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要 我国古代文论中虽然没有直接出现过接受理论这样的名词,但实际上,诚如一位学 者所指出的那样:“中国虽无接受美学之名,早有接受美学之实。”中国古代文论在关 于文学接受方面的理论不但不是一片空白,相反,它是极为丰富的。 我国古代文学中的接受理论萌芽于先秦时期,易经中的“仁者见之为仁,智者 见之为智”,孔子的“智者乐山,仁者乐水”是说接受者的视野不同对作品的理解与侧重 点也不同;儒家另一位代表人物孟子的“知人论世”和“以意逆志”说提出了一种阅读 的方法;道家关于的“虚实相生 的论述使“虚实”成为我国古典美学的一个极其重要 的概念,经过后入的阐述与发展成为了意境的一个重要特征: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接受理 论的自觉时期,怎样看待作品言与意的关系是这一时期文学家们讨论的重要话题,刘勰 的“知音 理论是这一时期的亮点,它从接受者的修养和接受态度及接受方法和应坚持 的原则等方面提出了一套系统的接受理论。在唐代接受理论有了一个新的飞跃,那就是 “意境 的提出。意境中的“虚”相当于西方接受理论中的“空白 ,或者说是“召唤 结构。司空图等人对意境的深入阐述标志着意境理论的成熟,也促使了接受理论的飞 跃。宋代邵雍的“以物观物”说、朱熹的“涵咏”说、严羽的“妙悟 和“兴趣”说的 提出促使了我国接受理论的完善。 较之西方接受理论,中国古代文学中接受理论有其自身显著的特征。在接受方式上, 中国的接受理论注重“体味”和“悟”;在接受的原则上,中国人注重接受的客观性, 主张按文本本身的意思去解读,反对解读的主观随意性;在看待读者在文学活动中的地 位上,中国古代接受理论看到了读者存在的重要性,但没有像西方接受理论那样把读者 的地位提高到和作者、作品同等重要的地位,认为读者是自由的诠释者;在谈接受的出 发点上,可以看出中国接受理论的出发点是为了指导作者写出更好的作品。中国“天人 合一”的传统文化是中国接受理论特点形成的文化根源,我国古代接受理论价值是多方 面的,它对作者、读者、批评家和文学史家等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古代文论;接受理论;意境;涵咏;妙悟 吴奔星一门新兴的审美学科的兴起 j 江海学刊,1 9 8 9 ,( 1 ) :3 9 i a b s t r a c t i nc h i n e s ea n c i e n tl i t e r a r yt h e o r y ,t h e i fd i d n ta p p e a rt h a tn o u ns u c h a s “a c c e p t e d t h e o r y ”d i r e c t l y ,b u ti nr e a l i t ) ,a saf o m e rt h e o r i s ts a i d :“a l t h o u g ht h e i rl i a v e n tt l l es t a t e m e n t o fa c c e p t e da e s t h e t i c s ,m e i ra l r e a d yh a f v et h es e n c eo fa c c e p t e da e s t h e t i c s t h e i rh a v e a b u n d a n tt h e o r yi n v o l v i n gt l l ei d e ao fl “e r a t l 】_ r ea c c e p t i o ni nc k n e s ea n c i e n t1 i t e m r ) ,廿l e o d r ,a s 0 p p o s e dt ov a c a n ti nt h i sa r e a t h ea c c e p t e dt h e o r yi nc h i n e s ea n c i e n tl i t e r a _ t u r et h e o r ) ,h a ss p r o u ti nt h ep r e q i np e r i o d , ”b e n e v o l e n ts e ei ta sb e n e v o l e n c e ,s e ei ta saw i s em a n c h ii nt h e ”y ib 0 0 k ”c o n 如c i u s “l e s h a nw i s e ,b e n e v o l e n tl ew a t e r r fi sd i 丘b r e n t 舶mt h ev i s i o no ft h er e c i p i e n t 、o r k sw i t h t h eu 1 1 d e r s 切n d i n go fd i f r e r e n te m p h a l s e s ;a n o t h e rr e p r e s e m a t i v eo ft h ec o n 如c i a nm e n c i u s ”z h i r e n0 nt h ew 0 d d ”a n d ”i n v e r s e - i n t e n d e d ,”s a j dar e a d i n gb yt h em e t h o d so ft 2 帕i s mo n l e ”s 骶n g mo ft h e 咖d e n t s “a l l o w e d ”s t r e n g t h ”c h i n a sc l a s s i c a la e s m e t i c sb e c o m ea 1 1 e x t l m e l yi m p o r t a n tc o n c e p t ,m ep o s t e r i t ) ,o nm ec o n c e p t i o na n dd “e l o p m e n th a v eb e c o m e a ni m p o r t a n tf - e a m r e ;t l l es o u t 】h e ma l l dn o 劬e md y