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49页可下载查看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马克思的资本主体思想及其启示初探.pdf.pdf 免费下载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i 摘摘 要要 在全球化的今天,资本已经成为了主体性存在。资本之所以成为世界主体,乃 是因为它不仅是以自我为目的和前提的实体,还是社会关系和价值的创造者。它混 淆和替换了一切自然的品质和人的品质,成为当今世界万物能否生存的根据。本文 第二章从马克思的主体和主体性思想出发,论述了马克思的四种主体思想的含义和 关系,四种主体思想即个体主体、阶级主体、类主体、资本主体,强调资本主体是 人类主体异化的结果;第三章着重探究了资本获得主体性的四个原因:一是商品社 会的历史结果;二是权力产生了资本主体性;三是异化是资本主体的必要条件;四 是社会控制加强了资本的主体性地位,使得资本建立了全面的统治;第四章描述了 资本主体性的六大特征:1、资本主体的性质“残酷性” ;2、资本主体的状态 “脱域性” ;3、资本主体的外观虚假的普遍性和永恒性;4、资本主体的创造 性“价值”设定;5、资本主体的目的自我增殖;6、资本主体的矛盾 二律背反。资本主体的二律背反也就是资本的局限性,也是资本主体必然走向灭亡, 人类主体真正得以确立的根据;第五章在现代性批判的视野下重新审视马克思的资 本主体思想,认为马克思的资本主体批判是一种存在论的现代性批判,是对资本批 判的进一步深化,并进而论述了超越资本主体的两种方式跨越式超越和内源性 超越。本文还初步探讨了资本主体思想和社会认识论之间的联系,认为资本主体思 想可以为社会认识论带来的新的有益的补充,为社会认识论提供了新的研究课题 探讨中国的是否存在资本主体问题。 关键词:关键词:资本 主体性 现代性 社会认识论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ii abstract today in the globalization,capital has become the subjectivity. capital became the subject, because it is not only for the purpose and the prerequisite of the entity, but also is the creator of social relations and the values. it confounds and replace all the natural qualities and the quality of human being in the world.it has become the basis for all the survival.embarked from marxs thought of subject and subjectivity,i discuss marxs four kind of subject thought and their relations in chapter ii.i think the four kind of subject thought include the individual subject,the social class subject,the human-being subject,the capital subject.the capital subject is the result of alienation; in the third chapter,i emphatically inquire four reasons of the capital obtains the independent: first, commodity societys historical result; second, the authority has had capital independent; third, the disassimilation is the capital subjects essential condition; fourth, the social control strengthened the capital independent status, caused the capital to establish the comprehensive rule; in the fourth chapter,i describe the capital subjects six characteristics: first, capital subjects charcter- “cruelty”; second, capital subjects “disembeding”;third, capital subjects universal and eternal; forth, capital subjects “value setting”; fifth, capital subjects self-fulfilment; sixth, capital subjects contradiction-antinomy. the capital subjects antinomy is also the capitals limitation,and also prefigure the capital subject inevitable trend perishes;in the fifth chapter,i carefully examines marxs capital subject thought under the vision of modernity critiques.i think that marxs capital subject critique is one kind of ontological modernity critique, and is to the