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鲁滨孙荒岛生存的伦理思想.pdf_第1页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鲁滨孙荒岛生存的伦理思想.pdf_第2页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鲁滨孙荒岛生存的伦理思想.pdf_第3页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鲁滨孙荒岛生存的伦理思想.pdf_第4页
(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论文)鲁滨孙荒岛生存的伦理思想.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中文摘要 丹尼尔笛福是一位在世界文学史中占有重要地位的1 8 世纪英国著名小说家, 常被人称为“第一位英国小说家 。他一生创作了大量作品,涉及政论文章、经济 著作、散文评论等诸多方面,鲁滨孙飘流记奠定了他在英国文学史上举足轻重 的地位。另外还有四部精彩的小说:辛格顿船长、摩尔弗兰德斯、杰克上 校、罗克珊娜。鲁滨孙飘流记刚一出现,就成为一部畅销的冒险小说,在当 时几乎人手一册,而作品反映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则引起各国研究者的重视。 本文重点分析鲁滨孙飘流记中的伦理思想,鲁滨孙从人类社会沦落到没有 人烟的荒岛上到最后的重返人类社会,经历了从社会到自然再到社会环境的转换。 论文的重点在鲁滨孙流落荒岛之后,面对由自然组成的自然伦理环境,如何自觉地 去适应并改造这个环境,从被动到主动,从无序到有序,建立起一个自给自足的王 国,逐步在荒岛上建立一个新的社会伦理环境。目前对鲁滨孙荒岛生存的研究,多 是从他身上体现出的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进取精神和荒岛文学入手,用文学伦理学 思想进行分析还不多见。 本文分为三章。第一章分析鲁滨孙从人类社会陷入无人荒岛所面临的处境,这 个自然环境的情况,鲁滨孙如何克服最初上岛的恐惧,积极适应荒岛环境,与岛上 生物进行生存斗争,让自己在荒岛生存下去。第二章分析鲁滨孙身上兽性向人性的 转变。流落荒岛前身上的兽性因素更明显,违背父子伦理,狂热追逐财富,这种对 和谐和平衡的打破,把鲁滨孙引入荒岛;在荒岛上,鲁滨孙慢慢实现了人性的复归, 理性又回到了他的身上。第三章着重分析鲁滨孙如何建立荒岛上的伦理社会,用宗 教来建立共同的伦理观念,用契约来约束上岛的人。只是鲁滨孙所信仰的宗教是一 种“实用”的宗教,是一种为我所用的宗教;而契约则在鲁滨孙的生活中最大限度 的泛化,人际关系在他的生活中没有位置,甚至于友情和爱情也是一种契约组合。 关键词:丹尼尔笛福鲁滨孙漂流记鲁滨孙荒岛生存伦理思想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a b s t r a c t d a n i e ld e f o ew a saf a m o u sb r i t i s hn o v e l i s t ,o c c u p i e da ni m p o r t a n tp o s i t i o ni nt h e h i s t o r yo ft h e1 8 mw o r l d w i d el i t e r a t u r e ,a n do f t e nc a l l e d ”t h ef i r s te n g l i s hn o v e l i s t ”o f h i sl i f eh ec r e a t e dal o to fw o r k s ,i n v o l v i n gp o l i t i c a le s s a y s ,t h ee c o n o m yw o r k s ,a n d c r e a t e dc o m m e n t so no t h e ra s p e c t s h eh a dap i v o t a lp o s i t i o ni nt h eh i s t o r yo fe n g l i s h l i t e r a t u r eb yh i sn o v e l r o b i n s o nc r u s o e ”t h e r ew e r ea l s of o u rw o n d e r f u ln o v e l s : ”c a p t a i ns i n g l e t o n ”,”m o o r e f l a n d e r s , ”c o l o n e l 妇政”, r o x a n a ,” r o b i n s o nc r u s o e ” b e c a m eab e s t - s e l l i n ga d v e n t u r en o v e lj u s ta p p e a r e d a l m o s te v e r y o n eh a dt h i sb o o ka t t h a tt i m e t h i sn o v e l si d e o l o g i c a la n da r t i s t i cw o r k sc a u g h tt h er e s e a r c h e r s a t t e n t i o n t h i sa r t i c l ea n a l y z e st h ee t