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学专业论文)论唐代思乡诗的文化精神与艺术创造.pdf_第1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论唐代思乡诗的文化精神与艺术创造.pdf_第2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论唐代思乡诗的文化精神与艺术创造.pdf_第3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论唐代思乡诗的文化精神与艺术创造.pdf_第4页
(文艺学专业论文)论唐代思乡诗的文化精神与艺术创造.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思乡是人类共有的一种美好情感,也是每个人都无法解开的情结。本文以 此为题,试图通过对唐前( 含唐代) 思乡诗的梳理,对思乡主题产生的文化渊源、思乡诗 在不同时期的发展演变与特点进行总结,进一步探讨唐代思乡诗的艺术创造和蕴涵的文化 精神。, 本文共五章。第一章主要对古代思乡诗作概念上的界定,对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唐 前及唐代思乡诗的研究现状作一梳理,借鉴前人研究成果,为本文的研究奠定基础;第二 章从农业文明、血缘关系和宗法制度三个方面来阐述思乡情结产生的历史、心理和社会基 础,阐明思乡情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积淀的结果;第三章通过梳理唐前思乡诗的传承脉 络和不同时期的主题演变,对各个时期思乡诗的艺术特点作简单分析和总结,为唐代思乡 诗的研究做好铺垫;第四章从农业社会人生情怀的深化、不常主调的乐观与豁达、醇美温 馨的人伦情味、思乡与忧国的情感交织四个方面来论述唐代思乡诗的深层文化内涵和展现 的民族文化心理。第五章从意境创造、艺术构思和语言特色三个方面,对唐代思乡诗的艺 术创造作一简单概括,展现唐代思乡诗独特的文化精神。 主题词:思乡诗农业文明血缘关系宗法制度人生情怀文化精神 陷豫 c t ll 0 n g i n gf o ro n e sh 蛆呦眦i sac o m m a n d 啪d 胁i a b l es 钮t i m e n tf o ra o f m a i l l k 砒i ti sa l s ot h ef o u c 吣o f 血i sp 印w h i c ha t t l 即1 p 招t 0e x p l o r e 也ec i l l 删m 汕印i n i l i n g o f “h o m e t o w ns a m 铷扩l 弛盱a t i l “n gt h ep 静t a n g 觚dt 缸gl b r n 枷e s ,缸i da t t e m p t st o c l 嬲s i 匆m d 弛a l y z en l i st y p eo f p o e t r y 缸i mt 1 1 e s e 铆op e r i o d s 1 1 l i sp a p e rh 勰丘v ep a n s c h a p t 盯o n e 鲫删m 血锚n ”w o 呔so f2 0 恤c t u r ) rs c h o l a r si n 血e 丘e l d 缸dp o i n :七so u ts o m eo ft h e i rs h o n c 讲n i i 玛s a h a p t c rt w od i s c i l s s e st h ec m t u r a lb 船ef 0 加”d b y m o m 鼬o w ns e n d m e n t ”散匝衄e ed i 饪细t 弛百韶:a 鲥c i i l t l i 】眦s o c i e 瓴b 1 0 0 dr e l a t i o n s 粕d t h ep 舸a r c hs y s t e m c h a p t 盯t h r d i s s e c 协也el i i l i q u ec h 盯t e r i s d c so f :b 锄e t o w n 卵n t i n 坳r p 咖丘锄t h ep t 锄ge r a 毗d 彻a l y z 嚣i t sp g r e s s i o nt h r o u g h 廿m a h a p t e rf o u rd i s c 鹏s 髓 h o w1 h i s 缸f 醯t c dt 堍由m 勰哆p o e 略锄dh o wt h gd ) 哟p o e 时i nt i i mu 船di t 舔a f o m 舭i 觚d 也e r c b y 班o d u c e di t so w nn e ws t y l eo f t h i so l dm 础:a h a p t e r 丘v e 舢衄缸i 瑚 t h e h i e v 锄哪o f t 细g 由m a s 够p o e 时j