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现代大学学科制度建设的价值取向研究.pdf_第1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现代大学学科制度建设的价值取向研究.pdf_第2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现代大学学科制度建设的价值取向研究.pdf_第3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现代大学学科制度建设的价值取向研究.pdf_第4页
(教育学原理专业论文)现代大学学科制度建设的价值取向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现代大学学科制度建设的价值取向研究 摘 要 现代大学学科制度建设是一项关系学科自身,关系大学、高等教育发展的综 合性、全局性及长期性的基础建设,是现代大学必须重视的主要方面。而制度建 设是一项系统性工作,实践中需要有代表正确方向的理念做指导,那么从价值、 理念层面对学科制度进行分析就很有必要。 本文首先考察了对“学科” 、 “学科制度” 、 “学科制度建设”等概念的不同理 解,区分了其所属范畴,在对其内涵与外延剖析的基础上,重新定义了其概念, 力求形成关于学科制度的整体认识;并对易于混淆的、与学科有关的几组概念进 行了比较,总结出作为知识体系的学科和作为研究活动的学科所具有的特点;同 时,在分析当前我国学科制度建设存在一些问题的基础上,引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现代大学学科制度建设的价值取向。其次,在分析制度建设与价值取向关系 的基础上,总结出现代大学在进行学科制度建设时要遵循的基本价值取向:效益 性价值追求、适应性价值追求、专注性价值追求、创新性价值追求以及前瞻性价 值追求。并对如何在基本价值取向(理念)指导下进行学科制度建设提出了相应 对策。 关键词:现代大学;学科制度建设;价值取向;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disciplinary system s of modern university is very important to disciplinary itself and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university and higher education system, it is one of the parts which modern university must pay more attention to. at the same time, system s construction is a great project that in practice it needs to be directed by outstanding and deep value in case of standing in the wrong way. so it is fearfully necessary to analyze disciplinary system on value- orientation and its concept. in the paper, firstly, the author sums up the different views about the concepts related to disciplinary such as what is disciplinary, what is disciplinary system and so on, meanwhile, gives a new definition of those concepts in order to make people renew its knowledge about disciplinary. on the other hand, the paper makes comparison with some concepts which are easily confused each other and finds out the characteristics of disciplinary as knowledge system and study activity respectively. in the end, the paper leads to the main topic, that is, the study on value- orientation of disciplinary system s of modern university. secondly, the author summarizes basic values on the analysis of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value- orientation: profit- oriented value, adaptation- oriented value, concentration- oriented value, innovation- oriented value and forecast- oriented value and comes up with some counter- measures about how to progres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disciplinary system under the direction of those values. key words: modern university; the construction of disciplinary system; value- orientation 中南民族大学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 得的研究成果。