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环境伦理学思想及其评价.pdf_第1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环境伦理学思想及其评价.pdf_第2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环境伦理学思想及其评价.pdf_第3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环境伦理学思想及其评价.pdf_第4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论文)环境伦理学思想及其评价.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丫5 . 3 0 5 0 中文摘要 自1 7 世纪兴起的科学技术、工业文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社会发展模式在给 人类生活带来巨大福利的同时,又以生态环境的破坏为代价。而随着人类赖以生 存的生态系统遭到越来越严重的破坏,人们的环境意识在觉醒, 这是环境伦理学之 所以能够产生的根本所在。现代生态科学和环境科学的发展则为其奠定了科学基 础。 2 0世纪上半叶,从施韦泽的敬畏生命思想的阐发和海德格尔 “ 拯救地球”的 紧急呼吁到利奥波德大地伦理的形成宣告了环境伦理学的产生。 1 9 6 2 年, 寂静的 春天带来了环境伦理学的迅速发展,并形成了很多派别,罗尔斯顿的自 然价值 论的环境伦理学是其重要代表,也是我们关注的重心。环境伦理学的基本主题是 我们为什么有保护自 然这一伦理义务。人类中心论站在传统伦理学的立场,认为 人只对人自身 ( 包括其后代)负有道德义务,人对其外的自然存在物的义务,只 是人对人的一种间接义务。环境伦理学则从传统的价值论伦理学出发,认为自 然 生态系统拥有内在价值,这种内在价值是客观的,不能还原为人的主观偏好,因 而维护和促进具有内在价值的生态系统的完整和稳定是人所负有的一种客观义 务。 环境伦理学通过对人与自然之间的伦理关系的研究,把人类的道德关怀扩展 到了整个生态环境领域。 正是这一 “ 扩展” , 使环境伦理学在理论基础、 道德对象、 道德义务、善恶标准等方面与传统伦理学分野,而且道德思维方式的改变使自 然 哲学和道德哲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拓展了自由主义的思想疆域,从而实现了人类 思想史上的一次变革。 马克思的自 然理论有丰富的生态哲学意蕴,和环境伦理学有很多相一致的地 方。他对人与自 然辩证关系的精辟论述,表明了 对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 义之争的超越。马克思把自然思想和共产主义相联结,指出共产主义 “ 是人和自 然界之间、人与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 。这也是和环境伦理学的本质区别所在。 环境伦理学若以马克思的自然理论作理论基础和价值导向,将会得到更好的发展 和更广泛的传播。 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 环境伦理学产生的根源。阐述了环境伦理产生 的社会根源和思想根源以 及文化背景。第二部分,环境伦理学的产生和发展。阐述 了 环境伦理学产生的过叙和发展现状,介绍了 其中主要的 人物和派别。第三部分, 环境伦理学的核心话语。分析探讨了环境伦理学中“ 人类中心主义” 、“ 自然权利” 和 “ 自 然价值” 等共同关 注的 话题, 阐明了环境伦理学的理论特质。第四部分, 环境 伦理学是人类思想史上的一次变革。阐述了环境伦理学在理论基础、道德对象、 道德义务、善恶标准等方面对伦理学的超越, 实现了思维方式的转变,把道德哲学和 自 然哲学结合了起来, 并扩展了自由主义的思想疆域。 第五部分,马克思的自 然理论 和环境伦理学。通过对马克思自 然理论的对比分析, 指出马克思的自 然理论不仅和 环境伦理学有一致的地方, 还对环境伦理学有价值支持和指导、启迪作用。 关键词:环境伦理;自 然价值;马克思;人与自 然 ab s t r a c t wi t h 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s c i e n c e a n d t e c h n o l o g y , t h e i n d u s t r i a l c i v i l i z a t i o n , a n d t h e m a r k e t e c o n o m y , t h e s o c i a l d e v e lo p i n g m o d e h a s b e e n b r i n g i n g a b o u t g r e a t w e a l t h t o t h e h u m a n k i n d . b u t t h e c o s t o f t h e q u i c k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t h e s o c i e t y i s t h e d e s t r u c t i o n t o t h e e c o l o g i c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 . wh e n t h e e c o l o g i c a l s y s t e m i s u n d e r