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土工程专业论文)支盘桩盘的抗剪强度的试验研究.pdf_第1页
(岩土工程专业论文)支盘桩盘的抗剪强度的试验研究.pdf_第2页
(岩土工程专业论文)支盘桩盘的抗剪强度的试验研究.pdf_第3页
(岩土工程专业论文)支盘桩盘的抗剪强度的试验研究.pdf_第4页
(岩土工程专业论文)支盘桩盘的抗剪强度的试验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岩土工程专业论文)支盘桩盘的抗剪强度的试验研究.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太原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e x p e r i m e n t a ls t u d yo f ap l a t e ss h e a r l n gs t r e n g t h a b s t r a c t p i l e sw 豇hb r a n c h e sa n dp l a t e se x p a n d e d ,d e r i v e d f r o mc o m m o nc o n c r e t eb o r e dp i l e s ,a r eo n e so fan e wt y p e , w h i c h ,n o ty e tf u l l y - n e d g e d ,h a v eb e e nd e v e l o p i n gw i t h s t u d yf o r w a r d a p p l i c a t i o no fe x p e r i m e n t sw h e r es t a t i o n a r y l o a d sa r ea v a i l a b l ea n do fn o n l i n e a rf e ai sh e r ec o m b i n e d t oa n a l y z et h ei e s p o n s e so fp l a t e su n d e rs h e a i i n gj o a d sa n d t h e i rf a i l u r ef e a t u f e s ,w h i c hi sp r i n c i p a l l ys t a t e da sf o l l o w s : f i r s n y ,a c c o r d i n gt op l a t e s g e o m e t r i c a ls h a p e c o m p a r a t i v et 0t h ep i l e s ,m o d e l so fp l a t e ss u i t a b l ef o rt h e e x p e r i m e n t sa r ep r o p o r t i o n a t e l yt a i l o r e d ,b e h a v i o r a lm l e s o fw h i c hu n d e rm es h e a r i n gl o a d sa r ei n t e n s i v e l ys t u d i e d s e c o n d i y ,w i t ht h ea p p l i c a t i o no fa n s y s ,f e a s o f 如a r ea n dr a t i o n a lc h o i c eo ff a i l u r e c r i t e r i o na n do f i h 太原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s t i 它s s s t r a i nr e l a t i o n s h i po fc o n c r e t e ,n o n - l i n e a rb e h a v i o 兰三 量蚕薹i 暄目鼋碍匿匿匿重量! 芎三i 喜 i ;二二二;_ 二;i i 二i i ;i 二;i 三| i 胃釜一i 耋兰蔓= 垂三 童三 主三 至垦二;二二三;三i 二i 至三耋主亳兰三i 耋薹至茎珥耄茎主薯 i 主是:薹差薯 x 太原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1 1 前言 第一章绪论 挤扩支盘桩技术,是北京俊华地基基础工程技术集团发明的 专利技术。采用他们研制的支盘挤扩机械装置,在桩孔内的合适 土层,进行加压挤扩,形成“支7 或“盘”,形成的支盘桩如图 1 1 : 图i 一1 支盘柱囤 f i g 1 - 1f i g u r eo fap n ew i n lb r a n c h e sa n dp l 二: q 搴 荫;事 始挫慝吲1 应舁方;群必蚕唪墨澎得非常必要了。本章从支盘 桩的发展概况、支盘 桩的受力机理、在支盘桩极限承载力状态下,可能发生的盘的破 坏以及与之相关的混凝土的强度准则,混凝土的应力应变理论等 方面进行阐述。 1 2 支盘桩简介 太原理= i = :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注和欢迎。 挤扩支盘桩技术的机理研究工作也是很深入、很有成果的。 广泛的室内外实验证明,这项技术受力机理明确,挤扩影响较大, 对周边土具有加固挤密的效应。