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宋仁宗朝台谏政治之研究.pdf_第1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宋仁宗朝台谏政治之研究.pdf_第2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宋仁宗朝台谏政治之研究.pdf_第3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宋仁宗朝台谏政治之研究.pdf_第4页
(中国古代史专业论文)宋仁宗朝台谏政治之研究.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摘 要 毫曼曼曼蔓i , i- - i ii i i i 曼! 曼蔓曼曼曼曼曼! 曼! 曼曼! 曼曼曼曼曼皇! ! ! 曼曼! ! 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 曼曼 摘要 台谏是御史台和谏院的合称,同属于国家的监察系统,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占有 重要地位,是我国古代重要的监察机构,在保证封建行政体制运行,维护皇权方面发挥 了积极的作用。历代统治者出于不同目的对台谏制度进行了完善,宋仁宗朝的台谏制度 对宋代及以后产生了重要影响。 宋仁宗即位之初,就在宋初三朝台谏制度的基础上,进行了完善,从台谏官员的选 拔,制衡以及与两制大臣的关系等方面进行了完善,在完善过程中,不难看出宋仁宗曾 试图通过台谏培育牵制两制的另一力量,以及对维护自己皇权独尊的抗争和对“异论相 搅”祖宗家法的运用。从之中,也可看出宋代台谏官员在宋代政治中勇于担当的文人情 怀。 宋仁宗朝台谏制度的发展,一定程度上说,是宋代政治发展的必然。宋仁宗是北 宋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在这个比较长的相对和平阶段,宋仁宗有机会也有条件来完善 宋代祖宗家法,其对台谏制度的的利用足可理解宋仁宗的良苦用心。无疑,宋仁宗实现 了这个目标。但宋仁宗的个人特质以及封建统治固有的矛盾性,也使台谏制度由此以后 而江河日下。 本论文共分五章,先后通过对宋仁宗之前台谏制度的嬗变,宋仁宗朝台谏制度的变 革和发展以及不同时期台谏势力的发展膨胀和格局的演变,以比较全面的资料较翔实的 考证了宋仁宗朝台谏制度的发展,并对台谏机构的历史和组织结构进行了介绍。希图通 过对资料的占有来对宋仁宗朝的台谏制度的发展有一清晰的认识,以发深思i 关键词 北宋宋仁宗 台谏政治 a b s t r a c t a b s t r a c t t a i j i a n ,y u s h i t a ia n dr e m o n s t r a n c ea r ec o l l e c t i v e l yr e f e r r e dt oh o s p i t a l ,、) v i t l lt h ec o u n t r y b e l o n gt ot h es u r v e i l l a n c es y s t e m ,p o l i t i c a ls y s t e mi na n c i e n tc h i n ao c c u p i e sa ni m p o r t a n t p o s i t i o n ,w e r ei m p o r t a n tt oo u rc o u n t r y i na n c i e n tm o n i t o r i n gs y s t e mt oe n s u r et h a tt h ef e u d a l s y s t e mo fa d m i n i s t r a t i o no p e r a t i o n , m a i n t e n a n c eo fi m p e r i a lp o w e rh a sp l a y e daa c t i v er o l e s u c c e s s i v er u l e r sf o rd i f f e r e n tp u r p o s e so nas o u n dt a i j i a n ss y s t e m , t h ed y n a s t yo f s u n g r e n z o n gt a i j i a n ss y s t e ma n da f t e rt h es u n gd y n a s t yh a dam a j o ri m p a c t a tt h eb e g i n n i n go fs u n g r e n z o n ga s c e n d e dt h et h r o n e ,j u s to fs u n g r e n z o n gb a s e do n t h et a i j i a n ss y s t e mo nt h r e ed y n a s t i e s ,t h ep e r f e c ts e l e c t i o no fo f f i c i a l sf r o mt h e t a i j i a n , a n d t w os y s t e m so fc h e c k sa n db a l a n c e sa sw e l la st h er e l a t i o n s h i pb e t w e e nt h em