n a s t i e sa n dc o n s c i o u s l ya c c e p tt l l et l l e o r y o ft h ep 舐o d ,1 0 0 ka tw h a tw o r k ss t a t e m e n tw i n l 1 yd 嘶n gt h i sp e r i o di st h er e l a t i o n s 王l i p b e t v v nt 王l ew n t e ro ft h ei m p o r l tt o p i c sd i s c u s s e d ,l i ux i e s “c o n c e t h c o r yi st h e h j 曲l i 曲to ft h i sp e r i o d ,f b mt h er e c i p i e n tc u l t i v a t i o na i l da c c 印ta :t t i t u d ea r l da c c e p t 也e m e t h o d sa n ds h o u l da d h e r et ot h ep r i n c i p l e so f r e s p e c t ,s u c ha st h ea c c 印t a j l c eo fat 1 1 e o r e t i c a l s y s t e m i nt h et l a n gd y n a s t yt 0a c c e p tan e wt l l e o r e t i c a l l e 印t h a ti s ,”c o n c e p t i o n ”b y i n 付l e m o o d ”v i r t i m l ”e q u i v a l e n tt ot h ew e s t t oa c c e p tt h em e o r yo f f l g a p s ”,o r ”c a us t n l c t u r e ”m 0 0 d a 岛e rc o n t i n u o u sd e v e l o p m e n ta n de v 0 1 u t i o n ,t h e 内o dl i t e r a t u r e ,t h e1 a i l g u a g eu s e dt 0r e f e r s p e c i f i c a l l yt r i g g e r e db yt h es t r e n g t ho fh e a l t h ,t h ea e s t h e t i cc h 锄i n f i l l i t er o o mf o r i n l a g i n a t i o n s i k o n gt u ,w h od e s c 曲e dt h em o o di n d e p t ht h e o f e t i c a jc o n c e p t i o nm 酞st h c m a n l r i t yo ft h ea c c e p t e dt h e o 巧a l s oc o n t r i b u t e dt ot h el e a p s h a oy o n gs o n g ”o ft h ec o n c e p t o f s 撕dz h ux i s ”h a ny 0 n g ,”s a i d 、名my u ”m i a 0 删”锄dt h e ”i n t e r e s t ”t 1 1 a tt i l ep r o p o s 越t 0 a c c e p tt h em e o r yo fc h i n a i sm a _ t u r e c o m p a r e dw i t ht h ew e s t e mr e c e p t i o n1 1 1 e o t h ec h i n e s ea n c i e n tl i t e r a t l l r ea c c 印t e d t h e o 巧h a si t so 、v i ln o t a b l ef e a n 玳s i nt h ew l y ,t h ec h i n e s ea c c e p t e dt h e o r yo n ”印p r e c i a t e ” a 1 1 d ”j 0 n e s ”i nt h ea c c 印t e dp r i n c i p l e ,t h ec h i n e s ea c c 印t e do nt h eo 巧e c t i v i t yo ft h e i ro w n i d e a so nt l l em e a n i n go ft e x tt 0r e a d ,o p p o s ea r b i t r a r ys u b j e c t i v ei n t e r p r e t a t i o ni nv i e wr e a d e r s i nt h ep o s i t i o no fl i t e r a 巧a c t i v i t i e s ,t h ea 1 1 c i e n tc h i n e s et h e o 巧t h a tt h er e a d e r sa c c e p tt h e e x i s t e n c eo ft h ei m p o i r t a n c eo b u td i dn o tl i k et h ew e s t ,嬲t i l ea c c e p t e dt h e o 巧r a i s e dt 0t h e s t a t u so fr e a d e r sa i 】l da u t h o r s ,t l l e 姗o fw o r ! k se q u 撕1 yi m p o r t 觚tn l a tm er e a d e r sa r e 盘e et 0 1 1 i n t e 印r e t ;t a l k i n ga b o u ta c c e p t a b l es t a r t i n gp o i n t ,w ec a ns e em a tc l l i n ah a sa c c e p t e