l ll h i sa r c a 璐i i l gp o e d ci m a g 豇y ,a r t i s d cc c 印t i o n 趾d c h o i c e 勰t l l e m r e e s 协n 州s k 吖o r 陷l m o 础船w l ls 即t i 卫般旷p o e 仃y a 鲥c u l m r a ls o c i e 眵 b l o o dr e l a t i o n s p 删a r c hs y s t c mc l l l 删s p 试t 首都师范大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成 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 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锣t 秀l 斗1 1 日期:2 0 0 6 年1 2 月1 0 日 首都师范大学位论文授权使用声明 本人完全了解首都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学校有权保留学位论文 并向国家主管部门或其指定机构送交论文的电子版和纸质版;有权将学位论文用于非赢利 目的的少量复制并允许论文进入学校图书馆被查阅;有权将学位论文的内容编入有关数据 库进行检索;有权将学位论文的标题和摘要汇编出版。保密的学位论文解密后适用本规定。 学位论文作者繇孕f 雩闩,7 日期:2 0 0 6 年1 2 月1 0 日 引言 文学创作中有些主题,如人的生死、穷达、悲喜等等,过去有人吟咏,现在有人吟咏, 将来还会有人吟咏。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些主题是永恒的。思乡主题就是这样一个被人 们不断吟唱的永恒主题。 刘若愚先生在中国诗学中指出:“中国诗人似乎永远悲叹流浪和希望还乡。对于 西洋读者,这可能显得太伤感,但是,请不要忘记中国的广大,从前交通的困难,在主要 城市中高度文明的生活和远乡僻壤的恶劣环境之间的尖锐对照,以及在传统中国社会家庭 的重要性与其结果对祖先的家根深蒂固的爱着。进而,由于是个农耕的民族且住惯陆地, 中国人大体上显然缺少流浪癖。因此,乡愁之成为中国诗中一个常有的因而是因袭的主题, 并不足奇。”1 从诗经、楚辞开始,中国古代诗歌就形成了一个源远流长的思乡主题。缠绵温 馨而又忧伤的思乡之歌,被不同时代、不同阶层和不同个性的诗人绵绵不断地吟唱了几千 年。中国历朝历代都有大量的思乡诗出现,几乎每一位著名地诗人都成功的思乡之作,思 乡诗在文学史上体现出的连续性和传承性,使之成为中国古代诗歌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组成 部分。 为什么一离开故乡,思乡情怀就变得如此沉重? 为什么思乡诗歌被重复不已地创作? 这不仅因为中华民族是古老悠久的农业民族,每一个中国人的心里都有着根植于农业社会 的恋土情怀和家园观念;更为重要的是,建立在农业文明之上的、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宗 法制度和宗法精神,使关于家庭、宗族、国家的生活内容和思想感情,无所不在地渗透到 了文学艺术创作的每个细胞,血缘观念、家庭意识早已在我们的民族文化心理上打下了深 深的烙印。中国古代思乡诗作历时久、数量大,正是中华民族文化积淀的结果:乡情乡思 已成为中华民族心理结构、感情倾向和文化精神的重要特征之一。 刘若愚中国诗学,台湾幼狮文化事业公司,1 9 7 9 年。第8 9 页。 第一章思乡诗的概念界定与思乡诗研究综述 一、思乡诗的概念界定 “思乡”主题是中国诗歌艺术中最古老的主题之一,思乡诗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占据 着重要地位。那么,何谓思乡诗? 首先,应对。思乡诗中的。乡。给予明确界定所谓“乡”即故乡,是一个人出生 成长的地方,在那里有温馨的童年记忆、成长的酸甜苦辣、熟识的父老乡亲以及血浓于水 的亲情。故乡深处即。家”:“家”既是人物质生活资料的来源地、遮风避雨的栖身所,也 是人获得充实感和安全感的心灵栖息地,更是血缘的确证和亲情的载体。人一旦走出家门 远离故乡,就会产生对血缘关系的亲情依赖和理性认同;即使是暂时的背井离乡,心灵的 深处也无时不在渴望着叶落归根、回归家园。这是纯粹意义上的。乡”与“家”,是我们 赋予“乡”与“家”最初的涵义。 中国传统文化历来是。家国同构”。在中国人的观念里,人与社会的关系是以“家” 为起点的:“乡”是“家”的延伸和拓展,“国”则是“乡”的延伸和拓展。孔子所言“迩 之侍父,远之侍君”( 论语阳货) ,孟子所谓“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 身”( 离娄上) ,都是化国为家、家国同构,将亲亲长长的血缘式关系推至天下,所谓“君 亲并用”、“家国一体”。