h i c si n r o b i n s o nc r u s o e ”,r o b i n s o nw a sr e d u c e dt oa d e s e r ti s l a n dw i t hn oh u m a nh a b i t a t i o nf r o mt h eh u m a ns o c i e t y , a n df i n a l l yr e t u r n e dt h e h u m a ns o c i e t y i ta n a l y z e st h et r a n s f o r m a t i o nf r o mt h es o c i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t ot h en a t u r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 i tf o c u s e so nt h ee t h i c a ln a t u r a le n v i r o n m e n tw h i c hr o b i n s o nc o n f r o n t e d a f t e rl i v i n go nad e s e r ti s l a n d a n da n a l y z e sr o b i n s o nh o wt oa d a p tt h ee n v i r o n m e n t , e s t a b l i s has e l f - s u f f i c i e n tk i n g d o m ,a n dg r a d u a l l ye s t a b l i s han e ws o c i a la n de t h i c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o i lad e s e r ti s l a n d t h es t u d yo fr o b i n s o n d e s e r ti s l a n ds u r v i v a li sm o s t l y f r o mt h eb o u r g e o i se n t r e p r e n e u r i a ls p i r i ta n dt h ei s l a n dl i t e r a t u r e ,s t a r t i n gw i t ha l le t h i c a l a p p r o a c hi nl i t e r a r yc r i t i c i s mi sa l s or a r e t h i se s s a yi sd i v i d e di n t ot h r e ec h a p t e r s t h ef i r s tc h a p t e r a n a l y z e st h ei s l a n d e n v i r o n m e n tw h i c hr o b i n s o nc o n f r o n t e dw i t hn oo n ee x i s t ,a n dr o b i n s o nh o wt o o v e r c o m et h ei n i t i a lf e a ro nt h ei s l a n d ,a n da c t i v e l ya d a p t e dt ot h ed e s e r ti s l a n dw i t ht h e e n v i r o n m e n t ,t h es t r u g g l ew i t ht h ei s l a n db i o l o g i c a lf o re x i s t e n c e t h es e c o n dc h a p t e r a n a l y z e sr o b i n s o n sc h a n g ef r o ma n i m a lt ot h eh u m a nb o d y r o b i n s o n sa n i m a ln a t u r e w a so b v i o u sb e f o r eh ed r i f ta g e dt oi s l a n d g o i n ga g a i n s tt h ef a t h e ra n ds o ne t h i c s , p u r s u i n go fw e a l t hf a n a t i c a l l y , s u c hab r e a kt ot h eh a r m o n ya n db a l a n c eb r o u g h t r o b i n s o nt ot h ed e s e r ti s l a n d o nt h ei s l a n d ,r o b i n s o ns l o w l yr e a l i z e dt h eh u m a n i t y r e v e r s i o n ,r a t i o n a lb a c kt oh i m t h et h i r dc h a p t e rf o c u s e do na n a l y s i so fh o w t ob u i l da d e s e r ti s l a n dw i t hr o b i n s o n se t h i c a ls o c i e t y , u s i n gr e l i g i o nt oe s t a b l i s hac o m m