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控系统施工验收标准.doc_第1页
监控系统施工验收标准.doc_第2页
监控系统施工验收标准.doc_第3页
监控系统施工验收标准.doc_第4页
监控系统施工验收标准.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安防系统施工验收标准项目施工及验收标准广东金鹏安保运营有限公司2012年9月第一章视频监控系统施工过程标准31.系统构成32.系统性能、功能设计53.设备选型与设置84.传输方式、线缆选型与布线135.供电、防雷与接地196.系统安全性、可靠性、电磁兼容性、环境适应性227.监控中心27第二章防盗报警系统施工过程标准288.安全技术防范标准体系:289.与防盗报警系统相关的标准3010.防盗报警系统基本技术要求:3111.工程施工的基本要求:3612.工程布线:3713.报警主机的安装:3914.入侵报警探测器的分类及安装:4015.调试及施工4316.安全操作注意事项45第三章工程检验及验收标准4617.工程检验标准4618.工程验收标准65第一章视频监控系统施工过程标准1.系统构成摘自GB50395-2007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工程设计规范1.1.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包括前端设备、传输设备、处理控制设备和记录显示设备四部。1.2.根据对视频图像信号处理/控制方式的不同,视频安防监控系统结构宜分为以下模式:1、简单对应模式:监视器和摄像机简单对应(图1.1-1)。图1.1-12、时序切换模式:视频输出中至少有一路可进行视频图像的时序切换(图1.1-2)。图1.1-23、矩阵切换模式:可以通过任一控制键盘,将任意一路前端视频输入信号切换到任意一路输出的监视器上,并可编制各种时序切换程序(图1.1-3)。图1.1-34、数字视频网络虚拟交换/切换模式:模拟摄像机增加数字编码功能,被称作网络摄像机,数字视频前端也可以是别的数字摄像机。数字交换传输网络可以是以太网和DDN、SDH等传输网络。数字编码设备可采用具有记录功能的DVR或视频服务器,数字视频的处理、控制和记录措施可以在前端、传输和显示的任何环节实施(图1.1-4)。图1.1-4根据GB50395-2007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工程设计规范中的描述,大致把视频监控的系统构成分成简单对应模式、时序切换模式、矩阵切换模式、数字视频网络虚拟交换/切换模式四大类。根据项目需求和规模选择不同的系统构成模式。2.系统性能、功能设计摘自GB50395-2007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工程设计规范、民用闭路监视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198-19942.1.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应对需要进行监控的建筑物内(外)的主要公共活动场所、通道、电梯(厅)、重要部位和区域等进行有效的视频探测与监视,图像显示、记录与回放。2.2.前端设备的最大视频(音频)探测范围应满足现场监视覆盖范围的要求,摄像机灵敏度应与环境照度相适应,监视和记录图像效果应满足有效识别目标的要求,安装效果宜与环境相协调。2.3.系统的信号传输应保证图像质量、数据的安全性和控制信号的准确性。2.4.系统控制功能应符合下列规定:1、系统应能手动或自动操作,对摄像机、云台、镜头、防护罩等的各种功能进行遥控,控制效果平稳、可靠。2、系统应能手动切换或编程自动切换,对视频输入信号在指定的监视器上进行固定或时序显示,切换图像显示重建时间应能在可接受的范围内。3、矩阵切换和数字视频网络虚拟交换/切换模式的系统应具有系统信息存储功能,在供电中断或关机后,对所有编程信息和时间信息均应保持。4、系统应具有与其他系统联动的接口。当其他系统向视频系统给出联动信号时,系统能按照预定工作模式,切换出相应部位的图像至指定监视器上,并能启动视频记录设备,其联动响应时间不大于4s。5、辅助照明联动应与相应联动摄像机的图像显示协调同步。6、同时具有音频监控能力的系统宜具有视频音频同步切换的能力。7、需要多级或异地控制的系统应支持分控的功能。8、前端设备对控制终端的控制响应和图像传输的实时性应满足安全管理要求。2.5.监视图像信息和声音信息应具有原始完整性。2.6系统应保证对现场发生的图像、声音信息的及时响应,并满足管理要求。2.7图像记录功能应符合下列规定:1、记录图像的回放效果应满足资料的原始完整性,视频存储容量和记录/回放带宽与检索能力应满足管理要求。2、系统应能记录下列图像信息:1)发生事件的现场及其全过程的图像信息;2)预定地点发生报警时的图像信息;3)用户需要掌握的其他现场动态图像信息。3、系统记录的图像信息应包含图像编号/地址、记录时的时间和日期。4、对于重要的固定区域的报警录像宜提供报警前的图像记录。5、根据安全管理需要,系统应能记录现场声音信息。2.8系统监视或回放的图像应清晰、稳定,显示方式应满足安全管理要求。显示画面上应有图像编号/地址、时间、日期等。文字显示应采用简体中文。电梯轿厢内的图像显示宜包含电梯轿厢所在楼层信息和运行状态的信息。2.9具有视频移动报警的系统,应能任意设置视频警戒区域和报警触发条件。2.10在正1根常工作照明条件下系统图像质量的性能指标应符合以下规定:1、模拟复合视频信号应符合以下规定:视频信号输出幅度:1Vp-p,3dBVBS实时显示黑白电视水平清晰度:400TVL实时显示彩色电视水平清晰度:270TVL回放图像中心水平清晰度:220TVL黑白电视灰度等级:8随机信噪比:36dB2、数字视频信号应符合以下规定:单路画面像素数量:352288(CIF)单路显示基本帧率:25fps数字视频的最终显示清晰度应满足本条第1款的要求。