i n i s t e rc a r r i e d o u tp e r f e c t ,i np e r f e c t i n gt h ep r o c e s s ,n oh a r dt os e et h a ts u n g r e n z o n gt r i e dt oc u l t i v a t e t h r o u g ht a i j i a nc o n t a i na n o t h e rt w os y s t e m ss i d ef o r c e s ,a sw e l la st h eb e s to p t i o nt o s a f e g u a r di t si m p e r i a lp o w e rs t r u g g l e ,b u ta l s oc o u l d b ef o u n di ns u n go fc r o n i e sp r e v e n t i o n a n dd i f f e r e n tl e s s o n so nt h eu s eo fp h a s em i x i n g f r o ma m o n g ,b u ta l s oc o u l db es e e na tt h e s u n gd y n a s t yo f f i c i a l st h ec o u r a g et op l a yt h er o l eo fp o l i t i c sl i t e r a t if e e l i n g s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s u n g r e n z o n gt a i j i a n ss y s t e mt os o m ee x t e n tt h a tt h ep o l i t i c a l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t h es u n gd y n a s t ya l ei n e v i t a b l e s u n g r e n z o n ga r el o n g e s tn o r t h e ms u n g d y n a s t ye m p e r o r ,i nt h i sr e l a t i v e l yl o n gp e r i o do fr e l a t i v ep e a c e ,s u n g r e n z o n gh a dt h e c h a n c et op e r f e c tc o n d i t i o n a la n c e s t r a ll e s s o n si nt h es u n gd y n a s t y ,a n da si m p o r t a n tt o m o n i t o rt h es y s t e mw e r et a i j i a nm o r eo fi t t h e r ew a sn od o u b tt h a t s u n g r e n z o n ga c h i e v e d t h i sg o a l b u ts u n g r e n z o n go w n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a n dt h ei n h e r e n tc o n t r a d i c t i o n so ff e u d a lr u l e , b u ta l s os ot h a tt h er e s u l t i n gs y s t e mo ft a i j i a na f t e rt h ed e c l i n e t h i sp a p e ri sd i v i d e di n t of i v ec h a p t e r s ,o n ea f t e ra n o t h e rt h r o u g hs u n e 承e n z o n g t a i j i a n ss y s t e mb e f o r et h ee v o l u t i o n ,s u n g r e n z o n gt a i j i a n ss y s t e mt o w a r d sc h a n g i n ga n d d e v e l o p m e n t ,a sw e l l a sd i f f e r e n tp e r i o d so fd e v e l o p m e n tf o r c e dt a i j i a n sp a t t e r no f e x p a n s i o na n dt h ee v o l u t i o n o fam o r ec o m p r e h e n s i v ei n f o r m a t i o no nm o r ed e t a i l e d s u n g r e n z o n go f t h er e s e a r c ht o w a r d s t h e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t a i j i a n ss y s t e m ,a n dt h eh i s t o r yo f 1 1 a b s t r a c t t a i j i a n ss y s t e mi n s