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专业论文)社会关系网络资源配置作用的经济学分析.pdf_第1页
(政治经济学专业论文)社会关系网络资源配置作用的经济学分析.pdf_第2页
(政治经济学专业论文)社会关系网络资源配置作用的经济学分析.pdf_第3页
(政治经济学专业论文)社会关系网络资源配置作用的经济学分析.pdf_第4页
(政治经济学专业论文)社会关系网络资源配置作用的经济学分析.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摘 要 经济学上一直认为只存在两种资源配置的方式,分别是市场与政府。但是至上 世纪六十年代以来,社会关系网络的研究兴起之后,关系网络、社会资本被纳入到 资源获得的解释范畴。于是社会关系网络不但成为新经济社会学的重要视角,也被 经济学领域视为重要的研究工具。不论是在新经济社会学还是经济学中,不论在西 方还是我国,社会关系网络进行资源配置的研究一直没有停止过。社会关系网络被 看作是一种“某一群体中人与人之间的特定的联系关系” ,是一个立体交错的空间 网络结构。本文认为社会关系网络是一个资源流动的渠道,对资源起配置作用的关 键是社会资本。根据这一思想,本文引入社会资本约束合作模型来分析社会关系网 络资源配置的作用机制。通过模型可以看到在关系网络中社会资本是如何通过约束 机会主义行为、 促进合作, 从而提高彼此之间在交易中的收入并降低了交易成本的。 就社会资本所发挥的作用,本文还提出了社会资本运作空间,并由此来确定关系网 络的边界, 以及提出社会关系网络与政府和市场的最优制度安排组合的思路。 最后, 本文讨论了社会关系网络作为非正式制度的制度创新途径。指出好的非正式制度可 以制度化后成为正式制度。同时指出了从习俗、道德、社会文化等三个方面进行制 度创新的途径的想法。 关键词:社会关系网络 非正式制度 资源配置 边界 ii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abstract it always thinks that there are only two manners of resources allocation in the field of economics: market and government. but during 60s of last century, with the research on the social relation network being on the rise, the relation network and social capital are included in explanation category to resource acquisition. then the social relation network does not only become important visual angle in the field of new economic sociology, but also it is looked as important analysis tool in the field of economics. whatever in new economic sociology or in economics, and whatever in the west or in our country, the research on resources allocation of the social relation network has always being carried on. the social relation network is regard as one kind “ some specific community between the person and person” , and it is a three- dimensional staggered space network architecture. the dissertation thinks that the social relation network is the channel of resource flows, and the key to resource allocation is social capital. according to the view, the dissertation use restrictive and cooperative model of social capital to analyze the mechanism of resource allocation of the social relation network. the model tells us how to restrict opportunism behavior and promote cooperation, and people can improve transaction interests and reduce transaction cost by this. where social capital s function is concerned, the dissertation puts forward social capital s operative space, and ascertain the boundary of the relation network. then it points out the system arrangement s optimum combination between government and market. finally, the dissertation