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中文摘要 狄尔泰是1 9 世纪下半叶至2 0 世纪初德国乃至整个世界哲学思想史上的一个重 要人物。可以说,不了解他的精神科学历史观,就不能很好地正确理解现代西方 哲学思想的来龙去脉。笔者在通过对大量的文献资料的仔细爬抉梳理的基础上, 发现了狄尔泰实际上被大家所低估这样一个事实。而这与狄尔泰本人的思想在思 想史上所应占的份量是极不相符的。本文就是试图改变这一现状的尝试,从狄尔 泰所面临的历史哲学难题及其批判性分析出发,立足于生命认识论,主要从历史 与记忆、历史与意义、历史研究与经验研究和哲学研究三个方面的关系展开探讨 他对历史的看法。最后,借助于精神科学历史观的基本框架,简略地阐释了狄尔 泰的精神科学历史观的缺陷及其对当代西方哲学领域所具有的理论意义和历史意 义。 关键词:精神科学;历史观;生命认识论;记忆;意义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 b s t r a c t w i l h e l md i l t h e yi so n eo ft h em o s ti m p o r t 锄tp e r s o n a g e st h et u mo fc e n t u 巧i n g e 肿a na n de v e na ne n t i r ew o r l dp h i l o s o p l l i c a lh i s t o r ) ,i fy o ud o e sn o tu n d e r s t a j l dl l i s m o r a ls c i e n c e c o n c e p t i o n o fl l i s t o r y , y o u c a n n o t c o r r e c t l yu n d e r s t a i l d 、e s t e m c o n t e m p o r a 叮p h i l o s o p h yt h o u 曲t b m ,m r o u 曲c a r e 如l l yi n v e s t i g a t el o t so fm a t e r i a l , 、v eh a dd i s c o v e r e dt h em l d e r e s t i m a t i n go fd i l t l l e yi nc h i n e s ep h i l o s o p h i c a lr e s e a r c h e s 1 1 1 i sa n i c l ei sa t t e m p t st oc h a n g et h i sp r e s e n ts i t l i a t i o n 1 1 1 i s 硪i c l ef o m u l a t e dd i l t h e y s e p i s t e m o l o g yo fl i f e ,im a i n l yl a u n c hd i s c u s s e sh i mt ot h eh i s t o 巧t h ev i e w ,f r o mt h e p r o b l e mo ft h eh i s t o 巧a u l dt 1 1 em e m o d ,o ft h eh i s t o d ra n dt l l es i g n i f i c a n c e ,a i l do ft 1 1 e h i s t o r i c 甜r e s e a r c ha u l dt h ee x p e r i e n c er e s e a r c ha j l dt h ep h i l o s o p h ys t u d i e s f i n a l l y ,w i t i l t h ea i do ft ot h em o r ms c i e n c ec o n c e p t i o no fh i s t o r y ,b e f l yh a sd i s c u s s e dd i l t h e y s m i s t a k e sa n dd i l t h e y st h em o r a ls c i e n c ec o n c e p t i o no fh i s t o r ya n di t st h et h e o 巧 s i g n i f i c a n c ea n dt 1 1 eh i s t o r i c a ls i g n i f i c a i l c ew h i c hh a st 0t l l ec o n t e m p o r a r y 、v e s t e m p h i l o s o p h y k e y w o r d s : h u m a i ls c i e n c e ;c o n c e p t i o no f h i s t o r y ;e p i s t e m o l o g yo f l i f e :m e m o d r ; m e a l l i n g 1 i 独创性声明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 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 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墨垄选太堂或其他教育机构的 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影刍 签字日期:脚年矽月7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人完全了解墨蕴、江太堂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 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 人授权墨蕉堑态堂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汇编本学位论文。