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cT 级 单位代码 学 号10359 0416 彳 050100560分类号: ncm?.?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ATION学历硕士硕士学位论文MASTER DISSE论文题目: 合肥市“十一五”人口发展战略研究学位类另I.学科专业: (工程领域)_ 晓玲严滴和教擰2007年5月作者姓名 导师姓名 完成时间A study of the Popul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 (PDS) In Hefeifrom Year 2006 to 2010 ABSTRACTPopul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 (PDS), embodying and servii for social-economic strategy and its objective, is deigned to enhance harmonic coordination between population and resources, environment, economy and society,and promote tbeir flexibility to fiiture situation. China will speed 冲 strategy of Central China Rising from the year 2006 to20i0, which will not only accelerate complementary strengths of East, Central, West ,but also balance the regional economy. At the j Hefei will get great-lcap-forward development of firstly achieving objective of Construct a Well-off Society and realizing Central China Rising, the year 2006 to2010. So urbanization is an inevitable process of quick development of Hefei. From the research,we may find that it gets tight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evel of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economy.This thesis analyses accomplishment and shortage of population development in Hefei city from year 2001 to 2005. It also focuses on PEST analysis of population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Then we know that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population enlargement get positive correlation relation. It requires that population scale is suitable for economic increase, then taking the development path of highly urbanization. With stabilizing the low birth rate, Hefei city highly urbanized by machinery growth.This thesis not only put forward the popul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y (PDS) of, but also analyses problems of population explosion. And also does some researches on the problems of population complementary, society security,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 education and so on. Hefei city gets population explosion by the way of absorbing surplus labor ofcountiysidc and simultaneity safeguard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whole society.Key words: Population Population development Urbanization Economic increase插图和表格清单表2-1合肥市20012006年人口与经济若干指标数据7图2-1合肥市2001-2006年经济增长与人口增长折线图8表2-2合肥市20012006年计划生育概况9表3-1合肥市20012006年人口增长情况表3-2中部六省省会城市2006年经济发展与人口数量的比较情况.