龋病的病因.ppt_第1页
龋病的病因.ppt_第2页
龋病的病因.ppt_第3页
龋病的病因.ppt_第4页
龋病的病因.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龋病的病因,龋病的病因,龋病的病因学说,虫牙学说,内源性学说,外源性学说,蛋白溶解学说,蛋白溶解螯合学说,Miller化学细菌学说,现代四联因素理论,广义龋病生态学假说,虫牙学说(legendofworm),巴比伦;埃及;印度;中国,内源性学说,体液学说龋病是由于辛辣和腐蚀性液体的内部作用而发生中医认为龋病是由于阴阳五行失调所致活体学说龋病是由牙内部发生的,外源性学说,1718世纪化学(酸)学说,龋病与微生物活动密切相关,寄生腐败学说,蛋白溶解学说,由于蛋白的溶解作用,微生物通过釉质的有机途径侵入并使龋病发生(先有有机物的分解后有无机物的脱矿),蛋白溶解-螯合学说,有机成分降解,矿物质溶解,(proteolysis-chelationtheory),龋微生物,Miller化学细菌学说,微生物是龋病发生发展中的关键因素,没有微生物的参与就不会有龋病的发生,Miller化学细菌学说的评价,总结了龋病发生中的3项主要因素:口腔微生物在产生酸方面的作用;微生物发酵碳水化合物底物;产生的酸导致牙矿物质溶解;,Miller化学细菌学说的评价,第一次阐明了口腔微生物、食物、酸与龋病发生的关系,抓住了龋病发生的本质,局限性:未阐明牙面微生物的存在形式不能解释龋发生的特异性部位不能解释龋发生的个体差异不能确定致龋的病原菌(非特异细菌感染),四联因素理论,20世纪70年代由Newbrun在三联因素论基础上提出的。,宿主与牙齿,微生物,食物,时间,龋,碳水化合物,变链菌、乳杆菌、粘放,唾液、全身状况、牙齿的形态结构,龋病必须具备以下重要条件,1.细菌在牙面代谢和致病的生态环境-牙菌斑(致龋细菌)2.细菌进行代谢活动和形成牙菌斑的物质基础-糖类(食物);3.易感的牙齿(宿主);4.牙菌斑使细菌发酵糖产生的酸在牙面达到一定的浓度(在临界pH以下)和维持相当长的(时间)。,四联因素,1.牙菌斑,牙菌斑(dentalplaque)是一种细菌性生物膜,是基质包裹的互相粘附、或粘附于牙面、牙间或修复体表面的软而未矿化的细菌性群体,不能被水冲去或漱掉。,牙菌斑,(一)牙菌斑的形成和发育,牙菌斑的形成和发育是一个很复杂的动态过程。从组织学上观察,三阶段:(1)获得性膜的形成(2)细菌在牙面的粘附和聚集(3)菌斑的成熟,牙菌斑,牙菌斑,(1)获得性膜的形成,牙面菌斑形成最早期是一层来自唾液中的糖蛋白在牙面上形成一层薄膜,此膜即为获得性膜,不仅仅限于牙,还可在修复材料及义齿上形成。,牙菌斑,(2)细菌在牙面的粘附和聚集,黏附:最初定居的细菌是球菌,以后是丝状菌,杆状菌和其它细菌。集聚:粘黏附到获得性膜上的细菌迅速生长、繁殖,并集聚其它的细菌。集聚的方式:细菌之间的特异性结合,菌斑基质成分促进细菌的集聚,牙菌斑,(3)菌斑的成熟,栅栏状结构是成熟菌斑的主要标志此结构有利于细菌获得营养和氧气,并扩大微生物的定居面积。,牙菌斑,(二)菌斑的结构,(1)菌斑是由细菌、各种有机物、无机物和水分组成的斑块样物质。(2)菌斑根据所在部位分为龈上菌斑、龈下菌、牙面窝沟菌斑和根面菌斑等。,牙菌斑,菌斑-牙界面获得性膜紧贴牙面,是一层无细胞的均质结构。主要由吸附于牙面的唾液粘蛋白即获得性膜构成,有些包括牙齿发育遗留下的釉小皮;中间层牙菌斑的主要组成部分,由球菌、丝状菌和杆菌组成,结构致密。丝状菌彼此平行,与牙面垂直,其间堆积广大量的G+和G-球菌、短杆菌,形成栅栏状结构;表层主要由G+和G-球菌、短杆菌和上皮细胞组成。细菌排列不规则,结构疏松,厚度不一。“玉米棒”结构,牙菌斑,(3)在光学显微镜下,菌斑的截面一般可分为三层:,(三)菌斑的致龋作用,菌斑中的细菌代谢碳水化合物产酸菌斑基质的屏障作用,酸不易扩散局部PH下降牙体硬组织脱矿龋齿。,牙菌斑,2.食物,食物致龋作用与食物组成成分、食物形状和进食频率有关。(一)食物化学组成含糖量高的食品(二)糖致龋能力由强至弱排序为:蔗糖葡萄糖麦芽糖乳糖果糖山梨醇木糖醇。(三)食物的物理性状(四)进食频率与时间,食物,3.宿主,宿主是龋病发生的不可少的因素,其主要因素是宿主自身的牙、唾液、行为习惯及生活方式。(一)牙齿(1)牙齿抗龋力的表现形式解剖形态:完整、光滑的外形理化结构:高度矿化的致密表面结构,含有抗龋的微量元素排列和位置:排列整齐,滞留区少(2)影响牙齿抗龋力的因素牙齿萌出以前全身疾病遗传因素的影响牙齿萌出以后再矿化,提高牙齿的抗龋力,宿主,(二)唾液,(2)影响唾液抗龋力的因素神经、精神因素内分泌、放疗化疗、食物药物年龄性别等唾液的质和量宿主的抗龋力,(1)唾液的抗龋作用机械清洁作用缓冲作用抑菌作用再矿化作用,宿主,4.时间,(一)龋病的发生和发展是一个相当慢长的过程,初期到洞的形成需18个月时间;(二)周期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