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专业论文)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研究.pdf_第1页
(政治经济学专业论文)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研究.pdf_第2页
(政治经济学专业论文)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研究.pdf_第3页
(政治经济学专业论文)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研究.pdf_第4页
(政治经济学专业论文)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豳有金鼗必簇避抒产投毒l 发静深豢次改蕈,莺有资本要“肖逡有游”良关键领壤集 中,这是当前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研究中,政府、企业与学术界的普遍共识。但是, 在鞋绫熬对国窍企堑产投毒l 瘦浚摹翡磺究残暴中,麸溪论主邀行缀深磷究熬较多,对予 理论如何指导实践、宏观政策如何服务微观操作等综合性、系统性的横纵结合研究相对 较少,曼对予霪悫嚣蠢金业皴键送行产毂制度渡革静建议与惑路,多辔在对| | 鸯毪争论, 对于许多关键性难点与问题缺乏相对统一的见解,使得现实的企业改制运作无所适从, 也削弱了磅交文散对娄萤国鸯企监产投制度改革照觋安攘导馀蠖。 本文从对“产权”与“产权制度”两个基本概念豹理解入手,围绕“国有企业产权 隶4 度改革的必要性”、“匡毒企业产权镑4 度改革蛇现状与存在同惩”、“试点国鸯企业产权 制度改革的实践”、“深化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原则、方向与建议”等四个论题依次 展开,本着成熟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宏观政府作为与微观众业作为相结合的成文原 粥,辩学术界共识毪酌理论作了重点摘录,对溺有企渡的改制实践作了重点剖析,最爝 针对当前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实际操作,明确应严格遵循的原则、指出国有企业产 权裁浚改革应颦持建立现代产权铺度的改革方向,并就诸如国企改翩翔何规范操作、鬣 套改革如何完漕、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如何构建、人力资本如何激励以及改制后企业如何 舔强管理等关键滔题,提交了合理纯建议。 与其他研究国企改革论著不同的怒,本文主要站在国企改制中的真正主角一国祷 企韭麴角度,关注国蠢金监改涮蔫、殴麓中、菠豢l 螽全过程,霪焘势耩国有企照改翻_ i 遣 程中为什么改、改什么以及怎样改三大问题,针对国企改制实践中的现实问题,从企业 乍麓受度提窭勰决霹豢,进瑟发蠢怼竣腐、褪会支持函金浚穰、整餐灏金改翻瓣呼声。 希望本文能够通过对改革理论研究成果与现实具体改制实践的结合对照分析,对当 翦国露佥避产投裁度浚孳,茏蔟是晷鬟企业如键佟为穷露提供有益麴瘸示。 关键词:圈有企嫂:产权制度改苯;改制;配套滚摹;法人治理缝梅 a b s l l 壤e l s t a t 争。戳l e d 懿据r 辩s e s 壬珏u 蘸e 毫l 搿。建p f o p o 攫yr e l 嬲。鞋s 热拄鞋至n 辫叠髓d 轮v e l ,勰蠢 t h es t a t e m nc a p i t a ls b o u l d “s o n l e t i n l e sa d v a l l c e ,s o m e t i m e sr e t r e a t ”a n dn n a i l yc e r l t 脚i z et 0 也ek e y 蠢e l d s 飘l e s e8 糙c o m m o 娃l d 铡s 耋鑫n d i n g sg e 珏e f 基l yt 。g 醛嘛fi 珏8 e a 蘸e 搬至c8 n 莲掣粒重主e e c i r d e h o w e v e r i nm ep a s tr e s e a r c hr e s u l t st ot l l ep r o p e r t yr c l a t i o n sr e f o m lo fs t a t c - o w n e d e 珏c 唧r s e ,t h e r ei sl e s sn e 取。呔a n 出y s i sb e 取娃t h em e o r y 糕鑫8 c 畦e e ,a n d 嚣em 岱猕 d i 印u t e st ot h ef o c u sa n dd i 伍c u l tq u e s t i o n si np r a c t i c e 8 0 ,e x i s t i n gt h e o 呵r c s e a hr c s u l t s f h i lt og i v ef 试lg u i d a n c et op r a c t i c i n g 。 弧i sa f t i c i ep r 。c e e d s 谢mm et w op i e c e so f b a s i cc o n c e p t i o n :p m p e r 哆r i g h ta n dp m p e r t y r e l a t i o n s s e q u e 嘶a l l y ,c u r r e n ts i t u a t i o n a n de x i s t n gp r o b l e m so f 搬er c f o r mo fm e s t a t e - o 黼de 赫t 。诤矗s 。a f ea n a l y s e d 瑁b 黼,f o u r f o 】mi n s t a n c e sa 糟钮m m e r a t e d l a s t l y ,t h i s a n i c l ep u tf 0 m d sm ec o n d u c t i v es u g g e s t i o nt ot l l ep r i n c i p l e ,d i r e c t i o 锄dc o u n t e r n l e a s i l r e o f 也。