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 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的成果作品。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 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后果 由本人承担。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 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 允许论文被查 阅和借阅。 本人授权中南民族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 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 学位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保密,在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2、不保密。 (请在以上相应方框内打“” ) 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导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 第 1 章 绪 论 1 . 1 选题背景及其意义 首先, “大学学科制度”的研究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研究的一个热点话题。目 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轨的关键时期。所谓社会转轨,从狭义(中国)的角度来 说,是指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社会结构的变迁,包括经济层面、制度层面以及 思想文化层面等各个社会领域的全方位的变革。其中,制度层面的转轨囊括了经 济制度、政治制度和文化制度(教育制度)方面,这是转轨时期面临的重大挑战。 从思想文化层面来说,现代大学的各项变革也是社会转轨过程中一个相当重要的 部分,而在现代大学的改革浪潮中,学科制度建设是一个重要的方面。因为,只 有在有效的学科制度价值理念指引下,我们的大学才有可能有一流的学者,才能 有一流的学问,才能为未来的改革发展提供夯实的理论基础。其次, 2005 年 10 月, 我和 2004 级教育学原理专业的同学共同参与的一个课题现代大学制度的价值 理论研究被中南民族大学科研领导小组批准立项研究。受原有研究的影响以及此 课题的启发,我对“学科制度”方面的研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 “学科制度 的价值取向”研究就在我脑中萌芽了。 学科作为高等教育学的一个专业概念,是大学的基本组成部分,是承载大学 三大职能的平台,是大学生存和发展的核心,是知识生产体系与组织体系,是一 项系统工程。学科、学科建设、学科制度对于大学改革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有关“学科制度”的研究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不论是高等教育行政机构还是 高等学校本身,只要涉及改革必言及学科建设。就中国目前的高教改革而言,在 宏观层面上,以学科合理布局、学科结构调整以及学科点建设等方面的改革正日 渐深入;在微观层面上,大学内部的学科长远发展规划、学科研究所建设、学术 梯队建设、学科项目建设等方面也引起了大学的高度重视。理论来源于实践,更 要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发扬光大。在这样的实践背景下,学科制度的理论研究就 显得更加重要。但是,目前关于学科制度的研究总体来说还相对薄弱。大多数的 研究是关于大学学科制度的具体问题的,缺乏系统性、规律性、综合性以及理论 层面的研究。大学学科作为高等教育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范畴,其理论研究的内容 很多,之所以选择有关“制度”研究为题,除了兴趣及受以往研究课题启发外, 主要还基于以下原因: (1) 从词源学的角度看,学科(discipline)具有多重含义,它意味着“学术领域” 、 “学术规范” 、 “课程” 、 “严格的训练” 、 “规训、戒律、约束”以至“熏陶”等。 正如法国社会学家福柯所言,任何一门学科都是一种社会的规范,而学科制度本 现代大学学科制度建设的价值取向研究 2 身就是学科的这一含义常常被人们所忽略。这一点在我国体现得尤为明显。在我 国学科基本就是专业分类或者教学课程的代名词。学科制度是我国高等教育界最 近几年才出现的新名词。因此,有关大学学科制度的相关研究是一个全新的领域。 (2) 现实中,特别是高校合并后,新高校的规模迅速扩大,如何给这些高校定位? 很多大学提出了综合性研究型大学发展的目标。诚然,学科是构建大学组织的最 基本的单元,只有学科的综合才能实现大学教育的综合,合理的学科设置结构能 给大学的发展带来强大生机,同时,学科综合化的发展模式还能适应现代社会科 技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但是,现在一些学校提出“小清华” 、 “小北大”的说法, 大搞学科建设,争取更多的博士、硕士点,努力争进“211”和“985”工程。