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民气”与“民力”:鲁迅国民性改造思想浅析.pdf_第1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民气”与“民力”:鲁迅国民性改造思想浅析.pdf_第2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民气”与“民力”:鲁迅国民性改造思想浅析.pdf_第3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民气”与“民力”:鲁迅国民性改造思想浅析.pdf_第4页
(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论文)“民气”与“民力”:鲁迅国民性改造思想浅析.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这两个理想的人物形象。 结语:在鲁迅的国民性改造思想中,饱含着鲁迅深切的现实关怀和韧性的战斗 精神。 关键词:鲁迅民气民力国民性改造 a b s t r a c t i i ll ux u n ,t h et h o u g h t so fr e f o r m i n gn a t i o n a lc h a r a c t e ri so n eo ft h em o s te x t e r n a la n d t h em o s tb a s i ci d e a so fi t sf e a t u r e sa n di ti sa l s ot h eg e n e r a lt a s ko fs o c i a lc r i t i c i s ma n d c i v i l i z a t i o nc r i t i c i s m w h a t sm o r e ,a sas o l d i e ri nt h ec u l t u r ea s p e c t ,i ti sa l s ot h eo v e r a l l g o a lt of i g h tf o r i nr e c e n ty e a r s ,t h es t u d yo fl ux u n si d e a so nr e f o r m i n gt h en a t i o n a l c h a r a c t e ri sn o ta si m p o r t a n ta st h a ti nt h e8 0 sa n d9 0 s ,b u ti ti ss t i l lam a j o ri s s u e c o n c e r n e db yt h ea c a d e m i c t h et h e s i su s e st w oo p p o s i t ec o n c e p t s “t h ep e o p l e sm o r a l e ” a n d p e o p l e ss t r e n g t h t os t u d yt h el ux u n 。st h o u g h t so fr e f o r m i n gn a t i o n a lc h a r a c t e r i t i st h ef a c tt h a ti sd i f f e r e n tf r o mt h ef o r m e rp a p e r s ,b u ti ti so n l ya p r e l i m i n a r ya t t e m p ta n d a n a l y s i s t h ep a p e ri sd i v i d e di n t ot h r e ep a r t s : p a r ti :t h em e a n i n ga n dm a n i f e s t a t i o n so f “t h ep e o p l e sb a dm o r a l e , r e v i e wo f “t h e p e o p l e sm o r a l e ”a sn e g a t i v en a t i o n a l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l ux u n l o o ko nt h ep e o p l e sm o r a l e a san e g a t i v ew o r dw a su s e d ,i ti n c l u d e ss o m eb a dh a b i t so ft h ep e o p l ea n dp e o p l ea l e c o n t r o l l e db ys u b j e c t i v ef e e l i n g sw i t hn o n - r a t i o n a lt h o u g h ta n ds p i d tf e a t u r e s i tp e r f o r m s i nv a r i o u sf o r m s :c o w a r d l y ;f r a u d ;as h o wo fn o tc o n v i n c e d ;“t h e a t e rs p e c t a t o r s a