discusses the way of system innovation of the social relation network as informal system. it offers that good informal system can turn into formal system by systematization. at the same time, the dissertation puts forward the suggestions on system innovation form three aspects: convention, morality and social culture. key words: the social relation network; informal system; resources allocation; boundary. 独创性声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 的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 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经 在文中以明确的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 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 阅。本人授权华中科技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 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 保 密,在_年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本论文属于: 不保密。 (在以上方框内打勾)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指导教师签名: 日期: 年 月 日 日期: 年 月 日 1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 导 论 1.1 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提出 在社会学的社会关系研究之中,社会关系网络是一个重要的研究取向。自 20 世纪六十年代以来,在西方社会关系网络被用于研究社会现象和社会结构。由于社 会结构既包括社会结构又包括经济结构,因此社会关系网络不但是新经济社会学的 重要视角,也被经济学领域视为重要的研究工具。值得注意的是,不论是在新经济 社会学还是经济学中,不论在西方还是我国,社会关系网络进行资源配置的研究一 直没有停止过。社会关系网络被看作是一种“某一群体中人与人之间的特定的联系 关系” ,是一个立体交错的空间网络结构。网络中的连接点可以是个人、企业甚至 国家。之所以社会关系网络能够对资源进行配置,就是因为在各种资源包括人力资 源、经济资源、政治资源等都可以在网络中通过一个个连接点进行移动,当然每个 点由于位置不同所具有调配资源的能力也是不同的。 社会关系网络和社会资本是一对相互联系的概念。关于社会资本概念的界定一 直都有争论,并因此形成了许多研究取向。将国内外学者关于社会资本的定义归纳 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一是将社会资本定义为一种社会网络;二是将其定义 为一种普遍联系或社会关系;三是定义为一种行动者的隐藏于社会结构中的资源; 四是定义为信任、网络、规范、制度等。当然,社会网络不等于社会资本。社会资 本与社会网络是相关但又明显不同的两个概念。它们之间的联系在于社会网络是社 会资本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社会资本能够用来分析人际关系网络效用以及其产生 与发展的机制。本文中将社会关系网络这种人与人之间的特定的联系关系看作是一 个资源流动的便利渠道,其本身是无法对资源进行配置的,只能通过社会资本来实 现。由此,本文将社会资本定义为是嵌入到关系网络中的信任关系、信息共享和行 为规范等能够给行为主体带来利益的社会因素。 制度由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组成,在学界的研究中社会关系网络是作为非正 式制度而存在的。社会关系网络中通过重复博弈所形成了大量的习惯和约定俗成, 它们可以作为正式制度的一种补充。由于这种非正式制度是内存于社会结构之中 2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的,所以无论在西方还是我国,也无论是在计划经济体制还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社 会关系网络都会必然存在,并在正式制度缺失的情况下发生作用。但社会关系网络 这种人际联系关系,以及资源流动渠道的表现形式,在不同的社会体制条件下,在 资源配置过程中会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和方式。同时,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社会关系 网络也存在消极作用,尤其是在中国这个“关系本位”的国家中表现尤为明显。本 文的兴趣在于,在我国现有的经济发展条件下,如何使社会关系网络合理合法有效 的对资源进行配置。在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有几个问题需要进行探讨。 