t i t u t i o n sa n do r g a n i z a t i o n a ls t r u c t u r e sw e r ei n t r o d u c e d h o p i n gt o d e m a n dp o s s e s s i o no fi n f o r m a t i o nt o s u n g r e n z o n gt a i j i a n ss y s t e m t o w a r d s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a c l e a ru n d e r s t a n d i n go ff a ti nf o o df o rt h o u g h t k e yw o r d s n o r t h e r ns u n gd y n a s t y s u n g r e n z o n g t a i j i a n sp o l i t i c s i i i 河北大学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 研究成果。尽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 经发表或撰写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河北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所使 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 明并表示了致谢。 作者签名: 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t 五月他日 本人完全了解河北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 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 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本学位论文属于 1 、保密口,在年月日解密后适用本授权声明。 2 、不保密口。 ( 请在以上相应方格内打“”) 保护知识产权声明 本人为申请河北大学学位所提交的题目为( ( r 亲弘f 承朝舌游易卯幺多缯谬) 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艺 确、积三殄指导并与导师合作下取得的研究成果,研 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是在河北大学所提供的研究经费及导师的研究经费资助下完 成的。本人完全了解并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保护知识产权所制定的各项法律、行 政法规以及河北大学的相关规定。 本人声明如下:本论文的成果归河北大学所有,未经征得指导教师和河北大学的书 面同意和授权,本人保证不以任何形式公开和传播科研成果和科研工作内容。如果违反 本声明,本人愿意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声明人: 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孟乌进缆 日哗月卫日 日期: 日期: 绪论 一、关于本论文选题的意义 绪论 台谏是御史台和谏院的合称,同属于国家的监察系统,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占有 重要地位,对台谏的研究有助于探讨中国古代社会政治运行的机制及其背后的文化形 态。御史制度产生较早,在秦代已具规模。“御史大夫,秦官。谏官之职虽亦早已有 之,但谏院的正式设置则要晚一些,大致到唐代,谏院的设置已制度化,并初具规模。 “谏院以章疏之故,忧患略同”。至宋代,台谏政治有了很大的发展,王曾瑜先生曾指 出“中国古代的台谏政治,特别是宋朝的台谏政治,某种意义上可说是专制政治下的一 种巧妙的法制设计。” 宋代台谏政治为诸多学者所关注,研究成果甚丰。尽管如此,对 宋代台谏政治的某些问题,仍有继续深入研究的必要。 本文之所以选择宋仁宗一朝进行专题研究,是因为宋代台谏政治在此朝发生了很大 变化,并对当时的一些重大政治活动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目前对于宋仁宗朝台谏政治 进行系统专门的研究尚显不足,在某些方面仍有深入探讨的必要。 二、学术研究状况简介 对宋代台谏政治的研究王曾瑜、刁忠民、虞云国、贾玉英诸先生的研究成果具有代 表性: 王曾瑜先生从台谏制度的运作看宋代的人治一文,对宋代台谏制度的发展, 台谏合流与衰落作了全方位的论述,并从六个方面探讨了台谏政治的特点。认为“宋仁 宗懦弱无能,遇大事无主意,其实也是台谏官得以发挥作用的重要条件”,“用今人的 眼光来看君主专制体制下的台谏官,也可说是具有某种意义上的反对派。或者说,按儒 家伦理,优秀的台谏官就应当是某种意义上的反对派”。王先生的论著对宋仁宗朝的台 谏制度多所论及,其中多有独到之处。 ( 汉) 班固:汉书卷十九上百官公卿表第七上第7 2 5 页,中华书局1 9 7 5 年6 月第3 版。 