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系统讨论ppt课件_第1页
神经系统讨论ppt课件_第2页
神经系统讨论ppt课件_第3页
神经系统讨论ppt课件_第4页
神经系统讨论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神经系统在人体内的地位2.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3.神经系的区分4.神经元和神经胶质5.常用术语,神经系统总论,人类神经系统特点,劳动语言思维,大脑皮质非常复杂,2.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物质基础,反射弧,感受器,(接受信息),传入N,中枢,效应器,传出N,(作出反应),调节各系统器官活动,维持内环境稳定,趋利避害,神经系统对内、外环境的刺激作出适宜的应答性反应。,反射,1,内外,环境刺激,神经冲动,【感觉器官】,感受刺激性质,外感受器,内感受器,本体感受器,皮肤,痛温触压,内脏、心血管,痛、胀、饥饿压力、化学成分,肌、腱、关节,位置、运动、震动觉,一般,特殊,眼、耳,光、声,一般,特殊,鼻、舌,嗅、味,【感受器】,分布,2,分类,按功能,运动神经元,联络神经元,感觉神经元,假单极神经元,双极神经元,按形态,多极神经元,【髓鞘】,神经元的较长轴突被雪旺氏细胞(周围神经)或少突胶质细胞(中枢)包绕,呈同心圆板状结构。,有髓纤维无髓纤维薄髓纤维,神经元,3,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脑,脊髓,躯体,内脏,脑神经,脊神经,神经纤维成分,躯体运动,躯体感觉,内脏运动,内脏感觉,神经,神经,4,常用术语,【白质】,【灰质】,【神经核】,【纤维束】,【神经节】,【神经】,【髓质】,【皮质】,在中枢内,神经元胞体和树突聚集在一起,切面呈灰色。,在中枢内,形态相似、功能相同的神经元胞体聚集在一起。,在中枢外,-,在中枢内,【神经纤维】聚集在一起,切面呈白色。,在大脑和小脑,灰质位于表面,称-。,-起止、性质相同-,5,脊髓,1.外形:脊髓节段和椎骨序数的对应关系,2.内构,灰质,白质,网状结构,3.脊髓的功能,4.损伤及临床表现,6,与椎骨序数,T6T4,C3C3,C7C6,T10T7,【脊髓节段】,*,*,*,*,*,*,*,*,的对应关系,一对脊神经根丝所连的那一段脊髓叫一个脊髓节段。,7,脊髓内部结构,1.灰质,2.白质,3.网状结构,灰质板层及其对应的神经核团,13条纤维束的位置、性质、纤维联系,功能,反射,传导,深反射,8,中间带,后角,前角,分部,侧角,(T1-L3),脊髓灰质和白质,前索,侧索,后索,9,板层-核团对应关系,前角外侧核,前角内侧核,Rexed对猫的实验观察发现(1952):脊髓灰质分为10个板层。无论是后根传入的感觉纤维还是下行的运动纤维,都较集中终止于某一或某几层内而不是个核团。此学说已在人类得到证实并应用于临床。,四肢肌,躯干肌,细胞,细胞,梭外肌,梭内肌,脊髓灰质,边缘层(海绵带),背核(胸核),胶状质,后角固有核,中间外侧核,骶副交感核,核团,细胞构筑分层,(Rexed板层学说),细胞大小、形态、分布的疏密度等。