中国古代文人士子在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社会思想哺育下成长,“修 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入世思想是他们共同的人生目标;尤其是科举制度产生以后, 知识分子要有所作为,就必须游学天下。古代知识分子大多有“游”的经历,在游学游宦 的路途上,来到天子脚下、帝王身边( 即国家的政治中心) 对许多知识分子而言有着不同 寻常意义;“国都”及其代表的国家逐步演变为一种带有特殊意义的“故乡”概念。从这 个意义上讲,“思乡”不只局限于一己的故土之思和亲情之念,同时还具有特殊的政治“思 乡”涵义。 其次,应对思乡诗的情感指向予以明确界定思乡情感首先扎根于血缘亲情,诗中情 感一般指向家中亲人( 包括父母、妻子、兄弟姐妹、儿女等) ,对朋友的思念之情也常见。 在思乡诗的写作模式中,创作的主体是家外游子,表达的是游子对亲朋故园的思念,是一 种单向的情感表达。思乡虽多与怀人相联系,但是思乡诗与怀人诗又有所不同:怀人诗既 可以是游子思念家中亲人,也可以是家中的亲人思念在外的游子;既可以是朋友间的相互 挂念,也可以是亲人间的相互思念;诗歌创作的主体是宽泛的,情感表达可以是单向的也 可以是双向的。 其三,乡土之恋和故国之思是思乡情感的重要组成部分因而成为思乡诗当然的歌咏 内容之一由于“家”是依附在故乡的土地之上的,所以归家之情会自然延伸为对故乡的 2 怀念,充满着对过去的生活、久违的桑梓的深深思恋,成为一种超越时空间隔的归乡期盼。 2 由于儒家文化的理想模式是“化家为国”、“家国一体”,由对血缘亲情和家乡故土的挚爱 而升华为一种强烈的爱民族爱国家的情结,使得思乡情感具有了更为广泛的政治意蕴;古 代文人士子所追求的出仕为官的政治之路,也使政治中心成为他们心中的“第二故乡”; 当知识分子因战乱流离或贬谪流放而遭受政治失意和挫折时,其思乡诗、怀乡情所抒发的 往往是重回政治舞台的渴望。屈原被流放和庾信于梁亡后流寓北方时的许多恋土怀归之 作,就交集着此类丰富复杂的家国之感。 综上所述,本文所言及的思乡诗,乃是以游子为抒情主体,抒写对亲人的思念之情、 对故乡( 包括政治意义上的故乡) 的怀归之念的特殊主题抒情诗。 二、二十世纪以来中国古代思乡诗研究综述 一 虽然思乡诗在中国古代诗歌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但是对思乡诗的研究从来没有象思 乡诗的创作那样受到足够的重视。综观2 0 世纪以来古代思乡诗的研究状况可以发现:8 0 年代以前,对于思乡诗的关注多为鉴赏性质,研究性的论述甚少;8 0 年代特别是9 0 年代 以来,出现了不少研究性著述,这一时期有4 位学者在其专著中涉及到了思乡诗的研究3 , 但是侧重点各有不同。在各种版本的文学史中,仅提到某诗为思乡诗,未涉及对思乡诗主 题的研究。研究思乡诗的单篇论文也不多,1 9 8 0 年至今,以思乡、怀乡、乡情、乡愁一 类题目出现的论文仅五六十篇5 ,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 一) 关于思乡诗概念界定和表达内容的研究 研究思乡诗应首先对思乡诗进行界定,目前只有几位学者在其研究中涉及这个问题。 如邓魁英将杜甫的怀乡诗概括为“既指那些独立成篇的怀乡思归之作,也包括一些抒情、 叙事、写景诗中表达羁旅情怀的片断”6 。孙维城认为,思乡、回归是一种对人生归宿的思 考与焦虑,“思乡的真正意义在于对精神家园的回归,对个体生命的关注”7 ,体现了由思 乡引发的哲学思考。而吕爱梅则将故乡划分为地域意义上的故乡、政治意义上的故乡、原 初意义上的故乡三种类型8 。地域意义上的故乡即土生土长的地方,是纯粹意义上的故乡, 扩大范围可指整个国家即“故国”;政治意义上的故乡是针对古代游宦之人而言,即统治 参见黍离之痛的文化成因及审美意蕴透视中国古代黍离文学主题片论。聊城师范学院学报,1 9 9 0 年第l 期。 这四本专著分别为张法的中国文化与悲剧意识(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 9 明年1 月) ;王立的中国文学十大主题 原型与流变( 辽宁教育出版杜,1 9 9 0 年8 月) ;蒋寅的大历诗风,( 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2 年8 月) ;赵敏俐 的文学传统与中国文化(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 9 9 3 年8 月) 4 如刘大杰的中国文学发展史 、游国恩等人编著的中国文学史 、袁行霈等人编著的中国文学史等。 。其中冯庆堂的浅论唐诗中的思乡惰结( 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 0 0 2 年第4 期) 认为:思乡诗过分地依恋故土使 得人们的思想趋于保守、僵化,是其消极的一面。