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文摘要 本文尝试从三维视角下观察和分析中国传统绘画,探讨它的现状和走向,寻找生活 和艺术在表现形式和审美情感的契合点,对于丰富绘画语言,拓宽我们的研究视野,及 当代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绘画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重点指出:中国传统绘画和世界上其它艺术一样,都是在客观存在现实的基础 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与西方绘画相比较,中国画被认为是一种平面的艺术,但这并不 与它的视觉三维性相悖。中国传统绘画是一种没有严格解剖学和透视学约束下的更为自 由的表现形式。 中国绘画的发展与中华民族长期以来形成的审美观和整部文明史是分不开的,与当 时的政治、经济、宗教、哲学、自然科学、地域、传统观念等有着密切联系。中国画是 在古老的老庄哲学“天人合一的基础上产生的,讲究含蓄蕴藉,平淡天真,虚无阴柔。 随着佛教的传入,“禅境”和“意境 被引入绘画,空灵玄远成了绘画的美学思想。这 种具有浓厚民族特色的中国绘画风格,揭示了中国画的发展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关系 在这种精神的引导之下,中国画对三维空间的表现变得较为含蓄,通常表现三维空间的 形式有虚实、开合、计白当黑等。 中国艺术博大精深,历史悠久。中国传统绘画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量源泉。 从远古图腾艺术的萌发,到唐宋时期我国绘画艺术的辉煌,无不体现中国绘画的深厚魅 力。然而,唐宋以后的停滞和衰微,明显是思想的偏执、保守所致。随着西方绘画、科 学的解剖学和透视学的传入,形成了强大的冲击波,影响了中国画坛,也丰富了中国画 的绘画语言。因此,立足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入研究,有选择的借鉴西方绘画中精华, 是中国画发展的重要途径。不可回避,近年来中国传统绘画走向衰微,因此,分析发展 停滞之由,寻找新的发展方向,成为当前迫在眉捷的问题。 本文正是针对这一现实提出的,希望对中国画的发展起到抛砖引玉作用。本文尝试 对建构中国绘画艺术的造型进行初步摸索。相信对这一问题的探索,有助于进一步深入 理解意象三维,并进一步理解中国传统绘画的精神。探求我们现在对造型认识的偏差, 找寻适合自己的创造活动中的可借鉴因素。同时,希望研究中国绘画的先辈给予帮助和 支持。 关键词:三维视角体积向背 明暗凹凸虚实意象 a b s t r a c t t h i sp a p e rt r i e st oo b s e r v ea n da n a l y s i st r a d i t i o n a lc h i n e s e p a i n t i n gf r o mt h ev i e w o ft h r e e - d i m e n s i o n ,a n de x p l o r ei t sn o w a d a y ss t a t u sa n dd e v e l o pd i r e c t i o n ,a tl a s tf i n dt h e m e e t i n gp o i n to fl i f ea n da r ti nt h ea s p e c to fe x p r e s s i o n a lf o r ma n da e s t h e t i ce m o t i o n a st o r i c ht h ep a i n t i n gl a n g u a g e ,b r o a d e n0 1 1 1 r e s e a r c ha r e a , i n h e r i ta n dd e v e l o pt h et r a d i t i o n a l c h i n e s e p a i n t i n g ,t h i sp a p e r i so fg r e a ts i g n i f i c a n c e t h i sa r t i c l em a i n l yp o i n t so u tt h a tt r a d i t i o n a lc h i n e s ep a i n t i n gi st h es a m ea so t h e ra r t f o r mi nt h ew o r l d ,b o t ho fw h i c ha p p e a ra n dd e v e l o po nt h eb a s i so fo b j e c t i v eo fr e a l i t y c o m p a r e dt ow e s t e r np a i n t i n g , c h i n e s ep a i n t i n gi sc o n s i d e r e da sak i n do fg r a p h i ca r ta n d d o e sn o tc o n t r a d i c tt oi t sv i s u a lt h r e e - d i m e n s i o n o nt h ec o n t r a r y , c h i n e s ep a i n t i n gi sm o r e f r e e d o mu n d e rn os t r i c t l yr e s t r i c t i