时至今日,该项研究许多成果不 仅提供了支盘桩的单桩承载力的计算方法而且也有了单桩沉降的 估算方法。 为了进一步认识支盘桩的力学特性,研究不同几何尺寸的盘 的抗剪性能便显得非常必要了。本章从支盘桩的发展概况、支盘 桩的受力机理、在支盘桩极限承载力状态下,可能发生的盘的破 坏以及与之相关的混凝土的强度准则,混凝土的应力应变理论等 方面进行阐述。 1 2 支盘桩简介 1 2 1 支盘桩的发展 挤扩支盘桩及其用于支盘挤扩成型的液压设备是2 0 世纪8 0 年代末期由北京俊华地基基础工程技术集团发明的。1 9 9 0 年在国 内取得国家发明专利以后,又分别在美国、欧洲、日本、加拿大 和泰国取得或申请了专利。 挤扩支盘桩从1 9 9 2 年始在建筑工程中使用。十多年来已在北 京、天津、河北、河南、安徽、山东、江苏、浙江、黑龙江、湖 北、广东、海南等十多个省市的l o o 多项工程中采用。在提高桩 基承载力、减少沉降、增加桩基安全性、降低工程造价和缩短工 期等方面部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国家科委于1 9 9 8 年4 月组织专家 2 太原理= i = :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注和欢迎。 挤扩支盘桩技术的机理研究工作也是很深入、很有成果的。 广泛的室内外实验证明,这项技术受力机理明确,挤扩影响较大, 对周边土具有加固挤密的效应。时至今日,该项研究许多成果不 仅提供了支盘桩的单桩承载力的计算方法而且也有了单桩沉降的 估算方法。 为了进一步认识支盘桩的力学特性,研究不同几何尺寸的盘 的抗剪性能便显得非常必要了。本章从支盘桩的发展概况、支盘 桩的受力机理、在支盘桩极限承载力状态下,可能发生的盘的破 坏以及与之相关的混凝土的强度准则,混凝土的应力应变理论等 方面进行阐述。 1 2 支盘桩简介 1 2 1 支盘桩的发展 挤扩支盘桩及其用于支盘挤扩成型的液压设备是2 0 世纪8 0 年代末期由北京俊华地基基础工程技术集团发明的。1 9 9 0 年在国 内取得国家发明专利以后,又分别在美国、欧洲、日本、加拿大 和泰国取得或申请了专利。 挤扩支盘桩从1 9 9 2 年始在建筑工程中使用。十多年来已在北 京、天津、河北、河南、安徽、山东、江苏、浙江、黑龙江、湖 北、广东、海南等十多个省市的l o o 多项工程中采用。在提高桩 基承载力、减少沉降、增加桩基安全性、降低工程造价和缩短工 期等方面部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国家科委于1 9 9 8 年4 月组织专家 2 太原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论证后,己将挤扩支盘桩技术纳入“重点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 建议在全国推广使用。1 9 9 8 年1 1 月科技部、税务总局、对外贸 易经济合作部、质量技术监督局、环保总局等单位将挤扩支盘桩 及设备纳入“国家重点新产品”。在此之前天津市建委、北京市 科委、黑龙江省建委、河南省建委、广州市建委等都下达了文件 或以会议纪要的形式推广了这项新技术。挤扩支盘桩的出现,对 于解决灌注桩的许多技术缺欠,提高和改进灌注桩的承载性状有 着重大的影响,是项重要的新技术成果。 1 2 2 支盘桩的特征及其技术经济效益 挤扩支盘桩由桩柱( 桩身) 、底盘、中盘、顶盘及数个分支所 组成。按照土质情况,在硬土层中设置分支或承力盘。分支和承 力盘是在普通圆形钻孔中用专用设备通过液压挤扩而形成的。在 支、盘挤成空腔同时也把周围的土挤密。经过挤密的周围土体与 腔内灌注的混凝土支盘和钢筋混凝土桩身紧密地结合在一体,发 挥了桩土共同承力作用,提高了桩的侧摩阻力和支承阻力,从而 使桩承载力大幅度增加。 大量的工程实践证明,挤扩交盘桩技术具有施工机具简单、 适应土层广泛、能充分利用地基承载土层、工程造价低、可大量 节约钢材和水泥、能有效减少桩直径和桩长、提高承载力、减少 沉降量以及抗拔力好等优点,特别是在用其他手段难以奏效的水 下砂层中,采用这项技术可以挤扩形成各种桩基扩大头,改善了 桩基工程的使用条件。挤扩支盘桩具有良好的技术经济效益。 适应性强:可在多种土层中成桩,从沿海到内地,无论是 3 查垦望王奎堂堡主堑壅生堂堡垒塞 一 普通的粘性土、粉土、砂土,还是软土和湿陷性黄土,均能采用 挤扩支盘桩技术,而且不受地下水位高低限制,可根据承载力的 需要,充分利用土层内的好土层,采取增设分支和承力盘数量以 提高单桩承载力。1 5 层3 0 层高层建筑最适合支盘桩基,大型工 业厂房、水塔、烟囱、市政立交桥、高架桥、复合地基、基坑支 护等,均可采用挤扩支盘桩基。 单桩承载力高:挤扩支盘桩的单桩承载力与钻孔桩相比, 其单方混凝土承载力一般是钻孔桩的2 倍左右。在天津软土分布 区,桩径6 0 0 m m 8 0 0 m m ,桩长在2 0 m “5 m ,挤扩支盘桩的单方混 凝土极限承载力在4 8 0 k n m 3 5 4 8 k n m 3 ,是直孔桩的2 倍。 