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论文)公共园林文化流变的一个缩影——云南剑川景风公园解读.pdf_第1页
(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论文)公共园林文化流变的一个缩影——云南剑川景风公园解读.pdf_第2页
(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论文)公共园林文化流变的一个缩影——云南剑川景风公园解读.pdf_第3页
(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论文)公共园林文化流变的一个缩影——云南剑川景风公园解读.pdf_第4页
(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论文)公共园林文化流变的一个缩影——云南剑川景风公园解读.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论文)公共园林文化流变的一个缩影——云南剑川景风公园解读.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文摘要 中国园林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的发展演变无一不反映了人类历史活动的发展轨 迹,本文通过对云南剑川景风公园这个由几个朝代发展而来的公共园林进行考产一“,试图从中总 结出文化交流、冲突、变迁对公共园林产生的作用和影响。并且探讨在人类文一人和自然的关 系,以及历史发展过程中,这种关系如何产生变化。 文章由三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为第一章,概括介绍景风园的现状、历史背景; 第二部分包括第二到第四章,通过景风园的历史发展过程,分析它产生和:依据的物质和 思想基础,以及它的发展过程中文化流变对它性格形成所起的作用; 第三部分为第五章,简要分析了现代性对传统文化产生的影响,以及公共这种社会背景 下的反应,如何转型以适合未来的发展。 全文约5 0 ,8 0 0 字,图5 6 幅,附录1 篇 关键词:公共园林、文化、文化流变 a b s t r a c t c h i n e s eg a r d e ni so n eo f t h eo r g a n i cp a r t so f c h i n e s ec u l t u r e i t s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e v o l v e m e n ta r et h e i m a g eo f h i s t o r ya n da c t i o no f h u m a nb e i n g t h i st h e s i sm a k e sag e n e r a ls t u d yo fap u b l i cg a r d e nw h i c hi s n a m e dj i n g f e n g g a r d e n i n j i a n c h u a n ,y u n n a np r o v i n c e w et r y t of i n dt h ei n f e c t i o nt h a tt h e i n t e r c o m m u n i o n ,c o n f l i c t i o na n dv a r i a n c eo f t r a d i t i o n a lc u l t u r eh a v ee f f e c to nt h ep u b l i cg a r d e n t h r e ep a r t sf o rt h et h e s i s : t h ef i r s tp a r t ,i n c l u d i n gt h ef i r s t c h a r t e r ,i n t r o d u c e st h ea c t u a l i t y ,s e t t i n ga n dh i s t o r yo fj i n g f e n g g a r d e n ; t h es e c o n dp a r t ,i n c l u d i n gt h es e c o n d ,t 1 1 埘a n df o u r t hc h a r t e r ,d e s c r i b e st h ec o u r s eo fj i n g f e n g g a r d e n se v o l v e m e n t ,a n da n a l y z e st h ep h y s i c a la n di m m a t e r i a lf o u n d a t i o n i tb a s e do n ,a n da l s o s u m m a r i z e st h er e a s o no f t h ec h a r a c t e ro f g a r d e nc o m i n gi n t ob e i n ga n di n f l u e n c ew h i c hi sd o n eb yc u l t u r e v a r i a l i c e t h et h i r dp a r ti st h ef i f t hc h a r t e r ,a n a l y z e sw h a ti sd o n eo nt h