首先,一般意义的社会关系网络和本文中作为配置资源的社会关系网络有何不 同。 我国是一个关系本位的国家。早在 20 世纪 40 年代,梁濑溟先生在中国文化 要义中就提出中国社会是伦理本位的关系社会: “居此社会中者,每一个人对于 其四面八方的伦理关系,个人负有其相当义务。全社会之人,不期而辗转相互连锁 起来,无形中成为一种组织” (梁濑溟,1990)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把以 自我为参考点,向外圈扩散(愈向外关系愈疏)的类似同心波纹的人际或社会关系 网称为“差序格局” ,他们常常用不同的标准来对待和自己关系不同的人(费孝通, 1998) 。一个例子是,在同一个职位人选的选择上,与领导有亲属关系的人员更有 机会得到职位。 在我国的日常生活中,人们习惯于办事就要找“关系”的思维观念。因此中国 人也很注重人际关系网的建立和继承。 “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这句话就充分 表明了“关系网络”对个人的重要性,办事时有“关系”是一件很有面子的事情。 人们一般将社会关系网络看作是一种能够“靠关系、走后门”获取稀缺资源的功利 性工具,并成为资源与权力交织在一起的产物。在这里,这种社会关系网络仅仅成 为以个人私利为出发点,为个人谋取好处的便捷渠道,或者说它发挥的是一种潜在 的负功能效应。在我国这个关系社会中,这种牟利行为是与社会公平、社会公正的 原则相违背的,是不利于在社会中建立普遍信任原则的,也会约束资源的流动性从 而不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 本文中所提到起资源配置作用的社会关系网络是不同与人们所提到的一般意 义的社会关系网络的。首先,前者是社会学中的一个研究领域,并形成了一系列理 论、 技术和研究方法。 该网络常被定义为某一群体中人与人之间的特定的联系关系, 这一视角将社会系统看作是一个空间网络结构,突破了以前将社会看作平面人际关 3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系的视角。第二,虽然两者都为非正式制度,但前者在整合社会资源方面表现了正 面和负面的双功能,而后者一般被看作是负功能的典型。前者能够与正式制度互补 促进经济增长,但后者却只会侵蚀正式制度。第三,前者是更加普遍性的概念范畴, 而后者则是以特殊化原则为基点的概念。 第二,在社会关系网络资源配置特点和方式上,西方国家和我国的有何不同。 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之间的关系, 在本文看来有这样两种。 首先是相互替代。 如果将正式制度形容为阳光,那么非正式制度便是在阳光照不到之处的阴影。不论 在西方还是我国的各个领域中,都会存在正式制度缺失或制度安排无法起到预期效 果的情况。其次是相互补充。非正式制度在正式制度的安排下发挥作用。例如,在 制度比较完善的美国劳动力市场上,花旗银行的员工被鼓励推荐新员工到公司工 作,如果新员工工作成绩突出,那么推荐者会得到公司的物质奖励。至今国外许多 大公司都在使用这一引进人才的方式。这是一个利用社会关系网络配置人力资源的 例子。在这个例子中,花旗银行的员工得到了为公司引进人才并尽量减小不确定因 素的制度激励,然后在其社会关系网络中传播信息介绍信得过的熟人来公司工作。 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人与组织之间的联系,这种联系随着主体之间的关系不 同有着强弱之分。格兰诺维特(1973)认为强关系是指维系着群体、组织内部的联 系。弱关系是指维系着群体、组织之间的联系。我国“关系”的思想根深蒂固,而 市场经济发展不完善导致相关制度的缺失,因此社会关系网络的特点是配置资源时 “强关系”占主导地位;而在西方国家中市场经济体制较为成熟,也建立了较完善 的制度规范,社会理性化程度高,因此在社会关系网络中“弱关系”发挥主要作用。 1973 年格兰诺维特在美国社会学杂志上发表的“弱关系的力量”一文。文章 发现在西方社会中,弱关系连接着不同群体中的个体,所传递的信息具有较高的异 质性,因此发挥着信息桥的作用。拥有较多弱联系的个体能够从网络中获得充分异 质的信息。文中还表达了一个意思就是,在西方求职主要靠的是信息。而其后边燕 杰在南京的类似研究表明,在中国人求职过程中,熟人间的强关系往往能够起决定 性的作用,而依靠仅仅能获得信息的弱关系是远远不够的。东西方在这里的区别还 是在于是否建立了完善的社会制度和规范,这些规范能够有效推动社会公平、社会 公正以及信任机制的强化。 第三,社会关系网络负功能的评价标准。 在社会关系网络的研究中,认为其在资源配置中会表现出负功能。这种负功能 4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的特征是关系网络在侵蚀和消解正式的制度规范,但它却无助于建构形成新的更为 有效的资源配置机制。同时,关系网络的使用在这里具有明确的功利目标,交易双 方以合谋的方式,窃取公共权力资源,谋取个人私利,因而具有极大的负的外部性。 本文认为社会关系网络应被看作是一个资源流动的渠道,其本身是无法对资源 进行配置的,只能通过社会资本来实现。在社会资本发挥资源配置作用的过程中, 如果表现出了上述所说的负功能特征,那么社会关系网络就表现出了负功能。在关 系网络中,主体之间的关系是有强弱之分的。弱关系更倾向发挥信息桥的作用,人 际互动中传递的信息具有较高异质性;而强关系则能直接的促使资源进行流动。例 如,中小企业资本的筹集中,企业家个人关系网络是起重要作用的。由于中小企业 自身发展的不确定性, 使得银行不敢贸然进行大量投资, 在应对资金不足的情况时, 企业家往往会通过强关系来直接获取资金,而不是通过弱关系来获取筹资的信息。 强弱关系在资源配置中都能发挥正面作用。