舯p e r 留羚l 采i o n s 糙岛蕊o f s 拯耙- o w n e d e n t e r p f i s e f 如m t w o 越g l e so f 鲁o v e r n m e n 主a n d e n t e r p r i s e 王差。洋囊a tt 瓤s 持x e 秘。爨醯氇ek 猿懿s 峪s | i 。扭幻氆。p r c 辩挂脚p e r 够r 。 越i o n so f s t a t e - o w n e de n 悖r p r i s e ,e s p e c i a u yt ot ks t 8 t e o w r 刚e n t e r p r i s e s 埘n i l i n gt h ea s s a u l to fm i s f e f o f 撙 k 垮w o 砖s :囊蹴一o w 整e 琏e 疵蟛s e ;& p 姊脚融l 盛i r 幽燃;r e 奴数姆s t 凇; c o o r d i n a t e dr e f b 咖;c o i p o r a t eg o v e r n a n c es t n l c t w e i i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 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 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东 北师范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 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 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j 歪】丝日期: 哪b tz 、l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东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 规定,即:东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 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东北师范大学可 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 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i 塑! 丝指导教师签名 日 期:暄翌! 盈蛰t 1 日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熙 电话: 1 2 2 z 邮编: 1 3 q q l 2 引言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有企业改革经历了2 0 多年的风雨历程,经济体制改革 和经济增长不断取得新的进展但同时国有企业面临的形势却变得更加严峻:国有企业 负债逐年递增,亏损严重,低效率状况普遍存在,前景令人堪忧。我们碰到了一个绕不 过去的f u j 题,就是如何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国有资源的利用效率。 改革实践证明:国有企业改革已走到了深化改革的关口,而深化改革的关键是产权制度 改革实践证明:国有企业改革已走到了深化改革的关口,而深化改革的关键是产权制度 的改革。 一、国有企业进行产权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 一) 二个重要概念的理解 1 什么是产权 “产权”,是我国经济学界在研究西方产权经济学时引进的一个概念,而产权及其制 度分析则是西方经济学分析的一个重要内容。一般认为,在现代产权经济学开山鼻祖一 一美国经济学家罗纳德科斯于1 9 6 0 年在社会成本问题中,提出著名的“交易费 用”概念之后,现代产权理论得以正式确立。 在对产权概念的理解上,西方经济学界一直是众说纷纭,不同的学者分别从不同的 角度赋予它不同的含义,存在很大的分歧,而这种分歧不仅体现在对产权内涵认识上的 差异,在使用上也极其混乱。下面就简要列举几例由西方学者提出的比较权威的定义: 著名产权经济学家阿尔钦在新帕格尔雷夫经济学大辞典中把产权定义为:“产 权是一种通过社会强制而实现的对某种经济物品的多种用途进行选择的权利”。 美国经济学家科斯在现代产权理论的经典论文中,把产权定义为“财产所有者的行 为权利,即可以做什么和不可以做什么的权利。”“1 产权经济学家德姆塞茨是从外部性的角度来定义产权的,且更强调产权的功能和作 用。他认为“产权是一种社会工具,其重要性来自以下事实:产权帮助人形成那些当他 与他人打交道时能够合理持有的预期。这种预期通过法律、习俗以及社会道德等等表达 出来。”因此,“产权具体规定了如何使人们受益,如何使之受损,以及为调整人们的行 为,谁必须对谁支付费用。”口1 菲吕博腾和配杰威齐在综述现代产权理论时,则认为“产权不是指人与物之间的关 系,而是指由物的存在及关于它们的使用所引起的人们之间相互认可的行为关系。 它是一系列用来确定每个人相对于稀缺资源使用时的地位的经济和社会关系。”“1 综合西方经济学界对产权内涵的理解,可以归纳为以下五种代表性的观点:一是将 产权等同于所有制,认为产权与所有制是相同一致的;二是将产权等同于所有权,认为 由于资源的稀缺才出现了产权的概念;三是认为产权是一组权利,是财产的各种权利, 包括使用权、收益权和处鼍权;四是将产权视为一种制度规则,认为它一方面是国家强 制的法权,另一方面又是市场运行本身固有的权利;五是认为产权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 社会关系,是一种行为规则。”1 值得特殊一提的是马克思关于产权思想的阐述。马克思的产权思想是与他的与所有 制分析相联系的所有权思想。