dt l l e t h e o 巧o ft l l es t a r t i n gp o i n ti st og u i d ea u t l l o r s 、砌t eb e 舵rw o r k c h i n a s - h 锄 i l o n y ”i st h e t r a d i t i o n a lc u l t u r eo fc h i n at oa c c e p tat h e o r e t i c a l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o fm ec u l t u r a lm o t so f c h i n a sa n c i e n ta c c e p tt h et h e o r e t i c a lv a l u ei sm u l t i f i a c e t e d ,i t sa _ u t h o r s ,r e a d e r s ,c r i t i c s 觚d l i t e 捌了h i s t o r i a i l s ,a n ds oh a sav e 巧i m p o i r t a n ts i g n i f i c a l l c e k e yw o r d s :a n c i e n tl i t e r a r yt h e o 巧;a c c e p t e d 协e o r y ;a r t i s t i cc o n c e p t i o n ;m e d i t a t i o n ; c l e v e ri l r l d e r s t 2 m d i n g i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 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 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 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东北师范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 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 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丝2 盈左日期: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东北师范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东 北师范大学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许论 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东北师范大学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 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煎厘嫂,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q 丞妄妇日期: 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 工作单位: 通讯地址: 电话: 邮编: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引言 随着时光的流逝,古代文人的思想理论或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或被卷闭在文化的 轴里。心静如水,展卷阅读,如行走在历史文化的河床上,眼前不时地出现一座座宝藏, 而我就是幸福的拾贝者。在那里,我发现了接受理论的存在,而且它们像繁星一样闪耀 在遥远的天空。千年烟云,弹指既过,逝者如斯,万物已逝,只有那伟大的思想被岁月 锻造成的化石永存。中国古代文论博大精深,是古人留给我们的一笔丰厚的遗产。它以 绝世而独立的姿态立于世界民族文化之林,时刻闪耀着东方睿智的光芒,吸引着众多的 学人去观照它。在世界文化不断交融的今天,在我们以新奇的眼光对西方严密的分析理 论赞叹之余,我们发现其实在源远流长的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蕴含着西方某些理论的因 子,甚至有些理论论述还相当深入。 接受美学理论诞生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的德国,它认为读者在作品生 成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没有读者的接受,作品只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经过 读者的接受作品才成为“现实的存在”。没有经过读者阅读的作品只能称为“文本 ,文 本是包含了许多不确定性和空白点的框架结构。在阅读的过程中,接受者带着自己已有 的“期待视界”对这些空白点进行填充,以形成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至此,文学作品的 创作才得以完成。因此,文学的历史就是文学接受的效果史。它强调读者在文学进程中 的不可忽视的作用,着重考察文学被读者接受和产生效果的过程。由于它顺应了时代的 需要,所以它在接下来的时间旱以星火燎原之势在西欧国家迅速蔓延开来。八十年代传 入中国,一些人发现其实在中国浩瀚的文学理论中,虽然没有直接出现过“接受美学 这样的说法,但是,类似于接受美学的思想和批评理论早已散金碎玉地显现在我国古 代文论著作中,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诗无达诂 、“文无定评”等古训,还有知 音说、意境理论、涵咏、妙悟或等莫不与西方接受理论有同声相和之处。 