capital critique further deepening, then i elaborat two way of surmounting capital subject - - spanning type surmounting and the endogenous surmounts. i also discuss the links between the capital subject and social epistemology. i believe that the thought of capital subject can bring a new and useful supplement for social epistemology to provide a new research project - to explore the existence of chinas capital subject problem. keywords: capital subjectivity modernity social epistemology 独创性声明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 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 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 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 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密 ,在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不保密。 (请在以上方框内打“”)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 本论文属于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 1 绪论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问题的提出 “主体”是近 20 年来国内哲学界探讨的次数最多和最为重要的哲学概念之一。 在摆脱苏联教科书体系之后,关于马克思的主体概念的研究也日益增多。当今人们 更多的是从“个体主体” 、 “阶级主体” 、 “类主体”等角度出发来探讨马克思的主体 概念,这些都或多或少地受了笛卡尔式的主体性哲学的影响。本文试图阐发马克思 的资本主体思想,从资本主体的视角出发来认识马克思的主体思想,进一步探讨马 克思资本主体思想给我们带来的启示,努力实现主体研究的视角转换和深化。 1.2 选题的意义选题的意义 1.2.1 理论意义理论意义 其一,资本主体思想能够加深我们对主体性问题的认识。在马克思的语境中, 资本并不是一个消极的背景或被动的语境,而是一个自发运动的主体,它决定性的 影响着社会生产关系和社会结构,规定、推动、改变并创造着社会领域中的一切存 在者。实际上,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占主导地位的时代,撇开资本主体,人们就很 难对主体的其他表现形式获得充分的真理性的认识。在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下,其他 的主体形式无不受到意识形态的影响,可以说我们是不自觉地戴着“资本主体”的 有色眼镜来认识其它主体形式的,因此,资本主体理论乃是一切主体理论的基础。 马克思的资本主体思想乃是对近代主体性哲学的批判和超越,是对黑格尔式形而上 学的颠覆,在哲学史上具有革命性的意义。 其二,资本主体思想为现代性批判提供了宝贵的思想资源。现代资产阶级社会 的本质就在于资本主义社会所特有的生产方式,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就是资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2 本, “资本是资产阶级社会的支配一切的经济权力。 ”1资本的内在要求就是不断地消 耗活劳动从而实现自我增殖,而这种内在要求又奠基于拥有资本的人(资本家)的 自然倾向,即获得更多的财富和权力,因为财富和权力乃是一切感性享受的基础。 就资本主体思想的实质而言,马克思对现代资产阶级社会的资本主体论批判是具有 原则性高度的现代性批判。资本是现代经济社会生活的主动轮,资本的形式多样化 以及资本的全球化对社会进行全面的控制,资本主体应该成为现代性批判的首要目 标。毫无疑问,马克思的资本主体论思想为现代性批判提供了极为重要的思想资源。 其三,资本主体思想能够加深对异化现象的批判。劳动者本应该是自由的、自 为的存在物,劳动乃是劳动者生命力量的对象化,是劳动者力量的自我确证,但在 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失去了独立性和主动性,沦为资本的对象和被支配者,劳 动者的最大的自由就是出卖劳动力,为资本增殖服务。人类必须能够有交换价值才 有存在的权利,仅仅依靠自己的创造本能产生的人类的文化成果必须适应市场的要 求才能得以生存,文化也异化成为快餐文化! 其四,有可能为社会认识论研究开辟新的领域,从资本主体角度来发展社会认 识论,从批判资本的控制机制来体现社会认识论的批判性,也就是说社会认识论对 现代性的批判研究。 1.2.2 现实意义现实意义 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全球化的扩张,人类正处于现代性危机之中,现代性批判是 最时兴的理论工作。理论工作只有切实地符合历史现实才会有真正的革命的指导意 义,才能够获得群众,才能变成实际的物质力量来改造社会、改变世界。马克思的 资本主体思想为超越资本的现代性和人类解放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武器。 