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当代文化视野中的卡夫卡.pdf_第1页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当代文化视野中的卡夫卡.pdf_第2页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当代文化视野中的卡夫卡.pdf_第3页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当代文化视野中的卡夫卡.pdf_第4页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当代文化视野中的卡夫卡.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当代文化视野中的卡夫卡 孙会铮 摘要:本文的主旨是从当代文化视野对卡夫卡的作品进行解读, 分析卡夫卡作品中反映的当代文化普遍存在的精神现象。全文分为引言 与正文,引言阐明从当代文化视野解读卡夫卡的理由。由于卡夫卡生活 的时代与中国当代文化具有相似性,得以从当代心理体验出发去解读他 的小说。引言后的正文分为四个部分。从卡夫卡作品中抽离出四种与中 国当代精神文化和社会生存相似的状况。一、责任的消解。本文认为格 里高尔变形,突破了任何生命必须对已负责的生存法则的底线,从而使 生命陷入绝望。二、自由的幻影。从卡夫卡小说主人公的自由的不可实 现,指出自由同样是一个束缚人类的先验性伪命题,并指出其在当代走 向衰落的必然。三、生存的焦虑。通过小说地洞,解读当代社会性 焦虑的根源及其不可克服。四、权力的图像。通过小说城堡,指 出当代人对权力及权力主导的体制化生存模式的叛逆与渴求,并分析当 代权力的本质及其作用机制。结语部分对全文进行简要总结。指出对当 代普遍存在的精神困境,个体唯有保持耐一亡- ,选择坚持。 关键词:卡夫卡当代文化视野 k a f k ainc o n t e m p ora r yc u it uraivisio n s u nh uiz h e n g a bs tra c t :t h e p a p e r , b ye x p l a i n i n g k a f k a sw o r k sf 而m c o n t e m p o r a 巧 c u l t u r a lv i s i o n ,a i m st o a n a l y z e t h eu n i v e r s a l l ye x i s t i n g s p i r i t u a lp h e n o m e n o ni nc o n t e m p o r a 叫c u l t u r er e f l e c t e dt h r o u 曲t h e s ew o r k s t h ef u l lt e x tc o n s i s t so fi n t r o d u c t i o na n dm a i nb o d y i nt h ei n t r o d u c t i o np a r t , t h er e a s o n st oa n a l y z ek a f l ( a sw o r k st h r o u g hc o n t e m p o r a 巧c u l t u r a lv i s i o n a r ee x p o u n d e d s i n c et h et i m ek a f l ( a1 i v e di ni ss i m i l a rt ot h a to fc h i n e s e c o n t e m p o r a r yc u l t u r e ,t h u sw ec a ne x p l a i nh i sn o v e l s 行o mc o n t e m p o r a 巧 p s y c h o l o g i c a le x p e r i e n c e t h em a i nb o d yd i v i d e si n t of b u rp a r t s i ne a c h p a r t ,c o n d i t i o n sr e s e m b l i n gt oc h i n e s ec o n t e m p o r a 拶s p i “t u a lc u l t u r ea n d s o c i a le x i s t e n c ea r em e n t i o n e d f i r s t ,e l i m i n a t i o no fr e s p o n s i b i l i t y t h e a u t h o rb e l i e v e s - t h ed i s t o i r t i o no fg e r r ) rg o r eb r e a k st h r o u g ht h es u r v i v a l p r i n c i p l ef o re v e l yl i f e ,t h a ti st ob er e s p o n s i b l ef o ro n e s e l ft h u s ,h ec a u s e s t h el i f et of a l li n t o d e s p a i r s s e c o n d ,仔e