但是由于所处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不同,中国的接受理论有其自身的特点。这些 理论是什么,有什么特征,有什么现实价值是本论文探讨的主要的问题。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接受理论的萌芽先秦时期的接受思想 接受思想最早萌芽于先秦时期,易经系辞日:“仁者见之谓之仁,智者见之谓 之智”,就是说不同的接受主体,即使面对同一客体时也会提出不同的看法和结论,无 所谓对错,见仁见智而己。易经系辞上传又说“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 像以尽意,也就是说再丰富的语言也不能表达出创作主体全部的意思,文中还会有说 不尽的意思,即“空白”的存在。这可以说是接受理论的滥觞,后来的儒家和道家对之 进行了更深刻、更具体的论述。 一、儒家的接受思想 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其文论中的接受思想主要体现在他的“知人论世”说和“以意 逆志”说。万章下云:“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一国之善士, 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 不知其人,可乎? 是以论其事也。是尚友也”这就是著名的“知人论世”说的来源,意 即和古人交友,要读其诗,要知其人。孟子以交友之道说明“知人论世 是有效进行审 美接受所必不可少的因素,只有了解作者的情况才能更好的理解其作品的内涵,体会作 品所传达的精神与生存智慧和生命体验。“知人论世 这一接受方法被后来的史学家司 马迁、班固等运用在历史的撰写上。 关于怎样做到“知人论世,他提出的具体方式是“以意逆志。在这个过程要做到 “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平时还要注意“养浩然之气”。 孟子日:“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如以辞 而已矣,云汉之诗日:周余黎民,靡有孑遗。信斯言也,是周无遗民也”( 万章 上) 这里孟子讲了如何理解诗歌含义的方法,那就是“以意逆志。“志”即是“诗言 志之志,指诗人试图通过诗歌所要表达的意旨,“意”则指读者自己的“心意”,或者 说是见解。“以意逆志”就是说读者用自己的心意去揣测诗人的意旨。但并不是读者可 以随意地解释诗人的意旨,而是强调解释的客观性,即符合诗人的本意。这与接受美学 强调的读者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思去任意的解读作品是不同的,西方接受美学提倡的是解 读的主观性,而中国接受理论注重的是解读的客观性。但是由于诗歌言说方式的特殊性, 诗人的本意往往是隐含的,读者并没有十分确定的证据证明自己的解释就是完全符合诗 人本意,所以读者的“意与诗人的“志”之间就难免会出现不吻合之处。与西方接受 美学理论对比得知,这里的“意”相当于尧斯所说的“前理解”。由于前理解是在解释 活动开始之前就已经存在于读者的意识和经验之中了,所以,在阅读的过程中,它们必 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解释的过程及结果。这样,解释就脱离不了主观性的因素,皮亚杰 曾说:“主体所完成的一切建构,都以先前已有的内部条件为前提 ,实际上,任何两个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主体之间的对话都必然存在这种现象。孟子认为,要想尽可能的不让这种前理解影响解 读的客观性,就需要接受主体积极能动的去解读作品,以己之“意 逆作者之“志”。 尽管这种解读不可能完全符合作者的意思,但它却提出了一种行之有效的接受方式。 要想客观的解释作品,读者在阅读时就要做到“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文 是客观的对象形式,是诉诸感官,以资闻见的语言符号及其特定的组合形式,是诗的自 然质。“辞”是各种语言手段及其特定的组合关系,是诗的文学语言,承担诗的艺术功 能,是诗的功能质。“不以文害辞”的意思是要求读者不要望文生义,不能以自然质破 坏功能质,要在自然质给定的范围内进行审美接受。整句话的意思是说,读者不要因为 诗人的文辞而偏离了诗人的意旨,进一步说就是要透过文字符号领略到被遮蔽的真实内 容。 孟子认为读者不但要掌握接受的方法,还应该具备一定的素养,那就是他所说的 “浩然之气”。可以说“浩然之气”就是孟子的道德价值观念,他解释这种“气”说: “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 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也。”也就是说这种 气是帅于“志”充诸体,是“集义所生 、“至大至刚 、“能塞于天地之间”的。只有具 备了这种“浩然之气”,读者的主体精神才能与客体世界进行交流。他这里说的理想人 格的建构,就是接受者应具备的素质。 萄子的文论关于诗歌接受的理论不多,仅体现在他对诗的理解上。他把诗 理解为圣人之志,这“实际上也就提出了一种诗歌阐释学的基本原则:说诗的结果一定 要归结为圣人的意旨 。这种诗歌阐释学与孟子的“知人论世” 、“以意逆志”是大相 径庭的,孟子认为读者与诗人是平等的,二者是“友”的关系,说诗就是朋友间的一种 交流沟通方式。而在苟子,诗人就是圣人,读者只能是学圣之人,二者是不平等的。苟 子开创的诗歌接受理论将诗规定为圣人之志,表面上显得不敢有丝毫曲解诗的样子,是 极客观的,而“实际上则处处体现了主观性与曲解”,这可以从其正名篇里关于 “期命”与“辨说的论述中看出。 二、道家的接受思想 老子说:“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这句 话非常明显地体现出了虚实相生的哲学内涵。