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资本占有绝对的强势,而我们都成为了“人力资源” ,甚 至有多达几亿或几十亿的人口成为了“多余的人” !能够为资本创造价值的人才配得 上是“人力资源” ,为了谋生,为了能够成为生产链条上的一个零件,我们不得不屈 服于资本逻辑。就我个人而言,批判资本也是为了抒发心中的郁闷!资本为刀俎,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6 卷上,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9 年版,45 页。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3 我为鱼肉! “原来的货币所有者成了资本家, 昂首前行; 劳动力所有者成了他的工人, 尾随于后。一个笑容满面,雄心勃勃;一个战战兢兢,畏缩不前,象在市场上出卖 了自己的皮一样,只有一个前途让人家来鞣。1”我既不想成为战战兢兢地出卖 自己的工人,也不想成为资本家。当然,时下成功的资本家成为了精英的代表,我 不是不想成为精英,不是不想为社会多做贡献,实在是心有困惑。在中国,资本是 否已经成为主体性存在,这不仅仅是个理论问题,也是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人类是受困于生产力低下还是受困于资本逻辑?人吃人的宴席是否还要继续? 没有人希望坐以待毙。如何在历史的车轮下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如何减轻历史 发展过程中的代价(毕竟这些都是血淋淋的代价)?这些伟大的问题实在是令人困 惑,不过我只能解决力所能及的问题,通过对马克思资本主体思想的探究来增加对 社会的了解,能够更好地生存下来。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相关研究文献介绍: 近几十年来,国内对于马克思的主体思想做了很多的研究,尤其突出了马克思 的主体思想对近代主体性哲学的超越性。国内对马克思的主体概念的理解可以分为 四类:一是作为个体的主体;二是作为阶级的主体;三是作为类的主体;四是作为 资本的主体。国内学界基本都是在唯物史观的视域中来认识马克思的主体思想的。 由于研究的出发点不同,所强调的马克思的主体思想也有所不同。 (1)强调作为个体的主体多是出于要突破苏联教科书体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 研究范式,弥补原来的马克思哲学研究中人的缺位。这一类研究的代表包括了大部 分国内学者。如孙伯揆、张一兵、李景源、欧阳康、吴晓明、魏小萍等学者在强调 马克思哲学中作为现实的个人的主体思想时多是强调马克思哲学的人文关怀,重点 放在人的主体性研究,并基本都倾向于将人的主体性规定为:能动性、创造性、功 1马克思: 资本论第 1 卷(上),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 年版,200 页。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4 利性,这种的主体性是“主体与客体之间这种以客体为基础,以主体为主导的特殊 相关律在主体的活动指导原则中的表现和运用,它以承认各种内部和外部制约性为 前提,要求人们发现和提升内在需要,发掘和发挥内部潜能,不断强化和发展自身 的主体地位。1” (2)作为阶级的主体在阶级斗争盛行时期在原本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是主 流观点,只是当时并不很频繁的使用主体一词,但仍是将阶级视为历史观意义上的 主体。阶级是历史运动的主体,也是生产力的载体。历史的变革,社会形态的更迭, 都是阶级斗争的结果。 (3)作为类的主体突出了马克思与费尔巴哈的关系。主要的代表人物是高清海 先生,主要文献有主体呼唤的历史根据和时代内涵 、 人类的未来与哲学未来-类 哲学引论 、 人类正在走向自觉的类存在 、 “类哲学”与人的现代化等。高清海 先生认为,集群主体、个人主体和类主体是人作为主体的三种历史形态。他考察了 主体形态的历史生成和人性根据,认为一部意识史可以说是人类呼唤自身主体性的 历史.他的文章结合主体形态的现代转化和人类所面临的种种问题,阐述了当今弘扬 主体性的时代内涵。高先生还从中国的历史和现实出发,提出并着重论述了培植个 人主体是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破除集群主体的传统形式及其影响是发展 类主体的基本前提。 高清海先生的类哲学的主要内容有:1、区分类性和种性,主张从类性去了解人 性。我们“可以根据意识、宗教或随便别的什么来区别人和动物。一当人们自己开 始生产他们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时候他们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 2” 所 以从“类哲学”的观点看来,人之为人的本质就在于人本身,人是人自己活动所创 造的作品。人产生自己的活动的发端是人的劳动生产,人产生自己的活动的性质是 人对自然、自然性、自然关系的否定和超越,人产生自己的活动的成就就是人的人 格性的不断获得和提高。人从自然界的一部分中超越出来,成为人类自身,正表明 类是人从生物“进化”转向人格自我“优化”的本质所在。马克思曾用一句话概括 1 欧阳康: 哲学研究方法论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 年版,510 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年版,24 页。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5 了人的类本性,即“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1” 。 “类”是人自身建 立的以否定为内容的统一性,正是“类性”把人从动物中区分出来。因此我们只有 从类性去了解人性,把人性了解为类性,才能真正理解“现代人”的内涵,才能真 正把“人的现代化”理解为人的“类性”不断地充实、发展、丰富的过程。并且用 “类哲学”去观照人的发展过程,也就是以“类”为核心范畴而展开的对人的类生 活、类特性、类联系、类主体、类意识、类本质和类人格等对象进行研究,进而形 成关于人的新的世界观的过程。在高先生看来,费尔巴哈曾直接从“类”去理解人, 试图突破旧哲学理性思辨的樊篱,把人理解为感性的自然存在。遗憾的是,费氏的 类概念只是从宗教意义的上帝本质中引申而来,并不是从人的现实存在中概括出来, 他只直观到人的抽象的感性,没有看到人的具体的实践着的感性活动,以致他的类 概念仅仅局限在“把许多个人纯粹自然地联系起来的共同性”上,而不能最终跳出 抽象人性论的窠臼。马克思运用实践唯物论的立场,扬弃了费尔巴哈类概念的抽象 性,赋予了类概念以具体的历史内涵,为当今“类哲学”的研究奠定了基础。马克 思指出: “人是类存在物人把自身当作现有的、有生命的类来对待,当作普遍的 因而也是自由的存在物来对待。2”因此,只有人的生活才称得上是“类生活” ,只有 人才可被认为具有“类本质”和“类意识” 。在对人的进一步研究中,马克思把人的 类本质看作是随着人及其活动方式的变化而处于不断变化中的过程,并提出了人类 发展的三个阶段或三种历史形态的学说。马克思认为,人类的发展须依次经历“人 的依赖关系”形态、 “物的依赖性”形态和“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 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形态等发展阶段。这可以说 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按照类的逻辑对人的现代化发展趋势做出的最早的揭示。2、他认 为“类哲学”是揭示当代人类生存意义所依据的新价值坐标。以“类体”为本位的 存在形态在“类哲学”中被确定为人类走向未来所值得追求的最高生存方式。在这 一自觉的“类存在”的方式中,个人主体将向“类主体”提升,独立人格将向“类 人格”提升, 人类亦将从片面的“自我中心”中走出来,自觉地且不失自我地向自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年版,96 页。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年版,95 页。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6 然和世界开放,自由自觉地走向“天人一体”的新境界。1 (4)作为资本主体。这方面的代表是俞吾金、张雄、鲁品越等人,俞吾金的主 要文献有马克思对现代性的诊断及其启示 、 马克思的资本主体论探要 、 马克 思主体概念新论 、 马克思主体性概念的两个维度 ,张雄的现代性后果:从主体 性哲学到主体性资本 、 张雄与鲁品越合著的 中国经济哲学评论资本哲学专辑 等,与之相类似的提法的博士论文有复旦大学王善平的资本主体性批判 ,吉林大 学刘梅的马克思的资本主体论研究他们的共同点就是认为马克思的主体思想包 含了资本主体这样一个维度, 他们中张雄教授的观点最具有代表性。 张雄教授的 现 代性后果:从主体性哲学到主体性资本一文中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体性的根源和 具体特征,以及主体性哲学和主体性资本之间的内在联系。 “概括地将资本主体性的 根源有三:第一,商品社会内生着资本的“主体化性质”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 出: 在商品中,尤其是在作为资本产品的商品中,已经包含着作为整个资本主义生 产方式的特征的生产的社会规定的物化和生产的物质基础的主体化。 2这里的“主体 化性质”意指资本对商品社会的一切对象性形式以及与此相关的生产关系、财产关 系和思想关系有着主体性支配作用。第二,资本是一种权力,对权力的崇拜必然产 生对资本的崇拜。现代资本主义国家从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守夜人”日益成为资 本的守护人和随从,无处不在为资本的增殖和扩张提供政治服务和武力支持。第三, 异化是主体性资本产生的重要根据。作为社会关系的资本,它对劳动的占有表现为 异化、外化。劳动异化本质地反映了在畸形的劳资关系中,劳动者的社会关系由人 与人的关系变为物与物的关系,并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且成为主导人的思想与行 为的社会力量。当然,物化和异化产生的文化根源主要来自启蒙时代所提倡的一种 抽象同一性的价值观的绵延,这种价值观认为任何不符合计算和功利原则的东西 都是可疑的 。 ” 3 张雄教授等人的结论是, “主体性资本就是资本作为主体所具有的性质、功能或 状态。从形式上看,它是资本在对象性活动中表现出的自主性、能动性和超越性。 1参见高清海:人类的未来与哲学未来-类哲学引论,学术月刊,1996 年第 2 期。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2 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583 页。 3 参见张雄:现代性后果:从主体性哲学到主体性资本,哲学研究,2006 年第 10 期。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7 从实质上说,它是人的主体异化的结果,它是虚假的主体性。 ”1 1.3.2 国外研究现状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相关研究文献介绍: 国外的研究虽然没有明确的提出资本主体这个概念,但是与之相类似的研究还 是很多的。例如,卢卡奇的历史与阶级意识 ,美国的弗莱德.r.多尓迈主体性 的黄昏 ,鲍曼的现代性与矛盾性 ,美 国的马歇尔.