董亚的论我国古代怀乡诗文的教育功能 ( 淮南师范学院学报 。 2 0 0 4 年第2 期) 认为;我国古代怀乡诗文具有生命意识、悲剧意识和家园意识等文化内涵。在此基础上提出怀乡涛文 具有认识人生社会功能、审美教育功能。 。邓魁英他乡迟暮不废诗篇论杜甫的怀乡诗贵州大学学报 ,1 9 9 5 年第3 期 孙维城古代诗歌“思乡情结”的人生意蕴,江汉论坛,1 9 9 6 8 。 吕爱梅鸟飞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我国古代文学中的兰种怀乡类型 ,文史杂志,2 0 0 0 年第6 期。 3 机构、政治中心;原初意义上的故乡也叫精神意义上的故乡,即自然。这个划分比较细致, 但忽略了对思乡诗概念的界定。总体上看,在这些研究中,思乡诗的概念不清晰。 有部分学者对古代思乡诗的表达内容进行了研究。仲跻培的论唐人思乡诗以为: 抒发诗人热爱故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情感,抒发对亲人的深切怀念之情,反应诗人被贬谪 流放的悲愤痛苦和文人士子的仕途艰难,是唐人思乡诗的主要内容。张连举的论古代怀 乡诗的思想内涵”一文将古代怀乡诗的思想内涵概括为两个方面:一是抒发征夫戍卒的 思乡之音,一是表现离家远游的羁旅生涯。吕爱梅的飞鸟返故乡兮,狐死必首丘我 国古代文学中的三种怀乡类型“把怀乡类型分为征夫思归、游子思乡和思恋故国三类。 朱奇志的论中国古代诗歌中的游子情结”认为:“乡愁标志着游子处在人生的二难境地”, “以仕途为坐标,乡愁意味着退缩;以整个人生为坐标,乡愁则意味着回归,它更贴近人 生的终极目的。” 唐诗中思乡情结及其艺术表现方法浅析”一文,把唐代思乡诗分为一 般游子思乡之作、左迁贬谪思乡之作、战乱流离思乡之作和远役征夫思乡之作四类。王秀 臣的 中国古典诗歌的家园与思乡主题“则把中国古典诗歌乡思主题的思想意蕴概括为: 久别家园的孤独体验和遭受挫折后的人生空幻感。以上论述虽然表述上有差别,但研究观 点还是比较一致的。 ( 二) 关于思乡情结产生原因的研究 任何文学主题的出现都有其生长的土壤,包括社会的、政治的、文化的、心理的原因 等等,所以追溯文学主题产生的源头成为文学研究的重要方面。对思乡情结产生原因的研 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多数学者认为思乡情结由农耕文化氛圈下形成的安土重迁意识所致思乡情结 的产生与中华民族悠久的农业文明这一特殊文化背景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赵敏俐以秋 与中国文学的相思怀归母题“为题深刻阐述了农业崇拜精神、农业生产生活方式对相思 怀归这一中国文学母题的形成所产生的重要影响;认为“这种相思与怀归来自于农民对家 乡土地和庄稼的爱;从生活习俗方面讲,又来自于冬窟夏庐的特殊生活方式下培养起来的 对秋的特殊情感。”方勇在论 中的怀归主题及其文化意蕴”中认为:农耕文 化的背景使怀乡恋土倩结具有了普遍性的特点。马冀认为:“中华民族自古生活在大陆型 聊城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版) ,1 9 9 0 年第3 期。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1 9 9 3 年第4 期。另外,张连举还在自贡师专学报( 综合版) ( 1 鲫5 年第 4 期) 发表了略论古代怀乡诗的价值取向 一文,内容相同。 “文史杂志,2 0 0 0 年第6 期。 4 长沙大学学报,2 0 0 0 年9 月,第3 期。 4 章文清、刘依军,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2 0 0 2 年第5 期。 “学术交流,2 0 0 4 念6 月,第6 期。 ”文学传统与中国文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 9 9 3 年8 月。 “河北大学学报,1 9 9 4 年第4 期 d 山隔海阻的自然环境中,农业发达很早,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绵延数千年之久。对于以农 为主的先民来说,土地就是他们的家,安土重迁的恋乡之情很早就成为重要的民族传统心 理。”王立也表达了类似观点:“山隔海阻的地理环境,小农经济为主的生产方式,决定 了思乡情愫作为农业社会、大陆文化的必然产物及其广阔的民俗背景。”周晓琳谈到,“思 乡情结”源于农耕文化的积淀:“农耕文化以土地为依托,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小农经济 的生产方式,不仅为民族族群的生存和延续提供了物质保障,同时也以无形的力量铸造着 民族性格、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从历史上看,尽管世移时迁,政权处于不断更迭之中, 但华夏民族整体上始终都安土重迁,向往宁静,推崇安稳,亲近自然,这些生活习性和心 理倾向无疑都是农耕文化的产物。