庄子也说:“虚实生白”,又说:“休则 虚,虚则实,实则备矣。这是虚实相生理论的哲学根据。“虚实 是道家哲学中的重要 思想,由这一思想构成了中国古代一个重要的哲学范畴,也是后来人们所说的意境理论 的一个重要特征。但老子所说的道并不能算作文学上所说的接受理论,而是虚实相生理 论的哲学根据。 庄子的接受理论集中体现在他的“言不尽意”和“得意忘言”说。庄子在齐物论 篇专门论述了言与意的关系,他说“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 ,意思是说言在面对道 时往往无能为力。他认为言是不能穷尽地表达作者的意思的,但同时他也肯定了言也能 李壮鹰,李春青中国古代文论教程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 0 0 5 6 3 3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在一定程度上言意,秋水云:“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 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致者,不期精粗也”。但他想提醒听者或读者得“意 时要 弘占”,以便更好地领会说者或写者的意图。外物日:“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 蹄者所以在兔,得兔而忘蹄;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吾安得夫忘言之人而与之言 哉! ”,庄子认为言只是领会人们“意”的一种工具罢了。可以说,庄子的这种论述是一 种接受的方法,他的“言不尽意论和得意忘言说在魏晋以后经过王弼在周易略例明 象中对言、象、意三者关系的进一步阐述而被引入文学理论,它对中国古代的文学创 作和文学批评产生了难以估量的影响,为中国古代注重意在言外的写作传统及意境 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4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二章接受理论的自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接受理论 魏晋南北朝时期被称为“文学的自觉时代”,在此期间,文学艺术创作取得了空前 的繁荣,文学理论批评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这一时期,文学不像两汉时期的文学那样受 经学的制约所出现的文化大一统的局面,而是一个百花齐放、各种理论都得到了自由发 展的时代,正如宗白华先生所说:“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政治上最混乱、社会上最痛苦 的时代,然而却是精神史上极自由、极解放,最富于智慧、最浓于热情的一个时代。因 此也就是最富有艺术精神的一个时代。”当然,接受理论在这一时期也获得空前的发展, 出现了陆机的文赋,刘勰的文心雕龙等理论巨著。 一、“言意之辨 关于怎样看待作品言与意的关系是这个时期文学家们辩论的重要话题之一,那就是 所谓的“言意之辨”。苟粲主张“言不尽意”,欧阳建提倡“言尽意 论;王弼继承庄子 的思想,主张要“得意忘言”。他说:“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把言视为意的代表, 以“忘言”为得意的途径,认为最要者在“得意”。所以,他认为讲易不应该拘泥 于象数,而在得圣人之意;陆机文赋有云:“课虚无以责有,叩寂寞而求音,函绵 邈于尺素,吐滂沛乎寸心”,文心神思言:“是以意授于思,言授于意;密则无际, 疏则千里;或理在方寸而求之域表,或义在咫尺而思隔山河”,“至于思表纤旨,文外曲 致,言所不追,笔固知止 ,以及钟荣诗品的“滋味”论等,无不受到“得意忘言 论的启发。观中国之文学,欲得其要意,就要“去体味那字句之外隽永深长的情思和意 趣,可见“得意忘言已经触及中国文学的精髓,故其影响于中国文学的创作与欣 赏,至为深巨。固 二、刘勰的接受理论 魏晋南北朝时期孕育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文学理论批评著名的伟人,他就是刘 勰。他的文心雕龙是我国第一部自成体系的文艺理论和文学批评巨著,它“体大而 虑周”,不但包含创作论、风格论,也有批评接受论。刘勰的接受美学观点,主要见于知 音和辨骚两篇。 首先,刘勰对文学接受主体非产重视。知音开篇即说:“知音其难哉! 音实难知, 知实难逢;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 ”连续三个“难”字说明了知音的难得。所谓知音,有 其历史典故,吕氏春秋本味篇云、: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瑟而志在泰山;钟 子期日:“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日:“善哉乎鼓琴, 汤汤乎若流水”。钟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生不复鼓琴。它的意思是说,再美的音乐,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 】,第二卷一匕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 9 9 9 1 4 。李壮鹰,李春青中国古代文论教程 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 0 0 5 1 1 5 5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如果没有有音乐感的耳朵去听它也是没有意义的。