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工程专业论文)大王庄油田大古67块低渗透油藏地质及开发研究.pdf_第1页
(地质工程专业论文)大王庄油田大古67块低渗透油藏地质及开发研究.pdf_第2页
(地质工程专业论文)大王庄油田大古67块低渗透油藏地质及开发研究.pdf_第3页
(地质工程专业论文)大王庄油田大古67块低渗透油藏地质及开发研究.pdf_第4页
(地质工程专业论文)大王庄油田大古67块低渗透油藏地质及开发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地质工程专业论文)大王庄油田大古67块低渗透油藏地质及开发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大王庄油田大古6 7 块是一个四面被断层封闭的低渗透断块 油藏。由于油藏低渗,注采井距大,油藏二叠系油层储量动用程 度较低、开发效果差。 本文从岩芯观察分析入手,确定了大古6 7 块储层为河流相 沉积,将上石盒子组万山段重新划分了3 个砂层组、1 4 个小层, 下石盒子组划分为4 个小层。通过三维地震与地质资料相结合, 构造更加落实可靠。以取心井资料为基础,建立了参数解释模型, 并对全区2 3 口井进行了测井资料二次数字处理,求取了各类储 层参数。对储层的宏观非均质性、微观孔喉结构及渗流特征进行 了量化描述,搞清了储层物性变化情况、储层的展布、隔夹层的 性质及分布情况。在对本区开发历程和开采特征分析的基础上, 分析了储量动用状况、井网控制状况等,研究了该块细分开发层 系、井网加密和压裂改造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认为影响大古6 7 块开发效果的根本原因在于储层低渗,注采井距大,根据合理井 距的研究结果,结合现有井网,最终确定注采井距在2 0 0 2 5 0 m 左右,该块具备加密的潜力。该论文的研究思路、方法和新认识 为改善油田开发效果奠定了科学的地质依据。 关键词:低渗透储层特征非均质性井网加密压裂 生直太堂亟主堂焦监毫垦! 丛! a b s t r a c t b l o c kd a g u6 7o fd a w a n g z h u a n go i lf i e l di sal o wp e r m e a b i l i t y f a u l t e dr e s e r v o i rd o s e db yf a u l t s b e c a u s eo fl o wp e r m e a b i l i t ya n db i g i n t e r v a lb e t w e e ni n j e c t o ra n dp r o d u c e r ,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d e g r e eo fp e r m i a n r e s e r v o i ri si ni t sl o wd e g r e ea n d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e f f e c ti sw o r s e b a s e do nt h ec o r eo b s e r v a t i o nr e s u l t i ti sd e t e r m i n e dt l l a tt h er e s e r v o i r o fb l o c kd a g u6 7b e l o n g st of l u v i a lf a c e t h e nw a n s h a ns e g m e n to fu p p e r s h i h e z if o r m a t i o ni sd i v i d e di n t o3l a y e rg r o u p s ,1 4l a y e r s a n dt h el o w e r s h i h e z if o r m a t i o ni sd i v i d e di n t o4 l a y e r s b y u s i n g3 ds e i s m i cd a t a c o m b i n e dw i t hg e o l o g i c a ld a t a , t h er e l i a b l es t r u c t u r ei sg o t t e n b a s e do nc o r e d a t a ,t h ea u t h o rc o n s t r u c t e dt h e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m o d e lo fp a r a m e t e ra n dc a r r i e d o u ts e c o n d a r yd i g i t a l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o nt h el o g g i n gd a t a a tl a s tw eg o t v a r i o u