他关于产权权能分离性的剖析,在现代产权理论中具有极 为重要的地位。其中心思想在于:产权权能的分离可以分为两种类型,是资本的法律 所有权与经济所有权的分离;二是资本职能与管理、监督职能的分离。 在我国,“产权”一词的使用也较为混乱,至今尚未形成业界统一的共识。与西方 2 关于产权内涵的诠释相比,一直以来的主流观点倾向于把产权等同于所有权,即把产权 视为关于财产的权利,并进一步将其归结为所有权。而近年来,关于“产权有别于所有 权,但产权范围要比所有权界限更宽泛,把所有权定义为资产的排他性隶属权利,其所 主张的产权就是指包括终极性财产权即静态所有权和中介性财产权即动态的财产权 在内的财产权利”的新见解,在我国的经济学界受到了广泛的关注与重视。此外,还有 认为产权是所有权运动体系中特定条件下的一组权利;产权是从财产所有权派生出来 的,认为产权可分为原始产权( 财产所有权) 和派生产权( 对经营性资产所享有的资产 运用的财产权益) 等观点。 尽管国内外、中西方学者对产权的内涵有着千差万别的理解,本文在对我国国有企 业的产权制度改革研究中所涉及的产权概念,相对倾向于这样的界定:“产权就是对财 产所拥有的权利,产权所指的权利不仅包括财产的所有权,还包括对财产的占有权、支 配权和使用权。所以,产权是与财产有关的一系列权利。从本质上看,产权反映人们在 经济活动中围绕财产所形成的一系列经济权利关系。州们而企业产权是指企业内部产权 结构的安排,强调的是存在于企业董事、经理、股东与职工之间的市场化的契约关系。 2 什么是产权制度 理解了产权,自然就要引申到对产权制度的理解。“产权制度,就是国家为调整与 财产有关的经济权利关系所做出的一系列制度性规定。”它是指在各产权主体之间对 产权关系和产权运营规则所做出的一种制度安排,它是在财产所有权的基础上,对各产 权主体在财产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等各项权能上所形成的责、权、利相互关系的法 律制度和习惯性规则安排。产权制度的最主要功能在于实现降低交易费用、提高经济运 行效率和促进经济增长的三大目标。 ( 二) 国有企业进行产权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国有资产是发展壮大国有经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国有企业 更是国民经济的坚强支柱。搞好国有企业,增强国有企业的活力和竞争力,对发挥我国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具有关键性的 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直把国有企业改革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在不同的 改革阶段先后选择了多种企业改革的思路。从扩权试点与利润留成制度、推行厂长负责 制,到实行两步利改税、推广承包经营责任制,再到试行股份制、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等, 国有企业改革迈出了很大的步伐,也取得了卓著的改革成就。但是,由于各项改革措施 的不配套,相应的法律制度还未建立和不完善,国有企业的改革尚未取得实质性的进展。 部分国有企业甚至出现了效益差、亏损增加和负债不断攀高的恶性循环。国有企业进行 产权制度层次的深度改革成为必要与必然。 l 传统国有企业产权制度的缺陷 一是权责不清的国家所有权委托代理关系。国有企业资产为国家所有,国家与企业 之间是委托代理关系,国家对国有企业资产享有所有权,而企业对国有资产享有经营权。 但事实上,国有企业中的国有资产只是笼统地为国家所有,理应由“国家”这个虚位主 体行使的所有者职能,分散在中央与地方,以及地方的各级政府部门身上,企业名义上 受国家的管理,但由于程度不同的政出多门、交叉管理现象的存在,企业要么无所适从, 要么实质上处于无人负责的状态,国家对国有资产的所有权形成事实上的“谁都是所有 者,谁又都不对企业负责”的权责不清状态。此外,各级政府部门受其政治目标的影响, 对国有企业的管理往往都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国有企业资产的所有者,同时又是社会的 经济行政管理者,最终导致国家对国有资产在经济意义上的所有者身份日渐模糊,国家 股东缺位,产权约束弱化,国家与国有企业之间本应明确简单的委托代理关系,变得似 是而非。在此种状况下,失去所有权监督管理的国有企业运营,其行为上必将出现更大 的不确定性和随意性,经营风险也随之而递增。 二是企业经济地位的行政化。传统国有企业基本不具备自己的独立财产,它不是一 个独立的经济实体,而是一个只进行成本核算的基层生产单位。企业既不负盈也不负亏, 国家对国有企业在事实上承担着无限责任。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作为经济人所追求的 经济理性目标利润最大化受到人为的限制与遏制,必将导致国有企业事实上的非企 业化运作,企业行为目标和运行功能紊乱,效率低下,企业生产缺乏主动性和创造性, 对市场的反应迟缓。此外,我国许多大中型企业至今仍实际承担着诸如办学校、医院、 幼儿【围等应由政府或社会承担的职能,国有企业经营目标社会化现象仍很严重。失去利 润最大化的动力刺激,又背负“企业办社会”的沉重包袱,传统产权制度下的国有企业 缺乏成长动力、竞争力低下可想而知。 三是国有产权的不可流动。国有企业的所有权归国家,管理权却归属地方政府或不 同的部门,国有企业事实上被条块分割为不同利益主体的辖区。但恰恰因为谁都对企业 说了算,也即意味着其实没有任何一个机构可以承负起决定企业运营的责任。出于防止 国有资产流失的考虑,国有资产只能不与其他所有制资本相互融通,国有资本流动重组 遭遇巨大障碍,使得国有企业无论进入或退出某一市场都变得异常敏感,国有资本难以 实现动态优化配置,国有企业难有自创生机的可能。 传统国有企业产权制度存在的以上缺陷,使得国有企业出现了“有生无死”,都能 “长命百岁”,但资产运作效率明显不高的保守局面,而制度缺陷的不断沉淀和积累, 只会更快的削弱国有企业的竞争力,加大国有企业再次恢复生机的难度,国有企业迫切 需要进行触及产权制度的深层次改革。 