这是知音的来历,刘勰以此为篇名, 说明了他对读者的重视,如果没有读者阅读,再好的文学作品也将被永远“藏之名山” 了,这一点与接受美学重视读者在作品生成中的地位是不谋而合的。 为什么知音难得呢,刘勰认为有主客两方面的原因。从客观方面来说,是因为“音 实难知”。刘勰说:“夫麟凤与麇雉悬绝,珠玉与砾石超殊,白日垂其照,青眸写其形。然兽 臣以麟为麇,楚人以雉为凤,魏氏以夜光为怪石,宋客以燕砾为宝珠。形器易征,谬乃若是: 文情难鉴,谁日易分? 麟凤、麇雉、珠玉、砾石均是有形的器物,尚且难以辨别,张冠 李戴者若是,那么“夫篇章杂沓,质文交加”的文学作品文情“幽”而不“显”,就更难 明察了,所以说“文情难鉴”。从主观方面来说,就是“知实难逢”。为什么知实难逢呢, 那是因为读者常常“贵古贱今、“崇己抑人 、“信伪迷真”,另外,接受者审美感受的 个体差异也是造成“知实难逢”的原因。诚如知音云:“夫篇章杂沓,质文交加, 知多偏好,人莫圆该。慷慨者逆声而击节,蕴藉者见密而高蹈,浮慧者观绮而跃心,爱 奇者闻诡而惊听。会己则嗟讽,异我则沮弃,各执一隅之解,欲拟万端之变,所谓东 向而望,不见西墙也。 辩骚篇也说:“才高者菀其鸿裁,中巧者猎其艳辞,吟 讽者衔其山川,童蒙者拾其香草。 对于同一篇离骚,由于修养( “才高、“童蒙 、) 趣味( “中巧”、“吟讽”) 等差异,所得也有“菀 、“猎”、“衔”、“拾”的高下之分。 读者主体在文学修养、爱好等审美期待视野上的差别影响了他对作品的渗透、取舍以及 释读方式的多样。这正如韦勒克沃伦在其文学理论中所说,解读莎士比亚的戏剧, “头脑简单的人可以看到情节,较有思想的人可以看到性格和性格冲突,文学知识较丰富 的人看到词语的表达方法,对音乐敏感的人可以看到节奏,那些具有更高理解力和敏感性 的听众则可以发现某种逐渐揭示出来的内含意义”。个体审美经验的不同,即国外接受理 论所谓的“期待视野”不同,会导致对同一文本的误读。在文学作品的阅读与欣赏上, 读者审美感受的客观个体差异是允许存在的,但是主观上的偏见是应该杜绝的。 其次,由于音实难知,所以鉴赏者应该提高自身的修养。刘勰认为只要读者的修养 和能力提高了,那么再难懂的作品也能被正确解读。知音云:“岂成篇之足深,患识 照之自浅耳”,读者多批评家“识照”的深浅可以从两点去衡量。一是看其“鉴奥 的 能力,看他能不能探寻到作品的底蕴,即“夫唯深识鉴奥,必欢然内怿,譬春台之熙众 人,乐饵之止过客。二是看他有无“见异的眼力,如刘勰所说:“昔屈平有言:文 质疏内,众不知余之异采见异,唯知音耳。“异采”指的是作品别具一格的地方,即 与众不同的独特的魅力和风采。“见异”就是接受者在作品中发现的以往人们没发现的 新东西,它不是曲解,而是“合理的偏见”,这与接受美学中期待视野的改变的过程 有相似之处。关于怎么提高读者的艺术鉴赏力的问题,刘勰提出两种方法:一要“博 观”,二要“玩绎”。我们说不管干什么事情都会熟能生巧,只有不断的实践和练习,才 能更好的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刘勰认为鉴赏文学作品也应该是这样的,如其所 说“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故圆照之象,务先博观 。只有大量的、广 回邓新华知音篇是中国古代文论的文学接受论 j 学术月刊,1 9 9 9 ,( 1 2 ) :5 7 6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泛的阅读各种类型和风格的作品,才能培养自己广博的艺术趣味和宽厚的审美心胸,也 才能在文学接受活动中避免艺术感受的偏狭性和艺术判断的片面性,从而对作品做出更 为正确的理解和评价。刘勰日:“盖闻兰为国香,服媚弥芬;书亦国华,玩绎方美:知 音君子,其垂意焉。”所谓“玩绎 ,是指读者对作品的涵咏、沈潜、体味、欣赏和品鉴, 是对作品意蕴的推寻、探究和分析。读书如观花,只有去细细的品味、把玩、凝神观照, 才能完全走到艺术的境界中去,只有此时,文学作品之美_ 才能像花香一样扑面而来。读 者可以在享受美的同时,使自己德尔思想和情感得到升华。也正是在这种潜心投入的阅 读过程中,读者逐步培养和提高了其敏锐的艺术感觉和高度的审美能力。有了高度的文 学艺术鉴赏力,才是刘勰所希冀的“知音君子”。 再次,刘勰认为在阅读作品时,读者还需要有公正无私的态度。知音语:“无私 于轻重,不偏于憎爱,然后能评理若衡,照辞如镜矣。 只有无私轻重、不偏憎爱,才 能对作品做出观辞如照镜子般的公正评价。刘勰不但提出并演绎了自己的文学接受观, 而且他自己以身作则在品评作品时也做到了一点。拿他对于以往人关于离骚的看法 为例,刘勰说:“昔汉武爱骚,而淮南作传,以为嚼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 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蝉蜕秽浊之中,浮游尘埃之外,嚼然泥而不缁,虽 与日月争光可也。班固以为:露才扬己,忿忍沉江,羿浇二姚,与左氏不合;昆仑悬圃, 非经义所载。然其文辞丽雅,为词赋之宗,虽非明哲,可谓妙才。王逸以为:诗人提耳, 屈原婉顺。离骚之文,依经立义:驷虬此乘翳,则时乘六龙;昆仑流沙,则禹贡敷 土:名儒辞赋,莫不拟其仪表,所谓金相玉质,百世无匹者也。及汉宣磋叹,以为皆合经 述;杨雄讽味,亦言体同诗雅。四家举以方经,而孟坚谓不合传,褒贬任声,抑扬过实, 可谓鉴而未精,玩而未核者也。”刘勰列举了汉代颇出名的五家对离骚的认识,综 合五家的释读,他以为从“知音 的高度看,均有不足。于是,他提出了自己经“核” 后的“精”解。认为离骚之于经典有四同、四异。四同者:“典诰之体”,“规讽之旨”、 “比兴之义分、“忠怨之辞 ;四异者:“诡异之辞”、“橘怪之谈 、“狷狭之志 、“荒淫之 意”。同于经典者谓之“典浩”,异于经典者谓之“夸诞,前者趋褒,后者实贬,褒贬 分明。最后得出结论“乃雅颂之博徒,而词赋之英杰也”逊于诗而胜于赋,即所谓“轩 翥诗人之后,奋飞辞家之前。”达到“气往烁古,词来切今,惊采绝艳,难与并能矣 的高度。这可谓刘勰批评的批评和刘勰作为特定读者所获得的释读成果。刘勰对于离 骚接受,既尊重前人的释读,又指出其优劣和未穷尽之处,又提出了自己的阅读成果。 