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政治经济学专业论文)基于我国城镇化视角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摘摘 要要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近年来上升为国家发展的战略问题。这是因为,农村劳动力 的转移问题关系到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质量, 关系到农业现代化以及全面建设小康 社会目标的实现等方面,是中国经济发展中所有问题共同围绕的核心。农村劳动力转 移是一个影响城乡的全局性问题,是一个关于农民生存和就业状况的问题,是这一最 宝贵的人力资源能否得到有效配置的问题,是一个影响社会安定和政局稳定的问题。 自 20 世纪 80 年代作为农村劳动力突出表现形式的“民工潮”冲击城市社会以来,农 村劳动力问题开始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当今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 中国家普遍关注的重大课题。 在我国特有的二元社会经济结构下,只有充分认识到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重要 性,才能实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并且找出解决农村劳动力就业问题的对策。成功 转移农村劳动力,彻底改变一、二、三产业的就业结构,给农业现代化开辟出比较广 阔的发展空间,真正解决困扰中国的“农民问题”、“农村问题”和“农业问题”。 本文在参照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我国农村劳动力的现状分析开始,对我 国城镇化建设的基本情况和制约因素进行了剖析, 指出了解决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 途径,加快城镇化建设的进程。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论述了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问 题。 第一部分介绍了劳动力转移的相关经典理论和相关概念。 国际上关于农村劳动力 转移的理论研究有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结构模型。 美国发展经济学家拉尼斯和美籍华人 发展经济学家费景汉是刘易斯模式的继承者,为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提供了新 的、更复杂的内容。乔根森对二元结构模型又做了进一步发展。二次世界大战后,在 许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尽管在城市中失业和就业不充分现象日趋严重,但仍然 有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流入城市。为此,美国经济学家托达罗建立了著名的托达罗模 型。20 世纪 90 年代初以来,随着中国学术界对农村剩余劳动力产生、转移与流动迁 移机制研究的进一步深化, 大多数研究者根据自己对中国城乡实际情况的经验观察和 分析,逐渐摆脱了刘费拉模式的单纯二元经济结构的旧框架,从实际出发提出了 多种或多重经济结构下的城乡迁移模式。 从总体上来看,国内学者的研究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是集中于研究经济因素对 农村劳动力转移决策的影响,如高国力的区域经济收入差距、相对收入差距对农村劳 动力转移决策的影响;第二是集中于农村转移劳动力的性别、年龄以及受教育程度等 人口学特征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决策的影响; 第三是考察宏观政策变化尤其是发展战略 以及户籍制度的变化对农村劳动力转移决策的影响。 ii 第二部分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意义,转移到城市的现状以及转移受阻的原 因进行分析。首先分析了我国农村劳动力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我国农村劳动 力数量大, 待转移的人数多, 农村劳动力整体素质偏低, 且城乡、 地区之间差异巨大, 劳动力整体技能水平不高,就业竞争能力不强等,在这个基础上介绍了我国农村劳动 力转移的特点和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面临的问题。 第三部分从我国城镇化的进程及其制约因素进行了分析。 首先介绍了我国城镇化 的基本情况。改革开放以来,随着中国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城镇化水平逐步提高, 城镇规模和数量不断增加,城市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城镇化正 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到 2007 年底,我国城镇人口近 5.94 亿人,城镇化水平 44.9%。 其次分析了我国农村劳动力素质问题对城镇化的制约。我国农民科技文化水平很低, 已对城镇化所需要的许多条件发生劣化作用,对城镇化进程形成了障碍。农民科技文 化水平低下, 投入产出率不高, 导致城镇化所需资金积累不足。 农民科技文化水平低, 致使社会分工程度不高,影响着城镇化的集中度,没有各种资源要素的集中,很难有 城市化的顺利进行。目前,我国农村城镇化集中度很低,小型化、分散化发展,遍地 开发,重复性建设严重。 