o no fa n a t o m y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c h i n e s ep a i n t i n gi si n s e p a r a b l ef i o mc h i n e s ea e s t h e t i c s ,w h i c hh a s b e e nf o r m e do v e rt h ee n t i r eh i s t o r yo fc i v i l i z a t i o n a n di ti sc l o s e l yl i n k e dt ot h ep r e v a i l i n g p o l i t i c s ,e c o n o m y , r e l i g i o n ,p h i l o s o p h y , n a t u r a ls c i e n c e ,g e o g r a p h ya n do t h e rt r a d i t i o n a li d e a s c h i n e s ep a i n t i n g sa p p e a r a n c ei sb a s e do n h a r m o n yb e t w e e nh e a v e na n dm e n w h i c hi st h e p h i l o s o p h yo fl a o z ia n dz h u a n g z i a n di tf o c u s e so ni m p l i c a t i o n a l ,r e s t r a i n e d ,p l a i n ,n a i v e , n o t h i n g n e s sa n df e m i n i n e w i t ht h ei n t r o d u c t i o no fb u d d h i s m , z e n a n d “c o n c e p t i o n a r e i n t r o d u c e di n t op a i n t i n g ,n a t u r a la n du n r e s t r a i n e di sb r o u g h ti n t ot h ea e s t h e t i ci d e a s t h i sk i l l d o fc h i n 船ep a i n t i n gs t y l ew h i c hh a sas t r o n gn a t i o n a l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r e v e a l s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 o fc h i n e s ep a i n t i n ga n dc h i n e s et r a d i t i o n a lc u l t u r e sh i s t o r y a n du n d e rw h i c h ,a sr e g a r dt o t h ep e r f o r m a n c eo ft h r e e - d i m e n s i o n ,c h i n e s ep a i n t i n gh a sb e c o m em o r es u b t l e ,a n di t so f t e n e x p r e s s e di nt h ef o r mo f r e a la n du n r e a l ,o p e na n dc l o s e ,a n ds oo n c l l i n 豁ea r ti sb r o a d ,p r o f o u n da n dh a sal o n gh i s t o r y t r a d i t i o n a lc h i n e s ep a i n t i n gh a sa n i n e x h a u s t i b l ee n e r g ys o u r c e s f r o mt h ea p p e a r a n c eo ft u t o mc u l t u r et ot h eg l o r i o u so fa r t si n t a n ga n ds o n gd y n a s t i e s t h ec h a r mo fc h i n e s ep a i n t i n gs p r e a dt oe v e r y w h e r e h o w e v e rt h e s t a g n a t i o n a n dw e a k e n i n go fc h i n e s ep a i n t i n go b v i o u s l yd e d i c a t et o p a r a n o i da n d c o n s e r v a t i v et h o u g h t w i t ht h ei n t r o d u c t i o no fw e s t e r np a i n t i n g ,s c i e n t i f i cs t u d yo fa n a t o m y a n dp e r s p e c t i v e ,c h i n e s ei sd e e p l yi n f l u e n c e db yt h e m ,a n dt h el a n g u a g eo fp a i n t i n gh a sa l s o b e e ne n r