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6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论文)宗族聚落的风土空间特征——杭州长河来氏宗族聚居地的建筑人类学分析.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文摘要 杭卅i 市滨江区长河镇历史悠久,从南宋至今,该地形成了以来氏家族为主的 风土聚落。当地的许多地标性建筑如:来氏宗祠、九厅十三堂等今天大都已经湮 灭;聚落中的历史商业街区也遭到冷落,研究他们的形成发展及其历史意义是本 文的目的所在。 全文共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从来氏聚落的源流入手,从共时性和历时性 两个方面,详细阐述了聚落演化的全过程,并通过对聚落内部主要建筑特征的分 析,阐释长河地方建筑的独特之处。 第二部分,从文化地理学的视角来分析聚落内部地脉构成的特征,指出自然 因素对聚落空间形态所造成的影响,并讨论了风水理论和因地制宜的务实观念对 聚落空间形态构成的重要意义。 第三部分,从宗法制度及家族观念入手,深入剖析其对来氏聚落内部结构和 空间形态所产生的决定性凶素,并对反映来氏家族文化的多处重要节点进行了历 史性的分析与考证,其中包括来氏宗祠、“九厅十三堂”等重要的历史空间节点。 最后一部分,作为研究的结论,指出长河来氏聚落是宗族聚落残存的“活化 石”。然后,对聚落内的建筑遗存进行价值评估,从而更明晰其历史价值、使用 价值和艺术价值。最后,笔者提出对聚落未来命运的展望。 关键词 来氏家族 九厅十三堂文化地理风土宗族聚落建筑人类学 a b s t r a c t a sa no l dt o w n ,c h a n g h el o c a t e di nt h eb i n ji a n gd i s t r i c to fh a n g z h o u i sw e llk n o w nf o rt h o u s a n d so fy e a r s s i n c es o u t hs o n gd y n a s t y ,i tf o r m e d n a t u r a lc o n d i t i o n sa n ds o c i a lc u s t o m sw i t haf a m o u sf a m i l yn a m e dl a il i v e d t h e r e b u tm a n yl o c a ls p e c i a lb u i l d i n g s ,s u c ha sa n c e s t r a lh a l la n d “j i u t i n gs h is a nt a n g ”c o n c e r n e dw i t ht h i sf a m i l yd i s a p p e a r e da n dl o c a l h i s t o r i c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w a si g n o r e dn o w t h ep u r p o s eo ft h i st h e s i si st o s t u d yi to r i g i n ,e v o l u t i o n ,h i s t o r i c a lv a l u ea n ds i g n i f i c a n c ef o rt o d a y t h e r e r ef o u rp a r t si nt h et h e s i s a f t e rb r i e fi n t r o d u c t i o no ft h e h i s t o r yo fc h a n g h et o w n ,t h es t u d ye m p h a s i so ni t s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s t r u c t u r e a n dv e r n a c u l a rc h a r a c t e ra n dt h e nt r i e st oe v a l u a t ei ta n dt os o l v es u c h k e yp r o b l e m ss oa st oc o n t i n u et h eh i s t o r i ct o p o g r a p h yo fi ta n dt o m a i n t a i nt h el o c a lc o n t e x to fi ta n dt op r e s e r v ei a n d m a r k sf r o ma n c i e n t t ol a t ep a s ti nt h eh is t o r i ca r e a so ft h et o w n k e yw o r d s l a if a m i l y j i ut i n gs h is a nt a n g c u l t u r eg e o g r a p h yv e r n a c u l a r p h y l i cs e t t l e m e n t a r c h i t e c t u r a la n t h r o p o l o g y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人完全了解同济大学关于收集、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 同意如下各项内容:按照学校要求提交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 本;学校有权保存学位论文的印刷本和电子版,并采用影印、缩印、 扫描、数字化或其它手段保存论文;学校有权提供目录检索以及提供 本学位论文全文或者部分的阅览服务;学校有权按有关规定向国家有 关部门或者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在不以赢利为目的的前 提下,学校可以适当复制论文的部分或全部内容用于学术活动。