ei l l u s o 拶i m a g e f r o mt h e u n r e a l i s t i c 矗e e d o mi nk a f l ( a sn o v e l ,t h ea u t h o rp o i n t so u tt h a t 矗e e d o mi s a l s oap r i o r if a l s ep r o p o s i t i o nw h i c hf e t t e r sh u m a nb e i n g s t h e r e f o r e ,t h e d e c l i n ed e s t i n yo ft h ep r o t a g o n i s ti so f n e c e s s i t y t h i r d ,a n x i e t yf o rs u r v i v e b ya n a l y z i n gt h en o v e l 7 r u n n e l ,t h ep a p e rt e n d st oe x p l o r e t h ea n x i o u s r o o t so ft h es o c i e t ya n di t s i n s u n n o u n t a b 订i t y f o u r t h ,a u t h o r i z e di m a g e t h r o u g ht h en o v e l ”c a s t l e ,t h ea u t h o rp o i n t so u tt h a tt h ep r e s e n tg e n e r a t i o n e a m e s t l ys e e k st or e b e la u t h o r i t ya n dt h es y s t e m a t i c a ls u r v i v a lp a t t e m d o m i n a t e db yt h ea u t h o r i t y t h e n ,t h ee s s e n c ea n dt h e 如n c t i o n a lm e c h a n i s m o fc o n t e m p o r a 巧a u t h o r i t ya r em a n i f e s t e d t h ec o n c l u s i o np a r tg i v e sab r i e f s u m m a r yo ft h ef u l lt e x t ,p o i n t i n go u tt h a te a c hi n d i v i d u a l ,a sk a f l ( ah a s a l r e a d ym e n t i o n e d ,h a st ob ep a t i e n ta n ds t i c k st oo n e so w nc h o i c e st o c o n 厅o n tt h es p i r i t u a lp r e d i c a m e n tu n i v e r s a l l ye x i s ti nc o n t e m p o r a r ys o c i e t y k e yw o rds :k a 伙a c o n t e m p o r a 拶 c u l t u r ev i s i o n 引言 阅读卡夫卡,对于我这样的没有理论根基的读者,是一次困难的行程。因为, 卡夫卡作品质朴的语言传达的是混乱的精神体验。笔者没有能力对其作品隐含的 哲学思想进行梳理,但凭直觉,还是感到卡夫卡与包括存在主义在内的众多哲学 流派明显的距离。当我试图按照惯性思维将卡夫卡框入某种理论框架,这种困惑 就成倍地放大。卡夫卡曾说:“生活叫做:置身于生活当中,用我们在其中创造 了生活的眼光来看生活 。【l 】卡夫卡以生活解构思想,而不是以思想解构生活。 卡夫卡对于真实的偏好,使他无意中成为了所在时代复杂人文现象最具代表性的 个体。卡夫卡是让人无法穷尽的,让人无法穷尽的不是卡夫卡,而是生活本身。 因此,笔者尝试从当代文化视野,解读卡夫卡。因为我们不必费力便能“在他的 作品中认出历史和处于历史中的我们自己。【2 】 当代文化的复杂性使任何理论都显偏颇,甚至卡夫卡也十分困惑,“我的处 境不是不幸,但也不是幸福,不是冷漠,不是虚弱,不是疲劳,更不是别的兴趣, 那么它究竟是什么呢? 我对此的莫名其妙 ,【3 】卡夫卡以其复杂而充满悖论 的生存体验暗合了当代人精神世界混乱却并非没有逻辑的状况。卡夫卡曾说“真 理是我们每个人生活所需要、而又不可能从某个人那里得到或买到的东西。每个 人都必须从自己内心一次又一次地产生真理,否则他就会枯萎。没有真理的生活 是不可想象的。真理也许就是生活本身”,【4 j “上帝、生活、真理一这些只是 同一件事实的不同名字。”p j 卡夫卡式真理的实质在于存在,但这个存在并不是 被萨特格式化的存在主义,而是种永远不可能完成的存在一生活本身。 f 1 】卡夫卡著,卡夫卡文学代表作势,第4 3 8 页,叶廷芳等译,九州出版社,2 0 0 6 年。 2 】叶廷芳主编,论卡夫卡,第2 6 0 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8 8 年。 