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v? 夺够 导师签名: 参州 签字日期d 彩年月7 日 签字日期:d 2 力8 年多月7 日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电话: 邮编: 绪论:精神科学历史观的缘起 绪论:精神科学历史观的缘起 威廉狄尔泰( w i i h e l md i l t h e y ,1 8 3 3 1 9 1 1 ) 是1 9 世纪下半叶至2 0 世纪初西方 哲学从近代向现代转型时期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也是历经欧洲思想文化风暴的一 位颇有争议的多产哲学家。他被称为“1 9 世纪下半叶最重要的思想家”、“人文科 学领域里的牛顿”、2 0 世纪德国哲学的先驱之一、生命哲学和解释学的鼻祖,他 的思想在现代西方哲学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本世纪影响较大的哲学思潮或运动 如现象学、解释学、存在主义、法兰克福学派等,都可以在狄尔泰哲学中找到预 演。如果说康德因主张在认识活动之前必须批判地探讨、分析和考察人的认识能 力而被称为“批判哲学”的先驱,那么,我们同样可以因狄尔泰主张在历史活动 之前必须先考察人类的历史认识能力而称其为“批判的历史哲学”的肇始者。可 以说,不了解狄尔泰的历史哲学一精神科学历史观,就无法深入了解其后的文 德尔班、李凯尔特、韦伯、克罗齐乃至波普尔等人的历史理论,因此,学术界一 般把狄尔泰奉为“现代西方历史哲学之父”。 狄尔泰生活的时代是一个西方文明暗藏矛盾与危机的时代,工业革命带来的 震撼日益动摇着各种哲学根基,自培根提出“知识就是力量 以来,自然科学取得 了长足的进步,其蓬勃发展程度似乎要取代以往哲学的普遍知识,试图以作为科 学的神话的自然科学的精确性来揭示生命、文化、历史和社会的真谛,关于社会 与历史的科学为了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不得不抵制自然科学的侵袭,因此,在历史 哲学领域,理性主义、实证主义、历史主义、非理性主义四种哲学思潮应运而生。 第一节狄尔泰面临的历史哲学难题 一、近代理性主义 近代理性的胜利,使哲学从神学的婢女转化为理性的阵地,也使哲学从主体形 而上学的世界二重化过渡到主体形而上学的主客二重化。这一时期的集大成者黑 格尔写下这样一个基本命题:“理性”是世界的主宰,世界历史因此是一种合理的 过程。在黑格尔看来,理性是一把普遍有效的尺度,世界历史是一个合理性实现 1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自身而成为现实性的过程,也就是自由成为现实的过程。在世界历史中,国家、民 族和个人不仅仅是理性的外壳,也是理性自己实现和完善自己的万能工具。就是 说,在黑格尔的视野里,历史哲学只不过是历史思想的考察,人类历史本身只是 理性的展开与实现,人类只有凭借这种理性之矛,才能真正洞悉历史中的理性。 由此可见,以黑格尔为代表的理性派哲学家们,是以当时带有神学痕迹的自 然科学为基础,来建构符合近代自然科学精神的认识论和方法论。虽然他们在这 方面有着不可抹杀的意义,但其结果却陷入了理性独断和二元分立的困境之中。 因此,他们的这种思维方式把理性当作解释事物存在的根据,使历史成为理性的 附庸,看不到人对事物本质已有的暂时性和历史性,也忽视了人与自然的原则性 差别,进而人与社会丧失了立体性存在的本质,而以僵死的对象性的存在的形态 出现,人类历史在他们的视野里变成了“逻辑的东西”显现自身存在的手段。这 种状况在一定程度上预示着近代理性主义必将走向自己的反面,欧洲理性文化面 临严重危机。 集近代理性主义大成的黑格尔派哲学的瓦解,使哲学大一统的局面被打破,也 使1 9 世纪中期前后一段时期内,欧洲哲学处于萧条、冷落和凋零的状态。但是, 正如刘放桐先生所言:“这种状态似乎并不能笼统地说就是西方哲学的没落,更不 意味着哲学的绝对荒芜,而是转型期往往难以避免的暂时的沉寂。”在这种暂时 性沉寂的时期,许多哲学家和哲学派别扭转了动摇、停滞和混乱的局面,酝酿了 新的哲学思维方式,有来自于英法的实证主义,也有来源于德国古典哲学的历史 主义的哲学思潮,还有以叔本华和克尔凯郭尔等人为代表的非理性主义。 二、实证主义 从广义上说,实证主义也是一种理性主义思潮。不同于理性主义的是,实证主 义崇尚科学理性,注重知识的精确性和实证性,强调哲学应以观察和经验的方法 为基础,而不是借助于理性来把握事物的本质。就其基本的思想脉络而言,可以 说实证主义是对传统形而上学提出怀疑的休谟经验主义哲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 。刘放桐新编现代西方哲学m 】人民出版社,2 0 0 0 年第1 4 页 2 一 绪论:精神科学历史观的缘起 继续、修改和补充,孔德、穆勒、斯宾塞等实证主义者认为客观世界是依赖于人 的经验而存在的,否定不依赖人的经验而独立存在的客观实在,把经验视为万物 的基石,但是他们认为经验是从实证自然科学的认识和方法中获得的,具有一定 的科学的意义和价值,能为科学所检验,并以此来克服休谟经验主义哲学的思辨 性和抽象性。