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合外内之道”的多面审视成中英对儒家人性道德的理论阐发及其评价 3 中文摘要 成中英是“第三代现代新儒家”中的一员主将,面对当代东西方 文化交汇融合的时代潮流,他以比前辈更开阔的视野,更强烈的现实 感寻求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力图在“世界哲学”的背景下以“本体 诠释学”为方法论基础推进中国哲学的现代化与世界化。从“本体诠 释学”出发,他把中国哲学解读为“内在的人文主义” 、 “具体的理性 主义” 、 “生机的自然主义” 、 “自我修养的实效主义”四大特征。在他 看来,哲学虽然是“生命的学问” , 但它不能只是专注于人的德性修 养(价值)的一面,也应该把理性宇宙(知识)的一面发挥出来,故 必须用知识开拓价值,用价值开拓知识,使之“知志互照” 、 “主客交 融” 。这是肯定生命的整体的内涵的表现。因此,他引中庸之语 “合外内之道,故时措之宜”来表达他对中国哲学的理解与定位,意 在强调“合外内之道”的中国哲学是可以合时代之宜的。在这一基础 上,成中英梳理出人性道德发展的三阶段论:即以天、命为概念背景 的人个人的客体化;在与社会互动中的自我发现自我的主体 化;在天人一体背景下人的宇宙定位主体性本体的自我实现。这 就是通过尽心、知性达到知天,实现天人合德的境界了。 成中英对中国哲学的重建工作走的是“先求理解西方,再回头重 建传统”的路线。尽管他在发掘古代传统、融会中西文化、重建中国 哲学方面做了很多有意义的工作,但在古今中外的时空交会中,仍有 许多值得进一步深究的问题, 我们认为它可以归纳为三重追问: 即 “合 外内之道”何以成立?“合古今之道”何以可能?“合中西之道”何 以实现?而更重要的是,不管是阐发“生命的学问”还是重建中国的 哲学,都不能脱离当代中国的现实性,也不能无视“合中马之道”的 必要性。而这一点正是作为当代新儒家的成中英所无法解决的。 关键词:成中英 本体诠释 合外内之道 理论阐发 “合外内之道”的多面审视成中英对儒家人性道德的理论阐发及其评价 4 abstract chung- ying cheng was one skipper of the third modern new confucian. he had a wider eyeshot and stronger feeling of reality to seek the link point of history and reality, in the condition to face the time tide of the amalgamation of contemporary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 he tried to advance the modernization and globalization of chinese philosophy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 world philosophy” , on the base of the methodology of noumenon hermeneutics. on the base of noumernon hermeneutics, he unscrambled chinese philosophy to four features such as “ inner humanism” 、“ material rationalism” 、 “ vital naturalism” 、 “ self- disciplined actualism” . in his opinion, though philosophy is “ the knowledge of life” , it can not only focus on human s morality, it should exert its rational knowledge. so we must use knowledge to carve out value and use value to exploit knowledge, in order to making “ the reciprocity of knowledge and will” and “ the mingling of host and guest” , which is the representation of the holistic connotation of affirming life. so he quoted “ combining of inner and outer doctrine, so it is seasonable” from a chinese ancient book called zhong yong to express his understanding and orientation of chinese philosophy, which is to emphasize that chinese philosophy is seasonable. on this base, chung- ying cheng s hackled three phases of human morality development: the human that on the background of the concept of heaven and fate the objectivity of individual; the self- representation of the