f 3 胡志明著,卡夫卡现象学,第5 6 页,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 0 0 7 年 【4 】卡夫卡著,( ( 卡夫卡文学代表作,第3 6 1 页,叶廷芳等译,九州出版社,2 0 0 6 年 【5 】卡夫卡著,卡夫卡文学代表作,第3 6 1 页,叶廷著等译,九州出版社,2 0 0 6 年。 在卡夫卡这个“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见到真实,但每个人都是真实”【l 】的存在 世界里,笔者希望经由卡夫卡天才的作品为我们提供的文字镜像,平静地审视没 有支撑物的碎片式的当代人的命运。 从当代文化视野,笔者关注了卡夫卡作品中责任,自由,焦虑,权力这样四 个主题。笔者认为,这四个主题之间有着深刻的内在逻辑。在后现代文化渐成主 流的当代文化环境之下,对于自我不受束缚的自由生活的渴望,使个体消解了传 统的社会和家庭责任,而当个体真的从社会与家庭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他却没有 得到自由,而不过是从一个牢笼进入另一个牢笼,从只须对自己负责的轻松到自 己无人负责的孤独与无助的转换,使个体陷入无法把握脆弱命运的生存焦虑当 中。为克服这种极其压抑的焦虑状态,当代人只有自动转身,投入到没有自由, 但有保障的权力及其主导的体制化生存的怀抱。从而最终完成了逃逸到回归的生 存循环,这是个体对于社会化生存的从否定到肯定的循环,在这一循环之中,个 体失去了对外部世界的否定力量,更深地臣服于规则。 1 】卡夫卡著,卡夫卡文学代表作,第3 6 8 页,叶廷芳等译,九州出版社,2 0 0 6 年。 第一章责任的消解 在当代,面对职业的竞争、婚姻的压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不当事业和 家庭的中流砥柱,转向更自我的生活方式,并因之催生了丁克族、恐婚族、 啃老族等后现代群体,责任消解渐已成为社会风尚。而社会对于有别于传统的价 值取向也表现出极大的宽容,在年轻的后现代群体看来,责任只是现代主义者一 厢情愿地披在自己身上的枷锁,后现代人完全没有必要去理会什么责任,更没有 必要让责任的重担压垮自己的双肩。种种后现代生活方式映射出他们无力承担责 任、逃避责任、恐惧责任的心态。而从表象看,没有责任的生活一度确实是轻松 的。然而,不能因此就过早断言,在当代,责任问题不再是个问题。相反,固然 当代属于从传统文化向后现代文化剧烈转型的时期,但传统的责任意识与家庭观 念仍根深蒂固,消解责任对于已经拥有家庭的人们而言同时意味着消解家庭这一 存在,这在人们的观念和现实中是比之于生存压力更深的沉重。即便对于视责任 为生命不可承受之重的8 0 后一代,责任消解带给他们的既不完全也不会永远都 是轻松,与轻松如影随形的深入骨髓的孤独与无助会在未来某日也许就在当下已 经上场。而这种无所依附的生命之轻,照样是人类精神无法承受的。最重要的是, 责任消解并非没有底线。对自己负责就是当代人必须把握的生存底线,突破这个 底线,将不得不亲身经历卡夫卡卡在变形记中给我们展现的噩梦。 当下中国现代与后现代文化并存的时代景观与卡夫卡所处的时代颇为相似, 一方面,受后现代文化影响,人们的自我意识开始苏醒,现代文学背影中为 了家庭生计而默默担当的父亲形象于此时成了人们内心抗拒的形象,但是,抗拒 不等于人们可以逃离这种生存状态。当代人社会责任感的缺失,已经让我们体验 到个体的无助,而一旦不再承担家庭责任,家庭也将失去为个体提供庇护的力量。 作为现实生活主体的无力把握自己的普通人,寻求一种方式去实现理想化的自我 不是他们的现实,唯有生存才是必须终身坚持的命题,然而,选择生存就无法回 避,回避就无法生存。在自我受到空前压抑生存压力过大的时代环境之下,逃避 现实最多不过是一种烦躁不安的梦想。因而绝大多数人都坚守在变形前格里高尔 的状态之下。他们是不能变形的,卡夫卡自己也认为“变形记是一个可怕的梦, 一种可怕的想象”,梦揭开了现实,而想象隐蔽在现实后面。这是生活的 可怕的东西一艺术的震憾人心的东西”。卡夫卡噩梦之令人惊惧之处在于敏 感的人类完全可能透过变形记绝对逼真的细节感受生存的残酷逻辑,完全可 以想见,如果真的变形,生活就是噩梦。 第一节责任的矛盾与挣扎 当格里高尔“从烦躁不安的睡梦中醒来时,他已经在床上变成了一只大得吓 人的甲虫”,【3 】从这时开始,格罩高尔事实上已不再具备与他所要承担的家庭责 任相适应的心理与生理状态了,而这种情形是如何发生的,读者倒不难看出端睨。 看来格里高尔对自己有朝一日成为甲虫早有预感,因为他对自己的变化没有大惊 小怪,只不过感到行动不那么方便而已,不过,这仍不是主要问题,倒是“阴沉 的天气使他变得心情忧郁”,【4 】他幻想“要是我能多睡一会儿,把所有这些倒 霉事丢在脑后,那该多好啊 。吲而格里高尔想要丢下的倒霉事显然不是变形, 而是让他身心疲惫的工作,“我选了个多么艰辛的职业啊 ,【6 1 “让这一切都 见鬼去吧 ,【7 】“假如我不考虑我父母的态度,我早就辞职了 ,【8 】但他在现 实中绝对不敢让工作见鬼去,这份工作维系着他的家庭生计,逃避工作就是逃避 他的家庭责任,格里高尔认为自己眼下“除了忍受没有别的办法。”可是,在现 实中没有勇气同责任决裂的格里高尔在梦中却实现了这种愿望。但他犯了简单化 1 】卡夫卡著,( ( 卡夫卡文学代表作,第4 5 1 页,叶廷芳等译,九州出版社,2 0 0 6 年 【2 】卡夫卡著,卡夫卡文学代表作,第4 5 1 页,叶廷芳等译,九州出版社,2 0 0 6 年 【3 】卡夫卡著,( ( 卡夫卡文学代表作,第1 4 l 页,叶廷芳等译,九州出版社,2 0 0 6 年。 