o ne t h i c a l v a l u e ,w i t ht h ec o n t r a c tt or e s t r a i nt h ep e r s o no nt h ei s l a n d t h er e l i g i o nr o b i n s o nj u s t b e l i e v e di nw a sa ”p r a c t i c a l ”r e l i g i o n ,ar e l i g i o nf o ro u ro w nu s e a n dc o n t r a c tp l a y e da s i g n i f i c a n tr o l e i nr o b i n s o n sl i f e ,i n t e r p e r s o n a lr e l a t i o n s h i p sh a dn op o s i t i o n ,e v e n i i f r i e n d s h i pa n d l o v ew a sa l s oac o n t r a c tp o r t f o l i o k e yw o r d s :d a n i e ld e f o e ,r o b i n s o n c r u s o e ,r o b i n s o n ,d e s e r ti s l a n ds u r v i v a l , e t h i c s i i i 石页士学位论丈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华中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 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 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 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猿圬考 日期:7 , o 0 年歹月妒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 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 阅。本人授权华中师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同意华中 师范大学可以用不同方式在不同媒体上发表、传播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作者签名: 钕如为 日期:为口年罗月巧日 本人已经认真阅读“c a l i s 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发布章程”,同意将本人的 学位论文提交“c a l i s 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全文发布,并可按“章程中的 规定享受相关权益。回重途塞坦变质溢卮;旦圭生;旦二生;旦三生筮i 鱼! 作者签名:璇托志 日期:弘o 年岁月万日焉舰 糊虢拶| , 日期:缈f 绰j 月础日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引言 一、问题的提出和研究现状 丹尼尔笛福( d a n i e ld e f o e ,1 6 6 0 7 1 7 3 1 ) 是一位在世界文学史中占有重要地位 的1 8 世纪英国著名小说家,常被人称为“第一位英国小说家”。他一生创作了大量 作品,涉及政论文章、经济著作、散文评论等诸多方面,鲁滨孙飘流记( r o b i n s o n c r u s o e ,1 7 1 9 ) 奠定了他在英国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地位。其它四部小说也很精彩: 辛格顿船长( c a p t a i ns i n g l e t o n ,1 7 2 0 ) 、摩尔弗兰德斯( m o l lf l a n d e r s ,1 7 2 2 ) 、 杰克上校( c o l o n e l j a c k ,1 7 2 2 ) 、罗克珊娜( r o x a n a ,1 7 2 4 ) 。他的散文瘟疫年 纪事oj o u r n a lo f t h ep l a g u ey e a r ,1 7 2 2 ) 则是迄今为止对那场伦敦灾难描绘最生动 的文献。鲁滨孙飘流记刚一出现,就成为一部畅销的冒险小说,当时几乎人手 一册,二百多年过去了,它的魅力依然历久不衰,在世界各地拥有一代又一代的读 者。今天,它被誉为英国文学史上第一部长篇小说,不仅仅因为它引人入胜的情节 和通俗易懂的语言,更因为其蕴含着丰富的思想,在新的文化语境下,体现出新鲜 而复杂的内涵。 鲁滨孙飘流记反映出的思想性和艺术性引起各国研究者的重视。马克思、 伍尔夫都对鲁滨孙的形象有过精辟的论述。文学史方面,阿尼克斯特的英国文学 史纲、安德鲁桑德斯的牛津简明英国文学史对鲁滨孙这一人物形象都有深 入的分析,把他作为英国新兴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精神的代表;艾弗埃文斯的英 国文学简史则从小说技巧方面分析鲁滨孙瓢流记之所以畅销的原因。个人研 究方面,美国学者伊恩p 瓦特( i a nw a t t ) 的小说的兴起,分析鲁滨孙“经济 人”的特征:追求金钱,有条理地采用收益损耗的帐簿,对契约法的天生敬畏,自 然的感情生活和人际关系在荒岛生活中的缺失等等;以及清教个人主义和宗教世俗 化在小说文本中的体现。