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工程专业论文)长堤油田桩3202块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pdf_第1页
(地质工程专业论文)长堤油田桩3202块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pdf_第2页
(地质工程专业论文)长堤油田桩3202块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pdf_第3页
(地质工程专业论文)长堤油田桩3202块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pdf_第4页
(地质工程专业论文)长堤油田桩3202块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长堤油田桩3 - 2 0 2 块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 摘要 油藏描述是七、八十年代发展起来并逐步完善的一门新技术该技术作为对油气 藏进行综合评价,并提高认识的主要工具和手段,在国内外早已得到推广应用。而剩 余油分布规律研究是在油藏描述基础上,综合应用油藏工程理论和计算机数值模拟技 术等多门类学科知识,对油气藏油气水分布进行定性和定量的研究和认识,指导油田 勘探开发工作。 长堤油田桩3 - 20 2 块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结合了长堤油田的油藏地质特征, 在精细油藏描述基础上,对桩3 - 20 2 块应用数值模拟技术进行了剩余油分布规律研 究,总结了桩3 - 20 2 块的油田开发历程,分析了油田的开发现状以精细油藏描述为 基础,应用油藏工程综合分析和油藏数值模拟技术,进行剩余油空间分布研究,并提 出提高采收率的挖潜措施方案。为油田的生产管理、动态调整提供科学依据。为实现 控水稳油、提高油田采收率提供保障。研究中,根据桩3 20 2 块的油藏、地质特征和 开采特征,分析了区块的开发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以揭示剩余油的空间分布规律 为重点,以确定提高采收率挖潜措施为最终目标。 关键词桩3 - 2 0 2 块高含水剩余油 认识 t h es t u d yo ft h e o fb l o c kz h u a n g r e m a i n i r 培- o ild is t r i b u ti o n a b s t r a c t r e s e r v o i rd e s c r i p t i o ni san e w t e c h n i q u ed e v e l o p e da n di m p r o v e di n 19 7 0 sa n d19 8 0 s a sa m a i nt o o la n dm e t h o d ,t h i st e c h n i q u ei su s e dt o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e v a l u a t er e s e r v o i r s ,a n di th a sb e e n w i d e l yu s e da th o m ea n da b r o a d o nt h eb a s i so fr e s e r v o i rd e s c r i p t i o n ,b y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a p p l y i n g m u l t i d i s c i p l i n e ss u c ha sr e s e r v o i re n g i n e e r i n gt h e o r ya n dn u m e r i cs i m u l a t i o nt e c h n i q u e ,t h es t u d y o fr e m a i n i n g - o i ld i s t r i b u t i o ni st oa n a l y z er e s e r v o i ro i l - g a s w a t e rd i s t r i b u t i o nq u a l i t a t i v e l ya n d q u a n t i t a t i v e l y ,a n dd i r e c to i l f i e l dd e v e l o p m e n t o nt h eb a s i so ff i n er e s e r v o i rd e s c r i p t i o n ,c o m b i n gw i t hr e s e r v o i rg e o l o g yo f c h a n g t io i l f i e l d , t h er e m a i n i n g - o i ld i s t r i b u t i o no fb l o c k z h u a n 9 3 - 2 0 2i ss t u d i e db yn u m e r i cs i m u l a t i o ni nt h ep a p e r o f t h er e m a i n i n g - o i ld i s t r i b u t i o no fb l o c kz h u a n 9 3 2 0 2i nc h a n g t io i l f i e l d ”,s u m m a r i z e dt h e o i l f i e l dd e v e l o p m e n th i s t o r ya n