表3-3国外部分首位大城市若干指标数据表3-4合肥市20012005年人口机械增长数16表3-5合肥市20012005年出生人口性别比表4-1安徽省2005年主要城市的人口与经济发展若干指标数据图4-1经济结构、经济增长与就业率之间的关系20表4-3长三角主要城市2005年人口与经济发展若干指标数据21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 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也不包含为获得 合肥工业大学 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 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傲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签字曰期:,年月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合月EI业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有权保留并向国 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合肥工业大学可 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彩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 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导师签名:ji k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签字曰期够月ijtB签字曰期;年K月呼日 邮编: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致谢论文是在我的导师严鸿和教授的悉心指导下完成的,全文大至谋篇布局,小到字 句斟酌,无不倾注了导师的心血。同时,这三年来严老师在学业和生活上给了我很多 关心和支持,从治学到做人,我的每一点进步,都是与他分不开的。导师以他渊博的 学识、严谨的治学态度、高尚的师德风范,谦和平等的处事方式时刻教育影响着我, 师恩深厚,睹首难忘1同时,感谢预测所杨院苏、毛家杰两位老师在这三年里对我的无私指导, 和论文撰写期间,给予我的大力帮助;感谢董登权、刘大伟、胡小娟、 李德明,连瑞瑞、黄清淸、陆音、罗丽等同学在我课程学习以及生活上的帮助。另外, 我还要对我的父母致以最深的谢意,感谢你们二十多年来对我的详淳教导和默默支 持。最后,衷心地感谢在百忙之中评阅和审议此论文的各位专家、教授!作者:丁晓玲 2007年5月25日第一章导论1.1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十一五时期(2006 2010年)是合肥市率先实现中部崛起和率先实现全面建 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时期,也是实现市委市政府在(千亿规划纲要中提出的到2010 年合肥市城区人口规模达到300万目标的关键时期编制和实施好合肥市国民经济 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意义重大合IE市“十一五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 发展规划是合肥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子课题之一,注重 与市各专项规划研究的衔接,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并于2007年通过专家评审*本 论文的研究成果是合肥市计划生育委员会 从文盲人口占大多数遂渐转为受教 育的人急剧增加,且高学历的比重显著增加;(4)从事农业的人口比重明显下降,甚 至绝对人数亦逐趋减少,第二产业从业人员数目和比重逐渐增加,继而又转向第三产 业:(5)人口地区迁移量迅速增加,迁移方向从农业经济时代的自富饶地区向贫痛地 区扩散延伸的模式转变为从人口较稀的农业地区、乡村地区向人口密集的工商业区、 城市地区集中的模式。这五个特征在刘铮提出的人口再生产类型现代化、人口素质 现代化的基础上,充实了人口结构现代化,从而使人口现代化涵盖了人口发展的所有 “十一五”时期,合肥市不仅要加快人口城市化进程,同时努力提高人口改善人口结构,保障人口安全. 1.3.4本文的主要内容本文以“十一五”期间合肥市人口战略发展为背景,选择人口城市化和与之相关 的问题为研究对象,结合合肥市人口发展的实际情况,以扩大人口城市规模能带动合 肥市经济发展为研究核心本文对合肥市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的现状进行全面深 入的分析,总结“十五”期间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取得的成就及经验,剖析合肥 市“十一五”人口和计划生育事业发展的环境,明确合肥市“十一五”人口和计划生 育事业的总体发展战略,发展目标,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从而为合肥市人口和计 划生育事业的发展指明方向,并为合肥市政府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参考。 论文的主要内容为:城市化过程中人口发展的理论概述合肥市“十五”人口发展的主要成就分析3、合肥市“十五”人口发展的主要问题分析4、合肥市“十一五”期间人口发展环境的PEST分析5、合肥市“十一五”人口发展战略研究1.4本文的创新点本文的创新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通过实地访谈以及大量的数据分析工作,并结合合肥市经济发展和人口发展 的市情,分析出“十一五”期间合肥市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必须走大城市化发展的道 路。2、“十一五”期间,合肥市要实现城区人口规模的快速扩张,主要通过人口机 械增长的方式,而合肥市及周边地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来源保障。