美国文艺理论家安妮特t 鲁宾斯坦( a n n e t t e t r u b i n s t e i n ) 的英国文学的伟大传统从莎士比亚到奥斯丁则重点从笛 福的政治倾向和社会活动入手,分析作家的政治思想在作品中的体现,鲁宾斯坦对 笛福本人的分析尤为详细和透彻。这本书对作笛福研究的任何研究者来说,都是一 本极其难得而完备的参考资料。随着反思意识的增强,近代学者开始关注鲁滨孙 飘流记在受到欧洲主流文化的推崇,日益经典化过程中,所挟带的文化霸权主义 和民族中心主义,笛福对美洲土著民族“妖魔化 和野蛮化的书写。这方面文章有 刘禾的燃烧镜底下的真实笛福、“真瓷”与1 8 世纪以来的跨文化书写 硕士学位论丈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 r o b i n s o nc r u s o e se a r t h e n w a r ep o t ,c r i t i c a li n q u i r y ,1 9 9 9 ,2 5 期) 。 鲁滨孙飘流记的译本,我国最早的译本大概是林纾和曾宗巩合译的文言本, 商务印书馆1 9 3 3 年出版。之后译本不断出现,较好的有:徐霞村译本,商务印书 馆1 9 3 7 年版;方原译本,人民文学出版社1 9 5 9 年版;郭建中译本,译林出版社1 9 9 6 年版。相关方面的学者较有影响的是杨耀民,杨周翰等。由于存在众多译本,导致 国内译本的名称也不很统一,有鲁滨孙漂流记、鲁滨逊漂流记和鲁滨孙飘 流记几种译法,本文统一选用鲁滨孙飘流记一说。国内近些年有关英国文学 的文学史著作,对鲁滨孙飘流记都有详细的论述,两本著述较有代表性:吴景 荣、刘意青主编的英国十八世纪文学史、侯维瑞、李维屏主编的英国小说史。 值得一提的还有黄梅的专著推敲“自我”:小说在1 8 世纪的英国,对文本中鲁 滨孙的经济个人主义,孤岛上鲁滨孙“不在场情况下资本增殖的分析都很精到, 指出文本中潜藏的原始资本积累的创业神话与“精神、道德再教育的寓言和谐并 存于鲁滨孙冒险故事的潜在原因。魏颖超专著英国荒岛文学,通过对荷马史 诗中的奥德赛、莎士比亚的暴风雨、戈尔丁的蝇王和鲁滨孙漂流记 等一系列作品的研读,归纳出英国荒岛文学作品的模式。近些年来国内学者对鲁 滨孙飘流记也进行了方方面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后殖民主义、文化中心论、清 教思想、荒岛文学和现实主义创作手法等几个方面,用文学伦理学思想来分析还不 多见。本文拟用文学伦理学思想来分析,挖掘出文本中潜藏的伦理道德观,希望能 为鲁滨孙漂流记的研究提供一种新的研究思路。 二、本文的研究方法与相关概念的界定 第一,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的伦理道德批评在历来的文学研究中都有出现和 使用,但一直都没有形成体系,只是零散地夹杂在众多的批评方法中加以分析。早 在柏拉图时期,就有伦理学这个概念,但一直没有形成一种系统的方法论并加以应 用。聂珍钊教授经过系统的论证和总结,在学术界首次把文学伦理学批评形成体系, 把文学伦理学批评发展成一种全面、系统的批评方法,为研究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 研究视角。 文学伦理学批评是在借鉴、吸收伦理学方法基础之上,结合相关的文学研究方 法而形成的一种批评方法。历代的文学作品都有很明显的价值取向,文学作为某种 伦理道德的载体,多对现实社会道德现象进行描写、评论和思考。这为文学伦理学 批评提供了广阔的平台。文学伦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文学,即便是研究人类社会和各 种道德现象,也是为研究文学服务的;“对文学进行伦理和道德的客观考察并给以 2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历史的辩证的阐释”,“主要目的在于阐释建构在伦理与道德基础上的种种文学现 象,客观地研究文学的伦理与道德因素,并借助文学还原那个时期的伦理真相,并 用那个时代的伦理观念合理解释通过艺术反映的那个时代的社会伦理学道德现 象。 聂珍钊教授曾说过自己提出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的一个原因是,从西方引入的 批评方法出现了很多的缺点:文学理论与批评脱离文学、文学批评中多有生搬硬套 和故弄玄虚的现象、文学批评脱离传统等。所以“文学伦理学批评更加注重文学批 评与传统的联系,注重对文学作品的细读,结合文学作品中体现出的伦理价值去分 析文本。文学伦理学批评包括几个方面的内容:分析作家与创作的关系,研究作 家对作品道德倾向的影响;分析作家的创作,研究作品与现实道德现象的关系;分 析读者与作品的关系,研究读者对作家和作品道德倾向的评价和影响;从伦理学的 角度分析作家、文学作品和社会道德的相互影响。 本文在创作时,力避上述文学 界出现的不良现象,对文本进行细致的分析,尽量少套用学术概念,避免生搬硬套, 竭力避免贴标签式批评的出现,力图把作品完整而自然地融合在研究中。 文学伦理学批评还有极大的包容性,它可以和其它批评方法结合起来,最大限 度地发挥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的优势。在本文中,就结合使用了达尔文的“生存竞 争 学说。 第二,“生存竞争”。