da n a l y z e d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s i t u a t i o n b ya p p l y i n gt h en e w t e c h n i q u e sm e n t i o n e da b o v e ,t h er e m a i n i n g - o i ls p a c ed i s t r i b u t i o ni ss t u d i e d ,a n dm e a s u r e st or a i s e o i lr e c o v e r yi sp u tf o r w a r d i tc a np r o v i d es c i e n t i f i cb a s i sf o rp r o d u c t i o na n dp e r f o r m a n c e m a n a g e m e n t ,a n de n s u r ec o n t r o l l i n gw a t e r , s t a b i l i z i n go i la n dr a i s i n gr e c o v e r y a c c o r d i n gt ot h e r e s e r v o i r , g e o l o g i c a la n dd e v e l o p m e n tf e a t u r eo fb l o c kz h u a n 9 3 - 2 0 2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s i t u a t i o n a n dm a i ne x i s t e dp r o b l e m sa r ea n a l y z e d ,t h er e m a i n i n g o i ld i s t r i b u t i o na l er e s e a r c h e dm a i n l y ,s o a st or a i s eo i lr e c o v e r yf i n a l l y 。 k e yw o r d s :b l o c kz h a n 9 3 2 0 2 ,h i g hw a t e r c u t ,r e m ai n i n g o i1 ,r e c o g n i z e 第一章绪论 一、目的及意义 一、课题来源 长堤油田位于济阳坳陷沾化凹陷东北部,属长堤潜山披覆构造带的主体部位,西为五号 桩洼陷,东为黄河口凹陷,南为孤东潜山发育中生界、沙河街、东营组和馆陶组四套含油 层系桩3 - 2 0 2 块位于长堤潜山披覆构造带南端,主力含油层系为沙三段,与上覆沙一段地 层呈角度不整合,是典型的构造不整合油藏。该块探明含油面积8 9k m 2 ,石油地质储量6 2 8 万吨1 9 8 3 年正式投入开发,目前已经进入特高含水期。截止2 0 0 0 年底,区块共有油井2 4 口,开井1 2 口,日产液8 7 4 吨,日产油3 7 4 吨,含水9 5 7 ,采油速度0 2 0 ,采出程度 3 2 7 4 ;注水井2 6 口,开6 口,累计注采比0 8 5 该课题为2 0 0 0 2 0 0 1 年局级科研项目,是针对桩西采油厂小断块油藏多而复杂、开发 难度大的实际,强化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找出以确定剩余油挖潜措施为最终目标。为油田 的生产管理、动态调整提供科学依据,为实现控水稳油、提高油田采收率提供技术保障。 二、目的和意义 该块目前采油速度低、采出程度高,层内、层问油水关系复杂,稳产基础薄弱,措施 难度大,纵横向非均质严重,平面上三大注采矛盾突出,剩余油分布规律有待探索和认识 本课题在精细油藏描述基础上,通过细化、重建油藏地质模型,在开发方式的优化、 井网的合理配置、注采强度的调整等方面探索规律性认识,强化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以提 高区块采收率和经济效益,从而建立一套适合桩西地区小断块构造油藏地质基础研究的模 式,为该类油藏的高效开发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以更好地服务于油田生产建设。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外提高采收率的手段最初主要是运用渗流力学理论和数学解析方法,推导计算理论 可采储量。而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是根据近几年国内外迅速兴起和发展的精细油藏描述技 术,通过数值模拟,对给定油藏建立三维模型,模拟不同开采程度和不同生产压差等参数对 生产动态的影响,确定不同开发阶段的合理生产方式,找出最佳开发方案和阶段性经济极限 采收率。指导油田开发生产工作。 三、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是:在精细油藏描述基础上,通过开发动静态资料研究分析,即: 地震资料处理、测井二次解释、高压物性资料( p r t ) 分析、沉积相划分、储集物性分析及 流体渗流机理研究,对给定油藏采用数值模拟技术建立合理的三维地质模型,实现对长堤油 田桩3 块进行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对井网布置、经济极限采油及下步可行性开发方案提供 理论指导,为同类油藏提高采收率及合理开发方式提供依据。其关键技术主要有:三维可视 化技术、计算机一体化技术和三维地质随机建模技术 其技术路线主要是在精细油藏描述基础上,通过调研国内外相关技术资科,收集整理工 区内的相关开发动静态资料,并加强分析研究工作在开发现状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计算机 数值模拟,建立油藏三维地质模型,强化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提供可行性开发治理方案。 