4 】卡夫卡著,卡夫卡文学代表作,第1 4 2 页,叶廷芳等译,九州出版社,2 0 0 6 年。 【5 】卡夫卡著,卡夫卡文学代表作,第1 4 2 页,叶廷芳等译,九州出版社,2 0 0 6 年 【6 】卡夫卡著,卡夫卡文学代表作,第1 4 1 页,叶廷芳等译,九州出版社,2 0 0 6 年。 【7 】卡夫卡著,卡夫卡文学代表作,第1 4 1 页,叶廷芳等译,九州出版社,2 0 0 6 年。 【8 】卡夫卡著,( ( 卡夫卡文学代表作,第1 4 2 页,叶廷芳等译,九州出版社,2 0 0 6 年。 4 的错误,认为变形之后理所当然不用工作,家人也没有办法指责他,而对变形的 后果没有准备,缺乏考虑。事实上格里高尔变形之后,精神上没能解脱,反而承 受了比工作压力更痛苦的良心的折磨。传统的责任意识早在他心里牢牢扎根,逃 避家庭责任的企图,首先令他陷入自我的谴责,他为了家庭生计焦虑不安,“不 过眼下我要起床,因为火车五点钟开”,【1 】“下一班车7 点钟开,要搭这一班车, 我得拼命的赶”,【2 】这个时候,格里高尔的头脑和思绪、情感和心理并没有变 成甲虫的,仅仅是形体变了。起初的变形只是出于摆脱身上的沉重枷锁的渴望, 而并非真想由人变成虫。但变形还是给家庭带来了不幸,这使他对家人产生了深 深的负疚感,这种精神上的折磨远比原先的苦累差事更痛苦,作者在小说后半部 分用了许多篇幅描述格里高尔变形后给家庭造成的影响及他那种强烈的负罪心 理。家庭中的宁静和谐气氛一去不复返了,全家人精神萎靡,连饭都不想吃,父 亲也不再饮酒,妹妹得费心尽力地照顾他的生活,母亲沉浸在哀伤和恐惧之中; 尤其糟糕的是家庭的经济状况,由于格里高尔失去工作能力,家庭的经济来源被 切断了,生活日益艰难。退休多年的父亲不得不到银行去做杂役,重新挑起生活 的重担母亲则给陌生人做针线活连尚未成人的妹妹也开始工作了,为了解决经 济困难,家人还将寓所的房子租给了三个刁蛮的房客。这一切不幸激起了格里高 尔无穷无尽的负罪感,使他饱受自责的痛苦,“只要一听到得有人去挣钱的话题 时,格里高尔就离开门,一头扑到那张冰凉的沙发上,他羞愧和焦虑得心中如 焚,【3 】他开始后悔变形,变形虽使他免于劳苦,但却给他的家庭带来了拖累, 使他陷入道义上无穷无尽的焦虑与自责之中,“日同夜夜格里高尔几乎都在毫无 睡眠的状况下度过。有时他想下一回门再打开时他要完全像从前那样挑起全家的 担子”,【4 】然而他一想到那些讨厌的同事,想到他们“全都不好交往,根本不 来帮助他和他的家人,所以当他们消失时他感到高兴 。p j 这表明他到底还是 【l 】卡夫卡著,( ( 卡夫卡文学代表作,第1 4 3 页,叶廷芳等译,九州出版社,2 0 0 6 年 【2 】卡夫卡著,( ( 卡夫卡文学代表作) ) ,第1 4 3 页,叶廷芳等译,九州出版社,2 0 0 6 年 【3 】卡夫卡著,卡夫卡文学代表作,第1 6 1 页,叶廷芳等译,九州出版社,2 0 0 6 年。 【4 】卡夫卡著,( ( 卡夫卡文学代表作,第1 7 1 页,叶廷芳等译,九州出版社,2 0 0 6 年。 【5 】卡夫卡著,( ( 卡夫卡文学代表作,第17 1 页,叶廷芳等译,九州出版社,2 0 0 6 年。 没有回归人类社会的勇气。责任担还是不担,是个问题,这问题令他进退两难, 使他的精神陷入极其痛苦的境地。最终与其说他死于妹妹的判决倒不如说是死于 自己的判决。只有死亡才能使他从痛苦中挣脱出来。因而,责任问题在渴望消解 责任的格里高尔这里非但没有消解,反而以死的极端形式获得了强化。变形记 作为一个富有启示性的有关家庭伦理和责任的反面寓言,它引发了笔者对于当代 责任问题的沉重思考。 应该说,格里高尔的死亡若仅从自我对于罪责的认定与惩罚这个角度,实际 上不过是现代主义价值取向的裁决。若从当代盛行的后现代价值取向看问题,没 有充分的理由相信这能够作为格里高尔的死因。自幼舒适而少独立性的成长环境 使卡夫卡形成了一种同当代人相当酷似的重自我的后现代价值取向,他不想为了 家庭责任而失去自我,当卡夫卡的父亲要他管理工厂时,他竟绝望得想要自杀。 说明在卡夫卡所处的时代,责任问题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而犹太人又具有 很强的家庭观念,在这种环境之下,卡夫卡因为自己没有为家庭承担过责任而内 疚,甚至在潜意识中认为自已应当去死并不足怪,卡夫卡曾说“逃避自己的使命 是一种罪孽”,表明他正是在以当时的主流观念宣判自己的后现代责任取向, 并以格里高尔之死宣告自己逃避责任的罪责。这反映了他内心对于责任的矛盾和 挣扎。而在当今时代,越来越壮大的后现代群体,直接引导了社会风气,消解责 任已然成为文化取向,不负责任得到家庭的纵容与社会的宽容。客观来看,格里 高尔如在当今时代变形,他的内心冲突确实不致如此激烈,但可以肯定的是,他 并不因此而能够在当代社会长期生存下去,格里高尔之死还有另外一种必然,其 深层原因在于他的变形最终突破了责任消解的底线。 第二节责任消解的底线 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认为,“变形记是一部明察秋毫的家庭伦理的惊人画 卷 。【2 】通过变形记,笔者领悟到,家庭无力担当当代人类的最终庇护之所。 【1 】卡夫卡著,佧夫卡文学代表作势,第4 6 5 页,叶廷芳等译,九州出版社,2 0 0 6 年。 