在十九世纪,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无疑是那个时代最伟 大的科学发现,“生存竞争 和“适者生存 在全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到了后 来,人们发现,不仅在生物界存在生存竞争,人类社会同样存在生存竞争。关于这 一点,斯宾塞较早地提出了社会进化论,社会同样也是一个适者生存的过程。鲁滨 孙在荒岛上孤零零一个人从最初的不适应到自给自足地生存下来,这中间经历的过 程,就是一个最典型“生存竞争 和“适者生存”的过程。 第三,“文本细读 。改革开放以来,西方各种文艺思潮纷纷涌入我国,为我 国文学批评提供了多种视角,对文学作品和人物的解读也不再单一化、简单化,有 力地丰富了我国文艺理论批评方法。但近些年来,文学批评脱离文本的现象越来越 严重,空谈理论,不回归文本。有些文章中充斥着通篇的术语,对新的批评方法生 搬硬套,故弄玄虚,让人不知所云。本文意图立足文本,通过对文本的细读,挖掘 小说中的伦理道德因素。只有立足文本,才能从作品中得到实实在在的结论,而非 空谈和生搬硬套。 o 聂珍钊:关于文学伦理学批评。外国文学研究,2 0 0 5 年第1 期。 o 聂珍钊:文学伦理学批评:文学批评方法新探索。外国文学研究,2 0 0 4 年第5 期。 3 : 石页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第一章鲁滨孙的沦落荒岛 笛福在原序中说“假如世界上真有什么私人的冒险经历值得发表,并且在发表 后还会受到欢迎的话,那么编者认为便是这部自述。”鲁滨孙飘流记一直以来 被作为冒险小说的代表文本,被后人分析和研究。我们且先来看看他冒险和流浪之 前的生活。 第一节沦落荒岛 鲁滨孙出生于约克城一个体面人家,父亲计划要他学法律,并为他规划了平坦 的前程: 在家乡仰仗亲友的引荐,立足于社会,很有希望依靠自己努力和勤勉,挣 一份家财,过一辈子安适而快乐的日子。我的社会地位可以称为中间阶层。 以他多年的经验,他觉得这是世界上最好的阶层,最能给人以幸福,既不象那 些体力劳动者,必须受尽千辛万苦,也不像那些上层人物,被骄奢、野心,以 及彼此倾轧的事情所烦恼。 然而父亲为鲁滨孙展望的安逸富足的生活并不能打动他的心,他“脑子里充满 了遨游四海的念头 ,一心一意要到海外去。于是鲁滨孙终于抛开父母的劝诫,一 个人私自逃走,搭上一条去伦敦的船,开始了他的航海冒险之旅。 鲁滨孙搭上了到伦敦的船,当克服了最初的晕船不适和对海上风暴的惧怕之 后,他开始享受平静可爱的大海。然而船行六日之后,他们到了雅木斯海口,在那 里遇到了可怕的大风暴,水手们与风暴抗争了一天,最终大船还是沉入大海,大伙 儿靠着经过的船只放下的小艇侥幸脱险。鲁滨孙的理性和冷静的头脑曾经向他呼 唤,要象个浪子一样回头,回到家乡,回到父亲的身边,但一想到将被街坊们讥笑, 回家的念头慢慢又被再去航海的念头取代。随后他结识了一位曾去过几内亚的船 主,一起去几内亚贸易,并在这位船主的帮助下,学会了数学知识和航海的规程, 懂得了一个船员所应懂的一切。这次航海教他成了一名海员,又成了一名商人。不 幸的是在再一次的贸易航行中,他们遭遇到了一只萨利来的土耳其海盗船,被摩尔 人俘虏,成了海盗船船长的奴隶。过了两年的奴隶生活后,鲁滨孙才寻到机会逃离 国( 英) 笛福:鲁滨孙飘流记,徐霞村译。北京:人民文学;f 版社,2 0 0 4 年,原序。 o ( 英) 笛福:鲁滨孙飘流记,徐霞村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 0 0 4 年,第2 页。 4 、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摩尔人,逃到了巴西。到了巴西后,鲁滨孙开辟了自己的种植园,辛苦劳作,种植 园蒸蒸日上,日趋兴旺,“自己的业务和财富一天一天地发展 ,还买了一个黑奴 和一个欧洲佣人,此时的鲁滨孙,过上了父亲所言的那种富足又安逸的生活。但同 时,鲁滨孙又陷入了懊悔之中: 假使我有意过这种生活,我为什么不留在家里,却辛辛苦苦地走遍世界呢? 所以我时常对自己说,像这样的事,我在英国,在自己人中间,不是同样可以 干吗? 又何必跑到五千英里之外,到这人生地疏,荒野无人的地方来干呢? 。 于是,就象当日违背父亲的意愿坚持出海冒险一样,鲁滨孙“又产生了异想 天开的思想 。当种植园缺少劳力,其它种植园主建议鲁滨孙替他们去几内亚用商 品购买黑奴时,鲁滨孙抑制不住地答应下来,他又一次出发了。但这次的海上冒险 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损失,他们遇到了强烈飓风,船只失事,一船人全部遇难,只有 鲁滨孙活了下来。而侥幸活下来的鲁滨孙则失去了与外界的所有联系,被抛到了一 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上,鲁滨孙长达2 8 年孤身一人的荒岛生涯由此拉开帷幕。 我们且来看鲁滨孙流落荒岛后面对的环境。 原来我是在一个海岛上,四面环海,看不见一点陆地,只有很远的地方有 几块礁岩 我又发现我所在的这个岛非常荒瘠,以情理论,大概只有野兽,没有人 烟我回来的的路上,看见一片大树林旁边有一只大鸟落在树上,向它开了 一枪。我相信,自从开天辟地以来,在这岛上,这是第一次有人开枪。 这个荒岛是一个荒无人烟、无人居住、无人开发的小岛,只有不知名的野兽和 各类飞禽,鲁滨孙是从业已发展成熟的文明社会倏忽陷于只有动物作伴的荒岛。鲁 滨孙生于1 6 3 2 年,此时的英国已是发达的工业社会,各项社会设施已相当完善, 社会的政治、经济、法律和文化发展都已基本平稳成熟。