,中间内侧核,10,脊髓灰质板层纤维投射概况,来自大脑皮质皮质下结构,调节运动的下行纤维,感觉区运动区,锥体束,与调节肌张力有关的下行束,浅感觉传入,深感觉传入,浅感觉区,(随意运动),11,(T1-L3),脊髓灰质,中间外侧核,骶副交感核,Renshaw细胞,12,纤维束,薄束楔束,脊髓小脑后束脊髓小脑前束,皮质脊髓侧束皮质脊髓前束Barne前外侧束红核脊髓束,顶盖脊髓束前庭脊髓束网状脊髓束内侧纵束,固有束,脊髓白质,脊髓丘脑束,13,固有束,参与构成【节段内反射】【节段间反射】的反射弧连系。,根据反射弧参加的神经元多少,分为,【单突触反射】,【多突触反射】,【屈曲反射】包括【病理反射】,脊髓反射,根据反射弧参加的神经纤维性质,分为,躯体反射内脏反射(竖毛反射,排便、排尿反射),14,牵张反射,肌张力(反射):,牵拉伸肌,反射性收缩,引力,深反射(腱反射):髌反射,跟腱反射等。,网状脊髓外侧束(一)网状脊髓内侧束(+),前庭脊髓束(+),影响肌张力的纤维束,红核脊髓束(+),(),(),(),脊髓损伤,【脊髓休克】,截瘫,15,中央管背移敞开合拢(第脑室)(大脑水管),灰质中央灰质室底灰质导水管周围灰质,灰质,外(感)内(运),4种,种类,大迁移,大交叉,散开,破坏,完整,核柱,成串核团【机能柱】,清晰,【网状结构】扩大,7种,背(感)腹(运),核团位置,名称,出现新核团,不清,变化概况,集中,灰白质边界,16,脑干内部结构,1.灰质,2.白质,3.网状结构,18对脑神经核7种成分6条机能拄6(+5)对中继核+上下丘,锥体束和四大丘系,功能,反射,传导,内侧丘系,脊髓丘系,三叉丘系,外侧丘系,(兼述皮质脊髓前、侧束、Bnarne前外侧束),(兼述薄、楔束),(兼述脊髓丘脑束),纵述,(兼述红核脊髓束、前庭脊髓束、网状脊髓束),17,中线,界沟,中脑,脑桥,延髓,脊髓,中继核,特殊躯体感觉,一般躯体感觉,躯体运动,特殊内脏运动,一般内脏运动,特殊一般内感,18,动眼神经核示意图,18对脑神经核投影图,19,躯体运动中枢,由皮质核束和皮质脊髓束组成,行程,双侧躯干肌,75纤维锥体交叉,对侧四肢肌,20,T45,【内侧丘系】,由薄、楔束核发出,经丘系交叉至对侧,然后上升形成内侧丘系,终止于丘脑(腹后外侧核)。,上肢躯体上半,下肢躯体下半,丘系交叉,丘脑,传导躯干、四肢本体觉和精细触觉的纤维,腹后外侧核,21,【脊髓丘系】,传导躯干、四肢痛温粗触觉的纤维。由后角固有核发出,经白质前连合交叉至对侧,形成脊髓丘脑束上升,进入脑干改名为脊髓丘系,终止于丘脑(腹后外侧核)。,前束,侧束,脊髓丘脑束,边上升边交叉,先上升12节段后交叉,白质前连合,层(后角固有核),丘脑,腹后外侧核,22,丘脑,三叉神经节,【三叉丘系】,传导头面部(深)浅感觉的二级纤维。起于三叉神经脊束核和脑桥核(三叉神经感觉核),纤维越过中线后,上升形成三叉丘系,终止于丘脑(腹后内侧核)。,三叉神经脊束,腹后内侧核,三叉神经脊束核的尾侧亚核:1。传导痛觉2。痛觉调制,痛觉闸门,关于三叉神经中脑核:,1.是第级神经元,2.传导咀嚼肌本体感觉。,3.在三叉神经脑桥核和脊束核换元。,4.二级纤维加入三叉丘系。,23,【外侧丘系】,螺旋神经节,蜗神经节,斜方体,内侧膝状体,下丘臂,传导听觉。由蜗神经核发出,走同侧或经斜方体交叉至对侧后上升的纤维,称为外侧丘系。经或不经过下丘中继,终止于外侧膝状体。,由于听觉经双侧外侧丘系传导,外侧丘系损伤不影响听觉(或影响轻微)。,凡是双侧传导的纤维束损伤,临床意义都不大。,24,延髓内部结构,分部,敞开部,闭合部(交叉部),出现五大变化,1.出现锥体交叉,2.出现内侧丘系交叉,3.下橄榄核的出现和小脑下脚的形成,4.出现对脑神经核,5.