2 政府职能转变对国有企业的历史使命提出了新的要求滞1 随着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国有企业往同一统江山的不可替代地位已经不复存 在。外资企业和民营企业在更多领域地大举进入,国有资本独占各个行业和领域并受到 政府保护的局面已经消失。而此时,在追求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大环境下,政府开始重 新定位其行政角色,职能重点也开始转向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因此对那些日益丧 失竞争力的国有企业,政府已经无法再沿用传统的方式和手段进行挽救,国有企业中的 债务问题、富余人员问题和企业办社会问题纷纷暴露,国有企业无法再依靠政府的行政 力量施救,只能在市场经济的运行环境下,通过产权制度的深层次改革,利用政府在宏 观层面上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配套改革的契机,展开积极的自救。 3 优化资源配置的要求 资源流动永远具有趋利性,在积极探索国有经济退出机制和国有企业进行产权制度 改革的同时,对一些负担过重、长期亏损、已失去生存能力的“老大难”企业,通过实 旖破产和重组有效资产,妥善分流安置职工,可以使企业的存量资产得到更为有效地利 用,流向更有发展潜力的领域,从而实现国有资源的优化配置,能够促进国有经济整体 运营效率的提高,培养发展起一批重现生机活力的国有企业。 4 中国入世对国有企业深化产权制度改革的要求 在中国入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我国的国有企业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活力 弱、效率低、效益差和对国际惯例缺乏了解的问题,企业自身缺乏求新求变的动力,企 业发展所必须的战略意识、竞争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不高。与国际跨国公司相比,我国 的大型企业在管理、营销、技术开发、产品创新、人力资源等方面仍存在明显的差距。 尤其再让国有企业背负着沉重的包袱来和外国投资企业甚至跨国企业集团竞争,显然力 不从心。国有企业要想在开放的市场经济大潮中摆脱困境,力争上游,就得具有与外资 企业相当的甚至是略胜一筹的竞争优势,而这种竞争优势首先要求我国的国有企业要重 视企业制度效率的提高,要求国有企业必须进行产权制度、劳动用工制度、利益分配制 度等方面的制度创新,形成自身的竞争优势。 二、国有企业进行产权制度改革的现状与存在问题 ( 一) 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取得的成果 我国当前的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主要取得五方面的明显进展: 一是从全国看,在净资产占全国国有企业6 6 9 的2 9 0 3 家国有及国有控股大型骨 干企业中,已有1 4 6 4 家改制为多元股东的公司制企业,改制面达5 0 4 。中小企业改 制面达到8 5 以上: 二是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成效显著。近年来,国有中小企业通过多种形式普遍进 行了改制,其中县级已基本改完,地市级改制面8 0 至9 0 ; 三是困难企业关闭破产退出市场工作取得进展。到目前为止,经国务院批准,全国 共安排政策性关闭破产项目3 3 7 7 户,涉及银行呆坏帐准备金2 2 3 8 亿元,涉及安置职工 6 2 0 万人,消除企业亏损1 3 4 0 亿元; 四是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和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等工作正在积极推进。截至2 0 0 4 年9 月,各地实施主辅分离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有7 7 5 个,设立改制企业2 6 3 9 户,职工 7 0 8 万人; 五是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效果开始显现。从1 9 9 8 年到2 0 0 3 年,国企及国有 控股工商企业户数从2 3 8 万户减到1 5 万户,减少了4 0 ;职工人数从7 8 0 4 8 万人减少 到4 3 1 1 2 万人,实现利润从2 1 3 7 亿元提高到4 9 5 1 2 亿元,增长了2 2 2 倍。 ( 二) 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存在的问题 1 观念落后 “生是国企人,死是国企鬼”的消极改革观念。国有企业职工人数众多,改制涉及 到他们的切身利益。改制过程中,职工非常恐慌,既怕失掉“国有”身份,从此失去保 障,又怕收购企业不给安置费,日后生计没有着落。这种消极改革的观念存在于相当一 部分国企职工的意识当中,而职工也多是采取消极抵制的态度来正面抗拒企业的产权制 度改革工作,或是通过频繁地上访、写匿名信等非正式方式来阻碍企业的改制进程。职 工的这种观念有其合乎情理的一面,需要企业耐心地加以疏导,并提供切实可行、保护 职工权益的安置方案来取得职工对企业改制的支持。 “出售国有企业就是将国企私有化,是甩包袱,是最后的晚餐”的短视、投机改革 观念。某些地方在对国有企业进行产权制度改革时,流于形式,采取“一刀切”、“一破 了之”或“一卖了之”的做法;有的地方改制只是为了“甩包袱”,并没有达到资源配 置的目的;有的地方只注重眼前利益,对企业的各种历史包袱和企业今后的发展问题不 关心;有的企业在改制中,将国有资产视为“唐僧肉”以牺牲国有利益作为改革代价, 求得个人利益的满足。这种观念常出现在部分改制企业的决策层,无论对国家、对企业 职工来讲,都遗害无穷。 “等、靠、要”畏难改革观念。