i c h e d t h e r e f o r e ,i ti sai m p o r t a n tw a yf o r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c h i n e s ep a i n t i n gt o i v b a s eo ni t so w n 仃a d i t i o n a lc u l t u r ea n da tt h es a m et i m ed r a wo ns e l e c t e de s s e n c eo fw e s t e r n p a i n t i n g i ti si n e v i t a b l et h a tc h i n e s ep a i n t i n gw i l lb ef a c e dw i t hw e a k e n i n gi nr e c e n ty e a r s t h u st h ea n a l y s i so ft h er e a s o no fs t a g n a t i o na n dt of i n dan e wd i r e c t i o no fd e v e l o p m e n t b e c o m ei m m i n e n t p r o b l e m s t h i sa r t i c l ei ss u b m i t t e dt op o i n to u tt h i sr e a l i t y , i nt h eh o p eo fp l a y i n gt h er o l eo f a t t r a c t i n gv a l u a b l eo p i n i o n sf o rt r a d i t i o n a lc h i n e s ep a i n t i n g t h i sp a p e ra t t e m p t st oc o n d u c ta p r e l i m i n a r ye x p l o r a t i o nt o t h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o fc h i n e s ep a i n t i n g i tb e l i e v e st h a tt h e e x p l o r a t i o n o ft h i si s s u ew i l lh e l pu n d e r s t a n dt h r e e - d i m e n s i o ni n - d e p t ha n dt oaf u r t h e rd e g r e e r e a l i z et h es p i f i to fc h i n e s ep a i n t i n g , a n dt h e nf i n do u rd e v i a t i o no fm o d e l i n g e v e n t u a l l yf i n d s u i t e df a c t o r si ne a c ho n e sc r e a t i v ea c t i v i t i e s a tt h es a m et i m e , i th o p e st h a tt h ep r o f e s s o r s w h od e d i c a t et ot r a d i t i o n a lc h i n e s ep a i n t i n gw i l lo f f e rs o m eh e l pa n ds u p p o r t k e yw o r d s :3 d ;v i s u a lt h r e e d i m e n s i o n ;v o l u m e ;t h es u p p o r to ro p p o s i t i o n ;b r i g h ta n dd a r k ; c o n c a v ea n d p r o t r u d i n g ;r e a la n du n r e a l ;i m a g e v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所提交的学位论文三维视角下的中国画,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 究工作所取得的原创性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 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 已在文中标明。 本声明的法律后果由本人承担。 论文作者( 签名) :01 3 亳 w ,年t 了月ie l 指导教师确认( p 9 钐月伸 f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河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 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河北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 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 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论文作者( 签名) 一岛乞 沙7 年,z 月tj e t 指导教师( 签名) 汐9 移凡纱日 引言 中国绘画有三维观念吗? 