3、“十一五”期间,合肥市在实现人口增长的同时,努力提高就业水平,提高 人口素质,关注人口安全,引导人口合理分布4、研究劳动与社会保障体系、研究户籍改革制度、研究改革试验农村土地制度 和其他相关制度,研究调整现行计划生育政策等,与扩大人口规模相适应,实现全社 会的和谐发展。第二章合肥市“十五”人口发展的主要成就分析2.1城区人口规椟不断扩大2.1.1合肥市己挤身全国大城市行列“城市”的提法本身就包含了两方面的含义:“城”为行政地域的概念,即人口 的集聚地:“市”为商业的概念,即商品交换的场所城市包括有城市规模、城市功 能、城市布局和城市交通,而这几方面所发生的变化,都必然地会对城市的商业活动 带来影响,促使其发生相应的变革,城市经济学对城市作了不同能级的分类,如小城 市、中等城市、大城市、国际化大都市、世界城市等,对城市能级分类的一个标准是 人口的规模,中国根据市区非农业人口的数量把城市分为四等:人口少于20万的为 小城市,20万至50万人口的为中等城市,50万人口以上的为大城市,其中又把人口 达100万以上的大城市称为特大型城市。伴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合肥市城区人口规模呈持续上升态势(见表2-1). 全市总人口也从2001年的442.16万人增加到2005年的455.7万人,同时城区人口 规模也从2001年的137.95万人增加到2005年的175. 31万人,共增长了 37. 36万人 到2006年末,合肥市总人口达到了 469.85万人,城区户籍人口达到193.14万人,远 远超过了 50万人,合肥市已经挤身全国大城市行列。自前合肥市的人口规模也为城 区人口在2010年达到300万以上,2020达到500万乃至更大的人口规模打下了良好 的基础表2-1 合肥市20012006年人口与经济若干指标数据年份年末总人口数(万人)市区人口数(万人)GDP (亿元)人均GDP (元)2001442.16137.95363.4082192002448.08146.52412.4092652003456.60155,87477. 78105622004444.68163.52589. 70133782005455. 70175.31853. 57189602006469.85193.141073. 8623205-2006年合肥市统计年签 2.1.2人口发展和经济增长是相互促进的过程城市经济的发展过程是人口密集和经济集聚的过程,因此城市人口规模是城市经 济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尺度国际经验证明,城市特别是规模较大的城市,会产生明 显的聚集效应,从而带来更高的规模收益,更多的就业机会,更强的科技进步和更大 的经济r散效应。第一,从城市化水平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来看,城市化水平与人均 国民生产总值呈正相关关系,城市化水平与人均GDP之间强烈的正相关关系,城市 的经济效益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面显著上升,当规模达到700万人口时,城市综合要 素生产率达到城市产出水平(按GDP计)的45%左右。第二,从城市化水平与国民 经济结构角度看,人口城市化是在空间体系下的一种经济转换过程。人口和经济之所 以向城市集中是集聚经济和规模经济作用的结果经济增长必然带来城市化水平的提 布,而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无疑又加速经济增长第三,城市化水平与国民生活水平之 间亦呈正相关关系。即个国家愈穷,其城市化水平可能愈低:反之,一个国家的城 市化水平越低,国家也可能越穷。第四,从城市化水平与工业化水平来看,人均国民 生产总值越髙,工此化水平越商,城市化水平也越高“十五”期间,合肥市人口在得到大幅度增长的同时,国民经济也得到了快速的 增长,人口发展和经济增长显示出强烈的正相关关系(见图2-1 .合肥市GDP从2001 的363.4亿元增长到2005年的853.57亿元,并在2006年突破了 1000亿元大关,提 前完成了合肥市千亿规划纲要中提出的到2010年GDP达到1000亿元的目标。在 合肥市“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纲要中市委、市政府重新修订了到2010 年的GDP目标,力争达到1900亿元2100亿元,合肥市2001-2006年经济增li 人U增长折线阁-故区人政 ftDP (I5!J i.,v.-讓2001合肥市2001-2006年经济增长与人口增长折线a-2006年(合肥市统计年签2.2低生育水平继续稳定2.2.1低生育水平的概念分析“更替水平”是指一对夫妇平均生2.1个孩子,这2.1个孩子将来可以代替他的 父辈,更替父母。一般认为,育龄妇女的生育水平达到更替水平以下,就称为低生育水 平,即每对夫妇生育孩子的数量小于2.1个。出生率低于更替水平时,人口可以逐渐 地趋于稳定,以后缓慢下降。|稳定低生育率水平的标准不是某一个静止的点值,而 是动态的有边界的区间。所谓动态的低生育水平标准是指当人口总量及增长速度超出 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二者出现了矛盾,而解决矛盾的手段是降低生育水平时,降低 的幅度由社会经济发展对人口发展的需求决定,这个以解决(或缓解)人口对经济发 展造成的压力并根据社会经济发展对人口发展蒲求所决定的生育率即为低生育水平 稳定低生育率水平也就是维持一个与社会经济发展遂步相适应的人口发展水平,是一 个动态的过程2.2.2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取得巨大成就“十五期间,全市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圆满完成了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 府下达的人口与计划生育各项责任目标和工作目标。