更为重要的是,这一切最终都必然聚焦于故乡。”9 李 春华的 思乡恋土主题成因试析”从周代农业文化的历史背景出发,阐述了诗 经中思乡恋土主题根植于农业人生的恋土情怀,是一种对土地和家园的深沉的爱。廖开 顺“、张丽2 、林春生。、孟修祥“等学者在谈及思乡诗的产生原因时都有类似论述。 其次,有学者对思乡情结产生的心理原因乖社会原因进行了研究他们认为:故乡的 情感源于人类最原始的亲亲之情,是一种血浓于水的情感;这种情感始于对故乡亲人的依 恋。王立认为:“念故恋群”是思乡意念产生的心理动源,“思乡所引发的正是一种亲近的 社会群体意识,其本质是以孤独心态为内在特征的特殊情感体验方式。”马冀认为:乡情 是对故乡美好记忆的集中体现,是“一种寻求精神慰籍和心理平衡的普遍心理状态。”陶 东风在中国文学的思乡主题”中认为:对故乡的依恋源于对母亲情感的依恋,无力感、 孤独感、无意义感使游子产生了一种成人恐惧和回归冲动,回到家乡就是回到母亲怀抱, 思乡就是思母。廖开顺同样认为:“在乡愁文学作品中,隐藏着人类为种种生命需要而形 成的一种具有强大向心力的重返母体的潜意识”,思乡是对母亲的一种依恋”。张法则认为 中国文化的乡愁意识主要表现在两大领域一战争与羁旅,并在 。1 9 9 5 年第3 期。 9 杜诗中的乡情,杜甫研究学刊,1 9 9 7 年第l 期。 “辽宁师专学报( 社会科学版) ,1 9 9 9 年第5 期。 。聊城师范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版) ,1 9 9 0 年第3 期。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 0 0 2 年第5 期。 7 一 其次,也有学者从意象角度研究思乡诗的艺术特点。如马冀的月是故乡明论中 国古代乡情诗“一文从引发乡情的意象入手,列举了“春风明月夜”、“秋雨黄昏时”等 几种典型的思乡环境,并分析了一些易于引发“乡情”的花草鸟兽意象、声音意象和日常 生活常用意象等。王立在 中国文学十大主题原型与流变8 一书中认为:。思乡最常 见的原型意象是抒情主体自身的登高远望”,另外“东山之哀”、“陇头流水”、“阳关三 叠”也是典型的思乡原型意象。在日暮乡关何处去,烟波江上使人愁登高望远与中 国古代思乡文学主题”一文中,王立从“登高望远”这一常用意象入手,论述了“登高 望远”与思乡情感表达之间的关系。他还在 乐音音响意象与中国古代思乡文学主题 从西域乐音音响意象谈起”一文中认为,听觉意象常以乐器为象征,并泛化到禽鸣、鸟 语、滴雨、鹃啼、雁鸣等意象,从而提出:乐音是怀乡的催发剂,乐音本身的审美能量和 闻音思乡的情感力量相结合,使思乡主题产生了持久的生命力。 总体来讲,2 0 世纪8 0 年代以来,思乡诗的研究无论从数量上还是从质量上来看,与 同是主题方向研究的山水诗、咏史诗相比,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还是有欠缺的。存在的 主要问题是:第一,对思乡诗的界定还需进一步推敲和厘清;第二,对思乡主题产生原因 的研究不够深入;第三,对思乡诗的发展演变缺乏系统性的研究;第四,对思乡诗艺术特 色的整体性研究比较缺乏。解决好这四个方面的问题,对于推动古代思乡诗的研究走向深 入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章思乡情结产生的文化基础 思乡恋土是人类共有的情感,世界各国的文学作品都不乏动人的思乡之作。中国文 化可以说就是乡愁文化,甚至一离家就思乡。”因此中国人的乡情和乡愁就显得格外沉重。 在中国古代文人的心灵深处,更是郁结着强烈的“思乡情结”,这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熏 陶积淀的结果。 一、农业文明:思乡情结的历史基础 中华民族具有悠久的农业文明,中国的农业生产发展非常之早。在农业社会,生产的 发展以土地资源为基础,决定了人们必须定居在这块土地上;土地是人们的衣食之源和安 身立命的所在,离开土地人就无法生存。这种与土地相结合的生产方式,培育了人们对土 地的深厚感情,人们所固守的土地不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空间概念,而逐渐成为一种情感 “内蒙古大学学报。1 9 9 6 年第6 期。 。辽宁教育出版社,1 9 帅年8 月 。文史杂志,1 9 9 9 年第4 期。 ”西域研究。2 0 0 0 年第4 期。 。张法中国文化与悲剧意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 9 8 9 1 ,第5 4 页。 - 8 一 符号和安土重迁意识沉淀在生命深处。这在古代商、周两个民族的发展史上有着典型表现。 