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导争 加罗年月j 了日 经指导教师同意,本学位论文属于保密,在年解密后适用 本授权书。 指导教师签名: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瞻 年月日 伊夕年j 月3 日 同济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 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学位论文 的研究成果不包含任何他人创作的、已公开发表或者没有公开发表的 作品的内容。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其他个人和集 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的法律责任 由本人承担。 签名:峰 炒罗年1 月侈日 第一章前言 第一节研究的缘起及背景 1 1 研究的对象 杭州十大历史街区之一的长河历史风貌区位于杭州钱塘江南岸的长河镇中心地 段,长河镇原为萧山西部古镇,1 9 9 6 年划归杭州市滨江区,成为新市区的一部分。它 北滨钱塘江,东邻铁岭关,西连浦沿镇,南通湘湖水。一条南北向的水道长河流 经镇中,古镇也因此而得名。 长河有着悠久的历史,“萧山境钱塘江之西岸,距江二三里,有山巍键琶律,若舆 隔岸吴山相兢秀者,冠山也,山之麓有河水綮带f 】畏河,而东氏先人,遂家於此,其 山水之重秀,鹑浙柬第一,故其子姓之繁,舆宗法之美,亦蔫浙柬巨措,自南宋青苣图 公,由汴水而遥於是,名人代出,煜耀志乘,而有明科名之盛,甲於雨浙。”自来氏 始祖来廷绍卒于萧山祗园寺,其子遂居长河,子孙繁衍,汇为长河大姓。明清两朝这 里最为兴盛,甲第不断,簪缨不绝。 研究长河镇的风土聚落,首先应该把它放在历史上萧山县的环境中,萧山县地处 绍兴府的南部边缘和杭州府隔江相望,古往今来三者之间的交往就非常频繁,同时, 也要考虑到在这一大的自然地理背景之下,绍兴和杭州的历史文化对萧山乃至长河的 影响。在此有两个空间概念必须首先明确,即现在的长河镇的地理区位和来氏聚居地 的空间范围是两个所指不同的空间区域概念,当然其中有很多交集,但不可混为一谈。 其实,长河镇或长河乡的名字在清代以前的史书、方志上均无记载,现长河镇所 在,明代以前称为夏孝乡。清康熙四年( 1 6 6 5 年) 县令徐则敏清丈全县都图时,区划 范围仍沿用旧制,夏孝三都领图十二,其中仍无长河村名的记载,直到雍正七年( 1 7 3 0 年) 总督李卫将原设差役法一百二十里改编顺庄一百二十庄,长河庄为三都九图,长 河的名字才首次出现,至宣统年间,朝廷议办地方自治,划分全县为二十八乡,其中 包括长河乡,长河乡的范围明显扩大为原三都即夏孝乡的范围,至此,夏孝乡的名称 被长河乡所取代,其中长河乡下有长河市。 长河镇所属区域历来是多姓杂居,但来氏确为其中之第一大姓而闻名萧山,现存 的萧山丁氏家谱在谱序中记:“盖萧之土著可数而知也,在学旁则有宋戚张氏,在 西河则有名臣魏氏,在文峰则有埭上黄氏,在两陵则有冠山来氏。此数族者蝉联不绝, 邑之望也。” 。萧l ij 来氏家谱,见卷六赋唐次收舅东赋唐公行述( 阳房第廿二世) 。整理自萧山县忠稿,杨上龙等编,民国- 二十年八月( 1 9 3 1 年) p 4 8 - 5 6 售萧山丁氏家谱 1 从现存的萧山来氏家谱中我们可以发现,来氏家族不仅在长河一处繁衍,其 空间领域已经扩大到整个萧山县的范围,“传至七世有数抬丁口成迁居别省而开族或 数居各处,而开族有力有志者别建宗祠如山下来有祠,毛家堰有祠,苏家潭有祠。一。从 记载可知来氏家族的空问范围决不仅限于冠山脚下长河岸边。 再从萧山的现状人口分布来看,来氏在萧山的分布相当广泛,尤其在西兴、长河、 浦沿三地分布较为密集。从三地镇志中对人n 的统计可以看出来氏占长河人口的比例 为1 63 。,占西兴人口的比例为6 3 铲,占浦沿人口的比例为1 44 。而且在长河、 浦沿两地来氏都是第一大姓,从这一组数据中就可毗发现来氏在萧山分布的广度和密 度。 本文研究的主体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来氏族群,而地理空间的区位则是现在杭 田i - 1 * 河镶在浙省的* 4 位置圈 州滨江区长河镇镇中心 地段。( 图1 1 ) 由于这一 地区是萧山来氏的发源 地,可以说是萧山来氏 的根,因此,在这一地 区遗留下来大量来氏聚 落的环境适应经验历 史文化信息,以及“活 着的”风俗民情,都与 当地的地脉环境融为一 体。 历史上的中国可以 说是宗法社会,来氏家 族自南来萧山后在历代 先辈的努力下崇尚耕 读,自宋明以来产生过 许多名仕鸿儒,长河历 史上的重要人文空间遗 产“九厅十三堂”,既 是江浙风土聚落中的。阳春白雪”t 也是来氏宗法制度在聚落中以实物形态反映的重 要地标,因此- 这一地区作为来氏宗法望族聚落残留至今的话标本,有着重要的研究 。萧m r 豪诺) 来月* * 六支采称r 女系说 。根据长目镇1 9 8 2 年人口普查的蛄计算整4 自长河镇 ,* 目铺古蝙纂委* 会光明日m m 甑札,1 9 8 9 年6 月第1 版 4 根据1 9 9 0 年第四扶垒日 口譬矗的统* 结* h 算。整理自( 目* 镇 ,目删 r 政府鞍印趵年 。