圆( 唐) 李肇:唐国史补卷下,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王曾瑜:凝意斋集第2 6 8 页,兰州大学出版社2 0 0 3 年1 月第l 版。 国王曾瑜:凝意斋集第2 6 8 页。 洞北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论文 ! ! 曼曼曼! ! ! ! ! ! 曼! ! 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 皇! 曼皇皇曼曼曼曼曼曼曼! 鼍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皇! 曼! 蔓鼍皇曼蔓曼量曼曼曼曼皇曼i 曼皇曼曼曼! 曼! 曼曼曼曼曼曼曼曼! 曼 贾玉英的专著宋代监察制度、宋代言官选任制度述论 、中国古代监察制 度发展史 以及宋代台谏合一之势探析、略论宋代御史六察制度 等系列文章, 论述了宋代台谏制度的具体运作机制,尤其是对唐宋御史六察制度的比较研究以及台谏 合流有较系统深入的分析,其中对宋仁宗朝的台谏制度着墨颇多。 虞云国的专著宋代台谏制度研究 以及宋代台谏制度散论、o 宋代台谏言 事制度述论 、分权制衡的失败尝试、宋代台谏的职事回避、 宋代台谏系统 的破坏与君权相权之关系1 1 等文章,全方位介绍了宋代台谏制度,并对宋仁宗时的台 谏制度给予了重视,认为至少在选择举主,同罪保举,独举与共举,推荐自代等方面都 有革新之处。同时虞先生的研究方法也很有新意,具有借鉴意义。 刁忠民的专著两宋御史中丞考1 2 以及宋初御史台最重狱事说兼释宋初御 史中丞多用纯厚人1 3 等文章,对宋代御史中丞的设置、职能和宋初御史的功能进行了 论述。 除上述论著外,还有一些重要学术成果。如漆侠先生的范仲淹集团与庆历新政一 读欧阳修( 朋党论) 书后,1 4 周莲弟宋仁宗朝台谏官进迁述论1 5 和北宋御史述论: 以御史行资格的争议为中心1 6 ,梁天锡的北宋台谏制度之转变1 7 ,张其凡、陆勇 强主编宋代历史文化研究中宋代台谏制度散论1 8 ,吴远的宋代监察体制论述, 贾玉英:宋代监察制度,河南大学出版社1 9 9 6 年版。 o 贾玉英:宋代言官选任制度述论,河南大学出版社1 9 9 3 年版。 贾玉英: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展史,人民出版社2 0 0 4 年8 月第1 版。 回贾玉英:宋代台谏合一之势探析,河北学刊1 9 9 1 年第6 期。 贾玉英:略论宋代御史六察制度,史学月刊2 0 0 2 年第1 2 期。 虞云国:宋代台谏制度研究,上海科学出版社2 0 0 1 年3 月第l 版。 o 虞云国:宋代台谏制度散论,人民出版社2 0 0 0 年6 月第1 版。 虞云国:宋代台谏言事制度述论,台湾大陆杂志第5 期。 虞云国:分权制衡的失败尝试,日本中国研究第l l 期。 虞云国:宋代台谏的职事回避,( i - 海师范大学学报1 9 9 6 年第l 期。 1 1 虞云国:宋代台谏系统的破坏与君权相权之关系,学术月刊1 9 9 5 年第l 期。 1 z 刁忠民:两宋御史中丞考,巴蜀书社,1 9 9 5 年1 1 月第l 版。 h 刁忠民:宋初御史台最重狱事说兼释宋初御史中丞多用纯厚人,巴蜀出版社2 0 0 0 年8 月第1 版。 1 4 周莲弟:宋仁宗朝台谏官进迁述论,史学集刊1 9 9 9 年第3 l 期。 u 周莲弟:北宋御史述论:以御史行资格的争议为中心,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2 0 0 0 年第 9 期。 坫漆侠:范仲淹集团与庆历新政一读欧阳修朋党论书后,历史研究1 9 9 2 年3 月。 1 7 梁天锡:北宋台谏制度之转变,新亚书院学术年刊第8 期。 墙张其凡,陆勇强主编:宋代台谏制度散论,人民出版社2 0 0 0 年6 月第l 版。 2 绪论 罗成富、田爱民的两汉监察制度述论, 沈松勤北宋台谏制度研究 ,郑铭德宋 代台谏与皇权相权的关系以吕夷简秦桧当国时期为例 ,李立评贾玉英 ,刁忠民 ,柳立言夹在皇帝与宰辅之间的宋代言官 , 费海玑北宋的御史台和谏院。和北宋监察权之研究 等,这些论文都从不同的角 度,对宋代台谏制度进行了研究。 此外,还有钱穆国史大纲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通史( 第二卷) ,余英时 士与中国文化1 1 ,聂崇岐宋史丛考,1 2 张创新中国政治制度史1 3 ,傅绍良唐 代谏议制度与文人1 4 ,石俊超、刘彦伟编著比较监察制度1 5 , 罗家祥北宋党争 研究1 6 ,周良霄皇帝与皇权 ,罗辉映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埔,杨渭生两宋 文化史研究1 9 等论著,对宋代台谏制度亦有所论及 上述众多的学术成果,为开展宋仁宗朝台谏政治进一步系统深入的研究奠定了坚实 的基础。本文试图在现有成果的基础上,通过对原始资料进一步搜集和分析,对宋仁宗 朝台谏政治进行专题研究,剖析台谏制度自身存在的缺陷和内在不可克服的矛盾,以期 对今天的监察制度研究有所启示。 回吴远:宋代监察体制论述,聊城大学学报2 0 0 2 年第3 期。 圆罗成富、田爱民:两汉监察制度述论,湖北民族学院学报1 9 9 4 年第3 期。 沈松勤:北宋台谏制度研究,历史研究1 9 9 8 年第4 期。 郑铭德:宋代台谏与皇权相权的关系一以吕夷简秦桧当国时期为例,史苑辅大1 9 9 6 年第5 6 期。 李立:评贾玉英 ,刁忠民 ,新史学2 0 0 0 年第2 期。 柳立言:夹在皇帝与宰辅之间的宋代言官,历史月刊1 9 8 8 年第3 期。 