sp a r a m e t e r so fr e s e r v o i r t h e nt h ea u t h o rc a r r i e do u tq u a n t i f i c a t i o n a l d e s c r i p t i o no nt h em a c r oh e t e r o g e n e i t y , m i c r op o r et h r o a t s t r u c t u r ea n d p e r m e a b i l i t y o ft h er e s e r v o i r s ot h ev a r i a t i o no fp h y s i c a l p r o p e r t y , d i s t r i b u t i o no fr e s e r v o i r ,q u a l i t yo ft h es e a la n dd i s t r i b u t i o no ft h es e a li s c l a r i f i e d b a s e do nt h ea n a l y s i so fd e v e l o p m e n tp r o c e s sa n dp r o d u c i n g f e a t u r e ,_ t h ea u t h o r _ s t u d i e dt h ep r o d u c i n gr e s e r v ea n dw e l lp a t t e r nc o n t r o l l i n g s t a t u s t h ea u t h o ra l s om a d ei te s s e n t i a la n da p p l i c a b l et oc a r r yo u ts e p a r a t e m i n e l a y e rp r o d u c i n g ,w e l li n f i l l i n ga n df r a c t u r i n g t h e b a s i cr e a s o n i n t e r f e r i n gt h ep r o d u c i n gi s t h a tl o wp e r m e a b i l i t ya n db i gw e l ls p a c i n g 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r e s e a r c hr e s u l t ,t h ei d e a lw e l ls p a c i n gi s2 0 0 2 5 0m t h u s b l o c kd a g u6 7h a st h ep o t e n t i a lt od r i l li n f i l l i n gw e l l s t h ed i s s e r t a t i o nl a y sa s c i e n t i f i cf o u n d a t i o no nt h ee n h a n c eo i lr e c o v e r yo fb l o c kd a g u6 7 k e yw o r d s :l o wp e r m e a b i l i t y , h e t e r o g e n e i t y , i n f i l l i n gw e l l s ,f r a c t u r i n g 1 1 1 中南人学硕士学位论文 前言 前言 大王庄油田大古6 7 块位于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境内,构造上届于车镇凹陷大王庄鼻 状构造带大一断层上升盘中段,是一个四面被断层割闭的低渗透断块油藏。油层物性差, 孔隙度1 1 ,渗透率9 1 x l o 3 u m 2 ,油藏埋深2 7 0 0 3 2 0 0 m 。该块自2 0 0 0 年正式投入开发 以来,其开采特征清楚地反映了该油藏是一个天然能量弱、产能较低、非均质严重的低渗 透稀油油藏。 由于油藏低渗,注采井距大,油藏二叠系油层储量动用程度较低;而且具有油层多、 井段长、油水井台采合注的特点,严重的层间干扰大大影响了注水开发效果及各小层储量 的有效动用。 通过地质基础及油藏工程综合研究,对大古6 7 块地质特征进行了综合研究,对开发 中存在的土要问题有了清楚的认识,研究了该块细分开发层系和井网加密的必要性和可行 性,制定了大古6 7 块改善开发效果的具体措施,为提高低渗透油田开发效果进行了深入 的研究。 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概况 第一章概况 大王庄油田大古6 7 块地处山东省东营市河口区,区域构造位于车镇凹陷大王庄鼻状 构造带大一断层上升盘中段,北以断层为界与大王北油田相接,南以大古2 断层与大古 8 2 井区相连,是一个四面被断层封闭的断块油藏( 图1 1 ) 。 图1 - 1 大古6 7 块区域构造及地理位置图 大古6 7 块的主要含油层系为上古生界石盒子组,孔隙度7 3 - 1 6 3 ,渗透率 o 9 。