表i 1支盘桩与直桩承载力比较 t a b l el 一1c o m p a r i s o nb e t w e e nap i l ew nb r a n c h e sa n dp l a 七e se x p a n d e d a n d a c o m m o n o n e 桩 桩桃 混凝土用量 摩阻 端承支盘承单桩极限 百 径长力力载力承载力分 型 m土桩盘盘k nk n ( k n )( k n ) 比m m 直 7 0 02 492 42 8 6 06 5 43 4 6 01 0 0 桩 支 盘 7 0 0 2 4 92 427 6 2 0 8 0 6 5 4 4 2 8 47 0 1 8 2 0 2 桩 节约材料:通过天津新华园写字楼、公寓楼挤扩支盘桩与 钻孔灌注桩基的对比,以及塘沽金宝大厦和塘沽广播电视中心两 种桩基工程结构图计算中混凝土用量对比我们发现钻孔灌注桩的 混凝土用量是支盘桩混凝土用量的2 倍左右。 抗震和承受动荷载的稳定性:支盘桩的各承力盘与持力层 土体相互嵌固,使挤扩支盘桩竖向抗压承载力、抗拔承载力、抗 桩顶水平推力都得到相应的提高,对承受动荷载的桥梁桩基、重 型工业厂房大跨度柱下的桩基和抗震设防建筑桩基的稳定性,均 4 太原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起到良好的效果。 环保效益:由于挤扩支盘桩单桩的承载力大,通过设计优 化,可节约大量原材料和工作量。 挤扩支盘桩与灌注桩综合技术经济效益比较分析如下图: 2 d o ls 0 q i0 0 s 0 q 0 i 5 0 d x 一2 0 0 帽2 0 0 y 一4 0 d ) ) t 0 0 _ :妻叠苍 i i 5 y l3 0 生 l i 4 5 _ 一6 7 r 。瞥p i2 啪 l ll】 簦丧霪群崔气喜船霪专毒磐吨囊嚣嫠嚣釜力 一磕价h _ 工期 。一 圈卜2 支盘桩综合技术经济效益匿【2 1 f i 9 1 - 2t e c h n i c a l l y 柚de c o n o m i c a u yc o m p r e h e n s f v ee 雠c l j v e n e s s o fap i l ew i t hb 瑚c h e sa n dp l a t e se x p a n d e d 【2 】 1 2 3 支盘桩的受力性状分析 o 5 e l o 矗l5 莲2 0 2 5 3 。 3 5 侧璋阻力f ,k p a ol0 02 0 0 3 0 04 0 05 0 05 0 0 k _ i j ;o o 。 隆 5 0 0 n k h 蘑 i i 釜g l 隅 图卜3 植侧摩阻力分布曲线i 4 】 f i g 1 - 3 t h ec u r v eo f f r i d 0 n sd i s l r i b u l i o no f ap i l e w i l hb 1 c h e sa n dp l a t e se x p a n d e d 【4 】 5 太原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支盘所分担的荷载占总荷载的5 0 左右。相比挤扩支盘桩,在直 桩所承担的总荷载中,桩侧阻力只占到总荷载的7 8 左右,桩端 阻力占2 0 以上。可见挤扩支盘桩由于其支盘的存在,不仅显著 地提高了单桩的承载力,并且其承载力主要是由桩侧摩阻力及其 支盘的端阻力所承担。 1 2 4 支盘桩的受力特征 f b f 图l 一5 盘的受力图 f i g 1 5 f 0 r c eb o mb yap l a t e 挤扩支盘桩单个支盘受力如图1 5 所示。支盘底端a b 面上 既有正压力n 的作用,又有摩阻力f 的作用。 桩体内的剪应力主要集中在承力盘的挑出部位,在极限荷载 作用下,承力盘内剪应力集中。随着盘内剪应力范围扩大将在 承力盘挑出部位产生剪断,支盘桩因此而破坏。第一个盘受力最 大,剪应力也最大,也最容易被剪断,因此支盘桩的破坏不排除 支盘被剪断的可能性i 7 1 。 7 q r ;t 太原理f 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1 3 混凝土的力学性质 为了研究支盘的抗剪强度和破坏情况,就需要建立构成支盘 的混凝土材料的强度准则和应力应变关系,在此前提下研究支盘 的非线性行为。首先,对混凝土的力学性质进行简单阐述。 1 3 1 概述 尽管混凝土作为建筑材料已经广泛使用,关于混凝土在各种 应力组合下的物理特性和性质,我们的认识还是相当贫乏的【8 】。 在加载期间混凝土不仅经受弹性变形,而且经受由微观结构变化 引起的非弹性的和时间有关的变形,这些非弹性变形主要是出于 微裂纹和内部摩擦滑移而形成的。有关混凝土的微结构和特性已 出n e w m a n ( 1 9 6 6 ) 【9 1 、b r o o k s 和n e w m a n ( 1 9 6 8 ) 【10 1 发表的论文作 了评述。a o y 锄a 和n o g u c h i ( 1 9 7 9 ) 】和s h a l l ( 1 9 7 9 ) 旧发表的论 文对混凝土作了综合的评述。现仅择其要点概括如下: 混凝土是一种主要由嵌埋于水泥浆中不同粒径的骨科颗粒组 成的复合材料。较粗骨料和砂浆间界面上存在大量界面裂纹;水 泥浆具有高孔隙率,且这些孔隙充满了水和( 或) 空气:分子尺 寸以上级别的各种尺寸内混凝土都存在有气孑l 和( 或) 水泡。这 些特性中的每一个都严重地影响着混凝土的力学性质。例如,在 单轴压应力状态下,加载期间微裂纹的扩展促成混凝土在低应力 水平下的非线性性质以及引起接近破坏时体积增大;在高静水压 力下,气孔和水泥浆孔隙的存在对混凝土强度和力学性质的影响 就变得愈加明显。 混凝土中多数微裂纹是由砂浆的离祈、收缩或热膨胀引起的。 g 奎堕堡三查兰里主塑塞皇堂垡垒奎 因此在加载前就已存在。