他们还宣称自己是“科学的哲学家”,认为科学是对主体感受的描述, 科学知识要以感受经验为尺度来衡量自己,经验以外的事物是我们的认识能力所 涉及不到的,不能成为科学知识的对象,哲学和科学应定位于人的经验所及的现 象世界,因而要超越追索世界本原的传统形而上学,与理性派的思辨哲学相抗衡。 从这一角度上看,实证主义强调经验的作用和拒斥形而上学的思想具有一定的闪 光点。 实证主义摒弃旧的思辨哲学的理论意义是毋庸置疑的。但是,由于他们把科学 仅仅局限在现象范围,把自然规律和客观规律都归结为现象之间的彼此关系,这 样重蹈了休谟的现象主义和经验主义覆辙;此外,实证主义者认为世界上无论自然 还是精神现象都可用自然的因果性来解释,因而,他们教条式地将自然科学的概念 与方法应用到社会历史中去,用以解释社会历史现象,这一思想在法国哲学家孔 德那里发展到了顶点,孔德认为科学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各门具体科学只是科学 整体上的不同分支而已,各门科学都必须从整体观点来看待所研究的事物和现象, 否则就不会成为科学,因此完全可以用自然科学的规律和方法来理解和研究人类 历史。由此可见,实证主义者把从自然科学研究中概括出的实证方法过于绝对化, 由此建立的以“拒斥形而上学”为口号的实证哲学体系反而从另一方面构建了新 的形而上学。 三、历史主义 历史主义通常被认为是1 9 世纪早期随着维柯出现的,他被认为是“坚持历史 知识学科具有同非历史性的自然科学分庭抗礼的权利的第一人”。维柯的继承人 赫尔德第一次打开了精神科学中实证主义自然体系的城堡缺口,试图用历史发展 。【英】格鲁内尔历史哲学- 批判的论文【m 】隗仁莲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 0 0 3 年第1 3 l 页 一3 一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观来说明文字的性质和宗教的起源,坚持每个民族与时代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存 在的理由。 历史主义不仅反对对理性的盲目崇拜,也反对用实证的方法解释历史。在历史 主义者的世界里,人类世界的一切是时间之流的一部分,人类的行为是一种有意识 的活动,历史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人的主观活动创造的,倡导从经验的角度去观察历 史进程的具体细节和发展脉络。因此,历史决不是一个纯粹的具有自然规律的机 械运动,它在各个时代都有自己的时代特性,决不能以某种普遍的原则来裁定任 何时代的历史现象。显然,历史主义的这种观点是对实证主义的一个有力打击, 但是,它在看到人类的历史于机械的自然运动的差别时,也否定了社会价值内在 的合理性,这样,历史主义就转向了历史怀疑论,破坏了相信理论能认识任何真 理存在的信仰,使历史变成了没有任何规律可循的一种不定数,其结果也是对历 史发展的一种否定。 四、非理性主义 正值理性主义、实证主义、历史主义三足鼎立于历史哲学界的时候,叔本华和 克尔凯郭尔等非理性主义哲学家们拉开了序幕,否定科学知识,宣扬意志、直觉 和盲目力量,要使人摆脱被绝对化的理性和实在所异化的境况。 在非理性主义流派中,叔本华的唯意志主义最有代表性,其主要特点是将人的 情感、意志等非理性活动作为全部哲学的出发点,并强调非理性活动对存在和认 识问题的决定作用。比叔本华稍晚的丹麦宗教哲学家克尔凯郭尔也强调非理性的 体验对发现个人存在的决定作用,明确要求超越理性主义的传统。可见他们都对 以黑格尔为代表的理性主义历史哲学大加鞭挞。与此同时,也猛烈攻击了实证主 义和历史主义。叔本华认为既然历史是些杂乱的堆积,那么用自然规律来说明社 会历史的做法也是毫无意义的,又因为历史研究对象只是一些个别的、不可再现 的事件,所以也不能用科学的语言来描述。因此,非理性主义按照柏拉图方式所 建构的这种以情感意志为基础的哲学体系,仍然带有明显的形而上学气息。 在1 9 世纪7 0 年代8 0 年代以后的德国哲学中,与狄尔泰同一时代的尼采取 绪论:精神科学历史观的缘起 代了叔本华而占有突出地位,他在“重新估计一切价值”的口号下,对基督教和 理性派哲学传统支配下的欧洲文化作了激烈的批判,并以宣布“上帝死了”来揭 示基督教和理性主义文明的终结。尼采还把权力意志当做人的一切认识和行动的 动力和标准,然而,他又将整个世界的存在与发展归结为权力意志的永恒轮回,这 无异于是在破坏传统形而上学的同时又回到了形而上学的这个圆圈之中。 第二节狄尔泰对以往历史哲学的批判性分析 由上可知,在狄尔泰生活的时代,实证主义、历史主义和非理性主义的出现 并没有缓解欧洲理性文明所隐藏的矛盾和危机,反而使哲学陷入一种混乱而萧条 的境遇。正是在这种纷繁复杂的局势下,狄尔泰敏锐地洞察和认识到西方思想文 化的内在危机是一种直接源于自身的混浊和不确定性,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最终前 提都在动摇,深感到以往历史哲学的利弊与得失。 首先,狄尔泰早期主要受康德、费希特的影响,后期更倾向于黑格尔的客观唯 心主义思想;狄尔泰用精神代替生命,跟随黑格尔强调精神的内在无限性。在黑格 尔那里,精神在哲学概念中完成了自我认识,而在狄尔泰看来,黑格尔正是通过理 性建构消除了历史认识的问题。他反对黑格尔将历史存在的有限性消除在绝对精 神中,而主张回到历史世界中认识历史存在。因此,狄尔泰指出,如果按照黑格尔 的说法,历史中存在着永恒的理性,世界历史都是由理性主宰的,认识历史也只 有凭借理性,历史或历史中的人也就完全演变成抽象化或概念化的符号。历史之 所以为历史,就在于它是发展的,每一个时代都具有它不同于前一个时代的历史, 这也决定了历史中不可能存在着一种永恒不变的理性。 其次,历史主义虽然给予狄尔泰许多有益的启示,但他也清楚地认识到历史主 义发展的后果。