m o r e a n d m o r e s e r i o u s d e s t ruc t i o n , p e o p l e b e g i n t o b e c o n s c i o u s o f t h e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p r o t e c t i o n . t h a t i s t h e r o o t o f t h e e n v i ro n m e n t a l e t h i c s a r i s i n g . t h e m o d e m s c i e n c e o f e c o lo g y a n d e n v i r o n m e n t h a s e s t a b l i s h e d t h e s c i e n c e b a s e f o r i t s d e v e l o p m e n t . i n t h e e a r l y h a l f o f t h e 2 0 s c e n tu ry , s e h w i e t z e r p r e s e n t e d h i s t h o u g h t o f r e v e r i n g li f e , ma r t i n h e i d e g g e r c a l l e d f o r s a v i n g t h e e a r t h , a n d a l d o l e o p o l d d e v e l o p e d h i s l a n d e t h i c . t h e s e m a r k e d t h a t t h e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e t h i c s a r o s e . i n 9 1 6 2 , s i l e n t s p r i n g l e d t o t h e q u i c k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t h e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e t h i c s . ma n y t r e n d s o f t h e s c i e n c e a p p e a r e d a s a r e s u l t . h o l m e s r o l s t o n s n a t u r a l v a l u e i s t h e m a s t e r p i e c e o f e n v i r o n me n t a l e t h i c s . i t i s a l s o t h e c o r e o f o u r a t t e n t i o n . t h e b a s i c t h e me o f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e t h i c s i s w h y w e s h o u l d t a k e t h e d u t y o f p r o t e c t i n g t h e n a t u r e . f r o m t h e p e r s p e c t i v e o f t r a d it i o n a l e t h i c s , t h e a n t h r o p o c e n t r i s m b e l i e v e s t h a t t h e h u m a n k i n d o n l y t a k e m o r a l r e s p o n s ib i l i t y f o r t h e m s e l v e s ( i n c l u d i n g t h e i r o f f - s p r i n g s ) , t h a t t h e i r r e s p o n s i b i l i t y f o r t h e t h i n g s i n n a t u r a l e x i s t e n c e i s j u s t a k i n d o f i n d i r e c t r e s p o n s ib i l i t y a m o n g h u m a n b e i n g s . f r o m t h e v i e w s o f t r a d it i o n a l v a l u e e t h i c s ,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e t h i c s b e l i e v e s t h a t t h e n a t u r a l e c o l o g i c a l s y s t e m h a s it s i n n e r v a l u e , a n d t h e i n n e r v a l u e i s o b j e c t i v e , w h i c h c a n t b e r e g a r d e d a s t h e h u m a n b e i n g s s u b j e c t i v e f a v o r . s o , i t i s t h e o b j e c t i v e d u t y o f t h e m a n k i n d t o m a i n t a i n a n d p r o m o t e t h e i n t a c