【2 】叶廷芳主编,论卡夫卡,第1 6 1 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8 8 年 家庭不过是比之社会相对紧密的利益与情感单元,成员之间因被需要而具有存在 的价值。格里高尔原本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无能之辈,商学院毕业的他在变形前是 家庭的经济支柱,地位举足轻重,但他从没有为自己压力过重而对自家三个不劳 而获的成员产生过看法,但格里高尔一旦因为变形失去了赚钱养家的能力,家人 却很快对他由嫌弃进而抛弃了。而以前父母认为没多大出息的妹妹却开始被家人 寄予厚望。这种亲情的冷酷实际上恰恰反映了当代伦理的惯性思维,即成年人应 当比老年人、男人应当比女人更应该肩负家庭重任,如果不幸相反,则承担责任 的一方精神上所感受到的痛苦甚至会超过工作压力本身。在现实生活中,家庭伦 理对于孩子,偶然生病的家人,会承担起也不总是无限的责任,而像格里高尔这 样身体健康的成年男子如果整天呆在家里无所事事,不管出于何种原因,确实让 人极不舒服。何况卡夫卡为格里高尔创造的变形形象还不这么简单,他的变形令 普通人望而生畏,一向趾高气扬的助理根本听不懂他的话干脆落荒而逃,父亲从 一开始就没对他客气过,母亲和妹妹每次见他都得先安抚自己的神经,粗俗的房 客也神经质地声言退租,只有受尽生活磨难,见怪不怪的老妈子才有胆量靠近他, 可见,变形在此超越了社会适应性下降这种当代人常见的精神状态,表现出社会 伦理与家庭伦理无法接受的特点,格里高尔因这种形象被社会拒绝,并在被社会 拒绝后,由于失去了谋生能力,成为家庭沉重的心理负担。格里高尔死时,家人 全部如释重负,就连最怜悯他的母亲也视为解脱。对至亲的死亡持有这种态度, 就一般而言,不能说是常见。这种极度边缘化的情形,倒是在吸毒或患有人类道 德情感无法忍受疾病的家人当中属于高概率事件。卡夫卡在他身体完全健康的创 作早年,就为格里高尔创造这么一种形象,目的也许在于让自己或读者看到何为 残酷,从而在变形之前果断地止步。客观来说,变形前格星高尔在公司的处境确 实是极其压抑的,然而,对比后来年迈的父母和未成年的妹妹外出工作艰辛的状 况,他未见得就更加不幸。格里高尔甚至聪明地预见了,有一天,助理本人也会 变成甲虫。在压力巨大,并任谁都无法摆脱的生存共境之下,格里高尔以变形作 为逃避确实是一种极其不负责任的表现,放在当代宽容的文化环境之下,最多不 过让人无话可说。他不是非变形不可,他可以找一个赚钱不多但可以养活自己的 工作。他完全可以从容卸除自己不愿背负的重担,这个结局也许仍然不免悲惨, 但他至少还是一个人,还有人的尊严。家人不得不为生计各谋生路,虽然失望却 不会绝望。但格里高尔以变形作为逃避,情况又坏得多,他对于家庭、自己都没 有勇气担当,陷入了一个道义的怪圈,他消解对于家庭的责任,反过来要家庭对 他承担责任。其实质已不是责任消解,而是责任转嫁。而格里高尔的家人就是在 这种责任转嫁之中不堪经济和心理的重负而抛弃了他。格里高尔对自己负责的能 力失去之后,他就突破了责任消解的底线,必然使生命在无望中走向终结。 格里高尔变形前巨大的工作压力是当代人最为普遍的生存际遇,他的变形渴 望在读者中很容易激发共鸣,但小说与现实的完全叠合也就到此为止。之后的情 节则是“荒诞之中寓真实”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耐心承受,而格里高尔 犯了急躁的人类通病,他想以变形彻底逃避。开始时,他还属于主动变形,目的 只是摆脱工作:但这种逃避马上带来一系列不可逆的连锁反应,因变形而起,他 先被社会拒绝再为家庭抛弃,变形从主动而被动并越来越不可逆转。格里高尔先 是社会性退化,接着人性退化,最终被清扫出人类世界的轨迹,小说中清晰可见。 当他某天早晨一觉醒来变身为甲虫的时候,他失去的还不过只是人的外形,他还 有完整的人类思维。而此时,如果真的受到责任心的强烈驱使,格里高尔不是没 有可能在不受打扰的情况下睡上一两个好觉后自然回归人形,“首先他想安安静 静地不受干扰地起床,穿衣,而第一件事是吃早饭,然后再来考虑下一步怎么办, 因为他觉得在床上想问题八成是想不出什么好主意来的”。瞄1 他明白“深思熟 虑比因绝望而做出的决定强得多,u 。问题在于生活不会等待犹豫不决的格里 高尔。在助理来到之前他还是有可能恢复人形的,但他没有采取果断的行动,因 而永远失去了机会。他知道公司助理来他家是为了兴师问罪,一开始他理智地呆 在屋子里,“不会因为( 不让助理迸屋) 这点小小的不敬而被公司炒鱿鱼的,以 后很容易为这一行为找到一个恰当的借口,格里高尔觉得,就这样静静地躺着, r1 比起又哭又求情来要明智得多。”m 。想是这么想,可当助理指责他工作不卖力 【1 】叶廷芳主编,论卡夫卡) ) ,第1 6 1 页,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 9 8 8 年 2 】卡夫卡著,( ( 卡夫卡文学代表作,第1 4 4 页,叶廷芳等译,九州出版社,2 0 0 6 年 【3 】卡夫卡著,卡夫卡文学代表作,第1 6 l 页,叶廷芳等译,九州出版社,2 0 0 6 年。 【4 】卡夫卡著,( ( 卡夫卡文学代表作,第l4 8 页,叶廷芳等译,九州出版社,2 0 0 6 年 并暗示他很可能丢饭碗时,甲虫格里高尔马上失去了理智,他沉不住气了,因为 激动而忘记了一切,完全没有调整身心状态,冒冒失失冲到助理面前百般哀求, 结果不言而喻,社会适应力一般的人类都难以胜任的商务推销角色,当然不可能 委以甲虫担负。