3、监视图像质量不应低于民用闭路监视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198-1994中表4.3.1-1规定的四级,回放图像质量不应低于表4.3.1-1规定的三级;在显示屏上应能有效识别目标。图像质量损伤的主观评价评分分级图像上不觉察有损伤或干扰存在5图像上稍有可觉察的损伤或干扰,但并不令人讨厌4图像上有明显的损伤或干扰,令人感到讨厌3图像上损伤或干扰较严重,令人相当讨厌2图像上损伤或干扰极严重,不能观看1表4.3.1-1五级损伤制评分分级(摘自民用闭路监视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198-1994)3.设备选型与设置摘自GB50395-2007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工程设计规范3.1.摄像机的选型与设置应符合以下规定:1、为确保系统总体功能和总体技术指标,摄像机选型要充分满足监视目标的环境照度、安装条件、传输、控制和安全管理需求等因素的要求。2、监视目标的最低环境照度不应低于摄像机靶面最低照度的50倍。3、监视目标的环境照度不高,而要求图像清晰度较高时,宜选用黑白摄像机;监视目标的环境照度不高,且需安装彩色摄像机时,需设置附加照明装置。附加照明装置的光源光线宜避免直射摄像机镜头,以免产生晕光,并力求环境照度分布均匀,附加照明装置可由监控中心控制。4、在监视目标的环境中可见光照明不足或摄像机隐蔽安装监视时,宜选用红外灯作光源。5、应根据现场环境照度变化情况,选择适合的宽动态范围的摄像机;监视目标的照度变化范围大或必须逆光摄像时,宜选用具有自动电子快门的摄像机。6、摄像机镜头安装宜顺光源方向对准监视目标,并宜避免逆光安装;当必须逆光安装时,宜降低监视区域的光照对比度或选用具有帘栅作用等具有逆光补偿的摄像机。7、摄像机的工作温度、湿度应适应现场气候条件的变化,必要时可采用适应环境条件的防护罩。8、选择数字型摄像机应符合本规范中系统兼容性应满足设备互换性要求,系统可扩展性应满足简单扩容和集成的要求,第5.0.2条(本文2.2条),第5.0.3条(本文2.3条),第5.0.4(本文2.4条)条第2、8款,第5.0.5条(本文2.5条),第5.0.6条(本文2.6条),第5.0.10(本文2.10条)条的规定。9、摄像机应有稳定牢固的支架:摄像机应设置在监视目标区域附近不易受外界损伤的位置,设置位置不应影响现场设备运行和人员正常活动,同时保证摄像机的视野范围满足监视的要求。设置的高度,室内距地面不宜低于2.5m;室外距地面不宜低于3.5m。室外如采用立杆安装,立杆的强度和稳定度应满足摄像机的使用要求。10、电梯轿厢内的摄像机应设置在电梯轿厢门侧顶部左或右上角,并能有效监视乘员的体貌特征。3.2.镜头的选型与设置应符合以下规定(图3.2):图3.2光学成像关系图1、镜头像面尺寸应与摄像机靶面尺寸相适应,镜头的接口与摄像机的接口配套。2、用于固定目标监视的摄像机,可选用固定焦距镜头,监视目标离摄像机距离较大时可选用长焦镜头;在需要改变监视目标的观察视角或视场范围较大时应选用变焦距镜头;监视目标离摄像机距离近且视角较大时可选用广角镜头。3、镜头焦距的选择根据视场大小和镜头到监视目标的距离等来确定,可参照如下公式计算:f=AL/H式3.2.式中:f焦距(mm);A像场高/宽(mm);L镜头到监视目标的距离(mm);H视场高/宽(mm)。4、监视目标环境照度恒定或变化较小时宜选用手动可变光圈镜头。5、监视目标环境照度变化范围高低相差达到100倍以上,或昼夜使用的摄像机应选用自动光圈或遥控电动光圈镜头。6、变焦镜头应满足最大距离的特写与最大视场角观察需求,并宜选用具有自动光圈、自动聚焦功能的变焦镜头。变焦镜头的变焦和聚焦响应速度应与移动目标的活动速度和云台的移动速度相适应。7、摄像机需要隐蔽安装时应采取隐蔽措施,镜头宜采用小孔镜头或棱镜镜头。3.3.云台/支架的选型与设置应符合以下规定:1、根据使用要求选用云台支架,并与现场环境相协调。2、监视对象为固定目标时,摄像机宜配置手动云台即万向支架。3、监视场景范围较大时,摄像机应配置电动遥控云台,所选云台的负荷能力应大于实际负荷的1.2倍;云台的工作温度、湿度范围应满足现场环境要求。4、云台转动停止时应具有良好的自锁性能,水平和垂直转角回差不应大于1。5、云台的运行速度(转动角速度)和转动的角度范围,应与跟踪的移动目标和搜索范围相适应。6、室内型电动云台在承受最大负载时,机械噪声声强级不应大于50dB。7、根据需要可配置快速云台或一体化遥控摄像机(含内置云台等)。3.4.防护罩的选型与设置应符合以下规定:1、根据使用要求选用防护罩,并应与现场环境相协调。2、防护罩尺寸规格应与摄像机、镜头等相配套。3.5.传输设备的选型与设置除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50348的相关规定外,还要符合下列规定:1、传输设备应确保传输带宽、载噪比和传输时延满足系统整体指标的要求,接口应适应前后端设备的连接要求。2、传输设备应有自身的安全防护措施,并宜具有防拆报警功能;对于需要保密传输的信号,设备应支持加/解密功能。3、传输设备应设置于易于检修和保护的区域,并宜靠近前/后端的视频设备。3.6.视频切换控制设备的选型应符合以下规定:1、视频切换控制设备的功能配置应满足使用和冗余要求。2、视频输入接口的最低路数应留有一定的冗余量。3、视频输出接口的最低路数应根据安全管理需求和显示、记录设备的配置数量确定。4、视频切换控制设备应能手动或自动操作,对镜头、电动云台等的各种动作(如转向、变焦、聚焦、光圈等动作)进行遥控。