根据1 9 9 0 年第口次全饵 口昔责的统* 数镕果* 算整目自旧镕铸占 中国商业m # 1 9 9 4 年掘版 2 价值和意义。 1 2 历史学的宗法社会研究 宗族聚落是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组成的基础。在数千年的历史变迁中,宗族聚落以 血缘和地缘关系为纽带,演化出种种形态,对传统中国的社会变迁、经济变迁、文化 变迁给予深刻的影响。研究宗族聚落的内部结构、社会功能、发展模式和演变趋势, 探讨它与社会变迁的关系,不仅是历史学和人类学的主要课题,也是建筑学的重要任 务。 上世纪初,国家虽处于内忧外患之中,但对中国历史文化的研究却达到了一个前 所未有的高度,其间涌现出了一大批国学大师,都把他们的视角聚焦在传统宗法社会 的研究上。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在明堂庙寝通考中说:“我国家族之制古矣,一家 之中有父子、兄弟,而父子、兄弟又各有匹偶焉。一家之人,断非一室所能容。 然欲诸室相接,非四阿之屋不可。四阿者,四栋也。为四栋之屋,使其堂各各向东西 南北,而凑于中庭矣。大小寝之制,不外由此扩而大之。”他的论断指出,在 中国民居中居于首位的四合院,其布局形式是与宗族制有密切关系的。 作为代表人物之一的梁漱溟,在1 9 3 7 年发表了乡村建设理论一书,其中,详 细阐述了传统中国社会的组织构造及其在鸦片战争之后遭到完全破坏的现状,并对这 一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办法,即通过文化改造这一渐进温和的方式来重建乡村。该 书从东西文化比较的立场出发指出,中国社会是伦理本位、职业分立的社会。所谓伦 理本位,即始于家庭亲子血缘关系的伦理关系,涵化了整个社会的人际关系,三纲五 常成为国家政治和社会道德及社会秩序的根本原则,因此,中国的社会缺乏西方式的 团体组织和团体生活,而只有伦理关系网络和情谊生活习俗。中国社会秩序得以维持 也欹重于礼俗,亲子血缘关系下的宗法政治,亦家庭情谊化,讲忠讲孝。圆 新中国成立以来,立足明清并着眼于宋以后宗族制度形成与发展的专门研究发轫 于左云鹏祠堂族长族权的形成及其作用试说一文,较为系统的分析了族权的形成 问题,指出宋代的地主开始置族田,建祠堂,从事“敬宗收族”的实践,逐步形成了 以“祠堂族长”为代表的族权,明中叶以后,士民不得建家庙的禁限被打破,族权与封 建政权直接结合,发挥了封建政权所不及的作用。由于该文诞生于2 0 世纪6 0 年代, 阶级斗争的观念比较强烈,凶而也就特别注重家族内部的阶级关系,有其历史局限性。 文革以后,进入8 0 年代,徐扬杰在宋明家族制度史论一书中,全面考察了宋 明以来封建家族聚族而居的形成背景、组成方式、内部结构和运行机制等。他认为聚 t 转引自,陈从吉 、潘 j c 茜、路秉杰:中国民居,学林出版社,置联书店( 香港) 有限公司,1 9 9 7 ,p 7 喜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 0 0 6 ,t 廿= 纪人文系列丛传世纪文库 左云鹏:和j 墼族长族权的形成及j e 作_ 【 j 试说,参见历史研究1 9 6 4 年第5 6 期 徐扬杰:宋明家族制度史论中1 # 书局1 9 9 5 年版 3 族而居的家族组织,“就是已经分裂成个体小家庭的同一个祖先的子孙,用祠堂、家谱 和族田这三件东西联结起来”。1 9 8 3 年,王思治在宗族制度浅论中,着重考察了清 代宗族组织的内部结构及其社会功能。指出清代的宗族组织“由族长、房长、祠堂、 族田、义田、族谱联结而成”,而“族长、房长则是族权的人格化和集中体现。从徐、 王二入对聚落组织结构的定义中可以看出两者的观点大同小异。厦门大学的郑振满先 生则不完全同意上述的看法,指出在宋以后宗族组织的发展进程中,普遍存在而且始 终起作用的因素是各种形式的祭祖活动,祭祖习俗应视为研究宗族组织的首要依据。 他还从宗法伦理、社会控制、财产关系三个方面探讨了宋以后家族组织与社会变迁的 关系,指出宗法伦理的庶民化、基层社会的自治化、财产关系的共有化,代表了家族 组织的发展,反映了中国传统社会的深刻变化。冯尔康、常建华则以宋儒重建宗族理 论的社会化、国家与宗族的互动关系、祭祖礼俗的变化为中心,探讨了宋以后的宗族 制度。 在有关族权的研究中,李文治在明代宗族制的体现形式及其基层政权作用 论封建所有制是宗法宗族制发展变化的最终根源一文中认为,在明代2 0 0 多年问, 宗族制的变化可以概括为两点:“一是废除关于建祠及追祭世代的限制,使一个族 姓所联系族众范围较前扩大。二是宗族关系的政治性质加强。此前宋元时代,宗族制 着重于尊祖敬宗和睦族收族,此后则是更着重于对族众的控制和制裁,变成为维护封 建统治的基层社会组织。” 常建华在明代宗族研究 一书中从祭祖礼制的角度对明代家庙令最早制定的时 间、胡秉中建议的时间,嘉靖十五年( 1 5 3 6 年) 家庙及祭祖制度的出发点和内容进行 了考订,指出“议大礼”的推恩令允许庶民祭祀始祖,客观上为宗祠的普及提供了契 机。在该书附录明代家庙述论一文中,常建华指出家庙和祠堂虽同是祭祖所在, 但两者仍有一些重要差别,“建立家庙者多为高级官僚,等级观念严重”,言下之意, 庶入建造的祭祖场所较多称为宗祠。关于两者的区别,在后文还有详述。 以上的研究大都从全国的范围来探讨,而忽视了各个地区之间的差异性。从区域 和个案角度探讨宗族问题,叶显恩先生则是较早的先行者,他较为系统的对明清徽州 的宗族组织、祠堂族长与族权等进行探讨。随后又有陈柯云探讨了徽州宗族修谱建祠、 乡村统治的加强以及族产的发展。 赵华富探讨了族谱中所载明代祠堂的建置年代,进 一步证明了大建宗祠兴起于嘉靖、万历年间。 考古学对聚落研究偏重于聚落实质环境的研究。在聚落单位的划定上,伏特( v o l t ) 。