mutual motion with society the autonomization of self; human s universal orientation on the background of the integration of heaven and human the self- realization of subjective noumenon. this is to achieve the bourn of the combination of heaven and human from trying one s best and intellectuality to knowing the heaven. chung- ying cheng s reconstruction of chinese philosophy, which kept to the rule of“ first understanding western culture, then back to reconstruct tradition” . though he had done so much to disentomb ancient tradition、combine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 and reconstruct chinese philosophy, there are many questions which need to be further studied, we think that it can be concluded as following three questions: whether it “合外内之道”的多面审视成中英对儒家人性道德的理论阐发及其评价 5 can be “ combining of inner and outer doctrine” ? whether it can be “ combining the doctrine of all times” ? “ how to realize the “ combining the chinese and western doctrine” ? and more importantly, in spite of expatiating “ the knowledge of life” or reconstructing chinese philosophy, we can not deviate china s contemporary reality, and we can not ignore the necessity of “ combining the doctrine of chinese philosophy and marxism” , which is a difficult point for chung- ying cheng, as the contemporary new confucian, to solve. that is to say, he can not solve this problem. keywords: chung- ying cheng;noumenon hermeneutics;combining of inner and outer doctrine;theoretical expatiate “合外内之道”的多面审视成中英对儒家人性道德的理论阐发及其评价 2 原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兹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研究成 果。论文写作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内容,如参 考他人或集体的科研成果,均在论文中以明确的方式说明。本人依 法享有和承担由此论文所产生的权利和责任。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同意授权华侨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机关或机构送交学 位论文和磁盘,允许学位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签 名 日 期: 签 名 日 期: “合外内之道”的多面审视成中英对儒家人性道德的理论阐发及其评价 1 引 言 中国从近代以来就开始了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但是,这个现代化的时代课 题可以说至今仍未完成。中国的新生之路究竟何在?在对现代化道路的探索中, 马克思主义和本土的传统主义均曾经是民族精英们寻找“中国往何处去”的选 项。即使在中国已历史地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之后,各派的论争仍 未结束,而是随着时空的变化出现了不同的互动形式。这是因为,在中国这样 一个历史悠久、传统文化根基深厚的文明古国中,要进行现代化建设,民族性 与现代性的结合是一个必要的条件。中国共产党也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因此, 在党的文化建设纲领中反复强调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社会实际相结合,既要 立足于本土的传统资源,也要吸收外国的优秀文化;既要弘扬主旋律,又要提 倡多样化。我们认为,坚持“双百”方针,鼓励多样化正是呈现马克思主义这 一主旋律的正确性之绝佳途径。