5、视频切换控制设备应能手动或自动编程切换,对所有输入视频信号在指定的监视器上进行固定或时序显示。6、视频切换控制设备应具有配置信息存储功能,在供电中断或关机后,对所有编程设置、摄像机号、地址、时间等均可记忆,在开机或电源恢复供电后,系统应恢复正常工作。7、视频切换控制设备应具有与外部其他系统联动的接口。当与报警控制设备联动时应能切换出相应部位摄像机的图像,并显示记录。8、具有系统操作密码权限设置和中文菜单显示。9、具有视频信号丢失报警功能。10、当系统有分控要求时,应根据实际情况分配控制终端如控制键盘及视频输出接口等,并根据需要确定操作权限功能。11、大型综合安防系统宜采用多媒体技术,做到文字、动态报警信息、图表、图像、系统操作在同一套计算机上完成。3.7.记录与回放设备的选型与设置应符合以下规定:1、宜选用数字录像设备,并宜具备防篡改功能;其存储容量和回放的图像(和声音)质量应满足相关标准和管理使用要求。2、在同一系统中,对于磁带录像机和记录介质的规格应一致。3、录像设备应具有联动接口。4、在录像的同时需要记录声音时,记录设备应能同步记录图像和声音,并可同步回放。5、图像记录与查询检索设备宜设置在易于操作的位置。3.8.数字视频音频设备的选型与设置应符合以下规定:1、视频探测、传输、显示和记录等数字视频设备符合本规范第3.0.5条系统兼容性应满足设备互换性要求,系统可扩展性应满足简单扩容和集成的要求。,第5.0.2条(本文第2.2条),第5.0.3条(本文第2.3条),第5.0.4条(本文第2.4条)第2、8款,第5.0.5条(本文第2.5条),第5.0.6条(本文第2.6条),第5.0.10条(本文第2.10条)的规定。2、宜具有联网和远程操作、调用的能力。3、数字视频音频处理设备,其分析处理的结果应与原有视频音频信号对应特征保持一致。其误判率应在可接受的范围内。3.9.显示设备的选型与设置应符合以下规定:1、选用满足现场条件和使用要求的显示设备。2、显示设备的清晰度不应低于摄像机的清晰度,宜高出100TVL。3、操作者与显示设备屏幕之间的距离宜为屏幕对角线的46倍,显示设备的屏幕尺寸宜为230mm到635mm。根据使用要求可选用大屏幕显示设备等。4、显示设备的数量,由实际配置的摄像机数量和管理要求来确定。5、在满足管理需要和保证图像质量的情况下,可进行多画面显示。多台显示设备同时显示时,宜安装在显示设备柜或电视墙内,以获取较好的观察效果。6、显示设备的设置位置应使屏幕不受外界强光直射。当有不可避免的强光入射时,应采取相应避光措施。7、显示设备的外部调节旋钮/按键应方便操作。8、显示设备的设置应与监控中心的设计统一考虑,合理布局,方便操作,易于维修。3.10.控制台的选型与设置应符合以下规定:1、根据现场条件和使用要求,选用适合形式的控制台。2、控制台的设计应满足人机工程学要求;控制台的布局、尺寸、台面及座椅的高度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电子设备控制台的布局、形式和基本尺寸GB7269的规定。4.传输方式、线缆选型与布线摘自GB50395-2007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工程设计规范、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5034820044.1.传输方式除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50348的相关规定外,对有安全保密要求的传输方式还应采取信号加密措施。4.1.1.传输方式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摘自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5034820041传输方式的选择取决于系统规模、系统功能、现场环境和管理工作的要求。一般采用有线传输为主、无线传输为辅的传输方式。有线传输可采用专线传输、公共电话网、公共数据网传输、电缆光缆传输等多种模式。2选用的传输方式应保证信号传输的稳定、准确、安全、可靠。且便于布线、施工、检验和维修。3可靠性要求高或布线便利的系统,应优先选用有线传输方式,最好是选用专线传输方式。布线困难的地方可考虑采用无线传输方式,但要选择抗干扰能力强的设备。4报警网的主干线(特别是借用公共电话网构成的区域报警网),宜采用有线传输为主、无线传输为辅的双重报警传输方式,并配以必要的有线/无线转接装置。4.1.2.传输设备选型应符合下列规定:摘自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5034820041利用公共电话网、公用数据网传输报警信号时,其有线转接装置应符合公共网入网要求;采用无线传输时,无线发射装置、接收装置的发射频率、功率应符合国家无线电管理的有关规定。2视频电缆传输部件应满足下列要求:1)视频电缆传输方式。下列位置宜加电缆均衡器:黑白电视基带信号在5MHz时的不平坦度不小于3dB处;彩色电视基带信号在5.5MHz时的不平坦度不小于3dB处。下列位置宜加电缆放大器:黑白电视基带信号在5MHz时的不平坦度不小于6dB处;彩色电视基带信号在5.5MHz时的不平坦度不小于6dB处。2)射频电缆传输方式。摄像机在传输干线某处相对集中时,宜采用混合器来收集信号;摄像机分散在传输干线的沿途时,宜选用定向耦合器来收集信号;控制信号传输距离较远,到达终端已不能满足接收电平要求时,宜考虑中途加装再生中继器。3)无线图像传输方式监控距离在10Km范围内时,可采用高频开路传输;监控距离较远且监视点在某一区域较集中时,应采用微波传输方式。需要传输距离更远或中间有阻挡物时,可考虑加微波中继;无线传输频率应符合国家无线电管理的规定,发射功率应不干扰广播和民用电视,调制方式宜采用调频制。3光端机、解码箱或其它光部件在室外使用时,应具有良好的密闭防水结构。