郑振满:明清福建家族组织与社会变迁,湖南教育出版社1 9 9 2 年版 2 见【 1 围经济史研究1 9 8 8 年第1 期 8 常建华:明代宗族研究,上海人民出版 t ,2 0 0 5 鲁叶漫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佃仆制,安徽人民矗 版社1 9 8 3 年版 5 陈f j 云:明清徽州的修c 普建倒活动,见徽州 f :会科学1 9 9 3 年第4 期 。赵华富:徽州宗族裥堂的儿个问题,见剧绍泉、赵1 # 富主编9 5 国际徽学学术讨论会文集,安徽大学出版 社1 9 9 7 年版 4 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操作范型。他将聚落划分为五个层次,分别为:“( 1 ) 个别家屋的性质;( 2 ) 在一个村落或社群单位之内这些家屋与家屋之间的空间性安排; ( 3 ) 家屋与其他建筑物如庙宇、宫殿、运动场、祭屋等等之间的关系;( 4 ) 村落或社 群的整个平面图;( 5 ) 村落或社群与其他村落或社群之间在特定地区内彼此的空间关 系。基于此,我们得到了一个由住屋单元层次、邻里层次、聚落层次和地景层次的研 究步骤。这种研究方式拓宽了建筑学研究宗族聚落的视角。 张光直先生在考古学专题六讲的谈聚落形态考古一文中提出,“是在社会 关系的框架之内来做考古资料的研究”。山从这个角度出发,就是在掌握了聚落的考古 实证材料之后,把它放入当时的历史环境和社会结构之中,分析判断聚落的形态。文 中还指出,聚落位置是人们建造聚落时对地形、地貌及周围自然资源的选择,从中可 以分析当时人们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同时,聚落位置的选择还受人文条件的制约,而 对这些人文条件的分析往往可以探讨该聚落政治实体聚合的内在机制,即它的社会组 织和结构。如城址多位于地势较高的位置,并为周围聚落所围绕,很可能反映的是城 址中政治实体较高的社会地位和对周围聚落较强的控制力。 1 3 人类学的宗族聚落研究 人类学者对宗族聚落的研究则始于上世纪2 0 年代。1 9 3 6 年,林耀华发表从人类 学的观点考察中国宗族乡村一文中提出:“从功能的观点上来看,家为经济的单 位,房为政治、社交的单位,支为宗教祭祀的单位,族房长即祠堂会,兼有经济、政 治、社交、宗教、教育、军事等等的综合单位”。他认为,家族的结构取决于功能,“功 能的方向变迁流动,结构也随着变迁流动,所以一时代有一时代的功能的结构,社会 也一时代有一时代的巧妙的搭配”。 费孝通在生育制度一书中也有类似观点,书中围绕人们怎样通过新陈代谢使 社会体系维持和延续这个中心议题而展开,提出要从社会结构的角度来考查生育制度, 认为人口的消长并不是单纯的生物现象,而是决定于“社会结构的性质”。每个人或每 群人的生活需要适当的满足,离不开社会结构的完整,为了保持社会结构的完整,或 为了保证种族的绵延,不得不生育孩子来继替,又不得不建立婚姻与家庭。 费孝通1 9 4 7 发表的乡土中国提出“礼治秩序”及其“差序格局”的概念, 是对前现代中国农村生存环境和农民生活状态最深刻、简约的提炼。所n s l 俗社会就 是以民i 、h j 传统习俗为基础,进行社会管理,并提升为一系列的社会制度,即为礼制。 概而言之,由习俗提升为礼制,礼制的实施即为礼治。在解释“差序格局”时提出:“我 山张光直:考古学专题,i 讲,文物出版社,1 9 8 6 。刊于社会学界第9 期,1 9 3 6 年,转引自,郑振满:明清福建家族组织与社会变迁,湖南教育出版社1 9 9 2 年版, 3 费孝通:生育制度,商务印书馆,1 9 9 9 固费孝通:乡上中国,上海人民出版社,2 0 0 6 5 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这波纹,“一圈 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这样的“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 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就是伦( 人伦) ”。按费先生的说法,差 序就是“伦”,而这种“伦”是被血缘关系所决定的。 台湾学者陈其南在房与传统中国家族制度一文中认为,家族的发展必然受到 亲属制度的“调整和规范”,而中国的亲属制度是独立的和自足的,“实际上优先于其 他社会制度”。他提出,中国亲属制度中固有的关于“房”的观念,“即儿子相对于父 亲称为一房,直接明确地解明了一个家族的内部关系和运作法则”。因此,“唯有透过 房和家族的系谱模式”,我们才能理解各种“功能性亲属团体的构成法则和组织形态 。 一般来说,文化人类学家的有关研究,注重宗族聚落的群体利益,强调功能分析 的观点。宗族组织作为一种亲属团体,有助于缓和阶级矛盾,加强族人之间的相互合 作,提高人们适应环境的能力。 以上研究较为宏观,而对宗族聚落聚焦式的深入研究也在上世纪三十年代得到延 伸,其中最为主要的是费孝通、林耀华、陈礼颂等人的研究。 作为人类学的重要著作,费孝通先生的江村经济一书描述了江苏吴县开弦弓 村经济体系与特定地理环境的关系,以及这个社区的社会结构关系,全书通过系统论 和功能论的观点来考察,可以说为以后的聚落研究确立了一个标准,对聚落研究在方 法论上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林耀华先生及其学生庄孔韶则对福建闽江下游黄村进行了标本式研究。林耀华先 生的金翼中国家族制度的社会学研究和庄孔韶的银翅中国的地方社会 与文化变迁历史跨度近半个世纪,从多方面多角度来探讨黄村在中国民间传统文化 与经济的背景下,面对新的商业社会的经济方式,如何调整适应以求新的发展,或因 不能适应而日渐衰落。