但在我国这个“关系社会”中,强 关系在资源配置中是更可能导致负功能的。首先因为在经济体制转轨中,由于缺乏 有效的监管制度,使权力更容易获取稀缺资源,这种强关系便会使他人利益受到损 害,也会消解正式制度规范。 其次在中国人的观念中,使用关系办事更容易和有效。 第四,作为资源配置的方式,社会关系网络与政府、市场这两种资源配置方式 各自作用的边界在哪?这三种方式是否存在最优组合的情况。 在没有引入社会关系网络之前,政府和市场作为资源配置的重要方式。学界也 多讨论过这两种方式之间的补充和替代关系,并提出了寻找最优组合的提法。在引 入社会关系网络后,我们如何看待这三种方式之间的关系,如何找到三者之间的边 界并进而找到三种资源配置方式的最优组合呢?本文认为制度经济学中的交易成 本理论可以为此提供一个指导的思路。在讨论政府和市场的边界时,可以发现如果 单独使用政府指令对资源进行调配的交易成本要高于使用市场手段的交易成本时, 就认为在此情况下应该使用市场而不是政府指令。例如现在猪肉价格上涨时,政府 所要做的不是使用行政指令下调价格,而是使用市场的方式积极组织货源来平抑物 价。同样,在市场方式和社会关系网络的使用上,也要比较各自的交易成本。例如, 家族企业在财务人员人选上,从信任角度一般都会考虑有血缘关系的亲戚,而外企 在财务人员的选择上则是遵循能力原则。可以看到前者依靠的是亲人网络,后者依 靠的是劳动力市场。因此在不同目标要求下,政府、市场和社会关系网络在配置资 源时会形成不同的交易成本,正是这些交易成本来界定了三者的边界。而前文提到 5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的花旗银行的例子则可以看作是市场与社会关系网络的组合,这表明随着边界的确 定,便可以相应建立较为完善的制度,从而使得三种方式的最优组合成为可能。 那么,怎样合理的相互配合才能使得资源被更有效的进行配置呢?本文在探讨 了以上四个问题之后,认为有必要运用经济社会学和经济学的相关理论研究社会关 系网络作为资源配置方式的特征、途径、机理、边界等。而这也是时下国内该类研 究中极少涉及的一些问题。 1.1.2 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丰富社会关系网络资源配置理论 社会关系网络能够对资源尤其是企业资源起到配置作用已经是无容置疑的。近 几年国内这方面也已有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是大部分的研究都集中在分析其有什 么作用?有什么价值?即社会关系网络在资源配置中的功能及经济价值方面。对于 如何发挥好的作用?即如何让社会关系网络有效的合理合法地对资源进行配置的 研究成果不多。鉴于此,本文试图就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希望能够丰富社会关系网 络资源配置的理论研究。 (2)实践意义:寻求资源配置方式的有效组合 由于特殊的社会结构,中国人为了获得更多资源而采用各种交际手段。浓厚的 家族和宗族观念、 同事战友关系的认同、 古代传统思想的价值取向强化了这种关系。 这种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合一,使中国人对家庭、群体、社会关系等有很强的依附感, 使社会网络关系成为一个不可缺少的生活途径。不仅如此,社会关系网络在很多时 候甚至取代了市场或政府成为经济生活的重要运行方式。但是,从资源配置优化角 度看,社会关系网络明显具有局限性,研究社会关系网络和市场或政府两种配置资 源方式的关系,寻求三种资源配置方式各自作用的边界和优化组合,无疑对指导中 国经济转型的资源配置优化具有现实意义。 1.1.3 创新之处 明确地分析社会关系网络作为资源配置的方式的特征、作用条件、机理和社会 关系网络与其他资源配置方式的内在关系。 第一,分析社会关系网络的运作空间。与大多数学术界一般论述社会关系网络 作为资源配置方式不同,本文将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分析社会关系网络作用条件 6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和边界。 第二,清晰勾画社会关系网络作为资源配置的方式的机理。目前对于社会关系 网络如何起资源配置作用呈现多种说法,如何把它们整理为逻辑清晰的理论是本文 的任务和努力方向。 第三,探讨社会关系网络与市场和政府等等资源配置方式的优化组合。现有理 论分别论述了三种资源配置方式的作用,本文认为只有三者有机结合才可以同时降 低各种成本和提高资源配置效果。 第四,鉴于中国国情,并不是所有的社会关系网络都是有利于资源配置的,本 文分析了什么样的社会关系模式利于资源配置,如何构建良好的社会关系模式的思 路。 1.2 文献综述 在研究社会关系网络起资源配置作用的时候,我们就不可回避的要提及一个相 关的概念 社会资本。社会资本是当代西方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概念和分析 工具。社会资本概念的界定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社会资本的概念至今 还没有达成共识,大多数学者都是从自己的学科角度对其加以定义和利用。尽管对 于社会资本,不同学者的表述有所不同,但其基本的意义和指向是相同的,都把社 会资本定义为一种和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相区别的存在于社会关系网络中的个人资 源,它为结构内的行动者提供便利的资源,包括规范、信任和网络等形式。可见社 会资本是作为一种媒介,在社会关系网络为主体对物质资本、人力资本等资本进行 配置中起作用。 1.2.1 新经济社会学方向的研究成果 对于社会关系网络起资源配置作用的研究有新经济社会学和新制度经济学两 个方向。