4.2.线缆选择除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50348的相关规定外,还应符合下列规定: 模拟视频信号宜采用同轴电缆,根据视频信号的传输距离、端接设备的 信号适应范围和电缆本身的衰耗指标等确定同轴电缆的型号、规格;信号经差分 处理,也可采用不劣于五类线性能的双绞线传输。 数字视频信号的传输按照数字系统的要求选择线缆。 根据线缆的敷设方式和途经环境的条件确定线缆型号、规格。4.2.1传输线缆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摘自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5034820041传输线缆的衰减、弯曲、屏蔽、防潮等性能应满足系统设计总要求,并符合相应产品标准的技术要求。在满足上述要求的前提下,宜选用线径较细、容易施工的线缆。2报警信号传输线的耐压应不低于AC250V,应有足够的机械强度;铜芯绝缘导线、电缆芯线的最小截面积应满足下列要求:1)穿管敷设的绝缘导线,线芯最小截面积不应小于1.00mm。2)线槽内敷设的绝缘导线,线芯最小截面积不应小于0.75mm。3)多芯电缆的单股线芯最小截面积不应小于0.50mm。3视频信号传输电缆应满足下列要求:1)应根据图像信号采用基带传输或射频传输,确定选用视频电缆或射频电缆。2)所选用电缆的防护层应适合电缆敷设方式及使用环境的要求(如气候环境、是否存在有害物质、干扰源等)。3)室外线路,宜选用外导体内径为9mm的同轴电缆,采用聚乙烯外套。4)室内距离不超过500m时,宜选用外导体内径为7mm的同轴电缆,且采用防火的聚氯乙烯外套。5)终端机房设备间的连接线,距离较短时,宜选用外导体内径为3mm或5mm、且具有密编铜网外导体的同轴电缆。6)电梯轿厢的视频同轴电缆应选用电梯专用电缆。4光缆应满足下列要求:1)光缆的传输模式,可依传输距离而定。长距离时宜采用单模光纤,距离较短时宜采用多模光纤。2)光缆芯线数目,应根据监视点的个数、监视点的分布情况来确定,并注意留有一定的余量。3)光缆的结构及允许的最小弯曲半径、最大抗拉力等机械参数,应满足施工条件的要求。4)光缆的保护层,应适合光缆的敷设方式及使用环境的要求。4.3布线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50348的相关规定。4.3.1.布线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5034820041综合布线系统的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T50311的规定。2非综合布线系统的路由设计,应符合下列要规定:1)同轴电缆宜采取穿管暗敷或线槽的敷设方式。当线路附近有强电磁场干扰时,电缆应在金属管内穿过,并埋入地下。当必须架空敷设时,应采取防干扰措施。2)路由应短捷、安全可靠,施工维护方便。3)应避开恶劣环境条件或易使管道损伤的地段。4)与其它管道等障碍物不宜交叉跨越。4.3.2.线缆敷设应符合下列规定:摘自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503482004、民用闭路监视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19819941综合布线系统的线缆敷设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系统工程设计规范GB/T50311的规定。2非综合布线系统室内线缆的敷设,应符合下列要求:1)无机械损伤的电(光)缆,或改、扩建工程使用的电(光)缆,可采用沿墙明敷方式。2)在新建的建筑物内或要求管线隐蔽的电(光)缆应采用暗管敷设方式。3)下列情况可采用明管配线:易受外部损伤;在线路路由上,其它管线和障碍物较多,不宜明敷的线路;在易受电磁干扰或易燃易爆等危险场所。4)电缆和电力线平行或交叉敷设时,其间距不得小于0.3m;电力线与信号线交叉敷设时,宜成直角。3室外线缆的敷设,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闭路监视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GB501981994中第2.3.7条的要求:2.3.7室外传输线路的敷设,应符合下列要求:2.3.7.1当采用通信管道(含隧道、槽道)敷设时,不宜与通信电缆共管孔;2.3.7.2当电缆与其它线路共沟(隧道)敷设时,其最小间距应符合表2.3.7.1的规定;表2.3.7-1电缆与其它线路共沟(隧道)的最小间距(m)种类最小间距220v交流供电线0.5通讯电缆0.12.3.7.3当采用架空电缆与其它线路共杆架设时,其两线间最小垂直间距应符合表2.3.7-2的规定;表2.3.7-2电缆与其它线路共杆架设的最小垂直间距(m)种类最小间距110kv电力线2.51kv以下电力线1.5广播线1.0通信线0.62.3.7.4线路在城市郊区、乡村敷设时,可采用直埋敷设方式;2.3.7.5当线路敷设经过建筑物时,可采用沿墙敷设方式;2.3.7.6当线路跨越河流时,应采用桥上管道或槽道敷设方式,当没有桥梁时,可采用架空敷设方式或水下敷设方式。4敷设电缆时,多芯电缆的最小弯曲半径,应大于其外径的6倍;同轴电缆的最小弯曲半径应大于其外径的15倍。5线缆槽敷设截面利用率不应大于60;线缆穿管敷设截面利用率不应大于40。6电缆沿支架或在线槽内敷设时应在下列各处牢固固定:1)电缆垂直排列或倾斜坡度超过45时的每一个支架上;2)电缆水平排列或倾斜坡度不超过45时,在每隔12个支架上;3)在引入接线盒及分线箱前150300mm处。