n ds o o n b en o t e dt h a t ,“t h ep e o p l e sm o r a l e ”i n c l u d e sb o t ht h ei d e a l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g r o u p a n di d e a l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o fi n d i v i d u a l p a r ti i :e x p l o r et h ec a u s e so f “t h ep e o p l e sm o r a l e ”d e t e r m i n e db yt h es m a l l s c a l e p e a s a n tf o r mo ft r a d i t i o n a lc h i n e s ee c o n o m i cs t r u c t u r ea n ds o c i a ls t r u c t u r e ,a n dt h e e s t a b l i s h m e n to ft h ei d e o l o g ya n dt h o u g h t so ft h e i rt y r a n n y , “t h ep e o p l e sm o r a l e ”f o r m s t h e ya r et h ee c o n o m i c ,p o l i t i c a la n ds o c i a lr e a s o n so fi t i na d d i t i o n ,t h ed e e p e rr e a s o ni s 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c u l t u r a lp a t t e r n s ,t h a ti s ,c o n f u c i a n i s m ,t a o i s m ,b u d d h i s ma n dt h er e s u l t s o ft h et h r e em a j o rc u l t u r a li n t e r a c t i o n s ,a n de s p e c i a l l yt h et a o i s tc u l t u r ed i s s e m i n a t e d s t a g g e r i n g t h er e a s o n si n c l u d e s :t h ei n f l u e n c eo ft h es t r u c t u r eo ft h ef e u d a lp e a s a n t e c o n o m y ;f e u d a la u t o c r a t i cr u l ea n dt h el o n g t e r mr e s u l t so fo b s c u r a n t i s m ;w a rw i t ht h e a l i e ni n v a s i o no f ( p e o p l es t u d yt h et h r e ep a r t sm o r e ,s l i g h t l ya b b r e v i a t e d ) ;c h i n e s e t r a d i t i o n a lc u l t u r en e g a t i v ei m p a c t i i i p a r th i :i n p u ta n dc u l t i v a t e “t h ep e o p l e ss t r e n g t h ”t h ef e a t u r eo ft h e “p e o p l e s m o r a l e ”a f f i l i a t e st ot h en a t i o n a lc h a r a c t e r , b u ti ti sab a dq u a l i t y h o wt ot r a n s f o r mi t ? t h i si sab a s i ci s s u et h a tl ux u nt a k e sal o n gt i m et ot h i n ka n de x p l o r e t h u s ,a sa o p p o s e dc o n c e p t ,l ux u np r o p o s e dt h ec o n c e p to f “p e o p l e ss t r e n g t h ”,a d v o c a t e 、i n p u t a n dn u r t u r ei t i nl ux u n so p i n i o n ,t h ei n h e r e n t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t h e “p e o p l e ss t r e n g t h ” a r em a i n l yt w oa s p e c t s :t h ec o u r a g ea n dr e a s o n t h i si sa c t u a l l yt h ee x p