商代先祖本是以游牧为生,他们“不常厥邑”( 尚书盘庚) ,“自契至汤八迁”( 史 记殷本纪) ,从汤至盘庚又迁都5 次。然而,由盘庚我们可以知道,盘庚的屡次迁 都遭到了强烈反对,而后“自盘庚徙殷至纣之灭二百七十三年,更不徙都”( 竹书纪年) 。 这是因为农业已经取代游牧成为社会生产的主要形式,人们重视在土地上取得的劳动成 果,并形成了对土地的眷恋。 周民族是一个典型的以农立国的民族,根深蒂固的土地情结成为周文化构成中的最基 本因素。“周”字本身就是农田周匝的象形。8 周人在追述其祖先历史时,把他们最初的男 性祖先后稷与农神合二为一;而且总是郑重其事地强调:其祖先天才的农耕禀赋,是周人 最终崛起的天赐根基( 见诗经大雅生民) 后稷作为富有传奇色彩的英雄祖先、一个 农业发明者被周人感恩戴德地供奉为农神,这无疑给周民族的发展史笼上了浓厚的农耕文 化色彩。 在周人的祭歌中,大雅中的生民、公刘、绵、皇矣、文王、大明 比较完整地记述了周民族发祥建国的历史,也正是这些诗篇透露出了周人对土地的深厚情 感。后稷居邰、公刘迁豳、古公直父至岐山,在部族迁徙的历史中,他们无一例外地把土 地的肥沃与否当作选择居住地的首要条件。其地“百泉”汇涌( 公刘) ,水源丰足;“瞻 彼溥原”( 公刘) ,土地广阔;。周原臁臁,堇荼如饴”( 绵) ,水草丰美,土地肥 沃;他们查看各种与农业生产有关的条件,条件足够一族人生存才定居于此。而且在祭歌 中我们可以发现,凡是被颂美歌唱的都是于农耕有功的君王:。思文后稷,克配彼天。立 我蒸民,莫匪尔极,贻我来牟,帝命率育。”( 思文) “天作高山,大王荒之。彼作矣, 文王康之。”( 天作) “噫嘻成王,既昭假尔,率时农夫,播厥百谷。”( 噫嘻) 他们无 一不是因农业政绩而被万世景仰、受后代祭祀。 周民族浓郁的农耕文化和土地情结,体现为另一个具有象征意味的仪式就是帝王的籍 田之礼。春耕时节,周天子率公卿大臣们在籍田上举行“亲耕”典礼。天子拿起耒耜推三 下,卿诸侯推九下,庶人把王室的千亩地耕完。“虽然“籍”的含义已经由远古氏族宗族 首领的胼胝亲耕演变成天子仪式性的亲耕,但它无疑鼓舞了周人对农业生产的热情,使他 们更加尽心于农事,这对一个民族重农之风的养成有着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籍田之礼不 止天子有,诸侯也有;籍礼不仅行之于王朝,亦行之于诸侯邦国。据国语记载,籍礼 中周王“亲耕”之后的重要活动,先是农官“遍诫百姓,纪农协功”,继而是始自农官、 嚣参见赵敏俐文学传统与中国文化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 9 9 3 年,第6 页。 。参见刘雨亭从农耕信仰到祖先崇拜 周人祭歌中文化流变的探源性阐释 ,齐鲁学刊 ,1 9 9 9 年第2 期 “参见赵敏俐文学传统与中国文化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l 3 年,第6 页 9 终于周王的各级官吏的巡视与督责。”这种上对下、特别是对小民的督责,表明农业是国 之基础、是生存的根本,客观上起到了打造统一的农耕意志的作用。周人的重农精神以籍 田典礼的表象形式上升为一种统一的精神追求和政治象征。 正是在这种农业气氛的长期熏陶下,人们的生命意识中积淀了重农恋土的情感因素。 一旦离家远行,人们就会常常念及家乡农事,不由自主地萌发出对故土的怀恋之情。表现 在 的文化精神,4 0 4 2 页,东方出版社,1 9 9 7 6 - 1 0 - 关系遭到削弱,家族结构的内部联系也相对松弛了。随着私有财产的增加,血亲关系更容 易被财产关系和地域关系所取代。而且扩张、航海和通商时求生存、求发展的需要,使得 欧洲民族更重视生死与共、休戚相关的伙伴关系。所以在欧洲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其家庭 史的演变是一个由“血亲”、“权威”到“伙伴”的过程。 而中国社会几千年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社会生活则很少发生变动。可以说,血缘、家 庭观念浸透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层面,贯穿了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全过程。 血缘亲情本是人类自然的本性与本质关系。人的生命源于父母,人最先接触和最亲近 的人是父母兄弟;长期的共同生活自然形成了人对父母兄弟最深厚、最牢固的特殊感情。 所以家庭中的父母与子女以及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是人的自然血缘和长幼等亲属关系, 是人与人之间的自然纽带,他们之间的情感与相互扶持的关系也是最自然不过的。 长期共同的生产生活进一步强化了血缘纽带,巩固了家庭成员间的“亲亲”关系。