第四部分明确了在我国当前的国情背景下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路径是加大人 力资本投资,提高农民素质;加快城镇化建设;建立和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 关键词关键词:农村劳动力; 农民素质;城镇化; iii abstracts in recent years, the problem of transferring rural surplus labor force impacts the countrys development strategy. because the problem of the transferring rural labor related to the promotion quality of urbanization, industrialization ,and related to the modernization of agriculture, as well as, the realization of all-round well-off society and so on. and it is the core issue about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transferring of rural labor is a issue that can has impact on the overall situ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a issue about farmers survival and the employment situation, it is the most valuable problem of whether human resources can be effectively allocated, and a problem that has a impact on social stability and political stability. since the 20th 80s, tide as a form of outstanding performance of the rural labor force had impaction on urban society, the problem of rural labor began to attract attention. in todays world, especially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migration of rural labor is the major topics of general concern. under the dual social and economic structure in our country, as long as we sufficiently recognized the importance of employment problems of rural labor force, we can realize the transfer of rural surplus labor force and find out solving the countermeasures of employment problems of rural labor force. we succeed in transferring rural surplus labor force, thoroughly change employment structure of three times industry, can inaugurate relatively wide development space to agriculture modernization, we can really solve “peasants problem”, “countryside problem”, “agriculture problem” which troubled us. on the basis of consulting domestic and international research results, by analyzing the status of rural labor force of our country, this paper had described the status and constraints of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and pointed that the means to solve the problems that transfer chinas rural labor force. this paper had mainly described the problems from four aspects. the first part had introduced classical theories and concepts of the workforce transfer, which research about dual economy structure model of lewis in the world. nice, economist of u.s.a. and fei jinghan, economist of chinese american are successor of lewis model, they had offered the new and more complicated content for theory of agricultural transfer of surplus labor force. dual structure model had developed by jorgenson. after world war ii, in spite of the unemployment and underemployed phenomenon are becoming more seriously, still an large number of agricultural surplus iv labor force flow into the city in a lot of country, especially developing country. for this reason, american economist tadoro set up the famous tadoros model. since the beginning of the 1990s, as the chinese academia further studied about formed, transfer and migration of the mechanism of the surplus rural labor force, most of researchers observed and analyzed according to actual conditions of china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experience, had