伯曼的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 消云散了现代性体验 ,哈贝马斯的现代性的哲学话语 ,吉登斯的现代性 的后果 ,英国学者梅扎罗斯的超越资本:关于一种过渡理论上卷,郑一明等译, 秘鲁 的赫尔南多.德.索托 ( hernando de soto ) 著 资本的秘密 , 文章有 “key thinkers from critical theory to post-marxism”mary walsh. contemporary political theory. avenel: aug 2008. vol. 7, iss. 3; pg. 349, 3 pgs. 国外的研究资料大都是坚持了马克思思想对主体概念的批判性,大体可以分为 三类: 第一类是坚持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的主体论,卢卡奇是这方面的代表人 物。可以说从卢卡奇开始对无产阶级这个马克思意义上的“历史的主体”进行深入 的研究,加深了我们对“无产阶级”作为世界历史的创造者的理解,开启了马克思 主体思想研究的先河。 第二类是将马克思主体思想进行发挥了的主体论,哈贝马斯是这方面的代表人 物。哈贝马斯的交往主体有很浓厚的主体性哲学的色彩。 第三类是坚持马克思的资本批判的主体论,这一理论始终坚持将“资本”视为 需要批判和需要超越的主体。如英国学者梅扎罗斯、秘鲁 的赫尔南多.德.索托 等。 赫尔南多.德.索托的资本的秘密一书还在全世界引起了很大反响,引起了很多 人的广泛争论,其中不乏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这本书旨在从经济学基本理论视 角来阐述资本的本质。它有不同于西方主流经济学的观点:即资本,不是一种生产 1 张雄:现代性后果:从主体性哲学到主体性资本,哲学研究,2006 年第 10 期,28 页。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8 要素,而是一种真正的所有权,是一种生产方式;而这种观点无疑是向着马克思资 本论的基本观点回归。 其中第二类和第三类对马克思主体思想的研究者们都将马克思的思想或者他们 自己理解和创造的主体思想与现代性的批判紧紧联系在一起。在笔者涉猎的有限的 国外资料之中还是没有人明确提出资本主体这一概念。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研究思路 一、资本主体思想为主体理论开辟了新的方向,所以必须要了解主体理论,在 主体理论的视域中突显出马克思资本主体的价值。必须解释资本主体性的含义,解 释为何资本具有了主体性,这个主体性和近代哲学史上的主体性的区别和联系。 二、尤其是个体主体、类主体与资本主体的相互关系值得探讨!指出资本主体 思想应该是马克思主体理论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充分地探讨个体主体、类主体与 资本主体的相互关系也使得马克思主体思想得到更加完整的理解和表述,更加体现 了他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最大的批判者的地位,更体现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当代价值。 三、三、资本主体与资本概念。揭示现代社会中资本作为资本主体是通过什么样的 机制来实现全面控制的。 四、资本主体思想和社会认识论的关系。本文认为马克思的资本主体思想为社 会认识论提供了新的理论课题。针对中国的现实,来分析资本在中国的作用并回答 中国是否存在资本主体问题。 五、资本主体性批判与现代性批判的内在关系。资本是现代社会的核心,资本 主体性批判乃是对现代性具有原则高度的批判。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9 2 马克思资本主体思想的内容和实质马克思资本主体思想的内容和实质 马克思的资本主体思想是承接近代哲学主体理论的发展的结果,马克思对主体 和主体性概念的社会性、历史性建构使马克思的主体概念更加的丰富。根据笔者的 涉猎,马克思的主体思想分为四种含义:个体主体、阶级主体、类主体、资本主体。 本章将详细讨论四种主体的含义和关系,并探讨了资本和资本主体的关系。 2.1 马克思对主体概念的社会性、历史性构建马克思对主体概念的社会性、历史性构建 2.1.1 主体和主体性概念主体和主体性概念 一般而言,主体包含四种意义,即本体论意义、认识论意义、历史观意义和价 值论意义。古希腊哲学中更多地关注的是主体的本体论意义。例如,亚里士多德认 为主体是某些属性、状态和作用的承担者;认识论意义上,主体表示认识活动的承 担者和知识的创造者。正是在对认识论的探讨中,主体以及主体性的问题才被确立 起来。从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的原则开始确立了主体的独立地位,巴克莱则直 接使用主体与客体的概念,康德和黑格尔都把主客体关系以及知识的生成问题作为 认识论研究的中心,并且康德也凸现了主体的价值观意义,黑格尔凸现了主体的历 史意义。直到德国古典哲学时期,主体的意义得到了全面的发展。这时主体被归结 为:能动的主体和价值的设定者。然而德国古典哲学中所指的主体能动性只是一种 抽象的能动性。费尔巴哈将感性主体引入主客体研究中,但是他却忽略主体的能动 性,没有从现实的、实践的活动来理解感性,而是诉诸于感性的直观。马克思则认 为,主体不是抽象的人,而是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是“现实的人” 和“现实的人类”1。 “现实的人”是实践活动的主体、认识活动的主体、也是历史活 动的主体,也是价值的主体。这就意味着,主体是实践活动的承担者,他具有创造 能力和实践能力。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7 年版,177 页。