有的企业经营者改革意识不强,畏难情绪突出,“等、 靠、要”思想严重,对改革难下决心,患得患失,左顾右盼,谈改革首先向政府摆“困 难”、要“政策”,否则就死守摊子,拒不改制。这种观念也比较有代表性,国有企业的 产权制度改革是一项复杂艰巨的工程,不容置疑,但不能因为难就畏首畏脚,前怕狼后 怕虎,怕改了还不如不改。一些企业的管理高层,甚至更多考虑到的是个人的政治前途, 宁愿死守旧摊子,不求有功但求无过,而完全置企业发展和广大职工的切身利益于不顾。 国有企业的改制需要的是企业在确定改制方案前对企业改制前后做通盘考虑,如果的确 是时机不到,可以先行解决困难,为日后改制工作扫清障碍;如果是非改不可,就应痛 下决心,团结职工上下一心,依靠彻底改制为企业谋发展。 “产权制度改革万能”的盲目改革观念。有的企业认为只要产权明晰了,企业的效率 就会自动提高;一些地区不论当地企业的实际情况如何,人为制定试点改制指标,甚至实 行“拉郎配”式的试点改革。产权制度改革不是万能的,所谓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改 制工作真正取得成功,不仅仅在于改制方案设计得科学有操作性,改制工作选准时机有序 进行且不留隐患,更在于如何搞好改制后企业的全面管理,真正使企业走向新的成功。 2 改制不规范 当前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进程中存在着形式多样、渠道众多、手段各异的不规范 现象,主要表现在二个方面:一是改制的过程不够规范,财务审计不严、资产评估不实, 国有资产被低估贱卖;改制过程透明度不高,产权没有进场交易,存在暗箱操作;有些 企业通过假破产、真逃债损害债权人的利益和职工的合法权益,造成债务悬空;还有些 企业在改制过程中发生了内外勾结、隐匿转移、侵占私吞国有资产的违纪违法行为。二 是改制的推进方式有欠缺,有的改制方案没有采取多方案比较,缺乏周密考虑,改制方 式比较单一;有的地方推动改革的积极性很高,但却冒进地采用下指标、派任务、定时 限、赶进度的做法,用搞运动的方式进行产权制度改革。 3 配套改革滞后 在政企不分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国有企业承担了大量的社会保障职能,各种保障支出 在企业支出中的比例高达2 0 以上。政府将企业职工的保障责任主要交给企业承担,在对 职工实行低工资的同时,企业对职工的生老病死实际承担着保障责任。以企业为主体的保 障方式,是“企业保障”而不是社会保障。在这种制度下,职工离不开企业,企业也辞不 掉职工。企业对职工负有终身责任,而这种责权关系固化了的劳动力结构,一方面因冗员 不断增多而极大地限制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另一方面劳动力的不可流动性又成为企业改 革体制,进行结构优化调整的最大障碍。而我国传统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建国以来至改革开 放初期数十年中形成的社会保障制度,这种社会保障制度由于存在社保资金短缺、覆盖面 还不宽、保障程度比较低等明显的缺陷,越来越不适应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成为 阻碍我国国有企业改革进程的重要因素。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进程由于“企业保障”的 历史包袱和社会保障等配套改革滞后问题的存在而无法顺利推进,配套改革何时改、如何 7 改,怎么完成与历史上的“企业保障”的顺利对接,成为产权制度改革攻坚战的瓶颈。 此外,配套改革的滞后还体现在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滞后。我国的金融市场体系还 一i 够健全,资本市场规模相对较小,通过银行的问接融资比重较大,通过资本市场直接 融资的比例偏低。金融市场的不均衡发展,使金融产品单,这种市场格局必然难以满 足广大投资者对金融产品的多样化需求,造成企业融资渠道单一;同时,资本市场的产 品结构也比较单一,基本上还是以股票为主,:_ i i ;仅固定收益类证券产品比重很低,且缺 少组合投资所必需的金融衍生产品,机构投资嚣运作条件缺乏。而由于历史包袱沉重, 许多国有企业存在为数众多的离退休职工、下岗和隐性下岗的职工,企业改制必须要支 付成本,起码要支付职工转变身份补偿费用,这正是众多平日经营状况一般、积累有限 的国有企业,走到改制关口时不得不面对的现实难题。如果企业连日常的经营都难以维 持,又没有发达的资本市场赖以依靠,新的增量资金难以流入,改制资金难以落实,改 制工作何以为继? 企业改制陷入左右为难的境地。 4 改革成效不高 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不仅应关注改革过程本身,通过对各种不规范行为的制约 使改革少走弯路,少担成本;更应对改革成效问题给予足够的重视,毕竟追求积极的改 革成果才是推进改革的目标所在。但是,在我国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中无论是组织 者还是实施者,都更多地表达了对过程的关注,恰恰忽视了对改革成效的总结与分析。 当前改革成效问题主要表现在: 改制前,目的不明确,方向不明,短期行为严重,改制负成效。部分企业对自身的 发展战略缺乏研究,前进方向模糊不清,取舍难定,虽有改制愿望,却无法决定改制何 去何从,导致改制方案无从下手,或改制方案几易其稿,始终没有定论,一再延误改制 时机;部分企业匆忙改制,关键问题、细节问题未能考虑周全,遗留问题多多,造成企 业改制不如不改,甚至改成企业破产、倒闭。 表面改制、追求花架思想严重,造成改制后人马依旧、机制未变、换汤不换药,改 制无成效。一些国有企业大张旗鼓地搞了名义上的产权制度改革,建立了所谓的法人治 理结构,却依然未能摆脱内部人控制严重,董事会成员与经理层高度重合、董事会形同 虚设,国有股一股独大,“翻牌新三会”,监事会监督职能形同虚设等早期法人治理结构 构建中的弊病。实施了职工持股计划,却不问企业实际情况,对管理者应持股份贸然施 行管理者收购或搞管理者悬殊持股,对普通职工,却仅是将其应得的转变身份补偿费简 单划作股份了事,既没有考虑职工所持股份的管理问题与实际操作性问题,也没有考虑 职工股份的流动性与承继性问题,更没有考虑职工持股积极性而对职工持股数量进行科 学人本化的设计。