而鲁滨孙到了荒岛上,这 一切都不复存在,他面对的是一个从未有人涉足的荒蛮之地,没有社会群体的依靠, 没有社会分工的协调,没有成熟秩序的约束,没有社会文明的引导。他脱离了业已 成型的人类社会,掉进了完全陌生的只有动物、植物组成的自然社会,鲁滨孙所适 。( 英) 笛福:鲁滨孙飘流记,徐霞村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 0 0 4 年,第2 6 页。 。( 英) 笛福:鲁滨孙飘流记,徐霞村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 0 0 4 年,第2 6 页。 国( 英) 笛福:鲁滨孙飘流记,徐霞村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 0 0 4 年,第3 8 页。 5 硕士学位论丈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应的那一套人类社会的生存伦理法则,在这样一个全新的自然环境中,变得不合时 宜。为了在这个环境中生存下去,鲁滨孙必须主动适应,用新的生存伦理生存下去。 第二节继承人类文明 其实鲁滨孙在荒岛上要求很简单,只要能活下去,“生存 成了第一要务。他 只需要满足浅层次的生存欲望,而不象处在人类社会中的人,要求生活得更好,希 图的东西也更多更复杂。 鲁滨孙虽然孤零零地被抛在荒岛上,陷入原始荒蛮的自然环境中,但他并不象 原始社会中的人一样落后,他仍然是经历了人类文明洗礼、拥有相当科学技能、有 发达的理性思维的现代人。鲁滨孙有效利用了人类社会的已有成果,维持了自己“文 明人 的生活,避免让他沦为野人。 首先,鲁滨孙在沦落荒岛前的两次出海冒险和巴西经营种植园的经历,为他日 后的荒岛生存作了很好的铺垫。鲁滨孙在第二次出海冒险时,遇到了一个正直而无 私的船主朋友,在这位朋友的帮助和教导下,他“学会了些数学知识和航海的规程, 学会了怎样记录航程,怎样观测天文 , 鲁滨孙掌握了一个船员所应掌握的一切, 又掌握了足够的商业知识。而在巴西生活的四年,成功的种植园生活又给他提供了 从事农业生产活动的经验,为他日后独自一人在荒岛谋生,有条不紊地发展农业做 了充分的铺垫。 其次,鲁滨孙及时而充分地利用了大船上的东西,把发现的东西都转移到荒岛 匕。 在第一个箱子里,我装上了许多粮食, 羊肉,以及一些剩下来的欧洲麦子 我找了半天,终于找到了木匠的箱子。 有一满船金子,也没有它值钱。 面包,米,三块荷兰酪干,五块干 这东西对于我非常有用,就算这时 同时我又找到了两三只断桨,并且除了箱子里的工具之外,又找到了两把 锯,一把斧子,一只锤子; 首先我在木匠的房里找到了三袋钉子和螺丝钉,一把大钳子,一两把小斧, 尤其有用的是一个磨刀刃的磨轮。我把这东西收集在一起,叉拿了一些属于炮 手的东西,特别是两三只起货钧,两桶枪弹,七支短枪,一支鸟枪,还有一小 国( 英) 笛福:鲁滨孙飘流记,徐霞村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 0 0 4 年,第1 2 页。 宙( 英) 笛福:鲁滨孙飘流记,徐霞村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 0 0 4 年,第3 6 页。 6 : 硕士学位论丈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堆火药,一大袋小子弹,一大卷铅皮。 这样,鲁滨孙拥有了从文明社会中带来的充足食物,解决了自己暂时的吃饭问 题,而不象一般遽然落难的人一样,孤苦无告,困苦不堪,甚至于茹毛饮血,与野 人无异。同时,鲁滨孙把船上的生活用品和工具全部都带回了小屋,这些火药、枪 械、斧子使他能免于用最原始的办法猎取食物,“也使他能用这种现代文明的产物 征服危及他本人和他的领土的土人”,“独自一人生活在荒岛上,尽可能地保持 资产阶级的体面。 故而,伊恩瓦特说:“当然,鲁滨孙克鲁索成功的基础是 他从沉船残骸上抢出来的工具的原始材料;我们得知,这些材料构成了一个人所 应储备的最大量的各种库存物。因此,笛福的主人公并不是一个原始人,也 不是一个无产者,而是一个资产者。 四 最后,我们看到鲁滨孙在遽然落难后,没有陷入对命运的悲叹和自怨自艾中, 而是迅速地行动起来:“一个人只是呆呆地坐着,空想白已所得不到的东西,是没 有用的 ,这一点鲁滨孙和原型塞尔柯克有着很大的不同。塞尔柯克在流落荒岛之 初,忧郁和恐惧了8 个月之久,甚至想自寻短见。鲁滨孙在上岸十三天内,前后共 去船上十二次之多,把船上的货物分批运到岸上。鲁滨孙独自一人辛苦地搬运东西 时,他自己也想到,“我相信,我现在所拥有的各项物资储备,对于单独一个人来 说,其数量是空前地大 ,但是他仍然尽可能地把能够弄到的东西,通通从上面弄 下来。鲁滨孙在这十三天内,“先把别的事丢开,等我把船上能搬的东西都搬下来 再说 ,所以在第十四天早晨,当他发现暴风把那只船摧垮不见了后, 不免有点吃惊,但回头一想,我又觉得坦然了,因为我既没有糟蹋一点时 间,也没有偷懒,已经把船上一切有用的东西都搬了下来;即使再多留一点时 间给我,船上也没有多少好东西好拿了。 鲁滨孙沦落困境中的这种行动的哲学,震憾人心,令人心醉。 鲁滨孙一旦发现自己身陷绝境,就迅速行动起来的哲学,体现出一个社会人的 理性:在荒岛要想生存下去就要认清处境,不能怨天忧人,只能抓住时机进行自救, 解决生存这个第一要务。而这种社会人的理性更是对“适者生存 思想的最好注解, o ( 英) 笛福:鲁滨孙飘流记,徐霞村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 0 0 4 年,第3 9 页。 