et r a d i t i o nb ym o d e m i t y ,a n dt h ep u b l i c g a r d e nh o wt oe v o l v et of i tf o rt h ef u t u r e k e yw o r d :p u b l i cg a r d e n ,c u l t u r e ,c u l t u r a lv a r i a n c e 东南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 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东南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 意。 东南大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东南大学、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国家图书馆有权保留本人所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 件和电子文档,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 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论文外,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可以公布( 包 括刊登) 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论文的公布( 包括刊登) 授权东南大学研究生院办理。 一繇棒跏姥粗,r p a 绪言 绪言 o 1 背景 自人类有自己的历史起,民族交流与融合就没有停止过,待到现代,这种交流与融合已经成为 全球的趋势。在这么一个社会大环境下,一方面民族的文化和特色在交流过程中被迅速地同化,另 一方面出于对这种趋势的反应,以及民族自尊等原因,民族文化、民间文化越来越受关注,对这 方面的资料收集与研究也越来越多,忧患与机遇共存,是为此研究的时代背景。 剑川县地处中国两南边陲,隶属大理白族自治州。县内白族人口比例占9 0 5 ,是白族人口所 占比例最多的县份。公元前2 0 0 0 年左右,该地区就存在从事稻作生产的新石器文化聚落,在殷商至 战国时期,这里已是青铜冶炼制作的重要基地;兴于唐宋的茶马古道穿越其间,川藏、东南弧、西 亚以及中原文化就在马帮穿越古道的过程中得到传播和交流,主要表现在宗教信仰方面,形成白族 特色的密宗教派“白密”,也形成了交融型文化性格;而南诏国时期学习中原文化,以及元朝将云南 正式纳入中原版图,明清立州县,白族与汉族的文化交流一步步深入,白族成为接受汉文化最多的 少数民族之一。它在历史上文化交流的脉络清晰可寻,在现有留存的生活方式、信仰、建筑实物等 方面处处可以找到文化冲突与融台的痕迹,是为本文研究的地域背景。 景风公园位于剑川县金华镇( 县治所在地) 后的高岗之上,金华山山麓。最初它是一处和农业 与水相关的神圣场所,后迁入崇真寺、建设各种寺观庙宇,清代又将城中文庙迁于该址。经历南诏 至明清各代形成集文庙、关岳庙、龙神祠、财神庙等祭祀建筑于一地的公共园林。它的自然环境变 化不大,表达了人与自然的某种原始的联系,而这种联系只有在经济、文化不发达的文明早期状态 下才会产生,景风公园提供了这样一个研究实例;它的历史与金华镇的历史相当。可以比较清晰地 看到它在史前如何形成自己的性格,以及后期在各种文化影响下的变迁过程,伴随这种文化交流的 结果还有文化形态的不纯粹性,这种不纯粹性使一些较原始的文化信息得以保留,为研究提供了便 利。景风公园作为一个公共园林,它的形成过程的完整性、由于文化形态不纯粹而遗留的历史痕迹、 文化变迁过程中表现出的本土性正是它作为个例研究的意义所在。 白族是少数民族中为数不多的稻作民族之一,从事稻作生产历史悠久,且在文化交流过程中受 汉文化浸染较多,留下了汉族文化早期形态的烙印,因此,研究其园林民族特色并非重点,重点在 于其“公共性”及文化交流对园林环境产生何种影响的研究。对于“公共园林”的界定并没有过严 格的定义,周维权的中国古典园林史将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庙园林作为中国古典园林的主 要类型,将公共园林与衙署园林,祠堂园林、书院园林等非主流园林并列。对于公共园林的描述: “公共园林建制情况见于一些经济、文化发达地区的城镇、村落,为居民提供公共交往、游憩的场 所,它们多半是利用河、湖、水系稍加园林化的处理或者城市街道的绿化,也有因就于名胜、古迹 而稍加整治、改造的,绝大多数都没有墙垣的范围,呈开放的、外向型的布局,与其他园林类型的 建置采用封闭的、内向性的布局不一样。公共园林一般由地方官府出面策划,或为缙绅出资赞助的 公益性质的善举,虽然后期的发展已较为普遍,但作为一个园林类型而言其本身尚未成熟,还不具 备鲜明的类型特征。”1 1 1 由于公共园林大多依据该场所的环境而定,园林造景的手法又受其他类型园 林影响,因此似乎没有特征可言,那么它真的只有景观制造或环境整治的作用吗? 在经济、文化发 1 1 周维权著中国古典园林史第二版【m 北京:1 9 9 9 p 1 0 l 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公共园林显然是为满足普通百姓某种精神需求,这种精神需求是什么呢? 民 间的某些思想观念是否会反映到园林中去呢? 