答案是:有! 中国画体现的是一种意象的三维观念。 欲透彻梳理,陈述中国绘画意象体积观念,真不是件很容易的事情。首先,对中国画 意象“三维 角度的选择有一定难度。因为研究意象“三维现象可以从古老的中国哲 学、民族学、艺术学、社会学等视角观察,想要全面而深入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精究。 其次,对于“意象的把握,对于中国画的表现形式的理解有一定难度。意象是怎 样产生的,意象“三维”观念在中国画中的具体表现如何等。 再次,东西方两种不同理念下的艺术形式对“三维体积的不同理解。两个民族是 在不同文化底蕴中产生的,对艺术形式的表现必然会有所差异。 最后,中国传统绘画中有关意象三维观念的理论并不多,没有自成为体系,只是零 星的散见于绘画理论中。由于中国绘画本身的特殊性,一般认为中国画是平面的艺术, 但这并不与它的视觉三维性相悖。中国传统绘画和世界上其它艺术一样,都是在客观存 在现实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是一种没有严格解剖学和透视学约束下,更为自由 的表现形式。 我们要想深入探讨这一问题,必须置身于传统文化的这座宝库,不断深入研究,并 传承和感悟真正的绘画真谛。徐建融先生曾在传统的兴衰中写过这样一段话:“在 当今这个瞬息万变,日新月异的时代里,传统就如同一件古代贵族的盛装,华美、绚丽, 只是穿戴起来程序繁乱,方法复杂,所以每个人都会对着它赞叹,却似乎很少有人愿意 试着穿上它。于是这种做工考究品味高雅的服装便渐渐地被遗忘在博物馆的某个橱窗 里,偶尔会有穿着t 恤、牛仔的人经过,诧异地撇它一眼,也许会有些服装设计师来对 它稍微作研究,给自己的设计增添一点灵感,然而大多数的设计仍1 日予它真正的制作相 去甚远。 n 我们应该从传统中不断汲取营养,才能真正的继承和发扬我们的民族文化。 “中西结合 和广泛借鉴也成为丰富中国绘画语言不可获缺的途径。 本文将从三维视角剖析中国传统绘画,探讨中国绘画传统造型,尝试对建构中国绘 画艺术的造型作以初步的摸索。由于中国传统绘画无可避免地要求对视觉三维的认知, 所以相信意象“体积的认知这一问题的探索,有助于丰富绘画语言,能够扩宽我们的 研究形的视野,有助于理解形。发现我们现在对造型认识的偏差,并找到适合自己的创 造活动中的可借鉴因素。 一、绘画中的三维 ( 一) “三维”的概念 所谓三维是指在平面二维系中又加上一个方向向量构成的空间系。三维是一个空间 概念,强调的是物象在空间中延伸。万事万物都是以三维的形式存在的,中西方虽然处 于不同地域,但对于客观自然的感受是一样的,世界是三维的。 体现在绘画上,西方运用焦点透视理论,客观再现自然,通过光线、阴影、比例、 色彩等表现手法,准确地在二维平面上再现三维空间。 东方绘画,尤其是中国画,没有严格的透视理论,或称为散点透视,在传统文化中 “道 的理论的指导下,通过用笔的干湿浓淡、墨分五彩、勾勒渲染、画面的虚实处理, 凹凸变化,计白当黑等表现手法,也在二维的宣纸上幻化出了一个三维的空间。 艺术是来源于生活的,我们看到中西双方在“搜妙创真 的基础上产生的绘画运用 了不同的方式实现了对三维空间的幻化。 在中国画的三维空间的塑造中,“体积 成为了画面中不可避免要体现的因素。体 积是我们眼睛认知物体的基本特征之一。在几何学上,体积是具有长、阔、厚三度的形 体,是物体存在所采取的空间形式,也是向我们的视觉所展现的外部状态。绘画过程中, 通常我们把同一形体处于不同空间关系的塑造,称之为“体积( s o l i d ) ,反映了同一形 体之上的局部处于不同的空间位置结构的关系,解决的是形体本身的厚度、转折、重量 等问题。 ( 二) 东西方绘画三维视角的差异 中国绘画里的三维观念体现的是一种意象内涵,它和西方绘画是在不同的文化土壤 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二者在生产方式、思维方式、文化心理及民族文化艺术风格的总 体特征有着很大的差异,因此,两个民族对待“三维的观念也是不尽相同的。 1 文化底蕴和哲学基础不同。 西方绘画的主要渊源是希腊的雕塑与建筑。在作品中,以写实手法再现生活成为西 方绘画长期追求的主要方向。文艺复兴时期,对绘画透视学和解剖学的研究,为西方绘 画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造型艺术理论。在这样的理论指导下,绘画中对形体“体积 的 追求成为真实再现生活的必要途径。西方人注重形体真实的立体感表现,通过光线、阴 影、比例、色彩、解剖、空间透视等因素来再现客观对象。人们将体积看作是模仿自然 的工具,追求科学再现。这样,对三维观念的表现,大都被湮没在光影、明暗之中,而 2 形体作为体现立体感的优势因素,客观地被古典画家所 重视。 倒如,在丢勒的四使徒图( 一) 中,四个人物被 有意安排在阴暗的背景中,由光线将他们凸现出来,仿 佛雕像被烛光照亮出大部分似的,体积很突出,质感很 明确,明暗对比很大,使衣袍皱褶特别醒目,加强的是 对立体感的刻画。而形状被淹没在明暗之中。西方传统 画家追求的是一种雕塑趣味,一种三维立体的空间真实 感,画家同时也承担着雕塑家的工作。 图( 一) 四使徒丢勒 东方艺术是注重表现的它源于古东方的精神世界浑朴而静观。东方人的思维方式 带有神秘的直觉性、感悟性,这种思维方式的特征和长时间形成的民敝化心理,形成 了与西方不同的艺术体系。东方艺术以中国绘画为代表,其表现论最早的缘起,可推溯 到易经,( 公元前8 世纪一7 世纪) ,易经以六条基本线的完形和断裂组成不同的图 像易经图像的内涵和隐喻以及言不尽意、意在言外的奥妙理论给后来的中国艺术重性 灵精神中“意在象外”以非凡启示和深远影响。