1 7 1 1 0 um 2 ,油藏埋深2 7 0 0 - 3 2 0 0 m ,含油面积2 5 k m 2 ,石油地质储量3 6 4 x 1 0 4 t 。 目前,区块共钻井2 4 口,其中取心井2 口( 大古6 7 、大6 7 1 ) 。取心进尺5 8 9 1 m ,心长5 8 5 6 m , 油砂长3 1 2 9 m ,收获率9 9 4 。化验分析8 项,3 1 1 块次。 截止2 0 0 5 年7 月,大古6 7 块有油井总数1 6 口,开井1 2 口,水井总数6 口,开井数 51 2 1 ,单井日油7 3 3 d ,综合含水率2 1 6 ,累计产油1 8 5 x 1 0 4 t ,累计产水5 3 x 1 0 4 m 3 , 采出程度5 1 ,单井日注2 3 6 m 3 d ,累计注水2 7 4 4 1 0 4 m 3 ,累积注采比o 7 8 。 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二章油藏地质特征 第二章油藏地质特征 2 1 地层划分与对比 2 1 1 地层发育情况 大古6 7 块钻遇地层自下而上是:上古生界的石炭系、二叠系、下第三系的孔店组、 沙河街组( 沙四段、沙三段、沙二段、沙一段) 、上第三系的东营组、馆陶组、明化镇组 及第四系的平原组。由于受海西运动的影响,地层抬升,造成沉积间断,大古6 7 块含油 目的层系石盒子组顶部普遍遭受剥蚀。大古6 7 块石盒子组划分下石盒子组和上石盒 子组,均含油。 下石盒子组岩性为灰色泥岩、黑色炭质泥岩和砂岩互层,夹薄层煤。下部黑色炭质泥 岩较多,上部灰色砂岩发育,粒度变粗。地层厚度6 5 - 7 3 m ,平均6 8 m 。 上石盒子组自下而上划分为万山段和奎山段。万山段为灰色、紫红色泥岩与灰色、黄 褐色细砂岩、含砾砂岩互层,上部紫红色泥岩增多。底部以a 层铝土为界,顶部以b 层 铝土为界。地层厚度1 1 7 2 1 1 m ,平均1 9 2 m 按正韵律特征,自下而上划分3 个砂层组。 奎山段为块状含砾砂岩,不含油,地层厚度1 8 - 9 7 m ,平均5 8 6 m 。 2 1 2 地层划分与对比 ( 1 ) 地层对比标志 通过测井曲线标志识别,岩心观察,找出了大古6 7 块地层对比标志。上第三系沙三 段底部的油页岩及沙四段顶部的泥灰岩、石膏互层,岩性特殊,地层厚度1 0 0 1 5 0 m :测 井曲线容易识别,如电阻率曲线呈高电阻尖峰、微电极曲线负幅度差、自然电位曲线平直 ( 图2 - 1 ) ;全区分布稳定,几乎每口井均钻遇,稳定程度为1 0 0 ,因此,该层为本地区 的地层对比标准层。上石盒子顶部的奎山段块状砂岩,平均厚度约3 0 m ,不含油;电性特 征明显,具有典型渗透层特征:自然电位曲线负异常,微电极曲线正幅度差( 图2 - 2 ) :全 区分布相对稳定,因此,该层为本地区地层对比标志层( 辅助标准层) 。各砂层组底部均 有分布较稳定的泥岩( 包括上石盒子组a 层铝土和b 层铝土) ,感应曲线呈“v ”形或“w ” 形,自然电位平直,为地层对比辅助标志层( 表2 1 ) 。另外,在局部范围内,还有一些连 井对比标志。利用这些地层对比标志,就可以对石盒子组地层进行逐级细分。 2 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油藏地质特征 大6 7 1 井 微电极4 米 i 、 主 - 、 少三段 2 较可靠 大8 - 1 2 井南断层 n e e s 0 5 1 1 5 0 1 5 可靠 大8 1 0 1 0 井钻遇断层n w n ( 4 0 5 0 ) 8 02 可靠 大8 - 9 3 井西断层近s nw ( 4 0 ) 5 00 5 可靠 大8 9 - 3 井东断层 近s n w ( 4 0 ) 5 01 5可靠 大8 - 1 2 - 6 井南断层 n b 廿4 w n ( 4 5 ) 6 0o 8 可靠 大8 一1 0 一1 0 井东断层 n w n e ( 4 5 ) 5 00 8 较可靠 大8 1 3 1 1 井钻遇断层n w s w ( 4 5 ) 9 01 5 可靠 大8 一1 2 井西断层n wn ( 4 6 0 o 8可靠 2 2 2 微型构造 ( 1 ) 微型构造基础 微型构造是在圈闭构造背景上油层顶面( 底面) 起伏变化。随着油田进入开发中后期, 剩余油分布零散,开始寻找剩余油分布的有利地带,因此,微型构造成为精细油藏描述的 主攻方向之一。 既然微型构造反映油层本身变化,这种变化可以是微小的,因此,工作中强调以下技 术要求: 8 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二章油藏地质特征 1 ) 保证深度的可比性:必须对所有井均进行井斜、海拔、补心高校正。 2 ) 确定适当等值线间距:大古6 7 块石盒子组构造较陡( 6 。1 0 。) ,确定等值线间 距为5 m 。 ( 2 ) 微型构造划分 按照以上要求,绘制了各小层顶面微型构造图( 附图1 7 1 1 3 ) 。从图中可以看出, 由于目的层埋藏深度大,压实作用强烈,微型构造与构造图几乎一致。 2 3 储层特征研究 2 3 1 物性特征 通过大古6 7 井、大6 7 1 井取心井油层物性统计( 表2 - 4 ) ,孔隙度最小6 4 ,最大2 1 3 , 一般为7 3 1 6 3 ;渗透率最小0 8 1 0 1 p m s ,最大4 7 2 1 0 。