“十五”期间,全市出生人口共 22.27万人,年均出生人数4,43万人,年均死亡人数1.87万人,平均人口出生率和 死亡率分别为91%0和4. 50?o,年均自然增长人数2.56万人,平均自然增长率控制 在5.41%0以内(见表2-2),从而有效地控制了人口过快增长,使生育水平下降到更 替水平以下,实现了人口再生产类型从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到低出生、低死亡、 低增长的转变。2005年我市人口出生率为10.92%,低于全省11.62%的人口出生率,多项计划 生育指标在全省考核中都名列前茅计划生育率也持续在髙水平,年均达95.72%以 上,全市只有一个孩子的已婚育龄妇女人数为49.99万人,占已婚育龄妇女总数的 54.25,节育率达到了 87.9%,为继续保持低生育水平奠定基础“十一五”期间合肥市即将面临第四次人口出生高峰期,全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 作在在“十五”的基础上要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困难必然加大。到2006年末,全 年出生人口共5- 6万人,出生率12.1%。,死亡人口 0.996万人,死亡率2.15%。比2005 年下降了 3.68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高达9.95%,.计生系统及相关部门正在积极应 对新一次的人口出生高峰。表2-2 合肥市20012006年计划生商概况年份出生人口(人出生率()死亡数(人)死亡率(56)自然增长数(人)自然增长率2001414699.42178504.06236195.372002413869.30174673.92239195.3T20034636410.90185514.36278136.5420044815310.92209514.75272026.1720054532210.07262255.83190974.2420065599812.1099602.15460389.95合肥市统计年签2.3人口科学文化素质有所提高人口素质是指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也称为人口质量。其内涵包括人 口的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每个国家和地 区所推崇的主流思想道德有着较大的差异,评价标准无法取得一致,且更多的是心理 活动方面的,无法精确衡量, 人口身体素质的高低主要通过人口的患病率、发病率、死亡率以及人口平均预期寿命 等指标来反映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通常借助人口的受教育水平和学历结构来反映, 受教育水平一般又以平均受教育年限来衡量,即现实人口中平均每个人所接受的教育 年数(本文以小学6年,初中9年,髙中12年,本科16年来计算的)学历层次结 构可以用人口中各种教育程度人口所占总人口的比例来衡量。“十五”期间,合肥市居民受教育程度大幅度提高合肥市积极贯彻科教兴市战 略,大力发展各类教育,终身教育体系不断完善。到2004年末,合肥市常住人口的 总文盲率仅为8.7%,低于全省.全市6周岁以上人口人均受教育年限为9.4年,高 于全省,比2000年提髙1.31年,到2005年末,全市6岁及6岁以上常住人口中,具 有大学及以上文it的人口从2000年末的6.98%提高到9.7%,髙中文化程度的人口 从2000年末的12.75%提髙到13.44%.在“十五”的基础上,合肥市继续发挥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市的优势到2006 年末,全市普通髙校在校学习的本专科学生达27.29万人,比上年分别增加0.58万 人和3.08万人中科院合肥分院及高等院校当年共招收博士生、硕士生7276人,比 上年增加781人.各类普通中等专此学校在校学生7.44万人,增加1.80万人.2.4人口分布趋于合理人口分布是指一定时点上人口在地理空间中的分布状况,主要包括人口的区域分 布、城乡分布等,是重要的人口现象和经济现象。人口分布的类型包括:a)人口的 自然地域分布,即从人口所居住的不同自然地理环境这个角度观察人口的分布;(2) 人口的行政区域分布,即从人口所居住的不同行政地区这一角度观察人口分布;(3) 人口的城乡分布,就是指人口在城市和农村的分布状况。人口分布的特征主要表现在: (1)人口分布的地带性;(2)人口分布的地域性;(3)人口分布的不平衡性。城市人口分布逐渐集中,发挥城市的经济額射和带动作用。到2005年末,合肥 市常住人口中,居住在城市的人口 258.39万人,占常住人口的55.84%;居住在乡村 的人口 204. 34万人,占常住人口的44.16%,与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査相比,城市人口 占常住人口的比重上升了 11.88个百分点,新增加的城市人口主要由集中在老城区逐 步向新城区扩散,新区和开发区的人口逐年递增,城区人口密度逐渐均衡.到2005 年末,瑶海区(包含新站综合开发试验区)、蜀山区(包含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 济技术开发区和政务文化新区)、包河区这些新的开发区人口分别增加到48.27万人、 66,66万人和55.8万人,浏2.5建立并完善了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工作机制“十五”期间,我市全面落实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坚决执行计 划生育“一票否决”制。市政府与县(区)政府、综合治理部门签订人口与计划生育 工作目标管理责任书,市计生委负责组织对目标管理责任制执行情况进行考核,严格 按照责任制的规定兑现奖惩。2003年兑现2002年度目标管理贲任制考核奖励经费60 万元对9个乡镇严格执行“一票否决”制度,并列入重点管理.