t n e s s a n d s t e a d i n e s s o f t h e e c o l o g i c a l s y s t e m w i t h i t s i n n e r v a lu e t h r o u g h t h e r e s e a r c h i n t o t h e e t h i c a l r 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 h u ma n a n d n a t u r e ,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e t h i c s e x p a n d s t h e mo r a l a tt e n t i o n t o t h e w h o l e e c o l o g i c a l e n v i r o n m e n t . i t i s t h i s k i n d o f e x p a n s i o n t h a t s e p a r a t e d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e t h i c s f r o m t h e t r a d i t i o n a l e t h i c s fr o m t h e p e r s p e c t i v e s o f t h e o r e t i c a l b a s i s , m o r a l o b j e c t , m o r a l d u t y , a n d m o r a l s t a n d a r d s . mo r e o v e r , t h e c h a n g e o f t h e m o d e o f m o r a l t h o u g h t s m a k e s o r g a n i c m c o m b i n a t i o n o f n a t u r a l p h i l o s o p h y a n d m o r a l p h i l o s o p h y . t h u s , t h e t h i n k i n g fi e l d o f n a t u r a l i s m h a s b e e n e x p a n d e d . t h i s i s a l s o a r e v o lu t i o n i n t h e h i s t o ry o f h u m a n t h o u g h t s . m a r k s s t h e o ry o n n a t u r e h a s r i c h i m p l i c a t i o n o f e c o l o g i c a l p h i l o s o p h y , w h i c h h a s m a n y t h i n g s i n c o m m o n w i t h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e t h i c s . h i s e x c e l l e n t a r g u m e n t o n t h e d i a l e c t i c re l a t i o n s h i p b e t w e e n h u m a n a n d n a t u r e s h o w e d t h a t h e s u r p a s s e d t h e d i s p u t e b e t w e e n t h e a n t h r o p o c e n t r i s m a n d a n t i - a n t h r o p o c e n t r i s m . ma r k s c o n n e c t e d t h e t h o u g h t s o n n a t u r e w it h c o m m u n i s m a n d p o in t e d o u t t h a t c o m m u n i s m i s t h e r e a l s o l u t i o n t o t h e c o n t r a d i c t i o n b e t w e e n h u m a n a n d n a t u r e a n d t h a t a m o n g h u m a n b e i n g s . t h i s i s t h e e s s e n t i a l d i ff e r e n c e b e t w e e n h i s t h e o ry a n d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e t h i c s . i f e n v ir o n m e n t a l e t h i c s t a k e s ma r k s s t h e o ry o n n a t u r e a s t h e t h e o r e t i c a l b a s i s a n d v a l u e g u i d e , i t w o u l d h a v e a b e tt e r d e v e l o p m e n t a n d w o u l d s p r e a d m o re b r o a d l y . t h e p a p e r i s m a d e u p o f f i v e p a rt s . p a rt o n e i s t h e a b