狄尔泰在他的哲学生涯中坚持与历史相对主义划清界限。狄尔泰 不仅承认历史主义崛起的必然性,而且也认可历史主义的目标和解放历史意识和 历史学的功绩。“然而,即使在今天,历史学派也没有在突破那些必然会限制它理 论发展、限制它生活影响的内在局限的方面,取得成功。”显然,狄尔泰对历史 。【德】狄尔泰精神科学引论【m j 童奇志,王海鸥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 0 0 2 年第3 页 一5 -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主义也感到不满,一针见血地指出历史主义在谋求精神科学的独立时却缺乏认识 论基础,“它对于各种历史现象的研究和评价,仍然与对于各种意识事实的分析毫 不相干;因此,它在那归根结底是惟一可靠的知识之中不具有任何根基;简而言 之,它不具有任何哲学基础。”因此,狄尔泰看到人们从历史经验获得的知识还 没有达到普遍有效性,主张将科学的确定性纳入到生命哲学中来,以达到历史认识 的客观性。同时他也意识到正是由于历史主义自身缺乏与认识论和心理学的有机 联系,以致于迄今为止还没有解决历史现象的研究与利用是以意识事实为认识根 基的,也恰恰因为历史主义者们仅仅凭借自身之力,导致历史主义无法建立起某 种具有自主性的、由各种精神科学组成的体系或者能够对生命产生某种影响的体 系。 再次,狄尔泰深受康德的影响,对实证主义的某些原则和理论颇为赞赏。然而 在历史主义的影响下,他也洞察到了实证主义的弊端。在历史实在的认识根基和 方法上,狄尔泰认为不能像历史主义那样,使历史与意识事实相脱节,也不能把 自然科学中的客观性原封不动地应用在历史的主题上,“无论孔德和实证主义者们 对这个问题的回答,还是密尔和经验主义者对这个问题的回答,都为了使历史实 在适合于自然科学的概念和方法,对这种实在进行了删节和肢解。”圆显然,实证 主义者们怀着朴素而执着的科学信念:把人类历史归结于实证主义式的因果运动, 主张自然领域和社会领域是绝对连续的,坚持自然科学的方法和理论完全可以移 用到社会历史领域并能解释一切社会现象。毫无疑问,他们的探讨是一种反动, 因为他们把自然科学的概念和方法应用到历史实在中去就是肢解和扭曲了历史实 在,以致抹杀了社会历史实在与自然实在之间存在着的难以沟通的歧异性。 最后,非理性主义者否定历史的规律性和进步性,对于历史的情绪性多于科 学性。因为“人通过某种内省的默想认识不到他自身,这种内省的默想只能产生 出尼采式的、过分夸大主观性的强烈痛苦。只有通过理解人已经创造出来的历史 。同上 。【德】狄尔泰精神科学引论【m 】童奇志,王海鸥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 0 0 2 年第5 页 6 一 绪论:精神科学历史观的缘起 实在,人才逐渐意识到他的善恶之能力。”所以狄尔泰从一开始就反对叔本华和 尼采的独自冥想的方式,主张表达方式应当与丰富多彩的人类精神生活相符合, 使人们能够逐渐意识到自己判断善恶的能力,进而认识社会和历史的真实性。事 实上,人类不可能没有进步,历史也不可能没有发展,而且按照叔本华的思维, 把历史学放置在科学大门之外,那么历史学或精神科学要摆脱自然科学的束缚, 它自身就不具备自己独立于自然科学之外的科学方法和认识基石。 毫无疑问,狄尔泰的思想既受以黑格尔为代表的近代理性主义的影响,又受 到非理性主义和实证主义的熏陶,当然更受到了以赫尔德等人为代表的历史主义 的泽溉。 。【英】h p 里克曼狄尔泰【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8 9 年第1 6 6 页 7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精神科学历史观的基础一生命认识论 生命在狄尔泰那里不仅仅是哲学所固有的而且是唯一的命题,正如他本人所 m 言:“生命是基本事实,它必定会构成哲学的出发点。”卢卡奇曾经评论说狄尔泰 ,弓 是“尼采以外也是在他之后的最重要、最有影响的帝国主义生命哲学的先驱”。 而马克斯舍勒甚至认为狄尔泰与尼采、柏格森都是一起通过尝试“生命哲学” 而开创和重塑欧洲世界观及其世界概念的历史进程。应该说,这些评价都是比较 高的、中肯的。狄尔泰的精神科学历史观正是从生命的长河开锚起航的。 第一节生命认识论的出发点和基石 一、生命认识论的出发点现象性原理 狄尔泰对生命认识论的探讨是从“现象性原理”开始的,这也是他哲学的第 一哲学原理。在“布勒斯劳”手稿中,他首先阐述了“现象性原理”。“无论如何, 所有严肃而一致的哲学的出发点就是这样一种洞见:所有这些客体,甚至我处于 同 与之关联中的人,都仅仅作为我的意识之事实对我而言存在在那儿。”掣显然, 在狄尔泰那里,一切自我存在或实在物都是生命个体的意识事实,所有对象或与我 相关的他人都只是作为我的意识事实在我这里而存在,意识事实成为构成客体或 对象的唯一质料。对他来说,任何事物都是一个意识事实,情感、意志、冲动、 感受、回忆等一切心理活动,都是作为意识事实而存在的,确切地说,它们都是 在自我的意识事实中体验的一种简短表达。但是,意识事实的威力只能辐射到知 觉和表象的一个有限地域,这样一切实在物或者客体都呈现出一种现象性,也就 是说,一切源于意识事实且相应地服从意识条件,所以,狄尔泰将其称为“现象 性原理”。 狄尔泰关于现象性原理的说法多少会造成误解,因为他既想避免那种对现象 。【德1 狄尔泰历史中的意义【m 1 艾彦,逸飞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 0 0 2 年第1 l 页 。