u m s ,一般为0 9 - 1 7 1 1 0 。3 u m 2 ; 碳酸盐含量最小0 ,最大1 0 9 6 ,一般为1 0 3 5 ;残余油最小3 1 1 ,最大7 2 1 ,平均4 4 5 ; 残余水最小1 4 9 ,最大3 8 9 ,平均2 7 8 。这些数字表明,储层碳酸盐含量低,残余 油饱和度较低,储层属低孔、低渗储层。 表2 - 4 大古6 7 块取心井油层物性统计表 层位 孔隙度 渗透率 残余油饱和度 残余水饱和度 碳酸盐 1o 3 um 2 砂 小 组段层 层 块最最平块最最平块最最 m块 最最 块 最 最 平 组 数小大均数小大均数小大均数小大 平均 数小大均 上 l 161 31 7 21 5 163 52 07 63o 81 51 1 石 万 l38 7l o 12 1 31 6 38 60 92 472 l3 1 1 7 2 14 4 52 11 4 93 8 92 7 83 5 o1 01 6 7 盒 山 1551 4 61 7 51 6 34 3 82 7 81 7 1 15 子段 l63 58 21 7 21 3 43 2o 24 7 26 8l l0 61 81 0 3 组 1 67 81 1 39 61 6o 5 5 3 8 l1 352 674 4 23吧 下石 盒子 1146 4 7 7 7 340 810 913 2 组 2 3 2 储层参数测井解释 ( 1 ) 解释模型 利用大古6 7 块大古6 7 、大6 7 1 井的化验分析资料及测井响应,建立了大古6 7 块孔 隙度、渗透率及含油饱和度的澳i 井解释模式。 1 ) 孔隙度 根据威利公式,通过回归分析,建立大古6 7 块孔隙度测井解释图版( 图2 8 ) 9 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二章油藏地质特征 中= 0 0 0 1 5 a t 一0 2 4 5 3 相关系数:0 9 5 2 2 样本数:1 5 式中:o 孔隙度,厂 舡声波时差,u s m 2 ) 渗透率 通过回归分析,渗透率与孔隙度相关性较好( 图2 9 ) k = 0 1 4 6 3 e ”。”。 相关系数:0 8 3 样本数:1 4 4 式中:卜渗透率,1 0 气 ( 2 - 1 ) ( 2 2 ) 图2 - 8 大古6 7 块孔隙度与声波时差关系图图2 - 9 大古6 7 块渗透率与孔隙度关系图 3 ) 含油饱和度 大古6 7 块无油基泥浆取心井,本次利用岩电实验求取含油饱和度。根据岩电实验结 果分析求取岩电参数: f = i 3 2 4 8 0 1 “ ( 2 3 ) 式中:卜地层因素,f ,= 1 1 4 5 8 s 10 8“(2-4) 式中:卜一电阻率增大指数,厂 鳓含水饱和度, 根据阿尔奇公式,则含油饱和度解释公式为: = 1 - s w ( 2 5 ) l g s w = o 8 7 2 8 1 9 r w - 1 2 6 8 4 1 9 0 - 0 8 7 2 8 1 9 r t + o 1 3 6 1 7 ( 2 - 6 ) 1 0 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二章油藏地质特征 式中:踟含油饱和度,厂 r 矿一地层水电阻率,q 朋 足卜一地层电阻率,q 脚 采用本油田相同层位水分析资料,总矿化度一般在1 1 4 4 8 , 一1 4 0 0 0 m g 1 ,计算r w 为o 1 8 q m 。 ( 2 ) 储层物性参数解释 根据以上建立的储层参数测井解释模式,对大古6 7 块各井进行测井解释,并逐井、 逐层统计,绘制了主力层参数等值图( 附图1 1 4 1 3 4 ) ,为储层非均质性研究及储量计算 提供基础。 2 3 3 沉积相研究 ( 1 ) 区域沉积环境 从前人研究结果来看,石炭世末期海水完全退出,二叠世早期为湖泊- 沼泽相( 山西 组煤层发育) ,下石盒子组沉积时期,气候逐渐转为干旱,湖盆逐渐萎缩,普遍发育了半 干旱气候条件下河流相沉积的砂泥岩互层。二叠世沉积末期,由于海西运动的影响,上石 盒子组以上地层普遍遭受剥蚀。 ( 2 ) 沉积特征 通过大古6 7 井、大6 7 1 井二口井的岩性、电性及砂体形态等多方面研究,石盒子组 具有如下沉积特征: 1 ) 下石盒子组 岩性特征:砂泥岩互层。砂岩岩性为浅灰色、灰黑色含砾细砂岩。泥岩为浅灰色泥岩、 黑色碳质泥岩。砂岩中石英含量在4 3 ,长石在2 6 ,岩屑在3 1 ,矿物成熟度低。 结构及构造特征:粒度较粗,一般在0 2 5 1 o m m 之间,碎屑颗粒多呈次棱角状或次 圆状,分选中等差,因此,结构成熟度低。 生物化石及其它含有物:浅灰色泥岩中含有较多的黄铁矿晶体。 韵律性及电性特征:下石盒子组缺乏取心资料,不能从岩心上确定韵律性。从测井曲 线看,自然电位曲线多呈“箱型”、“钟型”。 砂体形态:砂体多呈“朵状”、“席状”。 通过以上的分析,认为下石盒子组时主要为湖相沉积,黑色碳质泥岩为滨岸沼泽相( 附 图1 3 5 ) ,砂岩为三角洲砂体。 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油藏地质特征 2 ) 上石盒子组 岩性特征:砂泥岩互层。砂岩岩性为浅灰色、黄褐色含砾砂岩、细砂岩。泥岩为浅灰 色、紫红色泥岩。