某些微裂纹可能是由于加载期间骨料和 砂浆间刚度不同所致,所以,骨料砂浆界面就成为这种复合系统 中最薄弱的环节,这就是混凝土材料抗拉强度低的根本原因。 1 3 2 单轴受力性质: 在单轴压缩试验中,压应力轴向应变、横向应变及体应变的 典型曲线如图1 6 所示。由轴向应力应变曲线可知,压应力大约 在最大抗压强度的3 0 以下是具有接近线弹性的性质。应力在 o 3f 以上,混凝土开始软化,曲线的弯曲程度逐渐增大,一直 到约0 7 5 l 。加9 丘。此后,曲线的弯曲更加明显,一直到达峰值 点f ,过峰值点后曲线有一下降段,一直到某一极限应变s 。下发 生压碎破坏为止。 o :3c 1 0 、 趴 横向应变 1 0 3 ( a ) 轴向和横向应变 9 太原理:【人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临界应 o j ,c +1 0 厂 7 体积增量 0 体积压缩量 ( b ) 体应变 图卜6 混凝土单轴压缩的应力应变曲线 f i g 1 6u n i a x i a l l yc o m p r e s s i v es t r e s s - s 仃a i no f c o n c r e t e 如图1 6 ( b ) 所示,体应变从开始至应力为o 7 5 如9 处 几乎为线性。但应力达到0 7 5 0 ,9 后,体应变的方向反了过 来,并在接近或达到时发生体积膨胀。相应于体应变最小值的 应力称为“临界应力”( r i c h a r d 等1 9 2 9 ) 【1 引。 低强度、中等强度和高强度混凝土应力一应变曲线形状是相同 的。高强度混凝土比低强度混凝土表现为线性形式的应变水平要 高一些,但所有峰值点都位于应变值o 0 0 2 附近。在应力应变曲 线下降段,较高强度混凝土显得更脆,其应力下降比低强度的混 凝土更为急剧( w i s c h e r s ,1 9 7 8 ) 。 应力应变曲线的形状是与内部逐渐萌生微裂纹的机理密切联 系的。应力在小于3 0 的区域内,加载前存在于混凝土中的裂 1 0 太原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纹几乎保持不变。这说明可得到的内能小于产生新微裂纹面所需 的能量。3 0 一左右的应力水平被称为“局部裂纹萌生”应力, 可作为弹塑性极限( 1 t s o v o s 和n e w m a n l 9 7 7 ) 【1 5 l 。 应力在3 0 ,。和5 0 f 之间时,由于裂纹尖端应力集中, 界面裂纹开始扩展,直至下一应力阶段前砂浆裂纹仍然是可以忽 略的。这一应力范围可得到的内能几乎与开裂需要释放的能量平 衡,在此阶段,裂纹扩展是稳定的,意思是说,如果施加应力保 持不变,裂纹迅速达到最终长度。 应力在5 0 ,。和7 5 ,。之间时,邻近骨料表面处的一些裂 纹以砂浆裂纹的形式开始连接。同时,其他界面裂纹继续缓慢发 展。如果荷载保持为常量,裂纹将继续以减慢的速率扩展至其最 终长度。 应力约在7 5 一以上时,最大的裂纹达到其临界长度,此时 可得到的内能大于开裂需要释放的能量,因此,裂纹扩展速率加 大且系统变得不稳定,即使荷载保持不变,仍会发生彻底崩溃。 约7 5 l 。的应力水平被称为“裂纹开始失稳扩展应力”或“临界 应力”,与体应变最小值对应。 在,c t 附近,混凝土的逐渐破坏展初是由在施加应力方向上砂 浆的微裂纹引起的。这些微裂纹与邻近骨料面的界面微裂纹共同 桥接而形成微裂纹区或内部损伤。当承受不断增加的压应力时, 混凝土材料的损伤( 压碎) 继续积累而迸入应力应变曲线下降( 软 1 1 奎壁垒二! 二查堂堡婴窒生堂堡堡茎一 化) 段,这是一个以宏观裂纹出现为特征的区域。 混凝土初始弹性模量通常取为抗压强度的函数,相应于较高 的抗压强度有较高的弹性模量粥;小融型摩力应薹岗积嶂_ 擐嘲 溷啤惰爨旦j 垡一! i s4 i | 耋贼 i l e i ; 譬垄! m f 驷扒虱签雾州:裂纹快l 酗墨圣i l 萋j 揣撼嚣蛀毁甄裂塑姐翌晰煎j 瀑氇丝彳雩 ; 钉藕藕溉轴 拉伸的弹性模量比单轴压缩稍高,而其泊 松比稍低。 混凝土的真实抗拉强度难以测量通常取4 f 。还常常使 用破裂模量或将圆柱体的劈裂强度近似作为混凝土的抗拉强 度。混凝土的破裂模量值变化很大,常规取为7 5 f 。劈裂圆 柱体强度通常稍低,近似取为( 5 6 ) 一,单位为m p a 。 13 4 双轴力学性质 混凝土在双轴压缩状态下最大抗压强度将提高【”,应力比 乡,= o 5 时得到的最大抗压强度提高约为2 5 ,而在等值压缩 状态下乡,= 1 ) 提高约为1 6 - 在双轴压_ 拉状态下,抗压强 度随施加拉伸应力的增加几乎成线性地减小。在双轴拉伸下,其 强度几乎与单轴抗拉强度一样。 根据应力状态的类型不同,压缩型或拉伸型,混凝土在双轴 应 奎壁垒二!二查堂堡婴窒生堂堡堡茎一 化) 段,这是一个以宏观裂纹出现为特征的区域。混凝土初始弹性模量通常取为抗压强度的函数,相应于较高 的抗压强度有较高的弹性模量值。混凝土切始弹性模量也可出经 验公式算得:e 0 = 3 3 w 。5 兀( 1 1 ) 式中:w 混凝土的单位重量,单位为k n m 3 ; f 混凝土蕈轴抗压圆柱体强度,单位为m p a 。 单轴压应力下混凝土的泊松比v在大约o15棚22范尽内变 化,以o 1 9 获0 2 0 为代表值。直至逼近0 8 正时,泊松比仍保持 为常数,在此应力处,表观泊松比开始增大。在某些情况下16川”,在不稳定压碎阶段己测得泊松比甚至超过1 o 。 1 - 3 3 单轴拉伸性质 混凝土在单轴拉伸荷载下的一般力学性质与在单轴压缩时观 察到的性质有许多楣似之处。