l o r a t i o no fl a x u n si d e a si nt h et h o u g h ta n dm e t h o d a c t u a l l y , t h i se q u a l st ot h e “i d e a lo fh u m a n i t y ” w h e nl ux u nw a sy o u n g s oh ew r o t et w on o v e l sc a l l e d a n d ,a n ds h a p e dt h ei d e a lc h a r a c t e r s ,s u c ha sy ua n dm o c o n c l u s i o n :t h e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o fn a t i o n a lc h a r a c t e ri nl ax u n st h o u g h t , f u l lo ft h e r e a l i t yo fl ux u n sd e e pc o n c e r na n dt o u g h h e s so f t h ef i g h t i n gs p i r i t k e yw o r d s :l u x u np e o p l e sm o r a l ep e o p l e ss t r e n g t h r e f o r m i n gt h en a t i o n a l c h a r a c t e r i v 目录 弓l 言”1 第一章“民气一的内涵及其表现形态3 一、“民气的内涵3 二、“民气一的表现形态4 第二章。民气一形成的原因1 2 一、封建性小农经济结构的影响1 2 二、封建专制统治及其长期愚民政策的结果1 3 三、战乱与外族入侵的影响1 4 四、中国传统文化消极面的影响1 5 第三章。民力一的输入与培育1 9 一、正面输入和培育:“民力一论1 9 二、“韧性的战斗2 5 结语2 8 注释2 9 参考文献3 2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3 3 致谢- - - - - - - - - - - - - - - 3 4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3 5 学位论文知识产权权属声明3 5 v 引苦 引言 在鲁迅那里,国民性改造思想既是其最外在又是其最基础的思想特征( 之一) , 是其“社会批评和文明批评 的总任务,是其作为一名文化战士( “两间余一卒) 毕其一生而致力于实现的总目标。对鲁迅国民性改造思想的研究,虽然近年不似八、 九十年代那样成为鲁迅研究的“重镇”,但是仍作为一个重大课题放学界所关注。本 文借用了两个相对应的概念。民气”与“民力”,力图从鲁迅自己的语词或概念 出发,来研究鲁迅的国民性改造思想。这是本文与其前的研究略有不同之处,然而 也仅是一个初步的尝试和浅析。 1 9 0 4 - 1 9 0 9 年,鲁迅留学r 本,此时鲁迅就丌始了国民性问题的思考与探索。 作为一代具有“慷慨悲歌”精神特征的热血青年,鲁迅除了赴集会、听讲演等实际 的社会活动之外,还经常与留r 同学讨论各种社会问题,尤其是中国的变革和出路 等重大问题。他与老同学、此后成为终生老朋友的许寿裳经常讨论的三个问题就足: “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 一、“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 竹、“他的病根何在? ”。 它表明,鲁迅文学创作之始,就确立了其文学的基本方向:以文学改变国民的精神, 在鲁迅看来这是比医治民众肉体上的痛苦更切要和紧迫的工作。国民性及国民性改 造是当时思想界的重要话题,在这个问题上鲁迅直接承继了梁启超的思想,或与粱 启超形成了某种呼应。此后,鲁迅爵也没有改变这一基本目标感受着五四新文化 的激荡而跃上文坛的鲁迅,以大量的杂文创作展丌了广泛而深刻的“社会批评和文 明批评 ,反对旧道德,抨击旧伦理,而其中t :, c j l 是紧紧抓住凼民性改造这个根本目 标不放。在国民性探索和改造这一总目标下,借助于杂文创作,形成了鲁迅特有的 思想特征和思维方式:而且,与其他的新文化改革者不同,在这一过程中,鲁迅又 形成了自己特殊的话语方式,他发明了一些其独有的语词和概念( 有些语词,夸大 点说,是一些意象,如“细腰蜂”,“挂着小铃铎的羊”) ,这些语词形象生动,内涵 丰富,“民气 与“民力 ,就是在鲁迅国民性改造总目标的统领之下形成的一些“关 键词 。这些关键词和鲁迅国民性改造思想构成了某种对应:既确切又丰富地体现了 鲁迅思想上和思维上的基本特征。 鲁迅的文学创作有前期和后期之分,其国民性改造的思想至少在内容和思想层 面上也有前期、后期之别。前期,鲁迅国民性探索大体体现在对传统的鞭挞和旧的 思想文化观念的剖析和批判;而在后期,这一基本:【作仍然被鲁迅发扬着,同时又 出现了新的倾向新的内容,即这时鲁迅更多地集中于对所谓资本主义现代文明和殖 民地文化中的奴性心态,比如都市文明、洋场文化、“西崽奴相”等等的审视、掘发 青岛人学硕十学位论文 和批判。但是,沿着国民性改造的思路,鲁迅新使用的这些基本语词和概念,没有 根本的变化。