砂岩中石英含量在5 3 8 ,长石1 7 5 ,岩屑在2 8 7 ,矿物成熟度低。 结构及构造特征:粒度较粗,一般在0 2 5 i o m m 之间,碎屑颗粒多呈次棱角状或次 圆状,分选中等好,因此,结构成熟度低。 生物化石及其它含有物:生物化石少,有钙质团块。 韵律性及电性特征:岩心观察,砂岩以正韵律为主。从测井曲线看,自然电位曲线多 呈“箱型”、“钟型”。 砂体形态:砂体多呈“条带状”、“席状”。 通过以上的分析,认为上石盒子组时为河流相沉积,砂体为曲流河砂体( 附图 1 3 6 1 3 8 ) 。 ( 3 ) 沉积微相平面展布 根据曲流河沉积相模式、沉积相电性模式,对主力层逐井划分沉积微相,绘制沉积微 相平面图( 附图1 4 啦! 4 5 ) 。从图中可以看出,各微相呈“条带状”、“席状”分布。 2 3 4 储层非均质性 ( 1 ) 层内非均质性 1 ) 层内韵律性 大古6 7 块层内韵律可分为正韵律、反韵律、均质段等类型,正韵律7 9 6 ,反韵律 1 6 2 ,复合韵律8 2 ,即以正韵律为主。 2 ) 夹层的分布 大古6 7 块夹层岩性主要是泥岩或钙质泥岩,对流体的流动起着不渗透或极低渗透作 用,影响着垂直和水平方向上渗透率的变化。通过对研究单元夹层统计发现,各小层内部 夹层数频率一般在0 2 1 , 4 ) 4 5 个m 之间,平均0 3 4 个m :夹层厚度一般在0 3 0 6 m 。 ( 2 ) 平面非均质性 1 ) 砂体几何形态 砂体几何形态是砂体各向大小的相对反映,开发地质描述砂体几何形态一般以长宽比 分类命名。 席状砂体:长宽比近于1 :l ,宽厚比 1 0 0 0 ; 土豆状:长宽比 1 0 0 ; 1 2 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二章油藏地质特征 条带状:3 :l 2 0 :1 ,宽厚比 3 0 ; 从沉积微相平面图上( 附图1 4 0 1 _ 4 5 ) 上可以看出,主力层段的砂体长宽比一般为3 : l 且小于2 0 :1 或l :1 ,按照以上标准,属于多属于条带状砂体、席状砂体。 2 ) 储层参数的平面变化 孔隙度孔隙度变化较小。如万山段一砂层组3 小层,边滩微相孔隙度一般在1 2 3 2 3 8 ,平均1 6 7 ;天然堤微相孔隙度一般在3 1 6 5 ,平均1 0 5 ( 表2 - 5 ) 。 渗透率渗透率变化较大,低至o 8 1 0 。3 t t m 2 ,高达7 0 x 1 0 。1 1 m 2 ,而且不同微相非 均质性不同。如万山段一砂层组3 小层,边滩微相渗透率在1 5 , - 6 6 8 1 0 0pm 2 ,平均1 4 1 x1 0 。1 1m 2 ;天然堤微相渗透率相对较低,一般在o 8 - - 6 1 1 0 。l am 2 ,平均2 2 x1 0 。l , tm 2 。 表2 - 5大古6 7 块分相带储层参数统计统计表 时边滩河道 砂 小 间 孔隙度 渗透率l o m 2孔隙度渗透率1 0 3 u m 2 组段层 层 萱 组 一 最小 最大 平均 最小最大平均最小最大平均最小最大 平均 兀 26 8 1 9 9 1 3 5 o 81 8 7 3 4 上 1 31 2 3 2 3 81 6 71 56 6 81 9 91 8 7 石 万 47 91 7 71 3 30 89 12 81 1 71 3 61 2 81 32 41 8 盒山 5 7 41 61 2 5o 85 i2 31 1 71 4 61 3 61 33 22 5 子 段 2 35 7 1 61 1 1 0 8 5 11 63 52 3 81 0 8o 82 81 1 组 28 31 4 1 1 1 3 0 8 2 81 4 3 313 51 2 38 9o 81 50 96 41 4 61 0 90 83 21 6 时是:然堤 废弃河道 砂 小间 孔隙度渗透率1 0 - 3 u m 2孔隙度 渗透率1 0 。u m 2 组段 层 组 层 苴 一 最小 最大 平均 最小最大平均最小最大平均最小最大平均 兀 2 9 3 1 0 7l o0 80 9 10 9 上 1 33 1 6 51 0 5o 86 12 21 4 1 2 8 石万 41 0 l l 1 0 5l 1 51 3 盒山57 41 31 1 10 8 1 9 1 4 子段 23 组 26 91 2 2 1 0 3 o 8 1 51 14 91 2 37 9o 81 50 9 3 318 6 0 8 ( 3 ) 层间非均质性 1 ) 隔层的分布特征 总的来说,隔层比较稳定,一般5 - 1 0 m ,砂层组之间的隔层较大,平均隔层达8 0 m 。 隔层最稳定的是万山段1 1 - 1 2 、1 乙1 3 、1 - 2 、2 1 2 2 、2 2 2 3 、3 3 q 4 ( 表2 6 ) 。 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二章油藏地质特征 表2 - 6大古6 7 块隔层厚度统计统计表 隔层厚度( m ) 组段砂层组小层 最小最大平均 125 51 6 59 9 23o1 2 85 7 l3401 05 7 4 5o1 45 9 56o1 68 2 1 - 221 6 28 2 上石盒 万山段 l24 51 27 2 子组 2 23l1 3 57 8 34 o 1 1 4 6 4 2 3o1 6 57 9 12o1 77 7 32 3 o2 0 1 0 8 341 51 6 57 1 3 p 1 01 6 8 8 5 上石盒 l2o1 6 59 23o1 45 6 子组 3401 2 55 7 2 ) 各小层储层参数差异 根据测井解释的结果,统计各小层储层参数( 表2 7 ) 。