为了有效地督促 各级部门落实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使考核工作更加公正、公平,市 计生委改革了考核办法,实现平时考评和集中考评相结合,进一步强化目标管理责任 制考核,完善考核内容,提高考核质量,简化考核程序,扩大考核范围,促进了基层 经常性工作的落实到2004年末,全市已完成对50%的乡镇、街道进行考核,对工 作严重滑坡和长期落后、影响全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整体水平的,按照目标管理责 任制的规定,严格执行票否决” 城市社区计划生育工作继续领跑全省.“十五”期间,我市城市人口与计划生育 工作一直处于全省领先地位,受到国家计生委、省委省政府领导及兄弟市的好评全 市积极打造计划生育工作品牌,推进社区计划生育工作改革,建立了 “属地管理、单 位负责、居民自治、社区服务”的管理工作机制在城区街道管理体制改革和社区建 设过程中,紧紧抓住机遇,强化了街道、社区计划生育工作责任,把计生工作与社区 就业、社区文化与社区服务相结合,实行部门联动,整合各方资源,动员各方力量, 形成合力,齐抓共管,使计生工作取得新突破。计生工作人员还亲临住宅小区、企事 业单位、大专院校、医疗卫生机构及城郊结合部进行现场走访,查看资料,召开座谈 会,针对住宅小区曰渐增多,计生工作管理难的问题,积极争取市人大重视,与相关 部门密切合作,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办法。流动人口计生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对流动人口与常住人口一样,实行同宣传、 同管理、同服务,落实齐抓共管,综合治理。“十五”斯间,针对我市流动人口多, 管理服务到位难的问题,计生部门积极了解城市及流动人口计生管理与服务工作现 状,发现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提出改进工作的意见,并通过协调综合治理部门,落实 具体管理措施,同时严格按照综合治理目标责任制考评兑现。建立了完善有效的计划生育財政投入机制。十五”期间,大力推进人口与计划 生育财政投入体制改革,确保市级计划生育事业经费財政投入到位,督促各县区确定 財政投入的比例,使计划生育事业经费財政投入规范化、制度化,保证计划生育工作 正常运转。截止2004年末,市、县(区)、乡镇(街道)分别投入计划生育事业经 费1505. 31万元、4018.88万元和9597.91万元,各级财政投入的人口与计划生育事 业经费也由2001年末的6.05元/人增加到2004年末的13. 47元/人。2005年10 月,合肥市财政局出台了人口计生委出台计生专项补助资金管理办法。该暂行 办法对市级财政年度预算安排的专项用于县、乡以下计生补助经费的申报程序、分 配原则、使用范围和督査管理做出明确规定。暂行办法的出台使得计划生育財政 投入有法可依。加大了计划生育信息网络建设。“十五期间,合肥市计生系统初步实现计划生 育管理、服务、政务工作信息化,提高了工作效率。2003年,市计生委举办了两期计 算机管理人员培训班,对县区、乡镇、街道的计算机操作人员进行了培训市財政和 省计生委共同拨款50多万元,建设市人口和计划生育信息中心,并在三县建立了计 划生育信息中心,乡镇计生办配备了计算机,同时对73个乡镇服务所B超进行了更 新。育龄妇女信息管理系统(WIS得到全面推行,建立了流动人口信息交流平台, 实现了市、县、乡三级计算机连网工作.M计划生育网络的建设,不仅提髙了统计准 确率,而且大大提髙了各级计生部门的工作效率,实现了信息资源共享,方便了各级 各部门之间的信息交流,更加有利于对基层进行业务指导、调研和督促,2.6进一步完善了计划生育的利益导向机制“十五”期间,各级政府都制定了有利于计划生育的社会保陣制度和社会救助政 策,解除了群众实行计划生育的后顾之忧。在城市,加快发展了基本养老保险、基本 医疗保险、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陣事业,在农村,落实了计划生育奖励制度,加大了奖 励扶助力度,同时建立有利于计划生育家庭特别是独女、双女户家庭的利益导向机制, 缩小了城乡之间的差距。2005年,合肥市计划生育委员会在农村地区广泛开展部分计 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试点,按照标准确定奖励扶助对象,建立资金管理、资格确 认、资金发放、社会监督等四个环节的相互衔接、相互制约的制度运行机制.协调相 关部门,重点兑现已出台的奖励优惠政策,确保独生子女保健费、离退休职工计生一 次性奖励及农村二女户结扎等奖励优惠政策的落实到位,协调相关部门,在扶贫资金、 扶贫项目上优先考虑独女、双女户家庭:开展对计划生育特困户帮扶救助活动,开展 捐助,帮助解决他们子女入学困难等问题。使实行计划生育的家庭,真正有困难能解 决,政治上有荣誉,经济上得实惠,推进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的开展。加大丁计划生育工作的宣传力度,深入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和“关爱女孩行 动”,教育广大群众树立科学、文明、进步的婚育观念,同时传播大量的生殖健康知 识此外,强化了计划生育依法行政,全面推行计划生育行政执法责任制和错案追究 制,加大了 “两非”案件的査处力度,增强了执法人员法制观念,“七不准政策得 到全面落实。2.7计划生育服务阵地有所加强“十五”期间,合肥市各区、县完善了计划生育服务站,乡镇建立和完善了计 划生育服务所,村级建立和完善了计划生育服务室,城市社区建立了计划生育综合服 务中心。到2004年9月,全市10个县区有4个成立了服务站或中心;110个乡镇有 102个服务所落实了财政全额供给,经审核审批,符合标准发放计划生育技术服务 执业证的有94个,占乡镇总数的85.45%,有79个服务所实行了所长负责制:全 市1659个行政村中,有1652个建立了计生服务室,占行政村总数的99.58%,同时 我市有7个乡镇服务所荣获省“百佳优质服务所”称号,各项计划生育指标在全省计 生考核中名列前矛。