现代新儒学的兴起和发展正是中国思想精英们 探索现代化道路多样化的一种反映。 德国文化人类学家兰德曼提出人的四重存在的理论:即人是文化的存在, 人是社会的存在,人是历史的存在,人是传统的存在. 1 4 其实这四重存在可以归 结为一句话,社会问题归根到底是人的问题,所以社会理论也是研究人之为人 的理论学说,从古到今概不例外。从横的方面看,哲学思想、政治思想、法律 思想、伦理思想、宗教思想、文艺思想、教育思想等等,都可以是广义的“人 学”思想的组成部分,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 世界,而问题在于改造世界” ; 1 ( 6 1 ) 从纵的方面看,各种思想的发展演变及其阶 段特征,都可以看作是人学思想的历史轨迹和时代印记。从人类文明的大视野 来看,世界各大文明都有自己的人学思想,西方文明具有深厚的人学传统是不 可否认的;马克思主义作为追求全人类彻底解放的理论学说更是一种革命的人 学;中华文明尤其是儒家思想也可以归结为一种以“仁学”为核心的人学思想, 它体现了古代人学的根本取向: “仁” 。尽管儒家人学思想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 历史局限性,但就它把自己的人学思想建立在“仁者爱人”这一基础上来看, 还是有它的独特价值的。也许我们可以说,西方的人学思想、马克思主义的人 学思想和中国传统的人学思想在“人文关怀”这一点上是有交集的,即使它们 见仁见智、各有特色,但还是能起到相反相成的作用。毛泽东同志主张“古为 今用” 、 “洋为中用”正是看到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的优秀文化对建设社会主 义新文化的积极作用。而在中国的社会土壤上要实现社会现代化与人的现代化, 中国传统文化更是无法回避的一个领域,只有通过对它的批判继承,才能丰富 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我们应该承认,在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文化这一点上,现代新儒家有他们独 “合外内之道”的多面审视成中英对儒家人性道德的理论阐发及其评价 2 特的贡献。尽管在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上他们与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者有所不同: 后者主张去其糟粕再取其精华;前者则主张先“返本”再“开新” 。这虽然是一 个事关总体评价的差别,但并不影响现代新儒家在一些具体问题上对中国马克 思主义者的启发,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这便是它的价值所在。而这种 价值不但体现在学派群体身上,也体现在学者个人身上。 成中英是近年来活跃于中国哲学界的一个现代新儒家,他在扩大中国哲学 的国际影响、促进中国哲学走向现代走向世界、推动中西哲学的相互交流融合 等方面都作了不懈的努力。他曾引中庸之语来表达他对中国哲学的理解与 定位: “合外内之道,故时措之宜也” 。在他看来, “合外内之道”的中国哲学是 任何时代皆宜的。在当前中国哲学界热议“中国哲学的合法性”之际,以“重 建中国哲学”为己任的成中英无疑也是一个值得研究的人物。面对西方文化与 西方哲学的强劲挑战,中国文化与哲学究竟有无现代意义?其现代重建究竟能 不能解除国人因传统的崩溃所导致的意义迷失危机?它与中华民族的现代化究 竟有何内在联系?这些都是摆在国人面前的世纪性课题,而对于这些问题的探 讨,正构成了成中英哲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个深入了西方哲学的核 心并亲身参与了现代西方哲学发展进程的华人学者,他不仅对中国哲学的价值 传统有着深刻的体悟,还致力于阐扬中国哲学的现代意义,将中国哲学的智慧 和精神运用于西方哲学的当代发展之中。因此,在古今中外交织的网络中研究 成中英的“合外内之道”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 第一章、时代的风云与中国文化的回应 中国自近代以来就面临着空前未有的大变局,国内外矛盾尖锐冲突,思想 精英们由此开始了探索社会现代化的艰难历程。这个时期既是一个救亡与启蒙 互相交织的时代,又是一个政治变革与思想变革的时代。由此发展起来的中国 近现代哲学文化思潮,便是中华民族对这一时代风云的文化回应。 一、近代以来世界与中国的大变局 自 1 8 4 0年鸦片战争爆发以后 ,中华文明开始面临着一种外部优势文明的 强力挑战,中国传统社会的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在西风的冲击下风雨飘摇。面 对着前所未有的时代大变局,中华民族也在文明的碰撞中逐渐觉醒,梁启超把 这一过程概括为三个阶段:即从器物层面经制度层面再到文化心理层面的觉醒; 与此相应的是从“洋务运动”经“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到“新文化运动” 的社会变革浪潮。然而由于内忧外患接踵而至,中国社会的现代转型并没有顺 “合外内之道”的多面审视成中英对儒家人性道德的理论阐发及其评价 3 利完成,但中国思想精英的真理探索也没有停止。 从世界的局势来看, 1 9世纪末 2 0世纪初的世界其他国家也处于一个激烈变 化、动荡不安的时代。1 9世纪末世界资本主义开始进入帝国主义阶段。