got rid of liu -fei-la simplicity old frame of dual economic structure model, they propose many kinds of modes of migration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under multiple economic structure to proceed from the reality. generally speaking, domestic scholars have researched on three main aspects: first, it focuses on research the economic factors these impacted on the rural labor force transferring. such as the gap of regional economic income and the relative of income and others which make an impact on the rural labor force transferring. second, it is focused on the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sex, age, as well as level of education, and so on, make some impacts on the rural labor force transferring. third, it is an examination the changes of the macro-policy, especially changes in development strategies, and the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 which make an impact on the rural labor force transferring. the second part had described the significance of transferring about rural labor force, and the status quo which the rural labor move to the city, as well as the delay reasons of the transferring. first of all, chinas rural labor force and its problems was analysied. not only the number of the rural labor force were large, and the overall quality of the rural labor force on the low side, but also there are enormous differences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the skill level of overall labor force is not high and employment competitiveness is not strong, and so on .at the basis of this presentation,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transfer problems of chinas rural labor transfer was studied. from the third part of chinas urbanization process and its constraints are analyzed. first of all, the basic situation of chinas urbanization is introduced.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 up, with chinas sustained and steady growth of economic, gradually increase of the level of urbanization, the size and the growing number of cities and towns, urban construction has made remarkable achievements. statistics show that chinas urbanization is in a stage of rapid development, by the end of 2007, chinas urban population reached nearly 594 million, the urbanization level of 44.9 percent. then it analyzed the constraints of chinas rural labor force quality issues on the urbanization. farmers of china are very low in cultural level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hich deteriorated and obstacle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farmers, which low in cultural level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v input-output ratio is not high, leading to the accumulation of urbanization for lack of funds. low in cultural level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sult to low degree of social division of labor, impact the concentration of urbanization, with not focus on the elements of resources, it is difficult to