鲁迅文本的这一特征,为本文侧重考察“民气和“民力等鲁迅特 有的词语提供了某种可能。而且,必须指出的是在后期创作中,鲁迅开始了“民力 的代表者体现者“中国的脊梁 式人物的集中寻找。换言之,至少是“民力 , 在鲁迅那里也有一个演变的过程。 2 第一章“氏气”的内涵及其表现形态 第一章“民气刀的内涵及其表现形态 一、“民气一的内涵 “民气”作为一种国民性极其消极的负面的特征。“民气 ,在鲁迅那里是作为 一个负面的语词被使用的,指的足民众的某种习惯、习气,是一种被主观情绪所控 制( 情绪化状态) 、非理性的思想上和精神上的特点。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 卑怯;瞒和骗;做戏的虚无党;戏剧的看客等。需指出的是,“民气”既指向群体( 民 众) 的思想特征,又指向个体( 个人) 的思想特征。 在鲁迅的文本主要是杂文之中,曾多次提到类似“气”、“民气”,据初步统计, 约有3 0 余次。可见,在鲁迅那罩,“民气”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夸大点说,已然成 为鲁迅杂文中的一个“关键词”。较为重要的有几处,摘引在下面,以此可逐步厘清 “民气 的内涵与外延。 一国当衰弊之际,总有两种意见不同的人一是民气论者,侧重国民的气概, 一是民力论者,专重国民的实力前者多则国家终亦渐弱,后者多则将强。我想, 这是很不错的;而且我们应该时时记得的可惜中国历来就独多民气论者,到现在 还如此如果长此不改,“再而衰,三而竭”,将来会连辩诬的精力也没有了所以 在不得已而空手鼓舞民气时,尤必须同时设法增长国民的实力,还要永远这样的干 下去( 突然想到) 自宋以来,我们终于只有天灵盖而已,现在又发现了一种“民气”,更加玄虚飘 渺了( 补白) 但不以实力为根本的民气,结果也只能以固有而不假外求的天灵盖自豪,也就 是以自暴自弃当作得胜我近来也颇觉“心上有杞天之虑”,怕中国更要复古了瓜 皮帽,长衫,双梁鞋,打拱作揖,大红名片,水烟筒,或者都要成为爱国的标征, 因为这些都可以不费力气而拿出来,和天灵盖不相上下的( 但大红名片也许不用, 以避“赤化”之嫌) ( 补白) 我以为国民倘没有智,没有勇,而单靠一种所谓气,实在是非常危险的。( 杂 忆) 由以上对“民气”等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在鲁迅的笔下,“民气 的主体是 “民”,其形态主要表现为“气”。并且,鲁迅论述民气的时候,总是与“勇气”、“理 性”联系在一起的。那么,“民气”到底呈现出怎样的一种状念呢? 在鲁迅这里,“民 3 青岛人学硕十学位论文 气 是一个具有消极特征的负面的概念,主要指一种“没有智,没有勇 、“自暴自 弃当作得胜的状态,它是与“民力 、胆略、头脑、勇气相对的;是一种被主观情 绪所控制的状态,是一种丧失理性的无意识状态。表现在个体上,那便是缺乏独立 思考的自觉与能力,习惯于以别人的意志为意志,以现成的思想为思想,是一种个 体无意识的显现;表现在群体上,就是一种群体无意识、种整体蒙昧的心理倾向, “浓缩和积淀在一切大小丈夫的文化心理结构的深层并主宰和支配他们每个人的思 维方式和行为指向。川这就是民气的基本涵义。 二、“民气一的表现形态 在寻求中国的改变和出路的过程中,鲁迅深深地感到了中国国民性的弱点,国 民性格和思想无变化,中华民族也不可能走上一条“上征”之路,。这些现象,实在 可以使中国人败亡。 因此,他决心“发露各样的劣点,撕下那好看的假面具来。”瞌1 鲁迅探索和解剖国民性,正是为了改造国民性。 鲁迅解剖和批判“民气”的工作,主要是通过他的小说和杂文来做的。鲁迅通过 阿q 等许多个性鲜明、血肉丰满的典型形象,把那些沉重地压在“老中国的儿女们” 躯体上心灵上的历史尘埃,和他们灵魂上的污垢,具现在读者面前,“揭出病苦,引 起疗救的注意”,让人们从中甚至也能见到自己的影子。他的杂文则是“显微镜”, “也照秽水,也看脓汁,有时研究淋菌,有时解剖苍蝇”口1 ,把国民性的病状进行发 露,且痛下针砭,深巾时弊,在此肇础上,鲁迅在现代中国展丌并掀起了一场旷只 持久的思想变革运动。鲁迅对“民气的剖析,大致集中在以下几个主要的方面: ( 一) 卑怯:其内质是奴性心态 鲁迅认为,“卑怯”是民气的一个最外在的表现形态。清算国民性格中的卑怯, 是鲁迅对国民性批判的一个突破口。学界有论者认为:“卑怯,是鲁迅先生曾着力挖 掘和反复针砭过的国民劣根性,是对所谓困民劣根性性格特征的一个重要发现和概 括。 “1 黄忠晶也认为:“在论及中国社会时,鲁迅着墨最多的,应该是国民的卑怯 问题。川朝1 9 2 5 年3 月,鲁迅在回复徐炳昶的信中蜕:“先生的信上说:惰性表现的形 式不一,而最普通的,第一就是听天任命,第二就是中庸。我以为这两种态度的根 抵,怕不可仅以惰性了之,其实乃是卑怯。遇见强者,不敢反抗,便以中庸这 些话来粉饰,聊以自慰。所以中国人倘有权力,看见别人奈何他不得,或者有多 数作他护符的时候,多是凶残横态,宛然一个暴君,做事并不中庸;待到满口中 庸时乃是势力己失,早非中庸不可的时候了。- n 全败,则又有命运来 做话柄,纵为奴隶,也处之泰然,但又无往而不合于圣道。这些现象,实在可以使 4 第一章“氏气”的内涵及其表现形态 中国人败亡,无论有没有外敌。要救正这些,也只好先行发露各样的劣点,撕下那 好看的假面具来。 1 在杂感中,鲁迅说:。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 怒,却抽刃向更弱者。