网状结构的扩大,其他主要纤维束的位置,脑干横述,25,锥体交叉,26,丘系交叉和内侧丘系,小脑,楔束副核(P339),27,小脑下脚,组成,下橄榄核,被该中央束,导水管周围灰质、红核,大脑皮质、(基底核),中转来自大脑皮质、导水管周围灰质、红核等(通过被该中央束)的运动信息和来自脊髓的感觉信息到小脑。,(P354),1.对运动的控制调节。2.运动的学习记忆过程。,功能:,参与,下橄榄核的出现和小脑下脚的形成,28,.,延髓,脑神经核和脑神经根,主要纤维束位置,29,脑桥内部结构,分部,斜方体前缘,被盖部,基底部,2纵1横纤维和脑桥核,30,中脑内部结构,分部,顶盖水管周灰质大脑脚,中脑被盖黑质脚底,脑桥,(上丘和下丘),(、对脑神经核),特征,上丘:红核,下丘:,小脑上脚交叉,纹状体,多巴胺产生,屈肌+,31,视网膜,视听反射和顶盖脊髓束,脑干反射功能举例,上丘是视反射中枢下丘是听反射中枢,顶盖前区和瞳孔对光反射,32,脑干反射功能举例,平衡反射和内侧纵束,内侧纵束是前庭神经核和运动眼肌、颈肌神经核团间的上、下行联系纤维。令眼肌和颈肌对头部运动引起的位觉变化作出协调反应。如眼球震颤。,展神经核中的核间神经元,完成眼球水平同向运动。,需在层中继,层,前庭脊髓束,伸肌+,又称前庭脊髓内侧束,33,间脑,境界,上丘脑背侧丘脑下丘脑,分部,底丘脑,后丘脑,34,外侧膝状体内侧膝状体,背侧丘脑,核团划分和分类,丘脑前核,外侧核群,正中核,背外侧核后外侧核枕,腹前核腹外侧核腹后核,腹后外侧核腹后内侧核,非特异性核(古丘脑),联络性核团(新丘脑),特异性核团(旧丘脑),内侧核群,前核群,后丘脑,大脑联络皮质,执行高级神经活动如学习,记忆,联想,重现,思维(分析综合),语言。,腹侧组,背侧组,网状结构,执行低级神经活动如躯体运动和感觉,视觉,听觉。,大脑皮层特定中枢,特异性感觉运动纤维,丘脑,维持兴奋性,广泛皮质,板内核,网状核,背内侧核,35,丘脑特异性感觉核,脊髓丘系,内侧丘系,听,视,纤维联系,感觉区,视,听,味觉,皮质运动区,36,大脑皮质运动区,腹前核腹外侧核,的纤维连系,脑桥核,形成协调躯体运动的反馈环路,小脑中脚,小脑上脚,特异性核团,37,下丘脑,境界分区,视前区,乳头体区,结节区,视上区,主要核团,主要纤维联系,室旁核,弓状核,乳头体核,视上核,穹隆,乳头丘脑束,内侧前脑束,乳头脚,38,下丘脑,隔区,边缘中脑,海马,杏仁体,丘脑前核,背侧纵束,终纹,内侧前脑束,乳头丘脑束,乳头脚,穹隆,穹隆连合前纤维,纤维联系,下丘脑,脑干脊髓,39,Papez环路(P358),下丘脑,功能,1.是调节内脏活动的皮层下高级中枢,直接或通过网状结构与脑干、脊髓的内脏感觉/运动核连系。,存在调节内脏活动的中枢如:体温调节、慑食厌食、水电解质平衡中枢。,通过对内分泌的控制,调节内脏(包括生殖)活动。,2.通过与边缘系的联系,参与情绪反应。,丘脑前核,纤维联系,40,背侧纵束位置,下丘脑,中脑水管腹外侧,室底灰质,脑干脊髓,内脏运动及感觉核,41,大脑内部结构,皮质,髓质,【基底核】,包埋在大脑髓质内的灰质核团,包括豆状核,尾状核,杏仁核,屏状核。,纤维种类,联络纤维,连合纤维,投射纤维,42,基底神经核,组成,屏状核,尾状核,杏仁核,豆状核,头,体,尾,壳,苍白球,43,苍白球,纹状体,黑质,震颤性麻痹(Parkinson氏病),舞蹈症,新纹状体,旧纹状体,豆状核+尾状核,壳,肌张力,随意运动减少,表情呆板(面具脸),不停地重复某种类似舞蹈动作,腱反射亢进,损伤表现,多巴胺,功能,调节、控制随意运动的皮层下高级中枢。,神经纤维在核团内穿行而致切面呈纹理状。