have a smooth progress of urbanization. at present, chinas urbanization in rural areas is very low, concentration of small, decentralized development, over and over development, repetitive construction seriously. the fourth part of a clear in our current situation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rural labor force transfer path is to increase investment in human capital,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farmers, to speed up urbanization, to establish and improve the rural land transfer system. key words: rural labor force; the quality of farmers; urbanization; 湘潭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湘潭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 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 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 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 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 担。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 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 借阅。 本人授权湘潭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 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涉密论文按学校规定处理。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1 导导 论论 1.1 问题的提出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 农业人口和农村劳动力在全国总人口和劳动力总量 中都占着优势。 2007 年年末我国全国总人口为 132129 万, 其中城镇人口为 59379 万,占 44.9%,乡村人口 72750 万,占 55.1%;全国就业人员 76990 万人,其中, 城镇就业人员 29350 万人,占 38.12%,农村就业人员 47640 万人,占 68.88% 1。 人多地少、人地关系高度紧张是我国的一个现实国情,农村劳动力总量(存量+ 增量)远远超过了农业生产的需求,现阶段我国农村经济被普遍认定是一个典型 的劳动力剩余经济。当前,多数农民农业工作时间不足三个月,可以说绝大多数 农民每年有大半年处于失业状态。由于长期处于周期性失业状态,因而农民的收 入增长缓慢,甚至下降。随着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这一矛盾变得更加突出。因 而农民的基本出路是实现向非农就业和城镇转移。党的十七大提出,要进一步统 筹城乡经济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稳步推进城市化和工业化,促进农村剩 余劳动力的转移。在 2008 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温总理提出 2008 年要千方百计 提高农民收入,提高农民转移就业的能力。可见,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已成为我 国现代化建设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1.2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经济理论来自于经济现象, 而经济理论贡献的大小决定于所解释的现象的重 要性。 什么是最重要的经济现象呢?发生在最重要的国家的经济现象就是最重要 的经济现象。随着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影响越来越大,中 国经济问题研究在世界经济学界的地位就会越来越高, 解释中国经济现象的理论 的影响就会越来越大,中国经济学家在研究中国问题上有近水楼台之便。当前, “三农”工作已经成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中之重, “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 民增收。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 通过调整农民就业结构,优化农民收入结构,从而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是破解“三 农问题”的重要手段。其中提出的有待解决的问题是进行经济理论创新的沃土。 而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解决又是其中关键一环。 再者,劳动力转移问题的较好解决又有着重要的现实实践意义。中国人多地 1 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局, 2007 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2008 年 2 月 28 日。 2 少,人均耕地面积只有世界人均耕地面积的 l/4,庞大的农村人口和有限的耕地 资源是中国过去和未来发展最严重的制约条件之一。 如何转移农村庞大的剩余劳 动力,是解决农村问题、农民问题、农业问题的最终出路,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不 仅能部分的缓解人口增长和耕地不足的紧张状况, 而且对国民经济增长做出了很 大的贡献。