魏线在樽当高应力水平以下都近似 为线性。然而同相应的抗压强度相比,其抗拉强度要低得多。 应力小于单轴抗拉强度的60左右时,可以忽略新微裂纹的 产生,因此这介应力水平相当于弹性极限。在此瘦力水平以上, 界面微裂纹开始发展。由于单轴拉伸应力状态抑制开裂的趋势常 隔相对较短f18】,因而:“开始出现不稳定裂纹扩展”的合理值约1 2 太原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最大压应变的平均值约为3 0 0 0 微应变,而最大拉应变的平均值近 似在2 0 0 0 4 0 0 0 微应变之间变化。双轴压缩状态比单轴压缩状态 下的拉伸延性要大。在双轴压拉中,随拉应力增大,破坏时的主 压应变和主拉应变之量值均减小。在单轴和双轴拉伸中,最大主 拉应变的平均值均为8 0 微应变。 当接近破坏点时,继续增大压应力则出现体积增大。这种非弹 性体积增大称为“膨胀”,通常认为是由混凝土中主要的微裂纹逐 渐生长造成的。 混凝土的破坏是由拉伸劈裂造成的,破裂面与最大拉应力或 拉应变方向正交。已经发现拉伸应变在混凝土的破坏准则和破坏 机理中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尽管某些迹象表明,对于轻质混凝土,非比例加载出现较低 的强度,但最大强度包络图似乎与荷载路径基本无关1 2 2 】,对于 比例加载,混凝土在双轴加载的几种组合下的破坏看上去是遵循 最大拉应变准则的【2 4 j 。 1 3 5 三轴受力性质 素混凝土三轴应力一应变性质的实验数据已由r i c h a n 等 ( 1 9 2 8 ) 【2 5 】对低的或中等体应力( 静水的或侧限的) 和 b a l m e r ( 1 9 4 9 ) 闭对高的侧限应力下获得。依所加静水应力,混凝 土会表现为准脆性、塑性软化或塑性硬化材料,这主要是因为在 较高静水应力下发生界面开裂的可能性大大减小,以及破坏形式 由劈裂变成了水泥浆压碎。同时发现极限轴压强度随侧限应力增 大会显著地增大。 1 4 太原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由实验数据的分析表明,在静水压缩荷载下混凝土呈现非线 性性质,应力一应变曲线显示出加载时是反弯曲线;卸载时,曲线 一 的斜率几乎为常数并且近似等于加载曲线的初始斜率。然而,当 继续加载时,材料的刚性降低并且在低应力范围曲线末端出现急 剧转弯。当承受不变的静水应力和增大的剪应力或偏应力时,混 凝土不仅承受八面体剪应变而且也承受压实作用【2 7 1 在三轴加载下,实验表明混凝土具有的破坏面相当一致,它 是三向主应力的函数【翊,如果混凝土为各向同性,则弹性极限( 裂 纹开始稳定扩展) 、裂纹开始失稳扩展以及破坏极限均可表示为三 维主应力空间中的面。如图1 7 : 静水压力增大时,破坏面的偏截面为或大或小的圆,这也表 明在此区域里的破坏与第三应力不变量无关。对于低静水压力, 这些偏平面为凸形和非圆型。通常,破坏面可由三个主应力不变 量描述。破坏面似乎与荷载路径无关【2 8 l 【2 9 】。 图卜7 三维主应力空间中混凝土的弹性极限面和破坏面 f i 9 1 - 7e l a s n cu t i i l o s tm e aa n df a i l u r eo n eo fc o n c f e l e i nt h ep r i n d p a ls t r e s s e s s p a c eo f t h r e ed i m e n s j o n s 奎堕堡:! :查堂堡主婴壅竺堂垡笙苎 1 4 破坏准则 显而易见,多向应力状态下混凝土的强度是应力状态的函数, 两不能由互不关联的纯拉、纯压、纯剪应力的极限值来预测。因 此。混凝土强度的正确估计只能通过考虑应力状态各种分量的相 互作用来得到。 通常,混凝土破坏可分为两种类型:拉伸型和压缩型。拉伸 型破坏一般分为以脆性和塑性为特征。拉伸型破坏被定义为主裂 纹形成和与裂纹方向正交的抗拉强度的丧失;而压缩型破坏则被 定义成许多小裂纹扩展和混凝土构件完全丧失其强度。 1 4 1 破坏面的特征 破坏准则凡j ,了2 ,毛) = o 可在主应力空问( d 。,仃2 ,口3 ) 中表 示为一个面( 破坏面) 。在主应力空间中此面的一般形式可由其偏 平面中的横截面形状和其子午面予以最佳描述。破坏面的横截面 是破坏面和垂直静水轴且善= 常数的偏平面的相交的曲线。破坏面 的子午线是破坏面与包含静水轴,且秽= 常数的平面( 子午面) 的 相交曲线。 对于各向同性材料,坐标轴的编号是任意的,从而破坏面的 横截面形状必定具有三重对称形式。如图1 8 : 偏平面的破坏曲线具有以下特征: a ) 破坏曲线是平滑的。 b ) 至少对于压应力来说,破坏曲线是外凸的。在偏平面中的 1 6 太原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外凸条件要求: 害似丢尝,2 ( 1 2 ) 图卜8 偏平面中的破坏面 f 适,l 一8f a i l r e 旬e ai t h ed 。n e c “v ep 1 a n e c ) 对于拉应力或小的压应力( 相当于n 平面附近小的i 值) , 破坏曲线几乎是三角形,而对于较高压应力( 相当于静水压力i 值很大) ,破坏曲线变得越来越突起( 更圆) 。换句话说,在偏平 面中破坏曲线是非圆的和非仿射的。 i j a u n a y 等( 1 9 7 0 1 9 7 2 ) 【3 0 m 3 1 l 阐明了破坏面的拉伸和压缩子 午线的一般形状。