【匈1 卢卡奇理性的毁灭【m 】王玖兴等译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 9 9 7 年第3 6 5 页 转引自陈锋试忻狄尔泰精神科学认识论之构髓j 】福建诠坛( 人文社会科学版) ,2 0 0 l ,( 0 6 ) 第4 9 页 第一章精神科学历史观的基础一生命认识论 作出怀疑主义解释,从而将一切实在物都归结为意识事实的现象主义,也想避免 康德的解释,即一切意识事实都只是现象,而不是作为实在物的物自体。在狄尔泰 看来,我们的意识事实具有原始的实在性,但是它们也必须为一种独立于我们的 事物的实在性留下空间。其实,所谓现象性原理无非意味着这样一种要求,即任 何真实的事物或心理活动都一定可以作为一种意识事实而加以认识和体验。正是 由于意识事实是正在体验,所以意识事实本身就是生命单元的存在。毫无疑问, 狄尔泰几乎在意识事实和生命之间划上等号,体悟到生命就是对意识事实的经历, 他是从意识事实出发去探索和追寻以生命为材料的生命认识论。 二、生命认识论的基石描述的和分析的心理学 在狄尔泰的哲学世界里,他的心理学思想是认识生命、认识社会和历史真实 性的入口,特别是描述的和分析的心理学是他追索生命的基石,而当时的“解释 心理学 则与他的这个目的格格不入。众所周知,狄尔泰的时代与现时代都是科 技高度发展的时期,只不过是一个解释心理学占主导地位的时代。自霍布斯以来, 具有经验倾向的心理学家们都立足于古典原子论的立场,试图借助于一定数量的、 从单方面规定的因素,把任何一种现象都归结为一种因果关联之中,也就是说, 他们为了使自己研究领域能与自然科学相媲美,要求以因果关系为依据,建立一 个和自然科学具有同样严密性的关于历史和社会实在的科学体系。这就是狄尔泰 所要批判的“解释心理学 ,他在早期极力反对用自然科学的方法研究精神科学, 特别反对以数学为基础的物理学方法四处蔓延,着重批判了解释心理学的两个特 点: 第一个特点是它的综合或构造的过程即构造性,这是解释心理学的基础。它 依据经过其筛选的一定数量的因素来解释和构造心理学,至于如何获得这些因素, 是用形而上学的方法进行推演,还是通过心理过程的分析,都是无关紧要的,其 关键是在一个综合或构造的行动中把经过分析而确定的因素结合起来。这样,这 些被其发现的因素的完整性和可靠性就大打折扣了。 解释心理学的第二个特点是它的辅助方法,这个方法是假说,即经过综合的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因素结合起来,并据此解释各种心理现象。狄尔泰认为,这样的解释只具有假设 的本质,只是“借助于某些假定,把人类的整个文化世界推导出来”。因为在 狄尔泰看来,假设不是把一些有限的经验归纳到更广泛的、眼前尚不能在经验之 中直接把握的东西上,而是把经验中获得的事实纳入一种因果关系中,这个方法 是自然科学经常应用、并且从其认识条件中必然产生的一种实践活动。由此来看, 假说是对在感性经验中给出的东西加以因果关系的排列,是认识自然的必要的补 充手段。就自然科学而言,假说是可行的。因为从思维逻辑上讲,有可能存在好 几个假说,它们都可以把给出的经验纳入一种因果关系之中,但自然科学可以对 这几个假说的实在性加以检验,把缺少真实性的、不可能解释的假说排除出去, 这就是自然科学的排除法。这就是说,解释心理学通过归纳法所获得的结论,在 逻辑上只具有可能性,而不具有确定性,其可信度完全依赖于经验的证明。所以, 在心理学方面通过归纳而证明的假说,并不是给出原初的关联,并不具有不可质 疑性。这样,解释心理学的能力和根据就是不可靠的,解释心理学家们试图以自 然科学为楷模说明心理生命,而这最终导致方法和内容的冲突,并且从自然科学 那里照搬旧抄的假说方法在心理学中也不可能发挥如同在自然科学中所具有的那 种作用。 狄尔泰在批判解释心理学的过程中,引用了他对心理学的解释,提出了描述 的和分析的心理学的构想,“从我们的心理体验的本质中,从对于生命的无偏见的、 完整的态度的需要中,从精神科学系统以及心理学在其中所起的作用中产生了描 述心理学和分析心理学的概念。”他说:“只有当心理学局限于确立各种事实和存 在于这些事实之间的各种一致性的描述学科的时候,才有可能成为一种根本性的 精神科学。它必须非常清楚地把自己与说明性心理学区别开来一后者的目标是 借助于某些假定,把人类的整个文化世界推导出来。只有以这种描述性的陈述为 基础,这样一种说明性的心理学才能得到精确的、不带任何偏见的、使它那些心 。f 德j 狄尔泰精神科学引论【m 1 童奇志、王海鸥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 0 0 2 年第5 9 页 。转引自李超杰狄尔泰对主体形而上学的批判【a 】 删曰焉罐鹃铆f 究所德国哲学论文集第1 5 辑【c 】一匕京:北京大 学出版社。1 9 9 7 年第5 7 页 第一章精神科学历史观的基础生命认识论 理学假说有可能到证实的材料。”这就是他所提出的描述心理学。 从与解释心理学相比较而言,他的描述心理学具有以下二个特征: 一方面,狄尔泰的描述心理学是反建构的,“单凭我们的心理学( 解释心理学) , 谁能够把苏格拉底的教育天才解释清楚呢? 书斋里的佩斯塔罗齐和跟孩子们在图 林根山区创作儿歌,搞游戏的弗吕贝尔都在爱的驱使下深入儿童的内心世界,了 解他们下意识中的一切幽晦不明和纯真质朴的动机。面对这样一种无可穷尽的伟 大事实,心理学只感到束手无策。 心理生命过于精妙,根本不能被任何人为的 概念手段所复制,一旦我们把心理过程分解为它的组成部分,再无希望把源初的 整体性完全地重构出来。狄尔泰指出更为重要的是:我们本来就不需要建构这一 整体。我们可以经验到它,追忆到它。 另一方面,狄尔泰的描述心理学也无需假设,解释心理学所崇尚的那种假说 不可能发挥如同在自然科学中所具有的那种作用。因为心理学的对象完全不同于 自然科学的对象,前者是活生生的心理生命,而后者则是外在于自我的、孤立的、 不可穷尽的要素。