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结构知识框架ppt课件_第1页
细胞结构知识框架ppt课件_第2页
细胞结构知识框架ppt课件_第3页
细胞结构知识框架ppt课件_第4页
细胞结构知识框架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细胞的基本结构,1,2,3,4,1八种细胞器的分布、形态、结构、成分及功能的比较,5,6,2.各种细胞器的归纳比较,7,8,3细胞核的结构,9,4.实验分析制备细胞膜的方法的实验分析(1)选取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作实验材料的原因无细胞壁,细胞易吸水涨破。无核膜和各种细胞器膜,易制得纯净的细胞膜。红细胞单个存在,便于制成悬浮液,且材料易得。(2)实验原理:利用渗透作用,使红细胞吸水涨破,除去细胞内的其他物质,制得细胞膜。(3)实验步骤选材:猪(牛、羊、人等)的新鲜的红细胞稀释液制作装片:用滴管吸取少量红细胞稀释液,滴一滴在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观察:用显微镜观察红细胞形态(由低倍高倍)滴蒸馏水:在盖玻片的一侧滴,在另一侧用吸水纸吸引观察:持续观察细胞的变化结果:凹陷消失,细胞体积增大,细胞破裂,内容物流出,获得细胞膜,10,1实验原理(1)高等绿色植物的叶绿体存在于细胞质基质中。叶绿体一般是绿色的、呈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可以用高倍显微镜观察它的形态和分布。(2)线粒体普遍存在于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中,呈短棒状、圆球状、线形、哑铃形等多种形态。健那绿染液是专一性染线粒体的活细胞染料,可使活细胞中的线粒体呈现蓝绿色,而细胞质接近无色。线粒体可在健那绿染液中维持活性数小时,因而可在高倍显微镜下观察到生活状态的线粒体的形态和分布。2实验步骤(1)叶绿体的观察制片:在洁净的载玻片中央滴一滴清水,用镊子取一片藓类的小叶或者取菠菜叶稍带些叶肉的下表皮,放入水滴中,盖上盖玻片低倍镜观察:在低倍镜下找到叶肉细胞,然后换用高倍镜高倍镜观察:调清晰物像,仔细观察叶肉细胞内叶绿体的形态和分布情况(2)线粒体的观察制片:在洁净的载玻片中央滴一滴健那绿染液,用消毒牙签从自己漱净的口腔内侧壁轻刮下碎屑,在染液中涂抹几下后,盖上盖玻片低倍镜观察:找到口腔上皮细胞后换高倍镜高倍镜观察:线粒体蓝绿色,细胞质近无色,实验分析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11,实验分析细胞核功能的实验研究,12,原因分析:单位体积清水中水分子数比单位体积蔗糖溶液中水分子数(水的物质的量浓度)多,因此,根据扩散作用的原理,在单位时间内,水分子由烧杯透过半透膜进入漏斗内的数量,多于水分子由漏斗透过半透膜进入烧杯内的数量,导致漏斗内液面上升。渗透作用的概念: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透过半透膜,从低浓度溶液向高浓度溶液的扩散。(浓度是溶质分子的浓度),实验现象:漏斗液面上升,渗透作用发生的条件:,具有半透膜。,半透膜的两侧的溶液具有浓度差。,一、渗透作用,13,(1)动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细胞失水皱缩外界溶液浓度=细胞质浓度时,水分进出细胞处于动态平衡(2)植物细胞的吸水和失水细胞内的液体环境主要指的是:液泡里面的细胞液原生质层: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时,细胞质壁分离外界溶液浓度细胞液浓度3、植物吸水方式有两种:(1)吸胀作用(未形成液泡)如:干种子、根尖分生区(2)渗透作用(形成液泡)4、质壁分离的现象,(3)实验: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液泡体积(大小)液泡颜色(浅深)原生质层与细胞壁分离,15,三、物质跨膜运输的其他实例1、对矿质元素的吸收(1)逆相对含量梯度主动运输(2)对物质是否吸收以及吸收多少,都是由细胞膜上载体的种类和数量决定。2、细胞膜是一层选择透过性膜,水分子可以自由通过,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16,讨论:比较两组概念,扩散:物质从高浓度到低浓度的运动叫做扩散(扩散与过膜与否无关)(如:O2从浓度高的地方向浓度低的地方运动),渗透:水分子或其他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又称为渗透(如: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原生质层相当于半透膜),半透膜:物质的透过与否取决于半透膜孔隙直径的大小(如:动物膀胱、玻璃纸、肠衣、鸡蛋的卵壳膜),选择透过性膜:细胞膜上具有载体,且不同生物的细胞膜上载体种类和数量不同,构成了对不同物质吸收与否和吸收多少的选择性。(如:细胞膜等各种生物膜),17,高低,不需要,不需要,高低,低高,需要,需要,不需要,需要,1、小分子和离子的输入输出方式,2、大分子或颗粒进出细胞,18,3、物质运输速率的因素,一定浓度范围内,协助扩散或主动运输速率不再随物质浓的增大而加快时,主要是因为细胞膜上运输该物质的载体蛋白的数量有限。主动运输还可能受细胞内能量供应的限制。,(3)温度,19,四、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1、探索历程1、19世纪末,欧文顿提出:膜由脂质组成;2、20世纪初,化学分析得出:膜的成分是脂质和蛋白质;3、1925年,荷兰科学家得出:膜上脂质分子是双层的;4、1959年,罗伯特森在电镜观察下得出:蛋白质脂质蛋白质的三分层结构;5、1970年,用荧光标记技术证明:膜具有流动性;6、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提出:流动镶嵌模型模型。2、流动镶嵌模型的基本内容(1)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膜的基本支架(2)蛋白质分子有的镶嵌在磷脂双分子层表面,有的部分或全部嵌入磷脂双分子层中,有的横跨整个磷脂双分子层(3)磷脂双分子层和大多数蛋白质分子可以运动3、糖蛋白(糖被)组成:由细胞膜上的蛋白质与糖类结合形成。作用:细胞识别、免疫反应、血型鉴定、保护润滑等。,20,共建概念图,生物膜,结构特点,功能特点,结构组成,结构探究历程,决定,流动性,选择透过性,磷脂双分子层,蛋白质,21,五、探究的一般步骤,1提出问题,2做出假设,3.设计实验,(1)材料的选择,(2)实验用具的选择,(3)试剂的选择,(4)实验操作步骤,(5)预期结果,设计记录表格,4开展实验,5记录结果,6分析结果,得出结论,7表达与交流,实验设计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科学性、可行性、严谨性,对照原则:实验中设立对照组,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对照组与实验组的区分)空白对照、相互对照、条件对照、自身对照。单一变量原则:即控制其他因素不变而只改变其中某一变量,观察其对实验结果的影响。等量原则:实验中要保证所用材料及实验条件一致.平行重复原则:实验时,多做几个在相同的条件下同时进行的对照实验,如出现相同的结果,则更具科学性。转化原则:一定要保证实验结果是能明显观察到的现象,否则要转化实验观测指标。,22,第一步:描述分组、编号,处理材料。如试管(或烧杯,水槽等)要加以编号,如A、B或甲、乙等等,这样可使叙说简洁一些。如果所给的材料未经处理,材料的处理过程一般也写在第一步。第二步:叙述实验变量的控制,即各组对实验变量的不同处理。第三步:表述无关变量的排除,即对各分组的后续相同的处理。(在相同且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