7明敷设的信号线路与具有强磁场、强电场的电气设备之间的净距离,宜大于1.5m,当采用屏蔽线缆或穿金属保护管或在金属封闭线槽内敷设时,宜大于0.8m。8线缆在沟道内敷设时,应敷设在支架上或线槽内。当线缆进入建筑物后,线缆沟道与建筑物间应隔离密封。9线缆穿管前应检查保护管是否畅通,管口应加护圈,防止穿管时损伤导线。10导线在管内或线槽内不应有接头和扭结。导线的接头应在接线盒内焊接或用端子连接。11同轴电缆应一线到位,中间无接头。4.3.3.光缆敷设应符合下列规定:摘自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5034820041敷设光缆前,应对光纤进行检查。光纤应无断点,其衰耗值应符合设计要求。核对光缆长度,并应根据施工图的敷设长度来选配光缆。配盘时应使接头避开河沟、交通要道和其它障碍物。架空光缆的接头应设在杆旁1m以内。2敷设光缆时,其最小弯曲半径应大于光缆外经的20倍。光缆的牵引端头应作好技术处理,可采用自动控制牵引力的牵引机进行牵引。牵引力应加在加强芯上,其牵引力不应超过150kg;牵引速度宜为10m/min;一次牵引的直线长度不宜超过1km,光纤接头的预留长度不应小于8m。3光缆敷设后,应检查光纤有无损伤,并对光缆敷设损耗进行抽测。确认没有损伤后,再进行接续。4光缆接续应由受过专门训练的人员操作,接续时应采用光功率计或其他仪器进行监视,使接续损耗达到最小。接续后应做好保护,并安装好光缆接头护套。5在光缆的接续点和终端应作永久性标志。6管道敷设光缆时,无接头的光缆在直道上敷设时应有人工逐个入孔同步牵引;预先作好接头的光缆,其接头部分不得在管道内穿行。光缆端头应用塑料胶带包扎好,并盘圈放置在托架高处。7光缆敷设完毕后,宜测量通道的总损耗,并用光时域反射计观察光纤通道全程波导衰减特性曲线。5.供电、防雷与接地摘自GB50395-2007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工程设计规范、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5034820045.1.系统供电除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50348的相关规定外,还应符合以下规定:摘自GB50395-2007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摄像机供电宜由监控中心统一供电或由监控中心控制的电源供电。 异地的本地供电,摄像机和视频切换控制设备的供电宜为同相电源,或 采取措施以保证图像同步。 电源供电方式应采用TN-S制式。5.1.1宜采用两路独立电源供电,并在末端自动切换。(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503482004)5.1.2系统设备应进行分类,统筹考虑系统供电。(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503482004)5.1.3根据设备分类,配置相应的电源设备。系统监控中心和系统重要设备应配备相应的备用电源装置。系统前端设备视工程实际情况,可由监控中心集中供电,也可本地供电。(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503482004)5.1.4主电源和备用电源应有足够容量。(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503482004)应根据入侵报警系统、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出入口控制系统等的不同供电消耗,按总系统额定功率的1.5倍设置主电源容量;应根据管理工作对主电源断电后系统防范功能的要求,选择配置持续工作时间符合管理要求的备用电源。5.1.5电源质量应满足下列要求:(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503482004)1稳态电压偏移不大于2%;2稳态频率偏移不大于0.2Hz;3电压波形畸变率不大于5%;4允许断电持续时间为04ms;5当不能满足上述要求时,应采用稳频稳压、不间断电源供电或备用发电等措施。5.1.6安全防范系统的监控中心应设置专用配电箱,配电箱的配出回路应留有裕量。(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503482004)5.2.系统防雷与接地除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50348的相关规定外,还应符合下列规定:摘自GB50395-2007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工程设计规范 采取相应隔离措施,防止地电位不等引起图像干扰。 室外安装的摄像机连接电缆宜采取防雷措施。安全防范系统的雷电防护设计,也是系统安全性设计的重要内容。对于固定目标而言,安全防范系统常常是以建筑物或构筑物为载体的,因此做好建(构)筑物本身的雷电防护是安全防范系统雷电防护的基础和前提。然而,由于安防系统在本质上是一套电子信息系统,因而除了建(构)筑物的雷电防护之外,安防系统重点关注信息系统的雷电防护问题。在理论上,建(构)筑物防雷与信息系统防雷有着不同的性质和内容。对信息系统的雷电防护问题,国际标准化组织(如IEC)和我国的雷电防护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都在组织专家制定相关标准。