因此在自然科学知识中,只有通过假说在对象间建立联系,而 心理生命的关联是原初的,是作为当下的直接者始终存在于每个人的体验中,这 种心理生命在自身中能体验到一种相关性和整体性,如其所是地描述作为整体呈 现于体验中的心理生命。因而,这种基本区别也决定了描述心理学根本不可能在 假设的学说中去推演。在狄尔泰看来,描述心理学可以为精神科学提供一种关于 社会历史实在之基本要素的非假设概念。“在自然科学之中,物质是人们从一 些微小的基本微粒出发构想出来的这些基本微粒都无法独立存在,而只能被 设想成各种分子的组成部分。这些个体,这些由生理方面和心理方面构成的整体, 都是一些在历史和社会所具有的、复杂得不可思议的总体性之中相互影响的单元 一一其中每一个单元都构成一个世界,因为这种世界并不存在于其他什么地方, 而是仅仅存在于这样一种个体的各种表现之中。” 在狄尔泰孜孜不倦地追问生命 。i 德】狄尔泰精神科学引论【m 1 童奇志,王海鸥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 0 0 2 年第5 9 页 圆【德】狄尔泰当代美学的三个时期及其当前任务【a 1 蒋孔阳、李醒尘主编十九世纪西方美学名著选【c 】上 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 9 9 0 年第5 1 4 页 【德】狄尔泰精神科学引论【m 】童奇志,王海鸥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 0 0 2 年第5 3 页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真谛的旅途中,认识到心理学在进行描述的同时,还应当使用分析的方法,这样才 能清楚地表述和区分在体验中的心理生命的关联。因此,“描述心理学同时必定 是分析心理学”。叫 狄尔泰认为,与描述一样,分析就是把一个复杂的现实分解为它的各个要素, 分析提出的任何问题和分析形成的每一个概念,在心理生命或心灵的关联中都可 以找到属于自己的位置,同时也受到这个关联的制约。因此,狄尔泰把描述心理学 探索和描述心理生命关联的结构的工作称之为共时观察的同时,也看到了与描述 心理学同时工作的分析心理学同样重要,并且把对心灵生命或心理生命的发展进 程所进行的分析定义为历时分析。进而言之,描述和分析心理学就是描述和分析 由生命本身给定的心理事实的关联,对已经体验的和在体验中现存的心理生命关 联加以描述和分析,在生命直接显现的地方描述生命和考察生命。 在这里,我们不难看出,这两种心理学都植根于生命,是通过个体生命及其 过程的内在感受把它们联系在一起的,狄尔泰把描述的和分析的心理学作为生命 认识论或精神科学的基础,力图发现具有普遍意义的理性的东西,就像康德在数 学和物理学中发现普遍必然的根据一样。而恰恰如此,独立于任何假说和证实方 法的描述的和分析的心理学战胜了盛极一时的解释心理学,为精神科学历史观体 系的建构埋下了伏笔。正如马丁海德格尔所评述的那样:“他的心理学是要在生 命历史的发展联系与作用联系中把生命同时领会为人借以存在的方式、人文科学 的可能对象与这些科学的根本。 第二节生命认识论的主要内容 一、生命的内涵 狄尔泰的“生命”这一重要概念的内涵在他的思想脉络中并不是清晰稳定的。 在我们看来,狄尔泰的这种生命观是变化的,或者说是游移的,从这种不稳定性 本身就能看出狄尔泰本人思想的矛盾性和不确定性,他自己在做不断地自我调整 。转引自李超杰狄尔泰对主体形而上学的批判f 州湖北大学哲学研究昕德国哲学论文集第1 5 辑f c l 北京:北京大 学出版社,1 9 9 7 年第5 7 页 口【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i m l 陈嘉映译,北京:三联书店,2 0 0 6 年,第4 4 9 页 第一章精神科学历史观的基础一生命认识论 和修整。但从宏观的角度上来看,他在前期的“生命”内涵上,不管怎样强调生 命的社会文化属性,更多的还是指原初的感性生命自身,特别是当下正在体验着 的生命;而后期的“生命 己经失去了肉身性这一特性,更多的是指生命的社会 历史方面的文化属性,可以说,后来的卡西尔把人看成是文化符号的动物,也是 继承这一思路往下走的,显然这一点是狄尔泰不同于尼采、柏格森等人的最为独 特之处,我们首先探讨狄尔泰关于生命的第一层含义,也是其前期的生命观。 所谓前期的生命观源于狄尔泰对近代以来理性扼杀感性生命的反抗。自从近 代以来,人们在对科学与理性的热情追求中把人的生命也逐渐理性化、机械化, 这时的“生命 在科学的抽象分析性中只能成为操作性的东西,他们用自然科学 的那种方式从外在角度去探讨人的内在生命,这使得生命的真正本质被遮蔽。比 如,对于解剖学来说,人的生命只是他们手术台上有待于手术刀操作的一堆物质 而已,更为危险的是人们带着对自然科学的盲目崇拜,把研究自然科学的实证方 法也运用于人的内在生命的研究,把生命肢解为各种碎片。狄尔泰已经注意到个 体生命被科学理性抹杀的危险。因此,针对一切都要拿到理性的审判台前这种危 险的主张,他针锋相对地说:“人们是无法把生命带到理性的审判台面前的。 因 为生命是理性之思无法穷尽的,也是无法审判的,生命应该有自身的价值、意义、 关怀等更为重要的问题,应还原人自身的生命,努力破除科学理性对于生命的解 析,要根据它的本真的自然状态来理解它的存在。因此,在狄尔泰那里,“生命就 是存在于某种持续存在的东西内部的、得到各个个体体验的这样一种完满状态、 多样性状态,以及互动状态。” 从狄尔泰到斯宾格勒、海德格尔、雅斯贝尔斯,以及前代的尼采,都包含着不 同的生命观,但生命获得自己的完备的形式并成为精神科学领域的基础则是在狄 尔泰的哲学那里。因而,在狄尔泰的后期哲学思考中,他对“生命”理解和诠释 完全不同于前期的“生命”内涵。