地方官府或缙绅又要表达什么观念呢? 这是与“公共 性”有关的。中国古代建筑史的园林建筑技术对“寺观祠庙园林”的评价:“若是从公共性质及 环境意义方面来评价它在园林史上的地位,恐怕与皇家及私家园林相类比而毫不逊色。”uj 这里显然 是将“寺观祠庙园林”归八公共园林之列的,那么这类园林的公共性与环境意义到底是什么? 它们 之间是否有联系? 在此书中又强调“祠庙建筑与自然原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尤其是纪念先贤哲人的 祠庙,为体现其高洁的品格,往往选择园林化的布局及风景优美的环境。所以寺观祠庙园林成为广 大市民阶层接触最多的园林。”这种不可分割的联系是什么? 在中国为什么总是将“高洁的品格”、 将祖先贤人与优美的环境联系在一起,这是一种民族性格吗? 它起源是什么呢? 这些都将在本文中 试作探讨。 o 2 为何从文化层面研究园林 分析园林着眼点很多,有从美学入手,有从思想流派( 儒、道、释) 入手,也有从技术手法进 行讨论的。本文并不从这些方面出发,正如周维权先生所说,“( 公共园林) 作为园林类型而言其本 身尚未成熟,还不具备鲜明的类型特征”,因此从美学、技术等方面研究并不具优势,然公共园林有 独特之处,就是它承载着大量文化信息,积淀了历史长时间的文化变迁过程。因此,从这方面八手 是比较方便自然的途径。然并非想写成一部民族发展史,对文化的探寻,其目的在于说明园林形成 的过程和原因。另外,本文行文过程中一再强调地域性而淡化民族性,一则白族文化实和汉族有类 似之处,二则民族是一个大的文化系统,在汉族文化中本就包孕着各个地域的众多文化形态,汉白 两者之问的民族差别相较之地域来讲并非主要方面,因此,文中因论述方便涉及部分汉白族的文化 比较,但最终还是回到文化的地域性本身。 o 3 几个概念 文化 文化是人类学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人类学家围绕这个概念不断去限定、描述、阐释,形成了 人类学的研究范围和内容。毫无疑问,文化的属性与人类相关。对于文化概念的界定很多,如克莱 德克拉克洪将文化界定为“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的总和”,“个人从群体那里得到的社会遗产”,“一 种思维、情感和信仰的方式”,“一种行为的抽象”p 1 美国人类学家格尔茨则将文化定义为“由 人自己编制的意义之网”,“它表示的是从历史上留下来的存在于符号中的意义模式,是以符号形式 表达的前后相袭的概念系统,借此人们交流、保存和发展对生命的知识和态度。”【4 然而这些定义是 否能将文化的含义概括得十分准确和完备,却是仁者见仁的眼光。在这里,我并不想将文化做一个 人类学上的考究,因为这篇文章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因此对文化的解释也将依靠传统观念, 并且是为本文的分析研究服务的。 1 1 孙大章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五卷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 0 0 2 p 1 3 8 1 2 】孙大章主编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五卷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 0 0 2 p 1 3 8 克莱德克拉克洪人类之镜引自克利福德格尔茨著文化的解释【m 】韩莉译南京:译林出版社1 9 9 9 p 5 f 4 】【美1 克利福德格尔茨著文化的解释【m 】韩莉译南京:译林出版杜1 9 9 9 p 5 、p1 0 9 2 绪言 在中国文字解释系统中,“文”,象形,错画也,今字作纹。【1 1 本意是原始人类在器物上留下的 花纹、纹理。引而伸之,“文”实是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活动留下的印迹。“化”,会意字,原作匕 变也。“从二人,象二人相倒背之形,一正一反,以示变化”口j ,文化中的“化”即是指人类的活动不断 发生变化、变迁的过程。然“变”和“化”又有区别。易系辞传虞注:“在阳称变,在阴称化,四 时变化。”苟注:“春夏为变,秋冬为化,坤化为物。”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变化”是由四时阴阳而产生 的。天为乾、为阳、为变;地为坤,为阴、为化,这是由天地观念发展而来。“变”是相对激烈快速 的过程,相当于文化流变过程中的交流、冲突;“化”是相对缓慢、柔和的过程,“渐也,顺也,靡也, 久也,服也,羽也,谓之化”( 苟子七法篇) ,相当于文化的交融。苟子正名中又言道:“状态 而实无别而为异者谓之化”,注“化者改旧形之名”。“化”是不改变事物性质的一种改变过程。“化”, “犹生也”,化是生之源泉。易系辞说“生生之为易知变化之道。”十三经之首易经以 “易”为书名,足见变化对中国文化的重要性。中国的传统文化正有此特性:它是人们在天地时空 中的活动形成的印迹,它一直处于不断变迁发展的过程中,在这个过程中文化的内核是一贯的、稳 定的、延续的,“变”是“生”的源泉、发展的驱动力。 文化流变 2 0 世纪中叶雷德菲尔德提出文化有“大传统”、“小传统”之分。大传统即精英文化,主流文化, 在知识分子和统治阶层中间传播。小传统即下层文化,民问文化,在普通百姓之中传播。在中国, 很早就将这种文化分野用“雅”、“俗”来表示,如诗经中的“风”、“雅”。