根据 2007 年农业部统计研究表明,城乡之间的劳动力转移大概解释 了 18 年来中国 gdp 增长的 18%。劳动力转移也可以部分的看成是 1978 年至今全 国经济保持高速增长为 9.4%的一个重要的贡献。而且在促进制度改革方面也起 到了很大的作用。有学者把城乡间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家庭联产承包责 任制相提并论,认为应该看成是农民对于中国社会基本制度改革的又一重要贡 献。 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现象进行全面解析, 有助于我们加深对改革开放以来农村 劳动力转移过程、机理、作用的理解,更加重要的是,这种解析对于政府制定更 加合理的劳动力利用政策也是一项十分有意义的工作。可以看到,我国未来经济 社会发展许多重要目标的实现与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充分利用有着相当密切的 关系。在经济全面对外开放的大背景下,我国正在积极寻求和实现自身在国际贸 易中所具有的比较优势, 而劳动力极大丰富正是许多发达国家甚至发展中国家所 不具有的。 三农问题的解决是我国经济持续平稳快速增长的保证。 如何扬长避短, 变人口包袱为劳动力优势,既促进农民增收,又推动社会发展,是政府制定三农 政策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社会关心的一个重要课题。 1.3 概念释义 1.3.1 农业劳动力和农村劳动力 本论文使用的农业一词,是广义的,它包括狭义的农业(即农作物种植业)、 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副业。副业中不包括村及村以下办企业。这与国家统计局 在新的统计口径下的第一产业概念是一致的。由此可见,农业劳动力是指从事广 义农业的劳动力,即第一产业的劳动力。 农村劳动力不同于农业劳动力。首先,农业劳动力是按照劳动力所从事职业 的性质划分的,与之相对应的经济学范畴是非农业劳动力;农村劳动力是按照劳 动力所从事职业的地域划分的,与之相对应的经济学范畴是城镇劳动力。其次, 农村劳动力与农业劳动力在数量上也不相同。农村劳动力的范围更广一些,是指 农村人口中的全部劳动力,它包括全部农业劳动力(指从事种植业、林业、牧业、 副业和渔业的劳动力)和全部非农业劳动力(第二、三产业的劳动力) 。 3 1.3.2 农业剩余劳动力与农村剩余劳动力 农业剩余劳动力一般是指在一定区域、一定时期、一定生产力水平条件下, 农业劳动力边际效益为零时,农业中供大于求的那部分劳动力。显然,边际效益 为零时,表明该区域的劳动力的进一步增加不会增加农业收益,而劳动力的减少 会降低农业的收益。 农村剩余劳动力包括的范围更广,它是农村广义的农业剩余劳动力(第一产 业的剩余劳力)与农村二、三产业的剩余劳动力之和,即: 农村剩余劳动力=农业剩余劳动力+农村非农产业剩余劳动力。 按照马克思的观点,剩余劳动力就是指相对过剩人口,相对过剩人口就是指 劳动者的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要,是“多余”的人。相对过剩人口是资本积 累的必然产物, 随着资本积累的增加, 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可变资本相对减少, 对劳动力的需求降低,必然导致一部分人失业成为相对过剩人口。马克思将相对 过剩人口分为三种类型:流动的过剩人口;潜在的过剩人口;停滞的过剩人口。 流动的过剩人口是指城市的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挤出来的失业工人; 停滞的过剩人 口是指没有固定工作,依靠干杂活为生的人;而潜在的过剩人口就是指的农村剩 余劳动力。 在农业部门,农业劳动者都占有自己的一块土地,因而剩余劳动力不会像其 他产业部门那样以失去工作、流离失所这种明显的方式表现出来,而是体现为隐 性失业或潜在过剩。这部分劳动力表面上看来人人都有一块上地,都有事可干, 但实际上劳动效率低,劳动能力没有充分利用并大量闲置,普遍就业不足。 按照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随着一种可变要素投入 的增加,边际产量先增加然后逐渐减小。所谓剩余劳动力是指边际产值为零或极 小值的那部分劳动力。当劳动力的边际产值小于工资时,雇佣者的收益就会小于 零,理性的雇佣者就不会雇佣这部分劳动力,从而使这部分劳动力沦为失业者, 成为剩余劳动力。剩余劳动力按照边际产值的大小又可以分为两类,一是绝对剩 余劳动力,其边际产值为零;另一类是相对剩余劳动力,其边际产值大于零,小 于其工资收入。 因此,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指在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类农业生产资料的前提下, 在农村内部仍然以隐性失业的形式存在的劳动力, 以致于即使将这部分劳动力转 移出去,农业产量也不会明显减少。 根据我国国情,大部分学者认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就是指中国农村中不充分 就业的劳动力; 所谓农村劳动力的不充分就业则是指每个单位农村劳动力每年有 效工作时数低于公认的单位农村充分就业劳动力年度有效工作时数标准的一种 状态。 4 农业剩余劳动力是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体。就整体而言,我国农村二、 三产业的剩劳动力很少,因此,在一定时期内,可以认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 约等于农业剩余劳动力。在本论文中,对这两个概念不做严格区分。 1.3.3 农村劳动力转移 农村劳动力转移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而产生的一种必然现象, 也是推动社会 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其实质是经济要素在空间重新配置的过程。所谓“转移” , 是指农村劳动力在本乡由从事第一产业转向从事第二、 第三产业等非农产业和到 本乡镇以外的城镇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内涵包括:(1)职业的转变,由从事 农业为主向以从事城镇非农业为主;(2)居住环境的转变,由农村迁入城镇居住, 享受城镇的基础实施和服务;(3)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的转变,形成更加文明向 上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三个内涵问题是递进的关系,职业的转变是转移的初 始形态的主要标志,居住环境、生活习惯和方式的转变是转移的根本目的和最终 结果。 