不可救药的民族中,一定有许多英雄,专向孩子们瞪眼。这 些孱头们! 他还指出:“我觉得中国人所蕴蓄的怨愤己经够多了,自然是受强者的 蹂躏所致的。但他们却不很向强者反抗,而反在弱者身上发泄,兵和匪不相争,无 枪的百姓却并受兵匪之苦,就是最近便的证据。再露骨地说,怕还可以证明这些人 的卑怯。卑怯的人,即使有万丈的愤火,除弱草以外。又能烧掉甚么昵? 口1 显然,“卑怯”的背后和本质是一种“奴性”心态,是鲁迅所谓的“奴才相 。 从一个卑怯的人转变为一个“奴才”,不仪直接,而且很容易,并且在这种转变中, 他们几乎没有任何痛苦。所以,鲁迅论“卑怯 ,更多的时候是对“奴才相”和国民 性格中的奴性心念的揭示和批判。在杂文中,鲁迅为各种各样的奴才画了像。有的 如:红楼梦罩焦大的骂,“倒是要贸府的好”,是奴性十足的表现。有的“有权时 无所不为,失势时奴性十足。”“做主子时以一切人为奴才,则有了主子,一定以奴 才自命。碑1 有的“为了一点犒赏,不但安于做奴j ,而且还要做更广泛的奴彳,还 得出钱去买做奴j 。的权利。川州鲁迅感慨道:奴隶反抗失败,“还不过是单单的奴隶修。 “如果从奴隶生活中寻出美来,赞叹、扰摩、陶醉,那可简直是力劫不复的奴 才了。”州 到了后期,国民的单怯性仍然是鲁迅经常涉及的话题。“卑怯”是一种典型的被 情绪控制的,既甘予受奴役,又想奴役他人的精神现象与心理状态,是奴性思想的 表征:“遇见强者,不敢反抗”,并且表现 l j 趋炎附势、奴颜婢膝、低眉顺眼、唯唯 诺诺等奴才式的丑念;面对弱者,这砦人又成了强者,颐指气使,。多是凶残横恣, 宛然一个暴君”,主子样十足。鲁迅曾经用非常形象的比喻,揭露国民性的这种卑 怯的特点:“对于羊显凶兽相,而对于凶静则显羊相”。n 列张梦阳认为卑怯“其实也 就是奴隶根性”。n 剐每个人身上都混杂着主子的骄横狂妄和奴才的卑躬屈膝,主子性 和奴隶性同时植根在同一个人的人格中。在专制主义的等级意识和社会环境里,每 个人都兼有双重身份,既是一部分人的主子,同时又是另一部分人的奴隶;对下是 主,对上是奴;对上奴颜婢膝,对下是惟我独尊;每个人都不由自主地戴上别人加 给自己的枷锁,又自觉或不自觉地把枷锁转套在别人身上。由奴性所构成的社会结 构和思想文化环境,实质上是一种“吃人结构”或“吃人图景一。对这种“吃人结构 的揭示,是鲁迅文本的基本母题之一,在狂人同记和药中,先觉者改革者 被“民众”吃掉了,鲁迅思考的是先觉者与民众的关系问题,这是一种“吃人模式”: 在祝福、明天、阿q 币传中,则是民众被“民众 吃掉了,鲁迅思考的是 民众之问的关系即现代中国的思想环境问题,这是另一种“吃人模式 。在杂文中, 5 青岛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鲁迅主要显现的是后一种,即民众互吃的吃人模式。鲁迅在灯下漫笔里说,就 是一边“被人吃”,还一边“吃人,“自己被人凌辱,但也可以凌辱别人;自己被人 吃,但也可以吃别人。一级一级的制驭着,不能动弹,也不想动弹了”,于是封建宗 法制度便得以在“吃人 与“被吃”的惨剧中一代代地延续和加强了。也就是说, 一边做着专制者“吃人 ,一边做着奴才“被吃”:而专制者的特性是“骄”,奴才的 特性是“谄”奴才式的“谄与专制者的“骄 相混杂的气质,正是鲁迅揭示 的国民性“卑怯 病疾的核心之所在。 封建宗法制度将“人性”异化为“奴才 与“专制者”相混杂的畸形产物,这 种畸变同益加深、扩大、蔓延进而加固,使整个社会处于既“谄一且“骄的恶劣 习气之中。主与奴、奴与主,不仅在身份上相容相同,而且在精神根性上相容相通。 并且,这种关系不但泾渭分明的体现在政治压迫、经济压榨这一阶级对立和等级差 别上,而且还植根于家庭关系和一常人伦中,甚至还发生在对待自我的心理上,而 且凝聚成为一种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行为准则和生活秩序等,并且“内化”积淀 成为每个社会文化成员个体精神生活的深层意识,成为灵魂的主宰。主奴根性的渗 透之广,积淀之深,它无孔不入于一切社会关系之中,形成了现实性的人的本质 成为一种国民性的“集体无意识”,灵魂深处的“劣根性一。 联系鲁迅致友人徐炳昶的信,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奴才一与“专制者” 的双重身份是“民气”的根源所在,以此为基点和核心,派生出了。民气”的种种 弱点。此观点同鲁迅研究界诸多专家所持的观点是一致的:增f f l 涉与鲁迅有过长期 亲密的接触,他认为“对自己和自己民族奴隶地位的自觉,缠住了鲁迅的一切思考, 是决定鲁迅生涯的根据”1 ;张梦阳也认为“鲁迅自思考改造国民性问题之同起, 就已紧紧抓住了奴性这个中国国民性最大最深的病根,显现出他改造国民性思想的 核心是反奴性川例;李铁秀在其论文鲁迅论主一奴根性也说:“在国民性格系统 结构及其种种表现中,卑怯具有根抵的性质。一口蝴 ( 二) “瞒和骗”:既欺人,更自欺,其实质是主体意识缺失。 鲁迅在早年与许寿裳探讨国民性就认为,中华民族最缺乏的东西就是“诚 和 “爱 。鲁迅痛感中国人的不敢正视人生,“力事闭眼睛”;尤其是对于人生的痛苦, 社会的缺陷,没有币视的勇气,于是只好自欺欺人。对民气的这一特征和表现,鲁 迅用了一个简括的词语:瞒和骗。 首先,“瞒和骗”指向国民全体,是一种群体特征,其突出特点和表现是:不敢 j 下视现实。