雅文化和俗文化并不是截 然对立,停止不变的。雅文化通过政权、知识等因素向民间推广,民间对雅文化接受有一个时间过 程,形成文化滞后现象,原来的雅文化流传到民间成为俗文化,雅文化又要从俗文化中吸取营养, 重新生成的雅文化又继续向下推广这是个互动的过程,是文化在时间、内容、地位上的“嬗变” 过程,所以孔子说“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p j ,“礼失而求诸野”,这种文化 的交流、冲突、融合、互相影响产生新文化的过程一般称之为“变迁”、“更替”或“变更”,但似乎 都只是表现出单方向的变化,不如用“流变”形容整个动态的过程来得形象、贴切。“雅俗流变”的 提法现多用于传统文学艺术互相影响,变化的分析,如明清小说的雅俗流变等等,它仍是基于中国 传统的理解。因此在这里也借用来形容公共园林的变迁过程。 园林 中国园林包含的内容丰富,产生的源头纷繁复杂,发展过程也不断发生演变和相互影响,这里 尝试从文化比较的角度阐述一下它的某些特征: 一、自然观念对待自然的态度和观念是园林形成不同形态的主要原因。相对中国古典园林, 西方的景观设计( 1 a n d s c a p ed e s i g n ) 呈现出的是完全不同的自然观念。“纯粹自然的风景对他们来说 是与文明相对立的野蛮状态”1 4 j ,而在中国文化中,自然与人类的活动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中国文 化的法则最早就是从自然中而来,“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 说文 2 1 说文 3 1 论语先进第十一 4 1 何平编著凝固的乐章欧洲古典园林建筑和它的故事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2 0 0 2 p 1 3 3 3 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1 1 自然更多 的是作为神明和老师来指导人的行为的,有意识地表现自然是园林创造的开始。 二、社会功能和精神诉求各个文明中,花园都是作为理想世界来进行塑造的,陈志华先生 解释法国为何城市是曲折的,花园却是方正的;中国城市是方正的,花园却是曲折的。他认为法国 长期内战和分裂导致了城市的曲折,几何化花园形成是人们对统一的渴望心理的反映,而中国正相 反,园林是士大夫在君主专制政体束缚下的逃离口】。这种解释尽管可以商榷,但园林的确在很大程 度上反映了人l r 的精神诉求。“自古就以农立国的中华民族,农在文化上占有崇高地位,并影响士大 夫的思想行为。读书做官忘不了放归故里,失望愤世的只希图长为耕者以没世,武人也以解甲 归田为最终愿望。田园并称,同属绿化,园只不过是田的美化加工”p j “耕读”作为一种社 会理想成为园林的主要内容,是以农业作基础、白然为归依的。然而1 i 同的园林类型它的功能和所 表达的理想也不尽相同,皇家园林可能表达的是帝王的理想世界,而私家园林则多隐逸的思想,公 共园林更为复杂,可能包含某一时期某个区域人们的精神需求或建造者( 官员、士绅等) 的教化思 想;不同历史时期的功能和需求也可能不同,从早期的生产和娱神作用,到后期的世俗性、审美或 教化作用,园林始终是特定历史环境下人们理想的镜子。 三、意义的蕴含和祖先解释系统在中国园林之中充满了意义,到处运用象征和隐喻,并且 需要追溯到前人的某篇文章或某个事迹典故,这个特征曾让许多西方人无法理解。通过符号联系古 今,使用隐喻引发联想,中国园林用艺术的手段很出色地完成了延续历史的任务,使得过去能够跨 时空再现。中国人通过这种做法表达对祖先的尊重和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创造园林的独特手法。 景风园在发展过程也逐步体现了中国园林的某些特征,将在下文中展开叙述。 几个地名的解释: 景风园:景风公园在未命名之前当地一直没有统一的称呼,清代末年白族文学家赵藩将园内奎阁改 名为景风阁,供奉白族的祖先,并立联“景行为贤,当立最高处;风砺薄俗,所争没世名”,取景仰 先人遗风之意。景风阁为这一带的标志性建筑物,当地人就将这一场地称为景风阁,或依景风阁形 态称为“八角亭”。1 9 5 8 年,该地辟为公园,命名“景风公园”。本文为行文方便,遂称呼这一场地 ( 包括文庙、财神庙、关岳庙等古建筑群) 为景风园,区别于后来的“景风公园”,是为一代称。 环洱海区域、大理地区;为一个概念,主要指白族聚居的现大理白族自治州包含的一带地区,文化 属于同一类型的区域,“大理”指大理市,和“大理地区”范围不同。 金华镇、剑川城:剑川县治所在地,明以前为村落,明建城池,现在县城里将原来古城划为金华镇。 文中提到均指这一场所而不确指时代。 o 4 遇到的困难与解决方法 民间思想极其丰富且有较大的随意性,其发展又缺少系统的史料记载,这对研究形成很大的障 碍,因此不得不以一些民间故事、禁忌、风俗等加以佐证。做学术研究的人往往会相信有文字的史 料记载,而认为传闻、神话不可作学术分析的依据。我认为这种观念有待商榷,官方即所谓的雅文 【1 i 周易系辞下 2 1 陈志华著t 外国造园艺术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 0 0 1 p 1 0 1 3 童隽江南园林载童隽文集第一卷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杜,2 0 0 0 p 2 3 8 4 绪言 化相对于民间俗文化来讲,流动变化是较快的,且记载历史的人常常受其立场的局限,所写的并不 一定符合史实,这在史界早已产生争议讨论,反倒是民间流传的口头文化有较大的稳定性,尽管不 成系统,但可以很明显看出该时期普通百姓的思想流变,这对分析是有利的,但有些则有“伪托” 的嫌疑,因此必须尽量多寻找接近该时期该地区的民间资料结合史料、实物等加以分析,去伪存真, 才能得到比较可靠正确的结果。 