,44,大脑髓质,连合纤维,【胼胝体】,点对点联系左右大脑新皮质的连合纤维。.,前连合,海马连合,投射纤维,【内囊】,穹隆,是位于豆状核、尾状核和丘脑之间的呈开口向外的“V”字形的白质纤维板,属投射纤维。,内囊分部,内囊前肢,内囊膝(部),内囊后肢,45,内囊纤维定位,内囊膝:,内囊前肢,内囊后肢:,皮质脊髓束,听辐射,视辐射,试分析内囊损伤的症状,皮质核束,丘脑中央辐射,46,大脑皮质,位于大脑半球表面的灰质,细胞分层排列。,结构分类,原皮质旧皮质新皮质,占全部皮质的96,海马,齿状回,嗅脑,三层,六层,Brodmann分区:,根据不同区域的皮质厚度、层数、及细胞构筑(各层的细胞种类、密度,及其在皮质层中占的厚度比例),把大脑皮质分为52个区。,三层,过渡区(46层),粒上层,内粒层,粒下层,接受和发出联络纤维,实现皮质内联系。,特异性投射纤维传入。,运动性(躯体、内脏)投射纤维传出。,47,H,S,S,B,P,M,M,M,B,B,F,P,P,F,P,M,+,ng,ng,M,+,(返支),连合,联络,纤维,投射纤维,非特异性纤维,特异性纤维,H水平细胞,B蓝细胞(短蓝和长蓝),F梭形细胞,Ng神经胶质样星形细胞,S星形细胞(颗粒细胞),中间神经元(非锥体细胞),大脑皮质神经元间的联系,P锥体细胞,1。反馈2。同步3。汇聚4。扩散5。局部回路,48,大脑皮质分区,49,机能定位,大脑皮质,大脑皮质某一特定的部位只与某种特定的纤维相联系,形成若干不同的功能区,称为中枢。,6.嗅觉区,10.书写中枢(8),11.听觉性语言(听话)中枢(22),12.视觉性语言(阅读)中枢(39),8.内脏活动中枢,边缘叶,4,4,6,6,3,1,2,17,41,42,312,5.平衡觉区,7.味觉区,1.(第一)躯体运动中枢,(4、6区),2.(第一)躯体感觉中枢,(3、1、2区),3.听觉中枢,(41、42区),4.视觉中枢,(17区),9.运动性语言(说话)中枢(44、45),Wernicke区,Broca区,50,投射特点,交叉(对侧支配),倒置(但头不倒置),51,【边缘叶】,由隔区、扣带回、海马旁回、钩、及其深面的海马、齿状回、颞极(17)和脑岛前部构成,呈“C”字形环绕在胼胝体周围,其功能与控制调节内脏活动有关。,由边缘叶与内脏活动有关的皮质下核团构成,如下丘脑、丘脑前核、杏仁体、中脑被盖部分结构(811)、隔核。,【边缘系统】,1,2,3,4,5,9,8,7,6,10,11,52,海马发生,海马嵴形成海马裂深陷颞叶发展海马形成,突入侧脑室下角。海马内份断裂齿状回形成。,海马皮质分层与分区,下托,皮质过渡区,53,海马旁回,海马结构,扣带回,丘脑前核,乳头丘脑束,乳头体,Papez环路(海马环路),感情行为的基础,海马结构,海马齿状回,纤维联系,隔区,穹隆,隔区,旁嗅区(胼胝体下区),终板旁回(胼胝体下回),内外侧隔核,54,隔区,杏仁核,下丘脑,中脑网状结构,扣带回,前穿质,边缘系皮质,隔核,嗅脑,背侧丘脑,海马,2.调节与个体及种族生存有关的行为活动:进食、性和生殖行为。,功能,1.参与情绪反应。,整合传入隔区的各种冲动1.参与情绪反应愤怒温顺,3.学习和记忆隔核,大脑新皮质,终纹,2.调节内脏和内分泌活动。