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0 由此可见,主体有四种含义:1、主体是一种实体范畴,表示事物属性的承担者; 2、主体是一种关系范畴,表示认识活动中能动与受动的关系;3、主体是一种历史 范畴,表示历史活动的实践者;4、主体乃是价值的设定者和体现者。 简而言之,主体性就是主体所具有的某种性质。在西方哲学视野中, “主体性” 的含义是指“独立自主、自我决定、自由、能动性、自我、自我意识或自觉、个人 的特殊性、发挥个人的聪明才智、以个人的自由意志和才能为根据等等含义。 ”1近 代哲学更多的是在认识论和价值论意义上谈论主体性,主体性主要体现在人的认识 活动中的主客体关系以及人的道德实践中。笛卡尔所指的“自我” ,既是思维者,又 是经验的感觉者,确立了近代认识论的先河,但是主体的确立只是主体性问题的前 提,真正确立了主体性原则的工作是由康德和黑格尔完成的。 康德通过“知性”和“理性”的立法论证了主体性原则,康德提出的“先验自 我”是具有普遍意义的自我, “先验自我”所具有的先天的认知形式确保了知识的有 效性,经验自我为知识提供内容(质料) ,主体先天具有的“认知形式”是完整的能 动性结构,这就是在感性阶段用以接纳客体的直观形式时间和空间,以及在知 性阶段用以综合和统一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十二知性范畴。依靠“先验自我” 的 “认知形式” , 主体从感觉开始到获取知识的整个认知活动, 就是一个能动的过程, 是一个主体建构知识的过程,主体是自主而能动的。这样,同笛卡尔相比,主体和 主体性在康德那里被赋予了完全先验性的内涵,并获得了真正本体论的地位,此外 康德也提出了道德实践中的主体,但他的实践的主体仅仅限于道德实践,并没有达 到马克思所指的实践的高度;黑格尔进一步完善了主体概念。他提出了著名的“实 体即主体”原则,从而把主体性“绝对化、本体化为绝对精神的自我运动”2,黑格 尔的“实体即主体”原则不仅仅突出了主体的能动性,还加强了主体的本体论地位, 并且还肯定了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思想不仅是我们的思想, 同时又是事物的自身, 或对象性的东西的本质”3,但是黑格尔仅仅是在唯心主义和神秘主义的层面消除康 德的“物自体”与“认知主体”之间的断裂,他所指的“实践”和“对象性活动” 1 张世英:天人之际中西哲学的困惑与选择,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7 年版,65 页。 2 张志伟,欧阳谦:西方哲学的智慧,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 年版,87 页。 3 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1980 年版,120 页。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1 的主体仍没有触及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而是被神秘化为“绝对精神” 。 费尔巴哈开始真正地批判唯心主义,试图用“直观的感性”的唯物主义来颠覆 黑格尔哲学,但是费尔巴哈的“感性”和“实践”概念缺乏了历史性和社会性的维 度,而近代哲学和费尔巴哈所做的这一切都为马克思改造主体概念提供了必备的基 础。 2.1.2 马克思的主体性概念马克思的主体性概念 马克思的主体性概念是在继承和批判黑格尔及费尔巴哈的基础上形成的。马克 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到: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 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事物,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 而不是把他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所以,结果竟是这样,和唯物 主义相反,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 然是不知道真正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不同的 感性客体,但是它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所以它在基督教的本 质一著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做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卑污的 犹太人活动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所以,他不了解革命的 , 实践批判的 活动的意义。 ”1我们可以得出三个结论:1、马克思承认了主体的能动性,不过他的 能动性不同于唯心主义的能动性。2、马克思承认了主体是感性的现实的实践的,但 是不同于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唯心主义的抽象思维的实践,也不同于费尔巴哈的感性 的直观。3、马克思的主体是对象性活动的主客体关系中存在的,主体不是孤立存在 的,离开对象性活动也就没有主体了。 马克思所批判的唯心主义只是抽象的发展了能动性, “并不知道真正现实的, 感性的活动本身”2,乃是指以黑格尔为代表的纯思辨哲学,在头脑中完成了世界革 命,但却毫不触及现实,没有发生现实的改革,所以马克思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58 页。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58 页。