官方正式记载于册的史料同样残缺不全,原因为剑川虽被美誉为“文献名邦”,但其文献在历史 上遭到过两次浩劫,一为咀初大明军队攻克云南后,大将沐英将该地的文史资料尽付火炬:“在官之 典籍,在野之简编,全付之炬”e l i ,使得剑川明初以前的史料留存甚少,使地方史的研究陷入困 顿,另一次回族农民起义领袖杜文秀在清末咸丰年问占领剑川,致使剑川文史再一次遭劫。这些使 得论文进行极其困难,只能求助于其他各地的史料,如云南志等的零星记载进行推断,好在景 风园所留古建筑建制尚全,环境保存较为完整,可以以之印证历史。 除此之外:考占成果,作为“不说话的历史”也是比较重要的论据,它是比口头或文字流传的 历史更客观的历史真实,在文化早期,文史资料不足的情况下,可以提供一部分证据。最后,由于 景风园近代改造的时间不太久,许多老人还对园中情况留有记忆,因此对当地百姓的访问所得结果 也是本文的重要依据,在这里先感谢剑川县博物馆的杨湖彪同志帮助我完成二十多位白族老人的访 问工作,使论文得以顺利进行。 0 5 论文结构 文化既然是一个化生的过程,处于一种流变的状态,那么它就不会像历史“大事记”一样,严 格依照时间顺序,以时代或者政权的更替来分析历史发展。那是比较明显,也比较容易的历史研究 方法。但是建筑、园林这种物化的历史,更多反映的是文化的积淀,它是一种细水长流的过程。在 景风园的研究过程当中能够很清晰地看到,文化的种因往往已经埋在某个历史条件之下,然后通过 某种诱因在很久之后表现出来,或者通过某种形式对以后的文化施加影响,如果将它历史上的每一 次转变都放到一个较长的时间段中去分析则会发现,每一次转变都有其原因,而寻找这些原因是很 有趣很愉悦的过程。这种“长时段”的分析方法在历史学上曾经形成了一个很重要的历史研究流派, 就是法国的年鉴学派。在历史研究上去忽略一贯的大事记研究方法而转向不被人注意的大背景,这 是一个不小的突破,但在建筑研究来说,本身它就处于这样一个背景之中,用这种方法也是自然而 然的。 因此本文的结构并不按照南诏、大理、元、明、清的时代来分,只是大致按时问的前后顺序将 其分成几个部分,而且论述顺序时有交错,也是因流变过程不得已而为之。 论文总分五章 第一章论述景风园的历史背景、沿革、现状等,介绍其基本情况; 第二章为景风园的环境形成研究,以及人类早期对自然的理解和认识所产生的积淀对园林的影 响,它的形成时问较早,且直作为文化背景而存在; 第三章分析公共园林物化过程,对自然的理解如何转化到建筑、园林布局等物质状态; 第四章分析文化交流、强弱势文化在交流中的反应,官方文化的政策、民间文化的反应各自对 币范著滇系- 典故收录明史沐英传此为沐英传后的评述 5 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园林产生的影响,动态地分析文化变迁使园林产生的变化; 第五章论述现代时境下政策、学术等对公共园林的影响,对它的现代转型作浅要的分析。 6 第一章景风公园的形成过程及历史 第一章景风公园的形成过程及历史 1 1 历史文化背景 图1 1 剑川县在白族自治州的区位固 景风公园位于 云南大理白族自治 州、剑川县县治所 在地金华镇,它是 处于环洱海区域这 个大的文化背景之 内。这个区域北至 剑川、鹤庆,南至 祥云、弥渡,东至 宾j i l ,是白族的主 要聚居地( 图1 - 1 ) 。 在大理地区其他还 有汉、彝、傈僳、 回族、纳西等多个 民族。白族主要分 布在环洱海地区的 山谷平原地带,即 所谓的“坝子”低 地,从事稻谷等农 作物的生产。白族 除了在大理地区称 e * m a作“民家人”的一 系,另外还有两个 支系,一个是在大 理西北兰坪一带的 “那马”人,另外 还有怒江的“勒墨”支系,寻其族源,都是从大理剑川一带迁徙过去的,在云南元江一带也有白族 分布,也是民家一系,后期从大理地区迁出形成。 白族这个民族源于何时何地,在历史上就有颇多混淆之处,司马迁史记未提及洱海附近的 部落,地点范围也很模糊,白族先民河蛮自称为汉人之后,明清史书多称白人为“赞人”,与战国时 在四川宜宾一带建立焚侯国的种族有亲缘关系民族起源之说,纷乱错杂。近年来大理地区考古 成果不断有新的发现,证明大约四五千年之前环洱海地区即有农耕聚落存在,白族缘起“土著说” 逐渐占领各种学说的上风,大多数人支持这个观点:白族是由环洱海地区的土著民族融合其他各个 民族逐步形成。 在史前时期,大理地区就有穴居半穴居的人类居住痕迹,距今四千年前,环洱海地区已经进入 7 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新石器时期,大理宾川白羊村遗址有1 1 组木骨泥墙的建筑,并出十了稻谷的遗迹,文化层“| 分深厚, 可见已经形成长期的聚落。剑川海门口遗址距今3 2 0 0 年左右,是云南地区最早的青铜文化遗址, 出土有水边干阑式建筑以及稻谷遗迹,据专家鉴定,它和新石器文化一脉相承。年代稍晚,在大理 祥云出土距今2 4 0 0 年前的“大波那”墓葬,以楠木为椁的铜棺,随葬有铜鼓铜杖等,墓主人是个酋 长式的人物,说明当时已经进入有霈长时期,部落已经形成,部落首领拥有相当大的权势。在秦汉 初期,可能受西北氐羌南下的影响,在剑川等地坝区聚居的部落被迫南迁,张龙佑那在弥渡闩崖立 国,称白国,也称作昆灞国。龙佑那“渐去山林,徙居平地,建城邑,务农桑”,所建白国是农 耕聚居联合而成的部落,已经是当时规模较大、比较先进的部落。