并以古今史料与田野观察阐明中国人祭祖的根本原理是理念而 非功利,与财产继承无关。设祭产、写族谱、宗族形式与组织,乃至伦理教化都是强 化宗族血缘团体的措施。乡村循礼亦总是表现出鲜明的宗族与房的族群关系原则。世 代父子宗祧继承的这一中国人宗族家族文化价值观为哲学家所发明、政治家所强化、 教育家和乡土文人所传播及最终由基层人民所实践,从而成为中国人族群的重要精神 支柱与行为准则。 陈礼颂先生的一九四九前潮州宗族村落社区的研究以潮州地区澄海县边上的 一个j j , 卡 - t 庄斗门乡为研究对象,提出:“不能说凡是父系宗族和家族的社区,必定 就是宗法社会”。固然其保留有宗族村落固有的各项特征,如尊卑有序、男女有别、 。费孝通:汀村经济,商务印柘馆,2 0 0 1 林耀华:金翼,r 二联忙店( 香港) 有限公司,1 9 9 0 庄孔韶:银翅,牛活读千孝新知i 联书店2 0 0 0 园陈礼颂:一九四九前潮州宗族村落社区的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5 6 族外婚制,但宗法最重要的精髓,如大宗、小宗的宗法制度早已无存。因此,对宗族 村落的研究要客观的调查,而不可用固有的框架去简单类比。 在这里,两位西方学者的研究也必须提及,一位是英国学者迈克克朗所著的文 化地理学,另外一位则是法国学者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所著的结构人类学。 文化地理学一书从自然地理的角度研究文化,以人地关系的理论为基础,探 讨各种人文现象的分布、变化和扩散的问题。着重研究文化是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起作 用,并且将文化视为实际生活情景中可定位的具体现象。讨论了把文化镶嵌于真实生 活情景之后,文化所展现的地点及空间差异,这种差异性是不是由他( 她) 所居住的 地域所决定的,人们有没有自主的能动性? 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 l e v i s t r a u s s ) 所著的结构人类学中更加强调一种 整体观点来考察现象背后的成因,无论是自然环境还是人文观念都是在个相互作用 的整体中的组成部分,任何一种因素都不能被简单的认定为主导的或是从属的,弄清 楚整个系统的各个不同的组成部分的相互依存关系,才是“结构主义”方法论中的第 一步。结构主义人类学的系统观点和整体观点对于全面认识风土环境的结构,加深对 聚落地脉结构的理解非常关键。 1 4 建筑学中风土聚居空间研究 民居的研究肇始于上世纪3 0 年代刘敦桢先生,在西南古建筑调查概况 一文 中,首次把民居建筑作为一种建筑类型。1 9 5 7 年的中国住宅概说从远古一直剑近 代的发展历程,从纵横两个方面对中国民居进行了分析研究,比较全面地介绍了各地 传统民居的特点,同时也把民居研究提到了一定高度。但由于时代局限,当时的研究 较为注重实物材料的收集整理,较少分析现象背后的原凶。同一时期龙庆忠、刘致平、 陈从周等人都有相关的研究。 上世纪8 0 年代,建筑学领域开始普遍关注聚落这个课题。先后有多部以地域民居 为研究对象的专著出版,其中浙江民居固是这一阶段成果的精品,他比较全面地归 纳了浙江地区有代表性的平原、水乡和山区民居的类型、特征和材料构造、空间特征 的处理经验和手法。该书的局限性在于关注的对象大都是建筑单体,而较少估计建筑 与别的建筑之间的关系:就考察建筑单体而言也仅从物质形态方面考察,而很少论及 历史背景、文化因素以及生活习俗、宗教礼制方面的影响。 在2 0 世纪6 0 年代,美国著名的建筑学理论家阿摩斯拉普卜特所著的宅形与 一迈克克朗著,杨淑1 # 、宋慧敏译,文化地理学,南京大学出版 ,2 0 0 3 霭克洛德剁维斯特劳斯( l e v i 。s t r a u s s ) ,结构人类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 0 0 6 中国营造学社汇刊,中国营造学 t 编,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 9 9 7 固刘敦桢:中困住宅概说,百花文艺出版社2 0 0 4 每浙i 1 :民居,中国建筑技术发展中心建筑历史研究所,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 9 8 4 年 7 文化 一书,以人类学和文化地理学的视角,通过大量的实例,分析了世界各地住宅 形态的特征与成因,提出了人类关于宅形选择的命题。提出:“宅形不能被简单地归结 为物质影响力地结果,也不是任何单一要素所能决定;它是一系列社会文化因素 作用的产物,而且这一社会文化因素的内涵需从最广义的角度去理解;同时,气 候状况( 物质环境会鼓励某些情况的产生而使另一些情况成为不可能) 、建造方式、建 筑材料和技术手段( 创造理想环境的工具) 等对形式的产生起着一定的修正作用。我 将这一社会文化影响力称为首要因素,其他各种因素称为次要或修正因素一。 这一研究成果不仅放宽了建筑研究的视界,同时也提高了“风土性”建筑的研究价值 和意义,对整个建筑理论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后国内的研究就较多地考虑到建筑学与社会学、历史学、文化人类学及考古学 等学科之间内在的联系,形成了跨学科研究的方法。 其中较为有代表性的有王澍的皖南村镇巷道的内结构解析 ,彭一刚的传统 村镇聚落的景观分析 。这两项研究都偏重于聚落空间结构和元素的解析,试图在景 观和形式上分析民居建筑与地脉,即街道、水体、山体等的构成关系,从美学的角度 和建筑学空间解构分析的角度,两者都颇有启发意义。 另外两篇东南大学的硕士论文,则着重从制度文化和风水观念等传统文化观念的 角度,对聚落的构成及发展做了突破性研究。