子午面中破坏曲线的一般特征是: 破坏曲线取决于静水应力分量; 子午线是弯曲、平滑和外凸的; 比率哆石。小于1 ,脚标t 和c 分别相当于拉伸和压缩子午线: 比率。随静水压力增大而增大,在接近n 平面处其值约为 太原理工人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o 5 ,而静水压力接近 ,f = 一7 时,达到约o 8 的高值: 单静水加载不可能引起破坏。,:一7 9 以之前,沿压缩子午线 的破坏曲线没有观察到有向静水轴靠近的趋势i 训。 1 4 2 混凝土的破坏模型 混凝土材料的真实性质和强度是十分复杂的,与诸多因素有 关。这一现象取决于骨料和水泥浆的物理和力学性质,以及加载 类型。混凝土材料在经受不同条件时,其承载能力值显示出极大 的变化。正因为如此,为了实际的应用,在混凝土材料强度特征 的数学模型中极度理想化是十分必要的。显然,没有个数学模 型已经被认为是完整地描述了在所有条件下真实混凝土材料的强 度特征,即使可能构成这样的模型,用其于实际问题的应力分析 也将是过分复杂的,因此,必须采用比较简单的模型或准则来表 示所处理的问题中那些最基本的特征。 最常用的破坏准则是在应力空间中出1 5 个独立控制材料常 数确定的。早期提出的是适用于手工计算的单参数和二参数型的 简单破坏模型。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有较多的试验资料 可用时,这些较简单的模型已通过增添附加参数而得以改进并推 广,并且已建立各种三参数、四参数和五参数模型。 常用的混凝土破环准则有: 单参数模型:在拉伸和较小压应力下混凝土的脆断最好用 r a n k i n e ( 1 8 7 6 ) 的最大拉应力准则来描述。这一准则假定,只要 当此点上的最大主应力达到简单拉伸试验得出的材料抗拉强度 1 8 太原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时,不论通过材料内一点在其他平面上产生的正应力或剪应力如 何,混凝土就会发生脆断。根据这一准则确定的破坏面方成为: ,( 亭,p ,日) = 疡c o s 日+ 亭一以f ,o( 1 3 ) 舯亭2 击p2 厄,口2 等 对于在高静水压力范围内的混凝土,采用剪应力准则,如: 1 k s c a ( 1 8 6 4 ) 和v o n m i s e ( 1 9 1 3 ) 准则,来预测延性破坏。这 两种与压力无关的准则最常用于金属材料。 按照t r e s c a 准则,材料的延性破坏( 或屈服) 发生在一点的 最大剪应力达到临界值时。但是,v o n m i s e 准则却假设破坏( 屈 服) 发生在八面体剪应力达到其临界值时。 t r e s c a :,( p ,p ) = p s i n p + 要) 一夏一o( 1 ,4 ) 、,0 n m i s e :,( p ) = p 一2 七= o ( 1 5 ) 其中,k 为纯剪破坏( 屈服) 应力。对于混凝土,k 由简单压 缩试验确定。对于t r e s c a 准则,七。三一。对于v o n - m i s c 准则, b 每a 双参数模型:在中间的压应力值域内,混凝土的破坏准则对 静水应力状态是敏感的。上述简单的单参数模型不能描述在这一 中间程度压应力下断裂一延性状态破坏,因此必须使用与压力有关 的模型。对于与压力有关的材料,沿静水轴破坏面的偏横截面大 太原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小不同,并且通常不一定几何相似。对于混凝土来说,在静水压 力值小时这些横截面近似于三角形,当静水压力增大时变得更接 近圆形。然而,为了简便,推荐的模型假设所有偏横截面几何相 似,压力作用只是调整横截面的大小。这种最简单和最常用的模 型是:m o h r c o u l o m b 和d n l c k e r p r a g e r 破坏准则。这些是子午线 与静水应力分量,或f 线性相关的双参数模型。 m o h r _ c o u l o m b :h = c 一盯t a n 妒 d m c k e r - p r a g e r :,( ,l ,2 ) = 甜l + 万一t = o ( 1 - 6 ) ( 1 * 7 ) 三参数模型:在混凝土建模中,d m c k e r - p r a g e r 准则由两个缺 点:,和j :之间的线性关系以及相似角目的独立性。p 一善关系 已由试验显示为曲线,偏截面上破坏面的轨迹不是原型,而是取 决于相似角p 。因此可假设f 和p 有抛物线关系,但保持圆形横 截面,这样将导出三参数模型。这样的模型有b r c s l e r - p i s t e r 模型 ( 1 9 5 8 ) 【3 3 】 等钏山c 詈m c 号,2 ( 1 8 ) 另外也可保持p 一掌的线性关系,但由偏截面展示口的相关性 ( 即非圆横截面) ,导出三参数模型有: w i l l 锄一w 缸1 l e : 觚一班三+ 靠小。 ( 1 - 。) 2 0 : 太原理:r 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形偏截面和抛物线子午线。这个模型对于所有的应力组合符合关 于圆滑、外凸和对称特征的要求。破坏面为: 加一= 拈南七。 其中: ( 】一1 7 ) 2 南钿。 - ( ) z ( ) 2 ,在肚0 0 处( 1 - 1 8 ) 2 南勘。