至二十 世纪初,由于资本主义发展的不平衡,列强新老力量的对比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德、美两国后来居上,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的几十年内亦迅速崛起,开始了向 帝国主义的过渡,而英、法两国却出现相对衰落的趋势。随着新旧势力变化的 对比以及各国矛盾的进一步激化,要求重新瓜分殖民地与势力范围的斗争开始 更加激烈。并最终在 1 9 1 4年爆发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导致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苏联在战火中诞生了,这对近代以来资本主义主导的世界旧秩序带来了巨大的 冲击,对处于黑暗中摸索的中国也带来了无穷的希望。 时代的风云激发了文化的回应,使中国思想界空前活跃。围绕着“中国往何 处去”这一时代的主题, “五四”时期中国思想界出现了几大阵营相互争锋的局 面,即保守主义、自由主义及后起的马克思主义。自由主义阵营代表了“五四” 时期的主流。1 9 1 5年 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 1 9 1 6 年起改名新 青年) ,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兴起,它高举“民主”和“科学”两大旗帜,彻 底否定传统的封建文化和道德,提出了以扫荡中国传统文化、学习西方文化为 主要内容的“全盘西化”或“充分世界化”的口号。这也是中国近代史上未曾 有过的思想解放运动,为中国社会新思潮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为五四运动的发 动作了思想准备,同时这也是对儒学进行的一次最激烈的抨击。 面对如此的极端的主张,一些文化保守主义者,甚至是那些对西方文化抱 有好感的学人也提出了反对。他们认为中国文化仍有其价值,并希望通过自己 的论证来消解中国文化面临的危机。中国现代新儒家当属其中影响最大的一派。 另外,一战后西方国家尤其是战败国由于受到战争的影响,经济萧条破败,生 活凄凉困顿,西方思想家也开始反思在工业革命和科技高度发展的社会条件下, 物质文明所带来的诸多问题,如科技理性的膨胀、人文价值的失落、道德的危 机、人生意义的迷失以及人际关系的疏离和人与自然之间紧张对立等,表现出 对西方文明前途的担忧,提出了“西方没落论”思想,然而注重价值层面的东 方文明在某种程度上恰好弥补了这一点,于是开始出现了西方思想家对东方文 明的向往和赞叹,加之梁启超从欧洲进行有关社会政治问题的考察回来之后, 写了欧游心影录一书,描述了欧洲的破败状况,对国内思想界的震撼很大, “东方复兴论”一时间开始盛行。 到 20 世纪中后期,世界与中国再度风云突变。第二次世界大战导致了西方 资本主义国家的相对衰落与东方社会主义阵营的出现,揭开了东西方“冷战” 的序幕;新中国建立后的一连串经济政治运动也给中国社会带来了剧烈的震动, 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一些负面影响。到七八十年代,随着亚洲“四小龙” “合外内之道”的多面审视成中英对儒家人性道德的理论阐发及其评价 4 的经济起飞,中国的改革开放和苏东集团的崩溃,两极对立的世界格局被战后 的全球化浪潮所取代。世界历史又掀开了新的一页。应该说,所有这些国内外 形势变局与思想变化都为现代新儒家的兴起和发展提供了契机。 二、现代新儒学在多种思潮中的崛起及其发展 与时代风云的变幻相应的是现代新儒家也经历了三代的发展。虽说每一代 新儒家在生活背景、成长经历、学路历程以及学术气质方面均有所不同,即使 是同一代新儒家不同学者的思想也有所差异,但对民族文化生命的热爱和对民 族命运的关怀使得他们之间仍存在着某些共同的特质。它们表现的“不只是对 民族文化之存亡继绝的忧患,而且是对人本身、人存在的意义、价值及其自我 完善问题以及人类文化的前途、命运的苦苦思索,这是一种意义的追求、形上 的探索、超越层面的体验、终极层面的反思,其用意则在于在终极关怀的层面 (形上学和宗教的层面)重建人的意义世界和精神家园。 ” 1 7 ( 2 ) 第一代现代新儒家以梁漱溟、冯友兰、张君劢、熊十力等人为代表,他们 是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全盘西化”主张的对立面出现的,其共同 特征在于对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相互定位,力图通过对中国哲学的重新诠释为 中国哲学辩护,凸显中国哲学独特的价值与地位。但这一时期的重建工作缺乏 对中国传统进行批判的审视,也缺乏对西方哲学全面、深入的了解,而是力图 站在传统的基础上融会西学,对中西文化关系的处理显然不够成熟。 第二代新儒家主要以港台的方东美、牟宗三、唐君毅、徐复观等人为代表。 他们于 2 0世纪五六十年代活跃在港台地区,自称是“花果飘零”的一代。他们 对中国文化寄予同情和敬意,认同中国文化虽然粗疏简陋但仍存在着活的生命, 应该对世界作出重大的贡献。他们又大都能深入西方古典传统之中,对西方哲 学既有比较全面的理解,对中国哲学的不足也有比较客观的认识。他们认为应 该从中国文化自身生长出中国文化新的发展方向,除了要自觉为一个道德实践 主体外,还应自觉为一个政治主体、认识主体和技术实用主体,应重视西方的 科学思想和民主政治制度。但他们与西方之间仍缺乏完整的沟通与交流,对西 方文化精神还没有深入的体认,因而对中国哲学的重建仍然不能达到理想的目 标。 第三代现代新儒家以杜维明、成中英等为代表,主要活跃在港台和美国等 地区。他们的兴起主要是受到由于七八十年代以来以日本及东亚四小龙经济腾 飞的鼓舞。