o 杨耀民:鲁滨孙飘流记序,见鲁滨孙飘流记,笛福著,徐霞村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 0 0 4 年。 o ( 美) 伊恩p 瓦特:小说的兴起,高原、董红钧译。北京:三联书店,1 9 9 2 年,第9 1 页。 o ( 英) 笛福:鲁滨孙飘流记,徐霞村译。北京t 人民文学j f 版社,2 0 0 4 年,第3 6 页。 o ( 英) 笛福:鲁滨孙飘流记,徐霞村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 0 0 4 年,第4 2 页。 7 :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适应外在环境并加以有效利用,才能更好地生存下去 第三节适应荒岛环境 虽然鲁滨孙的生存需求很简单只要求活下去,但是我们看到,在这个处于 原始荒蛮状态的自然环境中,初入荒岛的鲁滨孙时刻有着这样那样的担心,生存得 并不轻松。而岛上生活着各种飞禽和野兽,它们由于各自不同的特点、各自对鲁滨 孙的作用不同,同鲁滨孙形成不同的伦理关系。 在上岛的最初几天,鲁滨孙不敢睡在平地上,唯恐野兽来把他吃掉,后来用从 岸上搬来的那些箱子板子,在自己周围堆成了一个防御工事,作为夜间的宿处,防 备野人或野兽的入侵;并用几块木板把帐篷门从里边堵住,门外再竖上一支空箱子, 睡觉时头边上放两支手枪,身旁又放上一支长枪,一切做完后,鲁滨孙才第一次在 床上睡了个安稳觉。 在把大船上的东西差不多都搬到岸上后,鲁滨孙的思想便开始完全集中在如何 防御野人或野兽的问题上。首先是要建造一个安全、卫生又方便获救的住所。他在 选择地点时,要求必须“能避凶猛的动物,不管是野人还是野兽 ,于是他找到了 一个前有平地后有类似山洞进口的小山坡,开始建造自己的住所:用两排很结实的 木桩,在石壁前围成半月型,并用缆索一层层横放在木桩之间,造成一个牢固异常 的篱笆;没有门,用一支短梯从顶上翻进翻出,使得四面都有保护,完全与外界隔 绝。脱离了社会群体沦落到荒岛,变成了孤零零一个人,未知的荒岛环境让鲁滨孙 保持最大的警惕,时刻提防潜在的敌人。所以我们看到,鲁滨孙怀揣着担心,坚持 不懈地建设他的住所。后来的事实证明,鲁滨孙为防御野人或野兽对住处进行的周 密设计其实是不必要的,因为在岛上根本没有这类危胁存在( 当然,在最后平复船 上叛乱一事上,设计周密的住所还是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在岛上生活的二十多年 里,足以危胁鲁滨孙生命的野人或野兽虽从未出现,却时刻存在于他的假想中,无 论做任何事,鲁滨孙都把抵御野人或野兽的侵袭作为首要考虑因素,这些假想中的 敌人与鲁滨孙形成敌对的伦理关系。 住所问题解决了,鲁滨孙的吃饭问题便浮出水面。接下来的日子里,在这个鲁 滨孙上岛之初称为“贫瘠的小岛 上,他发现了数不尽的水鸟、野山羊和乌龟,这 些生物和鲁滨孙之间形成食与被食的伦理关系。 鲁滨孙的食物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岛上现成的动物,解决这些动物的方法很简 单,他只要拿上枪就行了。山羊是鲁滨孙在岛上见到的第一种美食,但这种动物非 常狡猾,而且跑得非常快,靠近它们很不容易。鲁滨孙仔细观察后发现,“如果我 8 :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是在山谷里看到它们,哪怕它们是在岩石上,也会惊慌万分地跑掉;但如果说它们 是在平地上吃草,而我是站在岩石上,它便不下来注意我 。于是他发现了山羊眼 睛的盲点:只能看见下面的东西,不容易看到上面的东西,利用这一点,鲁滨孙很 容易就把山羊变成了自己的盘中餐。除了山羊外,鲁滨孙后来又在岛上发现了大鳖 和葡萄,鳖肉被他认为是“生平尝到的最香最美的肉类 ,葡萄则大量地被采集来 晒制成葡萄干贮存起来。这些生物是荒岛所孕育的,它们不会挤占鲁滨孙的生存空 间,但鲁滨孙要生存下去,势必需要果腹的食物,它们必然要成为鲁滨孙的口粮, 成为鲁滨孙食物链中的一部分。 他还驯养山羊。到岛上的第十一年,弹药越来越少,鲁滨孙于是决定不再浪费 宝贵的弹药,开始着手活捉山羊来圈养它们,把野山羊变成家养驯羊。鲁滨孙先是 做了几只捕机来捕捉山羊,但都没有如愿,最后,他决定利用陷阱来试试。终于, 捉到了三只小羊,用绳子把它们拴在一起,带了回来。为了防止山羊长大后跑掉, 损失财产,鲁滨孙做了一项大工程,在一片宽阔的草地上,打起长约一百五十码、 宽约一百码的牢固的篱笆墙,把驯养的山羊跟野山羊隔离开。这样过了三年,山羊 的数量大量增加,又圈了五六块地方来饲养它们,除去宰杀的几只不算,他已经有 了四十三只羊。现在鲁滨孙不仅随时有羊肉吃,有羊奶喝,还建立起自己的奶房, 每天可以出一两加仑羊奶,另外还有后来做出的奶油和酪干,这真是最初再也想不 到的事,想到这里,他又惊又喜,对荒岛上的生活又一次充满欣喜,对上帝由衷地 充满赞美。至此,我们看到,鲁滨孙与山羊之间,形成驯养的伦理关系。 鲁滨孙在把大船上的东西差不多搬到岸上,暂时解决自己的生存问题后,决定 “现在我要开始过种世界上闻所未闻的忧郁而寂寞的生活了 ,没有人可以谈话, 也没有人来解除愁闷。如此孤独的处境,鲁滨孙渴望着有个伴,哪怕是个小动物, 于是在上岛的第二年,他捉住一只鹦鹉,给他取名叫波儿,教它跟自己说话。在下 雨不能出门的日子里,同鹦鹉闲扯,终于教会它响亮地叫出自己的名字“波儿 , 到后来,波儿的话说得清楚明白又熟练,成了鲁滨孙最好的消遣和娱乐。鲁滨孙还 有一只狗,他称之为自己“有趣而可爱的伴侣 ,跟了他十六年,直到老死。还有 前文提到的小猫,鲁滨孙一直都留两三只驯养在家里,他还养了几只海鸟,剪掉它 们的翅膀,放在围墙外的小树桩子中间,养了起来。