然 而,在学科建设实践中,不但过程艰辛,结果也并不如想象得那么完美。这种“大 而全” 、 “小而全”的学科发展模式并没有给大学带来应有的生机和活力。问题的 症结在哪里?这需要我们从理论上加以厘清。 (3) 学科制度在我国还是一个刚刚兴 起的研究领域,它最初由北京大学社会学学者方文在社会心理学的演化:一种 学科制度视角一文(载中国社会科学2001 年第 6 期)中提出并在社会学领 域里引起了学者们广泛的讨论。什么是大学的学科制度?进行学科制度建设有什 么意义?学科制度的内容是什么?学科制度的精髓是什么?学科制度应遵循怎样 的价值取向才能更好的为学科制度建设服务等等,都是一些令人非常有兴趣的话 题。我希望通过自己的研究能在现代大学学科制度的理论研究方面做出贡献。(4) 人们在进行一项实践活动或者在购买一种产品、消费一种服务时,实际上是在表 现一种价值取向。同样地,在高等教育的改革实践中,进行学科制度建设也受一 定的理念指导,也在体现一种学科制度的价值取向,因此,只有在适合学科发展 规律的价值取向指导下,学科制度建设才能得以顺利开展。(5) 受到“以制度建设 为中心”观念的影响,2003 年,清华大学著名经济学家胡鞍钢出版国家制度改 革一书,其副标题就是“以制度建设为中心” 。他认为,在改革开放 20 多年后,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口号已经不能适应当前经济发展的形势,需要建立新的 思维。19781979 年提出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路线,是针对“左”的错 误路线对经济工作顺利开展的干扰。现在,不但没有人反对经济建设这个中心, 而且各级政府早已把它列为最重要的工作重心;同时忽视了提供公共产品、维护 公平竞争的市场秩序等这样一些更基本的政府职能, 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政府的 “失 位”与“越位” 。阻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政治文明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问题,就是 当前普遍存在的各种各样的体制障碍。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清除一切不适合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观念障碍和体制障碍” 。因此,胡鞍钢指出,我们的工作重 心,应该由“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转移到“以制度建设为中心” 。这虽然只是一名 鲍荣. 学科制度的源起及其走向初探j. 高等教育研究, 2002, (4): 104.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3 学者关心中国现代化建设的一家之言,但也表明,进行制度建设很大程度上是适 应当前中国的社会转型以及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无独有偶,北京大学教授张维迎 在前几年的“财富论坛”上讲: “国际竞争的核心不是资金和人才的竞争资金 和人才都是可以国际流动的;也不是技术的竞争,而是制度的竞争。从中国的长 远来看,应该学习的是制度改造。 ”这些都表明,制度障碍或许是目前阻碍中国教 育、科技、经济更快更好发展的实际障碍。因此,在中国各个领域强调“以制度 建设为中心”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建议,这在高等教育领域也不例外。 总之,与学科制度有关的研究论题具有丰富的内涵,对高等教育各个层面的 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它是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值得深思与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因此,以现代大学学科制度的价值取向为我的论文选题,一方面希望可以丰富学 科发展理论,另一方面对于学科建设水平的提升、建立和完善现代大学学科制度 以及怎样建设学科制度等都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1 . 2 研究思路与方法 任何社会科学的研究,既要受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的指导,又要遵循学科 研究的共同范式,还要运用具体的方法和技巧。研究方法实质上是由方法论、研 究范式及具体方法三者构成的方法体系。具体来说,本文在研究过程中始终以辩 证唯物主义作为哲学方法论,这是在进行社会科学研究时必须遵循的方法论;采 用社会学研究中的结构主义作为研究范式,因为本研究是立足于学科制度层面, 学科制度又主要属于宏观的学科结构;同时,本文在肯定我国高校学科制度建设 价值取向已取得成绩的基础上,就学科、学科制度、学科制度建设与学科制度建 设价值取向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就学科制度产生与发展的规律、进行学科制度 建设价值取向研究的必要性、现代大学学科制度建设过程中应该坚持什么样的价 值取向以及在这样的价值理念指导下怎样进行学科制度建设等问题进行了重点论 述。论文研究的过程中,主要采用了以下几种方法: (1) 文献法:这是本文研究的主要方法。它主要是指收集、鉴别、整理文献并 通过对文献的分析研究,形成对事实科学认识的研究方法。