厚赏重罚 的原则,使法律真正起到赏善罚恶的作用,“圣王之 立法也,其赏足以劝善,其威足以胜暴”固。 3 “立可为之赏,设可避之罚” 立法要考虑它的可行性和通俗性。即所谓的“立可为之赏,设可避之罚 固。如果 法令深奥难懂,或通过努力也做不到,法就是一纸空文。而且法令必须适合大多数人的 性情,而不是只适合少数人的性情,如“察士”、“贤者”、“上智”、“太上之士 ,因为 “察士然后能知之,不可以为令,夫民不尽察。贤者然后能行之,不可以为法,夫民不 尽贤 。“微妙之言,上智之所难知也。今为众人法,而以上智之所难知,则民无从识 之矣”。所以,君主治理国家应该“用众而舍寡” 。 4 “法之为道,前苦而长利 立法不必求民众满意,应注意长远利益。韩非总认为民众是愚昧无知的,不知长远 利益,不愿去守法。所以他主张君主立法要有自己的主见,不要考虑民众的意见。书中 几次说到这个问题,“圣人者,审于是非之实,察于治乱之情也。故其治国也,正明法, 陈严刑,将以救群生之乱,去天下之祸,愚人不知,顾以为暴。愚者固欲治而恶其 韩非子八说第四十七,第1 0 4 0 页。 留韩非子问辩第p q 十一,第1 0 0 页。 韩非子有度第六,第9 5 0 页。 回韩非子守道第_ 二十六,第5 3 3 页。 四韩非子用人第二十七,第5 4 3 页。 韩非子八说第四十七,第1 0 2 7 页。 毋韩非子五盛第四十九,第1 1 0 9 页。 韩非子显学第五十,第1 1 4 2 页。 1 2 四立法的原则 所以治,皆恶危而喜其所以危者。何以知之? 夫严刑重罚者,民之所恶也,而国之所以 治也;哀怜百姓,轻刑罚者,民之所喜,而国之所以危也。圣人为法国者,必逆于世, 而顺于道德 。但作者又认为立法应顺应民心,“明主之道忠法,其法忠心,故临之而 治,去之而思” 。所以,法令虽然有可能影响民众的眼前利益,或使民众感到不方便, 但从长远来看是爱护民众的,“故法之为道,前苦而长利;仁之为道,偷乐而后穷。圣 人权其轻重,出其大利,故用法之相忍,而弃仁人之相怜也” 。 5 “法所以制事,事所以名功也” 立法要有功利性。韩非认为天下任何事情都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同样, 无难之法和无害之功也是没有的。“法所以制事,事所以名功也。法有立而有难,权其 难而事成则立之;事成而有害,权其害而功多则为之,是以拔干丈之都,败十万之 众,死伤者军之乘,甲兵折挫,士卒死伤,而贺战胜得地者,出其小害计其大利也 。 6 “法莫如一而固” 法令必须统一,且保持相对的稳定性。“法莫如一而固,使民知之 ,“法已定矣, 不以善言售法” 。法是臣民奉行的行为准则,要使臣民知法、守法,法律就不能经常 变动,必须统一固定,百姓才好遵行,如果朝令夕改,就会让人无所适从。韩非除从正 面主张法律不应经常变动外,还以申不害为例,从反面批评了经常变动法律政令的坏处。 “申不害,韩昭侯之佐也。韩者,晋之别国也。晋之故法未息,而韩之新法又生;先君 之令未收,而后君之令又下。申不害不擅其法,不一其宪令则奸多。故利在故法前令则 道之,利在新法后令则道之,利在故新相反,前后相悖。则申不害虽十使昭侯用术,而 奸臣犹有所谲其辞矣 。而且还举例从“工人数变业”的后果来论证有道的君主不重 “数变法”。“工人数变业则失其功,作者数摇徙则亡其功。一人之作,日亡半日,十日 则亡五人之功矣。万人之作,日亡半日,十日则亡五万人之功矣。然则数变业者其人弥 众,其亏弥大矣。凡法令更则利害易,利害易则民务变,民务变谓之变业。故以理观之, 事大众而数摇之则少成功,藏大器而数徙之则多败伤,烹小鲜而数挠之则贼其宰,治大 叫韩非子奸劫弑臣第十四,第2 8 7 页。 。韩非子安危第二十五,第5 3 2 页。 四韩非子六反第p q 十六,第i 0 1 i 页。 ”韩非子八说第p q 十七,第1 0 3 4 页。 9 韩非子五蠹第四十九,第1 1 0 0 页。 9 韩非了饬令第五十三,第1 1 6 6 页。 。韩非子定法第四十三,第9 5 9 页。 1 3 湖北大学硕十学位论文 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是以有道之君贵虚静,不重变法”。 韩非还认为“法莫如一而固应不讲人情,作者以秦昭王时百姓买牛为其祈祷为例, “秦昭王有病,百姓里买牛而家为王祷。公孙述出见之,入贺王日:百姓乃皆里买牛 为王祷。王使人问之,果有之。王日:訾之人二甲。夫非令而擅祷者,是爱寡人也。 夫爱寡人,寡人亦且改法而心与之相循者,是法不立;法不立,乱亡之道也。不如人罚 二甲而复与为治 。 7 “法与时转则治 立法应该因时制宜,适应时势的需要,适应不断变化的客观现实,适应新的环境。 “变与不变之法。然则古之无变,常之毋易,在常、古之可与不可” 。因此,圣人“不 期惰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所以说,“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治理国家没有一成不变的法,“唯治为法。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故民朴 而禁之以名则治,世知维之以刑则从。时移而治不易者乱,能治众而禁不变者削。故圣 人之治民治,法与时移而禁与能变” 。 