外出工作可能性的丧失这个沉重的打击使格里高尔形体上进一步 变形,变形至此已完成了由主动选择到被动承受的转变。他对于命运失去了主宰 能力,并被逼入封闭状态。在企求回到工作岗位遭到拒绝之后,格里高尔起初还 能得到妹妹的照料,而照料的结果其实只是把格里高尔从人的世界推得更远。她 先是揣摸格里高尔的心意给他送来了甲虫喜欢的食物,接着又自作主张“为格里 高尔创造最大的爬行空间 ,而格里高尔尽管从理智上认为“什么也不要搬 走,一切都得原封不动,这对他是不可或缺的,如果家具妨碍他毫无意义地乱爬, 那也不是什么坏事,相反是一件大好事”。比。但是,由于格里高尔妹妹的无知 与固执,格里高尔从生活习惯到生活氛围都远离了人的圈子,这使他的退化更加 难以逆转。尽管他经常为自己不能像以往那样供给家人的生活而深感负疚,其间 还深情地回忆起曾经有过的送妹妹上音乐学院的打算,但这在格里高尔看来,只 不过是“目前状态下毫无用处的想法 ,1 对于残酷的生存现实而言,人类一 旦处于格里高尔这种情形想要重返社会是极其困难的,这需要内心强大的驱动 力、家人的爱心、社会的宽容,这三个条件在现实中难以同时具备。因而对于格 里高尔来说,情况已变得十分险恶,人类社会不是他想不想回去,而是能不能回 去的问题了。 格里高尔此时的生存已经岌岌可危。家人对他的态度是“尽管既可悲又恶心, 但毕意是家里的一个成员,不可把他像敌人那样对待,在他面前全家人应尽的义 务是压下厌恶情绪,予以容忍,除了容忍,没有别的办法”,川格里高尔自己 【l 】卡夫卡著,卡夫卡文学代表作,第1 6 3 页,叶廷芳等译,九州出版社,2 0 0 6 年 2 】卡夫卡著,卡夫卡文学代表作,第1 6 4 页,叶廷芳等译,九州出版社,2 0 0 6 年。 【2 】卡夫卡著,卡夫卡文学代表作,第l6 0 页,叶廷芳等译,九州出版社,2 0 0 6 年。 【4 】卡夫卡著,卡夫卡文学代表作势,第1 6 9 页,叶廷芳等译,九州出版社,2 0 0 6 年。 也明白“在这个人人都过分劳累,疲惫不堪的家庭里,除了为他做点必不可少 的事情外,谁还有时间更多关心他呢”。虽然知道自己已经成为家人沉重的 负担,他却压根没想过离家出走去过虫类的生活或别的什么生活,表明他具有寄 生的思维与习惯,并日渐适应了这种生活,不但如此,他还对家人对自己越来越 粗暴的对待不满,这种对家人不满意的心态正在取代以往的负疚心理,“他为自 己最近很少为别人着想几乎没有感到惊奇,而以前他总是为别人着想的,并因此 而感到自豪”。心这种变化表明格里高尔做人的自尊心在渐渐消失。 负疚心理的消失,标志格里高尔精神世界加剧变形。他越来越不知羞耻,“带 着脏东西满屋子乱爬,并对这一切抱着无所谓的态度,不象以前那样,一天好多 次让背着地,在地毯上来回地蹭,蹭掉脏物 。k 纠格里高尔在心理上已经适应 了他的甲虫身份,“毫无自惭形秽之意”。h 。他公然出现在房客面前,目的竟 是将有音乐天赋却不能被世俗理解的妹妹拉入他的阵营,“他下定决心,一直挺 进到妹妹跟前,拽住她的衣裙,以此暗示她,她可以带着她的小提琴到他的房间 来,因为这里没有人愿意像他那样对她的演奏表示赞美,他不愿意让她离开他的 房间,至少他活多久,就让她在这里待多久,他的可怕形象会首次对她有用,他 要同时守卫房间的各个房门,对着入侵者们吼叫 。曲。但格里高尔这种自以为 是的好意及其表现出的嚣张态度令妹妹忍无可忍,对于妹妹来讲,她的音乐与生 活相比,并非是最重要的,格里高尔这种没有任何外在尊严的寄生生活才是绝对 不能接受的。她产生了消灭他的念头,她宣布“这样下去是不行的。这件事你们 也许没看清,我可看透了。在这只怪物面前我都不愿说出我哥的名字。因此我只 1 】卡夫卡著,卡夫卡文学代表作) ) ,第1 7 0 页,叶廷芳等译,九州出版社,2 0 0 6 年。 【2 】卡夫卡著,卡夫卡文学代表作,第1 7 5 页,叶廷芳等译,九州出版社,2 0 0 6 年。 【3 】卡夫卡著,卡夫卡文学代表作,第1 7 5 页,叶廷芳等译,九州出版社,2 0 0 6 年。 【4 】卡夫卡著,卡夫卡文学代表作,第1 7 5 页,叶廷芳等译,九州出版社,2 0 0 6 年。 5 】卡夫卡著,( ( 卡夫卡文学代表作,第1 7 6 页,叶廷芳等译,九州出版社,2 0 0 6 年。 l o 想说,我们一定得设法摆脱它”,川“我们必须得设法摆脱他,他还会让你们 俩活不成的,我看到这个结局正在向我们走来。如果一个人不得不拼死拼活地干 活,那么谁在家里还受得了这样没完没了的折磨”。比1 格里高尔带给家人的痛 苦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压力,而是一种比这压力更难以承受的绝望预见一人类与甲 虫长期共处,不是崩溃就是被同化。在致某科学院的报告中就发生过这样的 事,向人类看齐的猿猴令他的第一任老师染上了猴性,并因此而被关入了疯人院。 聪明的妹妹预见到这一点,并因此发明了摆脱良心谴责的自救方法,“只需摆脱 这是格罩高尔的念头就行了。我们一直以为它是格里高尔,这实在是我们真正的 不幸。可是它怎么会是格罩高尔昵? 如果这是格里高尔的话,他早就会明白,人 是不能和动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的,他就会自愿跑掉了。我没有了哥哥,但我们能 继续生活下去,并将缅怀他”。u 。此时,格里高尔被家庭抛弃成了理所当然的 事,没有了任何亲情上的障碍。 格里高尔从形体变形到精神变形,从主动变形到被动变形,从被社会拒绝到 被家庭拒绝,最终不得不悲惨死去这一残酷的事实,都在对于生活有深刻洞见的 卡夫卡的构想之中。