o u t t h e o r i g i n o f e n v ir o n m e n t a l e t h i c s , i n c lu d i n g t h e s o c i a l o r i g i n , t h o u g h t s o r i g i n a n d t h e c u l t u r a l b a c k gr o u n d . p a rt t w o , t h e a r i s i n g a n d 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e t h i c s . t h e p r o c e s s o f i t s a r i s i n g a n d it s p r e s e n t s i t u a t i o n a n d s o m e m a i n c h a r a c t e r s a n d t r e n d s a r e i n t r o d u c e d . p a rt t h r e e i s a b o u t t h e c o re o f e n v i r o n m e n t e t h i c s . t h e t o p i c s o f a n t h r o p o c e n t r i s m, n a t u r a l r ig h t s a n d n a t u r a l v a l u e o f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e t h i c s a r e d i s c u s s e d . t h e t h e o r e t i c a l f e a t u re s o f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e t h i c s a r e i l l u s t r a t e d . p a rt f o u r p o i n t s o u t t h a t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e t h i c s i s a re v o l u t i o n in t h e h i s t o ry o f h u m a n t h o u g h t s .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e t h i c s s u r p a s s e s t h e t r a d i t i o n a l e t h i c s in t h e a s p e c t s o f t h e o re t i c a l b a s i s , m o r a l o b j e c t , m o r a l d u ty , a n d m o r a l s t a n d a r d s . i t r e a l i z e s th e c h a n g e o f h u m a n t h o u g h t s . i t c o m b i n e d n a t u r a l p h i l o s o p h y w i t h m o r a l p h i l o s o p h y . a n d i t e x p a n d e d t h e t h i n k i n g f ie l d o f n a t u r a l i s m. p a rt f i v e i s a b o u t m a r k s s t h e o r y o n n a t u r e a n d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e t h i c s . t h o u g h t h e c o m p a r a t i v e a n a l y s i s o n m a r k s s t h e o ry o n n a t u r e a n d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e t h i c s , i t i s p o in t e d o u t t h a t ma r k s s t h e o ry o n n a t u r e i s n o t o n l y c o r r e s p o n d i n g i n s o m e d e g r e e w i t h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e t h i c s , b u t it i s v a l u a b l e t o t h e l a tt e r i n v a l u e s u p p o rt , g u i d a n c e , a n d e d i fi c a t i o n . k e y w o r d s : e n v i r o n m e n t a l e t h i c s , n a t u r a l v a l u e , ma r k s , h u m a n a n d n a t u r e . i v h it舌 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最为关注的一个问题。 由于人类向自然界盲目 的无止境的索取, 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遭到了越来越严重的破坏, 环境污 染越来越严重,生态也严重地失衡, 人类陷入了一个关涉到自身生存发展的生 态环境危机的悲剧之中。 