帕t ( ) z ( 一在牡6 0 0 处( 1 - 1 9 ) 加) = 毒溱,m 。, p 。( 2 0 p 。) 【4 ( 一p ;) c 。s 2 8 十5 母一4 & ) 毖 4 ( 蠢一咖c 。s 2 目+ ( 一2 q ) 2 1 5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挤扩支盘桩是一种既能带来经济效益有能带来社会效益的新 型桩型,但是目前研究还不很成熟,还处在边使用边研究的阶段。 国内外对支盘桩的荷载传递机理进行了一些研究踟 x 奎璺堡三奎兰堡主堡塞兰兰垡丝奎一 2 1 前言 第二章盘的受力机理的实验研究 挤扩支盘桩是最近几年发展起来的新型桩型,它还处于边使 用边研究的阶段,国内外对支盘桩的研究报道也不多,积累的工 程资料也甚少。它是如何传递荷载,支或盘如何合理布置,沉降 变形有何规律以及支或盘的抗剪强度怎样等等都是有待研究的问 题。本章结合实验室盘的静荷载试验,对盘在盘受力过程中的受 剪机理以及不同盘的几何尺寸对盘的抗剪强度的影响进行分析。 2 2 盘的静荷载试验 2 2 1 试验方案 试件的设计:盘的制作采用4 2 5 撑水泥,混凝土强度等级拟为 c 3 0 。配比为:水泥:砂:石:水= 1 :1 0 9 :2 2 :o 3 8 。钢模, 自然条件养护。桩身直径为1 5 0 m m ,以高宽比为:2 、2 5 和盘径比 为:2 、2 5 、3 将盘共制作六组,其几何尺寸如表2 一l : 表2 1 盘的几何尺寸 t a b l e2 一lg e o m e t r i c a lf e a t u r e so fp l a t e s 桩径盘经盘商盘上桩长盘下桩氏 模型编号 m mm mi 砌 1 5 03 0 01 5 01 5 02 0 q b 1 5 03 0 01 8 81 5 02 0 0 1 5 03 7 62 2 61 5 02 0 0 d1 5 03 7 62 8 31 5 02 0 0 1 5 04 5 0 3 0 01 5 0 2 0 0 f1 5 04 5 03 7 5j 5 02 d 0 太原理1 二大学硕十研究生学位论文 制成的盘如图 应变片的布置 图2 1 盘的模型图 f i g 2 - 1m o d e j so f p i a t e s 盘下 实际应变片布置如图: ( a ) 盘上 太原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 b ) 图2 2 应变片的布置 f l g2 2p l a c e m e n to fs t r a i nf 1 a k e s 盘上部布置两个点或西个点,每个点均沿盘表面径向方向和 环向布置应变片,如果是布置两个点,通过一个点和轴线的两个 平面夹角为9 0 度,位置在盘表面径向中点处;如果是布置四个点, 则每两点在通过轴线的同个纵向平面内,而且通过轴线和两个 点的位置的两个平面夹角为9 0 度,位置在盘表面径向三矜点处, 如图2 1 。盘下部布置两个点,每个点均沿盘表面径向方向和环 向布置应变片,而且通过轴线和一个点位置的两个平面夹角为9 0 度。上下桩身也在通过盘轴线成9 0 度角的两个纵向平面内各布置 一个应变片,方向与轴线平行。应变片采用河北省邢台市金力传 感器元件厂生产的1 0 厘米长的电阻应变片,规格为 s 2 1 2 0 0 5 0 a a 。为了防止盘下部的应变片在盘受荷过程中被压坏, 同时也为了应变片的绝缘,应变片表面涂上环氧树脂。 太原理t 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试验的加载:先将与桩身直径相同的高约为3 0 0 m m 的钢套 筒对中放入直径为6 0 0 m m 高8 0 0 m m 的钢桶内( 目的是为了盘在 加载中使桩有向下的位移,从而使盘受剪破坏而不是盘受压破 坏) 。再将盘放入钢筒内,盘下桩身刚刚进入钢套筒内后将其固定, 在盘与钢筒之间用砂来填充,并将砂夯实,然后由吊车吊其至试 验加载机上进行加载。加载设备为长春生产的5 0 0 吨电液伺服静 荷载试验机,进行分级加载直至破坏。对于贴有应变片的盘进行 力控制加载方式,每级加载增量为3 0 k n ,每级荷载间隔时间为5 分钟,中间通过应变仪记录下相应荷载的应变值,加载直至盘受 剪破坏。对于没有贴有应变片的盘进行位移控制加载直至盘受剪 破坏。 试验的加载设备如图2 3 : 图2 3 实验的加载设备 f ;昏2 3l n s t r u m e mo f e x p e r i m e m 终止加载:当出现下列情形之一时,即可终止加载。某级 2 7 太原理工大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土接触,接触应力是不知道的,现在为了求得盘下点的应变分量, 假设盘下侧表面土对它的反力为均匀分布,反力有两个分量,一 个是盘下侧表面法向的分量六,一个是盘下侧表面切向( 且垂直 于环向) 分量,。且有: f ,= 谭! 为摩擦系数取为o 3 。 ( 2 - 6 ) 伎盘f 侧表向珐同与竖同坐杯的哭角为p ,桩横截回囱积为 s l ,盘下侧表面积为s ,竖向载萄为q ,则根据竖向平德有: g s l = 工5 c o s 臼+ j ss i n 咿( 2 r 7 ) 将式( 2 6 ) 代入式( 2 7 ) 可解得: 厶:五= 要l 蕊 ( 2 8 ) 。门 s ( c o s 口+ s i n 目) 。“ 。 