除此之外,鲁滨孙还养了两三 只小羊,不是养在圈中作食物,而是作为娱乐,教会它们在手里吃东西。这些,都 是鲁滨孙的家庭成员,在这些成员的陪伴下,鲁滨孙孤独而单调的荒岛生活变得有 趣起来,他对自己目前的生活开始心满意足了。鲁滨孙驯养起来作为伴侣的这些动 ( 英) 笛福:鲁滨孙飘流记,徐霞村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 0 0 4 年,第4 6 页。 9 硕士学位论文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物,与他形成荒岛上的又一对伦理关系:陪伴的关系。 第四节本能的生存斗争 鲁滨孙要在这个小岛生活下去,就要保障自己的生命不受其它动物的危胁,自 己的利益不受其它动物的侵害,为争夺更多的生存空间,为保证自己更好地生存下 去,鲁滨孙与岛上动物展开激烈的生存斗争。 鲁滨孙首先遭遇的的是一只山猫似的动物。这只动物神定气闲,当鲁滨孙“用 枪向它比了比 时,它完全不理会,于是鲁滨孙丢了块饼干给它,可以说此时鲁滨 孙想要跟它“交朋友 。但它吃完了显得“很满意 ,还想再讨一点时,鲁滨孙不干 了,赶紧打发它走了。这个有趣的现象,在后文又出现了一次。鲁滨孙为打发岛上 的孤寂生活,曾经养了一只猫,后来那只猫失踪了,但时隔不久,那只猫带了三只 小猫回来了。再到后来三只小猫越生越多,“把我闹得不可开交,不得不把它们当 做害虫、野兽一样,加以扑杀,并且竭力把它们从我家里赶出去。”只有两三只小 猫,是鲁滨孙心爱的,驯养在家里,可是每当它们生出小猫的时候,他就把小猫投 在水中淹死。 我们看到鲁滨孙刚开始孤寂的岛上生活时,希望有动物能陪伴他,与他作伴, 但这种作伴是以不危及鲁滨孙的生活为前提的,一旦它们索取的食物超出他的承受 限度,一旦它们与鲁滨孙关系从和谐陪伴发展到抢夺口粮,那么鲁滨孙只能把它们 毫不留情地赶出去。这是鲁滨孙与岛上生物在荒岛环境中进行生存斗争的体现:先 是和谐相处,待到它们损害了岛上唯一的人鲁滨孙的利益时,原来形成的平衡 被打破,和谐的关系荡然无存,转而变为为“生存竞争”而敌对的关系,鲁滨孙只 能驱逐它们。鲁滨孙的驱逐,就是生物间为争夺生存空间所进行的“生存竞争”的 最好体现。 如果说猫是后来发展成鲁滨孙的敌人的,那么诸如山羊、野免、飞禽则由于种 庄稼而直接成为鲁滨孙的敌人和对手。鲁滨孙种了麦子和稻子,期待它们的成熟, 不料有了这些敌人的危胁,于是一场为了生存的争斗开始上演: 忽然发现了几种敌人,简直无法应付,使我的收成有全部损失的危险。 首先是那些山羊和那些野兔之类的野物,它们尝到禾苗的甜味,禾苗一长 出来,就日夜伏在里面,把它吃得这样短,简直使它没有办法生出茎子来。 白天的时候,我打死了几只野物,在夜里我又用狗去看守它,把狗拴 在大门外的一根木桩上,让它站在那里吠到天亮。 1 0 、一, 硕士学位论丈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但是正如野兽们在我的庄稼出苗时来害我一样,到了它们抽穗的时候,鸟 类又来害我了。 我站在庄稼旁边,把我的枪装好,当我走开的时候,我清楚地看见那些偷 谷贼都停在树上我气极了,便走到篱笆前面,再开了一枪,打死其中的三 只。这正是我所要求的;于是我把它们拾起来,用英国惩治恶名昭著的窃贼的 办法,把它们用锁链吊起来,以儆效尤。 对于这些与自己争夺食物的动物,鲁滨孙毫不含糊,我们看到他甚至把叼食谷 物的鸟类,用英国对待盗窃犯处死示众这种极端的方式来惩治。为生存而进行的竞 争是残酷的,人类发端之初,为争夺有限的口粮,拼得你死我活,甚至不惜发动战 争。被命运抛到荒岛上的鲁滨孙,面对硬要从自己嘴里抠食吃的野物,毅然决然地 选择了消灭它们,不然他就会被无情的竞争淘汰,被荒岛抛弃。 。( 英) 笛福:鲁滨孙飘流记,徐霞村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 0 0 4 年,第8 9 页。 1 1 硕士学位论丈 m a s t e r st h e s i s 第二章兽性向人性的伦理回归 鲁滨孙1 6 3 2 年出生在英国北部城市约克城,他所成长的这个社会已有着成形 的道德和伦理观,有着成熟而规范的秩序。在这个社会中,鲁滨孙受过相当程度的 教育,遵从社会秩序的约束,接受社会道德的引导,身上体现更多的是他作为社会 人的理性。但他身上涌动着一种不安分的血液,脑子里充满着邀游四海的念头,其 它任何事情都不能使他满意,正是他身上潜藏的这种不安分的兽性,把他从安适的 家引入荒岛。 第一节兽性凸显 鲁滨孙出生在一个体面人家,父亲让他受到相当程度的教育,除了家庭教育之 外,又送他上过乡村义务小学,并计划他去学习法律,父亲用自己的明智和谨慎, 为儿子规划了一条一辈子过安适快乐日子的坦途。然而,从幼小的时候,鲁滨孙脑 子里便充满遨游四海的念头,对这件事情的倾心,使得他对父亲的意志,对母亲和 朋友们的劝告,一概强烈抗拒。父亲为了打消鲁滨孙出海的念头,跟他进行了一次 长谈,语重心长地规劝他不要出海,不要离开自己的家庭和故乡,想到鲁滨孙假如 真的出海航行,遇到困难呼吁无门,父亲忧伤地流下了眼泪。初时鲁滨孙被父亲的 话感动,决定不再起出洋的念头,听从父亲,守在家里面;然而几个星期之后,父 亲的话被他忘得干干净净,他又下定决心,决定远离父亲的哕嗦,逃得远远的。事 后不到一年,鲁滨孙在赫尔遇到一个招水手机会,便不同父母商量,也没有向他们 送信,更不求得到父母的祝福,即刻向海洋出发了。 鲁滨孙执意要出海,违背了父母的意愿,在与父母进行过反复的谈话后,仍然 坚持自己邀游四海的念头,最后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