可以说,刘勰以具体的文学接受实践践行了自己的接受文学观。 第四,刘勰认为,读者还应该掌握正确的阅读鉴赏、接受或批评的原则和方法。刘 勰认为:因为读者大都从自己的立场观点出发,是其所是,非其所非,没有一个客观的 标准,以至于出现“世人为文,竞于诋诃,吹毛取疵,次骨为戾,复似善詈,多失折衷” 的现象。他反对文学批评的主观随意性,主张批评标准的客观性。他在宗经篇提出 了批评的原则,那就是“文能宗经,体有六义”:“以则情深而不诡,二则风清而不杂, 三则事信而不诞,四则义贞而不回,五则体约而不芜,六则文丽而不淫。”这六条原则 既是对文学创作的要求,也可以理解为文学批评的标准。 7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关于文学接受与批评的方法,刘勰在知音篇中提出“是以将阅文情,先标六观: 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斯术既行,则优劣 见矣。”读者通过这六个方面按部就班地对作品进行分条缕析,然后_ 才能对作品的思想 和艺术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和掌握。不过,在具体的接受实践过程中,对“六观”要灵活 运用,不能太过于机械死板,就像范文澜在文心雕龙注中所说:“大较如此,其细 条当参伍错综以求之。”另外,知音言:“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 沿波讨源,虽幽必显。世远莫见其面,觇文辄见其心,岂成篇之足深,患识照之自浅耳 刘勰的意思是说,既然创作是作家触物生情,有感而发,然后借助一定的文辞形式将它 表达出来的,那么文学鉴赏作为文学创作的逆向运动,则应该是从文学作品的文辞形式 入手,溯本寻源,逆流而上,去探寻作者及其作品的情感与意图。在鉴赏的过程中,接 受者“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进入到作品展现的形象世界中去体验和感受,去和 作者进行精神的会话,那么再隐晦的意思也会“虽幽必显”了,可谓是“振叶以寻根, 观澜而索源”也。读者与作者在作品中神会的状态是怡人心扉、酣畅淋漓、欢然内怿的 审美享受,正如物色所描绘:“山沓水匝,树杂云合。目既往还,心亦吐纳。春日 迟迟,秋风飒飒。情往似赠,兴来如答。”在这个过程中,读者既要有较深的“识照” 鉴赏力,还要“心敏”以“达理 。知音云:“夫志在山水,琴表其情,况形之笔端, 理将言焉匿? 故心之照理,譬目之照形,目嘹则形无不分,心敏则理无不达。”刘勰认为 文学鉴赏既要“入情”,又需“达理”,情理交至,而后读者与作者进入到心神相通,精 神不隔的境界,即所谓的“见心”。可以说,刘勰对于接受方法的阐述是非常正确的, 因为任何作品都是“言”与“意”的结合体。“言”,是物质的存在,是作品的具体结构, 而“意”是精神的存在,是观念结构。要想真正理解作品,必须由“言”入“意”,而 刘勰的“披文以入情”、“沿波讨源”和“将阅文情,先标六观运用的正是这个思路, 因此说,刘勰找到了文学鉴赏和文学批评的正确途径和方法。 总之,刘勰从分析知音的难得与重要、提高读者的修养和鉴赏力的方法、读者应有 的态度和应掌握的正确的阅读原则和方法等方面系统的阐述了其接受理论观点。他的接 受理论是自觉的,比以往的任何接受理论都详尽、系统,和西方接受美学理论相比,它 更具体、更微观。 8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三章接受理论的飞跃唐代意境理论的提出 在唐代,尤其是中唐时期,我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都达到了全盛,代表 着中国古代的辉煌与骄傲。繁荣的文化大背景,不但文学创作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极峰, 而且文学理论也出现了新的飞越。唐代儒、释、道三教并行,在盛唐成熟以后,禅宗不 但在佛教界迅速占领了主导地位,而且对整个社会文化领域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最值 得指出的是,人们在关于诗歌艺术的探讨中,引入了佛禅的概念和理论,从而大大深化 了传统诗学。比如王昌龄诗格中以佛学的“境”来论,分诗为“物境 、“情境”、“意 境”;皎然诗式中论诗的构思以“取境 为中心;皎然,齐己以“证性 亦即“悟 来比喻品诗、赏诗,这些论述标志着中国诗学走向成熟,它开了“以禅喻诗”之风,后 来经过宋代严羽等人的发挥,此派终于演为中国诗论的一大门宗,从一种独特的角度, 深入地揭示了诗歌的艺术特质。 一、意境的提出 “意境 是这一时期出现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对中国古代诗学影响至深。“境 的本字是“竟”,从“音”从“儿 ,原是一首乐曲终了的意思。说文言:“乐曲尽 为竟。”段玉裁注日:“曲之所止也。 后来由音乐名词引申为土地的边界,周礼夏官掌 故云:“凡国都之竟”,郑玄注之:“竟,界也”。古时称一国疆界之内为“竞内 ,疆 界之外为“竟外”。“竟”与“疆”古音相同,意思也一样。礼记丧大礼载:“在竟 内则俟之,在竞外则殡葬可也”。因“竟”指土地边界,人们就给它加了个土字旁,于 是就成为了“境”。再后来,“境”的含义从单纯的一条边界线又衍伸为边界以内的领域, 如吕氏春秋怀宠所载:“兵入于敌之境”中的“境 便是区域的意思。佛学传入 中国以后,人们翻译佛经时借用了这个具有领域内涵“境 字,用来指人的意识、感受 能力所及的领域。佛学认为事物能为人的感受所及者有六,即色、声、香、味、触、法, 名之为“六境”。 把佛学中“境”的概念引进到诗学始于唐代,以“境 论诗,最早见于王昌龄的诗 格,日:“诗有三境。一日物境”,“二日情境 ,“三日意境。什么是意境呢,他解释 说:“亦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矣。 强调了审美主体的联想和想象。 皎然对意境理论做了更为丰赡的论述,他在诗式中提出“缘境不尽日情,指 出诗人在诗中所抒发之情通过他所创造的诗境来表现,即境中含情,情由境发。