在论睁了眼看一文中,鲁迅集中的攻击了中国人这种不敢正视现实 的弊端,指出:“中国人之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来,而自以 6 第一章“民气”的内涵及其表现形态 为正路。在这路上,就证明着国民性的怯弱,懒惰,而又巧滑。一天天地满足着, 即一天天地堕落着,但又觉得同见其光荣。川1 7 3 鲁迅认为,由不敢正视现实的人群所 组成的国家和民族是没有希望、没有发展的。一个民族的人民只有正视现实,才能 更好地认识现实,适应现实,才能进而改变现状。唯有正视现实,从现实出发,积 极寻找探索具有现实意义的、科学的思路和方法,才能使一个民族获得发展与进步。 不敢币视现实,必然安于现状,满足于现状,所以,这一群体性特征的另一个 表现是自我安慰和自我陶醉;自我陶醉了,就再也不敢也不愿j 下视现实了,其结果 是,不思进取,自甘堕落。鲁迅在随感录三十八里列出的“爱国的自大家们 的五种谬见,便是这种自我安慰和自我陶醉的典型表现:“中国地大物博;开化最早, 道德天下第一。外国物质文明虽高,中国精神文明更好。外国的东西,中国都已有 过:某种科学,即某子所说的云云。外围也有叫花子,( 或云) 也有草舍,一 一娼妓,臭虫。中国便是野蛮的好。”n 砌 这种种说法,大都不外乎夸耀中国固有的“精神文明”,以“国粹 、“祖传老病一 为荣光,甚至以自己的丑恶骄入,实际上是一种“精神胜利法”。二十世纪的中国积 贫积弱,饱受外因的奴役与f e 迫。但是,这种事实上的落后、失败,不但没有引起 人们的反思,反而将其掩盖起来,从过去、从精神上求得慰安与解嘲,因此对于现 状、对于奴隶生活,总足表现出一种奴j 式的满足,并安于命运。所谓“阿q 主义”、 “阿q 精神”,其基本内质便是这种奴隶主义和奴才心理。鲁迅特别憎恶那种安于命 运的奴才思想,他认为,j 下是这种对于奴隶生活无不平,无抗争,甚至满足以至“含 笑”的奴才思想,使中国停止落后,而这又是中国固有的“精神文明一造成的。他 在 :通讯中说:“这文明,不但使外人陶醉,也早使中国一切人们无不陶醉而至于 含笑。”又说:。纵为奴隶,也处之泰然,但又无往而不合于圣道。川吲在这晕,鲁迅 把批判的锋芒指向了中国长期的宗法专制及其思想统治。 由“瞒和骗一又尘出一种“瞒和骗的文艺”,“由这文艺,更令中国人更深的陷 入瞒和骗的大泽之中”。鲁迅曾经一再揭露这种瞒和骗的文艺的虚妄和恶劣影响,指 出其典型表现是中国旧文学中的“团圆”迷信。他说,历代才子佳人小说的“才子 及第,奉旨成婚”,红楼梦续作的必令“生旦当场团圆”,等等,都是“自欺欺人 、 “闭眼胡说 。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里,鲁迅又明确地指出这种“团圆”迷 信乃是国民性的一种表现。他总结文学史上根据唐人元稹的小说莺莺传改编创 作的许多戏曲,如董解元的弦索西厢、王实甫的西厢记、关汉卿的续西厢 记、李同华的南西厢记等,都改变了原作的结局,使张生和莺莺后来都团圆了。 鲁迅说:“这因为中国人底心罩,是很喜欢团圆的,所以必至于如此,大概人生现实 的缺陷,中国人也很知道,但不愿意说出来,因为一说出来,就要发生怎样补救 7 青岛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这缺点的问题,或者免不了要烦闷,要改良,事情就麻烦了。所以凡是历史 上不团圆的,在小说罩往往给他团圆;没有报应的,给他报应,互相瞒骗。这 实在是关于国民性的问题。川制虽然,鲁迅认为“团圆迷信是由中国人的国民性所 决定的,认识上有片面性;但他对于古今中国人“瞒和骗 的弊病及“瞒和骗的文 艺的尖锐批评,却是击中要害,发人深省的。 其次,“瞒和骗”更指向具体的国民,是一种个体特征,其突出特点和表现在脱 离实际,不敢币视自己,不敢证视自己的缺陷和痛苦,既逃避现实,更逃避自己。 这是一个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和判断的个体,因而也是一个缺乏责任意识和承担现实 意识的个体,作为个体其基本特征是主体性缺失不自知,不反省,瞒和骗,就是 丧失了反省能力。不知自省,个体主体性缺失。 “瞒和骗”的个体特征,首先表现在欺骗自己与欺骗他人,其表征便是“好面 子修,而实质在于自欺欺人。鲁迅一生中多次谈到“面子 问题,对这种为了“面j f ” 自我欺瞒的社会心理和精神现级进行了长期的考察、批判和思考。 鲁迅在阿qj 下传中,通过对阿q 这一侧重反映人类精神现象的艺术典型, 画出了国民的灵魂。阿q 的“精神胜利法”,其特点是“自欺与“欺人一,是一种 国民劣根性的具体概括。“我们先前比你阔得多啦! 你算什么东西 ;当被别人 打了之后,往往以“儿j f 打老子”自慰,甚至把自己的脸当成敌手的,痛打之后感 到舒畅和快意;忌讳别人说他头上的癞疮疤,讳说“癞”以及一切近于“赖”的音, 后来又另外想出报复的话来:“你还不配一;迫于弱势作贱自己而骂自己是“虫 豸”,并且还以为能自轻自贱足件很了不起的事情阿q 的这些“精神胜利法”的 表现,都是变现实事实上的失败为精神上的虚幻的胜利,都是自欺与欺人的展示。 阿q 的可悲主要不在于物质生活条件的被剥夺,而在于他精神生活的被扭曲。 这个在现实生活中被奴役被损害的雇农,总是以“胜利者一自居:他处在未庄社会 的最底层,在与赵太爷、假洋鬼子、王胡、小d 的冲突中,一直都是失败者,但他 却对自己的失败命运和奴隶地位采取了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辩护和粉饰态度,根本 不承认自己的落后与被奴役,沉醉于没有根据的自尊之中。