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2 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3,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也嘲 笑了青年黑格尔派吹嘘的世界革命。 马克思所说的感性的现实的实践活动正是他的主体性概念与唯心主义以及费 尔巴哈的区别之处。感性的实践活动是马克思批判费尔巴哈的感性直观的基础上提 出的, “他(费尔巴哈)周围的感性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已存在的、始终 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 1, 感性的实践的出发点是现实的个人, 是在对象性活动中确证自己生命力量的个人, 而现实的个人也是社会性和历史性的产物,不是抽象直观的人,不是想象中的存在 物。 可以说,马克思所说的主体性就是指“在感性的实践的对象性活动中,在承认 各种内部和外部制约的前提下,主体的本质力量的表现和运用,是主体的不断强化 并发展自身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 2.2 马克思的四种主体思想马克思的四种主体思想 马克思有十分丰富的主体思想。他在不同的语境中对主体一词使用了不同的表 述。总的来说,马克思所提到的主体包含四种样式,分别是个体主体、阶级主体、 类主体、资本主体。 (1)个体主体也包含了三个发展层次:自我意识、感性自我、现实的个人。众 所周知,马克思早年是青年黑格尔派,青年黑格尔派认为主体是“自我意识” ,马克 思在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中写道: “当 我们思索存在的时候,什么存在是直接的呢?自我意识。 ”2在那时的马克思看 来, “自我意识”乃是一切感觉和认识的主体,还包含了个人对自由和理性的追求。 马克思“感性自我”这一概念是受了费尔巴哈的影响。在1844 年经济学哲学 手稿中,可以明显看出马克思是借助费尔巴哈的哲学概念来批判黑格尔和青年黑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58 页。 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年版,48 页。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40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年版,285 页。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3 格尔派的哲学,此时的马克思认为, “人直接地是自然存在物。人作为自然存在物, 而且作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一方面具有自然力、生命力,是能动的自然存在物; 这些力量作为天赋和才能、作为欲望存在于人身上;另一方面,人作为自然的、肉 体的、感性的、对象性的存在物,同动植物一样,是受动的、受制约的和受限制的 存在物,就是说,他的欲望的对象是作为不依赖于他的对象而存在于他之外的;但 是这些是他的需要的对象, 是表现和确证他的本质力量所不可缺少的、 重要的对象。 ” 1 “或者说,人只有凭借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才能表现自己的生命”2。可以看出, “感性自我”不同于黑格尔的理性主体,强调了主体的感性、欲望、生命力和本质 力量。 现实的个人的概念是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的感性自我的超越。这一超越是从对费 尔巴哈的提纲中开始的,马克思认为“费尔巴哈没有看到, 宗教感情 本身是社 会的产物,而他所分析的抽象的个人,是属于一定的社会形式的”3。此时,马克思 已经指出了费尔巴哈的感性的个人仍然是脱离实际的社会历史的抽象的个人。马克 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说: “我们开始要谈的前提不是任意提出的,不是教条, 而是一些只有在想象中才能撇开的现实前提。这是一些现实的个人,是他们的活动 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包括他们已有的和由他们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物质生活 条件”4。马克思的现实的个人是完全可以用纯粹的经验方法可以确认的从事现实的 实践活动的生命体,而不同于传统的抽象的个人。 (2)阶级主体主要体现于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理论。阶级作为主体在共产党宣 言中表现的最为明显。首先,马克思肯定“至今一切社会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 历史”5;其次,指出资产阶级社会中“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分裂 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6;最后指出,无产阶级是资本 主义社会的掘墓人,无产阶级将消灭资产阶级并消灭无产阶级本身,实现共产主义 1 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0 年第 3 版,105 页。 2 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0 年第 3 版,106 页。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60 页。