也就是说,生命不再是莱布尼茨的单子论意义 上的个体生命,也不是指生物学意义上的个体生命,而是指处于相互联系中构成社 【德l 狄尔泰历史中的意义【m 1 艾彦,逸飞译j 匕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 0 0 2 年第1 2 页 。同上书第1 4 l 页 1 3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会历史文化中的人类个体精神生命或历史性的生命。正如波尔诺所看到的那样,狄 尔泰的“生命”概念不是指个人的存在,而是原初地指生命联结人的共同性,生命 不是孤立的主体性,而是包括自我与世界的共同关系的整体性,生命不是无形流动 的东西,而是在历史过程中展开自身各种生命层次的整体。正因为如此,狄尔泰的 生命和历史是在同一意义上使用的,生命个体既是历史发展长河中的人,也是现 实社会发展中的人,历史所特有的共时性和历时性是生命本身所特有的。 二、生命与历史的关联 在狄尔泰以前,历史如一个封闭的城堡,被小心翼翼的探索者偶尔去光顾, 而狄尔泰到达这个城堡后,像一个唐吉诃德式的骑士一样,用他的长矛有力敲击, 迫使城门打开,打着“这种概念取决于有关生命的概念”的旗帜,注入现实的生 命激流,赋予历史城堡新的力量和意义。从此,以生命为出发点成了狄尔泰精神 科学历史观的首要特征。 从狄尔泰对生命的内涵之追问可知,生命和历史在狄尔泰那里具有同一性, 生命与历史在主题上是相一致的。狄尔泰认为,生命与人类历史在本质上是统一 的,历史是生活不断涌流的长河,生命本质上是历史的,必须用历史的尺度来衡 量,生命个体惟有通过历史才能认识自己的本质,“生命在历史的任何一个关节点 上都存在。而且,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历史都是由所有各种生命构成的。历史只 不过是根据作为一个整体的人类所具有的连续性来看待的生命而己。” 显然,在 狄尔泰那里,如果把历史看作人类产品的积淀,那么,历史也同样存在于和伴随 着人类的产品,因为历史不只是过去的生命单元的历程,历史同时还是正在被理 解的生命,这就是所谓的历史和社会的现实性。这样,在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时 间的三个维度中,历史因为它所具有的意义而占据优先的地位。在这个层面上,狄 尔泰突破了追求绝对知识的形而上的乏力与实证主义追求有效知识对唯心主义的 反动,从生命本体出发,去探寻历史与生命的证明。 为此,狄尔泰在康德的启示下,锻造出了“生命”范畴这把理智性的钥匙,以 。同上书第l l 页 。【德l 狄尔泰历史中的意义【m 】艾彦,逸飞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 0 0 2 年第1 4 l 页 第一覃精神科学历史观的基础一生命认识论 开启社会历史中那扇通往生命之域的大门。把生命的内涵上升到整体性的高度, 上升为历史性的精神生命。在狄尔泰看来,“生命”范畴不是经由纯粹逻辑上的推 演所得,而是产生于对人类精神生命的体验,源于生命本身。“生命”范畴之所以能 够保证我们依据它们就能合法而恰当地把握社会历史和理解精神生命,其主要原 因就在于它们来源于人类的生命体验。进而言之,社会历史实在是根据人类个体生 命体验自身独具的特点而形成的,诸多生命范畴展示出了各种生命表达或历史实 在之间的相互关联,也蕴涵着对它们进行认知时的特殊要求。我们依凭“生命”范 畴而去理解历史,这就表明我们是在按照社会历史实在本然形成过程去解读它们 之中所隐含或体现的人类精神生命。据此,狄尔泰坚信,“生命”范畴这种理智工 具能够保证我们在各种历史实在或生命表达中,普遍必然地把握到所体现的人类 精神生命,它是我们打开通达生命之门唯一有效的钥匙。 对于把握社会历史中所隐含的人类精神生命而言,如果说没有各种作为生命 之外在表达的社会历史实在那将会是空洞的,那么,没有生命范畴这一合法而有效 的理智工具就会是盲目的。因而,在他看来,“我是一种历史性的存在。历史的 研究者同时也是历史的创造者 。但个体生命与个体生命之间不是孤立的,而是 互动的,这种互动使得生命之间形成一种相互关联的文化网络,这种文化网络就 是历史生命。正如他本人所言:“生命是丰满的,多样的,是个人经验的种种相互 关系。在它基本的质料上,生命与历史是一回事历史由在最不同的关系中一 切种类的生命组成。历史只是从整个人类的角度把握的生命,它构成了一种整体 关系”, 显然,在狄尔泰的哲学辞海里,生命与历史具有同一性,生命就是历史 生活。在他看来,人之所以是人就在于他的历史文化,人生的意义必须到人类的 历史文化中去寻找,历史就是在时间中进行的生命过程本身,由在最不同的关系 中一切种类的生命组成。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极力地反对同时代的尼采在颠覆 理性主义的时候却忽略了人的社会性和历史性,而强调生命单元在生活的周围世 界体验到的这种具有精神性、文化意义上的的生命。每一个个人所特有的生活经 。同上书第2 页 张汝伦现代西方哲学十五讲【m 】一匕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3 年第8 5 页 一1 5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验就构成了他自己独特、别人无法替代的世界,因此,我们只能从历史文化的“上 下文”中才能理解生命。这样,人的本质也只能是人的这种历史文化身份。狄尔 泰从这种人的历史文化属性来重新界定生命,这也是后来卡西尔出发的地方。正 因如此,狄尔泰经常又把“生命”叫做“精神”或“历史生命,他的生命概念的 内涵最终是落脚于历史,生命即历史,历史即生命。 