本研究所谈到的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是以其所从事的主要职业的转变为标 志确定。 1.3.4 城镇化与城市化 从城镇化与城市化的关系看,城镇化和城市化都是英文词“urbanization” 翻译过来,在本质上是一致的。因我国城市规划法第三条明确将建制镇涵盖 入城市之列,城市系统应包括市和镇两个部分,它们都是国家通过一定法律程序 设置的行政单元。所以在我国把“urbanization”翻译成城镇化更为全面。本文 在论述时采用了城镇化的概念。 城镇化是一个历史范畴,同时,它也是一个发展中的概念。中共第十五届四 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正式采用 了“城镇化”一词。这是近 50 年来中国首次在最高官方文件中使用“城镇化” 。 所谓城镇化,就是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 集,从而使城镇数量不断增加,城镇人口规模与地域规模不断扩大的一种自然、 社会历史过程。从质的规定性看,城镇化是一个不断被城镇“同化”的过程,在 这个过程中,城镇的先进生产力、现代文明与生活方式不断向农村传播与扩散, 最终达到与城镇共享的态势。从量的规定性看,城镇化又是一个不断被城镇“量 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农村的地域不断转化为城镇地域、农村的人口不断 转化为城镇人口、城镇数量不断增多和城镇规模不断扩大。 城镇化的内涵十分丰富、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人口城镇化。指农村 人口向城市聚集,城市人口数量不断增加,比重逐步提高的过程。二是地域城镇 5 化。指在地域空间上、农村地域逐渐转化为以人口的高度聚集为主要特征的城镇 化地域的过程。三是经济活动城镇化。指经济关系、经济活动在地理上聚集以及 生产方式日益趋向于城市经济特征的过程。四是生活方式城镇化。指随着社会身 份、职业、社会角色的变化、人们的行为方式、思想观念、道德意识、社会交往、 受教育程度、生活习惯、综合素质等方面的进步与改善的过程。 从农村城镇化的角度而言,城镇化具有四个方面的特征:一是时间特征,表 现为过程和阶段的统一,以渐进为主;二是空间特征,表现为城镇结合,以镇为 主;三是就业特征,表现为亦工亦农,非农为主;四是生活方式特征,表现为亦 土亦“洋” ,以“洋”为主,亦新亦旧,以新为主。 1.3.5 农村土地流转 土地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只有合理流动,才能提高使用效益,也只有合理流 动才能真正体现土地生产要素的性质,所以土地流转是必然的趋势。所谓农村土 地流转,是指在农村土地所有权归属和农业用地性质不变的情况下,将土地使用 权(经营权从承包经营权中分离出来,转移给其他农户或经营者,其实质就是 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即保留承包权,转让使用权。 在我国农村,农户仅拥 有土地的使用权,而没有土地的所有权,因此,真正意义上的土地买卖市场并不 存在。近年来,随着农村外出劳动力的迅速增加,土地流转已被国家法律和政策 承认并得到鼓励发展。 我国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法律特征主要有(l)流转客体的 单一性;任何财产的流转行为均指财产诸多法律权利与权利主体的分离,包括使 用权、占有权等的转移,体现为流转客体的多重性。但是农村土地转移为国家土 地是一种国家行为,并不体现流转客体的多重性。第一:它是一种单向行为。国 家可以根据需要征用农村集体土地, 而集体不能向国家索取土地的所有权。 第二: 具有强制性。农地的征用并不体现为农地的流转。因此,土地使用权的流转客体 是单一的,与国家征用土地并不矛盾。(2)流转范围的封闭性。 土地管理法第 15 规定, “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由本集体组织以外的单位或个人承包的,需经村 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同意,并报乡镇政府批准” 。 可见,农村土地使用权与承包权的分离时,其流转范围是不开放的,无法按市场 方式进行流转。(3)流转方式的债权性。国家法律规定,承包人将承包合同转让 或转包给第三人,需经发包人同意。显然,农村土地使用权的流转体现了债权的 流转方式。 1.4 本文的研究思路 1.4 本文的研究思路 本文在总结国内外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镇化进程研究的基础上, 首先分析了 我国农村劳动力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点,我国农村 6 劳动力转移中面临的问题;接着分析了我国城镇化进程及其制约因素,主要制约 因素有:我国农村劳动力自身素质低是阻碍城镇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我国劳动力 市场的不健全,是阻碍我国城镇化的直接因素,农业生产力水平低是制约我国城 镇化发展的重要因素,国家政策的缺位是制约我国城镇化发展的外在因素。最后 分析了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途径:加强职业培训,提高农民工素质和加快城镇 化步伐,扩张就业容量;建立和完善有利于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农村土地流转制 度。最主要的途径是加速我国城镇化的进程。 1.5 本文的研究方法 第一、文献分析法。广泛搜集国内外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镇化发展理论 和案例的研究文献, 在分析研究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镇 化发展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镇化发展进行分析研究。 第二、纵向比较与横向比较相结合。采用历史分析、现状分析和空间分析相 结合的方法。