西汉时汉武帝迁张骞出使西域, 他回到中原,建议汉武帝可由蜀地经昆明到达印度,方便快捷,此昆明( 昆涌) 就是指大理,于是 汉武帝计划开两南夷道,结果遭到滇国的阻截,未能成功,就在上林苑开昆明池,操练水军,昆明 池的原型实是洱海,后来元代忽必烈行军云南,将滇池与昆明池混为一谈,遂有此误。后西南夷道 开通,洱海地区与中原的联系日益密切,铁器的传入,使得生产力有了极大的提高。各部落逐渐强 大,冲突日益加剧。在白族历史上有张氏祭柱让位,“张乐进求( 龙佑那之后) 以蒙酋细奴罗强,遂 逊位焉”翻,其实是个武力征服的过程。蒙酋本属乌蛮,原是大理巍山一带的游牧民族,它强大之 后,征服了农耕部落“白蛮”,后又得到唐皇室的支持,逐个征服其他部落,统一六诏,遂于公元 7 3 8 年以太和为都城,建立南诏政权。 秦汉时农耕部落南迁之后,剑川等地成为乌蛮游牧部落的占领地,这段时间在考古上形成空白 时段。南诏与五诏争战,将五诏之一浪穹诏击退,浪穹诏走保剑川,称为“剑浪”( 亦称浪剑) ,在 南诏统一六诏之前,剑川成为剑浪诏地。 南诏国建立之后,强迫河蛮( 白族先民) 北迁,部分河蛮又回到剑川等坝区故地,还有一部分 一直迁到兰坪、怒江一带,成为两个白族支系。将统治区域划为六个行政区,设节度史,剑川为其 中一个,统辖鹤庆、丽江等地,治所新筑罗鲁城( 在8 0 ) 1 1 城南十里处,现为上登、下登村) 。新政权 取法中原唐皇朝,一方面派遣皇室成员到中原学习礼仪,一方面常常进犯四川一带百姓,掠夺人口 工匠,为己所用汉文化得以迅速推广。与此同时,自印度、西藏传来的佛教密宗获得南诏皇室以 及当地百姓的信任,得以迅速推广,并和当地原始宗教结合,形成“白密”。唐朝后期,南诏皇权式 微,朝内开始权利纷争,最后白人段思平夺得政权,建大理国,统治大理地区。在剑川加设义督赕, 建德望城( 在剑川城南三里处,现为水寨村) 。当时中原宋室,忧惧外族入侵,宋太祖玉斧划大渡河 之外,不属大宋领土,直至元代忽必烈征服云南,在云南设行省,省治在中庆( 现昆明) ,段氏仍为 大理总管,但实权已是掌握在高氏家族手中。元设行中书省之后,行政仍由当地土官掌握,元代此 举是将其纳入中央管辖的第一步。明清两代中央政权对云南地方的管制日益加强,明代初期就采取 一系列措施压制地方权力,收缴在官在野的一切文献资料,尽数销毁;以中央委派的官员取代地方 土官,逐步实施“改土归流”政策:在云南各城镇新筑城池屯兵把守,并迁入江南富户居民,改 变当地的民族成分:推行儒学,压制当地密宗阿吒力教和地方原始宗教。这些措施使得汉文化在大 理地区迅速得到传播。从元代后,剑川设县( 明代升为州) ,治所移至柳龙冲( 现治所地) ,后沿之。 剑川地理较之大理稍偏,因此白族汉化程度从大理祥云至剑川i 到兰坪一带逐渐呈减弱的趋势,使得 【明】杨慎滇载记云南史料丛刊第四卷,云南:云南大学出版社,1 9 9 8 p 7 5 7 1 2 1 白国因由引自王叔武辑著云南古侠书钞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1 9 8 1 p 6 1 8 第一章景风公园的形成过程及历史 白族内部分成三个区域,一个是大理以及东南刷边汉化比较严重的地区,汉民族成分比例较大,语 言与汉话最为接近,被称作“汉白人”,第二个就是以剑川为中心的坝区白族,也经历r 南诏到现代 的汉文化影响,但白人的比例占绝对优势,保留的白族本土文化比较多,至今尚有很多在这些地方 居位的汉族和其他民族,最后被白族化的例子;第三个区域就是地址更偏的兰坪怒江一带,山林险 峻,交通不便,这里的白族与其他民族如傈僳、怒族等混居,由于这两个支系很早就迁离环洱海区 域,他们较多地留存了白族早期的文化,可以以之考察白族早期的文化状态,他们自称为“真白人”。 地域势差形成了白族文化发展的时间势差,为我们研究白族的文化流变过程提供了一部分依据。 民国至现代,民族国家在世界范围之内形成,国家化对地方的影响更加深刻,文化逐步由地方 走向世界。这个过程也是在不断演变之中,从解放初期,国家化推行,地方文化受压制到八九十年 代现代化席卷全国各个角落,到二十一世纪,本土文化重新得到重视、保护和复兴,文化的冲突和 融合在不断在加速,地方文化在这种情况下如何自处,如何应变,这是关系到它的未来是被其他文 化同化还是能够继续存在。察史以明今,希望能通过景风园一个点的文化演变过程了解历史,给地 方文化未来发展以参照和借鉴。 1 2 景风园现状分析 图1 2 自松网山俯瞰景风园及剑川坝 ( 照片引自云南省剑川县地名志) 图1 - 3 景风公园区位、剑湖区位图同治二年 ( 1 8 6 3 年) 剑川略图局部( 修改) ( 引自云南省 剑川县地名志) 景风公园位于剑川i 县县治所在地金华镇( 原剑川城) 背后的高岗之上,面朝坝子,俯瞰全城, 地理位置很是显著,和金华镇的关系十分密切( 图1 - - 2 ) 。金华镇背靠之山金华山是金华坝子西面 最高的山脉,发脉白老君山,经满贤林、金华山,止于金华山左侧的松冈山,金华镇轴线即正对松 冈山稍偏在金华山左侧,同样发源于老君山的崖场水在松网山左侧绕出,经城左绕至城前,注入剑 川城西南面的剑湖( 图1 - - 3 ) 。 剑川城西面北面有山环绕,崖场水从主脉金华山绕出,部分水被引经景风园,然后分流过水田, 流入剑川城和附近的村庄中。景风园位于崖场水旁,似一瓶颈,总领整个村落。 景风园古建筑群因历史上经历地震和兵乱,建筑经过多次重建改造,现留存下来的主要是清代 建筑,建筑群依地势逐渐升高。规模最大的是文庙,现存大成殿、启圣宫、棂星门等左侧为龙神 9 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利场地,建筑已 毁,再左为财神 庙( 现辟为张伯 简革命史实陈列 室) ,由门楼、献 殿和大殿组成, 财神殿对面为一 戏台;戏台背后、 文庙东北角为景 风阁,俗称八角 亭,景风阁右前 为灵宝塔,左面 新筑二层楼房, 现为文管所博物 馆等所在;文庙 右侧为关岳庙。 ( 图1 - 4 ) 文庙建筑群 图1 4 景风公园总平面( 现状) 图1 5 文庙平面( 现状) 第一章景风公园的形成过程及历史 图1 6 根星门东立面 注:一高两底门楼式,这种形式的棂星门不太多见,大概是引进后与当地门楼样式结合的结果 图1 7 大成殿东立面 注:大成殿为道光年间重建,面阔五间歇山,斗拱成如意拱样式,做雕刻彩绘,富丽堂皇,金柱粗大,上有不对位的 榫1 3 ,疑用原建筑木料。屋面升起幅度较大,曲线舒展。 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图1 8 启圣宫东立面 注:重檐歇山顶,为显示比大成殿规格低。采用檐柱三间,金柱五间的平面布局形式。 图1 9 棂星门剖面 图1 - - 1 0 大成殿、启圣宫剖面 第一章景风公园的形成过程及历史 财神庙 图1 1 1 财神庙平面 注:白族地区的庙宇有其固定的布局形式,合院式,与民居相仿,一般会利 用渐高的地形将山门做成门楼,一层架空通道。 图1 1 2 财神庙入口立面 注:门楼形式为当地多见,利用中间屋面往下延伸,做假脊和翘角以及一高两 底的彤式增加变化,突出入口显要位置。使用视觉错觉,达到装饰和美化的效 果是白族建筑常用的手法。 图1 - - 1 3 财神庙剖面 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图1 1 4 戏台二层平面 注:戏台东面楼梯为解放后加。 图1 - - 1 5 戏台东立面 4 第一章景风公园的形成过程及历史 图1 1 6 戏台纵剖面 :髭璧、 i l 忡 i i h i 9 s 女k i i i i “i i l i 桊i i 匙 、h 1 | i | i | l lh f h 羚私制: 井目( ( ) )目( 丁弋n 划 l口二矗目t 、 d( ( ) ) u _ ii 、 邕 圈 一 一 ; 、 一 | | l 馏豳- b m i豳亍 豳 卤 、n i 图1 - - 1 7 戏台横剖面 1 5 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景风阁区域 图1 一侣景风阁区域平面 一层平面二层平面 图1 1 9 景风阁各层平面 三层平面 注:景风阁三重檐,底层为正八角,中间大四方小八角,三层为四根柱子承托八角形檐,通过四 根直通顶层的井口柱获得八角到四方的转换。 1 6 第一章景风公园的形成过程及历史 图1 - 2 0 景风阁剖面 图1 - - 2 1 景风阁立面 1 7 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图1 - - 2 2 灵宝塔立面 图1 - - 2 3 灵宝塔老照片 建筑形态:园中所留存建筑大多是清代 中晚期重建。白族建筑受汉族建筑的影响很 大,尤其是受当时期官式建筑的影响,这是 政权推行和主流文化渗透的结果,它流传到 白族之后,和当地的建筑形态、审美等结合, 形成稳定的体系和形态,成为白族建筑自己 的特征。 剑川建筑属于穿斗体系,牲畜房、偏远 地区仍使用井干式。在南诏时期,这一带的 建筑形式已受中原地区影响颇大,因此梁思 成等行至大理时觉得该地建筑有大唐遗风。 如今保留的古建筑仍是出檐比较深远、屋面 图1 2 4 灵宝塔 升起和柱侧脚较为明显,翼部结角使用老角 粱法,曲线刚健舒展。南诏以后,该地的建筑形态基本和中央步调一致,斗拱表现虽为明显,南i 召 时期已经出现“架空无柱”的宫室,从石宝山石窟中表现的斗拱虽有大斗、人字拱等。但柱头铺作 却经变化,大斗上立短柱,两边出插拱形式的斗拱,显然是穿斗形式的变异( 图1 - - 2 5 ) 。明代受中 原影响较大,古城几处明代民居出现琴面大直梁的抬梁体系建筑很多一栋建筑,甚至一品梁架上 第一章景风公园的形成过程及历史 出现抬梁和穿斗两种形式( 图l - 2 6 ) 。建于明永乐年间的兴教寺 二殿,就是两种混合体系,檐柱 普拍枋插入柱头,中柱、檐柱直 接承檩,斗拱做成插拱;金柱又 为抬粱式。斗拱形状和官式做法 类似,但是很明显没有材栗的概 念,有几例斗拱上面几跳和第一 跳的材厚不同,大约因斗拱乃引 进之物,并无产生基础,只求形 似而己。到清代中后期,当地的 穿斗体系重新占据上风,斗拱的 装饰作用被极大的发展( 当地并 非缺乏木材,常常柱子达4 0 多公 分,而柱上插拱材厚仅四五公分, 显得不太协调,显然是受主流文 化的影响) ,如意斗拱被大量使 用,或者只出华拱,令拱、慢拱 等和连枋一起变异成花板,华拱 也多有雕刻变形。经过各朝代主 流文化的叠加影响,剑川i 古建筑 呈现的是一种融合的形态,是中 原抬梁式和当地穿斗式的融台变 异,也有中原各个时代建筑形态 的融台,这是主流文化更替迅速 的中原地区所不能产生的一种杂 糅的文化状态,只有在文化的边 缘地区得以产生和留存。 景风园内建筑呈现的是清代 后期已经形成稳定体系的建筑风 图1 - - 2 5 剑川石宝山石窟呈现的唐式建筑及斗拱 图1 - - 2 6 慈荫庵( 清后期) 梁架 注:山架为穿斗式,中架为抬梁式,在显著部位使用主流文化的 形式,表现出对主流文化的向往。 格,细密的斗拱在重要建筑上大量使用;广施彩绘和水墨壁画;翼角飞扬,曲线大而舒展,在自然 环境中显得十分生动和谐。 1 9 誊黟v。 笔。 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图1 - - 2 7 景风公园老照片 生长较怏的桉树、杨树形成的公园天际线 树木绿化:( 图1 - - 2 8 ) 园 中绿化种类比较丰富,有松、 柏、榆、竹、桉、紫薇、梧桐 等等,松网山原有树种多为云 南松,园中树种多是同林形成 过程中栽种培植。