一是新经济社会学方向,其从经济和社会相互作用角度出发,研究社会关 系网对经济的影响,把网络视为一种合作机制 社会资本的一种形式进行研究, 进而把它视为一种重要的资源配置形式。 1.2.1.1 国外主要研究成果 一、把社会关系网络视为一种社会资本起资源配置作用。 7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由于各自的知识背景不同,西方学者在谈论社会资本这个概念时侧重点都是不 一样的,但是大部分作者都是把社会网络作为社会资本的一个重要内容。最早将 “社会资本”这一概念引入社会学研究领域的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布迪厄认为, “社 会资本是一种通过体制化关系网络的占有而获取实际的或潜在的资源的集中” 。美 国社会学家科尔曼指出: “所谓社会资本,是指个人拥有的以社会结构资源为特征 的资本财产,社会资本由构成社会结构的各个要素构成,存在于人际关系的结构 中” 。美国社会学家林南教授认为: “社会资本是镶嵌在社会结构之中并可以通过有 目的的行动来获得或流动的资源” 。普特南则把它理解成 “能够通过推动协调的行 动来提高社会效率的信任、规范和网络” 。在普特南看来,社会资本作为一种和物 质资本、人力资本相区别的存在于社会结构中的个人资源,它为结构内的行动者提 供便利的资源,包括规范、信任和网络形式。 二、分析社会关系网络模式对资源配置的影响 1973 年格兰诺维特在美国社会学杂志上发表的“弱关系的力量”一文。 他将关系分为强和弱。关系是指人与人、组织与组织之间由于交流和接触而实际存 在的一种纽带联系。强弱关系在人与人、组织与组织、个体和社会系统之间发挥着 根本不同的作用。强关系是群体、组织内部的纽带,而弱关系是群体、组织之间的 纽带。在他看来,弱关系往往连接着不同群体中的个体,传递的信息具有较高的异 质性,因此发挥着信息桥的作用。拥有较多弱关系的个体能够从网络中获得充分异 质的信息。林南发展和修正了格兰诺维特的“弱关系力量假设” 。在林南的社会资 源理论中,弱关系的作用超出了格兰诺维特所说的是信息沟通的作用。由于弱关系 连结着不同阶层拥有不同资源的人们,所以资源的交换、借用和摄取,往往通过弱 关系纽带来完成。而强关系连结着阶层相同、资源相似的人们,因此,类似资源的 交换既不十分必要,也不具有工具性的意义。为此,林南提出了社会资源理论的三 大假设:地位强度假设 人们的社会地位越高,摄取社会资源的机会越多;弱关 系强度假设 个人的社会网络的异质性越大,通过弱关系摄取社会资源的机率越 高;社会资源效应假设 人们的社会资源越丰富,工具性行动的结果越理想 (lin,1981,1982,1990) 。弱关系之所以比强关系更重要,是因为前者在摄取社会 资源时比后者更有效。 与他们不同, 罗纳德 博特提出了结构洞理论。 如果说科尔曼、 布迪厄和普特南等强调紧密联系的网络是社会资本出现的条件,那么博特强调的是 相反的情况。在他看来,正是联系的相对缺乏(他称为“结构洞” )推动了个人的 8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流动,信息的获得和资源的涉取。由于构成双边关系的个体与大多数类似者共享利 益,财富,权力和价值等等,所以自我封闭的网络只能提供重复的资源。网络中的 结构洞不仅有更大的获取非重复资源的机会,而且可以为由结构洞连接的一组组结 点之间控制资源流动在战略上进行定位,因而他构造了一个有关社会资本系统内各 种权力关系的概念框架(burt,1992) 。无论主体是个人还是组织,其社会网络均表 现为两种关系。一是网络中的任何主体与其他每一主体都发生联系,不存在关系间 断现象,从整个网络来看就是“无洞”结构。二是社会网络中的某个或某些个体与 有些个体发生直接联系,但与其他个体不发生直接联系。无直接联系或关系间断的 现象,从网络整体来看好像网络结构中出现了洞穴,因而称作“结构洞” 。结构洞 的存在为行动者提供了保持信息和控制信息的两大优势(burt,1992) 。 1.2.1.2 国内主要研究成果 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有我国社会学者李培林、边燕杰和李路路等。他们的研究主 要是从社会关系网络功能的角度展开,着重分析探讨社会资本对企业发展、产权制 度选择和创新、职业与地位的获取以及宏观层次上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作用等 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边燕杰等人的强关系力量假设对格拉诺维特的弱关系力量假设 和林南的社会资源理论提出了挑战。边燕杰指出,在中国计划经济的工作分配体制 下,个人网络主要用于获得分配决策人的信息和影响而不是用来收集就业信息。因 为求职者即使获得了信息,但没有关系强的决策人施加影响,也有可能得不到理想 的工作。在工作分配的关键环节,人情关系的强弱差异十分明显。但对于多数人来 说, 他们并不能和主管分配的决策人建立直接的强关系, 必须通过中间人建立关系, 而中间人与求职者和最终帮助者双方必然都是强关系。反之,如果中间人与双方的 关系弱,中间人和最终帮助者未必提供最大限度的帮助。因此,强关系而非弱关系 可以充当没有联系的个人之间的网络桥梁。他的主要贡献是在分析中国的工作分配 制度时,区分了在求职过程中通过网络流动的是信息还是影响和求职者使用直接还 是间接关系来获得信任与影响。相比之下,边燕杰的研究更符合国情。 边燕杰. 找回强关系:中国的间接关系, 网络桥梁和求职. 国外社会学, 1 9 9 8 年第 2 期 9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1.2.2 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成果 新制度经济学是社会关系网络起资源配置作用研究的另一个方向。