“”“这种情致将艺术的审美对象由外部 世界转向内部世界,将艺术的传导力由再现转向表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大师 们在创作中经验的总结,要求主客观契合统一,并进一步把艺术的审美对象由外部世界 迁入内部世界,注重主观感受和情意的抒发。 中国传统绘画是在古老思想的土壤上产生的,首推老庄哲学。易经的宇宙观: “阴阳二气,化生万物,万物皆禀天地之气以生”,万事万物都是由阴阳二气集结而 产生的。老子日:“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 和”( 老子) 第四十二章) 。周易亦云:“一阴一阳谓之道”。老于认为道的极高境 界是自然,故日“道法自然”。在道家看来宇宙是在“一阴一阳”对立与统一的变化 中发展起来的,其观念强调的是精神与物质的一本性。“天人统一”、“心物统一”、“神 形统一”等与西方不同的宇宙观,形成了中国画家认识自然万物的观念不是绝对的,而 是相对的并由此产生了中国画的“意象”艺术思维。所以中国画所表现的是一种“深 沉静默地与这无限的自然,无艰的太空浑然融化,体合为一”的精神。“7 在这样的精 神基础上,也没有绘画解剖学和透视学的限制形成自己特有的三维观念,并且在艺术 形式上形成了多种“自由”的手法在内容上,讲究内涵与文化韵味, “空灵”与“意 境”;在技法上,讲究笔墨技巧;在构图上,讲究对“虚”与“实”的运用。而这些丰 3 富的艺术形式塑造了艺术氛围,增添了层次, 汉画像石播种图( 二) 采取了立视体 的布局,“呈田字格的土地里,六个人都倾身 迈腿,前面的四个人高举锄头,正在掘土,后 面的两个人端着东西播撒,远处是三棵并列的 树。观者好似从4 5 度斜上方来观察,每个人 的动作都可以看得完全,相互间并无遮挡,画 面节奏感强,交待详细全面。川” 2 材料工具的限制。 创造了意象的空闯,如立视体构图 图( 二) 汉画像石播种 西方油画现在成为了世界性的主要画种,其前身是1 5 世纪以前欧洲的蛋彩画。它 的承载物是油画布,质地较为结实油画是用透明的植物油调和颜料,在制作过底子的 布、纸、木板等材料上塑造艺术形象的绘画。在作画时运笔流畅井鸵反复覆盖修改,干 透后的颜料附着力强,色泽鲜艳,且不易剥落和退色。在绘画解剖学及透视学的影响下, 可以科学地追求客观写实形象。 在远古时期,聪明的中国人用兽毛和竹竿成功制成了书写流利、富有弹性的毛笔, 并且熟练地掌握了毛笔的技法。“从黄河流域距今6 0 0 0 年左右的彩陶纹样的画迹来看, 已经使用各种类型的毛笔进行绘画,用宽扁的笔画出宽带纹,以尖峰的细笔画出有着粗 细变化的线条。在一些彩陶上,用道劲凝练的长线条画花纹,应是含水量大、又有凝聚 力的长锋硬毫毛笔画成的。可毗认为,黄河流域的先民较早地制作出性能优良的毛笔, 并出色地掌握了运用毛笔的技巧,这对以后中国绘画以尖峰毛笔为主要的书写和绘画工 具有着决定性的意义。”“”中国画作品的承载物一般是轻柔的生宣纸或者熟宣纸。中国 画主要讲究的是用墨色泽较透明,且在纸上能画出具有丰富变化的线条。由于笔墨 纸砚这种工具材料的特殊性,形成了阻线条和笔墨为特征的独特的绘画语言,同时也形 成了其创作过程的不可重复性即必须一次性完成。中国的绘画是具有符号性的,但井 不是脱离客观实际而独立存在的。中国画作品是兼顾主观和客观的统一体。 中国传统绘画主要分为工笔画和写意画。工笔画是用工整细密的笔法来描绘物象, 是中国绘画传统中的一种绘画形式,追求绘画手段的装饰意味,造型手法上强调写意性 的概括、提炼,主张以神韵、神态的需求为前导来把握物象的本质形态,即意象造型t 而不是完全自然主义的描绘包括白描、浈彩、重彩诸种形式。这种手法以单纯的线条 訇勒作为造型手段,借助线条的粗细长短、方圆曲直,用笔的轻重缓急、虚实疏密、顿 4 挫刚柔,用墨的浓淡干湿生动表现对象的轮廓,另用色彩分染、罩染、烘染等手法进行 烘托渲染,细致入微地充分表现形体的质量感、动态感和空间感。写意画是与工笔画相 对应而言的一种画法要求用粗放、简练的笔法描绘景物。它主张神似,多画在生宣上 纵笔挥洒,墨彩飞扬。二者都是借用了线条的变化对物象作以描绘。但线条的变化必然 根据客观对象,包括质感、量感、厚度、空间等。 图( 三) 是二十世纪国画艺术大师齐白石老 人的作品。画面中三只小虾灵动活泼栩栩如生, 神劫充盈。用淡墨掷笔,绘成躯体,浸润之色, 更显虾体晶莹剔透之感。齐白石用淡墨画虾体, 用浓墨点睛,把墨、水与宣纸结合的气韵效果把 握得很好使虾看起来通体透明,形象生动。最 精的画虾作品是白石老人大约7 0 岁后,齐白石画 虾才进入到高境地,画的虾才成为透明的、游动 的、活生生的,虾的向背、阴阳、轻重、厚薄、 软硬等,都在简略之中出神入化。 图( 三) 虾齐白石 东西方两种不同的材料工具必然会形成不同的艺术体系和艺术风格。 3 艺术创作的过程不同。任何艺术创作都是依附于客观存在实体而创生的,中国画 也一样。艺术家的情感不是凭空抽象的东西而是带有某种物象或成分也就是具有写 实性特征的。 西方绘画创作过程中,很多画家都是在面对客观物象的同时,有感而发地进行实地 e 4 作,这一过程中受到客观物象影响的较大,再现性因素要占较大成分。19 世纪之后, 虽然出现了印象派和野兽派等画家,表现性因素占了较大成分,当仍不能摆脱客观物象 的束缚。 在中国画的创作过程中,画家总是在目识心记了名山大川及有搏触的人或事物之 后,回到家中再进行创作。在这样的创作过程中,作品加进了画家一些主观的感情色彩, 但们然不能脱开客观物象对于作品的影响,包括物象的颜色、大小、形状、薄厚及质量 等因素。 