一篇为张十庆的明清徽州传统村落初 探,该文开篇名义地提出:“一、徽州村落是中国社会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他的一 切都随着社会脉搏跳动。二、传统村落的建筑及环境是整个文化体系中的一部分,他 的每一方面都带着文化的印记。在此观点的基础之上,全文分上下两篇,“上篇从徽 州村落与社会、历史、经济、地理等因素相互关系的角度,对村落的发生与发展进行 了分析;下篇则从观念的角度探讨传统观念、生活态度及生活方式与村落形态的关系, 以及他所表达的文化含义,并着重分析了风水观念对村落形态的意义及作用”。并明确 指出:“在徽州村落中,宗法伦理观念、民问宗教观念及风水观念构成了传统观念的主 体。三者相互融合,共同作用于生活环境之上”。另一篇是董卫的徽州村落空间 , 该文较为偏重宗法制度对聚落空间构成的影响,以及街巷的形态结构和聚落内部空间 构成模式的分析。 陈志华先生的楠溪江中游古村落 、新叶村、诸葛村等著作,提出以 “生活圈”为单元,而不是孤立地研究单栋房屋;动态的研究社会、经济、文化发展 。阿摩斯拉烀i - 特( 美) :宅形与文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t ,2 0 0 7 年7 月 4 建筑帅1 9 8 9 年第2 8 期 彭一刚:传统村镇聚落的景观分析,中圜建筑工业出版社,1 9 9 2 张十庆:明清徽州传统村落仞探,东南大学( 学位论文) 曙董卫:徽州村落宅闻,东南大学( 学位论文) 蹲陈志华,李玉祥:楠溪f r 中游古村落,生活读书新知i 联书店,1 9 9 9 陈忠华、楼庆西、李秋香:新叶村,河北教育出版社,2 0 0 3 。陈忠华、楼庆西、李秋香:诸葛村,河北教育出版社,2 0 0 3 引起聚落的变化;以及对一个地区的建筑类型、风格、形态等与其他地区作比较研究, 形成了可行的研究模式和构架,具有学术上的借鉴价值。 民居建筑专家陆元鼎教授主持的客家民居形态、村落体系与居住模式研究,一 方面研究了客家建筑的源流和历史分期,另一方面论述了客家建筑形制与社会、文化 的关系,对客家独特的建筑文化、建筑类型及建筑发展都有较为详细的分析。其学生 余英的论文客家建筑文化研究提出:“宗法礼制观念、家族观念和民俗观念是决 定聚落形态和建筑形制的三大要素。以宗法礼制观念为骨架,以家族观念为内容,以 民俗观念为特色的文化正是客家建筑文化的特征”。对于村落的形态结构提出:“民俗 观念是村落各构成要素之间相互关系的重要依据,村落的领域划分是以宗族观念为决 定力量的,在各族领域中,聚族而屠的观念及习俗是形态结构的有力影响凶素,村落 的形态结构是几何性要素( 土楼) 与拓扑性要素( 辅助住屋) 这两构成要素以一定关 系组合的结果。 此外,同济大学常青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我国风土聚落保护与再生的 适应性模式研究,也有相关的成果面世。 第二节研究的内容及意义 通过对上述研究的网顾,宗族聚落的研究必须结合其所处的空问区位和时间阶 段,即共时性分析和历时性分析两个方面;不仅要充分研究其所处的自然生态环境、 社会组织结构、经济运作方式等物质层面的要素,更要仔细分析宗法制度、风水观念、 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的非物质形态层面的因素,才能比较全面的把握宗族聚落的全 貌。 诚然,上述思路作为研究传统聚落在方法论上的指导应该已无异议,但是作为个 案研究,针对长河来氏家族聚居地的研究则还需要作单独讨论。首先从物质层面来讲, 是何种因素成为聚落发展最大的制约条件,又是怎样对聚落的空问域进行界定。再从 非物质层面上考量,是何种因素成为聚落形态构成的决定性因素,而别的观念又是怎 样对其进行补充和修正。这是从宏观的角度即整个聚落的空问形态和结构的角度来作 。陆元鼎:客家民肼形态、村落体系与居住模式研究系列论文 。余英:客家建筑文化研究,华南理工人学( 学位论文) 四我围风 :聚落保护与再生的适j 连件模式研究项日扩大丫对聚落考察的视野,提f | 风土建蔬的概念。“风土建 筑是指我陶城乡中那砦具有很强历史性、风俗性和地域性特a i :的建筑。不仪指受到法律、i 上规保护的少量特殊建筑 一一文物建筑、优秀近代j 力史建筑,而且指与之相关的大量历史遗留老建筑。风十建筑足一个地方城乡特色和人文 景观的重要方面,蕴涵着丰厚的 :会价值、环境价值和经济价值,足全球化和城 i 化进程中j e 在消失的城乡建筑文 化资源和文化牛态系统的重要针i 成部分。”并从“地脉构成”和“风上特征”两个方面来考察聚落的形成与发疑机 制。其主持的“杭州来氏聚洛保护与冉牛设计”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也抉得了h o l c i m 首届幽际町持续建筑人奖赛 亚太k 金奖。笔者也彳i 幸参o j 此项目,并完成了硕士阶段的论文钱塘占镇变迁系列研究之二长河风上聚落仞 步研究。 9 研究,如果从微观的角度来考察聚落内的建筑单体的空间组织、建造的方式、装饰纹 样乃至构造方法等,是不是也同样能反映出和宏观层面相契合的独特的地域环境特征 和文化内涵? 另外,对来氏聚落的研究还要解答聚落整体的空间组织和社会结构之间的关系, 即聚落的整体空间文化是如何被承袭与转化的,也就是说,一方面要探讨聚落实质空 间形态与社会组织的空间关系;另一方面也必须研究聚落内整体和个体( 宗祠、厅堂、 寺院、商铺、民宅等等) 的空间关系,从而了解它们在文化地理学上所担任的角色和 意义。 纵观中国历史,可以说封建时代是宗法制的国家,宗法观念如同基因一样根植于 每一个人的思想之中,无人不是宗法网链中的一员。但是,在鸦片战争之后,随着西 方文化的大量涌入,新思想、新思潮、新科学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传统宗法制度 的思想内核遭到彻底的颠覆。