从而: f = x 太原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学倪论文 联立式( 2 1 0 ) 、( 2 墙) 、( 2 9 ) 、( 2 5 ) 便可解得盘下点的应变分量, 再将其代入式( 2 3 ) 便解得相应的应力分量。 弹性模量e 的取值:取为相当于使用阶段的工作应力 d = ( o 4 o 5 ) 正时的割线模量值。有表2 3 可知,实际混凝土强 度达到c 2 0 ,所以取e = 2 5 5 1 0 4 j v 研聊2 。 泊松比r 的取值:一;i i 。i ;i 享三 彳j 一二? j i 。i j j o ,o o ? _ t _ 。i - = t 一_ t i 二j jj 毫茎宝专- ? t _ j 三。i f o i 。it 量毒毒: 叠 _ _ r : j j; j j差 矗螽i 囊一j 舞搴i 黧囊篱毪譬警 o a d3 3一旱戛r r 乏 太原理工火学硕十研究生学位论文 应变片布置点编号如图: 盘上盘下 图2 9b 1 应变片的编号 f j g 2 9b 一1 n u m b e r i n go f s t r a j nf l a k e s 盘c :盘c - 3 承载力达到4 9 1 k n ,最终位移为4 l m m 。q s 曲线如图: 6 0 0 5 0 0 4 0 0 至 磊3 0 0 迄 2 0 0 1 0 0 0 7 j , , o 1 02 03 04 05 0 位移( m m ) 图2 1 0c 一3 位移荷裁曲线 f i 9 2 - 10c - 3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v e e nd i s p l a c e m e n ta n dl 0 a d 太原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c 一1 盘的应力荷载曲线如图( 点1 2 处应变片坏) 0 0 2 0 03 0 0d 0 05 0 0 苟载( k 吣 一点3 径f | 】应力 一释一! 1 3 环m 应力 一点4 径向应力 * 一点d 环向应力 图2 一uc - 1 应力荷载曲线 f i g 2 1 1c 1 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s t r e s sa n dl o a d c l 应变片稚置点编号如图: 盘上 盘下 固2 1 2c 一1 应变片的编号 f 嘻2 1 2c - 1 n u m b e r i n go f s t m i nf l a l 【e s 盘d :盘d 一3 承载力达到4 8 0 k n ,最终位移为2 8 m m 。q s 3 5 0 1 娟 嘈 一日圭一型 太原理工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曲线如图 6 0 0 5 0 0 4 0 0 v 3 0 0 搭 悼2 0 0 l o o 0 0l d2 t2 83 5哇2 位移( 衄) 图2 13d 一3 位移荷载曲线 f i g 2 13d - 3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d i s p i a c e m e n ta n dl o a d d 一1 盘的应力一荷载曲线如图( 点2 处应变片坏) : o 一2 4 6 8 蚕浮 ,攘u 蕊口黎鼎辩耐? - 穗 i 耵 百a o1 0 0 2 0 03 0 04 0 05 0 0 6 荷载( k h ) 一点1 径向应力 日 一点l 环由应力 r - 点2 径向应力 口点3 径向应力 * 一点3 环向应力 一点4 径向应力 e 一点4 环向应力 图2 1 4d 一1 应力荷载曲线 f i g 2 一1 4d l 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v e e ns t f e s sa n dl o a d d - 1 应变片布置点编号如图 3 6 芷弓r r 型 盘上 盘下 图2 15d 1 应变片的编号 f j g 2 1 5d - l n u m b e r i n g o f s t r a i nf l a l ( e s 盘e :盘e l 承载力达到6 2 2 k n ,最终位移为3 5 m m 。q - s 曲线如图: 7 0 0 6 0 0 5 0 0 童删 篓3 0 0 2 0 0 1 0 0 o 上 1 y 7 l 7 7 j 0 51 01 5 2 02 5 3 03 5 4 0 位移( 础) 图2 16e 一1 位移荷栽曲线 f 培2 - 1 6e 1 r e i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v e e nd i s p l a c e m e n ta n dl o a d 3 7 太原理工人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e 一1 盘的应力荷载曲线如图 4 2 0 一 重_ 2 量一t 一6 8 1 0 00 02 0 03 0 04 0 05 0 06 0 0 荷教“n ) 一,经向晚力 醢一点】砑:阳遗力 1 一点2 径向碰力 矗一点2 环向麻力 k 一点3 径向血山 p 一点3 环向应力 凸一点4 径向应力 e 卜点 环i 自应女 图2 一t7e 1 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