在本文的写作过程中, 通过多种渠道广泛收集尽可能全面的相关文献,进行纵向及横向地对比、归纳和 整理,借鉴其理论精华,为论文的撰写提供充足的理论支撑。 (2) 比较法:通过比较国内外有关学科制度建设价值取向的研究,找出其共同 的规律和各自的特色,将其成功经验借鉴到我国高校的学科制度建设中,力求提 高我国高等学校学科制度建设的质量。 (3) 调查法:理论来源于实践。通过对高等学校进行调查、咨询等途径获取第 现代大学学科制度建设的价值取向研究 4 一手信息资料,了解实践中存在的问题,以便使理论研究更有针对性,能更有效 地指导实践。 1. 3. 目前的相关研究 通过检索近年来学科研究的相关文献资料,发现国内高等教育界对学科制度 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3.1. 关于大学学科制度的层次 中国人民大学郑杭生教授认为,学科制度就是学科的规范体系及其物质体现, 它由某些深层的理念支撑。他把学科制度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学科深层理 念,第二层次是学科规范体系,第三层次是学科物质体现。第一层次和第二层次 主要是学科制度的软件,第三层次是学科制度的硬件。 1.3.2. 关于大学学科制度的渊源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韩水法从历史的角度考察了学科制度产生的渊源。他说, 从历史的观点来看,学科作为一种制度和结构是作为大学制度的一个组成部分而 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学科及其制度基本上以大学为存在的根据,而从大学的角度 来考虑,学科系统构成了大学制度的主干。从现代大学的发生史来看,学科首先 就是大学这个大厦的基地和框架,大学的其他结构、制度成分是围绕学科的制度 化而形成的:首先有一个学科,然后才有一个专业,有一个系,有一个学院。现 代大学专业、系和学院的分化应是学科发展的结果,而不是相反。霍金斯在教 育与学科规训制度的缘起一文中,考察了教育实践方式的三个层次,并认为在 这些层次细微变化的基础上产生了学科规训制度,并使之具有可持续的张力。这 三种层次是:定期举行严格的考试,考试结果以分数评定等级;不断地书写工作, 既有学生自己的书写习作,也有他人关于学生的和组织上围绕学生的各种书写工 作;这样的书写实践,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法,从而使学习深入到怎样“学以致 学” (from learn to learn)的层次。这三个层次的教育实践方式,遵循不同方式、 不同的内在规则,被引入高等精英教育的实践中去。一是 1760 年间在德国大学开 始的研讨班,二是法国大革命前在法国高等学府开办的实验室,三是1760 年间在苏 格兰的格拉斯哥大学开办的课室。学习者经过这三种方式的学习,产生了规训性后 果:一是产生了新的知识学科,二是建构了备受规训同时又在自我规训的人。 方文等. 学科制度建设笔谈j. 中国社会科学, 2002, (3): 74. 方文等. 学科制度建设笔谈j. 中国社会科学, 2002, (3): 77. 华勒斯坦等著. 学科知识权力m. 刘建芝等译. 北京: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9: 50- 51.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5 1.3.3. 关于大学学科制度建设 1.3.3.1. 关于学科制度建设的内容 学科制度建设包括的内容很多,学科制度建设就要围绕这些内容来进行。清 华大学教授蔡曙山认为,学科制度建设应以促进科学发展为目标,并提出了学科 体制建设的两点建议:一是各级学科管理部门应该整体把握现行学科目录,对过 时的学科坚决压缩或删除,对发展成熟的新兴学科予以扩充或增加。更重要的是 要建立动态的学科调整制度以从根本上适应科学发展的要求;二是在学科设置上, 给予具有最强科研实力、最具示范性的科研单位更大的自主权,直至完全放开。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吴国盛认为,学科制度建设就是在社会建制和社会运作层面 上的范式建构,目的在于形成一个学术共同体(academic community),它包含学者 的职业化、固定教席和培养计划的设置、学会组织和学术会议制度的建立、专业 期刊的创办等。学科制度建设包括外在与内在建设两个方面,外在建设主要是争 取外部社会资源,内在建设主要是建立各种各样的学术标准和学术规则,并使之 成为学者的共识,进而内化成为一种真正精神层面上的制度,从而起到规范的作 用。学科制度建设应以内在建设为主,以“内”定“外” 。还有人认为,大学学 科制度建设既不等于学科的制度建设,也不等同于学科的制度化建设,还不等同 于学科建设,它是指以学科为主体,为达到学科发展目标围绕大学学科制度的主 要方面进行的建设实践,其内容主要包括学科划分制度的建设、课程标准的建设、 学科研究规范建设、学科评价标准建设、学科奖惩制度建设等。吴志攀等学者还 认为文科与理工科应有不同的评价标准。孟宪范认为建立科学的评价制度是当前 进行学科制度建设的核心问题。 1.3.3.2. 关于如何从事学科制度建设 除了上文已经谈到的措施外,学者的意见还有:一是在理念上,要改变社会 科学领域中科学与技术部分的状况还要用动态的眼光看待学科;二是在管理体制 上,要保持学科制度的相对独立性,强调学术民主,强调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 平衡发展,要建立动态的学科调整机制等等。 1.3.4. 关于大学学科制度的创新 大学学科制度创新是我国整体制度创新的重要一环, 也许是我国体制创新的一 个重要突破口和实践场地。学科制度创新对打破原有不合理的学科制度,建立适 方文等. 学科制度建设笔谈j. 中国社会科学, 2002, (3): 80. 