其中棂星门 西侧两株侧柏十分占老,有几 百年的历史,启圣殿前、景风 阁旁紫薇树年代也十分之久, 剑i i 明清诗文中中常有游寺 观,赏紫薇,可见当地很早就 将紫薇作为观赏树种引入寺观 园林。园中树型较大的桉树、 北京杨较多,它是生长较快的 树种,解放后大批种植。( 图1 2 7 ) 图1 - 2 8 景风园树木绿化 第一章景风公园的形成过程及历史 1 3 园林历史与沿革 对于景风园历史的考证颇多为难之处,因为一开始它是和村落、水利、农耕文化联系在一起, 是存在于民间思想意识之中的一处具有特殊意义的场所,所以在官方文件中甚少记载,再则明初那 一场焚书运动已将元以前的地方史料付之一炬,因此只能从零星的记录和蛛丝马迹中进行推断。 景风园场所的历史应该是和金华镇村落形成同时期的,因为村落形成,居民需要生产生活用水, 剑川坝区的百姓以种植水稻为生,最初它是金华镇和附近利落农业用水的引水之处。记载该场所最 早的活动是在南诏期间,“剑川岩场,水势最高,前经摩伽国咀伽陀( 以下文字皆剥蚀) 铜牌刻佛菩 萨像,埋入沟边以镇之”【l j 。“咀伽陀”应为摩伽佗,是南诏自印度西藏一路传教过来的密宗神僧, 在大理地区流有许多的治水神话。这虽只是传说,但是可以推知南诏时金华镇即有村落,并开始利 用崖场水进行灌溉,因崖场水常有泛滥,遂有此治水传说,后来景风园成为祈雨、镇水的一处和水 密切相关的场所,在下文还将详细分析。 宋元两代,没有史料流传,直到明代正统年间,崖场水有数次泛滥淹没民舍官署,在正统十四 年由昭信校尉杨谨带领村人在景风园修建白姐圣庙龙王合庙,将原供在螳螂村白姐庙内的诃喇帝母 本主像迁来此处,前殿祀白难陀龙王。这是有关景风园记载的最早的建设活动,但是从这个事件中 我们可以看到,在修建合庙之前该地已有祭祀求雨的活动:首先这个庙宇的名称叫做“白姐圣庙龙 王台庙”,是合祀白姐庙供奉的本主( 本主是白族地区的原始宗教形式,是村落守护神,几乎每个村 子都有本主) 和原来的龙王本主,原来的龙王本主就是白难陀龙王,县治记载离金1 j l i 城西面二十里 处崖场河上游有一龙潭叫做白难陀潭,即是祭祀该潭的龙王。百姓常常认为哪个神灵验,就供奉哪 个,于是崖场水数次泛滥之后,就将原来的龙王排挤至偏位,主祀更为灵验的诃喇帝母。合祀之庙 后亦称作龙神祠至解放后方毁。原来的龙王祭祀始于何时,已无从考证,人们在定居形成聚落就 开始有对水的需求,龙王庙正是这种需求的精神反映,我们可以此推断龙王庙的建制是比较早的。 景风园历史上另一组重要建筑崇真寺,现已不存,但它进入景风园的时间也较早。对崇真寺的 记载非常少。现将有关它的史料摘录如下: 1 “( 崇真寺) 在弛之右金壁辉煌为一确之冠。j 最泰云南函经志书公元1 4 5 4 年戒书 2 i “在截i l ,日治西,段氏时建,“0 1寰宇通志或书于景泰五年公元1 4 5 4 年 3 “在截m 魏治西金壁辉煌为一纳2 冠段氏时建。“ 4 1 芷德云南志 4 “崇真寺在蛐治角一十里,“天高云南通志( 地址误该址为广明寺) 5 i “( 文庙) 乃郎治2 南数十武,辐夯受址坞i 抡材叉取浮匿凌窨戬德民力蓟 颧建儒学记明洪武二十三年 6 i “( 文寤) 越建z 视易学左凌寺为宣圣座,“| 重修德学先师寤记 7 “t 暴靖) 八年 n z z , 凌崇真寺,以| 广学基。“i 康熙勃掘确治学校 8 “议以- 掌z z , 崇真凌寺。坠祁e 敬迂赢司续,“i 儒学巍寤记明嘉靖 灵宝塔碑记引自中国少数民族杜会历史调查资料丛刊白族社会调查( 四) 云南省编辑组1 9 9 1 年4 月p 8 6 2 1 景泰云南图经志书载方国瑜,云南史料丛刊第六卷云南:云南大学出版杜,1 9 9 8 p 8 8 口】寰宇通志载方国瑜云南史料丛刊第七卷云南:云南大学出版社,1 9 9 8 p 1 6 0 【4 l 正德云南志载方国瑜云南史料丛刊第六卷云南:云南大学出版社1 9 9 8 p 1 6 0 【5 1 【明】刘文征天启滇志方外志第十寺观 m 1 【明】许铭善剑川新建儒学记鹤庆府志艺文 7 1 【明】李元阳重修儒学先师庙记康熙剑川州志艺文 s l 【清】王世贵等纂康熙盅1 j l l 州志卷之六学校 2 1 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从史料之中可以推知,崇真寺原来在城中文庙旁边,后迁入景风园,它是什么时候所建,属于 哪个佛教宗派,何时迁的庙,迁庙原因是什么,都没有确切的史料。民间说法是它元代就在景风园 处,是一喇嘛庙,景风阁原为转经阁,近代有关介绍景风园的书籍上多从此说。但是这个说法疑点 颇多。首先,是它的建庙时间和地点。它的建庙时问是大理国段氏时期,还是元时段氏做总管的时 期,难以考证确切时间,但它开始是在金华镇中,这一点是可以确定的。明确崇真寺的寺庙性质对 于我们理解它寺庙选址以及为何搬迁是有帮助的。南诏大理国时期佛教盛行,百姓“不以老壮,手 不释珠” 1 1 ,甚至大理国避位事佛的国君,为数不少。有说法认为南诏大理统治政教合一,可见佛 教和政权结合得十分紧密。统治者常利用佛寺推行教化,这些寺庙,规模甚大,形制完备,大理崇 圣寺即是此类。剑川广明寺( 在州治南、r 五里之! 上墩”,罗鲁城在治南十五里之“下墩”,蒙时建) 、 灵佛寺( 在水寨村,即德望城址) ,光明寺( 在治东半里,为“习仪之所”) ,一般设于治所附近人群 之中”j 。明代几部通志记录甚简,但对这几个均有记载,可见是极为重要的寺庙。崇真寺为“一州 之冠”,且地处闹市,应也是属于这一类型。这样说来,它是喇嘛庙的可能性不是太大,藏密只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