本课题研究的工区,采出程度较高,单元产量较低,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可以有效确定下步 开发方向和下步挖潜措施,提高采油速度和最终采收率 四、主要成果和认识 1 、实现了小层细分,重新落实储量和构造。 2 、提示了该单元剩余油分布规律,提出了以提高采收率为目标的调整方案。 3 、提出了下步提高经济可采储量的切实可行措施,为该区块和同类油藏的增储上产、 提高开发效果奠定了基础。 4 、应用测井二次解释成果,发现了浅层馆陶组、东营组含油层系 5 、实现了油藏地质模型和油藏数值模拟一体化研究 五、主要工作量 1 、完成了桩2 0 2 - 1 2 、桩3 - 1 1 等井的单井相分析和储层评价图。 2 、绘制了1 5 个沉积时间单元的沉积微相平面图。 3 、绘制了1 5 张砂体分布图和3 0 张徵构造等值线图 4 、使用计算机绘制了3 0 张储层参数平面等值线图,并建立了图形数据库。 5 、完成了6 7 口井测井曲线数字化、标准化和预处理工作。 6 、建立了新的测井解释模型,- - 次解释7 2 口井测井资料。 7 、进行了油藏数值模拟研究,绘制了剩余油饱和度1 5 张。 8 、提出了单元整体调整方案和下步治理措施 9 、完成了长堤油田浅层含油连片,新增可采储量5 5 万吨。 第二章油田地质概况 第一节区域构造概况 长堤油田位于山东省东营市东北部,地处黄) 可入海口。构造位置位于济阳坳陷东北部, 西为五号桩洼陷,东为黄河口凹陷,南为孤东潜山。 桩3 - 2 0 2 块位于长堤油田东南部,是长堤潜山主体部分,西部以五号柱断层为界与五号 桩油田相接,北部是桩2 0 5 块,东为桩3 0 3 块,南为孤东潜山,主要开发层系是s3 上本区的 断裂系统主要由西部长堤大断层和局部次生小断层组成。长堤大断层由4 条雁列式排列的大 断层组成,呈南北走向,断层西倾,断层落差3 4 8 0 米,为同生断层。地层比较平缓,为近 南北向鼻状构造,发育有五个局部构造高点。以断鼻构造油气藏为主,兼有地层油气藏和岩 性构造油气藏,油藏埋深2 6 5 0 2 5 80 米,南低北高,东低西高,地层倾角34 度。 图2 1 柱3 2 0 2 块区域构造位置图 第二节储层概况 一、储层划分 桩3 20 2 块由下至上发育有中生界、沙河街、东营和馆陶组四套含油层系,主力台油层 系为沙河街组。通过精细油藏描述工作,将主力油层沙三上亚组划分为15 个小层。南部桩3 块发育s3 上i 砂组7 个小层,北部桩2 0 2 块发育s3 上1 i 砂组8 个小层,二个砂组具有统一的油 水界面一262 0 米,油藏中部断层和两个砂组问稳定的隔层,将桩3 和桩202 块分割为两个不同 性质油藏,平面上在中部断层附近有局部重迭。油藏西部以五号桩断层为界,北部以桩20 2 19 北断层为界,向东,向南变低成为水层。 表2 1桩3 - 20 2 块地层简表桩3 - 20 2 块地层简表 界系组 段 厚度岩性描述 古生物化石 第四系平原组 4 0 0 米土黄色粉砂质泥岩 新 4 - 8 0 0 米紫红色、桔黄色砂质泥岩,泥岩,浅灰色粉砂岩 明化镇组 上第三系 馆上段4 0 0 米 紫红色、桔黄色、灰绿色泥岩与浅灰色粉砂岩成 馆陶组 不等厚互层 生 馆下段3 5 0 米灰绿色含砾砂岩夹泥岩成不等厚互层 东上段2 2 0 米浅灰色细砂岩、含泥砾岩为主的砂泥岩互层 东营组 东下段3 0 0 米浅灰色泥演为主的薄层砂岩 f 第三系 沙一段9 0 米深灰色泥岩、油页岩夹灰色白云岩 真星介 界 沙河街组 惠东华北介 沙三段1 2 0 米灰色泥岩,紫色含砾砂岩、细砂岩 粗壮玻璃介 ,、,、 人n ,、, 中生界 1 0 0 米粉细砂岩、紫红色砂岩、含砾砂岩、砾状砂岩 表2 2桩3 - 2 0 2 块小层对比表 现分层数据屎分层数据 层号小层号层号小层号 11 2 1 32 s 3 上 4 s 3 上 2 3 sj 63 4 7 4 1 s 2 1 2 21 2 s 3 上 土2 4 s 3 上 s 3 5 2 l s 3 4 s 3 口l 1 s 2 s 3 。 1 2 1 s 3 上未分层 2 s 3 i3 4 s 二,沉积相特征 该区沙三段沉积期属于孤东潜山北部的湖相沉 积。下部为深湖相沉积,上部为滨浅湖相沉积沙三 段上部形成于沙三沉积末期,砂体平面上呈扇形分 布,东、南部厚度较大,向西、北逐渐减薄。在此阶 段,盆地周围山地抬升,湖盆由于众多水系流入,湖 盆收缩,湖水变浅。南部为孤东潜山,北为长堤潜山, 该区物源丰富,主要来自南部孤东潜山,由于当时气 候较为湿润,雨量充足,河流横溢,洪水期粗碎屑物 质由山地河流带入湖中,形成近岸水下冲积扇沉积, 主力含油层沙三上段主要处于扇中亚相带。图2 - 2 桩3 - 2 0 2 块沉积相图 4 3 2 0 22 0 h 一 j 一 一 i 叫 9 5 井数含水井数含水井数含水井数含水 层系 ( 口)( )( 口)( )( 口)( )( 口)( ) 桩3 块19 4 869 8 7 桩2 0 2 块2 7 1 2 18 7 639 4 279 7 2 合计27 1 218 849 4 3139 7 8 9 2 8 ,桩3 块东部油井在9 6 年因特高含水全部关井桩2 0 2 块水淹程度相对较低,强水 淹井点占4 1 3 ,弱水淹井点占9 2 j 6 应用数值模拟各层在目前的剩余油分布结果,二块剩 余可采储量较平均,剩余可采储量占全区剩余可采储量的4 4 ,桩2 0 2 块剩余可采储量占全 区剩余可采储量的5 6 。 表6 - 2 桩3 - 2 0 2 块数值模拟剩余可采储量统计表 地质储量剩余地质储量可采储量剩余可采储量 分类 ( 1 0 t )( 1 0 t )(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