三、生命的表现形式 作为认知历史的理智工具生命,成功地洞悉和领悟到历史所展现的人类之 精神生命的真谛,或者说,在历史理解中获取到了近似于自然科学知识所具有的那 种普遍有效性的同时,生命所表现的形式又是多种多样的,这些表现形式从不同方 面呈现了人类精神生命的丰富性。 生命表现出现于感官世界,同时又是一种精神性东西的表达。正如狄尔泰所 言:“这里,我所理解的生命表现不仅是那些意指或意味着某种东西的表达,而且 还包括无意表达精神的东西,然而却使这精神的东西为我们所理解的一切东西。” 因此,狄尔泰把这一表现形式分为三个等级: 第一等级是语言表现,概念、判断和较大的思想结构内含于语言之中,构成 了生命表现的第一个等级。这些是从经验中抽象出来的构成知识的科学要素,它 们有一个共同的基本特性,即这一特性存在于它们的同一性之中,“仿佛通过搬运, 判断毫无改变地作出判断的人的所有物转变为理解判断的人的所有物, 显然, 对于判断的表达者和判断的理解者来说,判断具有同一性。正是由于它们是纯粹 的思想内容而与时空无关,所以对这种生命表现形式的理解要比其他形式完美得 多,但它们并没有表达出生命的丰富性,没有深入到精神的深层结构中去;或者 说,这个等级的生命表现的理解没有指向理解所由之出的生命的特殊性,恰恰由 于理解的这一基本特征,这种理解对精神世界的内在关系一无所说。 第二等级是行为表现,在狄尔泰那里,行为并不起源于传达的动机,但是, 。转引自狄尔泰对他人及其生命表现的理解d q 湖北恕斡群翔开究所- 德国哲学论文集第1 5 辑【c 】北京:北京大学 出版社,1 9 9 7 年第7 8 页 同上书第7 9 页 第一章精神科学历史观的基础生命认识论 这种动机或目的已经存在于行为之中了。显然,在生命的表现中,行为与动机的 关系是及其重要的。一方面,行为及其目的的联系能为生命个体的发展提供大量 的信息,另一方面,行为有规则地与它们所表示的各种精神状态相联系,使得我们 能正确地形成关于这些精神状态的假定,行为通常要受到规则和习俗的支配,行 为表现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个体生命。然而,“通过一个决定性动机的作用,行为 从生命的丰富性进入了片面性。不管我们如何斟酌它,它也只表达我们本质的一 部分。”因此,从知识来源的角度来看,它依然有一定的局限性。 第三等级是体验表现,它包括表情、姿态、声调以及自发的行为,如微笑、 哭泣等。一方面,体验能揭示出有意识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体验能揭示出人们 所不曾意识到的精神状态。因而,相比前面两种表现来说,体验表现与它们截然 不同,因为这种体验表现“所能包含的精神关系比任何一个反省所能觉察的精神 关系更多”。圆因此,它更能揭示出精神生命的内在丰富性生命的表现有所不同。 在狄尔泰的视野里,生命是一个体验之流,在时间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三个维 度中,现在是这种体验的无可奈何的流动。从根本上来讲,体验不是简单地按照 时间顺序来排列的,而是作为一个时间整体的各个部分被人们所经历。因而,时 间性是生命内在的体验,对具体的生命来讲,这个整体的本质和意义并不是在当 下就可以全部表现出来的,生命的意义只有通过回顾才是可以解读的。 简而言之,生命是每一个人都能通过自我而体验到的,人们对它心领神会,对 待生命表现不能用僵死的理性去分析它,必须付诸体验和理解,方能实现生命意 义的绽放。因此,生命表现所特有的三个等级在不同层面上都有它的意义,这三 种表现形式都是理解人类精神生命不可缺少的途径。 本章小结 综上所述, “生命和有关生命的经验,都是有关理解这个社会一一历史世界 。同上书第7 9 页 。转引自狄尔泰对他人及其生命表现的理解d q 删日漕罐待铆f 究所德国哲学论文集第1 5 辑【c 】北京:北京大学 出版社,1 9 9 7 年第8 0 页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的、亘古长青和不断流动的源泉。”生命与历史具有内在的同一性,存在于世界 中的生命同样是历史的个体,生命个体是在自己独特的体验之中理解历史和融入 历史的,个体生命和社会历史是一种互动的关系。个体生命组成了社会历史的长 河,而只有理解了整个社会历史,个体生命的意义才会凸显。因此,狄尔泰的精 神科学历史观就是围绕着人的生命这一点来立论的,从关于意识事实的现象性原 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化肥厂化肥应用指导规定
- 2025合同范例:团购合同模板
- 2024-2025学年新教材高中数学 第十章 概率 10.3 频率与概率(1)说课稿 新人教A版必修第二册
- 美容院经营管理合同
- some和any (说课稿)-2024-2025学年人教新目标Go For It!英语八年级上册
- 关于春节放假的通知范文集锦4篇
- 福建省专升本语文知识点
- 纯住宅小区产权变更及继承交易合同范本
- 2025特种设备采购合同
- 消防安全应急预案编制与实施合同补充协议范本
- YC/Z 550-2016卷烟制造过程质量风险评估指南
- 工程水文第3章课件
- GB/T 4032-2013具有摆轮游丝振荡系统的精密手表
- GB/T 34875-2017离心泵和转子泵用轴封系统
- GB/T 21063.4-2007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第4部分:政务信息资源分类
- GA/T 1081-2020安全防范系统维护保养规范
- 02药物不良反应adr课件
- 施工项目成本管理课件
- 文物建筑保护修缮专项方案
- 营销与2008欧锦赛ktv渠道方案
- 故障录波器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