面对危机的日益加深,人类开始觉醒和反思,并认识到:我们只有一个地 球,保护地球是人类的道德义务和责任。环境问题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也就 是说,我们可以把它看成一个科学问题,一个伦理问题,一个政治问题,一 个 法律问题,一个经济问题等等。一句话,它是 “ 由于文化本身的不成熟而引发 出的一个重大的社会问 题, 一个人类问 题。 ”川因此, 环境问 题的 解决,不能 仅仅依赖经济和法律手段, 还必须同时诉诸伦理信念, 进行一场深刻的思想革 命。 而环境伦理学正是要通过对人与自然之间道德关系的研究和探索,把人类 的道德关怀扩展到整个生态环境领域,从而为人类保护自 然,解决环境问题, 提供新的价值导向和科学的理论指导。 我国环境伦理学的研究起步较晚, 这就要求我们要加强与国际环境伦理学研 究的学术联系,促进学术交流。正是本着这样一个目的,我们对环境伦理学的产 生和发展及其主要的思想理论进行了分析探讨,以利于吸取其新思想、新观点, 丰富我国环境伦理学的内容,增强我国环境伦理学的科学根据和实践性。 一、环境伦理学产生的根源 环境伦理学的产生缘于人类对自身当代生存状况与未来命运的忧虑和关 注,以及自然意识的觉醒和返归自然的家园的心灵期盼。具体来说,环境伦理 学产生的根源有社会历史根源和思想根源, 而且还有其产生的科学基础和文化 背景。 i ( 一 )社会根 源 从 1 7世纪开始,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与工业文明和市场经济相结合的社 会发展模式在给人类生活带来巨大的物质财富及生活便利的同时,却以损毁、 破坏地球的生态环境为代价。 这种社会发展模式极大地刺激了人们的物质消费 欲望并提高了人类的消费能力, 通过科学研究, 不断改进和发明新技术而不断 加大向自然界索取与采掘各种资源的力度和范围。 这种为满足人类自身欲望与 需求而向自然极度索取的行为,使得人类文化、技术、经济以及实践方面取得 了巨大的成功, 但同时却造成了生态上的危机, 使人类陷入了一个生态危机的 悲剧之中。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成为当今人类生存的一个重大问题,对人、社 会和自然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严重的威胁和挑战,正像恩格斯所说:“ 对于每 一次这样的胜利,自 然界都报复了我们。 ,r z 二百多年前,卢梭也曾忧虑并预 言:科学和文明终究会给人类带来灾难,甚至是毁灭性的灾难。 环境污染成为 一种消极的文化现象,甚至成为人类文明衰落的表现。正是基于这样的一些考 虑, 有良知和有责任感的当代人在生态危机和人类生存及其关系问题上对陈旧 的传统观念与思想开始了他们的反思和批判。 人们从道德的角度思考这一问题 时发现, 地球上一个物种凌驾于所有其他物种之上, 统治所有物种, 这样的生 态系统是不稳定的, 所有物种都有生存价值和生存权利, 它们生活在同一个地 球上,只有和谐相处、互利共生,才能可持续发展。因而人类行为只考虑人类 利益的伦理已经不够了,需要有考虑地球生命和 自然界的伦理。于是,人们结 合现代生态科学、 环境科学的理论与实践,开始探求人与生态环境关系的新观 念、新思路,构建新理论。这也是人类对自身生存状况的忧虑及对未来命运关 注的一种体现。 ( 二 )思想根源 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 “ 人是万物的尺度”思想的影响,以及笛卡尔主客 二分和康德 “ 人是唯一的目的存在物”思想长期在人们思想中的统治地位,使人 们往往把自 然界的事物和过程孤立起来,把自然万物看作静止的、永恒不变的东 西, 也就是说, 用i机械论的观点看待。切, 把 自然界理解为一种由物质粒子组合, 这些粒子存在于空间,按确定的物理法则运动。人们认为自然界是可认识的,自 然界只有机械运动,相信人与自 然的二元对立。同时认为,科学认识的目的就是 探索自然奥妙,把握自然规律,利用和征服自然,为人类的幸福服务。其结果是 随着人类征服改造自然的能力与效力得到巨大提高,自然的形态与结构可由人类 随意改变,天然的自然不断被人化、人工化,城市和交通的兴起不断侵袭自然的 领地, 改变自然的天然状态。 人类为满足自 然生存的各种需要不断进行生态扩张。 这样, 就造成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被扭曲: 人类本性和本质中的自然发展性被剥离, 人与自 然的亲缘与亲密的关系被遮蔽, 人成了唯有心智和理性的纯主观、 纯理性 的人,自 然是纯客观、纯物质的自 然。由此,人的职责就是在表明自己与自 然的 区别, 通过对自然的征服和改造来表明人的力量, 获得人的本质, 赢得人的自由, 自 然被对象化为与人类毫不相千的外在物。 而环境伦理学是对传统思想方法和机 械论世界观的一种转向:它要正本清源, 确立一种全新的世界观,运用一种全新 的思想方法,重新确认人在自 然中的位置、角色和作用,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真 实关系,重新估价自然的价值,重构人与自 然的和谐关系。 ( 三)文化背景 现代生态科学、 环境科学及人类文明范式的当代转换是环境伦理学产生的 科学基础和文化背景。 生态科学和环境科学所研究的世界是人与自 然相互统一的、 有机的整体世 界, 整体性是生态科学和环境科学的基本特征, 整体论理念是生态科学和环境 科学的基本观念。