企业改制不过是换了个名儿,改建为所谓的“股份有限公司”和“有 限责任公司”,推行了时尚流行却不一定适合本企业的管理者收购与职工持股,结果人 员照旧、制度照旧、管理照旧,企业耗费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进行的产权制度改革 失去了它原应具有的积极意义,实质上等于没有进行任何改制。 改制后,忽视了对改制后企业的加强经营管理与管理创新,改制成果得不到积极延 续,改制无持续成效。 r 三、试点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实践 ( 一) 案例分析 1 长沙通大( 集团) 公司改制实践口1 ( 1 ) 公司基本情况。长沙通大集团有限公司是2 0 0 0 年4 月由国有独资公司长沙水 泵厂改制而成的一家民营企业。长沙水泵厂创建于1 9 5 1 年,改为国有独资公司时注册 资本1 2 3 亿元,是中国生产各种水泵产品的大型骨干企业。公司有八大类泵产品,共 计4 6 个系列、5 5 3 个品种、1 9 4 1 种规格,产品技术在国内居领先水平,部分达到国际 水平,主导产品大型电站循环国内市场占有率达3 0 ,是国家1 0 0 0 户重点企业之一,全 国最大5 0 0 家机械工业企业之一、长沙市重点扶持的l o 户优势企业之一。 ( 2 ) 改制实践。公司进行产权界定和组织的主要依据是长沙市委、市政府长发 1 9 9 7 2 2 号,长沙市委、市政府长发 1 9 9 9 2 9 号,长沙市政府长政发 2 0 0 0 3 号等文件, 具体操作则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进行。 在公司资产界定上,以1 9 9 9 年末公司财务数据为基础,确立用于改制的企业净资 产为6 2 6 7 5 万元( 未含土地资产、非经营性资产、五项提留资产) 并且界定国有资产为 1 8 0 0 万元,企业集体资产4 4 6 6 8 万元。 在公司集体资产的处置上,被界定的企业集体资产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提取2 7 6 0 万元预留作为社团入股( 由工会持有) 投入通大公司。另一部分是将余下的1 7 0 0 余万元 资产作为职工购股时的配股资产,以职工个人股形式投入通大公司。量化资产遵循配送 与投资入股相挂钩原则,投资入股额由量佬额加以限定原则,以及不在通大公司投资入 股则不予配送量化股原则。集体资产通过分类分人两次量化实现配股具体到个人,投资 人股额与量化配送额比例为1 :1 5 。 在产权构成上,通过产权界定、量化集体资产、职工投资人股和配送相应的量化资 产股权,通大公司的总股本为8 5 6 7 5 万元,由国有股、社会法人股、社团股、职工个 人股组成,其中国有股占2 1 ,社会法人股占0 7 ,社团股( 由工会持有) 占3 1 3 ,职 工个人股占4 7 。 在产权运作方式上,通大公司的产权运作是通过股东会、董事会、经理人员和监事 会进行的。其运作形式和运作机制采用有限责任公司制,董事会成员席位按股份比例划 分,即国有股东选派两名董事、社会法人股东与职工个人股东选派7 名董事。 ( 3 ) 分析:长沙通大集团的改制特色在于对企业集体资产的处置和产权运作形式 的选择。在对企业集体资产的处理上,是实质上承认了职工个人对企业资产所拥有的产 权,通过将集体资产量化到个人,实现对职工工龄投入、岗位责任和多年贡献的补偿, 具有明显的人力资本性质。在产权运作形式的选择上,通大采用股份合作制与有限责任 公司制相结合,以股份合作制进行产权组织,以有限责任公司制进行产权运作,对国有 9 企业转变为民营企业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2 上海石化改制实践“” ( 1 ) 公司基本情况。中国石化上海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简称“上海石化”) 是目前中国规模最大的集油化纤塑四大类石化产品生产经营为一体、高度结合的现代化 石油化工企业之一,是中国发展现代石油化工工业的重要基地。公司总资产2 7 6 亿元, 在册职工人数3 1 万人。 ( 2 ) 改制实践。上海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在新一轮减员增效工作中,按照“主辅分 离改制分流”原则,经过对资产运作状况、人员状况和市场前景的细致调查,把公司下 属各单位需要剥离的“非主业资产”经专业机构评估后优惠卖给改制分流职工,并将一 次性发放给参加改制职工的经济补偿金和分流安置补助,全部转为他们在新建企业拥有 的股权,从而改制创立了一批面向市场、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新企业,实现了国家、 企业、职工三方面多赢。 ( 3 ) 分析:上海石化改制的特色在于按照2 0 0 2 年1 2 月3 目由国家经贸委等八大 部委联合颁布的关于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的实施办法中 所规定的“主辅分离改制分流原则”,结合企业实际,充分听取广大职工群众意见,维 护职工权益,切身为职工考虑,进行了精确的企业设计,采用“整体规划,分步实施” 的办法,坚持做到改制企业资产规模中小、专业特色强,市场前景明朗,真正做到了“企 业减员,富余职工分流不失业,离开企业不流落社会”,使改制分流职工真正找到了新 的出路。这种改革形式得到了广大职工的认同,取得了改制分流的成功。值得实施“主 辅分离改制分流”的企业借鉴。 3 活力2 8 集团改制实践“” ( 1 ) 公司基本情况。活力2 8 集团创建于1 9 5 0 年,于1 9 9 2 成立了集团公司。2 0 世纪9 0 年代初期,是这个企业的黄金时期,1 9 9 5 年全年销售洗衣粉近1 0 万吨,浓缩洗 衣粉市场占有率达到全国的8 0 ,“活力2 8 ,沙市日化”成为全国家喻户晓的广告词。 ( 2 ) 活力2 8 的三次改制。