卡夫卡揭示了人类伦理的底线,在这一底线之下,人类本性 之恶残酷地呈现,家庭温情荡然无存。正是对于格里高尔逃避生活悲惨命运的清 醒认识,令卡夫卡作出了与格里高尔不同的选择。事实上,格里高尔对于工作的 极端厌恶就是卡夫卡本人的写照。由于不能得到父亲的支持,文学事业又无法作 为生计,出于生存的需要,卡夫卡直到生命结束前一年才因为疾病离开工伤保险 公司,这样的痛苦在他的日记中时有反映他说:“我的岗位于我是不可忍受的, 因为它与我的工作是格格不入的”,h 。“你也许会问,那么我为什么不放弃这 个岗位而后靠文学劳动过日子呢? 对此我只能给予如下可怜的答复:我没有这么 1 】卡夫卡著,卡夫卡文学代表作,第17 7 页,叶廷芳等译,九州出版社,2 0 0 6 年。 【2 】卡夫卡著,卡夫卡文学代表作,第1 7 8 页,叶廷芳等译,九州出版社,2 0 0 6 年。 【3 】卡夫卡著,( ( 卡夫卡文学代表作,第17 8 页,叶廷芳等译,九州出版社,2 0 0 6 年 【4 】叶廷芳主编,( ( 卡夫卡书信日记选,第7 6 页,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 9 9 1 年 做的力量,据我的处境观察,不如在岗位上走向死亡”从这段自白中我们不难 理解,卡夫卡也有着强烈的摆脱工作的愿望,但是,他没有真的这么做,“萨姆 沙不完全是卡夫卡,变形记不是自白,虽然它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披露”, 口格里高尔变形只是卡夫卡的一种可怕的假设,即当一个人完全不能够为自己、 为他人承担责任时的必然结局。卡夫卡显然没有能力为家庭承担责任,但这看来 倒还不是影响生存的最本质的问题,格里高尔致死的根本原因在于他没有对自己 负责。而正是为了对自己的生存负责,卡夫卡终其一生也没有离开令他倍感压抑 的工伤保险公司的岗位。这虽然令卡夫卡身后的读者感到失望,但对于现实生活 而言,无疑是卡夫卡而非格里高尔更加代表了弱者的生存状态。对于无力把握自 己命运的普通人而言,寻求一种方式去实现理想化的自我不是他们的现实,而逃 避现实的结局又是如此可怕。唯有生存成了必须终身坚持的命题。 在当代文化环境之下,个体对社会、家庭的责任确有弱化的趋势,但当他决 定不再对他人负责时,必须首先有勇气有能力面对无人对他负责的局面。否则, 他必将陷入彻底孤独与无助的绝境。虽然,在当代,人们对于没有家庭责任感的 人抱以宽容的态度,但是,责任的消解也只能到此为止,如果不能够对自己的生 存负责反而成了家庭的拖累,家庭也不会是永远的避风港。个体必须对自己的生 存负责,是当前貌似宽容的时代的责任底线。突破了这个底线,结局将和格里高 尔没有二致,最多不过是个时间问题。妹妹无情地宣布格里高尔应当去死时的那 段话反映了当代的家庭责任底线:“它还会让你们俩活不成的,我看到这个结局 正在朝我们走来。如果一个人不得不拼死拼活地干活,像我们大家那样,那么谁 在家里还受得了这样没完没了的折磨”。格里高尔变形之前确乎活得太沉重了, 但他完全可以只对自己负责,这样他会活得轻松一点,但格里高尔由于内心的矛 盾不敢这么做,只好以其变形回避生活。这反而令他和他的家庭都陷入了绝望。 卡夫卡认识到人类家庭伦理的底线并对之持有充分理解与宽容的态度。格里高尔 1 】叶廷芳主编,( ( 卡夫卡书信日记选,第7 6 页,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 9 9 1 年 【2 】卡夫卡著,卡夫卡文学代表作势,第4 5 1 页,叶廷芳等译,九州出版社,2 0 0 6 年。 【3 】卡夫卡著,( 卡夫卡文学代表作) ) ,第1 7 8 页,叶廷芳等译,九州出版社,2 0 0 6 年。 是在心平气和中死去的,“他对家人怀着温情脉脉的回忆和爱意。他必须消失这 个观点在他身上比他妹妹还要坚定,。1 1 卡夫卡看到并理解生活的未日宣判, 他看到,逃避自己是比逃避使命更深的罪孽。 【1 】卡夫卡著,卡夫卡文学代表作,第1 8 2 页,叶廷芳等译,九州出版社,2 0 0 6 年。 第二章自由的幻影 在中世纪,耶和华是人类的上帝,在现代,自由或自我是人类的上帝,在当 代,生活是人类的上帝,而对于卡夫卡,外向自由从来就不存在,而自我( 实际 上自我就是内向的自由) 与生活这两个卡夫卡的上帝,使他的精神世界发生了致 命的冲突,并几乎将他撕裂。 卡夫卡曾对自由作过如下表述: “一个人有自由的意志,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当他愿意这种生活时,他 是自由的。现在他当然不能回去了,因为他已不是当时愿意过这种生活的他了。 而就这点而言,他生活着又何尝不是实施他当初的意愿的方式。 第二,在他可以选择这一生的行走方式和道路时,他是自由的。 第三,他的自由表现在:他作为那样一个人( 他有朝一日将重新成为那样一 个人) ,怀着一种意愿一在任何情况下都沿着这一人生道路走下去,并以此方式 恢复自我。诚然,他走的是一条虽可选择,但繁如迷宫的道路,以致这一生活中 没有一块小地方不曾被他的脚印所覆盖。 这是自由意志的三重性,但它同时是一种单一性i 而且从根本上说是铁板一 块,以致没有一点空隙可容纳一种意志,无论是自由的还是非自由的”。 理解卡夫卡的自由观,须把这段话作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来解读,自我选 择,自我坚持,自我实现三位一体,互为构成自由的必要条件。