一墨片暗一 二、三维视角下中国绘画的两个度向 ( 一) 中国古代画论关于三维视角下中国绘画的论述 翻开将近八千年历史的长页,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发现,有关“三维 观念在中国 传统绘画领域中很早就已经存在,但还没有将它确立为体系范畴,也没有明确的“体 积 词汇的提法。历代画家、民间画师通过大量的绘画尝试,总结出了零散的表现体积 感、追求意境的符合中国绘画传统特色的经验和理论,用来表现意境、气韵、节奏和层 次。所以,我们在中国古代画论中经常会发现“阴阳 、“向背 、“凹凸 、“虚实 等词汇。 如清丁皋写真秘诀写道:“凡天下之事事物物,总不外乎阴阳,以光而论, 明日阳,暗日阴;以舍宇论,外日阳,内日阴;以物而论,高日阳,低日阴;以培楼论, 凸日阳,凹日阴惟其有阴有阳,故笔有虚有实。虚者从有至无,渲染是也。实者着 迹见痕j 实染是也。虚乃阳之表,实即阴之里也。故高低凸凹,全凭虚实。 口h 5 1 “笔以立其形质,墨以分其阴阳 d 】2 “山有面而背向有影 ( 转引自中国画论辑要) “下笔便有凹凸之形 (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还有“石分三面 、靠墨分五彩 等理论皆可窥见一斑。 ( 二) 在三维视角下,国外绘画对传统中国画的影响 世界是相互联系的,艺术具有国际性。每一种艺术都不可能孤立存在。艺术之间如 果没有交流,就意味着枯竭。艺术就是在一种立足于本身,借鉴和吸收其他艺术中可以 “拿来的部分,才能健康发展。 1 印度凹凸法 东汉初期,佛教带着它的教义和绘画艺术一起涌入中国。这时,国内开始大量开凿 佛洞和兴建寺院。佛教艺术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西域画家和“西国佛画 不仅带来了 新的表现题材,还带来了使人耳目一新的表现新式“凹凸法 。凹凸法即在形象的 轮廓线内通过深浅不同的色彩晕染等方式,构成色调层次的对比变化,产生浮雕式凹凸 的立体感。这种域外风格很快和中国本土风格融合起来,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为中国绘 画打开了一个新的天地,出现了像“六朝三杰 这样一些善于吸收外来风格著称的名 家,张僧繇就是其中之一。 梁代画家张僧繇( 活跃于公元6 世纪前半叶) 是六朝最有影响力的画家之一,唐代画 6 家对他推崇备至,认为他的绘画“骨气奇伟师模宏远,岂惟六法精各,实亦万类皆妙”。 相传他曾于汉武帝大同二年( 公元5 3 7 年) 在健康( 今南京) 一乘寺以凹凸法画花。“寺门 遍画凹凸花,代称张僧繇手迹。其花乃天竺遗法朱及青绿所成,远望眼晕如凹凸,就 视即平。世威异之,乃名凹凸寺。州”“1 这种以朱及青绿色彩晕染造成了体积视觉错觉 圈( 五) 聚瑞国清郎世宁 了对比,显示出一种温和的西洋画风。但是,只是单一地把两种不同风格形式上掺合在 一起,是不可能成功的。这只是“中西结合 的一次尝试,虽然没有成功,却仍然为后 人提供了可贵的启示,也影响了一批中国画家,如:张叔同等。郎世宁还向中国的宫廷 画家传授欧洲绘画的技法,对于透视法在中国的引进也起了很大作用。雍正时期的学者、 大名鼎鼎的总督年羹尧的哥哥年希尧写过中国最早介绍透视法的著作视学,文中就 曾提到该书是和朗学士多次交谈、探讨才写成,里面附有很多介绍欧洲透视法的木刻图。 郎世宁对于中西文化的交流做出了积极贡献。 此后,中国画家坚持不懈地做了“中西结合 的努力,从西方绘画中吸收了可借鉴 的绘画因素,为中国传统的绘画艺术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在众多中国画家中,较为突出 的是明清时期的任伯年先生。 学古而变,取洋而化是任伯年艺术成功的主要秘诀。任伯年是中国近代第一位大画 家。从幼年期,任伯年从父亲那里接受了民间艺术的熏陶,比如重视观察体物,长于使 用带有装饰性质的夸张变形手法,不忽视艺术实践苦功以及重视传神,善于锻炼形象记 忆能力等等,打下了扎实的根底。他不喜欢彼时单调平板缺乏生气的正统艺术,而后师 从于擅长人物花鸟画的任薰,并被陈老莲那种既上溯宋以前传统又有民间装饰意趣的艺 术所折服,并从中初步找到了适合于民间欣赏趣味的表达形式。后来他广泛接触了对文 人画传统所取法的画家,并有条件更多地看到历代流传之作,对传统的内含及精华有了 远非昔比的领会。广泛博收地对待传统的结果,使他把清初以来两派富有艺术个性不停 留于雅人高致又胆敢独创的艺术异乎寻常地当作自己研究学习的主要范例。 随着西方绘画的传入,形成了强大的冲击波,不受时下流行的占统治地位的画风的 局限,认真发扬中国绘画的优良传统。师古而变,借鉴西方的造型能力与色彩学洋西 化,成为历史提出的任务。他在上海接触到西方素描与色彩之后,将中西绘画加以对比, 学彼之长“西洋画工细求酷似,赋色真与天生无异,细细观之,纯以皴染烘托而成,所以分 出阴阳,立见凹凸,不知底蕴,则喜其工妙 跚m ,并将其融合于中国绘画中。如,在人 物刻画上,他重视传神而亦讲究形,吸收焦点透视于中国画的形象描绘中去,在构图上 有不拘泥于一个视点。在搜集积累形上,他能把西方的写生技巧融合到中国传统的形象 记忆方法中来,借助形象记忆本身的筛选,抓住最本质最有特殊性的东西,在掺以素描 方法,做到描绘时的精微准确。在色彩方面,他把中国文入画的水墨,民间绘画的色彩 装饰性与西方水彩画讲求色彩的冷暖、补色、明度、纯度和统调巧妙地合而为一。 苏武牧羊图轴图( 六) 是任伯年典型的代表作之一。作品表现的是苏武牧羊的题 8 村,图中苏武手持汉节,如坚石般站立于画面中心,双目望于画 外,似在遥望汉国,目光坚定自信,表现了不屈的精神。画中 人物造型比例准确,除保持了陈泱绶人物奇古伟岸的特征之外 还融汇了西洋画速写、素描的技法线条凝练概括,具有力度 与主题相统一。