集团至今先后共经历了三次改制。第一次改制,发生在 1 9 9 6 年5 月,以上市筹资为主要目的,改制只是名义上建立了股份有限公司的体制,但 实际上公司并没有建立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企业运转一切“照旧”,仍为国家控股企 业。第二次改制,发生在2 0 0 0 年,荆州市政府一手主导了产权转让对象的选择、价格 的确定和相关政策的跟进,职工毫不知情,是明显的“拉郎配”,也直接导致企业经营 进一步大幅度滑坡。目前,企业正处于第三次改制过程中,但此次改制不涉及产权转移, 只涉及职工身份置换,而只转换职工身份,却不谈企业的资产问题,改制所需成本就无 从筹集,改制已陷入僵局。 ( 3 ) 分析:活力2 8 集团的改制实践是一个失败的案例。究其主因,在于政府在企 业改制过程中扮演了不适当的角色。政府作为出资人代表,企业改制政府是理所当然的 主要当事人之一,但政府如果单单依靠自身,很难解决在改制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 在国务院出台的关于规范国企改制的政策中,已明确政府应该从前台走向后台,让诸如 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产权交易所等中介机构走向前台,以发挥市场竞争和职工 1 0 监督两方面的能动性,从而尽量避免由于政府主导改制所引发的产权界定不清、企业转 让对象选择不合适、职工未能妥善安置等问题。 4 江苏三泰啤酒有限公司改制实践“卸 ( 1 ) 改制实录:江苏三泰啤酒厂是泰州市高港区属国有企业,经会计师事务所对 厂方资产进行的多次资产评估,协议转让价屡次更改,8 7 0 0 多万元的净资产最终以3 7 1 0 万元协议转让成交,而扣除职工以补偿金计算的等价股1 1 9 0 万元后,实际成交价格仅 为2 5 2 0 万元。即便如此,三泰啤酒公司在明里暗里享受泰州市有关改制优惠政策后, 公司管理层最终仅付出现金2 1 0 0 万元,就完成了对国有资产的置换。 ( 2 ) 分析:三泰啤酒公司在改制过程中存在着明显的不规范行为,其对国有资产 的置换,是通过协议转让而非进场交易( 即进入产权交易中心进行挂牌交易) 。而在国 企改制过程中,坚持竞价出售,场内交易国有产权的原则十分重要,如此才能保证国有 资产不在转让过程中贬值与流失。此外,三泰啤酒厂的改制方案有超过半数的职工不同 意,仍强制推行,置职工意见于不顾,也是极为不妥的行为。 ( 二) 对当前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借鉴意义 在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实践中,全国涌现出了许多代表性改错4 模式,也积累了许 多改制试点的经验与教训,如长沙通大集团改制试点、活力2 8 集团改制试点等。前述 由于篇幅原因,只列举了国有企业改制实践的两个推广案例和两个问题案例,其成功与 失败之处有典型性但并未能涵盖当前国有企业改制实践中所总结得出的全部试点经验。 下面,就结合前述案例及本人所搜集到其他所有改制实践资料,对国有企业改制实践提 几点个人粗浅的想法,希望可以对当前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提供有益的建议。 1 职工的参与和支持对改制成败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对我国国有企业而言,职工虽然不是法律上的产权代表,但也有权参与改制方案的 制定。如果企业在改制中忽视职工的权益,幻想绕开职工搞地下改制,必将导致一系列 的社会问题,企业将陷入与职工对峙、受政府检查的被动局面,改革无法收尾,最终只 会贻误企业改革的时机,丧失改革的机遇,走向改制的失败。如果企业在改制中不重视 对职工思想的疏导和持续地沟通与培训教育,而推行强制改制,那么即使企业具有良好 的改革愿望和改革前景,也将因改制积极意义得不到广大职工的理解与认同,以及改制 后职工的消极抵抗而付诸东流失去成效。因此,改制企业要重视在改制过程中始终坚持 站在企业发展的立场、维护职工利益的立场,积极展开对企业职工的教育与培训,与职 工多交流多沟通,使其理解改革的意义所在,尽可能缩短职工抵制改革的时间,形成职 工与企业“联股、联心、联命运”的共识,从而使企业改制进程得以顺畅推进。 2 要坚持国企改制程序的合理合法,规范操作 为规范国有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严防国有资产流失,国资委和相关部门相继出台 一系列重要文件,重点强调三个问题:一是国有企业的价格评估;二是改制方案的批准 程序;三是国有股权转让对象的确定和价款支付。主张国企改制应迸场交易,坚持公开 招标原则;主张召集由企业经理人、职工代表、国资代表、专家及中介机构代表参加的 听证会,来最终确定国有资产的转让对象。改制规范进行,改制成果就牢固:改制违规 进行,国家不答应,职工也不答应,企业勉强改制、投机改制的结果是后患无穷。 3 股份合理配置有利于为监督提供动力 有些企业在改制实践中,刻意追求一种公平,在员工、管理层之间实行均股,但这 实际上是一种平均主义。而平均主义更容易产生互相搭便车的思想,从而可能导致在监 督、控制方面的动力和激励的缺乏,每个人都变成了小股东,互相搭便车,就没有人真 正关心企业的成长。有些企业在改制实践中,国有股仍然一股独大,或是由少数内部人 所控制,监督控制机制极度缺乏,企业决策效率缺乏科学保证。国有资本退出、其他资 本进入,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要走多元化投资格局的道路。企业资本的新增力量可以 是外资、可以是民间资本、可以是社团法人,可以是管理层整体,更可以是企业的职工。 国有企业改制是要维护各方的利益,但绝不能矫枉过正,形成新的“大锅饭”机制,甚 至合法化的“内部人控制”。各类型股权持股比例科学设计,形成股东会、董事会、监 事会和经理层相互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至关重要。 4 产权制度改革并不意味着企业的成功 企业是否成功不仅与产权制度有关还与管理等多种要素相联系。