卡夫卡认为“虚 假的,通过外部措施去争取的假自由是一个错误,是混乱,是除了害怕和绝望的 苦草外什么都不长的荒漠”埋。而对于如何实现自由,卡夫卡确曾有过完美的设 想:“凡是具有真正的耐久的价值的东西,都是来自内心的礼物,人不是从下而 上生长,而是从里往外生长,这是一切生命自由的根本条件,这个条件不是人为 地制造出来的社会气候,而是不断地通过斗争去争取的对自己和对世界的一种态 1 卜 夫卡著,卡夫卡文学代表作,第3 5 3 页,叶廷芳等译,九州出版社,2 0 0 6 年。 【2 】卡夫卡著,( ( 卡夫卡文学代表作) ) ,第4 5 3 页,叶廷芳等译,九州出版社,2 0 0 6 年 度,有了这个条件,人就能自由”。川 但在卡夫卡和他的主人公身上,我们没能看到该种自由得以实现的案例。卡 夫卡最终也暗示了自由的可疑身份,“所谓我无非是由过去的事情构成的 樊笼,四周爬满了经久不息的未来梦幻”。佯h 我”作为历史悠久并极可能延 续到未来的神话主题,对于现代人类的象征意义与上帝耶和华类似。“由于我们 意识的混乱或是高度敏感,我们周围尽是怪物,而且出于每个人不同的情绪和烦 恼,不断演示着一个或是令人着迷,或是令人厌倦的万花筒”。n 1 卡夫卡还特 别总结过自己对于自由的混乱情绪“他感觉自己在这地球上被囚禁了,周围是这 样挤,囚徒的悲伤,虚弱,疾病,胡思乱想在他身上爆发了,没有任何安慰可以 安慰他,因为那只不过是安慰,面对粗暴的被囚事实而发的温柔的另人头痛的安 慰。可是如果有谁问他,他想要的到底是什么,他可就答不上来了,因为他( 这 是他最强有力的证明之一) ,根本就没有自由的概念”。h 。笔者认为,卡夫卡 或从古至今的人类,不知自由为何物的感受,是比卡夫卡理想自由的三段论更具 说服力的存在现实,它说明了虽然在当代,人类当中的思想者对于自由或自我这 个现代理性之“上帝 仍然深信不移,但到目前为止却从来没有得到过“上帝” 眷顾的生存现实。 第一节自由的幻影 当代人对手外部自由,已经失去了信心。这可能解释当代的思想家纷纷转向 内在自我的原因。但真的可以无视外部环境,顽强地向内发展,坚持自我,从而 得到内向的自由吗? 卡夫卡对此持否定的态度。饥饿艺术家最大的爱好是进行饥 1 】卡夫卡著,卡夫卡文学代表作,第4 5 3 页,叶廷芳等译,九州出版社,2 0 0 6 年。 2 】卡夫卡著,卡夫卡文学代表作,第3 3 5 页,叶廷芳等译,九州出版社,2 0 0 6 年 【3 】卡夫卡著,( ( 卡夫卡文学代表作,第3 6 4 页,叶廷芳等译,九州出版社,2 0 0 6 年。 【4 】卡夫卡著,( ( 卡夫卡文学代表作,第3 8 2 页,叶廷芳等译,九州出版社,2 0 0 6 年。 饿表演,饥饿表演是他的自我,并且无论他的表演受到欢迎还是冷落他都一如既 往地坚持自己的饥饿表演,但他得到的完全不是所谓的内向的自由,而是自我的 毁灭。他要的并不是自我,而是能够得到观众认可的自我,也就是要实现自我。 观众对他腻味了,他可以抛开一切进行自我证明了,但他却无从得救了,人们从 他身旁扬长而过,不屑一顾。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他临死之前,终于讲出了 心里话,之所以甘愿饥饿,是因为“找不到适合自己的食物、假如他找到这样的 食物,他会像大家一样吃得饱饱的”。然而即便是认识到这一点,在“已经 扩散的眼睛里,流露着虽然不再是骄傲,却仍然是坚定的信念,他要继续饿下 去 。懈。在这里,他没能通过自我的选择与自我的坚持实现自由,人们不认可 他的表演,他的自我就没有存在的根基,他感受不到自我的存在价值,无论内向 还是外向都不是自由。在当代这个形而上艺术趋于没落的时代,艺术家们常见的 表现在于自欺欺人。如法兰克福学派的阿多诺就曾声称,他对于公众的理解力一 直不抱什么希望,说他的著作是漂流瓶,将漂向那些能够理解他们的遥远的心灵。 如果说阿多诺的这些话里有一种真正的绝望,那么,这中间也有一种他自己没有 意识到的矫情,他并不想他的著作是什么漂流瓶,他太需要读者了。u 1 而对于没 落的艺术形式和艺术家而言,像卡夫卡这样敢于直面自己的糟糕处境和扭曲灵魂 的人是绝无仅有的。正如其女友密伦娜所说,“事情显然是,从表面现象看我们 大家都有生活韵能力,因为我们不知何时已在撒谎中找到了避难所,避到了目不 见物,精神激昂之中,进到了乐观主义、具有某种信念的场所,找到了悲观主义 或其他什么东西的地方。但他从来没有逃到某种避难所之中,没有找到任何避难 所。他绝对没有撒谎的能力,就如他没有灌醉自己的能力一样。他没有一丝一毫 庇护,没有栖身之所。他就像一个赤裸裸的人处于穿着衣服的人们中间。这 不是一个将其苦行主义作为某种达到目的之手段的人,这是一个由于其可怕的洞 【1 】卡夫卡著,卡夫卡文学代表作,第2 63 页,叶廷芳等译,九州出版社 2 0 0 6 年 【2 】卡夫卡著,卡夫卡文学代表作) ) ,第2 6 3 页,叶廷芳等译,九州出版社,2 0 0 6 年。 3 程巍著,( ( 否定性思维一马尔库塞思想研究) ) ,第1 1 8 页,北京大学出版社,2 0 0 1 年。 察力、纯洁性和不可妥协性之能力而被迫采取苦行主义的人”1 可以肯定的是, 如果卡夫卡生前获得巨大的声名,他最多也就像当今热爱思考的某些人类那样 “痛并快乐着”,绝不会如此痛苦。当代后现代精神分析学家弗洛姆曾针对卡夫 l ,一 卡作品中主人公自我的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