一些新儒家认为儒家文化对这些国家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 作用。第三代新儒家学者的共同特征主要表现在:试图超越“五四”以来西化 派与保守派的思想对立,站在更高的基点上进行吸收和扬弃;他们的理论兴趣 “合外内之道”的多面审视成中英对儒家人性道德的理论阐发及其评价 5 并不是在于某种理论模式和哲学体系的创立,其理论活动也更集中于中国的现 代化这一时代主题。同时,他们能够直接从 2 0世纪世界哲学、文化发展的主流 出发讨论中西文化及其相互关系,广泛开展与西方当代学术思潮的对话,其理 论视野比前辈新儒家学者更加开阔,但在解决理论以及现实问题时仍然存在着 诸多矛盾和问题。 三、成中英思想在现代新儒家中的独特地位 作为“第三代中国哲学家”中的一员主将,成中英近些年来一直热切地关 注着中国哲学的重建问题。他以开放的心态,看待儒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 流地位及其重建的现代意义。面对当代东西方文化交汇融合的时代潮流,他以 更开阔的视野,更强烈的现实感寻求历史与现实的结合点,力图在“世界哲学” 的背景下以“本体诠释学”为方法论基础推进中国哲学的现代化与世界化。他 十分注重对中西哲学发展大势进行整体思考,明确宣示了一个融中西之长,贯 古今之用的民族性的“世界哲学”蓝图。 以世界哲学为大背景,从整体角度分别对中国哲学和西方哲学作出审视和 反省,并力图通过两种哲学的互动,创造一种更为完美的哲学体系,这应该说 是成中英思想的首要特点。他认为只有摆脱对中国文化所持有的保守思想,做 到与西方文化之间互诠互动,才能真正实现其现代化与世界化的理想目标。以 往现代新儒家的观点多为:中国哲学以价值为主,西方哲学以知识理性为主, 并最终出于一种价值优先的认识,得出中国文化优于西方文化的结论。而成中 英却对知识与价值的重要性作了同等的强调,认为理性带给人的是智慧的敏锐, 而价值则带来人生的安顿,只有对两者进行整合性的思考才能带来更完美的宇 宙世界。这样,至少可以说他从基本立场上实现了对以往的前辈现代新儒家思 想的超越。 “本体诠释学”是成中英在对中西文化交流与融合过程中的又一理论特色。 这一学说“既是一种整体哲学,同时也是一种方法哲学,更是一种分析与综合 的重建(在构建)的方法。 ” 1 1 ( 7 0 ) 这一理论的提出是要“从语言、观念和本体上 沟通中西哲学,对中国哲学进行解构以达到重建和创新 ,使之现代 化,并走向世界化。 ” 1 5 ( 2 6 5 ) 这样就能对中国哲学进行深度的处理,以显示其在补 足西方文化的缺陷,促进中国文化与社会进步,以至于开拓世界人类未来的前 途方面作出巨大的贡献。可以说本体诠释学深受西方哲学特别是它的理性义理 分析方法影响,但是它最终指向中国哲学。因为“作为诠释的最高层级的哲学 本体,是以一体二元的生命本体为归依的,知识也统一于心性论,即所谓价值 的知识论” 1 5 ( 2 6 5 ) 应该说,成中英是以比其前辈新儒家更为客观的眼光和理智的 “合外内之道”的多面审视成中英对儒家人性道德的理论阐发及其评价 6 态度来对待儒家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主流地位及其重建的现代意义的。他对民 族性与现代性的结合所作的尝试,不管成立与否,都可以为“马克思主义中国 化” ,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提供一个有益的参照系,他为之所作出的努力也是值 得我们肯定的。 第二章、成中英的“本体诠释学”及其“合外内之道” 本体诠释学是成中英近年来在致力于中西哲学研究中所创立的颇具特色的 理论学说,是中西哲学相互诠释的产物。这一理论力图站在一个比中西哲学传 统更高的基点来上融贯中西哲学,以为未来世界哲学的发展指示方向。它代表 了成中英力图超越与包容中西哲学传统、重建未来理想的哲学体系的夙愿。因 此,了解成中英的“本体诠释学”的核心思想和意义无疑是理解他的整体思想 的基点。 一、本体诠释学的主要思想及意义 成中英指出: “当代哲学的趋势是中西互诠与互释。这是一种比较的方法。 它先求其异,后求其同,再彼此相互解释,最后趋向于一个整体哲学的观念和 系统。” 1 1 ( 1 0 ) 那么,什么是“本体诠释学”呢,成中英解释为: “本体”有两层 意思,第一,是“对象的意义” ,即把本体视为一种对象,一种实在的东西。这 种意义下的本体主要表现在西方哲学中。第二,是“验存的意义” ,即体验的存 在,是主观和客观同时结合的感受。这一意义下的本体在中国哲学中表现最为 明显。把二者综合起来, “本体”具有根源、本源和整体的意思。 “诠释”则有 别于解释,也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含义;二是价值判断。因此“诠释”就包含 了意义的说明,主要是导向价值的。基于此,本体诠释学“既是一种整体哲学, 同时也是一种方法哲学,更是一种分析和综合的重建(再建构)的方法” , 1 1 ( 7 0 ) 从其思想源流来看,它正是中西哲学交汇融合的产物。 为什么说本体诠释学是一种方法哲学呢?因为在成中英看来,西方哲学的 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从注重知识理性导向对方法的寻求。虽然方法可以产生新的 知识系统,但知识系统反过来也会限制方法的运用,这就需要对方法不断进行 反思和创新。近代西方哲学的发展,首先表现为方法的突破。而当理性知识化 以后, 就必然要走向一个价值目标。“它要把客观的知识和主观的价值联系起来, 并基于文化、经济、历史和生活的需要,而作出一个系统的、完整的诠释,以 对知识作出相应于价值和知识的整体性解释,并把知识当成整体价值,以评价 其是否适应人的需要,但是在西方哲学中,这个问题一直没有解决。 ” 1 6 ( 4 ) 西方 的诠释学从最初的“文本诠释学”发展为解释宗教经验、美感经验的学问,再 “合外内之道”的多面审视成中英对儒家人性道德的理论阐发及其评价 7 到应用于人文科学,最后虽然表现出对方法与知识的热切关注,但是关于整体 的价值与意义问题则被抛在了一边。甚至到了海德格尔的“此在诠释学”, 以及 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虽代表了重视相互融合、沟通和重组的思想方法,但 究其根处而言哲学诠释学依然带有西方哲学传统所固有的知分不知合的特点。 “知分不知合与知合不知分,同是哲学发展的两大障碍,而本体诠释学正是基 于一个更大的整体系统,来包容差异,沟通差异。 ” 1 1 ( 6 1 ) 因此,成中英认为本体 诠释学正是当着整体理性“面临着本体与方法之间相互排斥、相互需要的矛盾 提出的整体思考” , “通过本体过程了解方法的多元,了解本体本身,来实现终 极的本体意识。 ” 1 2 ( 2 8 1 ) 这种思考正植根于强调整体思考的中国哲学中。因此,本 体诠释学既汲取了中国哲学的智慧,同时又力图超越重分的西方哲学与重合的 中国哲学,从中国哲学的整体意识与机体动感的思考观出发,力求统一本体与 方法,并对两者同时予以肯定和相互决定,用本体批评方法,用方法批评本体, 使两者不断突破升进,在更高的境界达成二者的统一与互动。 本体诠释学的提出表明成中英力图在“世界哲学”的背景下重建中国哲学 传统。他希望通过对儒家哲学原点的创造性阐释,以刚健、圆融的儒学原初精 神克服宋明以来儒学的偏枯,扭转宋明以来的儒学走向,使儒学重新切入现代 社会和现实生活,以实现儒学的最高理想。它所代表的不仅是一种哲学理论, 也是一种方法:从内容上讲,是要整合西方传统以知识为导向的哲学和中国传 统以价值为导向的哲学,从而能够统一科学主义传统与人文主义传统;从方法 上讲,它既要保有中国哲学“机体理性”的圆融贯通这一基本精神,又要吸纳 西方哲学“机械理性”的明晰与条理这一优长,在统一内容与方法的基础上建 立人类未来整体性的“世界哲学” ,这也可说正是本体诠释学的理想与目标。因 此,本体诠释学作为现代儒学中的哲学理论,其意义就在于力图统一德性和理 性,整合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成就一种人文的科学主义或科学的人文主义。 它的创立正代表了成中英从事中西文化对话与交流的基本立场,也是他对中西 哲学未来的健康发展所作的新尝试。 在成中英看来,“哲学家不应当走上训诂、 考据的路。 哲学的精神就是创造” 。 “中国哲学有它的智慧和精神,但不能把它们凝固在某一面上,认为那是中国 哲学的本质。我们不能被这种寻求本质的态度所惑” 1 1 ( 3 1 7 ) 所以,李翔海教 授认为,成中英的本体诠释学“不能被看作是以学术史的进路,对孔孟真意 的考证。相反,他走的是一条六经注我的诠释之路” 。 “在中国哲学的发展 过程中,从先秦诸子到宋、明清代,凡能真正体现中国哲学精神的人,走的都 是创造的路,而不是训诂的路。本体诠释学所走的显然也是创造的路 ” 。它 “突破了儒家德性优先和泛道德主义的封畛,充分肯认了理性的本体 地位,鲜明地提出德性与理性并重,并深刻地揭示了德性与理性之间背向同 “合外内之道”的多面审视成中英对儒家人性道德的理论阐发及其评价 8 体 的辩证关系。 ” 2 1 ( 1 1 6 ) 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儒家传统自宋明以来的基本走向。 前两代的新儒家学者虽然也表现了一种世界主义情怀,大多承认中国文化中认 知理性的缺失,因而程度不同的注意到认知理性的重要性,并真心希望使其在 中国文化中定位,以为科学民主确立内在根据,但是他们在基本的价值系统上 并没有真正完成儒家传统的现代转换。 “就本体诠释学而言,由于它对理性的突 显与现代理性主义生活实体的要求相吻合,它对知识与价值的整合也直接而中 肯地关涉到了人类现代文明的症结与焦点,因此,可以认为,它比其他的新儒 家哲学理论更具有现代性。应当有理由相信,一个以东方哲学智慧为其理论背 景而又较为充分地显示了西方哲学的理性主义特征的,以人文主义为体认基础 而又涵括了科学主义合理成分的现代哲学理论必将有其深厚的理论生命力。 ” 2 1 ( 1 1 7 ) 本体诠释学虽然对中西文化的交流对话,以及儒家哲学的重建作出了许多 有益的贡献,但由于“他既没有能够在中国哲学所有重要的方面确立其内在 理性形式 ,也没有系统揭示中国哲学内在理性形式的完整特征,甚至也没 有确立一套如何显发中国哲学内在理性形式的方法论原则。 ” 2 1 ( 1 1 9 ) 因此并不 能由此说这一理论可以完成重建儒家文化的使命。 二、 “本体诠释”下的中国哲学四特性 成中英既然认为本体诠释学是沟通中西哲学、引导中西哲学实现现代化的 重要理论工具,那么,应该如何站在人类未来“世界哲学”的角度对中国哲学 传统定位呢? 他指出以往的现代新儒家学者虽一再强调中国哲学是与整个人类 文化精神相合为一的,但他们走的是“实在主义” 、 “比较具体表现”的路,缺 乏一种抽象的理性反思,这就无法把中国哲学的全貌表现出来。正确的道路应 该是从整体本体出发,比照西方哲学,再对中国哲学进行反观。在整体本体的 观照下,经成中英“本体诠释”的中国哲学传统表现为四个方面的特征。 (一)内在的人文主义 成中英指出: “人文主义通常被了解为一种观点与态度,强调的是人在一切事物 中居于最重要的地位,人的任何活动,必须朝向人的种种价值。 ” 6 ( 1 5 ) 他把人文主 义分为两种:内在的人文主义和外在的人文主义。