从表中可以看出,自下而上储 表2 7大古块储层参数统计表 层位砂层厚度有效厚度孔隙度渗透率 组段砂层组小层时间单元 mm 1 0 3 p i l l 2 l6 451 4 43 9 2 l l 7 61 2 93 5 36 76 71 51 0 2 l 41 0 36 41 2 83 56 33 91 2 46 8 64 73 41 2 12 6 万 14 72 61 1 82 3 上石盒子组山 25 33 99 4l 段 2 36 93 11 1 15 1 43 92 41 0 1 4 l4 52 59 8 1 2 27 449 51 2 3 3l8 14 78 9 1 1 324 62 79l 44 52 38 40 9 l1 0 23 89 31 3 284l o 52 下石盒子组 37 31 3l o 21 3 47 53 4 7 6 1 1 1 4 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油藏地质特征 层物性逐渐变好,孔隙度7 6 1 5 ,渗透率0 9 x1 0 。3 u r n 2 1 0 2 x1 0 3 u m 2 。 ( 4 ) 微观储层特征 1 ) 储层岩矿特征 岩石成分 碎屑组分大古6 7 块大6 7 1 井做铸体薄片分析,根据碎屑组分,目的层为长石质岩 屑砂岩。下石盒子组岩屑含量3 1 ,长石2 6 ,石英4 3 。上石盒子组岩屑含量2 8 7 , 长石1 7 5 ,石英5 3 8 ,岩屑中燧石占2 ( 表2 8 ) 。 表2 - 8 大古6 7 块储层碎屑组分统计表 石英长石岩屑燧石 组 段砂层组小层 岩性 l56 553 05岩屑砂岩 1 65 0 2 32 7l 长石质岩屑砂岩 上石盒子组万山段 l66 01 32 72 长石质岩屑砂岩 334 02 93 1长石质岩屑砂岩 平均 5 3 81 7 52 8 7 2 长石质岩屑砂岩 下石盒子组 4 32 63 l 长石质岩屑砂岩 填隙物填隙物主要由泥质和碳酸盐组成。下石盒子组泥质含量8 ,碳酸盐含量2 : 上石盒子组泥质含量8 8 ,碳酸盐含量2 8 ( 表2 9 ) 。 表2 - 9 大古6 7 块储层填隙物统计表 伊蒙 组段砂层组小层伊蒙间层伊利石高岭石绿泥石 间层比 161 31 27 l 42 0 上石盒子 161 428 04 1 5 组 万山段 3 3 l o18 361 5 平均 1 2 3 5 7 84 71 6 7 下石盒子 496 02 72 5 组 其中,粘土矿物成分主要以高岭石为主。下石盒子组高岭石6 0 ,伊利石9 ,绿泥 石2 7 ,伊蒙间层4 ;上石盒子组高岭石7 8 ,伊利石5 ,绿泥石4 7 ,伊蒙间层 1 2 3 ( 表2 - 1 0 ) 。 1 5 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二章油藏地质特征 表2 一1 0 大古6 7 块粘土矿物成分统计表 泥质碳酸盐 组段砂层组小层 158l 16 1 2 上石盒子组万山段 1684 337 6 平均 8 82 8 下石盒子组82 岩石结构 颗粒粒径一般在o 2 5 1 o m m 之间,分选性中等,磨圆度为次棱角状( 表2 1 1 ) 。 表2 - 1 1 大古6 7 块储层岩石结构统计表 粒度( m m ) 组 段 砂层组小层 分选性磨圆度 最大一般 151 3 80 2 5 1 o o 中等次棱 l6o 5 o 2 5 o 5中好次棱 上石盒子组万山段 160 8 4o 2 5 1 0 0 中次棱 3 3 3 0 8o 2 5 1 0 0差中 次棱 下石盒子组 1 1 5 o 2 5 一1 o o差中 次棱 图2 1 0 大6 7 1 井7 8 号样品,电镜x 4 0 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二章油藏地质特征 2 ) 储层成岩作用 压实作用 上古生界地层,埋藏较深,由于地层压力大,储层岩石颗粒之间呈镶嵌、凸凹接触, 颗粒定向排列( 图2 - 1 0 ) 。 胶结作用 碳酸盐、二氧化硅胶结通过铸体薄片分析,可见铁白云石、石英次生加大,形成胶 结( 图2 1 1 、2 1 2 ) 。 图2 1 1 大6 7 1 井7 8 号样品,单偏光x 1 0 0 图2 1 2 大6 7 1 井3 4 号样品,单偏光 1 7 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油藏地质特征 溶蚀长石溶蚀成溶蚀成蜂窝状、灵柩状( 图2 1 3 ) 图2 一1 3 大6 7 1 井5 8 号样品,电镜x 5 0 8 粘土矿物胶结孔隙中见白生高岭石、伊利石、绿泥石( 图2 1 4 、2 1 5 ) 。 