色墨的渲染协调统一,尤其是羊群和山的画法 运用写意的手法,在黑、白、灰的墨色变化中准确地描绘出羊 群的造型,同时也描绘出群羊因寒冷而挤作一团的情景以此 衬托出环境的恶劣,从而突出了人物不展艰难险阻的刚毅气节。 圈( 六) 苏武牧羊圈) 轴清任伯年 三、三维视角下中国传统绘画的艺术表现形式 世界上的绘画,主要分为两大体系,即以中国绘画为代表的东方绘画体系和以油画 为代表的西方绘画体系。中国绘画是我国独有的绘画形式,具有强烈的民族特征和风格, 有着内在的结构和自己完整的体系。 由于中国画艺术是在老子“道 的精神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并且运用了中国特有 的工具和材料( 毛笔、宣纸和墨) ,所以其表现方式是比较含蓄的但经过长期的发展 过程和历代画家的不懈努力,创造出了一系列独有的表现形式,与世界其他绘画相比, 更显出了中国绘画艺术特有的审美特征。绘画是无界限的,东西方画家对事物的感受力 是一样的,绘画语言虽然表达不同,但对三维空间的塑造有着不同程度的追求和表现。 ( 一) 用笔造型“下笔便有凹凸之形 大家都知道,所有绘画技法的形式,从客观再现的角度,都是在完美地解决对象的 轮廓和体积问题。至于内在的精神,正是依附于轮廓、体积之中的,所以称之为“以形 写神一。南齐谢赫把“骨法用笔 列为六法中的第二位,对于“骨 的表现主要依赖于 “用笔 。唐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曾经说过:“夫象物必在于形似,形似须 全其骨气;骨气形似皆本于立意而归乎用笔。 这里我们提到了用笔和骨气之间的关系。 这里说的用笔中的“笔”是指画中国画时用的毛笔。毛笔具有笔锋和弹性。用笔时,墨 在纸上可以呈现出轻重浓淡的种种变化。无论是点与面,都不是几何学上的点与面,都 是圆的有体积感的点。书法中常提的“棉裹铁 ,是用中锋写的字,被光一照,正中间 有道黑线,黑线周围是淡墨,圆滚滚的,产生了体积的感觉,也就是引起了“骨 的感 觉。 “古人画论有云:下笔便有凹凸之形 ( 明董其昌画禅室随笔) ,是对骨 法用笔的精辟概述。因此,中国画不用透视法,其自身就存在着三维意识。画幅当中虚 实明暗交相互映,没有立体的刻画痕迹,只以抽象的笔墨将物象骨气勾写出物的内在生 命,而立体的“体积 的“深度之感也就自然而然地产生。 用笔是画好中国画的首要条件,以线造型是中国绘画最基础的语言构成形式,线条 成为中国画中最重要的艺术语言形式。线条在中国画中不仅起着界定边缘的作用,而且 对于物象的形状,凹凸及转折都有很好的表现。中国画讲究“以形写神”,画家要根据 自然物象的形体作为创作之源,用简练、概括的手法,富有中国意味和适当表现力的线 条表现。 1 0 叉如汉代河北望都出土的汉墓壁画獐子 图图( 七) 中“獐子的用笔简略而疏放,轻 重缓急,抑扬顿挫,画得颇为潇洒自如。尤为 别致的是从头后部到尾端的一根粗墨线条产 生了有如浮雕般的光影和立体感觉。州” 黄宾虹说:“皆非画家凭空杜撰,乃各代 画家在写生中,了解物状与性质所得。叫“2 也就是说画家通过对物的结构及体积特点的 图( 七) 獐子图汉墓壁面 了解,“外师造化”,在笔法上苦心经营并“中得心源”,做到有的放矢,灵活运用线 条准确表现形象。如在人物画当中,古代人创造性的发明了“十八描”,叩高古游丝描; 铁线插;行云流水描:琴弦描;蚂蝗描;钉头鼠尾描;混描等。说明中国画中的线条很 早就注重对体积塑造的关注,正是通过用笔上的长短粗细,转折向背,轻重缓急等来准 确表现形体体积或三维空间的。 ( 二) 用墨特征“笔以立其形质,墨以分其阴阳” 在中国画里,“墨”并不是只是一种单纯的黑色。国画中常说的“墨有六彩”是指 浓、淡、干、湿、黑、白。清唐岱在绘事发微说:“墨有六彩。而使黑白不分, 是无阴阳明暗;干湿不备,是无苍翠秀润;浓被不分,是无凹凸近远也。”恤在中国 画中正是发挥了墨色的浓演干湿,才使物象得以完美的表现。 宋代李成有“惜璺如金”之说,表现了重视用墨的观点。唐以前,墨是用来勾勒轮 廓的,直到中唐期山水画家开始运用水墨表现“体积”,渐渐地使绘面中的色彩表现让 位于笔墨情趣。相继出现了唐代王维的破墨山水,张璨、王墨的泼墨山水,而后荆浩最 早提出“笔墨”的概念。他认为:“笔者,虽依法则,运转变通,不质不形,如飞如动, 墨者,高低晕漩,品物浅深,文采自然,似非因笔”。“因此,成为用笔成为外部轮廓 的勾勒丽用墨成为塑造“体积”的主要手段之一。 “笔以立其形质,墨以分其阴阳”是北宋韩拙在( t h 水纯全集里针对表现山水 的体积感而提出的。于是教法被发明出来,山水画的轮廓和体面也即笔线和墨痕的关系 有机的浑然一体。中国画家机智而巧妙地用墨色来表现自然外在的表象特征,用墨的虚 实,浓演束体现光感、空气感和体积感。中国的绘画由于材料和绘画的工具的局限,无 法创造出与西方相同的绘画但是这也无法使中国画摆脱自然外形的影响,只有运用笔 墨意象表现。阿恩海姆说:“组成三度形状的重要园素是光线和阴影而光线和阴影与 色彩和亮度又是同宗。即使在线条画中也只有通过墨迹与纸张之间亮度和色彩的差别, 才能物体的形状显示出来。州憎虽然中国绘画不讲究阴影、光线,但崇尚阴阳阴阳 其实就是对自然中光线、阴影体积的概括和抽象。 ( 三) 色彩使用“色即是墨” 中国画在古代被称为“丹青”。“丹”指朱砂,“青”是石青,都是古代在画幅上 经常运用到的两种主要颜色。南齐谢赫将“随类赋彩”列为“六法”之一。这表明中国 传统绘画中颜色是占相当重要地位的。 中国传统绘画中很早就用色彩渲染物体“体积”,以塑造其真实之感。最常用的是 勾填法,是以墨线勾勒轮廓,是以墨线勾勒轮廓 渲染以表现层次关系的方法。 