方文等. 学科制度建设笔谈j. 中国社会科学, 2002, (3): 81. 庞青山 薛天祥. 大学学科制度的建设与创新j. 中国高教研究, 2004, (5): 19. 孟宪范. 学科制度建设面面观“ 学科制度建设” 研讨会述评j. 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 2002, (2): 45. 现代大学学科制度建设的价值取向研究 6 应发展需要的新学科制度起关键作用。正如“教育制度的每一次有效的变革与创 新,都会给人类社会带来新的教育成果”一样,学科制度的每一次有效变革与创 新也同样会带来学科的发展。关于如何进行学科制度创新?庞青山和薛天祥教授 则从以下三方面进行了阐述:(1) 将学科划分与设置的权力逐步交给学者、交给大 学;(2) 建立尊重学习者知识需要的多元课程标准;(3) 建立科学的、有效激发积 极性和创造力的学科评价制度和学科奖惩制度。 1.3.5. 关于学科制度建设的相关理论基础 1.3.5.1. 学科制度建设的哲学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我们正确认识社会现象的指导思 想。 “按照事物本来面目及其产生的情况来理解事物” 、 “从世界本身的原理中为 世界阐发新原理”即“实事求是,把握真相”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杭生认为,学 科制度建设的深层理念就是增促社会进步,减缩社会代价。为了做到这点,就必 须实事求是地把握客观事实和现实真相,任何弄虚作假、掩盖真相的行为,只会 阻碍社会进步,增加社会代价。因此,学科制度就是为了在质上和量上保证实事 求是,把握真相。 1.3.5.2. 学科制度建设的经济学基础 北京大学教授萧琛以经济学理论为依据,分析了文科学科制度建设的若干问 题。他认为,在市场经济时代,产品的质量、规格、等级甚至价格都需要“社区 认证” ,否则很难打开市场。同样,在高等教育领域,学科知识作为一种“智能产 品”和“人才资源”一起也需要认证。这种认证就是内化为学者们共识的行为准 则或者规范,这在文科学科制度建设中具有基础性作用。 1.3.5.3. 学科制度建设的文化基础 大学是一个文化组织,其产生与发展都受到社会文化意识形态的影响,作为 大学组织最基本单元的学科也同样受长久积淀下来的学科文化影响,诸如学科制 度精神、学科制度理念、学科制度文化等。中南大学高教所教授庞青山对此有着 很好的论述。她认为,学科制度文化不等同于大学组织文化,而是大学组织文化 的一部分。学科制度文化既是学科知识领域中的文化,又是学科组织的文化。学 科制度文化除“受学科知识本身特征的影响、受院校文化的影响以及受高等教育 系统文化的影响”之外,还“受其它一些因素的影响,如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 、 经济、文化等环境的影响” 。因此,学科制度建设实践必受学科制度文化的影响。 李江源. 教育发展与教育制度创新略论j.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03, (4): 51. 庞青山 薛天祥. 大学学科制度的建设与创新j. 中国高教研究, 2004, (5): 2122.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7 1 . 4 . 研究内容与逻辑框架 本文共分三章,第一章为绪论,简介本文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思路与方 法等,为主题研究提供必要的认知背景。第二章以“与学科相关的概念剖析”为 题,考察了对“学科” 、 “学科制度” 、 “学科制度建设”的不同理解,区分了其所 属范畴,在对其内涵与外延详细剖析的基础上,重新定义了这几个概念,并归纳 出“学科制度建设价值取向”的内涵。与此同时,对易于混淆的几组相关概念进 行了比较,总结出作为知识体系的学科和作为研究活动的学科的特点。最后总结 分析了我国大学学科制度建设的现状与问题,并由此引出学科制度建设价值取向 的话题。第三章以“现代大学学科制度建设价值取向”为题,总结分析了现代大 学在学科制度建设实践中必须坚持的基本价值取向:效益性价值追求、适应性价 值追求、专注性价值追求、创新性价值追求、前瞻性价值追求。并提出在以上价 值取向指导下, 怎样进行学科制度建设的相应措施。 本文的逻辑框架为 (见图 1- 1) : 现代大学学科制度建设的价值取向研究 8 现 代 大 学 学 科 制 度 建 设 的 价 值 学科相关的概念探析 现代大学学科制度建 设的现状与问题 现代大学学科制度建 设的价值取向 学科制度建设的价值取向概念剖析 学科制度建设内涵剖析 学科制度内涵剖析 制度建设与价值取向的 相互关系 现代大学学科制度建设应 遵循的价值取向 怎样在价值取向指导下进行 现代大学学科制度建设 现状与问题的分析 学科、学科制度、学科制度建设 与相关概念比较 学科内涵剖析 图 1- 1 论文逻辑框架图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9 第 2 章 与“学科”相关的概念探析 2 . 1 . 学科内涵剖析 2.1.1. 对“学科”的不同理解 “学科”一词,从词源学的角度看,学科的最初概念与学习有着密切的关系。 该词源于希腊文的教学词 didasko(教)和拉丁文 disciplina(学) ,本身含有知识、 教导、纪律之义,英文“discipline” 、法文“discipline” 、德文“disiziplin”则是由 此衍生借用而来的。在我国,原本没有固定、专门的“学科”的表达,现在的称 谓是对西文的翻译,而英文 discipline 则经过长期历史沿革才形成了多层意思:第 一层含义是指对学生的训练,尤其是智力和品德方面的规范和训练;第二层含义 是处罚与惩罚;第三层含义则指知识的分类。