本文主要通过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存在的 问题进行总结和归纳,提出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方向与必须解决的问题。 第三、交流与互动相结合。针对本论文研究的边缘性和交叉性,通过研讨会 和访谈等形式集思广益,并与相关实际工作部门进行沟通,提高本论文的现实应 用价值。 第四、图表分析法。通过通过制定一系的图表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和综合, 增强直观性。 1.6 本文的创新和不足之处 从国内外关于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理论上来看, 虽然他们对农村劳动力现状 及解决办法都有独到的见解, 但是却没有提出如何才能真正解决我国农村劳动力 转移问题。而且国外的研究并未结合中国现状,对于解决中国实际问题起不到很 好的指导作用。 本文重点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从几个方面对转移我国庞大农村劳动 力队伍进行探讨:第一,如何扩张城镇就业容量;第二,如何努力提高农民工素 质;第三,完善有利于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农村土地流转制度。 本文仅从我国城镇化视角来考察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 没有分析影响农村劳 动力转移的其他因素,如户籍制度改革,社会制度变迁等。因为从我国目前的情 况来看, 制约农村劳动力转移除了自身的不足之外还有一些很重要的如政治和社 会等因素。 7 第二章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的理论和研究国内外相关的理论和研究 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论述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没有专门论述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但在他们的著作 中,有关的农业劳动力转移的见解还是非常丰富的。他们论述的农业劳动力转移 实际上就是本文所言的农村劳动力转移。 他们的著作中有关农业劳动力转移的见 解主要有以下几点。 2.1.1 社会分工是农业劳动力转移的基础 马克思指出,社会分工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生产工具的进步,进而引起 了社会生产的进一步分化。随着社会生产的分化,必然出现农业部门的劳动力向 非农业部门转移的现象。 2.1.2 农业中机器的使用直接导致了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的形成 马克思指出,农业中使用机器提高了农业生产率,结果导致了农业部门所需 要的劳动力总量减少或者农业部门的劳动力占社会劳动力总量的比重减少。 虽然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机器在农业中的广泛使用, 农业可耕地也可得到有限的增 加,但却遏制不了农业劳动力过剩。 2.1.3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农业劳动力转移的方向和方式 马克思指出,农业劳动力向何处转移以及怎样转移,是由一定国家和地区社 会经济发展水平决定的。在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和发展速度较快的国家或地区,工 业和其它的城市非农产业(如服务业)比较发达, 农业劳动力会以较快的速度和较 大的规模向这些非农产业部门和城市转移。相反,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和 地区,工业和其它的城市非农产业发展缓慢,总体上对农业劳动力的吸纳能力较 弱。 2.1.4 农业劳动力的转移是现代工业发展的条件 马克思指出,农业劳动力的转移是现代工业发展的条件。一个国家或地区从 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向以工业为主的经济结构的转移, 必然伴随着农业劳动力 向工业部门的转移,否则,经济结构的调整不可能实现。 8 2.1.5 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消灭城乡对立的条件 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 “使农村人口从他们数年来几乎一成不变的栖息在 里面的那种孤立和愚昧的状态中挣脱出来。 ” 1 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是人类社会进步与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 同时也促进经 济与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产生与发展,有越来越多农业人 口脱离农业生产,转移到工业与商业集中的城镇,因为商品经济的发展就是工商 业与农业分离的一个过程。正如列宁所说: “因此商品经济的发展本身就意味着 愈来愈多的人口同农业分离,就是说工业人口的增加农业人口的减少。 ” “工业中 心的形成、其数目的增加、以及它对人口的吸引,不能不对整个农村结构产生极 为深远的影响,不能不引起商业性农业和资本主义农业的发展。 ” 2 2.2 西方有关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镇化的理论 2.2.1 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 1954 年,著名发展经济学家刘易斯(walewis)在曼彻斯特学派经济和 社会研究上发表了一篇题为“无限劳动供给下的经济发展”的论文,提出了发 展经济学关于劳动力流动的第一个理论模型 3。其基本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刘易斯在文中指出,在经济发展早期阶段的国家中,存在的不是单一的 经济或单一的部门,而是两种经济或两个部门。一种经济(或一个部门)用现代方 法进行生产,生产率高,工资率高;另一种经济(或另一部门)用传统方法进行生 产,生产率低,劳动报酬低。前一部门主要指城市工业部门,后一部门主要指乡 村农业部门。这就是所谓的“二元经济结构” 。 (2)传统农业部门的最大特点是剩余劳动力的存在。