并根据对象大面积平涂颜色,或局部 汉代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帛画引魂升天 固( 图八) 是长沙国丞相软侯利苍之妻死后的髓品,画面呈 t 形。画的中心部分是软侯之妻喜主人她身着锦袍拄杖 而立一派贵妇气质。她的面前有两个男子举案跪迎身后有 三名侍女恭谨地服侍着。_ 人物形象以细如蝣丝豹线条准确地勾 成侧面形象和肥胖、徽怄的身躯与奇迹般保存下来的二千 多年前这位老妇完好的尸体相应证。此帛画分为三部分:上部 咀斩颂墓主人升天为主题。拙绘了女娲、日、月、扶桑树、媾 娥奔月、巨龙飞舞暗示了墓主人死后升天的愿望;中部则表现 墓主人e t 常生活:下部绘两条交缠的鲍背上蹲着一个赤身力士。 此帛画绘制时以 蹙墨起稿,然后以墨线或色线勾勒,设色以平涂 为主,但在一些地方如扶桑树人物面部、袤物、及帷帐等 也略加浓溃渲染以表现阴阳凹凸。 又如汉代内蒙古和林格尔汉墓壁画带剑人物图图 ( 九) ,不是以线勾画,而是以色为主表现形体。整个人物的 身体就是一块红色只在头部、表领、足部用了简略的几根 线简洁而精炼地勾画出个血气颇盛圈( 九) 江墓壁画带剑人物图 的中年壮士和带有几分凌人之气的小军 吏,可谓是汉代精品之作 1 三自法 在唐代画人物时出现了“三白法”。古代人物多重设色,画肖像时,为了突出人物 神气,显示其体积感,常在鼻,额( 或颧) 、下颔三个凸起的部分染白粉。方薰山静居 画论日:“古画,面部用粉染起阴位眶鼻葫颌等处,赭染其阴位,故神气突出。”一 般在白纸上4 先染后却罩粉,然后再染提掇”,而绢则往往以自糟“先陈背后”“”。 张萱的捣练圈、周防的簪花仕女图显然是运用了此法,人物形象轮廓鲜明而丰 满,端庄而华贵。 王蜀宫妓图轴( 图十) ,俗称四美圈是明代唐 寅的一幅作品。画面四个歌舞宫女正在整妆持君王召唤侍 奉。她们头藏金莲花冠,身着云霞彩饰的道衣。面施胭脂, 体貌丰润中不失娟秀,情态端庄而又娇媚。画中仕女体态 匀称优美,h 4 肩狭背,柳眉樱髻,额、鼻、颔施以“三白”, 既吸收了张营、周畸创造的“唐妆”仕女造型特色,又体 现出明代追求清秀娟美的审美风尚。四人交错而立,平稳 有序,并通过微倾的头部、略弯的立姿和弯曲的手臂,形 成动态的多样变化和相互的紧密联系,加强了形象的丰富 性和生动感。设色鲜明既有浓淡、冷暖色彩的强烈对比, 又有相近色泽的巧妙过渡和搭配,使整体色调丰富而叉和 谐,浓艳中兼具清雅。 2 勾勒填彩法与没骨法 图( 十) 王蜀宫妓图轴 明唐寅 五代画家徐熙创造了没骨法,发展至其孙徐崇嗣则 用色代墨晕染体积结构,成为我国花鸟画的最基本的传统技法之一。没骨法最早也是从 勾勒填彩的人物画法而来,他注重色彩,注重装饰而不用勾线,直接以色彩渍染而成, 要求画家对花鸟有轮廓的把握婀熟的能力,或者是树底稿于纸下。沈括在梦溪笔谈 中说他是“乃效诸黄之格,更不用墨笔,直以粉色图之,谓之没骨图”。”m 2 勾勒填彩法是五代时期宫廷画师黄茎创造出来的,黄荃因接触到的是皇帝御苑里的 珍奇异兽、名花奇石,所以画风受到宫廷贵族的豪华奢侈风气和统治阶级审美要求的影 响,形成一种富丽工巧的格调:先用细笔漩墨勾勒轮廓,然后再用色彩层层渲染,精工 细作,设色华丽,颜色基本盖住墨迹,着重于色彩表现。沈括的梦溪笔谈写道:“诸 黄画花,妙在赋色,用笔极精细,殆不见墨迹,但以轻色染成,谓之写生。”m 。正概 括了勾勒填彩法的主要特点。勾勒法的勾线又轻又细而不见骨力,仅具界定轮廓的作用。 因此,勾勒法和没骨法并没有 什么差别,其画法的重点都是在层 层渲染,晕染出花鸟的体积真实感, 逼真如生。传世 写生珍禽图图( 十 一) 是五代黄签的重要作品。画家用 细密的线条和浓丽的色彩描绘丁大 自然中的众多生灵,在尺幅不大的 绢囊上面了昆虫、鸟雀及龟类共2 4 只,均以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甘肃金昌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招聘公益性岗位人员1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附答案详解(突破训练)
- 2025年吉林省农业种植(玉米)买卖合同书
- 2025保健品销售合同范本参考
- 2025吉林白城市暨洮北区人才交流中心就业见习岗位和见习人员征集模拟试卷及完整答案详解1套
- 2025江苏省退役军人事务厅直属优抚医院招聘12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网校专用)
- 2025标准企业租赁合同范本:租赁协议模板
- 2025年三明市供电服务有限公司招聘61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历年真题)
- 2025年湖南长沙天心区招聘32名勤务协助人员和体能测评的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详解1套
- 衡阳初一考试题库及答案
- 安全教育培训会议通知课件
- 抚州市崇仁县乡镇街道社区行政村统计表
- 部编版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2学会沟通交流课件
- 施工单位 专业分包单位安全管理体系报审表
- 小儿支气管哮喘-羽课件
- 新北师大版二年级上册数学 课桌有多长 教学课件
- 管道沟槽开挖安全安全技术交底
- 《组织学与胚胎学》课件02细胞
- 教师资格证-综合素质-学生观
- 3食品用纸包装容器等制品食品相关产品生产许可实施细则
- 故障录波器与故障波形分析PPT通用课件
- 《合理安排课余生活》(教案)综合实践活动三年级下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