我国出版的诸多词典,如现代汉 语词典 、 西方教育词典 、 古今汉语词典 、 新华词典 、 教育大辞典等, 对学科的定义主要有三层含义,一是学问的分支;二是教学的科目;三是学术的 组织。目前,我国教育界的研究者通常是在这三层含义上定义和使用学科的。本 文对学科的讨论也以此为依据。作为一个专门的学术概念,学科有其国内外的历 史渊源,从国内外学者对其不同理解中提出一些有代表性的观点对认识和理解学 科的真实含义大有裨益。 2.1.1.1. 学科:一个学术组织 这是美国学者伯顿克拉克在高等教育系统中提出的: “学科明显是一种 联结化学家与化学家、心理学家与心理学家、历史学家与历史学家的专门化组织 方式” 。无论在哪里, “高等教育的工作都按学科(discipline)和院校(institution) 组成两个基本的纵横交叉的模式” ,并且“主宰学者工作生活的力量是学科而不是 所在院校” 。 2.1.1.2. 学科:对同类问题的专门科学研究 这是德国学者黑克豪森(h . h e c k h a u s e n )使用经验分析法得出的结论。这一 定义仅适用于经验性学科,即那些研究可观察的现象的学科,而不适用于如数学 等纯推理性学科。黑克豪森认为,学科是指对同类问题所进行的专门科学研究, 从而实现知识的新旧更替。 2.1.1.3. 学科:一种结构 鲍嵘. 学科制度的源起及走向初探j. 高等教育研究, 2002, 23, (4): 102106. 现代大学学科制度建设的价值取向研究 10 这是法国学者布瓦索(m . b o i s o t )使用结构分析的方法对学科的理解。布瓦 索从学科的一般特征与结构入手,深入分析学科的形式,从而透视学科的本质。 他认为一门学科是三种成分的集合:(1) 客体与认识有关的概念、可观察或可 形式化的公式等;(2) 现象客体相互作用的具体化;(3) 定律用来解释现 象并预测现象的作用方式。从这个意义上讲,一门学科就是一种结构。 2.1.1.4. 学科:一种动态的社会活动,能动的体系 比利时交叉学科理论专家阿玻斯特尔教授(l . a p o s t e l )从贝尔纳的科学社 会学的观点出发,把科学看作是一种动态的社会活动,是一个历史的、能动的体 系,它以特定的方式改造自己。一门科学决不仅仅是一系列论题、文章或教科书, 它是一系列行动、目的、组织和发展。要严格定义一门学科,必须满足以下几点: (1) 一群人;(2) 这群人所进行的一系列活动;(3) 这群人内部或同另外一些人的 相互作用或交流;(4) 通过某种带教育性质的交流而使这些人更新、演进的方法; (5) 一套历史性学习方法。 2.1.1.5. 学科:教、学的科目或学问的分支 孔寒冰认为:从传递知识、教育教学的角度看,学科的涵义指的是“教学的 科目” ,即“教”的科目或“学”的科目;从生产知识、研究学问的角度看,学科 的涵义则是指“学问的分支” ,即科学的分支或知识的分门别类。 还有人认为 “学科”是一个既清楚又模糊的概念,而像物理学、化学、经济 学、历史学等学科是典型而成熟的学科,它们是学科群的“内核” 。这些“内核” 在生态环境及学科内部自身张力的作用下,就会出现分化、组合和繁衍,从而产 生出形形色色的新学科,这些学科大小不同,层次不一,构成了宽阔的学科“模 糊带” ,导致对学科定义和分类的困难。 从以上对学科的不同论述可以看出,不同学者对“学科”概念的理解不尽相 同,但大体可分为三类:第一,是指认识的结果,即知识或知识体系;第二,是 指围绕特定对象领域、遵循共同范式所进行的研究活动及其组织(学术组织) ;第 三,是指活动及其活动内容(如教学)或结果(如科研) 。 2.1.2. 学科内涵释义 通过前面的叙述,可以将学科概念的范畴归为三类,一类是作为“知识”的 学科,一类是作为“活动”的学科,第三类是兼具知识与活动的学科。作为知识 的学科是“形而上”的。按照现代汉语词典的表述:学科有三方面的含义, 一是学问性质的分类,如自然科学中的物理学、化学。二是“教学科目” 。是学校 教学内容的基本单位,如语文、数学。三是军事训练或体育训练中的各种知识性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1 的科目(区别于术科 ) 。英文中有两个表达“学科”概念的词,即“discipline” 和 “subject” , 二者在语义上有着细微的差别。 “discipline” 的解释是 “a course or area of study” ,指一个研究的领域,即现代汉语词典中的第一层含义。 “subject” 的解释是“a branch of knowledge or teaching” ,指科目知识或教学的分支。这两条 似乎概括了学科的全部含义,然而,无论是作为学术的分类还是教学的科目都不 外乎从知识的不同用途角度加以描述的。这种描述是基于对经验和事实、形式和 结构的抽象,是静态地分析、归纳与分类,因而是“形而上”的。 作为活动的学科是“形而下”的。它是一个由学者、知识信息、学术成果、 物质资料等所组成的实体化了的组织体系。如前面比利时专家阿玻斯特尔教授所 指出的,学科是由一群学者以及学者们所依赖的一定学术物质基础围绕知识进行 的创造、传递、融合与应用的活动。这种学科的描述是基于动态的和社会活动过 程的实体分析,因而是“形而下”的。作为活动的学科与我们通常所说的高校学 科建设中的学科是在同一语义上使用的,后面关于“学科”与“学科建设”的比 较将有助于我们理解作为“活动”的学科和学科建设的含义。兼具知识与活动的 学科既有“形而上”又有“形而下”的特征,它是二者的综合体。当我们把二者 联系起来理解学科时,才能得到比较全面、客观的认识,从而有助于我们进一步 把握其内涵。我们认为,在理解学科概念内涵时采用综合的观点是可取的。 通过上述分析,学科的概念可作如下表述:学科是在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过 程中,以专门、完善的知识体系来传播知识,并按一定范式从事学术活动及由此 带来的学术成果。此概念中蕴含着作为知识的学科和作为活动的学科两层含义。 本文所探讨的学科即是基于这两层含义。 