在生态科学和环境科学中,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 走向综合,由于各科学门类和各学科的交叉, 使得构建一个完整、 统一的科学 的世界图景成为可能。由此可能看出生态科学、 环境科学与生态环境哲学的共 通性:生态学的世界观也就是生态环境哲学的世界观,生态学的方法与观点也 可能成为环境伦理学的方法与观点,或为环境伦理学所吸收和转换。生态科学 与环境科学为环境伦理学的产生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 我们知道人类社会的文明发展已经历了两个主要形态: 传统的农业文明和近 代以来的工业文明。由于劳动工具的原始落后,人类征服自 然的能力低下,人类 要直接依赖并顺从自然而生存,因而与自然的关系极其亲近并且基本和谐,农业 文明展现的是一种质朴自然的生活观念。由于科学的兴起, 技术的进步以及由此 引起的机械化劳动工具的发明与创造,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劳动生产方式,工业文 明以工业化大生产为基本特征,以人类征服自然为价值取向,其社会发展建立在 对自 然的极度索取的基础上。这导致了人与自然的对立、关系紧张和对抗。当一 种文明带给人类的福利是以人类面临灾难和毁灭为代价时, 这种文明的发展及其 存在的合理性和正当性就受到怀疑, 其内 在的缺陷和弊病必会引起反思和批判, 因而,这种文明形态就要被矫正、改造和更新。关于生态危机与人类文明发展关 系的研究表明,人类以往一些文明的没落, 直接原因是这些文明的发展引发环境 破坏而导致的生态灾难。如果说农业文明时期,环境破坏与生态危机是局部的、 表层的,还没有超出自 然的修复能力,那么,在工业文明时期,环境破坏和生态 危机则是全面而深层的, 远远超出了自 然自 身的修复能力。 人类文明要向前发展, 需要对旧有的文明形态进行革新,为文明寻求一种新范式。环境伦理学倡导一种 全新的生态世界观、 方法论和价值观, 通过对社会、 个人的一种观念和思想介入, 唤起人们生态意识的觉醒和回归自 然家园的意识。因为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问题 的解决,不能仅仅依赖经济和法律手段, 还必须同时诉诸伦理信念。只有从价值 观上摆正了大自然的位置, 在人与自然之间建立了一种新型的伦理关系, 人类才 - 会从内心深处尊重和热爱大自 然,才能改变旧有的生活观念与行为方式, 树立生 态化的生活观念,采纳生态化的行为方式,以构建人、社会、自 然之间的和谐关 系,实现新的文明范式。 二、环境伦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 一 )环境伦理学的产生 2 0 世纪的前5 0 年,先后发生两次世界大战,不仅严重破坏了许多国家的 经济, 也直接或间接地破坏了相关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同时也加剧了帝国主 义对 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 在这种情况下,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遭到了越来越严重的破坏, 环境 危机也日益加深,人类开始意识到应该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工业文明时期人 们想通过科学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来解决这些问题,但进入到二十世纪以来, 一些有识之士进一步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开始把目光投向道德领域,对造成 环境危机的原因,对环境危机的解决进行道德思考。 他们要求在更高的层次上 把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联系起来,明确提出了创立环境伦理学的任务,并写下 了一系列有关这方面的著作。 法国思想家施韦泽写的 文化和伦理( 1 9 2 3 )被认为是生态伦理学的奠 基之作。它不是对生态危机进行分析,而是对文化危机进行了分析,但是这种 分析把我们直接引到了生态危机问题, 因为生态危机在广义上可以说是文化危 机的表现之一。施韦泽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文化方面的一种关系,要在文 化的意义上理解个人和整个社会的进步, 进步是生存斗争的缓和,以及创造大 量有利的生活条件。理性对自然界的统治不是纯粹的进步,它固有一些毛病, 征服自然赋予人一种力量, 人类能把这种力量用来作恶, 只有理性对人类的信 念和意愿进行统治时.人们才能把 自己的意愿与周围的福利加以比较, 合乎道 德地行事。因此,我们需要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伦理学思想。施韦泽的 敬畏 生命( 1 9 6 3 ) ,认为应当创立一种新的伦理学一一尊重生命的伦理学,这实际 上是人类思想史上关于创立环境伦理学任务的首次提出。 他根据生存愿望的概 念来建造自己的伦理学,自然界给我们生存愿望, 从生存愿望产生对生命的敬 畏。总之,施韦泽强调理性的伦理学对于文化的发展是必要的,不是现实形成 伦理学思想,相反,建立在理性基础上的伦理学理想形成现实, 起着指导作用 并使它具有意义。而且敬畏生命的原则是伦理学的基础,在这种伦理学中最重 要的是人对他周围的所有生命负有个人责任。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在 2 0世纪 3 0年代就看到了技术世界中存在的巨大危 险,发出了 “ 拯救地球”的紧急呼吁。