图2 1 4 大6 7 1 井7 8 号样品,电镜x 6 0 0 1 8 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油藏地质特征 闰2 - 1 5 大6 7 1 井9 0 号样品,电镜x 1 5 0 0 3 ) 微观孔隙结构 孔隙类型 由于储层受强烈的成岩作用的影响,储层的原生孔隙几乎消失( 图2 - 1 0 ) ,储层孔隙 主要为溶蚀作用产生的次生孔隙( 图2 1 3 ) 。 在薄片及电镜观察中未见裂缝、微裂缝,但在岩心观察中见裂缝。裂缝为共轭裂缝或 图2 - 1 6 大6 7 1 井岩心照片孔喉结构特征 1 9 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油藏地质特征 单一高角度裂缝,宽度一般0 5 2 0 m m 。裂缝多为铁白云石或方解石脉充填,但也有 开启裂缝,开启裂缝含油。裂缝发育处岩性为泥质粉砂岩,储层物性较好的砂岩中未见裂 缝( 图2 1 6 ) 。 孔隙结构特征 统计大古6 7 井、大6 7 1 井2 口井的2 7 块样品的压汞资料分析数据( 附表1 1 ) ,其 孔喉结构具有如下特征: 孔喉小 通过大古6 7 、大6 7 1 两口井2 7 块样品的分析结果表明,平均孔喉半径分布范围 0 3 3 8 2 9 4 5 1 u n ,平均o 8 0 7 1 1 x m :最大孔喉半径分布范围1 4 0 5 1 6 6 8 2 p , m ,平均3 4 5 6 8 1 u r t 。 孔喉分选性差 孔喉均质系数分布范围o 1 6 7 - - - 0 4 2 7 ,平均0 2 8 0 2 :孔喉变异系数分布范围o 7 6 2 1 3 1 9 , 平均0 9 2 4 3 。 不同相带孔喉结构存在差异 河道边滩沉积孔喉较大,毛管压力曲线较平坦,堤岸沉积则反之( 图2 - 1 7 ) 。 边滩沉积最大孔喉半径3 5 8 4 0 1 u n ,平均孔喉半径o 8 3 9 5 p m :堤岸沉积最大孔喉半径 1 8 6 6 5 1 j m ,平均孔喉半径0 4 0 3 1 j , m 。 p c ( m p a ) 0 0 0 1 8 04 02 0 s h g ( ) 图2 1 7 大古6 7 井毛管压力曲线图 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油藏地质特征 4 ) 储层低孔、低渗形成机理宏观储层物性分析表明,目的层为储层低孔、低渗储层。 通过微观储层研究,找到了储层低孔、低渗的原因: 由于目的层埋藏深,受高温、高压的影响,储层成岩作用强烈,产生以下两方面影响: 由于高温、高压,原生孔隙几乎消失,孔隙主要为溶蚀作用产生的次生孔隙,因 而孔隙度低; 孔喉半径小,孔喉分选性差,粘土矿物堵塞孔喉,因而渗透率低。 ( 5 ) 储层敏感性 大古6 7 、大6 7 1 井2 口井做储层敏感性分析,分析结果表明: 速敏性( 附图2 - 1 ) 流速 2 8 2 m d ,渗透率比值下降6 0 7 0 ,为中等速敏。 水敏性( 附图2 2 ) 注入水由标准盐水变为蒸馏水,渗透率比值下降1 0 ,为弱水敏。 盐敏性( 附图2 - 3 ) 注入水矿化度 2 2 0 a s m 。按照以上标准,划分了大古6 7 块有效厚度,并按砂层组绘制了 有效厚度等值图( 附图1 6 7 一i 7 2 ) 。 以油砂体为基本计算单位,统计有效厚度,按面积加权平均法求取其平均值,取值范 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二章油藏地质特征 围0 8 1 0 o m 。 ( 3 ) 有效孔隙度 根据测井解释的结果,以小层为基本计算单位,按有效厚度加权平均法求取其平均值, 取值范围7 6 1 1 5 。 ( 4 ) 含油饱和度:根据测井解释的结果,以小层为基本计算单位,加权平均法求取 其平均值,取值范围4 8 1 娟9 o 。 ( 5 ) 地面原油密度:将试油资料分层位统计,计算平均值作为储量计算选值 0 8 7 9 2 9 c m 3 ,取值0 8 7 9 9 e m 3 ; ( 6 ) 原油体积系数:根据大6 7 1 井高压物性分析体积系数1 1 9 9 ,取值1 1 9 9 。 ( 7 ) 计算结果 纵向以小层、平面以油砂体为计算单元,利用容积法计算石油地质储量。大古6 7 块 含油面积2 5 k m 2 ,碾平有效厚度2 9 8 m ,石油地质储量3 6 4 x1 0 t ( 表2 - 1 2 ) 。 ( 8 ) 储量综合评价 按储量、储量丰度、千米井深稳定日产量、埋深等参数等储量进行综合评价: 储量丰度:1 4 4 8x1 0 4 t k m 2 千米并深稳定日产油:6 t t k m d 油藏埋深:2 7 0 0 3 2 0 0 m 孔隙度:7 3 1 6 3 渗透率:0 9 1 7 1x1 0 - 3i im 2 因此,该油藏为小型、中丰度、中产、中深层、低孔、 低渗断块油藏。 2 4 5 小层综合评价 根据大古6 7 块的实际情况,确定小层评价标准: i 类小层:储量耋5 0 x 1 0 4 t i i 类小层:2 0 x 1 0 4 t 一 储量 l o 2 15 9 1 6 2 1 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五章开发状况分析及主要开发矛盾 5 2 2 井网完善性分析 ( 1 ) 井网不完善,注采对应率低 目前大古6 7 块开井1 7 口,油井1 2 口,水井5 口,动态注采井数比1 :2 4 ,造成部分 油井与注水井不对应,出现只采不注和只注不采现象现象,只采不注占3 3 ,同时由于动 态井网不完善,注采对应率低,注采对应率为6 7 ,其中一向对应率5 3 ,二向对应率 1 1 ,无三向对应,注采对应率较低。 ( 2 ) 注采对应油井见效率低 大古6 7 块目前有6 个注采井组,见效井组有3 个,见效井有5 口,见效率仅为3 3 , 见效时间在7 个月以上。 分析油井见效率低的原因,一是原井网根据以前构造部署,本次调整进行了构造的精 细解释,构造有部分变化,从而造成许多油水井由于断层封隔注采不对应。例如大8 1 2 井在原构造情况下由大8 1 3 1 1 井注水,但在本次构造精细解释后,被断层阻挡,从而造 成注采不对应而见不到注水效果。 二是对应程度较好的部分井仍未见到注水效果,而即使是注采见效井随着注采时间的 延长,注水效果也逐渐变差。分析认为:主要因素是注采井距大,统计大古6 7 块注采井 距,均在3 0 0 米以上,最大达到4 2 9 米,而该块储层物性差,很多井区渗透率只有lx1 0 3 t t m 2 左右,这样,在大井距情况下油水井问难以建立有效驱替压差,能量不能及时传导,造成 水井憋压严重,而对应油井也因此见不到注水效果。 例如大8 1 1 7 井组,该井组位于大古6 7 块的中部,生产层位为万山段3 砂层组和奎 山段1 砂层组,构造位置处于由北部向南部抬高的斜坡上,储层发育厚,物性相对较好。 井组含油面积o 3 6 k i n 2 ,万山段3 砂组油层厚度1 6 2 m ,地质储量7 0 8 x l o h ,奎山段l 砂 组油层厚度1 2 5 m ,地质储量2 7 a x l 0 4 t 。井组包括3 口油井:大8 ,1 0 6 ,大8 1 0 8 ,大8 1 1 - 9 ; 1 口水井:大8 1 1 7 井。2 0 0 0 年3 月大8 1 1 7 井转注,初期油压2 8 m p a ,日注能力6 6 m 3 d , 注水能力较好,目前油压3 0 2 m p a ,日注能力2 0n 1 3 d ,累计注水4 x 1 0 4 m 3 。 大8 1 0 6 井:该井距大8 一1 1 - 7 井3 3 7 m 。2 0 0 0 年2 月压裂投产,初期日产油1 3 f f d , 含水2 9 4 ,地层压力2 5 3 6 m p a ,水井滞后1 个月注水,注水后7 个月见效,注水见效前, 产液量和产油量一直递减,平均月递减率达到6 ,注水见效后,产液量和产油量不再下 降,液量较为平稳的维持在1 0 m 3 d 以上,而油量也一直稳定在5 1 0 t d ,含水逐渐上升, 由5 6 上升到6 7 6 。地层压力比投产初期略有下降,2 0 0 0 年地层压力为2 5 3 6 m p a ,生 4 l 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第五章开发状况分析及主要开发矛盾 产5 年,2 0 0 5 年0 3 月为2 4 6 2 m p a ,平均年压降为o 1 5 m p a 。 大8 1 0 8 井:该井距大8 1 1 7 井2 7 7 m 。1 9 9 9 年9 月压裂投产,初期日产油1 8 9 t d , 含水2 9 8 ,水井滞后6 个月注水,注水后1 1 个月见效,注水见效前,产液量和产油量 一直递减,平均月递减率为9 3 ,注水见效后,初期产油量一直较为稳定,稳定在5 f f d 左右,含水2 4 ,动液面由1 5 0 0 米以下上升到1 0 0 0 米以上。随着注水的进行,目前产液 量有所下降,到2 0 0 4 年1 月,日液4 5m 3 d ,日油2 f f d ,含水上升至5 6 ,目前累产油 1 1 4 1 0 4 t 。随着注采时间的延长,注水效果逐渐边差。 大8 1 1 9 井:未见到注水效果,该井距水井大8 1 1 7 井4 2 9 m 。该井1 9 9 9 年9 月投 产,初期日液7 7 3 f f d ,日油7 6 3 f f d ,含水1 3 ,为满足注水的要求2 0 0 0 年1 1 月转注, 到2 0 0 0 年8 月油压3 2 m p a ,已经注不进水,因此水井转油井,初期由于自身注入水的原 因含水较高为8 5 6 ,日液9 1 m 3 d ,日油1 3 f f d ,但随着开发时间的延长,含水逐渐降低 到3 4 ,日液4 9m 3 d ,日油3 3 f f d ,注水未见效。主要原因是注采井距较大,水驱油效 果差。 5 2 3 能量状况分析 ( 1 ) 天然能量 根据地质综合研究,以及开采动态数据分析,大古6 7 块无边底水,计算其弹性产率 为5 7 0 3x1 0 4 t m p a ,属于天然能量不足油藏。 ( 2 ) 目前能量状况 大古6 7 块自1 9 9 9 年投入开发后,地层压力下降较快。1 9 9 9 年地层压降为1 3 9 m p a , 2 0 0 0 年3 月按3 0 0 3 0 0 米五点法注采井网注水,2 0 0 0 年底压降为3 m p a ,累积注采比为 o 2 6 ,2 0 0 1 年总压降为3 9 8 m p a ,累积注采比为o 6 l ,随着累积注采比的增加,地层压力 下降开始趋缓,2 0 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