总之,“法莫如一而固与“法与时转”,两者都是考虑法令的实际功效提出来的, 固法与变法看似矛盾,却是统一的,实际上其根本目的是一致的,都是为了巩固统治阶 级的地位,使社会安定有序。由此可知,一个王朝要想在历史的长河中兴盛不衰,就必 须正确处理好法律制度的变与不变的关系,辩证看待这两方面。商鞅变法名垂青史,萧 规曹随同样永载史册,既是明证。 脚韩非子解老第二十,第4 0 0 页。 韩非子外储说右下第三 五,第8 1 5 页。 四韩非子南面第十八,第3 3 4 页。 铆韩非子五蠹第l j q 十九,第1 0 8 5 页。 四韩非子五蠹第p q 十九,第1 0 8 5 页。 。韩非子心度第五十四,第i 1 7 8 页。 1 4 五明法 五明法 韩非主张“明法 ,何谓明法? 法律已定,就要进行宣传,即明法。“人主使人臣虽 有智能,不得背法而专制;虽有贤行,不得逾功而先劳,虽有忠信,不得释法而不禁: 此谓之明法 。一个国家要想富强,必须“明其法禁,察其谋计,“法明则内无变 乱之患,计得则外无死虏之祸 。这一思想针对像叔向之类的不肯公布法令的守旧者 来说,在当时来说是很先进的。那么,为何要明法呢? 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1 “明法而治不烦” 宣明法令,治理国家就井然有序,有条不紊,则“夫国事务先而一民心,专举公而 私不从,赏告而奸不生 ,国君“虽晕弋驰骋,撞钟舞女,国犹且存也” 。如果君主 不明法,“主上有令而民以文学非之,官府有法而民以私行矫之,人主顾渐其法令而尊 学者之智行 ,君王“虽节俭勤劳,布衣恶食,国犹自亡也”o 。 2 “彼法明,则忠臣劝 作者举上古先王的例子来说明明法的重要性,秦因明法而地广主尊,齐因行私曲而 地削主卑等。“古者先王尽力于亲民,加事于明法。彼法明,则忠臣劝;罚必,则邪臣 止。忠劝邪止而地广主尊者,秦是也。群臣朋党比周,以隐正道,行私曲而地削主卑者, 山东是也” 。还比如:“越王勾践恃大朋之龟与吴战而不胜,身臣入宦于吴;反国弃龟, 明法亲民以报吴,则夫差为擒” 。 所以,治理国家,不明法危害很大,“恃鬼神者慢于法,恃诸侯者危其国” 。作者 也列举了历史上的例子“曹恃齐而不听宋,齐攻荆而宋灭曹。荆恃吴而不听齐,越伐吴 而齐灭荆。许恃荆而不听魏,荆攻宋而魏灭许。郑恃魏而不听韩,魏攻荆而韩灭郑。今 者韩国小而恃大国,主慢而听秦、魏,恃齐、荆为用,而小国愈亡。故恃人不足以广壤, 而韩不见也。荆为攻魏而加兵许、鄢,齐攻任扈而削魏,不足以存郑,而韩弗知也”1 1 。 韩非子南面第十八,第3 2 8 页。 学韩非子八说第四十七,第1 0 3 7 页。 四韩非子八说第阴f 七,第1 0 4 1 页。 9 韩非子心度第五十四,第1 1 7 7 页。 9 韩非子说疑第p q 十四,第9 8 3 页。 。韩非子问辩第阴十一,第9 5 0 页。 。韩非子说疑第四十四,第9 8 2 页。 9 韩非子饰邪第十九,第3 3 8 页。 9 韩非子饰邪第十九,第3 4 4 页。 口韩非子饰邪第十九,第3 4 4 页。 “韩非子饰邪第十) h i ,第3 4 5 页。 1 5 湖北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这些都是不明法禁,卑躬屈膝于他国,而导致国家灭亡的例证。 3 “明法者强,慢法者弱。” 作者又举例魏国、赵国、燕国从“明法”到“慢法”的转变,而导致国家的由盛变 衰,说明“明法”应有始有终,不能朝令夕改。“当魏之方明立辟,从宪令行之时, 有功者必赏,有罪者必诛,强匡天下,威行四邻;及法慢,妄予,而国日削矣。当赵之 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电焊工消防安全教育培训课件
- 踏青店内活动策划方案
- 山西保温钢板仓施工方案
- 测量安全管理制度培训课件
- 电焊切割安全培训课件
- 电流的强弱课件
- 测绘安全知识培训心得
- 电池仓库安全培训记录课件
- 沧州交通安全培训会课件
- 婴儿外展活动方案策划
- 2025下半年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事业单位招聘(2398人)考试参考试题及答案解析
- 医疗质量 岗前培训课件
- (2025秋新版)二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全册教案
- 电子产品出厂质量验收标准
-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评估咨询管理服务方案投标文件(技术方案)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广东-广东水生产处理工一级(高级技师)历年参考题库典型考点含答案解析
- 公共机构建筑能源审计和能耗基准值技术服务方案投标文件(技术标)
- 2025-2026学年人教PEP版(2024)小学英语四年级上册教学计划及进度表
- 2025广西公需科目考试题库和答案(覆盖99%考题)广西一区两地一园一通道+人工智能时代的机遇
- 脓毒症护理查房记录
- 2025年全国中小学校党组织书记网络培训示范班在线考试题库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