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66-67 页。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272 页。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273 页。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4 社会。阶级是历史运动的主体,也是生产力的载体。历史的变革,社会形态的更迭, 都是阶级斗争的结果。 (3)类主体。马克思的类主体思想来源于费尔巴哈,我认为马克思始终没有放 弃类主体思想,因为类主体思想和异化概念是密切联系。类主体的第一个特征是自 为的存在物。 “人不仅仅是自然存在物,而且是人的自然存在物,就是说,是自为地 存在着的存在物,因而是类存在物”1。表明人类的自然属性是能够自为存在。类主 体的第二个特征社会化的人类。 “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 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的人类”2。类主体的第三个特征人的类本质看作是 随着人及其活动方式的变化而处于不断变化中的过程,并具有三个阶段或三种历史 形态。马克思认为,人类的发展须依次经历“人的依赖关系”形态、 “物的依赖性” 形态和“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 基础上的自由个性”形态等发展阶段 3。 (4)资本主体。一般而言,主体指的是人,不论是个人、自我意识、阶级、类 都和人是直接相关的。在大部分人眼中,资本乃是物,是货币。那么资本是怎么成 为主体的呢?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不仅仅是货币,不仅仅是物,还是一种社会关系。 “资本显然是关系,而且只能是生产关系” 4, “资本也是一种社会生产。这是资产阶 级的生产关系,是资产阶级社会的生产关系” 5,由此可见,马克思特指的资本是“资 产阶级社会的生产关系” 。 资本作为生产关系乃是人类劳动的积累, 由于劳动的异化, 死劳动就控制和奴役了活劳动,因此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说: “在资产阶级社 会里,资本具有独立性和个性,而活动着的个人却没有独立性和个性。 ”6资本的独 立性和个性,是建立在资本在社会生产关系的主导地位之上的,资本是资本主义社 会生产的主体,个人只有通过资本才能占有生产资料和原料,才能使用生产工具, 离开资本当代社会就无法进行生产,人类的劳动也就失去了对象化的中介。资本控 1 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0 年第 3 版,107 页。 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61 页。 3 参见高清海:人类的未来与哲学未来-类哲学引论,学术月刊,1996 年第 2 期,3-16 页。 4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30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年 版,510 页。 5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345 页。 6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 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287 页。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5 制了社会生产、流通、消费、分配等环节,资本是劳动的中介,也是劳动的目的和 结果,资本是推动社会生产的动力,又通过人的劳动不断增殖,不断的对象化,不 断的自我实现。马克思在1857-1858 年经济学手稿中明确的提出“资本是主体” 这一论断, “资本作为主体,作为凌驾于这一运动各个阶段之上的、在运动中自行保 存和自行增殖的那种价值,作为在循环中(在螺旋形式中即不断扩大的圆圈中)发 生的这些转化的主体,它是流动资本。 ”1可以说,资本的高级形态是获得了主体性 的资本,因此可以称之为“资本主体” 。但是,资本的“主体性”只是资本在实现自 身无限增殖的过程中所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低压实操考试问答题目及答案
- 铁匠考试题及答案
- 天津网约车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5年高级钳工基本试题及答案
- 2025年高级财务会计综合练习题及答案
- 中国外汇交易管理办法
- 课程审核制度管理办法
- 化纤绿色制造技术-洞察及研究
- 上海疫情应急管理办法
- 儿童玩具偏好分析-洞察及研究
- 【MOOC答案】《学术英语读写》(华中科技大学)章节测验作业网课答案
- 2024(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开学第一课 课件
- 招标代理服务服务方案
- Q∕SY 01747-2020 热力采油过热蒸汽锅炉运行规程
- 高等教育心理学专业知识考试题库与答案
- 1.1地球和地球仪-2022-2023学年新人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一课一练(Word版含答案)
- 建筑施工岗位安全风险明白卡
- (完整版)法理学试题库附答案
- 代理记账电话销售技巧PPT课件
- 特钢锻件项目商业计划书范文参考
- 客户服务管理10421考试大纲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