o 费海玑:北宋的御史台和谏院,思想与时代1 9 6 5 年第1 3 2 期。 费海玑:北宋监察权之研究,台湾商务印书馆醒狮1 9 6 5 年第7 期。 回钱穆:国史大纲,商务印书馆,1 9 9 6 年4 月第l 版。 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通史,人民出版社1 9 9 6 年1 2 月版。 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上海人民出版社2 0 0 3 年1 月第2 版。 1 2 聂崇岐:宋史丛考,中华书局1 9 8 0 版。 1 3 张创新:中国政治制度史,清华大学出版社2 0 0 5 年1 月第l 版。 1 4 傅绍良:唐代谏议制度与文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 0 0 3 年4 月第l 版。 b 石俊超、刘彦伟编著:比较监察制度,中州古籍出版社1 9 9 1 年1 月版。 1 6 罗家祥:北宋党争研究,文津出版社1 9 9 3 年1 1 月第1 版。 1 7 周良霄:皇帝与皇权,上海古籍出版社1 9 9 9 年4 月版。 憾罗辉映主编: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史,四川大学出版社1 9 8 8 年7 月第l 版。 拇杨渭生:两宋文化史研究,杭州大学出版社1 9 9 8 年1 2 月第1 版。 3 河北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论文 三、关于本论文的主要内容及其创新 本论文主要分五部分: 第一章:宋仁宗前台谏政治的嬗变。通过对宋仁宗之前台谏政治的论述,把宋仁宗 朝台谏政治放在历史的大背景下,来探究其发展变化的必要性。第二章:宋仁宗朝台 谏制度的变革与发展。本章从宋仁宗朝台谏机构设置规范化,选拔任用程序化,台谏 职责的交叉与合流三个方面分析台谏制度在宋仁宗朝的变化发展。第三章:章献太后听 政时期台谏势力的发展。本章重点论述章献太后听政时期,台谏官从维护仁宗正统地位 出发,通过和章献太后、宰相等的抗争,以及台谏官独立意识的增强和政治作用的进一 步发挥,从而导致台谏势力的发展。第四章:庆历、皇祜、至和年间台谏政治的膨胀。 本章重点论述庆历新政期间台谏的政治作为以及皇祜至和年间台谏制度的微妙变化。 第五章嘉祜年问台谏政治格局的演变。本章通过仁宗晚年对中书制度的重新认识以及 台谏制度自身存在的矛盾来分析台谏制度衰落的深层原因。结论,通过宋仁宗对待台谏 的复杂心态,台谏官进言的方法以及台谏官文人个性的分析,以对宋仁宗朝台谏政治进 行反思。 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在于,对宋仁宗一朝台谏政治进行比较系统深入的专门研究, 以补一朝专题研究之不足;通过探究宋仁宗对台谏的复杂心态和前后态度的变化,来分 析台谏制度自身存在的缺陷和内在不可克服的矛盾以及遭到破坏的深层原因 4 第一章宋仁宗前台谏政治的嬗变 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皇皇曼皇曼曼曼曼曼曼舅皇曼曼鼍曼! 曼曼曼曼鼍曼鼍曼曼苎曼曼曼h i i ii 皇曼! 蔓! 曼曼皇皇! ! ! 曼曼曼曼曼皇曼曼皇曼! 皇曼曼曼曼曼曼曼曼舅舅 第一章宋仁宗前台谏政治的嬗变 御史台和谏院合称为台谏,在我国古代监察系统中有着重要地位,是古代法家“法 术势”治国思想和儒家思想糅杂的结果。台谏官制的设置就是分权的需要,体现了相辅 相成的思想,“谏官、御史虽俱为言责之臣,然其职各异。谏官掌献替以正人主,御史 掌纠察,以绳百僚;故君有过举,则谏官奏牍;臣有违法,则御史封章”。 究其根源, 仍然不外是维护皇权的需要,是保证封建统治长治久安的需要,是统治阶级内部行政制 约机制的自我调节。因此说“监察制度的产生是以国家的形成为前提的,它的发展又依 托于国家机器的不断成熟与法治的不断完善。 如同其他官制一样,台谏机构也可上溯至秦汉魏晋时代,但因时代、环境与其他因 素的影响,职官名称多少有程度不同的改变,其职责却没有很大的变化。随着统治阶级 政治经验的丰富,以及人们对台谏制度认识的深化,台谏机构的作用也日益凸显,成为 古代官制中重要的机构。本章通过对北宋之前台谏机构沿革以及宋初三朝台谏制度的概 述,以使人对宋仁宗之前的台谏制度有一个基本认识。 第一节北宋之前台谏制度概述 一、御史台制度 先谈御史台机构的变迁。在御史台机构演变中,御史出现比较早,据考证,御史制 度应源于先秦时期的史官制度。御史之名,周官就有记载,职责就是盖掌赞书而授 法令 ,战国时期其职责变化不大。仍为“记事之职也。” 御史另外一个名称是“柱下 史”,“周秦皆有柱下史,谓御史也,所掌及侍立恒在殿柱之下。囝“极东一星日柱下 史,主记过。囝也是仰察于天的结果,是周代天命思想的反映。这一时期,御史后来的 监察职能尚不明显,更多具有史官的职能,是“记事之职”。到秦代,御史制度正式建立, 国( 宋) 章如愚:( t h 堂考索卷三十六台谏第1 1 2 2 页,中华书局1 9 9 2 年l o 月第l 版。 o 张晋藩:中国监察法制史稿第2 3 页,商务印书馆2 0 0 7 年8 月第l 版。 固周礼注疏卷十七。 固通典卷二十四职官六第6 5 8 页。中华书局2 0 0 3 年5 月第4 版。 回通典卷二十四职官六第6 5 8 页。 ( 唐) 房玄龄等撰:晋书卷十一天文志上第2 8 9 页,中华书局1 9 7 4 年1 1 月第l 版。 