与新经济社 会学不同,新制度经济学把社会关系网视为非正式制度,并且把它作为一种激励机 制和约束机制在资源配置方面如何起作用来研究的。 1.2.2.1 国外研究成果: 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由科斯开创的,而对非正式制度讨论的代表人物是诺斯。 他认为制度是约束人们行为及其相互关系的一套行为规则: “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游 戏规则,更规范地说,它们是为决定人们的相互关系而人为设定的一些制约。制度 构造了人们在政治、社会或经济方面发生交换的激励结构” 。按照制度规则存在的 形式,制度又分为正式制度和非正式制度。正式制度是指人为创制的,具有强制力 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等。非正式制度是指自发形成的,包括具有持久生命力的文化 传统、道德观念、价值取向、伦理规范、风俗习惯、意识形态等。这些因素同样是 决定人们行为的重要规则或约束条件。以意识形态为核心的非正式制度功能表现 为: (1)意识形态是个人与其环境达成协议的一种节约费用的工具,它以世界观的 形式出现从而简化决策过程; (2)意识形态是与个人对其所领会的关于世界公平的 道德和伦理判定纠缠在一起的,它所内在的与公平、公正相关的道德和伦理评价标 准,明显地有助于缩减人们在相互对立的理性中间进行非此即彼的选择时所耗费的 时间和成本; (3)当个人的经验与他的意识形态不一致时,他会改变意识形态上的 看法,试图发展一套新的、能更好适应其经验的解释,即新的意识形态来节约认识 世界和处理相互关系的费用。诺斯的研究引起了一大批对非正式制度起资源配置 作用的研究,非正式制度也逐渐成为内生变量参与到经济分析之中。 1.2.2.2 国内研究成果: 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国内学者集中讨论了社会网络作为一种资源配置方式 的作用机制: (1)社会关系网络提供了一种信任和承诺,可以减少环境的不确定性, 降低交易成本,减少网内成员的机会主义行为(何梦笔,1996;李培林,1995;张 其仔,1997;刘世定,1995) ; (2)社会关系网络能够提供各种社会支持,是企业 美 道格拉斯. 诺斯. 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 上海:三联书店,1 9 9 4 . 10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家进入、发展并获得成功的基础(李路路,1998;石秀印,1998;陈俊杰,1998) ; (3)社会关系网络是一种资源配置的方式(胡必亮, 1996,程恩富、彭文兵 2002) ; (4)社会关系网络有利于信息的传递,充当信息桥(何梦笔,1996) 。值得注意的 是樊纲的研究。樊纲(1995)认为,制度,包括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制度,对于经济 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中华文化传统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重视非正式的 社会关系和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忽视理性化的正式制度的建立与实施。在他看来, 这种传统有利于在某些情况下节省短期的交易成本,但从长期来看不利于形成现代 经济发展所需要的稳定的制度结构和稳定的行为预期,不利于实现现代社会化生产 与市场关系所需要的经济体制。因此,中国大陆经济的发展和现代化,不仅得益于 中华文化传统优势的发挥,而且更将取决于自己逐步走上制度理性化的道路。 1.3 研究方法 本文的选题研究主要运用了经济社会学中社会关系网络、社会资本以及制度经 济学中的交易成本、非正式制度等理论和概念,本文的具体研究方法有以下 2 个: 1.3.1 网络分析方法 网络分析方法是本文运用的主要方法。自关系网络作为一个新的社会视角被引 入到社会学之中后,它便被作为了一种对资源占有和流动的新的解释视角,并由此 发展出一套复杂的研究方法。在一些研究中,关系网络分析法中的网络的含义是将 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结合在一起的,而在本文中,是将社会关系网络看作是一种 非正式制度,并能够在资源的配置中发挥作用。 网络分析方法的特点是不会将行动者看作是一个单独的个体,而是将其看作特 定网络中的一个点(或者可以称为会员) ,这样就不会忽视其他的行动者对其的影 响,这种分析方法认为,关系网络总是渗透在各种领域之中,人与人之间互动关系 是网络存在的基础,互动可以被看作是一种重复博弈,不但能保持一种信任合作关 系,还能推进保证信任合作关系的规范和制度的演进。 1.3.2 比较分析方法 有比较才有鉴别,正是在各种比较中,我们才能更好地认识社会关系网络在资 源配置中的特点和优势。在本文中涉及以下几个大的比较:政府、市场和社会关系 11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网络作为资源配置方式的利弊比较,这一比较能够使人更清晰了解作为正式制度的 指令、价格机制和非正式制度的关系之间的关系;政府、市场分别与社会关系网络 的边界比较,这可以让人更加清晰社会关系网络在资源配置中发挥正功能的条件。 