,55,中枢,传导路,感受器,效应器,复杂反射,脑干、脊髓,简单反射,运动传导路,感觉传导路,56,本体感觉精细触觉,传导路,起止,行程,交叉,损伤:感觉性共济失调,T45,脊神经节,周围突,中枢突,传入神经,后根,躯干四肢,上肢、躯干上部,下肢、躯干下部,肌、腱、关节,薄束,楔束、薄束,内侧丘系交叉,内侧丘系,中线旁下橄榄核之间,贯穿斜方体,红核背外侧,丘脑腹后外侧核,中央后回中上2/3和中央旁小叶后部,内囊后肢,57,传导躯干下肢本体感觉,同侧背核(C8-L2),脊髓小脑后束,旧小脑,楔束副核,部分纤维楔束,脊髓小脑前束,后角5-7层(腰骶膨大),脊髓小脑前束,非意识性深感觉传导路,后角5-7层(颈膨大),上肢颈部本体感觉,小脑上脚,小脑下脚,损伤:反射性共济失调,同侧小脑投射,58,痛温粗触觉传导路,起止,行程,交叉,损伤症状,脊神经节,周围突,中枢突,传入神经,后根,躯干四肢,皮肤,白质前连合交叉,脊髓丘脑束(前束)(侧束),后角层,脊髓丘系,下橄榄核背外侧,内侧丘系的外侧,丘脑腹后外侧核,中央后回中上2/3和中央旁小叶后部,内囊后肢,边上升边交叉,上升12节段,痛温粗触,59,中央后回中上2/3,中央旁小叶后部,内囊后肢1.0丘脑中央辐射0.5,(第级N元)背侧丘脑腹后外侧核,脊髓丘系(脊髓丘脑束),脊髓丘脑侧束(痛温),脊髓丘脑前束(触压),后角固有核(4、5层),(第级N元),(第级N元)脊神经节,上升0.512节段,白质前连合0.6交叉0.4,皮肤,1.2,后根,1.2,1.2,1.2,0.2,0.2,周围突,中枢突,后角1、4、5层,0.6,0.6,0.6,答题示范和评分标准,边上升边交叉,60,.,传导路行程是重要的,它是判断中枢病变部位和损伤结构的依据。,试分析延髓损伤范围不同时症状差别,(见传导路讨论),61,丘脑腹后内侧核,三叉神经节,三叉神经脊束,三叉神经感觉核,中央后回下1/3,内囊后肢,内侧丘系背侧,三叉丘系,头面部,(深)浅感觉传导路,62,听觉传导路,双侧传导,临床意义不大。,要求:,在中枢内,哪些结构与听觉有关?,63,【视野】,视觉传导路及损伤,对光反射通路,单眼全盲,双眼同向偏盲,双眼颞侧视野偏盲,双眼鼻侧视野偏盲,光线,视辐射,64,距状沟二岸皮质,光,顶盖前区,动眼神经副交感核,对光反射,外侧膝状体,(17区),瞳孔括约肌,感光细胞,双极细胞,节细胞,视束,视交叉,视神经,双侧,内囊后肢,视辐射,65,何国栋,平衡传导路,前,外壶腹嵴椭圆囊,后壶腹嵴,球囊,感受器,听区前方的22区,前庭反射,2.迷路反应,网状结构,疑核迷走神经背核,眼球震颤,前庭神经核,丘脑腹后核,颞上回前部,不明上传途径,1.眼肌前庭反射头眼协调反射,转眼转头,内侧纵束,眩晕、恶心、呕吐,(晕动病),躯干四肢姿势反射平衡调节,小脑,前庭脊髓束,前庭核,内侧纵束,内侧纵束,前庭神经节,脊髓,66,组成起止行程交叉,皮质脊髓束,皮质核束,锥体系,运动传导路,四肢肌,躯干肌,躯干肌,中央前回中上2/3中央旁小叶前部,中央前回下1/3,内囊膝内囊后肢,中脑:脚底中3/5,脑桥基底部,延髓锥体,锥体交叉75纤维,皮质脊髓侧束,皮质脊髓前束,沿途陆续离开锥体束,终止于躯体运动和特殊内脏运动8核。,发动随意运动,四肢近端肌,67,锥体束,性质组成起止、行程、交叉换元支配范围,大脑皮层躯运中枢,皮质脑干束皮质脊髓束,内囊,后肢膝部,中脑,脚底,脑桥,基底部,锥体,延髓,75%纤维锥体交叉,沿途陆续离开锥体束终止于特内运躯体运动,脑神经核,脊髓前角运动细胞,头颈肌,躯干四肢肌,皮质脊髓侧束,皮质脊髓前束,68,支配特点,舌下神经核和面神经核的下半只受对侧锥体束支配,其余6个半核为双侧支配。,脊髓前角运动细胞外侧核受对侧锥体束支配,内侧核为双侧支配。,锥体束损伤时,只有单侧支配的核团才会产生症状。