现代企业制度既包 括“产权清晰”还包括“管理科学”,产权变换后并不等于企业“高枕无忧”,企业还须 不断地付出后续努力,培养战略意识、注重核心竞争力的塑造,加强全方位动态科学管 理,使其治理机制通过不断完善来适应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巩固产权制度改革来之不 易的成果。 四、深化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原则、方向与建议 ( 一)国有企业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应遵循的原则 1 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 稳定是改革发展的前提,而成功的改革又是长久稳定、不断发展的基础,没有改革 的成功就谈不上长久的稳定与持续的发展。当前国有企业在进行产权制度改革过程中, 首先应f 确处理好改革、发展与稳定的关系。改革是利益的调整,必然会触动一部分人 的切身利益,由此产生一些不稳定因素是很正常的现象。企业要正视这种现象的必然性, 不能回避更不能怕,不能因为怕有不稳定因素出现就延误改革,更不能因为遇到困难和 问题就放弃改革。企业在产权制度改革这场攻坚战中,要讲究工作方法,切实做好职工 的思想政治工作,把改革力度、推进速度与职工的可承受程度统一起来,稳字当头,稳 中求变,求发展。 2 维护职工合法权益 产权变动要让职工充分讨论,这是国有企业改制中维护职工合法权益必须坚持的原 则。为此,2 0 0 3 年1 1 月2 5 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 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国有控股企业改制为非国有的企业的 方案,必须提交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或职工大会审议,充分听取职工意见。其中,职工安 置方案须经企业职工代表大会或职工大会审议通过后方可实施改制”。坚持由职代会选 择改革模式;保证兑现国有企业职工解除劳动合同和劳动关系的经济补偿;转让国有产 权的价款优先用于支付解除劳动合同职工的经济补偿金和移交社会保障机构管理职工 的社会保险费,以及偿还拖欠职工的债务等;积极开辟新的就业门路,更多地安置职工 再就业。 3 严防国有资产流失 国有企业产权转让必须要建立产权改制过程中的公开性、竞争性程序,使国有企业 产权进入产权交易所公开挂牌交易,避免暗箱操作,防范中介机构评估不独立的弊病。 从收购方出价、企业未来发展方向、如何更多地安排与促进就业等综合因素考察和选择 收购方。严格遵守关于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的意见、企业国有产权转让管理暂行 办法等国务院及有关部门颁布的有关规范改制的政策文件。 4 构建科学规范的法人治理结构 要完善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明确划分股东、董事会、监事会、经理人员各自的权 力、责任和利益,形成四者之间的制衡关系。致力于提高股东大会与董事会之间的信任 托管关系、董事会与公司经理人员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努力提高股东、董事会、监事 会和经理人员之间相互制衡关系的质量。 ( 二) 国有企业进行产权制度改革的方向n 3 1 l _ 现代产权制度的提出 二0 0 三年十月十四日,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在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首次提出了建立现代产权制度的重大决策,指出产权是所 有制的核心和主要内容,并将现代产权制度的建立健全作为一项重要的改革任务予以明 确。 现代产权制度是完善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在要求,是构建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基础。 其特点可归纳为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和流转顺畅。其中归属清晰是现代产权 制度的基础,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是现代产权制度的慕本要求,流转顺畅则是现代产权 制度健全的重要标志。 归属清晰。各类产权的最终所有者得以准确界定并为相关的法律程序所认定,这是 一切积极主动和富有创造性的行为发生的基础,也是经营行为得以自觉约束和经营责任 得以有效维护的基础。产权归属不清晰,不仅无法形成负责任的生产经营行为,还可能 导致相反的结果。 权责明确。产权在具体实现过程中,亦即它通过各种形式如租赁、售卖、转让、合 并等运营或流动中,以及通过运营或流动形成的某种企业资本组织形式下。各相关主体 权利到位,责任落实。例如,在股份制这种企业资本组织形式下,不仅作为投资者的股 东会和投资者代表的董事会的权责是明确的,而且作为非投资者经营企业“法人财产 权”的经营管理者的权责也是明确的。这是优良经营行为得以产生和不良经营行为得以 约束并能对后者进行有效追究的直接条件。 保护严格。产权归属一经准确界定并依法明确认定,就具有了排他性,并受到法律 的严格保护,其他任何主体不可随意侵犯保护产权的法律制度完备系统,各种经济类 型、各种财产形式的产权一律受到法律的严格保护,是规范产权主体自身行为、约束非 产权主体对产权主体的不良行为,从而推动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法制保障。 流转顺畅。根据生产经营活动的实际需要并最终服从于实现产权收益最大化的目 的,各类产权可以依法以各种方式在产权市场上自由流动。这是拓展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