所谓剩余劳动力是指相 对于土地等资源而言,一些劳动力虽然出工出力,但是并不增加产量,其边际产 量很低,低到接近零甚至负数。农业劳动者只能在某种集合形式下以分享的方式 得到较低的、仅能维持生计的报酬,而不是按照分配原则(劳动报酬=边际劳动产 品)取得收入。而工业劳动者则按照分配原则取得收入,水平也大大超过农业部 门。由于工农业之间的收入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农业剩余劳动力必然有一种 向工业部门流动的趋势。只要农业剩余劳动力继续存在而又无人为的障碍,农业 剩余劳动力将由农村源源不断地流入城市, 城市现代工业部门在现行固定工资水 平上能够得到它所需要的任何数量的劳动力,其劳动力供给具有完全的弹性。这 就是无限的劳动供给。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18 卷)m.人民出版社,1972 年版,第 313 页。 2 列宁,列宁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1972 年版,第 163、164 页。 3(美) 刘易斯,经济增长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8 年。 9 (3)城市现代工业部门吸收农业劳动力的结果是扩大了生产,取得了更多的 生产剩余,积累了更多的利润。在追求最大利润的动机下,积累的利润被转化为 资本,从而吸引更多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再扩大资本,再取得更多的生产剩余, 积累更多的利润,进一步扩大资本。如此循环往复,直到农业剩余劳动力消失, 工业部门的劳动力供给不再是无限为止。上述的循环往复过程中,城市工业部门 扩大生产,农业剩余劳动力不断向工业部门转移,农村人口不断进入城市,从而 实现了工业化和城市化。在传统农业部门中,伴随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不断流出, 劳动边际生产率将逐渐与工业工资水平接近,农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农业部门 逐渐进步,从而传统农业部门得到了改造,二元经济结构的痕迹慢慢消失。 刘易斯理论模型说明,一个国家的工业化、城市化的实现依赖于农业部门剩 余劳动力不断向城市转移。 无论是从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还是从分工水平演进的 角度来理解二元经济结构, 二元经济结构的转化都意味着农业比重的相对缩减和 工业比重的相对增加, 即二元经济结构转化的过程就是一个工业化的过程。 因此, 随着经济活动从传统的农业向现代化的非农产业转移, 社会的整体生产力水平将 不断得到提高,二元经济逐步向现代经济转化。在二元经济条件下,农村劳动力 向非农产业转移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是促使二元经济向现代经济 转变的必然选择。应该说,对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来说,刘易斯模型在一定程度上 是适用的。 2.2.2 拉尼斯费景汉模式 古斯塔夫拉尼斯和费景汉在 1961 发表的论文经济发展中的一种理论 和 1964 年出版的著作劳动剩余经济的发展:理论与政策中阐述了刘易斯模 式的两点不足:没有重视农业生产对工业增长的作用;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 是以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为条件。他们强调农业的自身发展,提出以分析农业 剩余劳动力转移为先决条件,重视技术变化,并将二元结构中劳动力的流动分成 三个阶段,借此提出拉尼斯一费景汉模式。该模式强调了农业对剩余劳动力转移 的约束,认为农业剩余对工业部门的扩张和劳动力转移具有决定性意义。因为它 影响工业部门的工资水平,从而影响工业部门的扩张速度和劳动力转移速度 1。 并指出只有农业生产率增加和工业农业两部门平衡增长, 劳动力转移才会顺利进 行。该模式研究人口增长的抑制影响,确定了临界最小努力准则,为发展中国家 控制人口增长提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河南-河南林木种苗工四级(中级工)历年参考题库典型考点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河南-河南堤灌维护工一级(高级技师)历年参考题库典型考点含答案解析
- 2024版离婚协议的性质法律问题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河北-河北汽车驾驶与维修员四级(中级工)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河北-河北房管员二级(技师)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江西-江西电工二级(技师)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5套)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江西-江西城管监察员二级(技师)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5套)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江苏-江苏管工(技师/高级技师)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解析(5套)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广西-广西保安员三级(高级工)历年参考题库典型考点含答案解析
- 2025年事业单位工勤技能-广东-广东计算机文字录入处理员三级(高级工)历年参考题库典型考点含答案解析
- 老年防诈骗知识讲座课件
- 兽药生产经营使用管理
- 武术长拳的教学课件
- 2025年全家岗前培训考试题及答案
- 《CACA甲状腺癌诊治指南(2025版)》更新要点解读课件
- 2025届湖北省荆门市钟祥市重点中学小升初数学入学考试卷含解析
- DB65-T 4846-2024 工贸行业企业重大事故隐患认定
- 【川剧剧本欣赏】《白蛇传》
- 放射科护理服务规范礼仪课件
- 机场绿化应急预案及保障措施
- 鼻腔内窥镜上颌窦手术配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