五四新文化运动更是加快了这一趋势。反映这一时期国 人思想巨变的文学作品也不胜枚举,其中较有代表性的有家春秋、四世同堂、 雷雨等。可以说,这一阶段是国人思想转变的巨变期,旧的宗法制度、家族观念 在这一时间段被新文化所取代,但作为其实物形态遍布各地的宗法聚落还依然存在。 随着上世纪8 0 年代的到来,短时间内工业化浪潮释放的巨大能量,一方面促成了社会 的迅猛发展,另外一方面却造成城乡建设出现了大面积的低级粗陋的工业化改造,城 郊风土聚落与城市本身一样,在新旧更替的同时,使原有环境特征迅速消失,风土生 态系统发生突变,这种建设不顾历史文脉的延续性,忽视当地千百年业已形成的环境 适应经验,甚至蔑视还“活着的”风俗民情,其结果直接导致中国几千年宗法制度和 宗族观念的实物载体宗族聚落迅速消亡。一个多世纪的变迁不仅在思想上也在实 物形态上对传统宗法制度的破坏和颠覆可以说是不可逆转的。 具体剑长河来氏宗族聚落,也有着和上述情况相类似的历史过程和时代背景,作 为宗族聚落的“活化石 ,聚落内的地脉结构还比较完整地保留,主要的山体、河道、 道路等功能虽然已经衰落但还依然存在并使用;来氏家族的主要建筑群还部分地保存, 著名的“九厅十三堂”中的几个院落和厅堂还比较完好地保留;来氏后人在聚落中的 空间分布关系还依稀可辨,来氏房支的概念依然存在于来氏后裔的心目中;来氏族人 千百年形成并传承下来的风俗习惯、生活习俗还依然残留,所有这些现实情况都为长 河来氏聚落做收藏式研究提供了前提条件。 长河镇特殊的地理区位造就了他独特的构成机制和生长模式。和大量分布在徽 州、浙南和客家古村落所不同,他们地处相对偏远,较少受到外界的干扰,因而自身 内部的运行机制比较完整地保存,实物形态的资料也相对完好,具有强烈的可识别性 和标志性。但地处杭萧边境的长河镇历来受到外部的影响较大,较易吸收外来的文化, 使其呈现出更丰富多变的文化内涌和物质形态,对分析研究工作造成一定的困难。 但是在中国地市级以上大城市的周边,分布者数以千计像杭州长河来氏宗族聚 落这样的风士聚落遗存,因此,对其进行收藏式的深入研究,整理挖掘相关的历史资 料,对物质文化遗产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调查分析,对厘清历史上来氏宗族社 会的生活状态、社会关系、组织结构等有着重要的意义,并对相类似的散布在城市周 边的宗族聚落具有普遍意义和历史价值。 第三节研究的基础及难点 虽然,在全国范围内对民居和宗族聚落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是对长 河来氏家族的研究,却鲜见于各种报刊文章。如果再不加紧考察调研,这一延续近千 年的名门望族将在人们的视线中消失,将在我们这一代人的心目中湮没。 长河镇政府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组织编撰出版了长河镇志,它是一部较全面 反映长河镇物质与文化环境方面的书籍,但对来氏家族历史和建筑文化的描述只是触 及皮毛,且有相当一部分材料只是根据当地的口头流传整理编录入册,因此,其中有 多处结论都有待商榷。而随后,当地的一些文史档案工作人员和来氏的后人发表的一 些研究性质或是回忆录性质的文章,也都不很系统。 由于长河镇的历史遗存遭到较大的破坏,因此,对长河聚落的解读首先要从历史 文献中找寻线索在研究方法上要借助历史文献学的有关成果。 文献学以历史文献为主要研究 对象,运用目录学、版本学、校勘学 等方法对历史信息进行科学的分析 判断,真实地再现历史的本质。其中 的二重证据法,即以文字、实物材料 相互印证的方法日益成为我们考证 历史遗物的手段。因此对来氏聚落 进行解读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对 历史性材料的解读,螂宗谱、方志等。 二、对现状居民口述内容的解读。三、 对实物的考证,包括建筑物、构筑物、 道路、水系、墓葬等。 圈i 一2 萧m 来氏寡谱 所幸的是现存于萧山市档案馆的萧山来氏家谱保存相当完整( 图1 1 ) ,其 共有五十九本,约二百多万字,内容丰富,纲目清楚,体例完整,是研究萧山来氏家 族的第一手重要材料。由此及彼又可发现来氏家族后人出版发行的大量书籍,仅从上 海图书馆的图书编目中就可以搜索出近6 0 种来氏族人的出版物,范围广泛包括经、史、 子、集各部- 其中,包含来氏家族历史记述比较重要的有来氏家藏冠山连韵、匏 园诗集、冠山志、蚓呜集、绿山香馆宁 编等。当然还有大量的地方志可供参 图l 一3 泽街4 2 人 图1 4 古镶建筑测绘 考,其中包括:明万历萧山县志、清 康熙萧山县志、清乾隆萧山县志、 民国二十年萧山县志稿、民国二十二 年萧山县乡土忘等。 如果从本地区内宗族聚落的同类型 性和差异化出发,考察周边宗族聚落的组 织形态和内部结构,对认清长河来氏家族 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指导意义。因此,与 之相关的其他萧山宗族聚落的家谱就有 解读的必要。这些宗谱中包括:萧山朱 家坛朱氏宗谱、萧山俞氏宗谱、萧山 施氏宗谱萧山毛氏宗谱、萧山史村 曹氏宗谱、萧山郭氏宗谱等,都可作 为该研究的必要补充。 在众多有关来氏家族文化历史的门 类中,笔者关注于对古镇聚落空间的演 变、来氏聚落地脉构成的特征和聚落内仪 式空间的解读。其中自然地理因素及风水 观念对聚落的影响、宗法制度对聚落空间 构成机制的控制、来氏家族宅邸“九厅十 三堂”的考证研究及来氏宗祠的祭祖仪式 等是本文的主要问题亦是难点所在,笔者 希望能从文化地理学、建筑文化人类学和 社会学的视角对长河来氏进行深入的剖 析。 