,锥体束,锥体束损伤症状:,面神经核【核上瘫】,舌下神经核核上瘫,对侧上、下肢硬瘫,69,锥体系,锥体束,上神经元,下神经元,效应器,损伤症状鉴别,瘫痪,肌张力,腱反射,病理反射,浅反射,肌萎缩,痉挛性瘫痪(硬瘫),迟缓性瘫痪(软瘫),亢进,阳性(+),或消失,无(短期内不出现),消失,阴性(),消失,出现,反射弧中断,锥体束对下神经元的抑制性影响消失,(锥体束损伤的确凿证据婴幼儿除外),(下神经元不断发放冲动保证肌肉的营养代谢),70,面神经核核上瘫,面神经核核下瘫,舌下神经核核上瘫,锥体束损伤症状,口角歪向患侧,舌尖歪向健侧,71,【锥体外系】,锥体系以外的运动传导路,协助锥体系更好地完成随意运动。,特点,发生古老。,多次中继,联系复杂,形成若干反馈通路。,功能,调节肌张力。,配合锥体系,协调肌群运动,纠正随意运动的误差,确保精细动作的完成。,锥体外系可分为1皮质纹体苍白球系皮质纹状体背测丘脑环路纹体黑质环路苍白球底丘脑环路(P359)2皮质脑桥小脑系,72,环路,皮质纹体苍白球系形成环路,锥体外系,皮质脑桥小脑系,环路,环路,73,病例讨论,病例一,患者:女性5岁在一次高发烧后发现左下肢不能活。,查:,1.头、颈、两上肢、右腿活动良好;,2.左下肢瘫痪、肌肉萎缩、肌张力,3.左膝跳反射消失,病理反射(),4.全身深、浅感觉均正常,试分析,1.病变部位2.损伤结构3.症状发生原因,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左腰骶膨大前角运动神经元受病毒侵害。,(排除周围神经损伤的可能),下神经元损伤症状,L2-S3,P323,股神经L2-4,74,病例二,患者女性65岁自述“半身不遂”。,查:,左上、下肢瘫痪,肌张力,腱反射亢进,无肌萎缩;,2.左侧腹壁反射消失,病理反射();,3.左半身(包括头面部)各种感觉消失;,4.双眼左半视野偏盲;,发笑时,口角歪向右侧,伸舌时,舌尖偏向左侧,舌肌肌萎缩;,6.余(),锥体束损伤对侧前角外侧核失去支配,感觉偏,视觉偏,锥体束损伤脑神经核核上瘫,典型的内囊损伤三偏征,(1+5为运动偏),损伤内囊的皮质脊髓束丘脑中央辐射视辐射皮质核束,听辐射虽亦受损,但不出现症状。,P373,75,病例三,患者:男性自述夜晚行走困难。,查:,2.双下肢本体感觉和精细触觉消失;,3.双膝跳反射消失,,4.双下肢无肌萎缩,肌力正常;病理反射();,5.余()。,黑暗中行走或闭眼行走,如踩棉花,在光亮处行走需看脚步;,排除小脑损伤所致的反射性共济失调,该反射由股神经(L2-4)执行,据此确认病变部位,感觉性共济失调体征,运动传导路正常,L2-4,76,患者:男性成人嗜烟,自述右手食、中指末节相邻部位溃烂而不感疼痛。,查:,两上肢及乳头平面以上痛温觉消失;,2.余(),病例四,组成臂丛的脊髓节段(C5-T1)并下延至T4脊髓丘脑束传导障碍.,当2条对称又不紧邻的纤维束同时出现传导障碍,损伤部位只可能是其交叉部位。,白质前连合损伤,根据形成脊髓丘脑束的纤维在交叉过程中或交叉前要上升12节段,由此推断损伤部位是C4T3节段的白质前连合。,C4T3,P323,脊髓空洞症或鞘内肿瘤,77,病例五,患者男性23岁半年来疲乏无力,走路不稳,说话不流利。,查:,1.站立时左右摇晃不稳,走路时步态蹒跚。,2.指鼻试验()。,3.四肢肌张力明显,腱反射低下.,4.病理反射()。,5余(),无锥体束损伤体征,无感觉障碍,小脑病变,78,患者:男性半年前背部曾受外伤。,查:,1.右腿瘫痪,肌张力,无肌萎缩;,2.右膝跳反射亢进,右腿病理反射();,3.右半身自乳头平面以下精细触觉消失,右腿本体感觉消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