与 农业社会相联系,古老的中国所奉行的封闭式小农经济生产方式,决定了农业人生必须十 分重视“家”这个最基本的生产单位。任何个人都无法脱离家庭而生活:家庭是人们物质 生活的保证,家庭命运也即个人命运;家庭提供其成员全部生活资料,个人必须仰赖家庭 的共同财产生活。这使人们产生了对家庭的强烈依赖性和责任感,家庭成为人们生活的核 心。同时,农业生产方式为稳定血缘组织、强化人际间的血缘关系和“亲亲”意识提供了 肥沃的土壤。生产工具的落后决定了农业生产方式只能是集体耕作土地,而具有血缘亲情 的亲属则是这一集体合作的主要成员;在后天的共同劳作、共同生活以及共同的利害关系 下,先天的血缘亲情关系得以强化,“家”在人们的心中始终保持着强大的内在凝聚力。 人出生后首先形成的人际关系就是个人与父母的关系,父母与子女可谓血肉一体、血 脉相通,其他任何关系都无法与之相比。所以父母与子女的关系被称为天伦,位于五伦之 首。 凯风自南,吹彼棘心棘心夭夭,母氏劬劳凯风自南,吹彼棘薪母氏圣善,我无 令人( 邶风凯风) 蓼蓼者莪,匪莪伊蒿。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蓼蓼者莪,匪莪伊蔚。哀哀父母,生我 劳瘁无父何怙? 无母何恃? 出则衔恤,入则靡至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 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 ( 联小雅蓼莪) 记忆中的父母就是家,离开父母会感到凄苦孤独、失去慰藉与依赖;回到双亲的怀抱 就是回到了庇护的所在,在心理上也就获得了充实感和安全感。这两首诗深情地表达了子 女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感激之情,使血缘关系显得格外厚重。 对家庭观念和家庭感情的重视,还可以从诗经中其他描写家庭生活、表现家庭成 。迈克尔米特罗尔欧洲家庭史 。赵世玲、赵世瑜、周尚意译华夏出版社,l 驰7 年1 0 月,第8 0 页 1 1 员之间深厚情感的诗歌中得到证明。 写夫妻之情是: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 王风君子于役) ; “愿言思伯,使我心疼( 卫风伯兮) 表现与父母兄弟间的情感是: 陟彼岵兮,瞻望父兮父日:嗟! 予子行役,夙夜无已上慎旃哉,犹来! 无止! 陟彼屺兮,瞻望母兮母日:嗟! 予季行役,夙夜无寐上慎旃哉,犹来! 无弃! 陟彼冈兮,瞻望兄兮兄日:嗟! 予弟行役,夙夜必偕。上慎旃哉,犹来! 无死! ( ( 魏风陟彼岵) 扬之水,不流束楚终鲜兄弟,维予与女无信人之言,人实诳女。 扬之水,不流束薪。终鲜兄弟,维予二人无信人之言,人实不信 ( 程郑风扬之水) 诗中流露的对家人的感情是强烈而真挚的。因为源于血缘的感情最深厚、最牢固。而 这份感情是维系家庭关系的重要纽带,自然也就成为离家之人最初的牵挂。钱穆先生说: “诗经里的家族情感与家庭道德,那种人与人之间的忠诚恻怛、温柔敦厚,便是中国 民族人道观念之胚胎,便是中国现实人生和平文化之真源。傥不懂得这些,将永远不会懂 得中国文化。”“ 总之,血缘关系是亲情产生的自然动因,它根植于故土,情系于亲人,使亲情成为每 一个人不可或缺的感情需要。对亲情的心理依赖和对血缘关系的认同,会因远离家乡的现 实而显现出来:因为亲情使得“家园”这一概念变得具体而有意义,所以思乡的核心情感 就是思亲,它内化在每个人的心灵深处,使得人们一旦离开亲人和故园,思乡和回归便会 成为内心深处最初和最强烈的冲动。重视亲情的意识还深入到人的无意识中,使血缘因素 不仅具有生物学意义,而且成为一种文化遗传基因,一代代遗传和沉淀,成为构成中华民 族心理特征和文化精神的要素。 三、宗法制度:思乡情结的社会基础 宗法制度是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是一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族 权与政权合而为一的制度。象夏朝和商朝都是在氏族部落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宗法制国家, 周朝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实行了分封制:周天子按血缘关系的亲疏,把自己的亲属分封到全 国各地为诸侯,谓之“封建亲戚,以藩屏国”( 左传定公四年) ;实际上是在全国范围 内建立起家族统治,以达到维护周天子大宗至尊统治地位的目的。这正是宗法制度的典型 体现。赵光贤先生指出:。宗法制度是周人在新的封建经济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并为它服 “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商务印书馆,1 9 9 4 年版,第5 4 页。 