技术通过参与决定人与自然的关系参与到 5 现实的建立中.它展现现实,展现人类生活的实质性内容,海德格尔从中深切地 感受到了工业技术对我们周围世界的破坏。理论科学不是价值中立的工具,它本 身就给出一幅宇宙图景,或说自 然观、世界观。在现代工业文明的诞生中,它既 是批判神学意识形态的武器,又是新世界观的必要组成部分, 它强有力地支持了 世俗主义的生活观,支持了享乐主义的人生观。今天,科学技术己渗入人类生活 的各个层面, 人类生活对现代科技的依赖己达到极端, 就像吸毒的人离不开毒品, 人类己离不开科学技术。 现代科技和工业所带来的人工自然已使人与大自然隔离 开来,已 使人失去直接适应大自 然环境的能力。同时,自 然万物全部成为技术的 改造对象和技术生产加工的原料, 人类所居住的大地完全成为被利用和被剥削的 地方,照此下去,未来的科技还将使地球的荒芜程度达到现在无法想象的地步。 因此,海德格尔的思想意图在于:在西方的技术世界中维护天然的自 然。西方的 以主客二分为基本特征的形而上学导致了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 导致了人与自 然 的尖锐对立,这样下去,人类的命运不堪设想。现实己足以使我们觉醒,我们必 须返回到节俭、持家、维护自 然的方向上。海德格尔的思想中包含有生态学的思 想。在现代技术世界中,蕴藏着生态危机,有可能严重破坏人类的生态环境,因 此,人类将面临拯救地球和维护生存的紧迫任务。海德格尔对西方的主客二分、 主体性的形而上学进行了无情的批判。他认为西方人力图盘剥和算计自 然,因为 西方的语言已变成形而上学的语言, 这种语言已浸透了人对客体和世界绝对统治 和支配的愿望,浸透了人对自 然和地球进行利用和剥削的欲念。 海德格尔试图改 变这种过分张扬人的主体性的语言, 而开创出一种新的可成为人的存在之家的语 言。人应该以诗化的语言去找回存在,去重建人与自 然的接触, 人类的希望似乎 就在于语言的诗化。人应该倾听自然说话,然后才能跟着说话,只有这样才能让 自然事物表现、显示和存在,才能符合自 然的秩序。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人诗意 地居住,居住在大地上、天空下和神面前。人的本质主要不在于当自 然的主宰, 而是依赖于自 然才得以生存。人像植物一样扎根于大地,大地是万物之母,人不 应该随意开发大地, 应尽好维护之责。 3 1 海德格尔后期哲学思想包含有生态意识 和丰富的尊重大地、保护自然的伦理思想。 6 美国科学家和生态哲学家利奥波德通过 自己的科学实践、 观察和思考, 从 人与人赖以生存的土地之间的关系出发,提出了“ 大地伦理”思想。这一思想 主要体现在其去世后的 1 9 4 9 年出版的 沙乡年鉴中。 他认为, 什么是土地? 从经济学的角度看,它是领土,是权力的范围:从生物学角度看,它是供动植 物生长的温床。因此,不论从哪一个角度看,在历史上,土地都是被当作一种 财富。它和人的关系是以经济为基础的,人一直是以其对立面一一它的征服者 的面目出现在它的面前。当我们从生态学的角度去看待土地时, 它的内涵就不 同了。土地不仅包括土壤,而且还包括水,包括它上面生长的动植物,甚至包 括空气等。它是一个共同体,而人则是这个共同体中的普通一员。这就提出了 一种关于人与土地的新概念, 它要求一种新的道德观: 人必须以平等的身份对 待这个共同体的每一个成员。利奥波德说: “ 最初的道德观念是处理人与人之 间关系的” , “ 后来所增添的内 容则是处理个人和社会的关系的” 。4 但是,迄 今还没有一种处理人与土地,以及人与土地上生长的动植物之间关系的道德。 在人们的道德观念中,善和恶、正义和非正义、公正与偏私、诚实与虚伪等是 用来评价人们相互之间行为的标准的,而土地只是一种财产,如何去处理它, 所需要的只是经济上的合算和不合算的问题, 而无所谓公正和是非一说。 利奥 波德认为, 关于道德的定义, 以哲学观点来看, “ 是对社会的和反社会的鉴别” , 但以生态学的角度看, “ 则是对生存竞争中行动自由的限制” 。 随着人类对其生 活环境的认识的提高, 应把人与人、 人与社会的范围扩大到人与土地的关系中 去,这是道德发展的第三个层次。在土地共同体中,每一个成员都有它继续存 在的权利,或者 “ 至少是在某些方面,它们要有继续存在的权利” , “ 把人类在 共同体中以征服者而且出现的角色, 变成这个共同体中平等的一员和公民。 它 暗含着对每个成员的尊敬, 也包括对这个共同体本身的尊敬。 n 5 这就是土地 道德或大地伦理。 “ 当一个事物有助保护生物共同体的和谐、稳定和美丽的时 候,它就是正确的,当它走向反面时,就是错误的。 v 6 所谓和谐,是指这个 共同体的完整和多样性,保留至今尚存的一切生物;所谓稳定,是土地的完好 无损,维持生物链的复杂结构, 使其能够具有发挥功能和自我更新的能力: 所 谓美丽.则是道德上的动力,也即要有超越经济利益的更高的价值观。和谐、 稳定和美丽是不可分割的三位一体。 利奥波德自觉接受生态学思想,从生态学 的角度考察人与自然的关系,并把道德观念引入人与自然的关系中,他提出的 大地伦理思想,可以说是一种比较完整形态上的环境伦理思想。 美国女海洋生物学家雷切尔 卡逊的 寂静的春天( 1 9 6 2 ) ,通过对合成 杀虫剂,特别是 d d t的滥用的分析,利用生态学中生物链的原理,揭示了这 种高效杀虫剂中毒素的聚集过程,说明它不仅能杀死害虫,也能杀死这些害虫 的天敌,并能危害到食用了由使用了d d t的作物制成食品的人类。该书告诉 我们, 人类在利用科学技术为自己争取舒适生活的同时, 也由于对自 然的过分 干预引起了自然的报复, 人类用来对待自然的手段, 最终竟反过来对付了自己。 “ 这是一个没有声音的春天, 早晨起来可能听到的鸟儿大合唱已不复存在, 唯 有寂静笼罩着大地、树木和沼泽。 ” “ 不是魔法,也不是敌人使这个受损害的世 界的生命无法复生,而是人类自己使自己受害。 7 卡逊主张要控制化学农药 的使用,大力研究生物防治方法,保证生物物种的多样性,保证生态系统的完 整和稳定。要做到这点,人类必须改变一贯的征服自然的观念。她认为,征服 自然这个词是骄傲自 大的产物, 它出现在生物学和哲学还很幼稚的时代, 那个 时代人们以为自然就是为人类而存在的,但是,今天,我们征服自然的手段已 转过来威胁着我们整个地球了。 因此, 人类不要再去发扬征服精神, 而要用一 种道德的态度去尊重 自然,为子孙后代保护我们的地球。 寂静的春天一出版即引起了轰动,成为当时的畅销书。卡逊警告人们 已经出现的环境危机,为己存在的问题提供证据, 她的呐喊唤醒了人们的环境 意识。更可贵的是卡逊运用了科学的生态学理论, 对人类对待自然的行为进行 了道德思考并关注人类的长远利益和地球的未来。 而这不仅为环境伦理学深入 人们的思想作了准备,也为环境伦理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 二) 环境伦理学的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 环境危机日益明显,对人与自然矛盾的认识由 先觉者探索,到知识界和政界关注, 逐步引起民众的注意。生态学理论走向成 熟,人类的世界视野进一步拓展,价值观和道德理论多元化,对人与自然关系 的深层次思考成为时代提出的要求, 要求现实的可能性。 进入 2 0 世纪 7 0 年代 以来,环境伦理学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1 9 7 5 年, 美国学者罗尔斯顿在 伦理学 上发表了 生态伦理是否存在? , 推动了环境伦理学学科的确立和发展。由罗尔斯顿等人创立的 环境伦理学 学刊更是环境伦理学与学科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它为在环境伦理学领域进 行深层次的理论探讨提供了一个学术环境,对环境伦理学的发展影响重大。 从这个时期开始,从事环境伦理学研究的理论工作者的队伍在不断扩大, 建立了不同层次的学术机构, 创立了国际性的学术期刊,出版了大量的论著和 论文。具有代表性的有:德国哲学家汉斯 萨克塞的 生态哲学 ,强调 “ 超 个体系统”的合作,强调全面关联和人际相互了解:罗马俱乐部的 增长的极 限 ,对人类目前生产增长方式和技术进行批判,主张通过人类节制达到人口 和工业投资的零增长而获得地球均衡;美国前副总统戈尔的 濒临失衡的地 球 ,对环境危机与人类文明整体关系进行探讨,提出 ,)已 灵的生态 , 概念, 认为它与自然生态一样, 都依赖于整体和平衡的原则, 也即慎思与行动的平衡, 个人关切与社会责任的平衡,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神奇的人类文明的热爱的平 衡。 1 9 8 6年,泰勒的 尊重自 然建构了一套完整的由尊重大自 然的态度、 生物中心论世界观和环境伦理规范等组成的生物中心论伦理学体系。 代表了环 境伦理学的新发展。同年出版的罗尔斯顿的 哲学走向荒野 ,反映了生态中 心论学说的发展。后来 环境伦理学的出版更是环境伦理学界的重要著作。 罗尔斯顿继承和发展了利奥波德大地伦理学的整体主义, 承认自然界的内在价 值, 主张将道德关怀由人类扩大到自 然界,强调人类利益与其它生命利益的一 致性,要求人类兼顾两个基本原则:有利于人类生存.有利于生态系统的动态 平衡。 此外,还有澳大利亚哲学家辛格的 动物解放论等著作,主张我们应当 9 把大多数人都承认的那种适用于我们这个物种所有成员的平等原则扩展到动 物身上去,倡导动物解放。美国哲学家弗兰克纳的 伦理学与环境则认为, 伦理的关系的范围应扩展到 “ 一切有苦乐感受能力的存在物”( a l 美国植物学 家墨迪的 人类中心主义:一种现代观和诺顿的 为什么要保存自然的多样 性是现代人类中心主义的新代表。希望通过人的理性思考,使人类建立 一 种 包含了人与自然和谐原则的科学世界观, 实现地球资源在同代人之间的公= . 分 配和在代际间的恰当配置。 这些不同的思想派别, 围绕着环境伦理学的基本问题, 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从不同的方面或角度推动了西方环境伦理学的繁荣和发展, 也从不同的方面和 角度推动了西方环境保护运动的深入发展。 总之, 是一个“ 百家争鸣” 的局面, 其学派纷呈,观点迥异。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当代环境伦理学的理论类型主要 有:人类主义与自然主义的环境伦理学、个体论与整体论的环境伦理学、生物 中心主义伦理学、深层生态学、神学或宗教环境伦理学、扩展共同体的环境伦 理学、生态价值伦理学、政治生态学、可持续发展伦理学、生态女性主义伦理 学、生物区位主义伦理学、后现代环境伦理学等等。 三、环境伦理学的核心话语 尽管环境伦理学领域中学派、观点复杂, 但仍有一些共同关注的问题,围 绕这些问题形成了环境伦理学的核心话语。 这使得任何一个试图研究或了解环 境伦理学的人都要熟悉它们,并要做出自己的解读。今天,环境伦理学中的核 心话语主要是 “ 人类中心主义” 、“自然价值”和 “ 自然权利” 。在下文中,我 们将对其逐一展开分析和探讨。 ( 一 ) 人类中心主义 人类中心主义, 或人类中心论,是随着环境伦理学的兴起而逐渐引起人们 注意的全球性话题。 环境伦理学界,一直存在人类中心主义与非人类中心主义 之争,概括地说 “ 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