1.4 有关概念界定 1.4.1 社会关系网络的内涵 社会关系网络的定义要兼顾到其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从内容上看,社会关系 网络的主体是利益相关者:亲人、朋友、同事、利益相关集团等,社会关系网络构 成的核心是信任以及相关规则,最大的价值是作为个人、组织或国家的社会资本而 发挥作用;从形式上看,社会关系网络主要表现为网络内部的各种关系。社会关系 网络中的主体既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组织,但组织中存在的网络主体仍然会被原子 化为个人,因此,社会关系网络最终会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将社会 关系网络看作是一种“某一群体中人与人之间的特定的联系关系” ,整个社会就是 一个立体交错的空间网络结构。这个网络是以信任(声誉、信誉)为基础的,是非 正式制度为表现形式的各种关系的总和。社会关系网络是对于个体最为重要的社会 资本,同时也具有资源配置的功能。 1.4.2 社会关系网络的类型 根据对社会关系网络的定义,从形式上我们可依据社会学对人际关系的类型由 里到外分为血缘、亲缘、地缘、业缘四种类型的社会关系网络。血缘社会关系网络 是以家族为核心内容的亲属网络;亲缘社会关系网络是次一级的亲属以及朋友网 络;地缘社会关系网络是以村庄为单位的社会共同体;业缘社会关系网络则是以经 济交往活动确定的人际网络。如果考虑到社会关系网络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的作用, 这四种网络类型又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可称之为“生成性关系” ,即行动者通 过经济活动本身所创造与开发的人际资源;第二类可称之为“继承性关系” ,即在 行动者进入经济生活之前就已经存在的先天性人际资源。 业缘关系在大多数情况下代表着经济生活中生成性关系。业缘关系可以存在于 销售商与供应商之间,也可以存在于零售商与批发商之间,或是存在于不同企业员 工之间。个体行动者的人际交往能力和人际关系数量对于其能够在网络中摄取的社 12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会资源的数量和质量有决定性作用。而血缘、亲缘、地缘等关系更多情况下构成了 经济生活中的继承性关系。在进入经济生活之前,社会成员之间就存在着多种的社 会关系如:亲戚、朋友、同学、同乡等。在许多时候,这些关系与正式制度一起发 挥着资源配置的作用。比如在中小企业的融资渠道中,除向银行贷款外,利用企业 自身关系网络在民间筹集资金成为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支持。 1.4.3 社会资本的界定 如前文所述,社会关系网络被看作是一种“某一群体中人与人之间的特定的联 系关系” ,也就是说社会关系网络本身不是一种资源,而是动用资源的便捷渠道。 林南认为权力、财富与声望等社会资源是嵌入在个人的社会关系网之中的,并不为 个人所直接占有,而是通过个人的直接或间接的社会关系来获取的。那么这些社会 资源是如何被获取的呢?随着林南的“社会资源”理论的研究发展,社会资本作为 一个新的分析工具进入了人们的视野。虽然社会资本理论这些年来有了深入地发 展,但其至今还没有统一的概念。本文认为社会资本的争论大概可以归纳为四类: 资源说、功能说、网络说和文化说。 资源说。第一位将社会资本概念引入社会学领域,并对其进行系统分析的学者 是当代法国著名社会学家布迪厄(bourdieu) 。布迪厄将资本划分经济资本、文化资 本、社会资本三种形式,认为资本之间可以相互转换,经济资本是资本最有效的形 式,是其它类社会资本的根源。他认为,所谓社会资本是“实际的或潜在的资源的 集合体,那些资源是同对某种持久的网络的占有密不可分的。这一网络是大家共同 熟悉的,得到公认的,而且是一种体制化的关系网络” 。社会资本以关系网络的形 式存在,是一种通过“体制化的关系网络”的占有而获取资源的集合体,这种体制 化的关系网络是与某个团体的会员制相联系的,获得这种会员身份就有权利调动和 利用这种资源。个体在关系网络中所占有社会资本的多少取决于:行动者有效地运 用的关系网络的规模和网络中个体所占有的各种形式的资本的数量。 功能说。当代美国社会学家科尔曼(coleman)在社会理论的基础一书中, 对社会资本理论作了系统的论述。科尔曼试图通过社会资本的理论框架来研究社会 结构,最终实现宏观结构与微观行为相结合。科尔曼看来,个体具有物质资本、人 力资本和社会资本,各种形式的资本可兑换成另一种形式的资本。科尔曼从功能角 法 布尔迪厄. 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 包亚明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1 9 9 7 . 第 1 8 5 页. 13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度界定社会资本, “社会结构资源作为个人拥有的资本财产,即社会资本。社会资本 的定义由其功能而来,它不是某种单独的实体,而是具有各种形式的不同实体。其 共同特征有两个:它们由构成社会结构的各个要素所组成;它们为结构内部的个人 行动提供便利。和其他形式的资本一样,社会资本是生产性的,是否拥有社会资本, 决定了人们是否可以实现某些既定目标。与其他形式的资本不同,社会资本存在于 人际关系的结构之中, 它既不依附于独立的个人, 也不存在于物质生产的过程之中” 。 网络说。格兰诺维特借鉴并发展了波兰尼的“嵌入性”理论,形成了社会网络 分析的研究方法。社会网络方法将整个社会看成是由一个相互交错或平行的网络构 成的大系统,试图研究社会网络的结构及其对社会行为的影响。