晋书卷十一天文志上第2 8 9 页。 5 河北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何论文 曼曼曼曼曼皇蔓皇蔓曼iiii 毫鼍皇曼曼曼曼! 曼曼曼皇 具有了监察职能。“御史,秦官也,按问有御史”。御史在秦代又名“柱后史”,“秦改为 御史,一名柱后史,谓冠以铁为柱,言其审,不桡也。地位也大为提高,御史大夫也 成为与太尉、丞相并列的三个主要官员,“御史大夫,秦官,位上卿,银印青绶,掌副 丞相。有两丞,秩两千石”,“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橱以致后人感叹“御史大夫遂与 丞相分权矣。汉承秦制,御史大夫协助丞相,执掌全国最高监察权。西汉成帝时废御 史大夫为大司空。固御史台名称也多有变化,“所居之署,汉谓之御史府,亦谓之御史大 夫寺,亦谓之宪台。”“后汉以来,谓之御史台,亦谓之兰台寺。,囝“自是以来日乌台、 日霜台、日台宪。囝御史的监察职能尚不完全独立于宰相,而是受其控制。 魏晋南北朝时期御史台成为皇帝直接控制的监察机关。御史台名称也有变化。“梁 及后魏、北齐或谓之南台。施隋唐时期,御史台制度得到很大发展,表现在名称上就 是隋及唐初皆称作御史台。唐高宗龙朔二年( 6 6 2 ) 改为宪台,唐高宗咸亨元年( 6 7 0 ) 恢复御史台名称,武则天称帝时改御史台为肃政台。 唐高宗永徽中还设立受事御史 职责为“劾状题告人姓名或诉讼之事”。 御史大夫品阶是从三品,御史中丞是正五品。 会昌元年( 8 4 1 ) 唐武宗即位后,“御史中丞为大夫之贰,缘大夫秩崇,官不常置,中丞 为宪台之长。今寺监、少卿、少监、司业、少尹并为寺署之贰,皆为四品。中丞官名至 重,见秩未崇,望升为从四品。”n 御史台长官也成为最高决策层的主要候选者之一,御 史台长官直接或间接升至宰相的,唐前期有2 0 人次,后期有1 9 人次1 2 。五代时期由于 战乱频仍,御史台没有很大发展,但是,御史台在这个阶段的明显变化是,选拔御史官 员注重清望人品,“于郎署中选清慎强干者,兼侍御史知杂事”1 3 。 再谈御史台职责。从史官的本源讲,史是掌管文书之官的通称,御史就是在君主左 o ( 宋) 李防等撰:太平御览卷二百二十七第1 0 7 6 页,中华书局1 9 9 8 年3 月第6 版。 ( 汉) 班固:汉书卷十九上百官公卿表第七上第7 2 5 页,中华书局1 9 6 2 年6 月版。 ( 宋) 王应麟:玉海卷一二一官职第2 2 2 3 页,广陵书社2 0 0 3 年8 月第1 版。 回通典卷二十四职官六第6 5 8 页。 囝通典卷二十四职官六第6 5 8 页。 固山堂考索卷三十六台谏第1 1 2 2 页。 通典卷二十四职官六第6 5 8 页。 回山堂考索卷三十六台谏第1 1 2 3 页。 回通典卷二十四职官六第6 6 0 页。 ( 宋) 欧阳修宋祁等:新唐书卷四十七百官志二第1 2 0 7 页,中华书局1 9 7 5 年4 月版。 ( 后晋) 刘啕:旧唐书卷十八上武宗纪第5 8 7 页,中华书局1 9 7 5 年5 月第1 版。 1 2 胡宝华:唐代御史地位演变考第5 0 页,魏晋南北朝隋唐史2 0 0 6 年第l 期。 1 3 ( 宋) 薛居正等:( i n 五代史卷一四九职官志第1 9 9 4 页,中华书局1 9 7 6 年6 月版。 6 第一章宋r 宗前台谏政治的嬗变 右掌管文书、档案等事的官吏。其前面所说“记事之职”,“掌赞书而授法令”以及“君举 必书,所以慎言行,昭法式也囝的职责,具有一定程度的监察职能。“秦御史,讨奸猾,治 大狱。囝“秦以御史监郡,故有监察之名。囝在监察诸郡的同时,似乎御史还有保管法 律的职责。据云梦秦简律尉杂记载,“岁雠辟律于御史。固这可能是后代御史负责 纠察刑狱的最早发蒙。汉代御史的职责发生了细微变化,“汉初以御史纠不如仪者,所 职与周异矣! 囝并且“在殿中兰台,掌图籍秘书,外督部刺史,内领侍御史员十五人, 受公卿奏事,举劾按章。囝西汉时,御史大夫还率兵出征,如汉武帝征和三年( 前9 0 ) , 御史大夫商丘成率兵击匈奴o ;汉宣帝本始二年( 前7 2 ) 御史大夫田广明击匈奴 。比 较注目的是,于汉武帝元狩五年( 前1 1 8 ) 设立“掌佐丞相举不法”的监察官员“司直” , 但是不是设在御史台,而是设在宰相府,作为宰相的下属。这与其说是加强监察职能, 强化官员制约,倒不如说此时的御史台制度还处在探索阶段。 魏晋南北朝时期御史台职权明显扩大,“自皇太子以下,无所不纠” ,且人数众多; 建立了御史出巡制度,统一了监察权,地方不再设监察机关。建立了责任追究制度。隋 唐五代时期,御史台职责日益定型化。风闻言事形成制度,“御史台不收诉讼,有通词 状者,立于台门,候御史,御史径往门外收采。知可弹者,略其姓名,皆云风闻访知”。 1 1 监察功能进行调整,原来的刑狱监察职能“鞠案禁系,则委之大理”1 2 。御史台重要性 也显现出来。“御史府为朝廷纲纪之职,故大臣由公相以下皆屏气切息”,“御史为风霜 之任,弹纠不法,百僚震恐,”1 3 已经有“御史府尊则天子尊”的认识。但是由于“唐世台 官,虽职在抨弹,然进退从违,皆出宰相,”1 4 影响了监察功能的发挥,以致时人轻蔑地 汉书卷三十艺文志第十第1 7 1 5 页 圆( 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卷七秦纪二第2 4 6 页,中华书局1 9 8 2 年7 月第5 版。 山堂考索卷三十六台谏第1 1 2 2 页。 回睡虎地秦墓竹简第1 0 9 页,文物出版社1 9 7 8 年1 1 月第1 版。 山堂考索,卷三十六台谏第1 1 2 2 页。 汉书卷十九上百官公卿表第七上第7 2 5 页。 