他在现实中感到绝望, 就寻求精神上的安慰来代替,并借以维持自己的正常生存。这种选择没有改变阿q 屈辱的生存状态,只会使他因为有了虚幻的“精神胜利 的补偿而心满意足,进而 屈服于现实,成为现存环境的奴隶,使他坠入了更加绝望的深渊。【2 这种不敢j 下视 时下,自我欺骗、麻醉并以自己精神上的胜利和愉悦为满足的心理状态,既是阿q 的主要性格特征,又是长期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给人们造成的普遍落后的精神状 态,是造成保守落后、不求变革等等中国国民性弊病的精神根源,是藏匿在灵魂深 8 第一章“民气”的内涵及其表现形态 处的一种隐秘心理。这种失败主义、奴隶主义的病态心理表现,是中华民族觉醒和 振兴最严重的思想阻力之一,也是鲁迅以阿q 正传对我们民族进行的自我批判 与自我反省。 鲁迅创作的后期,仍然深入批判这种只讲“面子 不看实际的国民心态。1 9 3 6 年 1 0 月,在其杂文“立此存照 ( 三) 中,他以“浮肿与“肥胖 为例形象生动 地对此进行了新的歼掘:“其实,中国人是并非没有自知之明,缺点只在有些人 安于自炊,由此并想欺人。譬如病人,患着浮肿,而讳疾忌医,但愿别人胡 涂,误认他为肥胖。妄想既久,时而自己也觉得好像肥胖,并非浮肿;即使还是浮 肿,也是一种特) _ ;l l 的好浮肿,与众不同。如果有人,当面指明:这并非肥胖,而是 浮肿,且并不好,病而已矣。那么,他就失望,含羞,于是成怒,骂指明者。以 为昏妄。然嘣还想吓他,骗他,又希望他畏惧主人的怒和骂罟。惴惴的再看一遍, 细寻佳处,改1 1 说这的确是肥胖。予是他得到安慰,高高兴兴,放心的浮肿着了。斗 这段议沦妙趣横尘,睿智犀利,给人以深刻的启悟。这种。讳疾忌医一、在妄想中求 得精神胜利的“放心的浮肿”者,与忌讳头上癞疮疤的阿q 属于同一精神类型,永 远自我感觉良好,永远自欺欺人,永远不能正视现实、不能认识自己的真实面目, 陷在“瞒和骗的大泽”中不能自拔,这是一种典型的主体性缺失的表现。正是由于 不敢正视f i 身,只好用“瞒和骗”来掩盖存在的矛盾,粉饰生活的缺陷,这样“万 事闭h 醍睛,聊以自欺,而且欺入。 为了疗救这种普遍的精神痼疾,鲁迅劝告这些“闭 了眼睛浮肿着”的人,要好好反省,并“希望有入翻出史密斯的 :支那人气质来 看了这些,而自省,分析,明白那几点说得对,变革,挣扎,自做功夫,却不求别 人的原谅和称赞,来证明究竟怎样的是中国人。捧嘲 鲁迅很清楚,无论个人还足民族,要发展就不能讳疾忌医,一个民族需要的是 真讵的强大而不是病念的自尊。那些一味张扬国粹、鼓吹复古的人物在鲁迅笔下尽 显其丑恶虚伪与腐朽。他们把肉麻当有趣,把丑恶当美德,毒疮红肿却说艳若桃花, 死死抱住腐朽的传统,采取欺骗的手段,不进行发展,这就拖住了民族前行的脚步。 再次,同“瞒和骗”相联系,鲁迅认为中国人还有一种“做戏 的毛病,“做戏一 其实是“瞒和骗”的一种变体。“做戏的虚无党 ,其特征和表现是既不信己,更不 信人,无气节,无操守,一切都是马马虎虎,游戏人生的“看戏”态度。到处点头 作揖,到处演戏看戏,熙熙攘攘,闹闹哄哄,互相欣赏着,于是演变为社会中的一 种习气“民气 。 鲁迅在马上支同记中曾经引述美国传教士史密斯的支那人气质一书罩 的话,以为“支那人是颇有点做戏气味的民族”,装模作样,总想将自己弄得体面十 9 青岛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足,因而认为“支那入的重要的国民性所成的复合关键,便是这体面。 鲁迅接 着评论说:“我们试来博观和内省,便可以知道这话并不是过于刻毒。相传为戏台上 的好对联,是戏场小天地,天地大戏场。大家本来看的一切事不过是一出戏,有 谁认真的,就是蠢物。 口3 1 他还把“中国的一些人,至少是上等人 ,称为“做戏的 虚无党”或“体面的虚无党”。鲁迅是把“体面”与“做戏 当作国民的弱点来揭露 的。他是精通中国历史的,深深懂得我们已经被这“做戏 耽误了多少个世纪,怎 么能够容忍一些人仍旧把整个中国当作一个大戏场呢? 只有结束了这做戏的r 子, 中国才会有希望。 ( 三) “看客”:冷漠、麻木和无聊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人与人之问关系的冷漠,是长期以来就存在的客观事实, 鲁迅对此感受至深。他以丰富的创作揭示了病态社会晕的不幸人们的病苦,揭示出 畸形社会罩畸形的国民性格,为人们提供了形态各异的“戏剧的看客形象。 狂人同记揭示了中国社会的“吃人一本质,充满了一种冷漠的气氛。l :孔乙 己则是一个“看”与“被看 的模式,其背后是世态炎凉、人性漠然。阿q 正传 罩,阿q 在众人“饿狼似的眼睛 咬噬下被胡罩胡涂地送上刑场。祝福里祥林嫂 经受了失子的痛苦和改嫁的悲剧,但是这一切只能带来别人一时的叹息,当这些满 足之后又发生了新的趣味:揭别人的“伤疤一和“渴血的欲望 。这些“看客一把他 人的痛苦作为赏鉴和淡资,以此获得满足和愉悦。在人们的谈笑和“祝福”声中, 祥林嫂被弃在尘芥堆中死掉了,这是民众吃掉民众的典型范例。鲁迅前期小说结构 了一幅幅中国社会人情冷漠和缺乏爱的阴冷图景。在这罩,凝滞的时间,封闭的地 域,愚昧落后而残忍的人物,一切构成了一个庞大的社会思想和文化环境。 鲁迅的杂文则对这种“戏剧的看客 进行了理性的解剖批判。 ( 中国的群众) 永远是戏剧的看客牺牲上场,如果显得慷慨,他们就看了悲 壮剧,如果显得觳觫,他们就看了滑稽。北京羊肉铺前常有几个人张着嘴看剥羊, 仿佛颇愉快,人的牺牲能给予他们的益处,也不过如此( 娜拉走后怎样) 我们中国现在的民众,其实还不管什么党,只要看“头”和“女尸”。只要有, 无论谁的都有人看( 铲共大观) 假使有一个人,在路旁吐一口唾沫,自己又蹲下去看着,不久准可以围满一堆 人;叉假使又有一个人,无端大哭一声,拔步便跑,同时准可以大家都逃散真不 知“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 一思而行) 上述的引文中,鲁迅以传神的笔墨勾画出“看客 的外部神态与内在灵魂,“看 1 0 第一章“民气”的内涵及其表现形态 客”首先是一群冷漠无情、空虚麻木、思想愚昧混沌、缺乏明确的自我意识,空有 头脑不会思想的人。他们并不是出于同情,而是为了热闹和满足自己的好奇心,于 是在无聊的生活中寻求刺激。在这种心态的驱使下,他人的一切崇高的理想和流血 牺牲全都成了毫无意义的表演。可以说,在这种冷漠的背后,“看客 的内心中潜藏 着精神暴力欲望,蕴涵着“渴血的欲望”,这种在血腥面前游戏人生、玩笑开心的看 客群体是在心理上的一种另类的“狂欢”,是人性上的一种病态的极至。乖是这样一 个个麻木不仁的看客个体,构成了精神空虚、信仰缺失的国人群体,导致了国人行 为上的扭曲,精神上的蒙昧与昏惯。 蒙昧,使他们缺乏憎和恨的勇气;昏惯,使他们没有诚和爱的力量。在这种丑 陋灵魂的影响下,人际关系的冷漠便可想而知。“在这个彻底丧失了人问温暖的尘世 单,虽有犬妻之名,却无夫妻之情;虽有兄弟之缘,却无兄弟之谊;虽有邻里之实 卸无邻瞿之爱;虽有亲朋之谓,却无亲朋之恩;虽有同事之幸,却无同事之助 总之,这是个一无亲情、二无友情、三无同情的世界,有的只是冤情、孽情、悲情 的无爱人i 日】。2 钉冷漠、麻木、无聊的“看客一所形成的冷酷的人际关系,是一个个 鲜活的生命致死的大毒药,它不但毒死了夏瑜这样的先觉者和改革者,也毒死了祥 林嫂这样的普通民众。表面上,历史有朝代的更替演变,实质上,不过是“想做奴 隶而不得的时代”与“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一两极之间的一种恶性循环,在中国, 时问似乎是永恒地凝固了。地域也总是那么的偏僻、闭塞、与世隔绝,任何一点细 微的变化与不同似乎都足以让人们街谈巷议。在这凝滞的时间、封闭的地域之中, 鲁迅笔下的人物生存处境真讵堪称是一块无可救赎的绝望之境。因此,我们可以说, “看客的存在是社会停滞不前、邦国不兴的主要原因。为了社会的发展、国家的 昌盛,首先应当救治这精神麻木的多数,向他们注入深沉的勇气,启发明白 的理性。一1 “戏剧的看客”的滋生和蔓延,有着现实层面和精神层面的原因。在现实层面 上,封建专制制度的严酷统治,使得人性被虐杀,多数人安于现状不敢反抗,但是 这种情绪会潜藏在国人的内心深处,一有机会便汹涌地宣泄和流露,而“看”就是 一个绝好的方式,在看别人的惨状之中获得了虚幻的反抗和满足,同时又避免与专 制制度的直接对抗。久而久之,便成了一种打发无聊的手段。在精神层面上,“戏 剧的看客受道教的影响非常明显 隅1 。精神层面上的原因,将在第二章论述。 第二章“民气”形成的原因 第二章“民气刀形成的原因 “鲁迅对国民性的研究,基于对中国社会和历史的长期研究和深邃的洞察,是 从我国的历史和社会现实出发的。 阱,民气作为国民性的一种表现形态或常态,其 产生和形成有着极其复杂的历史的、经济的、政治的和文化的原因,其中据笔者的 考察,思想文化的浸染和影响是其根本原因,我们的探讨则重于这一方面,尤其是 分析道教对国民性格形成的影响( 所以,在分析中,政治等方面的考察稍为简略, 思想文化的考察则略为详尽) 。鲁迅说,“中国的根抵全在道教”。这也可看作是 鲁迅切入这一问题的一个出发点。 一、封建性小农经济结构的影响 小农经济是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这种经济的特点是以家庭为单位, 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它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 本模式。这种经济模式使得中庸之道、以和为贵成了中国人做人做事的基本信条, 善良平和、安分守己就成了中国人十分突出的性格特征。这本来是一种优点,但优 点的背面是缺点,安土重迁、安分守己的另一方面便是消极保守、不思进取;是安 于现状,缺乏冒险精神和创新精神。小农经济的特点是自供自给,这种经济形式实 际上是一种封闭的圈子经济,这种以自我为中心,自给自足的生产生活状态,使农 民逐渐形成了自私自利、目光狭隘的性格特征,只重视眼前利益,无法洞察更远的 发展。当思维触及到这个边界时,就会觉得外部世界实在难以被认识,不可能被认 识,思想就转为消极保守,排外拒新。此其一。其二,在自供自给的小农经济中, 人们的生存主要依靠土地,而土地主要是来自继承,这种依存关系就决定了父母对 子女的绝对话语权威,就确定了长者至高无上的统治。所以中国文化罩最重要的内 容就是忠孝,“忠孝”其实质是上下互为依赖的关系,如果失去了对父母师长的依 赖,也就丧失了对土地,农业知识、手工技艺的继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