计划生育队伍建设也逐步增强。“十五”期间,计划生育系统强化了政风、行风 建设,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择优选拔优秀人才充实计划生育工作队伍。计生 系统广泛开展“队伍建设年”活动、“计划生育部门政风评议”和“群众满意的计生 办、银务所创建评议活动” 通过开展多项活动,进行自査自纠,梳理问题,解决问 题,边整边改,取得明显成效,促进了广大计生干部的思想素质、群众观念、银务意 识显著增强,文化水平、业务能力、依法行政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准不断提高,工作思 路和工作方法明显转变,据调查,群众对计生部门工作的满意程度达94%以上.同时 也大力整顿基层计划生育队伍,引入竞争上岗机制,集中开展了 “三项淸理”工作* 到2003年末,清理淸退计划生育*小分队”及不合格人员212人,95%以上的乡镇 计划生育干部达到中专以上学历.刺“十五”期间,加强了对计生工作人员的教育培训工作,合肥市计划生育委员 会和市委党校联合举办县区党政分管领导计划生育法律法规学习班,对全市乡镇(街 道)分管领导、计生办主任、服务所长、业务骨千和计算机管理人员进行一次轮训* 通过学习培训,提髙各级领导和计生工作者的计划生育亚务素质,增强法制观念和服 务意识,努力造就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计生工作队伍,进一 步推动人口法、安徵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到2004 年末,经学习培训,计生系统有医学专业技术人员268名,占现有人数的97.87%, 有33人已取得执业(助理)医师资格,占专业技术人员12.31%,他们将带动计划 生育工作队伍的政治素质、业务素质的提高,并将增强其法制观念、群众观念和服务15第三章合肥市“十五”人口发展的主要问题分析3.1城区人口规模太小3.1.1城区人口增长缓慢从表3-1中可以看出,“十五”期间合肥市城区人口增长缓慢,从2001年的137.95 万人增加到2005年的193.14万人,仅增加了 37.36万人人口增长最少的一年为2001 年,仅比2000年增长了 3.48万人,增长最多的一年为2005年,但也只是比2004年 增长了 11.79万人,城区人口规模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化大城市所要求的人口规模。 表3-1 合思市20012006年人口增长悄况年份年末总人口数(万人)城区户箱人口数(万人城区尸籍人口比上年 增长的人数(万人)2001442.16137.953.482002448.08146.528.572003456.60155.879.352004444.68163.528.652005455. 70175.3111.792006469.85193.1417.834006年的(合肥市统计年鉴 人口与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有很大的相关性,城市人口在其合理范围内,对城市 经济的发展有极大的推动作用。人口的多寡代表着一个城市消费能力的强弱,而强大 的消费能力会创造大量的工作岗位,而这又将吸引大量人口涌入并带动城市功能的不 断完善。从一定程度上说,拥有足够的人口就拥有了持续发展的可能。从表3-2中可 以看出,合肥市目前人口规模较小,在中部六省省会城市中排在第5位,人均GDP也 排在第5位,导致了其消费能力偏弱,对周边地区不能形成较强的集聚和辐射作用, 离现代化大城市的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排名前列的城市经济实力均强于合肥,所以 未来合肥市应努力提升城区人口规模,为早日建成现代化大城市积蓄力量。 表3-2 中部六省省会城市2006年经济发展与人口数量的比较情况城市全市户籍人口数(万人)GDP (亿元)人均GDP (元)武汉818.842590.0031630.00郑州716.002001. 5027953.92长沙631.001790.6628378.56南昌483.961184. 5724476.60太原46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及未来5年中国花生休闲食品市场运行态势及行业发展前景预测报告
- 团体心理辅导保密协议书6篇
- 2025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所属事业单位第十三届人博会引进人才3人模拟试卷带答案详解
- 供应链风险预警-第35篇-洞察与解读
- 2025湖南益阳市资阳区教育系统下属学校公益性岗位招聘10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各地真题)
- 2025北京协和医院麻醉科合同制科研助理招聘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夺冠系列)
- 2025年河北衡水冀州区公开招聘留置保障队伍辅警人员12名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参考
- 2025安徽淮南联合大学招聘硕士研究生及以上人才14人模拟试卷及完整答案详解一套
- 2025年河北石家庄教联高级职业中学公开招聘工作人员45名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各地真题)
- 班组安全生产培训目的课件
- 2025年全国中小学校党组织书记网络培训示范班在线考试题库及答案
- 产品配送方案及措施
- 教学课件正文字体设计
- 法治护航-健康成长课件
- 口令信息安全管理办法
- 护理重点专科评审解读
- 内科消化道出血诊疗规范
- 时空数据建模与预测算法-洞察阐释
- 城市污水处理厂运行承诺及保障措施
- 2025年长江引航中心招聘笔试备考题库(带答案详解)
- 压力性损伤的个案护理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