西方的人文主义强调人的存在 和理性的能力,强调自然与超自然、人与神、主体与客体、心灵(灵魂或精神) 与肉体之间的不同,把人与宇宙截然的对立起来,自然是一个无生命的物象,是 人达成自己力量的方法,肯定人的价值就要牺牲与人不同的自然的或超自然的价 值,因此在这种认识下西方的人文主义应该被视为外在的人文主义。而中国古代 的人文主义则是一种内在的人文主义,因为在中国哲学中,自然与人是内在于彼 此的存在,万物并不是被排斥在人之外的,肯定人就是肯定万物。在客体与主体 “合外内之道”的多面审视成中英对儒家人性道德的理论阐发及其评价 9 之间、心灵与肉体之间、人与神之间并没有绝对的分歧。 “人有一种宇宙潜能来 实现在自然中的价值和使自己成为完人” 。也正是因为“人是道或天最高的创造 活动之结果,人是可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 吉凶的。 ” 6 ( 1 5 ) 这虽然表明中国哲学中缺少绝对分离和超验的观念, “但无论如何, 中国儒家、道家和佛家却使中国的社会、政治、道德和理知生活,能够获得秩序 与安定。 6 ( 1 6 ) 然而,这里成中英并没有指出这种所谓的“秩序”与“安定”是在 何种层面上讲的。因为只有合理的秩序产生的安定才是健康的持久的,而封建社 会实行的是森严的等级专制制度,这种“专制制度的唯一原则就是轻视人类,使 人不成其为人”, 3 ( 4 1 1 ) 在这种“与人性不相容”的社会中所谓的秩序只能是一种 缺乏平等基础的秩序,所谓安定也只能是一种高压统治下的安定。 (二)具体的理性主义 成中英认为,中国哲学与西方哲学都包含了“理性” ,但由于中西文化慧命 的表现形态各异,因而其具体理性形式也不相同。西方哲学体现机械理性,而 中国哲学则体现机体理性。西方的理性主义是抽象的理性主义,它认为人有抽 象和演绎的理性能力,可以为知识建立抽象和普遍的原则, “由于理性的能力与 经验在基本上是分离的,因此,有关理性的真理就根本地与事实的或经验的真 理分离。 ” 6 ( 1 6 ) 且理性的真理比事实的真理更确实更珍贵。中国哲学的理性主义 是具体的理性主义,中国的哲学家也承认人具有理性,并通过理性来认识真理。 但这种信仰是由于其相信人有一种创造潜能使得人与自然合而为一,使得自然 的最高发展在个人中充分表现出来,并且使人自然的知道实在或道。主体和客 体之间没有原始罪恶的划分,人的主体性与在自然中的客体性也就自然地相符 合。且“中国哲学不把哲学自身当作一种演绎的理性活动,而是影响和指导人 的活动之一种综合的道德成就。 ” 6 ( 1 8 ) 故中国式的理性主义可以表现为三个方面: 第一,中国哲学中所讲的终极实在并不是逻辑界说的一般、抽象的术语,而是 有普遍、具体的内容,且可以透过直接、广泛的经验层面来了解。第二,中国 哲学中的道德理性与人对基本情绪的经验密切关联,道德情操在人生具体情境 经验中具体实现。这种具体理性处理人的实际问题,并保证在人生的时间中自 始至终与理性相连结。也就是说它强调理论必须运用到实践上,在实际中实现 道德的完满,以成己成人。第三, “中国哲学主要是朝向道德与政治的目的。即 使本体论的思辨也是有着道德和政治意义的。 ” 6 ( 1 7 ) 理不是与人生有关的基本社 会经验或事物,而是成就社会和谐与政治秩序的基础。这是我们不能认同的, 因为如果西方抽象的理想主义如他所说的与经验的真理相分离,西方的近现代 科学岂不要完全否定?而中国的理性建立在所谓经验的基础上而未能上升到理 论科学的高度,这究竟是中国的局限还是优势?此外,它所成就的和谐又是一 种什么样的和谐? “合外内之道”的多面审视成中英对儒家人性道德的理论阐发及其评价 10 (三)生机的自然主义 成中英指出,在西方机械的自然主义中,自然和实在、人与神是一种独立 的具体对象,具有理性的人只是把自然当成一个机械的工具加以利用,而真正 的意义来源于一个超越的主体,即上帝。而中国哲学中并不存在着人与神和自 然与超自然之间的绝对分离,不同的事物可以在变动的历程中、在生机的脉络 中互为关系、相互界定。中国人把自然看成是有生命的运动整体,人能与之沟 通,天地万物与人同体。把宇宙看成是变动不居、生生不已的易经思想正 是这种生机关系的终极模式。由于这种思想贯穿于人的生命之中,所以中国人 重视生命和后代,不需要一个外在的上帝就能感到自己生命的意义。这就是生 机的自然主义。这种自然主义认为,各种事物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总体性继续不 断的关系:主体与客体、物体与精神是全体实在动性历程的两部分,它们之间 没有实际上的分离,而是在互为依藉和补充以及自然的相应中成就了生命与理 解。人与社会、国家之间也是一种生机关系:人是一种依赖他人的关系性存在, 这样才能培养自己和成就自己。 “在人与人和人与事物之间的生机关系中,事事 和谐和达到和谐的过程就支配了中国哲学。但是中国哲学的此种和谐与达到和 谐的意义,是深深地建立在善的价值基础之上的。善的价值是一种基本的力量, 是达到和谐的结果与历程。 ” 6 ( 1 9 ) (四)自我修养的实效主义 成中英认为,西方哲学的向度是实用主义的,它追求个人的功利和自我的 实现。而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哲学则力图通过自我修养来实现自己。他指出中 国哲学从一开始就特别关注促进个人的幸福和社会及国家的和谐与秩序。个人 的自我修养、自我实现的过程包含两方面内容:一是此种历程由成己然后扩大 成人;二是将人内在的成就与外在的效果统合起来。 大学中所讲的格物、致 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逐步发展,正是使人从认识世 界到完善自身,使自己能肩负社会责任和政治责任的过程。这种使一个人由内 发乎外的修养历程统合起来就是“内圣外王” 。由于中国哲学极力关注自我修养 的实效主义,因此关注人生的根本问题无需超自然的宗教,自然就很少发展任 何有关拯救人的外在和超越经验力量的理论。