本规范提出的防雷设计要求,主要是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和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50343的相关规定并结合我国安全防范系统遭受雷击损害的实际情况提出的,设计重点应放在监控中心的防雷与接地设计。(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50348)5.2.1.建于山区、旷野的安全防范系统,或前端设备装于塔顶,或电缆端高于附近建筑物的安全防范系统,应按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的要求设置避雷保护装置。(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50348)5.2.2.建于建筑物内的安全防范系统,其防雷设计应采用等电位连接与共用接地系统的设计原则,并满足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50343的要求。(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50348)5.2.3.安全防范系统的接地母线应采用铜质线,接地端子应有地线符号标记。接地电阻不得大于4;建造在野外的安全防范系统,其接地电阻不得大于10;在高山岩石的土壤电阻率大于2000m时,其接地电阻不得大于20。(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50348)5.2.4.高风险防护对象的安全防范系统的电源系统、信号传输线路、天线馈线以及进入监控室的架空电缆入室端均应采取防雷电感应过电压、过电流的保护措施。(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50348)5.2.5.安全防范系统的电源线、信号线经过不同防雷区的界面处,宜安装电涌保护器;系统的重要设备应安装电涌保护器。电涌保护器接地端和防雷接地装置应作等电位连接。等电位连接带应采用铜质线,其截面积应不少于16mm。(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50348)5.2.6.监控中心内应设置接地汇集环或汇集排,汇集环或汇集排宜采用裸铜线,其截面积应不小于35mm。(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50348)5.2.7.不得在建筑物屋顶上敷设电缆,必须敷设时,应穿金属管进行屏蔽并接地。(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50348)5.2.8.架空电缆吊线的两端和架空电缆线路中的金属管道应接地。(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50348)5.2.9.光缆传输系统中,各光端机外壳应接地。光端加强芯、架空光缆接续护套应接地。(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50348)6.系统安全性、可靠性、电磁兼容性、环境适应性摘自GB50395-2007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工程设计规范、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5034820046.1.系统安全性应符合国家标准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503482004中的相关规定:安全防范系统的安全性,包括自然属性的安全和社会人文属性的安全两个层次。自然属性的安全一般是指系统(包括其所用产品)在运行过程中能够保证操作者人体健康安全和设备本身安全的技术要求,如设备的防火与防过热,防人身触电,防有害射线和有毒气体,防机械伤人(如爆炸破裂、锐利边缘、重心不稳及运动部件伤人)等;社会人文属性的安全通常是指设备和系统的防人为破坏、信息的防人为窃取和篡改等技术要求。6.1.1.安全防范系统所用设备、器材的安全性指标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安全防范报警设备安全要求和试验方法GB16796和相关产品标准规定的安全性能要求:设备所使用的隔离变压器、隔离电容器、电阻器、高压元件和组件、交流电源开关、印制线路板、插头电源线、小型熔断器等元器件必须经安全认证,符合:SJ3270,SJ3271,SJ3272,SJ3273,SJ3274,SJ3275,SJ3276,SJ3277的安全要求。设备的绝缘不准使用吸湿的绝缘材料及易燃性材料,如:毛毡、羊毛、黄麻、皮革、亚麻布、普通纸、木材、石棉、亚麻为填料的塑料、石棉纤维板等。安全防范报警设备安全要求和试验方法GB167966.1.2.安全防范系统的设计应防止造成对人员的伤害,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系统所用设备及其安装部件的机械结构应有足够的强度,应能防止由于机械重心不稳、安装固定不牢、突出物和锐利边缘以及显示设备爆裂等造成对人员的伤害。系统的任何操作都不应对现场人员的安全造成危害。2系统所用设备,所产生的气体、X射线、激光辐射和电磁辐射等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的要求,不能损害人体健康。3系统和设备应有防人身触电、防火、防过热的保护措施。4监控中心(控制室)的面积、温度、湿度、采光及环保要求、自身防护能力、设备配置、安装、控制操作设计、人机界面设计等均应符合人机工程学原理,并符合本规范3.13节的相关要求:安全防范系统的配置应采用先进而成熟的技术、可靠而适用的设备。6.1.3.