2 . 2 . 学科制度内涵剖析 2.2.1. 对“学科制度”的不同理解 基于以上对“学科”的分析,在具体探讨“学科制度”的含义之前,有必要 对制度作一些初浅的分析。 “制度”一词从汉语词源学来看, “制” 、 “度”二字分 别有不同的意思, 说文解字云: “制:裁也” , “度:法制也”但二字很早就连 用,如中庸有言: “非天子不制度, ”制度连用表示制定的规则之意。 辞海 中制度的第一含义是指要求成员共同遵守的、按一定程序办事的规程。 “学科 制度”的概念最初由北京大学社会学学者方文在社会心理学的演化:一种学科 制度视角一文(载中国社会科学2001 年第 6 期)中提出。文章从学科制度 汉 许慎撰. 清 段玉裁注. 说文解字m. 杭州: 浙江古籍出版社, 1998: 182. 参见 辞海. 上海: 上海辞书出版社, 1989: 185. 现代大学学科制度建设的价值取向研究 12 的角度分析了社会心理学的学科发展历程,认为在这门学科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 中,学科制度起了关键性作用。从这一认识出发,他对学科制度进行了深入的思 考,并提出了对学科制度的基本理解。他认为,学科制度是秉承确定的职业伦理 体系的知识行动者,在特定的知识生产和知识创新过程中所建构的制度体系。其 基本要素包括:知识行动者群体及其职业伦理体系、学科培养制度、学科评价与 奖惩制度和学科基金制度。清华大学蔡曙山教授则从区分学科和科学入手来阐明 他对学科制度的理解。他认为,规范的学科体制(制度)是科学研究发展成熟而 成为一个独立学科的标志之一,学科以规范化为目标,其本身就含有“规范” 、 “纪 律”的意思。学科体制(制度)只能影响而不能决定科学和科学研究,学科体制 (制度)建设要按照科学自身的规律来考虑学科体制(制度)建设的问题。学科 体制(制度)建设要有利于科学和科研的发展。2002 年 1 月 12 日, 中国社会科 学编辑部召开了“学科制度建设”研讨会,20 余名学者就中国大学学科制度特 别是文科学科制度建设的理念、内容、当前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加强学科制度建设 的措施展开了激烈的讨论。2002 年第 3 期发表了一组学科制度建设笔谈。中国社 会科学杂志社编审孟宪范先生对这次研讨会的有关内容做出了述评,认为学科制 度是学科体系中个人和学科组织行为的规范体系,是指诸如价值体系、人才培养 体系、研究体系、评价体系、规划管理体系、基金体系等亚体系形成的制度群, 包括人才培养制度、科学研究制度、科学研究的评价制度、科学研究的规划和管 理制度、科研基金制度等等。中南大学高教所副研究员庞青山认为大学学科制度 是大学学科组织中规训学科新人、控制学者学术职业样式的规范。它包括学科划 分与设置制度、课程标准、学科研究规范、学科评价标准以及学科奖惩制度。还 有人从学理上对学科制度做出界定,认为学科制度主要应包括学科与制度两层含 义,主要是指进行一种观念范式或者说是理论体系建构的标准与规范,即主要是 指学科的规范体系。鲍荣则认为,学科制度是一种知识生产与高级专门人才培养 同步进行的整合性制度。它包括:学科准入制度、学科划分制度、专业人才培养 制度。 2.2.2. 学科制度的概念 要对一个专门学科术语有比较明晰的定义,分析现有学者的不同论述不失为 一条很好的途径。从上面几种主要的学科制度的理解可以看出,学科制度包含的 内容极其广泛,既有物质层面,又有精神层面,既有规范化的内容又有制度化的 方文等. 学科制度建设笔谈j. 中国社会科学, 2002, (3): 76. 孟宪范. 学科制度建设面面观“ 学科制度建设” 研讨会述评j. 社会科学管理与评论, 2002, (2): 40. 庞青山 曾山金. 大学学科制度内涵探析j. 现代大学教育, 2004, (4): 1820. 王建华. 学科、学科制度、学科建制与学科建设j. 江苏高教, 2003, (3): 55. 鲍荣. 学科制度的源起及其走向初探j. 高等教育研究, 2002, (4): 104106.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3 范式,似乎凡是与学科沾边的都属于学科制度的范畴。这一方面有利于学术研究 视野的拓展,但同时却不利于问题的深入,比如说缺乏理念、价值层面的研究。 如有的把学科形成与成熟过程即学科的制度化过程等同于学科制度,没有将学科 制度界定在理论体系完备的基础上。而学科的规范化、制度化所体现的学科发展 过程是大学学科发展成为相对成熟时的产物,一门新兴的学科要进入现代大学, 必须要经过社会实践需要的考验,而学科制度化的主要标志就是学科进入大学成 为一种教学任务或常态。有的把学科制度看着学科体制的建设,如果这一界定能 够成立的话,就没有必要提出一个新名词来表达其内涵了。有的强调学科制度是 知识生产和高级专门人才相整合的制度,是研究大学及高等教育系统领域里相关 问题的最佳视角,但是提出的学科准入制度、划分制度等并不能恰当地表达整合 后的学科制度内容。还有的把学科制度看成一个多层次制度的组合体等。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认为,学科制度虽然与学科知识的产生、学科建制、学 科体制、学科制度化及学科规范化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但学科制度作为高等教 育系统中一个最基本的单元,必须要有确切的内涵。这样人们在学科制度建设的 实践中才能更好地把握其实质,指导实践。因此,根据以上推论,在此将学科制 度界定为:大学学科组织中引导学科发展、规训学科活动参与人、控制学者职业 操守的各种范式组合。 2 . 3 . 学科制度建设内涵剖析 2.3.1. 对“学科制度建设”的不同理解 为了更好地理解学科制度建设的概念,我们首先应该对现有的有关学科制度 建设的论述有比较清晰的认识。查阅现有的资料,发现目前国内学者主要是从以 下几个方面来论述的: 从系统角度,提出学科制度建设是一个由人、财、物等基本要素组成的系统 工程。 