汉书卷六汉武帝纪第六第2 0 9 页。 汉书卷八汉宣帝纪第八第2 4 3 页。 汉书卷十九上百官公卿表第七上第7 2 5 页。 通典卷二四职官六第5 5 4 页。 u 新唐书卷四十七百官志二第1 2 0 7 页。 胆新唐书卷四十七百官志二第1 2 0 7 页。 乃山堂考索卷三十六台谏第1 1 2 3 页。 1 4 ( 宋) 洪迈:容斋四笔卷一一唐御史迁转定限第6 7 3 页,中华书局2 0 0 5 年版。 7 河北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论文 ! i |- - _ i i i i 曼曼曼曼曼曼皇曼蔓! 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舅 称御史中丞“虽高,法吏也”,称知杂侍御史为“俗吏。 二、谏院的制度 与御史台相比,谏院的出现则较晚。据现有资料看,“谏院”一词最早出现在唐人李 肇唐国史补一书中,“每大朝会,监察御史押办不足,则使下御史因朝奏着摄之。 谏院以章疏之故,忧患略同,唐文宗太和九年( 8 3 5 ) 十二月“置谏院印,此时的谏 院似乎不是正式的机构,而很有可能是因为左右谏议大夫、左右正言分属中书、门下两 省,而设立的一种类似于今天的议事协调机构,甚至说是对从事谏议职责的官员机构的 一种内部惯例称呼。唐代的相关官制记载中还没有这方面的发现,似乎就可以佐证这一 点。再者从“古者谏官无定员而言路益广,后世谏官有常职而言路弥塞”,“谏官既以谏 诤为职,则不居此职者皆不得而谏也,有所谏则日犯分,语及天子者,则日指斥乘舆 的认识,可以推知专门的谏议机构出现很晚,也应是可以理解的事情。 相比较,谏官一词的出现就比较早。虽然许多人认为谏官始于汉代的“谏大夫”,“汉 兴以来始置官,案汉百官公卿表,武帝元狩五年初置谏大夫,谏官始此” ,这种说法 有待商榷。对于汉承秦制来讲,秦时的谏议大夫应是最早的谏官雏形。“秦置谏议大夫, 掌论议。” 汉初谏议大夫废罢。汉武帝时设立的谏大夫实际就是秦时的谏议大夫。东汉 时更名为谏议大夫,隶属光禄勋“后汉增谏大夫为谏议大夫,亦无常员。二汉并属光禄 勋。并且也出现以谏诤官自居的官员,如汉成帝时,打算立赵飞燕为皇后,当时谏大 夫刘辅就言道“臣辱谏诤之官,不敢不尽死。到北齐时,确定人数为七人,隶属集书 省“北齐有七人,属集书省。”隋初设立仍称作谏议大夫,编制七人,隶属门下省,隋 炀帝时改官职被废除, 唐代,是谏官发展的重要时期,虽然唐初废置谏议大夫,但很 快就予以恢复,并不断进行探索。唐高祖武德五年( 6 2 2 ) ,在门下省恢复设置谏议大夫。 旧唐书卷一百四十六鲍防传第3 9 5 6 页。 图( 唐) 李肇:唐国史补卷下。 回旧唐书卷十七下文宗下第5 6 3 页。 回山堂考索卷三十六台谏第1 1 2 2 页。 山堂考索卷三十六台谏第1 1 2 3 页。 回通典卷二十一职官三谏议大夫第5 5 4 页。 9 通典卷二十一职官三谏议大夫第5 5 4 页。 留通典卷二十一职官三谏议大夫第5 5 4 页。 通典卷二十一职官三谏议大夫第5 5 4 页。 8 第一章宋仁宗前台谏政治的嬗变 嘴高宗龙朔二年( 6 6 2 ) 谏官分置,先是改谏议大夫为正谏大夫,隶属门下省,后又设 谏议大夫属中书省圆。武则天称帝时,增设补阙、拾遗官职,专掌“供奉讽谏”, 并且 设置“通玄匦”,“以谏议大夫、补阙、拾遗一人充使,知匦事,唐玄宗时又废除正谏 大夫,并将谏议大夫隶属恢复为门下省,明确编制四人,“掌侍从规谏。唐德宗贞元 四年( 7 8 8 ) 间谏官分置,分设左右各四人编制,并将右谏议大夫隶属中书省 ,左谏议 大夫“掌谏谕得失,侍从赞相。五代因袭,变化不大。谏官体制基本形成。 第二节宋初三朝台谏政治的演变 作为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成熟期,宋代政治制度方面更带有承前启后的特征 。作 为对唐制的继承,宋代的台谏制度有很浓厚唐代色彩。随着宋初统治的稳定,如何进行 有效统治,使宋代不致成为继五代以来的第六个短命王朝,就成为宋初统治者的首要之 义。尤其是在对官员防范和制约方面更是历代无出其右,表现在台谏上就是“台谏纠弹 百官,使之服膺朝廷意旨,谏官、御史的设置本来就有限制君主任意妄为的作用,但 宋代的开国之主却将谏官御史的这种职能进行了调整,并有很大的改革 ,使台谏官都 成为朝廷监察群僚的工具,宋初的台谏制度发展发生了潜移默化的变化。 一、宋初台谏机构的设置 ( 一) 御史台的设置 宋初御史台承继唐制,“掌纠绳内外百官奸慝,肃清朝廷纲纪。大事廷辩,小事奏 弹。”1 1 由御史大夫、御史中丞、侍御史知杂、殿中侍御史、监察侍御史、推直官( 知推 御史) 、主簿、检法等组成。太宗朝增设推勘官,真宗朝设立言事御史,成为御史台的 组成部分。 通典卷二十一职官三谏议大夫第5 5 4 页。 回通典卷二十一职官三谏议大夫第5 5 4 页。 固通典卷二十一职官三第5 5 6 页。 回新唐书卷四十七百官志二第1 2 0 7 页。 通典卷二十一职官三谏议大夫第5 5 4 页。 通典卷二十一职官三谏议大夫第5 5 4 页。 回新唐书卷四十七百官志二第1 2 0 7 页。 王瑞来:论宋代皇权,历史研究1 9 8 9 年1 月第1 4 4 页。 印漆侠:王安石变法第1 5 页,河北人民出版社2 0 0 1 年6 月版。 锄王瑞来:论宋代皇权第1 5 2 页。 文献通考卷五十三考四八四职官七御史台。 9 河北大学历史学硕士学位论文 i mm l i 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皇曼! 