人人应该且可以达到终极和至高 至善的完美境界, 所以在这种以自我修养的实效主义作为基础的道德哲学下“中 国人的心灵虽然具备了西方宗教的功能,但却不会招致西方宗教中独断主义的 灾难。 ” 6 ( 2 1 ) 成中英认为上述中国哲学的这些特征虽然各有侧重,有关于道德政治社会方 面的,也有知识论和形上学方面的,但它们是交互交织、相互支持的, “因为道 德与社会政治有其知识论与形上学的基础。在形上学与知识论方面的思想则以 道德的实践和政治与社会的改革为其目的。 ” 6 ( 2 1 ) 因此,我们在考察中国哲学的 “合外内之道”的多面审视成中英对儒家人性道德的理论阐发及其评价 11 这几个特征时就应该辩证的、有机的来看。综上所述可以看出,虽然成中英力 图站在比中西哲学传统更高的角度来进行中西比较,但对中国哲学四特性显然 是为他的“合外内之道”服务的。 三、与四特性相关联的“合外内之道” 中西哲学虽然在上述四方面存在差异,但建立人类未来的“世界哲学”却 需要对此加以整合。那么,他的“合外内之道”又是如何涵盖古今中外的呢? (一)价值与知识的合一 众所周知,儒家哲学传统向来注重德性精神,而现代社会则以理智理性的 发达为其基本特征。对此,现代新儒家有着明确的理论自觉,牟宗三先生将现 代新儒家的思想纲领概括为“内圣开出新外王” ,这实际上正是德性精神与理智 理性的现代结合问题。但成中英并没有像牟宗三那样以“德性优先” ,以德性主 体开出知性主体来作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立场。他虽然也将哲学视为“生命 的学问” ,但在他看来,这一生命的学问不能只是专注于人的德性修养(价值) 的一面,也应该把理性宇宙(知识)的一面发挥出来。因为“哲学乃是缘知以 求志,缘志以求知的过程。 ”故“哲学应该是自生命的肯定。产生生命的价值与 知识,再进而对知识的反省来探讨价值,从价值的反省来寻绎知识,并从两者 交互的反省中来彼此充实与重建。借此产生一套价值哲学与知识哲学,以及衍 生的文化哲学与人生哲学,才能提供人类以生命的智慧。 ” 1 2 ( 2 3 7 ) 他进一步指出, 哲学是关于人的生命的智慧,而人的生命的存在可以区分两个层次,即理性和 意志。以知为目标的理性产生知识化的宇宙和科学的知识架构。以行为目标的 意志则促使人实现理想与价值。意志又可分为情感和欲望两面,情感注重心灵、 精神的感受,欲望注重身体的需要和满足。知与行的完成需要透过理性与意志 的交互影响才成为可能,也需要透过心灵与身体的交互影响而竟其动,据此, 成中英勾勒出这样一副生命存在的图景: “生命包含了理性的动向和意志的动 向,意志的动向分化为情感的活动和欲望的活动,分别实现为知识、价值与行 为。 ” 9 ( 2 1 1 ) 由于理性与意志在生命发展的过程中分别发用为知识与价值,共同构 成了生命的整体,因此知识与价值是不可分的。两者都来源于人之为人的整体 经验,具有共同的生命本体。这就使得知识与价值之间具有了“原始的统一性” 与“内在的统一性” ,从而构成了哲学思考中背向同体而不可或缺的基本要素。 不管是知识还是价值,都是本体理性的一个方面,也都有各自的局限性,故相 互需要、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不可分离。我们必须用知识来开拓价值,用价 值开拓知识。 “知与志互照,方能体用不二、显微无间、定慧两全、主客交融、 理气相生。如此,方能显示出整体性本体的统一性、丰富性和创造性。 ” 1 1 ( 6 7 ) “合外内之道”的多面审视成中英对儒家人性道德的理论阐发及其评价 12 也就是说,理性与意志在生命的本质上是相辅相成的;它们不但应有相对的、 内在的独立性,且应有其内在的、整体的相对性。这是肯定生命的整体的内涵 的表现,也就是中庸所谓“合外内之道,故时措之宜也”的意思。 然而,由于知识化与价值化的过程各具动力,因此,两者并非能获得平衡 的发展,这种不平衡就体现在中西哲学传统中。成中英指出西方哲学是以知识 为重心的探讨为其主流的,这种以知识为价值的西方哲学虽然也隐含了一种价 值前提,但其片面性使西方哲学不能掌握整体的人生价值,总是受到一个难题 的困扰,即知识化、理性化的思考虽然开拓了新的知识领域,扩大了人类生活 境界及状况,甚至改变了人类的生活世界,但是却也促成人类面临着生活目标 的冲突、生活意义的失落以及生命价值的空虚等问题。如果我们从整体本体出 发,比照西方哲学来反观中国哲学传统,则可以认为: “中国哲学本质上是价值 哲学,是对宇宙价值、人生价值、人类价值、社会价值的深沉的肯定与体验; 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农业绿色生产技术和推广应用合同
- 2025年气体掺混设备项目建议书
- 2025南京市汽车租赁合同
- 2025合同样本:食堂经营承包协议书
- 企业文化建设方案制定工具价值观落地版
- 以色彩为话题作文生活的色彩650字14篇
- 2025年抗心力衰竭药合作协议书
- 多一点宽容高二作文多一点宽容作文14篇范文
- 企业运营成本控制方法及实施方案
- 2025企业信息技术外包服务合同
- 2025至2030中国无针注射系统行业发展趋势分析与未来投资战略咨询研究报告
- 感染性休克护理
- 儿童过敏性紫癜饮食护理讲课件
- 肝脏的解剖和分段分叶
- 校外集体配餐管理制度
- 2025至2030年中国口腔喷雾剂行业市场竞争态势及发展前景研判报告
- 关于卫生院“十五五”发展规划(详细版)
- 送气工配送管理制度
- T/CECS 10163-2021纤维增强聚氨酯复合材料杆塔
- 机械设备安装施工服务承诺书范文
- 露天矿山安全培训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