系统安全性除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50348的相关规定外,还应符合以下规定:(GB50395-2007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工程设计规范)1、具有视频丢失检测示警能力。2、系统选用的设备不应引入安全隐患和对防护对象造成损害。6.2.系统可靠性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50348的相关规定:在理论上,所谓可靠性,是指产品(系统)在规定条件下(使用条件=工作条件+环境条件)和规定时间内完成规定功能的能力。定量表示可靠性的数学特征量很多,本规范采用其最常用的特征量平均无故障时间MTBF(MeanTimeBetweenFailure)作为衡量系统(产品)可靠性的技术指标。在进行系统功能设计时,需同时考虑系统的功能、性能指标与可靠性指标的相容问题,避免盲目追求过多的功能、过高的指标而牺牲系统可靠性的倾向。系统的可靠性问题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难以在短时间内用简单的方法进行定量测试。本规范重点强调的是设备的可靠性和系统的可维修性与维修保障性。6.2.1.安全防范系统可靠性指标的分配应符合下列规定:1根据系统规模的大小和用户对系统可靠性的总要求,应将整个系统的可靠性指标进行分配,即将整个系统的可靠性要求转换为系统各组成部分(或子系统)的可靠性要求。2系统所有子系统的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MTBF)不应小于其MTBF分配指标。3系统所使用的所有设备、器材的平均无故障工作时间(MTBF)不应小于其MTBF分配指标。6.2.2.采用降额设计时,应根据安全防范系统设计要求和关键环境因素或物理因素(应力、温度、功率等)的影响,使元器件、部件、设备在低于额定值的状态下工作,以加大安全余量,保证系统的可靠性。6.2.3.采用简化设计时,应在完成规定功能的前提下,采用尽可能简化的系统结构,尽可能少的部件、设备,尽可能短的路由,来完成系统的功能,以获得系统的最佳可靠性。6.2.4.采用冗余设计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储备冗余(冷热备份)设计。系统应采用储备冗余设计,特别是系统的关键组件或关键设备,必须设置热(冷)备份,以保证在系统局部受损的情况下能正常运行或快速维修。2主动冗余设计。系统应尽可能采用总体并联式结构或串并联混合式结构,以保证系统的某个局部发生故障(或失效)时,不影响系统其它部分的正常工作。6.2.5.维修性设计和维修保障应符合下列规定:1系统的前端设备应采用标准化、规格化、通用化设备以便维修和更换。2系统主机结构应模块化。3系统线路接头应插件化,线端必须作永久性标记。4设备安装或放置的位置应留有足够的维修空间。5传输线路应设置维修测试点。6关键线路或隐蔽线路应留有备份线。7系统所用设备、部件、材料等,应有足够的备件和维修保障能力。8系统软件应有备份和维护保障能力。6.3系统电磁兼容性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50348的相关规定,选用的控制、显示、记录、传输等主要设备的电磁兼容性应符合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系列标准的规定,其严酷等级应满足现场电磁环境的要求。安全防范系统的电磁兼容(EMC)设计包括电磁干扰和抗电磁干扰两方面内容,涉及设备选型或设计、传输介质选择和传输路由设计等多个环节,内容较多,难度较大。鉴于“安全防范系统电磁兼容技术要求”行业标准正在制定之中,本规范对安全防范系统的电磁兼容设计,只提出了原则要求,旨在提醒系统设计者要重视电磁兼容性的设计,特别是对设备的电磁兼容要求。安防系统所用设备基本上属于电子信息类设备。对设备的电磁兼容性检验,以前执行的是GB6833系列标准,现在执行的是GB/T17626系列标准。这些标准是: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静电放电抗扰度试验GB/T17626.2、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试验GB/T17626.3、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试验GB/T17626.4、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GB/T17626.5、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电压暂降、短时中断和电压变化的抗扰度试验GB/T17626.11。试验的严酷等级根据系统或设备所处的电磁兼容环境和实际需要,由建设方和设计方协商确定。(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50348)6.3.1.安全防范系统所用设备的电磁兼容性设计,应符合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系列标准的规定。试验的严酷等级根据实际需要,在设计文件中确定。线缆的电磁兼容设计应符合有关标准、规范的要求。6.3.2.传输线路的抗干扰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电力系统与信号传输系统的线路应分开敷设。2信号电缆的屏蔽性能、敷设方式、接头工艺、接地要求等应符合相关标准的规定。3当电梯箱内安装摄像机时,应有防止电梯电力电缆对视频信号电缆产生干扰的措施。