在整个文章的撰写过程中,由于历史 实物资料的匮乏,为了取得第一手的论文 材料,笔者进行了较长时间的田野调查、 走街串巷,访问了众多当地的老住户( 图 l 一3 ) ,井参加了2 0 0 2 年暑期同济大学组 织的古建筑测绘实习( 图l 一4 ) ,对长河 镇历史街区一一泽街和槐河街上的主要建筑和当地的标志性建筑作了详细的测绘实 录。 第四节研究方法及论文框架 回顾近些年来中国聚落研究的现状,可以发现大致有两种不同方向:第一种是从 文化的角度来研究聚落,其主要采用文化人类学的方法,注意从文化特征以及群体入 手。这种研究注重民居的形制以及他们背后的建筑观念的解读,充分剖析聚落的社会 文化意义,通过测绘调研建立第一手的建筑信息,为以后的聚落的保护及改造做好前 期工作。其成果主要包括测绘资料、历史文献的清理、风俗习惯及社会制度的整理。 这种研究方法应该说已成为聚落研究学者所采用的最为普遍的方法。另一种是从社会 学的角度来研究聚落,其主要采取历史学及社会学的方法,从社会关系及结构入手进 行研究,这种研究注重聚落的结构形态及发展,以及他们背后的地域特点和社会背景, 注重探究聚落的整体和其内部空间形态的意义。这种研究往往以宗族制度对于聚落构 成的推动力为切入点,阐述传统聚落的生活场景和生活方式。 上述两种方法都各有侧重,互为补充。对于这两种研究方法的认识既有助于我们 理解聚落研究的一些重要问题,也有益于我们对聚落研究框架的确立。 通过上述回顾,聚落的内涵和外延基本有了较为明确的界定。聚落的真实意义应 该是风土的( v e r n a c u l a r ) ,聚落是人类栖居环境的基本领域,是复杂多样性的统一。 正因为如此,聚落的研究更应注重其整体的空间地景即地脉构成特征和空间文化的传 承与转化,即风土文化。所谓“地脉构成”( t o p o g r a p h y ) ,并不简单指聚落环境的地 形、地貌及气候条件,而是指在这些条件的制约下,聚落本身融入环境,二者相辅相 成,水乳交融而形成的环境性格及结构关系。如契合山势水系的道路系统,顺应道路 系统的房屋组群布局、肌理、尺度和朝向,以及具有象征意味和心理暗示作用的风习 讲究。” 因此,一方面聚落研究必须探讨实质空间形态与社会制度和风土习俗的空间关系; 另一方面也必须研究整体聚落和其内部的个体,包括宗祠、宅邸、商铺等的空间关系, 从而了解他们在社会历史中所扮演的角色。凶此,个体和群体的研究不可偏废。在充 分考察了上述关系以后,还应对两者之间进行完整的思考。 本文共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长河古镇与来氏聚落。首先,简明扼要地阐述了长河镇的历史沿革, 旨在说明古镇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与来氏家族水乳交融、密不可分的文化因缘;其次, 。常青:略论传统聚落的风土保护与再生,论文选自建筑师,总第1 1 5 期,2 0 0 5 年第i 期,中国建筑工业出 版社 1 3 从来氏聚落的源流入手,从共时性和历时性两个方面,详细阐述了聚落从生长到繁盛 再到衰落的全过程,及伴随这一过程聚落空间的变化历程,进而描述了聚落内的水系、 道路、地形及山势等物质空间的结构特征,提出聚落空间布局受到自然环境因素 地脉结构的控制;再次,通过对聚落内部主要建筑特征的分析,从空间布局、建筑形 制、结构及装饰等方面来阐释长河地方建筑的独特之处。 第二部分,从文化地理学的视角来分析聚落内部地脉构成的特征。自然地理环境 与人工环境叠合的环境结构,及自然地理因素对聚落空间形态所造成的影响,包括在 建筑的选址、朝向、防水抗风诸方面的成因分析。最后讨论了风水观念的影响和因地 制宜的务实观念相结合对聚落形态的构成有重要的意义。 第三部分,着重于传统文化观念对聚落景观及空问的影响。笔者从文化人类学的 角度,主要从宗法制度、家族观念入手,深入剖析对来氏聚落内部结构和空间形态所 产生的决定性因素。在这一部分,笔者还对反映来氏家族文化的多处重要节点进行了 历史性的分析与考证,其中包括来氏宗祠、“九厅十三堂”等重要的历史空间节点,对 诸多模糊不清的说法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最后一部分,再次指出长河来氏聚落作为宗族聚落残存的“活化石”的重要历史 意义。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正版授权】 IEC TS 62271-313:2025 EN High-voltage switchgear and controlgear - Part 313: Direct current circuit-breakers
- 2025年运动医学基础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旅游管理专业技能测试卷及答案
- 环保知识题库
- 景区摊位合同解除协议书
- 七下循环系统试题及答案
- 一级建造师历考试真题及答案
- 装卸费服务合同协议书
- 浙江丽水全球农林博览采购中心详细规划实施方案
- 2025年有机膦类水处理剂项目合作计划书
- 机场运营效率提升策略与创新模式-洞察阐释
- 安徽省1号卷A10联盟2025届高三5月最后一卷生物试题及答案
- 大理石知识培训课件
- 2025年福建省厦门市中考数学二检试卷
- 网络安全等级保护备案表(2025版)
- 共情研究的历史发展及其当前状况分析
- 《拥抱健康拒绝烟草》课件
- 《绿色建筑评价》课件 - 迈向可持续建筑的未来
- 山东省临沂市202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模拟)语文及答案(临沂二模)
- 济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招聘真题2024
- 2025航天知识竞赛考试题库(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