社会网络分析从不 同角度出发对社会资本展开研究,代表人物有波茨和林南。波茨从网络成员关系角 度研究社会资本,他将社会资本定义为: “个人通过他们的成员资格,在网络中或 在更宽泛的社会结构中,获取短缺资源的能力。获取(社会资本)的能力不是个人 固有的,而是个人与他人关系中包含的一种资产” 。波茨认为社会网络具有互惠交 换、强制信任、价值内化、有机整合的特征。林南从网络资源研究社会资本,将社 会资本定义为投资在社会关系中并希望在市场上得到回报(的一种资源) 。林南将 社会资本与社会资源相联系,认为社会资本是从社会网络中动员了的社会资源,关 系在网络中起重要作用。 文化说。 福山从社会信任的角度对社会资本给予了充分考察, 他认为所谓信任, 是在一个社团中,成员对彼此常态、诚实、合作行为的期待,基础是社团成员共同 拥有的规范以及个体隶属于那个社团的角色。这里所指的规范可能是深层的价值 观,也可能包含世俗的规范。而“所谓社会资本,则是建立在社会或其特定的群体 之中,成员之间的信任普及程度,这样的信任也许根植于最小型、最基础的社会团 体里,也就是我们熟知的家庭,也许可能存在于规模最大的国家,或是其他居于两 者之间的大大小小的群体中。社会资本和其他形态的社会资本不一样,它通常是经 由宗教、传统、历史、习惯等文化机制建立起来的” 。 信任是社会资本建立的基础, 而信任又由文化模式所决定,信任是文化与社会资本的中介环节,文化是社会资本 美 科尔曼. 社会理论的基础. 邓方译.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1 9 9 0 . 美 波茨. 社会资本:在现代社会学中的缘起和应用. 社会资本与社会发展.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 社, 2 0 0 0 . 美 弗朗西斯福山. 社会资本、公民社会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与现实, 2 0 0 3 年第 2 期 14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生成的决定性条件。 以上简单介绍了关于社会资本界定的四种主要界定,尽管不同的学者从各自角 度对社会资本的本质及特征进行了描述和解释,但社会资本无疑是能够发挥资源配 置作用的。本文在吸收和借鉴了各种观点后,认为社会关系网应该成为在资源配置 中发挥作用的非正式制度安排,因此本文将社会资本定义为是嵌入到关系网络中的 信任关系、信息共享和行为规范等能够给行为主体带来利益的社会因素。换句话说 本文认为社会资本的核心是信任,而基本特点是个体在既定资源约束下对效用最大 化的追求预期。 15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2 社会关系网络资源配置的作用和机理 2.1 社会关系网络的资源配置功能 按照波兰尼对人类经济生产方式的划分,社会资源的配置关系存在着三种类 型:权力授予类型、市场交换类型和社会关系网络,这在学术界已得到了认可。同 时认为权力授予类型和市场交换类型属于正式制度安排机制,而社会关系网络属于 非正式制度安排机制。也就是说,社会关系网络是具有资源配置功能的。 2.1.1 为行为者获得资源提供捷径 社会关系网络自身并不是经济资源,而是动员经济资源的渠道。由于资金、信 息、职位、生产要素等往往是稀缺资源,因此,在这些资源的获取上,个体行为者 常常会采用社会关系网络这样的非正式关系制度安排的方式获取。因为一方面是中 国的社会结构决定的,另一方面,在中国转型期,社会关系网络呈现出一种新的趋 向? ? 资本化。社会关系网络资本化的社会动因是利益驱动,其现实化的原因在于 制度缺失。谋求建立社会关系网络被人们当作占有社会资源的捷径。社会资源最重 要的特点是它的稀缺性、有限性。就个人或企业来说,要不断的取得更好的发展就 必须获得这些稀缺的资源, 但资源总是稀缺的, 这表现为资源的供给总是小于需求。 由于社会资源是潜存于社会关系网络之中的,因此人们就会将社会关系网络看作是 重要的支持手段,即把社会关系网络本身当作一种能够带来更多社会资源的特殊的 社会资源。此时社会关系网络便成为一种社会资本。由于社会资源的稀缺性和有限 性,通过正常的渠道获取社会资源有时不仅需要极高的社会成本,而且缺乏成功的 保障。高成本、高风险促使人们寻求稳妥、可靠的捷径。与所需社会资源潜存的或 能支配所需社会资源的社会关系网络建立强关系,就可以依靠特殊主义信任原则而 具有优先获得的可能。 2.1.2 有利于减少交易费用 由于社会关系网络交换的双方共享多种利益,他们之间在交换发生前就已经存 在某种预定的社会关系,交换建立的不但是物上的量与量关系,而且是人与人之间 的质的关系,即使他们完成了一次交换,他们之间依然存在持续的互动。这种每一 16 华 中 科 技 大 学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次的网络交换,就是对他们之间人际关系存量一次新的储蓄,而这不断增大的人际 关系存量,必将在企业将来的交换活动中大大节约交易费用。格兰诺维特认为,社 会关系而非制度安排或普遍道德,是产生经济生活中信任的主要因素。他所强调的 一个基本命题便是:在各个经济单元中,社会关系都是规则或不规则地进入于其中 的,并或多或少地发挥着作用。大多数功利主义传统都假定理性的自利行为极少受 到社会关系的影响,事实上,对行为和制度加以分析,总是必须考虑正在运行中的 社会关系。社会关系网络可以通过信任而大大降低交易费用,例如,在寻找值得信 赖的经济活动合作者时,已有的社会关系可以确保合作的顺利进行。紧密的人际关 系使得行为更具有可预测性,从而避免了陌生人之间的互不信赖, “囚徒困境”也 会由于个人关系的增强而得以消除。这样,嵌入于具体社会关系结构中的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