6.3.3.防电磁骚扰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系统所用设备外壳开口应尽可能小,开口数量应尽可能少。2系统中的无线发射设备的电磁辐射频率、功率,非无线发射设备对外的杂散电磁辐射功率均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法规与技术标准的要求。6.4.系统环境适应性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50348的相关规定:6.4.1.安全防范系统设计应符合其使用环境(如室内外温度、湿度、大气压等)的要求。系统所使用设备、部件、材料的环境适应性应符合报警系统环境试验GB/T15211中相应严酷等级的要求。6.4.2.在沿海海滨地区盐雾环境下工作的系统设备、部件、材料,应具有耐盐雾腐蚀的性能。6.4.3.在有腐蚀性气体和易燃易爆环境下工作的系统设备、部件、材料,应采取符合国家现行相关标准规定的保护措施。6.4.4.在有声、光、热、振动等干扰源环境中工作的系统设备、部件、材料,应采取相应的抗干扰或隔离措施。7.监控中心7.1.监控中心的设置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安全防范工程技术规范GB50348的相关规定:安全防范系统的监控中心,是系统的神经中枢和指挥中心,除了监控室自身的安全防范要求外,本规范对监控室的环境问题也提出了要求,旨在提醒设计人员要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按照人机工程学的原理和环保的有关要求,为值班人员创造一个安全、舒适、方便的工作环境,以提高工作效率,避免或减少由于人的疲劳导致的误操作或误判断而造成系统的误报、漏报或其它事故7.1.1.监控中心应设置为禁区,应有保证自身安全的防护措施和进行内外联络的通讯手段,并应设置紧急报警装置和留有向上一级接处警中心报警的通信接口。7.1.2.监控中心的面积应与安防系统的规模相适应,不宜小于20,应有保证值班人员正常工作的相应辅助设施。7.1.3.监控中心室内地面应防静电、光滑、平整、不起尘。门的宽度不应小于0.9m,高度不应小于2.1m。7.1.4.监控中心内的温度宜为1630C,相对湿度宜为30%75%。7.1.5.监控中心内应有良好的照明。7.1.6.室内的电缆、控制线的敷设宜设置地槽;当不设置地槽时,也可敷设在电缆架槽、电缆走廊、墙上槽板内,或采用活动地板。7.1.7.根据机架、机柜、控制台等设备的相应位置,应设置电缆槽和进线孔,槽的高度和宽度应满足敷设电缆的容量和电缆弯曲半径的要求。7.1.8.室内设备的排列,应便于维护与操作,并应满足本规范3.5节(本文6.1节)和消防安全的规定。7.1.9.控制台的装机容量应根据工程需要留有扩展余地。控制台的操作部分应方便、灵活、可靠。7.1.10.控制台正面与墙的净距离不应小于1.2m,侧面与墙或其他设备的净距离,在主要走道不应小于1.5m,在次要走道不应小于0.8m。7.1.11.机架背面和侧面与墙的净距离不应小于0.8m。7.1.12.监控中心的供电、接地与雷电防护设计应符合本规范3.12和3.9的相关规定。7.1.13.监控中心的布线、进出线端口的设置、安装等,应符合本规范3.11(本文第4节)的相关规定。7.2.对监控中心的门窗应采取防护措施。7.3.监控中心宜设置独立设备间,保证监控中心的散热、降噪。7.4.监控中心宜设置视频监控装置和出入口控制装置。第二章防盗报警系统施工过程标准8.安全技术防范标准体系:安全技术防范的标准体系分为四个层次,共约300个标准元素8.1第一层次:基础标准,包括名词术语、图形符号、产品分类、环境试验要求、电磁兼容试验要求、安全性要求、可靠性要求、工程设计业务规程等。8.2第二层次:专用通用标准,大致分为12个专业:a. 防爆安检系统(炸药探测、金属武器探测、X射线安全检查、排爆);b. 实体防护系统(各种防盗门、柜、锁具、防弹运钞车、防护材料等);c. 入侵报警系统(周界入侵报警、建筑物内入侵报警、有线报警、无线报警等);d. 视频监控系统(银行、文博、超市、珠宝店、旅馆、档案馆、医院等);e. 出入口控制系统(门禁、巡更、可视对讲、磁卡、IC卡、指纹、掌纹、声纹、眼纹及其识别装置等);f. 移动目标防抢劫报警系统(汽车防盗报警系统,GPS定位、无线测距定位、地标定位联网报警系统等);g. 要害部门紧急报警联网系统(与110联网的)(金融网点、核电站、文物博物馆等);h. 社区安防与社会救助报警系统;i. 报警信号传输系统,无线:卫星,公用无线网;有线:电话线,专线;j. 集成(综合)报警系统(消防、安防联动,智能大厦、商住楼);k. 安防系统工程设计与施工;l. 安防系统工程验收与管理8.3第三层次:门类通用标准,如:入侵报警系统内分为入侵探测设备、报警控制设备、报警显示、记录、复核设备等。8.4第四层次:产品标准,如:入侵报警系统的入侵探测设备门类中,又可分为超声、微波、红外、玻璃破碎等各类入侵探测器。9.与防盗报警系统相关的标准9.1防盗报警系统是安全技术防范系统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子系统,是一个基础性的系统,它也是我们技术防范管理部门重点推广应用的内容。全国安全防范报警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TC100标委会)编制的标准中绝大部分与报警有关。9.2这里将与防盗报警系统有关的标准进行了收集整理,总共有个,其中强制性国家标准有个,推荐性国家标准有个,强制性行业标准个,推荐性行业标准个,地方性标准个(1) GB10408.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