1 2 - 务的一种上层建筑,它是直接以维持大小贵族的土地所有制为目的,间接以巩固封建社会 秩序为目的,所以说宗法制度是支持封建社会的主要支柱。”“ 宗法制度不只是政治制度,它在上层建筑各个领域都产生着巨大影响,渗透到社会生 活的各个方面,使宗法精神成为基本的社会意识和生活准则。西周社会,周天子处于最核 心的地位,“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对周天子的歌颂、对其地位 的肯定,不仅是“颂上”的表现,而且带有强烈的宗族感情。生民、公刘、绵、皇 矣、大明等涉及周民族历史的诗篇,固然是夺取政权后颂祖、祭祖的需要,同时也是 在宗法制度的框架内加深宗族情感的需要。秦风无衣中的“与子同袍”,“与子同仇”, 。与子偕作”,“与子偕行”等内容,显示出来的那种刚毅果敢、同赴国难的气概,也是对 宗法之国热爱的具体表现。 小雅采薇表现的是一种复杂情感,虽然流露出对战争的厌 恶之情,但同时也流露出对军队军纪严整的歌颂和战胜敌人的喜悦。战争和久戍不归虽然 会带来痛苦,但宗法式的爱国之情又能清楚地认识到牺牲的必要。可见,宗法意识和宗族 观念已内化为人们最真挚的情感。 宗法制的实体是宗族。“族者何也? 族者凑也、聚也,谓恩爱相流凑也。上凑高祖, 下凑元孙。一家有吉,百家聚之,合而为亲,生相亲爱,死相哀痛,有会聚之道,故谓之 族。”( 白虎通义宗族) 宗法制源于父系氏族社会的父权制大家族,是若干血缘相近的 家族的联合体,任何人都不能游离于这一群体之外。“宗者何谓也? 宗者,尊也,为先 祖主者,宗人所尊也。”( 白虎通义宗族) 宗族的特征之一就是有共同的始祖、宗庙及 特定的祭祀。祭祀共同的祖先,有利于宗族情感和责任感的加强,成为维护宗族、进而巩 固宗法制度的一个重要方面。春秋时人认为“神不歆非类,民不祀非族”( 左传僖公十 年) ;“鬼神非其族类,不歌其祀。”( 左传僖公三十一年) 就鬼神言之,不是自己宗 族人的祭品,神灵是不歆享的;就下民而言,民众也不会去祭祀非本族的祖先神灵,突出 了祖先神灵的宗族性质。由此可以推断,各宗族之人崇拜与祭祀祖先神灵的目的之一,就 在于强化本宗族的内部团结。 而且,春秋时人们认为:如果敬重祭祀祖先,就会得到祖先保佑;反之,就不会得到 祖先的保护。现实中对祖先的崇拜和祭祀并非只是希望祖先保佑衣食富足、子孙兴旺,其 作用更表现为维护现存家族和社会关系的目的。因此,对祖先追溯称颂的意义十分重大。 在祖先的灵牌下,缅怀共同的家族发展史,这种团结与亲密是一种从血脉最深处被唤醒的 不自觉的情感认同。对祖先的追溯,可以使氏族、家族、家庭寻找到自己的源头,加强宗 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对宗族的生存稳定、发展壮大极其重要。同时,族群的兴旺发达也 可以鼓舞宗族成员的生存信心;他们可以从中感受到冥冥之中祖先的神秘力量对他们的护 。赵光贤周代社会辨析h 北京人民出版社,1 9 印年。第1 1 0 页 - 1 3 佑,从而加强个人对家族、氏族的依赖感,加强家庭成员的责任感。正是因为具有了宗族 观念,人们产生出对自己所生活的群体的向心力;一旦由于战争、婚嫁、行役等原因离开 这个熟悉的群体,那份思亲念故的情怀便滋生出来。 有学者曾经指出,中国古人“在宗教观念上的敬天,在伦理观念上就延长而为敬德。 同样地,在宗教观念上的尊祖,在伦理观念上也就延长为忠孝”。“。孝是中国宗法伦理思 想中的一个核心内容,这一概念表征了中国宗法伦理关系及其次序,并成为维系宗法、家 族关系的强大的精神纽带。“7 祖先崇拜的结果进一步强化了血缘关系,同时也构成了“孝” 的感情基础,“孝”成为维系家族关系的重要纽带。孔子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 论语学而) 孔子认识到“孝”在宗法关系中的重要性,“把人的生命存在的世俗普遍 的族类亲情,升华为人类之爱的精神”,但是,孔子所提倡的仁爱精神不是一种博爱, 而是为宗法关系所束缚的“差等”之爱,即先爱父母,再由近及远推诸他人。这样,“孝” 的观念虽然产生于以血缘为基础的“亲亲”关系,但在中国古代“家国一体”的社会结构 下,孝道精神具有了由家庭、宗族向社会扩展的可能性,就不仅仅是宗室家族、血缘内部 等级秩序的划分标准;它超出家族伦理的范围,扩大到了“小宗”与“大宗”的关系、诸 侯与天子的关系、君与臣的关系。“忠”即为“孝”的延伸,是宗法伦理关系的扩大表现。 孝经云:“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以孝事君则忠。”孝经广扬名 又说:“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忠”体现了宗法社会背景下个人和君主之间的 基本关系,实际上就是要求臣民以血缘宗族的情感和责任来对待帝王及其政权,以保证帝 王政权的巩固,这就将孝亲、尊祖等家族伦理观念扩展至国家治理的层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