曼曼鼍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皇曼曼鼍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曼舅曼量曼曼蔓曼苎曼曼曼皇皇 御史大夫是本官阶。“宋不除大夫,以中丞为台长。”,这是对唐后期制度的因袭。 北宋前期,武臣内职,军职及刺史以上“皆以御史为品秩,谓之加宪衔。 御史中丞是御史台实际长官,主持御史台工作。御史中丞“一人,为台长”。 御史 中丞本官阶必须是右谏议大夫。如果未到此阶,自左、右正言而上,皆须先迁为谏议大 夫并带“权”字,即“权御史中丞事”,暂时代理御史台事宜。此制度始于宋太宗太平兴 国四年( 9 7 9 ) 九月“庚寅,户部郎中侯陟为谏议大夫、权御史中丞。权中丞始此”。 侍御史知杂是仅次于御史中丞的官员,编制一人,本官阶必须是尚书省郎中或员外 郎以上,“副中丞判台事。侍御史知杂也称为“端副”,与御史中丞交替为“宪长”,“御 史大夫不除,端公( 侍御史) 居南司五院之中,与独座( 御史中丞) 迭为宪长o 。 殿中侍御史,地位低于侍御史知杂。侍御史知杂缺位时,常代理其行使职责。“侍 御史有乏,则假殿中承之” 。编制为二人,官阶为正七品。 同时兼左右巡史 ,职责 为“掌言事分纠,大朝会及朔望六参官班序”。u 监察侍御史,因隶属察院,常兼职“察使”1 2 。编制为六人,职责为“掌分察六曹及百 司之事,纠其谬误,大事则奏劾,小事则举正。迭监祀祭。岁诣三省,枢密院以下轮治。 凡六察之事,稽其多寡当否,岁终条具殿最,以诏黜陟。百官应赴台参谢辞者,以拜跪 书扎体验其老疾。凡事经郡县,监司,省曹不能直者,直牒阁门,上殿论奏”1 3 。其“正 名举职”则始于宋太宗太平兴国三年( 9 7 8 ) 张巽为监察御史一事。1 4 推直官,本来也是御史的一种,就是古时的知推御史,编制为两人,指责为“专 文献通考卷五十三考四八四职官七御史台。 圆文献通考卷五十三考四八四职官七御史台。 文献通考卷五十三考四八四职官七御史台。 文献通考卷五十三考四八四职宫七御史台。 ( 宋) 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二十( 以下简称长编) 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九月庚寅 条第4 6 1 页,中华书局2 0 0 4 年第2 版。 文献通考卷五十三考四八三职官七御史台。 o 文献通考卷五十三考四八三职官七御史台。 文献通考卷五十三考四八三职官七御史台。 文献通考卷五十三考四八七职官七殿中侍御史。 文献通考卷五十三考四八七职官七殿中侍御史。 文献通考卷五十三考四八七职官七殿中侍御史。 忆文献通考卷五十三考四八七职官七殿中侍御史。 文献通考卷五十三考四八七职官七殿中侍御史。 h 山堂考索卷三十六台谏第1 1 2 2 页。 1 0 第一章宋仁宗前台谏政治的嬗变 曼! ! 曼量曼! ! 曼曼曼曼! 曼! 曼! 皇曼曼! ! 曼曼! 曼曼蔓曼i i i i iii i i i 曼i ! 曼蔓皇曼舅舅 治狱事。 言事御史和推勘官是宋代的新设,言事御史初设于宋真宗天禧年间圆。其初衷也是 对台谏机构过渡的尝试,但由于“难用人员常不足”, 所以很长时间处于空缺。一直到 仁宗朝才成为常设。御史台还短期设有推勘官,帮助推直官鞠狱,也可证明御史台当初 的功能重点所在。推勘官最早设立于宋太宗淳化元年五月“御史台置推勘官二十员,分 谳天下大狱”,真宗成平朝减少到十员 。目的就是“加强御史的司法监察职能,推勘 官到仁宗朝和推直官一同罢去。 此外还有主簿一人“掌受事发辰,勾检稽失,兼簿书。”检法一人“掌检详法律。囝 ( 二) 谏院的设置 谏院在宋初就已存在,至少在宋太宗雍熙元年七月( 9 8 4 ) 就已存在。“仍令谏院依 旧差谏官一员主判。”囝但似乎这种官职是不独立的。直到宋真宗天禧时谏院,才开始独 立,并核定编制为六人, 办公机构就设在门下省 ,并且已经有自己的办事人员“厅事”, “其谏官仍于谏院或两省内选择厅事、量置什器祗应娥但是由于宋初“百官皆得言事”,“天 禧之前,群臣百执事皆得言事,不责于台谏之官”,加之“宋初台谏皆以他官兼领”1 2 的 原因,和御史台的重要性相比,谏院只能算作是一个清而不要的机构。宋初谏官名义上 包括左右谏议大夫、司谏、正言。实际上谏议大夫、司谏、正言等只不过“以寓禄秩”的 寄禄官,只有“赴谏院者方得谏官”。这是因为“国初,官以定俸,实不亲职,有谏议大夫、 司谏、正言特以寓禄耳,故赴谏院者方得谏官”1 3 。宋初乃至整个宋代的谏议大夫只不过 是名义的谏院长官,实际不负责谏院事情,更少有进谏职责。“祖宗朝虽谏议大夫以上, o 文献通考卷五十三考四八八职官七主薄。 圆文献通考卷五十三考四八三职官七。 文献通考卷五十三考四八三职官七。 固通典卷二十四职官六,第6 7 6 页。 殷啸虎:北宋前期司法监督制度考察,中国史研究1 9 9 1 年第2 期第1 1 5 页。 通典卷二十四职官六第6 7 6 页。 o 长编卷二十五宋太宗雍熙元年七月壬子条第5 8 2 页。 长编卷一百宋仁宗天圣二年四月乙丑条第2 3 2 0 页。 长编卷一百宋仁宗天圣二年四月乙丑条第2 3 2 0 页 圆宋会要辑稿职官三之五一,中华书局1 9 8 7 年版。 1 1 山堂考索卷三十六台谏第1 1 2 6 页。 1 2 山堂考索卷三十六台谏第1 1 2 2 页。 1 3 ( 宋) 吕祖谦:类编皇朝大事记讲义卷九台谏第3 4 8 页,( 台湾) 文海出版社。 1 l 河北大学历史学硕七学位论文 皆带出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