他还指 出,诗歌意境的特点在于整体意象背后所表现出来的情味。诗式云:“静,非如松风 不动,林狄未鸣。乃谓为意中之静”,又说“远,非如渺渺望水,杳杳看山。乃谓意中 王达津,陈洪中国古典文论选 m 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 9 8 9 1 3 5 9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之远”。意境的“静”和“远”并非像“松风不动,林狡未鸣”与“渺渺望水,杳杳看 山”等具体景物之静动,而是整体意境之静动。虽然意境的静动与诗所描绘的具体物色 的静动有关,但两者并不是一回事。因为,诗的整体意境虽为诗中的具体形象所构成, 但它却在具体形象之外,即如其诗议中所说的“采奇于象外”,后来司空图的“象 外之象,景外之景”正源于此。 二、司空图的意境理论 司空图是意境理论的集大成者,他的“味外之旨”和“思与境协”说标志着意境理 论的成熟。他在与李生论诗书说:“江岭之南,凡是资于适口者,若醯,非不酸也, 止于酸已;若鹾,非不咸也,止于咸而已;华之人以充饥而遽辍者,知其咸酸之外,醇 美者有所乏耳。彼江岭之人,习之而不辨也,易哉! ”。“醯”和“鹾不是不酸不成,却 仅只酸咸,在成酸之外还有更醇美的味道,品味者应把它仔细的品味出来。他以此比喻, 读诗的人在阅读时要体会作者的占外之意,由表及里的发掘蕴含在作品之内的深层内 涵。这与西方接受美学是不同的,他们主张读者按照自己的意思去解读作品,而刘勰谈 接受则更注重读者应深入作品,去品味作品的言外之意、味外之味。 其实,绝大多数作品尤其是我国古代的文学作品都是有“味外之旨”的,读者要想 了解作品本意就必须能看到字面背后的意思。拿唐代诗人元稹的行宫来说吧,“寥 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仅仅二十个字,却“语少意足,有 无穷之味”。明代胡应麟诗薮内编也说:“语意绝妙,合( 王) 建七言宫词百首, 不易此二十字也。”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则说“只四语,已抵篇长恨歌矣”。读 者欣赏这首诗,不能仅停留在诗歌的表面,而应该体会作品到貌似悠闲实则深沉的情感。 在凄凉冷漠的古行宫里,鲜花盛开,开的这么热闹的花尚且是寂寞的,那么曾经“红颜 暗老白发新”的宫女们会怎样呢,一样的寂寞无聊。植物是不能走去出,而她们是没有 自由走出去,只能伴随着寂寞之中随岁月更替而自生自落的宫花,逐渐的老去。多么凄 凉哀婉画面,折射了那个时代的兴衰。又如杜甫的赠花卿:“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 风半入云。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 这首诗直白的理解就是在赞美“锦城” 一地的繁华景象,“丝管每天弹奏着天宫仙乐。后人也常以“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 得几回闻”形容音乐的美妙无穷。但事实上,杜甫是在委婉的讽谏四川守将花敬定,不要 有封建时代所坚决禁止的僭越行为。当时花敬定由于平叛有功,居功自傲,擅自弹奏天子 的音乐,这正犯了当时的大忌。当年孔子愤怒于“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 也”,杜甫正是在抒发与孔子相同的情怀。杨慎在升庵诗话中说:“花卿在蜀颇僭用 天子礼乐,子美作此讥之,而意在言外,最得诗人之旨。”沈德潜说诗啐语也说:“诗 贵牵意,有言在此而意在彼者,杜少陵刺花敬定之僭窃,则想新曲于天上。” 另外,司空图在二十四诗品雄浑中说:“大用外腓,真体内充,返虚入浑,积健为 雄。具备万物,横绝太空,荒荒油云,寥寥长风。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持之匪强,来之无穷。”, 其中“超以象外,得其环中”。“虚”、“浑”即是“虚空”,是“浑沌”,是一种模糊、变 魏庆之诗人玉屑卷 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7 8 6 卜6 3 1 0 东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化的状态,也就是人类的无意识领域。事实上,这首诗不仅没有割断文学与现实生活的关 系,而且还指出了在现实生活中诗人怎样_ 才能创造出具有恢弘气势的诗歌,而读者又怎样 才能理解这样的诗歌。本品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中医康复学考试题及答案
- 四川工会考试试题及答案
- 安全风险隐患库培训课件
- 海城市欧典安全培训中心课件
- 海口校园安全培训课件
- 2025年试验设计试题及答案
- 2025届广东省端州区毕业班第三次模拟适应性考试英语试题(解析版)
- 记叙文人物性格课件
- 教师招聘之《小学教师招聘》考试黑钻押题及完整答案详解【夺冠】
- 河北省秦皇岛市名校2026届英语九上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含解析
- 二年级语文上册《有趣的动物》课件PPT
- 不干胶贴标机设计学士学位论文
- 《劳动合同书》-河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劳动关系处监制(2016.11.15)
- 钢轨检测报告
- 战略管理:概念与案例
- GB/T 3505-2009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表面结构轮廓法术语、定义及表面结构参数
- GB/T 11186.1-1989涂膜颜色的测量方法第一部分:原理
- 09S304 卫生设备安装图集
- 功能材料概论-课件
- 微纳加工课件
- 危重病人紧急气道管理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