从效益角度,提出学科制度建设是通过“投入”获得“产出”的过程。 从发展角度,提出学科制度建设是以学科发展变化为基础的社会行动之一。 从变革角度,提出学科制度建设是根据科学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对学科的规 范和重组。 从内容角度,提出学科制度建设主要指学术队伍核试验室建设,而人才培养、 严冬珍.高校学科建设层级互动管理系统模式的应用j. 江苏高教, 2001, (6): 7980. 金薇吟. 对高校学科建设的再思考j. 苏州丝绸工学院学报, 1999, (6): 180181. 尹新平.学科建设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刍议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1997, (2): 6872. 姚云.论大学学科建设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2001, (2): 6971. 现代大学学科制度建设的价值取向研究 14 科学研究、社会服务、论文著作、专利等,是学科在建设过程中或建设后所出的 成果。 从结构角度,提出学科制度建设指基础学科和应用学科、传统学科和新兴学 科、综合学科或跨学科的设置种类及构成的学科布局结构。 以上只是众多学科制度建设概念的几个典型代表,由此可见,不同的角度对 学科制度建设的理解都有所不同,显然,这是基于人们对“学科”概念的不同理 解。 2.3.2. 学科制度建设的概念 要想为学科制度建设下一个比较确切的概念有一定的难度,因为学科、学科 制度概念的多义性带来了学科制度建设概念的不确定。笔者尝试着作如下理解: 学科制度建设是指人们为构建相对完整的学科制度理论体系,按一定的范式所从 事的发现新现象、创造新知识、发现学科制度内在规律并完善其理论的创造性活 动。此概念中也蕴含着作为知识的学科建设和作为活动的学科建设两层含义,是 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 2 . 4 . 学科制度建设的价值取向概念剖析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之一就是社会存在先于社会意识。这一原理,在社会 存在亦决定社会各种理论价值取向的前提下,同样是我们考察、认识和评判我国 大学学科制度建设价值取向和价值导向的根本原则。从理论层面上看,学科制度 建设价值取向是现代大学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高等教育的改革实践中, 根据自身需要或追求所采取的思想、行为走向,对个体价值取向、群体价值取向 实行有目的的舆论、宣传、教育等方面的规范和引导。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价值 取向与价值导向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两个不同概念。学科制度建设价值取向规 定着价值导向,又受着价值导向的制约;价值导向制约着学科制度建设价值取向, 又取决于价值取向。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又相互渗透、相互转 化。因而,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大学学科制度建设的实践中,其价值 取向以及由此所规定的价值导向,应当从学科制度建设的实际着眼,根据不同层 次、不同领域、不同阶段和重点非重点的要求,予以具体对待、优化组合和正确 引导,而不是采取毫无差别的价值取向。同时,由于现代大学是一个有机联系并 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整体,各层次、各领域、各阶段、重点非重点价值取向以及由 此而决定的不同价值导向之间不是绝缘的,而是相互规定、相互制约、相互渗透、 李志平. 高等学校学科交叉渗透与学科发展研究j. 黑龙江高教研究, 1998, (4): 7779. 刘诚芳, 严春燕.试析学科建设的几个问题j.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 (1): 3132. 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15 相互转化和普遍联系的,因而现代大学在进行学科制度建设时,每个部分价值取 向都应相互协调、辩证地和有机地统一在一起。在学科制度建设价值取向上,应 当看到,只有有利于学科和大学的顺利发展,有利于提高学术个体的生命价值, 有利于我国高等教育的长远发展以及国家民族的兴旺发达,才是现代大学在学科 制度建设实践中最高的总体价值目标所在,同时也是现代大学对学科参与人进行 价值导向的根本之点。 2 . 5 . 学科、学科制度、学科制度建设与相关概念比较 2.5.1. 学科与科学 辞海中定义科学为“运用范畴、定理、定律等思维形式反映现实世界各 种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知识体系” 。学科与科学的关系十分密切。从概念上分析, 学科与科学都含有知识体系的含义。 “学科”是由若干基本概念、理论构成的,能 够正确反映某一(或类)自然现象的本质及规律的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而“科 学”则是由若干相互联系的学科构成的更大的知识体系,这个知识体系也是由不 同的知识单元或要素,如概念、理论、学科等等构成。从隶属关系上说,学科隶 属于科学。它们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